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以「質優價廉」支撐的小米,憑藉運用粉絲經濟、飢餓營銷等方式,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成果,去年的銷量甚至超過了蘋果。
雖然還未上市,但小米已在2013年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1000億美元的估值,並實現持續的高速增長。
據報導,小米將沿用中國市場的模式,只通過在線渠道向印度消費者銷售手機,而不會使用很多手機廠商所青睞的傳統線下渠道。
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表示,小米將在印度本土投資組建設計團隊,以便開發適合印度用戶的移動互聯網服務,迎合他們對寶萊塢電影和板球運動的偏愛,而不會通過銷售手機來賺錢。
數據顯示,印度已成為世界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機市場,聯想、中興等手機廠商也均已涉足這一市場。
這些都將對三星造成嚴峻挑戰。而小米也會對Micromax等印度公司本土廠商發起挑戰。
| ||||||
鴻海在做一場實驗,若實驗成功,鴻海營收邁向10兆元的目標就不遠。 在這裡,他們不鏟山、不砍樹,卻能在隧道里打造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還要在這做手機、組電視,用更好的技術、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價值。 一趟由郭台銘帶路的貴州之旅,直擊鴻海營收10兆元的關鍵基地。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 一分鐘看 鴻海貴州基地 位置:貴州中部 面積:200公頃 員工人數:5萬人 主要產品:手機、電視 為何選擇貴州? 氣候宜人、礦藏豐富,地形雖多為丘陵,但適合規畫開發,鄰近大學城可供給人力,方便搶供東南亞市場。 當飛機降落在中國貴州省,眼見所及,綠色山頭一個接一個。貴州果真如課本所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在這個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地方,誰能料想到,貴州將成為鴻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基地。 在崇山峻嶺間蓋起兩百公頃的廠區,鴻海最新科技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將進駐於此,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發動一場鴻海製造大革命! 為求慎重起見,不只高階主管從兩個月前就進駐,開幕倒數一個月時,即使在鴻海股東會前夕,郭台銘還親自再飛貴州,確認所有準備工程都就緒,因為鴻海不只要用這座廠房讓外界見識到執行力,還要讓大家看看鴻海的技術實力。郭台銘還大動作邀請國內外媒體,小股東、大客戶、中國政府官員也都找來了,更大膽預估,五年後貴州廠區將創造五百億元的產值。 不靠便宜勞力 八個月打造出最新第四代廠郭台銘更親自上陣說明貴州廠的革命性概念。這是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重要實驗,也難怪郭台銘要求全球各地的四百名高階主管,排除萬難飛到貴州親眼看看貴州廠區的創新。 過去幾年,鴻海面臨毛利率成長空間受限、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與百萬大軍管理的難題,當鴻海亟欲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這三大管理挑戰也要一口氣解決。加上,中國市場崛起,如何讓廠區脫離先前只為外銷而生產,而開始考量中國市場的機會……,這都成為貴州廠背後要實驗的項目。 郭台銘更直接為貴州廠定調:「這是鴻海向前進(指營收挑戰十兆元)的重要一步!」因此,《今週刊》的採訪團隊飛抵貴州,現場直擊郭台銘口中能讓鴻海脫胎換骨、讓製造業升級的關鍵基地。 距離貴陽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貴安新區,只見路旁山丘林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富士康」廣告招牌;車子駛入像是公園的地方,山頭上卻高掛藍底白字的牌子寫著: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產業園區。 「你覺得這裡像工廠嗎?」笑吟吟地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郭台銘最仰賴的大將、鴻海副總裁戴正吳。 這裡有山、有湖、有鳥叫,不同於過去鴻海整齊劃一、密密麻麻的廠房,顯然,鴻海第四代廠,就是連外觀也要不同。 「我們管過一百五十萬人,知道製造業要怎樣創造利潤;可是,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只靠勞力密集賺錢。」郭台銘知道中國便宜的勞力已是過去式。 為什麼叫第四代廠?郭台銘解釋:「一九八九年,我們在深圳蓋第一座廠,崑山也有了第二座廠,我把這些叫作第一代廠,設廠目的很簡單,就是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力,搶賺大量製造的外銷財。」後來,鴻海陸續在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都有了據點,這是郭台銘口中的第二代廠。那時他們追求的是生產效率,集中生產的好處,讓鴻海的生產效率成為同業之冠。 ○八年之後,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從沿岸推進內陸,重慶、鄭州、成都都有了鴻海的旗幟,「這些是第三代廠,講究的是垂直整合,還有人力西遷,讓原本在沿海工作的員工能夠回家鄉。」郭台銘說。 但第四代廠不一樣,鴻海不能再像過去只追求生產效率、成本控制,「我們要有不一樣的作法。」郭台銘打了一通電話給戴正吳,要他完成這項挑戰,那一天,是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至今不到一年,而貴州廠從無到有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展現鴻海高效率的作風。 自動化降成本 機器人進駐 人力省下二五%站在貴州廠區的第一棟廠房裡,郭台銘指了指刻意挑高的天花板,「我為什麼要把天花板留這麼高?就是要讓所有自動化的機器人都能搬進來。」解決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就在高度的自動化設備。 貴州從設計蓋廠的第一天,就確立了機器人大軍進駐貴州的策略,「需要的人力直接減少了二五%。」鴻海高層說,以一座工廠需要三千名員工來說,等於直接少了七五○人,而剩下的四分之三,多數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師,而不是作業員。 「鴻海發展機器人,是很清楚的策略,我們要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但不會對外賣機器人,因為光是鴻海自己都不夠了。」郭台銘的手腳舞動著,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偌大廠房裡將會有一台又一台的工業用機器人進駐,直接生產最新款的手機和電視。 再來,貴州廠喊出「就地生產、直攻內銷」的策略。所有當地需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直接就在貴州做,徹底顛覆過去製造業群聚效益的概念,郭台銘不諱言,「我們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用最低的成本,但一樣有最好的效率,未來這座工廠將供給中國內需。」 