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年所寫文章 - 感覺股市刺激你就輸了!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5/02/blog-post.html
我的文章如何,還得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以下是馬年文章回顧。最後提提你 "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 " ,你認為股市是刺激的地方,那你就已經輸了。如果你能悶悶地投資,不受旁人所影響,相信你會有能力成為另一個股市 Guru 。下篇文章我會分享 2015 年股市之選。
日期
股票
文章重點
結果
準確性
2014 年 4 月
萬洲國際 (288):
你會認購萬洲國際嗎?
看似業務獨特,但其實很多構機投資者(特別是外資),都不喜愛國 內 的食品行業 ,萬一又出現食品問題,隨時”渣都無”,回報和風險根本不成正比。 IPO 短炒?要減價兼且連 Long Fund 都不願坐貨,你還未找到答案嗎?
最後 IPO 因機構投資方面反應差而消取了。雖然後來同年 8 月再減價上市,股價並一度高於上市價一成,但燦爛畢竟短暫,現價比當時上市價下跌三成。
*****
2014 年 4 月
中信泰富 (267):
中信泰富大變身,抵不抵買?
除賭博及政治因素外,我不覺吸引之處。
什麼原因支持這單 Deal?
(1) 有券商 說 可以買入作為 A Good China Proxy 。那我為何不買 A-50? 至少可以減低個別公司的風險。
(2) 有財演 說 作為金融改革的 Landmark Deal ,必定對香港和股民有利中央才會批准,因為以後會有類似的 資 產 注入以這單 Deal 作參考。我肯定這單 deal 的參考價 值 ,但參考它如何「益小股東」還是「搵你笨」,我沒有答案。
(3) 又有財演 說 ,母公司以「溢價」 13.48 元 ( 在注資供佈前中信泰富約在 12.6 元 ) 交易,肯定對中信泰富有信心啦!我相信 說 這番話的有兩類人,一是學術水平有限或二是背後另有目的。沒有考慮注入資 產 的 Value 、沒有考慮作價的 Valuation 、又沒有考慮 Dilution Effect ,簡簡單單就以一個交易價錢就能得出一個「買」字的建議,勁!
一度被炒上$ 16 元以上,但一年 內 大部分時間在 13.48 交易價附近,現價稍稍低於此價。你能把握那一刻機會併在此賣出嗎?
****
2014 年 4 月
通達 (698): 通達=小米?
看公司首重管理層的質 素,他們對公司和小股東的 ”Attitude” 是了解其質素的其中一方法 ,且看他們之前的 corporate events 和參考 David Webb 的文章,你便明白我為何不會投資通達。
還記掛著小米?相信要等至小米將上市前的炒作吧,基本因素還得放在一旁呢!
****
2014 年 4 月
翠華 (1314): 翠華真的吸引?
市場的超高預期及高市盈率,真的吸引嗎?由上市至今,大家一致預期翠華可以靠開新店、成本控制等就能做到每年三至六成的增長,我實在感到高得有點害怕!
股價由 $5.5 元以上以「無不間段」的資態下跌現水平 $2.5 。你可以用名家財演常用的 rationale ,由高位至今下跌超過 5 成,反彈 2-3 成不難呀!還用這方法思考的,我相信你在股市裏還未付足 夠 學費。
*****
2014 年 5 月
賭股: 股息看濠賭股
認為行業趨勢還是向上、公司利潤會繼續增長、派息有保證兼高息,我相信大部份濠賭股可以符合這幾個要求。
我看錯了,雖然以最保守的方法 - 歷史股息看賭股,但還因錯看了行業方向是敗走。
看錯
2014 年 5 月
佳景集團 (703): 佳景有佳景嗎?
在不少券商推介佳景的報告或坊間的報道 中, 以上各「走出去」的新項目會被視為「增長引擎」。樂觀的(或已持貨的)讀者會覺得「走出 去」面對大眾市場,才可以「做大做強」。但必須要注意的是,佳景 2014 年正在參與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 , 最終成績卻是未知之數 !
與翠華和賭股相似,由 $4 元多下跌至 $2 元以下。
*****
2014 年 5 月
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 閱 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 - 以佳景 (703) 作例子
文章多存在著大量的 information biased ,這是 閱 讀的盲點,尤其是財經評論文章和 broker 報告。很多時一般人會被套入作者/分析員的框框,按著他們的意思去思考。
你能以自己的經驗及 common sense 去考量各點的錯與對嗎?不能?輸家耶!從來沒有質疑過任何文章 內 的點子,那你更可能是一個低層次的大輸家!
看文章時能 夠 記著 information biased ,你的層次將變得更高
n/a
2014 年 5 月
賭徒和先知對「科技股」的共識
Baupost Group 在 Micron 的投資佔全個基金的三分之一 ( 約 11 億美金 ) 。 Greenlight Capital 也有近 15%( 約 10 億美金 ) 押注 Micron.
Micron 股價由當時至今升了 4 成了。
*****
2014 年 6 月
維達 (3331):
維達的資 產 注入不遠矣
資 產 注入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 SCA的業績會
- 任命匯豐為顧問
-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另外看看股權結構和 CCASS 資料你會知一二。
結果 7 月就公佈注入 Tempo, Tena 等優質資 產 了。
*****
2014 年 6 月
DYNAM JAPAN(06889) :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DYNAM JAPAN(06889) 董事長在 5 月 30 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 6 月底或 8 月期間發出 10 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 DYNAM JAPAN 股價近 2 成, 5 月 30 日收報 24.3 元。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你有了解嗎?
賭牌?還未有確實時間表,而 Dynam 的股價已跌了超過 4 成了。
*****
2014 年 6 月
中國動向 (3818): 中國動向之「底價」
阿里上市是會擺向過份興奮還是過份恐 㤺 ?中資機構投資者可以冒險不持有阿里嗎? 因此,推算中國動向在阿里上市之時的底價會是 $1.54 。
阿里上市之時曾高見 $1.8 元,比文章見報時升 3 成。可惜,熱情過後只輾轉回落至 $1.3 。
***
2014 年 6 月
主席何價?!
看管理層的質素,除之前提及的 ”Attitude” 外,我們可以比較他們與其他公司的工資水平。
n/a
2014 年 7 月
利標 (494):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筆者相信利標( 787 )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 16% )、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 值 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
一如預期,股價由首天的 $2 以上,一直下跌至現價 $1.4
*****
2014 年 7 月
香港電訊業的加價潮 and
結構變勢加價 利香港電訊業 and
香港電訊股怎能看歷史數字!
整個香港電訊業的 competition landscape 已改變,大家下次續約時可能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各電訊商會大幅提價。
另外,因為蘋果用家很渴望使用如 android 的大 screen, Smartone 必定最受惠此換機潮!
相信不用我多 說 ,香港電訊、 PCCW 、數碼通及和電都相繼創新高了!
*****
2014 年 8 月
白雲山 (874): 偉哥的誘惑
我可以肯定的是白云山中期業績後,當金戈推出市場的消息一出,再加上之後的 AH 股股價收窄的概念(現時 H 股有 25% 折讓),白雲山好快就被炒成「火雲山」,以投機的角度考慮,白雲山還是頗 值 一博的。
曾被炒高至 $29 元,輾轉回落至 $25-26 元
**
2014 年 8 月
燃氣加價還是機多於危
轉嫁所需要的時間,我認為如上年的加價一樣,最多延遲一至兩個月,以傾談供氣的細節安排。一至兩個月的延遲會對 margin 構成多大的影響?我很難想像影響會很大。
不幸地油價由 8 月的港位$ 100 元開始大幅下鋤,燃氣股亦因此而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力。
錯看了油價之影響
2014 年 9 月
何以了解管理層質素
比較管理層的 說 話與事情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留意管理層的一些行為來判斷公司是否 值 得信賴。
n/a
n/a
2014 年 10 月
政治市的考量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面對著重大不確定性,我和大部份人實在連一點基本的分析都做不到,因為我全無能力去估計此政治事件及後的演變。簡單來 說 連會出現的 scenarios 都想不到,如何做 scenario analysis 和估算各事件的機率 ? 又如分析造船業,有關行業趨勢、供求、船價,甚至乎哪些才是決定性因素我都不清楚,我寧放棄。
有人 說 我看錯,問題是你對風險如何取捨。我寧選風險度低可見度高的香港電訊股,其他?在危牆之下當然放棄,因為我們投資是長途賽而不是短跑!
***
2015 年 1 月
炒股的同時請記著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s
因為經濟差而減息所引發的資金流入,究竟何時會完結?在此,筆者希望大家從 First Level Thinker 轉變為 Second Level Thinker ,不要只想著如何「炒」,要想想這個 Rally 會有何變化。套用經濟學的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 ( 中文應該叫邊際收益遞減 ) ,指在投入生 產 要素後,每單位生 產 要素所能提供的 產 量增加發生遞減的現象。現在的「生 產 要素」正正是「減息」和「降準」。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兩次,究竟這威力會在何時減退?沒有方程式,沒有人能預測,只有事後孔明,但筆者的經驗是,第三次得小心,第四次應全身而退站在一旁,若你發現大家對這所謂的「好消息」不再有反應又或者「無乜反應」時,希望你不會還問我:是否要趁低買多些呢?!
第三次已出現了,你還記掛著證券、保險等高位嗎?
****
跟王思聰理論?一開始你就輸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629
2月14日,王思聰出席某捐贈活動。 (CFP/圖)
“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和成為有錢人”。
因此,跟王思聰理論,即便你在道理上、情理上占優,在聲勢上、輿論上你卻註定輸得落花流水。金錢的邏輯,與事實和道理的邏輯,根本不是在同一頻道上。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告訴你,為何跟王思聰理論一開始你就輸了。
王思聰又上頭條了,這回是因譏諷範冰冰、張馨予和汪小菲。有一朋友是範冰冰的粉絲,於是跑到王思聰微博底下留言,理論了幾句。不一會兒,十幾條未讀信息,打開一看,清一色咒罵。朋友趕緊刪了留言,無奈感嘆:“惹不起啊!”
