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旗下Wikia超越IGN成世界最大遊戲網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3/13/224213.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維基百科旗下盈利網站Wikia超過IGN和 Gamespot成為世界最大遊戲網站,每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達2600萬。
據報導,Wikia用戶可以在網站上創建群組,目前Wikia群組用戶數量超過30萬,每月獨立訪問量達5000萬左右,每日創建600個新網址。
Wikia首席執行官克萊格·帕爾默(Craig Palmer)近日向媒體表示,「網站不是提供知識問答的平台,網站有各種社區提供最新資訊,就像傳統媒體一樣運作,但毫無階層差別。」
據悉,Wikia已獲得Bessemer、First Round和亞馬遜等大公司1400萬美元投資。克萊格·帕爾默相信,目前正是社交媒體主導網絡的大好時機,公司會很快崛起。「Facebook和 Twitter的內容過於冗雜,已經陷入迷失。Wikia的用戶親自參與到創建網站的過程,網站與用戶更加互動。」
據統計,Wikia網站用戶每天在一個網址上平均花費半小時玩遊戲。
Wikia稱,公司自2005年就開始盈利,會在推出更多產品後盈利更多。Wikia將對手IGN的遊戲和電影網站評測編輯希拉里·戈爾茨坦(Hilary Goldstein)和埃裡克·莫羅(Eric Moro)收入帳下,讓他們管理挑選最佳的遊戲和娛樂內容。
克萊格·帕爾默表示,「Wikia正在建立戰略聯繫,旨在為用戶群組提供最新的資訊。」
教育篇》兒子在家自學 女兒異鄉讀書探索世界 與自然共處、親力親為學問自然來
|
|
三十五歲才結婚的凱文.凱利(KK),三個孩子都在台灣與美式教育中長大。
身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他從不刻意培養孩子成為另一位凱文.凱利,卻堅持孩子要有求知心、有創意,還要用雙腳旅遊去認識這個世界。
撰文‧賴筱凡
依偎在美國國家公園旁的小社區,在蜿蜒道路的盡頭,就是凱文.凱利的家。這棟荒野中的木屋距離最近的文明||加州舊金山市區,有著一小時的車程。但為了讓
孩子與自然共處,他與太太選擇落腳帕西菲卡(Pacifica)這個小鎮。
大學只讀了一年就輟學,凱文.凱利靠著自學及旺盛的好奇心,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他的著作影響全球無數科技人,甚至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都成了他大膽預言的實踐者。
曾經拒絕正統教育,目前擁有三個孩子的大師會如何教育自己的寶貝?對天下的父母又有何啟示? 帶著他做比跟他說重要
走進凱文.凱利的家,擺設簡單又溫暖,連接著起居室的另一端,就是他的工作室。成堆的書籍與研究資料堆滿屋內牆壁,這裡宛如一個小型圖書館,但不同於住家
的簡單色調,工作室裡聳立著他與兒子一起動手設計的樂高城堡,還有一個利用購買電器產品剩下的保麗龍所堆起的龐大機器人,「這些都是我兒子和我一起做
的。」他微笑著說。
受到一九六○年代嬉皮文化影響的凱文.凱利,從年輕時代就崇尚動手體驗生活,二十歲時就靠著雙手在紐澤西蓋了第一棟房子。他像一般美國人,在後花園裡種
花、養蜂,「第一次蒐集到蜂蜜後,你就會好奇,蜂蜜是怎麼得來。」凱文.凱利的好奇,讓他從養蜂、了解蜜蜂,最後還得出了「蜂群理論」。
這就是凱文.凱利對三位小孩的教育哲學,與自然共處、凡事動手做,學問自然就跟著來。
很少人知道,大師不但來過台灣當背包客,而且還是台灣女婿,他的太太是任職於美國大藥廠基因科技(Genetech)的台灣女科學家。
︽今周刊︾採訪凱文.凱利這天,正巧在房內遇到他十五歲的小兒子傅岱文,他從小在雙語環境下長大,能說簡單的中文,「可是,他上了國中之後,越來越不開
心。」凱文.凱利不諱言,同時要受美式教育與台灣教育,繁重的功課壓力讓兒子根本吃不消。
如果這種情形發生在台灣,台灣的父母會怎麼做?應該大多都會強迫兒子去適應;凱文.凱利卻毅然選擇結束兒子在學校的正規教育,改為在家自學。「美國在家自
學的小孩很多,我們身邊的朋友就常分享在家自學的好處。」凱文.凱利認為,當孩子開始拒抗學校教育,與其強迫他接受,更應該尋找方法開啟小孩學習的各種可
能性。
當小兒子開始在家自學,凱文.凱利沒讓他閒著,每天都帶著他動手創造,隨意在凱文.凱利工作室繞一圈,他與兒子的創意無所不在,他隨手一指,一個看起來像
是恐龍骨架的模型,凱文.凱利得意地露出了大笑臉,「這可是我兒子用雞骨頭做出來的!」打開後門就是國家公園,身處蠻荒自然中,凱文.凱利一有空就帶著兒
子往山中探索,「你看,這就是我與兒子在山上發現的,應該是動物的頭骨。」他認為一位科技趨勢觀察家,對任何事物都須保有高度的好奇心。
「比起不斷地告訴他各種人生道理,帶著他做、讓他了解,影響更大。」凱文.凱利同意台灣父母掛在嘴邊的古老道理||「身教重於言教」,但他將這個道理進一
步延伸,他認為與其做給孩子看,不如帶著他一起做,更能體驗其中的真意。
用旅行一里一里去體驗人生若說帶著孩子動手做是凱文.凱利教育的一大主軸,旅行就是另一大主軸。曾經,凱文.凱利為了想知道世界是如何運轉,他存下打工掙
來的每一分錢,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開始了亞洲的八年旅行。如今,他更鼓勵孩子旅行,用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凱文.凱利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就在他與太太的鼓勵下離家探索世界,大女兒高中在西班牙求學,二女兒則在阿根廷念高中。「不只是念書,她們長時間在當地旅
行,才能學到當地文化。」凱文.凱利認為旅行能教會孩子的知識,遠遠超過書本,與其看著旅遊書、旅遊節目,更應該讓孩子用雙腳去認識世界。
「至今,我仍舊認為,在亞洲八年的旅行,讓我的人生觀有了重大改變。」凱文.凱利花八年的時間,用自己的雙腳走遍亞洲八個國家,也認識了台灣。
早在中橫公路尚未開通的年代,他就靠雙腳橫越中橫,有車經過時他就搭便車,坐在阿美族原住民的卡車後,搭到對方的目的地為止;沒車時,他就用雙腳走,就這
樣從台中一路到了花蓮。
「你在亞洲會感受到那種樂觀的氛圍,會覺得任何事情都可以正面以對,明天一定會更好。」凱文.凱利說,這是八年亞洲之旅送給他人生的最大禮物,讓他回到美
國後,依舊樂觀過生活。 所以,凱文.凱利鼓勵每位年輕人都應該出發去旅行,但絕不是走馬看花的遊歷,而是要用雙腳一里一里去體驗。
他從不刻意培養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但他希望三個孩子時時保有求知心,還要隨時發揮創意。
因此,在凱文.凱利的家中,有電視,卻未安裝有線電視節目,他經常在晚餐時間與孩子分享正在閱讀的書、討論正在思索的問題,希望把更多時間拿來與家人互
動。凱文.凱利很清楚,他從來就不是一板一眼的父親,所以,談話不只是教育孩子,有時,孩子教給他的更多。 |
「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會用刀撬開它」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1232012年4月1日,證監會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證券市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艱難地拉開帷幕。
此時,距離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上任僅5個月,距離郭樹清發出「IPO不審行不行」的驚天一問僅僅兩個月。
就在這數月之間,證券市場上有波瀾起伏,下有暗流湧動。以改革者的姿態登場的郭樹清被寄予厚望,卻也備受懷疑——在這個利益牽扯極其巨大而且異常錯綜複雜的市場上,他能推動真正的改革嗎?
