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籽人話】潮劇神功戲老師:「盂蘭節做足30晚」
1 :
GS(14)@2017-10-09 03:18:01老師在舞台前表演二胡。
盂蘭勝會在農曆7月至8月間在香港各區舉辦,走上了石塘咀山道的斜坡,在山道橋下搭建了一個相當陡峭的竹棚,竹棚内居住了一團由潮州汕頭趕來作戲的劇團。劇團只有一位大哥大紀老師,會點點廣東話,但方言或是普通話還是比較流利。
老師一般一完劇目,就會在棚後洗凍水澡,然後馬上進睡,第二天五六點又起來。起來後散散步,陽光一出就躲在棚下躲熱氣,所以老師眼中的香港是一個溫度剛好,就是比較悶焗的地方。
老師在台上的演出。
老師在台後休息,有年青人揮手鼓勵。
老師為短片錄製二胡曲目。
老師於石塘咀盂蘭勝會首支劇目。
老師正為表演作化妝準備。
盂蘭勝會台後的服裝道具。
對老師來說香港並非新鮮地,他從1988年來港作戲,之後常被邀請來港參與不同劇組,主要都從事潮劇中的老生(即是地位較高的位子,通常扮演皇上等較高級的角色),同時老師也不只是在外飄浮,亦是潮州某戲劇學校的導師。與老師坐下來一直談,一邊出汗,我問他,在這年紀要到處走,在戶外做劇,不累嗎?他說不累,做潮劇更像是他的生命,像這個盂蘭勝會是比較久一點的表演,在港一個月要做足這整個月,晚晚作戲整整的三十個晚上,他還是覺得很快活,就只憑兩隻字「喜歡」就剛好了。
盂蘭勝會台後的服裝道具。
除了化妝,落妝也是老師自理。
石塘咀盂蘭勝會的舞台。
製作:Justin Lun/ATUM Images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2/20160208
【專題籽】科普不易為 場地難搵老師欠技能
1 :
GS(14)@2017-10-09 03:55:04今年的香港區賽事因場地問題延期,最終在小學禮堂舉行。
【專題籽:一周突襲】香港大學隊科研隊伍不是專業版RoboCup的常客,但這裏也有青少年版本的RoboCup Junior香港區公開賽(下稱HKRBJ)。但要在香港籌辦RoboCup Junior,一點也不簡單。今年的賽事,就因為場地問題要改期,賽期由5月押後至7月。已報名隊伍因時間問題被迫退出。賽事主席陸智聰(Maverick)表示,「不必取消本屆比賽,已經很幸運。」那天借出場地的是一間小學,學校設計不為舉辦大型比賽。現場所見,所有比賽項目都在禮堂內進行。參賽隊伍背靠背,非常擁擠。比賽前一天仍是學校的上課日,要放學後才開始準備。到比賽前一晚11時後,才趕及做比賽埸地,「理想的場地嘛,我想大概要六個禮堂的大小吧。」Maverick苦笑。
享受科研樂趣 結交朋友
這幾年全港吹起STEM風,學校的相關資源多了,但老師帶領學生做機械人仍有難度。Maverick不時與前線老師接觸,發現老師「動手做」的意識不強,「做機械人或任何STEM活動,最重要是解難和創造精神。若老師沒有相關的技能和信念,怎樣帶動學生去做科學研究?」自2005年起,Maverick就向RBJ國際委員會申請,在港舉辦香港區的RBJ,他自己亦多次出席每年一度、於世界各地舉辦的RBJ總決賽(何南金機械人隊正是RBJ總決賽常客),擔任技術委員會成員。多年來見盡香港及各地同學的表現和態度,「印象最深刻是美國和德國隊的小朋友,就算在比賽初段出局,還是會通場跑,四處交朋友,去party似的;香港同學,技術不算頂尖,勝在表現得體,有創意,只是略嫌害羞。其實香港同學大可以放膽交朋友。我常常告訴同學老師,難得到外地比賽,不要只想比賽成績,最重要,是與人聯繫。」又有一次,Maverick曾見過有老師太緊張,反害了同學,「有一支來自中國的小學隊伍面試。機械人設計先進,裝了多達五粒傳感器。這是小學生不能想出的方法。」一問之下,原來是負責老師代學生製作機械人。「教育文化重視輸贏排名,但參加科普比賽,最重要是享受科研樂趣,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1年土耳其賽事,Maverick(前排左二)負責訓練各地的球證。
今年香港賽事,小學隊伍向評判解釋參賽機械人的運作原理,有紋有路。
