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執政黨地選報捷有利默克爾連任
1 :
GS(14)@2017-05-18 02:08:06德國西部的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Rhine-Westphalia)前日舉行地方選舉,是9月大選前最後一場地選。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再度報捷,攻陷主要對手社民黨的陣地,第三次連任呼聲繼續推高。
社民黨:大選捲土重來
CDU的得票達33%,多於社民黨的31.2%,社民黨籍州長克拉夫特(Hannelore Kraft)為敗選引咎辭職。社民黨黨魁舒爾茨承認這是「慘痛的敗仗」以及「艱難的一天」,但揚言選戰才剛剛開始,會在大選捲土重來。親商界的自民黨得票12.6%,綠黨得票6.4%。至於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得票7.4%「搶灘」成功,至今已在13個州議會內得到議席。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是德國各州中人口最多,更是舒爾茨的家鄉。自1966年起,當地議會大部份時期都由社民黨控制。今次得票是社民黨自二戰後在當地的最差成績,也是CDU不足兩個月第3次重要勝仗。當地智庫組織認為,社民黨最大的問題在於支持者取態太溫和,越來越多人覺得走中間偏右路線的CDU是可接受的選擇。社民黨現時全國支持率落後CDU十個百分點。法新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6/20022752
默克爾盼「日內」開始脫歐談判
1 :
GS(14)@2017-06-11 16:08:52【不受影響】文翠珊本身希望利用今次大選凝聚更大民意授權啟動脫歐談判,但結果未如理想。德國總理默克爾表明,已假設英國會按照原定的脫歐談判計劃行事,並期望「日內」開始談判,不受英國國內政局的影響。默克爾前日到訪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與總統培尼亞共同會見記者,特別回應英國大選對於脫歐進程的影響。她指出德國已準備妥當可開展談判:「聽到文翠珊首相所言,我已假設英國會保持現有的談判計劃不變。」她希望談判盡快開始,現階段看不到任何理由會令其延遲舉行。按計劃會談本月19日展開。默克爾又提到,英國和歐盟27國都會致力保障自身利益,但即使英國退出歐盟,仍然會是歐洲和北約的一部份,因此與英國仍然會是合作夥伴關係。今次大選中,留歐派議員和務實脫歐派議員勝選比例高於預期。倫敦智庫Chatham House分析員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表示:「雖然將脫歐作為大選的重點議題,可是她(文翠珊)在競選過程中沒能好好解釋如何領導談判,也沒有告訴大家最終的協議會是怎樣。」
國會拒妥協或二度公投
尼布利特又認為,文翠珊在選舉失利後將焦點移回脫歐談判上,已經將脫歐談判推向牆角,因要平息國內不滿,最終協議必須將經濟影響降至最低,國會也不會輕易放過她。一旦國會拒絕妥協,落入「無協議好過壞協議」的境地,甚至有機會出現第二度公投。路透社/新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1/20051935
哀悼德前總理默克爾:他改變我一生
1 :
GS(14)@2017-06-18 11:18:03有德國統一之父之稱的德國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 圖)前日離世,多國領袖致辭悼念。在東德長大、獲科爾提攜的現任總理默克爾表示:「他斷然改變了我的一生……即使他人仍在猶豫,他堅定地實現統一德國的夢想和目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在Twitter上載一張前總統密特朗與科爾合照,表揚他在統一德國和推動法德關係上的努力,形容他是「偉大的歐洲人」;布魯塞爾歐盟總部下半旗致哀,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形容科爾對他亦師亦友,對消息感到非常哀痛。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全球受惠於科爾的視野和努力,他的精神將長存。」前總統克林頓指科爾的「先見之明讓德國和整個歐洲準備好迎接21世紀」;喬治布殊形容他是「二戰後最偉大歐洲領袖之一」。俄羅斯總統普京亦表示哀悼,指科爾積極改善德俄關係。當年有份就德國統一談判的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揚科爾成功顧及各方利益建立互信。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59763
默克爾為爭連任開綠燈德歷史性通過同婚合法
1 :
GS(14)@2017-07-01 10:50:04■男女同志在柏林勃蘭登堡門興奮慶祝同性婚姻合法化,揮動彩虹旗。 路透社
彩虹旗昨天在德國徐徐飄揚。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容許執政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友自由投票後,德國聯邦議院昨天趕及在9月大選前最後會期,歷史性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為默克爾爭取四度出任總理掃除一大障礙,不過基於原則,她本人對法案投了反對票。
