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美S&ED 成果清單即將公布:雙方還在等什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867.html

一年一度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下稱“中美S&ED”),再次落下帷幕,但中美之間的經濟議題磨合卻還將繼續。

中國商務部相關負責人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成果清單最終公布日期還沒確定,但很快將公布。

從雙方談判結束到文本公布有一個或長或短的時間差,是國際談判中的普遍狀況。多位曾深度參與中美S&ED過程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解釋說,在最後的階段,成果清單由雙方工作人員各自整理、翻譯,經雙方修改同意並確認後,才能對外公布。

“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發生分歧,包括文字的表述等等,雙方會透過外交渠道和工作層面來逐步磨合,”其中一位人士說,“比如視頻會議、電子郵件、傳真、電話溝通等等。”

國際貿易談判中有個定律,“細節是魔鬼”,中美之間對於最後文本的磨合過程,便是一次次對於魔鬼的試探和救贖。

本次中美S&ED中,雙邊貿易協定(BIT)談判是重中之重。中美雙方還有哪些糾結的地方?

中美BIT談判的最後一公里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中美BIT談判都到了達成一致的關鍵時期。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任期已經接近尾聲,是否能在任期內為未來美國經濟起飛留下相應的政治遺產,還需拭目以待。

中美BIT談判於2008年正式啟動。經過多輪談判,雙方在國有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透明度和標準制定等核心議題上仍存在分歧。但是,在2014年7月舉行的第六輪中美S&ED後,雙方就該談判達成“時間表”,力爭2014年底前就BIT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隨後,中美在2015年6月第19輪BIT談判中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正式開啟負面清單磋商模式。隨後在2015年9月交換了第二輪負面清單。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閉幕式上表示,雙方同意加快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將於6月中旬交換新的負面清單出價,力爭早日達成一個互利共贏的高水平協定。

中美分別是全球第一、第二大外資吸收國家,也是對外投資的主力。BIT協定的達成,將對全球的投資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聯合國貿發組織秘書長曾在2013年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就專門指出,希望能夠促成中美就此達成一致,以整合目前全球碎片化的跨境投資規則。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本次中美S&ED能夠就此問題達成一致,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年底前,雙方從大局出發,各自努力,還是有希望達成一致。

“我分析,雙方的分歧還是在負面清單方面,美方嫌我方太長。”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則對本報分析稱,從表態來看,雙方都表達了達成一致的意願。如果一切順利,雙方將在今年秋季達成一致,給奧巴馬留下2~3個月的時間,去做國會工作,以求最終批準。

“出於各種考慮,在奧巴馬的日程之中,是把TPP的重要性放在中美BIT之前的,”周世儉說,“但也不排除最終考慮到大局,BIT的進展超過TPP。”

周世儉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美國對TPP中其他成員的出口總額,僅有美國對中國出口額的一半。“如果放棄這個大市場,孰輕孰重,他需要再掂量一下。”

6月6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出席第八輪中美S&ED吹風會時介紹,中美雙方圍繞貿易、投資領域的重點關註進行了坦誠、深入的溝通。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發言中指出,互利共贏是中美兩國經貿合作的本質。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美經貿關系的密切程度超出以往任何時候,已日益形成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希望兩國通過努力不斷縮小問題清單,擴大共同利益清單。作為貿易和投資大國,推動全球性的開放進程是中美合作的重要內容。在世界經濟陰晴不定的當下,兩國都應承擔世界經濟發動機的責任,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

中方關切高科技產品進口壁壘

中美BIT談判,是中美雙方多項各自關切中,重合內容比較多的地方。

汪洋在閉幕式上表示,雙方重申,繼續通過中美高技術與戰略貿易工作組詳細討論出口管制問題。雙方同意加強溝通,增進互信,努力達成運輸類飛機雙邊適航互認。雙方將繼續推動省州和城市間貿易和投資雙邊合作,進一步加強在基礎設施建設、知識產權保護、農業、中小企業、清潔能源研發創新、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溝通合作。

周世儉對本報記者分析說,經濟對話中,美方本次主要關切有三點:人民幣匯率、產能過剩、中美BIT談判;而中方主要關切點是美國民用技術對華轉讓、市場經濟地位,以及中美BIT談判。

這其中,美國關切的人民幣匯率、產能過剩的本質,其實都涉及經濟下行期,雙方就業壓力的問題。中國的人民幣匯率一旦升值,意味著本已脆弱的出口形勢將雪上加霜,沿海的外貿企業員工將面臨失業。而全球經濟低迷之時,當擁有最新技術的中國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遭遇到競爭力較弱、但政治遊說能力較強的美國鋼鐵行業,沖突也是難以避免的。

