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手機陣營的戰爭中,蘋果雖然獲勝,但,台商打進蘋果供應鏈並非業績萬靈丹,即便有競爭力,不保證高枕無憂。 看蘋果相機鏡頭供應商,台灣股王大立光的例子就知道。今年上半年,大立光每股大賺六十八元,但同樣做光學鏡頭的玉晶光,卻快虧掉一個股本。然而八月六日, 離iPhone 6S發表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大立光卻又因為一個蘋果可能再砍單的訊息傳來,股價跌停,單日市值蒸發四百億元。 在iPhone 6S推出前夕,我們必須重新調整看蘋概股的眼光。 「賈伯斯(Steve Jobs)當家時,大約一季商量一次價格;到了庫克(Tim Cook)當家時,每個月都要談判一次,合作夥伴甚至沒有辦法從這個聯盟中獲利。」前《華爾街日報》記者由佳里?岩谷?凱恩(Yukari Iwatani Kane)在《庫克時代》一書中形容。 我們要有兩個心理準備是:一,蘋概股的獲利表現難如當初。二,中國供應鏈崛起,不僅取代台商,也間接讓名單洗牌速度加快。台灣的蘋果供應商雖連續三年維持數量約五十家,但每年名單變動率約三成。本刊照目前蘋果陣營廠商擁有的優勢與不可取代性,依綠、黃、紅燈號區分。 綠燈區:掌關鍵技術,潛力黃金股代表產業:壓力感測技術、機殼、鏡頭 以iPhone 6S為例,滙豐證券在台股科技報告中,首推壓力觸控感測(Force touch)概念股。這項技術,被視為iPhone 6S的唯一亮點。它是一種可以感測手指觸控螢幕的技術,根據消費者施力大小,做出不同反應。手機中的音量高低、螢幕亮度等設定介面可能長得不一樣,按大力 一點螢幕就更亮,聲音就更大。你更可以在手機上畫一幅水彩畫,手機會根據你下筆輕重,做出筆畫粗細、色彩深淺的變化。 接下來,「大家更期待應用在音樂類型App,或者特定的手機遊戲,」3C網站點子生活總編輯莊英群說。他舉例,比如彈鋼琴的遊戲,手指敲擊螢幕越大力,喇叭傳出的音樂聲就越大。又像憤怒鳥這樣紅極一時的小遊戲,加入壓力感測功能後,也會有更多變化。 受益最多的,莫過於股價一路從二○一三年年中的六百元,跌到現在不到百元的觸控業者宸鴻。過去,宸鴻賺飽蘋果財,二○一一年營收翻倍,挑戰四十九億美元,但不幸在隔年,蘋果就改採用日系更輕薄的面板貼合技術,宸鴻慘遭拋棄。 「大環境很悶,但第二季就是谷底了!」去年第四季上任的宸鴻總經理鍾依華表示。 供應鏈透露,iPhone 6S壓力感測器八成來自宸鴻,其他兩成則是鴻海集團旗下的業成科技,業成最大客戶就是蘋果,今年六月公開上市就頗有挑戰宸鴻的意味。 此外,摩根大通證券點名瑞儀光電,在壓力觸控感測供應鏈中,背光模組參與程序最多、單價也最高。而iPhone 6S帶來更大的軟板需求,臻鼎是台廠中供貨能力最優的業者,都將在此波受惠。 iPhone 6S也將在兩項規格做細部調整,它即將採用硬度更高的金屬機殼,以及第一次將前鏡頭畫素提高到一千二百萬畫素,兩家台股常勝軍可成、大立光,率先受惠。 「當然會增加一些難度,不過準備這項新工法算很順利,一年比一年得心應手,」可成董事長洪水樹說。法銀巴黎證券推估,iPhone機殼訂單比重占可成營收比重將由去年的一成,今年攀升至一成七。 黃燈區:紅色供應鏈競逐,陷入苦戰代表產業:電池、電聲元件 黃燈區的產業,現在正面臨中國供應商激烈競逐,所以想投資此領域的投資人,必須更密切關注其毛利與訂單穩定度。 「蘋果不但幫助(中國)業者解決良率問題,還居中斡旋,替他們向美國廠商解決專利問題!」供應鏈人士透露。全世界最大的聲學元件製造商瑞聲科技、以及後起之秀歌爾聲學,與蘋果的合作都非常緊密,擠壓台灣老廠美律的生存空間。 這場戰爭的資源也很不對等。 以微機電麥克風為例,美律一年研發費用新台幣七億元,但在深圳的瑞聲科技,一年的研發經費最少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八億元)起跳,是美律的至少二?五 倍。美律雖仍是蘋果的供應商,但不敵對手猛烈銀彈攻擊,無法拿下高利潤產品訂單,一年內,股價從一百七十元跌破四十元,累計上半年每股稅後盈餘只有○?五 元。法人認為,美律今年下半年獲利會回穩,但苦戰要見轉機,還得等到明年初。 在電池產業,也有類似情景。 繼力神電池、德賽電池之後,去年年底,第三家中國電池廠欣旺達擠下台廠順達,成為iPhone 6電池供應商,今年,很可能紅色供應鏈就要攻破iPhone半數以上的電池訂單量,台廠剩下一家新普獨撐。「電池競爭非常激烈,今年非常難做,」供應鏈業者大吐苦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業者攻破城池的零組件,技術難度漸漸提高。近日更傳出一向以美系業者為主要供應商的手機天線,可能被中國業者信維突破。 紅燈區:被他廠取代,掉出蘋果名單外代表產業:連接線、被動元件 二○一三年,蘋果大幅增加連接器供應商,中國立訊精密是其中代表,短短一年內,公司獲利漲逾一倍。反觀掉單的台廠萬旭,股價從九十元一路跌到現在只剩下五元,類似的案例,實在很多。 日本媒體《鑽石週刊》曾撰文討論承接蘋果訂單的利弊:「供應商是否應該接受風險,想辦法做蘋果生意,或者一旦發現自己太依賴蘋果就應該退出,沒有明確答案。但對日本業者來說,蘋果已變成一個太大的存在,它將決定哪些供應商將生、哪些供應商將死。」 「一直到一年前,除非我們是蘋果供應商,否則市場不會關注我們,但現在市場則把那看成風險。」《庫克時代》中提到,隨著銷售減緩、蘋果開始把生意切割得更小塊,眾家公司開始思考是否要冒此風險。 蘋果的下單策略正因其手機成長趨緩而修正,太純的蘋概股並非是利多,反而也是風險,這是大家布局蘋概股之前,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 【延伸閱讀】前景看好的可投資標的 ■大立光產品:鏡頭模組股價(元):2,995目標價(元):4,000 ■可成產品:金屬機殼股價(元):346目標價(元):460 ■台積電產品:半導體股價(元):126目標價(元):186 ■業成產品:觸控面板股價(元):118目標價(元):150 ■臻鼎產品:軟板股價(元):99.4目標價(元):120 ■和碩產品:組裝股價(元):89.1目標價(元):110 ■鴻海產品:組裝股價(元):88.3目標價(元):127 ■瑞儀產品:背光模組股價(元):86.1目標價(元):140 註:股價為8/18收盤價,目標價均為1年 【延伸閱讀】中國參戰的風險標的 ■美律產品:聲學元件股價(元):39.9法人看法:明年初才有轉機 ■新普產品:電池模組股價(元):109.5法人看法:持續賣超 【延伸閱讀】已經離開蘋果產業鏈 ■台灣晶技產品:石英電晶體 ■勝華玻璃產品:觸控模組 ■連展科技產品:連接器 ■幃翔精密產品:USB連接器 ■旺宏電子產品:記憶體 ■雙鴻科技產品:散熱器 ■金像電子產品:印刷電路板 ■順德工業產品:導線架/鏡頭模組 ■國巨電子產品:被動元件 ■乾坤科技產品:被動元件 資料來源:瑞士信貸、法銀巴黎證券、滙豐證券、德意志銀行整理:朱致宜 【延伸閱讀】中國蘋概股,最受爭議「玻璃女王」領頭 她是中國科技界最火紅的人物,「手機玻璃女王」周群飛,也是網路傳言中的最強小三。 周群飛與丈夫持股超過九成的藍思玻璃在三月公開上市,挾著全球最大觸控玻璃面板供應商的題材,以人民幣四百二十億元的身家,迅速成為新一代中國女首富。 今年四十五歲的周群飛行事非常低調,卻讓她的發跡過程更讓人好奇。她最早是個深圳打工妹,曾在手表玻璃加工廠工作,直到二○○三年她創立藍思科技,主攻手 機防護玻璃,從接獲摩托羅拉(Motorola)訂單開始,去年全球市占率超過五成,蘋果是其最大客戶。一位與蘋果合作甚密的外商高層說,藍思一直是蘋果 研發最前端的合作夥伴,其地位已是台廠難以望其項背。 八卦總跟隨風暴而來:有人說,她曾在勁敵伯恩光學任職,搭上已婚老闆、扶正成為正宮後,帶走公司一票核心員工創立藍思。周群飛被流言逼得公開澄清:我不是小三! 從深圳的小加工廠,變蘋果倚重的供應商。周群飛最鮮明的特質,是事必躬親、絕不放棄的強人性格。幫人打工時,她自己翻書搞懂技術;創業時,親自獵地建廠、 在實驗室研發玻璃配方;更重要的是,她並非萬事都向供應商妥協,她曾斷然拒絕摩托羅拉要求包下整間公司產能的要求,但又敢不斷砸錢擴廠,搶到三星、蘋果等 新客戶,最後,得以成為玻璃王國的主人。 (文●朱致宜) |
