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oma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809692
海東青造無紡布的。
甚麼是無紡布Non Woven?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用的無紡布制品,就是環保袋。
家裡的沙發,裡料、夾層也是無紡布。
CD套。
醫院用的口罩,一次性用品也是無紡布造的。
為甚麼布可以無紡呢,原來布料不是棉、麻、或者是絲質,而是尼龍纖維,而纖維也不是長條狀,織成一匹布,而是液態的,用噴槍噴到一個光滑平面上,再稍等乾涸之後,像薄餅般分離出來。又或者把纖維排好在平面上,然後用熱力壓下去,令纖維熔化,沾在一起。
這 薄餅就是『無紡布』,顏色,厚薄隨你喜歡。無紡布質輕,只有布匹的一半重量。價錢廉宜,只及布匹的幾份一的造價,而且制作快速,比正常織布快捷容易得多, 加上無紡布,透氣防水,柔韌,有彈性,保溫,吸水,機乎兼備一切有利質素。但早期的無紡布,質料單薄,容易撕裂,而且不能洗滌……
當然,咁好潛質的制品,大家喺唔會放棄改良的,各種的缺點正逐步給剷除。而且上面阿牛忘記了說,無紡布安全,無毒性,燃燒時的煙,都無色無臭無毒。
最殺食的,是無紡布如果給棄置在堆填區,不出90天,就會完全分解。所以無紡布:
環保
阿牛曾經說過:『環保是用來搞的,不是用來炒的』
例如王傳福先生的比亞廸,環保車是減少了污染,但價錢高,性能差,認受性低;而且環保電池製作和將來棄置時,產生大量污染;所以環保車距離成功還很遠,公司距離賺錢更更遠,股東距離有運行更更更遠。
無紡布就每個環節,都有環保原素;它用的是循環再用的塑料,生產時耗能又不高,廢棄之後又容易分解。所以無紡布可能是環保範圍內,已經成功,投產,有優勢,賺緊錢的唯一例子。
無紡布喺國家十二五政策的金菠蘿。
http://yoma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809941
海東青是福建的民營企業,始於1999年,歷史很短。其實中國的無紡布製造業亦相當短暫,起步得很晚。
以2008年數字為準則,中國的紡織業投資額為RMB2724億,而當中無紡布行業僅佔RMB108億,只是紡織業總額的4%。全世界的無紡布生產大國是美國,產量佔世界的40%,歐洲佔30%;中國僅佔7%。以全球年產量2400萬噸計,中國生產167萬噸,而中國的年耗量是500萬噸。所以我國是無紡布淨進口國,發展空間非常大。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政府已經為這行業頒佈政策,例如出口銷售額的退稅,避免行業出現衰退情況。十二五之後,無紡布更成為指定扶助行業。
中國五大無紡布生產省是浙江,山東,江蘇,福建及廣東。這五大省佔中國無紡布年生產量的70%。
海東青來自福建,公司高層全部是一家人,全部都姓粘,包括粘為江,粘偉誠,粘為燈,粘火車等四人,其餘的施火秋,許長茂,洪連橋是粘家的女婿,所以粘家最少有七兄弟姊妹。
從前好像有人告訴阿牛,中國是搞計劃生育的,不知是否真確?
『海東青』是一隻曾經在歷史上有重要性的動物。
牠是一隻獵鷹。
傅樂成先生的中國通史,第二十章第三節,講述滿清祖先女真人:『契丹對女真,本來控制極嚴,及遼天祚帝,荒於畋獵,每年遣使採辦名鷹,出生女真,使者貪縱徵索,激起女真的反感,酋長完顏阿骨打起兵,攻下寧江州,遼伐之,大敗。次年阿骨打稱帝,國號金』
名鷹就是海冬青。女真人終清朝一代,供奉的神獸就是鷹。
粘姓人主要居於福建和臺灣,人數不多,但內聚力強,有宗祠和宗親會,定期舉行祭祖活動。福建粘姓的祖先博溫察兒,是金朝貴族粘合重山之孫,正是女真人貴族。
公司改名,不忘祖先,有品味也。
好過改做『霸王』咁核突。
Bad Taste 。
清雍正朝郎世寧白海青圖
http://yoma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818070
無紡布是用甚麼東西做的呢?
這個:
呢啲爛膠樽,回收之後拿去壓扁,切片,然後化學處理後變成一種透明微黃的膠粒。
呢啲膠粒就喺再造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上圖就是一粒ET的圖形,當一粒一粒的ET連成一條長鏈時,就是PET,『P』字是poly的意思,就是『很多』的意思。呢的一條條的東西叫做『滌綸』Terylene,滌綸就是做無紡布的主要材料。
呢啲名稱喺咪好高深同high tech呀!好難學㗎。
阿牛嫂話佢見都未見過滌綸,於是阿牛揾左好多圖片同資料俾佢睇,但喺佢都唔喺好get到,阿牛唯有連滌綸個秘密都講埋俾佢聽,跟住佢話:
車!
滌綸以前叫做『的確涼』。
新 一代的技術將啲滌綸做成:單纖維長鏈形,於是的確涼變成環保物料。環保嘅理由就喺單一長鏈,好容易受環境的溫度濕度影響,斷開一截截,變成碎片,碎粉;咁 即喺肉眼睇見佢『溶晒』。而事實上佢只喺變到好碎好碎,跟本唔喺熔左,因為滌綸永遠都唔會水溶,亦都唔可以俾動植物吸收當營養,亦唔可以攞番嚟再用,因為 已經碎晒,收集唔到。
即喺點?