採訪:李寶怡攝影:潘志恆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翟純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5/20162009
【東京咖啡】小學老師提早退休 改辦私立珈琲小學校
1 :
GS(14)@2017-10-22 16:24:22吉田先生開設的「私立珈琲小學校」。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me/travel.appleseed這家「私立珈琲小學校」位於東京澀谷區,店名之所以叫作「小學校」,很大部份原因是因為店主吉田恆在開店之前,其實是一位任教了21年的小學老師,因為平日很喜歡美食咖啡,所以在他45歲那一年,結束了在小學的工作,開了屬於自己的咖啡店。開店之後,他仍想把從前教書生涯累積所得的經驗發揮出來。「咖啡店標誌和設計源於小學的點名冊,是小學常見的東西。」吉田老師說。
問到吉田老師覺得面對小朋友同咖啡店客人,心態有否不一樣,他回答:「經常代入對方的身份去思考,這是當老師時,和現在當上咖啡店主也是一樣的。」小學校除了有咖啡之外,還有布甸跟小食,周末更會特別提供無糖無蛋的素食蛋糕。吉田老師亦提到部份食材是由他當年教過的學生提供的。咖啡店亦特別為店內的小朋友提供免費的牛奶跟燕麥片。老師解釋:「我很希望能做一點事讓小朋友感到『跟爸爸媽媽來這店真好』。」提到老師對於未來咖啡店發展,他說:「我希望現在跟着父母來的小朋友,將來長大後約會時也來就好了。我希望能成為一間長期被愛戴的咖啡店。」
吉田先生覺得面對小朋友或咖啡店客人,都得代入對方身份思考,無論是當老師或是咖啡店主都是一樣的。
咖啡店的標誌和設計,靈感都是源自日本小學的點名冊。
咖啡店亦特別為小朋友提供免費的牛奶跟燕麥片。
私立咖啡小學校東京都澀谷區鶯谷町12-6 LOKO大樓1F採訪、攝影:Jimmy Wong@List Cup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6/20184016
【專題籽】89歲「開心孖寶」不怕千刀割 身後當無言老師
1 :
GS(14)@2017-10-29 23:31:49兩老各有兒女子孫,但都身在外國,日常生活二人互相照顧。
【專題籽:胚芽故事】「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一曲《鳳閣恩仇未了情》,是關均賀(89歲)和孔可珍(89歲)的首本名曲,也是留給對方的寄語。兩個鰥寡老人喪偶後相識於黃昏,結婚廿載,四年前已想好身後事,「我們簽了遺體捐贈書,做中大的『無言老師』。」
談身後事前,不如先說身前事——關先生早年喪妻,65歲時碰着同齡的孔可珍(孔姨)。他們一直住在同一層,某日在升降機碰面三次,「她笑容實在可親,我說是三笑姻緣!」孔姨於三十多歲喪夫,一心一意帶大孩子,沒想過要再嫁。記者問何以又會看中鄰家伯伯,她忽然唱起歌來:「你睇佢確係儍儍氣,一表斯文令我心中笑瞇瞇。」二人未相遇前,都以為要獨自過餘生,升降機碰見對方,竟就是同偕共老的一半。交往三年,去過曬月光、海邊漫步。到1997年,孔姨主動提出結婚,只想二人可在人前磊落牽手。「我們結婚後,要人稱我們『關生』和『孔姨』,相熟好友會叫『開心孖寶』。因為我們從不分開,出門必是兩個一起,去唱歌、飲茶一定是孖公仔。」
「退役」後骨灰作肥料 為環保出力
他們連對身後事也有同一願望,於2013年簽定「無言老師」遺體捐贈書。以為老人家一定接受不了,當中必經歷多番考慮或不情願,孔姨直說非也:「有天吃飯,我問讀護士的孫兒,學校會否需要遺體。他說好需要,原來學習要解剖人體,我便說:『我們去捐吧。』」關生大呼贊成:「人死了葬下去,全都變沒用,那我就捐贈,不是更有用嗎?何樂而不為!」傳統華人大多想全屍保留,盡快入土為安,偏偏兩老決定要當「無言老師」,兩年後遺體「退役」,會火化,骨灰將撒到中大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設立的「無言老師紀念花園」,用作有機肥料,為環保出力。