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襲!BuzzFeed估值8.5億美元 遠超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214
美國的一家新媒體網站 BuzzFeed 獲得了來自風投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5000 萬美元投資,其估值也因此上升到 8.5 億美元,已經超過《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等傳統大牌媒體。
BuzzFeed的新聞內容涵蓋甚廣,從阿貓阿狗的小新聞到嚴肅的正規新聞都囊括其中。
BuzzFeed 創立於 2006 年。目前,該網站每月訪客達到 1.5 億人次,同時創始人 Peretti 透露,BuzzFeed 2014 年上半年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投資方 Andreessen Horowitz 認為,該公司的營收有望在今年年底破億。去年,該公司預計2014年的總營收將達到1.2億美元。
BuzzFeed 的新聞題目非常吸引人眼球,除此之外,點開這些吸引眼球的數字+關鍵詞,你會看到文章內容由許多圖片+短小精悍的文字組成。部分的圖片內容還添加了多媒體功能,讀者可以與之產生交互。作為讀者,你可以選擇這篇文章給你的感受:LOL, Cute, WTF, OMG等等,鼓勵用戶分享。創始人Peretti 的新聞觀就是:令人動情的,社交化的,引發分享的。
數據還顯示,在 BuzzFeed 的總訪問用戶中,超過 50% 來自社交網絡。也就是說,很少人直接打開網站主頁閱讀文章。
但也有許多人對Buzzfeed 的內容進行批評,因為 Buzzfeed 上的確太多流行文化、快餐式的內容,尤其是有許多動物賣萌類的新聞,一度讓人笑稱是“阿貓阿狗新聞站”。
Peretti 曾經向全體員工發過一封郵件,談了他對公司運作的思考。其中,關於營收方面,他是這樣說的:
“有的公司只關心新聞,結果把“輕內容”和廣告居於次等位置。而有的公司只關註流量,導致了優秀的記者也不會花時間去聯系資源做深度報道。另外還有的公司只關心廣告收入,讓編輯們弄出新的板塊和內容,就只是為了品牌贊助。幸運的是,我們避免了這些問題。我們喜歡輕松的資訊,也喜歡深度的內容,也制作了真正吸引人的廣告。當我們對這三樣都非常在行時,就能造福很多人。”
據彭博新聞社引述媒體研究公司BIA Kelsey副總裁表示,“BuzzFeed很有潛力,在多個關鍵領域都開始有了一席之地。他們花了很多錢在研究哪些內容有人讀的問題上。如果你投資BuzzFeed,我絕對能理解這是為什麽。”
《華盛頓郵報》開啟“Uber模式”:新聞媒體面臨一場新地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7.html
黑馬說:《華盛頓郵報》推出了一個類似Uber的開放平臺,意圖帶來一場媒體界的全面變革。按照國內流行的說法,這是“互聯網+”與傳統新聞媒體行業結合後,引發的巨大改變。
文 | 劉曠
編輯 | 王冀
說起Uber的成功,不只是因為它打造了一個縱橫全球的打車平臺,更多的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如今在教育、電商等眾多領域都開始流行Uber商業模式。讓人感到驚喜的是,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竟然對外宣稱要做新聞媒體界的Uber,意圖帶來一場新聞媒體的全面變革。
《華盛頓郵報》推出的這個“Uber平臺”取名為“才華網絡”平臺,其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自由撰稿記者的線上網絡平臺,然後很好地促成新聞媒體組織與自由撰稿記者的工作配對。加入到該平臺的自由撰稿人將會有個人履歷頁面,陳列專業經驗、報道專長與作品介紹,然後編輯會指派重大新聞報道或者行業評論的相關任務,自由記者也能發表新聞企劃想法讓編輯挑選,以達成新聞社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找到撰寫即時新聞的專才,並按酬勞付款給自由記者。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了:這和今天國內的自媒體平臺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大家不要忘了,今天國內很多的自媒體原先並不是媒體從業者,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相關訓練,大多數人寫文章都是信手拈來,想寫啥就寫啥,嚴重缺乏專業的新聞精神。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那麽,這種模式將會帶來一場怎樣的新聞媒體革命呢?我們先來看看當前國內外的媒體發展形勢。
國際形勢
從當前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的動作來看,它們都在試圖重塑整個新聞業。
1、就在《華盛頓郵報》宣布推出“Uber平臺”的前一天,谷歌對外推出了一套名為“新聞實驗室”(News Lab)的新工具。“新聞實驗室”能夠讓記者在谷歌地圖、谷歌提示(Google Alerts),以及公共數據查找器(Public Data Explorer)等工具中查找信息,並在YouTube上建立新聞發布頻道,發布權威的、有新聞價值的內容。
此外,谷歌的“新聞實驗室”還通過與主要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衛報》、CNN等展開合作,來對外展示其工具的實用性。
