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與他國貪腐情況 雷鼎鳴

1 : GS(14)@2012-11-13 00:08:0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3%85%E6%B3%81/49381
胡錦濤在十八大的演說中再次強調要打擊腐敗。我對貪污腐敗的行為一向很感興趣,屈指一算,時間匆匆,研究相關問題竟已有30年,在國際經濟學界中算是此領域的開山人之一了。究竟中國打擊腐敗的前景怎樣?今天先作一點跨國比較,以再作其他探索。
清廉指數 中國處中游
用經濟學分析貪污腐敗,熱潮似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蘇聯解體,東歐多個國家當家自主,但世界卻赫然發覺這些國家貪污極為嚴重。在此之前,印度、巴基斯坦及非洲多個國家的貪污氾濫,也是早為人所知,但這些都是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並未引起西方主流學者的重視。但東歐及蘇聯不同,這些國家都要過渡到資本主義,而且文化系統與西方國家接近,並未被視作化外之民,在經濟學界中突然湧出大量有關貪污的研究,實在事出有因。經我當審稿人的論文,也是以百篇計算。
從1995年開始,有個國際組織叫「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每年發表一份「清廉指數」(Corruption Percetpion Index)的報告,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貪污情況加以評分並且排名,1995年它對41個國家地區作了評分,去年已增至182個,觀其結果及評分方法,不見有特別離譜之處,學術界亦對其結果廣泛採納。
「清廉指數」的評分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在2011年,中國只得到3.6分,在被排名的182個國家地區中,名列75,算是處於中游之地。香港得分8.4,排名12,排第一的是新西蘭,得9.5;美國得分7.1,排名24;俄羅斯得分2.4,排名143;北韓只得1分,排名包尾182。
人口 貧富 政制的影響
若細察這些數據,當可發現幾點現象。第一,排名高低似與該國或地區人口有頗大關係。在排名最高的13個廉潔國家地區中,其中只有三個(荷蘭、澳洲、加拿大)人口多於1000萬,其他的新西蘭、丹麥、芬蘭、新加坡等等,都是大國寡民或小國寡民,人丁單薄;但在人口過億的12個人口大國中,卻只有美國與日本不被視作貪污大國。是否人口一多管治便困難?第二,富國相對而言清廉指數一般較高,但排名100名以外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窮國。第三,民主政制似對清廉稍有幫助,但作用並非顯著。美國得分7.1,並不很高,意大利(3.9分)排名69,希臘(3.4分)排名80,印度(3.1分)排名95,這些都是民主體制國家,但貪污程度都是很高。
至於中國自己,在50年代建國初期,貪污程度也頗高,但很多只涉及偷雞摸狗之小事,當時已足以引發出「三反」與「五反」的政治運動,其中便包括反貪污反腐敗的,從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中國曾獲譽為世界上最清廉的國家之一。不過,在文革結束後,種種事態又暴露出腐敗行為已經又大幅增加,其後雖每幾年便有反腐敗的政治運動,但收效都甚微,原因何在,以後再續。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coffee(1392)@2012-11-13 03:19:25

3.6分算中游,7.1 分並不算高,
雷教授你都 short short 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34

