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曾健輝
近年來,住宅產業化作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在建築規劃、工藝創新和標準制定等方面都屢顯新動態,尤其是在成品房這一住宅產業化主要載體的推動上。自199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發展精裝房,至今已有多個城市出臺及落地諸多相關鼓勵政策。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在2016年的內刊研究中就曾給出一個數據——一線城市成品房比例已經占到市場的80%以上。同時,包括萬科、中海、融信、旭輝、碧桂園、龍湖等在內,越來越多的品牌房企都已將精裝房作為標配投入了市場。
更值得註意的是,發展至今成品房市場已經顯現出加速釋放的勢頭,今年上海、成都、海南等省市已提出一定時期內“100%全裝修”的準確數據指標便是印證,這也意味著市場的主體——房地產企業,面對成品房帶來的成本課題、工藝課題和質量課題等都要加速探索解法。
成品房推出的初衷即是通過開發商統一設計、統一生產、統一配送和統一裝修等一整套動作實現節能減排、推進綠色安全施工、提高住宅工程質量和改善人居環境的目的。無疑,開發商這套動作的水平將直接決定能否大幅提升住宅質量,給人居環境、節能減排帶來實質性好處。
實際上,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精裝房的推廣過程中,市場上也不乏因精裝房施工和裝修材料質量引發的諸多投訴。成品房在一線城市大範圍鋪開的2012年,據媒體報道,上海僅徐匯區三年的裝修糾紛就達107件,判決率和上訴率呈現雙高趨勢。
對開發成品房頗有經驗的某開發商負責人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開發商而言,成品房是個系統工程。從裝修用材選擇,到施工組織、裝修工藝保證,甚至交房時間控制,都需要執行嚴格的標準,更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
“開發商的統一化能節約50%材料費,質量也可得到保證,也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上述負責人表示,要知道一套90平方米的毛坯房,裝修會產生2噸多建築垃圾。節能環保、集約型一步裝修到位的住宅是未來住宅開發的必然趨勢。
上述人士指出,成品房交付對房企而言並不僅僅是多了一道裝修的工序,對制度體系的建設、職能部門及組織架構的完善也至關重要。成品房交付相比毛坯交付,施工細節更為複雜,對相關材料的品質、環保等要求更高。成品住宅涉及了整個產業鏈,裝修不是材料的堆砌,也不是專註一兩個環節,必定是從源頭抓起,才能保證品質。
雖然成品房被視為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一大趨勢,但它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尤其是對中小企業而言。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行業中了解到的數據,目前精裝房市場基本處於兩極分化狀況,中低端產品和真正的高端產品價差懸殊,可能超過5000元/平方米,一些產品的裝修成本價甚至可以被壓縮至500元/平方米。
成品房是房企普遍面臨的一個全新的課題,而對於市場上數量眾多的中小規模房企而言,他們要解答的第一題可能就是成本。如房企要提前形成成品住房的設計標準、裝修標準、驗收標準、質量評定標準、銷售服務標準等全過程體系和管理體系,這些勢必會加大企業的成本。
一些品牌開發商普遍對成本控制有自己的完整體系,這是中小企業能夠借鑒的。據融信透露,其內部就有一套成本控制的標準和監管機制。例如在打造精裝項目時首先會與市場一線材料及設備廠商展開深度戰略合作,形成集中采購產品的價格優勢;其次,結合樣板施工及開放展示過程中的施工意見及客戶感受,在成品房施工階段采用成熟先進的工藝方法,避免施工中出現考慮不周的地方,減少後期返工成本的增加。
有時候,成本優勢也可以從效益中獲取。成品房的特征不僅是精裝,還要空間、設計等多方面的改良,從這些方面增強效率提高產品的適用性和市場議價能力,也是保證利潤的重點。融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在設計上的空間增值和使用集約上下功夫,也是增強競爭力的方式,因為實用才是房子最大的吸引點。
當前,國家倡導資源節約、綠色環保,低碳發展,打造生態宜居的環境,成品房已經成為房地產市場的“綠色新秀”,可以帶動房地產周邊20余個行業的共同發展。
經過十余年的成品房開發積澱,目前不少品牌房企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且不斷升級的工程體系、整裝系統等。例如2010年已達到100%全裝修交付的萬科,在體系上,“全裝修體系”、“土建裝修一體化”、“綠色供應鏈”等三大體系就已經較成熟,能試行穿插提效、園建先行、快建體系等,將精裝房交房期縮減至14個月,而據了解,目前一棟32層的清水房,行業內普遍的交房期是2~3年。
上述融信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融信招采體系中的首要條件是綠色環保,並且註意在設計初期,進行針對性對標工作與廣泛市場調研,確保產品類型是符合客戶需要的;在設計過程中也會和各方面進行充分溝通,有的放矢;在項目管理過程中,依據內部管理規範,確保每一道工作流程都是精準、合規的。
