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湖北GDP首破3萬億 超河北躍居全國第七

2016年湖北省實現生產總值32297.91億元,創建國以來最好水平。由此湖北成為全國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9個省份之一,超過河北省排名全國第七。

1月20日,湖北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20日對外通報2016年湖北經濟運行情況。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年湖北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快於全國1.4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03.88億元,增長13.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49.22億元,增長11.8%。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吳中誌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湖北的生產總值、GDP含金量、經濟發展質量和活躍程度等多個方面均好於河北。

三產比重:服務業首超工業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湖北產業結構優化效果顯著,服務業主體地位正在形成。2016年,湖北服務業增長快於第二產業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10.8:44.5:44.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44.7%,比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繼2004年以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7.9%提升到50.7%,比第二產業高6.8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正在改善。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7%和11.1%,其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8.3%和30.3%,較上年提高0.4和1.2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10.8%和41%。同時六大高能耗產業增加值占比下降至26.9%。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5574.54億元,增長13.9%,比上年加快3個百分點。

房地產、金融業異軍突起。2016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4296.38億元,增長1.1%。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427.16萬平方米,增長18.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0.2%。全省商品房銷售額為4994.05億元,增長36.4%,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37.1%。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積為2373.46萬平方米,下降10.5%,其中住宅待售面積下降18.7%。

截至2016年12月末,湖北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47284.95 億元,增長14.4%,比年初增加5939.0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34530.72億元,增長17.0%,比年初增加5016.16億元。

人口流向:由輸出轉向回流

湖北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濃郁,全省去年新增就業人數90.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9.49%。12月末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1%,低於上年同期的2.64%。

隨著湖北經濟形勢和人口結構的發展變化,人口流動亦出現積極變化,遷移人口流向由“輸出”轉向“回流”。湖北向省外流出人口由2010年的589萬人下降為2016年的497萬人;外省流入湖北的人口由2010年101萬人上升到149萬人。

2016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85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33.5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3.79,比2015年下降0.31。全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673.8萬人,比上年增加27.8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45%,比上年提高0.41個百分點。

2016年末,全省城鎮人口3419.19萬人,城鎮化率達58.1%,比上年提升1.25個百分點。湖北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繼續保持中部第一。

超越河北:湖北GDP更具含金量

吳中誌說,2015年,湖北與河北的GDP總量差距僅255.9億元,2016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增幅比河北省高出1.3個百分點,“2016年,湖北超過河北非常正常”。

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湖北經濟發展質量更好。從財政總收入情況來看,2015年湖北比河北多657.58億元;從財政總支出情況來看,2015年湖北財政支出比河北多500億元;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來看,湖北比河北高出2.3個百分點。

其次,湖北經濟更活躍。城鎮化水平方面,2015年湖北比和河北高5.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方面,2015年湖北比河北高出1000多億元;兩省人口總量方面,湖北亦比河北多1200多萬人;2015年,湖北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河北多1907元,2016年前三季度比河北多1470元,人均消費支出湖北也比河北多1285元。

此外,湖北建築業優勢更明顯,2015年建築業實現產值比河北多一倍,實現利潤總額比河北多2倍。房地產、新開工項目更強,2015年湖北商品房銷售面積比河北多389.9萬平方米,商品房的銷售額比河北多289.78億元,2016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銷售額與銷售面積亦比河北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292

2016年銀行間債市交易排名出爐 渣打躍居外資行首位

根據Wind最新統計數據,在2016年的銀行間債市場債券交易量排名中,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渣打中國”)在53家外資銀行中排名第一。2016年,渣打中國的銀行間債市場債券交易量為21687.86億,占同類機構比重達到11.39%。

數據還顯示,華商銀行和匯豐銀行緊隨其後,分別占比10.66%和9.06。截至2月24日,華商銀行、渣打中國以及瑞穗銀行中國債券交割量位列前三甲,以1946.6億、1115.4億和1079.77億分別占同類機構比重17.88%,10.25%和9.92%。

(2016年外資銀行中債交割量排行 數據來源:Wind統計)

中國的債券市場延續了其自2004年以來的快速發展勢頭,中央結算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債券市場托管量為43.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占比超過90%。

2016年以來,人民銀行、外匯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全面向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深化QFII外匯管理改革;進一步便利企業資本項下結匯。

2016年2月,銀行間債券市場進一步向境外私人機構投資者開放,不設投資額度限制。 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以及人民幣加入SDR的政策效應持續發酵,境外機構全年逆勢增持人民幣債券1512.9億元。截至2016年末,40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較上年增加105家。411家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持有境內債券。

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債券市場發行各類債券規模達36.1萬億元,年末債券市場托管余額高達63.7萬億元,共有26家境外發行人在中國債券市場獲得熊貓債發行核準或註冊,金額共計2337億元,發行規模達928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熊貓債發行規模416億元,交易所市場發行規模512億元。發行人涵蓋了國際開發機構、境外金融和非金融企業、國際性商業銀行、外國政府,發行主體日益豐富。

