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統香煙市場下滑,煙草巨頭菲利普莫里斯將進軍電子煙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452

煙草巨頭菲利普莫里斯稱由於傳統香煙銷量下滑,明年將進軍快速成長的電子煙市場,並加快制定推出其他可替代產品的計劃。

菲利普莫里斯週三下調了2014年的利潤預期,並警告全球煙草銷量將連續兩年下滑3%,這將使得香煙替代品市場增加1億美元。

「我們認為2014年將是值得投資的一年,」 菲利普莫里斯董事長Andre Calantzopoulos在由摩根士丹利舉辦的消費者見面會上表示。

除了美國和中國,菲利普莫里斯佔全球煙草市場的份額估計為29%。2008年菲利普莫里斯從美國煙草巨頭Altria Group剝離出來。中國的煙草市場主要由本國的國有企業控制,俄羅斯和菲律賓的稅收很高。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都採用圖示警示標誌、限制市場准入等措施影響了傳統香煙的銷量。

一些小型的競爭對手如巴西美洲煙草公司, 日本煙草公司和帝國煙草公司也在或者正在準備進軍電子煙市場。

目前,全球電子煙銷售額達到了20億美元,但與8000億美元的煙草市場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由於對人體無害,電子煙市場增長很快。

菲利普莫里斯計劃在2014年下半年銷售採用現有技術的電子煙。Calantzopoulos透露公司正在開發其他技術將使得電子煙更像香煙,計劃明年下半年在不同的城市推廣這些電子煙,並計劃2016年或2017年正式銷售。

菲利普莫里斯預計,除了美國和中國,今年全球煙草行業銷量將下滑3%,其中歐盟和俄羅斯將下降2.1%,菲律賓將下降0.4%。預計2014年煙草銷量將減少2%-3%,其中歐盟減少將7%-8%,俄羅斯將減少9%-11%。菲利普莫里斯同時預計2014年每股收益達到6%-8%,長期將保持每年增長1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66

【小敗局】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重組失敗 創始人轉行電子閱讀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5/56887.html
一場轟轟烈烈的拯救國內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的計劃,已悄然停止。
 
  12月2日,開銳創富投資有限公司 CEO創始人勞莘證實,儘管曾經祭出「90天」重組計劃,但最終還是未找到合適注資人,光合作用書房的重組宣告失敗。
 
  勞莘還透露,光合作用創始人孫池已關閉其旗下所有門店,轉型幫朋友做電子閱讀領域。這意味著,國內最大民營書店也未能擺脫行業整體走向落寞的歷史趨勢,以倒閉潦草收場。
 
  風光不再
 
  1995年,學工商管理出身的孫池,在廈門成立光合作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辦陽光書房,主營業務則為書刊、電子出版物零售及批發團購等業務,並一度成為沃爾瑪在全國範圍內的圖書專業供應商,公司員工最多時達400多人。
 
  2000年,孫池將陽光書房升級為「光合作用書房」,與當時大多數書店不同的是,其在書店中增設悅讀咖啡館,倡導「悅讀」概念,這種在當時創新的模式,讓光合作用名聲大震。此後,孫池在廈門中心商業街的中山路上,開設一家達2300多平方米的旗艦店,並將光合作用模式複製到省內和省外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高峰期時,光合作用書房在全國門店達到40多家,營收超過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民營書店,甚至在多個場合代表中國出席一些國際圖書業峰會。
 
  但好景不長。進入到21世紀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書店和電子書的陸續出現,給傳統書店行業帶來極大衝擊。光合作用也沒有逃離這個行業「魔咒」。
 
  孫池曾對記者坦言,早在2007年前後,公司就陸續出現業績下滑、成本攀升、毛利陡降等情況,資金周轉速度極慢。為此,孫池還先後拖欠了諸多供應商的供貨款,資金鏈驟然繃緊。
 
  突圍不利
 
  面對這種行業衝擊,孫池曾計劃改變商業模式突圍。
 
  「孫池曾經投資500萬元左右,將位於廈門中山路的旗艦店重新裝修,縮減圖書比例,並增設咖啡、小工藝品、文具等無價簽商品,希望以此打破傳統圖書業績下滑的尷尬。」勞莘透露,但遺憾的是,此前光合作用的核心客戶群大都是有一定消費力的白領或高收入人群,而其賺錢的門店則大都位於一些新商圈,比如位於廈門新光百貨、萬達廣場等的光合作用是其盈利能力最強的門店,其在旗艦店的投入,成本難以收回,且其當時選擇的咖啡和其他商品的目標消費群則是消費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階層,這與其核心客戶群的需求不太匹配。
 
  「孫池還曾投資600多萬元開設網上書城,但最終仍然沒有成功。」此舉並未改變光合作用的命運,光合作用的虧損仍在加劇。
 
  最後一根稻草出現在2011年10月。「當時,國內正在舉辦一個圖書業的展覽會,一些參會供應商聽說光合作用資金出現問題後,集體到光合作用的門店去『搶書』。」一位全程參與光合作用重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憶,集體的擠兌讓光合作用本來就繃得緊緊的資金鏈正式斷裂。孫池不得不讓公司高管暫時辭職,並將旗下門店陸續暫時關閉。
 
  重組失敗
 
  門店關閉後的孫池,開始四處籌措資金。希望能借融資的手段,盤活光合作用。
 
  為了保住這張「文化招牌」,當時,廈門市政府還通過廈門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協會,與光合作用組成光合作用重組領導小組,希望借助於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力量,救活這個倒閉的企業。
 
  勞莘是光合作用領導小組的帶頭人之一。重組領導小組為光合作用重新設計了一套新商業模式。「模式的核心有三點。」勞莘指出,首先要重新定位門店,即將原來的讀書人的城市客廳,向閱讀者氛圍延伸,並輔助引入茶點、咖啡元素,營造交流、聚會氛圍,此外,作為利潤最厚的雜誌則是其主要贏利點,通過一本雜誌的閱讀或購買費用,再加一杯價格合適的咖啡,客單價能達到人均50元左右,這部分收入即已可維持公司的基礎收入,公司所有開支都能借此打平。在非定價商品中,則選擇與核心顧客群消費匹配的商品,比如從1000元到幾萬元的准藝術品等,以此吸引客戶。
 
  此外,以前的光合作用圖書種類繁多,但真正賣得好的品種只有30-50種,新模式則將這些不賺錢的圖書品類砍掉,引入更多的暢銷書或有針對性的書目,如果上述客戶中有40%-50%購買一本書,客單價則可被拉高至每人70元左右。
 
  與其他書店不同,光合作用更大的優勢是連鎖書店。「曾經,光合作用還計劃與亞馬遜合作,做後者kindle進入中國首發的線下活動,雙方當時已達成基本意向。」勞莘說,光合作用利用其連鎖書店的優勢,通過這種活動更能體現其價值。這套重組方案曾被諸多資本看好。
 
  「先後有20多家機構找我們談,其中,僅新華書店體系內的就有三四家。」勞莘說,這些機構主要是文化創意領域的風投機構,對文化產業相對熟悉,均屬於不錯的合作對象。而進入到最後談判階段的,仍然有三四家機構,包括湖南的一家新華書店、北京的2家基金公司和廈門的一家地產公司。
 
        但超出預期的負債最終讓所有資本都打了退堂鼓。「在進入光合作用之前,我們預估重新激活這個企業,所需資金大概需要3000萬元。」勞莘回憶,但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其才徹底摸查清楚公司情況,並發現其負債超出預期1倍,要達到還清負債、重建供應商體系、重裝門店等基本的開店要求,資產注入方需要至少6000萬元。
 