即喺揾笨。
天下事皆如此,眼不見為乾淨,但世界標准話咁就環保,咁佢就環保囉。
其實最環保應該喺啲PET今日做個水樽俾牛嫂裝蒸餾水飲,下星期變左無紡抹地布俾阿牛個印傭抹廁所,再下星期又番廠變左個無紡口罩俾阿牛帶住,咁不停再用就真喺環保喇。
講到呢度,請大家以後飲可樂唔好飲鋁罐裝,要飲膠樽裝,支持環保。
其實喺做多啲原材料俾海東青,支持阿牛啫。
阿牛入重貨呀!
在多年前已談過同系冠軍科技(92)及看通科技(1059)的騙錢財技,在此不贅,有興趣者可自行在zkiz.com搜尋文章。現在趁今日爆升的機會,談談剩餘的一隻
這公司為冠軍科技的一部分,的經營早在1995年登記網址已開始,並在1997年開始有專人負責業務,1998年底正式成立,主要經營網上付費服務,但10年後的現在,我也不知他們是否有這種產品。
但在成立的半年間只有180萬,虧損170萬,即做1蚊,蝕0.95元,1999年6月,資產淨值為負440萬,其中600萬是母公司墊款。
2000年4月,該股趁科網熱潮,從冠軍科技上了市,以1.2元發行2,500萬股上市,淨集資2,400萬,以股本1.5億股計算,市值1.8億元,以一間只有約一年經營經驗,並有負資產值的公司,有這樣的市值,可以想到當年的瘋狂。
為符合上市股東數目規定,冠軍科技分派750萬股股票,每5萬股冠軍科技送63股數碼香港,所以現時可能見到大量63股、126股的碎股,都是因為這樣,亦使這股的完整手數流通量較表面計算的少。
上市後,只有因上市後一天股價大幅波動,導致證監會調查股份流通量,發覺只有62名股東持有多於一手的股票,佔配售股數的97%,並在同年冠軍取回全部墊款外,公司基本上現金均無重大變動。
這股在2004年、2007年、2009年均有變動,但當時都表示沒有任何價格敏感的資料。但是到了上市十年多的今天,公司首次發表一項有資料的敏感資訊。
「本公司現正與獨立第三者考慮數個與其日常業務有關的項目,包括付款平台及生物科技之投資項目(該等獨立第三者與本公司及任何其附屬公司之任何董事、行政總裁或主要股東或彼等各自之聯繫人士無關連)。商談現於初步階段,並無達成任何協議。進一步公佈會在適當時作出。」
這消息導致今日股價一度上升至3.2元,市值達4.8億,收市回跌一點至2.89元,市值達4.345億元,但相較該公司估計2010年6月資產值1,364.6萬,減7至9月間虧損50.4萬計,估計9月資產值約1,314.2萬元計算,可估計殼價現時達4.23億元,較現時創業板殼價約2億高1倍。
至2010年1月12日的CCASS資料, 該公司89.68%是由非CCASS系統加不披露名稱的投資者持有,流通量僅16,259,244股,最特別的是有98.95%股權由非CCASS持股人 加上10大證券行持有,並有大量的非整齊一手的股票,可以見到流通量之少,以今日的交投415.2萬股計算,今天市場上的25%流通的股票都曾經買賣過,如果股友有興趣的,可繼續跟進這股CCASS的變化。
根據此前的研究,之前該系的收購多是抹去空氣盈利之用,今次應不會例外,況且殼價 已超過4億,如果要吸引眼球,至少有5億以上的收購才可,但是這些收購多為一次性利好消息,況且他們應該沒有這麼大的能力拿到這樣的項目,就算拿到,應該 溢價不會低,未來都會虧損嚴重,相信在此炒作後,應該都是對小股東不利的,況且交易也未必成功,這例子也有很多,在消息過後股價自然都要向下,故此此股都 是應該不理較好。
延伸閱讀: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0405/00000MC20011206112852A.htm
今日左丁山先生講, 他講「搵呢啲資料照計唔難,但要花一啲時間」,就係到圖書館搵番當年報紙如《華僑晚報》、《華僑日報》、《星島日 報》等等嘅財經版。但是根本就不用這樣煩,其實香港圖書館早就有一項多媒體資訊系統,可以在網上找到舊日的報紙,翻查舊日的股價。
根據說明,可以找到的報紙如下:
香港工商日報 (1926/04/01 – 1984/11/30)*,
華僑日報 (1947/05/01 – 1991/12/31)*,
香港華字日報 (1895/01/31 – 1940/12/31)*,
香港華字晚報 (1937/01/28 – 1938/01/27)*,
大公報 (1938/08/13 –1991/12/31)*,
天光報 (1933/02/07 - 1940/11/30)*,
遐邇貫珍 (1853/08 – 1856/05)*,
China Mail (1866/01/04 – 1961/12/29)*,
Hong Kong Daily Press (1864/01/04 – 1941/09/30)*,
Hong Kong Sunday Herald (1929/01/06 – 1950/10/29)*,
Hong Kong Telegraph (1881/06/16 – 1951/03/30)* 和
Hong Kong Weekly Press (1895/01/03 – 1909/12/24)*。
例如我抽查1969-1970年的華僑日報,財經版一般都在第17頁。
以下圖是1970年12月31日的股票新聞,上日(1970年12月30日)恆生指數為211.69點,跌0.22點,成交3,251萬美元。當日成交最大者為會德豐,成交超過10萬股,主要是因為停止在新加坡上市,該股收市報14.50元,另匯豐當日價格184元。
當年上市的公司,其實不多,但有部分仍在股票市場交易呢,可以試試找找看。
|
||||||
