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報道,三星電子已經暫停生產智能手機 Galaxy Note 7 。
而美國第二大無線運營商 AT&T周末宣布,將不再銷售或為用戶更換新Note 7,前來換貨的用戶可以更換為其他手機。AT&T發言人表示:“根據近期報告,目前我們將不再更換新Note 7,等待這些事故的進一步調查。我們仍鼓勵召回範圍內的Note 7用戶前往AT&T門店換貨,他們可以更換為三星別的智能手機或其他選擇。”
此外,美國運營商T-Mobile發言人也在一份聲明中稱,由於最近發生多起“安全的”替換機發生起火的事件,該公司將完全停止銷售三星Galaxy Note 7。T-Mobile還將給予送回Galaxy Note 7的用戶一次性25美元話費補償。這樣一來,T-Mobile也成為繼AT&T之後,美國第二家停止銷售三星Galaxy Note 7的大型移動運營商。
目前,據媒體報道,更換後的Note 7在美國已經發生三起事故。此前據路透社報道,美國時間10月5日早上,一部更換後的三星Note 7智能手機在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機上出現冒煙的情況。該乘客表示手機冒煙前,他已經按照機組人員的要求將手機關機,放在自己的口袋中。他將手機扔到飛機的地板上,手機“冒出了濃煙”。後來他的同事返回機艙尋找自己私人物品,他稱那臺手機已經燒穿了飛機上的地毯,還燒焦了地板表層。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he Verge報道,美國明尼蘇達州9日再次發生一起新更換的Galaxy Note 7手機起火的事件,這一次的受害者是一名13歲的小女孩。
10月9日,據肯塔基當地新聞WKYT News報道,美國一名叫做邁克爾·科勒林(Michael Klering)的男子稱自己的三星Galaxy Note7換新機本周早些時候發生自燃事故。他說,他淩晨4點在臥室被濃煙熏醒,發現他的三星Note 7正在自燃。這名機主隨後因過量吸入濃煙導致急性支氣管炎,去醫院治療。
目前,美國四大運營商均表示,將允許用戶將任何型號的Note 7退貨。不過AT&T成為了第一家徹底停止所有Note 7銷售的運營商。而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已表示,正在“迅速采取行動”,調查這些起火事件。
盡管私募做市的紅利即將降臨新三板,但近來,券商退出掛牌公司做市報價正形成一股潮流。協議轉做市的企業數量不斷創新低,而做市轉協議的公司越來越多。
多數轉協議的掛牌公司都是準備IPO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購的掛牌企業,為了解決股權不穩定性而告別做市。也有不少做市商退出企業是由於企業出現業績變臉,這時做市商和投資者都面臨股權處置的問題。
有做市業務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做市商退出企業報價的現象說明了市場正在回歸理性,從盲目攤大餅轉向差異化、精細化服務。在市場行情持續低迷、做市商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輕易找到做市商的時代已經結束。
擬IPO企業無心“戀做市”
本周以來,已經有9家證券公司發布16起退出為企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公告,其中去年從二級市場買入庫存股較多的天風證券退出做市企業多達5家。
雖然私募做市商即將入場,但不少做市企業和券商做市商已經打起退堂鼓。今年9月,公告交易方式轉為做市的企業數量只有16家,創下歷史最低,遠遠低於去年月均100多家的水平。同時,從“更高級”的做市交易轉為協議交易的企業超過8家,創下歷史新高。
華南一家券商的做市部門交易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券商退出企業做市有多個原因,有的是去申請IPO,有的企業質地暴露、發展不及預期,迫使做市商割肉。”
本周,多家做市商退出的企業都是進入了IPO輔導的轉板概念股,麟龍股份(430515.OC)、曉鳴農牧(831243.OC)、田野股份(832023.OC)、天邁科技(831392.OC)、綠岸網絡(430229.OC)、千年設計(833545.OC)等都公布了申請IPO的意願。其中,瑞可達(831274.OC)直接從做市更為協議,上月以來,公司做市轉讓價格上漲了17%。
在做市商持續報價下,做市企業股權更易分散,對於擬IPO公司而言股權結構存在不穩定性,因此會選擇先轉為協議交易。
一位券商做市業務人士認為,新三板企業去IPO的質地一般較好,並且經過新三板的規範後,IPO成功的概率較大。至於做市商庫存股如何退出,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般是按照Pre-IPO的定價被公司回購,之前行情好的時候,做市商的議價能力比較強。現在行情不好,大家都虧著錢,突然有人出高價回購,就很容易談成。而且擬IPO企業不缺機構投資者,大股東回購都認為值。”
今年以來已經有1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由於申請IPO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還有5家掛牌公司由於並購不得不退出做市。今年1月,奇維科技(430608.OC)被上市公司雷科防務(002413.OC)以超過一倍的溢價全部收購,交易價格8.95億元,同時,奇維科技從做市轉為協議交易並從新三板摘牌。
