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為甚麼我不是金甲蟲?

1 : GS(14)@2012-02-21 23:04: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886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873

矽巷啁啾:創業比賽比拼甚麼?

1 : GS(14)@2012-03-03 23:17:5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220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77

蔡東豪:「為甚麼星巴克不敢開在意大利?」

1 : GS(14)@2012-03-06 22:48:33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index/15307/20120306/62854
「為甚麼星巴克不敢開在意大利?」
《彭博商業周刊》

沒有意大利就沒有星巴克,很多人都聽過星巴克誕生的故事。現主席Howard Schultz當年是星巴克市場總監,星巴克是一間規模很小的咖啡批發商,沒有門市。1983年,Schultz一日坐在米蘭市中心一個咖啡店,望到四處都有咖啡店,所有人悠閒地生活,他遇到頓悟時刻:星巴克要做門市,咖啡店不止是賣飲品的地方,飲咖啡應該是生活體驗。
星巴克在美國有11000間分店,日本有近1000間,今年星巴克在印度開第一間,但在星巴克誕生地意大利卻一間也沒有。意大利人視咖啡為命,對咖啡要求高,加上意大利崇尚慢食,或抗拒美國飲食文化。可是,想深一層,這些論點不成立,法國人對咖啡要求也高,星巴克8年前打進法國,巴黎街頭四處見到星巴克和傳統咖啡店並立;還有,麥當奴在意大利有超過400間分店,意大利沒抗拒美國飲食文化。在星巴克分店全球分佈地圖上,意大利空白一片,我相信意大利已準備好迎接星巴克,等的是Schultz克服自己的心魔。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14

利字當頭:怕甚麼?

1 : GS(14)@2012-03-08 23:28: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361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85

利字當頭:08年和下一次有甚麼不同

1 : GS(14)@2012-05-17 00:34:1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6/163409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22

利字當頭:美國的利益是甚麼?

1 : GS(14)@2012-08-01 10:46: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1/16564960
美國財長蓋特納( Tim Geithner)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 Wolfgang Schauble)會面,自然又是陰謀論滿天飛。
「美國人,仍然想控制世界經濟!」我實在聽到太多人,霸權前,霸權後的。究竟所謂控制世界經濟,有甚麼實際利益?不過,這種「小學雞」級數的陰謀論,偏偏最有市場。
事實上,美國財長的責任,無錯是捍衞美國在外的利益。第一利益是稅收。另外一個重要利益,就是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美債作為儲備資產的狀況。這一點,暫時也沒有嚴重的威脅。
餘下第三個美國國家利益,就是外圍震盪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事實上,過去幾次央行聯手,行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不穩定之下,美元需求急增,央行有足夠的美元供應。暫時,也看不出有甚麼特別的行動。
最後一個利益,就是美國金融業的穩定性。如果因為歐洲令美國的金融系統崩潰,蓋特納是應該要有點預算的。這次會面,有可能只是交換一點情報。所以,會後沒有甚麼聲明,實屬正常不過。
今個星期幾大央行將會有聲明。聯儲局有最多空間,但行動力最少。英倫銀行,已經進入了無間斷式的 QE,沒有甚麼好預期。至於歐央行,諷刺地是最沒有空間行動,行動也最沒有結果的一個。畢竟,最大的問題,不是歐洲的債務不夠多,而是市場活力太低,政府稅收太少。
政府稅收,我反而覺得,歐洲和美國有好多值得討論的題目。說到底,沒有甚麼陰謀論。天下間的政府,都是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45

出了甚麼問題? 方思捷

1 : GS(14)@2012-08-15 09:19:51

http://www.skypost.hk/column/%E6 ... 1%8C%EF%BC%9F/20626
一家出版社的校對,在公司死了五天,才給人發現。很駭人聽聞吧?
《紐約時報》報導,該家出版社的老闆們正研究為何僱員在辦公室的座位上死去五天,才給人發現。
51歲的George是出版社的校對,公司共有23位員工,各有獨立空間,但辦公室卻是open office。
星期一,George心臟病發死亡。但整整五天沒有人發覺他有異樣,亦沒有人去問過他;直到星期六,所有人都不用上班,待到清潔工人來到,問他:「為何星期六還上班?」始發現他毫無反應,才知發生甚麼事。
George的老闆說,George是全公司最早返公司上班的人,亦是最後一個離開公司的人,所以沒有人覺得他坐在座位上的姿勢跟平時有何不同。
況且,他平時也不甚說話,故此他久未露面,公司內的人並不覺得有何不尋常。弔詭的是,George死時正為一本醫學書籍進行校對工作。
這篇報導叫人聯想到這家公司內,每個人竟然可以如斯冷漠的相處。沒有人會叫一聲早晨嗎?沒有人會號召一起吃飯嗎?又或者沒有人四處八卦,批評公司人事、講別人是非嗎?究竟人與人之間出了甚麼問題?真的愈想愈心寒。
這篇新聞報導最後一句很有趣:The moral of the story︰Don't work too hard. Nobody notices anyw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72

