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昨日獲悉,盛大果殼電子CEO郭朝暉已於上週五遞交辭呈,其或將於下月正式離職。果殼電子主要負責盛大的硬件業務,包括Bambook電子書和今年6月發佈的盛大手機。
騰訊科技隨後在電話中向郭朝暉求證。郭對其離職傳聞未置可否,僅表示目前「盛大還在給我發工資」。
但郭即將離職的消息已在盛大內部流傳。「郭朝暉下個月才正式離職,接任者估計要到下個月才能公佈。」一位盛大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證實。
更進一步未經證實的消息稱,近期果殼電子內部正進行調整。其旗下Bambook電子書及手機業務計劃進行拆分,電子書業務重新劃歸盛大文學,手機業務則仍留在果殼。不過,隨著郭朝暉的離開,盛大手機業務陡生變數,顯得前景不明。
郭朝暉於2011年5月出任果殼電子CEO,加入盛大不滿一年半時間。知情人士稱,郭朝暉的離職理由是「家庭原因」。不過,外界分析認為,由於郭選 擇離開的時間點接近年底,這凸顯出背後並不尋常的意味。據騰訊科技瞭解,為方便在盛大工作,郭此前已將家庭從北京搬遷到上海生活。
郭的辭職正值盛大集團業務頻頻調整、高管變動較多之際。今年8月,盛大創業元老、盛大遊戲董事長兼CEO譚群釗離職。更早前的一年多時間,盛大旗下的各個業務板塊包括盛大遊戲、盛大文學、盛大云、酷6等出現較為頻繁的高管離職現象,引發業內關注。
郭朝暉在業內口碑頗佳,接觸過他的人評價其「坦誠實幹、邏輯清晰」。他擁有消費電子和電子商務雙重職業背景:加入盛大前,其擔任卓越亞馬遜副總裁六年左右,主要負責消費電子部門;更早前的職業生涯則在摩托羅拉度過,曾任摩托羅拉(中國)電子北方區營銷總監。
「他(郭朝暉)在手機業務上傾注全部心血,但得到的支持卻遠遠不夠。」接近郭朝暉的人士向騰訊科技指出,「他也並不希望離職的消息影響到盛大手機業務,目前仍在與各供應商在溝通、洽談。」
盛大手機:喧囂中的沉默者
無論是當初的「盒子」、Bambook電子書還是現在的盛大手機,均承載著陳天橋對硬件的夢想。果殼電子亦被認為是盛大集團的希望之星。不過,果殼的硬件終端之路走的並不很順。
果殼的起家產品是Bambook電子書。該產品的銷量至今是迷,但據知情者稱,其銷量增長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和盛大文學云中書城的捆綁銷售,即在云中書城消費滿一定金額送電子書終端。Bambook電子書最早推出時就由盛大文學管理,後來才劃歸果殼電子。
而盛大今年推出的手機業務成為果殼電子最可講的「故事」。在盛大的移動互聯網戰略中,手機無疑是重要的一環,是搭載盛大諸多無線產品的天然平台。郭 朝暉曾表示,果殼電子做手機最終目的是將盛大手機打造一個開放的、實體版的App Store。盛大希望將旗下文學、遊戲、移動應用等內容優勢轉化為盛大手機吸引力。
盛大手機今年6月發佈時,果殼電子宣佈與中郵普泰簽訂包銷合同,中郵普泰在一年內包銷300萬台盛大手機。此外,盛大已與手機連鎖迪信通簽約,利用迪信通營業網點和售後點為盛大手機用戶開放,並將利用京東、亞馬遜中國等電商第三方物流實現對盛大手機配送。
郭朝暉甚至信心滿滿的說,盛大手機項目涉及300多人的團隊及果殼電子和盛大創新院等多個部門,由盛大網絡CEO陳天橋弟弟陳大年親自負責,是公司重大項目,加上集團出售一系列公司,因此盛大手機投入不會受私有化影響。
盛大手機因其性價比高也曾引發消費者熱捧,6月28日開始預購,當天創下5分鐘銷售一萬台記錄。不過,7月20日,是盛大承諾開始發貨的日期,直到 7月24 日,經過近20多天漫長等待的大量消費者開始發現,他們的訂單還處於未發貨的狀態。盛大手機還未到消費者手中,互聯網已遍佈消費者的投訴、質疑,還有消費 者表示要退款。
在隨後3個月的試銷階段,盛大手機銷量並不理想,一位盛大內部員工向騰訊科技透露,盛大手機實際銷量並未達到預期。盛大官方稱銷售狀況非常好,但一直拒絕公佈銷售數字。
無論是當初小米董事長雷軍和360董事長周鴻禕掀起「小3」大戰,還是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浪潮消退,盛大手機很多時候就像一個被遺忘的對象。最新百度指數顯示,盛大手機關注度遠低於小米手機和360特供機。盛大手機在微博上的曬單也並不算多。
夢醒時分——互聯網手機是泡沫?
郭朝暉的辭職背後是否意味著盛大手機遇挫?這尚不能得出結論。目前,手機業務仍是盛大集團的重點支持項目,短期內似乎無法論其成敗。
但是,互聯網企業手機業務的前景卻並不樂觀。
在搶奪「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誘惑下,阿里、百度、盛大等互聯網公司先後發布自己的智能手機計劃,阿里甚至一度想收購天語。不過,時至今日,阿里已很少提及做手機,百度依舊在做手機預裝,盛大在艱難前行,並沒有一家表現出彩。
一度可以成為互聯網手機熱推波助瀾者的網易,也在暗夜飛行半年之後及時剎車。網易內部人士曾透露:網易手機項目自今年初立項後,從網易內部抽調員工 組建專門項目組負責手機業務,但該項目組已於7月份解散,項目組的大部分成員也已重新調派崗位。手機業務投入高、毛利低,及360董事長周鴻禕的勸阻,是 網易CEO丁磊在最後階段決定放棄進軍智能手機業務的關鍵原因。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曾表示,很多互聯網公司覺得小米成功就是靠忽悠,覺得自己忽悠能力比小米更強,沒有理由做不好手機,當他們真正涉足手機行業後,發現裡面的水挺深,這個行業極其殘酷的行業,僅僅半年時間,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覺得做手機不容易。
小米科技副總裁黎萬強對騰訊科技表示,做手機需要有很好的內功,處理好研發、生產線、售後、倉儲配送、營銷、周邊服務,而不是靠炒作,最終互聯網產品還是靠產品說話。很多企業衝動進來後,發覺試錯成本很高,看明白後選擇了放棄。
黎萬強說,互聯網手機除追求高性價比的同時,也需要依靠規模的支持,小米二代敢於把價格定在1999元,是基於100萬台虧損前提下可以出售400萬台,通過規模降低成本獲得收入,如果其他企業看不清形勢,一味效仿僅能出售10萬台,自然會陷入虧損。
網易內部曾調研,如果網易推出手機,產品毛利率或將不到10%。這一數字低於毛利率超過70%的網遊業務,甚至不如毛利率20%的門戶業務。例如,以網易手機1.5G雙核CPU、1G內存、4.3英吋顯示屏的配置要求,不可能將成本壓縮到千元以下。
網易分析後認為,如遵循摩爾定律,當成本能持平時再發佈,將錯失市場時機;如自建硬件部門採用小米手機模式運營,則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利潤有限、商業風險卻極大。這也是阿里、盛大們進軍手機行業遭遇的共同挑戰。
周鴻禕曾表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缺乏線下維修網點資源,360不從手機廠商賺錢,不懂得做硬件,所以手機生產事情交給專業手機廠商去做,360會利用用戶去推廣這些手機產品。
即便如此,360做手機也談不上成功,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曾感嘆,華為手機堅持精品路線,產品成本也因此偏高了些,做不到周鴻禕的更低價要求。華為和 360的合作最終是高調合作,低調收場。360與TCL合作無疾而終,與海爾合作在小米二代推出後也不太順暢,僅僅夏新的大V手機還值得一提。但與小米手機依然不是一個量級。
雷軍的金山前同事,同樣做手機的博沃COO任健表示,互聯網企業不做手機反而會比做手機更好,因為手機廠商擔心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危害自己利益,從而 拒絕與這些企業合作。此外,做手機要有大的投入和熱情,有多少互聯網公司CEO能有雷軍和周鴻禕這樣的影響力,同時又不遺餘力的在各種場合為其手機計劃宣 傳。