確實,跟王思聰理論是一件太具挑戰性的事,甚至可以說,一開始你就輸了。當然,如果王思聰是有理一方,輸了倒也無可厚非;可如果王思聰理虧了呢?那你也輸了,因為王思聰有數量龐大的“後宮團”,分分鐘將你淹沒在咒罵的口水中。
王思聰的“後宮團”的一大特征:不論王思聰說了什麽,說得對不對,他們永遠站在王思聰一旁。誰批評王思聰,就不僅是與王思聰作對,還是與“後宮團”作對。你跟王思聰理論,那等於是一夫當關、舌戰群雄、“雖千萬人吾往矣”。被汙言穢語罵得體無完膚,很可能就是你的下場。
“後宮團”挺王的立場為何如此堅定?一則,“意見領袖”里,王思聰確實是那種敢說會說型。有時你看他吐槽某些現象,頗有點像《皇帝的新裝》里那個說真話的小男孩,有些不合時宜,但又有那麽點天真的成分在。尤其,王思聰嘲諷他人的技巧爐火純青,一針見血,又帶著看好戲的心態得理不饒人,頗具娛樂效果,這與當下的青年亞文化是契合的。當然,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他有錢,他是首富之子,他敢說的底氣來源於此,他說話的分量也來源於此。
沒有人會小瞧金錢的力量,只是我們沒料到它的力量這麽大。很多人只看到金錢具有直接購買物質和勞動的能力,但實際上,在我們這個時代,金錢已經具備著購買對它認同和服從的能力。
這讓人想起了紅極一時的《蝸居》。宋思明與海藻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屢次要求海藻說你愛我,但海藻或沈默,或是說“我愛小貝”。當宋思明用錢幫海藻擺平了一個又一個棘手的事後,宋思明讓海藻說你愛我,海藻終於柔情蜜意地說:“我愛你。”
海藻的“認同”尚有一個抵抗的過程,王思聰的“後宮團”可沒有。在王思聰的微博底下,充斥著大量類似的回複:“老公操我。”點進去一看,還有不少比例是男性。哪里有什麽抵抗,他們一開口就叫王思聰老公,表示願意放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為他生孩子。
這樣的回複雖不無調侃的成分,但還是證明了“後宮團”早就被金錢收拾得服服帖帖了。他們在潛意識里認同的是這樣的邏輯:有錢,意味著一切,意味著政治正確和道德正確,意味著話語權,意味著他人的絕對認同和服從。換言之,他們壓根就不在乎王思聰說了什麽、說得有沒有道理,只要王思聰是首富之子,他說什麽就是什麽。
1793年的元旦,英國公使馬嘎爾尼來華,他雖未叩開貿易大門,卻趁機觀察清末社會,得出結論說,“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現在回頭看,這句話仍是有道理的,不過還可以完善下,“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和成為有錢人”。金錢是宗教,自然地,就有人信奉金錢、崇拜金錢、服從金錢,一切以金錢為鵠的。
別以為現在網絡上有那麽多“富二代”的負面新聞,新聞底下清一色的批評和指責,就意味著大家仇“富”,這是個認識誤區。不少人可從來就沒有仇視過財富,他們不滿的是他自己不是財富的擁有者,於是將怒氣轉嫁在輿論千夫所指的“富二代”身上,也只有那些輿論所仇的“富二代”他們才敢狐假虎威、指手畫腳。甚至,在指責和憤怒中,隱藏的是他們對財富更深的羨慕感和想得卻不可得的絕望感。
因此,跟王思聰理論,即便你在道理上、情理上占優,在聲勢上、輿論上你卻註定輸得落花流水。金錢的邏輯,與事實和道理的邏輯,根本不是在同一頻道上。那不妨試想一下,在什麽樣的情形下,你才能打敗王思聰?你得盼著萬達突然經營不善,王思聰從首富之子成為落魄商人,這時,如果一個比王思聰更有錢的人嘲諷他,就像他屢次嘲諷汪小菲一樣,你可以成為那個有錢人的“後宮團”,借力打力過把嘴癮。
建立在金錢之上的權威和“正確”,也將伴隨著財富的折損而折損。這還是挺讓人感到悲哀的。因為,從頭到尾,就不關道理什麽事。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車易拍楊雪劍隔空約賭楊浩湧:輸了送1億元原始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67.shtml
導讀 : 創業社群大會上。在2015年度十大創業家的頒獎環節,車易拍CEO楊雪劍現場約戰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並且說明輸的一方都要拿出價值1億元的原始股,送給臺下的創業者。
i黑馬 訊(周路平)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辦。在2015年度十大創業家 的頒獎環節,年度十大創業家之一、車易拍CEO楊雪劍現場約戰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
在車易拍創始人楊雪劍發表完獲獎感言,並對自己的模式信心滿滿的時候,主持人“善意”地提醒她:瓜子二手車創始人楊浩湧近期在接受創業黑馬高端訪談節目<老創>采訪時候表示,二手車電商的戰爭將在這個月底終結。楊雪劍表示嚴重質疑。主持人詢問楊雪劍,是否效仿一下“董明珠約賭雷軍”,向楊浩湧約戰。輸的一方都要拿出價值1 億元的原始股,送給臺下的創業者。
楊雪劍接受了主持人的“挑唆”,並表示,雙方賭局時間為一年,一年之後無論誰輸,都將這1億元原始股送給臺下創業者。同時,她希望臺下創業者給楊浩湧帶個話。楊雪劍之所以敢如此豪言,因為其對車易拍模式的信心,她表示,二手車非標、專業、低頻,需要專業服務商的支持,實現可信任的便捷交易,C2B2C模式才是行業終局。對近期大家都在熱搶的賣車服務,楊雪劍認為,因為地域時空限制,及個人買家對車況認知的局限性,本地C2C交易的價格和效率都不是最好的。以車易拍累計超100萬輛車的交易經驗,以及與C2C等行業夥伴的合作經歷,楊雪劍堅信,因為車易指這樣的C2B平臺,因為遍布全國的車商的活躍參與,車主賣車才更加便捷更好價格。
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為原58趕集聯席CEO,今年11月25日,楊浩湧正式卸任58趕集聯席CEO,並把瓜子二手車獨立分拆。瓜子二手車最大的亮點在於C2C,個人車主把車賣給個人買家。楊浩湧會接受這個約戰嗎?
回顧一年所寫文章 - 感覺股市刺激你就輸了!
我的文章如何,還得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以下是馬年文章回顧。最後提提你 "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 " ,你認為股市是刺激的地方,那你就已經輸了。如果你能悶悶地投資,不受旁人所影響,相信你會有能力成為另一個股市 Guru 。下篇文章我會分享 2015 年股市之選。
日期
股票
文章重點
結果
準確性
2014 年 4 月
萬洲國際 (288):
你會認購萬洲國際嗎?
看似業務獨特,但其實很多構機投資者(特別是外資),都不喜愛國 內 的食品行業 ,萬一又出現食品問題,隨時”渣都無”,回報和風險根本不成正比。 IPO 短炒?要減價兼且連 Long Fund 都不願坐貨,你還未找到答案嗎?
最後 IPO 因機構投資方面反應差而消取了。雖然後來同年 8 月再減價上市,股價並一度高於上市價一成,但燦爛畢竟短暫,現價比當時上市價下跌三成。
*****
2014 年 4 月
中信泰富 (267):
中信泰富大變身,抵不抵買?
除賭博及政治因素外,我不覺吸引之處。
什麼原因支持這單 Deal?
(1) 有券商 說 可以買入作為 A Good China Proxy 。那我為何不買 A-50? 至少可以減低個別公司的風險。
(2) 有財演 說 作為金融改革的 Landmark Deal ,必定對香港和股民有利中央才會批准,因為以後會有類似的 資 產 注入以這單 Deal 作參考。我肯定這單 deal 的參考價 值 ,但參考它如何「益小股東」還是「搵你笨」,我沒有答案。
(3) 又有財演 說 ,母公司以「溢價」 13.48 元 ( 在注資供佈前中信泰富約在 12.6 元 ) 交易,肯定對中信泰富有信心啦!我相信 說 這番話的有兩類人,一是學術水平有限或二是背後另有目的。沒有考慮注入資 產 的 Value 、沒有考慮作價的 Valuation 、又沒有考慮 Dilution Effect ,簡簡單單就以一個交易價錢就能得出一個「買」字的建議,勁!
一度被炒上$ 16 元以上,但一年 內 大部分時間在 13.48 交易價附近,現價稍稍低於此價。你能把握那一刻機會併在此賣出嗎?
****
2014 年 4 月
通達 (698): 通達=小米?
看公司首重管理層的質 素,他們對公司和小股東的 ”Attitude” 是了解其質素的其中一方法 ,且看他們之前的 corporate events 和參考 David Webb 的文章,你便明白我為何不會投資通達。
還記掛著小米?相信要等至小米將上市前的炒作吧,基本因素還得放在一旁呢!
****
2014 年 4 月
翠華 (1314): 翠華真的吸引?
市場的超高預期及高市盈率,真的吸引嗎?由上市至今,大家一致預期翠華可以靠開新店、成本控制等就能做到每年三至六成的增長,我實在感到高得有點害怕!