  但按照光合作用當時的資產評估值,若注入6000萬元,新注資企業持股比例要高達70%-80%,握有絕對控股權。勞莘解釋,這種局面並不符合風投參股不控股的投資理念,且風投介入的另一目標就是希望能在未來的4-5年內將企業整理上市。但當時光合作用的負債情況看,要在4-5年內達到上市標準,難度太大。
 
  不僅如此,企業進駐後,若要擴大規模,新設門店等,就意味著新股東還需要面臨第二輪融資或自籌資金,這筆開銷估計超過億元。「這對走短期路線的風投來說,並不合適,最終選擇放棄。」勞莘認為,而這種局面也讓光合作用的重組希望徹底破滅。
 
  今年春節前,所有談判全部終止,所有重組工作也宣告結束,「而重組領導小組也解散了」。勞莘透露,孫池已經將所有門店全部關閉,其本人則與朋友一起,轉行進入電子閱讀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61

比特幣算什麼?金本位電子貨幣將重現江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810

近來數字貨幣風頭一時無兩,除了首次交易價超過黃金的比特幣,還有萊特幣為首的一群「山寨」貨幣跟風。藉著這股東風,五年前美國政府封殺的金本位電子貨幣——電子黃金也將重出江湖。

Douglas Jackson成立的電子黃金平台巔峰時期吸引了數百萬用戶,2008年7月,因非法轉移資金及協助洗錢的指控被美國司法部關閉。

金融時報報導,現任會員制組織Coeptis顧問的Jackson上週透露,Coeptis希望推出一種新版的金本位貨幣。

Coeptis的「黃金標準貨幣」將完全以黃金儲備為支持,由一家信託公司持有,這樣會真正讓貴金屬成為交易中介。

Coeptis支持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公司CMO首席執行官Bill Cunningham稱,電子黃金依託的技術已經更新換代,能保證這種貨幣符合監管法規對虛擬貨幣的所有要求。

Cunningham提到的技術進步包括,在允許用戶交易以前,新版的電子黃金將驗證用戶身份。

他說:

我們認為,我們的反洗錢程序會比其他任何虛擬貨幣業務都做得好,也會比銀行業更好。

現在可以看到,電子黃金系統的一大優勢就是,我們瞭解自己以前是在哪裡跌倒的。

CMO計劃向Jackson購買電子黃金系統,但Jackson五年前曾認罪,今後不會出任CMO的任何運營職位。

Jackson現在無法獲得美國大多數州的資金劃撥執照,CMO將自行申請州監管機構獲取經營執照,希望明年年中以前啟動新的電子黃金。

金融時報的報導發表後,Jackson本人證實,他個人不會發起任何新幣種,他將僅充當新項目的顧問。

zerohedge博客認為,如果設定過於中央集權的機構或協議,金本位電子貨幣就無法立足,因為:

1、如果你是一位集權的單一貨幣發行人,而且要負責支付系統內存儲黃金的責任,你的對手方風險就相當高。

金庫本身可能被所在地的任何司法機構奪走。

2、一切支持貨幣系統的人或公司都可能受到屈從於更強大利益集團的壓力,或是受到這類威脅。

比特幣的美就在於沒有一家所謂「比特幣公司」,它是真正去集權化的,本性就是無政府主義。

誰要是想徹底摧毀比特幣,就必須摧毀因特網自身。

而假如Jackson希望重新實現電子黃金的夢想,應該會面對幾個問題:

1、這種貨幣系統的去集權化程度如何?

2、是否會有適合所有人的開源協議?

3、貨幣是面向特定金庫的黃金持有者發行,還是只要持有特定託管公司旗下那些金庫的黃金,就有資格得到這種貨幣?

4、貨幣僅限於在貨幣發行方金庫持有黃金的人之間流通,還是可以在這些金庫希望關聯的全球任何金庫間流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5

日本電子巨頭進與退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639

自蘋果2007年推出iPhone手機之後,一波智能終端的技術浪潮興起,將醉心於環環相扣的硬件製造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們逼入波谷。在新的遊戲規則下,日本消費電子巨頭雖然仍能在零配件供應鏈上分一杯羹,但剝離傳統電子業務、尋找新的產業方向,已經變成它們越來越急迫的任務。

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正紛紛撤離陣地。

松下將於2013年底、2014年初停止等離子面板和等離子電視的生產;三菱電機將在2014年4月前退出液晶顯示屏業務;東芝在2013年10月把位於波蘭的主要供應歐洲市場的液晶電視生產基地賣給了台灣代工巨頭仁寶,並將於2013年年底停止在中國大連工廠生產平板電視機;索尼原本對2013財年電視機銷量的預期為1600萬台,2013年10月,這個數字降至1400萬台。

日本消費電子廠商們紛紛剝離、收縮曾經讓它們引以為傲的電視製造,並不令人意外。蘋果公司引領的智能終端浪潮,早已對日本消費電子巨頭的各種產品線形成致命威脅——佳能、尼康、索尼等數碼相機的競爭對手,並不是其他相機廠家而是智能手機;索尼PSP遊戲機的對手不是任天堂,而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再加上來自韓國、台灣地區乃至中國大陸地區競爭對手的追趕,日本消費電子巨頭在傳統優勢產業的利潤一再遭遇擠壓。

但日本消費電子巨頭並未完全被技術浪潮拋棄,它們仍在智能手機或平板的零配件供應鏈上佔據優勢。這緩解了它們的困境,也給了它們向新的產業方向的挺進爭取了時間。

被後發對手趕超

日本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始於二戰以後,日本以經連會(keiretsu,以銀行、製造商或者流通商為核心組成的企業聯合)的形式,組成一條垂直產業鏈,快速發展收音機、電視機、影像設備等產品。

消費電子產業在1980年代成為日本主要的海外投資、出口產業,最巔峰的時候,據日本電子信息技術協會統計,1991年在日本生產的46.7%的彩色電視機和87.3%的卡帶式錄音機用於出口。

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進和降低生產成本,日本電子產品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成功,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它們一般相對高端、高質高價,引領技術潮流,譬如索尼是晶體管收音機和錄音機Walkman的先鋒,東芝出品了第一批量產的筆記本電腦,JVC引領了家庭錄像機的市場,夏普則是太陽能電池和LCD屏幕的主力選手。

在家電、電腦、媒體播放器、半導體等領域,來自韓國、台灣地區和中國的競爭對手,以後來者的身份入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在產品質量、成本、設計等方面開始追趕。

2007年5月,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門出具了一份報告《走出困境——日本電子企業(以下簡稱日企)的創新徵程》,報告在分析了1995-2005十年間日企和全球競爭對手的運營數據之後發現,世界上其他競爭者的生產力是日企的三倍。日企的平均淨利潤率為4%,而全球競爭對手為10%,日企的毛利潤為8%,而對手為14%。同時,日企在全球電子市場中的佔有率十年降低了13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過去日企憑藉其對產品創新的專注,在全球市場中保持著領先地位。然而,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者逐漸在生產力、財務業績和品牌價值等方面超越日企。

日企內部也有關於這一困境的討論和反思。2007年1月刊的日本《文藝春秋》上,發表了天外伺郎的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天外伺郎從1964年以設計人員的身份進入索尼,一直在此工作到2006年,歷任索尼公司董事、常務董事。

天外伺郎在文中回憶道,在公司創始人井深大領導下的「激情集團」,為索尼開發出獨創性產品,讓索尼獲得成功,但是此後隨著井深大退出第一線,受其影響的那一些人不在了,索尼也就開始逐漸衰敗。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一些紮實細緻的工作、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工作被忽視。

兩年後,IBM那份報告的第一作者、IBM全球電子行業負責人喬治·貝里(George Bailey),被聘為索尼高級副總裁、首席改革長(CTO),助力索尼的架構和商業模式改革。

可是,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一場產業結構調整的風暴已經降臨,日企們加速墜入波谷。

