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分拆後,新惠普雖表現不俗,但在股東壓力下,以往靠收購獲得新技術的惠普,是否具備開發新品能力? 老牌科技大廠惠普(Hewlett Packard)日前公布它分拆後的首次財報,堅守個人電腦與印表機老本行的惠普公司(HP Inc,以下稱老惠普),營收獲利持續下滑;專攻伺服器與企業科技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以下稱新惠普),財報則超越市場預期。 一分為二的惠普首張成績單令股東喜憂參半,它的轉型也正是和股東妥協的結果。 去年十一月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老惠普營收與淨利比去年同期分別衰退一二%與一六%;新惠普排除匯率影響後營收成長四%,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新惠普有此表現堪稱亮眼,「現在看來,當初分拆惠普是正確的。」 甩不掉股東牽制購併難,研發得靠DIY 惠普的分拆,與其說是執行長高瞻遠矚,不如說是因股東壓力。過去惠普旗下有個人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儲存設備、企業軟體產品等部門,這些業務有賺有賠,在股東看來,個人電腦前景不佳將拖累公司整體股價,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惠普將其出售。當年IBM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 二〇一四年十月,惠普傳出要分拆消息時,當時執行長惠特曼並不贊成。在她看來,個人電腦雖前景黯淡,但留在惠普內,它就可提供客戶從伺服器、印表機、個人電腦到軟體支援「一條龍」服務。分拆後各自為政,客戶若需其他產品,可能轉向對手採購,這放棄的收入就是分拆代價。 為應付股東壓力,又想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惠普才分拆成今天的模樣。雖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萎縮,但印表機仍是惠普穩定的獲利來源,將兩者打包成獨立的「老惠普」,用印表機來掩護逐漸下滑的個人電腦,就可安撫股東。另外雖分拆成兩家獨立公司,但它們都掛惠普之名,未來新惠普賣伺服器及軟體,老惠普仍可對同一客戶賣電腦與印表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就是惠普分拆的邏輯。事實上為平息股東壓力,惠普做出不少妥協,去年二月它宣布年底前裁員近六萬人,節省的支出則用來提振股價:去年前三季它花二十六億美元買回自家公司股票,二〇一五年十月,董事會又通過另一個三十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新惠普財務長史通斯(Tim Stonesifer)日前公布財報時宣布,今年將把現金返還股東,新惠普股價隔天大漲超過一三%(見右圖)。 只不過迎合股東,就意味著經營者須放棄部分自主權,有些公司為避免股東壓力影響決策,乾脆選擇下市,惠普的對手戴爾(Dell)就是如此。這家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公司,在二〇一三年二月私有化後下市,近來它花六百七十億美元購併資料儲存廠商EMC,並計畫將其下市,都是要避免股東千擾經營者決策。 身為上市公司的惠普沒有這種自由,在股東壓力下,短期內惠普花大錢購併的空間有限,這就帶來另一問題:當購併手段不可行,惠普的新產品及技術從何而來? 近年來惠普都是透過購併,將別家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納入旗下,包括二〇〇一年購併個人電腦廠康柏(Compaq)、〇八年收購資訊服務廠商EDS、一〇年購併掌上電腦Palm、一一年購併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但這些購併都效果不佳。購併Autonomy一案,惠普甚至被該公司的財報數字所欺,最後認列五十億美元損失。面對股東質疑,惠普還花一億美元和股東和解。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加上股東要求獲利,惠普短期內的購併空間有限。既然不能買別人現成的,就只能自己研發。只是惠普目前的自有產品還未有明顯成果,例如它為了和微軟及亞馬遜競爭,推出的雲端平台Helion,後來也無疾而終。 惠普要DIY新產品,更大挑戰來自它對人才的吸引力。 惠特曼曾說,已故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在惠普當過實習生,言外之意是惠普也是人才天堂。 