雷軍是脫離金山然後做的手機,並找的懂軟件的林斌(小米總裁),懂硬件的周光平(副總裁),然後做小米手機,相反。現在互聯網企業很多做手機的具體負責人為職業經理人,做手機和做互聯網的理唸完全不一樣,這容易導致職業經理人和CEO間產生文化衝突。
互聯網企業做手機並非沒有失敗先例,谷歌Nexus One的嘗試就以失敗告終,這一方面由於谷歌對硬件不熟悉,這款手機出現小瑕疵,另一方面谷歌又無法像運營商那樣通過話費補貼來攤平消費者的手機使用成 本,還遭遇運營商阻撓。雷軍一度擔心小米遭遇谷歌做手機的覆轍,曾多次呼籲給創業者寬容的創業環境,也意在緩解自身心理壓力。
在國內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掀起熱潮的時候,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也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分會失敗。他認為,手機在內部項目評估中,屬於不賺錢不主流的項目,而又要花大錢的項目,很難得到足夠資源,會被主流項目壓擠。
「真正想做手機的人還會繼續留下來做,想投機一把的就會撤了,再過一段時間,這一波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熱潮才會真正停息下來。」雷軍此前曾如此預測互聯網手機熱的結局。
於創新,我就覺得今天的創業者跟十年前相比,有幸運的地方,也有不幸的地方。不幸的地方是什麼呢?仔細想一想在過去十年裡面,尤其是在最初的幾年,我們的創業者,至少是互聯網這個領域的創業者,手裡有兩根拐棍。
一根是模式的拐棍。在1999年的時候,放眼望去,看美國什麼模式火,把它移植到中國來。走著走著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的競爭優勢,但很多模式的出發點,就是簡單把那邊的模式拿過來,把它移植到中國市場。這是基本的起點。有人走得快一點,有人走得慢一點,有人走得順一點,有人走得不順一點。總而言之,到2000年的時候,甚至到2005年的時候,仍然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創業模式。回頭一看,第一你可以找到什麼東西是最受市場關注的;第二,你能夠看到什麼東西是最受投資人關注的。以這個為基礎,你可以思考自己到底要做什麼。
第二根拐棍是資本市場。從最早的搜狐、噹噹,一直到現在上市的這些公司,只要把這個模式拿過來了,經過幾輪的風險投資。當然中間市場也有波折,市場好的時候,市場不好的時候,估值高一點、低一點,但往往最後可以通過美國的納斯達克,甚至有的也去了紐交所,可以在自己還沒有真正把這個模式徹底走通的時候、沒有獲得有規模利潤的情況下完成上市。這是過去十年呈現給中國創業者的機會。
接下來就是不幸的。不幸的是這兩根拐棍,現在看來暫時都指望不上了。今天再看美國那邊最流行的、最受投資人關注的模式,不能說百分之百,90%都是無法移植到中國的。因為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無論是美國和中國,都是解決最基本的需求。雅虎解決了信息的需求,ebuy解決個人到個人的需求,亞馬遜解決了零售的需求。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美國那邊很多新的創業模式是基於當地的文化、人文,甚至是社會制度。這些東西移植到中國來,基礎的土壤是不存在的。所以也就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創業者再做回看這個動作的時候發現效率已經大幅度下降,看到了不一定可以用上。
再看第二根拐棍,如果京東跟國慶打下去的話,也要搶在阿里之前完成上市。還不用說美國的財政懸崖、明年的經濟走勢怎麼樣。即便是美國的經濟趨於穩定,中概股在美國市場重新受到追捧,我認為這會是相對比較漫長的時間。不排除會有個別的公司,尤其是規模足夠大、市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能夠讓自己站在門口,只要門開一條縫,自己就鑽出去,伸出一腳把位置搶佔了,所謂能夠強行上市。無論市值怎麼樣、估值有多低。總體來講,這扇門對中國企業來說基本是半關的狀態,甚至可以說是虛掩的狀態,僅僅是沒有關死而已。
那麼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從退出的角度來講,你不得不考慮其他的退出方式,無論是通過兼併收購,還是通過香港市場或者A股市場。這兩個市場對於公司的利潤又有硬性的要求。意味著這兩根拐棍對創業者來講,目前起碼是暫時的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你只有靠自己的那雙腳,自己把路走出來。好在這條路是有堅實的支撐的,這是基於中國的消費市場、消費升級、互聯網人口、智能手機的用戶等等。這些給我們提供了這條路下面的堅實的土壤。這是一個大的風向變化。
(本文系作者在2012年11月4日搜狐企業家年會上的發言,有刪節)
創業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非常重要,機會來了如能一把抓住,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很多。但機會確實是很難抓住的,要拼運氣,拼人品,要抓住機會需要在機會來臨之前就做好準備。今天很多成功的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也都曾經失敗過,曾經錯過了不少的好機會。近日在知乎上「互聯網發展了十幾年,作為從業者,你錯失了哪些職業和創業機會?」吸引了眾多創業者回答,看看他們怎麼說:
黃一孟 VeryCD創始人、心動遊戲創始人
從03年創業到現在,其實還是錯失過蠻多機會的。
VeryCD流量增長最快,Alexa進全球前100的時候,也正好是SP業務最發達收入最好的時候,但是我們完全沒做SP廣告,錯過了第一個的流量大規模變現的時機;
我們的電驢軟件安裝量最高的時候,沒有跟風做自己的網址站,而是用很低的價格把軟件默認設置的主頁賣給了另一個網址站。每個月捆綁網址站拿到的廣告費不到2 萬元,而幾年後我們在caoz的建議下自己做網址站的當月就有近20萬的收入,用戶累計差不多一年後就達到了每月100萬收入。但是也已經錯失了最好的時機,少了好幾年的用戶積累;
另外VeryCD其實也是最早嘗試做在線視頻的網站,早在土豆還在用Windows Media Player內嵌插件,優酷還未誕生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做Flash播放器的視頻在線播放,可惜那個時候不夠魄力沒有下定決心也沒有找投資支持。當然現在回想來,以當時的能力,即使轉性了在線視頻也未必成功;
創業的過程彷彿就是不斷看到機會錯失機會的過程,看到Facebook的時候想哎呀我怎麼沒想到呢,但其實機會有得是,有了Fackbook以後還能有twitter,有了twitter以後照樣還能誕生instagram。每次覺得痛失某個創業機會的時候,下一個機會可能正在面前走過。所以不用太過擔心,擺正心態,不斷累積不斷嘗試,為下一個機會做好準備。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所有的付出都會得到回報,就像我們10年遇到網頁遊戲的機會那樣。
王興 創辦了美團網、飯否、校內網
我一貫而且真實的想法就是:縱情向前。
哪有什麼所謂錯過的機會,那本來就不是你的機會。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更具體展開請重讀喬布斯在斯坦福畢業典禮上的經典演講。
田鋒林,修過水壩,做過網站,現在某網做總監
04年:
我自己開始做商業性網站,當時由於是在西部地區就做了一個西部IT網,IT資訊+BBS的模式,後來來了一家正宗的說是他們註冊了西部IT網這個商標的站點,從搜索引擎中搜到我的站,我的站一直排他們上面,所以,他們讓我改名字,那個時候球都不懂,怕這怕那,被忽悠了,就改了名字。
後來還由於一些原因關閉了!