歐債危機可紓緩 經濟困局難解 雷鼎鳴

1 : GS(14)@2012-11-20 23:34:53

http://skypost.com.hk/column/%E9 ... B%A3%E8%A7%A3/52006
上周一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葡萄牙里斯本,本意是要與IMF、歐盟委員會與歐洲央行一起敦促歐盟各國履行財政緊縮政策,以解歐債危機。歐洲的工會見此大怒,在上周三發起了一次有23國40多個工會參加的24小時罷工示威抗議,號稱有數百萬人響應,規模不可謂不大,默克爾也被某些示威人士直呼為「納粹女魔頭」。這些示威人士大概不知,也不願相信,若無德國經濟還勉強守得住,獨力支撑歐洲經濟,其他各國的失業可會更加嚴重。
我這兩三年一向是歐洲經濟的大淡友,不願沾手歐元資產。歐債危機雖然嚴峻,但並非無化解方法。我所擔心的是它的經濟長期衰退,將來可能會如日本般衰足三十多年仍未見曙光。
多印鈔票維持「殭屍跳」格局
歐債危機的確是惡劣,去年歐盟27國的總GDP是17.1萬億美元,但欠債共16.08萬億,比日本更厲害。要削減這筆欠債目前不大可能,大家希望見到的是政府的財政赤字能下降,以致總欠債的增長速度能受到抑制。政府減開支或加稅都會遇到極大阻力,正如上周工會示威所顯示的那樣。
不過,歐盟尚有一招數可抵擋一陣,便是放棄歐洲央行一貫只求控制通脹的政策,改為大搞量化寬鬆,多印鈔票以便購買歐洲各國政府的債券。這種方法顯然並非上策,因為通脹會蠶蝕歐元的購買力,等於向歐元持有人抽稅(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的歐元或歐債持有人),自會引起大家不滿。但這比之於硬橋硬馬直接向人民抽稅,政治上較為可行,與坐見歐元瓦解,引發全球超級危機相比,更是好得太多的選擇。不過,靠印鈔渡日,也只能慢慢來,不能急進,否則歐元匯率跌勢太急又會引來新的問題,由是之故,歐洲經濟只能處於「殭屍跳」的格局,一道真氣度進殭屍體內後它可跳幾次,真氣用盡後它便會停止,要倚靠新的真氣(新增借貸)送上,才能再次郁動。
福利政策才致命
上面所述,雖不是甚麼美好景象,但仍不是歐洲最困難的部分。歐洲的大手大腳福利政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早已出現,當時二戰結束後不久,人民見慣風浪,吃得苦頭,經濟生產還有可觀之處,但時移勢易,經過兩三代人被福利主義所薰陶,不少人已把縮短工時、多放假歎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權,一旦失業,派發救濟金自是政府的責任。2011年經濟諾獎得主薩金特(Tom Sargent)對歐洲高失業的各種成因早有詳細論述。要改變大半個世紀沉澱出來的生活經濟文化,談何容易?沒有一二十年以上的緊縮開支,政府並通過減少稅收而還富於民,從而減低政府自己的規模,歐洲經濟很難脫胎換骨。假若歐洲的其他國家也像西班牙般有五成的年輕人失業,那麼整世代人的技能及創意也許會日漸消失,這才是對他們文化與科技的最大威脅。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87

