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杜蔚
群雄逐鹿的2018春節檔票房爭霸戰終於有了結果!博納影業主導出品的《紅海行動》憑借高品質和口碑完美逆襲,於3月10日下午4點12分以32.58億元票房超越此前領先的《唐人街探案2》(票房32.57億元),成為2018春節檔冠軍。截至今日14時許,《紅海行動》票房已突破33億元。
▲《紅海行動》評分頗高(豆瓣/圖)
因看好春節檔票房產出,超過百家公司湧入,以出品方或聯合出品方身份出現在4部春節檔主要競爭影片中,《紅海行動》有29家公司參與出品,創下春節檔影片出品公司數量之最。
目前,《紅海行動》發行方已決定將該片放映周期延長至4月15日,這意味著《紅海行動》仍有票房累積的空間。那麽,幸運入局《紅海行動》的出品方,投資該片的票房收益又是如何呢?
密鑰延期 《紅海行動》極有可能成為中國電影票房亞軍
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在春節檔開始前的每一個預測都實現了。他說:“大年初一單天影市票房超12億元,初一到初六超52億元,2月份票房有望沖100億元,《紅海行動》30億元起步。”
最終的結果,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大年初一票房12.69億元,初一到初六票房破57億元,2月份票房101.2億元創造中國電影史上單月最高紀錄,《紅海行動》則已經突破了33億元。
▲2月票房情況(貓眼專業版/圖)
業內人士紛紛點贊於老板的氣魄,而事實上,《紅海行動》的成功軌跡,也是秉承出品人於冬對電影的追求,那就是根據市場檔期倒排制作周期,大檔期從不缺席,同時他堅持優質內容和藝術品質的表達,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幾次提到:“發行是助力,真正好的電影是不會被埋沒的。”
《紅海行動》的聯合發行方華夏電影已通知各院線公司及影院,將影片密鑰從3月18日延期至4月15日。這意味著,從大年初一上映,《紅海行動》將長線放映59天。目前,《紅海行動》在全國影院排片占比仍居第二位,近三天平均全國排片占比達18.2%。不出意外,《紅海行動》極可能超過2016年春節檔冠軍《美人魚》(票房33.9億元),登上中國電影票房總排行榜亞軍寶座。
如此一來,冠軍《戰狼2》和《紅海行動》將聯手創造一個新紀錄,那就是主旋律電影包攬中國票房總榜前兩名。
▲中國票房冠軍《戰狼2》票房高達56億元(CBO中國票房/圖)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了這兩部影片,他說:“中國電影市場要有優秀影片來支撐,要盡可能地做到多類型、多品種和多樣化。比如今年春節檔的類型就很豐富,《紅海行動》這樣的軍事題材影片在《戰狼2》受到觀眾追捧之後,再次創造佳績,憑借口碑實現了逆襲和長線放映,說明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拍好了,觀眾一定會‘用腳來投票’。”
博納讓出超70%投資份額 投資15%利潤超過6000萬
春節檔是一年中票房產出最高的檔期,電影投資方自然青睞有加。
2018年春節檔四部主打影片背後出品方超過百家,《紅海行動》的出品方為四部影片之最,出品和聯合出品公司多達29家。博納影業是影片的主投主控方,位列四家出品方之首。主導過“爆款”電影的投資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來說,主導方會占據50%以上的投資份額。聯合出品方一般投資份額較少,有的只是掛名。”
《紅海行動》背後多達25家聯合出品方,投資份額更顯得僧多粥少,這真是應了一些投資人所說,“好的項目,有機會能投就不錯了,競爭太激烈。”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了解到,為了讓合作夥伴共享優質產品,博納影業此次讓出一些市場收益,對該片的投資份額不到30%。
不過,目前市場上單部電影投資的風險依然較高,惟有少量“爆款”能讓投資方喜笑顏開,《紅海行動》就屬於這類。《紅海行動》熱映期間,有兩家投資方捷成股份(300182)和鹿港文化(601599)公告了對該片的收入情況。
捷成股份對《紅海行動》的投資比例為5%,影片票房21.1億元的時候,捷成股份表示,公司來源於影片的營業收入不低於4000萬元。鹿港文化參投《紅海行動》10%,截至3月5日,該片票房30億元,公司來源於該片的營業收入區間約為7000萬元至9000萬元。
▲捷成股份、鹿港文化公告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兩家公司對該片片方分賬比例測算略有不同,但基本在業內公允的30%~35%左右。截至今天14時,《紅海行動》票房已破33億元,以33億元計算,捷成股份來自影片的營業收入不低於6200萬元,鹿港文化來自影片的營業收入區間約為7600萬元至9900萬元。
據博納影業的說法,《紅海行動》制片成本5億元。按照目前的收益情況,參投15%,僅影片票房利潤至少約6300萬元,捷成股份、鹿港文化對該片的投資回報率至少達148%、52%。同時,該片在中國內地的版權銷售收入尚未計算在內。