新三板資深二級市場投資人大胡告訴記者,“企業放棄做市對個人投資者有利有弊,短期資金可能面臨不好退出的狀況。有的個股轉協議後倉位鎖定,沒有流動性,不能賣出。而一旦IPO驗收完畢後,企業很快會停牌,這時候投資者就只能去賭IPO了。”
做市商“吃黃蓮”
不過,退出做市的也不全是謀求更高平臺的優等生,還有業績變臉的問題公司。周二,東海證券公告退出為天津楓盛陽醫療器械技術服務有限公司(430431.OC)做市報價服務。
今年4月,剛剛完成完成8000萬元融資的楓盛陽爆出公司董事長劉金玲因個人財產糾紛,導致其持有的62%公司股權被司法凍結,隨後其因個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當地警方立案偵查。中報顯示,上半年公司虧損額高達1.88億元,截至6月末凈資產僅剩下1000萬元。
楓盛陽一度擁有11家做市商,按照三次都在6元以上的定增價格以及二級市場最高24.3元的做市轉讓價,做市商取得庫存股的成本較高,而公司8月停牌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價格已跌至1.45元。
7月以來,已有7家券商宣布退出為其做市。前述做市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做市商即使宣布退出也退不了,因為股票還在自己的賬戶上賣不出去,這相當於不良資產,只有通過賣殼等方式進行處置。
對於其他投資者而言,目前股轉公司還沒有明確規定做市商退出後散戶投資者手中股權的處置問題。大胡對記者表示,“投資者可能面臨血本無歸。因為目前制度上尚未規定一段時間在做市轉協議後允許散戶逃跑,所以散戶只能自己審時度勢,在利空消息暴露的時趕緊賣掉,不然等到最後真的可能一錢不值。”不過,他認為,絕大部分做市轉協議的企業都出於公司IPO、並購等資本運作的需求,真正基本面暴露風險的案例屬於個別現象。
浙江春芽資本創始合夥人趙曉華建議投資者在個股轉協議後,多跟掛牌公司深入溝通協調。因為轉協議後,股票價格會更加不穩定,賬上市值變化較快,投資者心里會缺乏安全感。
截止10月12日,新三板上做市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647家,隨著市場繼續擴容還會進一步增長。與此相比,做市商的數量和資金投入顯得捉襟見肘。
前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券商退出企業做市說明市場已經回歸理性,“這說明各家做市商的投資風格在分化,一家企業有的看好有的不看好,告別了之前企業只要做市就能找到做市商的時代。有的做市商賣著賣著,賣得差不多自然就退出來了。”
他表示,由於做市商資金、人員有限,會選擇重點扶持的企業去承擔報價義務和提供精細化服務,不再是攤大餅式的擴張。做市商可以為企業提供的增值服務包括定增、上市公司並購等等。
初創企業股權流動性差、退出難,已成為長期困擾創投基金的突出問題。如今,隨著前海創投基金轉讓平臺的推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有效破解。10月14日,由前海股權交易中心(下稱前海股交中心)推出的這一平臺,正式在深圳掛牌成立。
根據前海股交中心介紹,該平臺根據深圳市政府統一部署,前海股交中心組織運營,是全國首家服務創投行業的一站式平臺,通過開發一體化信息系統,線上完成資源對接,病發動專業機構參與,承擔登記托管、支付結算等多重功能。
在業務、產品方面,前海創投基金轉讓平臺初期提供創投基金已投項目股權、創投基金管理公司股權兩種交易品種,並設置 買斷式、回購式兩種轉讓方式,專業投資人可直接受讓股權,自然投資人則可購買“回購式”基金看穿式受讓。轉讓平臺籌備僅十天,已得到IDG、複星資本、東方富海、海潤國際、普華永道等機構的積極響應,已有55家機構的223個項目展示,其中5個項目擬轉讓成交。
“創投要解決到期退出的問題,通過創投找來的企業,質量一般也會比較好。”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董事長胡繼之說,通過該平臺轉讓自身投資,將采取回購、賣斷兩種模式,創投在轉讓獲得流動性的同時,也要對項目負責,因此在推出初期倡導采取回購交易模式。
推出創投基金轉讓平臺的同時,還發行了前海創投轉讓平臺接盤基金(下稱接盤基金)、前海創投轉讓平臺產業孵化基金(下稱孵化基金)。其中,接盤基金由深圳前海海潤國際並購基金管理,首期規模十億元。
孵化基金則專註幼兒領域,首期主要發掘符合幼兒產業生態的優質項目,通過股權投資,註入市場資源和流量,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務,加速該產業生態內創業企業成長,後續則通過創投基金轉讓平臺進入資本市場,解決初創企業的股權流動差、退出難的問題。
10月20日,從中國政府網獲悉,國務院今日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