中銀香港高級研究員應堅認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外資承銷商,是希望利用這些機構的境外客戶資源,拓展熊貓債發行人範圍。目前,熊貓債發債主體主要來自香港市場。其中,渣打香港成為首家獲批在中國發行SDR債券的商業機構,渣打中國參與了上海市政府的第一單自貿區地方政府債,以及數單熊貓債的發行。今年二月法國巴黎銀行和摩根大通亦獲得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企業債券承銷牌照,至此,包括匯豐銀行在內,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有四家外資大行擁有承銷牌照。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提出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外資準入限制。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近期表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在積極研究允許投資於中國銀行間債市的境外非央行機構投資者參與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具體辦法,不久將會出臺。這個辦法的出臺,將會降低境外投資者的外匯對沖成本,有助於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的債券市場。

另外,有關部門已經進一步明確了境外機構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相關稅收政策,包括對債券轉讓價差所得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和在營改增期間免征增值稅的規定。馬駿表示,人民銀行還在研究適當延長銀行間債市交易時間的問題,同時為了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流動性管理,正在研究延長涉及境外機構的交易的結算周期有關問題,並與相關機構一起積極推進債券基礎設施領域的國際合作,以期進一步提升境外投資者在投資交易方面的便利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798

去年躍居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首位 蓉歐快鐵今年再翻番至1000列

在去年躍居國內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首位之後,成都到歐洲的蓉歐快鐵今年開行數量將再次翻番,計劃達到1000列,2020年達到2000列。

3月1日,在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成都市政府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張正紅表示,力爭到2020年,成都鐵路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20萬標箱,其中國際集裝箱吞吐量50萬標箱,全面建成“多式集合、智能現代、服務便捷”的國內國際鐵路第一港。

蓉歐快鐵2013年正式運營,按照每周一班的頻率定期發運到波蘭羅茲,線路全長9826公里。運行時間初期為14天,後縮短至11天,這是國內直達歐洲時間最短、最早承諾定期開行且冬季不停運、率先采用全程EDI電子通關的中歐班列。

為破解因本地外向型經濟欠發達造成的腹地貨源供給不足的難題,成都主動牽手東部沿海港口城市,共同打造貫通泛歐泛亞地區的新亞歐大陸橋。

2015年8月16日,廈門至成都“廈蓉歐”班列首次開通後,深圳、寧波、昆明、南寧、上海、武漢、廣州等國內樞紐城市至成都的互聯互通班列相繼開通,“蓉歐快鐵”的國內市場腹地大幅拓展。2015年8月18日,首趟返程班列從波蘭羅茲發車,“蓉歐快鐵”正式實現雙向運行。

在此基礎上,成都市政府進一步提出要大力實施“蓉歐+”戰略,把成都建設成為聯通歐洲、泛亞的橋頭堡。

張正紅介紹,“+”是“蓉歐”的拓展延伸,其內涵是推動“蓉歐+”戰略在節點、樞紐、腹地、產業等方面的全方位拓展,最終目標是“+制造、+貿易、+物流、+金融、+信息”,統籌推進物流業、服務業、制造業“三業並舉”。通過通道經濟、樞紐經濟的價值疊加,使“蓉歐+”發揮了“蓉歐×”的倍增效應,推動了成都更快更好融入經濟全球化。

在這一戰略的推動下,2015年10月12日、2016年3月19日,德國紐倫堡、荷蘭蒂爾堡站點相繼開通,“蓉歐快鐵”國際市場腹地向歐洲樞紐城市迅速拓展延伸,並在2016年實現了“天天一班”。

張正紅介紹說,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量能快速提升,初步形成北線至莫斯科、中線至羅茲、南線至伊斯坦布爾三線並行格局,實現“天天有班列”目標,開行量由2013年的31列、2014年的45列、2015年的103列一躍增加到2016年的460列,開行數量躍居國內首位,占國內中歐班列總量的26%,發運貨物總價值超過13億美元。中亞班列同步開行共60列,以成都為中轉樞紐的對歐貿易貨物接續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蓉歐+”戰略的實施帶動成都全方位立體口岸開放體系建設。去年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封關運營,整車進口口岸順利完成五批次全程測試,肉類進口口岸正式運營並實現國內首次通過國際鐵路運輸方式直接進口歐洲高品質肉類產品,空運水果進境指定口岸正式運行並實現國內首批波蘭水果進口,政府購買鐵路和航空口岸操作服務已全面實施。

張正紅表示,力爭到2020年,蓉歐快鐵國際班列年度開行量達到2000列以上,依托成都、波蘭羅茲、俄羅斯莫斯科、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等5個境內外樞紐節點,建成德國漢堡、法國里昂、匈牙利布達佩斯、伊朗德黑蘭、越南河內等10處以上境外分撥轉運中心,設立波蘭華沙、英國倫敦、俄羅斯莫斯科、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等10處以上境外代表處(辦事處),穩定開行成都到上海、深圳、天津、青島等15個以上樞紐節點城市的國內互聯互通班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