而據其透露,無論是建設的體系和速度,還是實現綠色環保人性化的很多細節,都已經是品牌開發商發展成品房的普遍要求。
的確,從全屋新風系統到鞋櫃濾網,從廚房直飲水系統到衛生間防臭地漏,從玄關收納系統到衣櫃穿衣小助手……當越來越多房企能夠做到每個細節的適應性、便捷度和高效率,當這些人性化服務內容便成了行業標準,沒有能力做到這些科技創新設計和人性服務內容的企業,即意味著被淘汰。
“從做毛坯房轉型至成品房打造,本身就是一場對企業制度體系建設、集團統籌建設水平、部門業務能力等提出的全面考驗。”上述專業人士表示,而且中小企業的“補課”和“追課”壓力可能更大,因為未來成品房要走差異化的定位,同質化嚴重、沒有個性的樓盤是會被市場冷落的。
在經過連續6次上調後,北京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已經從85折一路上調到了基準利率的1.1倍。
第一財經記者從北京工、農、中、建四大行支行及個貸部經理處獲悉,5月7日~8日,四大行北京分行紛紛上調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利率,從基準利率上浮5%調整至基準上浮10%;而二套房貸利率則維持原有的基準上浮20%水平未變。
四大行是房貸放款的主力軍。熱門城市中,早在今年年初,廣州國有大行便率先將首套房貸利率上調至基準利率上浮10%,第一財經記者從工行廣州分行某支行客戶經理處確認,目前該行首套房貸仍維持在上浮10%這一水平,二套房貸上浮20%。
在上海,融360房貸網站信息顯示,雖然部分大行最低利率為95折,但常見批出的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利率基本為1.1倍,即基準上浮10%;部分銀行二套房仍為基準上浮10%。
在深圳,四大行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利率均上浮10%,二套房則參差不齊,如工行二套房貸利率為1.15倍即上浮15%,工行則上浮20%。
早在今年2月,第一財經記者調查北京房貸時發現,彼時北京絕大多數股份制商業銀行首套房貸維持在基準上浮10%,此外已有部分銀行上調至上浮20%,甚至更高。由此看來,此次四大行北京地區集體上調首套房貸利率,既填平了與其他重點熱門城市的價格“低谷”,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房貸差價也一次補齊。
房貸政策持續收緊
建行一位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該行下發文件通知,“5月7日之後網簽的用戶,首套房按揭貸款利率基準上浮10%;此外,之前網簽的客戶,在5月底之前完成審批,則按照1.05倍執行,否則也按1.1倍執行。”
一位中國銀行客戶經理則表示,目前關於首套房貸提價消息已經口頭通知,行內正式文件尚未下發,具體要求為:5月8日後網簽的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利率要漲價,首套從基準上浮5%漲至上浮10%;二套去年就已經漲至基準上浮20%。
此外,農行與工行房貸政策也與上述兩家大行相同。
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以民生銀行為例,該行首套房貸利率為基準1.1倍、二套為基準上浮20%。該行截至目前沒有接到進一步上調的通知。
額度方面,上述四家大行及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均表示,目前房貸額度充足,放款時間根據客戶具體情況,正常1個月即可放款。
多家大行客戶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5月7日、5月8日為網簽合同的簽訂時間。上述中行客戶經理指出,只要合同是在5月8日之前,無論銀行批複時間,一般情況都按照基準1.05倍執行。目前,“純商貸+公積金”房貸組合提速後,審批時間在一個月左右。
此外,各行也有不同標準,一些銀行表示,5月底前能批貸的也有維持基準1.05倍的可能。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按照100萬元貸款計算,首套房貸執行基準利率時,25年期月供為5787.8元;如果首套房貸款利率上浮10%,25年期的月供就達到6075.4元。換句話說,上浮10%後,首套房的購房者每月要多還287.6元。
市場人士計算分析,對比原來基準利率1.05倍條件下,每貸款100萬元、25年貸款周期,基準上浮1.1倍之後,月供每月多還145元,累計多還4.3萬元。
自2017年北京“3·17新政”至今,房地產調控新政已經持續一年多時間。一系列跡象表明,當前熱點城市房貸政策仍在繼續收緊。第一財經記者從北京銀監局獲悉,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末,轄內銀行業房地產貸款環比增速持續回落,並總體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具體而言,個人住房貸款方面,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北京地區個人住房貸款月均新發放金額逐季度下降,各季度月均發放金額分別為268.52億元、204.23億元、147.91億元、87.29億元和83.45億元。
而作為四大行中的房貸主力,建行行長王祖繼在該行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建行對按揭貸款首付比進行了提升,同時對客戶審查也趨於嚴格,房貸“偏緊”是必然趨勢,不會再出現前幾年個人按揭貸款利率打8折的情況。