股價由 $5.5 元以上以「無不間段」的資態下跌現水平 $2.5 。你可以用名家財演常用的 rationale ,由高位至今下跌超過 5 成,反彈 2-3 成不難呀!還用這方法思考的,我相信你在股市裏還未付足 夠 學費。
*****
2014 年 5 月
賭股: 股息看濠賭股
認為行業趨勢還是向上、公司利潤會繼續增長、派息有保證兼高息,我相信大部份濠賭股可以符合這幾個要求。
我看錯了,雖然以最保守的方法 - 歷史股息看賭股,但還因錯看了行業方向是敗走。
看錯
2014 年 5 月
佳景集團 (703): 佳景有佳景嗎?
在不少券商推介佳景的報告或坊間的報道 中, 以上各「走出去」的新項目會被視為「增長引擎」。樂觀的(或已持貨的)讀者會覺得「走出 去」面對大眾市場,才可以「做大做強」。但必須要注意的是,佳景 2014 年正在參與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 , 最終成績卻是未知之數 !
與翠華和賭股相似,由 $4 元多下跌至 $2 元以下。
*****
2014 年 5 月
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 閱 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 - 以佳景 (703) 作例子
文章多存在著大量的 information biased ,這是 閱 讀的盲點,尤其是財經評論文章和 broker 報告。很多時一般人會被套入作者/分析員的框框,按著他們的意思去思考。
你能以自己的經驗及 common sense 去考量各點的錯與對嗎?不能?輸家耶!從來沒有質疑過任何文章 內 的點子,那你更可能是一個低層次的大輸家!
看文章時能 夠 記著 information biased ,你的層次將變得更高
n/a
2014 年 5 月
賭徒和先知對「科技股」的共識
Baupost Group 在 Micron 的投資佔全個基金的三分之一 ( 約 11 億美金 ) 。 Greenlight Capital 也有近 15%( 約 10 億美金 ) 押注 Micron.
Micron 股價由當時至今升了 4 成了。
*****
2014 年 6 月
維達 (3331):
維達的資 產 注入不遠矣
資 產 注入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 SCA的業績會
- 任命匯豐為顧問
-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另外看看股權結構和 CCASS 資料你會知一二。
結果 7 月就公佈注入 Tempo, Tena 等優質資 產 了。
*****
2014 年 6 月
DYNAM JAPAN(06889) :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DYNAM JAPAN(06889) 董事長在 5 月 30 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 6 月底或 8 月期間發出 10 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 DYNAM JAPAN 股價近 2 成, 5 月 30 日收報 24.3 元。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你有了解嗎?
賭牌?還未有確實時間表,而 Dynam 的股價已跌了超過 4 成了。
*****
2014 年 6 月
中國動向 (3818): 中國動向之「底價」
阿里上市是會擺向過份興奮還是過份恐 㤺 ?中資機構投資者可以冒險不持有阿里嗎? 因此,推算中國動向在阿里上市之時的底價會是 $1.54 。
阿里上市之時曾高見 $1.8 元,比文章見報時升 3 成。可惜,熱情過後只輾轉回落至 $1.3 。
***
2014 年 6 月
主席何價?!
看管理層的質素,除之前提及的 ”Attitude” 外,我們可以比較他們與其他公司的工資水平。
n/a
2014 年 7 月
利標 (494):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筆者相信利標( 787 )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 16% )、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 值 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
一如預期,股價由首天的 $2 以上,一直下跌至現價 $1.4
*****
2014 年 7 月
香港電訊業的加價潮 and
結構變勢加價 利香港電訊業 and
香港電訊股怎能看歷史數字!
整個香港電訊業的 competition landscape 已改變,大家下次續約時可能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各電訊商會大幅提價。
另外,因為蘋果用家很渴望使用如 android 的大 screen, Smartone 必定最受惠此換機潮!
相信不用我多 說 ,香港電訊、 PCCW 、數碼通及和電都相繼創新高了!
*****
2014 年 8 月
白雲山 (874): 偉哥的誘惑
我可以肯定的是白云山中期業績後,當金戈推出市場的消息一出,再加上之後的 AH 股股價收窄的概念(現時 H 股有 25% 折讓),白雲山好快就被炒成「火雲山」,以投機的角度考慮,白雲山還是頗 值 一博的。
曾被炒高至 $29 元,輾轉回落至 $25-26 元
**
2014 年 8 月
燃氣加價還是機多於危
轉嫁所需要的時間,我認為如上年的加價一樣,最多延遲一至兩個月,以傾談供氣的細節安排。一至兩個月的延遲會對 margin 構成多大的影響?我很難想像影響會很大。
不幸地油價由 8 月的港位$ 100 元開始大幅下鋤,燃氣股亦因此而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力。
錯看了油價之影響
2014 年 9 月
何以了解管理層質素
比較管理層的 說 話與事情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留意管理層的一些行為來判斷公司是否 值 得信賴。
n/a
n/a
2014 年 10 月
政治市的考量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面對著重大不確定性,我和大部份人實在連一點基本的分析都做不到,因為我全無能力去估計此政治事件及後的演變。簡單來 說 連會出現的 scenarios 都想不到,如何做 scenario analysis 和估算各事件的機率 ? 又如分析造船業,有關行業趨勢、供求、船價,甚至乎哪些才是決定性因素我都不清楚,我寧放棄。
有人 說 我看錯,問題是你對風險如何取捨。我寧選風險度低可見度高的香港電訊股,其他?在危牆之下當然放棄,因為我們投資是長途賽而不是短跑!
***
2015 年 1 月
炒股的同時請記著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s
因為經濟差而減息所引發的資金流入,究竟何時會完結?在此,筆者希望大家從 First Level Thinker 轉變為 Second Level Thinker ,不要只想著如何「炒」,要想想這個 Rally 會有何變化。套用經濟學的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 ( 中文應該叫邊際收益遞減 ) ,指在投入生 產 要素後,每單位生 產 要素所能提供的 產 量增加發生遞減的現象。現在的「生 產 要素」正正是「減息」和「降準」。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兩次,究竟這威力會在何時減退?沒有方程式,沒有人能預測,只有事後孔明,但筆者的經驗是,第三次得小心,第四次應全身而退站在一旁,若你發現大家對這所謂的「好消息」不再有反應又或者「無乜反應」時,希望你不會還問我:是否要趁低買多些呢?!
第三次已出現了,你還記掛著證券、保險等高位嗎?
****
【麻煩大了】馬雲下的一手好棋,但這局還是輸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329
對阿里健康來說,藥品在線零售權具有相當想象空間不假。而電子監管碼所帶來的偌大中國藥品類產品全流程第三只眼的存在,才是千金難買。
陳文欣顯然做了筆好買賣。300萬元人民幣,他將位於石家莊市中心和平東路177號、其自然人獨資擁有的公司賣給了馬雲。還只是正餐前的開胃沙拉,如果一切順利,依據合同他很有可能在兩年內變現英屬維爾京群島阿里某離岸公司9.56%的股權。那,意味著一張18.64億元的支票。
2014年1月23日,一個周四,距這間名叫“河北慧眼醫藥科技”的公司開張,不過281天。一夜醒來,陳已成為了“億萬富翁”。
按照流行說法,他“跨界”的步伐著實大了些。此前,陳文欣稍為人熟悉的頭銜,是深圳一家高爾夫球練習場的運營主管。這樁交易是如何促成的,貌似蔫人出豹子的陳怎會突然出現在千里之外且成功捕獲傑克·馬的歡心,在當時是一個謎。
一個盛產“奇跡”的時代,邏輯有時會變得多余。何況,以先知先覺著稱的馬雲,素來是沃倫·巴菲特理論的優秀執行者——如果等到知更鳥叫了再出門,那麽春天也就過完了。主打互聯網藥品線上交易的“慧眼醫藥科技”,多少讓關註阿里巴巴集團一舉一動的市場人士嗅出部分端倪。
事實上,有助於體現、提升估值水平的多領域重量級投資、參股、控股行動,阿里一直樂此不疲。300萬?誰會在這小case上駐留太久。更重要的是,那筆或許改變交易分量和性質的出價,那個期權性質十個零的延後支付,就像封上黃油裹上保險紙直接鎖入保險箱的神秘禮物,只有極少數當事利益者及經手法律顧問才知曉它的存在。
直至2016年5月19日,28個月後,又一個周四到來。
這個5月,馬雲其實已遭遇了不少的麻煩。
一個多月前,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際反假貨聯盟(IACC)宣布接納阿里巴巴進入該組織。對於曾因山寨與假貨備受指責,以致需要在IPO招股說明書中專項解釋的阿里,這無異於一個重大勝利。或許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反彈,IACC量身定做設計了一個“普通會員”類別。可惜,從Gucci、Tiffany到即將卸任的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鐘愛的Michael Kors,從老牌奢侈品到輕奢新貴,二十余家公司紛紛退出表示不滿。
只將此看作迅速崛起的電商與傳統依賴營銷體系控制定價權企業的對抗,或者是新舊勢力間的博弈,倒也無可厚非。糟糕的是,一封匿名信扭轉了外界此前的簡單判斷。
該封信中,IACC主席與阿里巴巴頻繁互動遭到曝光,尤其前者自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美掛牌後一直持有其股票的事實,難免令人產生聯想。而2016年初加盟阿里巴巴出任集團副主席並專責全球知識產權事務管理的Matthew Bassiur先生,被指在一系列遊說中充分動用了人脈關系。有評論譏諷,美劇《紙牌屋》中的情節正在上演現實版。
結局,可想而知。阿里巴巴在成為IACC會員一個月後被迫退出,馬雲本人原本受邀在該組織大會上的主題演講,也被臨時取消。頗堪玩味的是,素來反應敏捷、應對聰明且強硬的阿里公關團隊,在這看來有些丟臉的事情上,保持了相當克制。
