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涉嫌行賄 遭美國調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55

petro-2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 美國當局正就巴西最大公司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及其員工行賄一事進行調查 

上述消息人士稱,美國司法部已對該公司展開刑事調查,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對其進行民事調查,因該公司在美國有存托股可交易。 

與此同時,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在國內也卷入了巴西史上最大腐敗案的調查之中,許多起訴都與時任巴西國油掌舵人羅塞夫有關(Dilma Rousseff)。2011年末,羅塞夫當選巴西總統。 

美國正在調查巴西國油或其員工、中間人、承包商是否違反了反國外行賄法規(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通過向外國官員行賄以贏得或保留業務。 

巴西國內檢察官宣稱,巴西國油公司及其承包商將項目的資本支出和收購費用誇大了數億美元並將其中的部分錢支付給了包括執政黨工黨在內的團體。

兩名主要涉案人員包括前巴西國油高管Paulo Roberto Costa以及黑市貨幣交易商的Alberto Youssef。在辯解環節中,他們聲稱負責決策的政治團體拿到了所有合同金額的3%。

但是目前,巴西執政黨工黨及其團體成員對此予以否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46

全球最繁榮國家排行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06

oslo-bicycling-aker-brygge-norway-740

根據Legatum Institute公布的一項報告,挪威第6年蟬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

Legatum Institute使用了超越GDP的方法對142個國家(地區)進行排序。排序指標包括經濟強勁程度、創業和機會、政府治理、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安全性、個人自由以及社會福利。這142個國家(地區)包括了全球96%的人口以及99%的GDP。

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分別為挪威、瑞士、新西蘭、丹麥、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亞、芬蘭、荷蘭和美國。

我國的香港地區排在第20位。中國大陸排名51,較2009年上升7位。

中非共和國連續第三年在排名中墊底。

下圖為各國的排名區域圖。綠色為排名1-30的國家,黃色為31-71名的國家,橙色為72-112名的國家,而紅色為排名113-142名的國家。

screen shot 2014-11-11 at 1.52.38 pm

下圖為部分國家(地區)2009年-2014年的排名變化。

rankings

下圖為全球最繁華的30個國家(地區)。

screen shot 2014-11-11 at 1.29.17 p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9

讀書劄記141113政治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13%E6%94%BF%E6%B2%BB%E8%B5%B7%E6%BA%90%E4%B8%89-%E5%9C%8B%E5%AE%B6%E5%BD%A2%E6%88%90%E7%90%86%E8%AB%96/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讀書劄記141113

政治秩序的起源(三) 國家形成理論

掌門執筆

 

<甚麼是國家?>

與部落社會相比,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這是國家和酋邦的主要區別.)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所以涵蓋範圍大得多.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更甚, 通常奴隸制度大盛.

E宗教改換 “祖先崇拜” 內涵, 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此五者, AB為一體, DE是衍生, 從歷史觀點看, C才是核心.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所以, 欠缺武力制止部族逃逸, 沒有宗教凝聚民心則國家不能成立. 而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國家形成後還要時刻遏止提防社會回復部落狀態, 古代“政治衰退political decay” 問題比現代更甚.***

 

在此迎來一個有趣的問題: 首個, 或者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這是人類學界曾經爭論不休的「國家起源理論」, 且喜近年已漸獲共識.

據sense推論, 首批國家必然是從部落社會演變出來的, 因為所有古代國家都可看到深刻的部落社會遺痕,*** 是為 “原生形成”. “先進國” 建成後自必有意 “掃平六合, 一統江湖”. 鄰近的部落要麼逃跑(遊牧民族才能做到.), 要麼被吞併, 要麼效法先進經驗, 實行“現代化” “變法圖強”, 即是搖身變成國家, 是為 “競爭形成”. ***

起源理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側面, 便是要解釋為何某些地方到了相當晚近仍存在著固守部落制的情況,*** 從虛實兩邊審視理論的解釋力量, 非常有意思.

 

在歷史研究中看到的國家生成全都是 “競爭形成”, 從來未見過任何 “原生形成”的個案,*** 因為那年代實在是太久遠了. 於是學界諸多猜測, 亂派sense…..

