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管中心當15年“釘子戶” 違建樓房被啟動強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6/1008071.html

北京東城區城管部門表示,房屋所有人在施工時擅自增加了1200平方米的違建,將最初不到400平方米用於售樓處用途的房屋改建成了四層樓房並轉手經營餐飲和酒店。

__.thumb_head

(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

規劃一層變四層,增加違建面積1200平方米,違建被轉手經營餐飲和酒店,規劃部門要求限期拆除、城管部門發催告書,仍拒不拆除……日前,隸屬於北京市東城區房管中心朝陽門分中心的這棟15年的違建樓房終於啟動了強拆。

記者25日來到違建樓房所在地北京朝陽門街道前柺棒胡同。胡同深處,違建四層樓房已被加起了圍擋,圍擋內滿地的玻璃碎片顯示著拆除工作正在進行。

據介紹,此處違建隸屬於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朝陽門分中心,是其2001年違規建設的一棟1600平方米樓房。“房屋所有人在施工時擅自增加了1200平方米的違建,將最初不到400平方米用於售樓處用途的房屋改建成了四層樓房並轉手經營餐飲和酒店。”東城城管表示。

據周圍居民反映,這棟違建樓房此前已多次被居民舉報。家住胡同內平房的孫阿姨說:“早就該拆了,胡同居民都支持,這樓房改建成了酒店,又擋光又擾民,我們向街道辦事處反映過很多次了。”

房管中心違建超過規劃面積3倍的樓房是如何決策的?違建是因為辦公需要還是為了轉租營利?2001年的違建何以“堅挺”15年之久?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多次試圖聯系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采訪未果,東城區相關部門回複,多年來房屋土地管理中心領導更替,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作為房屋土地管理中心,對於國家有關土地規劃使用、房屋建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不會不清楚。但令人遺憾的是,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朝陽門分中心不僅違法建設,面對規劃、城管部門的限期拆除決定和催告書,仍拒絕拆除,做起了“違建釘子戶”。

近年來,北京已經對新生違建采取“零容忍”,而對於“歷史遺留”的個人及政府部門的違建也到了擦亮眼的時候。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李曉壯認為,政府及相關部門違建雖然有原來規劃設計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原因。“但不管是直接整體違建,還是在自有產權房基礎上違建,都屬於違法行為。”

雖然15年前,北京市還沒有完全開展針對違建的大力度查處工作,違建較為普遍,但作為政府部門,其所作所為會被公眾所效仿,越過法律底線、踐踏法律紅線只能給老百姓“帶個壞頭兒”,不符合法治政府基本要求的同時也蠶食和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歷史遺留問題”不應該作為知法犯法的理由。

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提出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期待更多的政府單位和工作人員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方面,能做正面模範,而不是反面典型。

 
  • 新華社
  • 陳旭
  • 魯暢 林苗苗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43

北京一房管中心竟成“違建釘子戶” 改建酒店“堅挺”15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066.html

規劃一層變四層,增加違建面積1200平方米,違建被轉手經營餐飲和酒店,規劃部門要求限期拆除、城管部門發催告書,仍拒不拆除……日前,隸屬於北京市東城區房管中心朝陽門分中心的這棟15年的違建樓房終於啟動了強拆。

記者25日來到違建樓房所在地北京朝陽門街道前柺棒胡同。胡同深處,違建四層樓房已被加起了圍擋,圍擋內滿地的玻璃碎片顯示著拆除工作正在進行。

據介紹,此處違建隸屬於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朝陽門分中心,是其2001年違規建設的一棟1600平方米樓房。“房屋所有人在施工時擅自增加了1200平方米的違建,將最初不到400平方米用於售樓處用途的房屋改建成了四層樓房並轉手經營餐飲和酒店。”東城城管表示。

據周圍居民反映,這棟違建樓房此前已多次被居民舉報。家住胡同內平房的孫阿姨說:“早就該拆了,胡同居民都支持,這樓房改建成了酒店,又擋光又擾民,我們向街道辦事處反映過很多次了。”

房管中心違建超過規劃面積3倍的樓房是如何決策的?違建是因為辦公需要還是為了轉租營利?2001年的違建何以“堅挺”15年之久?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多次試圖聯系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采訪未果,東城區相關部門回複,多年來房屋土地管理中心領導更替,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作為房屋土地管理中心,對於國家有關土地規劃使用、房屋建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不會不清楚。但令人遺憾的是,東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朝陽門分中心不僅違法建設,面對規劃、城管部門的限期拆除決定和催告書,仍拒絕拆除,做起了“違建釘子戶”。

近年來,北京已經對新生違建采取“零容忍”,而對於“歷史遺留”的個人及政府部門的違建也到了擦亮眼的時候。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李曉壯認為,政府及相關部門違建雖然有原來規劃設計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原因。“但不管是直接整體違建,還是在自有產權房基礎上違建,都屬於違法行為。”

雖然15年前,北京市還沒有完全開展針對違建的大力度查處工作,違建較為普遍,但作為政府部門,其所作所為會被公眾所效仿,越過法律底線、踐踏法律紅線只能給老百姓“帶個壞頭兒”,不符合法治政府基本要求的同時也蠶食和削弱了政府公信力,“歷史遺留問題”不應該作為知法犯法的理由。

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提出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在法治軌道上全面推進政府各項工作。期待更多的政府單位和工作人員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方面,能做正面模範,而不是反面典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46

自建購物中心 嘗試電商轉型的沃爾瑪也要做商業地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114.html

越來越多的實體零售商開始轉型,一向走輕資產租賃路線的沃爾瑪開始在中國市場涉足商業地產。

第一財經記者5月26日獲悉,沃爾瑪在中國的首個社區型購物中心“樂世界”將於5月28日在珠海開業,這是沃爾瑪在中國開發、建設和經營的第一家購物中心。此舉背後是沃爾瑪應對實體零售市場走低後的轉型之舉。然而高成本的購物中心開發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同時沃爾瑪也必須面對整合1號店電商與人力管理等問題。

