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家裝行業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又讓人們對於未來借助新的科技來改變這一狀態充滿了希望。
投稿 | 孟永輝(ID:menglaoshi007)
文 | 孟永輝
家裝行業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已經不可避免,之所以會進入這樣一個階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資本層面的對於家裝行業關註度的不斷降低以及新的技術在家裝領域當中應用的不斷遭遇困難。從家裝行業本身來看,當前的很多技術都缺少能夠被接受的基礎條件,最終讓新技術無法能夠很快地與家裝行業產生聯系。
然而,家裝行業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和弊病又讓人們對於未來借助新的科技來改變這一狀態充滿了希望。但是,正如互聯網技術在改造家裝行業時所遭遇到的問題和弊病一樣,新技術在改造家裝行業的過程當中同樣會遇到很多問題。
壁壘深重,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的融合並非一帆風順
家裝行業業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利益鏈條和行業壁壘,正是由於這些鏈條和壁壘的存在才讓很多業主即使不使用新的裝修方式依然能夠進行裝修,而裝修公司業已形成的推廣方式和思維邏輯讓很多家裝企業在進行推廣的時候並不會太在意業主的真實感受,只需要能夠盡可能多地簽單和轉化即可。設計師、裝修工人、工程監理、材料供應商等家裝行業的諸多元素共同形成的利益鏈條註定了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的融合並不會一帆風順。
缺少融合基礎,家裝行業與新技術融合的推進不能一蹴而就。每一個技術的推廣都需要一線的工人進行操作和使用才行,即使技術再先進,功能再優化,如果沒有一線的操作工人埋單和使用,那麽這種技術將會缺少應用的基礎,最終將會難逃擱淺的命運。
家裝行業就是如此。我們看到很多好的思路和想法,同樣也看到了很多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結合的可能性,但是等到真正實施的時候卻因為家裝行業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不高,導致他們不知道怎麽使用這些技術手段,有些甚至還出現了損壞這些新技術的現象發生。比如,我們看到很多家裝公司現在都在提倡的24小時的監控系統,盡管很多人都知道這種監控能夠減少施工過程當中的不科學和不規範,但是一線的操作工人卻在使用這些設備的過程中並不用心,最終導致了很多監控設施非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有些還被裝修公司損壞的情況。
因此,在家裝行業與新技術融合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一線的操作工人的素質的提升。從目前整個家裝行業工人的整體素質來看,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提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融合就相當於紙上談兵,很難有實際的操作。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家裝行業與新技術產生融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工人的素質問題,通過提升工人的素質來增加他們使用新技術的需求,在這個階段,我們再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的過程當中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業已形成的行業邏輯,讓家裝行業並沒有與新技術融合的必要。一個新技術之所以會對一個行業產生影響,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個行業的發展已經遭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而且按照當前的運行邏輯下去非但無法繼續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還有可能將會對這個行業產生傷害。
從目前家裝行業的情況來看,家裝行業目前完全能夠按照業已形成的商業邏輯和運營方式繼續朝前推進,盡管在這個推進的過程當中依然會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會對行業本身產生本質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市場狀態下,如果我們盲目地認為新技術將會對現有的行業產生有益的影響只會是一廂情願。因為按照業已形成的運行邏輯,家裝行業依然能夠繼續運轉下去,而且運轉的速度和效率並不會太慢,所以在這樣一個市場狀態下,如果我麽講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未免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感覺,並不具備一定的必要性。
新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性改變的階段,因此並不急於進行融合。其實,經過互聯網家裝的發展階段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互聯網技術並沒有給家裝行業本身帶來本質性的改變,家裝行業的很多底層的邏輯依然在按照傳統家裝來進行。如果我們在這個條件下盲目地認為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條件已經具備的話,顯然有些偏頗。只有等到新技術的改變所帶來的能量真正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改變的時候,再尋求與家裝行業的融合或許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以現在比較火熱的智能科技為例,盡管智能科技在很多領域的應用已經相當的成熟,但是智能科技在家裝領域當中的應用並不具備良好的時機。比如,我們可以將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交給智能機器人來完成,但是在使用智能機器人的過程當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到的一點是智能機器人能不能成為家裝行業的施工主力軍。而從家裝行業個性化需求較多的特征來看,顯然如果讓智能機器人加入到家裝過程當中,必然需要犧牲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轉而將用戶的需求進行閹割,讓用戶犧牲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來換取效率的提升。然而,家裝是一個長期性的事情,如果犧牲用戶的體驗去做所謂的效率提升,顯然有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感覺,最終將會得不償失。
因此,在新技術還沒有完全能夠給家裝行業帶來本質性改變的階段,我們並不能急於融合,融合的結果只會讓當前的市場狀態更亂,用戶的體驗甚至還有可能因為盲目融合而降低。
家裝行業變革需要一個機會,很明顯互聯網並不是
家裝行業本身的壁壘深重最終導致了家裝行業在與新技術融合的過程當中將會面臨諸多的問題和痛點。隨著未來更多的技術加入到家裝過程當中,特別是隨著家裝市場內外部環節的不斷變化,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家裝行業真正變革的機會將會真正到來,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互聯網家裝顯然不是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那麽,未來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能夠產生深度融合的時機到底在哪呢?