國家起源理論針對的是原生形成, 主要理論有六說.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並不提供實証. 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 國家提供保護和公共服務, 以 “交換” 公民的 “自由權”, 這種誘因說法情理上說得過去, 尤其在長時段更有可能成立.

 

但若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相當有力量,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還有, 尼羅河谷是不須治水的, 仍興起了強大的法老國家.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致命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聰明地)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摻和其中,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經濟學的無力感把終極解說指向暴力,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如種姓制度).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如巴布亞新畿內亞)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

 

(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如巴布亞),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即是說,困獸鬥” , 而且是隻大型野獸, 才會形成國家.***

 

(六) 魅力領袖說

上說可謂盡善矣, 仍然沒法解釋七世紀阿拉伯國家的急遽興起, 人類行為事理真的過於複雜!

自從科學風行草, 當代學風傾向以唯物主義解釋人類行為, 其實文化因素的影響力不容低估, 如宗教. 韋伯認為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裡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君權神授”, 沒話可說.

 

〈綜合理論〉

作者綜合諸家理論, 認為國家的原生形成,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才有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這個綜合理論的解釋力較為完備, 用來考察非洲等無法原生形成國家的地區, 也很有洞察力.***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5

網友妙評央行降息 “強大國家意誌將摧毀一切空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32

中國央行周五晚間宣布實施非對稱降息,雖然符合邏輯,但仍然令市場倍感意外。至此,中國央行的降息周期已經開啟,或許預示著債市、股市迎來新一輪大牛市,房地產市場也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央行意外宣布非對稱下調利率,但表示,此次利率調整仍屬於中性操作,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對此,網友某男舒立表示,麻蛋!這屬於中性,那什麽才是異性?

QQ圖片20141121205207

英大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強大的國家意誌將摧毀一切空頭。

QQ圖片20141121210729

1

2

QQ圖片2014112120520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199

這個國家 一個後段班學生都沒有

2014-11-17  TCW  
 

 

要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打造隱形冠軍,要靠高品質的教育。」《隱形冠軍》的作者西蒙,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強調。

王儲阿洛伊(Prince Alois)也提到教育與富有的關係:「我們小又富有的關鍵是教育,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讓該國產業具高度競爭力的原因,不是大資本,不是壟斷市場,而是高品質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從小時候就開始被認真培養。

高薪延攬最好的教師月薪29萬,非公職仍吸引外國人爭搶

「能提供的盡量提供,不能提供就花錢買,」是列國政府一貫的務實主義,在教育上尤其明顯。

在這裡,教育是薪水最高的行業,超越金融、保險業,甚至比律師、會計師還高。

根據該國政府統計,教育業每月薪資中位數高達九千二百四十三瑞郎(約合新台幣二十九萬三千元),是平均薪資的一.五倍。比瑞士高出近六百瑞郎,更是奧地利的兩倍。

但該國沒有國家考試,老師不是鐵飯碗,沒有政府提供的薪俸與退休金,一切要靠自己能力跟國內外師資競爭。該國由地方政府和學校自行約聘教師,原則上每年固定調薪,但若當年度表現欠佳,調薪會被取消、甚至解雇。相同的,如果教師有特殊表現,政府也會提供額外獎金鼓勵。

「高薪能促使教師更有動力。」任職於教育廳的謝塔(Eva-Maria Schaedler)表示,這讓許多優秀的奧地利教師,願意來該國任教。

國小畢業開始分流就業、升學或並進,共三種學校可選

「要發展高品質製造業,高品質人才最重要,」王儲阿洛伊說,「透過教育,不停的確認,到出社會,每個人都能用,而且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列國教育體系承襲德語系國家,在五年制的小學教育後,開始四年的中學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國中,並且確保學生程度一致,沒有人明顯落後,且須適才適性。

台灣對學生適才適性的輔導課,從高一開始,但該國從小學畢業就初步分流。

五年級畢業生在畢業前都要接受評量,老師根據評量結果和平日表現,建議父母選擇適合小孩的中學,三擇一:為就業做準備的一般中學、介於就業與繼續升學的專科中學,以及繼續升學的文理中學。