幸好有些利好消息,能夠對沖不快。比如剛剛融資45億美元並以625億美元估值晉升全球最大未上市獨角獸企業的螞蟻金服,迅速公布了其2015年財報,營業收入同比上升84.46%至249.9元億人民幣,凈利潤同比上升44.78%至48.75億元人民幣。
還嫌不夠?再接再厲!阿里影業旗下票務平臺更名同時,宣布成功融資17億元人民幣,整體估值水平達到137億元人民幣。
不是說全球商業領袖、達官貴人誰沒去過阿里杭州西溪園區拜會一下馬雲,就可能怠慢了這個時代嗎?所以,當IACC無奈放棄阿里巴巴之際,在白宮艾森豪威爾行政大廳,奧巴馬與馬雲私密會晤並進午餐。而後,旋風般,傑克·馬又出現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在1873年興建的拉肯皇室花園與一幹歐洲創業家見面。
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太極八法,即化即打。長期熱衷於此的馬雲應對得行雲流水。然而,畢竟還有一句俗話,叫“防不勝防”。這斜刺里的猛然一擊,正來自香港。
5月19日,各主流財經媒體不約而同發布了前一天來自香港證監會的一則公告。該份公告稱,香港證監會收購委員會裁定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違反收購守則,阿里巴巴集團所獲清洗豁免無效。
何謂清洗豁免?根據香港證監會頒布的《收購守則》第26條,但凡在港買殼上市者,當收購上市公司控股權時極易觸及全面要約收購條則,如果想避免這一局面,就要提出申請即清洗豁免,當然還需得到獨立股東大會的通過。而作為通過的前提條件,仍然是對所有原大小股東開出“平等條件”。
那麽當阿里系以64%折扣購入54.3%中信21世紀股權時——其中阿里巴巴集團持股38.1%,雲峰基金持股16.2%,由於與陳文欣的那份秘密協定存在,事實上侵犯了小股東的實際利益,所以“豁免”無效。
但是就像阿里巴巴集團之後回函所稱的,“阿里健康5月18日的收市價5.25港元,較集團擬投資阿里健康前的股價上升533%,我們相信這一股價升幅已經讓阿里健康股東獲益”。錯誤不置可否,結果皆大歡喜,馬照跑舞照跳,還當如何?這便是阿里的潛臺詞。事實上,就在香港證監會裁定書流出市面的這個周四,阿里健康股價進一步上升1.71%至5.34港元每股。
香港證監會對此心知肚明。其實來自阿里公關部的回應過謙了。
2014年阿里系分別有三家公司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包括1月借殼中信21世紀,3月借殼文化中國進軍港股——後者的借殼成本逾60億港元,隨後更名阿里影業(01060 HK)。而至9月19日更是以250億美元融資額成就當年美股最大一宗IPO。這其中,1月的行動具備相當特殊性:市場一度風傳尚在港美兩地上市地選擇中左右逢源的阿里,不排除借殼中信21世紀完成整體資產註入的可能。
投行人士自然對此種風議嗤之以鼻。一個30億港幣市值體量的公司,如何能承載阿里巴巴集團這般哥斯拉級的怪獸?但這並不妨礙炒家們上下其手。“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馬雲金句正好派上用場,以致連高盛、瑞信一幹美歐大佬級資本也不甘落伍,分別在數天內增持中信21世紀股權0.14%和0.04%。收益當然不俗,各自落袋1748萬和266萬港元。而就在交易雙方完成交割後,一天內股價曾勁升4倍,更一度出現每股100元的競價盤,而公司市值則擡轎至300億港元,對阿里而言,這意味著亮出名頭就白賺160億港幣。另據美國著名的第三方金融數據調查公司Factset給出的分析,作為全球市值在50億美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在同一時間內股價上揚9倍稱冠全球。
顯然,阿里確有足夠資本為自己的“疏忽”辯解。
既然香港證監會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阿里集團也好,阿里健康也罷,不傷半根汗毛,大小股東亦是雨露均沾,那麽這份裁定書為何仍然激發市場的關切呢?
還得把視線挪回那位陳文欣先生。首先,公開信息顯示,陳氏的姐姐乃阿里健康借殼的中信21世紀執行董事兼副主席陳曉穎女士。同時,以此次披露的相關信息,細心者不難發現一個疑點,作為捆綁交易對象的石家莊慧眼醫藥科技,從法律角度與中信21世紀並無絲毫幹系。那麽,素來精明的阿里巴巴集團為何大意到錯把馮京當馬涼,更在明知兩者並非一家後,仍慷慨地給出“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不如再來一次按圖索驥。看看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怎樣從花果山上那塊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圓圍的石中蹦出,並最終得到那根上抵三十三層天下至十八層地獄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連馬雲都願重金贖得的金箍棒的。
註意幾個時間節點,2013年4月26日,慧眼醫藥科技公司註冊成立;同年8月28日,該公司運作的95095平臺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B2C A證。而按規定只有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A證的企業才能自建網站在線零售。至當年11月1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官網上刊登公告,批準該公司95095醫藥平臺開展互聯網第三方平臺上的藥品零售試點。至此,這家在網端顯示僅有8種藥品、8種醫療器械、8種隱形眼鏡和營養保健品出售的民營企業,成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唯一指定的“改革特區”。
時間銜接針腳細密又環環相扣,的確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很長一段時間內,唯有國家級授權的互聯網藥品交易A證,是包括天貓醫藥館、京東醫藥城等背靠資本巨人的機構渴求卻難得的金字招牌。有關資料顯示,直至2014年7月18日,總局才批準廣州八百方信息技術公司成為第二家第三方試點平臺。任誰都明白“頭湯”的價值。此時,收購慧眼醫藥科技的阿里健康早已風生水起,當然,為此它亦支付可觀代價。
另外,慧眼95095平臺所借助的增值電信經營許可證雖為河北牌照,但技術支持上卻得到中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機構共同支持。
滿天神佛幫襯自然有一個重要理由:在該平臺上總局將努力推廣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碼。
這個名詞眼熟嗎?沒錯,它將引出一段舊案和另一位神仙人士。2008年8月1日中國《反壟斷法》正式實施當天,包括北京兆信信息、東方惠科防偽在內四家公司聯合向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監督總局,而訴訟的理由是請求確認其推廣的產品電子監管碼,強制要求企業對產品賦碼交費並加入電子監管平臺是“行政行為違法”。
自2005年內部下發183號文開始,國家質檢總局一直致力於為所有其監管範疇內的品類賦加這一可以溯源的標簽。當年4月4日,該局更是明確了將由中信集團、中國電信等企業幫助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電子網絡產品監管系統。而至2007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再次下文,宣布自2008年7月1日起對包括食品、家電、人造板、電線電纜、農資產品、燃氣用器、勞保防護用品、電熱毯及化妝品等九大類69種產品強制加貼電子監管標簽。
盡管官方宣布一次賦碼成本僅為300元,但作為本已建有完整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部分知名企業,諸如可口可樂、瑪氏德芙、燕京啤酒等自然表達了“反對”意見。身為具體操辦電子監管平臺的中信國檢公司,更令原本的市場競爭者領略到“降維式攻擊”的不寒而栗。打量一下這家6000萬元註冊資本公司的股東方吧:中信21世紀占50%股權,中國電信旗下華信郵電占20%股權,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占30%股權。還有兩點殊為關鍵: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與所持股權相匹配的1800萬元出資,由中信21世紀公司以不計利息方式墊付;中信國檢9名董事中,中信21世紀一方獨占五個席位。
而中信國檢董事長,恰恰正是中信21世紀執董、副主席陳曉穎,陳文欣的大姐。
陳曉穎出生於1963年,1989年在開曼群島成立私人公司,1990年代先後改制控股遼寧省兩家原國有大型電力企業發跡。2000年2月,陳曉穎宣布以每股0.051港元價格共計1.17億港幣控制香港上市的永富建設國際78%股權。之後4年,該公司多次與中信集團產生資產交易,特別是在3年後獲得後者註入中國唯一電子報關公司東方口岸及擁有電信增值服務牌照和優質特服號碼資源的北京鴻聯九五公司。2004年,公司名字正式更改為中信21世紀,而陳本人在獲益頗豐後得以留任主管實際工作。又過了10年,阿里巴巴集團接棒,阿里健康橫空出世。再一次,公司6位董事中5人離職,而陳,仍是不動如山的那位。
個中原因大可以從阿里健康財報中得到答案。2015年7月阿里健康發布上一財年報告,營業收入3718萬港元,其中主要來自電子監管業務。至當年的9月30日阿里健康又頒布了2015上半年的財報,半年營業收入2137萬港元,同比上升14.6%;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從6.3%大幅升至22.4%。請註意報告中指出,半年內公司“其他收入”一項僅991.4萬港元,且大多來自利息收入。毫無疑問,來自電子監管平臺及賦碼收入構成這家上市公司的絕對權重。
一切回歸到本源。藥品在線零售權具有相當想象空間不假。而電子監管碼所帶來的偌大中國藥品類產品全流程第三只眼的存在,千金難買。
很可惜,2008年那一幕在2015年1月25日重現。針對慧眼醫藥科技獨家控制藥品電子監管碼的事實,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一紙訴狀將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訴至北京一中院。只不過相較八年前,這一次在業已改變的氣候下企業家們理直氣壯許多。“官商勾結,出賣國家公信力,為利益集團謀取不法收益”。措辭之激猛鏗鏘大不同於以往。
北京一中院的駁回在預期之中,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的反饋則令不少人大跌眼鏡。2月20日,該局正式公告暫時叫停藥品電子監管,並就未來藥品電子監管內容修訂公開征求意見。23日阿里健康宣布啟動向官方移交電子監管網系統事宜,而至4月,阿里健康再度告知外界,將獨立興建第三方醫藥電子監管貼碼平臺,同時向食品領域滲透。這大概是另外一出大戲的開幕。
至少那份18.64億的特殊協議,2016年3月30日已是最終變現日期,現在看來再多的0也會變成零。讓馬雲掏支票終究還是有先決條件的。在公平的高爾夫球賽事中,一桿進洞是小概率事件,陳文欣應該懂的。
三星輸了"滑動解鎖"專利官司欲上訴:蘋果在扼殺創新
據科技博客VentureBeat報道 ,由於美國上訴法院昨天維持有利於蘋果公司的原判,三星在今天發表了一份聲明,聲稱“正積極探尋將此案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可能性”。
