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入職第一個月要做的12件事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16.html人際關係
1. 和CEO或你的上級溝通,明確他們對你的期望
你被雇來是要填補某個空缺的,因此上級會要求(或給你壓力讓你感覺)你馬上為公司做出貢獻。這時,你必須要和CEO或者你的上級做好溝通,重述你的目標,確保他們知道你要做什麼並對此抱有合理的期待。你第一個月的首要目標是要切實地融入團隊。
2. 和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安排一次單獨談話
根據公司的大小,這項工作可能會花費幾個小時到一個月的時間不等。不管怎樣,一定要和每個人單獨談一次。
我推薦在戶外邊走邊談。這種談話方式比起坐在會議室裡大眼瞪小眼更能提高你們雙方的專注度,讓對話更有效。
3. 問所有人一個問題
——「我能為你做什麼?」
這句話能讓對方明白,你是來提供幫助而不是來發號施令的。每個人回答的方式和他們說的內容同樣重要,因為你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是如何看待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能,以及他們對你的期望。
4. 幫他人分擔工作
希望你能在結束談話時,幫對方分擔一件會降低他們工作效率的雜事——也許你可以幫一個工程師做做BUG分類,或者每週跑一趟好又多幫同事帶點日用品。
產品
5. 和首席工程師約時間,詳細地瞭解產品的技術構架
對其中你不明白的部分,千萬不要恥於詢問對方。
太多的產品經理想在工程師面前展示自己對技術的瞭解。但從我的經驗看,工程師更喜歡那些樂於問問題,並誠實地說「我這個地方不太明白」的產品經理。
6. 先別急著發表高見
也許你對產品和研發過程有建議,想要提出改進建議。但我的意見是,剛入職,先別太著急。等你切實地融入團隊,得到他人的信任並瞭解其他所有的細節和潛規則之後,你的建議會更加成熟。而且,這樣你可以體現自己樂於傾聽的優點。
7. 與用戶面對面
你應該把第一個月中的大部分時間用在與用戶的交流上。做做電話銷售和客戶拜訪,查看一下客戶需要的支持服務,混混論壇,在推特上和用戶交談。
8. 做一點技術
我認為產品經理必須要懂技術。你可以從修正一個BUG或者為產品添加一個小小的新特性做起。
你要表現出自己追求進步的積極性,主動找在技術上你能做的小事。積極尋求幫助,但同時考慮好你自己和你的團隊的時間安排——歸根結底,你還是個產品經理,不是全職工程師。
個人管理
9. 多讀,想讀的找不到時就自己寫
讀所有你能找到的東西——以前的績效考核表,說明書,設計書,維基百科等等。當你發現有文件找不到或者過期時,自己動手寫出來。花時間把你學到的東西記錄下來,為下一次積累經驗。
10. 制定個人目標
換工作時,你也許會為自己做過的某些事感到驕傲,而為另一些事感到懊悔。這是一個制定個人發展目標的好機會。我的建議很簡單:
l 你做得很好,還想繼續做的事是什麼?你準備如何繼續做?
l 你想改善的方面是什麼?你打算如何改善,又怎樣評估自己的進步?
11. 做好「後勤」工作
準備好所有需要的工具和設備;裝好需要的軟件;設置好電子郵件過濾器;開始接收關於你的產品和你的競爭對手的產品的新聞推送。
12. 享受生活!
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建議嗎?歡迎在評論中與我們討論!
產品經理如何解決產品和運營六大問題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2/144851.html1、關於產品和運營的互動
產品和運營不用分的那麼細,大家都是全才,然後有某項特別突出:例如邏輯性強,大局觀好,那麼就去做產品,親和力強情商高有鬼才,可以做運營。
在產品規劃過程中,運營應該如何配合PM,完善和規範產品的規劃呢?比如做一個陌生人交友的應用,運營需要做的是找準自己的用戶在什麼地方。而產品經理則很容易沉入交互和產品的細節,特別是一些大局觀不強的產品經理。他們更喜歡說「我用了facebook的時間線」我這功能是TW的。但是哪個用戶會在意這個?
產品容易摳細節,而忘記了自己應該站的方向。
運營需要提醒和告訴PM,這個產品面向的人群是誰,是北上廣深,還是某某鎮KTV的官方應用?產品市場需求不一樣,那麼他們的產品形態和結構一定是不一樣的。如果要做一個陌生人的應用。運營應該對產品說:「現在有陌陌了,你他媽的別閉門造車了!」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
運營需要告訴產品:不要去做陌生人的,而是去做你身邊20-25歲的陌生年輕女人。這需求就精準了。特別是在現在,大家都在嚷著做平台,但是其實很多更垂直和小而美的需求一直存在著,這就是需要運營去發掘的。
MRD,BRD,PRD……這種,其實誰做都可以,就看你領導的口味了。這些文檔,你可以寫週報用,但是對於產品來說,不是必須的。運營要多去挖掘精準垂直的需求,以便給產品更精確的定位。例如百度的PK大咖,其實他們的人臉識別技術一直都有,並且專門從美國挖來的科學家做的,但是之前沒有運營能提出來好的爆發和利用的點。
運營一方面需要告訴PM這個產品的用戶在哪,另一方面,你也要告訴PM這個產品的市場和出路在哪。所以運營這個職位,其實若是細化,則可以分為用戶運營,內容運營,商務運營。看到這幾個詞,基本就能發現,其實運營需要做的活挺多的。一個好的運營,也要能從數據裡發掘出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和趨勢,為產品的迭代提供證明。