轉型購物中心拉人氣

沃爾瑪首家樂世界購物中心位於珠海,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旨在為山姆會員和珠海市民營造“小而全”的延展購物及服務空間。

“山姆會員商店進入中國20年,隨著消費市場日益國際化,會員對商品品質和服務體驗的要求更高,我們自建的購物中心樂世界里打造的山姆會員店一定能夠提供更優質的購物體驗。”沃爾瑪中國高級副總裁兼山姆會員商店首席運營官文安德(Andrew Miles)表示,樂世界購物中心呈L形結構設計,山姆會員商店位於醒目位置,樂世界集合了國際與本地品牌,吸引了迪卡儂、優衣庫等國際品牌的入駐。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實體零售企業最苦惱的問題之一就是在電商沖擊下,實體店缺乏人氣和消費,而餐飲、電影院等體驗式業態成為實體店拉升人氣的“法寶”,於是不少賣場、百貨等傳統業者都轉型購物中心這類具有體驗式的大型業態,沃爾瑪也不例外。

據沃爾瑪方面透露,其首家中國區購物中心——珠海樂世界內非常註重餐飲的業態配比,占比高達40%,一般傳統商場的餐飲占比都在30%以下。且為了切合社區定位,珠海樂世界還增加了很多生活服務設施,比如花店、書吧、健身房、通訊服務、汽車保養維修、ATM等,沃爾瑪希望通過“一站式”購物體驗來吸引更多客流。

沃爾瑪此次的轉型決心看來非常堅定,除了珠海的樂世界,接下來沃爾瑪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購物中心業態的連鎖化擴張。

“我們下一家樂世界在南昌,在建設中。第三家是在惠州。我們現在手上正在進行的樂世界項目有三個,這三個樂世界項目將成為我們的模範樣板項目,希望通過這三個項目來進一步研究一個良好的開發過程。現在我們公司的項目計劃中,已經有很多山姆會員商店的項目通過審批,正在籌劃、建造的過程當中,在建設山姆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會跟開發商、租戶去分享一些我們建設山姆和樂世界的經驗。”沃爾瑪亞洲不動產業務負責人夏必得(Peter Sharp)告訴記者,預計第二家“樂世界”將於2017年在南昌開業。“樂世界”將有助於山姆會員商店加速中國會員制門店的發展。

發展樂世界的模式則並不僅僅局限於投資自建,沃爾瑪方面表示,除了上述已經拿到地在自建的樂世界之外,其也會跟其他的物業去合作。

商業地產VS電商哪家強?

“現在實體零售商都要面對成本高企、電商沖擊甚至是關店潮,即便是沃爾瑪這樣的‘巨無霸’,其此前宣布在全球市場縮水,有外媒報道稱沃爾瑪全球要逐步關閉269家門店。而節流的同時。也需要開源,以目前的狀態來看,傳統實體零售業要不就走向商業地產,比如做體驗式購物中心或‘小而美’的社區商業,要不就進軍電商平臺,直面電商競爭。”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指出,沃爾瑪顯然兩步都走了,沃爾瑪此前就透露過,計劃2016財年在美國開設50~60家購物中心、85~95家社區市場、7~10家山姆俱樂部。而在美國之外,其計劃開設200~240家門店。

沃爾瑪這樣的策略非常符合此次其即將在中國開業的首家購物中心舉措——轉向體驗式購物中心。

值得註意的是,這並非大型零售商首次做類似轉型。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此前TESCO也在中國市場試水過商業地產,還專門成立了相關的商業地產業務板塊開發購物商場,可惜由於投入太高且中國區域市場的特性差異很大,難以簡單複制等導致TESCO此舉並不十分成功。之後TESCO也暫緩了購物中心的擴張步伐。

對此,夏必得表示:“其實我們在中國市場已累積了大量的經驗,我們對社區型購物中心的定義,是規模大小要適合這個社區,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也對國內外很多的商場做了研究。當然,在開發建設樂世界的過程當中,我們遇到的挑戰和困難也存在,因為開發建設購物中心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

沃爾瑪“雙管齊下”的另一方面就是電商,其已在中國收購了1號店。然而根據接近人士反映,沃爾瑪和1號店的整合並不十分順利,很多方面還不算太融合。“實體零售的經營思路和貨品品類與電商大相徑庭。”有接近人士如此描述。

對此,沃爾瑪官方給出了不一樣的態度。

沃爾瑪中國高級副總裁兼山姆會員商店首席運營官文安德(Andrew Miles)表示:“在電商平臺合作的領域,我們跟1號店的合作非常好。我們是去年在1號店平臺推出山姆的旗艦店。目前,與1號店合作的範圍主要是華東區域的客戶。我們通過在1號店的平臺上開設山姆會員旗艦店,讓1號店的顧客也能夠購買到山姆的商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合作對1號店和山姆的業務都有幫助。在1號店的平臺上,我們銷售的山姆商品,如果是非會員,銷售的價格會高10%。”

無論沃爾瑪的轉型如何,其都還需要面對轉型帶來的人力問題,此前沃爾瑪因為調整業務架構而被指“變相裁員”。

對此沃爾瑪表示,其將全面升級其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引進國際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建立“沃爾瑪中國零售大學”,優化門店架構,增設員工職業發展通道,進一步提高員工福利,提倡更靈活的工時管理模式。沃爾瑪將於2016年7月起在全國購物廣場提倡靈活工時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方式給予了員工充分自主選擇的自由,還承諾保證員工的現有福利待遇和收入完全不變,鼓勵員工多勞多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95

破媒介壁壘 上海廣電融媒體中心亮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786.html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湧現,正在進一步蠶食傳統媒體原有的市場,逼著傳統媒體必須做出改變,一場內部媒體大融合的改革正在上海電視新聞業開啟。

2016年6月7日,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宣布:舉全臺之力組建的融媒體中心正式成立,同時由該中心生產的融媒體新聞產品“看看新聞Knews”正式上線。

作為上海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的第四輪重大改革,這標誌著中國第二大媒體集團(SMG)的“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戰略,經過近一年的精心策劃籌備後,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道路上跨出了關鍵的一步。融媒體中心通過融合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多家新聞內容生產單位和內容渠道,共同打造融媒體新聞產品“看看新聞Knews”。

融媒體中心如何破壁?