05年:
上學的時候,提供SEO服務時候,那個時候這個行業還是比較好做的,競爭對手也少,一個人做也能每週過萬收入,我錯過了把SEO業務做大的機會,不過也能自給自足,還可以給家裡人寄錢,不給家人增加負擔。
後來我總結了一下沒能做大的原因:
個人缺乏商業意識
同學中沒有合作夥伴
08年:
開心001逐漸升溫的時候,我預測到開心的模式可能在國內火一把,自己用UCH做了一個「開心網官方站(http://kaixinwang.org)」,借助自己熟悉的SEO手段,開心網,開心網註冊等相關關鍵字在各大搜索引擎都排名數一數二,而且我的站title是「開心網官方站——玩搶車位,奴隸買賣」等字樣,這樣很多通過搜索過來的人都直接進了我的站,我跟朋友自己開發了搶車位和奴隸買賣等webgame,最後我們每天有6-7萬UV,成功截取了開心網60萬用戶。
後來千橡開始做http://kaixin.com , 剛開始聯繫我讓我把域名跳轉到他們站,我沒幹。
再到後來,流量太大了,而我還是公司上班,沒有資金,沒有合適團隊和技術支持,自己整服務器,自己運營,自己嘗試盈利,服務器壓力過大經常掛... ....
接觸了一個不靠譜個人投資人,我離職了,出去打算跟他一起做這個項目,後來他退出不做了... ...
開心網開始降溫了,山寨開心網也很多了,我的站排名也開始掉了,後來賣給了山寨去哪兒(http://quna.com)這哥們比我下的本錢大... ...
也就是現在的http://lepipi.com(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搞成這個域名)
10年:
10年,在團購很火的時候,萬家爭鳴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這麼多的團購站點出現,勢必要有一個歸納總結的網站出現,那就是團購導航,有此想法的時候,國內外還都沒有團購導航,所有團購信息的聚合與篩選類的網站,大都是每日一團和每日多團的模式。
可惜那個時候人在盛大,忙活著遊玩網(後改方向做LBS了——切客網),是真心想把此項目做起來,沒時間去折騰新東西,就此作罷。
10年底~11年:
2011年微博升溫的時候,也想著勢必會催生出「微博營銷」這樣一個營銷液態出來,因為我知道互聯網一旦有一款產品出現,並被大規模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種新的營銷方式,email出現並被大規模使用了,出現了Email營銷,搜索引擎出現並被大規模使用了,出現搜索引擎營銷,同樣的道理微博出現了,而且逐漸被大規模使用了,自然而然會出現微博營銷,而提前培養高粉絲賬號,擁有一些優質的各個行業的微博賬號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甚至可以跟域名的價值相媲美。(事實上後來蔡文勝幹了這個事情)
移動互聯網升溫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渠道推廣這塊,需要整合一下資源(把各應用商店,各行業熱門APP的廣告代理權拿到手,三大運營的推廣渠道談下來),專業的提供APP推廣服務,而且這塊會越來越熱。(事實上現在的廣告公司,都專門成立了移動互聯網廣告這塊業務,也都在拓展資源了)
這兩塊,由於還不是自由身,自己沒法直接去做,但是到今天也有不少的朋友已經逐步崛起,有一些自己的小公司,間接的幫助他們去實施了!
2012年
360搜索問世,360網址導航各頻道垂直化並推出了自己的投放平台,首先想到的是拿下360搜索的代理權和360可投放資源的的代理權(可以直接打包到上述的廣告公司當中)
總結了下失敗的原因:
自己太浮躁,心智不成熟,不熟悉規模化商業運作
對投資,團隊組建不熟悉
應變能力不強,沒有提前做好團隊和資源儲備
所以我這幾年一直在解決自己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
儘管到現在(27歲了)都沒什麼大的成功,還是覺得互聯網行業還是很刺激的,放棄水利投身互聯網也從未後悔過,相信後面還會有機會出現,不管是新產品還是新的營銷機遇,到時候希望能看準並抓住一個,能在互聯網行業留點東西給後人玩,影響一群人,就足夠了。
姚劍軍 站長/創業者/遊戲人
1,2000年進入互聯網,開始做個人主頁,當時國內站長更多的收入來自於美國的廣告聯盟,大家都在收美金,常看到各種曬支票,但因為我進入已經比較晚,只看到了一個尾巴,很努力的搞了各種聯盟也沒收到一毛錢美金,那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於是什麼都沒了。不過有家賺錢網的口號讓我堅持做了下來,那家網站說「只要你有一萬的訪問量,你就有一萬元的收入」, 我主頁上不斷跳動的計數器讓我堅信這是一條正確的路。
2,2000年底開始做WEB版MUD:笑傲江湖。這成為2000-2002之間中國站長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主要通過賣遊戲幣和收包月VIP,有很多站長從這上面賺到了不少錢,我因為膽小只收包月VIP,每個人10元一個月,最多的時候好像也只收到近萬塊錢,但好歹算是完成了我最早的月入過萬的夢想。其實遊戲的收入可以更高,但是沒去堅持,也認為賣遊戲幣破壞遊戲平衡也沒賣過。再後來到2001年底石器時代出來後這種小遊戲就沒什麼人玩了。
3,2003年-2004年,SP的時代,最早聽說了一家叫世紀影院的網站月入幾百萬,於是開始研究,在這過程中一個同是泉州人的好友吳澤源創立了http://520.com邀請我加盟(目前美圖秀秀的前身),於是我擔任了http://520.com的技術總監,別人用激情電影來吸引用戶輸入手機號碼扣費,我們用激情交友,連高額的帶寬費用都省掉了,後來我從520離職自己創建了一家公司也想做同樣的,但由於動作太慢,04年的9月份中移動開始做整頓,很多接口直接被封掉,到最後那家公司一分錢也沒賺到,哪怕是快一兩個月,都能夠有不少的收入,我知道的一個做技術的朋友的老闆用最後兩個月撈了兩千多萬。01年網易的股票才1美金,後來因為SP的收入在03年開始股價飆升,中國股神段永平應該感謝中移動發明了當時那樣的收費方式,呵呵。我後來也常和朋友說,在那時代,真的是中國移動救了中國互聯網。
4,2005-2008,網站聯盟逐漸沒落,期間有大批站長靠GOOGLE作弊來賺美金,本人覺得不屑就沒去碰。
5,系統盤,網址站。最興盛的時候應該在2008年左右,以往大家做網址站覺得不是那麼容易賺錢,後來百度開始給網址站分錢,幾家大的如番茄花園,雨林木風等都是每月千萬級的收入,說實話我為這個方向動搖了好幾回,有好多朋友找我想做系統盤,然後導量給網址站,再導給百度來收錢。但隨著08年番茄花園被抓,我還是堅定了只要跟非法的事情相關就不碰的原則。網址站我也做了段時間,如果照當時我能使用的量,搞到一兩百萬IP不成問題,但最後都停掉了,終究覺得不是自己的主業。
其實機會一直都有,08年雖然沒做系統盤和網址站,但當時看到了網頁遊戲這個方向。也慶幸這一次義無反顧的去做了,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過把錢花光到處為發工資而奔走的境地,但是堅持了一個對的方向,最終算是生存了下來。以前我還常常覺得自己失去過太多的機會,覺得惋惜,現在回想,有些事就像天注定了一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積累,等待一個適合你的機會的到來!
