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有市場消息稱,目前銀保監會正在對全國範圍內的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現場抽查。
根據市場消息,重點檢查兩方面的內容包括:一是檢查各金融機構對銀監會4號文《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的落實情況;二是對影子銀行、交叉金融進行專項檢查。本次檢查由銀保監會主導、各地銀監局派人支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抽查,目前檢查還在進行中。
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銀保監會人士處證實, “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了,有銀行與非銀行機構,其中有不少問題尚未被清理。”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內部人士對記者指出,該行已經被檢查了一個月。
銀行資產管理是重點
對於銀行部分的檢查,上述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此次銀保監會只檢查銀行的資產管理這部分業務,其他的部分例如理財、投資等則不檢查。
去年銀監會掀起的“三三四十”監管風暴檢查共發現的約6萬多個問題,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仍然令銀行業從業者記憶猶新。不過接近銀保監會監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方面肯定還有不少問題尚未被清理。”
今年年初,原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監發〔2018〕4號),同時印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
其中指出“八大方面”要嚴查的亂象。其中包括:一是公司治理不健全,包括股東與股權、履職與考評、從業資質等三個方面;二是違反宏觀調控政策,包括違反信貸政策和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三是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風險,包括違規開展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表外業務、合作業務等四個要點;四是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主要是與金融消費者權益直接相關的不當銷售和不當收費;五是利益輸送,包括向股東輸送利益、向關系人員輸送利益;六是違法違規展業,包括未經審批設立機構並展業、違規開展存貸業務、違規開展票據業務、違規掩蓋或處置不良資產等四個要點;七是案件與操作風險,主要是列舉了一些案件高發多發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包括員工管理不到位、內控管理不到位、案件查處不到到位;八是行業廉潔風險,包括業務經營和信息管理兩個方面。此外,還單獨列舉了監管履職方面的負面清單。
原銀監會指出,這八大方面,基本涵蓋了銀行業市場亂象和存在問題的主要類別,同時單獨列舉了監管履職方面的負面清單。此外原銀監會相關負責人稱,重點整治問題多的機構、亂象多的區域、風險集中的業務領域,嚴查案件風險。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今年的“八大亂象”覆蓋面更廣,在八個領域的檢查力度更為平均,有利於銀行進一步調整經營模式,逐步打消銀行不符合實體經濟的過度擴張的想法。
信托壓降通道業務
除了銀行外,銀保監會針對非銀機構的檢查也陸續開展,特別是信托行業成為檢查重點。一家信托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日前該公司也被檢查。但也有信托人士表示尚未被檢查的情況。
事實上,整頓信托行業是今年的重頭戲。去年年底,原銀監會下發了《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下稱“55號文”),強監管政策出手整治銀行信托“抽屜協議”。
遏制信托通道的效果看上去相對明顯。根據今年年初原銀監會10大部門發布會上透露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末,事務管理類信托資產規模15.45萬億元,比年初減少了1959億元,環比下降了1.25%。其中銀信通道業務實收信托8.39萬億元,比年初減少了1137億元,環比下降了1.34%。“從銀行端和信托端共同發力,從資金全鏈條的角度進行監管,現在看來,政策的功效比較明顯。”原銀監會信托部主任鄧智毅在會上說,在遏制信托通道業務方面,引導信托業回歸本源的政策功效越來越明顯。過去銀監會圍繞信托通道業務治理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家信托內部人士出獲悉,部分信托公司未暫停通道業務,只是沒有增量。此外記者獲悉,有幾家公司之前暫停了通道類的業務,早於此次銀保監會專項檢查。
雖然此前奇瑞方面已單方否認了股權出售事宜,但奇瑞內部已經就此事達成共識。
第一財經記者29日傍晚了解到,在今天下午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瑞汽車”)內部召開的第二屆第九次職工代表大會上,奇瑞股權轉讓的決議已經獲得全票通過。奇瑞擬以不低於200億元現金註入方式引入外部投資者,增資擴股入股奇瑞汽車。
這也就意味著,此前坊間傳言並被奇瑞否認的“寶能集團擬出資250-270億元,以增資擴股形式入股奇瑞汽車”並非空穴來風。另有消息顯示,希望入股奇瑞的並非僅有寶能一家,還包括複星國際(00656.HK)、鼎輝投資和正道集團的董事會主席仰融等。不過,在奇瑞內部職工大會上,並沒有具體的投資人細節露出。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顯示,今年3月13日,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已經以9.78億元的認繳金額,完成了對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奇瑞汽車控股股東)22.86%的股權收購,成為奇瑞汽車的第三大股東。由此,奇瑞控股註冊資本由原來的33億元增加至42.784億元。