無論選擇哪一種,都要上數學、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科學)、第二或第三外國語等基礎課程,力求所有學生的科技應用能力、外語能力相差不大。

舉例來說,二○一二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舉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針對各國十五歲學生的抽樣測驗中,列國平均成績全歐洲排第三,數學是全歐洲第一。因為列國人數太少,所以全國十五歲學生都參加測驗,而非如其他國家的抽樣,這意味著學生程度差距甚小。

選擇機會無所不在獨創第十學年,專供學生摸透就學路

父母和學生若不滿意老師的建議,學生可以再做一次測驗,確認是否能夠進入想去的學校。進入四年制的國中後,學生在一、二、三年級都可提出轉換學校的要求,轉低和轉高都可;學校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和性向,決定自己的課程內容。

如果讀完國中,還是無法確定未來的路,學生可以自願就讀「第十學年」。

「第十學年」是一個獨立的學校,只有一年課程,除語言、電腦、實作課、實作理論課,還有人格發展、未來選擇輔導等課程,寧可讓學生在前端先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免得到後面浪費時間,看似多花一年,卻是更有效率的做法。

有別於其餘德語系國家的技職雙軌系統,列國技職除了在既有的學徒制、學校制的雙軌系統外,還有三軌系統(3-way system);那第三軌是學生在選擇學徒制之前,若擔心自己程度跟不上,可以選修各類職業工會開設的入門課程,做為正式學徒之前的銜接課程。

「列支敦士登的教育無處不在的就是選擇的機會,」謝塔認為,「在任何階段你可以選擇,選完若不足,還有各階段的銜接教育,透過選擇避免不公平,也讓學生在選擇中對將來的職業負責。」

根據列國教育部資料,每年有一半的學生選擇學徒制(同時上課以及接受公司基本訓練)、一成五的學生進入全日制的職業學校,為了讀大學念文理中學的學生不到四分之一。因應四分之三強的學生都走技職路線,每年將近有七百家企業提供超過八十種職缺。

「人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英國教育心理學家、移居列支敦士登三十年的史托克威爾(Tony Stockwell)對我們說,該國人民非常工業化、高科技、具備高度競爭力,「必須讓人才裝備完善可以工作,否則未來五十年,我們會變成窮光蛋!」

【延伸閱讀】數理優異!PISA數學全歐第1、科學贏德國

◎數學(全球第8、台灣第4)

●第1名:列支敦士登●第2名:瑞士●第3名:荷蘭●第4名:愛沙尼亞●第5名:芬蘭

◎科學(全球第10、台灣第13)

●第1名:芬蘭●第2名:愛沙尼亞●第3名:波蘭●第4名:列支敦士登●第5名:德國

註:表為2012 PISA評比歐洲36國排名

資料來源:PISA 2012 Results in Focus

整理:夏嘉翎

【延伸閱讀】重金挖角!教師月薪勝瑞士,比金融業高

列國各類職業月薪(新台幣萬元)

■教育:29.30瑞士27.49萬;奧地利13.26萬

■金融保險:26.24

■法律會計:24.03

■機械製造:22.93

■娛樂服務:18.29

■餐飲:12.37

■農業:11.08

註:各類職業月薪為中位數,以2010年計算

資料來源:Liechtenstein in Figures 2014

整理:單小懿、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87

普京:我們比任何國家都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30

putin-5

與俄羅斯塔斯社的采訪中,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他堅信俄羅斯是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眼里,強大的俄羅斯將使克里米亞局勢走向一個好的結局。

在這一采訪中,普京表示克里米亞的一切都會有一個好結局,因為“我們比任何國家都要強大”。

“我們很強大,因為我們是正確的,當俄羅斯人認為他正確的時候,一切都無法阻擋他,我說這句話是真誠的而不是武斷的。”

今年3月俄羅斯接受了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的申請,而在那之前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一部分。自那時起,親俄羅斯的分離組織與烏克蘭政府就在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地區持續沖突。在這些地區,一部分民眾希望加入俄羅斯,而另一部分則想留在烏克蘭。