參投方都賺得盆滿缽滿,更不用說該片的主導方博納影業。它不僅將按比例分享投資收益,還有發行收入。此外,若如投資人所說,該片真有掛名的聯合出品方,即便沒有實質的商業回報,也收獲了極高的社會效益,這正是優質文化產品的無形價值。
在“兩會”期間,“廣電獨家”記者對政協新聞出版界別進行采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接受了記者采訪,回答了當下廣電及網絡媒體發展中的諸多熱點問題,如:電影市場推動與監管、主流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等。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努力建設電影強國
問:春節檔票房不錯,能夠看出總局去年在規範電影市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年總局在這方面還會做哪些工作?
答:首先,中國電影市場要有優秀影片來支撐,要盡可能地做到多類型、多品種和多樣化。比如今年春節檔的類型就很豐富,《紅海行動》這樣的軍事題材影片在《戰狼2》受到觀眾追捧之後,再次創造佳績,憑借口碑實現了逆襲和長線放映,說明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拍好了,觀眾一定會“用腳來投票”。
其次,圍繞規範市場這個重頭工作,我們繼去年提出“電影市場規範年”的目標後,進一步將今年確定為“市場規範加強年”,加大力度巡查,在規範市場、提高放映質量等方面出實招,在進一步保護制片方權益和科學合理的市場分配機制的同時,也更加充分地保障觀眾的觀影熱情和觀影利益。
像今年的春節檔,幾家制片方聯合提出19.9元的最低限價、且單部影片的補貼票數不得超過50萬張,這一舉措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初一至初六票房高達57.37億元,吸引了1.44億人次觀影,兩大指標同比分別增長69.53%和61.48%。
我們相信,在中國電影市場會將這一舉措常態化,只有觀眾和產業鏈各環節的權益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實現電影市場更加科學、健康、穩定的發展。
問:市場對去年560億元的票房很振奮,您如何看待這樣的高票房現象?未來中國電影還有哪些可以發展的空間?
答: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高、產業發展好,一定是因為電影與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緊密。我們不僅在創作中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產業培育、市場服務等方面也要將“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今年因為春節檔的不俗表現,僅2月份的票房就超過100億元,創造了全球電影市場上單月票房的新紀錄,迎來了一個開門紅。回顧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之初,2002年、2003年前後,中國電影市場的全年票房也就10億左右,到去年的559億,15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票房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容量從約占北美市場的1%增長到80%,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在世界影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因為市場的壯大和開放力度的不斷增強,與美國電影對話的能力與信心也越來越足,美國電影也在適應形勢不斷調整對華策略。因為面對如此巨大且仍保持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他們不可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更不願意置身其外。
我想,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下,中國與美國兩個最大的電影國度一定還有更加廣闊的對話、交流與合作的空間。如果逐步把中國發展成世界電影的制作中心,我認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手段將會極大的豐富,有很多不需要我們直白去講大道理,潛移默化的東西是最好的。
我的建議是,一是要努力培育電影市場,為多出人民滿意的優秀作品創造條件。二是加快電影走出去的步伐。好電影產生的社會效應、經濟效應比我們能夠想象的空間還要巨大,相信會有更多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優秀影片不斷湧現,把中國從電影大國變為電影強國。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閻曉明:主流媒體內部的小循環局限了它融入到社會的大循環中
問:您認為現在主流媒體的融合存在哪些問題,著力點在哪里?