在此之前,奇瑞控股的股權結構為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蕪湖建投”)占52%股權,蕪湖瑞創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蕪湖瑞創投資”)占48%股權,而蕪湖瑞創的主要持有人為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占股87.52%,也就是說,此前尹同躍在奇瑞控股的持股比重約為32.39%。
在華泰資管進入後,蕪湖建投的持股比例降至40.1%,蕪湖瑞創投資持股比例變更為37.02%。由於蕪湖市國資委持有蕪湖建投100%股權,因此奇瑞控股實際控制人仍是蕪湖市國資委。因此,無論是奇瑞方面還是華泰證券方面都沒有就此發布聲明。
內部消息稱,在本次職工代表大會後,奇瑞汽車將授權管理層與投資方開展增資擴股正式談判。不過,按照流程,由於奇瑞有國資背景,未來關於股權轉讓的相關信息,應該還是會通過公開掛牌來進行操作。
6月1日下午,2018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舉行了成果發布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出席並講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主持發布會。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吳政隆,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出席。
發布會現場,中央及長三角等各地新聞媒體的100多名記者早早進場等候,現場架起“長槍短炮”。一段時間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為各類媒體關註的熱點之一,此次座談會前,各媒體以多種形式推出了大量生動深入的報道。
李強代表與會各方向媒體記者通報了會議主要成果。他說,這次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聚焦高質量,聚力一體化”為主題,對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行再謀劃、再深化,取得了豐碩而務實的成果。
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進一步增強了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大家一致表示,要乘勢而進、積極作為,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新突破。要提高站位、認清使命,按照實現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定位要求,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要加強協同、抓好落實,上海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凝心聚力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把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引向深入。
二是以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完成為標誌,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三年行動計劃覆蓋12個合作專題,聚焦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濟互保、產業協同創新、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7個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項目化、可實施的工作任務。行動計劃,重在行動。大家商定,對比較緊要又具備條件的事,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立即著手做,抓緊幹起來。為此,梳理提煉了30多項重要合作事項清單,納入近期工作要點,確保能夠落地。近期重點是推進“六個一批”:抓緊編制一批專項規劃,啟動實施一批專項行動,率先制定一批實施方案,推動落實一批重大項目,積極搭建一批合作平臺,全力推進一批民生工程建設。
三是以保障工作落實為重點,進一步構建更加務實有效的合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主要領導座談會決策功能,有效發揮聯席會議協調功能、聯席辦和專題組的執行功能。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下一步要重點圍繞行動計劃的實施,在綜合協調和督促落實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按照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積極引導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參與合作。創新方式方法,善於運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促進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
成果發布會上,長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領導分別作了講話。
婁勤儉說,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協同配合,發揮各自優勢,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和務實的作風融入一體化發展大局。本次座談會取得了豐碩成果,凝聚了廣泛共識,反映了共同願望,將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三省一市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建設者,也是一體化發展的受益者。只要我們牢記中央賦予的崇高使命,不忘為三省一市人民造福的初心,遵循經濟規律、創新合作機制,就一定能不斷開創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這次會上通過了三年行動計劃和近期工作要點,簽署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項,明確了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方向、重點任務和時序進度。江蘇一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和奮鬥指南,在上海龍頭的帶動下,與兄弟省市緊密協作、各揚所長,聚焦重大規劃對接、區域協同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把定下來的事項一件件落下去,在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建設、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上,扛起江蘇責任、拿出江蘇作為、作出江蘇貢獻。