被坊間人士們拿來佐證的一個例子,便是最新出爐的這份徵求意見稿。這份文件令許多市場人士失望不已,被認為不僅沒有觸動審批制這個證券市場最大的痼疾,而且被質疑說給了機構投資者更大的話語權。
事實上,郭樹清履新證監會以來,其坦率的言行一次次觸動市場神經,掀起一場又一場「郭氏風暴」,但這些改革能否真正帶來推動,能否持續下去,尚未可知。人們都在觀望,這位曾有著「體改猛將」之稱的學者型官員,究竟會給痼疾纏身的中國證券市場帶來怎樣的改變?
處長輪崗,破冰行動
人事輪崗被解讀為打破審批權力尋租,但反對聲音認為,「輪崗,還是普惠?這樣不是給了處長們輪流腐敗的機會?」
郭樹清再次發出變革信號,是在3月24日。
證監會表示,擁有行政審批權的發行部、創業板部、上市部等9個部門工作5年以上的處級幹部,將與沒有行政審批權的部門相關崗位幹部進行對調。此次輪崗方案共分兩輪,涉及處級以上幹部共41人。
這是一次看似不大,卻影響深遠的改變。
權力部門和非權力部門任職對調,處一級人事安排將發生徹底的變化,這一舉打破了證監會過去5年已經固化的內部平衡。
「這個抓手非常到位,也非常精準,但效果還需觀察。」一位市場觀察人士評價。「周小川在證監會任上也曾啟動過司局級幹部輪崗,但後因為反對聲音太大,就不了了之。」
而熟諳中國官場運行規則的人都清楚,處長雖然位於行政序列的中低層,卻是影響和貫徹政策執行的關鍵人。尤其是在證監會的發審制下,尋租機會湧現,曾出現王小石等個別發行部門官員淪為貪腐之徒的前車之鑑。
作為「兵之頭、將之尾」、「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的處長們,不僅是中層官員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干活和政策起草及推進的主力。有人感慨,「中國最有權力的實際是那些重要部門裡的處長們。」
眼下,觀望、微妙的氣氛正在證監會富凱大廈的辦公室裡蔓延,人們心情複雜。「會裡大部分的處長表示讚賞和支持,但被輪走的不好說了。」證監會內部一位處長告訴記者。
而這也在業內引起連鎖反應,「過去幾年的工作算是白費了。」當得知發行部和創業板部6個處一半以上的正副處長都要輪崗,一位券商老總的表情相當「哀怨」。
這次人事輪崗被業界解讀為消除審批權力尋租的破冰行動。但同時也招來非議,非權力部門一向是證監會裡的「清水衙門」,輪調到有行政審批權部門的「肥缺」後,引來相當刺耳的反對聲音,「輪崗,還是普惠?這樣不是給了處長們輪流腐敗的機會?」
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可能會選擇用刀把它撬開」,一位老朋友曾這樣形容。
在中國,證監會主席不好當,歷來有「火山口」一說,眼下,有人甚至將證監會主席和足協主席相提並論,因為只有這兩個位置,板磚和諷刺總是不期而至。
2011年10月30日,郭樹清出任新一屆證監會主席後不久,股市最低跌破2200點,僅從指數看,已跌回十年前,股市瀰漫「十年股市上漲幅度為零」的一片哀嘆。
在低迷的市場變革,向來艱險。股市積弊叢生,新股發行、退市制度則是資本市場健康與否的核心所繫,各方的目光聚焦於此,這也是郭樹清真正面臨的大考所在。
郭樹清留給外界的印象是,必要時,他可以表現得非常強悍。「如果世界是一個牡蠣,郭樹清可能會選擇用刀把它撬開」,一位老朋友曾這樣形容。
但是,任何一個理智的人都清楚,在中國,目前的改革不可能直搗黃龍,更何況證券市場各方利益交織混雜,人們常說郭樹清和央行行長周小川的風格類似,同是學者型官員,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但周小川在證監會主席任上黯然收尾,郭樹清會不會也遭遇「出師未捷身先死」?
要撬開資本市場堅硬的既定格局,郭樹清會選擇哪個角度?這確實考驗他的智慧和定力。
看起來,他小心翼翼地採取了迂迴戰術。在公開場合,他一再強調,「我剛剛從間接融資領域轉崗到直接融資戰線,對資本市場並沒有多少成熟的想法」,但在內部會議上,他則以提問的形式拋出「IPO不審行不行」,通過證券系報紙一再強調必須推出退市制度。
「小偷從菜市場偷一棵白菜,人們都會義憤填膺,但如果有人把手伸進成千上萬股民的錢包,卻常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這就是內幕交易的實質。」這是流傳更廣的郭氏表述。
「郭主席愛憎鮮明,他不是官油子。即使招來爭議,也要苦口婆心地說出來。」一位現任的證監會官員對他評價很高。
一番番「苦口婆心」後,郭氏改革的治理重點已逐漸清晰:推進新股發行改革,推進創業板退市制度,強迫「鐵公雞」上市公司分紅,對內幕交易「零容忍」。幾乎項項針對中國證券市場頑疾。
尤其是打擊內幕交易方面,郭樹清幾乎掀起一場監管風暴。不少積壓多年的證券操縱、造假欺詐、內幕交易、老鼠倉等大案重案被查處。例如,勝景山河造假上市案長期逍遙法外的平安證券兩名投行保薦人,在郭樹清上任後不久,被一紙嚴厲罰單撤銷了其保薦代表人資格。
監管風暴甚至「燒」到了郭樹清的老部下——建銀國際前高管張傳斌也被公安機關調查。據稱張傳斌在石化龍頭廈門翔鷺擬借殼ST黑化重組上市中通過「老鼠倉」獲得2000萬元左右。郭樹清「揮淚斬馬謖」之舉震動投行界。
對於這些治理目標,一位前證監會官員直言「震驚」。該人士曾親歷周小川和尚福林任期,他說,「這些目標怎麼做得到?每一項都牽動無數利益神經,稍不
留神,就會行差踏錯。」譬如內幕交易,「怎麼可能零容忍?中國最大的內幕交易者都是來自政府內部,即使查,查到的也只能是小魚小蝦。」
看上去,熟諳中國改革陣痛與艱難的郭樹清幾乎給自己定下了不可能的任務?一位市場觀察人士如是解釋:「郭這樣做的政治風險是毫無疑問的,但不這樣做也同樣有政治風險。兩相權衡,做的風險可能更小。」
不好對付的領導
相比於歷任領導調研時四平八穩的做秀,郭樹清的調研直指要害。
翻開郭樹清的履歷,從學者到官員,看上去在仕途上一路風順。
1990年代,他在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工作十餘年,擔任體改委秘書長等重要職務,積累下了大量的宏觀管理經驗,也因此被稱為「體改猛將」。
之後,他曾任貴州省副省長、外管局局長和匯金公司董事長,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副部長。2005年,在前建行行長張恩照因受賄出事後,郭樹清臨危受命接任行長,擔負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的使命——帶領建行上市。在他的強硬治理下,建行在216天後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