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大城市郊區、國有墾區和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以高標準農田為基礎、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支撐的產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構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稭稈、農膜資源化利用目標基本實現。
規劃同時提到,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完善“三權”分置辦法。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力爭2018年底基本完成。在有條件的地方穩妥推進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試點。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到2020年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健全非經營性資產集體統一運行管護機制。
規劃指出,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統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改革,推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保障進城落戶居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幹財政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
規劃還提出,完善財政支農政策,要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基礎上,將農業農村作為國家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保障領域,建立健全與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涉農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逐步增加;整合優化農業建設投入,鼓勵采取投入補助等方式實施建設項目,鼓勵社會資本主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調整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逐步擴大“綠箱”補貼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政策。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要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完善信貸支持政策。強化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建立健全對商業銀行發展涉農金融業務的激勵和考核機制,穩步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加大保險保障力度。逐步提高產糧大縣主要糧食作物保險覆蓋面,擴大畜牧業保險品種範圍和實施區域,探索建立水產養殖保險制度,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設施農業保險。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規劃提到,對大豆、棉花、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劃定生產保護區,2020年計劃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5.5億噸。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繼續執行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調整完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政策。
資本不會和企業白頭偕老,都有退出變現的需求。
本文由七八點股權設計(ID:qibadianbuluo)授權i黑馬發布。
中國股權投資歷經20余年的蓬勃發展,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5萬億元,每年投資項目數量近萬個,投資金額超4500億元。雖然主板、新三板、註冊制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逐漸完善,但退出依然是國內各大投資機構最為棘手的難題。
所謂退出是指股權投資機構或個人在其所投資的創業企業發展相對成熟後,將其持有的權益資本在市場上出售以收回投資並實現投資收益的過程,退出也是股權投資的終極目標,更是判斷一個投資機構盈利指標的重要參考,常見的退出方式主要有IPO、並購、新三板掛牌、股轉、回購、借殼、清算等。那這些退出方式各有哪些特點呢?