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盡管很多新技術為我們展示了相當酷炫的未來,但是人在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過程當中的重要程度依然不可忽視。因此,未來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真正能夠實現融合的時候必然是這個行業的一線操作工人的素質得到極大提升的時刻。
當前家裝行業的工人依然是以裝修遊擊隊、裝修小分隊等一些非產業化的工人為主,這種工人的使用方式顯然無法真正給新技術提供在家裝行業應用的土壤。實現工人的產業化,通過對工人進行培訓來增加他們對於新技術的理解和使用的頻率才有可能增加新技術與家裝行業接觸的機會,真正將新技術能夠應用到家裝行業的流程當中。
以工人產業化為主要標誌的新型工人的出現將會給新技術的使用提供源源不斷的用戶來源,而這些用戶不斷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的環節和流程當中,才能有機會讓新技術對家裝行業產生影響。
以新技術為緣起的新的行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的出現。家裝行業目前之所以會有壁壘深重的感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現有的行業邏輯依然能夠維持家裝行業繼續前行。新技術想要對家裝行業產生影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是否形成了以新技術為主要緣起的新的商業模式和行業邏輯。
等到新技術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日漸成熟,與家裝行業相關的一些行業必然也將會發生變化,在這樣一個時候,按照傳統的家裝行業運行邏輯已經無法繼續推進下去,業已形成的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借助新的技術才能繼續推進,在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再將新技術應用到家裝行業當中或許能夠讓家裝行業在推進新技術的過程當中更加快速和直接。
以新技術為主要圓心的新的商業模式的形成能夠讓家裝行業能夠快速地實現家裝行業的迅速變革,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我們再通過不同的元素和切入點對家裝行業進行改變,或許能夠真正改變家裝行業本身,實現新技術與家裝行業的完美融合。比如,我們在家裝行業當中使用個性化的定制服務,而智能科技已經完成了個性化定制的前期工作,甚至還有可能完成後期的一些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再利用新技術來提升家裝行業的效率,顯然要比現在將智能科技硬生生地加在家裝行業上面來得更加徹底。
當前新技術的發展程度足夠高,才會撼動家裝行業的地位。無論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還是一些初創型的互聯網公司,大家都在一窩蜂地朝著智能科技、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湧進。沒錯,新技術蘊藏著更多的發展潛力和機會,但是我們依然無法否認的新技術當前依然處於一個相對原始的狀態。盡管很多企業投身其中,但是這依然無法掩蓋新技術依然是一個新生物種的現實。在這樣一個條件下,如果我們談新技術將會改造家裝行業,顯然為時過早,只有新技術的發展程度足夠高時,才有可能撼動家裝行業的市場地位。
以家裝行業的施工過程為例,之所以很多人對於互聯網家裝的施工依然有很多的非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互聯網家裝的技術發展依然不夠成熟,即使我們使用了一些新的技術,這些新的技術非但無法提升家裝的質量,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技術故障導致裝修結果不如傳統家裝的情況。無論什麽原因,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這種問題的出現就是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造成的,只有將新技術的發展真正與家裝行業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給家裝行業帶來切實改變,而只有這樣才能在傳統家裝的運作邏輯之外,找到全新的家裝行業發展模式。
家裝行業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外部因素對於家裝行業的影響也不可能簡簡單單通過幾步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很多的條件,需要內外部市場的共同影響,需要行業運行方式的轉變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家裝行業的發展僅僅只是簡單的技術與家裝行業的相加,而忽略了整體、整合的思維,那麽我們在新技術與家裝行業融合的道路上或許將會走得更加艱難。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舊動能切換的新階段,曾經一度被貼上低利潤標簽的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反而給國產機器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在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於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