比如,美國時間3月4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中國的不銹鋼板材和帶材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但我認為,中國不會在這兩個議題上有所讓步。”周世儉說。

與此相應的是中方主要關切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美方的非經濟因素考慮較多,立場也較為強硬。

中方關切的美國民用技術對華轉讓議題,主要是小布什任期內,對節能環保技術、清潔能源轉讓的承諾落實問題。這其中包括清潔能源、替代能源和節約能源。

“如果這些技術能夠落實,中國的環境問題也能夠得到較大改善。”周世儉說,“紐約的小汽車有上千萬輛,並不比北京數量少,但紐約卻有藍天,這就涉及到了汽車尾氣處理技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90

網絡食品監管辦法即將出臺 官員稱僅靠政府難解根本問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958.html

1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孫鹹澤在首屆“中國互聯網+食品安全高峰論壇”上披露,《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即將出臺實施,監管部門歡迎更多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運用自己數據集合的優勢和傳播媒介的特征,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風險的預警、交流以及食品安全科普的工作之中,倡導食品安全共治監督和共治的社會氛圍。

此次論壇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分論壇活動之一,受國務院食安辦、國家食藥監總局指導,由新京報社主辦,阿里巴巴作為戰略支持方。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在線消費改變著食品生產流通鏈條,也對食品安全帶來新的挑戰。孫鹹澤說,互聯網打造了便捷的食品消費渠道,在給傳統食品銷售渠道帶來沖擊、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新的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的支持,風險的交流,這些都為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提供了新的契機。

對於“互聯網+”食品如何確保監管到位,使其有序發展,孫鹹澤提到,國家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總局把“四個最嚴”作為行動指南對網售食品監管進行探索、創新,於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法》立法思路,著手起草擬定《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集意見稿。該意見稿將明確並細化網絡食品第三方交易平臺,自建網站的食品生產經營者以及入網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多項行業義務,以及違反這些法定一無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也明確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的機構、程序、方式等內容。

目前,總局著手起草擬定的辦法,正在進一步修訂中,預計近期將會出臺。

在“互聯網+”時代,要很好的監管食品安全,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轉變。論壇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二司副司長崔恩學稱,中國政府在曾長期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很多企業習慣有問題找政府,但在當今市場經濟深化發展的前提下,消費者應當更多地想到有問題、有困難找市場、找法律。

他說,尤其互聯網地迅猛發展,僅靠政府監管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如果企業是成心想做壞事,政府再加強監管都是事倍功半。所以要發揮第三方平臺的源頭控制作用,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同時,囊括進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包括公眾的投訴舉報,以及科學知識的普及。

崔恩學認為,政府監管部門和企業相互配合,多方參與,走一條相互合作之路,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將會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過,即便是電商平臺巨頭也面臨管理挑戰。阿里巴巴首席治理官鄭俊芳稱,“電商平臺上的食品經營者有流通許可,食品生產者有生產許可,最終發現食品不合格,那麽該向誰問責?如何做源頭管理?”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曾經對抽檢出現問題的食品做專項數據分析,發現超過90%的“不合格食品”都存在源頭問題,即食品的原材料、添加劑或制造工藝不符合規定。然而,電商平臺除了在履行法規下的審核資質證照、全面排查、發現問題主動處理,難以介入到生產企業的生產鏈。

另外,鄭俊芳也表示,目前食品安全管理過於“一刀切”,簡單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她提議,食品安全管理及信息公開應該分層分級,監管的重點和重心更多放在安全隱患大的食品上,對於安全隱患較小的食品品質問題,食品感官瑕疵,更多交給市場機制來管理。“這樣的區分有利於科學管理,也能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有更加科學、理性的認識。”

鄭俊芳最後總結道,只有政府監管部門、食品企業、電商平臺攜手,各司其職,站在各自專業角度去努力,共同搭建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體系,才能最終創造出良好的網購體驗,真正地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據了解,目前阿里已與國家食藥監總局建立食品安全科學傳播機制,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食品安全科普信息,今後會在手機淘寶APP的淘寶頭條專欄位置展示。此外,阿里正在多層面探索食品安全體系的搭建,有望在原產地追溯、保鮮包裝、檢驗檢疫、物流速度和支付便利等方面和監管機構、生態圈合作夥伴、食品企業合作,通過大數據應用,建立符合互聯網時代的電商食品管控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90