此前,據法新社報道,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在周五恢複了一項裁定,認定三星侵犯蘋果專利需賠償1.2億美元。最新裁定標誌著這場激烈的專利戰再次發生反轉。
法院稱,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三星侵犯了蘋果滑動解鎖、自動更正以及快速鏈接(quicklinks)專利。快速鏈接功能可以自動將地址和手機號碼等信息轉化為鏈接。在最新版iOS 10操作系統中,蘋果公司已不再使用“滑動解鎖”功能,而是改為讓用戶“按下Home鍵”以解鎖手機。 本次判決恢複了三星應向蘋果公司賠償1.196億美元的原始裁定,此前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庭(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在2月錯誤地作出了駁回這一裁定的判決。
此外,美國最高法院定於10月11日就另一起涉及三星與蘋果設計專利糾紛的案件舉行聽證會。三星今天還就第二起案件發表了另一份聲明,聲明批評蘋果正尋求獲得一項裁決結果,“通過阻止新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努力來抑制創新,包括設計上的創新”。
以下為三星聲明全文:
通過科技豐富人們的生活,是我們一切努力的核心目的。我們打破傳統界限、開發新產品、甚至全新產品類別的傳統,已獲得全世界的行業、設計和商業專家的廣泛認可。這種精神還在我們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的針對蘋果的當前訴訟中有所體現,美國最高法院已同意在2016年10月11日就此案舉行聽證會。
三星之所以將此案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是因為我們相信設計專利法規被解讀的方式與現代發展潮流不符,原因就在於它不利於競爭與創新,不利於消費者的選擇。
這將是美國最高法院在120多年里聽證的第一樁設計專利案件,因此意義重大。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可以導致專利法規得到合理解讀,因此,究竟是有利於未來的創造和創新,還是抑制未來的創造和創新,都要看此次裁決的結果。
我們請求最高法院在如何正確推行一項早在21世紀現代技術問世前就已制訂好的法規上提供指導。 在設計專利法規於17世紀制訂出來的時候,產品更為簡單。它們更有可能與勺柄或地毯形狀之類的東西有關,只是為了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相比之下,目前光與智能手機有關的專利就超過20萬項。
由於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做出的巨大投資而得到承認,我們當然支持設計保護。例如,我們過去五年獲得的國際工業設計大獎的次數是最多的,而在過去十年間我們總共獲得了近800個設計大獎。
但問題在於,蘋果希望獲得一項裁決,通過阻止新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努力來抑制創新,包括設計上的創新。按照蘋果方面的說法,一項智能手機設計功能專利的持有者,有權從整個手機的銷售中獲利。鑒於與智能手機有關的專利超過20萬項,這種裁決就低估了剩余智能手機專利持有者所作出的貢獻。
在這種不公平的環境下,創新活動將會受到抑制,廠商會擔心某款產品因為侵犯某一項設計專利而遭遇訴訟和利潤損失——無論這項專利是多麽微不足道。例如,由於蘋果擁有一項與圓角前屏有關的設計專利,該公司獲得了與三星多款手機銷售的所有收益。這種裁決不利於創新者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的努力。
三星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廠商會因此輕功能、重外形,讓身為機會主義者的“專利流氓”展開又一輪訴訟。在此案中對三星持支持態度的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戴爾、惠普和eBay這樣的全球知名科技公司,50位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十多個代表消費者和小企業利益的公共利益團體和商業組織。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所有各方都主張,這項有利於蘋果的聯邦巡回法院判決應該被推翻。
我們的擔憂已經超越了對某一款產品、甚至我們自身利益的範疇。我們相信,最高法院在如何在21世紀正確推行設計專利法規上的明確指導,將有利於促進競爭,為未來幾年的創新者和消費者帶來廣泛的益處。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如此看重這場紛爭;正因為如此,這麽多科技行業領導者才站在我們的一邊,這完全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具競爭性的環境,為創新者、為消費者、為你我創建更一個美好的未來鋪平道路。
熱點|輸了官司 不過Jordan也許就此和喬丹撇清了關系
美國籃球明星、“飛人”邁克爾·傑弗里·喬丹在2015年的10月曾來過一次中國,不是參加其它商業活動,而是為了自己的Jordan品牌30周年慶典站臺。當時現場群星閃耀,場內匯集了諸多國內文體界的明星。大咖們見到籃球之神,瞬間變成“小粉絲”,聲稱自己是Jordan鞋的狂熱收藏者。
但,那次由NIKE(Jordan品牌是其旗下子品牌)主導的廣受關註的活動並沒有給這個品牌帶來扭轉性的好運氣——在這家美國公司與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喬丹體育長達近五年的訟拉鋸戰後,終是塵埃落定。
今日上午,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喬丹”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系列案件進行公開宣判。
到底是誰贏了?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系列案件共涉及68件商標。今日最高院宣判的10件商標中,有3商標被最高院判不能使用“喬丹”中文商標。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商標實際上屬於喬丹體育的防禦性商標(被應用於酒精飲料等),且尚未被實際使用在生產銷售中。按照這家公司回複記者的解釋是,被駁回是“因申請時間較短。”
絕大多數人關心的實際上是喬丹的體育用品,即其鞋、帽、服裝等產品,這也是這家公司主營業務,此次卻並不在審判之列。喬丹體育對此給出的回複是,公司主要使用的4項商標(如下圖)在本案開庭前已被最高院駁回了Michael Jordan的再審申請。這家公司稱,“我司在該系列案件中取得了68件商標中65件的勝利,並且生產經營所使用的中文、拼音和圖形商標全部可以正常使用,生產經營並不會受到影響。”
“換而言之,喬丹體育主要經營的25類商標主要是鞋類、服飾等商品,並不在此次審判的範圍里。所以,按照法律來說,這家公司在生產銷售這幾個品類的產品時還是可以繼續使用這些中、英文商標。並且即使在最高院再審的這些案件中,最高院也僅僅是“判令由商評委重新裁定”,商評委最終會如何裁定還需等到正式的裁定文書出具後才能知曉。”北京煒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鞠秦儀解釋稱,從全局來看,其實中國的喬丹體育勝訴,美國公司敗訴了。“說成白話即是最高院給了美國的喬丹一個面子,讓他們拿了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安慰獎。”
按照鞠秦儀的說法,技術上,美國的喬丹公司業已走完了全部訴訟程序,沒有了再上訴或申訴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整個這一系列訴訟官司到此已經全部終結。
口水戰依舊在繼續
在輿論上,無論是業內還是網絡上,兩邊站隊的派別觀點都很鮮明。
一方面罵那個中國的喬丹體育是“無良商家”、“無商業道德”。因為,說到底,提及喬丹這個名字,人們多少還是會聯想到“飛人”。最初抱著“僥幸”心理的“擦邊球”起名法如今看來成了“原罪”。
“其實中國喬丹也希望花錢搞定美國(公司),估計條件不能接受而放棄才打官司。”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楊大筠認為,“這個過程對中國喬丹打擊勝過律師的官司,我相信美國喬丹不會放棄的。”
“這個案若不駁回,那川普西服,奧巴馬休閑裝將有可能象喬丹體育一樣充塞市場,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的國際影響會變壞。”美國極限運動運動用品品牌負責人Michael Zhang指出。
另一種則是認為,雖然最初,也許兩者是有相關聯的,但隨著十幾二十年的發展,中國的喬丹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回顧來看,這與區域性的商業氣氛不無關聯。在喬丹體育公司所在的晉江陳埭,號稱是無一巷子不廣告牌地方。一位晉江當地的商人告訴記者,那里的公司名字不少都是極有“意思”的,比如:富達(富士達)、亨利 (亨達利)、美克(美克美家)。她打趣地稱,像這樣的企業太具有“晉江特色”,意思是80後的晉江,對於渴望的發展,在當時起家時,自己沒有文化,國內也沒有樣板可以拷貝,於是便“野蠻生長”。“大多數是小企業,不少都在大浪淘沙里死掉了。做成喬丹這樣有名的,也不太多。”她強調,喬丹不是一天出來的,而是累計了20多年。
對於法院的判定,喬丹本人倒是回答的大氣:“我很欣慰地看到,最高人民法院認可了我保護自己名字的權利。中國的消費者有權知道喬丹體育及其產品和我並沒有任何關聯。沒有什麽比保護自己的名字更加重要的了,今天的判決彰顯了這一原則的重要性。我尊重中國的法律。”
好消息壞消息
Jordan品牌前營銷經理Eric Tian曾向《紐約時報》透露,在中國,喬丹65%的銷量得益於那些將其當作時尚品牌的消費者,只有35%的消費者看重鞋子的性能方面。 (耐克公司的發言人拒絕證實這一數字,但也沒有進行反駁。)
品牌方的理想目標客戶——通常是癡迷籃球並效力於專業籃球隊或大學籃球隊的二十歲出頭男性,他們都還能回想起邁克爾·喬丹職業生涯中的亮點:他在1998年打敗猶他爵士隊贏得的那場NBA總決賽,或是他對陣尼克斯時取得的勝利。
但大多數的中國消費者都太年輕了,他們不記得那些時刻,他們也不會每隔幾個星期就在體育中心重播這些畫面。 “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過喬丹的比賽,”Tian說。
這樣的觀點也獲得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的認可,對於很多90後、00後的消費者來說,喬丹是一個過去式,他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籃球明星。
如今你在其官網上看到的千元的鞋子並不是那些狂人收藏者的目標。那些明星腳蹬的可都是限量級別的稀有品。回到本文的最初,要知道,在中國,購買一雙Jordan籃球鞋意味著你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起初,這鞋子在中國大陸的售價只在100美元左右,但很快地它的經典款售價就超過了500美元。