法案昨天在393票贊成、226票反對、4票棄權下獲得通過,最快下周交到早在兩年前已通過相關法案的聯邦參議院,審讀後即完成立法程序,毋須再經表決。法案可望年內生效,屆時法律對婚姻定義將改寫成「兩個不同或相同性別的人的結合」,同性伴侶能夠由目前只限「民事結合」變成「婚姻關係」,兼可以領養孩子組織家庭。
■有同性伴侶得知表決結果,興奮地擁吻。
容許黨友「憑良心投票」
「在我個人而言表決令我很感動。」默克爾回應德國這個歷史性一刻,但同時「基於婚姻應是一男一女結合的根本信念,我並沒有投贊成票。我希望今天的表決不但能夠宣揚對不同意見的尊重,亦可令社會更團結更和睦」。同性戀者欣喜若狂,長居柏林的法籍工程師泰蒂形容喜訊令他「暖在心頭」,跟男友施特羅貝爾「打算搞個結婚派對,用新權利保障我們的關係」。早前民調顯示80%德國人都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德國作為「歐洲老大」,在同性婚姻合法化進程上因受制於基民盟長期執政,而滯後於英、法、挪威、瑞典等多個歐洲國家。「鐵娘子」默克爾一直以同性婚姻可能令兒童缺乏保障為理由堅決反對,但本周一出席訪談會期間,她被一名男現場觀眾質問「我何時才能稱我男朋友為丈夫」時竟一反常態,指在保守州分巴伐利亞遇見一對照顧八名寄養孩子的女同性戀者,令她改觀,若然國會就相關法案進行表決,將容許基民盟黨友「憑良心投票」。外界相信真正「打動」默克爾的其實是9月24日大選。基民盟選情本身已因為歐洲民粹主義四起而堪憂,可能不夠議席要籌組執政聯盟,但能夠拉攏的政黨全都拿同性婚姻做籌碼,警告若法律維持現狀基民盟就休想合作。如今,打民粹牌的極右「另類選擇黨」(AfD)變成唯一反對同性婚姻的政黨。
投反對票安撫保守派
不過分析提醒默克爾不宜太早樂觀。首先,如今距離大選尚有近三個月,在瞬息萬變的政治生態下同性婚姻合法化隨時不再是重點議題;其次,即使默克爾昨天「戴頭盔」投反對票,部份基民盟成員已對她轉軚深表不滿,亦可能得失保守支持者。此外,今次法案之所以趕及國會休會前通過,是因為基民盟的執政拍檔社民黨見網友對默克爾「開綠燈」表現雀躍,遂抓緊良機提議加快進行表決,惹來基民盟不滿、譴責是違反結盟承諾,一番爭議過後法案終於衝關成功,有分析解讀成是社民黨的「鮮有勝利」,可能是真正選情受惠者。德新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1/20074794
G20下周揭幕 默克爾暗批特朗普
1 :
GS(14)@2017-07-01 10:50:04二十國集團(G20)峯會下周五在德國漢堡揭幕,東道國總理默克爾前日在國會事先張揚,將在兩日長峯會推動多邊合作對抗全球暖化,不點名地暗批高舉「美國優先」旗幟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令會前氣氛異常緊張。默克爾指,全球問題不能通過孤立及保護主義解決,預期「這談判並不容易,分歧已顯而易見」,言論令人猜測她可能將與帶領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特朗普唇槍舌劍一番。德國官員坦言難以預計峯會結果,但特朗普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淡化雙方嫌隙,稱美德關係「一如以往地強健」。法國總統馬克龍期望美國在氣候問題上「回復理性」,呼籲各國與美國保持對話。會場外氣氛同樣劍拔弩張,漢堡是德國多間大型傳媒所在地,亦是著名的左翼社運人士集中地,默克爾故意選擇在當地市中心舉行峯會,部份原因是要彰顯健康民主國家能包容大型示威,她的發言人強調「每個市民也有權示威,即使在G20也不例外」。8,000名無政府主義者及激進左翼,將在峯會前舉行「歡迎光臨地獄」集會,旨在搗亂峯會;當局將派出兩萬名警員,連同警犬、馬匹、直升機及金屬路障嚴陣以待。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1/20074816
默克爾借同志過橋 促成法案通過
1 :
GS(14)@2017-07-01 10:50:04德國勢就同性婚姻立法,當地同志的美夢突然實現,源於默克爾今周的一席話,而驅使她說那番話的男同志表示,從未想過自己可以締造歷史。
女同志擬邀出席婚禮
默克爾周一出席女性雜誌《Brigitte》公開活動時,被現場觀眾之一、28歲的科佩(Ulli Koppe,圖)問及自己為何不能與深愛的男人結婚,誰知默克爾說這是「個人問題」,黨友可就該議題「憑良心」自由投票而毋須顧及黨立場,被視作為同性婚姻合法化開綠燈。科佩事後表示這是意外收穫,他與男友交往近12年,「我愛他,我們亦經常討論婚姻這話題」,因此很希望可向別人介紹「這是我老公」。默克爾又在該活動指自己原本抗拒同性婚姻,主要考慮是領養子女權,但探訪所屬選區一對寄養了八名孩子的女同志後,她對此完全改觀,說「當國家讓同性伴侶照顧子女,我也無法再以兒童福利作為爭論點」。克莉絲汀(Christine Zilm)對自己和伴侶昆杜拉(Gundula)能影響默克爾表示驚訝,但「很高興得知決定或因我們而起,而且她記得我們」,兩人會在立法後註冊結婚,更打算邀請默克爾出席婚禮。美國《今日美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1/20074803
默克爾政綱沒稱美國為「朋友」
1 :