出境機票最貴月份即將來臨 6月票價比7、8月便宜20%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61.html

你知道嗎,一年之中出境機票價格最貴的月份不是在“十一”,而是在暑期!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以及為期兩個月漫長假期的臨近,大批的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將走出校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隨著暑期出行高峰的臨近,熱門航線預訂將趨緊,對此,攜程和去哪兒網提醒,有暑期出遊計劃的消費者應盡早規劃。

學生出遊高峰集中在7、8月

攜程平臺的大數據統計顯示,雖然距離6月底高考放榜還有一段時間,但是14~18周歲的乘客機票預訂量已經呈現明顯漲幅,預計在6月下旬會迎來預訂高峰。

從目前的出行日期看,7、8月是最為集中的出行日期,含14歲以下兒童的機票訂單中,父母陪同的占比超過65%,而含16周歲到22周歲之間的機票訂單中以同年齡段結伴出行的比例最高。

而在學生群體機票訂單中,國際機票占比超過一半,比國內遊更受青睞。韓國、香港、泰國、日本、美國位居前五大熱門目的地國家與地區。

對此,攜程機票專家分析,隨著暑期國際航線運力加強,中短線的國際機票價格相比國內長線具有一定優勢,出境遊成了學生群體優先考慮的對象。

遊學潮催熱中美航線

去哪兒網最近一周的預訂數據顯示,出境目的地中,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倍受青睞,北京飛倫敦、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多倫多以及上海飛洛杉磯、倫敦等長航線都是預訂的熱門。

對此,去哪兒網機票專家分析,許多家長都會選擇在暑期為孩子安排一場遊學之旅,所以這段時期向來是歐美航線的旺季。此外,香港、首爾、東京、臺北、曼谷等目的地適合畢業旅行和親子出遊,在暑期熱度依然不減。

而國內目的地方面,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出發的熱門目的地主要包括成都、重慶、廈門、哈爾濱、三亞、昆明、西安等地。

機票價格將迎來一波上漲

去哪兒網此前發布的《去哪兒網2015年出境機票大數據報告》曾指出,8月份是一年之中出境機票價格的最高點。內地出發前往美國、韓國、香港等熱門目的地航線的票價都飆漲至一年之中的最高水平。

去哪兒網方面預計,隨著暑期出行高峰的臨近,機票價格也將迎來一波上漲,長航線漲幅更為明顯。

以北京往返洛杉磯為例,記者在去哪兒網上查詢到,6月下旬出發的中轉航班,含稅價格不足4千元;7月初則漲至近6千元了;8月份更是進一步上漲,轉機往返航班基本都在六千以上,直飛往返的含稅價格更是高達13000元。

不過,從目前機票價格看仍有有漏可撿。譬如8月中旬北京往返曼徹斯特,轉機航班含稅價格在5600元左右。

因此,對於已經結束考試的畢業生,不妨將出遊計劃安排在6月底,相比暑期旺季,6月出行的機票價格總體要比7、8月便宜20%左右。比如上海飛三亞的機票,攜程APP顯示,在6月中下旬398元,到了7月中旬最低價漲至950元,漲幅超過一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96

國資委主任:國企改革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

據官方媒體消息,受國務院委托,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6月30日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國務院關於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下稱報告)。

據肖亞慶介紹,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9個文件正在履行相關程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

2015年8月24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報告指出,以《指導意見》為引領,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的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的5個專項意見;第二類是深化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5個專題方案;第三類是貫徹落實《指導意見》任務分工等方面的3個工作方案。

國企改制面已經超過80%

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方面,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改制面超過80%,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子企業改制面超過90%。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388戶,中央企業61.3%的資產、62.8%的營業收入、76.1%的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

肖亞慶指出,在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7.7%。

多省啟動“三供一業”移交工作

肖亞慶談到,通過進場交易、兼並重組等方式,實現低效無效資產穩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長期虧損、產業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資產,推進“去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工作。自2012年以來,中央企業通過產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產1080億元。

另外,報告也提及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報告指出,國有企業辦學校、公檢法機構向地方移交工作基本完成,部分企業辦醫院移交地方或進行改制。駐黑龍江省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試點工作基本完成,河南、湖南、重慶試點工作全面推進,遼寧、吉林、廣東、海南、四川、貴州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政企不分、政資不分仍存在

