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美國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編纂的《阿富汗民意調查(2015)》(A Survey of the Afghan People-Afghanistan in 2015)發布。在阿富汗和談逐步恢複的當前,該調查的出爐不僅展現了阿富汗民眾對於祖國未來的真實想法,同時也為阿富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借鑒。
該項年度調查是阿富汗國內開展的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公眾民意調查。調查提供了阿富汗民眾對國家發展核心問題的看法。自2004年以來,超過7.5萬名阿富汗民眾接受了該項調查。
亞洲基金會阿富汗辦公室副代表珍妮·卡里姆(Jena Karim)於近日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演講中表示,報告的調查數據全部公開,都在亞洲基金會的網站上可查詢。卡里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該年度調查基本跨時6個月,會在阿富汗當地民眾的參與下進行田野調查,覆蓋阿富汗國內14個民族、34個省份的9500多名民眾。
在這份厚達200多頁的報告中,本報記者看到,“國民情緒”、“安全”、“經濟增長與就業”、“發展與服務業開展”、“治理”、“政治參與”、“信息接觸”、“女性在社會中地位”等11個章節。
亞洲基金會阿富汗問題調查與研究部主任紮克·沃倫(Zach Warren)表示,由於調查問卷中的部分問題是常年固定,因此可以借助時間的變化來了解阿富汗人民的心聲。今年新設置的問題包括“政府是否該與塔利班和解?”、“是否知曉‘伊斯蘭國’的存在”、“婦女的領導力”、“社交媒體的使用”等。
“阿富汗的發展方向錯了”
本年度的調查中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國民情緒”部分。問卷開篇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基於你個人經驗,當前的阿富汗是走在正確還是錯誤的方向上?”。在8912名回答這個問題的阿富汗受調查者中,37%的人認為,國家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高達57%的人則選擇“錯誤”的方向。其中,僅有27.8%、來自首都喀布爾的受調查者對阿富汗未來發展保持樂觀態度,為調查覆蓋地區中的最低值。
而在一年前,當時阿富汗正值總統大選之際,絕大多數受調查者看好國家的未來發展。2014年對該問題的調查顯示,認同阿富汗走在“正確”發展方向上的民眾占54.7%。
2014年恰逢阿富汗總統交接之際。前總統卡爾紮伊任期屆滿卸任,當年9月,阿富汗聯合政府成立。但聯合政府的成立並沒有給阿富汗帶來料想中的和平與發展。相反,政府內部陷入領導層鬥爭;政府與塔利班的對話也因塔利班前領導人奧馬爾的死訊被公布後停滯;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又在阿富汗國內興起,再加上國內失業率高企、經濟停滯不前,這些因素均使得阿富汗人對國家的信心降至10年來的最低點。
在57%認為阿富汗發展走在“錯誤”方向上的受調查者看來,“不安全感”上升是最主要的因素,占到了其中的44.6%,比2014年上升6個百分點。其次便是失業率(25.4%)、腐敗(13.0%)、經濟表現不佳(12.4%)等原因。
在被問及“阿富汗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時,42.7%的受調查者選擇了“不安全感”,這一數值也是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值。受調查者中“不安全感”在西南部地區與東南部最為普遍(分別為84.6%與81.1%)。這些地區也是阿富汗政府軍與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裝(AOGs)沖突最為頻繁的地區。
“主張政府與塔利班對話”
值得註意的是,當被問及這些反政府武裝緣何與阿富汗中央政府叫板時,2011~2014年的大部分回答集中在體現外部勢力的存在;而今年的結果顯示,絕大多數阿富汗人認識到,這些反政府武裝希望“奪權”。因此,62.6%的受調查者認為政府應該努力與反政府武裝對話,以尋求和解。
今年1月11日,阿富汗問題四方機制首輪對話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舉行,各方呼籲阿政府與塔利班立即展開和平對話,力爭為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之間的和平談判掃清道路。18日第二輪對話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舉行。當天發表的聯合聲明呼籲塔利班所有派別及早加入與阿富汗政府的和平對話,通過對話解決一切政治分歧。下一輪對話將於2月6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舉行。