2、全球第一科技巨頭蘋果目前也正在打造一款名為“Apple News”( 蘋果新聞)的新聞聚合應用。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倒不是因為蘋果要做新聞了,而是蘋果在6月14日公布的招聘啟示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蘋果招聘啟示中除了新聞專業本科學歷、5年新聞工作經驗等“硬性”要求以外,還提出了許多“軟性”要求。比如:“有雄心壯誌且註意細節”、“能和世界各大新聞機構
3、互聯網上充斥著海量的資訊,但高質量、受用戶喜愛的內容或產品始終是稀缺資源,對優秀內容或產品供應商的爭搶從來都是平臺們最願意幹的事情。Facebook在推出一款名為“Paper”的新聞聚合應用失敗之後,試圖再次通過其平臺巨大的流量入口來吸引權威媒體入駐,並向媒體推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廣告收益全部分給媒體,Facebook不收取一分錢。
4、讓新聞界感到頗為震驚的還有日前剛剛宣布全面轉型的BuzzFeed,它從過去主打娛樂新聞轉型到更加註重信息的嚴肅和深度。BuzzFeed擁有400多人的編輯團隊,其中包括170名一線新聞工作人員。它從2014年開始嘗試報道即時和深度新聞,為此還刪掉了4000多篇早期的稿件。
國內形勢
說到國內的新聞媒體,目前也正在流行一股全面化的自媒體之風,而且正在形成三個不同的局面。
1、PC端。目前,國內PC端新聞媒體平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推出了自媒體專欄,其中主要以百度百家和虎嗅、鈦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為主。尤其是百度百家,憑借著百度新聞強大的入口流量,以及業內最高的自媒體廣告分成模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和知名媒體評論人士加入。
2、新聞客戶端。目前,新聞客戶端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網易、騰訊、搜狐、鳳凰、新浪等為代表的傳統門戶新聞客戶端;另一類是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新聞為代表的興趣推送聚合媒體客戶端。這些新聞客戶端有兩個新動作值得關註:一個是新浪推出的精讀模式,能夠兼容圖、文、視頻、超鏈、微博五位一體;另一個則是騰訊剛推出的快豹,讀者在快豹里能隨時對文中的任何語句進行吐槽、評論。
3、微信公眾號。盡管仍然有一些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把微博當做自己的發聲方式,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還是更願意把微信公眾號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移動窗口。經過了一輪野蠻增長之後,微信平臺終於發出了要保護原創的聲音,但是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騰訊目前的原創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在微信公眾平臺,仍然有大量的原創自媒體和媒體沒有受到保護,抄襲之風仍然盛行。
從國際以及國內的整體形勢來看,新聞媒體界都在發出需要變革的聲音,而《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恰好迎合了當前的需求。這種模式的推出將會帶來兩個方面的變革。
變革一:業余自媒體將受沖擊
從國內新聞平臺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媒體已經開始常態化,但內容的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同時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也導致了自媒體開始泛濫,大量的自媒體報道都嚴重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和嚴謹性。
自媒體本身的運作門檻很低,很多自媒體在對事件的觀察與探索上,也都只停留於表面,只是盲目追逐熱點,在研究深度上非常有限。而《華盛頓郵報》推出的“Uber模式”必然會得到國內外媒體機構的效仿,它將會對當前大量的業余自媒體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很多自媒體在商業盈利上就存在著先天不足,一旦平臺對專業新聞記者大力支持,勢必導致業余自媒體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
變革二: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發生改變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以及新媒體的崛起,本來就對傳統媒體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定然會對整個傳統媒體行業造成更強大的沖擊,甚至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
