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營收六億元大餅誘人 義美、大成、北榮鬧僵 追查!北榮美食街標案爭議禍首

2015-05-11  TWM
 
 

 

近日,義美、大成長城和台北榮總因北榮生活廣場的經營標案鬧翻天,經《今周刊》追查發現,這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爭議,卻因為北榮處理失當,三方心結越結越深,為案情膠著的禍首。

撰文‧李建興、黃家慧

台北榮總醫院美食街(北榮生活廣場)原訂五月二日由義美子公司義美吉盛接手營運,但原經營者大成長城對新經營權的招標結果提出異議,導致得標者義美吉盛無法順利進駐,美食街則暫由大成持續經營,引起義美、北榮、大成互槓,還鬧到財政部和退輔會。

這原本只是一件單純的爭議,但《今周刊》追查發現,北榮在面對大成異議案時,一連串的處理失當,才讓雪球越滾越大、甚至僵局難解。

過去六年,北榮生活廣場皆由大成經營,由於期約於今年五月一日到期,北榮提前於三月五日舉行新經營權的投標作業,三月二十七日結果出爐,由義美吉盛得標,大成則為次優得標者(當原得標者喪失資格時,可優先遞補)。

開端》原經營者提異議

大成質疑義美吉盛投標資格義美表示,由於北榮生活廣場占地八四七坪,年營業額高達六億元,為各方積極爭取的賣場;於是,當四月一日義美吉盛和北榮進行議約時,大成卻認為,今年二月二十五日才成立的義美吉盛,怎麼可能在距離投標日三月五日只有一周的時間內,備好標案所要求的文件(公司登記、繳稅證明及信用證明)?同時也懷疑義美吉盛是用母公司的營運實績左右評審的判斷,因而提出異議。

隔天,北榮立即駁回大成異議,大成不服,四月九日又上訴到財政部促參司(因該標案法源為《促參法》)。

就在爭議尚未解除時,四月十四日,北榮居然先收下義美吉盛一千萬元的履約保證金;後來覺得難以平息,四月十五日簽約日當天,匆匆找來義美吉盛董事長高志明協商能否暫緩簽約;而高志明也允諾「在不損及義美權益,且一切合法的狀況下」答應延緩。

表面上,北榮及時說服高志明,似乎爭取到與大成解決紛爭時間,沒想到,北榮的後續動作讓事件更膠著。

協商當天,北榮只口頭預告在過渡期間,可能讓原經營者大成再展延三個月;當時義美吉盛單純認為,這是因為財政部對異議案審理期最長就是九十天,亦即審議一有結果,就會簽約,因此未作斟酌。

只是,後來義美吉盛要求北榮行文給個明確的簽約日和接手日,北榮僅以「奉上級主管機關退輔會指示,待異議案審議結果出爐後再行辦理」回覆。

北榮對簽約日期的含混其詞,讓義美吉盛心生警覺,查閱《促參法》才發現,簽約期限得在議約後的二個月內進行,這更讓義美吉盛心驚,若依法辦理,二個月沒簽約恐喪失資格,屆時大成將順理成章遞補,哪等得到三個月?

禍因》北榮兩邊討好

收保證金,又讓另一方展延此外,義美吉盛總經理詹成吉指出,北榮給予大成經營權展延到七月三十一日很不妥當。

照理說,財政部未來一判定義美吉盛仍為得標者,美食街就應立即還給義美吉盛經營。依《促參法》規定,該異議案最長審理期為三個月,而該案早於四月十九日就開始審理,最遲在七月十九日前就有結論,北榮卻硬是將展延期從五月二日舊約截止日,算到七月三十一日,平白無故多給大成十二天的營運期!

詹成吉進一步分析,由於展延期間正值醫院美食街旺季,估計月營業額就高達六千萬元,義美吉盛少賺不說,光目前已經到位的人事開銷、與下游店家延約的損失,一個月就多達六、七百萬元,「這還不包括商譽受損,義美可說是『人財兩失』!」至於有沒有把握勝訴?詹成吉針對大成的質疑解釋,義美吉盛雖為新公司,但投標前不但取得了營利事業登記證,往來銀行台銀也提供信用證明(由於還沒開過票,自然就沒有信用瑕疵);至於繳稅證明,因為新公司也還沒開始繳稅,根據標案規定,是不用附的。投標時,也清楚列出義美食品和義美吉盛是兩家獨立的公司,何來魚目混珠?「更何況,北榮老早就駁回異議案,證明了義美吉盛就是得標者!」財政部促參司長曾國基則表示,「財政部已經行文給北榮,指『異議不構成義美吉盛緩進駐美食街的要件』,希望北榮可以留意。」同時提醒,按現行法規,北榮必須在與得標廠商完成議約後,二個月內讓得標廠商進駐,否則有違法的疑慮。

對此,本刊也數次去電詢問大成和北榮相關細節,大成低調回應:「全案目前已進入審理期,不便回應!」而北榮也只回覆:「本案依據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申請及審核程序爭議處理規則第六條但書規定(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申請及審核程序之進行,不因由申請人提出異議而停止,但主辦單位認為有停止進行之必要,不在此限),暫緩簽定本案契約,待前述申訴審議判斷確定後再行辦理,全案已委託律師處理。」無論結局如何,由於北榮尚未給予義美吉盛確切的簽約日和進駐日,一旦判定義美吉盛勝訴,何時要換手經營,恐還有爭議。

台北榮總生活廣場

面積:847坪,全國第二大醫院商場,僅次於林口長庚

經營範圍:美食街及商店

人潮:6億元/年(旺季6000萬元/月,平均5000萬元/月)

義美吉盛

成立時間:2015年2月25日

負責人:高志明

實收資本額:66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08

歡聚時代(YY.US)營收凈利增速放緩 曹津離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9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2 14:56 編輯

歡聚時代(YY.US)營收凈利增速放緩 曹津離職
作者:雷建平

歡聚時代(納斯達克證券代碼:YY)今天發布財報。財報顯示,歡聚時代第一季度營收為11.503億元,比上年同期的6.663億元增長72.6%;凈利2.27億元,環比下降了39%。

歡聚時代首席執行官李學淩稱:Mobile YY、YY音樂和娛樂應用等業務的增長動力在今年第一季度繼續體現,Mobile YY單月活動用戶數量達到近3400萬人,同比增長71%左右。

李學淩透露,來自Mobile YY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近400%,這主要是由於付費用戶數量增長219%和每位用戶平均營收增長54%。

“Mobile YY業務營收約占第一季度音樂和娛樂業務營收24%,前一季度這一比例為14%。”

在李學淩為YY業界稱贊的同時,有一些情況需要註意,盡管每年第一季度是傳統淡季,但這個季度是YY營收同比增長首次低於80%的季度,凈利同比增長也大幅減緩。

歡聚時代凈利環比大降39%,也為其上市以來最大環比跌幅。這一切均說明,在歡聚時代高速增長多年後,其業績可能會進入到相當穩定的階段,過去那樣的高速增長或不再存在。

YY Q1營收11.503億元 同比增72.6%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凈營收為11.503億元(約合1.85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663億元增長72.6%。歡聚時代第一季度凈營收的增長,主要由於來自互聯網增值服務的營收增長。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互聯網增值服務的營收(包括來自於在線音樂和娛樂、在線遊戲、在線約會、遊戲直播及包括會員計劃在內的其他來源的營收)為11.08億元(約合1.79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421億元增長73%。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互聯網增值服務營收的增長,主要反映了付費用戶人數的增長。