蔣煒航,有道云筆記負責人 計算機系統博士
沒有切身體會,只有幾個身邊的例子。
一師兄在普林斯頓讀書期間錯過了去Google實習的機會,2001年。
一朋友在Google的資深職位和前五的學校計算機系做教授之間選擇了後者,2002年。
一個朋友在VMWare實習期間拒絕了一個男生的追求,那個男生是VMWare前XX號員工,那時候VMware還沒被收購。
不過我覺得一味盯著所謂的機會沒有用,硅谷有一群job hoppers,在職場上投機,多數一事無成。還是要追尋和堅持自己想做的。
方三文 雪球財經創始人
什麼都沒有錯過,錯過了就說明機會不是我的,是別人的。
據Techcrunch報導,Color的部分核心資產已經被蘋果以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Color的20多名工程師將加盟蘋果公司。Color這個曾經被譽為「革命性社交應用」的APP從備受熱捧到最終幻滅,只用了21個月,成為硅谷近年來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泡沫。
創立
Color可謂含著金湯匙出世,剛剛創立便獲得4100萬美元融資,其中紅杉資本2500萬美元、貝恩資本9百萬美元、硅谷銀行的風險貸款700萬美元。融資之後對Color的估值達到1.67億美元。
幾位創始人也都有著極好的背景。其中,Bill Nguyen曾經創立音樂分享服務Lala.com,之後被蘋果以800萬美元收購。另一名創始人Peter Pham曾經創立金融服務工具BillShrink。產品負責人DJ Patil則是Lindedin的首席科學家。
在投入上,Color也一點也不含糊,僅購買color.com域名就花費了35萬美元。這已經相當於幾家創業公司的啟動資金。
Color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款移動圖片應用,無需用戶名和密碼,用戶打開之後就可以發佈照片、查看附近用戶發佈的照片、進行「贊」或者評論,也可以加入附近的人創建的群組。
為了更好的宣傳,Color還創造了一個新詞「彈性社交網絡」。所謂的彈性,意思是,Color會根據環境的燈光強弱、距離、朝向、速度甚至聲音將用戶自動分入不同的小組。例如,附近有三個用戶,兩個人在屋裡,一個人在屋外,那麼屋內的兩個人將自動成為一個群組。
幻滅
Color的開發團隊當時在正式發佈後表示,希望這款軟件的移動特性能夠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後PC時代」社交網絡。Bill Nguyen強調,後PC時代是一個巨大的根本性變革,用戶需要實時分享越來越多的信息,Color將在PC之外的社交通訊領域與Facebook一決高下。
紅杉資本曾經這樣評價Color:「硅谷每10年就會出現1~2個改變世界的公司。Color就是其中之一。」據紅杉合夥人Doug Leone披露,紅杉是在Color正式發佈前幾天才得以投資Color,「能夠投資他們,我們感到非常興奮。」
充分的市場宣傳,讓Color成為備受期待的APP,無數網友等待這個「革命性的」產品發佈。但是在2011年3月24日正式發佈後,卻迅速遭遇了滑鐵盧。很多用戶進入Color後被搞的一頭霧水,完全不明白怎麼使用,而且Color也沒有提供任何新手指引。
無數用戶在App Store的評論中憤怒的大罵Color「坑爹」,甚至常常閃退,不能正常運行。在發佈後的幾天中,超過60%的用戶給了Color一分的最低評價。
隨後Color又爆出團隊不和的傳聞。一名員工甚至將創始人Bill Nguyen告上法庭,稱Bill經常恐嚇、騷擾和懲罰員工,甚至多次用暴力手段對待他的兒子。
經驗
科技博客PandoDaily總編Sarah Lacy評價說,當下創業理念上的領先已經不是很明顯的優勢了,擁有成功的產品、穩定的用戶群和極具潛力的增長前景,商業化才會成功。「沒有優秀的產品,一個偉大的抱負最終只是一個幻象。」
「Color的問題在於因為過度自信,在太多層面同時想與眾不同。」豆瓣創始人楊勃在創新工場一次分享會上如此評價Color。他舉例說:
Color在市場和公司層面想做Next Big Thing, 所以豪華式啟動;在產品層面想做全世界最大的用戶移動數據收發挖掘器;在功能層面想做第一個規模化的臨時性移動社交網絡;在設計層面想顛覆現行的UI/UE習慣。
楊勃說:「如果每個層面勝算的幾率是50%, 最後乘起來成功率只有6.25%。所以能成功倒是奇蹟了。關鍵問題是『同時』。如果確保最核心的創新在其中一個層面已經成功,再去顛覆別的東西,會好一些。」
在他看來,「用戶至少需要在產品、功能、設計三個之中至少一個層面上能夠參照他已經熟悉的東西來理解一個新的產品。全都顛覆了,用戶沒有參照物,會沒有信心來弄懂這個東西。」
很難說清楚什麼才是產品經理,可能也是因為產品的概念很難界定,它可大可小,既可能是某個看得見的產品也可以是某種看不見的服務。如果用這個行業裡的明星做例子,喬布斯作為產品經理,他的產品是那一系列i打頭的電子消費品和整個蘋果生態系統;馬化騰作為產品經理,他最成功的產品當然是如今擁有7.5億註冊用戶的即時聊天工具QQ。而之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這個概念更加普遍,現在我們使用的每一個App背後都至少擁有一名負責概念和用戶體驗的產品經理。
同樣還是喬布斯,他為產品經理塑造了一個不能算作是標準的職業形象:完美主義,對細節要求嚴苛,高度的想像力,創造用戶需求而並非只是迎合……如果把他的性格和生活也算在裡面,那就還包含著「易怒難以相處」以及素食愛好者。當然,他最厲害的部分在職業成績上,他帶領打造的蘋果產品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他之後,很多技術青年的職業理想就是做一個出色的產品經理。但理想跟現實之間顯然有不小的差距—這絕對不是一份只要有所謂的idea就能幹好的工作。除了發揮想像力構建產品,蒐集並分析反饋數據、撰寫文檔、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流程圖、協調各種資源以保證產品進度等都是產品經理的必備能力。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甚至還包括與其他的產品經理爭奪資源,以及為一個細節的改動與工程師不斷爭吵。
聽起來好像比想像中要無聊?產品經理是產品的創造者、管理者和運營者,如果從職場的角度看,這就要求從業者必須有較強的觀察力、溝通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和更重要的執行力。
燈塔是一個公益性的職業培訓組織,目前為互聯網從業者提供免費的產品經理職業培訓。其創始人霍瑩告訴《第一財經週刊》,產品經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賣想法,另一種賣執行。前者是要懂得市場和用戶,後者則是老闆想好了產品架構,你去執行好就可以。目前市場上80%的產品經理都在賣體力,特別是在大公司,能夠影響老闆想法的人很少。賣體力的產品經理會遇到轉型困難的問題,因為不同類型的產品在執行層面上會有不同之處,包括市場不同、規則不一樣等等,但「賣想法的產品經理在任何一個產業中都能生存下去」。
《第一財經週刊》採訪了幾位產品經理,請他們從自身經歷和經驗的角度分享各自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理解。同時也邀請職場專家從職場角度解析產品經理的從業素質要求、職業發展路徑和目前招聘市場上這個職位的需求狀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A 產品經理圓桌談
Q1 你的專業背景是什麼?與互聯網產品相關麼?