投票午飯吃甚麼 方思捷

1 : GS(14)@2012-08-30 15:02:2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4%9A%E9%BA%BC/26931
和同事出外吃午飯,下了樓,走到街上,問:「去哪裡?」「不知道,去到哪家餐廳,見到有位便進去。」
很多人吃午飯都是這樣,但我定要先知道吃甚麼,還要保證有位才去,否則我寧願餓著肚子,待午飯人潮過後,才去「搵食」。
我怕和同事一起吃午飯,怕他們吃的我不喜歡,又怕他們為了陪我而吃他們不喜歡的。這讓我想起一個遊戲:三個人去吃午飯,A愛麥記;B愛Pizza;C愛炸雞。他們的偏好也有次序:
A最愛麥記,其次Pizza,不愛炸雞;
B最愛Pizza,其次麥記和炸雞;
C最愛炸雞,其次麥記和Pizza。
他們一起吃飯,若投票,先在麥記和炸雞中選擇,才與Pizza鬥最後一個回合。假若人人老實,麥記將在第一次投票時贏了炸雞,因為A和B兩人最不愛炸雞;當第二次投票時便只剩下麥記和Pizza,而A和C都愛麥記多一些,最後大家去吃麥記了。
不過,如果B不誠實,結果便不同了。他知道A和C的喜好,為了達到吃Pizza的目的,他在第一次投票時故意投給炸雞,這樣他和C都揀了炸雞,只有A揀麥記,於是麥記出局;到第二次投票時,剩下炸雞和Pizza,他可以揀回Pizza,而A的次選是Pizza,結果大家去吃Pizza。Pizza是投票選出的,卻不符合每個人的最大利益。
若把這規則放入許多國際組織的選舉裡,便發現選出來的不一定是眾望所歸的人。
2 : GS(14)@2012-08-30 23:11:24

2樓提及
有冇學名


是經濟學來的好似
3 : GS(14)@2012-08-30 23:13:5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7%E9%81%B8%E5%88%B6

排序複選制
4 : GS(14)@2012-08-30 23:22:51

5樓提及
4樓提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92%E5%BA%8F%E8%A4%87%E9%81%B8%E5%88%B6
排序複選制

明顯唔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A3%E8%A8%98%E6%8A%95%E7%A5%A8
睇錯呢個至是
5 : abbychau(1)@2012-08-30 23:24:50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92%E5%BA%8F%E8%A4%87%E9%81%B8%E5%88%B6
排序複選制

明顯唔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A3%E8%A8%98%E6%8A%95%E7%A5%A8
睇錯呢個至是

亦都唔係
6 : GS(14)@2012-08-30 23:26:45

那種投票法的變種,無名詞
7 : onesee(1238)@2012-08-30 23:58:44

雷鼎鳴﹕從經濟學看民主的成本與效益

*原載於明報論壇版

民主是社會科學中重要的問題。經濟學家素來喜歡以經濟學工具分析一切社會現象,所以對民主問題不會放過。經濟學是一門講究在現實條件制約下如何達至最佳效果的學問,殊無把民主理想化或妖魔化的誘因。我循從這一思想套路,對民主分析時,必須考慮到它的成本與效益。——雷鼎鳴

什麼是民主﹖最簡單的說法當然是政府或集體,按照民意辦事,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但什麼是民意﹖假如社會中人人意見相同,這便容易不過,大家說出想法,按所謂「共識」辦事便是。事實上,過去或現在世界各地都有無數左、中、右不同理念的政客,把自己的意見視作民意,以求達到其目的。在思想界中,著有《社會契約論》的18世紀思想家盧梭(J.J. Rousseau),曾提出過「共有意志」(general will)的觀念,可說是現在一些「民意派」的重要思想源頭。香港近年有人提出過所謂「核心價值」,觀念上可能與此一脈相承。

