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本文由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授權i黑馬發布。
文 | 翟文婷 編輯 | 米娜 攝影 | 史小兵
陳一舟還是那麽一如既往的愛笑。
他剛從美國回來,被問及去那里的使命,他神秘一笑,“招人”。人人公司在海外有不少投資業務,同時公司自營一家服務地產經紀的軟件服務業務公司,運營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開始有收入。從2011年關註互聯網金融至今,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陳一舟在中美兩地已經投資超過20家公司,人人公司現在的主營業務已轉為互聯網金融。
外界對他最熟知的身份認知還是中國版Facebook人人網的締造者。鮮少有人對這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進行梳理,陳一舟已經悄然在二手車信貸領域做到行業前列。
“我們做的是特種金融,這是我發明的一個詞”。陳一舟還是穿著標誌性牛仔褲、人字拖,他難掩興奮地告訴《中國企業家》,這種業務市場稱不上海量,但其實不小。大銀行和互聯網巨頭看不上,小公司摸不著邊,適合懷揣一定資金並且有金融經驗的互聯網人去做。
簡單來說,陳一舟已經打進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二手車商網絡。他們把車抵押給人人,拿到貸款。他沒有做過詳細的統計,但是他認為這個領域沒有公司比人人做得更專業更上規模,這個業務已經成功進行了兩次資產證券化的公開發行,在這個行業是個小小的奇跡。
自從移動互聯網大爆炸,人人一直在尋找新的出路。頂著中國版Facebook的光環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沒多久,就遭遇微博、微信的雙重夾擊。陳一舟試圖翻盤,但是一年後他意識到,這是打不贏的一場仗。因為人人距離微信這個黑洞太近,既有的人人社交通訊產品很容易被吞噬。
但陳一舟從來不缺少機會,相比大多數企業家他總是能敏銳地捕捉到新鮮事物。他學物理出身,喜歡理解和研究這個客觀世界,並希望找到客觀世界最根本的規律,然後去造就一些新的東西。這種好奇心和對事物本質的追求,總是能讓他在紛繁複雜的互聯網發展進程中發現一些前瞻性的東西。他曾說,“我不願意被規則所束縛”,“而願意在滿足最重要的幾個客觀規律條件下尋找沒有被人充分發掘的可能性”,他總在不斷進化。
所以,人人網在輝煌時期,公司業務四處開花。人人遊戲差不多是國內頁遊的引導者,糯米在團購鼎盛時代能進行業前三。即使不能親自操刀,他也能以投資的方式占據某個熱門行業的位置。陳一舟手里總有出不完的牌。
與陳一舟曾經共事的人評價他,他經常有一些改變世界的想法,在投資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天分。
所以社交業務陷入困境之後,陳一舟為公司尋找新的出路,他理性分析金融加上互聯網工具會是未來的趨勢。他以投資的方式近距離了解這個新興行業,SoFi、買單俠、票據寶等公司都是人人公司的被投項目。他對新公司的嗅覺甚至強於一些專業投資人。
但陳一舟似乎不願意被外界關註太多投資業績,他認為巴菲特是偉大的金融家,卻不願追隨巴菲特的軌跡。投資對他而言只是在公司走到平庸和瓶頸時,反彈轉型的一個方式。“每家公司碰到瓶頸突圍的方式不同,我們喜歡靠投資來摸索前進。”
事實上,他對企業家的身份認同感非常強烈,對做實業有天生的責任感和進取心。人人公司主營業務很快轉型做互聯網金融。起初陳一舟借助人人網在校園的影響力,學生信貸產品做得風生水起,但是一年後就放棄了。
“我們不夠野,風控要求太高,錢放不出去。當時有不少公司融了很多錢,沖得很猛。我不喜歡這種燒錢的新規則,幹脆就轉做別的。燒了那麽多錢之後,我不喜歡燒錢的業務。”陳一舟說。轉做二手車信貸讓他找到想要的感覺。
陳一舟有個固定的習慣,每天上班的路上他會思考一個命題,然後把大概的想法列幾條核心要義用郵件發給自己——都是英文。有時候一天會發三條。他會不定期翻出來,如果想法有變化隨時校正,直到真正思考清楚為止。
他還要求自己保持閱讀的習慣,每晚10點離開辦公室,回到家閱讀1個小時左右。他剛剛看完美國作家麥克萊恩所著的698頁厚度的《日本史》。
陳一舟還對人工智能愛不釋手,有相關主題的論壇都喜歡邀請他坐而論道。早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期間,他就對人工智能表示出濃厚的興趣,現在更是花大量的時間研究。他說,一定會想辦法參與這個真正影響未來的事情。
這一切都源於他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大腦的靈活度,為此最近他準備重新學習幾何學和拓撲學。作為一名互聯網老兵,他深知被裹挾其中,不進則退。
不過,眼下他倒不急於擴張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我現在越來越保守,當我手上有幾只鳥的時候先把它煮熟再說,而不是再去抓新的鳥。也許去抓那只鳥的時候,手里這只就飛了。我一定要先把手里的煮熟了吃到嘴里。”
以下為陳一舟接受《中國企業家》的專訪內容:
你為什麽要涉足互聯網金融?在很多人看來,這似乎與人人公司的基因關聯性不大。
陳一舟:我們剛開始接觸互聯網金融是在2009年,那時候就想申請銀行牌照。原因很簡單,那幾年很多國內銀行、信用卡為了拓展大學生、白領用戶群在人人網做廣告,每轉化一個用戶人人能拿到一兩百塊。當時我們內部討論,對銀行來說一個信用卡客戶價值幾萬甚至更高,因為這種關系會維護很久,但是分給人人的收益太少。跟幾個銀行客戶試圖談分成,沒有成功,我們就想拿一個銀行牌照,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拿牌照並不容易,所以後來這個事就擱置了。
但涉足金融的想法我一直在琢磨。人人社區有海量的用戶,如果在與他們親密接觸的這幾年發展成我們的金融用戶,這是代表未來的一個模式。2011年,美國的一個同學介紹了斯坦福幾個MBA學生,他們做了一家校園信貸的公司SoFi,就在Facebook上投廣告。這正是當時我們想做的事情,所以就投資了SoFi。這是我們投資的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其實這也跟我當時的一個思考有關。純互聯網業務越來越難做,過去10年,除了Facebook放眼全球沒什麽純互聯網巨頭公司出來,即使是Uber也是把互聯網作為工具,本質是在改造傳統行業提高效率。尤其在中國,想做純互聯網更難。在這個背景和思考下,我覺得金融是最容易被波及的,想清楚後就開始在中美兩國布局。
從中美兩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看,互聯網對其影響的過程呈現出怎樣的異同?