上海廣播電視臺新聞總監、融媒體中心主任宋炯明表示,新成立的融媒體中心將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壁壘,“融媒體”是指我們的內容將覆蓋傳統媒體渠道和互聯網傳播渠道。“這句話表達起來容易,要做到其實很難。看看新聞Knews將承擔傳統的東方衛視電視頻道上的各檔新聞產出,將在百視通的OTT和IPTV中開出個新聞應用專區,既有一個命名為Knews24的24小時新聞直播流,又有符合互聯網特性的視頻新聞點播服務,我們還將傾力打造一個‘看看新聞’客戶端,覆蓋移動傳播終端。看看新聞Knews的團隊將是一支在傳統媒體、新媒體領域全面開打的隊伍。”宋炯明稱,“留給傳統媒體的時間不多了,我們必須在傳統媒體中率先做出變革。”

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吳小莉也表示:“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誰都可以產生內容,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認識到傳統媒體機構的寒冬確實來了,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個媒體機構,我們需要什麽樣的努力?SMG推出的融媒體中心或許能找到答案。”

那麽,作為融媒體中心落地的產品“看看新聞Knews”將具體覆蓋哪些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渠道?

一是傳統的東方衛視頻道。東方衛視的新聞節目將由“看看新聞Knews”團隊生產,繼續包含目前開設的《看東方》、《東方大頭條》、《東方新聞》、《直播上海》等,但其內容將做進一步優化,在時效性、準確性、感染力、引導力方面有進一步提升,繼續呈現國內主流衛視的氣質、國際風範、專業標準。

二是SMG所屬東方明珠新媒體公司的IPTV、手機電視和BesTV互聯網電視平臺。這三大平臺目前已覆蓋近億用戶,這三大平臺開設“看看新聞Knews”專區,提供一條24小時持續更新的視頻新聞流“Knews24”和一批可供點播的互聯網視頻新聞節目。“Knews24”的主要內容將由常態化的新聞資訊播報、重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直播、深度調查報道、新聞解讀和評論、可視化數據新聞、“專業拍客”特色內容等構成,除時政、經濟、社會以外,還將涵蓋新知、科技、歷史、文化等人文類話題。同時,將著力增強、充分體現上海在國際新聞、財經新聞領域的優勢。

三是手機客戶端。該客戶端以視頻新聞為特色,但並不僅限於視頻呈現。它將以原創視頻深度報道為核心競爭力,以具備新聞性的直播互動為產品亮點,以聚合網絡新聞視頻為內容保證,使“看看新聞”客戶端成為整個“看看新聞Knews”IP的內容首發平臺和關鍵組成部分。該客戶端目前開設的三大板塊是新聞、看點、直播,其中“直播”是最大的亮點,包括可以隨時引入各路信號的互動視頻直播間和一條持續更新的視頻新聞流Knews24。

機會在哪里?

融媒體中心成立背後,傳統媒體在探索、在變革,力求尋找到一條康莊大道。

SMG方面表示,首先,電視媒體轉型不能輕言放棄傳統電視頻道尤其是主頻道。數據表明,雖然電視收看人數在下降,但電視機作為一種傳播終端仍然有極大的家庭保留量,轉型不能以削弱電視新聞內容生產力為代價,要以優化電視新聞生產、提升電視新聞質量為目標之一。

其次,電視媒體轉型要抓住互聯網電視(包括IPTV)快速發展的產業趨勢,借力互聯網電視平臺。上海廣播電視臺當前已明確將平臺戰略聚焦於BesTV,正將其打造為國內最大的互聯網視頻節目入口。電視新聞轉型可以依托也必須依托這一平臺,以最快速度實現大面積用戶覆蓋。

SMG方面稱,移動端已經成為最快捷觸達用戶的傳播終端,電視新聞轉型要明確移動端優先戰略。電視新聞轉型發展必須把提升移動端傳播力作為項目打造的重點,切實提高移動傳播的觸達率,從而達到以移動端實現品牌觸達和碎片化觀賞、以大屏端實現“占據客廳時間”的目標。

“新聞”是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被傳統媒體視為“立身之本”的價值所在。宋炯明表示:“融媒體中心會由網絡信息聚合作為內容基礎面的支撐,但我們將堅持集中最優質的資源投身原創深度報道的產出,我們不打算做簡單的搬運工、粘貼匠,我們想繼續堅持嚴肅的、負責任的、有價值觀的新聞報道。”

對新聞業來說,用戶需求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內容,二是接受內容的方式,也就是渠道。

宋炯明說:“我們集合優質力量,致力於優質原創內容的生產,滿足受眾對更高質量的新聞內容的需求;我們進入互聯網電視渠道、打造自有客戶端,也就是因為受眾獲取內容的方式變了,渠道豐富了,從過去單一的傳統媒體拓展到了手機,那麽我們就要把內容通過其目前最常用的內容接受渠道送達。這看似轉型發展,其實萬變未離其宗,並沒有偏離新聞行業最初的使命,它完全是新聞事業內在發展的必然。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有人說媒體轉型是個偽命題,我們倒有幾分贊同,其實不是轉型,而是懷抱初心的持續優化和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49

專訪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談太空熱 解放下一代跨界力:太空教育

2016-06-06  TCW

太空教育可謂集全學科大成,而解決太空任務的思維過程,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天性,對未知的興趣便能轉為學習動力。