潤泰全和潤泰新除了轉投資中國大潤發,如今又多了南山人壽這隻大金雞,來自轉投資的收益勢必更加可觀。當中國大潤發掛牌、母以子貴題材減弱後,南山人壽將是兩家母公司的另一層收益來源 撰文‧周岐原、林讓均 在台股之中,憑著轉投資題材大漲的個股,持有中國大潤發的潤泰全、潤泰新是其中代表。 當大潤發準備在香港掛牌之後,市場普遍認為,飆漲一大段的潤泰全和潤泰新,可能跟著利多出盡。不過隨著尹衍樑以兩家公司為主體,拿下南山人壽經營權,潤泰 全和潤泰新的重要性也跟著凸顯出來。未來這兩家公司在同時握有南山、大潤發兩隻金雞母、正式成為控股公司後,加總收益將十分可觀。 號稱潤泰集團金雞母的中國大潤發,預計在二○一一年第三季,以Sun Holdings Greater China Ltd.為主體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這個「金字招牌」對母公司股價的影響力極為驚人。 大潤發中國奪冠 母公司股價直飆以實際持股比率來說,潤泰全、潤泰新對中國大潤發的持分實在不高,分別只有一四.七%和九.六%。但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資量販店後,「大潤 發」招牌宛如燙金,為兩家母公司股價點火。例如○九年起,持股比重較高的潤泰全股價,就從十九.一元漲到一○年的一○八.五元,漲幅達五六八%,遠遠超過 加權指數的七成。 至一○年底,大潤發已在中國五十七個城市開出一四五家店,今年上看兩百店。值得注意的是,大潤發單店年營收金額平均達新台幣十五.七億元,勝過沃爾瑪與家 樂福的十一億元與九.一億元。預計一○年總營收可再成長二五%、達到人民幣五○六.五億元(約新台幣二二八○億元)水準。 營收以超過二成年成長率穩定成長的大潤發,為潤泰全、潤泰新帶來的獲利也相當不錯。法人預估,大潤發對潤泰全稅後獲利的貢獻,將從○九年的新台幣八.六九億元增加到一○年的十二.七六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貢獻達一.七九元。 黃明端讓大潤發經營坪效勝過對手潤泰全、潤泰新能夠連二年上演「母以子貴」大行情,頭號功臣是中國區執行長黃明端。在他的精密管理下,原本勉強搭上量販業 末班車的大潤發,從○一年起,就以平均每年開店逾十家的速度擴張;讓大潤發得以後發先至,在○九年第一季就打敗法國量販品牌家樂福,成為中國量販霸主。 提早布局二、三線城市據點的大潤發,比對手更早取得消費者的品牌認同。黃明端曾指出,只要城市人口規模達二十萬,大潤發就敢展店。 大潤發提高戰力的祕訣,是力行「中央採購」原則,八成以上商品都由中央統一採購、盡可能壓低價格。因為中國大潤發和合作夥伴、法國量販業者「歐 尚」(Auchan)的採購量實在太大,公司不僅養出了一整條量販供應鏈,且為了供應當季水果,還包下中國各地的果園,採契作生產。 另一個祕訣,是大潤發大量聘請當地人才為店長,授權他們端出對應當地市場的獨家商品,就連促銷品項也放手讓分店彈性定價。就這樣,中國大潤發曾有一天超過三百萬人進店的紀錄,每天經手現金流高達人民幣一五○億元! 對於中國前景,一○年十一月底黃明端難得回台現身演講,他對大潤發的前景連番點頭說「看好」。他表示,一一年剛啟動「十二五規畫」的中國,有「城鎮化」、 「城市群」與「所得倍增」三張王牌;這不只加強他讓大潤發搶當「中國沃爾瑪(Wal-Mart)」的信心,還樂觀預期中國將有第二個,甚至第三個沃爾瑪出 現。 一切向沃爾瑪看齊,說明中國大潤發的經營野心。攤開沃爾瑪的經營數據:全球分店數量超過八六○○家,市值五.六七兆元。如果未來能逐步複製這種營業規模, 大潤發的股價勢必「轟動武林」。而台股投資人當前最關心的問題,首先就是大潤發掛牌,對原本題材十足的潤泰全和潤泰新,可能帶來何種影響? 市值能達市場期待的百億美元? 「大潤發(股價)怎麼走,潤泰全和潤泰新就跟著怎麼走,」一位經理人私下表示,只要時程確定,眼前就有大好題材的潤泰全、潤泰新,可望展開另一次比價行情。 但隨著掛牌時間接近,從上述兩檔個股撤走的資金,可能也將越來越多。「想買大潤發的人會全部轉向,造成資金排擠效應。」這位經理人說,由於這兩家公司本身實力平平,除了大潤發之外,實在沒有太多亮點;所以大潤發掛牌後的業績和股價發展,將決定這兩檔股票的未來方向。 第二個關鍵是,大潤發市值到底有多少?市場盛傳的「一百億美元」數字,是否可能成真?根據二家法人研究部提供的公式推算,卻得到否定答案。例如比照沃爾 瑪、用單店平均市值回溯推估,則今年底將擁有二百家分店的大潤發,市值約為四十四億美元,就算再加五成溢價,市值仍不到七十億美元。 另一個方法,是用市值營收比(Price-to-Sales Ratio)估算大潤發的可能市值。在國際通路同業當中,沃爾瑪的市值營收比是○.四七、德國量販商麥德龍(Metro AG)是○.三○、好市多(Costco)則是○.三八,三家同業的股票總市值,都不及營收的水準。在此情況下,即使讓大潤發享有一倍市值營收比,一○年 營收五百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潤發,市值也只有七十五億美元,與百億美元的「市場期待」仍有落差。 一位法人也提醒,大潤發上市前的準備工作,有一項是合併歐尚的四十家據點。在歐尚績效不如大潤發的情況下,雙方能整合到何種程度,對大潤發又能產生多少效益,都還有待評估。 不過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情況下,大潤發將營收換算成美元,數字將會持續增加,同時握有中國內需和人民幣升值兩大題材的大潤發,勢必成為法人關注的焦點。而 潤泰新和潤泰全,雖然因為大潤發上市,各自擁有新台幣三二七億元和二一三億元的潛在貢獻,不過預料走勢仍將回歸理性,成為單純的收益股。 同時擁有兩隻金雞母 「可以買兒子的時候,媽媽的吸引力就降低了。」原本法人普遍認定,大潤發上市之日,就是潤泰新和潤泰全題材結束之時。不過當尹衍樑操刀,由潤泰新和潤泰全拿下南山人壽,兩家公司的格局頓時截然不同。 