圖1 2016上半年退出方式概覽
根據已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投資機構完成退出交易2053筆,其中新三板掛牌1644筆,占到退出的80%;並購150筆,在數量上首度超過IPO,占比7%;通過IPO退出的交易為146筆;而通過回購、借殼等方式退出只占所有退出數量的2%。
一、IPO退出:投資人最喜歡的退出方式
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也就是常說的上市,是指企業發展成熟以後,通過在證券市場掛牌上市使私募股權投資資金實現增值和退出的方式,企業上市主要分為境內上市和境外上市,境內上市主要是指深交所或者上交所上市,境外上市常見的有港交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等。
圖2 投資機構支持上市企業數及融資額
2016年上半年國內上市企業達61家,全球範圍內總的有82家中國企業上市,居全球之首,而股權投資機構支持上市的企業為48家,實現退出的機構有146家;而在2015年,股權投資機構支持上市的企業多達172家,實現退出的機構有580家。
在證券市場杠桿的作用下,IPO之後,投資機構可拋售其手里持有的股票獲得高額的收益。對企業來說,除了企業股票的增值,更重要的是資本市場對企業良好經營業績的認可,可使企業在證券市場上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資金。
雖然股市飆升的股價和更高的估值引發了公司的上市熱潮,但就境內IPO而言,證監會放慢了上市公司的批準速度,再加之高標準的上市要求和繁雜的上市手續,還是將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IPO固然是好,但相比其他退出方式,IPO對企業資質要求較嚴格,手續比較繁瑣,IPO成本過大,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企業IPO的成本均價為4500萬。而且IPO之後存在禁售期,這加大了收益不能快速變現或推遲變現的風險。
二、並購退出:未來最重要的退出方式
並購指一個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購買其他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股權或資產,從而影響、控制其他企業的經營管理,並購主要分為正向並購和反向並購,正向並購是指為了推動企業價值持續快速提升,將並購雙方對價合並,投資機構股份被稀釋之後繼續持有或者直接退出;反向並購直接就是以投資退出為目標的並購,也就是主觀上要兌現投資收益的行為,按現在的情況看,有些並購案是不得已而為。
圖3 並購案例數及並購金額
通過並購退出的優點在於不受IPO諸多條件的限制,具有複雜性較低、花費時間較少的特點,同時可選擇靈活多樣的並購方式,適合於創業企業業績逐步上升,但尚不能滿足上市的條件或不想經過漫長的等待期,而創業資本又打算撤離的情況,同時,被兼並的企業之間還可以相互共享對方的資源與渠道,這也將大大提升企業運轉效率。
通過並購退出的缺點主要在於其收益率遠低於IPO,退出成本也較高,並購容易使企業失去自主權,同時,企業還要找尋合適的並購方,並且選擇合適的並購時機,對公司進行合理估值等也存在不小挑戰。
2016年上半年並購退出首超IPO,未來將會成為重要的退出渠道,這主要是因為新股發行依舊趨於謹慎狀態,對於尋求快速套現的資本而言,並購能更快實現退出。同時,隨著行業的逐漸成熟,並購也是整合行業資源最有效的方式。
三、新三板退出:最受歡迎的退出方式
新三板全稱“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繼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後第三家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目前,新三板的轉讓方式有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兩種。協議轉讓是指在股轉系統主持下,買賣雙方通過洽談協商,達成股權交易;而做市轉讓則是在買賣雙方之間再添加一個居間者“做市商”。
2014年以前,通過新三板渠道退出的案例極為稀少,在2014年擴容並正式實施做市轉讓方式後,新三板退出逐漸受到投資機構的追捧。近兩年來,新三板掛牌數和交易量突飛猛進,呈現井噴之勢,2016上半年,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7685家。新三板已經成為了中小企業進行股權融資最便利的市場,為什麽新三板退出這麽受歡迎呢?