洪峰:計算機。很小的時候我學過美術,包括雕塑、陶瓷這些形式都接觸過,初中還在美校進修過一段時間。後來開始學數學和編程,高中自己就做過軟件產品。其實藝術和程序是相通的,都是把自己想法表現出來的過程。
王堅:力學。上大學的時候我愛上網玩遊戲,覺得網絡蠻有意思。後來幫老師做了一個遠程教育的網站,把彈性力學的內容放到網上,算是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的項目。
馬佔凱:機械設計及自動化。與互聯網完全沒有關係,我畢業第二年才決定轉行,但之前已經是互聯網的重度用戶了。
劉亞平:工業設計。剛畢業的時候我做了幾個月的工業設計,但不喜歡這份工作,後來就去了騰訊,一直做交互設計。所以現在的title是產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有點不一樣。
上大學的時候我就很喜歡互聯網,那時候會經常在學校BBS上討論,曾經還做過一個網絡螞蟻和網際快車的測評,完全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發在BBS上給大家做參考。現在想來,我的產品之路大概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吧。
Q2 是什麼讓你決定去做產品?
洪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同時在做產品和技術兩方面的工作。很多時候角色比較模糊,無論在谷歌還是小米,工程師對產品的角色也有很多發言權。最後轉去做產品是因為我的想法能夠更快地被實現,而且雖然我也很擅長寫程序,但或許不是能做到最頂尖的那個人。
王堅:我就是喜歡互聯網,大學畢業後就決定進入這個行業了。最開始在深圳四處碰壁,沒有經驗,也不是專業出身。後來進入一家創業公司,那個時候也沒有確切的職位描述,基本上就是做網站策劃這一類的工作。
馬佔凱:最初我不知道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以為要進入互聯網只能編程之類的,但嘗試自學ASP等後沒什麼進展,也不喜歡。但在那個時候,我已經有了利用搜索引擎做新一代輸入法的創意。一開始我向百度投去了4封信提百度拼音輸入法的設想,沒有得到肯定,又轉投了許多搜索建議給搜狗。得到搜狗的面試機會之後,我針對它的搜索引擎研究了三天,提出了100多項建議,其中包括搜狗拼音輸入法的設想。這些建議讓我抓住了最後的面試機會,以無專業背景和經驗的身份進入搜狐研發中心。後來才說服VP推動了輸入法的立項,並擔任了第一任產品經理。
劉亞平:我喜歡自己設計的產品可以被應用,雖然工業設計也是一樣,但週期實在太長了。另一方面我當時的專業是在計算機學院,也有潛移默化的關係。
Q3 第一次聽到產品經理的概念是什麼時候?
洪峰:我一直沒有所謂某個時刻醍醐灌頂的感覺。做產品就是很樸素的想法,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喜歡。它就是達成一個目標,做出一件東西,放在古代的話,大概就叫手工藝人吧。
王堅:2004或2005年吧,找工作的時候聽說的,覺得有一個名詞把我之前的工作框進去了。騰訊應該是最早有這個概念的,後來我也進入了這家公司。
馬佔凱:應該是進入搜狐以後了。最開始我並不瞭解產品是做什麼,互聯網也還在初始狀態,百度類似的職位叫做產品市場經理,這些概念還來自於傳統企業。一開始我的工作也就是助理的狀態,做的事情很雜,包括整理數據,梳理文檔等等。
劉亞平:我在UT斯達康實習的時候聽說的,雖然這是一家傳統思維的軟件企業,但它們也有產品經理。我當時的理解不確切,以為就是做項目,在指定時間內把東西發佈出去。
另外,這個行業裡面對於產品設計師的誤解還是非常多的,在騰訊設計中心的時候,我們曾經都被人叫做「美工」。
Q4 你對產品有偏好麼?喜歡做什麼樣的產品?
洪峰:機器人或者腦電波控制都是能夠讓我激動的事情。比如一個會跑來跑去的垃圾筒可以把你扔出去的垃圾撿起來,難道你不覺得生活充滿愛麼?或者清早一醒來,電視屏幕就會告訴你天氣怎麼樣,你只是想一想,甚至用不著說話,技術就讓它發生了,我覺得很美好。
王堅:我喜歡高度自動化的項目,比如糗事百科的內容都是用戶生產的,運營團隊只需要幾個人。另一類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比如我一個朋友做了一個產品,讓賣家用類似傻瓜化的辦法可以生成發佈頁面。
馬佔凱:我更喜歡偏向用戶使用邏輯為主的產品,即以產品易用性為主要價值的產品。雖然我的經驗以客戶端為多,但我對幾乎所有類別的產品都有興趣研究,因為產品本質都是相通的。
劉亞平:喜歡對終端用戶的產品,比如Evernote,比如聊天工具。它們很容易形成正反饋,從沒有到有,然後有用戶,看到用戶的情況再去優化,一輪一輪的迭代讓人很有成就感。
Q5 那產品經理到底是什麼?你會給它什麼樣的定義?
洪峰:編很好的故事,說很好的故事,吸引到足夠優秀的人,並把這個故事變成現實。
王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你可能寫過一本書,燒過一道菜,裝修過一套房子,或者創建過一個blog,這些都是你的產品。
馬佔凱:產品經理是一個產品的設計者、推動者、運營者,這三方面的角色分別對應的職責是:需求定位和產品設計、項目管理、運營和推廣。可以說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CEO。
劉亞平:讓我來定義一下產品設計師,就是設計產品,考慮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它與產品經理的區別是,產品經理不一定關注用戶,他們有很多市場的考慮,而設計師就要修復市場和產品當中的鴻溝,這是我自己的定義。
Q6 你遇到過什麼樣的困難?怎麼去解決?
洪峰:首先你的血要足夠長,滿血復活的速度也要足夠快。產品經理得事無鉅細地盯著產品製造過程,保證每個步驟都符合你的想法,也需要分析用戶大量的反饋並且溝通,總的來說就是永遠做不完的活兒。解決辦法就是好好鍛鍊身體。
王堅:在大公司的困難就是發現怎麼做都沒辦法成為重量級的產品,做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因為公司資源有限,要麼能幫公司進一步建設平台,要麼能讓現有平台直接變現。如果你的產品對兩件事情都沒有直接幫助,可能就被邊緣化了。所以很多時候做產品得抱著體會過程的心態去做,而不是非要做出很了不起的東西。
馬佔凱:一個是資源不足。如果不是技術出身的產品經理,在控制項目研發進度和招聘工程師上也會有弱勢。這只能通過數據或者深入討論消解矛盾。另一個是自己的想法與上司不一樣,不想執行。但我後來意識到幾乎所有人的想法都會有相當的錯誤率,只有實踐才能真正證明什麼方案是對的,不妨先按老闆的想法試試。
劉亞平:做體驗設計時最大的困難是覺得某件事看著很靠譜,但沒有辦法實現。一開始自己特別激動,還把基礎框架寫出來,但最後發現很多想法都並不靠譜,或實際是另外一個狀況。這應該是一個不可解的問題。
Q7 對想踏入這一行的年輕人,你會有什麼建議?
洪峰:如果你在生活中對所有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能忍受,有極大的衝動改正或者將它做好,那麼就快來吧,別等了。
王堅: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一定要先實習,不要一步就走進去,而且儘量選擇重視產品的好公司,比如騰訊。對於剛入行的人來說,全心全意做好崗位上的事情會有很多收穫。
馬佔凱:首先如果你認為自己有潛質,那麼保持住敏銳度,不斷學習思考。然後看再多新聞和案例也遠遠不如親自實踐體會。要麼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有產品經理的潛質或經驗加入一個公司,要麼親手去做一個網站或者App,自己運營起來才會明白裡面是怎麼回事。
劉亞平:如果真的喜歡這件事,就去不停地探索和問問題,總會得到回報的。我面試過很多應屆畢業生,他們被這個熱門title誤導,其實對這個職位一無所知。退一步說,至少你自己是用戶,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成功產品背後是什麼樣的過程?這些要多想一想。
Q8 國內和國外做產品有什麼區別?