「外星人、飛碟、五十一區……。」每隔一段時間,這些關鍵字就躍上報紙版面。再也沒有比外太空更令人著迷的領域,從《星際大戰》和《星艦迷航記》等系列電影熱賣,延伸到周邊商品,幾十年來,太空熱潮從沒退燒。

近年,太空成了一門好生意。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二○一四年全球的航太產業營收為二千零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六千五百億元),比起上一年增加四%,其中含發射產業、衛星製造產業和通訊產業等。

世界龍頭企業掀起太空熱。特斯拉、Space X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等人,都大力投入太空領域,馬斯克更大膽宣布:「兩年後要送太空船上火星!」

台灣太空行動則從

一九九九年發射第一

顆衛星起,以具有天

氣和遙測功能的衛星

為主。相較於過去衛星的製造仰賴國外,今年下半年,將發射

第一顆由台灣自行研

發的遙測衛星,成為台灣太空界創舉。

現在各國已積極投入太空教育,透過展覽或營隊等方式,連結天文、航太、數學、物理、化學等跨領域學習。但檢視目前台灣太空教育卻相當貧乏。

內容不光天氣與觀星

有些知識小學就能開始學

「台灣對太空相當陌生,」國家太空中心正工程師黃楓台指出,國中小的太空課程,大多為天氣、觀星等主題,即便有太空行動內容,也多以歷史角度來切入。許多人也不清楚,包含衛星電視、記憶枕、人工義肢和太陽能發電等,都與太空發展息息相關。

在台大教導普通天文學的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也感嘆,有些知識小學就可以學,「為何大家到了大學,才發現宇宙

的美好?」

台北市的復興中學,是目前全台唯一大規模推廣太空教育的學校。十年前開始,與美國休斯頓太空與科學教育協會(HASSE)合作,每月有一次的遠距教學,由NASA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人和科學家授課,談太空人的生活等主題。

台灣學生被升學主義綁架,普遍缺乏目標,「太空教育是為了找到孩子的vision (願景),」長年推廣太空教育的iVicon執行長、HASSE共同創辦人劉倬宇觀察,學生建立起探索未知的熱情,就有自主學習能力。

除了啟發更有助探索

含工程、數學跨領域學習

他回憶,二〇一二年,NASA的火星採測車好奇號登陸火星時,一名參加HASSE太空學校的國中生在NASA目睹現場實況,不禁激動的說:「原來學數學不是為了考上好大學,而是要上太空、帶人類開啟未知。」《商業周刊》獨家專訪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Deborah Barnhart)。身為NASA官方太空展覽館,一九八二年起該中心舉辦青少年太空營,連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都曾參加過這個課程。

她如何看待太空教育?以下整理訪談精華。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要了解太空?什麼是太空教育?

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執行長伯恩哈特答(以下簡稱答):人類具有探索天性,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許多探險行動,現在,太空成了下一階段的任務。重點不只在於我們在外太空發現什麼,而是我們透過哪種科技到達。能想像嗎?包含提款機內的晶片、衛星電視和通訊等,都是從太空發展而來。因此,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現在我們能享有天氣預測和通訊等,都拜地球外的衛星所賜。可以說,當我們有更多離開地球的行動,反能幫我們拯救地球。太空教育

是整合型的跨領域

學習,舉凡工程、

數學、科學和生物

等,甚至連商業管理、安全等,都是課題。但推廣太空

教育的本質是啟

發,讓孩子對未來有更多想像。

兩年後,我們將發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功能比哈伯望遠鏡強一百倍,能看見一百三十五億年前,最早一批生成的恆星。這就像是雞蛋殼上的裂縫一樣,外太空的探索露出更多曙光了。

太空人現身當講師!

藉角色扮演學習團隊合作

問:太空教育該如何推行?

有哪些成效?

答:這略分為知識和實務操作兩大面向,可以透過太空營方式推行。首先是知識面,我們邀請太空人和科學家等解說太空歷史和各國的太空行動。

上課的地方不是教室,而是擁有火箭、實驗室、3D太空無重力體驗球等設備的中心,讓學生身歷其境學習。

實務操作上,我們提供任務挑戰,包含登陸月球、火星任務等。例如十多名學生角色扮演,有些人是地球上太空指揮中心的人員,有些則是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有些人在國際太空站裡工作。

當大家就定位,我們不經意的丟出各種任務:「太空艙發生緊急事件,糧食不夠吃了,怎麼辦?」「通訊斷了,如何跟地球的指揮中心聯絡?」聽到指令時,學生手忙腳亂,他們必須運用過去的知識解決危機,更要團隊合作。這就是「問題導向」學習法,為了解決任務,讓課本的知識活了起來。

踏進太空領域,不一定只能當太空人,還有工程師、科學家、律師、設計師等可以選擇。

例如,醫護人員知道人體在某個太空環境中,會產生身體質變,就能事先預防。

曾有名十一歲盲人女孩參加太空營,原本她認為人生一團糟,還失望的說:「我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但因為對太空的愛,長大後她加入NASA 團隊,成為實驗室的一員。

還有一名小男孩,剛開始參與課程時很驕傲,他不信任組員,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這時教練告訴他:「來到這裡,不是讓你學如何在太空中完成任務,而是如何讓一大群人一起完成。」男孩事後說,這句話改變了他,他停止貶低他人,開始學習合作。可見,太空教育超越學術領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技能,包含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能力。

用太空知識激發學習動機

九成學生更願意精進學業

問:除了太空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學太空教育?