相對於其他退出方式,新三板主要有以下優點:
新三板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且發展非常快;
新三板市場的機制比較靈活,比主板市場寬松;
相對主板來說,新三板掛牌條件寬松,掛牌時間短,掛牌成本低;
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但是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退出價格卻一直飽受資本市場詬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投資者門檻過高、做市券商的定位偏差、做市商數量不足、政策預期不明朗等造成。關於增加做市商、擴大做市商範圍等改革措施未來仍有完善空間。
對企業來說,鑒於新三板市場帶來的融資功能和可能帶來的並購預期,廣告效應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是目前中小企業一個比較好的融資選擇;對機構及個人來說,相對主板門檻更低的進入壁壘及其靈活的協議轉讓和做市轉讓制度,能更快實現退出。
四、借殼上市:另類的IPO退出
所謂借殼上市,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一些業績較差,籌資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剝離被購公司資產,註入自己的資產,從而實現間接上市的操作手段。
雖然機構可利用自身資源幫助被投資公司尋找合適的“殼”,使其上市後在二級市場套現退出。今年上半年,成功通過借殼退出的機構僅僅只有兩家。
相對正在排隊等候IPO的公司而言,借殼的平均時間大大減少,在所有資質都合格的情況下,半年以內就能走完整個審批流程,借殼的成本方面也少了龐大的律師費用,而且無需公開企業的各項指標。
但是借殼也容易產生一些負面問題,諸如:滋生內幕交易、高價殼資源擾亂估值基礎、削弱現有的退市制度等。2016年上半年證監會監管不斷趨嚴,尤其在中概股回歸熱潮下,對“殼資源”的炒作引起了證監會的極大關註。
證監會於6月17日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重組辦法繼2014年11月之後的又一次修改,旨在規範借殼上市行為,給“炒殼”降溫。國家監管政策的日趨完善和殼資源價格的日益飆升也導致借殼上市日漸困難。
五、股權轉讓:快速的退出方式
股權轉讓指的是投資機構依法將自己的股東權益有償轉讓給他人,套現退出的一種方式。常見的例如私下協議轉讓、在區域股權交易中心(即四板)公開掛牌轉讓等。
2016年上半年股權投資機構通過股權轉讓退出的交易有35筆,而在2015年,全年退出交易達到450筆。
就股權轉讓而言,證監會對此種收購方式持鼓勵態度並豁免其強制收購要約義務,雖然通過協議收購非流通的公眾股不僅可以達到並購目的,還可以得到由此帶來的價格租金;但是在股權轉讓時,複雜的內部決策過程、繁瑣的法律程序都成為一個影響股轉成功的因素。而且轉讓的價格也遠遠低於二級市場退出的價格。
六、回購:收益穩定的退出方式
回購主要分為管理層收購(MBO)和股東回購,是指企業經營者或所有者從直投機構回購股份。
總體而言,企業回購方式的退出回報率很低但是穩定,一些股東回購甚至是以償還類貸款的方式進行,總收益不到20%。故而上半年通過回購退出的交易只有7筆。
回購退出,對於企業而言,可以保持公司的獨立性,避免因創業資本的退出給企業運營造成大的震動,企業家可以由此獲得已經壯大了的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同時交易複雜性較低,成本也較低。
但是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創業資本通過管理層回購退出的收益率遠低於IPO方式,同時要求管理層能夠找到好的融資杠桿,為回購提供資金支持。通常此種方式適用於那些經營日趨穩定但上市無望的企業,根據雙方簽訂的投資協議,創業投資公司向被投企業管理層轉讓所持公司股份。
七、清算:投資人最不願意看到的退出方式
對於已確認項目失敗的創業資本應盡早采用清算方式退回以盡可能多地收回殘留資本,其操作方式分為虧損清償和虧損註銷兩種。近五年清算退出的案例總計不超過50家。
清算是一個企業倒閉之前的止損措施,並不是所有投資失敗的企業都會進行破產清算,申請破產並進行清算是有成本的,而且還要經過耗時長,較為複雜的法律程序,如果一個失敗的投資項目沒有其他的債務,或者雖有少量的其他債務,但是債權人不予追究,那麽,一些創業資本家和企業不會申請破產,而是會采用其他的方法來經營,並通過協商等方式決定企業殘值的分配。
破產清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優點是尚能收回部分投資。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意味著本項目的投資虧損,資金收益率為負數。
棟梁新材11月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三季度報告前十名股東中恒大人壽通過旗下賬戶傳統組合A和萬能組合B合計持有棟梁新材股票11,780,926股,占總股本的4.95%。
截至2016年10月31日,恒大人壽通過旗下賬戶傳統組合A和萬能組合B合計持有棟梁新材股票1,547,926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65%,恒大人壽已退出公司前十大股東。
“‘三權分置’的核心問題是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11月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未來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大趨勢。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下稱“三權”)分置並行視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韓長賦認為,《意見》把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雙方在承包地上權利厘清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化解流轉中產生的糾紛,確保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關於三權中的承包權、經營權性質所屬以及農民是否能退出承包地,韓長賦做出相關回應。
六成承包地完成土地確權
在發布會上,韓長賦稱,十八大以後,中央部署在農村全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為了“確實權、頒鐵證”。
確權有兩方面的好處。韓長賦說,一方面是讓農民放心,土地承包權是農民的,而且是長久不變的,不會因其出去打工就失去這個權利,這能夠讓農民放心地轉移就業、流轉土地;另一方面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心里都有底,流轉時間可以長一點、穩定一點,也便於新主體拿到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長遠預期。