根據計算,南山人壽不僅是國內公債的最大投資人,也握有九百多億元的未實現金融利益;在此同時,南山還能再投資房市的金額超過五千億元,股市則逾四千億 元。即使未來可能需要增加提列準備金,南山人壽也能為潤泰全及潤泰新帶來大量收益。若日後南山能成功在台上市,兩家母公司又多增添一層想像空間。 因此,在同時握有南山人壽及中國大潤發之後,潤泰全和潤泰新的發展,仍值得持續關注。 中國大潤發 成立時間:1998年 資本額:約1.11億美元負責人:黃明端(執行長) 主要業務:流通銷售 店數:145家(截至2010年底)營運節節上升 中國市場奪冠——大潤發營收獲利穩定成長 時間 年營收 (億元人民幣) 稅後純益 (億元人民幣) 2008年 335.46 10.4 2009年 404 12.9 2010年 506.5* 17** *為自結數字 **為預估數字 製表:林讓均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8/2200148.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一纸公告,宣布103岁的邵逸夫正式退出其一手创办的TVB。
近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表示,其最大股东,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同意将其所持有的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00511,HK)26%的股份出 售给德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陈国强牵头的财团。该财团另外两位成员为台湾已故富豪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以及私募基金 ProvidenceEquityPartners,预计交易将于今年3月31日或之前完成。
至于邵氏基金持有的2729万股或6.23%的TVB权益,也会在股份转售完成或之前,将部分股权出售给独立第三者。
103岁的邵逸夫控股邵氏兄弟,邵氏基金也是其名下基金,两次权益出售完成后,意味着邵逸夫出售了他所持有的TVB全部股权,正式淡出了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电视王朝。
公告并未透露邵氏兄弟出售的股权价值。据电视广播27日收盘价每股44.55元(港币,下同)计算,此次邵氏兄弟出售的股份价值超过50亿元。但市场人士估计,实际的交易涉资可能超过100亿元,相信在利好消息刺激下,TVB的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TVB仍会以香港为基地
外界担心的是,新股东进驻TVB,TVB今后如何定位?
电视业务总经理陈志云27日表示,控股权变动之后,公司的业务发展方针及市场策略不会变动,也没有特别的过渡安排。对于TVB的未来,陈志云强调,TVB一向以香港为基地,作为制作方针,他们以往亦有与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合作。
在行政安排方面,除了陈国强、王雪红及ProvidenceEquityPartners的行政总裁会进入董事局外,没有其他的高层变动。这也就是说,邵逸夫的妻子方逸华将继续留在TVB主持大局。
据了解,从2010年初开始,邵逸夫不再履行在TVB的行政职责,转而担任非执行主席,将公司的日常运作交由妻子主持。
结局最终揭晓
据报道,邵逸夫与发妻育有两子,发妻去世后,当时年届90的邵逸夫与方逸华再婚,方逸华入主TVB,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和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该传闻并未得到TVB方面的证实。
几年来,邵逸夫从不隐瞒他打算退出TVB的意图,称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买家,买下他的股份。
邵逸夫2008年曾计划将TVB的母公司邵氏兄弟出售,但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降低了公司的估值,也打消了投资者的兴趣,计划失败。据了解,包括内地的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杨国强在内的各方都曾竞购过电视广播的控股股份。
有关TVB股权转移的猜测一直不断。去年9月份还传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家杰考虑以个人身份购买电视广播股份的传闻。
TVB成立于1967年,在免费电视业务上,相对于未上市的竞争对手亚洲电视有限公司,TVB控制着85%的市场份额。
这次股权交易完成后,创办44年的电视王朝也将正式易主。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10502452704/?latestBlog
目前在港上市的报刊杂志股,大概有十来个,我将其中业务正常的筛选出来,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对比。
00018东方报业