但俄羅斯政府對烏克蘭的計劃是“聯邦化”。

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早前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闡述了“聯邦化”的計劃,稱:“(烏克蘭)每個地區都將能掌控自己與其他領國和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聯系“。這將給沖突持續的烏克蘭南部和東部地區更大的自治權。簡單的說這些地區將更直接的與俄羅斯聯系而不是烏克蘭。

雖然有人表達說他們相信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只是即興發揮(見華爾街見聞早前報道),但普京在接受塔斯社采訪時就當前形勢稱“克里米亞問題上采取的行動”是戰略決策“。

普京說:

”我這些年已經形成了一種確定的風格。我從來不會做出武斷的決定,不會做出我看不到結果的決定……就像你在路上開車,如果你不確定(前面的情況),就不要超車。你必須決定清楚前方的交通情況,你才能完全掌握現在的局勢。“

普京就現在的局勢表示:

“那些試圖與我們競爭的人,站錯了邊。我們才是正確的一邊,而且正在穩速前行。”

(實習編輯 戴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00

食藥檢測機構:保留國家隊?擁抱第三方?“檢”不斷,理還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38

2014年9月18日,山東濟寧檢驗檢疫局實驗室向公眾開放,技人員在為市民講解食品檢測流程。 (CFP/圖)

食品企業幾乎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行政整合和推向市場被認為是提升檢測能力的兩劑猛藥。然而行政主導的食藥檢測機構整合遇阻,全面第三方也存在爭議。

因為歷史上藥品審批檢測中存在的烏龍和醜聞,大多數發達國家存在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並行的機構提供檢測服務。政府通過自建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需求。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檢測機構的“烏龍”罰單

一家來自歐洲的乳制品企業不久前收到罰單。

處罰依據是北京一家檢測機構對該企業市售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抽檢結果——微量元素和添加劑等多項指標不合格。企業因此被相關部門“約談”,要求“立刻在內地和香港下架,連電視廣告都得停播”。

然而兩家大型檢測中心隨後對同批次奶粉的檢測結果卻顯示,相關指標正常。這時人們才發現,出具第一份檢測報告的機構,連檢測奶粉的資質都沒有。

隨著中國的食品藥品向現代化監管邁進,人們愈發意識到,以檢驗檢測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為代表的技術支撐體系,是食藥監管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是當下的短板。

“幾乎每家食品企業都遭遇過跟檢測相關的烏龍事件。”前述乳品企業一位負責人說。

2012年7月,河南三門峽市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指稱今麥郎方便面的酸價超標,但隨後該中心又自認“資質不全”,收回檢測報告並向企業公開道歉。幾乎同一時期,湖南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檢測中心聲明,“由於工作人員失誤”,對美贊臣等奶粉“香蘭素超標”的檢測結果無效。

食藥檢測是專業的技術活兒,然而檢測機構的設置卻並不專業。以食品檢測為例,全國共有一千多家與食品相關的檢驗檢測機構,散落於農業、質監、衛生、食藥等多個系統。食品企業會不定期接受各級各類管理部門的多項檢測,結果卻不共享、不互認。這既增加了行政成本,又加大了企業負擔,同時還存在某些企業多次受檢、而某些企業卻總被漏檢的弊端。

不僅如此,各級檢測機構的水平良莠不齊,一些檢測機構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甚至將行業推薦標準作為強制標準(國家標準)執行。

“食品檢測結果有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檢測方法不當。”前述乳制品企業法規部人士說。但出了“烏龍事件”,由於檢測機構的官辦背景,企業往往選擇“息事寧人”。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最新一輪食藥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就是要整合食藥檢測資源。與此同時,檢測機構市場化的大幕,也在2014年正式拉開。

整合模式五花八門

檢測機構的整合並不順利。

“一個字,亂!”考察了全國17個省份食藥改革情況的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總結道。與其他檢測機構不同,食藥系統的檢測體系從食品安全危機年——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後才逐步建立。一些地方檢測機構還在建設中,就開始了新一輪改革。

