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實習生例會 2014/5/3/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oi0.html今天的例會早上八點半就開始了,最開始依然是巴菲特的信,Michael和Chi我們三個人講了1968-1976之間的9年。發現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三個在讀信的時候,都沒有能夠聯繫起來之前年份的內容,在最開始讀信的時候,也沒有注意當年淨資產的變化。這樣下來,會使得學習變的被動。所以這也就為之後讀信或者看書提出了一個連貫性的要求,所謂溫故而知新嘛。
下午,討論了Michael做的巴菲特翻譯,自己確實又把這項功課給落下了。
緊接著,講了我做的卡片-泰亞股份,在做表格的時候,確實是沒有感覺,特別是對各類資產、負債變化的處理,沒有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雖然這算是拖了兩個周,但依然是問題重重,Jackie循循善誘,使得我也有課一個大題的思路。之後,更加需要下功夫去學習,會計層面的、公司分析的內同。
其實,昨天晚上一直在整理卡片,睡了半個小時的覺。主要是想做得比較完整、是的各種數據真實、有理可循。因為之前確實是承諾了今天要完成任務並講述,所以無論如何得達成。自身本來就沒有會計基礎,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因為忙於學校的事情耽誤了一些時間。
目前來說,對自己特別不滿意,從來沒有這麼無力,對於一件事情,孜孜不倦地去做了,但是看不到自己的成長,不禁懷疑自己。以後是要靜下心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一條快速提高自身水平的路徑。
就像今天Felix給我們開會的時候所說的,要講究一個「信「字,要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勿忘初心。同志們,都加油哦!
2014/4/16 讀書筆記 By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dzu.html 上午Jackie給我們講了卡片的基本組成部分,聽起來比較費力,確實是自己需要抽出時間完整規劃學習。
今天下午主要看了下1960年巴菲特的信。
在1960年,經濟形勢倒轉,道瓊斯工業指數下降了9.3%,但是大多數的投資公司的業績都會好於道瓊斯指數。由於熊市時獲利的投資理念,公司的業績遠超平均指數。由於合夥公司數量的增多,而且表現差異也比較大,巴菲特希望合夥企業能夠變成一個整體,並接受預付款。
另外講到了1958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家地圖測繪商,主要的客戶是保險公司,但是由於保險公司採取了新的競爭方式,使得地圖測繪的業務大打折扣。但是巴菲特在分析到地圖測繪業務的經營方式存在問題之時,就回購了一些已發行的股票,開展了一項新的投資業務,其收益表現非常良好。
1960年熊市的獲利,充分體現了他的投資理念的強大和投資運作的精明。
2014/4/17 讀書筆記 By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etj.html 今天總結了下巴菲特在合夥初期的三類基本投資:
第一類 「Generals」低估類投資
這類投資是指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證券,在合夥人期間,它基本上是基金佔比最大的投資。巴菲特通常會在5到6只這類證券上建立相當大的倉位(大約佔合夥基金資產額的5%至10%),在其他10到15只證券商建立相對較小的倉位。投資這類證券,安全邊際最重要。通俗的說,對買入時點的選擇遠遠強於對賣出時點的選擇,只要買入是一個好價格,賣出是不是好價格並不重要。其主要優勢是價格便宜,價格主要受供求關係的影響。
第二類投資 「Workouts」套利類投資
這類投資的價格更多取決於公司的經營管理決策而非買賣雙方的供求關係,很大程度上與市場的指數表現無關。類似於國內的要約收購和上市公司吸收合併另一家公司時出現的無風險買入的機會。
若持有此類的比重較大,遇到股市暴跌,他可以有充足的資金加大對低估類投資的配置。
第三類投資 「Controls」控制類投資
是指巴菲特要麼控制了這家公司,要麼買入了相當多的股份,從而可以影響公司的經營管理政策,一般是要長期持有的,儘管有的年份可能沒有回報。一般說來,它是由Generals而來,即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內,Generals類投資的股票價格一直沒有體現其價值,巴菲特就會買入相當大的比例,最終可能會控制部分股份甚至是全部股份。
然後就是1961年的信。
1961年,道瓊斯指數的總體收益率為22.2%,公司獲得的平均收益為45.9%,而且從1957到1961的五年當中,公司的表現都是非常好的。其次是標準選擇的問題,引用了一些數據說明為什麼選擇道指是合理的。
接下來提到了對Dempster的控制。由於持有其70%的股份,因此剩下的股票所引起的在市場上的交易幾乎是0,因此,巴菲特及其合夥人在市場上的行為將大大影響股票的價格。並說明了如何在投資期進行估值,以平衡新舊投資人的利益。
巴菲特還在信中回答了三個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第一個是保守的問題,巴菲特認為保守與否只能通過對其投資方法和結果的檢驗才能獲得結論。第二個是規模的問題,增加資金對於價值低估的股票和公司型股票會有一點不利,但是對控制型股票是有利的。第三是預測的問題,巴菲特認為短期經濟和市場走勢是很難預測的,對於一個較長的時期,道瓊斯指數可能帶來每年5%到7%的複合增長率,如果公司的業績能夠在一個較長的時期能夠優於道瓊斯指數十個百分點,他將會很滿意。