難擺脫「經銷」形象對新生代人才欠缺吸引力 只不過惠普現在已不復當年勇,如今新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較偏愛在小型新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的理念較容易發揮,股價成長空問也較大。人力雇用公司李維拉夥伴(Riviera Partners)顧問貝南(AliBehnam)對《經濟學人》表示:「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會說:『我想去惠普上班。』 」 資產管理公司班恩資本(BainCapita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戴希潘德(Salil Deshpande)過去曾在惠普當實習生,他認為和製造業者相比,惠普更像是家經銷商。《財星》如此形容惠普:「若一家公司造不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經銷一無是處。」惠普如何證明它仍有開發新口叩的能力,將是這家七十七年老店未來最大挑戰。 撰文者楊少強 |
奇虎360(NYSE:QIHU)今天宣布,已根據2015年12月18日公布的並購協議完成了並購。在交易完成後,奇虎將從紐約股票交易所退市。
2015 年12月18日,奇虎與天津奇信誌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奇信通達科技有限公司、True Thrive Limited (Midco)、 New Summit Limited、Global Village Associates Limited和Young Vision Group Limited達成並購協議。在並購完成後,奇虎將成為Midco的全資子公司。
奇虎股東在2016年3月30日的特別股東大會上批準了這一並購協議。奇虎的A、B級普通股將被註銷,每股不含利息價格為51.33美元。此外,奇虎每2股ADS股份代表3股A級普通股,每股ADS股份的不含利息價格為77.00美元。
奇虎今天還宣布,已申請從紐約當地時間7月15日16:00(北京時間7月16日4:00)開始,暫停ADS股份在紐交所的交易。奇虎已要求紐交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Form 25文件,通知奇虎ADS股份在紐交所的退市,以及已註冊證券的取消註冊。
早前有消息指出,360將現在海外美元私有化下市,隨後將拆除紅籌人民幣貸款替換,最終將在國內借殼實現上市。
(綜合來源:騰訊科技、新浪科技)
2月7日,據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 消息,2016年12月23日,北京警方依法對涉嫌存在組織賣淫嫖娼違法犯罪活動的保利俱樂部、藍黛俱樂部、麗海名媛俱樂部進行查處,並對相關涉案人員采取強制措施。
經工作,警方以涉嫌組織賣淫罪、協助組織賣淫罪對涉案人員向檢察機關提請逮捕。2017年1月26日,檢查機關審查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77人批準逮捕。目前,警方正在開展捕後審查工作,並將依法推進案件訴訟程序。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13日在北京宣布其理事會已批準新一批7個意向成員加入,成員總數擴大到77個。
據新華社報道,據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介紹,此次新增的7個成員包括巴林、塞浦路斯、薩摩亞3個域內成員,和玻利維亞、智利、希臘、羅馬尼亞4個非域內成員。
7個意向成員加入獲批後,還需走完國內法定程序並將首筆資本金繳存銀行後,才能成為正式成員。
今年3月,亞投行自去年1月正式開張以來首次宣布接納13個新成員,成員總數從57個擴大到70個。目前這13個成員正在完成相關程序。
亞投行表示,今年將繼續歡迎新的成員加入。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王禮迪 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杜蔚
今年國慶檔影片廣受關註,除了眾多好電影帶來的高票房,還有國慶檔的“撤檔”風潮。《閨蜜2:無二不作》《降魔傳》是預見競爭激烈,直接更換檔期,屬於“望風而逃”式撤檔;《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是上映後票房撲街,趕緊撤下影片擇日上映,屬於“改日再戰”式撤檔。
撤檔並不是國慶檔的特殊現象。有些影片由小公司出品,無明星參演知名度低,不知不覺就撤檔了,比如《玲瓏井》《左眼陰陽》《旗袍先生》《了不起的小家夥們》;而上文中提到的影片則因有知名影人參與,由知名公司出品,撤檔容易受到關註。