王祖繼指出,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延續,不允許房地產價格大幅波動,所以為了執行政策,在投放房源以及為了防控各方面資金流向房地產開發方面,各家銀行對房地產的資金支持已經趨向嚴格化。
因城施策,傾斜剛需
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4年以後,除基準利率保持不變以外,市場利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同業存單等)均為隨行就市。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需要在資產價格上做相應調整,體現在住房利率的浮動區間上,從此前的85折、9折,到現在熱門城市普遍基準上浮,這是市場利率變化的結果。
當然,當前銀行資金面情況並不與此次四大行上調首套房按揭貸款利率直接相關。銀行流動性與央行公開市場投放、季末等時間節點的波動性有關,銀行更多是從整體負債成本提高的角度考慮。
3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稱,2017年和今年1月,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雖然有所減少,但仍然是比較快的增長,目前可以滿足市場的合理需要。此外,潘功勝也稱,房貸利率略有上升,但從稍微長一點的周期來看,仍然處於比較低的水平。
盡管持續上漲的貸款利率對市場影響較大,但並不阻礙房貸傾斜剛需。溫彬進一步指出,房地產調控政策並不應該過度關註大行首套房個人按揭貸款利率的變化,而是應當看到房地產調控堅持因城施策,在不同城市根據供求關系采取不同的金融信貸政策。對於信貸而言,要保證首套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行提供資金支持時會優先支持剛需、首套和改善型需求,對於投機型,將維持高首付比例及更高利率。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獲悉,去年北京銀監局在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同時,北京銀行業積極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方面,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建設,截至2018年3月末,轄內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余額2120.46億元,其中棚戶區改造貸款和公共租賃住房貸款比年初增加242.5億元,增長11.81%;另一方面,個人住房貸款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末,轄內按照“3·17新政”執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中,超八成用於支持無房群體購房需求。
短短半個月時間,我國發生兩起非洲豬瘟疫情,會對整個行業造成多大的沖擊?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8月16日發布,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食品公司屠宰場發生一起生豬非洲豬瘟疫情。早前,8月3日,該部辦公室發布,8月1日,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某養殖戶的生豬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隨後被確診為非洲豬瘟疫情。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次非洲豬瘟可能導致東北地區生豬外運量進一步減少,東北地區生豬供應過剩明顯,本地區豬價存在走弱可能。受疫情影響,16日,多家生豬養殖企業股票價格大跌,同時也可能會對豬肉消費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總體來看非洲豬瘟仍處於可控範圍,兩次疫情出現源地均為東北地區。
第二例非洲豬瘟疫情
根據前述農業農村部公告,8月14日,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食品公司屠宰場的一車生豬發生不明原因死亡,共260頭,發病30頭,死亡30頭,產地檢疫證明顯示生豬來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湯原縣鶴立鎮交易市場。8月16日淩晨,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診,該起疫情為非洲豬瘟疫情。