八月初的台股,猶如被強颱狂掃後一片「青筍筍」,占台股權重逾五成的電子股狀況尤其慘烈,率先台股跌破相對八千五百點指數位置區,來到十八個月新低點。 會一路慘下去嗎?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搖頭:「投資人有點悲觀過頭。現在看來利空出盡,再出現黑天鵝的機率不高,」言下之意,可以開始著手布局。 電子股買點浮現? 非全面,但可關注蘋概股 散戶信心還在潰散中,怕伸手出去會接到掉下來的「刀子」,但大戶們正摩拳擦掌等著要進場撿便宜。 「台灣(股)確實有點被超賣,很多投資者問電子股買點是否浮現……,」外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報告指出,「現在並非全面進場的良機,但有幾家確實可關注。」 當市場瀰漫悲觀氛圍時,總會有幾家基本面堅實、卻不小心掃到「風颱尾」、引發投資人慌亂錯殺的好股票,包含瑞信證券(Credit Suisse)、摩根士丹利等七大外資,近日都出具報告,對台灣電子股重新評估,其中,蘋概股被視為是最快反彈的族群。 今年以來,市場對蘋果新手機iPhone 6S的出貨量質疑聲一直不斷,這導致過去扮演台股中流砥柱的蘋概股,今年上半年幾乎全面被拖垮。 iPhone 6S買氣弱? 七成用戶都是潛在換機者 然而瑞信八月六日的報告駁斥上述疑慮,瑞信指出,蘋果是蓄意要求供應鏈調整產能,好在下半年能集中火力生產iPhone 6S,所以財測不如預期。而下修資本支出的原因並非出貨量大減,而是供應鏈效率增加、成本降低的優化結果。 過去只要iPhone推出S系列,銷售都比不上前一代產品,但瑞信指出,至目前為止,只有二七%的iPhone用戶有升級到iPhone 6,還有逾七成使用舊產品。這七成用戶,就是6S的潛在換機者! 既然iPhone依然具備成長力道,第一線的零組件供應商自然最容易從谷底復甦。五大外資一致看好的,首推金屬機殼大廠可成。 可成股價今年以來一路呈現上漲趨勢,七月初來到三百九十三元的歷史高點,然而受到大盤颱風天以及發那科(Funac)下修財測等傳言影響,股價一度跌到三百一十四元,跌幅二五%。 和碩股價相對低點 大立光、可成目標價最高 然而瑞信與摩根士丹利都證實,可成用來生產iPhone金屬機殼的CNC機台並非購自發那科,兩者無因果關係。且iPhone所有零組件中,機殼屬於技術門檻與毛利都相對高的一環,日、韓、中國目前都無其他廠能與台廠一較高下。 里昂證券指出,iPhone 6S的出貨量占可成營收超過六成,蘋概股純度相當高。元大投顧則認為,在二○一五下半年iPhone 6S接單比重增加及平均售價上揚趨勢挹注下,可成表現可望超越其他蘋果概念股,目標價上看四百六十元。 另一個被錯殺的股票是大立光。經歷八月下調財測與空頭打壓,單日市值蒸發四百億元的震撼教育後,不少外資急著檢視大立光的營運狀況。 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大立光下調財測,主要是關鍵零組件之一的壓力測試技術出了些問題,拖累到負責照相鏡頭模組生產的大立光,但事實上這只是遞延出貨而已,並未真的掉單。 德意志證券在報告中指出,大立光今年第二季淡季不淡,但市場卻錯把六月份的營收高基期拿來跟七、八月對比,得出「第三季營收疲弱」的錯誤結論。瑞信認為大立光在iPhone零組件中具有不可取代性,目標價上調到四千元。 巴克萊與摩根大通則是看好組裝大廠和碩。今年初股價一度超越鴻海、形成黃金交叉的和碩,七月以來從最高九十六元跌到八十三元,外資認為已來到相對低點。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提到,即將在八月量產出貨的iPhone 6S是推升和碩營運的主要動力,同時還能受惠微軟Win10帶來的換機潮,以及遊戲機PS4、PSP的出貨旺季,多重引擎點火下,目標價上看一百零五元。 同樣基本面表現強勁但受大盤拖累的,還有軟板供應商F-臻鼎。今年第一季先是拜iPhone 6持續熱賣之賜,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第二季本該是傳統淡季,營收卻令人驚豔的比前一季還增長五%。 原本表現就不俗,又握有iPhone 6S新壓力觸控感測(force touch)功能技術,摩根士丹利看好二○一六年可望進一步應用在iPad與其他產品中。 與F-臻鼎同為鴻家軍旗下,觸控面板廠F-GIS業成,主要出貨給iPad,今年六月初甫掛牌就直接挑戰宸鴻的龍頭地位。大和證券認為,在iPhone 6S強打壓力觸控感應新功能下,業成極有可能成為主要受惠者,目標價上看一百五十元。 投資人要在被台股風暴中找到被錯殺的標的,這五檔外資所看好的蘋概股,或許是不錯的選擇。 【延伸閱讀】台股大亂流,但仍有被低估的科技好股!—國內外法人精選5檔蘋概股 名稱(股票代號):大立光(3008) iPhone題材:相機鏡頭與模組獨家供應商 股價(8/7):2,935元 目標價:4,000元 EPS(估2015全年):157.6元 名稱(股票代號):可成(2474) iPhone題材:金屬機殼,iPhone 6S訂單貢獻營收占比達61% 股價(8/7):351元 目標價:460元 EPS(估2015全年):31.0元 名稱(股票代號):F-臻鼎(4958) iPhone題材:PCB軟板大廠,受惠壓力觸控感測技術 股價(8/7):92.2元 目標價:120元 EPS(估2015全年):9.38元 名稱(股票代號):和碩(4938) iPhone題材:吃下40%的iPhone 6S代工組裝訂單 股價(8/7):83.1元 目標價:105元 EPS(估2015全年):8.81元 名稱(股票代號):F-GIS(6456) iPhone題材:觸控面板大廠,可望靠壓力觸控感測技術切入iPhone供應鏈 股價(8/7):120元 目標價:150元 EPS(估2015全年):4.0元 資料來源:瑞信、摩根士丹利、里昂、巴克萊、摩根大通、大和、德意志、凱基、元大 整理:林俊劭 |
受到A股市場表現活躍刺激,美股市場的中概股如今所獲得的關註可謂降至歷史低點,似乎私有化已經成為目前中概股的主旋律。不過,如今部分中概股有望被現行納入MSCI指數,中概股是否又將上演“枯木逢春”行情?