運營一定要最開始就加入產品開發工作中,和產品經理做好分工和調研。一個項目的開始,運營需從立項就加入。負責市場調研、用戶調研、合作方聯繫,運營內容準備。產品主要做項目規劃、產品脈絡、產品規劃和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去修正產品的失誤。要不然,最後產品做完,木已成舟,運營要去運營並維護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產品發現你運營他的東西,你一點都不高興。大家都在負能量。
2、新產品上線時,如何冷啟動,獲得第一手的優質種子用戶呢?
第一批種子用戶,一定要有發芽的能力能長成參天大樹。從他們,影響到產品的目標用戶。所以這幫種子用戶,需要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你不是去等著他們來,而是需要運營去挖掘。守株待兔是不可取的。
例如陌生人交友類的應用,它的種子用戶一定是一些單身美女,例如業餘車模/showgirl之類的,然後靠他們來吸引第一批漢子進來。要給這些種子用戶一些夢想,一些成長的空間。讓她們成為某某某縣某某鎮某某小區的區花。那麼她們也會自發的讓身邊的屌絲們上來看看自己的光彩照人。
再例如新浪微博,剛出來的時候靠的是名人效應和意見領袖,來吸引大眾粉絲及用戶的參與。
為什麼要成為種子用戶,這就是運營的手段了。例如YY,9158,六間房,主播都是可以有收入的,所以她們樂意。例如新浪,對大腕是簽合同送東西發錢。對草根是給你成為大腕的機會。需要根據產品和所能掌控的資源,去決定其運營方式。
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是目標,其他一切都是手段。手段是多樣化的,善變的。
evernote當年剛出來的時候,我就是因為看到一個加拿大朋友的博客分享才去用的。用完之後,我又給部門的人推薦。這就是第一批種子用戶的重要性。
3、產品上線後,增加註冊用戶數等指標成為運營的工作重心,這種情況下如何獲得真實用戶的青睞?
不同的產品,其實不同的階段衡量的指標都是不一樣的:註冊用戶數對有些應用很重要,只是對於電商類的來講,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
很多時候,數據也是需要包裝的。也許一樣的數據,只是比例尺的不一樣,看到的曲線就完全不一樣。而運營要學會包裝產品和自己的成績。
4、掌握了用戶數據之後,怎樣對運營數據進行分析、挖掘?
分析運營數據,最重要的是捨得,要學著扔掉一些數據噪聲,並不是所有數據都有用的。例如你做一個付費的手電筒APP,那麼可能因為這個地區經常停電,用戶活躍度非常高。但是這個和產品核心有關聯嗎?NO,關注的應該是安裝量和盈利。
先要想清楚產品是什麼樣的,核心的數據字段是哪些,最應該的是想一下這個產品的初衷是什麼,也就是想要什麼樣的結果,是掙錢,還是要安裝量,還是要解決某人的問題?
按照結果來逆推想要的運營數據指標。如果是掙錢,那麼可能跟它有關係的是每個用戶的平均繳費,繳費頻率,利潤率等;如果是安裝量,那關注的則是活躍度,留存率,流失率等;如果是其他的,那麼你應該關注的是你的BOSS想要什麼?
5、產品新上線,老闆希望低投入高回報,遇到這樣的問題,運營同學應該如何解決?
運營需要的是去教育老闆,很多時候是付出才能有回報。很多上司不懂業務,不喂雞食,卻讓雞下蛋,這樣的老闆,還真不少。這種情況,就是看人下菜。
關注一下老闆對業內哪個產品比較喜歡和推崇,然後去分析一下人家的資源。看看他們的投入產出比。是自己真的沒做好,還是老闆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接著再來決定下一步的動作。
如果是全新的業務,那麼運營首先要做的是對業務的市場與現狀分析,做好智囊;而且要先給老闆打個預防針「你丫的要做這個新業務,可要捨得拿錢」。還有就是風險預估,很多運營是忽略了這一點。這樣容易在大家的報告裡畫大餅。
有產品的地方就有風險。風險包含各種方面,例如資源不到位無法推出產品的風險;例如水平不夠做不出想要的東西的風險;例如資金不到位無法做宣傳推廣的風險。要看老闆能否承受。
6、運營怪產品不行,產品怪運營沒運營起來,雙方脫節,如何解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先推出來,然後讓運營去收集用戶的反饋,看看用戶怎麼看這個產品。對於很多用戶來說,他們不在乎網站功能是否多是否牛逼,而在乎自己最想要實現的功能是否有。例如鐵道部的12306,他們要是做社交做瀑布流有人關心嗎?所有人只要能買到票就好了!所以剛才說的那個,看看運營關注的功能缺失,用戶是否在意即可。
寫在最後
指標只是目的,運營只是手段!目的是固定的,手段是多樣的,不同的產品,不一樣的市場,各種因素的交織形成運營的各種不同。十八般武藝,你,準備好了麼?
作者:快刀青衣(就職搜狐,負責各個內容頻道產品研發和少量的運營工作。)
好日子到頭了 倫敦對沖基金經理獎金暴降六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81
倫敦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好日子到頭了,現在他們的平均薪酬水平比以往下降一半多,高層員工降薪更高達六成。(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基金研究公司Emolument.com的數據,倫敦的對沖基金薪酬水平,相比過去兩年低了55%。今年一個倫敦對沖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平均為12萬英鎊(20萬美元),而2012年則高達26.5萬英鎊。