錯過智能終端列車

以蘋果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廠商的崛起,宣告了日本消費電子企業落寞的開始。如果說前面和同業競爭對手的較量,是硬碰硬地你來我往,這一次,敵人尚未近身,它就已經敗下陣來。

索尼和蘋果兩家公司,經常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其中,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機iPhone,被看做是兩者競逐過程的標誌性事件。

iPhone真正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時代,谷歌快速跟進推出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助力韓國三星、台灣HTC等手機廠家上位,而日企們不僅沒能在第一時間趕上智能手機這趟列車,更可怕的是,智能手機不僅要結束傳統手機的世界,還要革日企們引以為豪的數碼相機、媒體播放器、手持遊戲終端們的命。

根據日本MM調查機構的統計數據,2012年,日本國內手機佔有率排名中,蘋果以25.5%佔據第一名,第二到第五名分別是富士通14.4%,夏普14%,索尼9.8%,三星7.2%。在智能手機領域,蘋果自2008年被軟銀引入日本市場以來,一直穩居第一,2009年到2012年市場份額分別為72%、38%、30%、35.9%。根據調研公司Kantar Worldpanel發佈的最新數據,2013年10月份日本智能手機市場中,iPhone更是驚人地佔據了76%的份額。

日立、卡西歐、富士、東芝、NEC等公司,紛紛放棄手機業務,曾經跟在日企後面跑的三星,則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

在日企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數碼相機市場,正在大幅萎縮。據日本成像製造協會發佈的2013年上半年數碼相機全球生產和出貨報告顯示,包括佳能、尼康、索尼、奧林巴斯等在內的日本所有相機廠商總出貨量為2970萬台,相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達43%之多。

市場研究機構Newzoo最近指出,約四分之一的美國遊戲玩家把時間花在休閒遊戲上,但是只有16%的玩家仍堅守遊戲機。相比花少量的金額去應用商店下載一個遊戲APP,單獨購買一個遊戲機硬件顯然是「巨資」。智能手機對數碼相機、遊戲機的替代效應,仍在繼續。

儘管通過智能終端零部件產業,日企仍然是手機產業鏈中「隱形」的冠軍。譬如,索尼是iPhone攝像頭的供應商,夏普是iPhone手機屏幕的供應商之一,但不再以自有品牌而是零部件形式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所以不為人所知。

儘管日本有不少目前看來是無可替代的零部件供應商,一位來自日本的零部件廠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依附日本消費電子終端企業發展起來的零部件企業,絕大多數50%的業務是與日本終端企業相關的,日本消費電子產品的衰落,意味著它們的業務也跟著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產品研發投入、更新換代。這也是近年來三星在材料、零部件領域得以追趕日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波智能技術浪潮,所帶來的一個重要警示是,硬件在今天只是消費電子產品的一部分,而且是越來越趨同的部分。一個完整的產品應該是硬件、軟件、服務的結合,日本企業過去引以為傲的製造全產業鏈,永遠都無法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

坐守「一億人口發達國家市場」

儘管日本電子製造業走向了全世界,但僅僅停留在相對成熟的產品種類的本土化生產和銷售,隨著全球消費電子市場轉向數字媒體、遊戲、移動設備、軟件應用和互聯網,它們卻仍堅守硬件設備,既沒有根據世界的變化推出相應的新產品,除了針對原有產品的「持續性創新」,更沒能依託全球市場實現「破壞性創新」的進化。

日企曾經錯失過很多次機會。1997年,日本本土市場已經出現了可以上網的智能手機,而現在,蘋果的iPhone手機卻成為日本市場的主導;2004年,日本索尼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擁有電子墨水技術顯示器的電子書閱讀器Librie,而今,亞馬遜的Kindle卻主宰了電子書閱讀器市場;2004年,索尼第一個推出LED電視機,2007年又率先推出OLED電視,但根據Display Search最新數據,2013年第三季度,三星電子以25.5%的市場份額連續31個季度保持全球電視機市場第一名位置。

日本最大的民間諮詢顧問公司野村綜合研究所(NRI)在《2015年的日本》一書中指出,守著「4億人口發達國家市場中的1億人口市場」,一度讓日本企業成為了「卡拉帕格斯」(Galapagos)物種(卡拉帕格斯群島,作為達爾文研究進化論的考察地而聞名。這裡的物種獨自完成進化,抗擊外來物種侵襲的能力低下)。

書中呼籲,世界的變化和多樣性應該成為日本的發展動力,日本企業應該「向世界開放門戶」、「積極走向世界」,並認為這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二戰後復興之後的「第三次崛起」。

以消費電子終端零部件採購為例,以蘋果為代表的美國企業,是開放式的全球採購,而日本企業則更傾向於在日本企業中採購,這樣相對保守的做法,難保質優價廉,同時有失前瞻性。

「日本企業對自己的技術與製造太過自信,卻忘了從消費者端思考產品。」2012年6月出任松下總裁的津賀一宏(Kazuhiro Tsuga)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表了這一感言。

類似見解,池田信夫早在2009年便寫進了《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一書,「日本的企業作為技術的生產者是非常優秀的,但是作為技術的消費者則顯得非常笨拙,這是因為經營者的頭腦裡還是過去那一套陳舊的商業模式,IT界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提供最新的服務,可日本的經營者還在想方設法去鑽研怎麼降低既有技術的成本。」

池田信夫認為,日本的技術水平仍處在世界前列,但是缺乏將技術和生產力結合起來的經營戰略以及能夠將戰略運用於實踐的領導級人物。

不管願不願意,環境逼著日企們改變。2008年金融危機,2011年地震、海嘯、核洩漏事件,日元升值,對走在下坡路上的日企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索尼、日曆、松下、富士、夏普、NEC等虧損高達170億美元。2009年,三星的年度經營利潤比日本九大消費電子廠家的利潤總和的兩倍還多。

日企們也開始反思它們的同質化競爭問題,太多日本廠家生產同一級別的產品導致重複研發、減少規模效應和議價能力,並進行了一系列公司間的合併重組。2008年5月15日,音響製造商JVC和建伍公司(Kenwood)合併為一家,新公司命名為JVC Kenwood控股。2009年4月,瑞薩科技(Renesas)和NEC電子半導體業務合併組成瑞薩電子。2009年12月,三洋併入松下集團。2012年4月,索尼、東芝和日立共同成立了中小型液晶面板公司Japan Display,形成研發合力。

日本電子製造企業的創新能力依然很強。2013年10月,湯姆森路透集團發佈2013全球創新企業百強名單。美國高居第一位,入榜企業數從去年的47家降至45家,日本仍高居第二,入榜企業從去年的25家增至28家,主要電子廠商都在列,排第三的法國為12家。此外,瑞士4家、德國和韓國各3家、瑞典2家。中國企業無一入榜。

「要麼復興,要麼消亡」

傳統電子業務嚴重受挫之後,日本電子巨頭的策略是,剝離家電、手機、半導體等利潤單薄競爭又激烈的產品製造,聚焦自身具備優勢的行業,佈局新戰略贏利點。

夏普發佈的2013年到2015年的中期經營計劃中,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水和空氣安心工程和教育領域,成為新確定的發展領域;東芝不斷強化數據存儲,2013年12月初剛剛收購了OCZ旗下企業級、消費級以及軟件等固態硬盤事業,發力智能社區;日立明確了將優勢領域鎖定在鐵路和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相關領域。

2012年4月上任的索尼CEO平井一夫,上任之初就提出「一個索尼」的口號,索尼繼續鎖定電子與影視音樂娛樂,希望通過軟硬結合,復興電子業務。

當年,索尼從愛立信買下索尼愛立信的股份,重新發力智能手機。為了打破相機和手機部門的壁壘、讓雙方更好地合作,平井一夫甚至把卡片機部門的人員從相機部門剝離,直接放到手機部門來考核。