答:當下的媒體融合面臨三個背景:第一,互聯網進入長尾階段;第二,5G可能會產生顛覆性的改變;第三,媒體融合逐步成熟。在這三個背景下,主流媒體怎麽應對?媒體融合經歷過一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階段,媒體融合必須從概念的喧囂轉入實際的操作。
互聯網時代的創作是一種社會的大循環,主流媒體在很長時間內面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內部的小循環局限了它融入到社會的大循環中,要充分用好互聯網這個融合的基礎設施。
當前,一是要解決版權問題,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是要付出成本的,知識是需要保護的,而現在的互聯網不突出內容的作者和應有的權利,主流媒體免費為所有的互聯網企業打工。其次,必須要有自己的平臺,或者說必須要讓自己的內容和其他平臺產生契約式的合作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那麽主流媒體占領主流終端、主流陣地,就是一句空話
問:您認為現在主流媒體的融合存在哪些問題,著力點在哪里?
答:黨和政府提出主流媒體應占據主流輿論場,從技術角度來說中間有一個環節需要加強重視。過去主流輿論通過主流傳播渠道,肯定占領主流陣地。陣地其實是終端的概念,收音機也叫無線電,無線電就是傳遞的方式——也就是說,方式和終端是密切結合的。我們今天有很強大的主流媒體,但是如何抵達到用戶、觀眾、聽眾,是個問題。
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現在的互聯網有點像集裝箱運輸,各種視頻、文字、聲音統合為集裝箱,也就是互聯網上的數據包。但是,由於你沒有貨運公司,沒有運輸公司,那麽你的集裝箱送到碼頭或者快遞公司,什麽時候運、運到哪兒、發送地是哪兒、中轉地是哪兒、收多少錢、時間是多少,你控制不了。
這非常像我們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理論上來說,報紙、雜誌或廣電機構辦一個網站,跟集裝箱一樣,中轉了十次和中轉了一次效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把中間環節去掉,那麽主流媒體占領主流終端、主流陣地,就是一句空話。尤其是現在媒體的表達形式和傳遞手段密不可分的時候,更需要把傳輸方式、內容、終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具體來說,現在在移動終端看一集電視內容要花很多錢(流量費),如果廣電總局能夠在電視頻道發送手機能夠接收的信號,比如能看央視一套,能點播《舌尖上的中國》,那麽用戶再看這些節目的話就可以不收費,不產生流量費、通訊費。而且,我們的信號可以送到三大運營商的手機上,技術上可以達到,4G、5G也給我們提供了便利。只不過由於現在分業監管的問題不能做這件事,國家政策一旦允許做這件事情,三大運營商的手機不用花費任何流量費都能看到電視發送的手機信號,這樣主流媒體占領主流陣地就更容易實現。
近年來,在外貿出口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內需消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10日發文稱,近年來,在複雜嚴峻的環境下,中國經濟仍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內需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消費已經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電影票房率創新紀錄
大年初一單日票房12.61億元、單周票房超47億元、春節檔票房突破57億元、單月票房破100億元、單季票房破200億元……過去3個月,中國電影市場一系列紀錄被打破。
進入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高速增長,連續3個月票房持續井噴。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8年一季度全國電影市場共產出票房202.17億元,較去年的144.6億元上漲39.82%。 刷新了電影史上單季度國家電影市場的最新記錄。
其中國產電影票房150億元,增長93.2%,占總票房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53.7%大幅提高至74.2%,繼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與我國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有關。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電影市場、院線也在不斷下移,三四線中小城市和縣城越來越成為電影票房增量的重要來源。
丁長發說,近幾年一二線大城市房價較高,有部分青年回到三四五線城市創業,他們也把一些一二線的消費方式帶到三四五線城市。另一方面,隨著三四五線城市的消費不斷提高尤其是對服務消費的需求日益旺盛,各院線公司加速推進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影院建設布局,“小鎮青年”在票房的占比越來越高。
一邊下鄉,一邊升級
電影消費只是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快速增長、消費升級加快的一個縮影。
今年前2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82億元,增長9.7%,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