依賴政府補貼
受益於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2017年全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臺(國家統計局口徑),同比增長81%。2018年也繼續延續增長勢頭,1、2月份,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8770臺,累計同比增長25%。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新松機器人、埃斯頓、新時達、拓斯達、華中數控等國內領先的機器人企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4.56億元、10.79億元、34.14億元、7.64億元和9.85億元。其中新松機器人凈利潤最高,達到4.48億元,凈利潤率達到18.24%。隨後是新時達、拓斯達,均破億元;凈利潤增速最快的企業為華中數控,同比增長達146.80%,其次為剛上市一年的拓斯達,增速為78.15%。
不過,現階段國內上市公司對政府補助依賴程度較高。
招商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新松機器人、埃斯頓、拓斯達以及新時達四家上市公司的政府補助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30%。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盡管2017年大部分機器人企業都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部分企業利潤基本來自於政府補貼。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地方政府熱情高漲,其發展目標加起來已經遠遠超過國家層面的規劃目標。
從國家到地方,機器人產業更加迎合未來經濟目標,顯然這是機器人企業獲得政府巨額補貼的原因之一。以廣東為例,廣東佛山市經認定的機器人本體制造培育企業,補助50萬元;經認定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培育企業,補助30萬元;突破機器人本體制造重大技術瓶頸的骨幹企業,每年最高補助800萬元。東莞產機器人投入占項目總投入50%以上的,單個項目最高資助更是高達600萬元。
工信部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而這些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很大程度上與政府目前熱衷成立的各種產業園和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有關。
價格優勢不再利潤收窄
這些“徒有其表”的機器人企業不僅推升了整個行業的泡沫,同時也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率,進而形成某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在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看來,雖然行業火爆,但是國內機器人企業仍然前路漫漫。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巨大的市場卻並未孕育出中國自有的可與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發那科、安川、ABB和庫卡)比拼的機器人企業。
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營收規模最大的新松機器人,在2017年的營收僅為24.56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僅為3.86億美元。
反觀“四大家族”中營收規模最小的庫卡在2017年的機器人板塊營收也達到了12億美元。而發那科在2017年的合並凈利潤就已經達到10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由於高端市場遲遲無法突破,目前國產機器人行業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就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利潤正在收窄。其中的原因,據記者多方采訪後得知,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國產機器人企業靠價格優勢占領產業鏈低端的生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核心技術尚未趕上“四大家族”的同時,快速下降的機器人制造成本正在威脅著中國機器人企業之前的立足之道。
據了解,工業機器人在10年前銷售均價在50萬左右,現在價格是四大家族機器人售價在15萬~20萬,埃夫特、埃斯頓等國產機器人價格略低於四大家族,經濟型的純國產機器人終端銷售均價約8萬。
有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隨著減速機等零部件國產化,工業機器人均價估計會降到5萬元以內。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國內機器人企業強調自身的優勢更多還是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考慮。