「要麼復興,要麼消亡。」在平井一夫態度堅決的領導之下,持續4年虧損的索尼,終於在2012財年扭虧為盈。

平井一夫還公開強調「將醫療業務培育為索尼的支柱」。2010年,索尼收購了從事細胞分析儀業務的美國iCyt公司。2012年10月,又與奧林巴斯合資成立了外科內窺鏡業務公司,同一年,索尼還決定將共同開展基因組分析業務的M3納入旗下。

2013年8月,索尼計劃與全球最大的基因分析儀器廠商美國Illumina成立合資公司,在日本推出服務。除了承接基因分析業務外,還將面向製藥廠等推出收集遺傳信息的數據庫業務。這將激活索尼在影像、數據分析方面的技術實力。

松下則逐步放棄消費電子,利用電池方面的優勢,向汽車電子、住宅能源系統等商用領域擴展。2013年4月1日起,松下將88個BU(經營單位)整合為49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打通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肩負起利潤增長的責任。這49個事業部又歸屬於AVC網絡(黑電)、電化住宅(白電)、環境方案(能源與照明)、汽車電子四大事業公司。同時,它們打出口號來,要在繼承貼近顧客生活的「家電DNA」的同時,從住宅,社會,商務,旅行,汽車等多個空間·領域擴展顧客的美好生活。

松下將於2013年底、2014年初停止等離子面板和等離子電視的生產,並調整在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彩電銷售模式,使電視機業務盡快扭虧;手機業務方面,則向商用領域轉移;電路基板業務,向基材、半導體包裝事業轉移;光驅業務,擴大外包,進行日本國內生產據點整合。

松下總裁津賀一宏計劃在2013財年和2014財年兩年內完成所有虧損業務「止血」,要求各事業部以營業利潤率5%以上為目標,未能達標的事業部,將被裁掉。

在裁掉事業部之前,津賀一宏先裁了自己的工資。由於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業績不佳,2013年4月,津賀一宏和董事長大坪文雄自願將2012年11月以來的薪水退還40%。其他高管也退還了自己工資的20%。此後,津賀一宏和新任董事長長榮周作薪水削減50%。

重組逐漸改善了營業狀況,加上國內外的經濟復甦和日元貶值,根據各家發佈的預期數據,2013財年8家主要電子企業企業的盈利合計將復甦至頂峰時期(2007財年)的70%。

一名日企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達了他的擔心,如果不能主動走出卡拉帕格斯群島怪圈,即使轉移到其他領域,日企們是否還將重蹈覆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760

【趨勢】中關村電子賣場遇轉型之痛:商戶流失率超30%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64.html