曾當過「美國政治科學會」會長的學者利卡爾(William Riker)在其《自由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對立》(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一書中乾脆把認同「共有意志」的人看作是民粹主義者。這個觀點有些過火,但把自己看成是民意代表,卻也是民粹主義者的特徵之一。利卡爾又認為與民粹主義對立的是所謂自由主義,亦即按照美國開國元老之一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聯邦人論文》(Federalist Papers)中所陳述的民主觀點,承認並尊重社會中不同的觀點,社會決策的關鍵技術操作,是怎樣設置制度,把這些不同觀點整合為一個單一決策。現代經濟學的民主理論,亦是以此為基礎。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課本中的民主理論,也可視作是自由主義的延續。

把不同意見歸納為單一的社會或集體決定(social decision),最重要的機制當然是一人一票的投票制。社會決定可以用少數服從多數或其他標準作為根據。例如一班學生要決定選一個旅行地點,大家投票,得票最多的地點便是這群學生的社會決定。

投票機制的漏洞

這個投票機制,看似簡單合理,但其實暗含不可補救的漏洞。上世紀50年代初,阿羅(Kenneth Arrow)出版了一本100頁左右的小書,用當時尖端的數學方法對投票制這一民主手段作出全新的闡述,這便是著名的「不可能定理」(Impossibility Theorem)。

阿羅的方法是把投票制的幾個關鍵條件用公理(axiom)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用複雜的數理邏輯證明這幾個公理在邏輯上根本互不相容。後人對這個定理的解釋有不少版本,其中一個粗略的表達如下。

我們可設下這些條件﹕

1. 投票制不能容許一人說了算的獨裁出現﹔

2. 每人擁有平等投票權,一人一票或一人N票﹔

3. 若集體中所有人都反對某個選擇,後者不可能得票當選﹔

4. 只要所有投票者各自心目中對各種選擇的喜好次序沒有改變,投票結果不會變(我喜歡甲多於乙、乙多於丙,你則喜歡乙多於甲、甲多於丙等,這些便是喜好次序)。

只要對投票制設訂以上的要求(再加上其他一些技術性條件),阿羅竟證明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社會決定必然是自相矛盾的。

例如,若社會要在甲與乙中選擇,大家會投票選甲,若在乙與丙中選,他們會選乙,但若在丙與甲中選,卻會選出丙來。這便給投票制帶來一個困局,在滿足了上述的合理條件後,究竟「民意」認為甲、乙、丙三個選擇中哪一個最好﹖答案是無法知道。

阿羅定理在幾個看似毫不相關的條件中,找出其內在的不相容性,他的數學證明早已被學界確認,阿羅並憑此得諾貝爾獎,但我至今無法明白,阿羅當年怎樣想出這個石破天驚的定理。

阿羅定理對實際政治並無什麼重大影響,原因是根本沒有多少政客讀得懂它。但從理論層面而言,倒是十分贊成另一諾獎得主薛姆爾遜(Paul Samuelson)對它的評價﹕這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民主理論的最大突破﹗

阿羅定理指出了在邏輯上,我們難以靠投票方法得知民意。這個觀點,在70年代又有新進展。當時有兩位經濟學家,各自獨立地證明了一個結果,學界中稱為「吉伯——薩德偉定理」(Gibbard-Satterthwaite Theorem)。根據這定理,只要投票者可在三個或以上的項目中作出選擇,那麼他們必定有辦法通過策略性配票去操控結果,而這種操控是符合他們利益的。

策略性操控的一個例子如下,假設某人喜歡甲多於乙、乙多於丙,按理他應投票選甲,但假如他懷疑甲勝不了他最不喜歡的丙,他可能不按照自己真正的喜好投票,改而選乙。如果只有個別的投票者有這種策略性思維,問題不會很大。但困難是單從投票結果來看,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誰人曾不按其真正意願投票,因此我們也無法確定投票結果是否反映到真正的民意。

這個定理還有兩個利害之處,一是任何的投票方法都無法避免結果可能被操控的困境,二是就算最初只有兩個選擇,從而不滿足定理中選擇必須有三個或以上的條件,政客也可通過在議案中引入更多的選擇而再達到操控的目的。

民主是要倚靠清楚可知的民意來運作的,上述的結果正好指出問題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這麼簡單。