答:體制內來看,如同現在許多學校老師會用藝術或音樂等素材,帶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也應該懂得利用太空知識,當作有趣指引,進而講述深層內容。近九成的太空營畢業生說,之後回學校,他們更加精進自己的學業,尤其工程和數學等,因為他們了解到建立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至於自學方面,學生可使用NASA等線上學習資源(https://www.nasa.gov/),或是追蹤業界在太空發展的進程。

太空是所有學科的總和,當學習更廣泛,知識的運用將會更靈活。另外,太空書籍或電影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尤其許多人看完電影後,習慣上網查詢電影內提及的太空知識。以電影《地心引力》來說,如果從科學角度來看,劇情極度荒謬,但多數人卻不知道。因此只有對太空的理解多一點,才能辨別是非。

問:怎麼看目前各國的太空行動?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答:過去太空發展被掌握在政府手中,現在,我們從民間吸取能量。太空不再只是政府的事,而具有商業價值。

太空已是所有人類的事。

但太空計畫需要合作,甚至與過去的敵人合作。太空產業有個重要的詞是「競合」,也就是既競爭又合作,人類行動到達外太空後,國家的疆界也隨之消失。當太空探索已是全民行動,太空教育的推廣,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唯一橋梁。

撰文者李雅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2

北京副中心如何點亮環首都貧困“陰影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035.html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燕太片區”)將迎來新機遇。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求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工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這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陳劍撰文認為,“副中心”所承擔的職能不僅負責北京市的行政、經濟、文化等核心職能,而且還將構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其在各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都將強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興起,以及京津雙核驅動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推動各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間重組,這樣的經濟結構梯度所形成的資源雙向流動,將助力燕太片區的扶貧攻堅。

大都市陰影區

由於地處北京、天津周邊,跟兩大直轄市的繁榮形成強烈反差的燕太片區格外引人關註。這一區域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域跨河北、山西、內蒙古三省區,涉及33個縣,環衛京津。

2012年國務院批複的《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稱其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不過,在京津冀城市群內部有兩點值得關註。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學者孫東琪等曾發表論文稱,通過建立模型發現,京津兩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系強度相對較強,各城市與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聯系強度為次強,但其兩兩之間產業聯系強度相對較弱。這表明北京、天津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較弱。

此外,該論文還發現,產業聯系強度呈現南高北低的態勢。在北京、天津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平均產業聯系強度,遠低於南部的石家莊-保定、保定-滄州、滄州-廊坊、廊坊-唐山、唐山-秦皇島平均產業聯系強度。

對於集中在北部的張家口、承德及南部的保定、廊坊等地的京津冀“大都市陰影區”,前述論文基於產業空間聯系視野對其形成進行了實證研究。這其中的原因包括,“陰影區”自身受首都政治制約太多,開放程度普遍較低;燕山—太行山的區位因素限制物流、交通流;產業結構不合等。

受限於地理條件,從歷史階段來看,燕太片區也是發展滯後的地區。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宏對本報記者稱,“陰影區”地處燕山和太行山腹地,屬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生態脆弱,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存在限制經濟發展的諸多客觀因素,“跟全國其它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特征是相似的。”

此外,“陰影區”的人力、資金等生產要素外流現象嚴重。趙宏稱,這跟大城市過於強大的集聚能力是相關的。大城市越是功能過多集聚,周邊資源就越會向更高效率的平臺流動,這也是符合一般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大樹底下不長草”、“燈下黑”等說法即是由此導致貧困帶的形象比喻。

在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看來,固然燕太片區的貧困與長期以來因為靠近京津導致更容易遭遇人才和勞動力流失,包括水資源和環境也更多時候需要做出犧牲,在上一輪工業化過程中,確實失去了一些發展的機會,且增加了很多的限制,但在這些地方調研的時候,他也發現,這些地區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等靠要的心態,導致內生性的發展動力不足。

副中心的梯度效應傳遞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提出,圍繞北京、天津這兩座中國北方大都市周圍的貧困帶“陰影區”,《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2014-2015)》將這部分連片特困區放置在燕太片區。該報告由吉首大學“中國連片特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研究”課題組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

對於這一片區的貧困,新華社主辦刊物《半月談》記者在河北張承地區和太行山一線貧困縣走訪後發現,該片區因災致貧返貧突出,“戶里窮、村里空、鄉鎮背著大窟窿;行路難、吃水難、脫貧致富難上難”,仍是這一地區的真實寫照。

“燈下黑”這種情況的形成,學術解釋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存在著的不合理城市梯度和薄弱的中心城市輻射。

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亞明等曾發表論文稱,與長三角都市圈的城市分布層次清晰,結構合理相比,京津冀區域內城市結構梯度不合理,大城市處於絕對優勢,缺少發揮“二傳手”作用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收稿於2012年5月的該文章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該文稱,由此導致發達地區出現的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規模和產業鏈因為找不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沒有能力向周邊落後地區推廣和擴散。因此,更加加劇城市結構梯度的不合理,形成惡性循環。

文章稱,由於梯度不合理,相較於長三角的首位城市上海,京津不僅不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反而呈現吸收模式。於是,與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區域的“群芳競秀”相比,北京在京津冀區域內發展成為“一枝獨秀”。且京津“雙核”在產業布局等方面的交叉也減弱了“雙核”整體對河北經濟的綜合拉動力。京津經濟總量偏小,城市首位度偏低,致使中心城市難以發揮對整個地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心城市與圈內城市在產業分工方面容易出現矛盾,很難實現共贏。

趙宏稱,“不但河北沒有發展起來,即使是北京遠郊區縣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不過,放大來看,這也跟國家多年來實行的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結構有很大關系。改革開改之前,依靠剪刀差來支持工業化,後來改革沒有深化到位,使得農村變成人才輸出地,城市變成人才集中地,失血問題嚴重。

一年來,通州從“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升格為“北京市副中心”,陳劍在前述文章中稱,行政副中心主要是把行政功能搬過來,城市副中心則是把幾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搬過來。他預言,非首都功能的全面搬遷,通州將成為北京的第二個中心,並且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中心節點。隨著時機成熟,北京城市副中心或許將會升格為新北京城市中心。

這對破除“環京津貧困”有何裨益呢?