在中關村E世界電子賣場遭遇商戶撤離,經營公司變更的動蕩之時,中關村海龍、鼎好兩大電子賣場情況也不容樂觀。受到供給過剩、競爭加劇以及電商沖擊等的多種因素影響,中關村電子市場已經失去往事的繁華景象。記者調查發現,中關村具有代表性的海龍、鼎好兩大電子市場大量商鋪處於空置狀態,由於業務持續下滑,很多商戶或被迫轉行或將商鋪搬遷至租金更低的郊區市場。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中關村曾經見證了我國電子產業的發展,其輝煌時期輻射半徑一直延伸到長江沿岸。“就規模而論,中關村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中關村電子商會秘書長齊波表示。然而,隨著電子產品品牌集中度日益提高,行業競爭加劇,市場環境發生巨變,2006年之後,中關村電子市場開始走下坡路。2009年,海澱區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對現有業態進行調整,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逐步調整傳統商貿業規模,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在市場和政策兩大因素的推動下,隨著最後一批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撤離,中關村這個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將失去原有的光環,而依托它謀求生計,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這一群體將逐步瓦解。大量空置在海龍四層的一側,記者發現有將近一半被玻璃圍擋起來的“精品間”處於空置狀態;而在海龍五層,將近有三分之二的商鋪空置。以電腦修理為主營業務的山東人老劉正在為尋找“下家”而煩惱。老劉在鼎好電子市場4層的一處精品間開了一家電腦維修店。所謂“精品間”是鼎好電子市場用玻璃隔斷圍起來的鋪面,與普通的沒有玻璃圍擋的小櫃臺相比,精品間面積較大,也顯得氣派,租金也相對高一點。鼎好商城一間精品間鋪面的月租金大約是8000元左右,而普通櫃臺的租金則在5000元左右。老劉在2010年與另一家電腦耗材經營者共同租下了這間精品間鋪面,每家各自承擔4000元租金。而隨著客戶越來越少,老劉決定將自己的維修店搬到附近一家寫字樓,專門通過互聯網來招攬生意。在業務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租金成本能降低至3000元每月。為了照顧跟他合租多年的夥伴,他不得不找到接替他的下一位合租者。作為中關村IT產品從業大軍中的一員,老劉的創業經歷也反映出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變遷。“我2010年來的時候,雖然當時中關村電子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生意要比今年好很多。今年與前幾年相比,一個月的收入差不多能減少一半。”老劉告訴記者。在老劉看來,中關村電子市場這兩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直接客戶銳減”而“小市場客戶”增多。“所謂直接客戶就是沒有明確目標帶著閑逛的目的來電子賣場的,這一類就是普通的消費者,也是最具有價值的客戶;而小市場客戶則是有明確目標,而且以電子配件為主的客戶,他們一般是在其他的小市場有自己的商鋪,到中關村來拿貨的。在他們身上很難賺到錢。”老劉表示。在鼎好商城經營三年維修店,老劉目睹了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衰變。“生意每況愈下,特別是今年。據我觀察,鼎好的商鋪流失率大約在30%;而一層旗艦店位置更是頻頻更換,這一比率更是高達40%。”老劉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客流稀少,商戶沒有生意。因此,中關村的各大電子市場紛紛降低房租也留不住商戶。E世界商鋪半價出租,鼎好租金打七折,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商鋪是空置的。”記者來到鼎好電子商城,二樓正對電梯口的黃金位置就有一家空置的商鋪。而在它旁邊,編號為A2948的鋪位也是空置的,上面貼著蘋果電腦的巨幅廣告。記者發現,由於商戶的流失率過高,很多櫃臺上都寫著“現款現貨”的提示。“在中關村,每家商戶主要經營的品類不一樣。比如你是做主板的,我是做CPU的,你有可能在我家拿貨。拿貨時打張紙條就可以了,到月底統一結算。但現在由於商戶變動很頻繁,因此大家都不放心把自己的貨先拿給對方,一定要現款現結。”老劉表示。而在號稱“中關村IT賣場龍頭”的海龍大廈,空置現象更加嚴重,在海龍四層的一側,記者發現有將近一半被玻璃圍擋起來的“精品間”處於空置狀態;而在海龍五層,將近有三分之二的商鋪空置。“海龍的生意非常冷清。我一個月連十臺電腦都賣不出去。每臺電腦給我提成100元。我現在只能依靠基本工資吃飯了。我原來是銷售服裝的,在朋友的介紹下,我來中關村賣電腦,沒想到這生意比服裝還難做。”一位來自湖北的店員告訴本報記者。繁華不再像京東這樣的電商的崛起對中關村電子產品交易是致命打擊。“你會發現,中關村電子市場衰落正好是京東崛起的時間。”32歲的李強如今在河北老家經營著一家嬰兒用品店。他是最早一批中關村電子市場的“淘金客”。2002年,李強在海龍一家電腦銷售公司當業務員,從事電腦安裝工作。2003年7月,鼎好電子商城開業後,他在鼎好4樓租下一個小櫃臺專門從事電腦裝機以及周邊設備的銷售業務。“當時市場非常火爆。平時過道里擠滿了人,周末的時候根本走不動。”李強表示,那是中關村電子市場的黃金時代:一方面顧客流量大,另一方面電子產品利潤高。以裝機為例,當時裝一臺機器利潤至少在500元以上。而中關村所處的位置正好是高校集中的地方。中關村往北便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往東便是位於學院路的八所高校,往南便是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可以說,背靠高科技產業中心的政策優惠,坐擁高校密集的地理優勢,中關村發展電子產品市場可謂占盡天時地利。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計算機系的何智輝回憶起當時中關村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我第一次來北京上學,最常聽到的不是天安門而是中關村。幾乎每個周末我都要去中關村電子市場逛一逛。”何智輝表示。在李強看來,2006年以後,中關村IT產品交易開始走下坡路。“當時競爭太激烈了,光鼎好就有數千家商戶。由於競爭關系,產品價格趨於透明化。裝機利潤迅速下滑,裝一套機器由之前能掙500元下滑到掙100~200元,也就是辛苦錢。”趙強表示。齊波亦表示,2000年到2006年是中關村最輝煌的時期,“中關村的發展與我國電子產業發展亦步亦趨。”齊波告訴記者。而像京東這樣的電商的崛起對中關村電子產品交易是致命打擊。“你會發現,中關村電子市場衰落正好是京東崛起的時間。”老劉告訴記者。隨著京東服務體系、售後保障、物流配送的進一步完善,中關村電子市場,這種依靠傳統門店銷售IT產品的模式進一步被瓦解。“以前有個叫做運通時代的筆記本電腦經銷商,你會在中關村各大賣場看到它的旗艦店。但如今你會發現,它就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了。電子商務對傳統的IT賣場沖擊可見一斑。”老劉告訴記者。不過,在齊波看來,中關村電子賣場最大的問題在於體量過大,競爭加劇所致。“電子產品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品牌在減少,但賣場面積卻越來越大。打個比方說,以前10萬平方米的面積銷售100個品牌,可能現在20萬平方米的賣場面積卻只銷售10個品牌。這樣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齊波告訴記者,“中關村電子產品賣場合理的面積有10萬平方米就足夠了,可最高時卻達到24萬平方米,供應量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強拉強賣”“欺詐消費”等黑導購的活躍進一步降低了實體賣場的購物體驗。“我曾經到中關村維修筆記本電腦,被一幫黑導購拉去一個修理店。明明是屏幕壞了,但他們非說是主板壞了,讓我換主板。最後還扔下一句話,你到底打算花多少錢來修這個電腦。這分明是欺詐。”一位消費者表示。“上述情況也說明了在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景下,商家不得不采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齊波認為,在中關村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經銷商們受到多重壓力:既要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又要承擔經營成本壓力,同時還受到品牌商的種種限制。“品牌商制定了商品的零售價,經銷商沒有自主定價權。為了沖擊銷售額每年制定超出經銷商消化能力的產量,向終端強行壓貨,最終導致各種矛盾不斷爆發。”齊波告訴記者。轉型之難以e世界為例,e世界原本的營業執照上的營業範圍就是電子賣場零售,如果改做其他業務必須先在工商部門修改營業範圍。其次,e世界屬於中關村西區,明確禁止入駐低端業態形式,包括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一方面市場使然,另一方面,從政策層面,國家也推動中關村電子賣場的升級和轉型。2009年,海澱區政府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對現有業態進行調整,不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該區域發展,逐步調整傳統商貿業規模,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有專家認為,中關村未來轉型呈現如下幾個方向。首先,創新類高端產業的入駐。如中國技術交易所(全國技術交易中心)、中國版權貿易基地等。這將使傳統的電子賣場轉型為高端寫字樓。以鼎好為例,鼎好商城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目前大廈7~8層為清華科技園,9~10層為創新工場,11~20層為國際技術轉移中心。這些大型創新企業的進駐保證了大廈的租金收入。”其次,中關村作為傳統電子產品交易市場,將零散的櫃臺轉型為電子產品大型旗艦店,也是一大方向。海龍集團董事長魯瑞清曾經表示,中關村IT賣場需要打造現代賣場,變電腦城為現代賣場才能有立足之地。最後是發展圍繞IT產業的配套服務業。比如,在中關村海龍電子賣場對面的中科貿,早在2006年就將2萬平方米的攤位改做“中關村科貿服裝商品城”。2007年,e中芯數碼城徹底退出電子賣場競爭,改為寫字樓,同時引入上品折扣銷售服裝。中關村電子賣場轉型難度有多大?對此有專家表示謹慎態度。以e世界為例,e世界原本的營業執照上的營業範圍就是電子賣場零售,如果改做其他業務必須先在工商部門修改營業範圍。其次,e世界屬於中關村西區,明確禁止入駐低端業態形式,包括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此外,e世界營業面積將近5成已經銷售給了小業主,如果沒有這些小業主配合,e世界將無法順利轉型。毫無疑問,在市場和政策兩大因素的推動下,隨著最後一批經營電子產品的商戶撤離,中關村這個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零售市場將失去原有的光環,而依托它謀求生計、從事電子產品經營的這一群體將逐步瓦解。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趙向陽 | 編輯:zhouxiaohong | 責編:周曉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47

比比特幣更“奇葩”的電子貨幣——狗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425

這可能是2013年最奇葩的小故事。 一位澳大利亞的品牌與市場營銷專家,一位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程序員,這兩個人此前素昧平生,卻成功地將今年最火爆的兩種產品——比特幣和狗狗(Doge,對美國人而言Doge就跟土豪在中國的流行程度類似)結合在了一起,結果Dogecoin就誕生了。而且人們還真的在使用它。 如果你沒聽過關於“柴犬”(Doge Meme)的故事的話,這件事解釋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反正就是一張柴犬的圖配上幾句話,這些話要用特殊的彩色字體標示,例如下面這樣。然後美國人民覺得很搞笑(奇怪的笑點)。 就算不懂也沒關系,反正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有人喜歡就行。 大約三周前,Adobe公司悉尼市場部門的Jackson Palmer一直在研究電子貨幣,看了Doge後突發奇想,在Twitter發了個推文:投資Dogecoin,這就是下一個大機遇。 隨後不久他得到了不少回複,都是鼓勵他繼續完成這個想法。而一個禮拜後他買下了Dogecoin.com的域名,該域名被Doge的大本營reddit收錄。 而與此同時,在波特蘭,Billy Markus一直想創造屬於自己的電子貨幣,他希望這種貨幣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需求,而不是像比特幣那樣為投機者服務。在Dogecoin.com剛註冊沒兩天,他偶然知道了這個網站,頓時覺得找到了歸屬。 於是他給Palmer發了條推文,表達合作之意。在Palmer回複之前,他就開始重新排列比特幣的源代碼,並加入了Doge Meme的元素。 後來兩人一拍即合,在Palmer半開玩笑的推文發布後一周左右,Dogecoin誕生了。 在reddit的推波助瀾之下,這個網站立馬就火了。不過兩周的時間,Dogecoin已經有了專門的博客、論壇,市值達到800萬美元,一度躍升為全球第七大電子貨幣。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案是“小費”。如果你在互聯網上表演了一個相當不錯的段子,人們通常會願意通過電子貨幣給你點小費。在小費文化盛行的美國,這種事情很容易得到認同。 但比特幣太貴了,所以更便宜的Dogecoin受到歡迎。其上線僅一周的時間,便成為第二大的小費貨幣。他們正希望Facebook能夠接受Dogecoin,這樣你的朋友不僅可以點贊,還可以順便給你點小費。 Dogecoin如此受追捧的理由當然不止如此。 從技術上說,Dogecoin實際上與萊特幣是一個派別的,他們都是基於Scrypt算法,與萊特幣一樣,其交易過程比比特幣更加便捷,而且他們的數量也更多,Dogecoin最多可以挖出1000億個,而比特幣是2100萬個。 Palmer也提到,Dogecoin並不像比特幣那樣,人們並不是為了投機才參與其中,這是一種表達分享和感謝的方式。 上周四,Dogecoin的平均價格飆升到0.002美元,但是在周五開始驟然下跌,周日晚上價格已近跌落到0.0003美元,較周四的高點下滑了近80%。 Billy Markus解釋道,Dogecoin在這段時間人氣爆棚,因為有利可圖,所以挖礦的人太多了。 Dogecoin雖然排名下滑,但仍然是最受歡迎的電子貨幣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49