如何推動中美經濟關係? 雷鼎鳴

1 : GS(14)@2012-12-03 23:29:40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F%82%EF%BC%9F/56460
奧巴馬連任,中國高層也換了代,兩國新一屆政府都同意中美關係是世上最重要的關係,也希望經貿關係能得到改善,但這要靠甚麼政策來推動?
在70年代基辛格訪華見到毛澤東後,毛曾表示中國基本上無求於美國,美國也無求於中國,但也並非絕對如是,否則大家為甚麼還要發展關係?在卡特的年代,鄧小平訪美,曾與卡特密談,據朋友黃賢兄傳來的一份近年才解封的美國機密文件透露,美國當時甚至有意幫助中國提高軍事科技水平,其目的顯然是希望中國能制衡蘇聯。到今天,在全球化已大大發展的年代,中美關係已變得極度複雜,連帶經濟關係也使人千頭萬緒,不易破局。
我是社會科學家,不是社會工程師,感興趣的是格物致知,能解釋社會變化與人的行為,並不求能夠改變世界,所以對政策的制定,一向敬而遠之。中國人重視實用,與西方文化中偏重事理的取向很不相同,但就算是在西方的學術界與政府,也一樣需要探索實際可行的政策。
美國望人幣升值 中國減持美債
從美國的利益角度而言,它最希望人民幣能不斷升值。美國用量化寬鬆政策本意是通過印鈔票壓低利率,激勵投資。另一後果是美元通脹,美元匯率也會被壓低。通脹不利美國出口,美元貶值倒是對出口有利。但匯價是相對的,人民幣老是不願升值,美國的如意算盤便不易打響。
從中國的角度看來,美國要迫使人民幣升值是想討了便宜又賣乖。中國持有三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一萬多億便是美國國債,倘若人民幣升值,這些外匯儲備用人民幣計算,豈不都貶了值?近年中國減持了不少美債,顯然對美國懷有戒心。
在此種態勢下,中國希望美國做到的是政府能審慎理財,減少赤字,那麼中國對美債才有安全感。美國則希望中國能加快刺激內部消費,美國才有可能扭轉貿易逆差。但這些政策目標涉及的因素多,並不易做到。
尋找「協同效應」
文首提到的問題,本來是前聯儲局理事(Governor)克羅茲納(Randy Kroszner)提出的。我們在上周三北京的《財經》年會的論壇舉行以前,曾用電郵交流過在台上將會提出甚麼問題,克羅慈納寫下了幾個他最關心的,這是其中一條。不料大家在台上面對二千多聽眾及電視鏡頭時,主持人芝大商學院的院長卻突然把問題改變了一下,劈頭便問我中美兩國之間有甚麼經濟上的「協同效應」?我知道在這類場合可以問非所答,所以大讚奧巴馬三年前提出的要送10萬以上美國人到中國留學的政策,而中國仍在美留學的,去年已高達近20萬人。找出相互有利的「協同效應」的人,不應是坐在辦公室的兩國政府中人,而是曾長期在兩國居住工作,熟悉雙方虛實的人,互派留學生是好辦法。坐在台上的奧巴馬顧問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連連點頭稱是。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99

網上課程 教育界互掘墳墓 雷鼎鳴

1 : GS(14)@2012-12-11 00:15:27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2%B3%E5%A2%93/58756
近年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英名喚作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大可稱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有人認為會根本性改變未來的授課方法,影響可大可小。上月我校高層舉行每年一次的集思會,其中不少時間也用在討論MOOCs之上,不少同事似乎都躍躍欲試,要積極參與此等計劃。
這是甚麼玩意兒?現在互聯網無遠弗屆,一部電腦在手,在有WiFi的地方,自可與整個世界聯絡上,我們上課是否還要早上八時許便睡眼惺忪的跑到課室中去?有一些世界頂級學府已囑其教授把所授之課拍成錄像放在網上,自由開放,讓全世界的人都可免費學習。學生有疑難,在網上提交問題也非難事。有些受歡迎的課,據說登記的學生數以萬計,人數太多,教授應付不了,學生可自行投票決定哪些問題最值得教授回應等等。
科網股爆破 無疾而終
此等在線上課,說新也不是全新,在90年代早已有牟利學府推動過,但在科網股爆破時,不少這樣的課程便無疾而終。現在的新,似乎在於兩方面,一是網上技術比90年代時先進得多,學生之間或與教授的溝通更加方便。二是不少名牌大學都各自組合,參與了此種課程。我校所參加的,有個怪名稱,叫Coursera,此公司為史丹福兩位教授所創,二人一位是曾奪得天才獎MacArthur Award的電腦女教授哥拉(Daphne Koller),及她的同事、曾住過香港的Andrew Ng。已參加此合作計劃的有普林斯頓、加州理工、哥倫比亞、史丹福等35所大學。
難評估學生進度 極少數可獲利潤
在線課程有明顯的優點,最重要的自然是成本低但可以容納極大量的學生。有人也認為在線課程的平均質量會較高,因為大學會找來一些星級教授去擦亮招牌,表現不佳的,學生會避之則吉,自動淘汰。
弱點也是明顯的。不少學生學習是為了文憑,但若要文憑便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評估。在家中自由學習,校方怎知學生有無請槍或抄襲作弊?就算有學位頒發,世人也容易對此等在線學位抱懷疑態度,認為其並非貨真價實。另一弱點便是它尚未找出經得起考驗的商業模式。當課程仍如現在般免費提供(Coursera等公司目的是牟利,但仍未有利潤),註冊登記的人自然極多,但一旦收費又如何?2000年科網股泡沫出現時,不少人都認為可以不計較利潤,只看點擊率,但泡沫爆破後,大家才如夢初醒,知道經濟規律不能違背。
我對這些課程不是反對者,但卻是懷疑者。大家都認為不參與便會被淘汰,但若參與後誰會勝出?我看最後可能只有極少數可勝出。既然有哈佛課程可參加,為甚麼還要花時間上野雞學校的課?勝出者可能獲利極豐,但失敗者卻一無所有。此等局面有如奧運比賽,取得金牌的可獲獎金無數,跑步慢了0.1秒的,卻湮沒人間,而且湮沒的機會率遠遠大於成功的機會。此種形勢可能使教育這行業失去吸引力,少人願意入行。但這樣一來,長遠而言,教育的質量又可能倒退。其情況可能近似互聯網打垮了印刷刊物,連《新聞週刊》也要停印,後果可見一斑。所以我認為這類計劃,是教育界中人互掘對手的墳墓,最後能生存的不會很多。
(本欄逢週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25