11月13日,屆時MSCI將宣布半年度指數審核結果,調整結果12月1日生效。外媒援引MSCI研究部分析師Jun Zhu數據稱,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明晟中國指數的ETF總規模達2000億美元,“被動指數跟蹤將推動大約70億美元進入”17只中概股。
Jun Zhu指出,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多為消費類股,不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目前它們的交易價大多低於歷史平均估值水平,是入手的良機。
此前中金預計,15只中概股有望納入MSCI明晟中國指數,包括香港上市的民航信息網絡以及14支中資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分別是:新東方教育、網易、學而思教育、58同城網、Ctrip.com、百度、奇虎360科技、汽車之家、優酷土豆、歡聚時代、阿里巴巴、唯品會、京東、去哪兒。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與MSCI明晟公司取得聯系後,尚未得到正式答複。
不過,對於中概股能否憑借此良機,重新吸引投資者目光,市場尚存異議。
橋信資本合夥人許利祥對記者表示,指數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因此中概股即便被納入MSCI指數,也不一定意味著就會出現凈買入局面。
許利祥認為,目前此次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基本算是熱門的個股,該買入這部分個股的基金已經基本實現買入並持有了,所有這次的事件意義可能不大。
“估值以及企業發展速度是股市的驅動力,而並不是什麽指數。如果中概股想重新獲得認可,關註自身基本面情況的變化才是關鍵。”許利祥稱。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上述中概股被納入MSCI指數,屆時部分基金將會出現被動型買入,而根據MSCI測算的結果,機構買入的份額較大。就拿百度來說,按照MSCI研究部測算結果,一旦百度被納入MSCI指數,預計可獲得27億美元被動買盤,占其總市值的5.4%。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認為,不同於其他中概股,上述被納入MSCI的個股算是中概股中的佼佼者,基本面較為良好,也都有著不錯的盈利能力。這將有望重塑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
其實,自中概股登陸美股市場以來,由於地域差異,市場中一直對中概股存有偏見。同時,部分中概股公司管理能力滯後,缺乏與國際投資者有效溝通,導致中概股難以獲得應有的價值。當A股市場逐漸放開上市條件,且A股市場投資熱情被重新點燃之後,不受待見的中概股又紛紛開始謀劃回歸。近日,中國明陽風電集團以及瑞立集團已收到私有化要約,加之此前的回歸潮,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經有34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或退市。
受到A股市場表現活躍刺激,美股市場的中概股如今所獲得的關註可謂降至歷史低點,似乎私有化已經成為目前中概股的主旋律。不過,如今部分中概股有望被現行納入MSCI指數,中概股是否又將上演“枯木逢春”行情?
11月13日,屆時MSCI將宣布半年度指數審核結果,調整結果12月1日生效。外媒援引MSCI研究部分析師Jun Zhu數據稱,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明晟中國指數的ETF總規模達2000億美元,“被動指數跟蹤將推動大約70億美元進入”17只中概股。
Jun Zhu指出,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多為消費類股,不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目前它們的交易價大多低於歷史平均估值水平,是入手的良機。
此前中金預計,15只中概股有望納入MSCI明晟中國指數,包括香港上市的民航信息網絡以及14支中資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分別是:新東方教育、網易、學而思教育、58同城網、Ctrip.com、百度、奇虎360科技、汽車之家、優酷土豆、歡聚時代、阿里巴巴、唯品會、京東、去哪兒。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與MSCI明晟公司取得聯系後,尚未得到正式答複。
不過,對於中概股能否憑借此良機,重新吸引投資者目光,市場尚存異議。
橋信資本合夥人許利祥對記者表示,指數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因此中概股即便被納入MSCI指數,也不一定意味著就會出現凈買入局面。
許利祥認為,目前此次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基本算是熱門的個股,該買入這部分個股的基金已經基本實現買入並持有了,所有這次的事件意義可能不大。
“估值以及企業發展速度是股市的驅動力,而並不是什麽指數。如果中概股想重新獲得認可,關註自身基本面情況的變化才是關鍵。”許利祥稱。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上述中概股被納入MSCI指數,屆時部分基金將會出現被動型買入,而根據MSCI測算的結果,機構買入的份額較大。就拿百度來說,按照MSCI研究部測算結果,一旦百度被納入MSCI指數,預計可獲得27億美元被動買盤,占其總市值的5.4%。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認為,不同於其他中概股,上述被納入MSCI的個股算是中概股中的佼佼者,基本面較為良好,也都有著不錯的盈利能力。這將有望重塑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
其實,自中概股登陸美股市場以來,由於地域差異,市場中一直對中概股存有偏見。同時,部分中概股公司管理能力滯後,缺乏與國際投資者有效溝通,導致中概股難以獲得應有的價值。當A股市場逐漸放開上市條件,且A股市場投資熱情被重新點燃之後,不受待見的中概股又紛紛開始謀劃回歸。近日,中國明陽風電集團以及瑞立集團已收到私有化要約,加之此前的回歸潮,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經有34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或退市。
川普現象為全世界敲響警鐘!他主張高關稅、逐外勞、逼製造業回流,川普「重商主義」式的政策,將重現一九三○年代大蕭條。他的勝利意味著貿易自由化的失敗,台灣人將向何處去?美國川普和台灣的距離並不遠。 一個都還沒獲得提名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居然搞得全世界雞飛狗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還有七個多月,華爾街卻開始展開資金大逃亡,因為擔心川普(Donald Trump)崛起,國際避險基金經理人們開始減碼美國股市,或加碼空單。 全球危機管控總動員華爾街大賣空、科技巨擘全反他 三月二日,《路透》以「華爾街大賣空」為題,報導這個現象。Seabreeze合夥管理公司避險基金經理人卡斯(Douglas Kass)說,「川普成了今年投資人的夢魘。」 緊接著,三月二十一日,「新債券天王」、雙線資本執行長岡拉克(Cundlach)也公開警告,「大家一定要把川普這個不確定因素納入全球經濟風險管理,」因為「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拖垮全球,若今年夏天川普獲得提名,全球成長將下修。」他的結論是:「現在就思考川普獲提名的後續影響,一點也不嫌早。」 不只華爾街大亨如坐針氈,科技巨擘也為了川普展開危機總動員。三月初,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舉辦年度論壇,蘋果執行長庫克、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等人皆與會。但該論壇主角,卻是從頭到尾都沒現身的川普。《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報導,在這個不開放外人參加會議中,主題之一就是討論如何阻止川普入主白宮。 除了科技巨擘,連日本也緊張了。「如果美國政壇真的風雲變色,美國人對貧富差距惡化的不滿,恐怕都會發洩在日本身上。」川普在「超級星期二」初選獲勝後,《日本經濟新聞》的社論憂心的指出。 「我在外務省(相當台灣外交部)的朋友都很恐慌,這是很久以來我們第一次看到美國總統參選人大刺刺主張貿易保護主義。」東京大學國際政治專家藤原歸一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說。 從去年八月至今,國際主流媒體雜誌有超過十六個封面故事探討川普,包括美國本身,德、法、義、英等各國都在解剖川普現象, 儘管各媒體的觀點普遍用瘋子、狂人,甚至用小丑的形象醜化他,但一點都無法遏止他的支持率持續上升。 美國復甦神話被戳破未來十年,中產階級更大量消失 一年前,大家都不把這個人當一回事,但現在,大家都開始「補課」,因為他的崛起,很可能預言了未來十年世界的兩大趨勢:一、中產階級更大量的消失,二、貿易保護主義捲土重來!其實,中國也應該要擔心川普當選,因為川普的主張中最強烈的,就是指控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並將要求蘋果將iPhone手機栘回美國製造。郭台銘、童子賢也應該要開始擔心,如果蘋果供應鏈被迫撤出中國,那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新局面?