中關村電子賣場將死:又一個被互聯網幹掉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4/57348.html

i黑馬了解到,中關村億世界電子賣場正在遭遇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戶退租潮,有人說今天的億世界就是整個中關村的明天。一個數據很慘烈,2006年7月開業時,賣場3、4層的15平米(建築面積)鋪位平均可以租到5000元以上,但在全國房屋租金普遍上漲的背景下,7年後的今天同樣的鋪位租金已經降到了幾百到1000元左右。電子賣場將死的背後:1、大痛點消失。中關村以前是靠攢電腦起來的,但現在這個市場幾乎不存在了。2、在電商面前,電子賣場毫無競爭力可言。3、用戶體驗太差,進到電子賣場基本陷入重重包圍和重重陷阱。互聯網最大的顛覆不是渠道的顛覆,而是用戶消費行為的改變。看看你身邊,太多產品正在被顛覆,2014年,會是你嗎?===逃離中關村的分割線===“億世界的今天就是整個中關村的明天,在家電賣場、圖書賣場經歷過痛苦的轉型後,如今終於輪到了電子賣場。”12月18日,北京中關村億世界電子賣場業主劉開運這樣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劉開運正在努力成為億世界業主委員會的委員,他希望能推動億世界“轉型”。作為投資者,億世界的業主們已經將他們與億世界經營者的矛盾公開化。在電子商務帶來的外患與多年積澱的內憂雙重壓力下,億世界在2013年年末陷入了面臨傾覆的歷史節點,該賣場正遭遇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戶退租潮。事實上,與億世界相鄰的鼎好、海龍兩大賣場,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商戶空置。“電子賣場將死”的傳言,正在中關村的商戶之間急速蔓延。退租!退租!中關村億世界大廈的商戶空置率比傳言中的還要嚴重,12月18日,《華夏時報》記者在位於中關村黃金地段的該大廈內看到,賣場一層的商戶已經所剩無幾,僅有的幾家商戶也沒人招呼客人,大多都在整理商鋪,準備搬往其他地址。雖然仍有“黑導購”兢兢業業地守在億世界的各個入口,但他們大多會將“顧客”帶往其他賣場,原因是“公司已經搬家了”。與賣場一層的人去樓空相比,賣場3、4層仍有部分商戶正常營業,這里留守的商戶沒有要搬遷的跡象,但留守者只占四到五成。比3、4層更冷清的賣場地下一層,約有80%的商鋪閑置。在億世界5層的美食廣場,一則通知明確告知,美食廣場只營業到12月31日,進入2014年後美食廣場將不再營業。同樣位於中關村黃金地段的鼎好和海龍兩大賣場,情況要好於億世界,但與前幾年相比同樣也出現了退租的情況。兩大賣場雖然首層和二層的品牌商家大多還在,但3層以上的小型攤位有不少空置。與攤位空置現象相比,更令人驚訝的是賣場的租金。據劉開運介紹,20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60

台商篇》摸透人口服務、金融、電子商務產業 捕捉「改革紅利」 不能忽視的三大亮點

2013-12-23  TCW  
 

 

涵蓋六十個面向的三中全會改革商機,為外資進軍中國服務業打開多扇大門。

專家建議,台商在布局對岸之前,要徹底以中國市場為出發點,去思考經營對策,才是勝出的不變法則。

撰文‧周岐原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化改革決定文》公布之後,立刻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大家都拿起放大鏡仔細檢視,在這份條列未來施政方向的文件裡,中國最高領導人究竟開了哪些產業的大門。

當製造業遭遇重重困難,面臨必須轉型、遷徙甚至收攤的挑戰,為數龐大的台商尤其關心,哪些是政策剛剛鬆綁,可能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的產業?

十二月十五日,中國國務院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對這個問題提出官方說法。徐紹史指出,二○一四年中國將逐步放寬外資投入產業的限制,打算開放金融、文化、教育、醫療、商貿物流等,多項高附加價值、創造大量就業的服務業,以便藉此提高中國服務業的經營效率,並且創造更多內需消費商機。

官方放行

外資大舉進軍服務業

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的消費早就是各家外資角力的戰場,任何跨國企業,為了討好花錢不手軟的中國消費者,也不得不禮讓三分。

舉例來說,今年十月間,央視節目痛批手機大廠三星,指其字彙資料庫設計錯誤,經常造成當機。三星隨後就發表聲明,對中國消費者的不便「感到真誠的歉意」。

無獨有偶,今年九月間,另一家手機大廠蘋果也打破慣例,先後在加州總部和北京舉辦產品發表會,成為蘋果自家的創舉。無論是蘋果或三星,公司的動作在在顯示,中國的內需消費,是一個商機高速成長的市場。「北京的『萬有引力機器』功率很強,誰都逃不過它的吸力」,《金融時報》形容這個局面說。

在城鎮化過程中,服務業的發展程度高低,本來就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原本從事產品製造的業者,紛紛跨行嘗試服務業,讓「二轉三」(製造業轉行服務業),成為近年最熱門的詞彙。例如廣東東莞台商張朝宗,就從原來的聖誕燈製造商轉行,過去銷售產品到沃爾瑪(Walmart)的他,如今是擁有十多家連鎖店的麵包店老闆。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曾積極布局中國的零售通路事業。

早在三年前,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設定的十二五規畫中,就宣示要大力拉抬服務業,目標是在計畫結束時,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要比製造業多出四%。今年第一季,服務業占中國GDP比重四七.八%,正式超越製造業;加上未來兩年,中國仍將大力整頓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造船等行業,可以想見,在維持經濟成長之下,服務業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

「早在出發之前,台商應該把中國市場當成重心來思考!」華犇創投合夥人戴偉衡提醒,台商西進之前,最好先徹底了解當地的社會特色,因為中國各省、市文化仍略有差異,服務業的規模往往較小,不像有龐大資本的製造業,能讓地方政府重視,一旦無法打開市場,業者往往因為後續成本難以負擔,選擇黯然退出。

戴偉衡指出:「如果沒有以當地人為出發點,你的商業模式就沒辦法說服消費者。第二,如果不去想市場的問題,你就根本看不出法律的障礙或競爭者在哪裡。」

一胎化解禁

人口商機有利台商

放眼這次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文,在六十個改革項目裡,台商受惠最多的領域,可望是人口服務、金融與電子商務三大產業。以人口服務為例,中國由原本的一胎化,放寬為單獨二胎(夫妻雙方一人為獨生子女,則可生育第二胎),就創造一連串的醫療、教育服務,以及周邊的嬰幼兒消耗品需求。

食品大廠康師傅,就率先布局這股可觀的人口商機。十一月初,趕在三中全會結論公告之前,康師傅就宣布將與朝日集團旗下、日本第三大奶粉品牌和光堂合資投入嬰幼兒奶粉市場,打算搶占每年多生一五○萬個嬰兒的龐大市場。另一方面,和生產相關的產後護理中心,是華人獨有的文化,台灣知名的廚師阿基師(鄭衍基),也透露他準備赴中國投資坐月子中心。