2014/4/19 讀書筆記 By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frr.html 因為昨天學校有事情,請假一天,因此昨天晚上抽時間看了1962年巴菲特的信。
看完信之後,總體感覺是比較清晰的思路。最開始重申了他投資的基本原則,包括不保證回報率,回報率的記錄方法,業績考核所需時間等。
由於在1962年,道指呈現下跌狀態,而巴菲特的收益率是正的,而且在合夥基金增加的情況下,公司的投資績效並沒有降低。然後,做了一個和其他四家大型的開放式基金以及封閉式基金的收益對比,巴菲特的收益是遙遙領先。
還有就是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對於控股公司應該如何經營才能取得收益。最初,肯定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提高公司業績,在無效之後,會僱傭一個優秀的經理人去負責公司的運營。
2014/4/21 讀書筆記 By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hc1.html 今天看了1963年巴菲特的信,最開始依然是介紹了道指漲跌情況,今年上漲了20.6%,巴菲特合夥公司的收益率是38.7%,然後再是介紹了三種主要的投資方法。
最重要的是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套利類投資,Texas National Petroleum
德州國家石油是一家小公司,以生產石油天然氣為主要業務,存在被另一家公司收購的可能。巴菲特對於此類的投資是在收購確切宣佈之後,再進行投資,不會通過打探內幕消息等。然後是通過分析交易時間和收購中的風險去博取市價和併購家之間的差價,雖然差價不大,但是時間比較短,風險適中,可以通過一定的財務槓桿獲得良好回報。對這個公司的套利,巴菲特採取了三種方法,第一種,購買利率為6.5%的債券,可以在被贖回之前照常獲取利息;第二種,以公司被收購時可以獲得每股7.42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六萬股股票;第三種,購買了65萬份可以以3.5元每股的價格行權的認購權證。在巴菲特確定採用不管何種形式的稅務抵扣交易都可以成功。因此,在最終公司被收購的時候可獲得滿意的收益。
第二個例子是一種控股類公司,Dempster Mill製造公司
這個公司在1962年的信中有提到,該公司的股價遠少於其淨資產值,(淨資產為72,買入股價為16~25),可以看出該公司可以進行控股之後再出售。但是巴菲特對此公司採取的方法是長期持有。在買入公司之後,巴菲特僱傭經理人對公司進行整頓和管理提升,通過銷售存貨、投資有價證券、削減成本和管理費用等重新配置了資本。最後以提升資本。這個是區別於買入盈利能力強,不干涉營運的做法的。
1964年的信,基本上還是先介紹業績,然後對比道指。並且巴菲特會一直堅持比較收益率,巴菲特分析了其他投資公司,沒有超過道指的原因:1.集體團隊,這樣會有失偏頗;2.公司一些投資政策太過死板;3.「中庸」制度的限制,使得去冒險沒有任何必要;4.堅持分散化投資;5.機構的惰性,形成體系之後,不願意輕易改變。
然後是「保守」和複利的問題。巴菲特指出了自己的觀點:真正的保守投資來自於大膽的假設、真實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客觀一點兒的話,就是在市場下跌時,投資收益的表現才是真正的檢驗方法。再說複利,就是長時間加上高利率就等於收益奇蹟。
對於目標,在未來的20年至30年中,估計道指年平均復合收益率在6%-7%之間,能夠獲得高於這個收益率十個百分點的收益。
再就是投資方法,在以前三種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分類「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相對價值低估類投資」),是在原來「General」的基礎上分出來的,原來的「General」改為「Generals-Privateowner basis」。 「Generals-Private ownerbasis」是一般意義上被低估的股票,主要取決於其數量標準和質量因素,主要的條件就是價格便宜,即企業的整體估值大大低於私人擁有者認為的該企業的價值。對於這種股票,首先是定量,即價格便宜,其次定性,比如好的管理,但是仍然要注重價值。「Generals-RelativelyUndervalued"指的是那些與同類可比證券相比價格較低的證券,這類股票首先要和現有的評估標準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通常情況下由於規模太大)不被私人擁有者感覺是有意義的選擇。這要求在多數情況下,瞭解關於這個行業或這個公司足夠多的信息來做敏感性分析,否則就不會買入。具體的投資配比,要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分配。
2014/4/26 週六實習生例會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kpd.html 今天上午是九點開始實習生例會討論。聽Chi講了下56-62的巴菲特的信。之後和小安、Chi分別講了63-67之間的信。
感觸頗深,自己實在是門外漢。接觸了一些概念,但是忘得又快,主要是還沒找到結合實際的應用,感覺蠻吃力。
之後,是卡片講解,真的是不好意思。因為本週學校事情太多,相應的實習分配的時間比較少,而且沒有做到系統性的學習公司的各個層面。