在中國投資的台商未來幾個月最恐懼的對象,可能也是川普。 川普,還讓已退休的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重出江湖,他說川普的言行「令人憤怒」,他已向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至少捐出一千三百萬美元,以阻擋川普的總統之路。上次索羅斯砸錢支持特定候選人,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言語激烈、個性高傲的川普,為何會如此受到庶民歡迎?其實他的風格一直未變,過去他也曾有意參選總統,但沒人把他當一回事,如今他卻掀起旋風。變的不是川普,而是環境。 第一個改變的環境是經濟。從數據看,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機後,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美國民眾比率,從超過五成降至如今四成出頭。自認為是下層階級的民眾比率則創金融危機後新高。 中產階級對民主的運作極為重要。如中國經濟學家張維迎說,民主要建立在法治上,這要求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心和公民意識,中產階級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有一定的私產,不喜歡動亂,「若沒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民主可能帶來民粹,甚至暴民政治。」 過去川普的極端主張未見影響力,是因為中產階級力量足以制之,「穩定壓倒一切」。如今這個階級力量下降,自認身屬下層階級的民眾比率卻增加,贊成天翻地覆變化的情緒,壓倒了希望穩定的心理。遠者一戰後德國民不聊生,納粹乘勢崛起:近者希臘債務危機後,極左政黨上台,都是這種現象。 另一方面,美國家戶實質收入中位數,自二〇〇八年後也在縮水,這意味著一般人的經濟處境在惡化。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在其著作《反資本主義的心境》曾分析,市場競爭下的失敗者,會傾向把失敗原因歸罪於外在環境,他們相信這不是自己的錯,因此向政府求助。 為何美國出口不好?川普說,因中國操縱匯率。為何收入下降?川普說,因外國產品傾銷。為什麼我沒工作?川普說,因企業都搬到海外。 新貿易保護主義成形孤立外交,恐引發第二次大蕭條 所以川普宣布,為「阻擋外國廉價品侵略」,他要把中國進口品關稅提高到四五%;為了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我要讓蘋果在美國而非中國生產。」而川普談話背後最令人擔心的弦外之音是:美國人的自信到哪裡去了? 如果連全世界在〇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唯一一個經濟回到復甦軌道的國家,還如此充滿中產階級的怒氣,這才是全世界最大的警鐘。自〇九年來的貨幣寬鬆,美國幾乎向市場撒了超過三兆美元,而中產階級的處境卻是比沒撒錢前還要糟糕。支持川普的選民結構,活生生戳破了美國走向復甦的神話。 「讓美國重返偉大」為口號的川普,他的主張為眾多處境惡化的美國人,找到了外部理由。《經濟學人》稱川普的支持者當中,有不少是市場競爭下的失敗者,「美國有數千萬這樣的人」,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連美國的中產階級都在全球化的炮火下敗下陣來,那麼,從川普現象一葉知秋,這或許是全球中產階級的共同悲歌,這也埋下全球經濟最大的不定時炸彈。 不少輿論將川普的主張稱為「民粹主義」,其實箇中尚有更深層原因:他認為,權力可以改變經濟規律。 在川普看來,解決經濟問題關鍵只有兩個:談判技巧、強大魄力。他不斷強調自己具備這兩個能力,「把中國逼上談判桌」,或逼美國企業回美生產以創造就業。而那些在市場競爭中處境惡化的民眾,正希望能透過政府來改變。 過去此希望無法實現,或是因政客被富人大老闆綁架,或是主政者沒魄力或不夠聰明。如今有了不向富人募款、自認有魄力又聰明的川普,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此人身上。這些人想法和川普一致:只要有權、有心,經濟規律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和川普的共同點就在此,川普和諸多反對他的企業家不同點也正操縱匯率。為何收入下降?川普說,因外國產品傾銷。為什麼我沒工作?川普說,因企業都搬到海外。 新貿易保護主義成形孤立外交,恐引發第二次大蕭條 所以川普宣布,為「阻擋外國廉價品侵略」,他要把中國進口品關稅提高到四五%;為了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我要讓蘋果在美國而非中國生產。」而川普談話背後最令人擔心的弦外之音是:美國人的自信到哪裡去了? 如果連全世界在〇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唯一一個經濟回到復甦軌道的國家,還如此充滿中產階級的怒氣,這才是全世界最大的警鐘。自〇九年來的貨幣寬鬆,美國幾乎向市場撒了超過三兆美元,而中產階級的處境卻是比沒撒錢前還要糟糕。支持川普的選民結構,活生生戳破了美國走向復甦的神話。 「讓美國重返偉大」為口號的川普,他的主張為眾多處境惡化的美國人,找到了外部理由。《經濟學人》稱川普的支持者當中,有不少是市場競爭下的失敗者,「美國有數千萬這樣的人」,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連美國的中產階級都在全球化的炮火下敗下陣來,那麼,從川普現象一葉知秋,這或許是全球中產階級的共同悲歌,這也埋下全球經濟最大的不定時炸彈。 不少輿論將川普的主張稱為「民粹主義」,其實箇中尚有更深層原因:他認為,權力可以改變經濟規律。 在川普看來,解決經濟問題關鍵只有兩個:談判技巧、強大魄力。他不斷強調自己具備這兩個能力,「把中國逼上談判桌」,或逼美國企業回美生產以創造就業。而那些在市場競爭中處境惡化的民眾,正希望能透過政府來改變。 過去此希望無法實現,或是因政客被富人大老闆綁架,或是主政者沒魄力或不夠聰明。如今有了不向富人募款、自認有魄力又聰明的川普,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此人身上。這些人想法和川普一致:只要有權、有心,經濟規律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和川普的共同點就在此,川普和諸多反對他的企業家不同點也正在此。 自從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後,美國在世界爭霸上的假想敵就變成了中國,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總統都不敢鬆懈在亞洲的布局,包括在日、韓等地的駐軍,但川普卻是唯一大膽喊出要日、韓自己照顧自己的準總統候選人。競選總統後才開始研究外交的川普,可能還來不及思考台灣議題(未曾有發言),不過他對台海安全的態度可能會跟對日韓一樣,台灣頂多是做為他與中國貿易對抗時的籌碼。川普有走向美國一九三〇年代大蕭條前的外交孤立主義傾向,不過與其說這是他的國際戰略觀,更可能是因為他商人性格的財政考量,他聲言降低美國國債、消除不必要的政府花費,看來海外支出是他開刀的重點。 川普的主張還有另一後果,那就是他的貿易保護主義,將重創各國經濟。 一九二九年美國股市崩盤,最後變成長達十年的大蕭條,關鍵原因就是美國政府不顧各國反對,大幅提高進口品關稅。各國為報復美國,也對其進口品課高額關稅,關稅大戰導致國際貿易額一年內暴跌至原有的三分之一。出口嚴重受創,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經濟失去走出泥淖的動力,最後演變成大蕭條。 日前《經濟學人智庫》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將「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列為今年十大高風險事件,稱川普上台可能導致「美國經濟瞬間衰退」,其風險比「恐怖攻擊重創全球經濟」排名還高,主要理由就是他「超乎尋常的對於與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充滿敵意。」 一旦中美關係惡化、貿易保護興起,台灣在這場世界新秩序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救生圈?台灣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如果自掃門前雪的效應不斷蔓延,可以想見台灣的災難有多大(見一百零六頁)。 川普恐慌症蔓延警訊非典型政治人物崛起,加劇對立 不過川普獲得民眾支持,不全是因為他的經濟主張。有一部分是民意對「政治正確」氛圍的反彈。 過去沒有政治人物敢挑戰「政治正確」這個禁忌。川普公開向它宣戰:「我反對政治正確,因為它已浪費美國太多時問。」川普認為美國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強調政治正確只會讓我們什麼事也做不了。」 造勢大會有人鬧場,川普的反應不是政治正確式的「容忍異見」,而是「以暴制暴」。在二月愛荷華州的一處集會上,川普向台下支持者說:「若你看見身邊誰想朝我丟番茄,你們就把他狠狠揍一頓。放心,律師費我出!」在密蘇里州聖路易的集會,抗議者在川普會場上高呼「停止仇恨!」(Stop the hate),川普對他們說:「滾出去!去找份工作,找你媽去!」川普對鬧場者不假辭色、禁止穆斯林入境、邊境築牆阻墨西哥人,都是在對抗「政治正確」。對這股氛圍不滿、又苦無發聲管道的美國民眾,在川普身上找到宣洩出口。《德國之聲》曾訪問一位房地產管理公司老闆蓋加洛(Lou Gargiulo),他和妻子住在新罕布夏州高級住宅區,他們都是川普的支持者。蓋加洛稱,過去那些政客「只想永遠坐在自己位子上」,他支持川普挑戰既有現況,「必須發生一些改變,否則這個國家就完了。」 反抗「政治正確」的氛圍,不只出現在美國。因為全球大部分中產階級生活水平都向下沉淪,加上有川普做為榜樣,歐洲或其他地區政壇可能也會催生出類似人物。 