其中,實物商品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汽車作為大件消費品日益進入人們的家庭生活,汽車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數據顯示,前2個月,汽車類商品銷售增長9.7%,同比提高10.7個百分點,拉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約1.1個百分點,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
丁長發說,當前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汽車消費成本比較高,汽車市場日趨飽和,引領汽車消費快速增長的主要是在三四五線城市。一方面,這些地方近幾年城鎮化不斷加快,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尤其是中小城市、農村路網硬化目前較為完善。另一方面,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的用車養護成本比較便宜,加上現在的年輕人更敢於消費,所以現在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的汽車也越來越普及。
“我們這附近,還沒買車的僅剩兩戶人家了。”閩南安溪縣一個山區小鎮的陳先生說,過去當地人出門都是騎摩托車,現在摩托車都少了很多。“很多人收入也不高,但現在汽車很便宜,在中小城市、農村養車也不貴,有車的話,冬天出門不冷,刮風下雨也不怕,方便了很多。”
在服務消費方面,除了電影票房創下新紀錄外,旅遊市場也十分旺盛。大眾出遊熱情持續高漲,全域旅遊、自駕遊、鄉村遊成為旅遊熱點。春節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3.86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7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2.6%;清明節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旅遊總人數1.01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1億元,分別增長8.3%和8%。
在新業態方面,電商正推動農村消費規模穩步擴大。物流、電信、交通等農村消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不斷向廣大農村地區延伸覆蓋,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前2個月,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36億元,增長10.7%,快於城鎮增速1.1個百分點。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在以往的傳統的流通業布局中,城鄉差距非常大,現在有了互聯網,正好消除了城鄉之間的這種差距。“不分檔次高低、不分貴賤,都面臨著同一個互聯網。”
經濟增長“壓艙石”
近年來,在外貿出口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內需消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統計局10日發文稱,近年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在複雜嚴峻的環境下,中國經濟仍實現了中高速增長,內需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據統計核算,2008-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超過100%。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2007年提高13.5個百分點,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該文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消費增長潛力巨大,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一是物質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7年,我國居民消費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9.3%,食物支出之外的穿住用行等物質型消費比例上升,潛力很大。我國人均耐用消費品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
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擁有汽車29.7輛,而美國每百戶擁有汽車超過200輛,歐洲一些發達國家超過150輛。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和優質供給不斷增加,將進一步為消費升級提供支撐。
其次,目前我國在信息、醫療、養老、家政、旅遊等服務型消費空間剛剛打開。2017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4.5萬億元。今年春節期間,全國接待遊客同比增長12.1%,旅遊收入增長12.6%,春節檔電影票房收入增長超過60%。