根據2013年下發的《國務院關於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整合的思路是將工商、質檢部門相應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劃轉到食藥監管部門,包括人員、設備和經費。

但改革推進過程中,整合模式卻是五花八門。

據安徽省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許伏新介紹,安徽整合了原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原省藥物研究所、原安徽國家農副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統一成立了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下設三個所,分別是食品檢驗所、藥品檢驗與研究所、醫療器械與藥品包裝材料檢驗所。

這是省級層面公認劃轉較為成功的例子。山西省則在市縣級都建立了綜合檢測機構。

但在絕大部分省市,檢測機構的整合實質上沒有推進,僅劃轉了少量人員。這就導致專業執法人員和檢驗檢測設備的缺乏成為建立基層食藥檢測機構的突出矛盾。

以湖北省孝感市為例,市級食品藥品檢測所只有二十多人。“只能完成省里下發的檢測任務,日常檢測根本顧不上。”孝感市食藥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說。為迅速劃轉到位,在湖北一些地市,甚至劃轉了一些較大年紀的護士、助產士到食藥監管部門或檢測機構,有技術能力的微乎其微。

在山東菏澤,全省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上萬家,實際檢測機構不足規劃要求的1/10。

“廣州市沒有劃轉檢測機構,因為質監部門不同意。”廣州市食藥系統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情況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對此,廣州食藥監局采取了變通方式,從輕工集團劃轉一個小型食品檢驗所,又從經貿委處劃轉一個酒類檢測中心。

在一些劃轉難的地方,食藥監管機構只能重新購買設備,以打造自己的技術平臺。但胡穎廉擔心,這將造成大量的“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

“食藥技術支撐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平臺。”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以下簡稱中檢院)一位內部人士對各自為政的地方整合並不看好。作為國家食藥總局的直屬單位和最高技術仲裁機構,中檢院多次向食藥總局遞交報告,希望食藥檢測機構統一垂直管理,自上而下地成立一套相對獨立的技術體系,形成數據共享和學術交流平臺,同時不受地方行政因素幹擾。但情況並未有任何變化。

目前,中檢院與各省級檢驗機構之間並沒有隸屬關系,各省所和市、縣所也是同樣狀況。中檢院副院長李波在2014年全國食品藥品醫療器械檢驗工作座談會上,把這種架構稱之為“發揮(檢測)系統整體力量的一種障礙”。

檢測機構市場化破冰

在行政力量主導的整合之外,推動檢測機構第三方化被認為是提升食藥技術支撐能力的另一個思路。事實上,業界討論多年的檢測機構市場化已於2014年正式破冰。

根據質檢總局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國有檢驗檢測機構數占檢測機構總數近80%,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約占19.5%,外資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占0.5%,占比懸殊。

今年以來,國務院至少在五份文件中明確對檢測機構改革提出要求,關鍵詞便是“市場化”和“檢管分離”。最新的一份文件宣布,到2015年基本完成多個部門的檢驗檢測業務整合。政府原則上不再開辦一般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這意味著,政府檢測機構整合完畢後,下一步將進入市場化進程。

“目前國內檢測還是一個檸檬市場(經濟學術語:指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劣勝優汰現象),大量檢驗機構處於小散亂的狀態。”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副教授張繼宏說。

在張繼宏看來,現在中國有2萬多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條塊分割明顯,缺乏統一規劃、有效監管,不同部門甚至會出具完全相反的檢測結果。

在2010年的湖南“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標事件中,最初,江蘇省產品監督檢驗院檢出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茶子油苯並(a)芘含量超標。但湖南省質監局卻對外出示了檢測合格的結果。

另一個突出問題是行政壟斷造成的行業壁壘。

一個專業做蜂蜜檢測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總經理抱怨,現在對於檢測機構的招標、抽檢模式就像是為國有機構量身設計的。譬如政府不接受項目分包,這對於他們只擅長做某類檢測的機構就很吃虧。機構成立5年,他沒有承接過任何政府項目。

盡管技術實力較強,外資食品藥品檢測企業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更加困難重重。

據歐盟商會相關人士介紹,在華運營的第三方實驗室機構即使已通過國際認證和認可,也必須通過中國本土的認證和認可程序,同一公司不同實驗室的每一項檢測服務和產品都需進行行政審批,這給他們帶來極大困擾。

“我們很清楚中國檢測市場的潛力之大,但政府的限制太多。”總部設在法國的必維國際檢驗集團的一位管理人員很無奈。

SGS集團中國區(即通標標準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裁申屠獻忠也在幾個月前的國際會議上表達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目前檢測機構的整合會帶來合作、收購等各種機會,但不會有想象的那麽快。

“食藥檢測行業已經到了必須市場化改革的階段。”張繼宏說。

要不要保留“國家隊”?