改革開放 扭轉「國進民退」 雷鼎鳴

1 : GS(14)@2012-12-17 23:43:4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80%E3%80%8D/60818
上周五我在本欄提過,我們不宜把李克強一句說話「改革開放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當作是空洞的口號,我有甚麼根據?
保持生產效率高增長
上月底我獲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邀請參加《財經》在北京舉行的論壇,我曾為此估算過中國過去三十多年驚人的經濟增長靠甚麼動力來維持。我把這三十多年分成三個時段,第一段是1978至1990,第二段是1990至2000,第三段是2000至2011。
在第一時段,16.2%的經濟增長來自勞動人口的增加,50.1%來自資本的不斷積累,33.8%來自生產效率的進步。從此可知,儲蓄及隨之而來的資本積累實在扮演着最大的角色,但效率的進步也極為重要。在第二時段,勞動力的重要性跌至3.7%,資本積累上升至59.9%,效率進步的比重也增至36.4%。在第三時段,勞動力的增長早已放緩,其貢獻下降至微不足道的1.8%,但中國的投資率猛增,去年每100元的GDP當中,有49元便用來再投資,在這時段中,68.3%的GDP增長實有賴於資本的積累;不過,效率進步的貢獻比重卻下降至29.8%。
上述估算,我相信與中國的國情大致相符。中國的「人口紅利」快要消失殆盡,大約到了2015年,勞動人口的比例便要減少,從而拖慢而不是加快GDP的增長。至於資本積累這一動力,雖然比重愈來愈大,現在並無快將消失的危機,但這是要靠人民節衣縮食來達至,而且它終會受「報酬遞減定律」所困,將來的作用愈來愈低。例如,過去興建第一條公路時它的貢獻會很大,但有了一百條、一千條後,再新增一條用處便少得多。生產效率比重的下降其實最值得我們注意,中國若不能保持效率的高增長,將來GDP必會被蠶食。
民企舉步維艱 對GDP貢獻減
生產效率如何才能維持高速增長?這一方面是要靠中國人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累積的經驗及教育與科技水準的提升,但制度的改革一直都極其重要。例如,在屬於上述第一時段的1978至1984年期間,農村獲容許「包乾到戶」,即農民在完成生產指標後,額外產量可歸農民所擁有,農產品價格又獲容許提升至接近市場價格,中國的農產量在這些激勵制度實施後應聲而起,猛增61%。個體企業的興起,日漸取代低效率的國企,亦為第一及第二時段的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我們要注意,在第二時間朱鎔基主政期間,中國為加入世貿做了大量改革,效率進步對GDP的貢獻比重也增大至36.4%。但近十年來,尤其是最近五年,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低效率的國企得到更大的扶持,但民營企業卻舉步維艱。生產效率進步對GDP增長比重下降至29.8%,並非偶然。若要扭轉這局面,習近平南巡所宣示的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綫,實屬必要。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49