受壓榨最嚴重的是高層員工,盡管這些人薪水依然大大高於他們的下級同行。高層員工的獎金暴降62%,從兩年前平均120萬英鎊,下降到現在46萬英鎊左右。
有意思的是,初級員工總工資比以往大幅增長,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獎金大漲了50%,他們的獎金從2012年的7.1萬英鎊,上漲到了10.6萬英鎊。

為什麽高層員工的薪酬縮水會如此嚴重呢?一個重要的理由可能是對沖基金現在的回報相比大盤沒有優勢。下圖是BarclaysHedge提供的對沖基金回報率數據。

對沖基金通常收取2%的管理費抽20%的獲利分成。業績不佳讓中高層收入大幅減少,他們的獎金收入遠高於初級員工。
有意思的是,盡管對沖基金們現在業績不佳,但他們依然熱衷於發行新的基金。
前SAC基金經理Martoma因內幕交易判9刑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88

華爾街傳奇人物Steven Cohn旗下對沖基金公司SAC資本(SAC Capital Advisors LP)前投資組合經理Mathew Martoma因內幕交易罪於周一(9月8日)被判9年監禁。
美國紐約地區法官Paul Gardephe同時還對現年40歲的Martoma處以930萬美元罰款。
Mathew Martoma因參與歷史上獲利最高的內幕交易而被判監禁九年,這也是 美國檢方對億萬富翁Steven Cohen所進行的調查取得的最新勝利。
現年40歲的Martoma被指控非法利用內幕消息,對Elan Corp.和Wyeth LLC進行交易,為SAC獲利2.75億美元。美國政府提出若Martoma在對Cohen及其總部設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的對沖基金公司的調查中予以配合,他將獲得寬大處理;但是Martoma拒絕了這一提議。
Martoma在SAC分管醫藥類股票投資(2010年被解雇)。Elan和Wyeth是兩家醫藥公司,Martoma說服SAC買進1000萬股Elan、650萬股Wyeth,市值總額7億美元。2008年7月,內部人士向Martoma透露:Elan和Wyeth新藥試驗的最終效果不佳,Martoma隨後向SAC總裁Cohen報告,SAC遂得以在信息公開之前拋售了它所持有的全部Elan和Wyeth股票,避免損失和獲得利益總共為2.76億美元。2008年,Martoma從公司獲得930萬美元獎金。
2009年調查啟動以來,七名曾在這家公司擔任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的人士被判刑,Martoma的刑期最長,曼哈頓美國檢察官Preet Bharara追擊Cohen的行動因此告一段落。Cohen本人尚未遭到任何刑事犯罪指控。
對SAC的調查是美國政府打擊包括Raj Rajaratnam聯合創立的Galleon Group LLC在內的對沖基金公司進行內幕交易行動的一部分。
Gardephe宣讀判決時,Martoma沒有流露出任何感情。期間,他的妻子Rosemary不斷抹眼淚。
代表Martoma家庭的律所Paul Gardephe發表公告稱,他計劃上訴。
據報道,Mathew Martoma生於密歇根在佛羅里達長大。本科從杜克大學畢業後進入哈佛法學院,被發現成績作假於是1999年被哈佛開除。他隨後通過改名進入斯坦福大學商學院。不過這段歷史直到Martoma審判期間才被發現,隨後商學院決定取消他的學籍。
去年11月SAC資本承認犯有證券欺詐行為,總共繳納18億美元罰款和解民事和刑事指控,成為對沖基金行業最重大的刑事案件之一,並導致該基金實際上對外部投資者關閉。SAC資本管理的資金規模曾經超過150億美元。
中美基金經理各自不同的一天 點拾Deepinsight
來源: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1580382
本文希望通過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向大家闡述中美資本市場之不同,中美公募基金經理不同的生活。文章中的名字和公司也純屬虛構。
上海:
早上七點,劉波從上海世紀公園旁的公寓樓醒來,這里是金融圈人士最多居住的地方。這個100平米的公寓樓是他三年前購買的,現在已經漲到500萬了。他從手機中看了一下隔夜美股的走勢以及主要的海外新聞,然後就快速洗漱準備出門了。出門前,他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最近忙著調研好久沒給他將故事了。劉波今年35歲,26歲從清華碩士畢業後就去了上海著名的小牛基金公司做分析師。兩年前終於提拔成了基金經理,管理一個規模30億人民幣的股票基金。
劉波出門後在家樓下買了豆漿和包子做早飯,就打車出門了。20分鐘,他就到了位於國金中心的辦公室。陸家嘴是基金公司聚集地,上海大部分的基金公司以及券商都在這里。8點前到公司後,劉波馬上查看郵件,看看賣方對於昨天上市公司公告的點評,以及一些重要的宏觀數據點評。
紐約:
早上七點,Jack從位於長島的別墅中醒來,美國許多金融圈的人都喜歡住在這里。有著安靜的環境,良好的學區。這棟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別墅是Jack十年前購買的,目前價值80萬美元。不過最近有一個中國來的買家給他出價90萬美金呢。Jack洗漱一番後就匆匆出門了,走之前看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孩子,不過前兩天Jack剛剛一起陪他打過籃球。在美國,基金經理出差不多,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Jack開車來到長島火車站,路上買了帶有Cream Cheese的Bagel面包以及咖啡,還有一份華爾街日報。從這里要40分鐘做到紐約的中央火車站,然後再換一部地鐵去他位於曼哈頓48街的辦公樓。Jack習慣了在路上先把華爾街日報的新聞看了。Jack今年45歲,26歲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後先去了摩根斯坦利做分析師,做了十年分析師後跳槽到了目前的這家公募基金,全美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在這里他又做了五年分析師會才當上基金經理,目前管理一個規模100億美金的消費品基金。
大約9點不到,Jack來到了位於曼哈頓48街第六大道的辦公大樓。曼哈頓是紐約市的一個島,在這個島上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而在美國,大部分的資產管理公司(買方)都是在所謂的Midtown。而華爾街其實賣方更多,在曼哈頓的Downtown.
上海:
劉波的小牛基金公司在8點半開始了一天的晨會。首先分析師會點評一下公司重倉股的最新情況,最近是中報季,點評很多。劉波認真地做著筆記。過去一段時間,許多醫藥公司的業績都有些低於預期,相反消費品公司的中報有不少亮點,白酒似乎已經出谷底走出來了。此外還有許多計算機公司不斷有並購出來,雖然對於並購的公司不太了解,但股價的表現往往讓他覺得不明覺厲。之後策略分析師也分析了最新的情況,A股很便宜了,很多海外資金最近都開始買入了。這個觀點也引起了投資總監的關註,他讓大家討論交流一下對於目前市場的看法。基金經理紛紛發言,看多看空的觀點都一大堆。不一會,要9點半了,公司晨會結束。
劉波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先看了眼自己的倉位。目前倉位80%,最近A股漲勢喜人,看來還是要加倉一些,畢竟國企改革,滬港通,以及政策的托底都是利好。盈利雖然沒有太多亮點,市場也是小幅改善。劉波決定今天先加倉到85%。此外,他看了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有些中報靚麗的表現並不好,劉波決定加倉一些有業績的消費品。嗯,三季度旅遊似乎也進入旺季了。劉波決定再買些旅遊股。哎,最近強勢的軍工要不要追呢?雖然不懂,但一點不買可是會跑輸的。劉波無奈之余,也下單買幾個軍工股。很快,劉波在九點半開盤之前把今天的交易指令都完成了,傳遞給交易部,由專門的交易員完成。
紐約:
Jack的公募基金每天晨會很簡單,由於他是專註於消費品的,就和研究員簡單交流一下組合中的公司有啥基本面重大變化就行。而對於他不了解的TMT,金融,甚至宏觀策略等都不需要太關心。今天晨會15分鐘就結束了。研究員提示他中國政府最近的食品安全曝光讓麥當勞股價下跌不少,是一個買入機會。Jack覺得有點道理。由於他的組合規定永遠滿倉,所以Jack也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他決定今天買點麥當勞,那賣什麽好呢?Michael Kors的股價已經漲幅很大了,就賣一點這個吧。
Jack也在盤前將他的交易指令發給交易員,然後交易員會專門給券商的Sales Trader去完成。Jack感覺今天又是清閑的一天,開始玩報紙上的填字遊戲了。
上海:
到了十點,劉波正好約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的路演。這是今年A股最火熱的板塊之一,不過劉波對於電解液,隔膜,正負電池等各種技術還不是特別了解,找了券商的分析師過來交流下。劉波走進會議室,已經來了公司許多其他基金經理,包括其他行業的研究員都來學習了。劉波也就技術路徑,政府規劃等多個問題和對方交流了一下。很快,一個小時的路演就結束了。劉波感覺還是收獲不少,寫了不少筆記。
紐約:
到了十點,Jack也約了一個消費品的路演。今天這位來自中國的分析師會和他交流一下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變化。畢竟,過去十年全球很多消費品公司都受益於中國人的消費升級。據說全球有30%的奢侈品都是中國人買下的呢。在美國路演的時候,一般就是約了誰,就誰會去聽。今天這場路演就Jack一個人約了。在一對一的路演中,Jack更多訊問了許多數字上的問題,比如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在多少,海外人均消費水平,奢侈品購買有多少是在國內,多少是在海外等。很快,一個小時路演結束了,Jack也收獲很大,回去可以更新自己的模型了。
上海:
中午十一點半,某券商在正大的小南國給小牛基金組織了多行業的午餐會,TMT,醫藥和消費的分析師都會來做一些核心觀點推薦。Jack和他們公司的另外幾個基金經理,研究員一同前往。午餐會過程中,Jack也是認真在做筆記。現在大家都吃得不多,以吃素和健康為主。基金經理經常也參加午餐路演,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參加這樣的午餐交流,可以一下子聽好幾個行業,效率很高。
紐約:
中午十二點,Jack公司也邀請了來自於高盛的消費品研究員來交流對於最近麥當勞的看法。Jack正好上午也買了點,就去參加了。在美國,賣方的午餐交流往往在買方辦公室。由買方提供吃的。今天秘書買了雞肉卷,三明治和餅幹。大家先花十分鐘吃完後,就開始交流了。麥當勞二季度同店增長強勁,Jack越聽越覺得加倉對了。
上海:
下午一點半,劉波公司市場部人員給他打電話。他最近基金表現不錯,市場部希望下周安排他去保險公司做幾場路演,銷售基金。雖然公募基金是買方,但是基金經理銷售基金時也要做賣方的活。而且很多時候一個季度至少出去一次。劉波開始叫助理給他定下周去北京的機票和酒店了。
紐約:
下午一點半,Jack市場部的Marketing Specialist給他發了郵件,告訴他上周又幫他銷售了5億美金的規模。在美國,基金經理就是做投資,不需要去賣基金。Jack就看看研究報告。無聊之余去看看昨天橄欖球比賽的集錦。
上海:
下午三點,市場收盤了。今天市場又是大漲,上證上漲1.5%,而劉波的組合由於重倉的成長股今天表現一般,僅僅上漲1%。今年以來,劉波的基金已經上漲15%,大幅跑贏了上證指數,可是在整個公募基金排名中也不過在前二分之一稍好的位置。這還是讓劉波感受到了一絲壓力。在公募,就是看相對排名。行業內有一句俗話,叫“賽狗遊戲”。特別是最近,基金公司成了“上街的老鼠”,大家都炒作沒有基金的小盤股,等基金一買,就見頂了。劉波嘆了口氣。每年都不好做啊。等下公司內部開投委會,估計公司內部又要叫他調整一些配置了。
過去一段時間,A股主題輪動的特征非常明顯。劉波的年化換手率已經上升到了300%,這個數字在基金經理中也只是中等。聽說最近做得好的基金經理都是500%的年化換手率。換手高的背後更多是對於市場不斷的學習,調整自己策略。過去劉波做研究員的時候,還想基金經理換手率那麽高幹啥,不是散戶特征嗎?當了基金經理才明白,在這樣一個“賽狗遊戲”中不能掉隊,也不能停止不前。換手高代表必須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無時無刻需要對自己的組合進行反思。其實真是一個體力活。
紐約:
下午四點,市場收盤了。今天道瓊斯上漲1%,Jack的組合稍許跑輸,上漲了0.8%。今年以來,美國消費品指數整體上漲5%,Jack的組合上漲了6%,已經算大幅跑贏Benchmark100個基點了。Jack的組合也是80%和指數差不多,Alpha來自於20%的不同。Jack很高興,想今年跑贏市場後,年底又能拿不錯的獎金了。
今年以來,Jack組合的換手率50%,這個水平已經高於公募基金行業平均30%的換手率了。怪不得最近摩根斯坦利的銷售老送他紐約尼克斯籃球隊的球票,估計沒少給他們賺傭金。對於Jack來說,一般就盯住組合里的股票就行,沒有重大問題不需要買賣。而且不需要考慮倉位的問題。Jack對於自己的工作還挺滿意。
上海:
下午五點半,劉波回家了。想著明天還要去深圳調研電子股,劉波看了一下公司的最新報告,準備著問題。今天終於能和孩子吃個晚飯了。不過吃好飯劉波還需要繼續工作。想到這里,他不僅感到胃痛。突然之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美國的基金經理不需要考慮倉位,換手率那麽低(就是一直沒有學習),早上九點才上班,太爽了吧。劉波感到不可思議。
紐約:
下午五點半,Jack坐上長島火車(LIRR)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他想著周末帶孩子去哪里玩來著。突然間,他看到點拾發送的文章“中美基金經理的一天”。什麽?在中國35歲的小毛孩就能當基金經理?他們換手率這麽高怎麽做價值投資?Jack覺得不可思議。怪不得中國股市起不來。
上海:
晚上七點半,劉波匆忙吃完晚飯後又開始做到電腦前看公告了。看完公告再看看券商最新調研的報告。時不時他還要關心一下美股,美國科技股最近的調整是否會對其組合的股票有沖擊。就這樣,一轉眼到了晚上11點,劉波感覺有些眼睛疼了。才洗漱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哪天業績做到前十就好了。
紐約:
晚上七點半,Jack吃完晚飯後陪著孩子做作業。今天天氣涼爽,他還帶孩子們去附近的超市買了點冰激淩。每天最開心的就是陪著家人的日子。到了十點半,Jack也上床睡覺了。睡前,他想,明天帶什麽顏色的領帶好呢?公司新來一個美女秘書,要不我帶條紅色的?
總結而言,中國的公募基金工作強度更類似於美國的對沖基金經理(我一直和朋友說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他們需要思考倉位,不斷學習新的行業知識,而且每天和最聰明的人在賽跑。此外,他們出差調研更多,還需要做路演銷售基金產品。相比而言,美國的公募基金由於產品設計的限制,永遠滿倉操作,換手率低,而且基本只需要了解自己行業的股票。他們同時有專門的人負責市場推廣,僅僅需要做好投資就行。海外基金經理往往只看到國內基金的高換手率,就認為是不價值的行為。諸不知國內公募基金考核期一年,而海外往往三到五年,以及市場結構的不同。未來,中國公募基金也會向更加細化工作性質而轉變,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中國公募基金經理還有很長一段“苦日子”要過。
點拾原創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轉載請註明出處哦!也歡迎推薦給你們的朋友
2)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也可查找微信號:deepinsightapp
3)本觀點僅供交流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
4)也歡迎您將自己的原創思考給我們投稿,投稿請發送:
[email protected]
真土豪:美國最富有的基金經理TOP3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60
TOP30:Tom Steyer