肖亞慶同時也指出,當前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仍然存在。

肖亞慶成,經營性國有資產尚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還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國有資產出資人權利也未落實到位。此外,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還不到位,各級國資監管機構仍存在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出資人監管定位不準、審批備案事項多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而監督機制尚不健全,也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違紀違法問題在一些領域和企業還比較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32

郵儲銀行巨無霸IPO即將開始 不良率僅0.51%

期待已久的郵儲銀行IPO即將拉開序幕。這也是國內最後一家國有銀行巨無霸IPO,139億股的發行規模或將成為年內金融機構在港最大IPO。根據早前銀監會批複的公告顯示,此次郵儲銀行在港H股上市,發行規模將不超過139.23億股。最新的進展是,昨日晚間郵儲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披露了其上市申請。

規模穩超500億元

根據郵儲銀行上市公告,去年12月,該行引入了包括瑞銀、中國人壽、中國電信加拿大養老基金、螞蟻金服等在內的十家戰略投資者,發行的116億新股共計人民幣約451億元,平均每股價格約3.8元。

根據早前媒體粗略估算,本次郵儲銀行付港IPO,139億股的發行規模,參考早前引入戰略投資者時的股票價格,此次H股IPO規模將遠超500億。而這一規模已穩居年初以來全球IPO巨無霸寶座。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全球範圍內,2016年5月18日韓國樂天酒店(Lotte Co ltd)計劃IPO募集資金5.7萬億韓元,接近48.5億美元,有望成為2016年以來最大規模IPO。

境內方面,今年3月,浙商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募集金額超百億港元。早前6月1日,亞洲最大的航空租賃公司中銀航空租賃在港上市規模也接近100億。

郵儲銀行公告顯示,郵儲銀行此次上市的聯席保薦人包括中金香港證券、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銀美林,獨家財務顧問為瑞銀。

不良率為0.51%

從此次郵儲銀行上市公告中也可以看出郵儲銀行近期的經營狀況與財務數據。2015年,郵儲銀行總資產規模約為557744億,凈利潤約為296.68億,凈利潤增速同比下降8.9%。

而不良率方面,郵儲銀行2015年不良率僅為0.51%,同比下降了0.13個百分點。對比銀監會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1.72%的不良率,郵儲銀行不良率明顯偏低。

此外,撥備覆蓋率為382.94%,同樣顯著高於其他大型商業銀行154.73%的撥備覆蓋率水平。根據公告,郵儲銀行的資金成本優勢顯著。2015年,郵儲銀行付息負債平均付息率為1.94%,低於香港上市中國商業銀行2.75%的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郵儲銀行在中國大型商業銀行中,個人存款、個人貸款和個人銀行業務利潤占比均顯示最高。作為國內大型銀行中定位服務三農,提供基層金融服務的郵儲銀行,個人業務是郵儲銀行在中國廣大縣域農村的先天優勢,但業界一直也有質疑其在銀行業綜合化發展的今天起步較晚。

截至2015年12月31日,郵儲銀行個人存款占存款總額占比為85.4%,個人貸款占貸款總額比例為49.4%,個人銀行業務稅前利潤貢獻率為46.0%,高於其他大型銀行45.7%、30.2%與 30.1%的平均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04

樓繼偉下半年擔子不輕 一大波財政政策即將發力

2016經濟半年報用實實在在的成績單再一次回應了“中國經濟悲觀論”,6.7%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符合預期和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且高於全年經濟目標的下限。

不過,在世界經濟複蘇不及預期的背景下,要打好“下半場”,依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16日表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貨幣政策有陷入流動性陷阱的跡象,“所以結論是,我們應該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配合,才能積極地拉動經濟,維持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

“當前應該進一步發揮積極財政政策,加大財政支出,政府部門可以加杠桿適當擴大負債,從而換取企業去杠桿。”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貨幣政策發揮空間有限,財政政策發揮空間更大。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也表示,上半年已經出臺的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在下半年發力,助力穩增長。其中包括,總規模6000億元的減稅降費效應將逐步顯現;5萬億置換債券將給地方減輕利息,騰出資金:10萬億投資需求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也在加速落地。

財政政策下半年主打落實

財政收入是觀察經濟形勢的一個重要指標。財政部上周五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7.1%,反映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另一方面,隨著營改增等稅制改革的推進,政策性減收效益顯現,影響6月份財政收入繼續回落。

此外,上半年財政收支缺口加大。根據財政部數據,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8.9萬億元,同比增長15.1%,超過收入增速8個百分點。按照年初預算報告,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8萬億元,這意味著下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將超9萬億元。