陳一舟:2011年那時候我並沒有在中國看到特別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大部分還是在美國。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2007年次貸危機使很多美國傳統金融公司收縮業務,比如學生貸款,但是需求擺在那里,於是給了新入場者機會;二,美國JOBS Act眾籌法案的通過,可以讓企業或個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眾籌資金和股權;三,什麽可以幹、什麽不可以幹,美國的法律法規對此的界限非常清晰。基於這三個因素,我們最先投資了美國公司,我們對美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理解可能要比國內深刻。
我們的出手邏輯也很簡單,就是在各個細分領域找資產規模能累積到最大的行業,然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改良。學生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個人信用貸款、商業地產、投資管理和特種金融,在我給互聯網金融定的這幾個子賽道里,希望能出現一兩個全球巨頭。不一定要投行業第一名,性價比高、成功率比較高的公司更適合我們。
在國內你是如何切入互聯網金融的?為什麽後來又做自營業務?
陳一舟:我們大概兩年前在國內投了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雪球。我是搞社區的,最大的經驗教訓就是即使有流量,也不一定賺得到錢。雪球也是社區,但它是一個投資理財社區,用戶收入水平和付費能力更高,不存在賺不到錢的問題,所以就投了他們。
但我們畢竟是一家企業,投資只是幫助公司轉型的輔助工具。通過投資學習的方式對這個行業有所了解之後,找到好的機會我們還是要親自實踐。
2011年你就已經開始思考金融業務,為何兩年前才在國內出手?
陳一舟:2011年到2012年那段時間我們還是挺焦慮的,人人剛上市有業績壓力,同時抵禦微博、微信的進攻,公司還要轉型無線拿“移動互聯網船票”。一年之後,我想明白這個仗就不應該由我們來打,這是一場不可能打贏的戰爭。判斷的依據就是網絡效應,微信的用戶數比你大十倍,根據網絡效應,我們建立的壁壘,只有騰訊的百分之一,怎麽打也很難贏。這時候當然要思考未來,尋找新的價值點。
微信崛起後,微博也曾經遇到跟人人一樣的困惑,也一度發展低迷。但是最近的財報釋放出信號,似乎他們找到另外一條路走出頹勢了。
陳一舟:微博和微信的社交圖譜是相反的兩條路徑,微信非常私密,微博非常開放,人人正好夾在中間,而且離微信更近。如果微博的開放度是10,微信是1,人人是2或3。這意味著,我們離一個巨大的黑洞太近了。假如我們一開始就把人人開放,也許後面還有翻盤的可能,但是換作誰都很難在公司做得最好的時候去做一個開放式媒體平臺,做互聯網的都想擁有通訊網絡。
等到微信這個最強大的即時通訊網絡崛起,人人比較困難了。你是更靠近微信還是微博?雖然它們定位有所差異,但哪一邊都是強大的網絡效應。微信的壁壘是用戶的平方,幾億乘幾億的效應,微博是大V數乘以用戶數量,幾萬乘以幾億的網絡。
即便社區業務被擠壓,在當時的時間點你面臨的選擇還是挺多的。比如本地生活,當時人人公司有糯米,做得也不錯。為何一定走金融這條路?
陳一舟:其他的燒錢太狠。我們上市確實融了一大筆錢,但是主業還在巨額虧損。你身上有一個大傷口在流血,雖然有儲備,但還是挺危險。這時候我們每做一個新業務,面臨的競爭對手都是專註一個領域的公司。比如團購,我們跟美團、點評不一樣,他們比我們更容易融資,融到後一定會拼命地燒錢,不燒就會死掉。我們不能這麽玩,也不願意,如果把這筆錢放在別的地方可能回報率會更高,所以我們選擇了比較穩健的步伐,從燒太多錢的業務里撤出來。
但金融是個慢生意,比如風控可能需要5年才能看到效果,轉型的過程會變得漫長,你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幾年?
陳一舟:那沒辦法,我不能違反客觀規律。這不是一個純互聯網業務,不可能很快起來。它該長多快就長多快,我沒有定目標。我們每天就是拼命地做事,能跑多快就多快,跑不快也沒辦法,做任何事情不能拔苗助長。
BAT在金融領域也做了不少布局,如果未來跟他們短兵相接,如何應對?
陳一舟:如果只是看信貸類金融,其實就看兩個環節。一,融資成本,就是你通過什麽辦法融到很便宜的錢,國有金融機構可以,因為有牌照和線下機構;阿里騰訊也有可能,因為它的互聯網獲客成本低;二,風控,這點做得好就可以在貸款端獲取超額利潤。普適性的金融產品,可能大家都做不過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
不是所有領域BAT都占據絕對優勢,在非優勢領域他們是打不過創業公司的。比如二手車貸款,在這些方向我們一點都不怕BAT。對他們來說可能是雞肋,對我們而言卻是一塊肥肉。但是在BAT的優勢市場,以前我們怕得不夠。理論上,這種情況,創業公司完全應該躲避掉,進都不要進去。
在這樣的領域可以賺到錢,但是你要想做得很大,做成像以前人人網一樣的平臺公司就比較難了。
陳一舟:做不了,但是足夠了,也許能夠產生十億、幾十億美金的市場價值。
這個是你目前想要的嗎?
陳一舟:一個單一業務有這麽大可以了,多搞幾個這樣的業務不就湊成一個更大的嗎?這種業務只要證明我們能從頭到尾做成一個,就能做更多,而且中美市場我們都會做,也都有這個操作能力。這些領域巨頭都不願意或不太容易進去,費力,還吃不到多少肉。他們只會打一些特別大的仗,比如移動支付,砸再多錢也要贏,因為這是他們身家性命的事,但這種業務我們碰都不會碰。
如果我能造出一個特種的武器賣給他們打仗,也許我會去造,然後賣武器給世界大戰的兩方。團購和打車類服務這麽火,部分原因就是這兩家在打移動支付的戰爭,需要高頻度支付場景的APP來助陣。
對人工智能方向最近有哪些新的觀察?
陳一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存在泡沫,我倒不覺得。現在的人工智能相當於1996年的互聯網,剛剛開始。具體到應用層面,第一波應該是無人駕駛汽車;第二波是智能手機,以後會越來越智能;第三波是家庭機器人。
我曾經說過,30年之後的發達國家每個人後面都有10個機器人在給他幹活,基本上80%的人不需要工作。那時GDP會漲得很快,很多服務業和制造業基本就被機器人替代了。
你這麽看好人工智能行業,有參與或投資嗎?