YY娛樂Q1營收5.901億元 同比增54%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在線音樂和娛樂的營收為5.901億元(約合952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831億元增長54%。歡聚時代第一季度在線音樂和娛樂營收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付費用戶數量同比增長57.6%至1,585,000人,但被每位用戶平均收入下滑2.4%部分抵消。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在線音樂和娛樂服務每位用戶平均收入同比下滑主要是由於移動為整體音樂和娛樂服務營收貢獻加大。

YY Q1遊戲收入2.317億元 同比增29%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網絡遊戲的營收為2.317億元(約合374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803億元增長了28.5%。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網遊營收增長,主要反映每位用戶平均收入增長和網絡遊戲數量增長。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網絡遊戲每位用戶平均收入增長24.3%,至486元,而付費用戶數量則達到47.7萬人;在線遊戲總數為229款,同比增長64.7%。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在線約會業務的營收為1.318億元(約合213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30萬元增長了1699.3%,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付費用戶數量增加433.3%到19.2萬人以及每位用戶平均營收同比增長236.8%到687元。

歡聚時代第一季來自其他互聯網增值業務(主要包括在線約會、遊戲直播、會員計劃)的營收為1.572億元(約合254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7130萬元增長120.3%。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遊戲直播的營收為5500萬元(約合89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360萬元增長了132.5%;

歡聚時代第一季來自會員訂閱計劃的營收為6170萬元(約合100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340萬元增長42.3%,這一增長反映歡聚時代會員數量比上年同期增長24.8%至106.2萬人。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網絡廣告業務的營收為1450萬元(約合23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420萬元下滑40.1%。

YY Q1成本6.727億元 同比增112%


歡聚時代第一季營收成本為6.727億元(約1.08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3.17億元增112.24%。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營收成本的增長,主要由於收入分成和內容支出增長至4.118億元(約合664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1.79億元。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帶寬支出為1.296億元(約合2090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6310萬元。

YY Q1毛利4.775億元 毛利率42%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毛利潤為4.775億元(約合770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3.493億元增長36.7%。歡聚時代第一季度毛利潤率為41.5%,低於上年同期的52.4%。

這一下滑主要是由於更多用戶自創內容的變化,這些自創內容包括音樂和娛樂服務、其它分享收入的互聯網增值服務以及對網絡遊戲直播的投資增加等。

YY Q1費用2.341億元 同比增61%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運營支出為2.341億元(約合378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452億元增長61.2%。歡聚時代第一季度運營支出的增長,主要由於公司研發支出和銷售與營銷支出的增長,它們均符合公司整體業務的增長。

YY Q1運營利潤2.442億元 運營利潤率21%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運營利潤為2.442億元(約合394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05億元增長19.1%。歡聚時代第一季度運營利潤率為21.2%,上年同期運營利潤為30.8%。

YY Q1凈利2.27億元 環比降39%


歡聚時代第一季凈利潤為2.27億元(約合3650萬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836億元增長23.6%,比上一季度下降了39%。歡聚時代第一季凈利率19.7%,低於上年同期的27.54%。

截至2015年3月31日,歡聚時代所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為6.762億元(約合1.091億美元),短期存款和限定短期存款總量為33.083億元(約合5.337億美元)。

歡聚時代第一季度來自於業務運營活動的凈現金為3.289億元(約合5310萬美元)。

歡聚時代董事兼執行副總裁曹津離職


歡聚時代今日在財報中披露,由於個人原因,曹津先生已經提出了辭去公司董事職務的要求,同時還辭去公司執行副總裁職務,這些辭職於2015年5月1日生效。

財報還披露,根據公司董事會近期批準的兩項在公開市場回購上限達1億美元美國存托憑證的計劃(分別於2014年5月4日和2015年3月5日由公司董事會批準),歡聚時代至今天為止已回購約1.695億美元的美國存托憑證,每股平均回購價為54.82美元。(來源:雷帝觸網)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79

賽晶電力電子(580)15年訂單強勁 營收料大幅增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64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6-1 13:59 編輯

賽晶電力電子(580)15年訂單強勁 營收料大幅增長

1、公司簡介:公司是高端專業電力電子部件及系統的領先制造商,旗下業務涉及鐵路和電網兩大熱點行業,下屬8家子公司,分別位於北京、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客戶群包括中國國家電網、中國南方電網、中國北車集團、西電集團、許繼集團等數百家企業。

2、特高壓直流輸電:2014年,公司仍然是陽極飽和電抗器唯一國產供應商,國內市場占有率100%,中標國家電網“寧東-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標南方電網“麗江觀音巖至文山富寧”“南金沙江中遊”“魯西背靠背直流”等3條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電力電容器,首次中標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寧東-浙江)。

3、特高壓輸電工程規劃:依據《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至2017年,將新建8條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根據國家電網規劃,2015年有“錫盟-泰州”“酒泉-湖南”“蒙西-武漢”3個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設備招標。而根據南方電網規劃,2015年有“麗江-深圳”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始設備招標。預計共有上述4個項目啟動,2014年同期僅“寧東-浙江”1個項目啟動。故今年將迎來電網建設高峰。

長期規劃:國家電網規劃至2020年共建成27條高壓輸電線路(其中13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目前,僅建成3條,1條在建。

4、常規電網業務:2014年,公司電力電容器,5次中標國家電網集中招標,2次中標南方電網集中招標。中標金額較2013年增長100%以上。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目前已達7%左右。

5、柔性直流輸電業務:柔性直流輸電,是解決新能源發電並網、海上風電並網、海島供電、大型城市供電、海上鉆井平臺供電等領域的最佳技術解決方案。目前,在國內外柔性直流輸電均處於技術完善階段。隨著技術成熟,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6、2015年收入預計:公司管理層根據在手訂單給出2015年的收入預測,全年將實現收入約8.0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6%。其中,輸變電行業合同額由去年同期的2.8億元增長約75%至5億元人民幣,營業額將增長約103%至3.5億元;軌道交通行業合同額2.13億,同比增長20%,收入同比增長26%至1.62億元;工業行業合同額同比增長32%至3.95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7%至2.97億元。

7、2015年費用預計:銷售費用預計與2014年持平。管理費用會有所降低,主要因公司2014年有1000多萬的研發費用,大部分產品已在2014年內研發完成,故2015年的研發費用會降低。其他費用主要是匯兌波動引致的收益或虧損,主要看外匯波動情況。

8、三塊業務快速增長原因:公司輸變電業務下滑主要因原本預計的電網建設高峰應於去年開始,但受國家能源局反腐影響,很多電網項目的審批被耽擱,導致2015年才會進行建設。軌道交通業務因中國北車的一個車型在2013年底出現質量事故,鐵總叫停了去年上半年的發貨,但現在問題已經解決,去年下半年已經逐步恢複供貨,今年預計會有所增長。工業領域主要還是因經濟的不景氣,但是根據過往經驗,領導人換屆時候通常行業是面臨一定的壓力,慢慢逐漸會恢複。

9、總結及建議:得益於國家電網建設步入高峰期,公司部分產品在業內處於壟斷地位,收益將獲得顯著增加。根據公司目前的在手訂單及交貨安排,預計2015年業績將會錄得大幅增長,建議積極關註。(來源:國元證券 李明)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73