日本經濟前景繼續不妙 雷鼎鳴

1 : GS(14)@2012-12-22 13:47:1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8%8D%E5%A6%99/62291
前天我在本欄提到日本候任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政府債台高築的形勢下,竟打算大灑金錢用四萬億美元搞些無實效的基建,又向其央行施壓要它多印鈔票支持其開支。這是典型的病急亂投藥,對世界沒有好處。
日本的病有多急?若按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事實書》(World Factbook)的估計,去年日本政府的總欠債已達其GDP的205.5%,大約等於11.9萬億美元。據日本官方數據,今天的欠債可能已達12.5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更悲觀,認為今年的日本國債已到GDP的236.6%。這些都是天文數字,一般人等不易感受其嚴重性,但只要知道身陷困境的希臘國債去年也是「只」佔GDP的165.3%,便可知日本的經濟的確病得很急。
政府理財欠審慎 翻身難
在經濟如此險惡的情勢下,為甚麼日圓仍能企硬?部分原因自然是因為歐羅美元都同是弱勢,大家的跌勢互相輝映,誰也勝不了誰。另一原因是日本政府的債主,大部分是本國人,其外債只佔GDP的45%左右。
較低的外債比率的確有助日圓匯率的穩定性,但日本政府欠下本國人民的巨債便不用還嗎?這些欠債都是日本人過去辛勤儲蓄所得,大部分用以養老,他們把儲蓄借給政府後,自然會逐步套現支持自己的消費。
日本人民過去的儲蓄率在世界中一向位處高位,這與近20年來其政府的大花筒作風形成鮮明對照。假若日本人沒有高儲蓄率,日本的財困壓力得不到紓緩,今天的局面將會更一發不可收拾。反觀歐洲的一些國家,人民既不喜積穀防饑,政府也揮霍無度,雙劍合璧,天下無敵,甚麼經濟政策也防止不了其失業高企,經濟下滑。其實日本政府過去也曾審慎理財,20多年前,欠債不算很高,但它在經濟停滯時,只懂擴充政府開支,後果是既不能挽救經濟,欠債卻愈來愈多,「卿本佳人,奈何作賊」,走上邪路後,今天要翻身已是很難。
人口老化 僅靠出口支撑
靠政府開支去刺激經濟,成效不彰,日本足可成為課本中的反面教材。但日本經濟前景繼續不妙,尚有其他因素。日本人的年齡中位數是45.4歲,人口如此老化,不會再帶來甚麼「人口紅利」。日本靠出口工業產品支撑其經濟,但歐美兩地經濟都不景,日本又與中國交惡,出口如何能提供足夠增長動力?日本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地方,但這樣一個發達的經濟體卻必須消費大量能源。日本的人均耗電量在2011年是中國的1.93倍,人均耗油量是中國的4.99倍,天然氣更是8.2倍,但能源價格高企,日本的經濟又如何可以復甦?
在此種種負面因素困擾下,日本社會容易出現躁動,侵佔釣魚島是這種情緒的反映,中國處理中日外交時,對日本將來長時期經濟滑坡所帶來的影響,必須計算在內。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鱷不群(1248)@2012-12-24 00:30:58