零組件自己做 兩塊玻璃運進來 就能做手機「在這裡,我不用很多員工,兩片玻璃運進來,面板、機構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直接就能在這裡做出一支新手機。」戴正吳兩手一攤,他的話並不誇張,這些年,透過垂直整合,幾乎多數零組件,鴻海都有能力自己生產,郭台銘更直言,「我們只剩半導體晶片還要向別人買,其他零組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當其他競爭者還在追求群聚效益,鴻海卻開啟了另一種「分散式工廠」的思惟,慢慢地將三十座工廠散佈到全中國。「當地需要的產品,只要經濟規模夠大,我們直接就在當地做。」就近市場生產,可以降低物流運送的成本。 負責鴻海四川廠區兼「IE學院」校長的陳振國說,不是每家製造廠都有能力做「分散式工廠」模式;但鴻海強大的整合能力,足以撐起這種營運模式。然而鴻海貴州工廠若只是大量製造,所走的依舊是代工、賺勞力財的老路;郭台銘要走出低毛利的代工死巷子,就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更高的毛利率。 走在鴻海貴州廠區裡,即使生產過去鴻海舊有主力產品,生產技術也不相同。 以機殼噴漆為例,「我們開發出『真空噴漆』技術,以前的機殼噴漆技術,七○%的漆都浪費,廢氣還會散佈到空氣中,洗淨機殼的廢水也要處理,可是『真空噴漆』卻是一點漆都不浪費。」鴻海內部員工說,少了廢水、廢氣的處理成本,製程還能全部自動化,產品價值更高。 就在真空噴漆產線的另一端,一座又一座的自動化機台正在運作,那裡是鴻海最新一條的奈米碳管觸控產線,一個月能生產超過三百萬片的奈米碳管觸控導電膜。為了這項技術,鴻海默默投資超過十四年。 導電膜就是在玻璃上黏貼上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成了手機、平板電腦所用的觸控面板。「可是我們的奈米碳管觸控面板比傳統ITO(氧化銦錫)觸控面板,成本少二○%,而且少了傳統製程處理強酸、強鹼廢棄物的過程。」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富納創源董事長傅紹明說。 面對中國市場崛起,郭台銘如何抓住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如同巴克萊證券亞太區硬體下游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喊出的新論點: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變「為中國製造(Made for China)」。 來到貴州的第二天,我們隨著郭台銘的腳步,來到位在貴陽還在開發中的一座新市鎮,高聳的招牌正是鴻海旗下自有品牌「富可視」的大電視廣告,而一棟紅色建築標明「富士康商貿城」,就坐落於此。 「在消費電子產品這麼競爭的時代,產品壽命很短,我們這種方式可以讓庫存降到最低,也是另一種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模式。」郭台銘說。這幾年,鴻海不斷強調要做到C2C(Component to Consumer,零組件到消費者),也就是從零組件生產、組裝、銷售、送到消費者手上,都由鴻海來做。 「我們要做製造業裡的麥當勞,所有零組件都自製,再端到消費者面前組裝、賣給消費者,麥當勞在全世界都有據點,鴻海就是要做這樣的事。」為了達成郭台銘的理念,戴正吳在貴州率先揭示了「前店後廠」的概念,設立鴻海集團內第一座「富士康商貿城」,正式宣告鴻海通路事業的升級。 工廠的前面一小部分劃為商店,後頭工廠做好的產品,前麵店舖就可以賣。因此消費者一踏進「富士康商貿城」,隔著透明玻璃窗,就能看到一台又一台的六十吋大電視正在組裝。 滿足中國內需 當地需要的產品 就在當地做戴正吳說,過去製造業為了講求群聚效應,所有材料要先運輸到一個地方集中生產,組裝完畢再運輸到世界各地,「像電子商務,把貨拉進倉庫後,客戶下單、再用物流送去,其實很耗費運輸成本,又不環保。」鴻海未來的策略是,哪裡有市場,鴻海就到哪設廠。「鴻海在中國最重要的三十個省會都有廠房,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銷售據點,當地需要的產品,就直接在當地做。」鴻海的「分散式工廠」概念要成功,機器人大軍要能聰明地完成生產指令,「前店後廠」的效益要突出,鴻海就得要有一顆更強大的數據心臟。 郭台銘以機器人為例,「所有要給機器人的指令,機器人要能夠思考、有一顆聰明的大腦,而不是dump robot(笨機器人),靠的就是data(數據)。」郭台銘說,沒有數據中心在背後支撐,機器人大軍絕對做不起來。 而貴州廠的數據中心就坐落在貴州廠相鄰兩座綠色山丘的山坳中。「你看這個道路的彎度,我們都計算過,就是這個角度能導入的風會最大。」對隧道的設計用手比畫著,他是鴻海集團副總裁吳惠鋒,也是鴻海衝刺雲端計算和大數據的最重要推手。 郭台銘給吳惠鋒的指令很明確:打造鴻海集團最重要的數據心臟,不只要講究環保,效率要更好,營運成本要更低。 「數據中心要電、要水。Google將亞洲重要的數據中心設在台灣的彰濱工業園區,為什麼?」吳惠鋒反問。因為數據中心需要冷卻的水,還有最便宜的電。如果鴻海的數據中心營運成本要比別人低,就得用更少的水和電。 環保又省成本 隧道型數據中心靠自然風降溫他們利用貴州「天無三日晴」的氣候特性,加上地形設計導入風,讓隧道里的溫度不超過攝氏三十度,不用水、改用風解決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吳惠鋒更將這裡設計成自動化,只用視訊監控,「我們的數據中心不用照明,更不需要人在這裡顧。」吳惠鋒說,省電讓他們的營運成本更低,全面雲端化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有了最強大的數據心臟在背後支持,鴻海營收挑戰十兆元的大架構,藍圖自然顯現了出來,「全世界超過五○%的伺服器是鴻海做的,我們有電信商、伺服器、連接器,還有數據中心,這就是鴻海的價值鏈,是我們能夠持續成長的空間。」郭台銘說,數據中心將能讓鴻海的整合能力更強大。 以今年最熱門的LED商機來說,過去,要搶LED照明商機,鴻海可能的作法是大舉搶進LED晶粒與模組生產;現在,鴻海要吃LED照明的市場,他們想得更多。 「每一盞LED路燈都內建感測器,可以自動感測亮度、雨量、能見度,透過數據中心、雲端計算,控制LED路燈何時該亮、該熄、該有多亮。」鴻海員工直言,這一整套軟體都是鴻海開發,他們不只賣LED燈,而是整套系統賣給客戶。這些,都是過去鮮少在鴻海身上看到的整合價值。 隨著訪談進入尾聲,「今年是我創業第四十年,四十年磨一劍,才有了這座第四代工廠。」郭台銘話鋒一轉,突然感性了起來,「這些產品你們現在看,可能覺得無趣,但(效益)以後都會發酵,因為我們是看長、看遠、看競爭力。」因為郭台銘的字典裡,沒有景氣不好,只有競爭力、效率不好。 鴻海的貴州廠實驗能否成功,這場製造業革命,能否奠定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根基,所有人都等著看。 不再賺勞力密集財 工廠也要升級!──鴻海四代工廠升級過程鴻海從1989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座廠房,至今已超過25年;鴻海也從當初賺勞力密集財,升級至今天改賺工程技術財。 第一代廠 追求便宜人力 代錶廠:深圳龍華、崑山 年分:1989年 建廠目的:快速取得大量便宜勞力,直接將產品外銷,不重視廠房設計。 第二代廠 生產效率極大化代錶廠: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 年分:2004年 建廠目的:重新改變生產線設計,追求生產效率極大化,創造規模經濟。 第三代廠 走向垂直整合代錶廠:鄭州、成都、重慶、武漢 年分:2010年 建廠目的:零組件垂直整合生產,因應中國薪資上漲,西遷降低人力成本,並分散管理風險。 第四代廠 創造加值產品 代錶廠:貴州 年分:2014年 建廠目的:以環保生態工法與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生產。 |
i黑馬:業內盛傳奇虎360有意入股一加科技。就在雙方曝出資本合作的消息後,周鴻禕發送的微博後綴顯示「來自一加手機」。同一天,劉作虎則在一條對智能手環的評論微博中,並@了周鴻禕。360再次殺入智能手機領域,這次真的能成嗎;大家看好這次合作嗎?