我做的是泰亞,基本上是最簡單的一個公司。工作計劃沒有完成。。。只錄了三張表格,也不知從何下手分析公司。Jackie帶著我們從IS、BS到CF逐一分析,表格可以反映公司大概的情況。很多公司效益很好,但是一上市就要變臉,所以真的是新股買不得。
2014/5/4 讀書筆記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p2n.html 今天上午整理了部分巴菲特的信,想著把每年的主要投資以及每年巴菲特的淨資產整理出來,有一個大致的框架,看看這個億萬富翁是怎麼逐步走出來的。 中午,Felix找我聊了一會兒,他看出了我現在的困惑,然後講了一些經驗之談,非常感謝,但是還是得靠自己堅持,希望今早找到一條學習路子吧。
下午第一次聽了公司內部的討論,算是一次直觀的體驗,前輩們都好厲害,精簡的概括,我知道這都是從事無鉅細的繁瑣中提煉出來的,希望自己能夠觸類旁通。加油加油
2014/5/7 讀書筆記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r3b.html 今天主要是整理了巴菲特的信,有些問題和體會,等週六實習的時候細說,現在說幾0點感觸,1.會計準則的變化會導致淨收益的增加,因為權益證券的價值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體現換做了公允價值計量;2.巴菲特最看好的衡量管理成經營業績的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ROE,他給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目標就是15%以上的收益率。短期的淨資產收益率可能會受到分子、分母(淨利潤/股東權益)計量的影響。比如,淨利潤一定要扣除非經常損益;不能在一些負債率過高的公司中運用(如銀行)。
看完了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雖然文字很簡潔,但是系統性和邏輯性都很強,通俗易懂,但是要真正把握其中的奧妙,還需要多次閱讀。投資的簡單與不簡單,他已經洞悉了一切,投資需要天賦和才華,通過深入閱讀和理解,這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投資人生的指導。
2014/5/8 讀書筆記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rl8.html 1.每股收益,必須是主營業務收入,而不是出售一次性資產所得,因為上市公司不是永遠都有資產可以出售,而且每股收益只能和去年的同一時期相比,而不能和今年的上一時期相比,比較下來收益率越高越好,越高說明這個股票在本週期行情非常好,盈利能力強。怎麼理解巴菲特的每股收益不如淨資產收益率指標好用?
2.巴菲特從不投資分拆上市的公司,因為不需要通過上市來實現價值。一般的私募基金在所投資的企業中一般來講只佔小股,目的是幾年以後出售,或等上市後退出,巴菲特在股票以外的公司均為控股性質。其實一家企業或者一門生意究竟是掛牌上市還是不上市,並不影響公司的內含價值(高於基本面所決定的內含價值)來圈錢,這種奢侈會鼓勵私募基金在投資時抱有機會主義和僥倖心理。同樣的道理,股民在買了股票之後,也因為隨時可以撒腿就跑,所以在選股時沒有長遠打算,輕視了可持續的複合增長率。
3.在資本密集型的行業中,使得產品差異化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是,很多產品都是無法差異化的,任何賣家銷售的「商品」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在交易時往往只考慮價格因素,每個買家都傾向於購買價格最低的同類商品,因此,最重要的還是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
2014/5/10 週六實習生例會 Alex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su9.html 之前對公司的經營理念只是停留在「研究公司基本面」的印象中,對周圍的夥伴們以及自己真實在做的事情沒有做到一個透徹的感觸,一直是在被動的接受並且學習一些知識,在這種沒有章法的狀況下,個人覺得浪費了一些時間,最重要的是信心滿滿地花費了大把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樣全新的領域時,卻絲毫沒有收穫,這對於追求幸福感和滿足感的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聽取了Felix的建議之後(thanks somuch),停止做模板以及翻譯,單純的去閱讀一些通俗易懂又不是風趣和理論意義的東西,我感覺如獲新生,之前僅為了完成工作安排把自己逼迫的將近窒息,這樣的後果是使自己失去了反思的機會,就像是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奮力向前飛,但是沒有了歸屬感,蒼白又空虛。
讀了幾年巴菲特的信,聽夥伴們講了自己的簡介,覺得自己最欠缺的是整體與系統的感官,自己並沒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從前向後貫穿公司發展史。以後,應該注重加強這方面的培訓。
看夥伴們做了卡片和模板,都還不錯,能夠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去分析並且判斷公司。我要更加努力啦。相信明天會更好。謝謝Jackie的耐心指導及教誨。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