車俊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開啟了新時代長三角合作與發展的新征程。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要求我們立足全局,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要求我們勇立潮頭,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一體化發展的獲得感。這次會議的主要成果體現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回答,體現了三省一市對國家發展大局的擔當,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承諾。我們將與兄弟省市一道,凝心聚力抓好落實,把共識轉化為行動,把承諾轉化為現實,共同譜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篇章。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擘畫的“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我們將旗幟鮮明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高水平做好全面接軌上海、全面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文章。緊緊圍繞三年行動計劃的落實,聚焦交通、能源、產業、信息、環保、公共服務、市場融合等重點領域,全省域、全方位、深層次參與一體化,在推動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浙江作為、作出浙江貢獻。
李錦斌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推進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具有方向標作用和里程碑意義。作為長三角重要方面軍,安徽一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攜手滬蘇浙,在新的起點上共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一要共聚“一條心”,緊緊圍繞“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做到勠力同心。立足自身實際,當好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長三角產業發展生力軍、長三角對接“一帶一路”西大門、長三角能源供給大通道、長三角生態綠色後花園。二要共繪“一張圖”,緊緊圍繞“凝心聚力抓好落實”的工作要求,堅持久久為功。對照三年行動計劃和近期工作要點,推動科技創新一體化、基礎設施聯通化、產業發展聯動化、公共服務共享化、生態環保聯控化、區域市場融合化,著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的最美皖江黃金經濟帶。三要共下“一盤棋”,緊緊圍繞上海“龍頭帶動”、蘇浙皖“各揚所長”的職責分工,形成區域合力。堅持在規劃上等高對接、在項目上深度對接、在機制上無縫對接,著力打造長三角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升級版”。
李強最後講話時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海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承擔起這樣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二字的文章,重點是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為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便利。要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做強城市核心功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查找短板不足,打造特色優勢,全面增強配置全球資源能力,更好地服務全國、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長三角。要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精神來服務長三角,主動作為,在規劃對接、戰略協同、任務推進等方面積極帶頭;多算綜合賬、長遠賬、國家賬,在推動合作共贏中盡到上海的義務;虛心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好經驗、好做法,把上海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下一步,我們都將圍繞這次會議達成的新共識、明確的新任務,以幹事創業再出發的激情,凝心聚力抓好落實,一個個項目去推進、一項項工程去建設,在做成事上下更大功夫,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抓落實、求突破,把共同勾畫的美好願景化為現實。
6月5日,深圳市住建局發布《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明確深圳將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並計劃將住房分為市場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三大類。
依據《意見》,到2035年,深圳將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這意味著,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占未來住房總量的近6成。