另一諾獎得主貝卡爾(Gary Becker)對這問題又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社會決定很多時都是被各利益集團所左右。在決策過程中,人數少但利益集中的團體往往有更大影響,取得符合小眾利益但違反大眾利益的結果。利益團體人數少,有助增強其組織力,從而加大其游說效率。假設這個團體只得10人,游說若成功每人可得益10元,但社會其餘的1000人每人要因而損失1元。按照社會總體利益,明顯不應接納這個集團建議,但因為受害者雖然人數眾多,每人的損失卻不大,所以後者沒有誘因組織起來,阻止通過議案。

亞羅、吉伯及薩德偉等人的定理只是證明了民意難知,貝卡爾的理論卻說明實際民主制度不一定能保障社會總體利益。現在在中國大陸社會科學界已成家傳戶曉的「尋租活動」(rent-seeking activities)概念,則進一步把民主體制對經濟可能(但不是必然)的破壞點了出來。

尋租活動的概念最早由竇諾(Gordon Tullock)、張五常、古格爾(Anne Krueger)等人提出,香港的預科經濟學生也要學習。此三人與我是素識,最後一人是國際貨幣基金的第一副總裁,亦是科技大學的榮譽博士。

所謂尋租活動,狹義是指社會中部分資源不是通過市場,而是倚靠政府的權力去分配,因而吸引了不少利益團體金睛火眼的向政府打主意。這好比政府有一塊大餅,正被很多人爭奪,而誰搶得多一點的,取決於他投入了多少資源去影響政府的決策。這種情會引致利益團體之間的內耗,而大餅的體積,卻不會因此增大。民主政治下的代議制容易滋生利益團體之間的尋租活動,對經濟不妙。而政客為求爭取選民支持,有誘因促使政府掌控更大比例的資源。倘若政府窮得要命,無餅可派,政客便不大可能通過替團體搶奪公眾利益來獲得他們的選票。

不等於民主沒有效益

上面集中討論民主制度中負面的因素,但這並不等於民主沒有效益。

哈佛的著名經濟學家巴羅(Robert Barro)多年前有一篇研究,探討民主化程度與經濟增長率關係的實證研究。據他發現,在民主程度極低的獨裁國家,增加民主化有助提高經濟增長率,但在民主較發達國家,進一步的民主卻很可能拉低經濟增長率。

巴羅是理論與實證的高手,長久以來都是諾貝爾獎的大熱,不會犯一些方法學的基本錯誤。他的實證結果不難解釋,獨裁國家限制人民自由,貪污嚴重,投資環境惡劣,經濟自難增長。但民主程度已相當高的話,上文所提到的經濟代價卻又會接踵而來,不利增長。(今春在北京與巴羅午飯蒙告知,他已被中央財經大學從武漢大學高薪挖走,到前者兼任榮譽院長。大陸似有識貨高人主持其事,他在大陸的影響力相信很快會上升。)

巴羅的結果並無觸及民主的其他效益。對民主政治有認識的人隨便也可點出它的多種優點,例如,在民主政制下,權力的轉移過程便遠為容易,減少對社會衝擊。不過,我認為它最重要的效益還是其平等性。每人有相同的投票權本身便包含平等,它有助於避免人民被獨裁者控制而無力對抗。

以上最後一點特別重要。經濟學家可把民主視為奢侈品,奢侈品在經濟學上的定義並非指這「物品」可有可無,而是指在人民收入上升後,對這「物品」的需求量會以更大的百分比增加。在收入較高的國家,或一國裏收入較高的中產者,對當家作主命運不受制於人的訴求特別強烈,所以支持民主。(大富翁收入雖高,但並不一定支持民主,原因是他們不用民主也可影響政府,不愁被壓。)

承認民主可能有經濟代價又何妨

按照以上的分析,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我們在富有國家中應看到更多的民主,原因不是民主能促進經濟增長,而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更喜愛民主。陳方安生月前被訪時以富國民主程度較高來論證民主有利經濟發展,她顯然搞亂了民主與經濟增長間的因果關係,也不懂得當代一些有分量的實證研究結果。

香港的民主派推動民主心切,很多時都不願承認民主可能有經濟代價。這種心態其實並無必要。我們知道某樣物品是好東西,值得擁有,要付出代價購買又何妨﹖根本不用否認它是要錢的。