雙環傳動機械研究院院長張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考慮到進口關稅、運輸以及生產等成本,該研究院生產的減速機價格相較於國外進口的大概可以減少20%~30%。顯然目前大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仍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靠“性價比”而非核心技術來打開市場,處於產業鏈較低端的現狀。
《2017-2022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態勢及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雖然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長勢頭明顯,但是毛利率和凈利率近年來都有走低趨勢。其中毛利率在2010年到2016年之間從40.89%下滑至34.53%,而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毛利率為31.65%。凈利率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凈利率僅為12.34%,而反觀2010年的凈利率卻高達 23.24%。
庫卡工業徠斯機器人(昆山)有限公司銷售副總裁鄒濤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在減速器、伺服機等核心零部件技術上的差距,國內廠商往往對國際廠商的依賴度非常高,采購溢價十分嚴重,這直接束縛了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進一步突破。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工業機器人產能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領域低水平重複建設、盲目發展。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
世聯行(002285.SZ)股票激勵計劃第二個鎖定期已屆滿,5月31日,465.43萬股、占目前公司總股本的0.2277%的限制性股票將上市流通。
限制性股票流通對二級市場的股價影響,成為近日世聯行中小投資者的討論話題。2017年11月22日,世聯行股價取得近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之後,便陷入持續的陰跌中。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回調至2017年7月,彼時一系列租賃政策尚未出臺,住房租賃明星公司尚未崛起。
券商普遍認為,隨著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相關政策以及兩部委聯合發布的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新規的相繼落地,租賃市場與金融工具的結合將利好住房租賃相關標的。但這種利好頗具不確定性,市場短期消化過後,投資標的股價容易打回原形。
而需要拼實力的業績部分,世聯行一季報顯示,出現暫時性虧損,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能幫助世聯行轉型、增強抗周期能力的長租公寓、世聯空間等新業務仍處於較大投入期,拖累一季報表現。
股價回調至一年前
2017年年中,國家一系列住房租賃政策火速出臺,扭轉房地產業發展的方向及預期,長租公寓得到極大關註。
多家機構聯合推薦世聯行、我愛我家(未更名前為:昆百大A,000560.SZ)、張江高科(600895.SH)、收購了Q房網的國創高新(002377.SZ)、萬科(000002.SZ)、龍湖地產(00960.HK)、招商蛇口(001979.SZ)等開展長租公寓業務的房地產中介、開發企業。再加上四季度,多家房企銷售業績屢破紀錄,引起房地產板塊股價異動。
縱觀多家開展的長租公寓業務的房企,世聯行受租賃概念影響較為顯著,其股價曲線貼近租賃政策的出臺及落地。
2017年7月18日,國家發布《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正式拉開發展租賃市場的序幕。
2017年7月18日至7月31日,10個交易日中,世聯行股價取得十連漲。我愛我家在《通知》出臺的四個交易日內,取得四連漲。同期,張江高科、國創高新、萬科等公司並無異動。
世聯行拉出一條長長陽線,整體股價從2017年7月上揚至11月,並在2017年11月22日取得兩年半以來的最高點14.55元。
這數個月來,不止房地產中介,房地產開發企業萬科、龍湖地產、旭輝、碧桂園、佳兆業等公司宣布介入長租公寓,或擴大規模。長租公寓領域收房的競爭激烈程度不亞於刀光劍影的土地招拍掛市場。
從此角度來看,世聯行等公司因租賃概念站上風口在情理之內。但2017年11月22日後,世聯行股價便陷於長達半年的持續陰跌中。
此間,世聯行股價偶有震蕩,但還是跟租賃政策緊密相關。
4月25日,證監會、住建部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相關工作的通知》,以盤活住房租賃企業的存量資產,降低住房租賃企業的杠桿率,促進形成金融與房地產之間的良性循環,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的發展。
4月26日早盤,租售同權概念股高開高走。世聯行、三六五網(300295.SZ)、市北高新(600604.SH)、我愛我家等股一度漲停。當天收盤,世聯行漲6.27%,我愛我家漲3.29%。
而這個利好帶給二級市場的影響並未維持很久,未能扭轉世聯行股價繼續下行的趨勢。近一年時間,世聯行K線呈較為明顯的倒V形。5月28日,世聯行報收7.81元,跌幅為2.25%,股價已回調至2017年7月。
長租公寓行業資深運營、觀察人士郁珽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世聯行是市場普遍認同的租賃政策主要受益者,明星公司股價調整,說明長租公寓市場正在回歸理性,對行業而言是好事。”