影片撤檔無非是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票房炮灰,然而撤檔真的能避免“炮灰”的悲慘命運嗎?並非如此。電影映前的宣傳造勢,最終就是指向“幾月幾號”上映,改檔期的風險很大,而上映後撤檔再複映風險更大。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盤點了2017年7月到10月的“炮灰”電影,發現一部電影是否會成為“炮灰”,和它上映檔期沒太大關系。什麽類型、誰來制作、質量如何,這些因素早已使一部電影的票房成為定數。
>類型
被吐槽最慘的恐怖片,居然還不是最炮灰的
據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統計,7月到10月的國產電影中,票房低於1000萬元的影片、或有知名演員參演票房低於1億元的影片,共計77部。
這些影片主要分為恐怖片、兒童片、動作片、愛情片和社會歷史片,這五大類。
其中恐怖片共計11部,其票房大約在100萬元以上的影片共6部。在所有炮灰電影的中賠本情況稍好,甚至部分影片還可能有一些盈利。
2011年小成本恐怖片《孤島驚魂》以500萬元成本取得近9000萬元票房,成為當年暑期檔的最強黑馬。《孤島驚魂》的成功掀起了小成本恐怖片拍攝熱潮,然而跟風者再也請不到楊冪這樣的流量明星,無法複制它的成功,因此它也成為小成本恐怖片逆襲的絕唱。
▲《孤島驚魂》劇照(豆瓣電影/圖)
此後票房較好的恐怖片是《京城81號》(及續集)《魔宮魅影》這類有明星加持的中等成本制作;而小成本恐怖片的票房達到2000萬元就基本觸頂。
兒童片電影共計8部,包括動畫片和真人電影兩種,其中5部影片的票房不足20萬元。所有票房撲街的兒童片均為低幼向。
低幼向兒童片的成功範例均為IP電影,比如“喜羊羊”“熊出沒”“鎧甲勇士”“巴拉巴拉小魔仙”等大電影系列,影片能夠通過連續劇版積累大量粉絲保證票房。炮灰兒童電影均無IP,兒童沒有看片訴求,電影的低幼向又很難吸引成年觀眾,票房必然失敗。
▲《熊出沒之奇幻空間》收獲5.22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動作片共計8部,其中5部影片票房不足20萬元,均為小成本動作片。
觀眾選擇觀看動作片首先是要看“打星”和武打場面,然而小成本動作片即請不起打星,也雇不起武術指導團隊,難以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票房難有起色。
愛情片共計20部,其中有10部影片票房不足20萬元。
這20部愛情片大多是以催淚、幻想、回憶為目的的“小妞電影”。值得註意的是,其中有4部影片都有明星參演,分別是《秘果》《二次初戀》《會痛的十七歲》《情遇曼哈頓》,票房大致在一兩千萬元。可見即使擁有漂亮演員,觀眾仍然已經厭煩了“小妞電影”的種種套路。
▲《情遇曼哈頓》豆瓣電影評分僅4.3分
社會歷史片共計26部,其中有12部電影票房不足10萬元,是五種炮灰電影中最不受觀眾待見的影片。
相比恐怖片、動作片、愛情片,它缺少娛樂噱頭;相比兒童片,它又缺少既定觀眾。由於目標觀眾模糊,社會歷史片的票房有著天然障礙,即使是《明月幾時有》這樣質量上乘、人氣明星出演的電影,仍然在票房上留下較大的遺憾。
>資本
當電影成為票房炮灰,誰最緊張
這些電影中最引人註目的,毫無疑問是出自知名電影公司的作品。比如博納影業的《明月幾時有》、華人文化和英皇的《喵星人》、愛奇藝影業的《黑白迷宮》、阿里影業的《青禾男高》等。
對於財大氣粗的大公司來說,偶爾一部電影成為票房炮灰,對於公司業績並沒有太大影響。以博納影業為例,《明月幾時有》的票房雖不理想,但今年從《乘風破浪》到《追龍》的多部高票房影片,都有它參投的身影,票房業績對沖後,整體收入仍然可觀。
生產炮灰電影的出品方中,小公司才是主體。在統計的77部炮灰電影中,小公司出品的電影占了八成,其中37部影片票房不足20萬元。但這些小公司生產的影片,制片、宣發投入也較小,往往還有兩三家影視公司共擔風險,即使影片虧損公司也還能承受。
一部影片成為票房炮灰,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有退一步的余地;但對於中等體量的新三板公司而言,一部中等體量的電影虧損,則會對公司整體業績產生較大波動。例如樣本中《二次初戀》《蝴蝶公墓》《我是馬布里》的出品方樂華文化、海潤影視、天湧影視。(註:2017年上半,樂華文化年營業收入7967.52萬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73.35萬元;天湧影視營業收入3181.4萬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3.22萬元;海潤影業營業收入6194.60萬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39.87萬元。
▲《我是馬布里》票房慘淡(CBO中國票房/圖)