過去傳統媒體記者都需要按照新聞機構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采訪、撰稿,甚至排版,辛苦奔波不說,常常還需要加班加點,工作相當不輕松,同時因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而現在《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給了這些專業傳統媒體記者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同時工作性質也將變得更加自由輕松,未來將會有大量的專業傳統媒體記者加入到這類平臺當中來。
總體看來,Uber掀起了專車時代,而《華盛頓郵報》推出“Uber模式”平臺則將會帶領新聞媒體走進專媒時代。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編輯王冀 , 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1年《赫芬頓郵報》被AOL以3.15億美金的價格收購。在AOL和Verizon合並後,《赫芬頓郵報》如今成為了Verizon的一部分。
今年已經66歲的赫芬頓昨天在一份向員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希望把註意力轉向全球都關註的健康養生話題,專註於Thrive Global的發展。新一代年輕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很容易損傷身體,他們壓力太大。這是一個全球普遍的問題。”
事實上,此前赫芬頓已經出版了包括《Thrive》、《睡眠革命》(The Sleep Revolution)等養身類書,Thrive Global也作為《赫芬頓郵報》的一部分存在了一段時間。選擇離開,赫芬頓表示是因為“兩者的平衡越來越難”。她在聲明中表示:“Thrive Global已經從一個概念發展到實質性的階段,擁有了投資人、員工和辦公室。我已經沒法兩頭兼顧。”她還在接受采訪時稱,選擇什麽時候離開很重要。
Thrive Global的最新一輪投資是由Lerer Hippeau風投領投的,該風投也是同為《赫芬頓郵報》聯合創始人的Kenny Lerer和另一位《赫芬頓郵報》高管Eric Hippeau創立的。
目前投資Thrive Glboal的財團中的重量級企業和個人包括,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家族財富基金Blue Pool Capital,Greycroft Partners,Zoe Baird,以及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聯合創始人雷-達里奧(Ray Dalio),Napster創始人、Facebook首任總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和NBA金州勇士隊球星安德烈-伊戈達拉(Andre Iguodala)。
對於赫芬頓的離職,AOL CEO Tim Armstrong表示:“阿里安娜是非常有遠見的先鋒創業家,她創立的《赫芬頓郵報》已經成為一個革命性的新聞平臺,今天《赫芬頓郵報》的地位已經鞏固。AOL和Verizon將會繼續努力為它帶來增長。”
過去一年,赫芬頓一直致力於健康和養身課程的宣講。真正成立Thrive Global公司是在今年6月。盡管赫芬頓和公司的合同要2019年才到期,但是公司還是允許她創立自己的新公司。
Thrive Global是一家提供線上和線下的健身課程、健身工作室以及健身證書的公司。正式啟動要到今年11月份美國大選結束後。公司將和一些夥伴公司合作,為企業提供員工健康的整合方案。這些合作夥伴包括提供冥思訓練的Bob Roth和David Lynch基金,睡眠教育的Sense by Hello,身體訓練的Altus以及飲食和營養的Thrive Market。據悉,Thrive Global已經開始幫助埃森哲進行實質性的訓練,並開設健身工作室。
赫芬頓致力於健康方面的研究與她的個人經歷不無關系。她曾在一次與美國NBA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特的聯合采訪中透露,她的小女兒患有厭食癥,大女兒曾經吸毒,這讓她更加關註年輕人的健康。此外,她對於睡眠的要求也非常高。“入睡前一小時我會將所有的電子設備和電話移出我的房間,實體書除外。”她曾這樣表示。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擬離職創業,新公司獲馬雲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2/158097.shtml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擬離職創業,新公司獲馬雲投資
常皓靖
2016-08-12 09:34
離職後,赫芬頓計劃全身心投入她的新公司Thrive Global。
i黑馬 訊 8月12日消息,《赫芬頓郵報》創始人兼總編輯阿里安娜·赫芬頓於北京時間今日宣布,她將從自己11年前與他人共同創建的公司離職,投身建設一個名叫“ThriveGlobal”健康保健網站。
據了解,離職後,赫芬頓計劃全身心投入她的新公司Thrive Global。該公司將會在今年11月成立,致力於解決員工健康、效率和福利方面的問題。
據彭博社報道,ThriveGlobal在上周進行了首輪融資,融資金額為700萬美元,投資方中包括馬雲。
資料顯示,赫芬頓女士是土生土長的希臘人,上世紀 90 年代作為時事記者移居美國。2005 年,55 歲的赫芬頓聯合 KennethLerer、AndrewBreitbart 以及 Jonah Peretti 創立《赫芬頓郵報》,次年便獲得 500 萬美元融資。在 2011 年以 3.15 億美元被 AOL 收購,之後《赫芬頓郵報》業務繼續擴張,在希臘、英國、法國和墨西哥都有分站。此後赫芬頓本人一直擔任公司總裁和主編職務。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赫芬頓郵報
馬雲
贊(...)