「過身後十年還會有人拜祭,再過幾年兒女都長大,誰有空看你?」孔姨直言同輩中,有人會預先買好骨灰龕位,他們卻寧願在生時過得開心點,把錢吃掉玩掉,反正人死後沒感覺。「我們勞碌前半生,不懂何謂拍拖,現在該好好彌補,無謂花錢在你無法享用的事情上。」她續說:「我們都是沒文化的人,生前沒甚麼貢獻,死後你在我身上割千刀都可以,只望醫科生好好學習,日後服務社會,別白費我們的愛!」對於死亡,年老的似乎看得更開,但要是其中一位先走還是會感傷吧?關生點頭不語,孔姨則爽快說:「人離開的一剎必然悲傷,但我們歡樂了很長時間,很滿足了。」他倆囑咐中文大學,將來要在他們碑上放「開心孖寶」的合照,「把名字寫在一起,我們永遠不想分離。」
關生作的詞,「死亡免不了,遺體怎抉選?火葬全燒盡,土葬則長埋,不如捐贈遺體助醫學。」
孔姨至今戴着兩隻婚戒,不願被稱「關太」,全因顧及兒女感受。「兒女不姓關,我叫關太會令他們尷尬。」
遲暮之年才相遇,關生和孔姨結婚廿載出雙入對,一起學粵曲和遊玩,難怪朋友叫他們「開心孖寶」。
1997年,關均賀和孔可珍已68歲,二人決定結婚同偕共老。
中文大學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設立「無言老師紀念花園」。
查詢:
http://www.sbs.cuhk.edu.hk/bd/
記者:黃凱婷攝影:許先煜、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及中文大學醫學院提供)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3/20189483
看表情了解學生需要 「AI老師」因材施教
1 :
GS(14)@2017-12-05 00:41:06【明報專訊】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一直為人詬病,學校着重操練,學生功課量大,老師亦要花很多時間批改作業。為了改變操練文化,本地初創企業Find Solution AI研發了人工智能(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明報記者 鄺月婷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林苑莉有12年的教學經驗,她表示自己教導學生時,是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來推斷他們是否明白書本內容,「無論是補習社、學校或學習軟件,都只能猜測學生是否明白,若到公布考試成績時才發現(學生不懂),已經太遲。」此外,老師授課需要面對多名學生,難以根據每位同學的情况來因材施教,故她希望將科技應用於教育層面,為學生「Find their own solution(尋找適合其個人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公司名字Find Solution AI的含義。
林苑莉在2011年創立FS Education Centre(富成教育中心),在2016年中心把科技團隊分拆出來,成立Find Solution AI,並於同年推出AI學習軟件。她指分拆是因為補習社的日常工作與科技團隊的工作有很大分別,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可應用於多個行業,例如老人醫療、企業管理,甚至是B2C(企業對顧客)業務。她覺得分拆後,除了方便管理,也讓科技團隊有較大靈活度去做研究。公司會做補習社及軟件研發兩種業務,學習軟件會用來幫助學生學習,補習社將來會變成研究中心,公司可直接了解學生的使用情况,進一步完善軟件。
即時檢測情緒 同步調整學習模式