一季度虧損
郁珽的看法是,泡沫褪去後,就看啤酒的質地好不好。
“對單一企業來說,市值管理應系於基本面的經營上、公司盈利模式,是否能可複制化、可持續發展,相比公司短期市值、股價調整,更應看遠期發展。”
近日,監管層亦在關註世聯行的經營狀況。深交所發函,對公司收入、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出現背離的情況進行問詢。
2017年,世聯行實現營業收入82.12億元,同比增長30.97%,凈利潤為10.04億元,同比增長34.35%,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0.26億元,出現了-231.89%的跌幅。
世聯行回複稱,這是受到公司金融服務業務的貸款放款及本金回收現金流的影響,此外因發展長租公寓,公司支付項目保證金和租賃押金減去收取的租賃等各項押金後,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世聯行的長租公寓業務、金融業務是監管層關註焦點。在世聯行核心管理層看來,這些新興業務恰好是公司轉型,對抗房地產周期的法寶。
投入和產出錯峰,部分業務出現暫時性虧損似乎難以避免。2017年,世聯行整體盈利,但部分分部依然虧損。如長租公寓所在的資產服務分部虧損1.84億元,同比下降554.51%;裝修業務、存量物業的租售服務等新型業務所在的其他交易業務分部,虧損0.96億元,同比下降94.09%。
今年一季度,世聯行出現整體性虧損。一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為-2846.5萬元,同比下滑130.7%;營業收入為14.67億元,同比增長8.55%。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6.36億元,同比下滑165.96%。
中金分析師張宇指出,世聯行一季度虧損是因為銀行房貸放款周期拉長,導致代理收入結算延遲,以及以長租公寓為代表的資產運營業務投入加大、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等因素所致。
傳統代理商對新業務的探索殊為不易,長租公寓的盈利、金融業務的發展直接影響世聯行的營收結構和盈虧狀態。
深交所要求世聯行對比行業內其他經營長租公寓業務的公司的租金、成本、租期等經營情況,不過業內並無相關數據的披露,世聯行沒有可對比的標的。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第一財經表示,“租賃市場確實存在炒作概念,熱度下降,資本市場給予的關註度減少,如果業績不能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撐,公司股價難免疲軟、回落。”
按世聯行董事、總經理朱敏的說法,公司長租公寓的盈利期約為5年,這個時間被投資者期待。在國內去杠桿導致地產行業周期性下行、美國加息使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之際,世聯行需要更好的業績來證明實力。
事實上不只是豬肉,就在今年,鮮蒜的價格跌到谷底,在江蘇徐州,去年新蒜收購價格是2元/斤,而今年的收購價格只有0.4~0.5元/斤,還不夠成本,此前有媒體爆出在雲南部分蒜農甚至放棄采收的新聞。
近年來,從“蒜你狠 ”到“蒜你慘”,“火箭蛋”到“傷心蛋”,包括在奶牛養殖等行業,這樣的案例屢屢發生,農副產品價格周期性是正常規律,但目前過大的價格波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周期病”,其實無論是肉賤傷農,還是肉貴傷民,農副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都不利於行業的健康運行。
規模化確實是解決農產品周期性的一劑良藥,但只能作為長期命題。畢竟多年以來,由於國內農業和養殖業生產規模化程度較低,農副產品生產者中多數為農民,一方面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生產方式落後,且本身對於市場信息了解滯後;另一方面,農副產品生產和市場行情有滯後性,而市場遊資的進入讓農產品正常周期被打亂,這些都導致散戶盲目跟隨市場行情,追漲殺跌,成為市場供給的變數所在。
事實上,農副產品價格的周期性變化直接反映的是市場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周期的下行其實也是行業去產能的一個過程,而造成農產品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還是體現了養殖戶決策的自發性和盲目性。
但改變這一局面並不能簡單依靠行政命令,以豬肉為例,在此輪豬周期中,國家有關部門按照“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分別於今年3月底和5月初開展了兩批中央儲備凍豬肉的收儲。
在喬玉鋒看來,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動作,包括劃定禁適養區和環保政策等方面,政府所做的更多的是釋放一種信號,並不是通過行政命令來控制產能。
在業內看來,目前的市場格局正在要求農民提高規模化和組織化生產的能力,主動和市場對接,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這也需要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幫助,避免農產品生產和市場需求脫鉤。另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也應該搭建更完備的價格預警系統,為農民提供更真實客觀的信息作為決策依據,防止農民過度生產和退出,緩和農產品的供應矛盾。
不事先打招呼、不許地方陪同、不讓被督察的地方安排車輛,這是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外出巡查的要求。