券商披露5月成績單:廣發營收凈利雙料冠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7623.html

券商披露5月成績單:廣發營收凈利雙料冠軍

一財網 郭璐慶 2015-06-04 23:00:00

20余家券商5月份業績出爐,成績靚眼。

昨日晚間,20余家券商5月份業績出爐,成績靚眼。

統計顯示,共有22家券商發布5月份業績報告,共有7家券商非合並凈利潤在10億元以上,其中廣發證券錄得最高非合並凈利潤,為18.5億元;最高非合並營業收入亦由廣發的38.4億元摘得。

昨日,滬指現駭人“深V”,盤中指數震蕩超過300點,報收4947.1點,微漲0.76%。非銀行金融板塊表現突出,在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的排名中,非銀金融以漲幅2.3%排名第三,國金證券、西部證券等漲幅居前。

滬深兩市昨日晚間的公告顯示,包括中信、申萬宏源、廣發、海通、國信、華泰、招商、西部等在內的約20家上市券商發布了5月份的業績報告,受益牛市行情,券商在上月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從非合並營收這個數據來看,廣發、海通、中信、招商、國信、申萬宏源等幾家的營收水平處於第一梯隊,其中廣發非合並營收最多是38.4億元,其次是招商的34億元、海通的32.6億元、國信的32.5億元、中信的23.8億元以及申萬宏源的23.2億元。

第二梯隊則是由興業、方正、光大、東方這幾家組成,它們的非合並營業收入依次是9.1億元、10.7億元、19.5億元和19.6億元。

第三梯隊中,包括了國元、東吳、太平洋、山西、長江、東北和國海等,他們的非合並營業均在10億元以內。

再來看凈利潤水平。

按照非合並凈利潤從高到低排列,排名前八位的依次是廣發、招商、國信、海通、中信、東方、華泰及光大,金額分別是18.5億元、16.7億元、16.3億元、16億元、15.8億元、13.2億元、10.7億元與9.9億元。

截至5月31日,已發布業績報告的券商凈資產情況顯示,到截至日期凈資產最高者是海通證券,其非合並凈資產是978.1億元。

由高到低排列後面四位是,中信848.2億元、廣發682.6億元、招商447億元及申萬宏源的413.6億元。而頗有趣的一點是,華泰、方正、國信、東方這幾家的非合並凈資產相差不大,非合並凈資產在320億元至380億元的範圍內。

另一家互聯網上市券商太平洋(母公司)的數據如下:其5月份營收為3億元,凈利潤1.55億元,截至5月末的凈資產是70.9億元。

中小型券商中,國元證券5月份未經審計的營收為5.956億元,凈利潤為3.227億元,今年1~5月,其營收為23.4億元,凈利潤為11.7億元。

東吳證券5月份非合並營收6.97億元,凈利潤3.88億元,凈資產157.8億元。

山西證券5月份非合並營收為4.02億元,非合並凈利潤2.61億元,截至5月31日非合並凈資產為84.5億元。

長江證券5月非合並營收為7.4億元,非合並凈利潤為3.67億元;今年1-5月,其非合並營收為32.8億元,非合並凈利潤為17.1億元。

今年5月,東北證券(母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6億元,實現凈利潤4.3億元;截止2015年5月31日,公司凈資產為100.6億元。

在非上市券商中,民族證券5月份非合並營收為3.84億元,非合並凈利潤為1.7億元,截至5月末,民族證券凈資產為82.2億元;中德證券5月份非合並營收為2.38億元,非合並凈利潤為8723萬元,截至5月末的凈資產為10.6億元。

一位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券商業績表現靚麗在“情理之中”,牛市氛圍下經紀、兩融等業務量巨大,同時現在新股供應擴大投行業務同樣處於上升通道。

Wind資訊統計顯示,非銀金融最新PE是30,略高於上證綜指的21,市盈率水平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僅高於銀行和建築裝飾。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417

營收相當於阿里40%? 唯品會被做空後連遭六家美律所訴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646.html

營收相當於阿里40%? 唯品會被做空後連遭六家美律所訴訟

一財網 李娜 2015-06-12 18:25:00

爭議的關鍵點之一在於,此前做空機構認為唯品會的收入確認方法不正確,其商業模式屬於寄售模式(Consignment), 按照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應該按照凈額法(net method),而唯品會目前則是按照全額法(gross method)確認,因此唯品會的收入被嚴重高估了。

自一季度財報發布以來,唯品會(NYSE:VIPS)已經連續第六次遭到美國律師事務所提起的集體訴訟。

6月10日晚間,美國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宣布,已代表在今年2月17日至5月15日期間購買唯品會股票的買家對唯品會提起集體訴訟。此前,唯品會還遭遇了兩家研究機構發報告做空。

“目前這件事由我們美國IR那邊在積極溝通,並不涉及國內業務。”唯品會今日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應道。

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在起訴書中稱,唯品會發布了虛假、誤導性聲明,而且未公布一些事實,包括唯品會操縱和誇大了公司銷售額、應收賬款、利潤、現金流以及資產賬目等。當這些行為被曝光後,唯品會股價下滑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此次對唯品會提起集體訴訟是希望彌補股東的這部分損失。

5月12日,做空機構MithraForensicResearch在一份針對唯品會的報告中稱,司法模型顯示唯品會操縱了銷售額、應收賬款、利潤及其他資產賬戶,唯品會的財報與該公司管理層在多個場合下披露的信息自相矛盾。受此消息影響,唯品會股價在2015年5月12日的交易中大幅下跌逾5%至25.78美元。

唯品會是一家特賣電商網站,2012年3月23日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發行1118萬份ADS(每ADS=2股普通股),每個ADS發行價6.5美元,,融資7264萬美元。經過短短的三年左右時間,公司市值從IPO時候的區區幾億美元到今天突破一百五十億美元,成為中概明星。

爭議的關鍵點之一在於,此前做空機構認為唯品會的收入確認方法不正確,其商業模式屬於寄售模式(Consignment),按照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應該按照凈額法(netmethod),而唯品會目前則是按照全額法(grossmethod)確認,因此唯品會的收入被嚴重高估了。

“這主要取決於在交易安排中,對相關貨物,唯品會是采取買斷的方式還是代理的方式。”有業內人士分析道,在全額法下,唯品會可以將從客戶收取的總價款作為自己的銷售收入,而將需要付給供應商的金額作為成本;而在凈額法下,唯品會只能將從客戶收取的總價款扣減掉需要付給供應商的金額之後的差額做為收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能將毛利作為收入。

顯然,如果按照凈額法,那麽有可能的一個最壞結果(僅僅是假設)是,唯品會2014年的總收入金額就不是接近38億美元,而是僅僅不到10億美元,這無疑對公司在投資者眼中的定位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影響到公司的股票估值。

目前,由於唯品會的營收認定方式與阿里不同,會給人“營收相當於阿里40%”的“錯覺”。

唯品此前針對這份做空報告回應,該公司已在2014年年度報告20-F中披露和詳細說明,會計方式是恰當的。

長期處理國際訴訟索賠案件的律師郝俊波則對記者表示,美國投資市場允許上市公司不盈利,商業模式也不是關鍵,但數據與財務上的作假通常會引來做空機構的註意。

“而有投資者因此遭到損失,律所也會加入。”郝俊波對記者表示,律所和做空機構的盈利方式不同,會根據案件做調查,具有一定的風險。同時,他也對記者表示,近年來類似的中概股被美國律所起訴的並不在少數。中國企業涉及中石油、新東方、分眾傳媒、蘭亭集勢、世紀互聯、聚美優品、阿里巴巴、安博教育、龍威石油,其中集體訴訟居多。