此外,安居型商品房或將新增財產限額門檻、並采用輪候、抽簽、搖號等方式確定租售對象;人才安居房或可在一定年限內實行封閉流轉。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20年來,深圳也陸續出臺了很多住房政策,但這次幾乎涵蓋了之前所有的政策,是最系統、最全面、最深刻的政策,將對深圳住房市場格局、人才引進等方方面面產生重大影響。
近6成是保障性住房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當地住房制度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基本解決了住房短缺問題。但是近年來,隨著深圳市人口持續凈流入,商品住房價格上漲較快,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現有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已難以滿足廣大市民對改善住房條件的新需求。
《意見》提出,進入新時代,面對新任務,深圳亟需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應,擴大保障範圍,不斷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歸屬感,努力讓全體市民住有所居。
根據《意見》,深圳計劃將全市住房分為市場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
在市場商品住房上,規定將占住房供應總量的40%左右,做到有能力的市民通過市場商品房來解決住房需求。《意見》明確深圳將繼續嚴格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以中小戶型商品房為主,努力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政策性支持住房上,規定將占住房供應總量的40%左右,包括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占比均為20%。
其中,人才住房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各類人才供應,可租可售,建築面積以小於90平方米為主,租售價為市場價的60%左右;安居型商品房則重點面向符合收入財產限額標準等條件的本市戶籍居民供應,可租可售、以售為主,建築面積以小於70平方米為主,租售價為市場價的50%左右。
在公共租賃住房上,規定占住房供應總量其余的20%左右,重點面向符合條件的戶籍中低收入居民、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行業人員、先進制造業職工等群體供應。建築面積以30~60平方米為主,租金為市場價的30%左右,特困人員及低保、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的10%。
《意見》在過去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保障的覆蓋面,將公交司機、地鐵司機、環衛工人、先進制造業藍領產業工人等群體納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
宋丁說:“《意見》在市場商品住房上壓縮了供應, 同時大力支持政策性支持住房,而且後者又是以剛性購房人群急需的普通中小戶型為主,可以預見大量購房需求將被引流,炒房的成分會減弱。同時,這也意味著,將來大戶型或豪宅的數量會減少,價格會上漲。”
宋丁補充道:“政策性支持住房的改革力度很大,將緩解高房價造成的人才流失的壓力。 現在也有很多其他地方提出落戶,但是部分城市在就業和住房等跟進措施上沒有做好,而這次深圳直接出臺這麽大的優惠政策,將對留住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他也認為,此次公共租賃住房的改革擴大了覆蓋面,對於穩定市場和深圳的人才結構均有好處。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從房地產行業的角度看,政府住房目標的確立,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逐步構建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體系。再加上宏觀調控政策的護航,深圳的房地產市場有望在比較長的時間內維持平穩的發展態勢。”
她補充道,新政也明顯增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比例,日後深圳保障性住房與商品住房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住有所居”逐漸成為現實。
10年~15年後可進入市場流轉
《意見》提出了2018年至2035年深圳住房發展的主要目標:統籌解決各類居民的住房問題,構建相對完備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確保戶籍特困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應保盡保,各類人才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以及為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行業人員、先進制造業職工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得到有效解決,有能力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到2035年,新增建設籌集各類住房共 170 萬套, 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
《意見》也給出了詳細的時間表。從近期來看,2018~2020 年建設籌集各類住房42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於25萬套。 從中期來看, 2021~2025年建設籌集各類住房45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於25萬套。 從遠期來看,2026~2035 年建設籌集各類住房83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於50萬套。
《意見》顯示,戶籍家庭租購安居型商品房將合理劃定收入財產限額,並首次提出以輪候,抽簽,搖號等公開透明的方式確定租售對象。