在歐洲,德國政府雖廣納移民,但近來該園地方選舉,反移民的另類選擇黨(AFD)大勝,該黨領導人佩特莉(Frauke Petry)主張「德國邊境警察應該對非法入境的移民開槍。」其他如英國獨立黨、法國民族陣線、丹麥人民黨、匈牙利尤比克黨,這些國家極右政黨也將反移民當作競選政見,他們在各國議會選舉中的支持率持續攀升,在上屆歐洲議會大選中表現突出。法國近年崛起的極右派民族陣線黨魁馬琳勒龐,就是保護主義的擁護者,她主張法國退出歐元區,認為全球化害得法國工業衰退、歐盟害得法國農業衰弱。 像川普這樣極端人物,對其他國家有什麼啟示呢? 川普這樣的極端主張,只有在適合極端主義生長的土壤才能生存。金融危機海嘯後,中產階級比率下降、一般家戶收入縮水,並不是偶然現象。政府用「量化寬鬆」之類的貨幣政策,有加深貧富分化的效果。 最大經濟黑天鵝來了台灣既有武器能衝破保護主義? 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各國央行的利率趨近於零,這代表從央行借錢幾乎是零成本。等於借錢不用付利息。在歐、日等負利率國度,借錢反倒有收入,這種情況對債務人是非常有利的。 但誰能獲得這種零利率的資金?窮人或信用較差的個人是借不到的,能借到的都是富人或信用較佳者,包括大公司。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馬太效應」,也就是有錢的會更有錢,因他們是在量化寬鬆下能獲得好處的一群人。但沒錢的會更沒錢,美國的商業銀行向央行借錢幾乎是零成本,但他們向一般民眾放貸利率仍在五%以上。 金融危機是過去貨幣政策失誤的結果,矯正此錯誤而撤出更多貨幣,反使中產階級遭打擊,貧富分化更加擴大。川普的出現是一個訊號,對其他國家的意義是:要避免這種人物獲民眾支持,治本之道就是使他崛起的環境消失。這就需要政府更審慎考慮對經濟的千預行為。如果只是為了解決當前危機,政府加大干預力度,也許可收一時之效,但代價卻使得貧富分化加劇、中產階級萎縮,當民眾盼望救世主時,也醞釀出極端主義成長的土壤,這對國家將帶來更大的危害。川普崛起的警訊對各國的意義或許就在此。 川普現象正在全世界延燒,而這重要改變,應是總統蔡英文上台後第一個要研究的課題:川普會點燃太平洋緊張關係的哪一根引信?當全世界保護主義形成不可擋的趨勢,台灣五、六十年來靠外貿出口建立起的經濟基礎,還能維持榮景?這已是形同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有一天,要衝破保護主義的那道大牆,我們的武器是什麼?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了。 想進白宮,先破黨內「搓湯圓」機制 川普非典型的選戰打法,給全世界帶 來高度不確定性;但對於他自己來說, 高支持率是否就代表能夠當選,一樣是 有著不確定性。 想入主白宮,須先克服共和黨高層 「做掉」他的危機。川普的激烈主張 和共和黨路線不合,他花自己的錢打選 戰、向同屬保守派的輿論開戰,也顯示 他未來不可能被共和黨控制,這就構成 共和黨拉下川普的動機。 要避免被「做掉」,川普上策是 「一二三七」:拿下一千二百三十七 張黨代表票(過半票數),這是正 常情況下,他篤定獲提名的最低門檻。不過共和黨亦可如法炮製出非常情況,它要「做掉」川普至少有三招:一是配票。據共和黨規則,在黨代表大會中,候選人第一輪票數過半即獲提名。若無人過半,再進行第二輪或第三輪投票,此時共和黨就可配票,將甲的票分給乙,直到某候選人過半為止。若川普末達「一二三七」門檻,共和黨就可能在第二輪配票時做掉川普。 二是策反。就算川普跨過門檻,共和黨也可第一輪投票時,鼓動原本支持他的各州黨代表投廢票。這當然違反民主精神,因為在川普勝選的州,該州黨代表須服從選民意志投給他。共和黨此舉不但失信於民,川普揚言「被做掉就暴動」也絕非危言聳聽。 三是徵召。若川普等各候選人皆末過半,共和黨可徵召他人參選。近來被點名的是眾議院議長萊恩(Paul Ryan)。不過共和黨有「總統提名人須在八州拿下過半黨代表票」之規定,萊恩未經初選就披戰袍,共和黨將被質疑初選規則「攏是假」。 最後一招是讓川普扶正參選,但以副手牽制。目前可能人選是排名第二的克魯茲(Ted Cruz)。不過克魯茲當議員時我行我素,近年來美國政府頻陷關門危機、美國國債史上差點首次違約,都是此君手筆,川普加克魯茲只會使共和黨局面更失控。 最後選擇是川普加目前排名第三的卡西奇(John Kasich),此人久歷宦海,當過俄亥俄州長,他是共和黨最不排斥的人選,這是共和黨代價最小的方案。對川普而言,跨過「一二三七」是最保險的,不過目前他離此門檻尚有懸念,因此今後每一州都將是共和黨與川普勝敗的關鍵。 (文.楊少強) |
傳聞一夜成真,中概股歸途生變。
昨日午間開始,一則有關“證監會暫緩中概股回歸A股”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正在謀劃以及已在歸途的中概股公司接連“懵”了,券商及中介機構也神經緊張。
第一財經就上述消息向證監會求證。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周五回應稱,證監會目前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
對於政策變化背後的原因,券商內部多有猜測。有券商人士分析,監管層暫緩放行中概股回歸,可能是因為擔心中概股體量太大,對A股沖擊影響較大;還有券商認為,中概股多是互聯網、遊戲等概念,與當前國家鼓勵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思路有沖突。
不過,證監會此次出手,主要是擔心中概股回歸的不良影響。張曉軍周五表示,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近三年已經有5家海外企業經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證監會已經關註到,對於這些企業的回歸,市場存在質疑,認為這類企業回歸A股有較大特殊性。同時,境內外市場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應當予以高度關註。
自2012年以來,中概股命運可謂一波三折。在IPO暫停時,大批公司排隊赴美上市,甚至不乏“流血上市”的案例;當境內IPO重啟,中概股在境外市場遭遇“做空”攻擊,境外投資者對中概股估值大幅回落時,大量中概股萌生退意,陸續通過私有化從境外退市,進而通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
2015年初,在註冊制推進仍處於“高歌猛進”階段時,監管層透露出的發展新三板、改革創業板、甚至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等來對接高科技互聯網企業的態度,極大的提升了中概股回歸的信心,目前仍有多家大體量中概股公司正在“歸途”中。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中概股回歸有意或無意間,也給A股市場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
北京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證監會對中概股回歸A股進行調查研究有其必要性,但是具體操作上應註意保持政策連續性。一方面,受到市場關註較多、美股市場與A股市場價差較大的中概股,往往與境內市場的某些“概念”交織在一起,助長了境內市場“炒作概念”的風氣,增加無序性。但是另一方面,從一開始積極迎接互聯網企業回歸的政策導向,一下子轉為“暫緩、觀察”,對許多操作中的企業和中介機構都會帶來較大沖擊,也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對於中概股回歸下一步走向何處,目前方向仍不明確。
本報從券商內部了解到,在IPO數量有限、再融資項目收緊等背景下,中概股回歸成為許多綜合類券商投行部的一項重要業務,也是一個重要的“創收”來源。政策變化直接關系到正在進行中的許多項目,目前券商及律所已經開始與中概股公司積極討論,研究下一步的計劃。
中概股私有化進程中充滿坎坷。
文|楊潔
中概股私有化的狂潮,在去年猛烈掀起。2015年一年中,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就有32家先後收到私有化邀約。勢頭最猛烈的時期出現在去年年中,僅6月就有14家公司宣布私有化。
就是在去年6月,奇虎360,展開了目前規模最大的互聯網企業私有化歷程。時間跨度長達半年多,今年的3月,奇虎360的私有化方案最終獲得了股東大會的批準。
但就在此時,中概股回歸熱卻被一紙傳聞帶進了一個有些尷尬的境地。前不久,一則“證監會暫緩中概股回歸A股”的消息傳開,5月6日晚,證監會回應:“正針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已經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們,受到這樣的影響力,紛紛迎來了“逆市大跌”。
從國內A股市場的跳水,到排隊IPO的堰塞湖,再到戰略新興板的擱淺,政策的不明朗,中概股私有化進程中充滿坎坷。而外界環境,還不是它們要面臨的唯一的“坎兒”。它們要找到更多的融資渠道,為回歸A股做準備;它們要面對投資者的訴訟風險;甚至,它們還可能會面對資本商戰的阻截。這是一條鋪滿荊棘的長路,一步一步,歷經兇險。
截止到今年4月,優酷土豆、如家快捷、博納影業、麥考林退市。奇虎360、淘米私有化獲批,正在走最後的退市流程。巨人網絡、分眾傳媒成功登陸A股。世紀佳緣與百合網通過收購,掛牌新三板。還有更多收到私有化要約的中概股公司,仍在奮戰。
而這些公司們,都經歷了什麽樣的過程?它們的“回歸夢”,是怎樣的“步步驚心”?就讓我們來看看,中概股私有化浪潮這一年多,都有什麽樣的故事在發生。
“宮心計”:汽車之家上演的資本角逐
汽車之家私有化的故事,曲折之中,又充滿警示。汽車之家在2013年登陸美國紐交所,在此之前的2008年,澳洲電訊收購了它的55%股份。
今年4月15日,當時是汽車之家控股股東的澳洲電訊透露,擬以29.55美元/ADS的價格出售所持汽車之家47.7%的股權,交易總標的將達16億美元,中國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信托將成為這筆交易的購入方。出售後,澳洲電訊將所持股權減小至6.5%。