在機構整合和推向市場的兩股力量並行下,一個不得不提出的問題是:食藥檢測機構是不是要毫無保留地市場化?

一方的觀點是,應該把所有的檢測機構都推向市場,優勝劣汰,整合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不需要行政主導。而另一方則認為,在市場化之外,還應該保留一些“國家隊”。因為一旦進去市場,企業會因為逐利忽視食品藥品監管的公共安全屬性和社會責任感。

發達國家的“藥害”被認為是前車之鑒。199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FDA)內部出現系統性失靈,藥品的審批檢測出現巨大漏洞,嚴重依賴外部評審專家而不是內部專業人員,多個藥品因安全性問題撤市,最大的當屬“瑞素靈”事件,該藥適用於降低血糖的口服藥物,但是,治療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肝臟損害,最終造成了94人肝臟完全衰竭、66人死亡的嚴重後果。

“過去財政有經費撥給檢測中心。如果有緊急任務交給檢測中心,送多少都檢。如果變成第三方了,送去能那麽痛快地檢測嗎?”安徽食藥監局辦公室主任許伏新擔心在面對食品安全危機時,使用第三方機構不一定能得心應手。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兩種並行的機構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公益性和經營性。政府通過建立政府檢測機構或購買第三方機構的政府服務來滿足公益性的檢測服務。而經營性機構則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尋求市場化。

拿美國FDA來說,該機構在全美下設150多個辦公室和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醫學、化學和食品工程學博士做技術支撐。

“美國有非常成熟的檢測機構市場,但所有的藥品審批檢測、食品的添加劑、顏色劑檢測全部歸屬FDA總部,並沒有下放地方或推向市場。”胡穎廉指出,日本和歐盟的情況差不多。

美國FDA局長瑪格麗特·漢貝格此前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曾表示,FDA管理模式已經轉向風險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政府利用新的檢驗和執行工具來確保“事前預防”,而不是“事後反應”。他們會投入大量資金研發“預測”系統(PREDICT)——使用基於產品完整生命周期的新型數據分析方法,在產品進入國家之前就對高危產品進行較好的定位——顯然,這需要政府主導。

另外在一些常規檢測之外,有政府背景的機構往往會在一些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上增加投入,而這恰恰可能是市場化機構的短板。

2013年8月,轟動全球的恒天然肉毒桿菌烏龍事件,就是因為新西蘭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做出了肉毒桿菌的誤判。之後,新西蘭和美國獨立實驗室進行了195次檢測,並未發現肉毒桿菌。同時,上海市質監局所屬的檢測機構也做出了相同的判斷。

在一些學者看來,優勝劣汰的市場化法則並不能完全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政府需要有一支“國家隊”,專門負責那些關系到戰略層面和高風險的食品檢測。

“比如疫苗、奶粉等重要的食品藥品的檢測還是需要政府來做,但日常性、較為普通、沒有戰略意義的檢測項目和機構全都應該放歸市場。”胡穎廉說,公益性檢測機構不應該參與商業項目。他建議,國家層面確立一個公益性的研究機構,譬如中檢院,各大區域中心也分別設立類似的派出機構,保證一定的獨立性。

“實驗很重要的目的是為科研提供基礎,而不是效益至上。”華東某省級食品藥品檢驗院院長承認市場化是趨勢,但藥品的評價性檢驗,數據的對比分析,國家重大風險評估項目應該由政府主導的機構承擔。在她看來,市場化的機構往往會以“出價”高低來選擇項目的優先級。