不過,郝俊波對記者表示,提起訴訟的律師都是風險代理,沒有任何動機把股價打下來。

有業內專家表示:美國律所通常與做空機構聯手牟利,財報發布之前由做空機構發布一個做空報告, 隨後律師事務所就很“默契”地發表訴訟。”

“通過做空賺錢確實在美國是一種現象,但是律師和做空機構的盈利模式是不一樣的,征集客戶後,少的要半年,長的要兩三年,律師的目的是要幫助客戶爭取到賠償,所以股價持續跌對賠償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在第一家律師提起訴訟的兩個月內,其他律所都可以加入,贏面更大越有更多的律所加入,通常在征集期限內選出一到兩家做首席律師,然後在投資人中選出首席原告。此前,美國律師事務所PomerantzLLP、TheRosenLawFirm、Levi&KorsinskyLLP、BrowerPiven和MilbergLLP分別在5月19日、20日、21日,代表部分2015年2月17日~5月11日期間購買唯品會股票的投資者,向唯品會發起集體訴訟,控訴理由與上述律師所調查內容大致相同。

受此消息影響,唯品會股價在2015年5月12日的交易中跌至25.78美元,目前徘徊於24美元上下,但各大投行紛紛看好唯品會的發展前景。德意誌銀行在5月18日發布研究報告,維持唯品會股票的“買入”評級以及32.1美元的目標股價。摩根士丹利在6月3日淩晨發布研究報告,重申唯品會的股票評級為“增持”,目標價為33美元。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9

布局有成 跨入解決方案新商機 攻進印度內需市場 新經營模式 讓台達電營收暴增三百億元

2015-06-15  TWM

大幅購併、投資新事業,外資對台達電獲利前景看法不一,但根據巴克萊分析師楊應超最新報告指出,台達電已經準備好,將是電動車崛起最大受益者。

撰文•林宏達

今年五月,鴻海才剛喊著要去印度設廠,早鴻海一步,台達電去年就已經在印度的內需市場做出成績,搶先卡位。

場景轉到孟買,去年九月十五日,總部位於孟買的印度第三大民營銀行Axis Bank,宣布採用台達電設計的整合服務「E-surveillance」。這家銀行擁有二四二一家分行,一萬二九○○台ATM︵自動櫃員機︶。以前,Axis Bank因受電力不穩、治安欠佳所苦惱,一停電,監視系統跟著停擺,小偷甚至大大方方地把整台ATM搬走!

比鴻海快!

打入印度 與第三大民營銀行攜手整合服務台達電發現了這項商機,設計不斷電系統,原本就是公司的專長,台達電整合旗下的電源、視訊和通訊服務,裝上這套系統,停電 後,ATM和監視系統不但還能繼續運作,就算小偷上門,ATM還會自動通知控制中心,透過通訊系統嚇阻歹徒,甚至自動蒐集現場對話,作為犯罪證據。

去年,印度已有五百台ATM安裝了台達電的產品,今年將再增加五千個據點,對台達電來說,更好的是,Axis Bank將維持與營運這套系統交給台達電負責,還能再賺進售後服務財。

這是過去三年,台達電發展出的新經營模式||提供解決方案。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解釋,原本台達電的專長是製造零組件,改成提供解決方案,像是把零件打包在一 起賣。舉例來說,別人要五個馬達、一個控制器才能完成產品,加入台達電的設計能力後,台達電能用三個馬達加一個控制器組合出同樣的功能,獲利就能再次提 升,如果品牌建立起來,獲利更高。

以前台達電被歸類為資訊產業公司,生產電腦用的散熱風扇、筆記型電腦電源,市占率高達七成,從傳統角度看,這代表公司主要業務再成長的空間只有二到三成。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說,台達電的經營模式正在轉變,「我們在從IT︵資訊科技︶,轉到ET︵能源科技︶,我們的商業模式,從做零組件、ODM︵委託設計製造︶,轉向做解決方案、大型系統!」就連零組件也會做成一個一個的模組,提高利潤。

台達電外部董事、台大EMBA前執行長黃崇興教授認為,換一個思惟,就能找到新成長空間。他說,「台達電以前分事業部,是按產品分,分成風扇、電源等類 別,這是賣零件的思惟,先做出產品,再想怎麼賣。﹂這幾年,台達電換了一種眼光看市場,從應用看,「第一層先看產業,第二層看次產業,第三層再看各公 司。」改從需求回推,手上的技術能替客戶產生多少價值?

換個眼光看世界,路就寬得多。黃崇興分析,用在電腦上的風扇技術,也可以裝在高級房車的座椅裡,提高乘坐舒適度。海英俊透露,台達電最近發現,以前涉入不 深的家電業,重新研究後,「其實也還不錯!」更棒的是,跳出資訊產業之外,台達電在每個新領域的市占率,像工業自動化「只有二%、三%」海英俊說,成長空 間大增。現在,解決方案占整體營收的比率,從三年前幾乎是零增加為一五%,換句話說,帶進將近三百億元的營收。

更多購併!

未來成長 端看新營收取代舊營收速度如果你投資台達電,就必須了解這家公司的布局。因為,台達電未來將會推出更多的購併案,自行研發的技術也會增加,短期內,這會增加台達電的費用成本,但長期卻可能拉高台達電的獲利率。

台達電品牌長郭珊珊分析,台達電作為一個工業品牌,在能源科技上,鎖定三個領域:工業自動化︵如機器人︶、重要基礎建設︵如數據中心︶及通訊電源。

台達電大幅加碼投資新技術,這三年,台達電總部也成立技術研究院,人數增加到二百人,台達電新任技術長李實恭雖不懂如何做台達電最擅長的電源,但是他卻是 軟體、物聯網、大數據的專家,海英俊則認為,IT的營收掉很快,雲端是下一個大機會,台達電的成長,就看新營收取代舊營收的速度能有多快。

未來,台達電購併的速度也會加快,鄭平透露,過去一年,他看過的購併案,「至少二十個,成功二個!」為了加速轉型,只要能幫助台達電增加新的能力,台達電還會再出手購併。

以機器人為例,鄭平透露,這就是幾年前,台達電購併的一個做TFT螢幕維修設計的團隊,設計出的產品,這個領域需要高度自動化技術,台達電給他們三年時 間,轉型設計機器人,去年正式上線,剛好趕上中國自動化需求抬頭的風潮。野村證券五月十二日的分析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台達電的工業自動化部門營收,將成 長一○%到一五%。

關鍵轉折!