Q:
艾米睿子:
傳360入股一加手機,再次殺入智能手機領域,大家看好這次合作嗎?這是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A:
互聯網天帝 - 北京華眾天恆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
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卡位的入口並不多,微信算一個,手機硬件算一個,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圖算一個半,蘋果的商店算一個,安卓的多家商店算2個。最多360殺毒算半個。阿里巴巴的系列算小半個,就算加上微博,也只能說是整半個。
看看入口卡位,必然微信不可複製,百度不可複製,蘋果不可複製,安卓商店都在做,殺毒的意義在手機上不算什麼,阿里只是一個簡單的買東西,沒有啥移動的價值。微博可以,秋後的螞蚱,夕陽無限也只是。剩下的就是手機硬件了,還有一些變局,畢竟小米現在也在變革期。
巨頭就是BAT,360算是准巨頭,小米需要在發展兩年,京東也就是傳統行業。這麼幾個能數得過來的,難道不投資等著讓小米長大嗎?
羅胖都能搞錘子,周鴻禕可是大神級別的,難道能不搞嗎?
子超預判周鴻禕的思維在關於手機的幾個階段:
1.手機在風口,不搞就浪費這個浪尖。
於是搞了,感覺還是有門檻的,於是開始臥薪嘗膽,隨處學習,不斷的蓄力。
2.手機直接搞不太好,那就間接的合作,聯合大家一起搞,間接的學習並且可以培養人才儲備。
於是搞了,發現輿論壓力很大,大的手機廠商比較裝,而且不在乎互聯網公司,更主要的是他們都是體制問題,無法更加的互聯網化的思考,連娛樂精神都沒有,周鴻禕鬱悶了。。
3.小米持續發力,羅胖橫空出世,周鴻禕耐心觀察期。
看看砸冰箱的如何搞手機,雖然周鴻禕經常語驚四座,但是依然還是覺得文化圈裡能吹牛的應該也會有兩把刷子。學習,靜靜的一旁觀察。估計這一期間其他的大的手機廠商也在不斷的學習,學習小米,所以大家都不怎麼鬧騰了。魅族在反思,聯想在閉門培訓,華為和中興更是深刻的學習,但是機制問題,很多時候他們的打法不會改變的,就和德國足球一樣,風格還是很生猛,這是對的,我們的長處發揮極限,我們的差的,為啥還有跟別人的強項比呢。其實小米很多不足,只是吹的生猛,節奏掌握的不錯而已,硬功還需要氣候。此時的周鴻禕也應該在思考,期間應該搞了幾個小硬件,不是說創新從邊緣開始嗎?產品本身的嘗試也是從邊緣開始的,於是開始搞兒童可穿戴,搞隨身路由器,做了一些硬件小嘗試,當然這是為了鍛鍊隊伍和聚集開發的經驗,靜觀其變,手機行業的大戰開始,大戰的時候,殺手總是靜靜的觀望大家,也許最後才會出擊,這點不只是周鴻禕,BAT都是這樣,但是最近A稍微2一些,因為A需要上市神話,不亂搞,誰知道它的估值有多高,此事不表,其實李彥宏和馬化騰也是很冷的殺手,出手快准狠,不比周鴻禕差。
4.群雄崛起,錘子情懷,OPPO金立轉型,大神崛起,魅族發力。
這段時間小米的那一套飢渴被所有公司學習,雖然學的不一定到位,但是各大廠商都嘗到了甜頭,所以紛紛開始跟隨。而小米終究敵不過手機行業的週期,無法再通過發燒硬件尖叫了,只能橫向擴張,通過體驗手感來讓用戶買單,小米是圓潤了,但是也丟失了前進的規則。都說小米以後拼的是生態,什麼家庭影院,汽車,穿戴,這些都可以競爭以後,而且都是佈局完善。子超看來,這些都是無用功,你讓三星手機差勁了,就算三星出坦克,又有什麼意義呢,任何一個成熟的公司,尤其是王者,必然是一個方向最強,之後才能夠產業多元化,馬云那個時候走的路是非常平坦的,因為競爭者少,可以做交易生態圈,而小米無法平靜的完成,小米要做的鐵人三項什麼的,涉及到硬件,軟件,APP平台,更不要說視頻和汽車了,四處都是敵人,而小米的粉絲有多少購買力,對不起,小米是給屌絲的,屌絲只能買得起手機,而且是低價的。汽車什麼都是夢想,這些產業鏈的競爭都是小米一廂情願的。而錘子的情懷必定不能當產品,就如同郭德綱畢竟不能教英語一樣的道理。不夠專業,錘子注定是曇花一現,但是錘子給手機行業以至於整個互聯網注入了新鮮的元素,所以這就是傳說中的先烈,它帶來了情懷二字,錘子手機,你認真就真的輸了。這期間大神手機的崛起,OPPO金立手機開始艱難轉型,魅族開始後期發力,這些變革者們不像聯想華為中興那樣體質沉重,這些在這時集體發力,我想,小米的體力也會稍微欠缺一些。這時的周鴻禕,子超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了,開始跟進了,這個殺手不太冷,子超其實很喜歡這個穿POLO衫的這個傢伙,因為他對互聯網的執著,才是他最頑強的堅持。
5.最佳時機,就是混亂的時候。
不管王健林的兒子如何,王本身是開始發力電商了,確切的說應該是O2O。估計子超沒猜錯,小公子應該間接參與了,否則不會今天看京東,明天看小米,行業需要有領袖,估計造勢上不比劉強東差。殺手不會因為突發事件而改變目標,這就是周鴻禕,這就是執著夢想的老男人,雖然他已經算是梟雄,但依然希望在夢想的天空再飛一會。不管周鴻禕投資不投資一加,他都會以他的方式完成移動互聯網入口的爭奪。如果合作,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周鴻禕從來都未改變,一個殺手,瞄準目標一瞬間,誰都無法阻止,至於看好不看好這個事情,已經不太重要了,只要專注和執著,子超覺得,360應該是勝利的,因為入口卡位只有這幾個可以做了,不做就少一些份量,以後還要去重金收購,為什麼不去嘗試呢,最起碼對於大的公司,有佈局總比逼著你馬上去佈局好很多。
周鴻禕加油!本文寫多了,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個事件來討論,因為任何大佬的決定一定是戰略上首先合理的。