陳一舟:當然會參與,但現在的任務是把公司做得更強,到時候碰到機會我們才有能力參與。到時可能還是會沿用我們的老辦法,用投資的方式跟進和參與,因為從頭開始做太慢。
如果創業者對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賺錢,而沒有熱愛,那再多公式也是白費。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過去一年,經過便利店、無人貨架、線下商超等風口的滌蕩之後,依然沒有一個標準的新零售方法論可供參考。眾多企業明知新零售將徹底改變零售行業的格局和效率,卻依然無從下手。新興項目困於供應鏈和產品的打造,傳統企業囿於營銷和運營的瓶頸。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名創優品董事,尚道、瘋蜜創始人張桓在創業黑馬新零售特訓營上,結合名創優品及一眾優秀新零售案例,總結分享了新零售的四大底層算法,從營銷、產品、傳播和資本價值的角度為新零售企業裂變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張桓認為,“產品即營銷,用戶即渠道”,零售全是細節,做好這行需要足夠的熱愛與考究。
演講 | 張桓
整理 | 折原
曾經有個名創優品的代理商因為和女朋友對賭,想自己出錢在香港開一家店。我們覺得香港寸土寸金,一個月租金30多萬,按名創當時在國內的表現,去香港肯定虧損,但第一個月業績就達到了300多萬。
做零售的應該都知道,只要房租不高於業績的15%就穩賺不賠,當時房租只占了業績的10%,非常賺錢。後來才發現,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中很多銷量是外國友人帶動的。
所以我們在香港一年開了20家店,然後逐漸走向國外,如今名創優品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是知名度比較高的品牌,拓展到了170多個國家,幾乎占據了shopping mall里最好位置。
走出去之後,我們發現國內外的市場環境真的不一樣。同樣300萬開一家店在大陸平均一年賺96萬,在國外平均一年賺172萬,名創優品其實在國外比國內發展的好。
因為中國除了人工便宜,其他都比國外貴。而且國外商業的新舊更叠特別慢,歐美、東南亞很多商場的商鋪品牌可能10年都不變。
當時大家也沒有覺得名創優品的的模式有多好,但都知道葉總是一個真正熱愛零售的人。
每個貨架的重量、成本,每個一個產品的包裝、產地他都知根知底,並且癡迷於細節,對零售行業的各種產品和所有參數都如數家珍。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風口的時候,我和老葉緊張得不行,出去學習了一圈。看完之後老葉說,不用看了,這是一群互聯網人,不懂零售。
做零售全是細節,卻很少有人知道ZARA、HM、沃爾瑪、屈臣氏的貨架區別,也說不出無人貨架最合理的高度應該是多少,在校園附近的店和在寫字樓附近的店貨架高度和過道寬度也都有考究,但是很多互聯網人卻關註不到。
回過頭來說,名創優品之所以三年開到2000家店,營收破百億,在零售行業中逆勢而起,核心離不開對下面四個新零售底層公式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一
營銷業績公式:E(Earnings/盈利)=M(Merchandise/商品)C²(Customer/客戶)
第一個公式是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應用到營銷上來。
傳統的營銷一般都講4P,即產品、定價、渠道、促銷,但是4P在這個時代有沒有過時呢?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營銷,只需要關註兩個指標:產品和用戶,我們不太關註價格和渠道。
張大奕在淘寶賺了1個多億,因為有粉絲,她一篇文章能賣150臺mini cooper,一家4S店一年50臺都賣不了,她一篇文章能抵4S店3年的銷量。曾經渠道為王,但現在張大奕不在淘寶就不能賺1個億了嗎?
1、產品即營銷:做好了產品,營銷自然水到渠成
(1)杜蕾斯“只是”贏了廣告,岡本贏在產品
2012年岡本的業績是杜蕾斯的1/10,利潤是它的1/3。到了2016年,岡本的業績是杜蕾斯的1/3,利潤已經持平了,2017年就了超過杜蕾斯。杜蕾斯是現象級的營銷案例,但是沒有人靠營銷案例賺錢,大家都是靠產品賺錢。
岡本中國代理商王總不久前把岡本003賣完,賣了17億。但是杜蕾斯同期的銷售額不到10億。
岡本內部常說,廣告的金獎、銀獎都讓杜蕾斯拿吧,我們賺錢就好了。杜蕾斯的營銷確實做的好,但是大家不會有買杜蕾斯的沖動。一盒同樣10片裝,岡本98塊,杜蕾斯50,消費升級時代,碰到喜歡的人,誰會在乎幾塊錢的事?都會想買貴一點的。
岡本從003開始就有了質的變化,002和001進入中國後,據說日本本地的朋友都買不到,因為被天朝的朋友買光了。但是在你們的認知中,杜蕾斯這10年以來有革命性的產品出現嗎?
產品要放在首位,產品如果不夠好,做再多營銷也沒有用。想了解一個企業,最根本的就看它產品做的如何。
(2)喜茶:大部分人都想模仿怎麽火,而不是怎麽做
喜茶出來的時候,我們都很驚訝,因為它的收銀用的是星巴克模式,而不是麥當勞模式,這就直接秒殺了其他飲品店。它應該是中國第一個把奶蓋茶做到極致的,臺灣奶茶店這麽多年也沒有什麽革命性的創新。
當時喜茶想找星巴克投資,星巴克覺得中國的茶飲料這麽多年都幹不起來,喜茶肯定也不行,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去喜茶店聊天,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懂咖啡,茶是受中國本土認可的飲料,在中國的市場就完全不一樣。
喜茶在中山、臺山花了三年時間打磨產品,總共十幾個SKU,3個SPU。只要喜茶的產品足夠好,再多模仿者都沒有用,因為大部分人的心都不在產品上面,都在想營銷和推廣,想著怎麽火。
(3)名創優品:從來不促銷,進店購買率達70%以上
前段時間大家經歷了無人貨架的風口,如果把無人貨架當成一個產品來看,會發現這個產品並不足夠好。因為友寶已經證明賣零食和飲料賺不了錢,變成無人貨架也不能改變利潤率低的事實,雖然租金成本降低了,但是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監測成本都上來了。
名創優品在產品上做到了極致,同樣的產品的價格絕對比你低,同樣的價格品質絕對比你好,都找的是頭部的工廠,香水是香奈兒的工廠奇華頓,眼線筆是迪奧的工廠瑩特麗,洗衣液都是藍月亮的工廠。
大家都覺得小米的充電寶很牛,定價69元,同樣的工廠名創優品定價49元。在產品價格上,名創優品做到了壓倒性的優勢,名創優品的特點就是,用戶不會思考名創優品的東西是不是賣貴了。
去宜家買東西,你會擔心它貴嗎,去名創優品也一樣。在國外,用戶一進門我們就給他遞一個籃子,基本上沒有人會空著籃子出來,進店的購買率達到了70%以上。
名創優品牢牢鎖定200個供應商,把他們帶到全球去培養。供應商是靠穩定的訂單賺錢的,名創優品的訂單占很多工廠的1/3以上了,基本上供應商都會聽話。我親眼看到很多原來開小面包車的供應商現在開著賓利。
在產品上怎麽用力都不為過,產品就是最好的營銷。
名創優品從來不搞促銷,從來都是自然銷售。我們直接把促銷的費用投入到產品里去,讓價格成為產品的一部分。
中國人喜歡搞自嗨型的促銷,「雙十一」真的能拉動銷售嗎,不過是提前透支未來幾個月的銷售量,有人關心天貓「雙十一」過後的銷量嗎?