外資對台達電高度關注未來動向野村證券報告指出,電源事業部門仍是台達電最重要的事業單位,今年上半年營收將成長三成,主要的成長動力來自通訊電源、數據中心電源。

用於電動車的產品也是最受矚目的項目之一,目前特斯拉的充電樁電源模組、車用充電電源模組,也是由台達電供應,雖然目前占台達電營收不到一%,但有分析報告指出,特斯拉訂單今年將大增六七%,也有助於台達電擴張在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

台達電過去幾年強勢,為何今年第一季獲利下滑,野村證券報告認為,這是因為台達電除工業自動化和電源系統外,七五%的事業仍有成長壓力,IT產品需求下滑,台達電的獲利和營收就會受影響。瑞士信貸也持類似看法,並認為台達電在品牌和研發上的投資,短期會拉低公司獲利。

野村證券和瑞士信貸分別給台達電買進和中立評等,野村證券的理由是,長期投資人看好台達電在電源、工業自動化和新事業的布局。

瑞士信貸則認為,台達電過去在開發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品上成績優異,仍是他們認定的科技業核心持股,台達電的產品組合也有改善,不再只依賴電腦。但是台達 電在研發和品牌上的積極投資,加上購併ELTEK磨合期可能會產生新的風險和成本,可能拖累獲利,瑞士信貸因此現在對台達電採中立態度。

巴克萊證券分析師楊應超則發表最新報告︽Smart tech for smart cars︾指出,台達電將是汽車電子崛起的受益者,在汽車電源領域已經站穩腳步,取得重要的競爭利基,給予台達電買進評等。

黃崇興認為,台達電前三年的獲利表現,主要是在營運上精實的成果。而新事業的進展,抵銷了PC下滑的劣勢。現在,台達電已經展開布局,將全力用購併、投資衝刺新營收,能否讓獲利和股價再創高峰,就看新事業獲利成長的速度,能不能快過舊事業獲利下滑的影響。

三大骨幹支撐台達電

再創營收高峰

── 台達電事業體布局

資訊產品(IT)

代表產品:筆記型電腦風扇、電源供應器

能源產品(ET)

代表產品:工業自動化、重要基礎設施、通訊電源智能綠生活(面向消費者的品牌)代表產品:投影機、網路通訊、行動電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3

網路創業》窩居十坪小套房 年營收上看千萬 六位27歲台大生 靠資訊圖表吸引台積電


2015-06-08  TWM

撰文•許秀惠、吳沛璇

六位平均二十七歲的台大學生、各來自工管、財金等不同領域,卻「不務正業」地擠在台北市中華路的住商混合大樓、一間不到十坪的套房,靠著幾台電腦,牆上一塊記事白板,聯手創立台灣第一家資訊圖表(Infographic,一種將資訊圖像化的技術)公司Re-lab。

這種擁有資訊彙整分析、繪圖、動畫等軟體整合能力,並企圖以議題內容掛帥、傳達影響力的新創公司,正是典型新世代的創業模式。

未成軍以前,校園時代的吳培弘、黃威愷、劉家瑋、葉仁智等人就表現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加上本來就喜歡繪圖、動畫,自學有成後,就常以學生身分接案,只是這些臭皮匠還沒會合共事。

前幾年,國外資訊圖表的概念開始萌芽,吳培弘腦筋一動,揪來其他五人一起創業,打著台灣第一家主打資訊繪圖的設計顧問公司的名號,第一年,Re-lab就 吸引包括台積電、台達電、Yahoo奇摩、flying V等知名客戶上門;短短三年間,營業額就成長了十倍,八個人的公司,今年第一季業績,就達到去年全年標準,預估今年全年可破千萬元。

對Re-lab這群年輕創業者來說,接案子像磨劍,不同案型與業主能讓寶劍越磨越利,他們的資訊解讀分析、繪圖動畫呈現功力因而越練越強,接案的類型也很 快從科技業者到酒商、建商等紛紛上門。業務量雖放大了,但Re-lab不滿足於只是接案子謀利,他們關心台灣未來,更想透過一身功夫,發揮影響力,反映社 會現象,引發群眾一起思考、討論,這才是Re-lab六人攜手創業,真正想做的事。

「市長,政見給窺嗎?」 一戰成名現任Re-lab專案管理的劉又瑄就說:「我想知道怎樣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她打大學時代,就透過實習嘗試許多不同工作,包括在若水實習等等,努 力自我了解,就是不想進企業體制,而想發揮年輕人的力量,做一點有影響力的事;另一位創辦人葉仁智也說,創業凡事必須自己做,有挑戰性,成就感也比較高, 六個人儘管個性殊異,想發揮力量,影響社會的念頭卻很一致。

這群不想走入體制,又有「個性」的創業團隊,接案其實也很性格。如果找上門的客戶提供的資訊內容有偏頗、立場不夠客觀,就算錢給得多也不接;相反地,有些 案子即使預算不夠,但只要認定為發揮空間大、具挑戰性、或者所處理的資訊很有價值、具有公益屬性,也能以「公益價」接案。而所謂公益價格,往往是象徵性地 收個紅包。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前,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推出 〈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的遊戲,就找上Re-lab負責設計。

這個遊戲讓玩家盲選心目中理想的政見,在遊戲結束後,分析出玩家應該投的候選人,由於創新有趣,在選舉期間,創造高達三十九萬的瀏覽次數;連Re-lab 日後對客戶進行簡報時,許多老闆都知道這款遊戲。但這項專案費時一個多月, Re-lab卻未收費,因為對他們而言,傳遞這樣的資訊更有意義。

拒絕創投注資,想發揮影響力改變台灣儘管有「個性」,但在營運上,Re-lab很清楚維繫客戶關係的重要。一旦接進來的案子,能根據客戶「目標客群」(資 訊要傳播的對象)的意見來調整圖像呈現的方式,「大家想法不一樣沒關係,去測試就知道了,我們不會堅持自己的設計最好。」負責專案管理,面對客戶的劉又瑄 點出了Re-lab務實的一面。

隨著名氣打開,不少創投主動表達投資意願,但Re-lab都以「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資金需求」為由而拒絕,反而決定今年要落實Re-lab創業的初衷,以擅長的資訊圖表來發揮影響力改變台灣。

他們打算推出自己的內容產品,手邊正規畫一個「台灣小吃大調查」的內部專案,開立Hello Taiwan的網站,利用網路進行調查,把調查結果轉為資訊圖表,達到「做國民外交」的目的。

Re-lab的第一步就是與義大利米蘭世博台灣館攜手合作,八月將帶著調查結果前進米蘭現場,把台灣小吃文化介紹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不妨期待,屆時他們展現的台灣小吃文化圖像,會在網路世界掀起什麼樣的火花。

Re-lab

創辦人:吳培弘、黃威愷、劉又瑄、

劉家瑋、王成祥、葉仁智

成立時間:2011年

初期資本:10萬元

主要業務:台灣唯一的資訊圖表設計團隊成 績:2014年營業額約35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08 吳培弘提議一起搞個資訊圖表設計公司,感覺很有意思。

2012.08 劉家瑋去當兵,接著葉仁智也得去,大家有點鬆散了。

2012.09 接到台積電打來電話,要我們幫忙做企業社會責任(CSR),大家顯得有點興奮。

2014.11 劉家瑋、葉仁智歸隊,《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順利設計出手,回響超乎想像。