韓長賦表示,確權跟“三權分置”配套,都屬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在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萬個村開展,完成確權面積7.5億畝,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不過,無論土地的經營權如何流轉,承包權都屬於農戶,這個基本原則是搞“三權分置”和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要繼續堅持的。
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中,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那麽由土地承包經營權派生出來的承包權、經營權又應該屬於什麽權利?《第一財經日報》在會上進行了提問。
對此,韓長賦回應稱,農戶的承包權屬於用益物權。農戶流轉土地給新的經營主體,把經營權轉讓出去,現在實行合同管理,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雙方要簽訂合同,簽訂合同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來規範運行,農民集體以及政府的農業經營管理部門可以加以指導。
他認為,這個制度安排可以從法律和政策上使多方的權益得到保障,特別是承包農戶的權益,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強迫或者限制他們流轉土地,但是需要按規定備案。
農民退出承包地需歷史耐心
在日前頒布的《意見》中,盡管提到過“有權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經營權設定抵押、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但是進一步強化承包權仍然出現在字里行間,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那麽農民是否可以退出承包權?本報對此進行提問。
韓長賦回應稱,依據文件和政策,如果農民確實有這個真實意願的話,可以依法有償退出。現在全國的一部分縣搞試點,試點涉及的農戶也不多。
而且在農民退出承包地的問題上,“現在只有少部分農民有這個意願。進城農民退出承包地,要有足夠長的歷史過程與足夠的歷史耐心。其中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多,農民舉家進城是少數,多數是年輕人在城市打工,父母、孩子在農村生活。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城市的就業也不那麽寬松。農民進城就業,在他還沒有足夠穩定時,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得他能夠進退有據,所以探索也應當是審慎的。”韓長賦說。
局部土地流轉增速放緩
在“三權分置”後,土地流轉比例是否會提高?韓長賦表示,土地經營權流轉戶數和面積逐步增加是大趨勢,不過近期局部地區的增速會有所放緩。
現在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地面積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沿海發達地區約二分之一。土地流轉的比例要從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決不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標、不搞一刀切。
對於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出現差異,韓長賦分析,由於有些地方城市化進程較快,二、三產業的就業渠道多,流轉得快一些;有些地方不夠發達,可能就慢一點。總體來說,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程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而局部地區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則在於農產品價格方面的變化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確實有少數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虧損,也有個別出現了退地現象。最近農業部門已經開展調研,一方面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地應對風險,一方面通過指導合同履行減少糾紛,韓長賦說。
近年來大量農業人口轉向二、三產業,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局面已發生改變。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業生產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2.3億農戶雖然是土地承包者,但很大一部分已經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目前全國已有270多萬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們不一定擁有土地承包權,但流入了較大規模的土地搞農業,擁有土地經營權,它們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者。
韓長賦認為,在實行“三權分置”之後,需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處理好傳統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二者的關系。
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邵秉仁在11月4日深圳舉行的大梅沙論壇上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國企國資改革,央企應該退出房地產行業,不與民爭利。
邵秉仁認為,改革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沒有取得共識,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並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在實際工作當中甚至出現了中央急地方不急,政府急企業不急的局面。“當前的改革在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並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許多人感到困惑,找不到方向,甚至消極不作為。”
那麽,在哪些方面需要形成共識呢?