--------------------------------------------------------------------------------
賈敬華 - 砍柴網主編,資深自媒體人:
360特價機試錯失敗後,在硬件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隨身Wifi和智鍵這些火爆硬件產品的推出,為360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過,如果360做智能手機,仍面臨巨大的風險。
一是供應鏈,二是系統。如果與一加合作,或許是一條捷徑,只是強勢的360,能否與一加和睦相處呢?這是一個未知數啊。
--------------------------------------------------------------------------------
趙宏民 - 自媒體人,速途傳媒市場部 經理:
完全不排斥這種可能性,一加手機鑑於創始人的背景、團隊,和成立以來的所作所為,在業內還是積累了較好的聲譽。而且目前的一加手機是純硬件產品,沒有ROM,當然後期肯定要做。因此,不管哪個互聯網企業和一加合作,好處不言而喻。你懂的!
--------------------------------------------------------------------------------
白雲傑 - 北京活動邦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感謝邀請,前面幾位分析的很到位了,特別是@互聯網天帝 ,我研究不多,貢獻有限:
企業家在企業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觀察360的周鴻禕這個問題人物,我一直認為他的能量不亞於馬化騰李彥宏,在這個圈裡,打破規則的人有,但是能大幅度破壞現有建制,同時能夠獲利的人少之又少,史玉柱算一個,周鴻禕也算一個。
事實上,從360殺毒軟件席捲中國市場開始,我們就該對這個人重新認識,現在360產品仍然是毀譽參半,但是你必須承認,他的裝機量在行業裡是驚人的,作為一個產品線,這已經是不可否認的成功。360這幾個客戶端,是我心目中國內軟件的佼佼者,僅從設計和體驗來講,能夠讓小白用戶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工作,360做到了,你能在第一時間找到自己想要的按鈕,這足夠了。
也許你會說,360就是給小白用的,很對,因為小白用戶才是最大的用戶群。另外,若干年前,我能手攢電腦,出入中關村而片葉不沾身,手寫dos命令而目不瞬,沒事改註冊表建宏命令,動不動翻牆找key,應該來講,不是太小白了,但是360來了後,我仍然歡呼雀躍,我不能一輩子手動改註冊表,他有一個按鈕把這些都做了,挺好。
周鴻禕靠這個理念和產品顛覆了殺毒行業,注意是「顛覆」,這個理念是獨創的,不是copy國外的;這個產品是一點點做出的,是成功的。
因為工作關係,我接觸過幾家老牌殺毒品牌,表態都是「現在被360牽著鼻子走」,另外他們思維之混亂,產品定位之浮躁,使我感到他們與360的差距越來越大。
說到這裡,你應該知道,周鴻禕是一個能夠在混亂中發現機會,並且能夠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產品的人,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手機市場在今天這個時間,已經不是進入的最好時機,中低端已經被小米拿下,高端有國外品牌,中高有錘子,但是前途未卜。如果是其他人,我們可能不太看好,但是如果是周鴻禕,我們最好還是報個希望。
當百度已經是不容置疑的搜索老大時,周鴻禕宣佈要做搜索,這個動作,本身就已經成功了,商業最有意思的,就是需要有破壞者,一直都是。
--------------------------------------------------------------------------------
王吉偉 - 自媒體人:
現在各互聯網企業有一個態勢,從智能硬件上可見一斑。從各家做開始做硬件那一刻,就意味著硬件會是以後個公司的標配,百度如此,360如此,騰訊的硬件則可以追溯到幾年前就開始的寵物上。
各公司都做軟件,一方面是做給小米這樣的公司看的,重要的還在於可以憑藉硬件落地,這將是將來重要呃呃呃一環,不然各公司也就不會搞云了。
再說回手機,除了小米,幾個公司都沒能做起手機,因為手機不是其主業,或者說可有可無,360也沒有下大氣力做手機,原因也可以歸結到百度沒有做好手機。
其實討論360能不能做好手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將來各平台的硬件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局面,或者是閉環的經濟模式,所有產品給自己的用戶用即可,當然,如果做的好了,就算是賺個外快了。
如果360真再做手機,支持小夥伴沒問題,真想自己做,偉哥認為,不如做好自己的手環。
就說這些吧。
--------------------------------------------------------------------------------
周興斌 - 砍柴網創始人:
360一直想進軍手機啊,可以內置APP呢,加上想做大做強搜索,你懂得。機會還是有的,就看360怎麼做,佔多少股份~~~~比較看好吧!
--------------------------------------------------------------------------------
方芳 -360公司公關經理:
這個啊...嗯...IOT...
(神補刀!!)