Matt Powell是一位資深的體育產業觀察家,他曾將Jordan籃球鞋形容為一個“高端、炫耀性的消費品牌。”
“Air Jordon 是細分市場,是給少數收藏者用的,有的款黑市已達一萬一雙。Air Jordon是耐克系列中皇冠。”Michael Zhang告訴記者。
這些人與喬丹體育的受眾顯然是兩類人。後者的銷售價格處於中低端,多為100-200元,主要的銷售市場在3、4、5線城市。據張慶判斷,喬丹體育目前在國內的體育用品公司的行業里在第二梯隊,一年的銷售額在20-30億元左右。
撇開侵權與否不談,從純商業的角度樂觀來說,在大體量的媒體曝光後,消費市場的旁觀者開始意識到了到底哪個是哪個,究竟是怎麽回事情,然後最終做出理性判斷,追球星的就去買貴的那個,而想要性價比的則是買便宜的那個,但也別炫耀有優越感,後者只是一個本土的福建品牌,和特步、匹克、361°一樣。
另外,今日的判決對於中國的喬丹體育來說或是一個好消息。這家公司在2011年11月公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謀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1.125億元股票並上市。但在數個月後受到美方起訴,陷入了長期的訴訟公司中。2014年,喬丹體育雖然過會但仍未取得批文,當時,證監會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因為處於重大未決訴訟中,所以受限。需要等相關因素消除後,才能按程序推進後續工作。
分享經濟4年前和4年後的邏輯不一樣,看不懂你就輸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1/160776.shtml
分享經濟4年前和4年後的邏輯不一樣,看不懂你就輸了
筆記俠
2017-01-11 08:51
我們面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促進、去杠桿,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出現的。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 發布,作者陳馳
陳馳 | 小豬短租聯合創始人兼CEO。小豬短租是依托於分享經濟、為用戶提供短租住宿服務的互聯網平臺。2016年11月完成D輪融資6500萬美元。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商業模式
“分享經濟”在四年前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詞匯,小豬開始做分享的時候受到很多質疑,從我身邊的朋友、親屬,到接觸的VC、PE都認為走不通。中國人不可能做分享,中國人不可能把自己的房子打開讓陌生人住進來。
四年以後,我們發現很大的變化,從概念上大家都知道,出行、住宿、家廚,還有58的二手閑置分享,滲透領域逐漸變多。投資逐漸變成熱點,很多大的基金,包括PE、VC都在這個領域做布局,而且投資金額也不小。
這和四年前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四年前的邏輯和四年以後的邏輯不一樣。中間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本質的邏輯是什麽。今天我給大家做三點分享,分享經濟從這四年的變化過程里,哪些底層邏輯支撐了今天的變化。
一、分享經濟為什麽出現?
分享經濟為什麽出現?物質基礎是什麽?
當然是大量的剩余物質,無論是車、房,還是二手物品,可以分享是因為二手物資有冗余。我九幾年在醫學院,一些綜合性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造成的綜合性疾病相對少見,但是也逐漸出現。我們學醫學的時候,像內分泌科都是一些小的科室。中國在70年代、80年代,都是在物質短缺中成長起來的。放到人類整個歷史上基因的進化,都是在物質匱乏中進化出來的,高血壓、糖尿病這些病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上是很晚出現的。
另外,我們小時候政治課上學的一句話: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需求和生產力嚴重不匹配,或者是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物質短缺的狀態,但是大家沒有意識到隨著中國近30年的後發優勢、快速規劃,在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短缺經濟到富饒經濟。
我們面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促進、去杠桿,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出現的。這個大背景是分享經濟出現的主要邏輯,特別是個人有了剩余的資產和資本進行分享。當然因為生產力、生產效率的提高,大量的勞動時間也會被釋放出來。
我們老一輩的父母工作時長都很長,無論是在工廠,還是在事業機關,很少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再生產,或者所謂的分享。在過去的20年,家庭的車輛從很稀缺到每個家庭有1-2輛車,房子也是這樣。從1995年住房改革以後,近20年的私有住房發展非常快,甚至住房是過剩的,中國據統計也有2000-4000萬的房子電表都是不轉的,這是很大的反差。
二、分享經濟為什麽能成?
第一,因為全人類從長的歷史來看,第一次從所謂的短缺經濟進入到富饒經濟,我們有剩余的資本可以進行分享,這是一個前提。
第二,我們受到最大質疑的只有一個: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個人,VC都認為分享或者是房子的分享很難解決信用和安全的問題。他沒有看到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出現,其中一個典型的特征是連續消除所謂的“信息不對稱”。
以前買二手物品沒有形成閉環的時候,信息沒有解決不對稱,買的床墊有很大的咖喱味,會出現道德風險、信用選擇的問題。但是在互聯網領域會把遮蔽的信息和行為通過閉環的系統逐漸披露出來,或者是幫用戶做篩選,或者通過閉環的信息向雙方發出更多的信息,讓交易變得更加安全。
58、趕集以前做短租房的時候,道德風險非常明顯,房東在分類信息上發了房子短租,照片很漂亮,但是有可能房子的照片是假的。交易很可能是通過電話進行,房東很有可能讓你先打定金,定金打過去後發現房東和房源完全不存在。通過閉環解決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房子需不需要核實信息?早期會。因為是閉環,可以做擔保,能把道德空間消除掉。所有交易基於現在的實名制和信用體系做閉環的時候,身份是可以鎖扣的。本質上做分享的時候不是匿名進行,是在實名下進行。每個人都以實名的身份發布房子、預定房子,每個交易都有實名做鎖扣。
當然和全局的實名制發展有關系,比如手機號的實名,我們可以用到公安部的身份證系統做篩選。從全社會到每個垂直網絡,從電商到很多領域,都有在線交易,和實名做捆綁的時候,全社會會形成信用體系。美國過去出現的信用評級,200-800,200是很差,800非常好。中國也出現了芝麻信用的芝麻分,也是200-800,在小豬,芝麻分700不用付押金,800不用付定金。閉環體系還能沈澱交易的信息,房東是高頻交易的對象,好的評價讓他持續得到訂單,也強化信用體系不斷進化。
通過互聯網的技術很好地消除信息不對稱,把道德風險解決掉,人和人的交易就可以進行。有了閑置的物資、閑置的資本和其他盈余,當互聯網交易環境搭建好的時候整個交易就可以開始,就可以形成自由市場。這個時候平臺效益就開始了,能自我進化、自我沈澱、自我往前發展。
第三,分享經濟會遇到法律和監管的問題。
盡管在全球看,分享經濟是去中心化的趨勢代表,也是後工業化時代出現的去中心化代表,但在歐洲和美洲都遇到一些監管上的麻煩。過去200年是工業化的進程,所有和商業相關的法律和監管方式本質上是200年工業化進程里形成的一些產物,它們為經濟服務。
經濟是前提,經濟後面的自然運行邏輯是前提,法律只是一個結果。工業化進程到尾聲,我們要開始去中心化。去工業化的時候,法律和監管是重新尋找點的過程。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從邏輯上看不是不可改變的東西。盡管有很多矛盾和沖突在里面,但是改革的動力非常強。
後工業化剛剛開始,其中以分享經濟為代表,網約車法律條例也在通過中。大家需要一些耐心,但顯然不是剛性約束。
三、分享經濟興起邏輯
▷第一,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始出現了全球範圍內的所謂“富饒經濟”,生產力第一次大過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二,互聯網的出現,通過連接可以消除所謂“點到點的交易中信息不對稱”問題。
▷第三,法律上的問題不是剛性約束,而是進化或發展的結果。
共享經濟是平臺經濟,有很強的網絡效益,本質上是形成了新的連接,即“去中心化的點到點的連接”,這是非常不得了的。過去200年工業化進程形成了所謂的自由市場,讓企業變成整個經濟的原動力,可以去觀察市場不均衡的地方,可以去做創造。
以前出現了大集團、大流通、大賣場,今天我們可以把新的連接降到個人,會出現不一樣的商業化邏輯。生態多樣性會變得更加複雜,比看到的原有規劃的自由市場更加複雜,進化空間會非常大。
今天的分享經濟只是開始,可以滲透到各個領域,可以賦予到個人,讓個人根據自己的存量資本、資產、盈余,去參與到全域的商品服務中。今天你的房子有閑置的時候,你可以通過連接發布到類似於小豬短租平臺上。跟你隔著千里萬里不認識的陌生人住到你家來,這是新經濟,不是所謂的“社交事件”。
盡管大家對分享經濟從開始的不認可、不合邏輯,到現在開始關註它、認可它,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只是一個開始。
法律是解決社會爭議的最後一道防線,是對最低層次道德義務的規定,考慮當前已經出現或可明確預見的情形的規制;且法律的制定需要一個特定的立法程序。因此,法律具有天生的滯後性,落後於經濟、社會和文明的發展速度。
對於Airbnb、短租等新事物,都有一個認識、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只要是能夠促進社會資源分配,滿足或解決需求的新事物,都會被法律接受,法律也會進行相應調整,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害進行規制,平衡參與各方及社會的利益。
—— 米律專業點評
▷米律,筆記俠合作夥伴,常年法律顧問。米律意為“Mobile Internet Lawyer”,互聯網企業法律服務商,搭建了一套基於法律條款大數據的在線合同生成系統,為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企業合同在線生成,及提供股權架構、融資法律輔導、期權激勵、常年法律顧問等專項法律服務支持。
[本文作者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陳馳。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訂閱號(ID:iheima)]
共享經濟
分享經濟
贊(...)