卡里姆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阿富汗普通民眾也非常關註政府高層進行的“四方機制”,但目前礙於各方利益複雜,對這一問題的調查尚未納入本年度的報告。她表示,不排除未來將民眾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納入報告。
對於近來興起的“伊斯蘭國”,74.3%的受調查者表示,聽說過這個極端組織,且有54.2%的人表示,這一極端勢力威脅地區安全。
“高失業率下人才外流嚴重”
此外,針對阿富汗婦女與年輕人的首要問題是失業(71.4%)。阿富汗經濟部部長穆拉德(Abdul Sattar Murad)此前表示,目前阿國內41.6%的人口在15歲以下,年輕人所占比例位居世界前列。在720萬勞動力中,失業人口占26%。在就業人口中,只有19%的人有穩定工作。目前每年大約有40萬~50萬年輕人在找工作。
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5.4%)的調查者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與去年相比,有所惡化。尤其是諸如喀布爾等大城市調查者(73.6%)認為就業情況非常糟糕。
而且,調查顯示,約40%的受調查者在高失業率的情況下願意離開阿富汗,尋求他國進行發展。聯合國難民署去年12月的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超過16萬阿富汗人為尋找更美好的生活前往歐洲,去年年底的“出走”情況尤其顯著,當中包括大量年輕人及專業人士。許多阿富汗企業都為如何留住最佳人才而深感頭痛,甚至連一些擁有良好事業的阿富汗專業人士也趁著公幹機會,一出國就再也不回國。
卡里姆表示,人才外流等問題一直是阿富汗未來發展必須面對的挑戰之一。考慮到這個人口紅利尚未被完全挖掘的市場,卡里姆建議包括中國在內的外來援助不妨在阿富汗和平重建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理解發展中的相似性幫助我們把握市場的時機,而變革點幫助我們甄別真正的機會。
張矩,峰瑞資本董事、早期暨成長期項目負責人。張矩擁有超過 20 年的高科技領域行業經驗,對中美兩國的互聯網創業和企業 IT 環境有深刻理解。
文 | 張矩
我是一個做技術出身的投資人。從 1996 年到美國到 2009 年回國,我做的都是技術相關的工作。接下來,我誠實地和大家匯報一下最近兩年多的心得,我的很多觀點可能和主流投資界的觀點有些出入。
如何(不特別)關註獨角獸
在目前的創投環境里,投資人接觸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獨角獸。特別是 2015 年二級市場發生了比較大的動蕩之後,大家對消費者相關的投資失去了一定的胃口,大量投資人的註意力轉向了企業 IT 的範疇。
針對這個變化,不同的投資人說了很多不同的原因,首先是人力成本的增長,其次是整個結構化的改革所帶來的體系上的一系列變化,還有消費者層面人口紅利的消失,最終會導致整個宏觀經濟的發展重點會向實體經濟轉移。
隨著更多資本關註企業 IT 領域,大家談得更多的是萬億的市場和創造獨角獸。
我一直認為,在創業和投資中,獨角獸這個概念被濫用其實蠻奇怪的。獨角獸公司指的是在資本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公司。這個名詞是被 Cowboy Venture 的著名投資人 Aileen Lee 推廣開的,在當時的資本市場上,估值超過 10 億的案子還比較少(小於千分之一)。當時,大家覺得能夠達到這樣的估值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目前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創業階段以較快的速度就達到了這個標準,拋開一些華麗的包裝和似是而非的理論,我個人認為背後很大的原因是中國、美國兩國的央行基本上在沒有停歇的情況下印了 10 年的錢。
所以,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講,獨角獸這個詞,尤其是以資本市場 10 億估值的這個評判標準的獨角獸,可能不應該是大家特別關註的一件事。資本市場上有太多的因素造成估值的起伏,真正成功發展的路上不必要有這麽多的標簽和頭銜。
不談風口,只談機遇
好多人談到 2016 年是企業市場的元年,是 SaaS 行業的元年,其實從 2014 年到 2016 年,元年已經談了 3 年了,每一個適當的時間點都會有人說現在是企業 IT 市場的風口。在投資圈,風口這個詞是被雷軍炒起來的,它指的不只是熱點、大勢,後面還跟著半句話是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我個人認為,在企業領域中沒有能讓豬飛起來的風口。這背後有兩個比較本質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企業作為創業公司的客戶,和消費者作為創業公司的客戶,有一個非常不一樣的點。企業通常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客戶,在這里面很少有感性的東西。
因為企業本身的商業目的是追逐利潤,在這個前提下,它所有的采購行為的目的非常實際,就是你的產品和服務要對它有足夠的價值。第二個原因是,企業在購買上,通常使用者和購買決策在內部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可能你有很多能夠打動使用者的功能,卻對購買者沒有那麽大的吸引力。或者,對購買者你有非常好的包裝和定位,但落地時對使用者沒有那麽強的黏性來保證這件事能夠順暢地實施。