2、用戶即渠道:如何讓用戶不得不發朋友圈?
用戶即媒體,用戶即渠道。如果一個產品不能讓用戶發朋友圈,那絕對不是好產品。很多人質疑名創優品的某些產品是在虧錢,確實,名創優品不是所有品類都賺錢,但虧錢的那部分保證會讓用戶尖叫,並且發朋友圈。
名創優品的購物袋也是一個特色,我們把購物袋也做到極致後發現,幾乎任何一個商場里都會有人拎名創優品的購物袋在購物,一年發出去5億個購物袋,就有了5億個移動的廣告。
胡桃里音樂酒館從來不做推廣,大眾點評的副總裁問我,為什麽胡桃里在大眾點評上一毛錢都不花?因為胡桃里有霸屏,有現場音樂,有100多塊錢的紅酒,讓用戶忍不住想發朋友圈。
在胡桃里,不花錢既可以聽到現場音樂,花幾百塊就可以喝到紅酒,霸屏60秒鐘只需要88塊錢,胡桃里幾乎沒有超過100塊的菜單。沒有壓力的消費,裝修又很漂亮,酒水和音樂都是興奮劑,花不到一百塊霸屏表白,用戶肯定願意拍下來發朋友圈的。
我自己做瘋蜜最大的心得就是,不管搞什麽活動,現場一定要布置得能讓女人拍照。我們在杭州做活動,讓一群美女在廁所里搞T臺秀,廁所里的party一般沒人參加過,所以這些人一邊覺得你是神經病,一邊拍照發朋友圈。
做營銷一定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讓用戶拍照發朋友圈,就應該反思了。
二
產品公式:P(產品)=NE(新體驗)-OE(舊體驗)-CC(轉換成本)
1、名創優品的爆品策略
眼線筆:從邊緣品類市場培育爆品,一年銷售1億支
這個公式是百度首席產品經理發明的,產品的做法就是「新體驗-舊體驗-轉換成本」。研究之後,發現名創優品確實是這麽做的。
首先新體驗,拿眼線筆來說,瑩特麗生產的一支普通眼線筆要100多塊,眼線筆本身就是個容易丟、容易壞的產品,所以名創優品幹脆把眼線筆做成消耗品,同樣瑩特麗的工廠,只要九塊九,把用戶的使用成本降低。 結果一年賣了1億支,來名創優品的每2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會買眼線筆。
同樣是大牌生產的,使用上感覺差距沒有那麽大,但是原來一個九十九的東西,可能用不到一半就丟了或者損壞了,現在直接把它做成消耗品,只賣九塊九。把原本很不好的體驗抹去就等於提供了很明顯的新體驗。
第二,轉換成本。為什麽名創優品只做眼線筆,不做其他化妝品?因為一個原本用雅詩蘭黛的女性不會突然來用用名創優品,沒人會拿自己的臉做實驗,都會想這麽便宜會不會過敏,轉換成本太高了?但是眼線筆沒有問題。
名創冰泉:三年做一款水,一年銷售6000萬支
名創冰泉是名創優品耗時3年,投資上億元出品的一款飲用水,名創優品為什麽要賣水?因為我們發現shopping mall里面沒有賣水的。賣水的只有超市,shopping mall一樓租金的壓力下,誰敢賣水。
但其實大家逛商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逛很久,是有這個需求的,3.5元一瓶跟路邊便利店比起來看起來很貴,但跟電影院一比,3.5元是不貴的,電影院賣5塊。而且逛累了渴了的時候對價格也就不敏感了。
2016年剛上線的時候,一年賣了6000萬支水,水的成本結構是按噸來算的,利潤太高了。它有轉換成本嗎?沒有。
2、新體驗10倍優於對手,後來者才有機會
最近美團要做打車項目,用這個公式來看這件事,還有戲嗎?美團的打車體驗能比滴滴好很多倍嗎?打車這個項目有技術壁壘,滴滴做了這麽長時間,跟司機磨合了這麽久,技術也逐漸成熟。美團的新體驗要想超過滴滴太難了。當新產品和服務不能10倍優於競爭對手的時候,作為後來者是很難有機會的。
另外轉換成本,司機和用戶是有使用習慣的,在滴滴沒有太大問題的情況下,這個轉換成本也是很高的。
我們要時刻記著,我們交付給用戶的不是營銷,而是產品和服務,尤其是做新零售的。我覺得任何產品都可以用這個邏輯來看。比如無人貨架,它和自動售貨機、7-11相比,我沒有看到新體驗和舊體驗有明顯的差距。
它沒有從用戶角度都思考這個問題,它甚至讓用戶痛苦。大家都有貪小便宜的心思,但不付錢又會有負罪感。讓用戶產生這麽多猶豫,就是讓用戶痛苦。
所以我覺得做流量的人永遠不可能懂用戶,百度做新零售、O2O都不成功,就是因為它不會花心思了解用戶的心思和情緒,它只是把用戶當做流量。
三
傳播裂變公式:C(傳播)=KOL²(關鍵意見領袖)*E1.5(情緒)*C1.2(卡券)
1、馬佳佳:100KOL=1億粉絲
馬佳佳剛出名的時候,我問她:我的微博幾十萬粉絲,為什麽不如你有名?她說老張,幾十萬粉絲我搞不定,但是1億粉絲我能搞定。讓1億個人關註我是很難,但是我能讓100個意見領袖都知道我,每個意見領袖背後有100萬個粉絲,就代表1億粉絲。
我的核心就在於怎麽搞定這100人,而只發這100個人感興趣的內容,讓1億個人轉發我的微博太難了,但是讓這100個人給我轉發微博還是很容易的。