GS(14)@2017-07-05 03:42:23德國今年9月大選,總理默克爾(圖)領導的基督民主聯盟及其姊妹黨基督社會聯盟昨日發表聯合政綱,不再像上屆大選那樣稱呼美國為「朋友」。在4年前大選,兩黨在政綱中既稱呼美國為德國在歐洲以外「最重要朋友」,又指跟華府的「友誼」是德國國際關係的「基石」。惟在昨日公佈的政綱,「朋友」和「友誼」兩個字眼不見了,將美國降格為德國在歐洲以外「最重要夥伴」。基民盟未有評論為何字眼有變,但這改變正反映出德美關係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上台後持續倒退的事實。特朗普之前指默克爾的移民政策「瘋狂」、「正毀滅」德國,他一再批評德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德國等歐洲國家在軍費上拖欠北約,而特朗普決定退出《巴黎協定》亦令歐洲國家不滿。上周民調顯示,僅35%德國人對美國有好印象,較上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卸任前低22個百分點。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4/20078188
特朗普抵漢堡先晤默克爾
1 :
GS(14)@2017-07-09 03:54:50G20峯會今日召開,會議能否在國際事務合作上取得成果,還看美國這個超級強國和歐洲霸主德國能否事先達成共識。
前兩次會面不歡而散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香港時間昨晚抵達漢堡後,就立即跟東道主德國總理默克爾(圖)會面,這是特朗普上台後二人第三度面對面交手。前兩次會面,雙方都不歡而散,德、美在全球氣候變化、貿易逆差和北約軍費開支水平都存在極大分歧。默克爾曾公開抨擊美國單方面退出減排的《巴黎協定》,特朗普則攻擊德國向百萬難民大開中門,帶來災難性後果。對於跟特朗普第三次會面,默克爾接受德國《時代周報》訪問時坦言不表樂觀,再轟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是搞保護主義,「當我們合作尋求方法讓人人都可以受惠之際,美國政府卻不認同全球化進程可以帶來共贏,相反他們視為一場勝負之爭」。她重申,歐洲不該完全指望美國,德國應同中國加強在國際事務的合作。當地有評論認為默克爾主持今次G20峯會的難度不少,既要防特朗普騎劫會議,又要避免他受孤立,進一步損害雙邊關係。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7/20081567
漢堡如戰場 默克爾被轟選錯城市
1 :
GS(14)@2017-07-09 12:15:51G20峯會會議期間漢堡市街頭反資本主義暴力示威不斷,既燒車又搶掠,猶如戰場。德國國內有聲音批評總理默克爾為何會選擇這個左派活躍分子溫床為主辦城市。
暴徒趁亂搶掠超市
德國最暢銷報章《圖片報》昨日炮轟,「警方無疑已盡力,但街道卻屬於暴徒。過去48小時,漢堡失去了國家應確保的安全感。漢堡帶出的可怕訊息是:只是暴民願意,就可以管治」。由左派發起的「歡迎到地獄」示威,造成至少有213名警員受傷,而由上月22日至今共有265名示威者被拘。有警車和直升機被擲燃燒彈和照射激光,四處有人縱火燒汽車和單車及燒垃圾桶堆成路障,甚至趁亂搶掠超市和多間商店。有警員工會認為默克爾及漢堡市長肖爾茨要為那麼多警員受傷及全市所受破壞負責。連執政黨基民盟的姊妹黨基社盟都有聲音批評不應在大城市辦G20峯會,因「保安太難控制」。默克爾政府一直指漢堡代表了開放貿易等G20核心價值。美聯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9/20083676
花絮:默克爾向普京反白眼
1 :
GS(14)@2017-07-09 12:15:51立場迥異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被拍到在峯會上交談,內容未明卻成網上熱話,原因在於「鐵娘子」的趣怪表情。片段所見普京毋須繙譯、似乎以流利德語與默克爾直接交流,默克爾點頭並嘗試回應、以左手作出跨越的手勢,卻遭普京搖頭否定辯駁,令她不禁反白眼(圖)兼抿嘴,露出一臉不耐煩。美國《華盛頓郵報》
伊萬卡坐上父領袖位
伊萬卡隨父親特朗普出席G20峯會,她在特朗普短暫離席出席雙邊會談期間,以代表美國身份坐在G20領袖的席上(箭嘴示),座位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英國首相文翠珊中間。有俄代表團成員在Twitter公開了照片。白宮官員確認事件,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直言從未見過同類情況,再次引起特朗普裙帶關係的爭議。英國廣播公司
杜魯多囝囝扁嘴萌爆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向來是鎂光燈的焦點,今次卻被3歲么子哈德里恩(Hadrien Trudeau)搶盡風頭。頂着金色捲曲亂髮的哈德里恩從觀光船登岸時抿着小嘴(圖),可愛度爆燈;下飛機樓梯期間又雙手牽着父母凌空吊起,更在歡迎禮上奪去母親蘇菲手上的花束,活潑舉止使他獲德國傳媒熱捧為峯會之星。英國《泰晤士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9/2008370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