“檢測機構整合和市場化的目的是加強監管專業性和能力。如果改革之後,監管部門都失去了專業技術力量支撐,單純推市場化又有什麽意義?”胡穎廉說。

(南方周末實習生梁月靜對本文亦有貢獻)

2013年中國檢驗檢測市場規模1678億元,官辦檢驗檢測機構占八成 (何籽/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68

進步觀念1.全球民主國家只剩台灣20歲才能投票 追上主流 18歲就該有投票權

2014-12-01  TCW
 

人權 國際接軌

《憲法》規定,不妨害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基本人權,均受保障;然而台灣依舊存在許多不符合國際趨勢、甚至侵害人權的法令與制度,亟需改進。

撰文‧郭淑媛

九合一地方選舉即將投票,各候選人競相開出政策支票,但有一群人的權益卻被漠視,他們是青╱少年,承擔國家的未來,卻無法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十八歲就享有投票權,表達自己的心聲。

在台灣,年滿十六歲就可合法工作並繳稅;年滿十八歲就須負完全的刑事責任、服兵役,甚至可以考公務員與司法官考試,卻未被視為「公民」,要到二十歲才有投票權,這是嚴重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尤其是包括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核四存廢等重大政策的變動,都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未來,他們卻因沒有投票權,而無權置喙。而在高齡化社會,政黨為討好選民,往往競相提出包括年金、津貼等買票式的政策,導致債留子孫,這是世代不正義。

台灣,真的落伍了!

日本眾議院於二○一四年五月九日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投票年齡將於四年後,從年滿二十歲下調至「年滿十八歲」。這項決議,讓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只剩台灣,仍卡在二十歲投票權門檻。

就國際潮流而言,全世界高達九成多的國家,都是十八歲就有投票權。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統計,全世界二三五個國家或地區中,有二一六個投票年齡低於二十歲,其中奧地利等六國十六歲,印尼、北韓等四國十七歲,歐洲、美國以及泰國、菲律賓等開發中國家,共約二○五國都是十八歲,韓國為十九歲。

目前只剩台灣、日本、巴林、喀麥隆、諾魯都是二十歲才能投票;四年後,日本也將退出這個落後行列。

就世代正義而言,台灣人口老化情況嚴重,三十年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僅四.八五%,未滿二十歲人口占比高達四○.三%;如今未滿二十歲人口占比減半,僅有二○.五五%,老年人口占比卻增加近三倍,已達一一.九%,政策傾斜問題,不容漠視。

自○五年開始推動十八歲有投票權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祕書長葉大華表示,世界上多數國家從一九六○年代起,陸續將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甚至在人口老化之後,相繼推動降低投票年齡至十六歲,以維持不同世代發聲的平衡。台灣一旦下修投票年齡至十八歲,馬上多出六十四萬張選票,政治人物就須正視青少年權益。

由於《憲法》一三○條明文規定「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過去修憲曾有下修投票年齡到十八歲的提案,但皆不了了之。不分黨派立委也先後在立法院提案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等相關法案,中選會與內政部皆堅持必須修憲。

不過,我國修憲門檻非常高,修憲案須經四分之一立委提議,經四分之三立委出席、且出席立委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後,再經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須超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才行。若占國會多數的執政黨沒有支持決心,過關不易。

由台少盟、人本等七十個公民團體組成的「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一四年五月宣布展開「挑戰憲法一三○」行動,要求立法院啟動修憲,並修改《公民投票法》,下修不涉國家主權議題的公投門檻。還在選前發起「全國青少年投票日」,進行大規模青少年模擬投票,以讓青少年表達心聲。

太陽花學運展現青年學子的思辨與行動能力,還給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維持世代正義,已刻不容緩。總統馬英九在任職六周年記者會既然宣示「傾聽青年心聲,實現世代正義」,就從下修投票權門檻做起,以建立符合世代正義的民主社會。

人口比例失衡 左右政策走向──台灣30年前後人口比率

1984年 2014年

未滿20歲人口比率(%) 40.3 20.55 20~65歲人口比率(%) 54.85 67.55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4.85 11.9