對於何時能出售這個保障性住房購買者熱切關心的問題,《意見》也首次提出,對出售的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實行一定年限內的封閉流轉,購房人自購房之日起累計在深繳納社保滿15年,或者年滿60周歲且購房滿10年,符合深圳市人才安居辦法、安居型商品房建設和管理辦法等規定條件的,可以進入市場流轉,但要向政府繳納一定比例的增值收益。
6月14日,銀華、博時、華夏三家公司申報的央企結構調整ETF和聯接基金拿到批文。
“類比於上海國企ETF,規模很可能超過百億。”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據悉,央企結構調整ETF股票基金及其聯接基金的投資標的策略是按照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股票權重進行複制,旨在引導市場關註優質央企、關註結構調整改革,強化價值投資理念,幫助投資者分享國企央企改革的紅利。
國務院國資委在今年初明確提出,作為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市值管理更多的還是創造價值和價值實現。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符合國企改革大方向,三只ETF基金的發行,將整合中央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力量,推動各類資本向優秀國有上市公司聚集,共同助力央企結構調整,提升相關上市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
據了解,央企結構調整指數是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中國誠通定制,由中證指數公司編制並發布。
指數編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國資委中央企業“十三五”規劃等文件,結合定性和定量選樣方法,以國務院國資委管轄的約30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為待選樣本,綜合評估其在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投入、國際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選取較具代表性的100只企業股票加權計算構成指數。指數反映了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板塊在A股市場的整體走勢。
具體來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主要重倉分布在建築、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交通運輸等行業,這些行業幾乎囊括了發改委試點項目中所有的重要領域,高度契合在實體經濟中推進結構調整改革的方向。而從成分股市值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以大市值上市公司為主,市值1000億元以上的股票在指數中的權重超過46%,在目前A股國際化的背景下,具有行業龍頭地位的大盤股更有優勢。
“從央企結構調整指數的行業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國防軍工、電力及公共事業、機械、石油石化、建築、交通運輸等行業,多數屬於國民經濟重要領域,高度契合中央企業結構調整方向。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63%是戰略新興產業,涉及16個行業板塊,65只成分股。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央企結構調整指數中上市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增速或仍將保持較高增長的態勢。”相關負責人介紹。
數據顯示,全國國有企業、中央企業的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率先從2015年2月觸底反轉,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也從2015年11月觸底反轉。2017年11月全國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和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分別是23.5%、14.5%;中央企業的利潤總額和營業總收入累計值同比分別為17.7%、13.2%。國有企業利潤和營業收入改善明顯。
對於中國經濟可能的“灰犀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防範化解進入高潮。
由於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形成的隱性債務規模較大、增長較快,中央三令五申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長。與此同時,關於今年中央將出臺重磅文件防範隱性債務風險的消息也隨之傳出。
近日,湖北省、甘肅省和河南省等多個地方政府公開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意見》(下稱《意見》)精神——這意味著,中央的這一重磅文件已出臺。東北某省和西南某省的兩位地方政府人士也分別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收到《意見》。不過截至發稿,國務院尚未公布《意見》全文。
中央財經大學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地方隱性債務規模較大,為了防止系統性風險,中央出臺了隱性債務防範化解這一最高級別文件,意義重大,將加大地方化解隱性債務風險力度,重塑經濟活力,讓經濟運行更有效率,這其實也是一種積極財政政策。
此前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央層面很快下發關於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的文件,其中將統一隱性債務口徑。由於隱性債務有了口徑後還是容易被一些地方規避監管,因此對隱性債務的認定將實行穿透式,實質重於形式。
目前,不少地方已經或正在摸清當地隱性債務規模。部分地方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通過控制項目規模、壓縮公用經費、統籌政府收入、處置存量資產、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來化解債務風險。
剖析隱性債務