但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郭省長、還是郭董,他都看上去略顯單調,學生們甚至想不出老師有什麼愛好。讀書看報是他一直保持的習慣,他曾大力向學生推薦
《經濟學人》和《華爾街日報》。做學問、寫文章佔用了他主要的時間。同樣出名的,是郭樹清的酒量,傳說中他「一次能幹掉2斤白酒」,學生們都不敢輕易敬
酒。
有一個特點也非常鮮明——無論在誰面前,郭樹清都是平易近人,和善可親。「他身上沒有一絲精英階層或者官員權貴的傲慢。」一位老朋友回憶說,他還很幽默,經常愛開點玩笑。
「在建行,郭董會調侃屬下,看到資歷老的同事,他會輕鬆地拍著人家肩膀喊你老徐,有時甚至叫你老大。」建行的一位高層員工回憶說,在建行H股上市的慶功酒會上,郭樹清臨時改變了致辭,用了不短的時間,一一念出幾位建行一線優秀員工代表的名字,這讓很多人都大感意外。
這種風格也被他帶到工作中,郭樹清不輕易發火,有一種不怒自威——他的記憶力和洞察力都很驚人,下屬們會發現,這個領導一點都不好對付。
剛到證監會,郭主席的這種步步緊逼讓下屬難以適應。「聽說他佈置一個部門有關某項改革的探討,第二天,他就把那個頭叫過去詢問進展;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問,第五天,沒有過問了,大家都鬆了口氣,誰知道,第六天,他又派人來問了。」一位現任證監會官員說。
之後,郭樹清曾去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調研,從會議紀要上,可以分明看出鮮明、強勢的「郭氏」風格,「語言直白生猛」。據說,郭樹清在調研時表示,調研
就是要說不足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不用講。郭樹清甚至直指某些官員有讓券商「跑章」之嫌,「審一個營業部要求對方出具35個證監局的無異議函,這是要幹什
麼?」
相比於歷任領導調研時四平八穩的狀態,郭樹清的調研顯得十分另類,直指要害。
整體改革論者
在中國的部級官員中,郭樹清是筆耕最勤者之一。
看起來,郭樹清在證監會推行改革可以用一句話歸納,市場能管的由市場管,政府應該主動削弱權力。而熟悉郭樹清的人都說,對於改革所可能遭遇的困難,他具備了足夠的耐心和韌性。
2008年,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郭樹清改革論集》,郭樹清在自序中寫道:「計劃和市場這兩個範疇曾經困擾我們幾十年時間,每前進一步都非常艱難,不斷出現反覆。有些問題上,你甚至覺得20年都沒有變化。」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中國改革沿路曾走過的艱辛如今已經很難想像。在《80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中,作者柳紅這樣描述整個過程,
「1980年初,必須改革,這是共識,但是,怎麼改,改到什麼程度,改成什麼樣子,尚不及想。改革的序幕,是被一雙歷史的大手拉開的,所有的演員、導演都
在場,然而,這是一場沒有腳本的改革。」
斯時,年輕的郭樹清也在思考這場扭轉中國命運的改革大潮。這位舊時代裡的年輕人,1978年之前還在內蒙插隊。1978年,他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
在那裡,他從哲學的思辨轉向對經濟產生熱情,師從社科院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此後,在逐漸拉開的改革大戲中,他漸漸和那個時代眾多青年經濟學家一起,從小
配角慢慢走到舞台中心。
1984年,29歲,剛剛法學博士畢業的郭樹清參加了中國經濟史上著名的巴山輪會議,和其他改革者一起為艱難的中國市場化尋找方向;在趙紫陽任總理
期間,他已是幾個較受重視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與吳敬璉、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等人被稱為「整體改革論者」,很多人日後都成為中國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角
色。
郭樹清後來曾動情回憶道,「我們絕大多數人每月的津貼或者工資只有四五十元,但是,我們思想活躍,心憂天下,追求的是知行合一,允公允能。更為特別的是,我們多數人在社會基層生活過,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討論和交流能夠超出書本,研究和分析也可能更加理性務實。」
可以看到,郭樹清在這一階段寫了大量文章,發表在《改革》、《比較》等知名的經濟學刊物上,即使日後陞官,他也養成了筆耕不輟的習慣。可以說,在中
國的部級官員中,郭樹清是筆耕最勤者之一,對於中國經濟改革中的各種問題,和各個國家經濟改革路線的橫向比較,他的涉獵之廣和思慮之深,都令人印象深刻。
證券市場向市場去
「中國經濟改革既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也是發展導向的。我們不乏理想主義,但我們更講現實主義。」
當這位曾經的「整體改革論者」開始執掌中國證券市場的方向,他會將這場艱難的轉軌帶向何方?
必須要提及的一個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個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那時開始,拯救與重建成為各國的主題詞,對原有體系的懷疑與反思也成為流行的思潮。
向何處去的猶疑,並非只是在少數人心中存在。著名經濟學家、市場派學者張維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信什麼不信什麼,都是我們的理念,在這個時候,特
別是金融危機之後,我們怎麼判斷市場,看待市場經濟,全世界都變成一個問題,對美國這些國家,問題可能不會很大,是因為制度已經相當的穩固,但是中國屬於
變革期間,變革期間你可以搖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中國證券市場積弊日深,郭樹清主席將怎樣處理監管和市場的關係,他的市場化之路究竟能走出多遠?他會在這條路上左右搖擺嗎?