公司研發的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通過平板電腦的前置鏡頭,來檢測使用者的眼睛、面部肌肉及情緒變化,分析學生在做題目時,那一部分遇上困難,「可看到學生是在題目的甚麼地方皺眉頭,是不知道題目問甚麼,還是不懂計算。」當軟件發現學生不懂時,會給予學生提示和調低其他題目難度,並會找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林苑莉舉例:「某學生做題目的上限是20條,做了20條題目後,他就會很累,不願再做。」軟件便會因學生的學習模式作出調整。倘若發現學生對該課題的理解清晰,學生便不用繼續做,直接跳到下一個課題。軟件更可讓學生溫故知新,通過加插早前課題的題目,來測試學生有否忘記以往學到的知識,長時間量度學生的學習表現。
此外,軟件能夠實時分析使用者的表現,例如他們的情緒指數及專注度。老師可以知道同學解題時有甚麼地方不懂,然後集中教授那些部分。林苑莉認為不少老師因為資源不足,未能為學生量身設計教材。即使有資源,他們也不清楚適合每名學生的功課數量和教材需要微調的程度。在AI學習軟件下,老師的課堂時間可管理更好,不用批改功課,工作量大幅減少。學生也可得知自己的學習模式,有效率地學習,
「大概半年時間,學生便可提升約12%成績。」她稱由於學校考試是用來評估學生的程度,當學習軟件可以做到相同效果,學校甚至不用小測及考試。
暫只提供數學科教材
在收費方面,林苑莉表示軟件年費由數十萬至過百萬元不等,公司可以派中心導師來培訓老師、為同學作特別指導、設計教材和學習資源,收費將按學校所需和學生人數來調整。現時軟件只有提供數學科題目,但學校可以把其他科的教材輸入至程式內。
不過,使用軟件時,需要開啟前置鏡頭,或會引起侵犯私隱問題。林苑莉解釋公司在設計時已考慮到這方面,軟件不會牽涉到任何錄影,只會分析用戶的面部肌肉變化和眼睛移動,以保障用家的私隱和安全。另外,公司有跟出版社合作,提供數學教材和練習,而學校上載至軟件的教材只供學校內部使用,不會與其他用戶分享,毋須擔心版權問題。
合作中小學 冀年底拓至10間
林苑莉透露公司在研發AI學習軟件時投入了500多萬元資金,預計今年營業額大約1500萬元。公司已跟7間中小學簽約,與部分學校仍在洽談中,目前進展順利,她期望年底時公司的合作學校數目可以升至10間。
[新經濟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75&issue=20171204
【馬雲老師哲學堂】馬雲:我真不容易 這就是命
1 :
GS(14)@2018-01-28 18:44:57曾經當教師的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參加「馬雲鄉村教師節」時再爆金句,「我真不容易,我今天晚上還飛去歐洲….有時候就是命,就看你怎麽看淡它。」馬雲:「昨天(前天)晚上我覺得當鄉村老師真不容易,但我沒在你們身上、在你們眼中看到不容易,當然點到痛處的時候大家覺得真不容易,說心裡話沒有一個人在言世界上是容易的。」「你們覺得我容易嗎,不容易,我真不容易,我今天晚上還飛去歐洲,但我並不覺得有多難,回過頭來想想其實不容易,在幹的時候我沒覺得不容易。就像你看着孩子的時候,你沒有覺得不容易,晚上回到家老婆一駡,哎,覺得真的有點傻哦。我其實一年回到家,一年到了年底我一看,今年我大概飛了八百三十多個小時,我覺得,哇,我怎麼飛那麼多,如果我真知道有這麼多,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杠過來的,所以每個老師都不容易,但也記住每個人也都不容易,有時候就是你的命,你怎麼去看淡它。」另外,馬雲於同一場合亦有提及手機遊戲,他覺得對遊戲要採取一些措施來進行管理。「我以前特別忌諱遊戲,那時候的遊戲真沒法弄,全是賭博、色情、兇殺,只有這樣才能玩起來。但是後來的遊戲,現在的遊戲,技術含量這方面增加了很多,正在往好的方面去做。」馬雲說,「但是沒有想到,遊戲現在居然可以影響這麼多人,我覺得這個問題大了,特別是對初中生、小學生的影響。」馬雲認為遊戲不是壞事,但對遊戲失去控制將是嚴重的問題。「今後的孩子可能會離不開遊戲,但是也不等於遊戲要變成這個樣子,那是非常可怕,很多大人都控制不住。今天對於遊戲,並沒有分級管理。我只能講,作為一個父母,我是不高興的。」馬雲提到自己昨天看到的一個報道,「一個初中的孩子,為了玩遊戲,把爸媽的錢偷出來,去幹一些犯罪的事情,這是需要學校和大家共同來解決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很憤怒。」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4/20283748