洪峰:我覺得可能更多的區別並不在國內國外,而是在於不同的公司。有些公司會分得很細,講究專業化。比如有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項目經理等等。在我所處的公司中,選擇產品經理更偏向於通才型。這樣的好處是,各個設計環節都有一個敢拍板的人,因為如果決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很多時候就不會直接拍板,工作流程相應也就拖長了。
王堅:現在產品和創業的書很多,同步率比較高了,可能國外面臨的挑戰更大一些。當然現在國內日子也不那麼好過了,畢竟已經不是直接把產品Copy就能活的時代,起碼得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做這個東西。
馬佔凱: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
劉亞平: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這兩年國內對設計師的討論還停留在該做什麼,什麼是產品設計,是否要負責項目的如期完成,而國外可能已經在踏實做事情了。
B 產品經理的職業要求
控制力
雖然頂著「經理」的頭銜,但大部分時候產品經理並沒有實際的團隊,只能依靠自己所能分配到的技術和設計人員完成作品,控制進度就顯得尤其重要—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和設計人員都圍繞著一個產品工作,在大公司中,他們往往要同時應付幾個項目。
想像力
「如果把產品經理做的事情說成拍電影,那將會同時涉及到編劇、導演和製片人幾個角色,」洪峰告訴《第一財經週刊》,「但首先要有一個本子。」把頭腦中的想法形成團隊能夠理解的內容,這是產品經理為自己作品邁出的第一步。
偉大的產品經理會創造新東西。亨利·福特說,「如果你問人們想要什麼,他們會告訴你想要一輛更快的馬車」,但他給人類的是製造一個汽車。
感染力
「要有一顆非常容易燃燒的小宇宙,」洪峰說,「不僅如此,還要把正能量輻射到很大的範圍內,調動所有人的情緒。」—一旦有了想法,如何說服團隊為自己的想法齊頭並進,或許是產品經理最需要的能力。當然,前提是你的想法足夠靠譜。
溝通、協調能力
作為產品經理,與技術和設計人員吵架幾乎是家常便飯,同時客服人員也不斷反饋客戶需求,甚至銷售、運營也會因為公司資源和配合的需要提出要求,所以好的產品經理應該懂得如何排列合理的優先級,並為它們爭取資源。
另外,與用戶的溝通也非常重要。況且很多時候,用戶會提出不存在的需求,這也需要產品經理通過溝通去甄別靠譜的建議。
完美主義
已經有30個人坐在這把椅子上工作過了,你是第31個人,但你認為這把椅子愚蠢得不可救藥,配色很難看,舒適度也不佳,你強烈地想要改造,或者……扔掉它。難以忍受大多數人習以為常的東西,對細節無比挑剔和苛刻,或許是你適合產品經理的信號之一。
邏輯性
作為公司的一部分,產品經理需要帶領團隊完成一系列商業計劃,包括財務目標、運營數據,平衡收入和成本。對目標進行拆解,再分解為每天的工作,通過逐日的執行完成任務,需要產品經理有極強的規劃和邏輯能力。
再簡單點說,寫清楚一個流程文檔,讓工程師不費力氣地閱讀並完成你的要求也是一項技術活。
責任感
產品的成長可以大致分為4個週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一個產品被發布之後,在成長和成熟期之間的循環往往是週期的常態。在這個生命週期中不斷引領產品的演進,保持產品的競爭力便成為產品經理的必要責任之一。
「只要產品出錯,就都是你的錯,」劉亞平說,「沒有任何藉口,因為產品經理是產品最終的負責人,你要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
C 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
從職業發展角度來看,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可以有3種選擇。
第一種是專業角度的縱向發展,從產品經理到資深到產品總監到進入公司負責產品的管理層,比如騰訊的張小龍和以前百度的俞軍。如果走這條路,就需要在專業度不斷加深的同時,也必須注意提升自己的管理和戰略意識,從管一個產品到制定公司的產品戰略,從點到面。
第二種是從產品經理到自己創業。在大公司積累了具體的經驗做到一定程度之後,考慮自己創業。但這裡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做產品和運營公司還是不一樣—為什麼很多先發企業死在後發的追趕者身後?就是因為對運營的操作還是後者更有經驗。
關於第三個發展方向,產品經理轉行去做風險投資人的職業優勢在於如果積累了豐富的做產品的經驗,那麼他們對一款產品成敗和未來市場前景的把握可能會更為準確。
郝鍵
智聯招聘職業顧問
C=CBNweekly
H=郝鍵
C: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需求現狀如何?
H:跟去年上半年相比,IT行業的產品經理的職位需求同比增長了50%。去年上半年平均每天在線的職位發佈有5088個,今年上半年是7788個。在線職位的增長體現了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互聯網的職位需求狀況呈現一個橄欖球的形狀,產品經理是屬於中間偏上的。北京一家網絡技術公司10月22日發佈了產品經理的職位招聘,在一個月內收到了103個申請;京東商城11月22日發佈的產品經理職位,一天之內收到了32位在線申請者。這些其實都算是比較熱的。
C:產品經理現在薪資水平如何?大概處於什麼樣的範圍?