首先,從這三家公司的經營規模來看,一部影片獲得5000萬元票房,或成為5萬元票房的炮灰電影,對公司的整體業績有極大影響。其次,這三家公司的電影分別為均由明星出演,電影成本相對較高,如果票房撲街虧損較大。最後,新三板上市公司需要定期披露財報,影片收益狀況對公司業績影響一覽無余,票房失利會對公司之後的投融資帶來直接影響。
>質量
炮灰電影未必是爛片,但大多數炮灰一點都不冤
在統計的77部影片中,豆瓣評分6分以上的電影只有4部,分別是《明月幾時有》(7分)《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6.4分)《我是馬布里》(6.3分)《時間去哪了》(6分),它們票房撲街,因為宣發不到位、沒有迎合觀眾興趣點,確實有遺憾。
而《青禾男高》模仿《熱血高校》實屬東施效顰,《極致追擊》以“拼盤”思維做電影,《黑白迷宮》炒香港黑幫片的冷飯,《二次初戀》是老套的“小妞電影”,這些電影的票房撲街,出品公司真的應該加以反思。
▲《青禾男高》劇照(豆瓣電影/圖)
而和它們相比,統計樣本中有61部電影連豆瓣評分都沒有,僅有的寥寥評價也幾乎都是一星差評,名副其實爛成了“灰”。這些影片制作粗糙、沒有明星、缺乏藝術價值,擇日上映並不能改變它們的命運。
比如前段上映後撤檔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號稱“十二年心血,五千五百萬投資”,實際上劇作混亂、美術粗糙、攝影敷衍、表演浮誇。豆瓣電影顯示這部影片僅2.7分,制片方認為評分過低與影片的水準不符,因此怒懟豆瓣,結果立刻招致了觀眾群嘲。而61部無評分影片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連《純潔心靈》都不如。
類似於此的電影如何挑選上映的“黃道吉日”,都難以挽救自己的票房,觀眾並不傻,不會因為某個日期就為這些電影走進影院。
·記者手記
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並不怕炮灰,某種角度上來說,電影工業就是從無數炮灰之上成長起來的。好萊塢發展也伴隨著無數炮灰——B級片。
B級片誕生於一戰後的好萊塢,學名叫做“剝削電影”,指粗制濫造的恐怖片、科幻片、打“擦邊球”的愛情片、劣質動畫片等,靠低俗噱頭吸引觀眾的電影。
它正式成為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的一部分是在30~50年代。市場為了招攬觀眾,開始實行“雙片連映制”,影院放兩場電影只收一張票錢:一部制作精良的A級片,一部制作粗糙的B級片。至1954年,仍有70%的美國電影院采用雙片連映制。
美國國際影業公司是拍攝B級片的翹楚。1954年一位名叫羅傑·科爾曼的導演,耗資1.2萬美元拍攝了《海底來的怪物》。影片票房豐收令他一炮而紅,一年要為國際影業公司拍五六部電影。像不像當下某些導演靠拍網大走紅,然後轉戰院線電影的發展路數?
▲《海底來的怪物》海報(豆瓣電影/圖)
B級片很受院線歡迎。因為A級制作的大片,院線往往要返還給電影公司很高的票房分賬;但B級片往往可以用1、2萬美元買斷版權,院線想怎麽放就怎麽放。像不像如今的炮灰電影,靠賣給視頻網站付費觀看回收成本?
而B級片並沒有淪落成炮灰。一方面是電影工業體系內有它生存的一席之地,有人願意看就有人願意放。另一方面更為重要——在極為有限的資金下,不少B級片確實玩出了新花樣,即使當時票房撲街,十多年後還會被影迷翻出來膜拜把玩。
B級片因資金少,制作團隊中的成員往往需要身兼數職,熟悉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因此大量人才從B級片的拍攝中成長起來。而那些經典的B級片本身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趣味,改良了主流好萊塢電影的形態。
當代好萊塢大量傑出導演,如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索德伯格、蒂姆·波頓、溫子仁都有拍攝B級片的經歷,他們今天作品中也仍然有B級片的影子。而今年數周穩居票房榜首的《小醜回魂》,同樣是一部套著B級片外殼的電影。
▲《小醜回魂》北美票房情況(Box Office Mojo/圖)
而對於當下中國影業而言,炮灰電影也並沒有多麽可怕,尤其是那些新人練手的炮灰電影,很可能就是一次有價值的失敗。然而對於那些玩票性質的、就想靠爛片發財的片商,他們的電影成為炮灰,就是離開電影圈的最佳警告。
3樓提及
邊到可以睇邊個屋苑加幾多??
btw...佢一直都極度低估左樓既租值
4樓提及3樓提及
邊到可以睇邊個屋苑加幾多??
btw...佢一直都極度低估左樓既租值
加幾多真係唔知喎, 都係傳媒透露左個平數而已;
低估左唔好咩? 俾少d差餉喎~
5樓提及
好~當然好啦,估低左3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