分享到:
雷軍做手機芯片:成了就是喬布斯 輸了就是堂吉訶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07/1082114.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雖然小米手機已經從巔峰時期回落,但不可否認,雷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雷布斯”一直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喜歡的名字,因為喬布斯是雷軍模仿的英雄。雷軍也是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但當雷軍宣布耗資超過10億元造出了手機芯片,挑戰高通、蘋果、三星、華為這些世界級公司的時候,不信的人比信的人更多。雷軍更像是中國手機行業的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理想很充實,現實很骨幹。
但是,當外界了解了自主芯片對於一家手機廠商,特別是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意義,就能理解雷軍對手機芯片的執著。在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
小米有充分的理由做芯片
2月28日,傳言兩年多的的小米自研芯片終於來了。站在演講臺上的雷軍,捏起一塊小米自研芯片澎湃S1,對臺下觀眾調侃道:“這不是一個‘PPT’芯片,我們已經量產了。”
小米為什麽要做芯片,成為每個人腦海里的不解之題,因為這是一場風險很大的冒險。在國內,目前僅有華為一家手機廠商采用自主芯片,即便出貨量巨大的OPPO、vivo也沒誰敢將自主芯片提上日程。
連雷軍自己也坦承,“做芯片是九死一生,我們抱著十億資金投入,十年研發周期的心態去做。”
在去年傳言最熱的時期,業內關於小米做芯片的原因有幾種猜測。有人說,小米做芯片是因為雷軍不服氣;也有競爭對手說,其品牌的作用大於實際作用;還有人說,是為了印度市場專利的問題;甚至有人說,是政府支持的原因。對於這些說法,哪種可能性更高?在後來的媒體采訪中,雷軍並未直面回複。
雷軍把當下做手機稱為很難的業務,在他看來,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在淘汰賽的階段,競爭會更激烈。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而每一點點的技術突破,在今天手機行業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小米今天做出芯片,只是想證明,未來也會投資做屏幕、相機各個核心器件。
誠然,只有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小米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芯片恰好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目前世界前三大的手機公司(三星、蘋果和華為),都掌握了芯片技術,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也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雷軍說。
事實上,業界也部分認可雷軍的說法。IT評論人士孫永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總歸是推芯片比不推要好,可以有效釋放供應鏈壓力,取得更多的自主權。
雷軍曾對外宣稱,2016年上半年至少有3個月處於供應鏈嚴重跟不上的狀態,這是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小米手機供應鏈廠商的高管曾向媒體透露,芯片是手機專利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小米自主芯片拿到更多的專利,將有助於它解決專利問題。
基帶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小米的手機芯片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字——難。做芯片難在研發技術,難在超出想象的資金投入。在小米發布會現場的體驗區,有位業內體驗者如此評價芯片,“誰花的錢越多,誰做的就越好。”
對此,雷軍也坦承,“我聽說做芯片的,他們做那種旗艦芯片每一代的投資都在十億美金以上。”
“芯片產業的研發持續高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決定了小米即便是勉強推出一代芯片,後續的研發投入能否持續也成為問題。”孫永傑認為,從體量(例如企業的規模、資金等)、實力和積澱上看,小米與蘋果、三星和華為這些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廠商相比存有巨大的差距。
首先最直觀的比較就是出貨量和盈利情況。據IDC對於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統計顯示,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去年出貨量高達3.1億部;蘋果名列第二,出貨量為2.15億部;華為出貨量則為1.4億部,名列第三;LG出貨量則為7500萬部,排名第六。
目前,上述四家都是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企業,從盈利的情況看,除了蘋果之外,三星、華為的盈利水平並不高,LG則更是處在虧損狀態。也就是說,想要通過自主設計芯片規模和成本的優勢,帶來大幅成本降低和節約的規模效應,出貨量起碼應該在億級。而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的出貨量為僅在5000~ 6000萬部左右。
“之前雷軍也說了,小米要通過互聯網服務賺錢,堅持打性價比優勢,紅米還是出貨量的主力,但小米芯片澎湃1卻選擇用在了中端機型小米5c上。”所以,孫永傑認為,雷軍沒有想著讓芯片馬上大規模鋪開。
在孫永傑看來,小米芯片帶給小米的影響在短期內(三、四年)不會有什麽改變。對於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營銷和渠道更重要。從中國手機廠商OV(代指OPPO和vivo)的快速崛起也能夠從另一個側面再次證明,是否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並非是手機廠商的必選項。
毫無疑問,市場的現實,似乎已經沒有留給小米試錯的時間窗。尤其是在目前小米面臨營銷和渠道巨大投入的情況下也存有相當的變數。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了。通過研發芯片完成銷量目標的路徑並非易事,更並非當下最重要的事。
如果拋開小米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從一個公司的長遠戰略來講,小米芯片能否實現後來者居上的逆襲呢?芯謀咨詢(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我覺得挺難的,對手機芯片來說,基帶芯片更關鍵,小米在做這一塊很難。”
某種程度上來說,Soc(System on Chip,芯片級系統)是手機的命門,基帶則是Soc的命門。此前,智東西聯合創始人國仁在評論中也同樣指出,在手機芯片生產領域全無經驗的小米來說,澎湃S1至少給出了一個及格的成績。落後的基帶、28nm制程的短板,只能算是中端定位。而更致命的是,今後小米想制造高端Soc時,高通作為現今小米高端Soc的供貨商,可以用手里的基帶專利對小米形成巨大的限制。
事實上,小米芯片的基礎背景決定了雷軍的高度,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11月,大唐電信將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的LC1860平臺以1.03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小米和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自此業內就開始出現小米在推自有設計芯片的傳聞。松果電子員工主要由聯芯員工分流而來,新公司的封裝測試、晶圓制造依然委托大唐聯芯負責。
“最終比拼的是基帶,但聯芯科技的技術成熟度和規模不及主流芯片廠商,包括高通、聯發科、三星、展訊和海思,這似乎註定了小米自有設計芯片的水平最好也超不過聯芯科技本身。”在孫永傑看來,因為與聯芯科技的關系,澎湃1芯片更像是貼牌。
正如業界所言,小米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顧文軍指出,芯片需要踏踏實實做,互聯網思維起不到作用,這對互聯網思維起家的小米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小米多元化發展後,手機業務停滯不前,量下來了。如果量了下來,對做芯片來說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九死一生卻能獲江湖地位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盡管小米在芯片之路上有諸多的困境和挑戰,但芯片確實是卡住國產手機向頂級梯度發展的一道重要門檻,如果不做自己的芯片,國產中高端手機不僅會在性價比優勢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遠走不到更高的行業位置,永遠受制於人。
2015年底,驍龍820處理器發布前夕,三星以及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的一眾國產手機為了這塊芯片爭得頭破血流,誰都想要拿高通的高端芯片作為新產品宣傳亮點。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到現在依然如此。
在獲取自主權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公開資料顯示,從華為的麒麟芯片誕生至今,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而處理器的型號也從K3V2發展到現在的麒麟960。麒麟處理器的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了8000萬,這是一個相當給力的數據。
但海思芯片也經歷過被質疑的漫長之路。從2004年10月開始做算起,到2014年,搭載海思麒麟920芯片的榮耀6手機以及搭載海思麒麟925芯片的Mate 7手機發布,海思用了近十年才站到世界舞臺,逐漸得到認可。
雷軍在發布會之後接受媒體群訪時也坦言,小米曾專門研究過華為的海思芯片。在他看來,小米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從基礎技術的成熟度來看比華為最早做芯片時高不少,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不過,其他自主芯片手機廠商的經歷證明,真正能夠為自己帶來實際的價值,少則需要兩代產品,甚至多代的試錯和更叠。即便是在芯片領域深耕均超過20年的高通和聯發科,也時常會出現故障。
雷軍也很認同“做芯片很難”這一點,就在發布會前一天,小米手機官方微信公號發表文章為發布會預熱,文章標題為“明知九死一生,為何還要做芯片”。
顧文軍認為,小米做芯片主要是看到蘋果、華為和三星自己做。因為有了自研芯片的底氣在,華為近年的旗艦新品總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存在。
據了解,最早華為的數據通信基帶例如數據卡之類都用的是高通基帶。如果當年高通不是基帶芯片優先供貨中興,對華為經常延遲發貨或直接斷貨,也不會直接催生海思巴龍基帶(大概在2007年立項),發展到現在的海思,這使得在SoC上華為海思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完全和高通正面競爭的芯片商。
事實上,高通、MTK、三星等廠商的手機芯片經常被“限量供應”,而導致手機終端廠商的缺貨,所有這些後果都要消費者來承擔,對品牌傷害巨大。
自2017年開始,在上遊供應鏈的重壓力之下,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已被迫逐步完成價格層級上的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TMT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16年下半年,手機工業發展20年來第一次遇到了漲價,包括屏幕、內存、存儲,還有與攝像頭相關的所有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都在漲價,其中,存儲芯片漲價幅度超過了20%。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表示,“目前來看上遊材料漲價還在持續,2017年以來芯片材料晶圓上漲了至少10%。”因此,小米芯片背後的意圖主要是在於增強自身在供應鏈的話語權,“只有產品有溢價能力,才能抵抗一些市場因素引起的成本波動。”
顯然,又一家國內廠商有機會讓芯片和手機一起生產,打造出能夠完全發揮出硬件性能來的軟件系統,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優勢,更是站到世界舞臺中央與之一決高下的底氣。