不少市場人士報以樂觀的估計,上海咨奔商務諮詢有限公司研究部門主管張浩川說,「郭樹清的做法一直是以市場為導向,他作為證監會主席即使不加快,至少不會放慢中國資本市場的自由化。」
或許,郭樹清已經自己給出了答案,2003年,在《未來改革面臨的挑戰》一文中,他這樣總結,「中國經濟改革既是以市場為導向的,也是發展導向的。這兩個導向本質上是一致的。我們不乏理想主義,但我們更講現實主義。」
在郭看來,改革的目標不是要追求一個漂亮的模式,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郭樹清特別強調發展,「我們始終從發展入手來考慮改革的計劃和方案。」
(南方週末實習生姚雪鵬亦有貢獻)
在浮躁的投資世界裡體驗安寧 流水白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1d06701011mam.html(一)
有些時候,確定性只需要1分鐘就能理解。
中國的上市公司一直存在3種狀態,A股、B股、H股(此外,還有美股中的中概股);同股同權是確定性的。A股的大多股票,在B股和H股卻是長期以打折的方
式在交易。因此,過去十年,同樣的公司,在H股平均上漲了4倍---即使如此,大多H股的股票還遠遠比A股便宜---而A股卻一無所獲;同樣的公司,B股
的獲利也是A股的數倍。折扣就是一種確定性。(反之,如果同樣的股票在境外只有一半的價格或者三分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價格在賣,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類似的還有當年的封閉式基金,當他們以5折的方式在交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當你的收益翻倍也不過和其他人的成本相同。(當年我推薦封基給朋友,他們說,太慢,沒意思。)
搖新股的確定性存在於長期的統計中。過去十年,有新股搖的時候,新股年均回報是年化15左右……而搖新股,只需要申購,開盤賣出兩個動作罷了。
(二)
過去十年機會騰湧,對股市完全不瞭解的人,可以通過搖新,通過買封閉式基金,還有些時段通過0風險的可轉債,通過購買H股,通過購買B股……輕而易舉獲得非常好的收益。但大多人卻說,中國的上市公司不值得投資,投資機會非常少……
遍地黃金的股市已經過去或正在過去。未來,我們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回歸到研究公司本身。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討論往往是在一個系統內討論的,比如說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崩潰,你原先思考確定性的前提都將毫無價值;更不要說核大戰等等。看完《2012》裡的房子和紙糊了一樣的消失,並不會阻止人們去買房子,道理也一樣。
(三)
股票短期的漲跌,一年股市的牛熊,這是不確定的。但公司長期的經營,所特有的戰略目標,企業文化,人才觀念,經營模式等等,這些是確定性的。因此,當我們投資的時候,我們會儘量排除不確定性的方法,轉而去尋找已知的可知的東西,從而增加確定性。我們每天都努力瞭解,每天就增加了投資成功的確定性。
中國石油是一家高度確定性的公司,因為他必然是:政府扶持、保守經營。同時,中國石油的確定性也表現在戰略上:在戰略上模糊不清,國企傲慢不思進取甚至腐敗的企業文化,人才觀念上的看中關係。這些構成了企業最核心的內容,你知道中國石油就是如此。
大公司的確定性高於小公司,因為大公司經過長期的經營,經歷了市場的風風雨雨,也經歷過了前進過程中的對對錯錯。正如一個成年人的行為是容易預測一樣。而
小公司正如小孩,可塑性強,但不確定非常高。歐美市場,大公司溢價,給小公司折價,(修改: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估值差不多)因為小公司成為大公司的概率非常
低,大多一兩年就夭折了。(而一些小公司成長了百倍千倍)市場是殘酷的,只有經過無數次殘酷的考驗,才能成為蒼天大樹。同時適者生存的哲學適用於叢林競爭
中。大多人盯住小公司的成長性,看到那些大樹都是從小樹生長而來,卻忘記了,能成為大樹的,永遠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四)
沒有人每天看自己的存摺,因為存摺的利息是確定的,同時存摺是安全的。
對於一個人來說,當他說一個企業確定性不高的時候往往因為對這個企業不夠瞭解。當然,另外一個方面,任何一個企業同時具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雙重的特徵。我
們尋找出它的確定性,同時意識到它的不確定性,構成了購買一個股票的基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個問題主要是啟發人們去思考什麼,去做什麼,最終讓自己敢於
投資,同時通過不斷增加對公司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瞭解,讓自己增加投資的勝率。
(五)
關注投資,經常要問自己,不是市場波動我們該怎麼辦,而是我們對自己持有的公司又多瞭解了幾分。當你認識深入研究之後,就會有夜夜好眠的收穫感和滿足感。
在時間匹配、複利認識、摩擦成本控制、注重上市公司內在的價值的關注等確定性的邏輯確立後,巴菲特跳著舞去上班了,這是農夫般的快樂,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後的人生境界。
「她力量」改變商業世界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691396.html [ 當天多數企業家認為女性正在悄然改變這個世界的商業規則。從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男性高管和高官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但在消費力層面,女性幾乎佔據了絕對優勢 ]
對於男性專屬的商品,一個誇張的表述方法是,除了杜蕾斯、刮鬍刀和萬艾可以外,幾乎難以找到更多專屬於男性的商品。而女性消費者則開始大舉進軍以往人們認為是男性的專屬消費領域,比如房地產、汽車、香煙和理財產品。
「根據我們統計的數據來看,2002年到2012年這10年當中,女性車主基本上已經接近50%。這些數據形象地說明了女性正在向消費主導地位上走。」北京銀泰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東在中國企業家雜誌近期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商界木蘭」年會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與朱曉東的意見相仿,當天多數企業家認為女性正在悄然改變這個世界的商業規則。從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男性高管和高官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但在消費力層面,女性幾乎佔據了絕對優勢。
收入提高帶來的購買力增強
電商Buyosphere公司的CEO Tara
Hunt指出:「大家存在這樣一個誤解:即專注女性消費者會限制市場前景。」但事實上,在美國,女性消費者的可支配消費力佔到了80%。類似的情況同樣出
現在中國,斐貝國際一項調查認為,女性是家庭中的「首席採購官」,家庭中70%甚至80%以上的消費主動權掌握在女性手中。
女性的消費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反映女性經濟來源的獨立。近20年來,隨著中國晚婚晚育政策的推行,女性生育率下降,同時潛能得到了發揮。更多的女性開始關注於自己的事業和創業,在這種情況下,女性的消費力則大幅提升。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北亞區總幹事長張醒生在本屆「商界木蘭」年會上透露了這樣一個數據,全國婦聯曾經針對中國女性做了這樣一個調研:在不考慮
經濟來源的前提下,回家撫育子女已經不是當代女性的第一選擇,88%的女性選擇了工作。她們認為工作可以為自己獲得經濟自立的地位。同時,職場上的女企業
家數量在不斷上升,數據顯示,中國已有2900多萬名女企業家,佔全國企業家總數的20%左右。MBA的女學員也不斷地在攀升,逐漸超過30%的比例。
而在全球範圍內,女性的資產和消費力也在明顯地大幅提升。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到2014年,全球女性的收入將達到18萬億美元,將比現在足足高出5萬億美元。多家銀行信用卡統計數據也顯示,女性刷卡消費額佔比超過60%,成為信用卡消費真正的主力軍。
根據北京高端商場銀泰百貨對高端會員的統計數據分類,年消費力在300萬以上的消費人群中,男女比例幾乎持平;年消費在100萬以上的消費人群中,
女性佔了絕大多數。「看了這些數據我們非常驚訝,這說明女性需求不斷提高,也說明在家庭中,女性對消費的主導權在不斷提升。」朱曉東解釋說。這或許從一個
側面證實了一個觀點「男性創造物質財富、女性消耗物質財富」。
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愛消費?這或許是男女天然屬性帶來的差距。北京數字100市場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湯雪梅認為,「非理性」消費是促進消費力很重要
的一點。比如一個女性消費者在逛商場的時候,本身只想購買一條裙子,但走到商場,可能她想到了買嬰兒奶粉和先生的服裝。買裙子的過程中,又搭配了一雙鞋
子。「這種非理性的消費是經濟學裡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女性追求的是精神滿足,包括文化、藝術、消費。也許不那麼實用,但這恰恰是商業進步的魅力所在。」
湯雪梅說。
向男性消費領域進攻
很明顯,在服飾美容、化妝整形、親子教育、珠寶首飾等行業,女性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佔據了主導地位。
而在很多傳統的男性領域,女性也開始了性別的突破。比如登山和極限運動。探路者品牌聯合創始人王靜就是一位女性登山愛好者和女企業家。儘管已經是兩
個孩子的母親,但在她看起來,性別不能夠阻止她的愛好。「人們意識中,好像女性天生就是柔弱的。但是,對於我來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我們勇敢一點,跨
出第一步。」