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幾乎不存在什麽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我們看企業市場是試圖理解在當下大的技術變革和其他宏觀微觀因素的影響下,這個領域的機遇點在哪里。
倒逼是企業 IT 發展的最大動力
坦白講,在談趨勢和機遇的時候,我有時會感覺到大家對企業 IT 市場有一種美化的傾向,會把企業描述成一個在很多情況下對技術高度敏感、管理流程現代化的實體,追求技術提升效率,追求技術優化產品,為了追求長期目標而努力地去嘗試新鮮事物。這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實際上是不成立或者不現實的,企業的 IT 演進,特別是采用新的 IT 技術上,絕大多數情況下,最大的動力是倒逼。
倒逼主要是兩個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合規與合作,無論是國家的政策指導,或者是說行業體系化規範,你為了能夠在這個行業里能夠合規運作,活著和上下遊有非常好的連接,你必須要做的事情。第二種就是競爭,當市場環境中有嘗鮮的人,並且取得了可衡量的競爭優勢,其他企業不得不去會去采用這種新的技術,把這個市場做回平衡狀態。所以大多數企業在這件事上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比較被動而且滯後的。
螺旋上升的發展是指企業 IT 發展中的相似性和變革點的共存。信息技術從五十年代末正式進入商業市場開始,企業對IT 系統使用的邏輯以及對應的 IT 系統架構的邏輯,實際上沒有太多本質上的變化。但是每一個新的技術突破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會帶來一批新的能夠抓住這個機遇的創新公司。在投資過程中,理解發展中的相似性幫助我們把握市場的時機,而變革點幫助我們甄別真正的機會。
螺旋上升的第一點是說企業 IT 系統邏輯架構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本質上是因為企業在商業運行過程中,基本的組織架構、管理流程和商務邏輯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的思維,包括商業的運作人員的管理、銷售的管理等等,不停地有新思想加入進來。但是整體上大的邏輯還在這兒,而企業 IT 作為企業運行的支撐、潤滑和保障的工具,在框架上不會有非常大的,或者突然的變化。
第二點,企業 IT 系統周期性的變革點來源於技術的進步、組織流程的演進、商業模式的革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信息系統架構不斷合理化與優化的過程,當量變積累到質變,通常會帶來信息處理性價比與效率的巨大提升,在應用中往往可以轉化為巨大的商業機會。
在整個企業 IT 發展中,有兩個變革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時間點:第一個變革是數據庫的產生,它在真正意義上改變了企業對於所有數據的組織、存儲和訪問的模式,極大地普及了企業對於數據處理的需求。第二個變革是 ERP 系統的產生和應用,它試圖把複雜企業內部各個環節通過數據層面上的高效打通整合起來,這對企業的商業運行產生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也是企業整體信息化的開端。
我認為,目前發生的幾個大的技術變化,正在驅動我們進入第 3 個企業 IT 的重大變革點。得益於摩爾定律的威力,從計算、存儲,網絡傳輸能力和成本來看,我們基本上進入了一個以數據為基礎的全面互聯時代,這是一個從人的感知上實現了按需、實時、常在的時代,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從深層次的技術角度來看,大家耳熟能詳的技術發展也印證了變革的到來:雲計算的本質是高性價比線性延展的大規模資源整合;大數據技術使數據沈澱成為企業的基礎性資源;移動網絡代表了信息系統的實時化、場景化、常在化。
這些發展導致了無論從信息處理、信息存儲和信息使用,快速向合理化、最優化發展的過程。之前有許多技術原因制約整個企業信息化的形態,現在技術的發展可以在合理的成本下實現我們認為最應該發生的資源配置和所需要的處理流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也是為什麽我認為現在是企業IT 服務創業的一個很好的時間點的技術原因。
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價值對等交換
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價值對等交換。這句話可能所有人都不會有異議,但在思考商業模式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把需求判斷和價值對等交換的思考混淆起來。從產品和市場的契合度來講,我們通常以用戶肯不肯付費作為最重要的指標來證明是不是滿足了剛需,但是僅僅從付費角度來思考往往是不夠的。
在商業模式的思考中,價值對等交換與用戶付費最大的區別在於兩點:一是互惠,互惠背後的邏輯是每次交易的發生都給創業企業帶來了資金收入之外的積累,無論是市場地位、產品技術,或者是具有明確積累價值的數據。沒有積累的產品銷售會快速導致市場同質化,迅速陷入紅海競爭狀態。