H:如果是一般的產品專員,年薪範圍是3萬到14萬,平均年薪是8萬;產品主管在5萬到24萬之間,平均年薪是10萬,產品經理是8萬到40萬,平均年薪為15萬;產品總監在20萬到40萬,平均年薪20萬。
C:你怎麼看待產品經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
H:IT和互聯網行業在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會變大。現在大家都強調用戶體驗,所以產品經理相比行業內的其他職位,增長是最快的。前景很不錯,但同時競爭也很激烈,因為它的要求比較高。大部分都會要求你有3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需要懂得設計、用戶體驗、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研發之後還要能夠去做市場推廣,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
去哪裡看球賽直播?越來越多的球迷已經放棄CCTV-5,而是守在電腦及平板電腦前。這些球迷的觀看途徑可能是網頁直播、也可能是通過客戶端、移動應用,但他們中很大一部分看的是PPTV。這個由「80後」姚欣在2005年就讀碩士時退學開發的P2P視頻軟件(最初名為PPLive),正在聚攏著線上最大的球迷部落。
與早期直接提供各大電視台的節目為賣點不同,PPTV現在的賣點已經是取得正式授權的直播賽事,其中既包括在中國具有最多觀眾的英超,也包括奧運會、歐洲盃這樣的超級賽事,以及中超、CBA、中網、F1等常規賽事,其中部分為網絡視頻獨家轉播權。
獲得這些熱門賽事的直播權,當然代價不菲。但PPTV已經初步證明在擁有龐大的中國球迷群體之後,是可以由此獲利的。在2012年夏天,擁有歐洲盃的網絡視頻獨家轉播的PPTV吸引了數千萬球迷,在決賽之夜,有3000萬人通過PPTV的客戶端觀看了比賽。市場研究機構CTR的數據顯示,PPTV在歐洲盃期間的平均收視為CCTV-5的四成。PPTV盤點歐洲盃的收益時發現,通過這次直播獲得了近三倍的回報率。
正版影視劇是大多視頻網站吸引人們從電視機前離開的主要動力,比如優酷、土豆、搜狐視頻、愛奇藝等。專注體育的PPTV在視頻行業中卻在潛行中成為主力玩家,在艾瑞諮詢發佈的2012第三季度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報告中,PPTV的日均覆蓋僅次於優酷土豆,每天覆蓋人群達到3499萬。
曾在國外生活過十幾年的PPTVCEO陶闖知曉體育媒體的價值不容小覷。在福布斯今年十月公佈的「全球最具價值體育品牌」榜單裡,體育節目分銷商在前十名中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ESPN以115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第二,這一價值甚至遠遠高過位居第三的阿迪達斯(68億美元)。「在海外的媒體裡頭,體育一般來說都是第一大媒體。」陶闖告訴《環球企業家》,這是PPTV未來會有更大空間的基礎。
球迷的需求
在陶闖的規劃裡,PPTV的發展重心應在以直播技術為支撐的體育和亞娛上,以此打造差異化的品牌影響力。亞娛是指港台、韓國、日本及大陸的影視娛樂節目。他將PPTV比作一家飯店,業內都在搶奪的影視劇資源是它需要提供給「食客」們的白米飯,而在將包括韓劇、台灣綜藝在內的亞洲娛樂作為燒給女性用戶的菜的同時,體育則是它提供給男性用戶的燒了8年的招牌菜。「如果用戶來,每家飯館白米飯總是有的,但是它的菜才是最關鍵的。」陶闖表示,這一點已經讓PPTV在視頻網站惡性競爭的環境下形成了差異。
PPTV的體育特長,源自10年前創始人姚欣的「一時之需」。身為鐵桿球迷的姚欣覺得世界盃看得很不過癮—自己所在的學生宿舍沒有電視,大家就只能去旅店租房或者在路邊看球賽,所以他乾脆在學校裡架起了直播網站。
那時網絡視頻行業的直播技術還有所欠缺,體育賽事的直播仍以傳統電視為主。由於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大背景,CCTV-5擁有充足到過剩的資源,卻受限於電視播出方式而無法將觀眾想看的賽事一一呈現,且有時不得不播出國乒、國羽這樣更帶舉國性質的賽事。以北京、上海、廣東為首的地方體育台更專注於大眾化的體育,卻由於地域受限的原因無法擴大自己的覆蓋面。
在缺乏能夠大量播出大眾體育項目的體育媒體的大環境下,通過接入各大體育賽事的信號,再加上自己的P2P直播技術能夠流暢地播放比賽,不用開電視就能看直播的PPLive成為了越來越多互聯網用戶觀看體育比賽的窗口。
2009年,曾為微軟互聯網業務部高管的陶闖加入PPTV,並擔任公司的CEO。那時國內視頻網站已經很普遍,但是能像PPLive一樣做到賽事直播還能保持播放流暢的卻不多。陶認為無論是在正在發展中的網絡視頻市場,還是曾經的傳統電視市場,體育媒體依舊有很大的空檔,PPLive則能在這一空檔中搶下先機,而這也是在眾視頻網站搶購影視劇版權的情況下,PPTV能憑自身優勢走出差異化之路的原因。
在將自己技術上的優勢做到最大化以後,PPTV也豐富了自己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內容和用戶體驗提供商的經驗。2006年,PPTV與東方寬頻合作,全程直播了2006德國世界盃。此後通過版權置換、直接購買的形式,PPTV逐漸從主要依靠公共頻道信號接入轉為了購買各大賽事版權。以前信號接入帶來的權益爭端、信號突然中斷也由正式版權的規範化取而代之。
PPTV的體育總監周亮向《環球企業家》表示,公司每年會投入千萬級別的版權費用。從2011年起,PPTV已經獲得了英超、意甲、德甲、中超、CBA在內的數個大眾賽事版權,並為這些賽事配備了專門的解說隊伍,使自己不再是一個賽事集成方,真正地成為能自己發聲的體育媒 體。
2010年起,PPTV開始投入開發移動客戶端,使用戶即使是躺在床上也能看到賽事直播。在過去一段時間內,PPTV甚至一度是唯一一個可以進行比賽直播的多終端視頻網站。至今,用戶已經可以通過iOS和安卓系統在手機和平板上的四個移動終端收看PPTV的體育直播。周亮告訴《環球企業家》,通過移動終端看PPTV體育的用戶訪問量,佔到體育版塊總訪問量的24%。
互聯網式體育邏輯
多年來的用戶養成體育觀賽習慣、直播的流暢技術和多終端的用戶體驗,是PPTV能夠吸引到諸多互聯網用戶的關鍵,在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2011年的一項調查中,使用過PPTV觀看賽事的英超受眾比例為81.27%。然而這些曾經創造出差異化的制勝因素,現在卻正在面臨著可能同質化的威脅。
隨著互聯網用戶觀賽興趣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在體育賽事上發力。在老牌門戶網站中,新浪、騰訊等不僅有充足的資金購買版權,亦吸引到了優秀的體育團隊加以運營,分走了部分原來PPTV的觀眾。在視頻網站中,愛奇藝、樂視則已經開始發力購買同PPTV同檔的賽事版權。另一個後起之秀風行,則同上海五星體育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後者的資源為其後盾。
曾被陶闖視作是「低谷」的民營體育媒體正在湧入雄心勃勃的新參與者,若要繼續保持差異化,PPTV需要開拓行業內的新「低谷」。
「實際上,我們需要滿足用戶的東西還遠遠不夠。」陶闖告訴《環球企業家》。在他看來,PPTV體育目前的模式是在做電視的網絡化,只是實現了將原本電視上的內容複製到網絡上,「我們認為不是把體育這種視頻流像電視這樣播一下就完了,這不是互聯網的打法」,「互聯網最主要的核心是雙向,能讓用戶參與」。