分享到:
《852郵報》游清源:子彈已消耗逾半
1 :
GS(14)@2015-03-17 02:04:35
【積極開源】《852郵報》成立剛超過一年,創辦人游清源在訪問時表示,《852》表現較預期理想,也因雨傘運動帶動而令知名度及讀者人數大升,但面對子彈已耗逾半,「今年好關鍵。」經費只夠玩兩年,卻礙於人手有限,游清源指現已跟廣告公司Pixels合作,以六四形式分賬,由Pixels負責找廣告客戶客源,四成廣告收入撥歸Pixels,「估計最快今年底收支平衡」。不過,他不希望引入外來資金,而要自負盈虧,不受其他勢力左右立場。
有別於其他媒體,《852》其中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是贊助(前稱捐助),他指現時贊助收入尚算理想,佔領期間一度收到單月三十萬元捐款,「現時收入已cover一半皮費」,又曾考慮過開班教政治,「香港嘅civic engagement(公民參與)越來越強」。另外,他也積極諗橋開源,在二月推出拍賣平台「bid須有你」,廣邀各方好友將私人珍藏捐給《852》,並拍賣所得收益義捐《852》。外界普遍對《852郵報》的印象是「過份陰謀論」,不少文章的假設和推斷十分大膽。游清源承認,此處有所不足,未來嚴格執行釐清「新聞」及「評論」兩者,建立更強公信力,並會在未來幾個月推出「社論」,確定「立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316/19077973
《赫芬頓郵報》總編辭職
1 :
GS(14)@2016-08-13 14:59:35 美國著名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創辦人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圖),前天宣佈將辭去該網總編輯一職,離巢專心經營新的健康網站。赫芬頓於Twitter上發帖指,「我曾想過《赫芬頓郵報》是我最後事業」,但她亦想透過新網站Thrive Global,推動解決工作過勞問題,原希望能同時經營兩個網站,但發覺不可行,惟有放棄她一手創立的《赫芬頓郵報》。《赫芬頓郵報》於2005年創立,走自由派路線,與保守派的《德拉吉報道》打對台,曾贏普立茲獎,現有9個國際版本,每月有8,100萬讀者瀏覽,2011年被AOL集團收購。有分析指去年收購AOL的Verizon,現計劃收購雅虎,勢令赫芬頓難維持集團內話事權,因此求去另闢新戰場。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3/19734624
英《每日郵報》與中共喉舌合作
1 :
GS(14)@2016-08-14 14:29:16 英國《每日郵報》網上版,近日被發現低調與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網站《人民網》有合作協議,互相繙譯並轉載對方新聞。《每日郵報》強調此舉是為了深入了解中國社會,不影響編輯自主和政治新聞報道。《衞報》發現《每日郵報》網站一些中國新聞報道頁面,右上方會列明該新聞由《人民日報》及《人民網》合作製作,主要是較吸引讀者點擊的高趣味性社會新聞。網站主編克拉克(Martin Clarke)接受查詢時承認與《人民網》有協議,可互用對方新聞,他們由懂中文的員工選材及繙譯,每周約用40則新聞。
■《每日郵報》網站轉載《人民日報》和《人民網》的新聞,網頁右上方會列明該新聞是與該兩機構合作製作。
克拉克強調以上合作不涉金錢交易。他相信合作項目有助公司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政治,強調網站的編輯自主不受影響,亦不會禁止員工使用其他來源報道中國新聞。不過他未有回應關於中國新聞自由狀況的問題。有報道指合作協議是《每日郵報》主席羅瑟米爾早在去年3月到訪中國期間簽署。《衞報》記者質疑《每日郵報》一直沒大肆宣揚,或是怕被質問與中共喉舌合作的尷尬問題。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4/19735378
梅拉尼婭告《每日郵報》抹黑索償11.7億
1 :
GS(14)@2017-02-09 23:43:49 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再次入稟法院,控告英國《每日郵報》去年抹黑她當過性伴遊,令她在生意上損失數以百萬美元收入,要求索償1.5億美元(11.7億港元)。
與部落客庭外和解
法庭文件指,梅拉尼婭作為社會名流、專業模特兒和品牌代言人,「適逢特別、一生難逢的機會……原訴人是全球最多人拍攝的女性之一,本應獲得數以百萬美元收入」,惟詆毀讓這些收入付諸流水。外界質疑難得機會正是出任第一夫人,被質疑公然以權謀私。《每日郵報》去年涉暗示梅拉尼婭當過性伴遊,事後已撤回報道並道歉。梅拉尼婭隨即入稟馬里蘭州法院索償,但未獲受理,至近日再入稟紐約州法院。而另一宗相關案件中,梅拉尼婭與一名曾作類似指控的部落客庭外和解,獲「巨額」賠償和道歉。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9/1992263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