目前市价1.1元,PE8.5倍,PB0.83,市值26.4亿 元,PS1.62,ROE10%,核数师为均富,公司主营是东方日报,以及投资性楼宇等。目前大股东持股75%,达到比例上限,原因是这公司09年曾私有 化。私有化失败后,公司就不再分红了,以前常年派息有5分-10分之间。18的现金流量表还可以,DCF毛估基本合理,但它资产负债表超级好,负债率仅 9%,总共不到3亿,手持现金17.8亿,每股现金就达0.74元/股,近年它的收入利润停滞不前,这也是大股东提出私有化的理由。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 呢,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从我投资股票的角度上来看,我觉得大股东目前明显与小股东不是一条心,所以就算烟屁股再长,我也只能放弃它了。
00282壹传媒
目前市价1.08元,PE16.7倍(去年8倍),PB0.73倍,市值26 亿,PS0.76,ROE4%(从10%跌落下来),它的核数师为DTT,主营苹果日报,壹周刊等杂志,以及正在试播的台湾电视,目前大股东持股74%。 282这个公司,最近一年经营突然恶化,最近2年也不分红了,在06-08年间,分红达到0.2-0.48元,周息率高达20%以上,但之前和之后都没有 分红,有点怪。我查了一下中报,业绩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正在筹建台湾的电视台,今年试播期巨亏1.42亿(中报总利润才0.76亿),中报批露公司原先 的老业务增长势头良好。目前台湾的电视台,已批准播放体育和电影两个频道,其它频道正在批准之中。从董事会自己的展望来看,公司对台湾业务似乎很有信心, 如果台湾业务扭亏,那282的PE有望从目前的16.7倍急剧下降到5倍。在2010年以前,公司曾发过3500万份认购证,行权均价在1.3元左右,最 近一个季度,282先后再发了3000万认股证,价格为1.05和1.1元,感觉公司管理层对未来股价比较看好。从现金流量表来看,282的DCF毛估是 完全可以翻倍的。公司目前负债率为25%,总负债11.7亿元,其中2.65亿需付息,手持现金6.6亿,资金链基本没有问题。整体来看,这个公司的未来 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能确定它的台湾电视业务会成功的话,那我认为可以适当参与。
00423经济日报
目前市价2.84元,PE8.6倍,PB1.72倍,市值12 亿,PS1.32,ROE20%,周息率4-5%,核数师为PWC,公司主营经济日报,经济通网站,以及一些旅游饮食杂志等。公司的股权比较分散,但实际 流通股份应该不到20%,其它股都掌握在几个合伙人及法人股东手里。423是05年上市的,当时融资1.8亿元,上市以来,它的分红在逐渐增长,但收入利 润受经济风暴影响而有所反复,最新中报显示已基本回到历史高位,其中证券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这部分收入占28%,占72%的广告和发行业在复苏当中。 423的现金流量不错,DCF毛估可以达到18-24亿元,相对于股价有50-100%的重估空间。目前负债率为26%,总共2.47亿元负债,手持现金 4.4亿元,财务稳健。因为自己投资港股,所以我总感觉香港经济类的报刊和网站应该有成长空间些,至少在将业务拓展到内地时,纯经济类的媒体,大陆审查批 准会容易很多,实际上423目前有开展大陆业务,港股免费实时网站经济通就是。我比较看好423,自己有少量参与。
00583南华早报
目前市价1.54元,PE23倍,PB1.1倍,市值24亿,PS2.9,周息预计4%(历 史平均达到现价的12%左右),它的ROE从14%升到25%后,最近已经回落到5%。它的核数师为PWC,主营南华早报,大股东持股74%。583的最 新收入仍没有恢复正常,利润下降得更快。它的现金流还可以,毛估在28-44亿之间。负债率目前13%,总负债3.11亿,手持现金3.51亿,偿债能力 没有问题。南华给我的感觉是主营业务能力在衰退,趋势不好。
00685世界华文媒体
目前市价2元,PE8,PB1.16,周息预计6%,市值33.7亿,PS0.98,ROE 从6%上升到14%。它的主营为马亚西亚华文报刊,包括星州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报及南洋商报等。另外它还有香港的明报,以及一些杂志及数码媒体业务。公 司前三大股东持股43%,核数师为PWC。这个公司在07年以后,主营收入和资产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估计是出售了部分业务资产,最近三年来,它的收入 利润呈增长态势,10年中报收入利润都创出了新高。它的现金流量还不错,DCF毛估可以升三五成。公司目前负债率25%,总共1.22亿美金负债,其中 0.24亿需付息,手持美金0.87亿,资金状况良好。整体来看,685的趋势不错,三大报表都略成向好趋势,我觉得可以关注。
00708新传媒
目前市价0.85元,PE11.3倍,PB1.8倍,周息2.5%,市值6.2 亿,ROE22%,PS1.42,核数师为DTT。它的主营是东方新地、新假期,新Monday、经济一周等杂志以及书籍出版,10月4号配股后,大股东 持股由75%降为62.5%。公司08年上市,当时融资0.96亿元,本次再融资0.88亿。708的收入尚未恢复到08和09年水平,但利润已创出新 高。它的现金流还不错,DCF毛估有三五成空间,目前负债率24%,总负债0.8亿,增发后手持现金2.6亿元,资金状况很好。不过最近它花2.55亿元 买了幢楼用来办公,估计买楼后还要贷款。708近期有基金在1块钱加仓,这个股有些短线炒作空间吧。