雖然通州副中心的建設在地理位置上,輻射帶動的是北京周邊郊縣,聯動發展天津的武清、寶坻區域,尤其是夾在京津之間的河北“飛地”三河(燕郊)、大廠、香河三縣市,對位於西部、西北部上遊生態涵養地帶的燕太片區,比如張家口、承德、保定等集中連片的京津大都市陰影區並無直接作用,但是葉一劍稱,兩者背後都是基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

他說,北京副中心的建設是這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中比較關鍵的一環,而對於解決環京津貧困帶,雖然不是這一協同發展戰略的最直接目標導向,但是,客觀上將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產業、交通和環境的協同推進,將為這些地區帶來積極的影響,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的重新布局,這是很大的改變。

事實上,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不符合北京直轄市定位的產業紓解到周邊城市,由副中心以降而形成的梯度效應,通過這種效應的傳導,若各城市尋求錯位發展,借鑒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模式,形成既競爭又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尋求內生的可持續增長動力

在地方調研時,葉一劍發現,這些地區因為在行政轄區上不屬於京津兩地,使得出現很多的斷頭路。往往一路之隔,兩地發展水平就是兩重天。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背景下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再布局,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將對這些貧困地區的發展帶來重大利好。比如旅遊業的發展,一旦解決了抵達性問題,這些之前的貧困地帶,其區域價值一下子就會被重新發現。

同時,在討論京津大都市陰影區這個話題上,葉一劍認為,不應該依然停留在對京津發展模式的指責上了,甚至說過多的寄望於兩地產業和資源的溢出,而是更應該充分審視這些地區的獨特的資源,然後立足於京津冀巨大的消費市場來尋找到新的消費時代的服務和產品的供給,進行差異化發展,找到自身的發展優勢和發展道路。

他說,面對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只要能夠提供很好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比如旅遊,固然以前這些地區因為受制於京津兩地的影響一直沒有太多的工業布局,但這恰恰使得這些地區保留了比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現在反而都成了最為稀缺的發展旅遊的資源,這幾年像白石山、崇禮、懷來等地的旅遊發展之所以這麽快,就很說明這個趨勢。

葉一劍表示,要徹底解決京津大都市陰影區問題,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些地區的脫貧應該更多的思考京津冀龐大的消費人群和消費市場需求,然後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和潛力,從而發展起相應的產業。而且,這些地區的發展也應該破除對國家扶貧戰略的過度依賴,較多的基於對新興消費市場的洞察,引進更多的社會資本,加以相應的管理體制改革,為這些地區找到內生性的增長動力,才可以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趙宏稱,優質資源向效率更高的市場集聚是市場的力量,政府也要發揮積極的作用,用“有形的手”來矯正市場失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搬遷改善貧困帶居民的生產條件,增加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品的投入,縮小跟大城市的落差,還要做好規劃政策,建立對生態涵養地區建設的利益補償機制。不過,他也承認,生態補償由於計算定量的複雜性,操作上仍然有難度,目前仍在探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0

東風日產5億造三大中心沖刺工業4.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389.html

歷經近兩年建設,東風日產先進工程技術中心、啟辰造型中心及東風日產大學構成的三大中心於6月16日在廣州花都正式落成。總投資額高達5億的三大中心,作為東風日產新中期事業的關鍵一環,將負責東風日產先進工程技術開發、啟辰品牌造型設計和人力資源生態系統構建。

東風日產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周先鵬

東風日產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周先鵬表示,“站在百萬(輛)之後,東風日產面臨新的發展態勢。在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工業4.0、互聯網+’等概念,並越來越重視自主品牌的大背景下,事實是對企業綜合能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勢必為啟辰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因此,面對機遇和挑戰,東風日產積極布局三大中心,提升自身軟實力,從產品、研發設計、制造、人才培養等多個維度鍛造企業內功,提升綜合實力。”

新落成的先進工程技術中心,具備創建新型智能綠色工廠、產品同期開發、體系建設和專家化人才培育三大職能,將為東風日產的智能制造提供支撐,持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該中心落成後,東風日產新車核心業務將集中化,可同時準備車型數翻番,將為未來每年5款以上新車準備、2款以上全新車型同時試做提供有力支撐,推進研發自主提升新品設計質量,縮短新車投放市場周期,保障產品品質,提升同步工程能力,並且為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創新提供支持。其中,智能綠色工廠的規劃設計,決定了工廠的運營成效。東風日產先進工程技術中心作為“生產工廠的工廠”,圍繞智慧與綠色,實現新工廠建設過程的優化以及現有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改善,積極研發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三新”技術。在現場,第一財經記者看到,3D打印、綠色機器人、虛擬現實、無線充電等一批代表性的新技術設備。

啟辰設計中心與日本厚本的全球設計中心、加利福尼亞的日產美國設計中心、英國的日產歐洲設計中心並列,是日產全球六大設計基地里最新成立的造型中心,負責啟辰品牌車輛造型調查、先行造型功能開發、外型及內飾的造型設計、色彩和材質開發,以及涉及造型立體化而進行的數字和油泥模型開發。

周先鵬稱,布局三大中心,是東風日產發展的內在需求,是未來中期事業計劃的重要支撐。三大中心的落成,將在商品競爭力、公司品牌力及營銷力、啟辰戰略多方面持續發力,助力提升東風日產綜合競爭力,力爭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成為行業標桿。

東風日產繼去年實現百萬輛的年銷量之後,今年持續實現較快增長,1~5月累計銷量為38.03萬輛,同比增長10.0%,其中5月銷量為9萬輛,同比增長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29

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指數:零售地產市場呈三級發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278.html

近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世邦魏理仕共同調研編纂的《2015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報告》正式發布。本報告首發了“2015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指數”。該指數綜合了平均租金、空置率、租金波動性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可支配收入、各類品牌門店數量等分別反映供應和需求端的指標,將中國大陸17個代表性城市零售市場發展水平劃分為成熟-成長-潛力市場三個階段。