三是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將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2017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52%,距離發達國家80%左右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據初步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近2個百分點。
尤其是中西部的快速城鎮化,將是未來消費的最大潛力所在。丁長發說,像河南、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中西部人口大省,目前的城鎮化率仍比較低,但是發展潛力巨大。尤其是近幾年隨著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這些地方都承接了大量產業轉移落地,很多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就近就業,再加上武漢、鄭州、成都、合肥等城市大力吸引人才落戶,這些地方的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步伐十分迅速,消費增長勢頭也非常迅猛。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告訴第一財經,武漢、成都、鄭州、長沙、重慶等二線城市,近幾年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與一線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居住條件好,生活壓力沒那麽大。這些二線城市未來將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它們的發展空間甚至大過一線城市。一方面這些二線城市發展起來後,可有效減輕一線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區域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
國家統計局上述文章指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內需發展的活力和後勁將持續釋放,內需將對經濟長期發揮有力有效的拉動作用,必將為我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國民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我認為此片公映成績可能過不了2000萬。”《小偷家族》點映過後,一位業內人士在朋友圈寫下這樣的判斷,他的理由是,影片所帶來的精神領域的“廢墟感”將無法得到中國觀眾的呼應。與此同時他肯定了影片的品質:“電影真的回味無窮,金棕櫚實至名歸。”上映兩天後,截至8月4日中午12點,《小偷家族》的票房已經超過2070萬元。上述業內人士的預測被擊破。
上海電影節期間,金棕櫚新貴《小偷家族》被秒殺,原價120元的電影票在閑魚被黃牛炒到1000元,搶到首映入場券的影迷如同中了頭彩,經過電影節一輪口碑發酵後,豆瓣標記《小偷家族》想看人數累計超過20萬人。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上映首日即8月3日的排片量為9.8%,上海地區的排片量為15.3%,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8月4日,排片占比為8.1%,位列第五。
鑒於《小偷家族》的文藝片類型,體量較小,影片代理發行方的華影天下此次篩選以《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等此前一系列文藝片數據表現較好的影院做精準發行。8月1日,以上海地區為例,選擇12家影院進行超前點映,每個場次上座率幾乎都是百分之百。據透露,片方對《小偷家族》票房預期在1億左右。
與此同時,在藝術電影發行方面頗有經驗的大象點映就《小偷家族》組織了十城30場超前點映,場均147人,上座率在96.6%左右,售票情況最好的一場電影位於西安,開票20分鐘內即售罄。《小偷家族》在影迷群體中熱度較高,據了解,此次發起人當中有不少微博電影大V主動加盟,電影博主“次等水貨”在全國八個城市同時發起八場超前點映,相當於一個人買了1000張電影票,這是大象點映以往項目中比較少見的情形。
就影片風格而言,《小偷家族》如同“啞劇”一般,所有的情感輸出近乎沈默與喑啞,隱藏細節都有待於觀眾反複琢磨,看似波瀾不驚的故事背後是無盡的傷感與悲涼,溫情只存在於幾個微小瞬間。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日式電影的表達節奏和表達方式相對比較陌生,部分觀眾在觀影中途“走神”,觀感壓抑。“電影節的氛圍和正式上映完全不一樣,電影節期間看電影甚至有鼓掌的現象,但到了正式公映,有一個小時看不下去退場的,也有睡著的。”相關發行人士坦言,從目前的排片情況來看,《小偷家族》的排片低於預期,預期排片原本在20%左右。
上周公映的《西紅市首富》、《狄仁傑:四大天王》本周仍然占據了較大比例的排片量,同檔期的國產動畫《風語咒》、歌舞片《媽媽咪呀2》同樣來勢洶洶。《小偷家族》的生存空間接下來可能會被進一步擠壓。
梳理往屆金棕櫚得主,上一部在國內公映的戛納金棕櫚影片還要追溯到2004年,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鋼琴家》,它同時包攬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影帝殊榮,由於種種原因,影片在獲獎後一年在中國公映,上映時悄無聲息,票房為300萬。在此後的十多年中,沒有一部戛納金棕櫚影片在中國大規模公映,《小偷家族》是多年來首次引進中國並投放商業院線的戛納金棕櫚影片,由此可見,電影市場對於文藝片的票房前景一直都不太樂觀。