大灑金錢用四萬億美元搞些無實效的基建
不如鬧中國

又向其央行施壓要它多印鈔票支持其開支
不如鬧美國


鬧日本就識,不如叫中美兩大白痴不要亂來
3 : GS(14)@2012-12-24 22:22:07

日本最雞唔鬧佢鬧乜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58

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雷鼎鳴

1 : GS(14)@2012-12-24 23:33:31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9%B4%E5%8A%9F/62716
「華仁一家基金會」前兩天在會展搞了次「譚校長與譚校長」的籌款演唱會,七千觀眾逼爆會場,氣氛熾熱。這次演唱會一方面是為香港與九龍華仁籌款,另一方面是向行將退休的港華校長譚兆炳致敬。上半場由多位城中名人及多才多藝的校友上台表演,下半場則由譚校長譚詠麟演唱近20首經典名曲。據悉譚校長以友情價助陣,演出極度賣力,三個半小時演唱會結束前,台上數百參與表演者與湧到台下的幾千觀眾一同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稍勝一籌 回報豐厚得多
參加演唱的校友雖然水準極高,個個本領非凡,但與譚校長此等專業歌手相比,當然可聽得出差別。與譚校長排練過兩天的「華仁歌王」張漢傑校友指出,譚校長的成功絕非偶然,他排練時絕對一絲不苟。譚校長自己也提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此說絕對是至理名言。我們在台下見到台上表演者表現卓越,充滿明星風采,往往會忘記了他們曾經長時間付出過的辛勤努力。有時我們甚至會抱怨,為甚麼別人在台上幾分鐘的演出可以賺到如此高的名利,但自己收入與他們有如此大的差距?只要想想別人的曾經付出,再問問自己有沒有努力過,便可釋然。
提供誘因 不計成本追求卓越
社會對不少卓越人物所給予的回報,往往與經濟學中的「錦標理論」若合符節。奧運獎牌得主可能只比別人跑快0.01秒,跳高半厘米,但卻可得到幾乎全部的榮譽與獎金。在軍事上,敵人戰機的性能比你的稍高一點,可能便可使你感到處處受制,無法還手。在學術上,高手的理論只要比我們的更簡單,而又能有效解釋到更多的現象,我們的理論立時便會無人問津,變作廢物。世界便常出現這現象,在激烈的競爭中,比別人稍勝一籌的,往往能拿到比別人豐厚得多的回報。
有人會認為此種回報機制不公平,但它卻的確有其優點。它能夠提供誘因,使人不計成本追求卓越,為了一點點的進步,付出大量的時間與汗水也會在所不惜。人類在歷史中種種的進步也是從此而來。
我們見到別人成功,不用眼紅。世界中錦標很多,只要在自己的領域中努力,一樣可奪取錦標、此事說難不難,只要是有心人,便可做到。我認為關鍵是張漢傑校友所提到的一絲不苟,亦即做事「認真」便可。「認真」看似簡單,但日久有功,必有奇效。但很可惜,部分香港年輕人對此尚未明白,處事馬虎,不求甚解,推理粗疏而又不自知,很容易被內地來港的尖子學生比下去。此點很使人嘆息,但我們只要記着處事認真,終也會見到成果。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62

回眸2012年經濟大事 雷鼎鳴

1 : GS(14)@2013-01-01 12:32:30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4%A7%E4%BA%8B/63955
2012年即將過去,多年後,當我們回想2012年曾發生過甚麼事的時候,我們還會記得起甚麼?這裏只談經濟事件,沒有篇幅談其他。
香港樓市乾升 內地改革停滯
香港經濟表現不過不失,但絕無驚喜,若說使人印象深刻的,當以樓市不斷乾升為最。年初至今,中原地產領先指數足足升了20.6%,遠遠拋離去年的8%,甚至超過前年19.3%的升幅。新政府扭盡六壬,連出兩「辣招」打擊需求但於事無補,它並無方法使到公眾相信土地供應將有足夠增幅,樓價繼續上升,但交投疏落。樓價雖與不少人的購買力脫節,但尚未出現1997年間的瘋狂購樓現象,風險雖高,短期內崩盤的機會倒是不大。
中國在外部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相信仍能保得住7.7%至7.8%的經濟增長。不過,過去四、五年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頗使人有停步不前的感覺。內地人民最熱門的經濟話題也是樓市,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件應是習近平的「南巡」。20年前鄧小平「南巡」,替中國的經濟改革打下了一支強心針,其後中國能保持連年高速增長,與此有莫大關係。近年中國經濟改革不但停滯,甚至有「國進民退」此等倒退現象,重新確立市場自由競爭鼓勵民企的方向,極有必要。習近平若真的能舉起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旗幟,其威望必能提高。
歐美日陷長期困局
美國財赤困局未解,QE3推出後,失業率稍有回落,但距離目標仍然甚遠。財赤所造成的「財政懸崖」,使到市場擔憂,但我相信其墮崖的機會不大。倘若真的墮崖,只反映靠政治角力去配置資源是一極無效率的方法,美國的人民也會反彈。不過,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就算不墮崖,美國的財赤一樣不會自動消失,依然會拖着美國經濟後腿,經濟會出現長時間的滑坡,困擾全球。
歐洲經濟乏善可陳,現時的財政困局是半個世紀以來「少做事多歎世界」的低儲蓄高福利所造成的,絕不可能在三兩年間消失。但危機一旦被世人洞知,便不會再成危機。歐債問題可靠歐洲央行印鈔票去「化解」,此法雖絕非上策,後果堪虞,但可避免經濟即時崩盤,不過,與美國一樣,長期的滑坡不可避免。但若歐洲的財政政策受到法國左翼總統奧朗德不切實際的政策影響太深的話,滑坡也會滑得很急。
日本的財困與歐美相比,不遑多讓。但日本經過二十多年經濟政策失敗後,並不懂得痛定思痛,反而計劃大灑金錢搞無效益的基建,無錢可用則要央行印鈔票。日本的經濟困局看來再過十年也不會完結,但安倍晉三此等政客卻似乎樂於為軍國主義招魂,以圖轉移人民的注意力,這是很不幸的。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88