【飲食籽】徒弟邀出山 蛋撻老師傅技癢唔怕辛苦
1 :
GS(14)@2018-02-04 23:15:19周師傅多次強調秘方只傳徒弟,但技術上最重要是專心。
【飲食籽:故味重嚐】「我想做到120歲,只是不知有沒有這樣的命。我個女和太太都經常說我很好勝,但是做出合自己心水的蛋撻,那就是我最大的收穫。客人們吃完就豎起手指公,那是令我開心的榮譽感。」78歲的周基礎師傅,說起這話時中氣十足,同時那種認真的態度震懾人心。
你有想過現時的工作要做到幾多歲嗎?相信不少人都只想過何時轉工,或猜想何時升職。但問到你對工作的熱情能維持到幾多歲,可能這是甚少思考過的問題。不知道是現時的人較難找到真正喜歡的工作,還是毅力較少,上幾代的人總是由十多歲開始「為兩餐」有工就做,而那一刻的努力往往就維持到老,然後成為大家敬佩的老師傅。敬佩的是他們的堅持,是他們可貴的經驗,還有那種認真的魄力。
十多歲起學師 做到抱得美人歸
周師傅先分享自己的往事,源起也逃不過那些年小伙子為了餬口,要找份有食宿的工作,他說:「講起上來真的很長篇,十多歲時在荔枝角道一帶的酒店學師,首先學做麵包,再學做西餅。然後輾轉到深水埗的『樂宮餐廳』做,做到連老婆都拿了回來。」原來周師傅的意思是因他人好,老闆娘更把妹妹嫁了給他,說到這事周師傅笑得合不攏嘴。除了做餅做到識到太太,師傅還有不少成就,「兩毫半一件蛋撻或一件餅,一日都做到有成一千多元。那時不想被炒魷魚,就搏命做,年輕也沒所謂。許冠文、林子祥、趙雅芝和成龍大哥,都常來吃我的蛋撻呀、菠蘿包呀。」師傅隨後自己開了冰室,做到大約20年前就退休了,直至最近看到年紀最小的徒弟開了冰室,難忍技癢再出山。周師傅口上雖說出山只因小徒弟拚命哀求,但在餅房中看到其他人工作,也忍不住出手幫忙,他也認了,「我退休二十多年,現在出山工作,一是看看自己實力,二是好勝。以前做蛋撻很容易,求求其其;但現在不是了,力度要做到賣相好,其次是質,人家吃下去要和別的不一樣,比較有挑戰性,現在就要做到這樣。」周師傅說退休後,四處也找不到合心水的蛋撻,他說:「我覺得我的蛋會較香,撻皮就會鬆化一點,我們有自己的秘方。」周師傅多次強調秘方只傳徒弟,而這次隨周師傅出山的「大弟子」劉林,自16歲就開始學師,今年亦已72歲了。他說:「做的時候壓皮要夠力,油要均勻,每個角落都要有。那蛋撻拿出來吃,就會鬆化。好吃的秘訣不是花巧,而是用心,這些都是我師傅教我的。出面的人說有多少層多少層皮,但事實上你摺得太多,皮就會霉,就不好吃了。所以他們說幾多百層是假的,正宗的做法不是這樣。」
師傅叫到 弟子歸位幫手
周師傅每天凌晨就回來開爐焗餅,一直不停手地做到下午,問他最辛苦是哪個工序?他回答說:「打蛋撻皮最用力,好在有拍檔徒弟仔,才沒那麼辛苦。出山之後,我獨力難支就叫大徒弟和『麵包之王』來幫手。」周師傅口中的「麵包之王」就是到外國餅店打工後回流的二徒弟盧洪,也已六十多歲了。雖然徒弟們年紀也不少,但師傅一叫到,想都沒想就答應來幫忙,麵包之王也說:「師傅教了我們一身絕學,當然要幫手,我們這種年紀,難得有機會聚在一起做喜歡的事,真的開心到不得了。」採訪時不難看到周師傅仍會很惡的「指點」徒弟,但這正是師徒們深厚感情的表現,大弟子說:「他很嚴,做每樣事都很認真。那時我是小朋友,他差不多每天都鬧我,到現在仍在鬧,但是也習慣了,他都是在提點。師傅做的每個步驟都很用心,他教我,如果做一個成品客人吃了沒回頭的話,那就是不成功,我一直都記住要做到客人都回頭來吃我的餅。師傅真的不是為錢來工作,是熱誠。」周師傅也說:「我個女又賺到錢,我自己又有幾層樓收租,都夠生活了吧,所以老婆都笑我自討苦吃。」他們工作時師傅都不准人開收音機,不准談天說地,只可認真的做好手上每一個程序。看到三師徒的手勢很熟練,但每一個動作都一絲不苟,專注自己的部份,然後有默契的交接。在這廚房內,很靜,只聽到一上一落的搓麵粉的聲音;廚房內,也很熱,除感受到焗爐的熱,還有他們的熱誠和熱情。