徐洪才建議,在洪水災害下,中央可以加大水利建設支出,加大投資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公共基礎設施。事實上,上半年全國財政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方面保持著高速增長,比如城鄉社區支出9900億元,增長34.5%。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財政政策在上半年已相當積極,多年以來首次出現上半年財政赤字。鑒於民間投資下滑,預計財政政策在下半年還會保持擴張勢頭。

事實上,積極的財政政策上半年多已出臺,能否更好地助力下半年經濟增長,就要看落實情況了。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5月1日國務院推出減稅降費等舉措,下半年總計6000億元的減稅降費效應將會逐漸顯現,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明年這一減稅費效果將更明顯。”

今年5月1日,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國務院估算此舉將給企業減稅5000億元,這是本屆政府最大的減稅舉措。同日,國務院再次階段性降低社保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此舉將減輕企業費用負擔1000億元。

另外,在國新辦有關中國債務的吹風會上,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王克冰表示,今年地方政府可能會進行5萬億元的債務置換。按照財政部此前數據,1萬億元的置換債券將給地方政府節約近500億元的利息支出。那麽,5萬億元的置換債券將可以給地方節省利息支出約2500億元。這給地方騰出資金用於生產建設,也保持了存量債務規模,給政府加杠桿提供空間。

徐洪才表示,下半年政府加大投資將主要采用PPP模式,但目前社會資本參與的熱情還不高,這主要與PPP項目回報率低和社會資本擔心政府不履約有關。

財政部PPP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PPP項目總投資需求突破10萬億元,其中真正落地項目的投資額達到1萬億元。PPP項目6月底落地率為23.8%,比1月末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PPP落地加速。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6月底作《關於2015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提出下一步將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作用,其中包括規範推廣運用PPP模式,著力推進PPP立法,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促進更多項目落地。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

下半年會否降息降準

財政政策的積極推行也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維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7月13日,央行對13家金融機構開展了2590億元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央行相關人士稱,此舉在於引導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表示,本輪MLF操作是對到期規模的續作。亦有觀點認為,公開市場操作不能完全替代全面降準,鑒於目前我國存款準備金率相對較高,非銀機構資金面相對緊缺,所以不排除今年下半年有降準的可能。

“我們要由MLF來定向調控,但這種時候(經濟下行壓力大)貨幣政策應該有個比較寬松的環境。同時不能簡單地只用定向的,定向的是少數的、局部的,還要從整體上來保持寬松的環境。”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總經理宗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降低融資成本對於經濟還是有好處的。”

“上一次降準是2月份,實際上在3月份以後,更多的銀行在保持流動性穩定方面主要用了回購加上MLF,短期的和中長期的相搭配,隨著6月份外匯占款進一步收縮,應該還是對基礎貨幣的投放產生壓力。”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央行確實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的需求。

對於是否應該進一步降準,溫彬認為要取決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以及外匯占款是不是會進一步收縮。“如果人民幣對於美元的彈性進一步擴大,繼續呈貶值走勢的話,會使外匯占款進一步收縮。這樣雖然可以通過MLF在中、短期內緩解流動性壓力,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需要通過降準來應對。”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預計,政府將在下半年繼續保持擴張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貨幣政策,並在增長放緩時會有輕微的寬松傾向。“我們預計今年剩余時間內會有一次降息(25個基點),最可能出現在10月份,還會有兩次降準,並補充以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等擴張性的流動性操作。”朱海斌說。

經濟含金量不斷提高

多位專家學者對於下半年的經濟走勢作了預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半年經濟增長可以歸納為“增長趨穩”,經濟結構變化也出現向好的態勢,“兩點結合起來可以看出,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正按照預期目標發展。”

他預測,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總體還是企穩的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繼續發力,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會取得更多成效。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經濟含金量不斷提高,這是一個基本態勢。

事實上,上半年經濟增長6.7%的背後的亮點並不少。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季度增長11.8%十分吸睛,這一數據比一季度加快了1.8個百分點。

徐洪才表示,戰略新興產業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投資的增長。雖然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回落,但是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這也是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內在需求,符合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趨勢。“新技術的使用、創新動能的釋放會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他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和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半年經濟數據確實可以用一個“穩”字來概括。但穩的背後也有兩個問題需要關註:第三產業增速在放緩,要關註從第二產業的下滑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風險;消費增速也在放緩,今年相對於去年有所放緩,下行壓力加大。不過,全年6.5%~7%的GDP增速目標會實現。