雷軍做手機芯片:成了就是喬布斯 輸了就是堂吉訶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07/1082114.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雖然小米手機已經從巔峰時期回落,但不可否認,雷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雷布斯”一直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喜歡的名字,因為喬布斯是雷軍模仿的英雄。雷軍也是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但當雷軍宣布耗資超過10億元造出了手機芯片,挑戰高通、蘋果、三星、華為這些世界級公司的時候,不信的人比信的人更多。雷軍更像是中國手機行業的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理想很充實,現實很骨幹。
但是,當外界了解了自主芯片對於一家手機廠商,特別是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意義,就能理解雷軍對手機芯片的執著。在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
小米有充分的理由做芯片
2月28日,傳言兩年多的的小米自研芯片終於來了。站在演講臺上的雷軍,捏起一塊小米自研芯片澎湃S1,對臺下觀眾調侃道:“這不是一個‘PPT’芯片,我們已經量產了。”
小米為什麽要做芯片,成為每個人腦海里的不解之題,因為這是一場風險很大的冒險。在國內,目前僅有華為一家手機廠商采用自主芯片,即便出貨量巨大的OPPO、vivo也沒誰敢將自主芯片提上日程。
連雷軍自己也坦承,“做芯片是九死一生,我們抱著十億資金投入,十年研發周期的心態去做。”
在去年傳言最熱的時期,業內關於小米做芯片的原因有幾種猜測。有人說,小米做芯片是因為雷軍不服氣;也有競爭對手說,其品牌的作用大於實際作用;還有人說,是為了印度市場專利的問題;甚至有人說,是政府支持的原因。對於這些說法,哪種可能性更高?在後來的媒體采訪中,雷軍並未直面回複。
雷軍把當下做手機稱為很難的業務,在他看來,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在淘汰賽的階段,競爭會更激烈。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而每一點點的技術突破,在今天手機行業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小米今天做出芯片,只是想證明,未來也會投資做屏幕、相機各個核心器件。
誠然,只有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小米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芯片恰好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目前世界前三大的手機公司(三星、蘋果和華為),都掌握了芯片技術,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也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雷軍說。
事實上,業界也部分認可雷軍的說法。IT評論人士孫永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總歸是推芯片比不推要好,可以有效釋放供應鏈壓力,取得更多的自主權。
雷軍曾對外宣稱,2016年上半年至少有3個月處於供應鏈嚴重跟不上的狀態,這是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小米手機供應鏈廠商的高管曾向媒體透露,芯片是手機專利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小米自主芯片拿到更多的專利,將有助於它解決專利問題。
基帶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小米的手機芯片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字——難。做芯片難在研發技術,難在超出想象的資金投入。在小米發布會現場的體驗區,有位業內體驗者如此評價芯片,“誰花的錢越多,誰做的就越好。”
對此,雷軍也坦承,“我聽說做芯片的,他們做那種旗艦芯片每一代的投資都在十億美金以上。”
“芯片產業的研發持續高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決定了小米即便是勉強推出一代芯片,後續的研發投入能否持續也成為問題。”孫永傑認為,從體量(例如企業的規模、資金等)、實力和積澱上看,小米與蘋果、三星和華為這些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廠商相比存有巨大的差距。
首先最直觀的比較就是出貨量和盈利情況。據IDC對於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統計顯示,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去年出貨量高達3.1億部;蘋果名列第二,出貨量為2.15億部;華為出貨量則為1.4億部,名列第三;LG出貨量則為7500萬部,排名第六。
目前,上述四家都是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企業,從盈利的情況看,除了蘋果之外,三星、華為的盈利水平並不高,LG則更是處在虧損狀態。也就是說,想要通過自主設計芯片規模和成本的優勢,帶來大幅成本降低和節約的規模效應,出貨量起碼應該在億級。而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的出貨量為僅在5000~ 6000萬部左右。
“之前雷軍也說了,小米要通過互聯網服務賺錢,堅持打性價比優勢,紅米還是出貨量的主力,但小米芯片澎湃1卻選擇用在了中端機型小米5c上。”所以,孫永傑認為,雷軍沒有想著讓芯片馬上大規模鋪開。
在孫永傑看來,小米芯片帶給小米的影響在短期內(三、四年)不會有什麽改變。對於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營銷和渠道更重要。從中國手機廠商OV(代指OPPO和vivo)的快速崛起也能夠從另一個側面再次證明,是否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並非是手機廠商的必選項。
毫無疑問,市場的現實,似乎已經沒有留給小米試錯的時間窗。尤其是在目前小米面臨營銷和渠道巨大投入的情況下也存有相當的變數。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了。通過研發芯片完成銷量目標的路徑並非易事,更並非當下最重要的事。
如果拋開小米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從一個公司的長遠戰略來講,小米芯片能否實現後來者居上的逆襲呢?芯謀咨詢(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我覺得挺難的,對手機芯片來說,基帶芯片更關鍵,小米在做這一塊很難。”
某種程度上來說,Soc(System on Chip,芯片級系統)是手機的命門,基帶則是Soc的命門。此前,智東西聯合創始人國仁在評論中也同樣指出,在手機芯片生產領域全無經驗的小米來說,澎湃S1至少給出了一個及格的成績。落後的基帶、28nm制程的短板,只能算是中端定位。而更致命的是,今後小米想制造高端Soc時,高通作為現今小米高端Soc的供貨商,可以用手里的基帶專利對小米形成巨大的限制。
事實上,小米芯片的基礎背景決定了雷軍的高度,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11月,大唐電信將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的LC1860平臺以1.03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小米和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自此業內就開始出現小米在推自有設計芯片的傳聞。松果電子員工主要由聯芯員工分流而來,新公司的封裝測試、晶圓制造依然委托大唐聯芯負責。
“最終比拼的是基帶,但聯芯科技的技術成熟度和規模不及主流芯片廠商,包括高通、聯發科、三星、展訊和海思,這似乎註定了小米自有設計芯片的水平最好也超不過聯芯科技本身。”在孫永傑看來,因為與聯芯科技的關系,澎湃1芯片更像是貼牌。
正如業界所言,小米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顧文軍指出,芯片需要踏踏實實做,互聯網思維起不到作用,這對互聯網思維起家的小米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小米多元化發展後,手機業務停滯不前,量下來了。如果量了下來,對做芯片來說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九死一生卻能獲江湖地位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盡管小米在芯片之路上有諸多的困境和挑戰,但芯片確實是卡住國產手機向頂級梯度發展的一道重要門檻,如果不做自己的芯片,國產中高端手機不僅會在性價比優勢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遠走不到更高的行業位置,永遠受制於人。
2015年底,驍龍820處理器發布前夕,三星以及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的一眾國產手機為了這塊芯片爭得頭破血流,誰都想要拿高通的高端芯片作為新產品宣傳亮點。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到現在依然如此。
在獲取自主權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公開資料顯示,從華為的麒麟芯片誕生至今,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而處理器的型號也從K3V2發展到現在的麒麟960。麒麟處理器的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了8000萬,這是一個相當給力的數據。
但海思芯片也經歷過被質疑的漫長之路。從2004年10月開始做算起,到2014年,搭載海思麒麟920芯片的榮耀6手機以及搭載海思麒麟925芯片的Mate 7手機發布,海思用了近十年才站到世界舞臺,逐漸得到認可。
雷軍在發布會之後接受媒體群訪時也坦言,小米曾專門研究過華為的海思芯片。在他看來,小米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從基礎技術的成熟度來看比華為最早做芯片時高不少,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不過,其他自主芯片手機廠商的經歷證明,真正能夠為自己帶來實際的價值,少則需要兩代產品,甚至多代的試錯和更叠。即便是在芯片領域深耕均超過20年的高通和聯發科,也時常會出現故障。
雷軍也很認同“做芯片很難”這一點,就在發布會前一天,小米手機官方微信公號發表文章為發布會預熱,文章標題為“明知九死一生,為何還要做芯片”。
顧文軍認為,小米做芯片主要是看到蘋果、華為和三星自己做。因為有了自研芯片的底氣在,華為近年的旗艦新品總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存在。
據了解,最早華為的數據通信基帶例如數據卡之類都用的是高通基帶。如果當年高通不是基帶芯片優先供貨中興,對華為經常延遲發貨或直接斷貨,也不會直接催生海思巴龍基帶(大概在2007年立項),發展到現在的海思,這使得在SoC上華為海思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完全和高通正面競爭的芯片商。
事實上,高通、MTK、三星等廠商的手機芯片經常被“限量供應”,而導致手機終端廠商的缺貨,所有這些後果都要消費者來承擔,對品牌傷害巨大。
自2017年開始,在上遊供應鏈的重壓力之下,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已被迫逐步完成價格層級上的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TMT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16年下半年,手機工業發展20年來第一次遇到了漲價,包括屏幕、內存、存儲,還有與攝像頭相關的所有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都在漲價,其中,存儲芯片漲價幅度超過了20%。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表示,“目前來看上遊材料漲價還在持續,2017年以來芯片材料晶圓上漲了至少10%。”因此,小米芯片背後的意圖主要是在於增強自身在供應鏈的話語權,“只有產品有溢價能力,才能抵抗一些市場因素引起的成本波動。”
顯然,又一家國內廠商有機會讓芯片和手機一起生產,打造出能夠完全發揮出硬件性能來的軟件系統,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優勢,更是站到世界舞臺中央與之一決高下的底氣。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