二是持久,持久背後的邏輯是不僅你的產品對用戶有持續的價值,你的公司對用戶同樣也不停產生價值。最直接的例子是很多工具產品,如果你把它當做 SaaS 的話,實際上很難形成價值對等交換。你可以快速發展用戶,甚至讓用戶為某些功能一次性付費,但是你很難保持用戶持久化的付費。
成功的企業 IT 公司背後都有一套非常嚴謹的商業邏輯。我和創業者交流時常常提到兩個例子,一個是 Salesforce,一個是 SAP。Salesforce 做的遠不止是大家經常誤以為的 CRM 系統,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把曾經只有大公司能夠使用和實施的銷售管理的最佳實踐的門檻降得很低,從而廣泛推廣。
它銷售的不僅僅是工具,它銷售的是銷售管理和銷售操作的能力,是整個實踐體系。SAP 來自於德國,它在 ERP 上做得非常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把最先進的生產制造企業內部如何實現資源管理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抽象成信息系統工具集合,來幫助需要的企業大幅度提升管理和運行能力。
現在大家會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是走定制化還是標準化的產品路線。往往最成功的軟件公司,無論它銷售給大的客戶還是銷售給中型客戶,它真正銷售的是背後支持產品設計的理念,當用戶接受了產品代表的先進管理思路和最佳實踐,是否定制,是定制還是配置就變成一個次要的問題。
有特色的中國企業 IT 市場
中國的企業 IT 市場非常有特色,和美國很不一樣。
第一個是由於宏觀經濟配置和政策導向,創業企業可以接觸到的真實市場容量可能遠比大家想象的要小,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在企業 IT 市場里,保守估計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的市場是被集團公司、大型國有企業占據,在這一塊市場,初創企業的機會較小。對於占據了一半以上企業 IT 開支的這部分市場,渠道商有非常大的掌控能力。這些渠道商有非常強的意願一方面整合初創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同時快速地消化並強力把控市場,這對初創企業不太友好。
第二個與中國企業的壽命有關。中小企業的壽命不到三年,中大型企業的壽命也只有四點幾年到七年,取決於怎麽統計。中小型企業的利潤率小於 0.8%,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付給 IT 人員工資,其他 IT 開支到底能有多少,這個數字雖然沒有官方統計,但是很容易推測。
移動化是最大的中國特色,智能手機的普及,特別是是 3G、4G 的普及。中國所有企業固網連結率不超過 20%,而根據最新數字,全中國 4G 使用者大概在 8-9 億之間,這就表明基本上所有企業的高管乃至中層人員等目前都通過移動網絡處於完全連通的狀態。
企業 IT 的聯通主體是通過移動網絡實現的,這是在其他國家很難有的情況。在美國,公司的網絡連通率,固網的網絡連到公司超過 85%。所以,中國的企業軟件市場和美國的企業軟件市場在形態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而且發展路徑也不太一致。
我認為中國結構化調整和產業政策對於企業市場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結構化調整一定會釋放一些新的增量的 IT 需求,整體的工業 4.0 產業規劃對於企業IT 一定是很大的中長期利好。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在轉型的過程中,IT 開支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講是下降的,這對做軟件的公司,無論是產品和 SaaS,特別是做和制造業、零售業有關系的公司,短期內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產業政策上供應鏈安全(去 IOE)這件事對 IT 的影響本身就是雙刃劍。供應鏈安全的邏輯是說,只要保證 IT 設備是中國生產的這件事就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假設。本質上來講,供應鏈安全的邏輯其實更偏向於保守,從而更偏向於大企業的發展。
企業 IT 的價值闡述
我們給企業銷售軟件,或者銷售 SaaS 的服務的時候有 3 個最常見的價值闡述:
第一個就是提高效率。不過提高人的效率在美國也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體系,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說人力的成本是固定的成本,很難講買了一個軟件能夠立刻減少企業的人員編制;第二個是人本身作為一個生物體,他的註意力,以及他一天能夠完成的事情,並不會隨著效率提高而線性增長,因為效率高了強度就大了,並不是簡單的乘法關系。我們通常會建議,在設計產品或者推銷產品的時候,應該更側重於非人力的資源效率提升,特別是資本的效率提升。無論是現金,還是其他某種形式。資本效率提升,對企業來講有更大的吸引力。