不過,這並不等於我們支持民主制時可完全漠視它的成本。我相信更正確的態度是想方設法減低民主的負面因素,從而改善民主制度的成本效益。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民主制完全可以錯讀民意,事事靠政府決定,會造成更多的尋租活動破壞經濟。我們不可能取消政府,但社會中資源分配更倚賴市場,把政府的規模縮小,亦即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可保持民主制最大的效益,即不被獨裁者壓迫,亦可降低民主的成本。所以我素來贊成2012年普選,但《基本法》中限制政府規模的條文,卻必須得到貫徹,因此反對政府以徵收銷售稅來增加開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07

吾知政財 - 吳仁 認股權證是甚麼? (2012年09月07日)

1 : GS(14)@2012-09-07 09:45:3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0566&d=1838
認股權證俗稱窩輪,可分認購證(call)及認沽證(put);兩種證均賦予持有人權利,若認購證被持有人行使,可按該認購證內附帶的價格購入相關股份或資產;相反,若認沽證被行使,則可以既定價格沽出相關股份或資產。
認股權證可以是上市公司自己發行,也可以是其他公司(常為投資銀行)發行。
由上市公司自己發行的,通常為認購證,分為上市類(即可於港交所進行買賣交易)及非上市類(即只可於場外交易)。
以Call輪來做例子。假設現在有一些M記優惠券(假設可以輕易在市場上買賣),使用一張,便可以用10蚊(認購價)買M記售21蚊的套餐,請問此券值幾多錢?
我估大約是11蚊左右吧。
但是,如果改變銷售方式,轉為可用21蚊,買M記的特價餐,而有效期為5年,那麼這張券又值幾多錢,你才會願意買呢?
總不會是零吧?如果是零,我會即以0.01元買下,博M記於未來5年內加價幾蚊,那這就是幾百倍的回報。
人同此心,這張券最後可能要用2蚊以上(發行價)才能買下。這多出的部分就叫做溢價。
回到窩輪市場來看的話,注意:溢價不是輪商的錯,過多的溢價才是他們的錯。正如買輪無問題,買超貴的輪才是問題。如果是平價輪(好似上面所說的M記券),發行商唔出價的話,我都唔驚,大不了等到期。
此外,因為此券在M記減價時可以唔用,這也是所謂蝕有限、賺無限的特性。而當價外輪(用22蚊買21蚊的特價餐)就快到期時,這張券的價值會跌得好快;相反,當M記餐價格上升時,優惠券價格就會升得好勁。這些就是窩輪和牛熊證(牛熊證類似不用補倉的期指或孖展)最大的分別。
從上面所說的窩輪基本原理,很多人都會明,但對於計算窩輪的定價模型,對於一般散戶來說,就不太容易理解,也就是說,一般散戶好難分得出,咩叫平咩叫貴,發行商自然將理論值0.01蚊的輪賣作0.1蚊,若不幸買咗,就只能睇住個價慢慢回覆正常,最後就造成只有好好運才能賺錢的情況了。
大部分散戶買窩輪/牛熊證是買來「賭」,而不是買來投資,從賭錢的角度看,賭牛熊證對比賭輪明智,當然不賭可能更明智。但是,不要誤以為認股權證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只是一種用來賺散戶錢的賭具咁簡單,吳仁將來會和大家分享上市公司和市場莊家怎樣使用認股權證來作向上炒或向下炒的工具。

80後的財經blogger,以80後的眼光看今日的財經政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26

可唔可以有個list 看看stock 還有甚麼董事未有相,無相不如指令系統Google找

1 : GS(14)@2012-09-30 23:47:14

如題
2 : conandea(16520)@2012-10-01 10:38:52

無知反而想問
這裡能查到他們的相嗎?
3 : GS(14)@2012-10-01 10:45:22

2樓提及
無知反而想問
這裡能查到他們的相嗎?


你打人名落tag search 試下
http://stock.zkiz.com/query.php?cname=%E7%94%98%E6%85%B6%E6%9E%97
4 : conandea(16520)@2012-10-01 11:02:54

我打紀曉波 TAG
得周老師一篇..
5 : GS(14)@2012-10-01 11:05:04

4樓提及
我打紀曉波 TAG
得周老師一篇..


呢d咪未搵到相囉
6 : GS(14)@2012-10-01 11:05:45

4樓提及
我打紀曉波 TAG
得周老師一篇..


blog還有兩篇,一篇我,一篇壹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