一是產能過剩的深層次成因需要形成共識。
邵秉仁說,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資源驅動,政府與企業投資激勵扭曲,大量國有資本集中湧入基礎性和一般競爭性領域。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資金獲得最多的就是國有企業,但是由於缺乏自我的約束力和創新動力,片面追求規模,盲目重複建設,一部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持續惡化,低效率、低產出的國有僵屍企業幾乎存在於各個行業。
邵秉仁說,有研究表明,在中國的工業部門,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屍企業的比例最高。大量分布於基礎性、資源性以及重化工行業的國有企業,在產能過剩的重壓下面臨著嚴重的生產經濟危機。
另外,國企國資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如何調整國有資本的布局必須形成共識。
邵秉仁認為,國有資本分布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布局過寬過散的痼疾並沒有根本轉變,公共服務和產業引領等政策功能並沒有有效發揮,特別是在房地產等一般競爭性領域與民爭利。今年以來,一二線城市和個別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快速上漲引起普遍地關註。這一輪上漲當中,部分國有企業充當了重要的推手。
財政部資產管理司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國有企業經濟運行狀況顯示,國企上半年收入與利潤繼續下降,但是房地產施工和醫藥等行業的利潤卻是大幅度增長。
邵秉仁說,我們一直以來形成的共識是,國有經濟應該在基礎性、公益性領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而對於一般競爭性領域盡量退出。“國務院國資委也早就對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有過明確的要求,當時還列出名單,提出限期退出,但是直到今天,這種承諾、這種要求根本沒有兌現,仍然在與民爭利。”
據路透社報道,馬莎百貨宣布將關閉在中國的十間門店,去年3月,馬莎百貨關閉了上海及周邊的5家門店,這標誌其基本放棄中國內地市場。
馬莎對外聲明稱,縱觀在大中華區的全資業務,馬莎在中國香港市場實現盈利。然而在中國內地的10家商鋪卻出現持續虧損。因此,馬莎計劃關閉位於中國內地的所有10家店鋪,並就此與相關員工進行協商。但中國內地客戶仍然可以繼續通過天貓和京東兩個主要在線平臺購買馬莎的產品。此外,處於盈利的26家位於香港的店鋪仍將繼續營業。
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的馬莎百貨,於2008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中國內地擬關閉的10家商鋪分別位於上海寶山萬達廣場、上海金鐘廣場、蘇州觀前街、青島李滄萬達廣場、上海南京西路、上海莘莊仲盛、武漢漢街、上海五角場萬達、上海月星環球港和北京世貿天階。
除了中國市場,馬莎計劃關閉10個市場中的所有53家全資店鋪。包括中國內地的10家和法國的7家,以及匈牙利、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荷蘭、比利時和愛沙尼亞的所有商鋪。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基於馬莎百貨的一份評估,數據顯示馬莎旗下國際業務共分為兩部分,包括在眾多市場出現虧損的全資業務,以及在去年實現8700萬英鎊利潤的特許經營業務。
去年,馬莎在這十個市場內的全資業務收入為1.71億英鎊,虧損額為4500萬英鎊,其中部分市場在過去至少五年內均出現虧損。評估結果所示,虧損是由眾多因素所致,包括全資商鋪分布零散且缺乏規模。此外,這些市場的業務增長潛力也較為有限。
馬莎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Adam Colton表示:“經過更廣泛和全面的國際範圍評估,我們註意到大中華區業務已演變為了兩部分:盈利的香港業務以及虧損的中國內地零售業務。”為此,馬莎百貨決定關閉在中國內地的十間店鋪,至於在天貓和京東的線上平臺,目前仍可進行購買,但馬莎稱也在對繼續維持中國內地線上業務進行評估。
在宣布關閉內地業務的同時,馬莎順帶提了下香港的業務情況。目前,在香港地區,馬莎有26家門店,馬莎稱將繼續開發熱銷食品,並開設3家食品快閃店。
這是馬莎百貨新任首席執行官Steve Rowe上任近半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革。直接做出關店的決定表明馬莎百貨已經基本放棄中國內地市場。
認為氣候變化是個“騙局”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了。
在選戰之中,他曾表示在勝選後要取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諸多行動,並退出《巴黎協定》,重新開始煤炭采掘,並重振石油和天然氣離岸開采。
在特朗普勝選,而共和黨仍將維持對國會的控制權的情況下,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風險將有多大?美國落實其氣候承諾的可能性又有幾許?而這又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造成何種影響?