資料來源:內政部

行動方案

一、將《憲法》一三○條「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修為「年滿十八歲者」,立法院通過後再交付公民投票複決。二、 修改《公民投票法》下修不涉國家主權議題的公投門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7

如何判斷一國貨幣已經陷入危機呢?當這個國家的總統開始威脅投機者的時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11

貨幣危機並非新鮮事,市場不難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某個貨幣身陷囹圄。那麽如何判斷一個貨幣已經陷入危機呢?SitkaPacific Capital Management的顧問Mike "Mish" Shedlock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

首先Mish總結了六個明顯特征:

  1. 打擊 “貨幣投機者”
  2. 指責外部勢力引發貨幣危機
  3. 想辦法控制資本外逃
  4. “特赦”回流資金以期待資本回流
  5. 幹預匯市
  6. 匯率管制

Mish指出,如今的俄羅斯似乎完全符合以上六個條件。

周四華爾街見聞曾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放下狠話,承諾要以“嚴厲”的措施懲罰攻擊俄羅斯本幣盧布的投機者,為今年3月俄羅斯合並原烏克蘭自治區克里米亞辯護,還將國際社會反對他的人比作二戰時的德國納粹頭子希特勒。

此外普京還在講話中提出,俄羅斯需要關上 “資本外逃”的大門。而為了吸引資本流入,要“大赦”(full amnesty)回流的資本,不會對其征稅和調查。他承諾,要合法地讓資本回歸俄羅斯,稅收和執法的政府機構對此不會有任何疑問。為幫助俄羅斯企業,普京提出四年不會上調稅費。

而俄羅斯財政部長Anton Siluanov雖然重申了不會采取匯率管制,但是他強調政府和俄羅斯央行將通力合作,減少盧布貶值對俄羅斯出口商的影響。在Mish看來,這是匯率管制的前兆。

過去6個月以來盧布大幅貶值超過37%,俄羅斯央行為抑制盧布下跌已經大幅幹預匯市,但是效果有限。俄羅斯經濟在盧布和原油一同下跌的影響下,2015年面臨衰退風險。而在普京強硬表態、俄羅斯央行拋售美元之後,盧布也只是短暫走強。

44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46

國家再度提高成品油消費稅 同時降低成品油價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42

QQ圖片20141212173408

財政部今日下發了通知,進一步提高成品油銷售稅。隨後發改委宣布下調油價,12月12日24時起,汽、柴油供應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70元和400元,調整後的汽、柴油供應價格分別為每噸7295元和6000元。

減價和加稅兩個因素相抵後,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70元和400元。發改委稱,受成品油消費稅進一步提高影響,此次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少降500元和240元。

為什麽今年年內連續兩次調整了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   財政部在官網上解釋稱:

為進一步加強消費稅在治理大氣汙染、促進節能減排方面的調控力度,合理引導消費需求,再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單位稅額是必要的。這次政策調整,仍選擇油價下行時實施,不僅沒有因提稅導致油價上漲,還實現了提稅與降價同步,兼顧了宏觀調控需要和社會承受能力。  

以下為今日財政部上調成品油銷售稅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國家稅務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促進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現將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問題通知如下: 

一、將汽油、石腦油、溶劑油和潤滑油的消費稅單位稅額由1.12元/升提高到1.4元/升。 

二、將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消費稅單位稅額由0.94元/升提高到1.1元/升。航空煤油繼續暫緩征收。 

三、本通知自2014年12月13日起執行。

此前,11月28日,財政已經上調過一次成品油銷售稅。當時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表示,將對成品油等部分產品消費稅進行調整。財政部表示,消費稅是國家引導生產和消費、促進節能環保、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稅收工具,此次消費稅政策調整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邁向健康可持續的增長模式。並表示,從全球看,中國並非唯一提高成品油消費稅的國家。

近期國際市場油價震蕩下行,按現行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規定,11月28日是調價窗口期,國內汽、柴油價格可有所下降,考慮到居民個人和企業的負擔能力,這次提高成品油消費稅稅額與應降價金額相當,“提稅不提價”,因此政策出臺後國內油價不會上漲也不會降低。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