00811新华文轩
目前市价4.56元,PE12.6倍,PB1.05,周息7.37%,市值52 亿,PS1.37,ROE9%,核数师为EY。公司07年上市,大股东为四川新华集团,持股52.22%,主营为书籍出版发行,另外它还有不少股权投资。 其中去年上市的皖新传媒,811持股6232万股,成本2.98元/股,目前市值9.3亿元,浮盈7.5亿。811的收入和利润逐年慢慢增长,现金流贴现 有三五成空间,目前负债率33%,共20.61亿负债,手持现金23.7亿,应该还有能力继续投资收购。811这个股,不缺乏想象空间,但我本人对它这个 长年垄断体制下的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对外投资,抱有谨慎态度。
香港上市的报刊股,整体来看,它们目前的估值都不贵,大部分股的PE和PB都比较低(毕竟是 轻资产运营),分红收益高,现金回流好,负债率低,三大报表都比较单纯。由于这两年金融危机,企业都在收缩,所以广告等营销支出大幅减少,这直接影响了报 刊媒体股的收益。另外,可能大家认为传统的纸质媒介,有夕阳行业的味道,所以给的估值也会比较低吧。
我觉得,经济好转后,媒体业的收益会重回上升轨道。香港弹丸之地,如果上市公司的业务能比较快的扩展到内地的话,想象空间是很大的,我想纯经济生活的应该会比较容易。另外,传媒介质能与时俱进的公司,成长能力会强一些,所以我自己才选了423经济日报。
|
||||||
台股封關收紅盤,金虎年大漲一千七百多點,封關這天,市場最熱門的話題是:「宏達電衝破千元大關了嗎?」儘管最後收在九百七十九元,但不減宏達電「股王」的地位。宏達電去年稅後淨利達三百九十三億元,每股稅後淨利四十八元多,等於每天淨賺一億七百七十五萬元,穩坐獲利王。 王雪紅 小檔案 現職:威盛宏達電集團董事長 財富:460.44億元,2010年台灣50富豪排名第3。 生日:1958年9月14日 家庭:台塑創辦人王永慶之女,育有2子,夫婿陳文琦為威盛電子總經理。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碩士 經歷:曾任大眾電腦PC事業部總經理,1992年創威盛,1997年起創宏達電 事業:威盛宏達電集團下有威盛、宏達電、立衛、建達、全達等5上市、櫃公司,集團總市值約5,700億元,宏達電為台股現任股王。 聯合殼王 收購股權 而喜上加喜的是,封關前,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透過旗下投資公司,與香港殼王陳國強等,一起購買邵氏兄弟公司所持有的TVB二六%股權,成為TVB最大股東。 今年五十二歲的王雪紅,是台塑創辦人王永慶二房次女,父女倆曾被外界稱為「最叛逆的女兒,最無情的父親」,但血裡同流著過人的創業經營因子。 王雪紅創業時,不拿父親的一毛錢,而是把母親給的房子拿去抵押,借了五百萬元自行創業,如今已經超過二十年,名下擁有超過三十家公司,其中威盛、宏達電都曾拿下台股股王寶座。 如今,王雪紅砸百億元投資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華語電視台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HK-0511),二地投資人無不期待,看看這位台股股王女董座下一步,又要攀上哪一座峰頭上。 這回被王雪紅相中的TVB,是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台,二○○六年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因病住院後,即不斷傳將出售其手上持股,傳聞有意的買家有鴻海郭台銘、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長子李家傑、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等,其中也包括台塑王家。 數位內容 預做布局 本刊調查,去年十月間,掮客找上前總統李登輝,轉話給王雪紅的大哥王文洋,剛得知此消息,王文洋相當興奮,但仔細考量,顧慮邵氏要出售股份可能必須經中國官方同意,有政治顧慮,最後決定放棄,轉而專心購買民視股份。 台 塑主管私下表示,同樣是買電視台,「王雪紅就玩得比王文洋大多了。」雖然王文洋近期才買下國興、民視股權,但王雪紅的口袋相對王文洋就深多了。其實,王雪 紅過去對媒體的投資興趣不大,「像先前余建新要賣中時,也曾傳出Cher(王雪紅英文名)要入主,不過,當時的她對於台灣媒體的興趣不大,所以最後並未成 交。」 但自從宏達電與蘋果在智慧型手機戰場的競爭越來激烈,王雪紅深深感受到,未來數位內容將是科技業決戰的另一大戰場,因此鴨子划水,默默布局。 參考蘋果 自找利基 一位集團主管透露:「Cher策略性投資目標,就是要跟科技大廠蘋果電腦看齊,日後要整合硬體、軟體跟內容三大領域。威盛是元件公司,宏達電是系統,威望則是內容平台,這三家公司,現在看來是獨立作業,但日後一旦整合,就是類似蘋果電腦的模式。」 為 了跟蘋果區隔,宏達電必須找出自己的利基。目前王雪紅走的策略,就是從數位內容著手,就像二○○○年華納兄弟併購AOL,對抗雅虎(Yahoo!)一樣, 擁有自己獨占的媒體內容。而王雪紅姪子陳主望主導成立的威望國際(CatchPlay),就是她搶攻數位內容的灘頭堡。 尤其在擁有全球人口數最大的華人市場,更是宏達電未來發展的重要標的。「宏達電在中國市場通路的積極布局,加上華文數位內容的搭配,確實有機會與蘋果一拚。」外資圈人士說。 支持威望 有求必應 這次入股TVB,外資則認為:「不但在台灣、廣東、香港等地有落地權,得以建立華人圈的數位內容王國,還能一舉強化與中國官方的關係,一舉數得。」 