2015.05 要開始做我們自己有興趣的專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5

小頭家》挖到上班族續攤商機 桌遊店專賣「好心情」 20萬本錢滾出年營收550萬


2015-06-08  TWM

撰文•吳沛璇

三月的一個周末,台北東區一家桌上遊戲店,一組客人正玩著今年新出的熱門遊戲〈駱駝大賽〉。突然間,其中一個人的舉動,讓其他九位客人一起大笑,「哈哈 哈!」 大家越笑越大聲,猛然地「嘩」一聲巨響,店裡的大片落地玻璃破裂了!談起這個場景,派樂地創辦人張雲淞難掩興奮,「真的超誇張的,那個是強化玻璃耶,居然 可以笑到破掉。」不只如此,這家開幕不到兩年的桌遊店,每個周末幾乎都客滿,讓人難以想像張雲淞創業之初,曾經歷一天營業額只有四十元的慘澹時光。

開店等無人,數著銅板盤算放棄張雲淞早在念台大經濟系時期,就流露創業DNA,曾和現今合夥人、會計系同學陳韻竹等四人一起開過活動行銷公司,專接校園活動;只是營運一年後,因難兼顧學業而停擺,但創業種子就此萌芽。

大學時曾選修幸福經濟學的張雲淞很早就體會,「人生幸福快樂的指標,不全然是收入和GDP。」比起循傳統路徑加入上班族行列,他更想從事能讓人快樂,而非追逐數字的事,於是一服完役,他就和老戰友陳韻竹一起構想開店。

一開始,兩人資本有限,只朝本錢小的去想,而桌遊店所需的資金少,「摔跤了不會太痛」,再避開店租成本高、市場競爭的台北,便決定落腳在還沒有桌遊店的基隆。

沒想到,創業之路遠比他們想像中還來得艱辛。手上只有二十萬元積蓄的二人,從裝潢、設計、接管線、報稅……一切都得自己來。

二○一一年年底,樂氣球正式開店,但有好一陣子,每天的營業額連一百元都達不到。陳韻竹回憶,最慘的一次,整天下來只有一位顧客,連桌遊都玩不成,只好點 了一份四十元的厚片土司,「我回到家,看著店面監視器錄影中的自己,一個人默默數著四個十元的銅板,突然覺得:天啊!我要不要繼續做下去?」營業狀況不如 預期,陳韻竹也一度回鍋當上班族,最終仍無法放棄創業夢,她說:「我還是想拚,想累積一些能量來影響別人。」而對張雲淞來說,生意很差時,心情確實很悶, 但只要看到客人玩得笑聲連連,「就覺得還有動力繼續做下去。」慢慢地,基隆店打出「平價、免費教玩」特色。張雲淞觀察,一般桌遊店大多沒有教玩服務,客人 要自己摸索,他不但免費教玩,且講解方式活潑易懂,很快就建立口碑。

一年下來,基隆店的生意雖漸有起色,卻浮沉在小賺小賠間,兩人意識必須有所抉擇,「我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把店收了,另一個是把微薄的資源注入新的店 面,」陳韻竹說,「因為不往前進,就等於是後退了。」他們決定放手一搏。一二年十月,樂氣球前進桌遊店最密集地區——台北公館。

聚餐的下一攤,開在巷弄也有人上門沒想到樂氣球平價、提供教玩服務的特色搬到公館後廣受好評,張雲淞分析,「顧客只是想輕鬆過一個下午,不是要來『學 習』。」他發現自己不必學會所有的桌遊玩法才能服務客人,「因為受歡迎的就是那幾套,會七、八十套就很夠用了。」此外,他們也觀察到,公館店來客的上班族 比率高達五成,這群客層需要的是與朋友一起打發時間、能有點娛樂、消費又合理的空間,同時,都是先約聚餐,再約下一攤,可見「只要鎖定年輕人喜歡聚餐的附 近即可。」抓住客層消費行為後,兩人決定展店,這次鎖定上班族,大膽地選在八德路巷弄的地下一樓,找來好友王永昇入股,負責規畫餐飲,提供更多樣化的餐 點、更舒適的場地,以及包場的服務。結果,相較於公館店每人平均消費一八○元,派樂地平均每人消費達三五○元,幾乎是公館店的兩倍,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來 過,證明不開在鬧區,也可以打出一片天。

以二十萬元創業,如今,二十六歲的張雲淞成為擁有三家店、年營收約五百萬元的小頭家,年收入近百萬元,面對別人羨慕的眼光,張雲淞創業腳步還要積極向前走,「因為創業者永遠都不會滿足。」

樂氣球、派樂地桌遊店

創辦人:張雲淞(1988年生)、

陳韻竹(1987年生)

成立時間:2011年11月

初期投入資本:20萬元

主要業務:桌上遊戲、簡餐成績:2014年營收55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12 開幕一個月了,今日營業額只有40元,天哪,還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2012.10 決定拿基隆店的收入來開第二家店,去公館試試,再不前進,就是後退。

2013.06 生意超過想像(公館店),再開一家有餐飲的店吧!

2015.03 客人把玻璃笑破了,使命達成好感動,要繼續帶給大家歡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9

從胖卡到潮網 徐挺耀創業四年 營收破億 他站上風口 要做數位廣告的聯發科

2015-06-29  TWM

從胖卡到潮網 徐挺耀創業四年 營收破億 他站上風口 要做數位廣告的聯發科如果不是那輛為了縮短數位落差的胖卡,如果沒有為莫拉克風災成立網路中心,徐挺耀不會發現社群網路原來有這麼大的缺口。如今,他創造的不只是潮網這家估值上億元的廣告公司,更打造出橫跨公益、媒體與數位廣告的新媒體集團。

撰文•何佩珊

數位廣告市場競爭激烈如紅海,但有家公司卻從「跨境廣告」(指幫客戶下廣告到海外市場)這個縫隙闖出一片天。六月底,它將拿到開發國際領投的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估計市值也將突破億元。

這家公司叫「潮網」,創辦人是徐挺耀,他曾以「史萊姆」稱號走紅網路圈;並也是發起縮短數位落差「胖卡計畫」的熱血青年;他同時還是泛科學、娛樂重擊等知名新媒體背後的重要推手。

而他眾多身分之中,最不為人所知的,就是潮網執行長,但現在卻成功地在中國市場站穩腳步,成為中國跨境數位廣告市場這個風口上飛向全球的公司,「潮網執行長」勢必成為徐挺耀將來最廣為人知的身分。

沒富爸爸 他自建航母戰力一九七九年出生的徐挺耀,大學念的是工業管理,畢業後卻以寫作天賦成為報社編輯,但二○○六年Web 2.0的新趨勢引起他的注意,去中國走了一遭,更深切感受台灣網路發展的落後,因而決定發起成立數位文化協會。

與他相識多年的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形容,「他就是一個瘋子,才有辦法開那麼多公司,還在沒有富爸爸的情況下,把規模建立起來,這真的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初徐挺耀靠著跟媽媽借來的幾十萬元啟動胖卡計畫,而後接連創辦幾個非營利事業,除了申請政府補助、NGO計畫案,及少數天使投資人的幫助,抵押父親房子換來的數百萬元也成了救急資金。

其實一直以來,這些專案都是以最低的人力成本進行。舉例來說,當初接下政府計畫而成立的泛科學,執行不過半年,補助就因故終止,但泛科學卻沒有跟著收掉,「覺得做事情有價值時,徐挺耀是不會放棄的。」鄭國威說,他們接下來用一.五名人力撐了兩年半沒資金外援的日子。到如今,泛科學已是台灣、馬來西亞等地最大的科學網站,現在更獨立成公司,開始自給自足。