“在當選總統特朗普著手建立其政府時,我們期望他的團隊可以開始意識到智慧的氣候行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美國的心臟地帶帶來良好工作。”世界資源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安德魯•斯蒂爾對第一財經表示,同樣還需認識到,氣候行動現在是美國國際外交的核心部分。美國對《巴黎協定》做出承諾,而推進這一全球協定對於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信譽至關重要。
退出《巴黎協定》的風險有多大
特朗普曾放言在當選美國總統後要退出《巴黎協定》。環保組織——E3G高級政策顧問利茲·葛拉格(Liz Gallagher)指出,在總統大選之外,有兩大因素會鉗制國際氣候政治:首先是國會的組成,這非常重要,因為這將影響國際社會對未來氣候治理雄心水平的預期;其次是美國國內政治動蕩的風險會占據總統的主要精力,導致總統對緊迫的全球挑戰關註減少。
葛拉格表示,譬如各國的國內事件嚴重影響了國際社會應對全球危機的信心,英國脫歐等事件都縮小了國際合作的政治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特朗普有兩種方式可以退出《巴黎協定》。其一是行使總統權力,向聯合國有關方面提出退出《巴黎協定》的申請。
簽了國際協定還能退嗎?答案是,可以。雖然這個答案令人感到有些吃驚,但是通常在國際協定的制定中,是存在退出機制的,這是國際協議的常規部分。
根據《巴黎協定》第28條規定,在協定生效三年後締約方可以申請退出,締約方可最早於保存人收到退出申請一年後正式退出協定。這一機制就確保了國際協議避免朝令夕改的命運,且在預防美國國內政治擾亂國際秩序方面有顯著作用,換言之,盡管存在退出機制,美國下一任總統也不能想明天退出就能立即退出。
其二,《巴黎協定》是奧巴馬繞過國會通過的,簡單而言,通常在美國簽訂條約必須經參議院三分之二的議員批準,但總統可以使用行政協定(executive agreements)來避開參議院,直接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這是美國政府為通過《巴黎協定》所采用的靈活方式,為此奧巴馬政府使用的是接受(accept)而非批準(ratify)《巴黎協定》的字眼,這也避免了為通過《巴黎協定》,美國必須走國內立法程序,進而導致國會僵局。
但必須指出的是,美國具有國內法優於國際法原則,如特朗普在任內通過與《巴黎協定》有沖突的國內法,則根據上述原則,美國就無需履行《巴黎協定》的義務,也在實質上退出了該協議。
正如葛拉格所言:“各國和氣候大會主席國必須針對每個選舉結果情景做好預案,否則,那些不想在摩洛哥氣候變化大會(COP22)上達成有力成果的人,就會將美國形勢當成不作為的借口。”
會否落實氣候承諾?
在特朗普勝選,並出現了強勢的共和黨國會後,氣候變化界對於美國是否能夠如期實現其減排目標並兌現其資金承諾存疑。
發達國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作出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長期承諾,並在2010年坎昆氣候大會上進一步鞏固了這一承諾。
1000億美元具有政治象征意義。不過,據經濟學家的計算,從化石燃料投資向綠色投資轉型大約需要9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1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還遠遠不夠。
在其中美國曾承諾向綠色氣候基金(GCF)註資30億美元,不過共和黨領導下的國會恐怕連這30億美元也不想批準。而特朗普更是表示,將撤銷美國對聯合國氣候變化項目的一切資金支持。
在減排方面,美國承諾將在2005年基礎上到2020年減排溫室氣體17%,到2025年進一步減排溫室氣體26%~28%,並努力實現較高減排目標。
然而目前這出現了兩方面的主要障礙:其一,奧巴馬的清潔電力計劃被視作美國實現減排目標的保障,然而這一計劃在實際過程中受阻,目前美國最高法院就以5:4的投票結果做出了暫停清潔電力計劃的決定。
在一位大法官去世的情況下,美國最高法院內支持和反對該清潔電力計劃的大法官人數相同。特朗普作為新一任美國總統,將擁有挑選繼任大法官的權力,這一安排也將決定該計劃的命運,而正是特朗普針對清潔電力計劃說出了“一旦當選,將撤銷這個愚蠢的計劃”的言語。
其二,考慮到特朗普支持油氣資源開發,支持煤炭的主流能源地位,反對碳稅,並反對政府幹預能源技術創新等,一種普遍的觀點是,特朗普的當選將是清潔能源公司的利空。
西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美元核心增值債券投資團隊即在簡報中指出,美國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的結果將同樣重要,因為候選人落實政策的能力可能取決於誰人掌管眾議院和參議院,在這種情形下,如特朗普當選,能源公司可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