我之前辦過一次女性營銷高峰論壇,請馬佳佳來演講。歐萊雅中國的老總就坐在嘉賓席,她在臺上直接說:「歐萊雅已死」,那個老總都快瘋了。她如果來演講,大家肯定都會拍照發朋友圈。她把觀眾和現場的大咖當渠道,她懂得如何搞定KOL。
做任何傳播,都需要有意見領袖的參與。我們做過一個賣內衣的案例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找林誌玲,一是找蒼老師,最後我們選擇請蒼老師。
因為我們發現林誌玲沒有真正的鐵桿粉,對比兩個人微博的評論次數和質量,會發現蒼老師的微博評論很多百字以上,而林誌玲的評論都是「飄過」、「路過」。所以蒼老師是我們要的關鍵意見領袖,結果確實很火爆。
2、咪蒙&同道大叔:沒有情緒,什麽傳播都沒有意義
做任何活動和傳播如果沒有情緒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情緒講什麽都沒人看。大家都有情緒要宣泄,那些不會說不會寫的人就轉發那些會說會寫的。
同道其實還不如我懂星座。懂星座的人那麽多,為什麽他能做這麽好?因為他沒有把星座當星座去做,他把星座當情緒和社交去做。一個星座的基本特征其實是很無聊的,就像血型、屬相一樣是一個結論。但他對星座的描述,要麽描述得極好,要麽描述得極差,一定是帶有情緒的。
同道搞過一個《最花心的星座排名》,如果水瓶座排第一,那些水瓶男的小女朋友肯定會對號入座,找男朋友麻煩,這就是情緒。
咪蒙也是調動情緒的高手,她的所有標題、內容都帶有情緒,一篇《致賤男》多少女人轉發了,每個女人都遇到過渣男、賤男。她站在創業者角度寫茅侃侃,讓多少創業者的心靈得到了撫慰,她沒有宣泄自己的情緒,她宣泄的是創業者的情緒。
3、卡券:雖然low,但是有效
我們發現有錢人沒錢人都喜歡貪便宜,這是人性。搶紅包搶到一毛錢還要謝謝老板。
再說到滴滴,回想一下,滴滴是靠5分鐘內叫到車做起來的嗎?當時其他的打車軟件都能幫你叫到車,為什麽用滴滴?因為滴滴有補貼。我當時從公司打車回家要12塊錢,用滴滴免費,那我當然選擇用,下個APP而已。我也不差這12塊錢,但這個便宜不占白不占。
另外,我發現絲芙蘭會在顧客買完單準備離開的時候送你一個小樣,比如店員會說我覺得你的皮膚是怎麽樣的,送給你一個雅詩蘭黛的小樣。這是超出顧客預期的,額外的禮物。讓用戶感覺占了便宜,這種小恩小惠特別有用。
胡桃里每天會把營業額的5%拿出來,給某個店員去送一個顧客水果或者一杯雞尾酒。設想一下,吃飯的時候,一個店員對你說,某某先生你來了,送你個什麽東西,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他肯定願意來。
名創優品的購物袋其實也是個卡券,當所有的超市都收錢的時候,名創免費送給你,質量還很高,顧客就願意來。
四
資本價值公式 :C(資本價值)={( C用戶增速+ R營收增速+ P利潤增速 )/4.5}3
第四個公式是站在實體的角度教你怎麽賺錢,可能和很多互聯網公司不一樣。純互聯網公司未必把賺錢放到首位,很多看的是市場估值。
公式里用戶、營收和利潤這三個指標都用了「增速」這個詞,為什麽強調增速?天圖要退出德州扒雞,就是因為它沒有增速,德州扒雞還在賣傳統的扒雞,一只雞一只雞的賣很難有增速,周黑鴨不一樣,把鴨脖當零食賣,所以能走出來。
1、用戶增速
滴滴洗車:洗車一次賺1元,一年賺3600萬
有時候投企業,就是投想象力。比如我們最近投的滴滴洗車,雖然滴滴不賺錢,但滴滴有業務賺錢。滴滴有30萬專車司機,1000萬快車司機,都要洗車。為了給用戶更好專車的體驗,要求專車每三天洗一次,哪怕洗一次車我們賺一元,一年也能賺3600萬。
我們18年想在北京試點,在加油站放200個自動洗車機。人工一天能洗50臺,機器一天12個小時能洗120臺,這個增速是不得了的。
我們認為一個企業至少年增長速度達到50%才有投資價值,不然每年個位數的增長,都跑不過通貨膨脹。名創估值現在為什麽這麽高?因為這幾年每年2.4倍的增長。
有進階的知識付費是個好生意
為什麽名創會開發一個新零售實驗課,流量來自哪里?因為名創本身有培訓商學院,它要對新入職員工和加盟商做培訓。所以流量來自於名創優品整個系統的3萬人,等到50期的時候,把名創3000萬粉絲也加入名創的系統內,這就是自然流量。
羅振宇的「得到」,用戶聽了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再聽梁寧的產品課,跟他接下來聽不聽其他課沒有什麽關系,用戶的付費很分散也不穩定。但是名創的課程,只要想入職、想成為合作夥伴,想全面了解了名創,肯定會來聽。而且是一次投入很多,是連續性的。
為什麽說大學是一個好生意?因為上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還要在這個學校上,這是一個進階的過程,現在很多知識付費沒有進階。
回到這個公式,只要名創不斷招新人,只要有不斷的供應商、加盟商加入,課程的用戶增速就是有保證的。這是可確定的,投資不是講確定性嗎?