而就在4月16日,汽車之家宣布公司董事會收到私有化要約,由汽車之家CEO秦致牽頭的買家財團,包括秦致、博裕資本、高瓴資本和紅杉中國,擬以每股31.50美元的價格將公司私有化。
此舉被外界視為是對澳洲電訊出售股權的反對。4月28日,秦致發布內部郵件,表示汽車之家大股東的退出行為,和其他公眾股東並非步調一致,幾方之間對汽車之家的戰略規劃和發展方向沒有形成共識。
之後的5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平安信托被汽車之家公眾股東向商務部實名舉報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而就在同一天,汽車之家宣布,澳洲電訊宣布任命辛西婭·惠蘭為汽車之家董事長,現任董事長、澳洲電訊國際業務總裁陳永正已於5月6日辭去這一職務。
根據汽車之家年報顯示,截止2016年2月底,汽車之家創始人股權李想和秦致整體只持有5.7%投票權,澳洲電訊擁有54.6%的投票權。這意味著,中國平安如果要占據主導權,只夠回購50%左右的股權,而秦致和買家財團則需回購超過90%的股權。
這是一場由資本交易引發的私有化事件。也許,這場股權之爭還將繼續進行,汽車之家的私有化進程也並不會順利。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汽車之家的市值也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私有化獲批:奇虎360大樓都抵押了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回歸中概股,奇虎360的私有化進程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巨大關註。
去年6月17日,周鴻祎和中信證券、金磚資本、華興資本和紅杉基金對奇虎360發起了全面收購提議,涉資90億美元。這筆巨大的資金帶來了360在資本行動上的限制,而對360而言,這些是值得的,退市也將為它獲得足夠的溢價空間。周鴻祎在私有化要約相關的內部郵件中表示,以IPO市值1000億元人民幣計,融資規模可達200億元。登陸A股後,公司將獲得更大的市值增長。
2015年12月18日,奇虎360宣布已經與買方團達成最終的私有化協議,交易金額涉及約93億美元。根據奇虎360在美披露的私有化財團名單顯示,其中除了周鴻祎、齊向東外,還有36家企業法人。
私有化財團用於私有化360的資金,除了各成員投入的自有現金,還包括招商銀行提供的7年期30億美元貸款而4億美元過橋貸款,其中,7年期30億美元是靠抵押360位於北京朝陽酒仙橋路的大樓、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一系列“360”商標等換來的。
2016年3月30日,奇虎360的私有化方案最終獲得了股東大會的批準。日前,奇虎360私有化的兩大平臺(SPV)——天津奇信誌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奇信通達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增資手續,估值分別達40億美元和117億美元。
中概股公司在完成私有化前,還需外匯局批準換匯。5月13日,奇虎360官方微博稱,“買方團告知公司, 他們正在進行滿足並購協議中交割條件的相關工作,此項工作正按預期正常進行中”。
而隨著戰略新興板的暫停,A股對回歸中概股們的政策有無變動,在這最後關頭就顯得尤為重要。
擱淺?YY私有化:這事兒太難了!
中概股退市回歸這事,千軍萬馬一條獨木橋,YY看來也許會成為被攔在橋那頭的一股。
去年7月,歡聚時代(YY)宣布收到董事長雷軍和CEO李學淩的私有化要約,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ADS)68.50美元的現金收購其尚未持有的公司全部已發行普通股。報價比歡聚時代前一天收盤價溢價17.4%。要完成私有化,需要將近26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雷軍、李學淩共持有公司約33.4%的股權,對應價值13.3億美元。這意味著,歡聚時代需要籌集剩余部分股權的資金。
但是,籌資道路,既阻且長。漫長的籌資過程,也讓YY的私有化進程長期之內都沒有聲音。5月5日,“中概股回歸”將被叫停的傳言,直接導致了A股殼資源相關股票大跌。
5月12日,有消息稱,歡聚時代的私有化暫停。目前,歡聚時代並未承認這一消息,對其不予置評。但在當日,歡聚時代的股價因為這一傳言,應聲下跌。
信用危機:聚美優品的低價退市
聚美優品的一紙私有化要約引發了軒然大波。選擇私有化的中概股眾多,而像聚美優品一樣,讓大小股東包括機構投資者都集體抗議的,卻尚屬首次。
2016年2月,聚美優品CEO陳歐、產品副總裁戴雨森和紅杉基金提出,以每ADS 7美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這個價格,比聚美優品之前10天的平均股價高出27%。陳歐在內部信中表示,聚美優品在美股市場,被嚴重低估。
但是,這引發了大量投資人的不滿。2014年,聚美優品IPO時,以每股22美元的價格,發行了1110萬股,上市首日股價最高達到28.28美元。在2014年的8月,聚美優品股價達到最高位時,接近40美元。7美元的私有化價格,不到發行價的1/3。
之後三天時間里,100多名中小散戶建立起微信群,集體維權。甚至有投資機構也參與其中,向聚美優品發出質疑。中小投資者表示,將集體委托海外律師訴訟;在國內法院起訴聚美,擴大影響力;網上向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投訴;郵件、電話或通過微博向獨立委員會抗辯等。
目前,聚美的私有化方案是否能夠通過,仍然還是個未知數。
下調私有化價格:當當的中小股東也不幹了
當當網的業務已經不比當年,而在私有化進程中,當當也同樣不太順利。
2010年,當當在美IPO,發行價16美元,開盤價為24.5美元,上市當日市盈率超過100倍,市值超過23億美元,可謂風光無限。
然而,隨著當當業務發展的放緩,李國慶也對美國資本市場對當當股價的低估表示不滿。2015年7月9日,當當網收到董事長俞渝、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國慶提出的私有化提議。俞渝和李國慶將以現金方式收購當當網所有流通普通股,收購價格為每美國存托股7.812美元,比7月8日當當網收盤價高出20%。而發出私有化要約時,當當股價剛剛遭遇大跌,該收購價格僅按照前一日收盤價出價,自然受到了股東的抵制。之後,當當的私有化也一直沒有大的進展。
今年3月9日,i美股卻突然宣布已向當當呈遞關於以全現金方式收購其全部流通股份的非約束性要約。收購價格為每ADS8.8美元,比之前當當的內部收購要約價格高出12.6%。這一個意外事件引發了外界紛紛議論。雖然李國慶和俞渝放棄當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資本市場上,這樣的“野蠻人”出現,卻是值得思考的。
但是,就在政策相關傳言引發中概股股價下跌之際,當當又做出了動作。昨天,當當宣布,管理層調整了私有化報價,報價為每單位ADS 6.50美元,比之前的價格還下調了16.7%。這也也激怒了很多投資人,甚至有散戶呼喚大摩女再次舌戰李國慶。和聚美優品相比較,中概股低價私有化,看來已經不是單一現象。
反向收購:世紀佳緣的“下嫁”
世紀佳緣和百合網,兩個做婚姻生意的公司,在這里也講述了一個“下嫁”的愛情故事。
世紀佳緣作為國內首個海外IPO,也是體量最大的交友網站,在2011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11美元。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世紀佳緣註冊用戶數突破1.5億人。2012年,創始人龔海燕離開世紀佳緣管理層,進軍在線教育領域,創辦了91外教、梯子網和那好網。除了91外教被51talk收購外,其他項目均告失敗。此前,龔海燕將16.1%的股份轉讓給宏利基金。
2015年3月3日,宏利基金對世紀佳緣提出私有化要約,價格為3.58美元/普通股(5.37美元/ADS),溢價15.7%。這個價格,顯然並不能令人滿意。同時,退市回歸也需要漫長的過程。世紀佳緣CEO吳琳光面對這種情況,表示稱,堅持回歸國內股市,並試圖尋找最佳的回歸方式。
而百合網,雖然體量和收入上,都較世紀佳緣為小,但百合網去年7月向新三板發起沖刺,11月掛牌,隨即發起10.23億元的增發方案。在資本上,具備了並購世紀佳緣的能力。與此同時,百合網宣布收費模式完全免費,這也給世紀佳緣造成了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世紀佳緣最終選擇了和百合網聯姻。2015年12月7日,百合網宣布擬收購世紀佳緣全部股份。百合網以每普通股5.04美元,或每美國存托股(ADS)7.56美元的現金對價收購世紀佳緣, 這與3月的私有化要約相比,價格提高了約40.8%。
今年5月14日,世紀佳緣宣布完成與百合網的合並,完成私有化,同時宣布公司已正式要求自2016年5月13日收市起暫停其ADS在納斯達克的交易。借著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世紀佳緣完成了回歸之路。
借殼上市:紅籌回歸樣本的分眾傳媒
在2015年底完成借殼上市的分眾傳媒,堪稱紅籌回歸的一個絕佳樣本。曲折複雜的回歸歷程,完善的準備和快速的行動力,同時造就了分眾傳媒的成功。
2015年12月,分眾傳媒全部股權過戶到七喜控股名下,意味著分眾傳媒借殼上市的完成。而七喜控股並不是分眾傳媒最初考慮的借殼目標。去年6月,宏達新材和分眾傳媒宣布聯姻,但在不久之後,宏達新材受到證監會調查,這項重大資產重組也暫停。而分眾傳媒之後火速和七喜控股實現牽手,足見其計劃的完善,在這方面,完全可以成為其他公司學習的楷模。
分眾傳媒的私有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2013年,江南春聯合方源資本、凱雷集團、中信資本、中國光大控股等四家投資方,提交私有化提案。為了實現借殼上市,分眾傳媒還進行了兩次股權轉讓。