搜狐IT多處走訪樂視內部和供應鏈人士,綜合消息如下:
1、管理層。樂視一名高管向筆者確認,原聯想集團副總裁馮幸已正式加盟樂視,為手機項目負責人。樂視手機團隊中另外兩名來自魅族的高管莫翠天和馬麟直接向馮幸匯報工作,而馮幸則直接向賈躍亭匯報,在樂視內部,馮幸的地位相當於樂視TV的梁軍。
據樂視該高管透露,為了挖聯想「牆角」,同樣曾任聯想移動業務高管,現任樂視網副總裁、負責樂視電視項目的梁軍親自出馬遊說,賈躍亭親自登門邀請。馮幸看到之前資歷和業績均不如自己的梁軍在加盟樂視後聲名鵲起,也萌生去意。在聯想今年4月的架構重組中,馮幸被調任聯想云服務集團,對外宣稱將負責虛擬運營商業務,直接導致馮幸決心出走。
2、渠道。據悉,馮幸在出走樂視之後,帶走了不少原聯想老部下,主要為運營商業務線銷售人員。這也就意味著,除了樂視之前所倚重的電商平台,樂視手機業務或將大力借用運營商銷售渠道。
3、定價。賈躍亭給研發團隊的成本控制要求是1300元以內,並且外觀設計上不能輸於目前市面上2000元的產品,這實際上競品目標就是小米4,樂視手機目前研發團隊認為「很不樂觀」。
4、產品。賈躍亭比較傾向樂視手機採用5.0英吋以上大屏,主打視頻,但考慮成本首款產品將採用台灣友達屏幕。值得關注的是,樂視首款手機已排除了使用聯發科和高通方案,轉而採用三星Exynos 5410智能八核處理器。以馬麟為首的原魅族的研發團隊起了主要推動作用,如魅族MX3手機就採用了三星Exynos 5410處理器。
5、不支持4G。捨棄高通和聯發科,就意味著採用三星處理器的樂視手機團隊將在手機基帶和射頻天線設計方案上面臨極大挑戰。據樂視手機項目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首款產品方案將與魅族MX3手機完全一樣,支持WCDMA 3G網絡,但不會支持TD-LTE/LTE-FDD 4G網絡。
6、資金來源。樂視近期剛剛宣佈擬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募集資金45億元,此次籌集的相當一部分資金將用於樂視手機業務。
7、上市日期。根據樂視內部規劃,其首批上市產品將是單一型號,目標預計11月上市,後續還會推出多款產品,覆蓋高、中、低不同價位,原因在於賈躍亭認為單款產品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市場形成「造勢」和品牌效應,無法取得對小米的營銷效果。
但根據樂視內部人士稱:「目前樂視手機的團隊已經超過160人,其中大部分是研發人員,項目已經成立超過10個月,在最近半年內已經有多款成品樣機,但是目前樂視手機的最終產品形態仍未確定,其中賈躍亭曾親自否定過一款在研發部門寄予厚望的試做機型。該款產品採用了全金屬設計,而目前市面上的手機多是只有背面採用金屬,不過產品送到賈躍亭手中後,因為全金屬的成本過高,最終遭否定。」該人士認為,在發佈時間還有三個月情況下,機型都未確定,預計11月上市的樂視手機項目「跳票可能性非常大」。
樂視為何堅持做手機?
在此之前,樂視已宣佈進軍電視、盒子、影視劇、汽車等眾多行業,為何還會進入手機這個已經殺成「紅海」的慘烈市場?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推動股價。從樂視股價來看,樂視在2013年股價上漲了6.5倍,而今年股價則從2013年12月的55.5元跌至目前40元左右,去年股價暴漲的主要原因就是樂視做超級TV的概念被資本市場認可。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刺激股價的法寶就是不斷製造新概念,而樂視手機則是樂視方面迎合資本市場的最好選擇。
2、完善樂視生態。賈躍亭提出「平台+終端+內容+應用」產業鏈垂直整合的樂視生態模式,推出超級電視和盒子、收購花兒影視等策略都不斷推動樂視股價上漲,而智能手機將補齊終端佈局的關鍵一環。
3、對抗小米。在智能電視與盒子市場,樂視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小米,但後者圍繞手機佈局出了比樂視更為豐富的生態鏈,資本故事也更為剽悍。樂視缺乏智能手機,就永遠無法在資本市場和智能終端生態上對抗小米。
樂視做手機的風險
實際上,樂視做手機的消息在業內已經傳出多時,但確切消息並不多。樂視真正要佈局手機業務,會面臨哪些風險?
1、供應鏈。樂視手機團隊成立已有10個月之久,但並未獲得高通、聯發科、夏普、GDI等主要手機供應商支持。而雷軍在小米初期曾遇到的供應鏈風險,以及目前羅永浩遇到的供應鏈困境,樂視現在看來很難繞過這道門檻。
2、市場空間。不說國內以華為、酷派、聯想、中興、OPPO、vivo、TCL等為首的眾多國內品牌手機廠商,小米就是樂視繞不過去的一堵牆。依靠米4、米3、紅米、紅米Note等產品,小米手機覆蓋了799元至1999元的價格區間,留給樂視新品的市場空間極其有限。
3、品牌。從羅永浩錘子手機發佈前前後後變化來看,依靠電商和互聯網製造營銷效果,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是一把非常徹底的雙刃劍。對於樂視手機目前的方案設計,不知道樂視市場和營銷部門到時會拿什麼來對抗小米?