冰室每天早上6時半起,包點即焗即賣約60盤。
周師傅(右)說:「好在有拍檔徒弟仔,自己才沒那麼辛苦。」
沙田友冰室沙田石門安群街3號京瑞廣場一期地下G19號舖記者:張佩君攝影:張志孟、蕭志南、林正言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9/20286573
【果籽人話】義教豎琴老師 「學生教曉我,世上沒有宿命」
1 :
GS(14)@2018-02-13 03:48:48患有小腦萎縮症的Iris因為難以控制肌肉,練習豎琴時需要老師Constance從旁協助。
一click免費下載《籽想去東京》旅遊指南:
http://bit.ly/2rSv4c4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患有小腦萎縮症的Iris這天中午坐電動輪椅來到曾澳英(Constance)的琴行練習豎琴,因為這個病令她難以控制肌肉,練習不久,手便顫抖起來,需要休息一會兒及幾經深呼吸,抖擻精神後才可以和Constance完整合奏一曲。Iris是Constance其中一名義教的輪椅學生,琴行門口的電視機播放着她們在香港管弦樂團中彈奏豎琴的片段,「只要你有足夠的堅毅,其實任何困難都不是障礙,就像她們一樣,可以在音樂廳中表現彈奏豎琴的美麗。」Constance說。
堅毅是鐵一般的意志,但在撲朔迷離的命運下,我們有時候難免會對未來的人生失焦,甚至迷失自己。Constance小時候家貧,性格節儉的父母手胼足胝養育他們4姊弟。Constance早在就讀幼稚園的時候,已對音樂和藝術感興趣,就算後來升讀小學,還是會回到幼稚園央求老師讓她胡亂彈幾下鋼琴。當她有一日問爸爸能否學習鋼琴的時候,爸爸劈頭一句:「行了,我們窮等人家是不需要學習任何藝術的!」Constance對記者說:「他就像一個算命先生,但我不相信『命』。」
因為經常帶領學生參加慈善表演,Constance經常收到感謝狀。
Constance兩年前開辦琴行,以教授豎琴為生,大部份學生都是小朋友。
Constance認為身體語言是豎琴表演的一部份,能夠與觀眾有聲音以外的交流。
「為何我家境這麼清貧?」「為何我不能學習音樂和藝術?」是她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反覆思考的問題,但答案離不開對坎坷命運的恐懼和困惑,「如果我一輩子窮困,是否就像我的父母一樣潦倒?」「是否只有嫁給有錢人,我才能夠翻身?」接着她便開始迷失,讀書成績由中一至中三全班考頭10名,跌至中四及中五的倒數幾名,在她眼中「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正式告終。命運可以給我們的人生澆下滂沱大雨,問題是堅毅的意志能否帶領你撐過去,待雨過天青的時候,不會再畏首畏尾向前走。中五畢業後,找工作對Constance來說是命運自決的開始。她用工作賺來的錢半工讀設計課程,並支付學習跳舞、繪畫、英文和普通話等課程的學費,努力追回以往錯過的時間和機會。28至29歲已婚的她學唱歌的時候,因為經常走音,老師建議她首先學習一件樂器來提升音樂感。「我覺得彈奏豎琴優美,所以選擇學豎琴。」Constance說。
彈奏踏板式豎琴需要運用腳踏下踏板來轉調;因為需要手腳協調,Constance認為這是豎琴易學難精的原因之一。
除了教授豎琴,Constance會帶領小朋友參與演出,她認為這是教育的一部份。(受訪者提供)
這名超齡學生很快便掌握彈奏豎琴的技巧,在豎琴老師的鼓勵下更以32歲之齡入讀浸會大學音樂系做全職大學生。畢業後,她一直以教琴維生,輾轉之下更於兩年前和數名合夥人開辦琴行,主要教授小朋友彈奏豎琴。命運曾經捉弄Constance,但同時鍛煉她的毅力和韌力。由小時候妄想學習音樂,到今日以音樂為事業,「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堅毅,就是她的弦外之音。除了本身在琴行開班教授豎琴,有基督教信仰的Constance不時義教戒毒人士、更新人士、殘障人士等。Constance讓音樂變成一種治療,幫助他們重新站起來,理解到命運不能永遠左右我們任何人的人生。監製:林紫童撰稿:黃展豪攝影:張偉樂、陳文樺、彭希文剪輯:高卓恆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9/20299666