第二點就是增加銷售,這應該說是非常有效的購買動力,但是在某些場景下也會碰壁,主要原因是 IT 技術導致銷售提升的場景其實是有限的,大多數增長銷售的原因是技術之外的。
最後一點是減少成本,從長期來看這是非常有力的說法。但是因為中國企業利潤率的問題,這里面有一個小小的爭議,就是你需要和客戶講你先花錢購買我的產品,使用我的服務才能夠幫你減少成本,這對不缺錢的企業而言是行得通的,但對現金流不充裕的企業往往不是那麽容易說通的。
峰瑞資本關註的領域
在企業 IT 領域,峰瑞資本關註 3 個 S:
第一個就是 SaaS。我們現在關註的 SaaS 更多的是和垂直行業相關的,比如說從中國現在發展的時間點來看,金融行業里面的機構化,規範化、規模化是非常必要的,這件事一定會發生,這個行業的結構一定會向發達國家的形式來發展,由此帶來的 IT 機會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第二個是 SDX,即軟件定義的一切。從長遠來看,信息服務的按需化、實時化是非常大的趨勢。按需化、實時化一定會要求企業 IT 系統成為非常敏捷的系統。現在談論最多的容器技術和微服務架構,本質上都是敏捷的 IT 架構的一部分,能夠非常靈活動態地做很多事情。軟件定義一切是敏捷和流動系統的基礎。
第三件事就是 Security,即信息安全。習大大不到 1 個半月的時間內兩次接見了國內最低調但也最前沿的信息安全公司,這是在釋放一個非常大的信號。這是政策層面的。無論是從對抗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國家內部信息安全保障來講,信息安全都是非常大的一件事。
此外,我們生活在一個基本上是信息裸露的時代,我們無一例外都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公開的和非公開的身份證信息和手機號碼。無論從電子商務來講還是實體商務來講,最終這會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沒有安全感的環境會導致各種交易成本急劇上升,一定會有人利用信息安全這個機會把它變成一個規模化的商業機會。
最後,創業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企業 IT 的創業則是更難的事。有個統計,在美國 70-80% 的創業公司退出都是被收購了,收購的估值基本上在 3-5 億美金之間,在中國市場偏差也不會太大。能夠這樣退出的都是非常成功的創業。大多數創業者也許沒有必要做一個像 Salesforce 一樣的平臺型公司,因為這樣的機會一定不會太多,它更需要資源,甚至運氣。以平常心做價值明確的創業在企業 IT 領域也許更可行。
► TO SUM UP
總而言之,技術出身的張矩有許多和主流投資界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獨角獸這個概念被濫用了,通往成功的路上不必要有那麽多標簽和頭銜。他並不認為企業 IT 領域有能讓豬飛起來的風口。他說,創投圈對企業 IT 市場有種美化的傾向,是合規與合作、競爭的倒逼在驅動企業 IT 市場的發展,初創企業的主觀能動性不是主要因素。讀完這篇,你能體會到張矩的冷靜和專業。
昨日晚間上交所就原實際控制人顧國平的一宗起訴向慧球科技問詢,起訴書中稱慧球科技為15億元提供了連帶責任擔保。
ST慧球9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經核實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股東大會相關歷史資料,並未發現涉及本次涉訴擔保事項的任何相關文件,故公司認為相關民事起訴狀中關於公司為“上述協議提供無限連帶責任擔保”並未經過公司董事會、監事會、股東大會的審議程序。
公司董事會認為,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該擔保事項系違規擔保,本公司不應該、不認同、不接受因此承擔相關擔保責任。
公司表示,鑒於本次訴訟案件尚未開庭審理,目前暫無法判斷對公司本期或期後利潤的影響。
現在任何低估互聯網的行為,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在過去一年,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始終未能重現往昔輝煌,銷量(出貨量)同比下降已成為小米常態。以IDC數據為例,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銷量(出貨量)同比下跌分別為: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同比下跌達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如今的8.9%。
就在今天,2017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舉行“中國商業心靈”專場,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應邀發表演講,並現場就小米模式接受企業家嘉賓提問。
小米最近的負面新聞有點多,但雷軍認為,做企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抹黑,各種各樣的攻擊。我覺得我都是豬了,還有什麽能被擊敗的呢?