為了摸清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狀況,審計部門和財政部門先後進行清理甄別政府債務。2015年之後,地方政府舉債只能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務逐步顯性化。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達16.47萬億元,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為76.5%,低於國際通行的警戒標準(100%),顯性債務風險安全可控。為了控制債務規模,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施行限額管理,設立債務“天花板”,2018年限額約21萬億元。
不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最讓人擔憂的是顯性債務之外的隱性債務。
近些年,一些地方官員過度舉債謀“政績”,超出財力上項目,繼續通過融資平臺公司、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違法違規或變相舉債,形成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一些金融機構認為地方政府不會破產,基於業績考慮也為地方違法舉債提供“彈藥”,助推了隱性債務的規模增長。
目前的隱性債務規模究竟有多大,無人知曉。但官員、學者的普遍觀點是隱性債務規模大、增長快,風險不可小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當前地方政府性債務就如一座冰山,水面上的是顯性債務,而水面下的就是隱性債務。隱性債務的危險性不言自明。”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李盛霖在去年底人大常委會上說,從總的情況看,當前地方政府債務在可控範圍內,問題比較突出的是隱性債務的風險。一是規模比較大;二是隱性債務集中在市和縣兩級;三是部分隱性債務對應的資產變現能力不強。
近期多個地方披露的隱性債務規模均不小,是當地顯性債務規模的30%~360%。
比如,合肥市審計局近期公開披露,截至2017年末合肥市級隱性債務規模為475.38億元,占當地政府性債務(即顯性債務)比重約為72%。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公布數據稱,截至2018年5月底,當地隱性債務(銀行貸款)規模達24.18億元,遠超2017年底當地政府性債務余額6.72億元,隱性債務占顯性債務比重近360%。
雖然隱性債務規模較大,但像合肥市級財力較強,算上隱性債務後的政府債務率低於67%,遠低於100%的國際警戒線,債務安全可控。但財力較弱的黃南州則坦承,債務規模與自身財力不匹配,債務負擔沈重,債務風險凸顯。
喬寶雲表示,相當部分地區的隱性債務規模超過顯性債務,尤其是像黃南州這種財力較弱的地方風險較大。
隱性債務增長過快,規模過大引起中央警惕,一些解決措施已經相繼出臺,初步遏制了隱性債務增長。
去年中央明確提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財政部“封殺”地方政府借融資平臺公司、政府和PPP模式、政府性基金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變相舉債通道,各項清理整頓工作也已經展開。而針對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的問責風暴也已經刮起,涉及政府官員和金融機構人士,不少負有直接責任的官員直接被撤職。
“地方隱性債務形成是地方政府治理問題,單靠財政部一家無法解決。因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文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意義重大。”喬寶雲說。
化解之道:地方擔責,多招化解
喬寶雲認為,隱性債務之所以風險大,主要原因是債務不透明,因此,處置隱性債務風險首先要使得債務透明化。
不少省市為落實中央精神,在今年相繼部署摸清隱性債務規模,並出臺化解隱性債務方案。其中一大難題就是隱性債務的口徑如何確定。
喬寶雲說,地方政府變相舉債花樣很多,如果靠正面清單形式列舉隱性債務標準將很容易突破。因此采取實質重於形式來認定隱性債務更可靠。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一份省會城市文件對隱性債務口徑定義是:政府及其部門在法定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這一定義被多位財稅專家認可。
實際上,為了遏制隱性債務增量,財政部早在去年底就提出,進一步完善地方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加大財政約束力度,有效抑制地方不具備還款能力的項目建設。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從嚴審核把關,嚴禁建設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脫離當地財力可能的項目。
另外,管控好新增項目融資的金融“閘門”。督促金融機構盡職調查、嚴格把關,對沒有穩定經營性現金流作為還款來源或沒有合法合規抵質押物的項目,金融機構不得提供融資,嚴格按商業化原則提供融資。同時強化中央企業債務融資管控,嚴禁違規為地方政府變相舉債。
喬寶雲認為,隱性債務累積的一大原因是地方政府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些地方認為債務最終中央會埋單,銀行等金融機構也認為借債政府會兜底,因此必須要打破這一“幻覺”,讓地方動腦筋處置資產來償債。
財政部部長劉昆近日撰文提及化解隱性債務風險時也表示,“堅持誰舉債誰負責,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
此前財政部已經明確,積極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埋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喬寶雲表示,化解隱性債務不可一刀切,需要發揮地方政府積極性,地方政府手握不少優質存量資產,通過盤活這些資產可以化解部分隱性債務。
比如,前述黃南州政府為了化解棚戶區改造貸款形成的隱性債務,州本級和縣通過出售公共租賃住房和狠抓房租等方式提前償還本金,五年內整改完成。
更多的地方則是通過政府土地出讓金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來提前償債,化解隱性債務。