其實這四年內,在王雪紅的支持下,威望從DVD的小通路商翻身為國內最大進口代理片商。「Cher對於威望的支持,幾乎是有求必應。」王雪紅身邊的老臣說。 陳主望曾告訴本刊:「等威望哪一天做到亞洲最大或上市了,我們才會覺得它成功。」威望去年共發行一百二十二部院線電影、一百六十部DVD,院線電影營收約六億元,成軍四年來,今年可望損益兩平,今年將成立電影基金跨足拍片。 威望總經理張心望表示:「當初威望成立,就是架構數位內容平台,與威盛、宏達電整合是時間問題。日後威望CatchPlay應是iTunes的角色,Cher希望每家公司都能獨立自主,而不是賺錢公司去養賠錢的公司。」 為姪鋪路 看準雲端 「嚴 格說起來,入股TVB,這應該是Cher替下一代布的局,你看像威望的陳主望、大眾簡明仁的二個兒子都在搞數位內容有關的東西,吃軟飯比搞硬體好 賺,Cher絕對會支持。」老臣說。張心望也私下透露,「Cher做投資很衝,如果她認為有前瞻性、有趨勢的產業,她就會不顧一切投入。」 業內人士觀察:「Cher在美國有很多私人投資,只要有好的標的,很多投資界人士都會介紹給她。」此次斥資百億元投資TVB,王雪紅看準雲端服務,從手機晶片、手機製造,推升到內容服務,未來威望如果能成功攻下華文市場,成為王雪紅旗下第三隻金雞母,將再添創業傳奇新頁。 |
||||||
|
||||||
澳門第一代賭王傅老榕,其四太太 何美仙日前在港病逝,享年八十八歲。而傅家在港基業的標誌,是矗立於中環與金鐘之間已廿八年的富麗華酒店,亦鐵定於十一月三十日正式結業,拆卸重建為商 廈。富麗華酒店,除了是本地富豪飯堂,政客聊天的聚腳點外,亦記錄了傅家逾半個世紀的香港傳奇。由於香港情勢已變,這個老牌家族,亦不得不逐步淡出。現金 向太古購地富麗華酒店原由兩塊地合併建成,其中一塊於五二年時,傅家在政府拍賣場上以三百六十萬元買入。該地舊址是「東方行」,二次大戰時由日本人佔用, 戰後成為香港警察總部。而毗鄰一幅地,是太古洋行的總部,名為「Praya」,自一八九七年已經盤踞在海旁。傅蔭釗為了併地,於五四年從太古手上買入總 部。傅厚澤說:「當時太古主要是做糖的貿易,政策是不想發展物業,是我們出價予對方的。由於先前已買入東方行,相連地一定有個溢價,所以售價會貴些。」兩 塊地共銀千二萬,平均地價逾五百元一呎。而傅家買地時,全以現金支付,無須按揭,豪爽兼錢多,這與傅家那雄厚的背景有關。原來,傅蔭釗父親傅老榕,早於 二、三十年代。叱咤於澳門賭業。他於三○年與押業大王高可寧合作,以豪興娛樂公司名義,在澳門開設賭場;三五年他更與廣東銀行行長霍芝亭在深圳開賭,財源滾滾來,結果引來綁匪的垂涎。 早於回歸前夕,傅家以六十九億元,高價出售控有富麗華酒店的上市公司予 麗新發展時,傅家與富麗華酒店,已然畫上句號。只是去年七月,負債纍纍的麗新,將富麗華酒店的六成半權益,以十八億五千萬賣予星洲百騰置業及AIA,計劃 重建商廈,並訂出關閉日子時,才再次觸動了傅家的傷感神經線。對富麗華酒店最依依不捨的,當然是傅家的族長傅蔭釗,傅老榕的長子。「有一次他在富麗華香島 廳吃完午飯,沿途行返東昌大廈寫字樓時,見到他戇居居的站在和記大廈,凝神望住富麗華成十分鐘,好像滿有感觸。」酒店內一名員工說。雖然傅家於四年前已出 售酒店權益,但酒店至今還保留了一泊車位,以及七折用膳的優惠給傅蔭釗,雙方依然情長。前富麗華主席、傅蔭釗兒子傅厚澤,在東昌大廈十九樓家族公司大本營內,亦不無感喟的說:「我爸爸放了許多心血在這間酒店上,酒店要拆,老人家當然有不捨之情。我記得幅地,是五幾年時爸爸親自到倫敦,跟現時太古集團榮譽總裁施雅迪的父親,John Kidston Swire傾談的,最後爸爸以八百四十多萬買入。」 澳 門第一代賭王四六年,傅老榕在澳門觀音廟午睡時,被「大天二」綁票,右邊耳朵更被賊人割下來寄給家人,恐嚇勒索九十萬元贖金。傅家情急下找澳門名人何賢求 助及付贖金,最後傅老榕被困五十七日後獲釋。經此一役,傅老榕深知濠江不宜久留,於是部署長子傅蔭釗來港發展,而自己留守澳門。傅家於四七年在港成立廣興 置業,以九十七萬買入位於雪廠街七號,並命名為Fu House球義大廈(球義是傅老榕父親名字),成為傅家在香港的首座地標。然後,便是併地興建富麗華酒店,並購入司徒拔道的眺馬閣全幢,作為子孫在港居 所。六○年,傅老榕去世,傅蔭釗無心戀戰澳門賭業。六一年,澳門賭牌公開競投,由霍英東及何鴻燊的財團取得,而傅家亦正式退出澳門。傅蔭釗專心發展香港的 地產事業,五四年成功合併富麗華地皮後,便足足花了十九年時間,酒店才落成啟用,箇中經歷幾番周折。 花十九年建富麗華「我阿爺同爸爸,對地 皮用來興建商廈抑或酒店,一直是猶疑不決。當時五十年代,富麗華地皮位置,實在屬於灣仔區,而不是中環心臟地帶,我們擔心在那裡興建酒店不會太理想。當時 九龍才是遊客區,而置地亦把旗下的告羅士打酒店(置地廣場現址)結業。」傅厚澤表示,傅家最後認為港島區欠缺有規模的酒店,所以還是決定建酒店,而且得到 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的支持。「做酒店涉及的資金龐大,當時銀行界認為是高風險的投資。而富麗華由善伯領導外,並引入美麗華酒店做股東。」他指出恒生銀行 於六四、七二及七三年,共借出六千萬元作為興建富麗華酒店之用;而美麗華酒店創辦人楊志雲,則熟悉酒店經營,令新酒店相輔相成。而「Furama」的名 字,是由傅家的(Fu)和美麗華(Mirama)的(rama)兩字合併而來。為了力求完美,酒店設計方面,傅家聘用的則師,是香港十大則樓之一的甘洺, 他與傅蔭釗私交甚篤,而代表作包括澳門葡京賭場、九倉旗下的海港城等。 