事實上,像王靜一樣打破性別禁錮的女性逐漸增多。她們選擇像男性一樣自由與追求自我,比如在網絡遊戲領域。艾瑞市場調查數據顯示:2003年,女性
玩家的比例佔8%左右;2004年,女性玩家的比例上升為16.61%;到2006年,女性玩家的比例已上升到49.6%,女性玩家在牌類、棋類和休閒競
技類等網絡遊戲中的人數已經超過男性。女性在網絡遊戲上的平均在線時間為2個小時左右。女性玩家已經頂起了網絡遊戲的半邊天。
這不得不讓更多的商家重新考慮定位來吸引更多的女性消費群體。在汽車領域,寶馬、奧迪等各大汽車廠家都開始嘗試為女性駕駛員量身設計女性車型。這些貼心的設計包括在駕駛員位置設計化妝鏡、更能吸引女性眼球的靚麗配色,以及更容易讓女性操控的方向盤等。
此外,網絡上不斷湧現的電商也在不遺餘力地吸引著女性消費者,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女人會將1/10的收入用於網購,在網購品類
中,服飾、箱包、鞋的女性網民購買率達78.9%,未來一年將增至83.7%;美容護膚類佔47.6%,未來一年將至54.5%。數據顯示,雖然女性網民
在IT數碼、家電領域的購買率是24.9%,但在未來一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42.9%,近乎翻倍。
朱曉東認為,目前的「女性」在消費中佔主導地位的情形還將長期存在,並不斷擴張。女性對產品的外在美更關注,對色彩的需求更加感性。未來,商家應該
著重研究女性在產品上的特殊需求。只有贏得個性化需求,才能更多地吸引女性消費者,使產品能夠在市場上有更好的一個銷售和推廣。」
擾亂世界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0_all.html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後,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增長乏力、通脹上行的泥沼之中。挽救萎靡
經濟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緊縮或刺激。然而這兩者都不正確。全球經濟現已脫軌,要讓其重回軌道,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西方國家的經
濟靈活度,降低中國的稅率,是恢復全球可持續增長惟一可行的政策組合。
如果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刺激將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緊縮則會帶來惡性的螺旋性下降。在歐洲施行緊縮政策失敗之後,支持通過公共支出刺激增長的呼聲越來越高。
如果採用這種做法,將會導致債券市場的災難性崩潰。歐洲央行後續的救援措施,將會導致歐元崩潰,通脹暴發。儘管後果不堪設想,歐元區仍然可能會走上這條道路。
寬鬆的貨幣條件已經失去了刺激增長的有效性,但對引發通脹還是相當有效。各國央行的措施都沒有效果。如果它們堅持推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世界就會經歷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滯脹危機。
愈變愈糟
緊縮政策在歐洲已經不受歡迎了。一場政治風波正在湧動。荷蘭政府剛剛由於其緊縮計劃受到反對而倒台。法國總統大選可能會由於公眾反對現任政府的
緊縮措施而令法國社會黨受益。由於嚴重的經濟收縮擊垮了近來成立的保守派政府,西班牙也可能會發生政治動盪。總而言之,歐元區可能會放棄緊縮政策,而轉向
刺激政策。
儘管緊縮措施本身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危機國家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就像很多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一直主張的,替代方案就是要通過增長走出債務問題。其理由是歐洲的債務水平其實不是很高,但是增長率過低,因此,正確
的做法就是刺激增長。當然,這意味著借更多的錢來支出,因而財政赤字也會更大。不過,根據他們的說法,增長將會復甦,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如果債券市
場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樂於借出更多的錢。這些美國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套方案,可能是由於擔心歐洲會拉低美國經濟。但是,他們的建議不是在幫助美國經濟,
而是會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傷害美國經濟。
事實上,債券市場被歐洲嚇壞了,因為歐洲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沒有什麼宏觀調控的計策可以恢復增長。儘管債務水平並非歷史上最高點,但卻沒有什麼
償還能力。因此,當像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試圖通過更多的赤字支出刺激增長時,債券市場就會逃命了。美國經濟學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根本不知道人們對自己
的錢有多麼心疼。
當然,同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也會說,歐洲央行應該像美聯儲救助美國國債市場一樣來救助債券市場。不幸的是,歐元並不像美元那樣是儲備貨幣。如果歐
洲央行大規模支持市場,可以打賭私人債券持有人將會大規模拋售。歐元將會崩潰,引發大規模通脹。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好事。
治標徒勞
緊縮政策不起作用,是因為經濟僵化導致市場無法作出反應,將產出損失最小化。在一個完全靈活的經濟裡,產出損失會比現在小得多,因為資源可以重
新調配,將供應轉向出口或投資。緊縮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各種法規和行業規則造成了經濟的過度僵化。如果不消除這種僵化,投入再多的錢也只會導致通脹而不是
增長。過去15年間,意大利國家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其經濟也沒有增長。相信更多的赤字支出會起到更大的效果,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需要消除其經濟中的僵化因素,才能終止這場債務危機。金融市場還不會短視到不借錢給可靠的政府。南歐各國經濟如果可以放鬆管制提高行業競
爭,實現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將產出提高大約超過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歐洲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採取刺激措施,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我對歐洲改革持悲觀態度。歐洲人一貫迴避問題,拒絕自我檢討,總是找捷徑,只圖維持現狀。我認為歐洲還會保持很多年的溫和滯脹,借此減輕債務負擔,其民眾生活水平也會下降。這是歐洲在不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的最好前景了。
似乎歐洲並不想改革,但是也不接受生活水平下降。有些政客許諾將通過支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後果究竟如何,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儘管增長率仍然不高,美國經濟卻正在好轉。這有賴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耕地資源。能源和農業產量的增加,強化了美國的競爭力,降低了貿易赤字,改善了貿易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提高競爭力,國家就不會獲得增長。美國應該感謝上帝賦予的資源。此時此刻,美國的確應該感恩。
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知名學者卻並不滿意。他們主張以更多的刺激措施加速增長。美聯儲也持這種觀點。每逢金融市場開始擔心增長前景,美聯儲就
會發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伯南克的美聯儲很可能會試圖重振股票市場以刺激需求。回想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容忍次級貸款和債務抵押債券所導致的災
難性後果。伯南克的境遇估計不會更好。
我懷疑伯南克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某種形式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這項政策可能會通過振興股市在一兩個月內起作用,可能足以讓奧巴馬連任。但是,這將擴大互聯網泡沫,給未來留下更多的通脹。2013年美國可能會被迫快速緊縮,從而導致另一場經濟崩潰。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意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作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業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住房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成功和失敗的後果都會被放大。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是大多數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發展的惟一途徑。例如,韓國主要依靠兩家企