以《追捕》、《人證》為代表的日本電影,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紅遍全中國,但2000年之後,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跌入冰點。2017年9月1日在內地公映的《銀魂》以8143萬的成績成為日本真人電影在中國拿到的最好票房,和排名第二位的《寄生獸》同樣都屬於漫畫改編電影,部分影片票房不足千萬。
與之對比的是日本動畫電影不斷收獲破億票房,《你的名字》以5.7億元成績創造日本引進片票房紀錄,《哆啦A夢》系列縱使口碑下跌,票房依舊穩健。日本真人電影與日本動畫電影從形式到風格都大相徑庭,在日本漫畫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新一代年輕觀眾,日本動漫無疑有著更強烈的親和力與市場號召力。
作為近幾年在中國影迷範圍內炙手可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看上去“自帶流量”,他過往的作品包括《海街日記》、《步履不停》在電影評分網站上口碑不俗,擁躉眾多。當普通觀眾真正面對敘事如此舒緩、情感如此細膩的作品,市場表現仍然要打上一個巨大問號,事實上,他的上一部作品《第三度嫌疑人》通過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放映,票房僅有452.2萬。此次《小偷家族》能否打破日本真人電影多年來在中國市場的頹靡,待到正式上映之時才能見分曉。
在大象點映內部人士看來,電影市場上的主流觀眾首選商業類型片毋庸置疑,像是枝裕和這樣的藝術片導演的受眾體量一定不大,與此同時,願意主動觀看藝術電影的觀眾數量在穩步增長當中,雖然遠遠未到能與商業類型片受眾抗衡的程度,但也是不能忽視的分眾市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緊隨院線電影之後,網絡大電影(下稱“網大”)也開啟了連破票房紀錄之路。
作為網大高水準作品之一,《靈魂擺渡黃泉》半年前一經上線就連續多次打破該行業的票房紀錄,總票房分賬收入達到4548萬。
網大票房分賬的天花板不斷擡高後,吸引了包括華誼兄弟、歡瑞世紀、王晶、陳正道、鄭愷、黃軒等一批明星公司或明星進入市場掘金,網大市場迎來爆發拐點,頭部網大票房分賬規模已經與上億元票房的院線電影相當。
叫板院線電影
所謂網大是2014年3月愛奇藝首次提出的,特指那些時長超過60分鐘,故事結構完整,通過互聯網渠道發行的電影。
當不少人對網大的看法還停留在良莠不齊野蠻生長的階段時,一部分網大已經勢如破竹地連破票房紀錄,直抵主流院線的票房水平。
2014年,白舉綱、於朦朧等人主演的《成人學院2》以63.4萬的年度票房成為愛奇藝分賬冠軍;2015、2016年,《山炮進城》和《山炮進城2》,分別以987.55萬、1829.40萬分賬成為票房冠軍;到了2017年,一部《鬥戰勝佛》以2655.43萬分賬位列榜首;2018年僅半年,網大《靈魂擺渡黃泉》的分賬票房收入為4548萬,相當於院線電影近1.1億票房成績(通常傳統院線電影分賬比例4∶6),投資回報率更是高達469%。
愛奇藝會員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葛旭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按照觀影人次來計算,《靈魂擺渡黃泉》影響人群規模已經與前30名的院線電影票房相媲美。《靈魂擺渡黃泉》在付費期內的有效觀影人次1500萬左右,豆瓣評分人次4萬多,同量級觀影人次規模,院線單片票房需要達到約5億,這個票房規模可以排入2017年院線票房前30。
網大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低俗、蹭IP、打擦邊球的龍套選手,其中一部分頭部內容甚至具備了與院線大片叫板的實力。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2017年網大市場規模達到了約20億,經過四年的發展,產量增長了4.2倍,市場規模則增長了20倍,很多專家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0億左右。對應於國產電影院線票房總量的301億來說,目前是院線電影收入的1/10。觀眾方面全網播放量在2017年達到近80億,按照有效觀看10%來計算,核心受眾觀影人次達到8個億,這是個相當大的規模也是院線電影觀眾人次的1/2。
頭部效應明顯
記者註意到,這幾年網大的數量確實在下降。
網大的數量在2016年達到巔峰,全網上線2193部,2017年全網上線網大下降到了1892部,今年上半年,全網共上線651部網大,同比減少了44.2%。
數量減少背後是整個網大產業正在加速整合,一批不符合市場發展要求的企業正在離場,另有一批能夠生產出更精良作品的企業反而愈戰愈勇。上半年,點擊量排名前十的影片的總點擊量為7.59億,占總點擊量的22.62%。這也意味著,網大行業頭部效應顯著,二八原則也越發明顯。
張宏表示,走精品化道路的頭部內容成為了行業的領頭雁,收益持續創造高峰,制作精良、定位準確的腰部內容成為了行業的主力軍,而跟風的、低俗的、粗制濫造的尾部內容將逐漸被淘汰。
網大的票房天花板能擡多高?
對此,葛旭峰表示:“《靈魂擺渡黃泉》已經接近4000萬的票房分賬。當然從4000萬的票房上來看,其實對於愛奇藝的會員來講也就是只覆蓋了20%左右,還有80%的會員用戶沒有看這個影片。分賬票房收益多少取決於付費會員的有效播放量,天花板就是愛奇藝的會員規模,愛奇藝2018年Q2末的訂閱會員數是6710萬,如果有一部網大可以影響全部的會員觀看,將可以獲得1.5億至2億的分成收益。當然愛奇藝會員還在高速增長中,未來網大的票房分賬收入將會非常可觀。”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網大與院線電影還是有差距。葛旭峰也認為:“從影響的用戶群體規模和熱度來講,是可以類比同級別院線影片的,單純從作品在整個電影產業的影響力來看,由於新人班底、制作投入、營銷宣傳的力度有限,還是有差異的,未來在大的內容產業影響力上還有很大挖掘空間。”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