4、產品質量。實際上,無論是小米一代產品初期,還是目前錘子手機,由於經驗不足,再加上缺乏合格的駐廠工程師,初期產品良率和質量都遇到了問題。只不過小米依靠與英華達合作邁過了這道檻,羅永浩現在還沒有爬過去。而從目前樂視的研發團隊而言,同樣缺乏經驗和關鍵的駐廠工程師,而將手機生產完全外包的樂視手機,注定也要經歷這一磨難。
(小塵4x/圖)
8月14日,騰訊公布了未經審核的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營收197.46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58.74億元,同比增長42%。上半年總營收381.46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110.68億元,同比增長36%。
財報顯示,二季度騰訊的網絡廣告業務收入達20.64億元,同比增長59%。
對於第二季度廣告收入快速增長,騰訊方面稱,主要源於視頻廣告及社交網絡效果廣告收入的增長,以及國際足聯世界杯及我們與京東戰略合作的正面影響所推動。
今年夏天,單靠《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的網絡獨播權,騰訊視頻即收獲上億元的廣告費,其中,某牛奶品牌為爭得總冠名權,開出了8800萬元的高價,這也成為中國在線視頻行業的新“標王”。
在世界杯的合作上,騰訊的“全情世界杯”營銷戰略最終斬獲62單廣告,合作的客戶覆蓋汽車、服裝、日化、家電、電商等13大領域,其中王老吉、阿迪達斯、百威、東風標致、IBM、紅牛、銀鷺等品牌廣告主更是與騰訊達成獨家合作。
此外,增長同樣驚人的還有手機遊戲,受中度遊戲及遊戲內推廣所帶動,二季度QQ手機版與微信上智能手機遊戲總收入達30億元,同比大增66.6%。
財報顯示,二季度QQ智能終端活躍賬戶達5.2億,同比增長45.1%,QQ空間的智能終端活躍賬戶也上升至4.97億,同比增長37%。
就QQ而言,通過與京東及大眾點評的合作,以及提升手機QQ錢包的交易結算方式,完善了QQ手機版的生態系統;同時利用QQ手機版興趣部落的新功能提升社區的活躍度,並優化用戶圖片分享體驗,從而帶動該季度的用戶參與度及活躍度均得到提升。
去年第四季度,微信用戶環比增長率曾出現低谷,僅上漲5.7%。之後,其海外拓展業務發力,今年上半年,微信用戶環比增長再次加速,達到10%以上的增長率。
業內人士認為,微信用戶成長峰值已過是不爭的事實,下一步如何利用現有用戶群提高收益才是其更應思考的問題。
值得註意的是,近幾個月,騰訊入股的多家公司(包括京東、獵豹移動等)成功上市,進一步擴大了騰訊的收益,目前,其投資於上市公司(包括聯營公司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已達650億元人民幣。
聯想在智能手機領域正在加緊追趕三星和蘋果,其野心不僅僅在中國,還包括海外市場。
以出貨量來看,聯想手機可謂進步驚人。截至6月底,聯想首次超過三星摘取了中國市場份額的桂冠,全球市場則排在第四。道瓊斯通訊社引述分析師預計,在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手機部門的收購後,聯想可能稱霸全球市場。
財報顯示,聯想智能手機第一季度全球銷量首次超越PC銷量,達到1580萬臺,同比增長約39%。全球市場份額5.2%,位列第四。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增長20.1%,達到1300萬臺,市場份額12.5%,首次超越三星成為市場第一。
聯想第一財季營收10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8%,凈利潤2.14億美元同比增長23%。
聯想稱,當季東南亞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增加了約4倍,東歐則達到了6倍。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周四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這些地方是聯想未來的潛在市場,自然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他還提到,聯想手機在中國能盈利,但利潤微薄,新興市場的利潤率要高於中國市場。
而聯想未來在全球市場上的成功同樣也取決於其能從並購摩托羅拉一事受益多少。楊元慶稱,摩托羅拉在北美、拉丁美洲的優勢,以及所擁有的知識產權都將幫助聯想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全球市場競爭者。據悉,聯想計劃發展摩托羅拉的自有品牌,而不是貼上聯想的logo。
並入谷歌後的摩托羅拉的財務好轉速度快於市場預期,但依然在虧損。聯想認為,其能令摩托羅拉在交易完成後的4到6個季度就實現盈利。
其實不止聯想,華為和小米也在拓展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隨著高端市場逐漸飽和,中低端市場成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引擎,東南亞、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對廉價智能手機的需求相當旺盛。
例如,聯想在馬來西亞的市場占有率有8%,越南為7%,而在一年前,聯想在這兩個市場的份額幾乎為零。
作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華為,今年上半年中東和非洲的出貨量比一年前增加了不止6倍,拉丁美洲增長了4倍。
根據研究機構IDC的數據,二季度,全球市場手機份額的排名依次為三星、蘋果、華為和聯想,分別為25.2%、11.9%、6.9%、5.4%。
《財經天下》週刊=EW
殷宇=Mel
EW:手機QQ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Mel:手機QQ誕生於2003年,現在已經有11年了,可以說是個非常有積澱的產品。它誕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騰訊公司與運營商推出基於短信功能的「移動QQ」服務,滿足用戶手機端和PC端的交流。隨著用戶在移動端交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2003年騰訊推出了基於GPRS網絡功能手機的手機QQ。2009年過渡到智能手機,推出了第一個iPhone版手機QQ。目前,QQ用戶中超過70%都是通過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機來發消息。
EW: 為什麼之前發展速度比較慢?
Mel:這是個錯覺。其實手機QQ的發展速度不僅不慢,而是很快。在2003年推出後的功能機時代,手機QQ的用戶增長很快,2006年的手機QQ就可以發照片、語音,甚至是視頻了。但功能機仍然受制於手機操作系統和移動網絡環境,大家沒看到像今天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下的商業化。
EW: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產品上,手機QQ借鑑了微信?
Mel:我不評價這種說法。我們一直走在QQ自己的節奏上,手機QQ後期開發的很多功能,實際上是將PC版QQ許多功能的移動化,比如群、討論組、語音、視頻、空間,這是QQ在PC時代由來已久的創新。在手機QQ上實現這些功能,實際是QQ走向移動化的必然歷程。
EW: 去年5月,手機QQ 4.0版發佈後,因為取消了離線QQ用戶頭像傳統的灰顯功能,一天內引發了5萬差評, 這算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Mel:我不覺得手機QQ 4.0是一個失敗的嘗試,恰恰相反,從今年一季度月活用戶增長52%接近5億的數字來看,它的結果是成功的。當然,成功的背後,是我們對用戶使用習慣的揣摩。當時在線好友的位置我們從原來的第二欄移到了第三欄,對第二欄做了調整,但事實上,QQ十幾年養成的使用習慣,一下子很難改變。最後我們把離線QQ用戶頭像改為彩色蒙白,但這個動作告訴用戶一個信息,手機QQ用戶可以24小時在線,不用再問「在嗎?」
EW: 但用戶當時就是認為你們丟了QQ的傳統,反而像微信一樣。
Mel:在線、離線是PC時代的概念。而永遠在線其實不是微信的特色,應該說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特徵。這個版本是手機QQ回歸後的第一個版本,為什麼優先進行這個功能的調整?就是因為這是QQ移動化必須要走的一步。
EW: 為什麼後來又妥協了?
Mel:QQ是一個10多歲的產品,8億月活躍用戶,勢能很大,用戶習慣的「慣性」很強。儘管我們認為方向沒問題,但步子確實邁得大了點。新方案是把所有在線離線從彩色黑白變換方式,改成了彩色和彩色蒙白的變換方式。用戶對黑白頭像的溝通慾望是非常弱的。我們用淺灰色文字去描述在線、離線等狀態,同時在右邊還有輔助圖標來顯示對方是手機登陸還是PC登錄的。現在我們最新發佈的版本,進一步優化在線狀態,會顯示2G在線、3G在線、4G在線、WI-FI在線,更多的讓用戶能感覺到對方用的是什麼樣的網絡,是否能夠到達,以及可以選擇什麼樣的消息方式到達。
EW:這件事對你最大的觸動是什麼?