綜合看來,成熟市場的城市層級普遍較高,雖然購物中心存量大,但得益於堅實的市場基本面,未來市場總體供需表現仍較為平穩。而潛力市場雖然零售物業平均空置率達10.8%,與成熟及成長市場平均空置率相比高出3個百分點。但這些市場的發展往往更為迅速,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高於其他市場,因此除個別城市外,由於未來三年開發項目體量與現有存量相比相對有限,市場總體供求亦尚算平衡。

報告數據顯示,成熟市場包括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深圳、廣州;成長市場則有南京、武漢、重慶、沈陽、天津、寧波;蘇州、大連、青島、無錫、長沙為潛力市場。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連鎖品牌與購物中心委員會,2016年二季度

值得警惕的是,武漢、重慶、沈陽、天津等處於成長市場級的區域性門戶城市,因商業可輻射周邊城市,且商業用地供應量豐富、價格較成熟市場的城市低,被認為成長潛力較大,從而吸引了相當一部分零售物業開發經驗豐富的開發商進行開發。但過去四、五年間集中的購物中心開發超出了部分零售市場的承載能力,個別城市零售物業市場的空置率達兩位數。

在依據指數所劃分的三級市場中,成熟市場雖然也面臨未來累積供應量大和零售商圈多中心化造成的分流壓力,但得益於龐大的消費群體、較強的消費力,特別是消費者對新品牌較高的接受度,購物中心在這一級市場所屬城市中表現更為成熟,物業形態也較為豐富。其中,中國的兩大超級城市中,上海因其穩定的租金增幅成為知名開發商首選地,而北京則因高端消費力突出,新進駐品牌數量居首。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連鎖品牌與購物中心委員會,2016年二季度

值得註意的是,成都憑借較為超前的消費觀念,使其成為零售品牌和開發商擴展的重點城市。在本報告選取的25個知名國內外購物中心開發商中,進駐成都、重慶及沈陽的開發商數量均位於全國前列,成都知名購物中心開發商滲透率位列全國第二。

此外,截至2015年,本報告所監測的17個大中城市已落成零售物業總存量達6120萬平方米。目前,全國在建項目共323個,總建築面積近3200萬平方米。根據世邦魏理仕2016年4月發布的《全球購物中心開發最活躍城市》,全球前十購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城市中有九個在中國。

註:統計範圍包括17個中國大中城市,16個美國大中城市以及83個歐洲主要城市,項目包括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物業。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16年第二季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26

漢高上海首個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成立 配備NVH實驗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317.html

全球領先的粘合劑、密封劑和功能性塗層解決方案供應商漢高位於上海的首個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HAIC)昨日揭幕。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所全新打造的創新中心配備了世界一流的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檢測實驗室,這標誌著企業跨界跨行業整合成為一種趨勢。

漢高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占地6730平方米,共設有171個研發及產品開發工作站,能有效促進項目團隊間的緊密協作。標誌性的實驗室NVH檢測實驗室配備有最先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可通過對產品設計參數的優化為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區的客戶提供更為出色的降震減噪及性能優化解決方案。

漢高全球汽車和金屬工業市場高級副總裁、漢高粘合劑技術亞太區負責人柯思騰先生(Christian Kirsten)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創新中心將整合我們的優勢資源和研發能力,關註亞太地區最為迫切的市場發展需求,更快速、有效地為本土客戶提供定制化創新解決方案。”

亞太市場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新興市場、同時也是漢高粘合劑技術在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然而,區域和地理上的限制長期以來是影響研發成果效用最大化的主要阻礙之一。柯思騰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區域市場聯動性的加強,企業創新也需要實現實時對接。創新中心能夠在連接亞太區本土創新和全球研發中發揮關鍵的樞紐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電子技術在汽車制造等行業比重不斷上升,消費電子等的表面處理也開始借鑒傳統工業技術。先進粘合劑技術解決方案將更大程度地以跨行業、多領域的應用方式呈現。以NVH降震減噪優化解決方案為例,該技術旨在降低汽車等交通工具運行中零部件之間的摩擦以及傳動所產生的噪音、震動,從而滿足本土日漸崛起的中產階級對於汽車舒適駕乘的需求。在日益廣泛地被運用於汽車制造的同時,該技術也在高鐵和家電行業有多種應用。借助漢高粘合劑技術橫跨多行業的傳統優勢,創新中心也將在打破行業壁壘方面發揮重要優勢。

柯思騰還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工業企業如何適應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首先是汽車的輕量化。如今,粘合劑已被越來越多地用於替代傳統鋼材鋁材的複合材料中。複合材料可以減輕車身重量,從而滿足更嚴格的燃油經濟性標準,同時通過結構性塗層實現比鋼鐵更出色的性能,在不影響車輛結構完整性的同時為創新型汽車粘合劑解決方案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電子行業。先進的粘合劑技術正幫助亞太地區眾多LED和OLED市場的顛覆性創新成為現實。粘合劑在該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無論是汽車前燈、廣告燈箱及商用建築、道路、停車場照明,還是計算機屏幕、手持設備和顯示器等。柯思騰舉例稱:“隨著智能手機體積越來越小,越來越薄,芯片功能卻越來越強大,對於散熱的要求很高。通過漢高的粘合技術以及特有的熱管理處理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芯片散熱,發揮其功能。”

針對目前蘋果、三星都準備蓄勢待發的OLED顯示器技術,柯思騰稱:“漢高也在密切關註行業動向,以滿足客戶的新需求。” 據媒體已經曝光出來的信息,蘋果明年即將推出鑲嵌在屏幕內的Home按鍵,而目前漢高的指紋傳感器粘合技術是全球頂尖的。