福布斯排名:389
凈資產:16.2億美元
年齡:57
所屬基金:Farallon Capital(已退休)
TOP29:Louis Bacon

福布斯排名:388
凈資產:16.2億美元
年齡:56
所屬基金:Moore Capital Management
TOP28:Bill Ackman

福布斯排名:377
凈資產:17億美元
年齡:48
所屬基金:潘興廣場資本
TOP27:Larry Robbins

福布斯排名:374
凈資產:17億美元
年齡:44
所屬基金:Glenview Capital
TOP26:David Einhorn

福布斯排名:355
凈資產:18億美元
年齡:45
所屬基金:綠光資本
TOP25:Marc Lasry

福布斯排名:334
凈資產:18億美元
年齡:54
所屬基金:Avenue Capital
TOP24:Paul Singer

福布斯排名:352
凈資產:19億美元
年齡:69
所屬基金:Elliott Management
TOP23:Chase Coleman

福布斯排名:349
凈資產:19億美元
年齡:39
所屬基金:Tiger Global
TOP22:Glenn Dubin

福布斯排名:340
凈資產:19億美元
年齡:57
所屬基金:Highbridge Capital
TOP21:Noam Gottesman

福布斯排名:340
凈資產:21億美元
年齡:53
所屬基金:cofounded GLG Partners
TOP20:Stephen Mandel

福布斯排名:312
凈資產:21億美元
年齡:58
所屬基金:Lone Pine Capital
TOP19:James Dinan

福布斯排名:298
凈資產:22億美元
年齡:55
所屬基金:York Capital
TOP18:Daniel Loeb

福布斯排名:274
凈資產:23億美元
年齡:52
所屬基金:Third Point LLC
TOP17:Eddie Lampert

福布斯排名:222
凈資產:28億美元
年齡:51
所屬基金:ESL Investments
TOP16:John Arnold

福布斯排名:216
凈資產:29億美元
年齡:40
所屬基金:Centaurus Advisors(退休)
TOP15:Stanley Druckenmiller

福布斯排名:190
凈資產:31億美元
年齡:61
所屬基金:Duquesne Capital
TOP14:Julian Robertson

福布斯排名:169
凈資產:33億美元
年齡:82
所屬基金:老虎基金
TOP13:Israel Englander

福布斯排名:161
凈資產:34億美元
年齡:66
所屬基金:Millennium Management
TOP12:Daniel Och

福布斯排名:153
凈資產:36億美元
年齡:53
所屬基金:Och-Ziff
TOP11:David Shaw

福布斯排名:139
凈資產:38億美元
年齡:63
所屬基金:D.E. Shaw
TOP10:Leon Cooperman

福布斯排名:131
凈資產:39億美元
年齡:71
所屬基金:Omega Advisors
TOP9:Paul Tudor Jones II

福布斯排名:116
凈資產:43億美元
年齡:60
所屬基金:Tud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TOP8:Bruce Kovner

福布斯排名:98
凈資產:48億美元
年齡:71
所屬基金:Caxton
TOP7:Ken Griffin

福布斯排名:89
凈資產:55億美元
年齡:45
所屬基金:Citadel
TOP6:David Tepper

福布斯排名:45
凈資產:100億美元
年齡: 57
所屬基金:Appaloosa Management
TOP5:Steve Cohen

福布斯排名:44
凈資產:103億美元
年齡: 58
所屬基金:Point72 Asset Management(之前為SAC)
TOP4:James Simons