Mel:當時我說過一句話,我們走得太快了,用戶沒跟上。回過頭來看,也許確實不應該走那麼快,但這個方向是必須往前的,現在來看這個變化對QQ也是有好處的。作為產品經理來說,要不要變?怎麼變?一次性變完還是慢慢過渡?iOS的設計從擬物化變到扁平化,當時很多人吐槽,從今天來看,不管是產業還是用戶,都適應了。所以,我的觀點是,害怕改變會成為創新的絆腳石。
EW:從產品的角度有什麼值得總結的經驗?
Mel:寧願在一個版本裡面把產品基本的問題全部解決掉,這樣第二個版本、第三個版本的口碑就能快速提升上來,因為用戶會感受新版本不再改變使用習慣,同時又獲得了新功能。很多時候用戶接受不了改變,是因為他只感受到改變帶來不適應,而沒有看到新功能帶來的價值。所以在改變的同時推出新功能,用戶的注意力就會被吸引在新功能上,會緩解用戶使用習慣變化帶來的不適。
EW:現在PC端QQ上的功能還有哪些沒有移植到手機端?
Mel:大多數主要功能全都移過來了,只有一些小的東西沒有移過來。相反,現在很多新功能的話我們選擇先在手機上做,然後延展到PC上。現在手機是我們主要的戰場,大多數用戶都已經轉移過來了。
EW:在騰訊內部,類似文學、遊戲等業務選擇手機QQ還是微信渠道時,有沒有一個優先度的考量?
Mel:騰訊內部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市場,每個產品都可以根據用戶匹配度選擇在哪個平台接入。比如網絡文學,他們通過市場調研和研究,發現QQ用戶可能更適合在線閱讀,所以會選擇在手機QQ上優先接入。
EW:手機QQ的用戶是什麼樣的,微信的用戶是什麼樣的,兩者之間重合點又在哪裡?
Mel:在國內,QQ用戶和微信用戶有很大的重疊性, 在國內90%的用戶是雙棲登錄。相比之下,QQ用戶也有幾個特點:其一,他們更年輕化,願意嘗試新事物,有長年的在線消費和付費習慣;其二,10年來他們陪伴左右,可靠可信賴,忠誠度非常高;其三,用戶渠道下沉很深,從一二線可以直到三四線城市;其四,QQ在Android手機用戶中滲透有很大優勢,伴隨Android的崛起,手機QQ有紅利。
對騰訊來說,同時擁有微信和QQ兩個互補的產品,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EW: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說,這兩年QQ也承接了一部分MSN的用戶,因為畢竟白領在公司裡還是要用PC。
Mel:沒錯,在MSN退出中國的過程中,QQ也漸漸成了很多白領的辦公工具。雖然QQ在很早前,就已經有辦公的功能,比如視頻會議、傳文件、PPT共享等,但它們一直沒有得到凸顯。在當時的環境,大家覺得用MSN就很好了,沒必要花時間去體驗QQ和發現這些功能。但當MSN不能用之後,用戶驚訝地發現QQ原來有很多挺好的辦公功能。這種驚喜延續到了現在的手機QQ,社交軟件基本都在做各種生活場景的事情,辦公場景的激活是手機QQ正在做的事情之一。
EW:什麼因素是QQ在中國打敗MSN的關鍵?
Mel:MSN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它不會跟著用戶走,它是按照自己的戰略決策來做的,這不是一個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模式其實是滿足用戶需要然後去做事情。此外,MSN在中國是跟著全球戰略走的,沒有為中國做定製化的功能,像群組,像傳文件,像照片優化,這些功能MSN一直沒有認真去做,當年在MSN的時候,我們都會要求去做這些事情,但微軟沒有把它看作一個很重要的產品。其實MSN原來有Space,也做得很好,但是它把自己的優勢一個一個全部放棄掉了,而騰訊它生來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它就這麼一個產品,它只能不斷去演進和發展。
EW:從現在來看,QQ的用戶增長已經遭遇天花板,那未來企業用戶是不是說會成為QQ的下一個增長點?
Mel:QQ總月活躍用戶量8億,接近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用戶數。中國互聯網市場已經沒有了當年的人口紅利,所以說QQ用戶的整體數也基本穩定。現在,我們可以看到QQ在辦公場景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所以企業用戶的場景和增值業務必定是QQ的新的增長點。但企業用戶並不會增加QQ的用戶數,因為他們一直就在8億的這個大盤裡。
EW:跟微信用戶比,手機QQ用戶在增值業務的消費上有什麼特點?
Mel:從付費用戶數來看,兩者沒有很大的區別,QQ更多一些。但一個明顯的差異點是:QQ用戶跟微信用戶支付習慣的不一樣。微信用戶單次的支付額度更大,但頻次可能較低,而QQ用戶偏向小額多頻支付。比如100塊錢買一百個鑽,微信用戶可能直接就買了, 而QQ用戶更容易接受一次10塊,一次10塊,這樣的方式,雖然最後他可能不止花100元。
EW:跟支付手段有關係嗎?
Mel:最核心的差異還是在用戶習慣。我們做過調研,QQ的用戶就是喜歡小額支付,這其中有收入、年齡、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和支付手段也有一定關係,最近手機QQ做了一系列「一分錢」試駕、「一分錢」去美國等QQ錢包綁定信用卡的活動,效果不錯。
EW:最近比較熱的就是京東接入微信,那麼京東在手機QQ上的策略跟微信有什麼不同?
Mel:兩個平台的用戶屬性和結構還是有差異化,京東在這塊也有差異化的策略。京東會針對QQ用戶的特點進行商品備貨和運營,同時還會給予QQ會員額外的特別優惠。而且手機QQ更加個性化與娛樂化,將會有更多的SNS功能及手機QQ個性化服務相結合,增強消費者購物的娛樂性與趣味性。此外,手機QQ不僅在一、二線城市,在三線及以下城市也有很強的影響力,將幫助京東完成渠道下沉。
EW:大家都很好奇,微信和QQ內部競爭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態?
Mel:我覺得是一個非常良性的競爭。兩個產品能夠探索不同的路。如果騰訊只有一款IM產品的話,大家只能走一條路,很難覆蓋所有的用戶。和微信團隊也有很多交流,但是我們都是很開放的討論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具體到產品上,大家走的路並不一樣,各自用各自的想法去實現。
EW:我剛看最新的一季度財報,發現增值服務的付費用戶在減少,去年的財報也提到這個人數環比在下降,這是什麼原因?