2、收入增速
互聯網公司賣夢想,奮達教育賣用戶
再來說收入的增速,除了產品收入、加盟收入之外,還有什麽收入?深圳的奮達音響旗下有個奮達教育,兩年時間做到了每月9000萬的利潤。本來只是一個奮達音響的職業培訓部門,結果把職業教育變成一個產品,他是2017年對我啟發最大的人之一。
他給OPPO、VIVO、富士康和華為輸送工人,這些工廠招工人一直都是難題。現在有人保證給你輸送上手就能操作,不需要培訓和面試的工人,一個1200元,好多工廠都是願意。因為面試、培訓都需要時間成本。
他們公司有8個小組,專門去全國各地到職業中專、大專院校演講。吸引那些想去華為這樣公司上班的人,只要參加培訓,保證輸送進想進的企業。每個人一萬二,從工資里扣,每個月扣1000元,很多人報名。
他們的教學設備用已經淘汰的流水線設備。等於把三個月的試用期放在他這里。他甚至拿著offer和深圳市政府談,華為的一個offer會補助750元。政府為留住大企業,需要這樣的配套產業。
他的用戶來源於學校,每年那麽多畢業生,都成為他確定性的用戶來源、訂單來源,就有了確定性的營收,確定性的增速。互聯網公司賣夢想,這家企業賣用戶。
我今天總結的,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當時包括我沒幾個人認為名創優品能做成。但成功要知道是怎麽成功的,通過名創優品的發展,總結出來的幾個公式代表著一種規律。不過在這些價值之外,我相信名創優品的成功更離不開老葉對於零售的熱愛。如果創業者對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賺錢,而沒有熱愛,那再多公式也是白費。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折原。加野草君微信(Rico-0828),審核通過後加入新消費投資人、創業者群。
“產品即營銷,用戶即渠道”,零售全是細節,做好這行需要足夠的熱愛與考究。
來源 | i黑馬(ID:iheima)
演講 | 張桓
作者 | 折原
新零售四大算法:搞懂名創優品,你就搞懂了新零售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過去一年,經過便利店、無人貨架、線下商超等風口的滌蕩之後,依然沒有一個標準的新零售方法論可供參考。眾多企業明知新零售將徹底改變零售行業的格局和效率,卻依然無從下手。新興項目困於供應鏈和產品的打造,傳統企業囿於營銷和運營的瓶頸。
針對上述問題,近日名創優品董事,尚道、瘋蜜創始人張桓在創業黑馬新零售特訓營上,結合名創優品及一眾優秀新零售案例,總結分享了新零售的四大底層算法,從營銷、產品、傳播和資本價值等角度為新零售企業裂變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張桓認為,“產品即營銷,用戶即渠道”,零售全是細節,做好這行需要足夠的熱愛與考究。
曾經有個名創優品的代理商因為和女朋友對賭,想自己出錢在香港開一家店。我們覺得香港寸土寸金,一個月租金30多萬,按名創當時在國內的表現,去香港肯定虧損,但第一個月業績就達到了300多萬。
做零售的應該都知道,只要房租不高於業績的15%就穩賺不賠,當時房租只占了業績的10%,非常賺錢。後來才發現,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其中很多銷量是外國友人帶動的。
所以我們在香港一年開了20家店,然後逐漸走向國外,如今名創優品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是知名度比較高的品牌,拓展到了170多個國家,幾乎占據了shopping mall里最好位置。
走出去之後,我們發現國內外的市場環境真的不一樣。同樣300萬開一家店在大陸平均一年賺96萬,在國外平均一年賺172萬,名創優品其實在國外比國內發展的好。
因為中國除了人工便宜,其他都比國外貴。而且國外商業的新舊更叠特別慢,歐美、東南亞很多商場的商鋪品牌可能10年都不變。
當時大家也沒有覺得名創優品的的模式有多好,但都知道葉總是一個真正熱愛零售的人。
每個貨架的重量、成本,每個一個產品的包裝、產地他都知根知底,並且癡迷於細節,對零售行業的各種產品和所有參數都如數家珍。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風口的時候,我和老葉緊張的不行,出去學習了一圈。看完之後老葉說,不用看了,這是一群互聯網人,不懂零售。
做零售全是細節,卻很少有人知道ZARA、HM、沃爾瑪、屈臣氏的貨架區別,也說不出無人貨架最合理的高度應該是多少,在校園附近的店和在寫字樓附近的店貨架高度和過道寬度也都有考究,但是很多互聯網人卻關註不到。
回過頭來說,名創優品之所以三年開到2000家店,營收破百億,在零售行業中逆勢而起,核心離不開對下面四個新零售底層公式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一
營銷業績公式:E(Earnings/盈利)=M(Merchandise/商品)C²(Customer/客戶)
第一個公式是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應用到營銷上來。
傳統的營銷一般都講4P,即產品、定價、渠道、促銷,但是4P在這個時代有沒有過時呢?我覺得在這個時代做營銷,只需要關註兩個指標:產品和用戶,我們不太關註價格和渠道。
張大奕在淘寶賺了1個多億,因為有粉絲,她一篇文章能賣150臺mini cooper,一家4S店一年50臺都賣不了,她一篇文章能抵4S店3年的銷量。曾經渠道為王,但現在張大奕不在淘寶就不能賺1個億了嗎?
1、產品即營銷:做好了產品,營銷自然水到渠成
(1)杜蕾斯“只是”贏了廣告,岡本贏在產品
2012年岡本的業績是杜蕾斯的1/10,利潤是它的1/3。到了2016年,岡本的業績是杜蕾斯的1/3,利潤已經持平了,2017年就了超過杜蕾斯。杜蕾斯是現象級的營銷案例,但是沒有人靠營銷案例賺錢,大家都是靠產品賺錢。
岡本中國代理商王總不久前把岡本003賣完,賣了17億。但是杜蕾斯同期的銷售額不到10億。
岡本內部常說,廣告的金獎、銀獎都讓杜蕾斯拿吧,我們賺錢就好了。杜蕾斯的營銷確實做的好,但是大家不會有買杜蕾斯的沖動。一盒同樣10片裝,岡本98塊,杜蕾斯50,消費升級時代,碰到喜歡的人,誰會在乎幾塊錢的事?都會想買貴一點的。
岡本從003開始就有了質的變化,002和001進入中國後,據說日本本地的朋友都買不到,因為被天朝的朋友買光了。但是在你們的認知中,杜蕾斯這10年以來有革命性的產品出現嗎?
產品要放在首位,產品如果不夠好,做再多營銷也沒有用。想了解一個企業,最根本的就看它產品做的如何。
(2)喜茶:大部分人都想模仿怎麽火,而不是怎麽做
喜茶出來的時候,我們都很驚訝,因為它的收銀用的是星巴克模式,而不是麥當勞模式,這就直接秒殺了其他飲品店。它應該是中國第一個把奶蓋茶做到極致的,臺灣奶茶店這麽多年也沒有什麽革命性的創新。
當時喜茶想找星巴克投資,星巴克覺得中國的茶飲料這麽多年都幹不起來,喜茶肯定也不行,結果越來越多的人去喜茶店聊天,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懂咖啡,茶是受中國本土認可的飲料,在中國的市場就完全不一樣。
喜茶在中山、臺山花了三年時間打磨產品,總共十幾個SKU,3個SPU。只要喜茶的產品足夠好,再多模仿者都沒有用,因為大部分人的心都不在產品上面,都在想營銷和推廣,想著怎麽火。
(3)名創優品:從來不促銷,進店購買率達70%以上
前段時間大家經歷了無人貨架的風口,如果把無人貨架當成一個產品來看,會發現這個產品並不足夠好。因為友寶已經證明賣零食和飲料賺不了錢,變成無人貨架也不能改變利潤率低的事實,雖然租金成本降低了,但是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監測成本都上來了。
名創優品在產品上做到了極致,同樣的產品的價格絕對比你低,同樣的價格品質絕對比你好,都找的是頭部的工廠,香水是香奈兒的工廠奇華頓,眼線筆是迪奧的工廠瑩特麗,洗衣液都是藍月亮的工廠。
大家都覺得小米的充電寶很牛,定價69元,同樣的工廠名創優品定價49元。在產品價格上,名創優品做到了壓倒性的優勢,名創優品的特點就是,用戶不會思考名創優品的東西是不是賣貴了。
去宜家買東西,你會擔心它貴嗎,去名創優品也一樣。在國外,用戶一進門我們就給他遞一個籃子,基本上沒有人會空著籃子出來,進店的購買率達到了70%以上。
名創優品牢牢鎖定200個供應商,把他們帶到全球去培養。供應商是靠穩定的訂單賺錢的,名創優品的訂單占很多工廠的1/3以上了,基本上供應商都會聽話。我親眼看到很多原來開小面包車的供應商現在開著賓利。
在產品上怎麽用力都不為過,產品就是最好的營銷。
名創優品從來不搞促銷,從來都是自然銷售。我們直接把促銷的費用投入到產品里去,讓價格成為產品的一部分。
中國人喜歡搞自嗨型的促銷,「雙十一」真的能拉動銷售嗎,不過是提前透支未來幾個月的銷售量,有人關心天貓“雙十一”過後的銷量嗎?