業,即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種模式增加了風險,但替代方案更糟糕。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也不得不採取類似的做法,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當然,這樣需要
實施大規模改革以提高經濟的靈活度。這是從德國獲得的教益。
危機難止
經濟學家造孽可能遠遠多過造福。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是因為央行行長們想要消除失業。格林斯潘點石成金的結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現在,
抗擊金融危機的央行行長和政策制定者們經常受到媒體的讚揚。但是,他們其實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且,抗擊金融危機似乎讓事情更糟了。
全球化使得通過操縱需求來消除商業危機不像以前那麼有效了。跨國企業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隨處轉移。因此,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僅憑地方性的需求與供應建立良性循環,而這是刺激需求起作用的必要前提。現在的央行行長們試圖恢復增長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出醜。
過去20年裡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轉移生產和銷售的真正跨國企業的崛起。IT和中國是實現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因
素。任何不理解當今跨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決策者或經濟學家都是不稱職的。跨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於其國家之外的一大力量,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強大。在這個
世界上,勞動力流動和資本流動有著巨大的不對稱性。不把這一點考慮在內,任何經濟補救政策都將徒勞無功。
儘管各國經濟增長十分低迷,跨國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卻狀況良好。這並非巧合。全球經濟名義增長率為6%至7%,但大部分經濟體都深陷通脹。
通過套利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約為10%。跨國企業的崛起限制了國家政策。比如,勞動力市場不得不徹底靈活,才能運行良好。否則,跨國企業可以
搬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額外成本。對跨國企業徵稅也變得十分困難。它們可以將收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指望通過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
我認為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對個人收入進行全球性徵稅。就所得稅達成某種全球性協議,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必要的。收入再分配需要採取更有成效的形式,比如教育和住房。
20世紀的治理結構充滿了危機。決策者和專家們仍然在提倡財政和貨幣刺激這類陳腐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人還在當權,全球危機就不會終止。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擾亂世界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0_all.html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後,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增長乏力、通脹上行的泥沼之中。挽救萎靡
經濟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緊縮或刺激。然而這兩者都不正確。全球經濟現已脫軌,要讓其重回軌道,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西方國家的經
濟靈活度,降低中國的稅率,是恢復全球可持續增長惟一可行的政策組合。
如果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刺激將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緊縮則會帶來惡性的螺旋性下降。在歐洲施行緊縮政策失敗之後,支持通過公共支出刺激增長的呼聲越來越高。
如果採用這種做法,將會導致債券市場的災難性崩潰。歐洲央行後續的救援措施,將會導致歐元崩潰,通脹暴發。儘管後果不堪設想,歐元區仍然可能會走上這條道路。
寬鬆的貨幣條件已經失去了刺激增長的有效性,但對引發通脹還是相當有效。各國央行的措施都沒有效果。如果它們堅持推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世界就會經歷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滯脹危機。
愈變愈糟
緊縮政策在歐洲已經不受歡迎了。一場政治風波正在湧動。荷蘭政府剛剛由於其緊縮計劃受到反對而倒台。法國總統大選可能會由於公眾反對現任政府的
緊縮措施而令法國社會黨受益。由於嚴重的經濟收縮擊垮了近來成立的保守派政府,西班牙也可能會發生政治動盪。總而言之,歐元區可能會放棄緊縮政策,而轉向
刺激政策。
儘管緊縮措施本身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危機國家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就像很多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一直主張的,替代方案就是要通過增長走出債務問題。其理由是歐洲的債務水平其實不是很高,但是增長率過低,因此,正確
的做法就是刺激增長。當然,這意味著借更多的錢來支出,因而財政赤字也會更大。不過,根據他們的說法,增長將會復甦,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如果債券市
場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樂於借出更多的錢。這些美國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套方案,可能是由於擔心歐洲會拉低美國經濟。但是,他們的建議不是在幫助美國經濟,
而是會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傷害美國經濟。
事實上,債券市場被歐洲嚇壞了,因為歐洲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沒有什麼宏觀調控的計策可以恢復增長。儘管債務水平並非歷史上最高點,但卻沒有什麼
償還能力。因此,當像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試圖通過更多的赤字支出刺激增長時,債券市場就會逃命了。美國經濟學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根本不知道人們對自己
的錢有多麼心疼。
當然,同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也會說,歐洲央行應該像美聯儲救助美國國債市場一樣來救助債券市場。不幸的是,歐元並不像美元那樣是儲備貨幣。如果歐
洲央行大規模支持市場,可以打賭私人債券持有人將會大規模拋售。歐元將會崩潰,引發大規模通脹。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好事。
治標徒勞
緊縮政策不起作用,是因為經濟僵化導致市場無法作出反應,將產出損失最小化。在一個完全靈活的經濟裡,產出損失會比現在小得多,因為資源可以重
新調配,將供應轉向出口或投資。緊縮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各種法規和行業規則造成了經濟的過度僵化。如果不消除這種僵化,投入再多的錢也只會導致通脹而不是
增長。過去15年間,意大利國家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其經濟也沒有增長。相信更多的赤字支出會起到更大的效果,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需要消除其經濟中的僵化因素,才能終止這場債務危機。金融市場還不會短視到不借錢給可靠的政府。南歐各國經濟如果可以放鬆管制提高行業競
爭,實現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將產出提高大約超過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歐洲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採取刺激措施,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我對歐洲改革持悲觀態度。歐洲人一貫迴避問題,拒絕自我檢討,總是找捷徑,只圖維持現狀。我認為歐洲還會保持很多年的溫和滯脹,借此減輕債務負擔,其民眾生活水平也會下降。這是歐洲在不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的最好前景了。
似乎歐洲並不想改革,但是也不接受生活水平下降。有些政客許諾將通過支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後果究竟如何,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儘管增長率仍然不高,美國經濟卻正在好轉。這有賴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耕地資源。能源和農業產量的增加,強化了美國的競爭力,降低了貿易赤字,改善了貿易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提高競爭力,國家就不會獲得增長。美國應該感謝上帝賦予的資源。此時此刻,美國的確應該感恩。