分眾傳媒的VIE架構拆除工作更是早就開始了。2010年,除了分眾廣告和分眾傳播之外的其他VIE實體終止協議簽署。2014年12月,各方又簽署了對分眾廣告和分眾傳播的VIE協議終止文件。2015年1月,江南春將其持有的分眾傳播85%的股權轉讓給分眾傳媒。此時,VIE架構終於拆除完畢。
而為了在協議期內完成上市,借殼成為分眾傳媒的首選。分眾傳媒私有化的模式,簡單來說,即設立子公司,讓目標公司與子公司合並。比起單純的股權收購,這樣的方式顯然更易行並減少了爭議。為實現借殼上市,分眾母公司FMCH還將分眾(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全資子公司的100%股權轉讓給分眾傳媒。
而直到站在A股門前的那一刻,變故仍然沒有停止發生。與宏達新材分手之後,分眾傳媒迅速改換目標,短期內牽手七喜控股成功,更可見分眾傳媒在計劃準備上的全面。對於其他計劃回歸的中概股而言,這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點。借殼上市後新公司總股本41.16億,市值1904億元,江南春的身價也已接近500億元。
近日中港兩地熱門話題是中概股回歸A股,所引起的種種現象,及監管當局採取的應對措施。在2000年,美國當時納斯達克,在互聯網企業融資上, 擁有大量經驗豐富人材,歡迎中國互聯網股在美上市,而且估值也很高,股價表現也相當不錯。
當時中國互聯網企業例如,新浪,搜孤,百度,C-Trip 等都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是到2011年5月,沽空機構混水,發佈不利中國森林的報告,指中國森林帳目有問題。不單止令到中國森林股價大跌,也令到評級機構及監管當局到中國上市公司的帳目提出疑問。
穆迪發表紅旗報告,指十多間中國概念的上市公司帳目有問題,插了二十多枝紅旗。其後有多間沽空機構發表對中國概念股,不利的報告,狙擊中概股。因此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表現一厥不振。由於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表示欠佳,有公司打退堂股。把美國上市公司私有化,然後在內地A股上市,汲取更多資金。
由於由2011年到2014年A股表現欠佳,上證綜合指數在2000點徘徊,中概股回歸A股並不熾熱,不成氣候。但是隨著A股2014年底開始反彈,2015年上半年,A股飈升,上證綜合指數2015年5月升到5178點的高位。一些回歸A股的股份表現突出,令到市場興起回歸潮。有個別例子,令人特別亢奮。表現最驚人的是2015年3月25日上市的回歸股暴風科技(300431.sz),由¥9.43升至¥327。成功在大牛市時上市,上市後連續30天升停板,成為回歸A股最成功的股份。
另一個成功例子是巨人網,在2007年11月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在2014年成功私有化。2015年3月,購入世紀遊輪,借殼上市。股價連續20天升停板,由¥31由到¥231,升了6倍。最近成功例子是Focus Media,在美國2013年私有化,在2015年12月才成功在A股上市,雖然錯過了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但股價仍然遠高於在納斯達克,市值高達73億美元,比美國上市時的市值,升了6倍。
回歸中概股表現標青,主要是中美兩地估值差異。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平均市盈率是25倍,但A股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卻高達57倍。回歸股份,股價最少都升一倍,連最近回歸的Focus Media 都可以升6倍。也難怪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掀起回歸熱潮,按統計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38隻進行退市私有化,有6隻已經完成退市手續。其中包括巨無霸奇虎360,市值高達95億美元。有市場人士估計,這38售回歸股總市值達到約450億美元。數目之龐大,對中國龐大的外滙儲備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中國證監及外滙管理局,決定對奇虎360回歸發出特別指引。其中最辣的是要大股東接受長達6年的鎖定期,遠高於一般上市公司對大股東的一年鎖定期。由於回歸涉及龐大外滙金額,外管局限定,要分期滙出外滙,支持購入奇虎股份的金額,並要明確聲明,資金是用來買奇虎股份,不可以有其他用途。
中證監又推出其他措施,打擊回歸A股的吸血手段。禁止跨行業的併購,中證監表示: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主營業務都做不好,跨界做跟主業完全不佔邊的虛擬產業,通常都打著併購重組的旗號。進行概念炒作,不斷叫高泡沫,最終損害的還是投資者利益。] 中證監叫停四個行業的併購,包括互聯網金融,遊戲,影視,及虛擬世界。
中證監的行動,令到一些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股價大跌,世紀互聯急跌29%,陌陌跌25%等。內地A股一些進入退市程序的PT及ST股最近也大炒,新三板殼價升至30億元人民幣,主板升至50億元人民幣。相對香港主板殼價6億港元,創業板2億港元,可以說是超平。上星期有消息傳,鑑於香港股市創業板啤殼及賣殼活動頻繁,港交所有計劃把上市門檻提高3倍。主板上市市值由兩億元提高至6億元,創業板提高至3億元。中概股要回歸A股,甚至是港股難度也提高了,中概股回歸熱潮也要告一段落。
Raging Bill
近期,中概股回歸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十多年前,一批國內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企業在境外上市,但主要資產和業務仍在國內。境內外市場之間巨大的估值差價帶來了套利空間,中概股回歸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爭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但另一觀點認為,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久之計。此前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現在中概股回來則是反向的過程。這是值得思考的。
中概股海外遇阻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提交2016財年年報,披露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發起一項有關阿里巴巴是否違反聯邦證券法的問詢。相關資料顯示,此次遭到問詢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調查“雙十一”節運營數據統計或披露的狀況;二是其物流公司菜鳥網絡的發展及會計操作問題。
盡管阿里巴巴回應表示,這只是一次例行程序,但是,這次詢問依然使得阿里巴巴股價受到劇烈的影響,消息爆出當日下跌近7%,盤中一度下跌8.1%。
實際上,這正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境外市場監管嚴、違規成本高,而且存在做空機構隨時做空的狀況,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其在海外資本市場的生存壓力遠遠要大於國內市場。2014年,京東、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企業紛紛赴美上市,一度成為全球的焦點。但現實情況卻並不樂觀。一年的時間里,十多個美國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股價下跌超過50%。
資料顯示,在2014年曾先後獲得阿里巴巴、小米投資的優酷土豆2015年第三季度凈虧損為4.356億元(約6850萬美元),上年同期的凈虧損為1.976億元(約合3110萬美元)。優酷土豆2015年前三季虧損共超過2億美元。
彭博數據顯示,在市值前20的中概股公司中,10只遭減持最多的股票全部為互聯網相關企業,對沖基金對這些股票的合計減持幅度超過25%。其中,對沖基金對“去哪兒”的合計減持幅度高達99%,對陌陌和汽車之家的合計減持幅度均33%。
回歸有跨市場套利之嫌
境內外資本市場的差異令中概股企業看到巨大的套利空間,寄希望於通過回歸A股推升其市場價格。彭博數據顯示,目前在美交易的中概股市盈率中位數是16倍,而對標在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數則高達57倍。
在2015年瘋牛行情期間,中概股回歸已有加速勢頭;即便是自去年中以來遭遇了多次暴跌,歸途中的中概股仍沒有失去吸引力。在波動加劇、缺乏明確賺錢主線的下半年,中概股潛在的套利空間更受到資金的追捧。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共有39家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達成最終協議或者已獲股東大會通過公司11家。“中概股大規模私有化史上罕見。”有券商分析師如此點評稱。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稱,即使中概股私有化回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以及時間成本上的不確定性,但A股市場的高估值溢價、高流動性、再融資功能等優點對中概股公司仍有明顯吸引力,這也是中概股公司決定私有化的主要動力和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邏輯。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日前表示,顯而易見,中概股回歸更像是在一個發達市場與一個欠發達市場之間的制度套利遊戲。除監管成本存在巨大懸殊外,在美股與A股之間還存在巨大估值差價的套利空間。在他看來,中概股從發達市場“逃”回A股市場,既是市場的倒退,也是市場的失靈,必須要有政府的幹預與管控。