Mel: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整個QQ在往移動端轉,因為超過70%的用戶在手機上用QQ,然後他發現跟PC端相比,手機QQ的增值服務做得還不夠,我們首先要解決手機QQ產品本身的基礎功能問題。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慢慢把增值服務在手機端做上來,所以你會在下面的一兩個季度裡看到我們增值服務用戶量的恢復和上升。我們在手機端的增值服務運營會比PC更好,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EW:我們做過一個稿子,講QQ群主的變現,得出的結論是QQ群才是最好的O2O渠道,未來對QQ群還有什麼規劃?
Mel:在QQ群上,一方面我們會加強群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做垂直領域的分類優化和探索。目前我們在手機QQ上線了興趣部落,這是將具有相同興趣、地理位置用戶聚集到一起的社交平台。比如有同城活動、美食、攝影部落等,方便大家找到興趣相同的人並加入這些群,讓群和群之間形成更多的互動。另外,我們也在優化建群的方式,按照用戶不同的需求進行劃分,例如分成同事朋友群、興趣愛好群、行業交流群、遊戲群等,讓群能在各個垂直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EW:QQ一直以來都善於對年輕人的把握,你認為最新一代90後的互聯網消費習慣,跟上一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會有什麼不同?
Mel:過去年輕人的消費集中度比較高,比如2005年、2006年的時候,年輕人的消費更多集中在遊戲尤其是重度遊戲。隨著互聯網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年輕人的消費更加多元,輕型的休閒遊戲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年輕人能接受互聯網上的支付方式,也習慣虛擬增值產品的消費。
EW:從產品設計上,QQ怎麼進一步討好這些年輕人?
Mel:我們希望QQ成為一個帶有娛樂特質的生活平台,因此我們做個性化皮膚和氣泡,讓用戶從溝通中體會到樂趣。我們在新的版本裡,會有更大的界面上的改變,會更加靈動和豐富多彩。年輕人最不喜歡的就是一成不變。
EW:在商業變現上,你能用簡單的話描述手機QQ未來的方向嗎?
Mel:從整個移動互聯網來看,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之中。社交軟件本質經營的是生活場景,通訊、社交、O2O、遊戲、電子商務等等。其實像QQ會員這樣的增值服務已經是非常成功的商業樣本。目前QQ會員系列包月用戶有5000萬,一年貢獻數十億的收入,並且還在穩健增長。QQ商業價值的核心在於它擁有一個最龐大、最活躍、有最長付費歷史和習慣的群體,隨著手機和PC終端的聯動,會爆發更大的能量。
EW:你每天都要花很長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嗎?
Mel:是,主流的社交媒體我都有在用。我的QQ群很多都是99+信息提示,要快速處理這些信息,有選擇地去看。
EW:你常用的App有哪些?
Mel:QQ、微信、京東購物、大眾點評、印象筆記,還有騰訊公司出品的一些App,比如騰訊地圖。
EW:推薦一個過去一年,你覺得做得比較好的App。
Mel:航旅縱橫算一個,不能說做得最好,但是可能是實用性最好的,因為它有獨家的數據,我只要輸入手機號碼所有的訂票信息都會顯示出來,然後每一個航班都會有提醒。還有一個是騰訊出的自選股,我建議大家可以用一下,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產品。還有一個可能是大家最近玩得比較多的——秘密,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社交應用。
EW:對於創業者來說,除了陌陌、微信,在移動社交上你覺得還會有機會嗎?
Mel:肯定還有機會。擁抱移動互聯網,不是簡單地把PC的東西搬來,而是在手機上做創意。市場還有很多未知的機會,等待我們去發現。
EW:4G會給移動社交帶來哪些新機會?
Mel:4G我覺得是會帶來新的內容方式。譬如說QQ你現在可以看到我們在多人語音,然後多人視頻,在這個嘗試上我們做了很多的投入。其實這個跟PC時代發展有一些類似,PC是先用窄帶再用寬帶,窄帶的時候你就發這個文字,然後到了寬帶的時候你就開始發圖片,那寬帶更多的時候你開始有視頻的體驗。但是PC時代有一個問題就是說PC本來不自備攝像頭和麥克風,但手機上這些自然就有了。在這個上面其實是可以創造出新的一些體驗。還是剛才說的,做一些手機能做PC上不能做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移植PC時代IM功能。
EW:有沒有你比較欣賞的商界領袖?
Mel:馬化騰,是我非常欽佩的一位優秀且務實的商界領袖。華為的任正非,我也非常欣賞。中國能做到像華為這樣在國際上有這麼大影響力的公司,屈指可數。如果離IT更遠一些,褚時健,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位商人。他雖然已經80多的高齡,卻還可以執著地專注於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好做成功,我覺得這是企業家或者創業者身上非常難得的一種精神。
EW:你喜歡什麼樣的產品經理?
Mel:我覺得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特質就是觀察力,他能夠很仔細去觀察和看待每一個事物,然後理解這個事物的價值,理解這個事物核心的點在哪裡;第二點就是系統思維,不是簡單地看到聽到用戶在表達自己的需求,而是不斷關注用戶反饋,從中發掘出真正的用戶需求是什麼;第三點我覺得產品經理要有一個冷靜的大腦,獨立的思考。很多時候你會被各種壓力壓倒,或者被不同的信息所迷惑,譬如市場上說這個東西很火,你就衝過去做這個事情,明天說市場上那個事情很火,你就衝過去做那個事情,你把握不住自己的方向,跟隨市場上的信息或者媒體上的信息走,這樣肯定無法做好產品。簡單來說,產品經理需要做好三件事情:自己清楚地看到用戶在哪裡,他的需求是什麼,我怎麼樣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EW:騰訊怎麼培養產品經理?
Mel:騰訊有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也有不同的培訓課程,但我覺得這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工作中的實踐。騰訊內部有一個經常會用的關鍵詞,就是「PK」。不同部門不同層級的人,大家在群裡討論,或者在開會的時候,都可以PK討論一個問題。產品經理,並不是在老闆說要往東的時候就點頭跟著走,而是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怕跟老闆意見相左,能通過PK說服老闆。
EW:你是從微軟出來的,你覺得微軟跟騰訊在公司文化上有什麼差別?
Mel:每個公司的文化都包含了自己的產品基因,微軟是一個很重視寫郵件的公司,我記得當初微軟中國請了摩托羅拉的陳永正過來做CEO,摩托羅拉做事情一般都通過電話,微軟的郵件文化讓陳很不習慣。在騰訊,相比郵件更習慣於通過IM(即時通訊工具)溝通,需要討論問題的時候就在QQ群裡快速反應,迅速決策。一個是寫郵件的公司,一個是IM的公司,這就是大家做事情節奏和速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