只要和新生兒相關,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業者往往享有較高的利潤空間,例如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在中國售價就比台灣高三成以上,這便是康師傅在方便麵、飲料之外,另闢新戰場的主因;同樣的,產後護理服務更是按日計費、向消費者收現金的行業,這塊台商享有文化優勢的市場,發展潛力勢必很可觀。

另外,與人口相關的殯葬服務業,也是台商在中國相對擁有優勢的領域。例如國內知名品牌龍巖,今年就投資四千萬美元,準備在浙江溫州建立登陸的第一個灘頭堡。

根據人數估計,中國的殯葬服務市場大約是台灣的七十倍,加上中國並沒有往生儀式的消費習慣,以倍數計算的商機,讓龍巖董事長李世聰積極搶進。他計畫未來十年內,龍巖要打進中國十個省分,成為在地化的殯葬服務業者。從新生兒增加到往生者增加,受到人口趨勢帶動的商機,將是台商布局對岸服務業的機會所在。

成長飛快的電子商務,同樣是許多台商的焦點。例如中國最大的量販業者高鑫零售,已經在十月底成立「飛牛網」,準備整合實體通路的力量和品牌,進軍電子商務。

網家董事長詹宏志也指出,公司正籌備進軍中國,明年第三方支付業務上路以外,赴中國市場的細節也將浮上枱面。預料網家將提出增資案,詹宏志本人也坦言,他已經將退休年齡延後十年,要好好打拚中國市場。

「第一個要考量稅負,第二個是物流,還有,我們的特色到底在哪裡?」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連淑凌分析。她指出,雖然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對中國市場普遍興致勃勃,但中國的加值稅和台灣制度截然不同,加上物流體系龐雜,無論是電子商務平台或產品業者,台商都要先熟悉對岸的生態底細,再嘗試布局。這也是所有業者捕捉三中全會改革商機的不敗法則。

富商、名廚搶進三中商機 鎖定改革帶來的機會,布局服務業市場

康師傅

與日本第三大品牌和光堂合資,投入500萬美元,生產嬰幼兒奶粉及副食品。

網路家庭

準備增資,

預計於2014年進軍

中國電子商務市場。

高鑫零售

成立「飛牛網」,發展電子商務,希望一年內上架100萬件商品。

龍巖

與浙江溫州市府合作,投資4000萬美元,布局當地殯葬服務。

國泰金

旗下上海國泰產險,獲准經營四川、湖北市場,已增資4億人民幣。

永豐銀

創國內金融業首例,申請成立中國子行獲准,資本額20億人民幣。

阿基師

準備在中國投資

坐月子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95

盲推電子教學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40105/18579077
一月一日在馬場自然碰到唔少人,在廂房內碰到馬主P,佢不久之前先至在快活谷拉過頭馬,自然要恭喜佢頭馬繼續嚟,2014年繼續發威。馬主P騎騎笑之際,拍左丁山膊頭講:「我細個讀書時都冇書枱㗎!」在馬場講贏嘅噃,點解講「輸」呀?十幾秒鐘之後先至醒起,佢係指十二月二十七日本欄內文:「未必人人有書枱」,引起佢共鳴。馬主P話佢小時候家窮,不知書枱為何物,就係揸住一枝筆,一本書,坐一張櫈仔咁樣苦讀至中學會考畢業嘅,後來老竇要佢打工賺錢幫補家計,於是不能升讀大學預科,在工廠做行街出身,學曉咗推銷、搵訂單,十年後自己開一間山寨廠,捱捱嚇就發咗達。而家講起就輕鬆,嘻嘻哈哈做馬主,當年其實吃過不少鹹苦;有此背景,馬主P認為今天拿綜援之人,除老弱傷殘孤寡之外,身體健康成年人根本不應拿綜援,何況今天香港失業率偏低,成年人好易搵到一份工,工資還在其次,有工做就有累積工作經驗嘅時間與空間,將來前途由自己掌握,一旦拿綜援唔做工,成世人嘅前景就立即冇曬咯。
在馬場講馬好過,社會綜援呢啲大道理留番梁振英決定,馬主P講講嚇亦知扯得太遠,即刻講番馬,話第九場二號「神舟十號」冇得輸,黃楚標名下嘅「飛霹靂」臨場落重飛贏咗,佢位親戚黃光苗嘅「神舟十號」同日起孖,理所當然啦。賽馬邏輯就是如此,點知隻「神舟十號」出閘窒一窒,中段有空位唔搶,大熱門跑個第三算數,WQ齊撻,左丁山輸到為之苦笑,賽後知道練馬師徐雨石破天荒地主動向賽事董事查詢騎師潘頓嘅策騎方式,想來練馬師亦係啞子吃黃連也。
跑完馬,再諗嚇今天教育、社工\社運組織申訴清貧學生冇書枱,或者已經落伍咯,要嘈嘅話,不如嘈嚇清貧學生冇iPad!特區政府除咗盲搶地之外,亦盲推電子教學、電子教科書,搵冇出版教科書經驗嘅電子工程人員策劃電子書,以代替紙本教科書,但資助小學、中學校長就指學校嘅硬件及無線網絡支援不足,對錄取清貧子弟為主的弱勢學校十分不利。一人揸一本書讀,貧富學生差距不太遠,但用電腦上網讀書喎,窮學生就吃虧太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79

兩岸三地物流業 三年募資1800億元 電子商務正夯 台灣能否抓得住商機?

2014-01-06  TWM
 
 

 

電子商務大風吹起,從包材到物流,一連串的「電商產業鏈」已經成形就位,過去兩年,兩岸三地的物流業者大募資,超過一八○○億元的市場資金聞香而來,「站上風頭,連豬都會飛。」商機引爆,現在,才是序曲而已。

撰文‧賴筱凡、周岐原

「站在風頭上,連豬都飛起來了!」這是《今周刊》在專訪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張建鋒時,他如此形容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蓬勃發展。

這些年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爆發性成長,來得又急又猛,光是近五年中國電子商務的複合成長率就高達一二○%;根據外貿協會預估,一三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可望達到新台幣九兆元,這個數字在一二年的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報告中,還只有五.七兆元,不過短短一年時間就成長了五○%。

中國電子商務富了,不只中國消費者有感,連台灣消費者都感覺到了,但在這龐大的市場下,有一群人蠢蠢欲動,要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他們是物流業者。

過去三年來,兩岸三地的物流業都已經悄悄地在資本市場上募走了近一八○○億元,其中包括台灣上市公司大榮貨運的母公司||嘉里物流、台灣宅配通等公司,就連台灣街頭上隨處可見的黑色貨車,車身上寫著「SF」的順豐速運,也在一三年順利增資四百億元。

電商站上風頭

帶起ㄧ場物流新革命

物流業者不只積極從資本市場上募資,就連還沒上市櫃的公司,也吸引一堆創投捧著錢搶投資,看中的不是別的,正是中國電子商務起飛後帶來的一場物流新革命。

如果放眼全世界,一二年全世界的物流股股價都大幅成長,以全球前三大物流公司聯邦快遞(FedEx)、美商優比速(UPS)及DHL母公司德國郵政為例,全年漲幅分別是四到六成不等;一三年,還是看俏。

將此效應投射到台股,有數家物流與包材業者,股價已經開始反映。其中,隸屬香港嘉里集團的嘉里大榮,一二年稅後淨利達八億元,是八年來最好的一年,一三年前三季稅後淨利達六.八億元,獲利可能續創新高,也帶動股價再攀升,一三年下半年以來,股價已大漲近四成。

嘉里大榮百分之百持股中國的上海連運公司,一二年公司認列上海連運獲利○.二五億元,較一○年的五二八萬元增加了將近四倍。對此,元大投顧表示,物流業的獲利還在每年二位數的高成長階段,台灣業者的技術與系統穩定性,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大優勢。而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嘉里大榮的母公司|| 嘉里物流在港股掛牌,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儘管目前股價在承銷價上下整理,但香港分析師仍給予「建議長期持有」的評價。