中小投資者溢價“接盤”或蒙受損失
年內以來,伴隨戰略新興板的推出生變,中概股借殼也一度成為市場炒作的素材,尤其是奇虎360回歸A股,更是擾動著整個二級市場炒“殼”一族的神經;炒作迅速升溫、殼價水漲船高。更有上市公司公告參與認購私有化公司的股權投資,股價亦聞風大漲。
但這種大漲是否就是中小投資者的福音?並不必然。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回歸A股後,真正獲益的是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中小投資者往往是溢價“接盤”。2013年5月分眾傳媒在美退市時,市值約為36.21億美元。後借殼“七喜控股”回歸A股後,市值一度達1270億元人民幣,分眾傳媒的原股東和參與私有化的新股東收益約達428%。
而且,中概股借“殼”回歸加劇股市非理性題材炒作。可以看到,一些盈利能力不佳、市值小的中小上市公司,往往被推薦為最可能被中概股借殼的A股“殼資源”,這些股價隨之被爆炒。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後,股價從13.68元迅速炒至歷史最高價62.34元,最大漲幅為355.7%,市盈率最高達85倍。
不過,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進進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概股通過一紙協議就把利潤都挪到國外,是值得思考的。現在中概股回來是反向的過程,中概股回來有跨市場套利,同時也要看到,把優秀的中國企業吸引回來,可以讓原來流出的利潤流回國內。不管是紅籌架構在海外上市,還是回歸,還是H股拆回來,都有兩面性,把這些更多交還給市場,讓市場判斷,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長久之計。
政策對於借殼炒殼或收緊
今年5月情況發生轉變。5月初,“暫緩中概股回歸”的市場傳言開始發酵。5月6日,證監會在例行發布會上稱,近3年已有5家在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實現退市後,通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市場上市。
市場對此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為這類企業回歸A股市場有較大的特殊性,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等現象應當予以高度關註。“證監會註意到市場的這些反映,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有國內券商的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中概股回歸的路並沒有堵死,監管層正擬定相關規則;未來的新政較之前可能有明顯收緊,但不會完全終止中概股的回歸。陳進進對本報記者稱,未來在借殼和類借殼方面制定審核標準是有可能的。
他表示,在西方爆炒“殼”資源的做法是沒有的,這是中國所特有,監管者看到這個現象,可能就會減緩借殼和類借殼的審批。面對純粹炒概念的現象,未來如何合理調配資金流向,運用監管之手來調節,針對有關行業專門出臺措施防範資金套利的重組現象是可能存在。
“監管對於無論是中概股還是其他借殼的股票應該是一視同仁的。證監會發文等各方面反映的信息明確的意思是通過前期炒殼、利用內幕交易,擾亂正常的市場進出通道,把殼爆炒之後,讓部分人從中獲益的現象,確實是引起了監管者的註意。監管機構未來也會出臺政策或法規文件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利用政策套利、沒有實質價值創造的不良市場現象,要通暢進入退出的良性通道。讓盈利不好、符合退市條件的退出市場,而不是退市前期通過殼的爆炒、增加概念,讓某些人從中漁利。這個監管的信號是比較強烈的。”陳進進告訴記者。
但亦有機構人士對此提出異議。“應該將中概股私有化與在A股上市分開來看,在境外退市,不意味著一定要在境內上市。”一位長期從事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業務的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於盈利能力強、現金流好的企業,在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時期增持公司股份,本身就是很理性的投資,對於真正好的公司,又怎會急於退出?
到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曾經是每個中國企業家的夢想。然而,自2015 年以來,已經有10 多家中概股企業提出了私有化邀約,這麽看來,似乎美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喪失魅力?
2014 年,有16 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2015 年有10 家,2016 年已過去大半,只有4 家,其中納斯達克3 家,紐交所1 家。而且,相比中國,美國今年的IPO 市場並不景氣。因此,納斯達克對此並不以為意。其高級副總裁、亞太區主席麥柯奕(Robert H.McCooey, Jr.)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納斯達克並不是在跟900 個等待在中國市場上市的公司競爭。
納斯達克高級副總裁、亞太區主席麥柯奕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勸說已經在當地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並認為它們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麥柯奕說,“因為對大多數公司來說,它們應該在當地的證交所上市,這樣它們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關註度,尤其是當它們的業務和當地有密切關聯的時候。但同時也有少數公司想朝著全球化的方向發展,拓展業務版圖,當一個公司決定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相信納斯達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目前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相當成功的範例。納斯達克100指數中就有四家來自中國的企業:網易、百度、攜程和京東,在納斯達克100 指數中占了很重要的分量。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首次有兩家生物技術公司百濟神州(BeiGene)和香港的和黃中國醫藥科技(Hutchison China Meditech)在納斯達克上市。“中國仍然是我們巨大的機會,”麥柯奕說,“當我們有資源支持這些公司並當時機成熟時給予它們上市的機會,這個市場會更加活躍。今年下半年到2017 年,會有更多中國的企業尋求在美國上市,我們希望它們選擇納斯達克。”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有15%是美國以外的企業,亞太地區是納斯達克除美國公司以外最重要的市場。而這其中又以中國為最大市場,目前有102 家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以色列居次。而且,從大約十年前開始,納斯達克已經從單純的上市交易業務,發展到為券商提供技術服務,為公司提供發行服務。在發行業務層面,創建了投資者關系業務,發布新聞、網絡廣播和電話會議。2013年納斯達克收購了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部分業務,現在有1.8萬個企業客戶。納斯達克還在北京、香港、東京、首爾、新加坡等地設有辦事處。
針對中概股去年以來在美國市場的退市浪潮。麥柯奕認為上市和退市都是市場的一部分。
“在美國企業上市,偶爾私募股權公司選擇私有化,它們可能被更大的公司掌控,”麥柯奕說,“有些時候它們選擇拆分成幾部分展開其他領域的業務,使用一些手段在納斯達克上市,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拆分成21 世紀福克斯和新聞集團。這些金融交易業務我認為都是全球市場經濟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對於一些公司選擇從美國退市,再重新在中國上市,是這些公司試圖為自己創造金融機會,很難評價究竟是好是壞。”
那麽這些退市行為是否會對將來想要到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產生不利影響?麥柯奕認為,私有化是這些公司退市的原因,它們甚至也付出了更高的價格,這是市場自然規律的一部分。
麥柯奕對未來中國公司到納斯達克上市依然非常客觀。實際上,《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當天正逢中國貸款有限公司(China Lending Corporation)在納斯達克上市。
“它們在美國市場的關註度會更高。會有額外的機會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些公司有的來自中國西部。”麥柯奕說,“最近還有遼寧的企業來上市,這是該省第一家來到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令我們很興奮。我們認為會有更多的公司跟隨他們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