柯思騰還透露,漢高全球每年用於研發的資金是3億歐元,其中30%用於長期的研究項目。他說:“技術在新型的電子設備以及汽車等產品中所占的價值比重越來越高。因此盡管新車制造和智能手機出貨量有所趨緩,但是對於技術的需求和要求更高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柯思騰表示,漢高並不會因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而改變其在華戰略,反而加大了投入。盡管他未透露新建的粘合劑創新中心的投資規模,但他表示:“從GDP來看,中國經濟繼續放緩的風險仍然存在,但是中國市場仍然是漢高粘合劑最大的市場,可持續發展、城市化、人們對移動性和通信等新需求的產生都對漢高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為漢高在中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去年漢高全年營收180億歐元,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實現了3%的增長,其中43%的新增收入來自於新興市場。漢高在全球7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全球擁有130多個制造工廠。漢高粘合劑業務1965進入亞洲市場,在亞太擁有超過23億歐元的營業額。粘合劑業務在漢高整體業務收入中占比超過50%。

註重創新與設計是外企在中國經濟轉型期的普遍戰略。漢高的合作夥伴,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上個月也在上海成立全新的亞太設計平臺,旨在通過這一平臺與亞太地區的設計師增強聯系。作為亞太區設計活動的樞紐,它將為汽車、化妝品、建築和消費品等行業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上海也是巴斯夫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基地和先進材料及系統研究部門的全球總部所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51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寧家駿:大數據中心不能盲目建設

大數據產業當下很熱。在2016中國(廣州)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的大數據分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卻提醒說,大數據中心不能夠盲目建設,現在發展大數據,“最大的風險就是我們大數據這種基礎設施產能的過剩”。

目前,國家大數據產業的“十三五”規劃正在密鑼緊鼓地制訂當中。寧家駿認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最重要的是要推動大數據資源的共享開發”。他透露,今年,國家計劃將出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和目錄指南”,目前正在編制過程中。

防止數據中心產能過剩

“現在一說大數據就是搞大數據中心,就是講我這兒有什麽優惠政策,這是不行的。”寧家駿冷靜地說。

今年,寧家駿到國內一些省份去調研,發現有的地方建了許多所謂的大數據中心,一看機房里面,大部分都是空的,有的設備很少,沒有什麽應用。“數據中心建設是發展所需要的,是重要的基礎設施。但是這個基礎設施一定要合理布局,一定要整合資源,一定不能夠盲目建設。現在發展大數據,最大的風險就是我們大數據這種基礎設施產能的過剩。”他深有感觸地說。

“大數據非常熱,全國各地開足馬力、報項目,”寧家駿說,國家大數據部級聯席會議的秘書處就設在國家信息中心,一開始,各地一下子報了1900多個大數據的項目。“開始大家挺高興,報這麽多項目。後來具體一看,許多都是把一些傳統的信息化建設的項目,戴上一個大數據的帽子就報來了。”

大數據,更重要的不是數量多少,是數據要跨系統、跨地域、跨領域、跨部門來應用。寧家駿透露,所以國家發改委剛剛下發了一個文件,要求各地整合後重新報項目。這次規定,每個省就只能報10個大數據項目,每個央企和中央各部委也只能各報3個項目。以此,加強統籌規劃,避免資源浪費。

加快大數據的共享開發

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最重要的是要推動大數據資源的共享開發,這仍然是中國在大數據建設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寧家駿說:“我們的互聯網企業、金融電信行業,確實有了很多數據。但是如果要真正按照大數據來應用,離不開國家的一些基礎信息資源的配置、支持,而恰恰現在國家基礎信息建設總體來說推進遲緩。”

遲緩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長期以來,縱向的部門都強調自己部門要對數據要大集中。但是它們卻忘記了另一頭,就是真正給老百姓辦事、給企業服務、給社會服務的基層市縣級卻缺乏在數據領域的權力。比如,深圳要把所有的人口數據,包括出租屋、計劃生育、社保等數據集中在一起,就曾經碰到過不少困難。

還有,必須加強數據資源的安全保護。寧家駿說:“大數據要開放、共享,但共享、開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醫院里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集中起來可以利用,像搞藥物研究,但是必須要‘脫敏’,不‘脫敏’就隨便拿來用,那怎麽得了?所以,保障數據的安全,非常重要。”

因此,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綱要已明確了三項任務:第一,數據資源的管理;第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三,數據安全保障。

大數據發展的春天到了

盡管面臨問題不少,但寧家駿仍對中國大數據產業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說,“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雲計算結合,會引發產業、公共服務、個人生活的很大變化。”

如,國家發改委、衛計委等六個部委最近聯合下發了國務院的批文,關於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大數據應用,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還專門把可穿戴式設備列為一個發展的重點。

又如,把大數據應用於公共服務。全國“互聯網+政務服務”大會即將召開,深圳、佛山、廣州市荔灣區等地,將作為全國把大數據應用於公共服務的優秀典型。

還有,用大數據來精準扶貧。廣東是珠三角經濟發達,粵北和粵西也有貧困縣。到2020年,讓全國七千萬貧困人口脫困,是“十三五”規劃的一個硬任務,甘肅、貴州都嘗試利用大數據做脫貧的工作,比如動態掌握扶貧款使用的情況。

寧家駿接著說,現在國內投資增長乏力,民間投資持續下滑,經過調查,主要原因是對現行政府改革遲緩有所疑慮。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出現“四降一升”,經濟增速在下降、工業品價格在下降、企業的效益在下降、資本回報率下降,同時勞動力的成本在上升。“所以,現在必須推動改革,發展大數據和信息經濟,是我們深化改革和轉型的一個重要部分。”

“大數據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了,”寧家駿說,“我們發展大數據,其實就是要讓老百姓從中受益,要有社會經濟效益,使得我們的發展更加契合國家的一些政策,得到國家層面的一些支持。所以,一靠加強領導、統籌規劃,二靠產學研用緊密協同”。

6月28日下午,由國家信息中心深圳大數據研究院、深圳市奧維雲網大數據有限公司、北京勾正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數據產業聯合會、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等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在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下,正式啟動“中國大數據創新應用產業聯盟”的籌備工作。對此,寧家駿給予厚望,希望這個聯盟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推動中國大數據產業的創新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