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知名學者卻並不滿意。他們主張以更多的刺激措施加速增長。美聯儲也持這種觀點。每逢金融市場開始擔心增長前景,美聯儲就
會發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伯南克的美聯儲很可能會試圖重振股票市場以刺激需求。回想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容忍次級貸款和債務抵押債券所導致的災
難性後果。伯南克的境遇估計不會更好。
我懷疑伯南克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某種形式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這項政策可能會通過振興股市在一兩個月內起作用,可能足以讓奧巴馬連任。但是,這將擴大互聯網泡沫,給未來留下更多的通脹。2013年美國可能會被迫快速緊縮,從而導致另一場經濟崩潰。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意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作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業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住房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成功和失敗的後果都會被放大。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是大多數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發展的惟一途徑。例如,韓國主要依靠兩家企
業,即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種模式增加了風險,但替代方案更糟糕。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也不得不採取類似的做法,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當然,這樣需要
實施大規模改革以提高經濟的靈活度。這是從德國獲得的教益。
危機難止
經濟學家造孽可能遠遠多過造福。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是因為央行行長們想要消除失業。格林斯潘點石成金的結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現在,
抗擊金融危機的央行行長和政策制定者們經常受到媒體的讚揚。但是,他們其實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且,抗擊金融危機似乎讓事情更糟了。
全球化使得通過操縱需求來消除商業危機不像以前那麼有效了。跨國企業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隨處轉移。因此,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僅憑地方性的需求與供應建立良性循環,而這是刺激需求起作用的必要前提。現在的央行行長們試圖恢復增長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出醜。
過去20年裡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轉移生產和銷售的真正跨國企業的崛起。IT和中國是實現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因
素。任何不理解當今跨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決策者或經濟學家都是不稱職的。跨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於其國家之外的一大力量,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強大。在這個
世界上,勞動力流動和資本流動有著巨大的不對稱性。不把這一點考慮在內,任何經濟補救政策都將徒勞無功。
儘管各國經濟增長十分低迷,跨國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卻狀況良好。這並非巧合。全球經濟名義增長率為6%至7%,但大部分經濟體都深陷通脹。
通過套利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約為10%。跨國企業的崛起限制了國家政策。比如,勞動力市場不得不徹底靈活,才能運行良好。否則,跨國企業可以
搬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額外成本。對跨國企業徵稅也變得十分困難。它們可以將收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指望通過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
我認為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對個人收入進行全球性徵稅。就所得稅達成某種全球性協議,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必要的。收入再分配需要採取更有成效的形式,比如教育和住房。
20世紀的治理結構充滿了危機。決策者和專家們仍然在提倡財政和貨幣刺激這類陳腐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人還在當權,全球危機就不會終止。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稀少的現實世界
|
|
十九世紀的蘇格蘭文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批評經濟學是「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原因是經濟學老是在說「資源是稀少的」。其實,「稀少」正是經濟學研究的起點。 正因為稀少是世界的現實,我們才需要經濟學。如果資源不是稀少的,不管什麼東西,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就不需要有經濟學。但我們的世界不是這個樣子。
許多常見的謬論,都是出在忽視「稀少」這個事實。最有名的謬論是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
Bastiat)提出的「破窗謬論」:一個頑童打破了麵包店的玻璃,麵包店老闆只得不情願的花錢換塊新玻璃,旁人安慰他:你花錢換了新玻璃,玻璃工人有了
額外收入,他們會再把這筆錢拿去餐廳吃飯,餐廳工人又有了額外收入,這樣一直循環下去,因此,因為你多花錢換了塊新玻璃,整個經濟反而變更好了。
但是,麵包店老闆的錢是稀少的,當他多花了錢換新玻璃,他就少了一些錢去買新西裝,或是去看電影,或是添購計畫中的機器設備。因此西裝工人的收入減少了,
電影院生意下滑了,廠商也少賣了一台機器出去。所以玻璃工人收入的增加,其實是建立在西裝工人、電影院員工、機器廠商勞工的收入減少之上的。
「破窗謬論」因為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因此是個謬論。現在一般輿論常鼓吹的「政府應該創造就業機會」,又何嘗不是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政府創造就
業機會所花的錢,是透過稅收或舉債而來,這其實是對人民的現在或未來課稅,因此人民可用的錢就少了,他們能買的各種產品也減少,這些產品的工人就業機會也
減少了。政府創造的就業機會,不過是把某些產業工人的就業機會奪走,移轉給那些被政府「創造」出來的部門而已。
再如,前一陣子油、電雙漲,有專家主張中油、台電應該繼續國營,因為當經濟衰退時,追求獲利的民營企業會裁員,而國營企業卻可繼續雇用勞工,以維持社會穩
定。這個主張同樣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如果國營事業無視虧損,不肯解雇勞工,那政府就必須用稅收來彌補其虧損,要麼是對人民加稅,因此人民手上可用的
錢變少了,要麼就是把原本用在某一用途的稅收挪過來,以彌補國營事業的虧損,而原本人民可享受到的某一公共財服務就減少了。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說:「凡是忽視了『稀少』這個事實的人,就不是經濟學家,而是童話作家。」在童話世界裡,我們才能要什麼有什麼。只有牢記「稀少」這個事實,才不會被那些童話式的謬論所迷惑。 |
|
廈門鎢業緣何痛失世界最大鎢礦?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4MMzA3XzQ0OTQ4Mw.html6月7日,廈門鎢業(600549.SH)以一紙公告與潛在經濟價值超3000億元的世界最大鎢礦劃清了界限。
儘管如此,當天廈門鎢業還是以漲停開盤,至收盤漲幅為4.34%,盤中出現2011年4月12日以來的最高價,並創下高達18.84億元的巨額成交。
「要說與江西大湖塘鎢礦有關係,就是該鎢礦的產品會優先賣給廈門鎢業,成為上市公司鎢深加工的另一個原材料來源,但由於鎢是國家戰略性金屬,該鎢礦的開採審批尚需漫長等待。」廈門鎢業有關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對於廈門鎢業此前為何不介入江西大湖塘鎢礦的探礦,該人士解釋說,對方確實找過廈門鎢業商討合作,但當時已發現的鎢礦品位較低,前景不被看好,且上市公司參與需要儲量報告並作盈利預測,這些當時都無法提供,因此認為風險太大,放棄了。
不過,廈門鎢業捨棄的所謂「風險」,卻被其同屬一個實際控制人的關聯公司廈門三虹鎢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廈門三虹)撿了個大便宜,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整合預期或將落空