福布斯排名:37
凈資產:125億美元
年齡: 76
所屬基金:文藝複興基金(退休)
TOP3:John Paulson

福布斯排名:34
凈資產:137億美元
年齡: 58
所屬基金:Paulson & Co
TOP2:Ray Dalio

福布斯排名:31
凈資產:152億美元
年齡: 65
所屬基金:橋水
TOP1:索羅斯

福布斯排名:17
凈資產:240億美元
年齡:84
所屬基金:索羅斯基金(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管創業百強榜:逃離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誰是勝者?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1/146604.html
i黑馬:公司高管已然成為創業大潮里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然而,這些懷揣武功、攀上高位的人在創業叢林中活得好嗎?《創業家》篩選了近4年的高管創業100強(不含已上市者),他們涉足遊戲、社區、電商、硬件、培訓、信息服務等多個領域。對於這些有勇氣改變的人來說,擔任公司高層的經歷是一筆財富,一旦創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風景,也很難再回頭。這些頭等艙的乘客自己當“海盜”時,他們又做何感想?
《創業家》選取了這些創業高管總結的五條心得。這既是他們的親身體會,也是給想離開大公司創業的職業經理人的忠告。創業,甚至是需要用身家性命博未來的事,你是否做好了迎接暴風雨洗禮的準備?
一.不要沿襲固有經驗
楊斌 紛享科技總裁(原網易副總裁、和訊網總編輯、《新京報》總編輯)
我曾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和訊網供職。在網易任副總裁,直接對丁磊匯報工作,就職業經理人這一行來說已經基本觸到了天花板,再往上走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提升了,工作也是同質的、重複的——這時候,創業就成為必然選擇。
你肯定不能逃離你的基因,但要時刻警惕它可能是你的包袱——以往的經驗對你造成的可察覺或不可察覺的、種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不敢說及時發現了問題,但創業過程中自己內心肯定有根弦在,知道什麽東西可能會誤導我。作為創業者,我要經常告誡自己:不要沿襲固有的經驗,否則你會死在自己過去的成績上。
二.“不做什麽”很重要
米丹寧 i8小時創始人(原盛大CIO)
在大企業的時候你的決策是“做什麽”就夠了,但是當你做一個創業型業務的時候,更多的決策是“不做什麽”。 我們走過很多岔路,包括方向性的岔路。很多路都是誘惑,看著很好,一旦嘗試的話,開的盤子太大,可能造成你精力的分散和資源的浪費,你就沒有那麽多精力去做主要目標了。
在盛大和方正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我被包在大公司的氛圍里,別人看我都是仰視的。那時候出去自己也不自在,人家會覺得我是盛大的高管,自己好像也感覺有身份在這兒。我會被這個東西影響到:我代表盛大呀。出來了就覺得無所謂了。當你離開一個大舞臺的時候,你就是你了。
三. 認清“創業是一條不歸路”
劉晨 宜清光電創始人(原NVIDIA中國區銷售總監)
很多人會擔心創業幾年後,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自己管理能力跟不上。我沒有這種顧慮,我在大公司接受過正規的企業管理培訓,也親身體驗過怎麽去管理一個比較龐大的企業。
不過,這些經驗在一個創業者剛起步的時候作用不大。剛開始幾個人從零起步,靠的就是兄弟感情和土八路的方式。剛創業時想著創業就算不成功,過幾年大不了再找一家大公司做職業經理人,不至於讓自己沒了後路。真正出來之後就會發現,創業是一條不歸路。
四. 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
陳偉 在路上創始人(原盛大運營平臺總監)
做高管和創始人要面對的東西不一樣。做高管,老板畫大餅、給方向,我們做好相應職能板塊的方案制訂和執行。做創業者,沒人能幫你,大餅自己畫、方向目標自己找,我們要對自己的決策負責。
你出來創業,做的事情是別人沒幹過的,必須要以非常快的節奏往前沖,必須及時地調整方向,努力不讓自己因為各種原因跑偏掉。我現在創業也是按照這個原則做決策,在大方向沒問題的前提下,我們要小步快跑,快速叠代。
五. 讓團隊願意一起長征
胡震生 微拍創始人(原IBM北方區電信總監)
大公司開會喜歡把全球趨勢講一遍,美國市場怎麽樣,歐洲市場怎麽樣,整個中國市場怎麽樣,分析過這些後再討論需求。我覺得公司再長大一些,對我而言也不存在技能缺失的問題。
有些以往的經驗到新公司也完全不好使。大公司內部競爭完全是狼性文化,你不行,外面很多人等著進來,不缺人。可是到創業公司,坦白講,找個好人不容易。好不容易招來他,你還要淘汰他?你要教他、帶他,要讓團隊有凝聚力。創業團隊就跟劉備逃難一樣,背著抱著,恨不得把所有能帶上的人都帶走。你希望大家相信,我們會有一個好的未來,願意一起革命,一起長征。
高管創業100強名單
排名不分先後(不含已上市者)
註: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在騰訊的第一堂產品課——菜鳥產品經理還是有專業度的產品經理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4/146738.html
騰訊善於做產品,世人皆知。但其實在騰訊內部,很少提“產品”和“功能”。騰訊談的是“服務”和“特性”。
騰訊內部永遠不談,我要做一個產品,它要包括哪些功能。
騰訊談的是,我要提供一個服務,這個服務有哪些特性,它的整體服務流程是怎樣的,它的整體服務成本是多少。
好吧,以一臺ATM機為例。
<img alt="\" src=">
第一個問題:ATM機提供什麽服務?
ATM機的核心服務:取現金。
第二個問題:一臺ATM機的設計,有哪些特性?
在這個問題上,大面積的菜鳥產品經理,頓時顯出原形。
菜鳥產品經理會用一副深刻觀察與思考之後的專業態度來回答:ATM機的前端界面,是公司形象,還是操作提醒;從第一次操作,到拿到鈔票,需要幾步達成;提醒放在哪個環節出現,聲音提醒還是字幕提醒;先取卡,還是先取鈔……
這些特性,叫顯性特性。
ATM機,還有關鍵特性。是隱形特性。
比如,一臺ATM機里要放20萬現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銀行提供100臺ATM機,那麽他要把2000萬現金放在外面。所以,看似ATM機分流了銀行的營業壓力,提升了品牌曝光,同時也分流了公司的核心資源。
因此,如何統計數據同步數據,支持決策,讓ATM機發揮戰略價值,同時不讓資金過多閑置,是一臺ATM機設計的隱形特性。也是核心服務。
第三個問題:一臺ATM機,服務的全流程是什麽?
作為一個用戶體會到的一臺ATM機的服務是,查卡,輸密碼,輸金額,取鈔,打印憑條,退卡。如果有問題,撥打服務熱線。
作為一個ATM機的服務提供者,為了讓用戶持續穩定的獲得上述簡單的服務,日常操作性的服務流程包括:
現金管理:保證ATM機里隨時有錢。包括了數據、現金出庫、運送等複雜流程。
硬件管理:電源工作正常,打印機工作正常,打印機的紙、油墨耗材正常…
客服管理:遇到客戶問題或者投訴的處理全流程。
這時,回到更重要的問題:戰略問題。
銀行為什麽要提供ATM機的服務?
第一是為了分流營業網點的取現壓力。第二是更多的品牌曝光機會。