丁爽則給出了更為精確的預測數值:全年經濟增長6.8%,“由於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貶值,凈出口可能持續改善,所以對下半年的增長不必悲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99

馬斯克即將發布特斯拉新規劃:或將集成太陽能產品

北京時間7月21日早間消息,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將於當地時間晚間發布特斯拉新的總體規劃。他暗示,希望將特斯拉發展成為一家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除汽車以外的其他產品和服務。

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新的總體規劃將於約美國太平洋時間周三17:00(北京時間周四8:00)左右在特斯拉網站上發布。稍早時候,馬斯克發布消息稱,他正在完成新規劃的工作,而當時他正在聽來自電影《偉大的蓋茨比》中的音樂。

馬斯克此前在Twitter消息和公告中表示,新戰略中的元素包括將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與SolarCity的太陽能產品和服務關聯在一起。馬斯克是SolarCity的董事長。

6月21日,馬斯克提出由特斯拉收購SolarCity。在他的設想中,合並後公司可以給用戶帶來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例如用SolarCity太陽能系統的發電給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充電,或是將這些電力儲存在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中。

馬斯克持有SolarCity的22%股份。特斯拉於6月22日提交申請,將特斯拉品牌用於太陽能系統和服務。

然而,特斯拉和SolarCity兩家公司都處於燒錢模式中。今年5月,特斯拉發行了17億美元的新股,並表示大部分將被用於新款Model 3車型的生產,到2018年使產量達到50萬輛。

本周一,SolarCity表示,已融資3.45億美元,為項目提供資金,而債務增加了1.1億美元。

特斯拉目前面臨另一方面的挑戰。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正在調查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的安全性問題。今年5月7日,一名Model S車主在啟用Autopilot時發生車禍身亡。馬斯克本周早些時候在Twitter上表示,特斯拉正與Robert Bosch GmbH合作,優化Autopilot的雷達傳感器。

此前, 特斯拉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網、新浪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6

全球最大太陽能飛機即將完成環球之旅 曾途經中國

據新華社報道,全球最大太陽能飛機“陽光動力”2號當地時間24日淩晨從埃及開羅國際機場起飛,開始環球之旅最後一段航程,預計經過48小時抵達終點站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完成全程約3.5萬公里的環球飛行。

該項目團隊當天發布的新聞通報說,由於天氣炎熱等原因,“陽光動力”2號最後一段行程一再推遲,但目前飛機狀況良好,預計將於當地時間26日4時左右抵達阿布紮比巴廷商務機場,隨後舉行相關慶祝活動和新聞發布會。

在 “陽光動力2號”的整個環球旅行中,由於機艙空間狹窄,飛行員只能把座椅放倒簡單休息,並且會有儀器監控飛機狀態,如果遇到異常,會迅速把飛行員叫醒。而 且,“陽光動力2號”的機艙並不密封加壓,僅靠材料保溫,在8千米高空零下40攝氏度的環境中,機艙的溫度肯定會下降相當大的程度,對飛行員來說是巨大的 挑戰。

“陽光動力”2號飛行員之一貝特蘭德·皮卡德在起飛前對媒體說:“在此前的行程中我們從沒有遇到過如此嚴苛的高溫狀況,但在最終完成任務前有些小挑戰不失為一件好事……我很高興已如此接近最後的目標,但是我們還需激勵人們在全球推廣清潔能源技術。”

“陽光動力”2號是瑞士設計的一架僅靠太陽能晝夜飛行的飛機。這架飛機的翼展達72米,超過了波音747大型客機。機翼上裝有1.7萬余塊太陽能電池為飛機提供動力,白天剩余的能量還可以儲存在鋰電池組中以供夜間飛行。

2015年3月,“陽光動力”2號從阿布紮比出發,開始環球飛行,並一路宣傳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它先後途經阿曼、印度、中國、緬甸、日本、美國、西班牙、埃及等國的16座城市,創下人類飛行史上的多項世界紀錄。

 

(綜合來源:新華社、雷鋒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05

蘋果將創記錄:iPhone總銷量即將突破10億

據外媒25日報道,蘋果公司(Apple)的iPhone銷量即將突破10億部,這對任何消費電子公司來說都是一個罕見的成就,也突顯出智能手機市場的成熟。

10億部iphone——新的里程碑

華爾街分析師表示,蘋果本周二發布第三季度財報之際,這一里程碑時刻可能來臨,預計3個月的iPhone銷量將達到4000萬部。這將使截至6月底的iPhone總銷量達到9.87億部。