雖然廈門鎢業澄清了與探明106萬噸鎢金屬的江西大湖塘鎢礦的關係,但市場亦有將間接持有該礦權的廈門三虹注入上市公司的預期和猜測。
資料表明,江西大湖塘鎢礦的礦權為江西巨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江西巨通)持有。2010年2月,廈門三虹出資收購北京巨典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西巨通30%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大股東北京巨典持股53%。
據瞭解,2010年初廈門鎢業(根據澄清公告應為廈門三虹)負責人先後走訪了江西省內的多個地質隊,聽取專家對大湖塘地區找礦前景的看法並考察地質隊實力。同年3月,地質隊就進駐大湖塘勘探。而此時,廈門三虹剛完成對江西巨通的入股。
一篇出現在國土資源部官網的報導透露,大湖塘鎢礦找礦原計劃總投資1億元,但最後實際累計投入勘查資金達2億餘元。
廈門鎢業公告顯示,江西巨通目前主要對大湖塘鎢礦資源進行勘探並有部分鎢礦開採,年產鎢精礦600噸左右,主要銷售給廈門鎢業,2011年交易金額為1.03億元。廈門鎢業董事長劉同高及副總裁許火耀在該公司擔任董事。
江西巨通此番坐擁世界最大鎢礦,無疑為廈門鎢業帶來了資產注入等諸多想像空間。事實上,由於廈門三虹與廈門鎢業之間存在的上下游和關聯關係,此前市場對其一直存在整合預期。
按照公開資料,廈門三虹是於2000年4月從廈門鎢業以分立方式設立的國有控股企業,註冊資本47770多萬元,主要進行礦產資源風險投資。廈門鎢業控股股東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與其全資子公司合計持有廈門三虹34.51%股份,為實際控制人。
另據龍騰科技(600058.SH,現為五礦發展)2003年5月23日公告,該公司與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3月26日簽訂合同,將持有的廈門三虹30.35%的2948.1875萬股,以6776萬元轉讓給對方。
廈門鎢業2011年3月25日的公告還表明,截至2010年12月31日,廈門三虹的總資產為32304萬元、淨資產25727萬元,其中貨幣資金為7292萬元。
「廈門三虹目前不會注入廈門鎢業,雙方的關聯交易不是禁止類的。」前述廈門鎢業人士認為。
廈門鎢業稱,廈門三虹與其實質上不存在同業競爭,但存在關聯交易情況,主要有廈門三虹為廈門鎢業提供資金、廈門三虹下屬盧旺達鷺翔礦業公司向廈門鎢業銷售鎢精礦等關聯交易。
廈門鎢業亦在澄清公告中稱,經徵詢公司控股股東及公司自查,在未來三個月內不存在包括但不限於非公開發行、資產注入等重大事項。
不參與世界最大鎢礦開採
世界最大鎢礦的橫空出世,引發聯想的還在於廈門鎢業可能參與開採。
重要的是,廈門鎢業6月7日的澄清公告也未提及是否參與開採環節。
一些市場人士據此認為,根據去年廈門鎢業等與當地政府簽訂的合作協議書,廈門鎢業從江西大湖塘鎢礦獲益值得期待。
相
關公告顯示,2011年4月30日,廈門鎢業、五礦有色、廈門三虹與江西當地政府簽訂《硬質合金項目合作協議書》,廈門鎢業和五礦有色擬投入20億元發展
鎢深加工產業。目前,雙方已合資設立九江金鷺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其中,廈門鎢業持股70%,五礦有色持股30%,啟動了鎢深加工項目一期投資建設。
同時,廈門鎢業和廈門三虹擬投入20億元以上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但截至目前,廈門鎢業尚未在九江地區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
「公司在九江地區主要投資發展鎢深加工產業,廈門三虹主要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雙方將共同在九江市打造完整的鎢產業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廈門鎢業表示。
前述廈門鎢業人士則明確告訴本報記者,廈門鎢業不會參與江西大湖塘鎢礦開採。
「現在的成果(世界最大鎢礦)是廈門三虹和江西巨通努力得來的,人家花了那麼大的精力和代價,憑什麼要讓給你?」該人士說,「截至目前,廈門鎢業沒有在江西九江地區投入一分錢的勘探成本。」
按
照去年的公告,廈門三虹參股管理的江西巨通投資7億元,進行大湖塘鎢礦南北兩個礦區的開採,同時廈門三虹控股的江西都昌金鼎鎢鉬礦業有限公司投資4億元,
進行礦山建設。而九江市政府則支持廈門鎢業和廈門三虹在九江市所轄區縣礦權與礦權之間的空白區,依法取得探礦權和探礦工作。
「目前正在尋找,發現好的勘探項目肯定會參與。」上述廈門鎢業有關人士說。
值得關注的是,據負責大湖塘鎢礦勘探的916地質隊隊長劉顯沐介紹,大湖塘礦區及外圍找礦前景美好,完全可能再找一個大湖塘鎢礦。
而按照與九江方面的協議推算,扣除廈門三虹的投資,廈門鎢業至少需投入9億元以上在該地區進行鎢資源的勘探和礦山開發。
廈門鎢業在世界最大鎢礦中也並非毫無利益,「至少可以保證鎢深加工所需的原料供應,上游問題得到瞭解決和保障」.上述廈門鎢業有關人士認為。
【麻煩大了】涼茶世界裡的真假美猴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43
據說有好事者曾認真統計過《西遊記》中給唐僧師徒製造若干麻煩的動物種類,包括一隻蠍子,兩隻蜈蚣,五隻黃鼠狼,七隻蜘蛛,當然還有體態大型如牛、獅、熊等等,但若要問及個中本領最高強的妖怪,卻是悟空大師兄的同類:一隻獼猴,且為六耳。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在現實裡原樣上演了,而這次撓破頭的是希望通過涼茶飲品避免夏季上火的中國普通消費者。在過去十幾年間,正是他們的選擇,讓誕生於
1828年偏居嶺南一隅的「王老吉」,從年銷售1億劇增至160億人民幣的規模,其品牌價值甚至自稱已高達1080億,連可口可樂都要屈居次席。
然而,自2012年5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一紙仲裁決定,圍繞著王老吉涼茶的商標歸屬和使用,廣州藥業、香港加多寶公司,以及並未在此次爭端中直接浮出水面,卻因關鍵人脈和股權關係同樣牽涉其中的香港同興藥業和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形成亂戰之勢。
有三位人物的名字更是頻頻見諸報端。李益民,原廣州藥業總經理,因十年前三次收受共300萬港幣賄賂被控賤賣國有資產;陳鴻道,鴻道集團、加多寶和
香港同興藥業實際控制人,因向李氏行賄而潛逃;王健儀,王老吉創始人五世玄孫,香港及海外四十餘國家地區「王老吉」商標擁有者,香港同興藥業現任董事長。
可有趣的是,此三公中,李益民身陷牢獄不能說話;陳鴻道隱於港埠不願說話;王健儀利益關身又難以說話。
誰是真正的衣缽傳人,誰是正統的涼茶代表?最大的疑點在於時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主加工商的加多寶與廣藥集團首次簽訂主協議在2000年。可
是,由加多寶方面在仲裁對己不利後多次放言「爭取再用17年創造一個正宗的涼茶品牌」反推,其介入王老吉運作的時間點當為1995年。更弔詭的是,陳鴻道
於1990年成立了鴻道集團,又於次年以210萬港幣註冊資本成立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並成為其實際控制人,而作為1949年後海外「王老吉」商標擁有者的
王健儀此時更多扮演的是傳承人和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從1991年至1995年加多寶成立的4年中發生了什麼?當年還未改制的廣州羊城藥廠,在與鴻道集團、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和加工商面目出現的加多寶三家關聯企業的接觸中,承諾了什麼,又索取了什麼?
如果說此前加多寶版王老吉尚處於身份曖昧的階段,那麼經過第一份也是唯一被廣州藥業集團認可的10年國內商標使用權合同簽署,其地位已然明朗,然而
為何僅過了兩年,在支付200萬所謂行賄款後,第一份補充協議只僅僅將續租時限延長了三年至2013年,而直至第二筆100萬行賄款支付後,才將商標續租
協議延至2020年。
特別需要關切的一個事實是,直至2003年SARS發生,運作已六七年的加多寶才再次大幅度提升廣告宣傳力度,可即便如此,其年銷售額亦不過3億到
4億元,匹配這一基數支付的年商標使用費為450萬元。而到了2011年年銷售額達160億元時,對應的年商標使用費卻僅為560萬元。
或許加多寶在時間節點上還拿住了廣藥一個小小把柄——據其透露,在被認可的十年協議結束後的18個月內,廣藥對令其「極為憤怒」的區區許可費依然照收不誤,而早在此前的2010年8月30日,廣藥還正式發出律師函申訴補充協議無效。
除了時間點上的爭議,還有一家公司不得不提——香港同興藥業,正是該公司與廣州藥業分別持有綠盒王老吉製造商「廣州王老吉藥業」48.0456%的
股權。一般認為,同興藥業入股「廣州王老吉藥業」,生產盒裝產品,是對廣藥方面在紅罐王老吉上利益未得到充分顯示的一種彌補手段,儘管至2011年,綠盒
王老吉年收入只19億元,遠遜於加多寶方面,但對等的分紅和逾3%的內部職工股分配顯然是適時情境下的某種安慰。
問題是,隨著徐展堂、黃光漢等背景深厚的出資人相繼離世,同興藥業在話語權上已不如原先強勢,而紅罐裝與綠盒裝王老吉銷售額上漸漸拉大的差距,也最終讓持續多年「聯而不合,爭而不鬥,吵而不散」的局面破碎重構。一度被雙方希冀的海內外王老吉重歸一統的設想亦不復存在。
現在,加多寶方面已提前做出最壞打算——2012年銷售額預估攔腰砍至不足90億,強化其自身品牌的產品已在其全國五大工廠中源源不斷下線,只消老產品庫存消耗完畢,完全「去王老吉化」的紅罐加多寶涼茶將直接衝擊市場。
而從巨額索賠到新紅罐產品搶先面世,廣藥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儘可能將原先消費者對王老吉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全盤接收。且看其兩個頗值得玩味的動作:其
一,廣藥版王老吉的主生產方選擇的是2011年被雀巢收購的福建銀鷺公司,其生產基地距加多寶在石獅的工廠並不遠;其二,廣藥已宣佈成立幫扶貧困大學生基
金,總金額是暗合自身創始年份的1.828億元。而這與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加多寶1億元捐款引發全國轟動的構思如出一轍。
同樣的罐裝,同樣的紅色,同樣的涼茶,就像《西遊記》中的真假猴王同時出現在消費者的面前。可這一回,誰真誰假並不重要了,兩路人馬均擁有取得真經的機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