因此,每一臺ATM機,對銀行這個服務提供者來說,必須具備戰略價值。
這就是數據統計的運營意義,不單純是讓管理運營的人知道,某臺機器沒錢了,再不補現金進去,客戶要投訴了。還要按照數據了解,這個服務點的設置,是否有足夠的客流,是否達到戰略要求。該增加服務,還是裁撤這個網點。
因此,我們覺得象空氣一樣簡單流暢的ATM機,正常運轉的背後,有7個以上崗位,在保證它的持續穩定服務。
如果以每次取款2元收入計,一臺ATM機的總體成本回收期大約是10年。
所以,以下特征的菜鳥,就別認為自己可以創業,然後陷入無限妄境了,讓信任你的人,跟隨你的人受苦了。
過分強調顯性特性的,菜鳥之中的最初級。過去,我最怕的就是聽誰說,我們要改版了,新版哪天……顯性特性很重要,但是顯性特性救不了你。把核心資源與時間,放在一次次優化顯性特性上,基本上是互聯網初級從業者的狂熱癥。
不能由衷有興趣有熱情地研究用戶的,是沒機會長大的菜鳥。
我覺得騰訊內部以“服務”來定位自己做的每件事,真的高明!
產品經理,往往覺得自己是喬布斯傳人,大神的子孫。會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認知和感受來設計一個產品該是什麽樣子。
而騰訊,只談服務。
服務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滿意度為中心,定義所做的一切。
放下自己,研究服務對象。
馬化騰說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註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
這是蹲馬步一樣的,騰訊產品經理基本功。日複一日,三年有功夫長在身上。
馬化騰說,產品經理不能為了自尊心而戰。
和產品菜鳥聊,他們會說“我認為”“我覺得”,用一個華麗的知識體系支撐他們日複一日閉門造車。
而騰訊系的所有產品經理的描述,基本全部是“用戶的使用視角是這樣的”“用戶的使用場景是這樣的”“這個時候,用戶的痛點是”。
對整體服務流程沒概念的,還是窩里的小菜鳥。
菜鳥級的產品經理,往往認為自己做一個東東,丟到互聯網上,奇跡就會發生。所以,他對一個產品的終極設想,是版本開發完畢後上線的一瞬間。就如同天真的小白少女,對愛情的終極設想就是穿上婚紗走向王子。
而經過騰訊的系統訓練的產品經理,非常清楚,第一個版本丟到互聯網上,只是未來無盡服務,無盡優化的一個開始。
接著無止盡的:
數據反饋,優化特性,優化服務;
數據反饋,優化特性,優化服務;
數據反饋,優化特性,優化服務;
……
優過所有的對手。
打死所有的對手。
所以,創業者要自問再自問。
我提供的到底是什麽服務?這個服務是強需求,還是弱需求?
我有能力控制完整的服務流程,並保證輸出品質嗎?
我擁有提供這個服務的核心能力,並不斷提升核心能力嗎?
完整的服務流程清晰後,才能知道,這個團隊的核心能力是完備的,還是有缺失?還是有重要缺失?
一堆創業者的核心能力,就是把網站搭起來為止。
ATM機提供服務的核心能力是錢。持續有現鈔,才能維持基本面。
而那些只是搭個網站界面的創業團隊,是就做了個ATM機的空殼子,就認為自己提供ATM機服務了。
如何持續穩定地,不斷優化地,符合用戶預期地,讓用戶從這里獲得他要的服務?他說這是第二步。
他說,我先融資,拿到錢,再考慮後面的問題。
面對這樣天真的創業者,我默默想:
您這是過著二次童年,憧憬一個童話。
可是,這里是互聯網的成熟時代,是成熟的獵人的廝殺。
又:
1)這是在騰訊上的關於產品的第一堂課。當時很震撼,瞬間明白了自己當年錯在哪里。3年後寫出來,自己看了一邊,寫的很幹巴。。。。希望對產品有興趣的朋友有幫助。。。後面,騰訊還有很多深刻和深入地對產品制作的研究。這篇是入門科普的概念。
2)前段,認識了一直想認識的侯小強。他提了幾次“系統的訓練”的重要性。我也發現,遇到的很多創業者,如果在騰訊公司,也許達不到二級員工的水平。騰訊的系統訓練還是很厲害。
經理人主動退回紅利 中國三星擬獨立掛牌 盛世不再 三星默默在做的革命
2014-10-20 TWM |
|
三星業績衰退,牽連股價暴跌,除了快速調整產業布局,還有兩件值得注意的消息,一是經理人主動退回紅利,另一件則是中國三星可能獨立掛牌。這兩件大事,令外界不得不刮目相看,三星面對危機的改革決心。 撰文‧林宏文 面對蘋果及中國手機品牌的雙重夾擊,三星電子已面臨業績衰退、盛世不再的重大考驗。不過,三星電子因應競爭力下滑,採取一連串的新作法,進行產業調整與布局,尤其是專業經理人痛下決心退回上半年紅利,都很值得陷入經營困境的企業參考。 由於三星智慧型手機在高、中、低階市場都面臨激烈競爭,三星電子日前估計,第三季營業利潤比去年同期銳減近六成,為四.一兆韓元(約台幣一千一百億元)。至於第三季營收為四十七兆韓元(約台幣一兆三千億元),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二○.四%。 第三季手機利潤縮水六成 根據市調機構Canalys調查,三星今年第二季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在中國及印度市場均輸給在地品牌小米及Micromax,掉至第二。此外,在眾多中國手機品牌的夾擊下,三星電子第二季本業獲利衰退二四.六%,至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則掉到二五.二%,比去年同期下滑七個百分點;但同期間大陸華為的出貨量卻成長將近一倍。 華為、聯想及小米等中國品牌的崛起,明顯衝擊到三星,卻沒有影響到蘋果。蘋果在第二季財報中,中國市場營收年增率還有二八%,仍維持成長動能。 從股價來看,自六月初至九月三日為止,短短三個月,三星股價暴跌一九%;反觀蘋果同期大漲一三%,再創歷史新高。若對比三星電子股價占蘋果股價比率,也已來到一九九三年來的二十年新低。 三星在二○一一年就已站上全球手機龍頭,去年更達到頂峰,手機獲利占比最高近七成。不過,今年對三星來說則是急速反轉的一年,除了業績下滑,三星集團董事長李健熙因病入院,更讓三星面臨內外交迫的考驗。但任何企業都會面臨挑戰,重點是在磨難時,企業如何展現改革的決心與智慧,三星近來的許多動作,值得大家注意。 首先,三星很清楚要調整智慧型手機占營收獲利過大的問題,因此策略焦點已由智慧型手機轉至半導體零組件。近來三星已確認投資十五兆六千億韓元(約台幣四千四百億元),但未表明是切入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或Flash(快閃記憶體),還是以邏輯製程為主的晶圓代工,但三星企圖拉高非手機事業的獲利,目標相當明確。 三星是全球記憶體四成市占的龍頭廠商,這項擴廠宣布,對記憶體產業影響重大,此外,三星更多次暗示,明年底前將以十四奈米的製程,從台積電手中奪回蘋果電腦的A9訂單。目前台積電下一代晶片技術將以十六奈米為主軸,不少分析師預估,在三星積極搶攻下,未來蘋果A9訂單可能不再給獨家代工,而可能朝向分散交給台積電、三星甚至格羅方德等代工廠生產。 加速在中國本土化 另外,三星也在默默進行經理人紅利退回,以及中國三星獨立掛牌這兩件大事。 據了解,七月,三星總部的行動部門近兩百名經理人,在公布第二季獲利下滑前,便主動吐回上半年分紅的四分之一,預估金額超過三十億韓元(約二九二萬美元)。 為了加速本土化,三星中國分公司也傳出可能股票單獨掛牌。一連串如鴨子划水般的布局,雖然三星電子公司無法證實,卻展現其改變現狀的決心,這對許多同樣面對危機的公司來說,都是難得的參考。 三星目前積極要在中國打造一個三星王國,目前派駐大中華區總裁的張元基,雖然是韓國人,但對外都用中文溝通,並要求所有員工都要用中文來提升工作效率。今年六月,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王彤,直接升任三星大中華區移動通信事業部總裁,成為三星內部職級最高的中國人,也是三星內部非韓籍的最高主管。 二○○○年就加入三星的王彤對外表示,他最大的使命,「就是在中國打造第二個三星,除了在中國要有工廠,還要有獨立研發和工業設計的能力。」相較於索尼或蘋果等其他外商,三星電子更重視中國市場,至今已投資逾百億美元,擁有十三家工廠、七座研發中心與一座設計中心,研發人員多達七千人,其中包括今年五月已正式投產、投資七十億美元的西安快閃記憶體生產工廠。 根據產業界人士分析,通常歐美日等跨國企業,很少會把海外公司單獨切開上市,不過,三星選擇「以夷制夷」的戰術,讓中國三星更加在地化與中國品牌短兵相接,極致的作法就是透過公司獨立上市,讓三星徹底變身為中國品牌,才能達成目標。 三星股價破新低 一年跌幅14% 2014 Q2:小米與Micromax分別擊敗三星,進占中國及印度智慧型手機銷售龍頭。 2014╱7╱20:三星電子近200名行動部門高層自願繳回上半年獎金的25%。 2014╱9╱9:蘋果推出iPhone 6造成預購熱潮,分析師唱衰三星Q3獲利。 |