陶闖還記得去年公司轉播的一場亞冠比賽,在那場比賽中,上海申花以0-3負於韓國的水原三星,創造了六年內最差戰績。比賽結束後,之前同樣在播比賽的五星體育很快繼續轉播另外的賽事,而PPTV則將教練請進了演播室,並讓失望又氣憤的觀眾電話連線進來同教練和主持人一齊討論比賽中的失誤,甚至遠在新加坡的球隊老闆朱駿也通過電話參與了進來。「這是電視台做不了的,因為它只能線性直播,但我們能滿足這種,讓觀眾覺得『哇,這就是我的節目』。」陶闖說道。
如今的PPTV正在做著新的產品研發。未來觀眾的連線參與,將不只限於電話,而是像傳統電視中的新聞直播室一樣,通過視頻對話來實現用戶同主持人、嘉賓之間的討論。
不僅如此,周亮還計劃講這種參與模式加入更多的互動:「我們會在比賽開始之前有四個座位,用戶可以來搶,搶到之後,他們就可以用語音的方式跟主持人對話,來解說。」在陶闖和周亮的意識裡,只有給了用戶從屏幕前參與到屏幕中的可能性,才能再次在網絡視頻中做到不同。
而作為體育中心的總監,周亮除了要將體育賽事做出既不同於電視、也不同於互聯網其他對手的內容呈現形式,也希望能夠在運營模式上開闢出不同於僅依靠廣告的方式。
如今各大網絡體育媒體皆在發力同博彩網站的合作,而目前同博彩的分成給已經給體育中心帶來了客觀的收入。另一方面,周亮亦開始和部分體育賽事特許產品方談合作,試圖用精準的受眾定位開闢出一個專門給體育迷們的體育商城。「他們(合作方)會有困惑,雖然和天貓淘寶合作得都很好,但是轉化率很低,真正喜歡體育的人並沒有被導入到消費體系裡面,可是在我們這裡,觀眾是真的喜歡體育,會很多人會去消費。」周說 道。
在加入PPTV之前,周亮曾是天盛體育傳媒足球頻道的主持人。2007年,天盛以5000萬美元的買斷了英超在大陸三年的獨家直播權,希冀能讓大陸的英超觀眾們進入收費時代。在還無法立刻接受強硬的收費要求的大陸,天盛這一做法不但導致了大量觀眾的流失,也因此招致了英超的不滿。最終三年合約期滿,天盛在一片「失道寡助」的指責聲中結束了自己的收費夢。
在周亮看來,要運營好付費的概念,需要做的事梳理好免費和收費之間的關係。周將體育比賽分為兩種,一種是類似英超、意甲、CBA這樣有大量觀眾觀看的大眾型比賽,另一種則是高端用戶關注的高球、NFL等高端賽事,以及彩民可能會關注的博彩性質的小聯賽。對於前者,周依舊希望以售賣廣告的方式,面向用戶進行免費運營,而對於後者,周則希望試水收費。「我會掌握有訴求的人去進行收費,不會讓大眾去交費。」周說道。
然而亦有體育界資深媒體人士認為,面向小眾收費的方法可行性甚微。在該人士看來,用戶本來就是窄眾,在窄眾的基礎上進行收費,願意為之付費的觀眾只能少之又少,而即使是小眾賽事,往往價格版權價格也是不菲。「你要面對的只是幾千幾百的受眾的話,要收多少錢才能賺錢?」
在PPTV體育內部,不少人都把2013年看做是重要的一年。如今PPTV體育的單獨APP已經送審蘋果商店,一旦上線,這個單獨的APP會每天向用戶推送精準的賽事和新聞,亦會一點一點地實現陶闖和周亮在體育媒體上的差異化設想。若能成行,用戶可以更投入地參與到一場比賽當中,亦能根據自己的訴求選擇是否付費,而這一眼前僅為雛形的想法,還需經歷技術、資金、政策和用戶收視習慣的重重檢驗。
「我們希望在藍海中創造自己的體育媒體的直播。」陶闖告訴《環球企業家》,「但是路還非常長。」
在線廣告、彩鈴彩信下載或短信發送等電信增值形式、產品交易性網站、網絡遊戲運營、搜索競排、廣告中介、企業信息化服務、融資、建立會員數據庫、建立網絡產品,這些互聯網盈利模式你都瞭解幾分?
天下網商視覺團隊製圖,圖說中國互聯網的十一種盈利模式。
前幾天,騰訊科技一篇報導,揭示蘋果人均淨利潤高達45.18萬美元,谷歌的人均淨利潤也有24.2萬美元,分列第一、二名。如果要就此排一個榜單的話,絕沒可能出現在這份榜單前列的惟一一個美國科技巨頭可能是亞馬遜,亞馬遜現在都在季度虧損中,而去年的人均銷售額也才85.6萬美元(它去年一舉就招了三萬名員工),離蘋果谷歌遙遙萬里。
但這不妨礙亞馬遜在資本市場目前獲取高達3078倍的動態市盈率。 而蘋果動態市盈率僅為11倍。這種情況源於兩家公司不同的估值模型與哲學。
以上囉嗦這麼多,是想說明,任何一個數值都不具備全面絕對地去衡量一家公司價值的功能。銷售收入不能、市盈率不能、市值不能、人均創造營收與人均創造利潤也不能。
但同等模式下,股東們一定還是更喜歡人均創造收入與人均利潤更高的公司。世界上也就只有一家亞馬遜。如果你的人均收入與利潤相對低,同時還在一個充分競爭市場,不像亞馬遜那樣擁有具備絕對優勢的市佔率與較高的進入門檻,說明你公司的效率與價值都很低了。(此前為什麼資本市場能容忍甚至喜歡人力密集的新浪以及攜程,是買微博商業前景與攜程市佔率的單,而以攜程為例,後來市佔率被藝龍等一搶食,馬上被資本市場看淡。)
人均創造總收入、人均創造利潤,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效率、經營管理水平與商業模式問題。如果有更全面的數據,人們甚至應該將每個公司五年內的人均總收入/利潤做一個走勢圖,我們就能看出一家公司與團隊是否保持了初始的效率與狼性。
那麼現在,讓我們來看看13家中國科技公司的情況。
由下圖,可以看到:
★ 騰訊是人均創造營收最高的公司,但也「無奈」地將人均創造利潤最高的第一名讓給了純遊戲公司巨人。
★ 噹噹網人均創造營收再高也沒用,人均創造利潤是墊底兒的。
★ 網易,媒體與外界經常唱衰其大勢已去、沒有未來性,但從這兩項指標看,它可是紮紮實實的好生意。
★ 奇虎360的人均營收與利潤創造排名並不高,這能從一個角度看出它為什麼要急著以搜索變現,分食搜索豐厚利潤。但它的人均利潤排名比人均營收要高,說明奇虎的盈利性在同等規模公司裡相當不錯。
★ 藝龍的人均營收創造與攜程持平,但在人均利潤上差了一大截,可看出藝龍的人效是比較低的。可以這麼理解,攜程與藝龍的員工創造出同一筆收入,但藝龍員工是用更大成本拿下的單子。
★ 阿里巴巴,不涉遊戲與搜索——這兩塊互聯網上最賺錢的業務、而是做電商能將人均利潤做到第五名,估計是全球電商界的奇葩了。這可能得歸功於它堅決做平台的戰略與定位。其實阿里巴巴在前幾年人員規模擴張極快,但馬云非常及時地放慢甚至叫停了進人步伐。媒體報導2012年他給內部傳達的要求是:用人只出不進。只控制人數不行,他還要求財務數字要大幅提升,務必要提升人均效率。
(註:年度總數值是將2012年前三季度的財報數字/3 * 4估算得出來的,公司員工總人數或者據明確的最新報導,或者據向各家公司確認過的數字)
總結一下:富玩「遊戲」,窮玩「網」,最窮玩「電商」
在人均淨利潤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的淨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最高者是以壟斷巨頭和遊戲的梯隊組成,包括阿里、百度、騰訊、巨人和網易。不僅巨人以人均9.5萬美元的淨利潤高居榜首,即便是網易——有著高達兩千人的門戶團隊、數百人的郵箱團隊,甚至還有有道、杭研院等千餘人的研發人員,但仍不足以將網易的人均淨利拉出第一團隊,可見遊戲實在太賺錢了。
而夾層者,則是以門戶、旅遊等互聯網「勞動密集型」產業組成,包括新浪、搜狐、攜程、藝龍,它們的特點則是活不好也死不了。門戶在轉型中的訴求,如微博、視頻等拉低了公司的人均淨利潤。考慮到用戶和廣告主的相對穩定,門戶可以保持長期的低利態勢。而OTA網站則在虧損的警戒線上上下浮動。如果明年價格戰繼續打下去,攜程也不是沒有可能被拉到警戒線之下。
人均虧損者,則以人人和噹噹為代表。很簡單,電商不賺錢。糯米團購是將人人拉入虧損漩渦的核心原因。
榜中有一個公司並未列入上述三個層次之中,那就是第六名完美世界,其模式完全符闔第一梯隊標準,但是其收入情況則更像是第二梯隊的產物。其尷尬,則是由於遊戲公司盈利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有投資人談到,遊戲公司的每款遊戲之間,成功的相關係數極低,這種的相關性也就造成了公司的風險較大,可以看到完美世界近年並未能推出有力的新作,其第三季度平均同時在線用戶的數量約為60.1萬,環比下降約20%,相比去年同期的82.8萬更是跌近三成——換言之網易、巨人也同樣會在未來面臨類似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