此外,在中、港、澳共有三十三個據點的台驊控股,則是極少數布局甚早的公司之一,台驊甚至在東協國家也已布局,可以連成一氣做跨國性的海空陸複合性運輸。近期股價已經逐漸反映,而董事長顏益財拉高格局,在一二年底將台驊轉型做一條龍式的控股公司,從報關、倉儲,到物流上下游整合,「未來電子商務的賣家,只要在台驊的平台上,下單物流服務,台驊將可提供全方位服務,直接送到跨國的客戶手上。」顏益財表示,台驊一三年要大幅提高資本支出,建立長期布局。

台驊、大榮

投資潛力足 股價看俏

而老牌運輸業者山隆,也是在物流商機中,業績值得關注的受惠成員之一。近幾年來,獲利逐年提升,由山隆持股六成的上海山通儲運,主要從事國際貨櫃運輸、中國境內貨運代理與倉儲業務;另外還成立重慶山德、鄭州山通貨運,一二年重慶山德與鄭州山通已小額獲利,未來仍有想像空間。

「電子商務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金流、另一個就是物流,你想讓消費者在網站上買你的東西,就得有最簡單的付錢方式,和最快的送貨速度。」在物流這個行業做了三十八年的前順豐速運副總裁曾玉勤不諱言,想在這將近九兆元的大餅上做生意,就得抓緊金流和物流兩大命脈。

不過,中國電子商務的金流幾乎已被「支付寶」綁死,「剩下的機會,在物流。」曾玉勤說。

在九兆元的市場上,今年中國需要被運送的包裹數,預估將達八十五億個,每個包裹從賣家手中出貨、運送到倉庫集貨,再到物流業者的中轉站撿單、分單,最後還要由每位送貨員快遞到消費者手上,這個流程快則四天、慢則一至二周,有時還得送到香港、澳門和台灣,每個環節裡頭都蘊藏了商機。

八十五億個包裹數,代表的就是需要八十五億個紙箱,光是所使用的膠帶,都能繞地球超過十二圈以上,這還不包含裡頭的保麗龍包材,或是一些保溫棒(用來維持溫度)等特殊器材。影響所及,包材業者榮成,今年以來的轉型成果也備受市場期待。這些受益於中國電子商機、營收、獲利上揚的個股,將有機會成為下一波的主流。

今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宣布退休,投身到一家叫作「菜鳥網絡」的新公司去,菜鳥網絡要做的,就是物流,為中國打造全新的智慧物聯網。菜鳥網絡成立的第一年,馬雲就大手筆地砸進了人民幣一千億元,預計未來還要再投資人民幣兩千億元,就是要織起一張足以撐起年交易額達人民幣一百兆元的物流骨幹。

在菜鳥網絡的背後,阿里巴巴持股四三%,中國零售大咖銀泰集團也投資了三二%,中國最大的民營控股復星集團也投資了一○%,就連中國喊得出名號的快遞業者順豐、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都有入股。

「很簡單,你看我們去年雙十一光棍節,各地都爆倉,這些問題,今年雙十一就沒看見了吧!」張建鋒話的背後,是中國許多電子商務業者積極耕耘物流下的結果。

那台灣的角色在哪裡?

約莫十年前,中國的物流業還是一片黃土,「簡直就像戰國時代,各地諸侯擁地自重,北宅急送、中大田、南順豐,瓜分物流大餅。」曾玉勤在大田物流、順豐都待過,他說當時還有台灣人卡位的餘地,不論是進入中國物流業做高階主管,或是在聯邦快遞、DHL等國際快遞業者獻策,都還有台灣人的身影。

○八年,美商UPS中國戰略計畫發展部董事總經理陳學淳退休,那時他幫UPS在中國創造出每年業績成長三○%的成績後,低調退休,成為深入中國物流業高層圈的最後一位華人。

冷鏈物流

台灣仍有機會切入

○六年,聯邦快遞以四億美元收購了大田物流,有些創投業者看到了中國物流的機會,也想投資一些區域型的小快遞業者,結果台灣的創投公司捧著資金去談,才發現排在他們前頭的人已經好一長串,人人都想買物流公司,「甚至排第一個的是荷蘭商天遞(TNT),你怎麼跟人家談?」曾玉勤說。

八年過去,如今,「順豐速運」幾乎統一了中國物流業大片江山,台灣就沒機會了嗎?勤跑大陸的工總常務理事、生華創投董事長胡定吾認為,「台灣還是有很多物流技術,是走在中國前面,像冷鏈物流就是其一。」所謂的冷鏈物流,指的就是低溫冷藏來運送貨物。「這一點,中國業者不比我們懂,甚至還來台灣取經。」胡定吾說的,其實就是中國正在崛起的新物流大咖德邦。

○九年,德邦物流董事長崔維星訪台,就是去參訪嘉里大榮,學習台灣物流業者的管理和技術。同一年,深圳經貿參訪團來台,那是兩岸交流大鳴大放的開始,來自中國各地的參訪團湧入,儼然是大拜拜的廟會。但在深圳參訪團的人群中,有一個人低調參觀了台北港等物流運輸的基礎設施,他是順豐速運總裁王衛。「他想看看台灣物流怎麼做,也想看看順豐在台灣還能做什麼。」低調拜會了王衛的曾玉勤說。

四年前的王衛,還願意低調來台學習之旅,但四年之後呢?如今的順豐速運,除了坐穩中國民營第一大物流公司之外,王衛也早已不是王衛,就連馬雲都難得見他一面,全世界的創投資金更是大排長龍想要入股,但王衛一律不見。

這一次,︽今周刊︾終於突破困難,成為首次進入順豐速運採訪的台灣媒體;也一窺這家號稱全中國最神祕的物流公司,在電子商務的旋風席捲之下,順豐速運內部究竟藏著多少祕密武器,以供應全年超過十億個包裹的平安送達?

電子商務大風吹起,從包材到物流,一連串的「電商產業鏈」已經成形就位,商機引爆,現在,才只是序曲而已。

中國電子商務大爆發!

85億個包裹等人送,兩岸三地物流業者搶卡位

2009年

總包裹數 19億個

2010年

總包裹數23億個

2011年

總包裹數37億個

2012年

總包裹數56億個

2013年預估

總包裹數85億個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市場資金搶投資物流業

——兩岸三地物流業者籌資近1800億元物流公司 籌資時間 籌資金額

(億元) 籌資方式

(籌資地)

德邦物流 2014年 未定 預計IPO(未定)榮成中國 2014年 未定 預計IPO(香港或A股)中郵速遞 2014年1月 499預計IPO(中)*嘉里物流 2013年12月 88 IPO(港)台灣宅配通 2013年12月 40 IPO(台)榮成紙業 2013年10月 10增資(台)順豐速運 2013年8月 400 私募(中)華貿物流 2013年5月 33 IPO(A股)唯品會 2013年3月 28增資(美)京東商城 2013年2月 210 第4輪融資(中)2011年4月 450 第3輪融資(中)東方精工 2011年8月 27IPO(深圳)台驊投控 2011年1月 2 增資(台)註:中郵速遞原先預定2014年1月掛牌,卻在2013年12月31日臨時撤件。

物流、包材業者未來前景看好股票代號 公司名稱 前三季稅後EPS(元) 收盤價(12/31,元)1907 永豐餘 0.18 14.90 1909 榮 成 0.93 14.90 2607 榮 運 0.41 20.80 2608 大 榮 1.39 46.40 2616 山 隆1.72 25.20 2636 台 驊 1.30 29.65 2642 宅配通 1.55 67.50 5604 中連貨 0.79 28.10 5609 中菲行 0.80 20.30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