5日,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廣東省,開始為期一個月的督察“回頭看”。直接關系老百姓生產、生活的水環境治理和改善問題,是此次“回頭看”的重點。
冒雨直奔增步村
當晚23時51分,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發來一條短信:“明早八點出發去看現場。”除此之外,沒有透露任何信息。6日一早,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副主任劉長根帶著督察辦、生態環境部華南督察局的工作人員和3名記者,分別乘坐兩輛小車從駐地出發。
車行半路,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的工作人員又給記者發來一張電子地圖,“我們第一站目的地”。
地圖上顯示的是廣州市白雲區石井河與增埗河的河口地帶。這里是廣州市和佛山市的界河。劉長根介紹,近年來,這一段河流水質持續惡化,治理效果差。
《廣東省貫徹落實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進展情況的報告》承認,“廣佛跨界河流、練江、茅洲河、新興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力度雖大,但成效不明顯”。
8時40分許,督察組的車輛在增埗河河口下遊的富力桃園大橋上停了下來。此時,外面正下著大雨。督察人員打著傘查看地圖,簡單商量幾句後,便直奔橋下的增步村。
沿著河岸行走,臭味撲鼻而來。第一財經記者看到,從石井河以及增埗河上遊漂來的各式生活垃圾正順流而下,河水發黑發臭。
“下大雨時,雨水又排出不去,汙水和垃圾都能沖到家里來。”增步村一位村民說。
督察人員在現場巡查時還發現,盡管廣州已連續下了幾天大雨,5日還出現了暴雨,但增埗河岸的雨水管蓋緊閉,也沒有雨水流出。掀開一個井蓋,里面也沒有流水。“水都從地面流到了河里,還夾帶著各種垃圾。”劉長根說。
聞訊趕來的廣州市環保局、水務局有關官員承認,這一帶雨汙排水系統不分。但督察人員發現,路面的井蓋上,分明印有“汙水”“雨水”的字樣,形同虛設。
6日深夜,廣州市水務局給記者提供了一份《石井河水環境治理情況》(下稱《報告》)的報告。報告顯示,白雲區石井河流域大小河湧共有65條,直接流入石井河幹流的一級支湧有19條。流域內12個街道,183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約170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約50萬人,流動人口約120萬人。生活汙水、企業廢水排放量大,相當一部分汙水未經處理達標就近排放。
石井河口為省級考核斷面,2017年河口斷面水質為劣Ⅴ類,氨氮、總磷、溶解氧超標。按照廣東省政府的要求,2019年水質達到Ⅴ類,任務艱巨。
2008年至2018年5月石井河口斷面水質狀況。資料來源:廣州市水務局
改變末端截流治汙模式
報告稱,經現場摸查,石井河現狀汙水管網相當一部分是雨汙合流制管,管理不到位導致部分汙水通過合流管同雨水一起輸送至管網末端,再通過排水口直排河湧,影響河湧水質;部分城中村內部雨汙管網混亂,汙水管網建設不健全。石井河片區內需進一步實施雨汙分流,精細化汙水收集“毛細血管”。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由於源頭生活汙水收集不到位,當地采取的是生活汙水直排河湧,再從河湧中抽水進入汙水管渠,再輸送到汗水處理廠的辦法。但一方面是汙水處理能力有限,一方面汙水管渠治汙的辦法已被證明是失敗的。
去年4月,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督察情況時說,“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汙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汙,導致清汙不分、雨汙不分,截汙效果大打折扣。”
廣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廣州市正在建設石井汙水處理廠二期和石井凈水廠二期,新增汙水處理能力30萬噸/日,到2020年石井河流域汙水處理能力將達到約82萬噸/日。
同時,改變末端截流的治汙模式,開展源頭治理,以19條支湧為主的消除黑臭工作,建設汙水管網約1758公里(含主幹管、截汙支管和城中村納管),尤其要加快推進在建的12條城中村截汙納管工程實施進度,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汙分流,盡早發揮工程效益。
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廣東省反饋督察情況時說,“2013~2014年,廣東省對廣佛交界河流汙染問題實施掛牌督辦,但在水質繼續惡化的情況下解除省級掛牌,工作流於形式。”
督察發現,2016年全省6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廣州市每天仍有47萬噸生活汙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
“此次督察‘回頭看’,重點盯住督察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態環保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督察組組長張寶順說,還要“重點檢查列入督察整改方案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查處、整治情況;重點督辦人民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立行立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