2、用戶即渠道:如何讓用戶不得不發朋友圈?
用戶即媒體,用戶即渠道。如果一個產品不能讓用戶發朋友圈,那絕對不是好產品。很多人質疑名創優品的某些產品是在虧錢,確實,名創優品不是所有品類都賺錢,但虧錢的那部分保證會讓用戶尖叫,並且發朋友圈。
名創優品的購物袋也是一個特色,我們把購物袋也做到極致後發現,幾乎任何一個商場里都會有人拎名創優品的購物袋在購物,一年發出去5億個購物袋,就有了5億個移動的廣告。
胡桃里音樂酒館從來不做推廣,大眾點評的副總裁問我,為什麽胡桃里在大眾點評上一毛錢都不花?因為胡桃里有霸屏,有現場音樂,有100多塊錢的紅酒,讓用戶忍不住想發朋友圈。
在胡桃里,不花錢既可以聽到現場音樂,花幾百塊就可以喝到紅酒,霸屏60秒鐘只需要88塊錢,胡桃里幾乎沒有超過100塊的菜單。沒有壓力的消費,裝修又很漂亮,酒水和音樂都是興奮劑,花不到一百塊霸屏表白,用戶肯定願意拍下來發朋友圈的。
我自己做瘋蜜最大的心得就是,不管搞什麽活動,現場一定要布置得能讓女人拍照。我們在杭州做活動,讓一群美女在廁所里搞T臺秀,廁所里的party一般沒人參加過,所以這些人一邊覺得你是神經病,一邊拍照發朋友圈。
做營銷一定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讓用戶拍照發朋友圈,就應該反思了。
二
產品公式:P(產品)=NE(新體驗)-OE(舊體驗)-CC(轉換成本)
1、名創優品的爆品策略
眼線筆:從邊緣品類市場培育爆品,一年銷售1億支
這個公式是百度首席產品經理發明的,產品的做法就是「新體驗-舊體驗-轉換成本」。研究之後,發現名創優品確實是這麽做的。
首先新體驗,拿眼線筆來說,瑩特麗生產的一支普通眼線筆要100多塊,眼線筆本身就是個容易丟、容易壞的產品,所以名創優品幹脆把眼線筆做成消耗品,同樣瑩特麗的工廠,只要九塊九,把用戶的使用成本降低。 結果一年賣了1億支,來名創優品的每20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會買眼線筆。
同樣是大牌生產的,使用上感覺差距沒有那麽大,但是原來一個九十九的東西,可能用不到一半就丟了或者損壞了,現在直接把它做成消耗品,只賣九塊九。把原本很不好的體驗抹去就等於提供了很明顯的新體驗。
第二,轉換成本。為什麽名創優品只做眼線筆,不做其他化妝品?因為一個原本用雅詩蘭黛的女性不會突然來用用名創優品,沒人會拿自己的臉做實驗,都會想這麽便宜會不會過敏,轉換成本太高了?但是眼線筆沒有問題。
名創冰泉:三年做一款水,一年銷售6000萬支
名創冰泉是名創優品耗時3年,投資上億元出品的一款飲用水,名創優品為什麽要賣水?因為我們發現shopping mall里面沒有賣水的。賣水的只有超市,shopping mall一樓租金的壓力下,誰敢賣水。
但其實大家逛商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逛很久,是有這個需求的,3.5元一瓶跟路邊便利店比起來看起來很貴,但跟電影院一比,3.5元是不貴的,電影院賣5塊。而且逛累了渴了的時候對價格也就不敏感了。
2016年剛上線的時候,一年賣了6000萬支水,水的成本結構是按噸來算的,利潤太高了。它有轉換成本嗎?沒有。
2、新體驗10倍優於對手,後來者才有機會
最近美團要做打車項目,用這個公式來看這件事,還有戲嗎?美團的打車體驗能比滴滴好很多倍嗎?打車這個項目有技術壁壘,滴滴做了這麽長時間,跟司機磨合了這麽久,技術也逐漸成熟。美團的新體驗要想超過滴滴太難了。當新產品和服務不能10倍優於競爭對手的時候,作為後來者是很難有機會的。
另外轉換成本,司機和用戶是有使用習慣的,在滴滴沒有太大問題的情況下,這個轉換成本也是很高的。
我們要時刻記著,我們交付給用戶的不是營銷,而是產品和服務,尤其是做新零售的。我覺得任何產品都可以用這個邏輯來看。比如無人貨架,它和自動售貨機、7-11相比,我沒有看到新體驗和舊體驗有明顯的差距。
它沒有從用戶角度都思考這個問題,它甚至讓用戶痛苦。大家都有貪小便宜的心思,但不付錢又會有負罪感。讓用戶產生這麽多猶豫,就是讓用戶痛苦。
所以我覺得做流量的人永遠不可能懂用戶,百度做新零售、O2O都不成功,就是因為它不會花心思了解用戶的心思和情緒,它只是把用戶當做流量。
三
傳播裂變公式:C(傳播)=KOL²(關鍵意見領袖)*E1.5(情緒)*C1.2(卡券)
1、馬佳佳:100KOL=1億粉絲
馬佳佳剛出名的時候,我問她:我的微博幾十萬粉絲,為什麽不如你有名?她說老張,幾十萬粉絲我搞不定,但是1億粉絲我能搞定。讓1億個人關註我是很難,但是我能讓100個意見領袖都知道我,每個意見領袖背後有100萬個粉絲,就代表1億粉絲。
我的核心就在於怎麽搞定這100人,而只發這100個人感興趣的內容,讓1億個人轉發我的微博太難了,但是讓這100個人給我轉發微博還是很容易的。
我之前辦過一次女性營銷高峰論壇,請馬佳佳來演講。歐萊雅中國的老總就坐在嘉賓席,她在臺上直接說:「歐萊雅已死」,那個老總都快瘋了。她如果來演講,大家肯定都會拍照發朋友圈。她把觀眾和現場的大咖當渠道,她懂得如何搞定KOL。
做任何傳播,都需要有意見領袖的參與。我們做過一個賣內衣的案例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找林誌玲,一是找蒼老師,最後我們選擇請蒼老師。
因為我們發現林誌玲沒有真正的鐵桿粉,對比兩個人微博的評論次數和質量,會發現蒼老師的微博評論很多百字以上,而林誌玲的評論都是「飄過」、「路過」。所以蒼老師是我們要的關鍵意見領袖,結果確實很火爆。
2、咪蒙&同道大叔:沒有情緒,什麽傳播都沒有意義
做任何活動和傳播如果沒有情緒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情緒講什麽都沒人看。大家都有情緒要宣泄,那些不會說不會寫的人就轉發那些會說會寫的。