財政部希望地方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依法實現債權人、債務人共擔風險,及時有效防止違約風險擴散蔓延。
比如,彭陽縣在化解棚戶區改造形成的隱性債務時,要求項目實施進度和完工項目審計核算進度,依據審計結果分清償債主體責任,剝離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與開發企業各自應承擔的債務本息。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今年6月強調,要穩妥化解存量債務,擴大地方政府法定債務規模,置換部分隱性債務,防止過多出現半拉子工程。
喬寶雲認為,在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內,確實可以將隱性債務轉化為顯性債務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隱性債務規模巨大,轉化的空間十分有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曾經頻繁進行巨資收購的三胞集團正面臨危機。
就在8月27日晚間,第一財經記者從三胞集團獲悉,在去杠桿的形勢下,加之股市大跌,造成流動性緊張,三胞集團目前正在剝離非核心資產,應對流動性問題。此前已經出售了零售業務House of Fraser(下稱“HOF”)的股權,目前其欲出售其非核心業務的地產,正在尋找買家。而三胞集團麾下的手機連鎖樂語也基本確定會出售。
“三胞集團目前正在將非核心業務和非上市公司的部分業務逐步出售,地產是我們非核心業務,所以一些地產項目比如安徽和縣及南京湯山項目、廣西柳州項目等都在尋找買家。三胞集團麾下主打手機連鎖業務的樂語其實已經找到了買家,基本的出售意向已經定了,以後三胞集團也基本不會再涉及這類業務。”三胞集團內部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從控股宏圖高科(600122.SH)、南京新百(600682.SH)開始,三胞集團進入了大家的視線,這幾年,其更是發起一系列的並購,涉及海內外項目,覆蓋了商業零售、醫療健康、金融等領域。三胞集團甚至一度計劃將南京新百、南京國貿和收購麾下的南京IFC形成聯動,打造三胞廣場概念,甚至謀全國複制擴張。南京新百數年前收購了英國第三大百貨HOF。2015年,三胞集團戰略合作夥伴千百度收購了Hamleys。這是一個擁有256年歷史的英倫玩具品牌。2016年10月1日,Hamleys首家中國旗艦店在南京新街口試營業,將Hamleys“場景+互動體驗”的先進商業系統,引進中國市場來。2016年,三胞集團還戰略投資王府井。在新金融領域,2016年,三胞集團成立天下金服控股有限公司,將依托體系內外產融資源,以現有金融業務平臺為基礎,通過申辦、並購等方式,積極開拓各類金融業態,最終打造出牌照齊全、生態閉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控產業集團。可謂風光一時。
“但是在去杠桿的形勢下,資金緊張,如今是出售各個板塊的非核心業務來應對危機。我們相信可以渡過難關。”上述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為了應對危機,除了目前正籌劃出售的地產和樂語手機業務,此前三胞集團已經啟動了出售計劃,比如HOF。當年其信心滿滿的HOF業績表現差強人意。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House of Fraser整年處於銷售疲軟態勢,今年發布的2017聖誕季業績報告也顯示,同比銷售額下滑2.9%。南京新百公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HOF Group總資產97.53億元,年度凈利潤虧損3.19億元。
於是,南京新百擬向五季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出售期全資持股公司HOF 51%股權。但三胞集團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三胞集團是把手中握有的HOF英國(HOFUKI)88.89%的股權,以9000萬英鎊的價格出售了。此次交易除HOF英國外,其他企業將繼續經營,並不影響HOF中國業務的正常開展。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麽簡單。近期,三胞集團控股的南京新百、宏圖高科兩家企業公告稱大股東持有公司的股份被輪候凍結。自今年7月陷入流動性危機以後,三胞集團正被各地法院排隊凍結資產。北京海澱區人民法院將三胞集團持有的兩家上市公司全部股票分別輪候凍結了11次。三胞集團持有南京新百4.8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7.48%,持有宏圖高科2.48億股,占公司總股份21.46%,全部都處於凍結狀態。這批股權凍結與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訴重慶樂語無限通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樂語世紀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三胞集團有限公司信用證融資糾紛案有關。
三胞集團表示,正積極與有關方面協商處理股份凍結事宜,爭取盡快解除對本公司股份的凍結。上述股份被凍結對公司控股權的影響尚存在不確定性。
在業界看來,面臨巨大資金問題的三胞集團還需要解決諸多其他問題,比如出售非核心資產後的業務重組和轉型等。
三胞集團創始人袁亞非在一個月前獲得6家銀行聯合授信時曾表示,將會啟動“百億瘦身計劃”,計劃出售部分股權以償債,到年底前回籠百億資金,並從3C零售轉型發展“新零售”。
“在逐步出售非核心業務後,一些傳統板塊都會逐漸淡出,今後醫療大健康會是三胞集團的重點核心業務。相對而言,大健康業務的收益和可持續成長性會更好。”上述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大健康領域,三胞集團也算耕耘多年。數年前,三胞集團收購了居家養老企業安康通,布局養老產業;2014年,三胞經過全球對標分析,收購了全球領先的健康養老服務企業——以色列Natali。2016年,三胞又完成了對以色列專業的家政護理公司A.S.NursingCompany的收購。在生物醫療領域,旗下南京新百收購了東南亞最大的臍帶血和臍帶膜儲存服務商康盛人生20%的股權,並參與投資設立生物醫療產業並購基金,擬收購中國臍帶血庫(CO集團),布局臍帶血存儲業務。三胞集團新健康產業還規劃以臍帶血存儲為基礎,推進細胞療法、基因測序、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等縱深產業鏈。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