6/11 明報訪問:八十後「交易經理」盧誌威:買債收息租樓住更靈活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1/07/611-%E6%98%8E%E5%A0%B1%E8%A8%AA%E5%95%8F%EF%BC%9A%E5%85%AB%E5%8D%81%E5%BE%8C%E3%80%8C%E4%BA%A4%E6%98%93%E7%B6%93%E7%90%86%E3%80%8D%E7%9B%A7%E5%BF%97%E5%A8%81%EF%BC%9A%E8%B2%B7%E5%82%B5%E6%94%B6/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
假如你是一位「八十後」,出來工作後仍與家人同住,事業順利,已儲得數百萬元而即將結婚,會有何打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置業,和另一半享受二人世界。從事金融投資的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盧誌威,正是上述的「八十後」,他雖早有足夠資金買樓,卻另有打算,計劃將投資組合中約200 萬元撥出來買入高息債,實行用收到的債息租樓住,理由是覺得這樣更靈活,更有利尋找或等待其他投資機會,賺取更高的回報。
提供現金流足以支付租金
盧誌威坦言,他十七歲已開始炒股,之後入讀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在學期間認識了知名基金經理黃國英,獲其賞識而幫他兼職做分析工作,及畢業後加入黃國英剛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該公司第一位非後勤員工,除了負責分析工作,及後更獲分派一定金額「操盤」。
「其實我算是好彩,畢業正式出來工作是2008 年,已過了雷曼事件,正值全球股市低位,之後邊做邊學,並開始獨立操盤,也令自己的投資日趨成熟。」
置業計值博率現水平唔抵買
他說,將會短期內結婚,自然要搬出來住,雖有能力,但不打算買樓。「對我來說,樓主要作居住用途,租樓也可以,要投資有其他方法和工具,我的計劃是將擁有的投資金額,撥出約200 萬元買高息債或相關工具,提供的現金流便足以租樓住。」
盧誌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他便有興趣吸納,再配合其他一些較短期的高息債以平衡風險,平均派息一定遠高於住宅平均2 厘多的租金回報率,這樣既不用供樓,也足可抵消租樓支出,餘下的資金便可更靈活作投資。
讀書時收入已超申公屋資格
「買樓與否,除了自用,肯定有投資成分,如此便一定要計算值博率,以現時的樓價水平,再升空間肯定有限,並不適合大手落註。」雖然現時一些大學生在讀書已開始申請公屋,盧誌威說從沒此意, 「一來申請公屋,便等如將註碼放在升值有限的工具,二來自己在讀書時的兼職收入,一早已高於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除非打算瞞騙政府,這又何必呢。」
盧誌威的個案,或可反映一些年輕人指沒辦法買樓,便沒有出路的說法極有問題。「只要有寬廣視野,處處是投資機會,最重要是肯學習,多看世界,自已最近賺得最多的一筆投資,便是交易歐羅兌捷克克朗的交叉盤,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從未聽過有這種工具,但多看多發掘,機會多的是。」
事實上,慮誌威剛出了一本新書《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書名中的「他」,是指已賺得大筆金錢的富豪,而書中指出,這批富豪可分為八大範疇,當中靠買樓或投資物業發達的只佔其中之一,證明買樓並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
著書分析有錢人致富未必靠樓
那置富的八大範疇是什麼? 「一是自己做老闆, 即創業者。二是做企業領導人或當CEO。三是慧眼識英雄, 當猛人的『二把手』如巴菲特的拍檔芒格或李嘉誠的『頭馬』霍建寧。四是以名氣換財富,當名人或明星。五是用別人的錢賺錢,比如做基金經理。六是做發明家,用想像力改變一切。七則是最多香港人希望的靠買樓致富,其實是利用槓桿。而最後則是藉長線投資股票,利用複式增值效應。」
買樓發達 其實在利用槓桿
沒有研究,便沒有發言權。盧誌威雖然不打算買樓自住或投資,卻也有深入研究物業市場,並在新書特闢一章專論樓市。
書中述及,靠投資物業發達,尤其是要做大富豪,一定曾利用極高的槓桿,而買樓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可以只付首期,然後透過按揭,如樓價急速上升的話,利潤可以極其驚人。
量力而為 以「神童輝」為鑑
不過,運用槓桿是「雙刃劍」,順風順水可以快速置富,但當一旦市況逆轉而樓價大跌,又不能及時出貨,便會變成負資產。盧在書中指出,因香港樓市而令身家大上大落的表表者,當數有「神童輝」稱號的羅兆輝,由一名普通經紀,短時間內因炒賣物業而獲得數以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上的身家,但貪勝不知輸,九七年後樓市大跌因炒過龍不及走避,最終要破產甚至潦倒得客死異鄉,無疑給予大家投資時要量力而為的教訓。
養成儲蓄習慣 吼低入市
盧誌威在新書中指出,其實香港現時樓價已偏高,因現時就算月入3萬元,大約每月只可供1.2萬元的樓價,這樣大概可買一層在新界或新市鎮約330萬元的樓。「不過,根據政府數據,每月就業收入有3萬元以上人口,只有58.7萬人,即是說只有8.2%的人口,能負擔獨自在新市鎮置業(不靠父母或另一半的資助)……當買樓成為只有8.2%人可以獨自負擔的事,更別說香港人到底要預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這個社會真的能安定繁榮?」
盧認為,「地產作為一項商品,會遵從自身的周期運行,除非香港的發展可以永遠欣欣向榮,否則總會有回落向下周期。」所以勸喻年輕人不要因買不到樓而灰心,如力有不逮,可以等待,但更重要是有持之以恒的儲蓄習慣,以待樓價回落時也有首期可以上車,不會白白錯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攝影 劉焌陶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
盧誌威.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