財政懸崖危機已過去? 雷鼎鳴

1 : GS(14)@2013-01-05 13:38:1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E%BB%EF%BC%9F/65443'在除夕與元旦日美國參眾兩院達成協議,以257對167票支持年收入超過45萬美元的家庭才要加稅,遺產稅免稅額維持在500萬美元,但稅率從35%提高到40%。本來1月1日便要自動加稅及削減政府開支的機制不用開動,市場似乎認為「財政懸崖」危機已渡過,世界各地股市剎那急升。
「自殘」機制逼不出化解方案
「財政懸崖」危機真的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嗎?要回答這問題,必須先明白「財政懸崖」的背景。
美國政府的欠債雖比不上日本、希臘、意大利等國,但在2012年11月30日已高達16.37萬億美元,早已超過了美國的GDP,這麼高的債務對其經濟有很大的威脅,光是付利息,隨時也可耗掉GDP的幾個百分點。美國有一條奇怪的法律,只有國會才有權決定可否容許政府借債。2011年,國會又有爭議,要決定是否提高債務上限(即容許政府多借一些錢),若要提高,財赤則更難解決,若不提高,政府則無錢運作。在那年的8月2日,國會終決定提高債務上限,以濟燃眉之急,但同時成立一包括有兩黨議員的「超級委員會」,其任務便是要在11年11月前提出一方案,使到未來十年中可減債1.2萬億美元。假若「超級委員會」無法提出大家可接受的方案,那麼2013年1月1日美國便要自動大幅加稅及要削減政府開支,亦即有懸崖在前,大家要跳下去。
設計這個「財政懸崖」自殘機制的用意,顯然是要迫使「超級委員會」一定要完成任務。他們若搞不出方案,大家便要自插一刀,「不成功便成仁」。可惜這樣的威脅並無多大的震懾作用,11年的11月,「超級委員會」基本上是交了白卷,步向「財政懸崖」的機制於是啟動。
「超級委員會」的失敗其實毫不值得奇怪,這些議員早已知道,就算他們不能成功減債,也絕不用跑去自殘,他們大可在最後一分鐘達成妥協立下新的條例阻止墮崖。但我們不要忘記事情的本末,「財政懸崖」的設計目標本在迫使政府減債,現在任務毫無寸進,政府欠債反而增加了,就算能避得過自己搞出來的墮崖懲罰機制,又怎能說債務危機已經化解?
拖延問題 減債無寸進
其實不單債務危機仍在,「財政懸崖」危機也只是被推後兩個月,並沒有消失掉。現在政府開支沒有怎麼減少,大家同意的條件是兩個月後再為債務辯論。到時美國政府又會入不敷支,國會又要決定是否提高債務上限,形勢與2011年時一樣,只是美國政府欠下的債務比前更多。兩黨又要重新談條件,但若有新的懸崖出現,是否又會有墮崖危機?以今次的經驗看來,將來也很難真的會墮崖。更大的可能是大家拖拖拉拉,討價還價,最終的後果是比墮崖平淡得多的經濟慢慢滑坡。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07