以下為雷軍演講全文:
風口論讓很多人以為我是機會主義者,但是如果沒有厚實的基本功是不行的。另外,為什麽是豬呢?就是要有豬的謙卑,“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沒有人能擊敗我。”做企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抹黑,各種各樣的攻擊。我覺得我都是豬了,還有什麽能被擊敗的呢?
小米最近的負面新聞有點多。那小米究竟遇到了什麽苦難呢?
小米用不到5年突破了100億美元的銷售,這是商業史上的奇跡,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種成長是爆炸性的。小米是一輛超高速運營的公司,公司超過1萬人。
這樣高速成長後,是不是有些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所以去年開始,我們就開始補課、降速、調整。
包括今年我們提了個小目標,銷售額突破1千億,當然也有人說我放衛星,但從小米的基本功來講,這個小目標達成不算難。但我更關心的是,小米是不是能夠夯實基礎面,拳頭收回來,是為了打出去。
所以小米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超高速成長之後的調整。
分解下小米的業務,就電商而言,我們現在已經是手機電商之王。但是就算小米手機電商占到50%,目前線下渠道依然很強,電商還解決不了所有問題,這是下一步發展需要的基本功。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啥?是小米真正創業是想做啥?是要做電商嗎?
我之前做了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後來金山上市,我就半退休了,於是順手幹起了天使投資。後來在這個過程中,就意識到現在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零售,而我擁有的強大武器是什麽呢?互聯網思維。
現在任何低估互聯網的行為,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我看到的問題是什麽呢?中國作為制造大國,但是中國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制作的產品。為什麽逢年過節,中國人都在全世界去買買買?我們的產品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為什麽我們的產品沒人買而且還貴呢?我問了業內人員,他們說市場費用很高、促銷人員費用很高、渠道很貴……所以物美價廉基本不可能。好的東西貴,便宜的東西因為研發制造成本被砍掉了,越做越差。
我覺得中國制造的核心問題是: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出了問題。所以我就想,我能不能自己去做一條鯰魚,攪和攪和把整個行業帶起來。
剛開始做小米的時候,我就上線了小米網,前店後廠,後來才開始和天貓、京東合作,這就是小米剛開始模型,這也是小米電商模型。
但最近最頭疼的是線下渠道,之前很多人告訴我,線下渠道一定要有利潤空間。但我一直在想如何讓傳統渠道具備高效率,能夠實現性價比?所以小米開始鋪線下渠道——小米之家,這個連鎖店的不同之處是完全自營,完全由小米自己運作,到去年年底,我們開了51家,平均每平米銷售額26萬。
今年的目標是做200家,三年內的目標是1000家,我有信心幹到每家1000萬營業額。
也有不理解的人,為什麽小米現在做了這麽多的產品?其實我們是通過手機為切入點,來實現我們的商業夢想,所以三年前我們開始了生態鏈計劃,只要你做得好,我們就把你納入小米生態鏈。我們想做什麽?就是想做互聯網思維的無印良品,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以下為現場問答:
宋立新:用一個形容詞形容自己的2016?