同道其實還不如我懂星座。懂星座的人那麽多,為什麽他能做這麽好?因為他沒有把星座當星座去做,他把星座當情緒和社交去做。一個星座的基本特征其實是很無聊的,就像血型、屬相一樣是一個結論。但他對星座的描述,要麽描述得極好,要麽描述得極差,一定是帶有情緒的。
同道搞過一個《最花心的星座排名》,如果水瓶座排第一,那些水瓶男的小女朋友肯定會對號入座,找男朋友麻煩,這就是情緒。
咪蒙也是調動情緒的高手,她的所有標題、內容都帶有情緒,一篇《致賤男》多少女人轉發了,每個女人都遇到過渣男、賤男。她站在創業者角度寫茅侃侃,讓多少創業者的心靈得到了撫慰,她沒有宣泄自己的情緒,她宣泄的是創業者的情緒。
3、卡券:雖然low,但是有效
我們發現有錢人沒錢人都喜歡貪便宜,這是人性。搶紅包搶到一毛錢還要謝謝老板。
再說到滴滴,回想一下,滴滴是靠5分鐘內叫到車做起來的嗎?當時其他的打車軟件都能幫你叫到車,為什麽用滴滴?因為滴滴有補貼。我當時從公司打車回家要12塊錢,用滴滴免費,那我當然選擇用,下個APP而已。我也不差這12塊錢,但這個便宜不占白不占。
另外,我發現絲芙蘭會在顧客買完單準備離開的時候送你一個小樣,比如店員會說我覺得你的皮膚是怎麽樣的,送給你一個雅詩蘭黛的小樣。這是超出顧客預期的,額外的禮物。讓用戶感覺占了便宜,這種小恩小惠特別有用。
胡桃里每天會把營業額的5%拿出來,給某個店員去送一個顧客水果或者一杯雞尾酒。設想一下,吃飯的時候,一個店員對你說,某某先生你來了,送你個什麽東西,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他肯定願意來。
名創優品的購物袋其實也是個卡券,當所有的超市都收錢的時候,名創免費送給你,質量還很高,顧客就願意來。
四
資本價值公式 :C(資本價值)={( C用戶增速+ R營收增速+ P利潤增速 )/4.5}3
第四個公式是站在實體的角度教你怎麽賺錢,可能和很多互聯網公司不一樣。純互聯網公司未必把賺錢放到首位,很多看的是市場估值。
公式里用戶、營收和利潤這三個指標都用了「增速」這個詞,為什麽強調增速?天圖要退出德州扒雞,就是因為它沒有增速,德州扒雞還在賣傳統的扒雞,一只雞一只雞的賣很難有增速,周黑鴨不一樣,把鴨脖當零食賣,所以能走出來。
1、用戶增速
滴滴洗車:洗車一次賺1元,一年賺3600萬
有時候投企業,就是投想象力。比如我們最近投的滴滴洗車,雖然滴滴不賺錢,但滴滴有業務賺錢。滴滴有30萬專車司機,1000萬快車司機,都要洗車。為了給用戶更好專車的體驗,要求專車每三天洗一次,哪怕洗一次車我們賺一元,一年也能賺3600萬。
我們18年想在北京試點,在加油站放200個自動洗車機。人工一天能洗50臺,機器一天12個小時能洗120臺,這個增速是不得了的。
我們認為一個企業至少年增長速度達到50%才有投資價值,不然每年個位數的增長,都跑不過通貨膨脹。名創估值現在為什麽這麽高?因為這幾年每年2.4倍的增長。
有進階的知識付費是個好生意
為什麽名創會開發一個新零售實驗課,流量來自哪里?因為名創本身有培訓商學院,它要對新入職員工和加盟商做培訓。所以流量來自於名創優品整個系統的3萬人,等到50期的時候,把名創3000萬粉絲也加入名創的系統內,這就是自然流量。
羅振宇的「得到」,用戶聽了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再聽梁寧的產品課,跟他接下來聽不聽其他課沒有什麽關系,用戶的付費很分散也不穩定。但是名創的課程,只要想入職、想成為合作夥伴,想全面了解了名創,肯定會來聽。而且是一次投入很多,是連續性的。
為什麽說大學是一個好生意?因為上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還要在這個學校上,這是一個進階的過程,現在很多知識付費沒有進階。
回到這個公式,只要名創不斷招新人,只要有不斷的供應商、加盟商加入,課程的用戶增速就是有保證的。這是可確定的,投資不是講確定性嗎?
2、收入增速
互聯網公司賣夢想,奮達教育賣用戶
再來說收入的增速,除了產品收入、加盟收入之外,還有什麽收入?深圳的奮達音響旗下有個奮達教育,兩年時間做到了每月9000萬的利潤。本來只是一個奮達音響的職業培訓部門,結果把職業教育變成一個產品,他是2017年對我啟發最大的人之一。
他給OPPO、VIVO、富士康和華為輸送工人,這些工廠招工人一直都是難題。現在有人保證給你輸送上手就能操作,不需要培訓和面試的工人,一個1200元,好多工廠都是願意。因為面試、培訓都需要時間成本。
他們公司有8個小組,專門去全國各地到職業中專、大專院校演講。吸引那些想去華為這樣公司上班的人,只要參加培訓,保證輸送進想進的企業。每個人一萬二,從工資里扣,每個月扣1000元,很多人報名。
他們的教學設備用已經淘汰的流水線設備。等於把三個月的試用期放在他這里。他甚至拿著offer和深圳市政府談,華為的一個offer會補助750元。政府為留住大企業,需要這樣的配套產業。
他的用戶來源於學校,每年那麽多畢業生,都成為他確定性的用戶來源、訂單來源,就有了確定性的營收,確定性的增速。互聯網公司賣夢想,這家企業賣用戶。
我今天總結的,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當時包括我沒幾個人認為名創優品能做成。但成功要知道是怎麽成功的,通過名創優品的發展,總結出來的幾個公式代表著一種規律。不過在這些價值之外,我相信名創優品的成功更離不開老葉對於零售的熱愛。如果創業者對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只是想賺錢,而沒有熱愛,那再多公式也是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