【科健籽】「Mona老師」出沒注意 幾百人朝早公園免費學養生功
1 :
GS(14)@2018-03-11 23:51:06人稱「Mona老師」的陳萬麗,兩年多前開始在不同公園免費開班,教授由她自創的「養生健絡功」。
【科健籽:運動人生】不少人都有去公園做早操的習慣,晨早活動一下筋骨,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步進西灣河愛秩序灣公園之際,已聽到不遠處傳來中氣十足的聲音,「心臟的問題嗎?好的。問甚麼?嚴重的鼻鼾?」接着便是此起彼落,「我有問題想問……」、「我曾做過腦手術,想問一下……」主要都是問及自身的痛症有沒有辦法得到紓緩。
回答這些問題的,是人稱「Mona老師」的陳萬麗,63歲的她兩年多前開始在不同公園免費開班,教授一套由她自創的「養生健絡功」,由最初幾十個學生聚集至今已有數百個學生。「我本來是在老人中心教養生功,教落有人問我既然懂這些養生知識,不如嘗試一下在這裏教?於是我便開始在公園裏教學。」教學過程中,擁有三十多年瑜伽、太極、氣功經驗的Mona老師,發現大部份學生都是50歲以上的長者,有些甚至是90、100歲,老人家身體常見疾病都與筋絡不通有關,於是便想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功法,帶動他們運動某些部位、某些經絡。這套養生健絡功由氣功、瑜伽、太極等糅合而成,動作主要針對身體不同部位的痛症,例如養生功第五式的「大爺行路」,轉動時可拉鬆筋骨,動作主要紓緩坐骨神經及肩膊痛,不少學員操練一段時間後都表示見效。而另外一式「舌頭操」,動作看似奇怪,瞪眼伸舌,但功效甚廣。Mona老師稱,舌頭與大腦有重要關聯,若多鍛煉舌頭,可以間接刺激腦部和面部神經,減慢大腦萎縮,做得多更可減低中風機會。Mona老師每周五日早上都會去不同公園教學,逢周二、三就會出現在愛秩序灣公園。
腦手術病人練完話放鬆 阿伯行路變得有力
大概在年多前做過腦手術的阿Khit,感到手術影響神經,左邊臉的敏感度較弱,有時流眼淚,只有右眼流淚而左眼則沒有反應。於是他四出尋找辦法,後來經母親朋友介紹找到Mona老師,就跟着老師的教學做了數遍,發覺身體肌肉好像放鬆了點。曾想過在facebook、YouTube看教學的他表示,「其實要經過老師親自指點,才知道動作有沒有做對,所以有時間的話還是親身上課比較好。」另一位快將90歲的學員陸伯,家住鰂魚涌亦專程走來西灣河上課。「我找她找了三個月!時間不對呀,我來時她未夠鐘開班,後來有次撞對時間,行過這裏見到這麼多人才知道她在這。」原來Mona老師免費教學的消息早已傳遍大街小巷,附近街坊一傳十、十傳百,使陸伯得悉有個懂氣功又懂太極的老師,重點是不收錢,頓時勾起興趣。學養生功之前,陸伯對運動又愛又恨,雖愛行山但畢竟年紀不小,走步路都經常跌倒,可幸上課後令他的腿部肌變得比較結實有力,走路不再歪來歪去。
63歲的Mona老師至今已有數百學生,大部份都是50歲以上的長者。
這套養生健絡功,針對不同部位的痛症,帶動老人家運動某些部位、經絡。
不少人都有去公園做早操的習慣,晨早活動一下筋骨,對身體百利而無一害。
阿Khit(右)感到腦手術後神經受影響,跟Mona老師的教學做數遍後,發覺肌肉放鬆了點。
快將90歲、家住鰂魚涌的陸伯,專程走來西灣河上課。他說練功後覺得腿部肌變得比較結實有力,走路不再歪來歪去。
facebook:養生健絡功─Mona老師記者:莊芷君攝影:周芝瑩、王國輝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07/2032402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