設計建築盡皆名牌而酒店正門的外牆設計更見特色,牆上面是一幅三千呎的壁畫,由本地藝術家李維安雕刻,壁畫原名「朝元仙仗圖」,俗稱「八十二神仙卷」,是 描繪道教神話中的八十二個神仙,朝見宇宙最高統治者,「元始天尊」的盛大場面,畫中盡現「富」、「麗」、「華」。傅厚澤現時寫字樓裡,仍保存着這幅具紀念 價值的再造版畫。然而酒店在興建過程中,卻出了岔子。原來地盤側邊,是大東電報局的水星大廈(麗嘉酒店現址),政府禁止富麗華打樁工程,怕影響香港通訊服 務,傅家找來金門建築,利用「沉箱」技術,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排除萬難之後,富麗華酒店於七三年八月十八日開幕。最初兩年,只由內部員工負責酒店管理, 兩年後才找來英國的洲際酒店集團管理,成為中區一間擁有五百一十五間房的五星級酒店。 星光熠熠富豪飯堂富麗華並曾接待過不少中外名人,例如 於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結他歌手Jose Feliciano、Bee Gees樂隊成員;而華光太子爺趙世光與何莉莉的婚禮,亦在富麗華酒店舉行。至於酒店的頂層,是全港第二間旋轉餐廳La Ronda,更成為富麗華酒店的象徵,「餐廳對公司的收入貢獻頗大,更成為酒店一種無形的推廣。」傅厚澤說。八五年,富麗華酒店上市,集資三千三百萬元,董事會主席由何善衡出任。由於傅家的關係,酒店當時引入不少富豪世家為小股東,如何添、許世勳、梁球琚和何佐芝等,成為一時盛事。而酒店上市以 來,每年收益都有增長,由八五年的六千四百萬,增至八九年的一億一千萬,其中傳言「金蛋」,來自餐飲業務,佔收入的一半。富麗華餐飲業務理想,與其成為富 豪飯店及政界聚腳點不無關係。由於鄰近立法局,午飯時不少政客都聚到一樓劉伶吧,如夏佳理、錢果豐、劉皇發等。而前大法官李福善,在十七樓包有長房達十 年,方便下午到酒店午飯及小睡片刻。至於最受富豪歡迎的,是供應中菜的香島廳。「我爸爸最鍾意食,想到什麼菜式,就邀請一班朋友到香島廳,讓阿烈煮出來 試。」傅厚澤說。他所言的「阿烈」曾超烈,便是富麗華酒店中菜部的行政總廚,阿烈熟知每個富豪的口味,已然成為「鎮店之寶」。八二年他仍是二廚時,因與總 廚不咬弦而離開酒店十個月,到食街做廚師,後來傅蔭釗再邀他回巢,便當上總廚的位置至今。 榮智健最豪爽在阿烈印象中,出手最闊綽的客人,要 算是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我同榮先生好熟,他細子(榮明隸)來這裡,由幾歲食到現時已十九歲。他的秘書一打電話來,我們就知道怎樣預備:例如請客的話, 要隆重些,通常有鬼佬和內地人,一些無骨的菜式如龍蝦球,燉鮑翅、蒸蘇眉等,價錢幾貴他一般都不介意。如果是一家人聚餐,鹹魚肉餅或咖喱牛腩,他都會吃得 津津有味。」榮智健最豪一次,是於九六年的除夕夜,他與一眾友好,如馬會女董事郭素姿, 高可寧家族的高福球,上海紡織世家陸鍾漢(方寧生丈夫)等,在香島廳筵開四席玩倒數。盡興的榮氏結賬時,每圍給予一萬元小費,在旁的郭素姿,還以為他喝醉 了,連忙將賬單的小費,改為總數一萬元。翌日榮智健知道後,卻堅持補回三萬元小費,令香島廳員工皆大歡喜。榮氏豪爽還不止此,每年的夏天,榮氏一家總會到 英國南部Sussex的大屋度假,還會聘請香島廳的一名廚師隨行,帶備鮑魚、燕窩等,到英國大屋下廚宴請親友。 擴充不成反出售盡得名士風流朝貢的富麗華,一直是傅家在港的旗艦,而傅家常思擴展,九三年本來有一次機會。原來毗鄰的水星大廈,年前賣了給日資的GGS集團,作為興建只有二百一十六間房的五星級麗嘉酒店。可惜當酒店於九三年三月落成時,碰上日本經濟泡沫爆破,GGS公司破產,其資產被銀行接管,包括這幢麗嘉酒店在內。傅家於是出價競投,擬以每間房四百萬元來收購,但麗新卻出每間房五百二十萬,結果順利奪魁,傅家因而落敗。傅家擴張夢難圓之後,更於九七年六月樓市勁升時,趁勢作價六十九億元,出售富麗華酒店的控股公司予麗新集團。由於傅家佔公司四 成半股權,賣盤令傅家一鋪淨袋三十一億五千萬元!當日這個決定,傅家成為樓市大贏家,鋒頭一時無兩。「當時我們睇到,地產市道已經去到盡,再等兩年我們就 會輸。那時決定賣盤,是基於酒店已經舊同落伍,難與新落成酒店競爭。我們抉擇只有兩個,一是降為四星級,收入自然減少,二是花三年時間搞重建,但兩者都對 小股東不利,最終都要計數。賣盤,是最後的決定。」傅厚澤解釋。 傅家淡出香港傅家完成出售富麗華後,於九八年一月,便向富麗華所有員工派發 花紅:做滿五年的獲分兩個月薪金,而做滿十年的,則獲三個月薪金花紅。「全部是俾私人支票,員工毋須報稅,傅家真是待我們不薄。」一名舊員工說。十一月三 十日,是富麗華的「最後一夜」,酒店員工上下,如今正接觸在美國做身體檢查的傅蔭釗,希望邀請他及傅家,當晚出席在香島廳舉行的惜別宴。無論是酒店員工及 傅家,對富麗華酒店均有依依不捨情;而逐步淡出香港的傅家,對香港更是情難捨。在東昌大廈的十九及二十樓,傅家後人如傅厚澤、他的叔父傅蔭興,現時都如常 上班,然而傅厚澤作出補充:「雖然香港是我們的總部,但私人總覺得,現時在香港做生意,比以前困難,主要是政府的態度,要做有規模一點的,就要埋堆,而並 不是公平競爭,有壟斷的成分。所以我們想做,就要一直等機會。」傅厚澤相信,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已不復再,而回歸前傅家與恒基合作的南生圍住宅項目,已暫時 停下來,因為市況太低沉,反而傅家在海外的物業投資較為樂觀。他特別提到家族在英國倫敦投資的寫字樓和住宅,以及美國三藩市的酒店,都較香港的生意表現優 勝。對於香港的經濟前景,傅厚澤看得很淡,「現時政府的管治和領導,都欠缺方向,香港經濟難有突破。」說時有點無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