隨著分析師預計iPhone在本季度的銷量至少還會達到4000萬部,或者一個月銷售1300萬部,第10億部的iPhone可能最快在本周賣出——如果目前還沒有達到的話。

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夥人班尼迪克-埃文斯(Benedict Evans)表示:“10億是新的100萬。”此言暗指幾家互聯網服務公司,包括Facebook和WhatsApp Messenger,可以宣稱擁有10位數的受眾數目。iPhone有一半的銷量是在過去兩年實現的。

埃文斯表示,可以從以下背景考慮這一數據,當蘋果2014年不再報告iPod銷量的時候,它已經銷售了總計3.97億部的iPod,同時iPhone銷量接近日本數碼相機業從1999年到2015年11億部的總產量。他補充稱,自1981年以來累計的個人電腦銷量可能在今年突破50億臺,而諾基亞(Nokia)在其達到頂峰的2010年銷售了4.53億部手機。

埃文斯說:“微軟(Microsoft)曾希望每個桌子上都有一臺計算機。現在智能手機的願景是每個口袋里都有一臺計算機。我們現在的願景規模是地球上的每個人。”

蘋果在今年早些時候披露稱,其活躍設備數現在達到10億臺,包括iPad、Mac、Apple TV和Apple Watch,同時該公司試圖將華爾街的註意力從波動的硬件銷售轉向更可預測的App Store和Apple Music等服務的穩定收入上。

智能手機面臨上升瓶頸

然而,正當iPhone要達成里程碑,該款已推出9年的智能手機的勢頭卻呈現減弱。分析師們預計,iPhone銷量將同比下降15%至18%。蘋果正在努力克服CEO蒂姆·庫克(Tim Cook)所說的“強勁宏觀經濟逆風”,該問題正致使部分消費者延長手機更換周期。該公司還面臨著來自亞洲低價智能手機廠商和呈現複蘇的三星的沖擊,有研究數據顯示,三星的旗艦機Galaxy S7在美國市場的銷量要超過iPhone 6S。

埃文斯說,“很明顯,消費者更換升級iPhone的周期延長了。”第三財季是3月上市的iPhone SE的第一個完整銷售季度。該款價格較低的小尺寸機型的銷量強於市場預期,很多蘋果店連續多周銷售一空。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上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蘋果4月錄得10多年來總營收的首次下滑後,這一財季iPhone銷量的下滑將“標誌著見底”。下一代iPhone據傳可能沒什麽大變化,因而市場對它的銷量預期不高,華爾街預計未來幾個季度iPhone銷量如能取得增長,也只能增長1%到4%。

“投資者將日益期待2017年的iPhone升級周期。”摩根士丹利寫道,“我們預計,一年多後蘋果可能將會為iPhone帶來數項有革新潛力的功能,尤其是屏幕和電池續航能力方面的提升。”

與此同時,蘋果多年來強勁勢頭的突然扭轉令華爾街最看好它的人也開始有些動搖了。巴克萊分析師本月早些時候同時下調了蘋果的業績預估和目標股價,他們指出,“這是他們連續第三次下調蘋果的業績預估了,這正變得煩人了。”

蘋果有三分之二的營收來自iPhone,盡管該公司過去兩年推出了數款新產品,但iPhone在蘋果旗下產品的主導地位並沒受到影響。瑞銀集團(UBS)分析師稱,“除了穩健的服務業務增長以及可能呈現複蘇的中國市場之外,蘋果第三財季可能不會有很多的利好因素。”

上周,IDC研究人員表示,Apple Watch過去三個月的銷量下降超過一半,原因是消費者持幣等待新一代機型。

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卡羅萊納·米蘭內塞(Carolina Milanesi)說道,“對於任何一個產品類別來說,要複制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都是不可能的。蘋果是否對Apple Watch沒能取得更好的表現感到失望呢?或許吧。但我還是覺得該產品是有潛力的。”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網、網易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17

【獨家】上海自貿區首單地方政府債即將發行

隨著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境內外投資者對於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明顯增加,業內對於我國債券市場持續開放的呼聲也日漸高漲。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上海市政府有望於近期在自貿區發行首單地方政府債。此外,自貿區債券發行系列創新業務也將陸續面世,包括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綠色債券等都有望在上海自貿區率先推出。

一直以來上海自貿區作為我國金融改革的試金石,債券業務的推出,不僅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一條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可行路徑,同時也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後續開放積累經驗。