但徐挺耀苦笑,多數專案都是愈成功賠愈慘。因為政府補助有限,就算人力需求縮到最小,當網站流量成長時,伺服器卻不能不增加。

「我同時不只開一艘船而已。」他知道要有強大獲利能力的航空母艦帶領,才能讓所有計畫順利前進。○九年建立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的經驗,讓他了解這艘航空母艦應該打造成什麼模樣。

徐挺耀在數位文化協會多年的夥伴,目前擔任潮網總經理的駱呈義解釋,是莫拉克的經驗讓他們發現自己有操作大型網路社群活動的能力。這也是促使他們在一○年成立潮網的關鍵原因。

最初,潮網理所當然地從台灣市場做起,也利用臉書粉絲團做過幾次成功操作,如幫南開大學招生等,但一一年台北市政府與Google對App鑑賞期的意見不一,導致台灣付費App被迫下架的事件,讓他驚覺不能只做台灣,一定要走向國際。就在此時,他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機會。

搶先西進 紮硬寨、打死仗喬商廣告執行副總經理劉訓廷說:「facebook沒辦法在中國落地,但是他已經看到中國廠商往全球的需求。」他對徐挺耀的洞見很佩服。不同於多數人著眼於中國內需市場,徐挺耀想的卻是跨境廣告這片藍海。

「因為去得非常早,我花非常多時間教育客戶。」面對從沒用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facebook、Twitter這些社群網路的中國客戶,徐挺耀當時的心態就是「紮硬寨、打死仗。」在長達十個月沒有客戶的日子裡,徐挺耀總是走到街邊報攤,從左上角的雜誌買到右下角,「反正也無事可做,只能想辦法去了解中國市場在想什麼。」終於,一點一滴的耕耘,加上禁奢令實施,促使中國廠商加快外銷腳步的助力,這幾年潮網在和AC尼爾森、IBM等大企業競爭下,還是陸續拿下中國通訊大廠中興、南方航空等指標客戶。其中,中國最大貿易會展廣交會透過潮網在歐美國家宣傳,三個月內觸及將近三百萬個英語系與西語系對旅遊有興趣的客群。開發國際總經理簡忠陵表示,走得出國際正是他們決定投資潮網的關鍵原因之一。

在指標性客戶帶動下,潮網每年營收幾乎都是倍增成長。從第一年只有四百萬元營收,至去年潮網營收突破一億元。徐挺耀更看好今年營收將挑戰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億元)。

除了有早期進入市場的領先優勢,徐挺耀更看好自行開發的廣告系統將會是未來競爭的關鍵武器。他解釋,不同於報紙、電視廣告的銷售形式固定,像臉書這樣的社群廣告,規則一直在改變,勢必要有自己的系統,才能不斷跟進調整。

駱呈義也指出,因為有自己的系統,才能建自己的資料庫,再加上廣告聯播網,以及旗下新媒體的自有流量導入,潮網要用生態系來拉高競爭門檻。

徐挺耀想做的不只是幫客戶做跨境行銷,他更期許潮網成為廣告代理商的最佳夥伴,「我們幹掉九成的活,把所有方案模組化給他(廣告代理商)。」他期許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數位廣告界的聯發科。

徐挺耀說:「我們的成績已經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的實力,募資只是為了將成果進一步擴大。」他有十足自信,潮網已是大中華區數一數二的跨境數位廣告商,而不久的將來,當你點開印尼、美國,甚至是非洲的網站,出現的很可能就是由潮網執行的廣告操作。

潮網

成立時間:2010年

執行長:徐挺耀(左) 總經理:駱呈義(右)

資本額:500萬元

主要業務:數位廣告

員工數:60人(年底預計增至100人)圖說:徐挺耀2008年發起「胖卡計畫」,親自到台灣的鄉鎮角落做數位網路教學,至今胖卡計畫仍持續執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8

該斷就斷!台達電營收40年新高心法

2015-06-15  TCW


在台灣五十的科技類股中,有一家股本將近二百五十億元,公司成立近四十年,這樣的老公司在投資人眼 中,往往是漲不動的「牛皮股」。但它的股價,居然能在三年半內漲了一.三倍,從七十二元漲到一百六十七元,比台灣五十的龍頭台積電還會漲。這家公司究竟是 抓住了哪個當紅話題,才有這麼亮眼的表現?

令人意外,這家公司是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台達電子,去年營收一千九百億元,每股稅後淨利(EPS)八•四九元,創下歷年新高。

它的產品,一般消費者大部分都買不到。它的購併,甚少選擇資本市場熱門話題。眾人對台達電的印象,多半是模糊的──一家從電源供應器起家的老公司。

不過,對比同樣背景,如今股價只剩三十五?五元的光寶科,對投資人來說,台達電卻是越老越迷人。面臨產業轉型、成長趨緩的棘手問題,台達電怎麼做到的?

「決心與執行力,讓台達電的創新速度與力道都較十年前快。」台灣大學前EMBA執行長,也是台達電外部董事的黃崇興教授說道。

為了尋找新的成長動能,台達電經歷三次重大變革,十年前投資視訊產品、五年前揮軍綠能,現在又聚焦工業自動化,並從無數次失敗經驗中,悟出一套「常保青春」心法。

該斷就斷親手結束發展不佳新事業做不下去就別拖,否則對公司或員工都不好。

二○一二年,海英俊從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手上,接下董事長的位置。

他的第一個動作,不是繼續創造新事業,而是大刀闊斧把台達電從二○一○年起大舉轉進但進展不順的新事業,紛紛結束,把轉投資的太陽能公司旺能賣給新日光, 而與日商普利司通(Bridgestone)合作的電子紙事業,也宣告結束。曾經以自有品牌產品大打廣告的LED照明產品,也悄悄退出消費性電子市場。

「做不下去就別拖,否則對公司或員工都不好。」海英俊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每一次喊停都是很困難的決定。他曾經提出台達選擇新事業的NUD三大法 則:新(New)、獨特(Unique)、難(Difficult)。在親手結束了許多符合法則、但發展卻不如預期的新事業後,他發現,光是符合法則還不 夠,還要針對產業生態變化,建立檢驗機制。

訪問過程中,海英俊多次提到電子紙的失敗經驗。這起失敗的投資案,雖然就財務面來說損失不大,但卻給海英俊帶來很大的挫敗感。

二○一○年,在三年審慎研究後,台達電決定與普利司通簽署電子紙技術的合作協議,也在桃園平鎮買了一座工廠,準備量產。豈料蘋果推出iPad打趴發展中的電子紙業者;不過兩年時間,上游原料供應商普利司通決定不玩了。

「我們沒有跟上產業生態的變化,對夥伴也沒有足夠的了解。」事後檢討,海英俊認為自己輕忽了市場變化速度。他也說,台達電投資太陽能,一年就賺錢,但中國 後進者爭相投入打爛市場後,上游原料狂漲價,不願意訂長約的業者就拿不到料。「當時哪想得到?大家都被搞得灰頭土臉!」海英俊說。

「很多公司都很會投資,但是卻不會設停損點。」黃崇興分析說,領導人心裡的尺要清楚,要有拍板的擔當、員工才能放心跟進。

不要貪吃不擅代工,拒絕索尼訂單看起來很好吃的肉,但你有沒有這個牙齒吃?