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立即派出督導組分赴河南、黑龍江。河南已按照要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采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處置措施,禁止所有生豬及易感動物和產品運入或流出封鎖區。黑龍江省已開展排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目前,該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8月1號沈陽發生疫情後,農業農村部根據《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啟動Ⅱ級應急響應,並提醒生豬養殖者,要嚴禁從疫區調運生豬。當地也按照要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禁止所有生豬及易感動物和產品運入或流出封鎖區,沈陽市已暫停全市範圍的生豬向外調運。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整個行業將之視為頭等大事,農業農村部也派出兩撥督導組進行檢查。這是目前為止的第二例,若在黑龍江地區發生第三例,那麽完全符合《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中“特別重大(Ⅰ級)疫情”的標準:“在15日內,2個以上(含)省級行政區發生疫情並流行。”也就意味著,很可能會提高應急響應級別,從重大(II級)疫情調高為特別重大(Ⅰ級)疫情,那麽,全國生豬市場就要禁止大範圍調運流通,全國畜牧系統的人員也將會行動起來,進行拉網式檢查,對所有豬場進行大排查。
差價催生的東北生豬調運
8月17日早間,雙匯發展發布公告稱,接到《疫區封鎖令》,將雙匯發展下屬公司鄭州雙匯屠宰廠劃定為疫點並實施封鎖,封鎖時間為6周。
馮永輝稱,第二起疫情的爆發,整個行業都將之視為頭等大事。河南是全國養豬大省,而且地處中原,交通發達,周邊省份都是養豬密集區,這起疫情對整個行業都拉響了警報。
河南本就是養豬大省,為何要千里迢迢從黑龍江長途販運生豬呢?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關內外生豬價格存在價差,也就是利益驅使,是北豬南運的重要動力。近幾年來,大型養殖集團在東北地區快速擴張產能,這是考慮到東北地區玉米價格有優勢,導致生豬養殖成本較其他地區偏低,再加上環境承載能力強。由此使得東北地區生豬富足,需要外運。
林國發認為,正常情況下,東北地區的價差,滿足生豬外運到京津冀地區。不過,山東、河南等地區,路途較為遙遠,如果正常價差的話,不足以將東北地區的生豬運送到河南、山東。
不過,遭遇非洲豬瘟這一黑天鵝事件,又一次拉大了價差。
林國發稱,這次沈陽地區出現非洲豬瘟後,東北地區生豬外運減少,本地區大量適宜出欄的生豬市場無法銷售,其他地區豬價仍處於上漲時,東北地區價格大體持穩,局部地區還出現了小幅下跌。數據顯示,8月10日左右,河南中部地區豬價達到了14.2元/公斤,而黑龍江佳木斯生豬出欄均價僅為12.7元/公斤,兩者價差達到了1.5元/公斤。生豬運送免高速費,該價格已經遠高於運輸成本(含長途運輸正常死亡損耗及失重成本)。而且,實際價差還會更大一些。
他說,企業在生產過程希望降低成本,合理的價差有利於生豬調運,減少區域間豬價的差值。考慮到近期啟動II級疫情響應,這批生豬在調運過程中,當地畜牧主管部門和企業是否對調運的生豬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然後才發放的外運檢驗證書,這有待進一步的調查。
北豬南運帶來的疫情南下
由於東北地區飼料原料供應充裕,成本低,加上本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好,成為我國最適宜生豬產業發展地區。
近年來,漸趨嚴格的環保政策成為了養豬產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2015-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先後發布了《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通知》、《關於促進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等文件,對生豬產能重新進行調整,規劃綜合考慮了環境承載能力、資源稟賦、消費偏好和屠宰加工等因素,將全國養殖區域分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適度發展區。
2017年8月,農業部發布的《關於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實現肉類占全國總產量的15%以上的生產目標。這意味著,全國年出欄7億頭生豬的話,至少出欄1.05億頭生豬的東北三省將會成為我國生豬出欄的重地。
於是,中國逐漸形成南豬北養的養殖格局。但東北地區相應的配套較少,大量的活豬需要通過外調消費,本地區的生豬深加工能力較弱。
林國發稱,非洲豬瘟感染野豬的概率要遠大於家豬,東北地區有一定數量野豬,野豬的行徑具有不確定性,容易導致了非洲豬瘟的擴散,東北地區發展生豬產業鏈更應該做好相應的隔離。同時除了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外也應積極發展下遊深加工,減少活豬的外調量。
由於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全國生豬養殖量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再加上,養殖密度大、養殖單元多,生豬長距離調運頻繁,一旦非洲豬瘟病毒在我國豬群中定植,不但會造成比其他國家更大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會更加難以根除。為此,農業農村部要求各地一定要充分認識根除非洲豬瘟的重大意義,按照統一部署,采取堅決果斷措施,切實發揮我國體制機制的優越性,打一場根除非洲豬瘟的“人民戰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