在今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鄭楊曾表示,今年上海將通過自貿區向全球發行多種債券。他認為,在上海自貿區發展債券市場是“應有之義”。

人民幣“入籃”催生債市投資熱

7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將制定新版SDR計算方法,更好的為10月份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做準備,屆時人民幣將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並列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我國將迎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開放的新起點。

伴隨人民幣加入SDR,國際機構在資產配置中對人民幣資產更為關切。債券市場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切入點,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

據中國國債登記公司(“中債登”)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余額為6635億元,比5月份大幅增加401億元,無論是余額還是增幅,均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已達到328個,其中大部分是非境外央行的機構投資者。

這意味著,除境外央行增加人民幣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也將人民幣資產納入資產管理組合,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帶來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熱潮正在興起,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功能進一步增強。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張朝陽分析稱,境外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配置的熱情,主要由人民幣匯率、中國債市開放系列政策出臺以及外部環境波動三方面因素推動。

去年8月11日“新匯改”後,人民幣經歷短暫較大幅度波動,引發全球市場關註,境外機構對於增持人民幣資產有所遲疑,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境外機構充分認識到中國並無意推動人民幣持續貶值,匯率的雙向波動是更加市場化、公開透明的表現,隨著匯率波動恢複穩定,投資者信心明顯回升。

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向境外機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調整事先準入制,引入備案制,並取消了額度管理。這些措施不僅適用於外國央行,而且也推廣到其他境外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包括這些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大大便利了這些境外機構投資人民幣債券。

值得註意的是,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貨幣寬松成為長期趨勢的背景下,發達國家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相較之下人民幣資產無論從穩定性、多元化、收益等方面都更具吸引力。

今年以來,歐美債券收益率一路走低,尤其是6月份英國“脫歐”觸發全球避險情緒,進一步推低歐美國債收益率,全球債市已普遍進入“負利率”時代。中美國債收益率利差擴大,2年期利差從去年底的140基點擴大到今年6月底的200基點以上,這引發全球資金尋找新出路,對人民幣債券的興趣大幅上升。

“預計未來這股人民幣債券增持熱潮有望持續,未來幾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購買人民幣債券每月都有望維持數百億元。”張朝陽表示,在今年10月1日新的SDR貨幣籃子生效這個時點前後,外國央行還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債券的需求必會增加,而央行的行動又會帶動其他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

下半年多種自貿區債券發行可期

隨著境外央行、機構對於人民幣債券配置需求的明顯增加,我國也在加緊研究債券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作為金融“試驗田”,下半年債券業務有望迎來突破性進展。

在今年4月28日舉行的“2016自貿區論壇”上,上海金融辦副主任李軍曾表示,中債登上海分公司已經在探索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地方債,募集長期優質資金。

此外,本報記者獲悉,此前引發市場廣泛關註的上海自貿區發行資產支持證券(ABS),有望於下半年落地。ABS以人民幣為計價和交易貨幣,除了境外投資者,也向自貿區以外的國內投資者開放。

與此同時,自貿區首單跨境人民幣債券業務也在醞釀當中。據悉,目前上海清算所已完成與國際證券托管機構之間的跨境互聯準備,自貿區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上海自貿區人民幣債券業務在市場架構、托管結算模式方面建立了更符合國際債券投資人習慣的制度安排,有助於國際投資人更便捷參與人民幣債券業務,對國際投資人具有較強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7月24日在成都剛剛落下帷幕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強調在環境可持續前提下的全球發展,有必要擴大綠色投融資,具體措施包括支持本地綠色債券市場發展,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來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等。

今年上半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共計發行549億元,占全球規模的29.3%,遙遙領先於其他經濟體。但相比於綠色金融3000億元的預期目標,這一規模尚有較大距離,業內普遍預期,下半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還將迎來井噴式增長。

近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市正在與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探索在自貿區發行向區內註冊的境外機構開放的綠色債券,預計將於年底前簿記發行。“首次嘗試在自貿區發行綠色債券,旨在借助創新性的外資管理政策,為我國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構建多元化資金渠道發展綠色經濟提供有益的探索”。

債市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同時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此前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需有債券市場的支撐,而在我國未來的金融開放進程中,在上海自貿區發展債券業務應是其中一個重要選項。

對境外投資者而言,自貿區債券將為他們提供一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途徑。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總裁馬丁斯切克此前表示,“一直以來,境外投資人都希望可通過更便捷的方式、不受投資額度限制地進入中國債券市場,而自貿區債券業務正是通往這一目標的橋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