海英俊當斷則斷的治理風格,其實是銜接自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的理念。

「我覺得台灣公司喔,最麻煩的就是每個月都在追營收。」海英俊在台達電工作十六年,○三年起就擔任執行長,他的經營理念與鄭崇華類似──不適合自己的業務,不會貪多。

鄭崇華跟海英俊共治台達電期間,兩人所做過的「不貪吃」決策,最經典代表,就是二○○七年,拒絕踏入液晶電視代工領域。

當時,日商索尼主動向台達電下單,委託液晶電視組裝。海英俊時任執行長,管理階層陷入兩難:接了這個單,台達電的營收將有跳躍性成長,甚至有機會與鴻海爭搶代工一哥地位。但是,最後台達電決定將這個訂單連同電視、監視器部門,一起賣給緯創。

「看起來很好吃的肉,但是你吃不吃得下?你有沒有這個牙齒吃?」海英俊解釋,從技術面看,台達電並不擅長低毛利的代工業務,稍有閃失就會賠錢;從財務面來看,擴廠備料的資金風險也很高。海英俊坦承,這個決定經過反覆商討,其實是一個很難的決定。

那一年,台達電的股價平穩無波,建起代工帝國的鴻海,股價卻一度漲到上看三百元,創下鴻海史上第二高紀錄。但,把時間拉長,陷入低利戰爭的鴻海,股價已超過三年在百元關卡掙扎,只有台達電的一半。

「組裝營收來得很快,一百萬台就幾億美元進帳。但是我很清楚不賺錢的、風險高,我不要做。」時過境遷,談起當時的決定,海英俊更堅定認為,必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禁得起誘惑。

延續新枝建立檢核機制,產品過兩關我們一季做一次檢討,沒有達到里程碑就要回頭。

那麼,台達電是怎麼選擇「自己要的」新事業呢?

過去,曾經提出台達電選擇新事業的三大法則,但在親手結束了許多明明符合法則、但發展卻不如預期的新事業後,他發現,有原則還不夠,必須建立檢核機制。

海英俊說,台達電的新產品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既有事業單位,比如最近集團寄予厚望的機器人手臂產品,就隸屬於工業自動化部門。

另一層,則是在總部下設研發中心,負責三年內不會產生獲利、但未來五到十年內可能會成為主力產品的研發。研發中心的產品,如要併入既有事業群、或獨立出 來,都要通過新事業發展流程。海英俊說,是否達到預計里程碑、生態系統變化、都過關了才能「畢業」、加入台達電既存事業單位。「我們一季做一次檢討,所有 新事業都會來這,如果沒有達到里程碑就要回頭,如果再做不到,可能就是要喊停,」海英俊說。

黃崇興認為,企業發展新事業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就因為新事業又難做又不賺錢,各事業部當然淨挑簡單的做。台達電過去十幾年來對於發展新事業始終流於形 式,直到近五年才突破盲點──總部要承擔風險最高的產品發展,並且在新產品進入業務組織的過程中,建立確切統一的評估標準。「生一個小孩出來要叫誰養?這 都是要燒錢的!」黃崇興打了一個簡單的比方。

一切穩紮穩打,就算新事業最後無法商品化,也會留下基礎。比如台達電曾與湯淺電池合資開發鎳氫電池,雖然最後失敗收場,但也奠基了如今台達電工業自動化部門的實力。台達電的策略,與宿敵光寶科就截然不同。

不亂跟風購併不只是賺錢,更要互補我不可能花個幾億元去買一個很夯、但我完全陌生的公司,就算他是明日的Facebook也一樣。

同樣成立超過四十年,靠電源控制器站穩地位的光寶科,歷年來從不放過每一個亮眼的投資話題。手機代工、觸控模組、相機模組、LED照明、太陽能、光碟機、汽車電子,無役不與。

不過,光寶科轉投資的成績單卻並不漂亮。二○一三年,才把每年虧損超過兩億元的光寶動能、光寶綠能併回母集團整頓;二○一四年,光寶科董事長宋恭源又高調宣布成立自有品牌切入醫療生技市場,推出第一款產品就喊出五年營收上看百億的目標。

「我不可能花個幾億元去買一個很夯、但我完全陌生的公司,就算他是明日的Facebook也一樣。」購併雖然是台達電未來成長的主要動能,但海英俊也說得 坦白,如果無法管理購併對象,自然也無法創造雙贏。所以,台達電只考慮購併跟己身業務相關、有互補價值、並且能清楚掌握上下游產業鏈的公司。

去年,台達電砸一百七十億元購併歐洲通訊電源管理大廠Eltek。海英俊說,台達電對於通訊電源產業生態了解透徹,而且Eltek的客戶與台達電有高度互補性,兩者相加後,幾乎囊括全球前一百名客戶。

「購併不是一筆錢丟下去就好,如何重新調配整合兩家公司資源,才是購併成功的關鍵。」黃崇興認為,台達電大型購併案經驗雖然不多,但是二○○三年,砸約一 億一千萬美元買下歐洲大廠Ascom旗下電源供應器部門AES。花了五年的時間打平虧損,還讓台達電獲得高階產品能力、並取得多項政府標案,躋身成功案 例。台達電這一次再出手,一線高階主管還慎重其事進棚錄了一段歡迎Eltek的影片,黃崇興認為,台達電知道自己要的產品、市場,也知道如何處理購併案的 繁瑣細節,企業格局已把競爭對手拋在遠方。

不過,瑞信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陳柏齡在其發布報告中表示,Eltek今年內對台達電的獲利貢獻並不大。

「我是為了要互補、要永續經營,不是只為了賺錢,那種買進來馬上要上市的,這種案子我不看。」海英俊強調,自己並不急於立刻獲得市場掌聲。

接下來,台達電出手購併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光是去年,海英俊就看過了十幾個案子。

現在,正身處轉捩點外資調降評等,保守看前景

瑞銀證券台灣電子硬體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是去年第一個調降台達電評等的外資分析師。他說,台達電積極走向購併,就是因為成長趨緩。「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點,我對台達電前景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最要緊的就是要去做,如果不嘗試,什麼都不可能了。」十六年間,看過無數個新事業夭折,海英俊只能堅持把每一年的策略會議眼光放遠,如今,台達電小有成績的機器手臂、電動車配件,其實早在五、六年前就投入研發,堅持至今才能成為潛在成長動能。

事實上,台達電跟大部分台灣科技業者一樣,都站在轉型的分水嶺上,差別在於對待失敗的態度,以及認識自我的勇氣。

黃崇興點出了海英俊之所以能夠在艱困的時局中,還能夠穩穩跨出步伐,讓投資人抱持信心的原因:「做每一個決定,企業都應該向未來的股東交代。」

【延伸閱讀】世運場館屋頂、台中歌劇院外牆,都有它的產品—台達電產品布局網● 電源零組件產品:電源供應器、風扇、資通訊零組件代表作:電源供應器全球市占率超過50%,除了電腦、筆記型電腦之外,足跡遍及所有電子產品

● 能源管理產品:通訊電源系統、資料中心、可再生能源、汽車電子、電動車充電代表作:1.高雄世運主場館屋頂太陽能系統;2.高雄那瑪夏民權小學再生能源系統

● 智能綠生活產品:網通系統、視訊顯像系統、LED、醫療裝置、行動電源、投影機代表作:1.台中國家歌劇院外牆3D光雕投影;2.新北市超過10萬盞LED路燈;

資料來源:台達電 整理:朱致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0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