為甚麼歐洲經濟長期停滯? 雷鼎鳴

1 : GS(14)@2013-01-08 00:16:53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B%AF%EF%BC%9F/65885
有位朋友是文學博士,思想素來前進,居住在歐洲大陸近30年,在那裏的大學工作。這位朋友最近過港,談話間對歐洲的前景充滿悲觀。因何若此?朋友認為,歐洲不少國家已養出很多只懂爭奪利益不事生產的懶人。若想周末多工作一點時間多賺錢,會有工會人員橫加干涉;參加義工有人會認為你是在搶他們的飯碗;有些工作甚至禁止非工會會員參與。根據法例,有些工會領袖不能被開除,他們一部分變成寄生蟲,有些甚至把阻礙別人的生產活動看作是己任。朋友也說,很多歐洲人對中國極度害怕。
工會式保護主義 阻礙生產
西方的工會會員人數近30年來不斷下降。據官方數字,美國工作人口中工會會員人數比例從1970年的23.5%跌至2011年的11.8%,歐盟則從37.8%跌至不到25%。不過,歐盟中仍有七個成員國有超過一半工作人口是工會會員,其影響力仍在。工會的任務本來是保護勞工權益,但有時卻是過了頭。幾年前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汽車工業要政府用納稅人的錢打救,世人才驚悉,只有中學學歷的汽車工會普通成員,平均年薪加福利竟高達15萬美元,遠超美國人民的薪酬。沒有津貼的話,叫這行業如何面對世界性的競爭?歐洲工會的勢力比美國只會更強,不是更弱。
歐洲的工會最怕的便是面對競爭,一有競爭,工作隨時有人肯做,保護主義便難以貫徹。歐洲工會式的保護主義本身其實違反人身自由,僱主與僱員若雙方你情我願,簽訂工作合約,工會又憑甚麼可以剝奪非會員的工作機會?但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就算阻撓得了本國人民的工作機會,工會也無法阻擋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我相信這是西方工會力量走下坡的根本原因。
上文提到很多歐洲人害怕中國。對,是「害怕」,不是「反感」或「不滿」。
此點我在2005年早已領教過。當時有位奧地利的電視台記者來訪問我,要我談談中國甚麼時候才會解體。我對此問題頗為驚訝,因我看不到中國解體迹象,連忙相詢為何奧國人民對此話題感興趣。答曰,歐洲人有一深潛的恐懼,便是「黃禍」重臨,若中國解體,此禍或許可免。
害怕中國勤奮勞動人民的競爭
中國的軍力遠遠威脅不了歐洲,那能引起恐懼?中國的遊客湧到歐洲,做遊客生意的會笑逐顏開,其他人或許會對遊客的言行反感或對他們有錢花霍感到眼紅,但不會是恐懼。中國的人權紀錄就算差勁,歐洲人只會覺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不會有恐懼。中國的「地溝油」產品,也動搖不了歐洲,眾所周知,歐盟對產品安全標準要求極高,劣質產品不易過關。那麼,他們害怕甚麼?我相信是來自中國勤奮的勞動人民的競爭,他們顯示出,若大家肯努力工作,產品的競爭力會很大,人民的收入上升速度也會很快。中國的經濟愈是成功,產品愈受消費者歡迎,歐式保護主義愈會感到威脅。
人類有兩種與生產有關的活動,一是真正生產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二是把產品作出對己有利的分配。後者沒有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但卻符合自己的利益。任何社會都有「造餅」或「分餅」的活動,但若太多的資源與精力用在「分餅」之上,不事生產,那麼,這個社會也會掉進無休止的爭奪資源的泥沼中,慢慢地大家都變成爭鬥的專家,但卻不再懂得生產,經濟也就停滯不前。歐洲似乎已陷於這個處境,前景不妙。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