雷軍:有點迷茫。去年經歷的最痛苦的事是認知到電商是銷售模型之一,但是如何創造新的銷售模型。
現場提問:為什麽不做小米式的萬達?小米式的阿里巴巴,為什麽只滿足於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雷軍:我的商業夢想是求解中國社會當前的問題,只是想做一個標桿,而不是試圖解決所有的問題。
現場提問:小米生態鏈開啟後,怎麽跟傳統巨頭競爭?
雷軍:互聯網思維就是一個高維工具,主要你有決心,能苦幹,加上行業經驗,就能迅速獲得突破。
現場提問:承不承認華為也具有互聯網思維?
雷軍:華為也是中國企業的驕傲,華為今天之所以做得很好,我認為也是小米的貢獻。五年前華為開始做手機,也是學習小米做產品、做用戶體驗。但骨子里,華為不具有互聯網思維。 骨子里,華為不具有互聯網思維。是小米開始之後,大家一起把山寨機市場打沒了。
現場提問:怎麽看OPPO的快速增長?
雷軍:非常值得尊重的中國企業,我希望中國能湧現更多小米、華為、OPPO這樣的企業。
現場提問:怎麽看零售從線上往線下走的問題?
雷軍:我對零售從線上開始結合線下感到迷茫,因為只有線上才能實現我的性價比的追求。這是我之前兩年迷茫的問題,但是小米之家就是我的答案。
現場提問:你被叫做雷布斯,是不是只是模仿式創新?
雷軍:小米還有第二個難點,因為我們處在科技行業,需要持續地創新。怎麽樣才能把創新和效率都做好?我承認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所以我們創始團隊平均都有20年的研發背景,知道創新的重要性。這也是我們去年推出小米MIX的原因,小米MIX的與眾不同之處是,改變了喬布斯創造的手機的模型。很多人說小米沒有創新?那如果沒有創新的話,小米怎麽會立足全球呢?
秦朔:小米限制毛利率之後,公司如何去做利潤?
雷軍:限制毛利率之後?對於員工和股東的回報是什麽樣的呢? 我設計了小米這個商業模型之後,利用互聯網降低成本,把很多業務低成本或免費,再通過增值服務獲得利潤。 小米手機的模型是:手機硬件成本價。那小米真正的利潤業務是互聯網業務,我們有2000名工程師在做互聯網業務,即增值服務。
主持人:很多投資人不願意投消費電子,因為生命周期短。你怎麽看?
雷軍:消費電子行業競爭都很激烈,我們內部也多次討論。我們首先會立足於技術創新,這樣才能長盛不衰。其次,始終要強調高性價比,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這樣在用戶忠誠度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手抓創新,一手抓效率,是有可能長盛不衰的。
一點資訊CEO李亞:互聯網思維從硬件打通後,小米進一步會怎麽做?
雷軍:對小米來說,具有多面性,是鐵人三項,一方面要硬件,一方面是互聯網服務,還要把新零售做好。這就要求小米用戶總量提升後,互聯網服務就會展現效應。所以我們布局了100多家公司,一起把用戶基數做好,能夠一起分享互聯網增值服務。
夢想和回報是對立統一的。所以真正的夢想家是立足實業,紮實做出成績,所以我當初有了提升運轉效率的夢想,就是想做出幾個標桿出來,改變大家的印象:好的東西也可以是便宜的。不管你們認不認同,我就是要一條路幹到黑,就是要做感動人心但價格公道的產品。
任誌強:你一個南方人,怎麽會把公司叫做小米?我們當時做生態公益,做了個任小米,現在你把公司叫小米,是不是要幫我們賣小米?不然就改改名,叫雷軍也行,其他也行,把“小米”還給我們。
雷軍:我們初期想名字的時候,一開始是考慮叫“大米公司”,因為今天的互聯網公司要接地氣,去高大上,後來討論很久後,決定叫小米。我們去工商局註冊,別人說我們是不是做新型農業的?所以叫小米科技。不過,我現場表態,願意加入您的節能型小米實驗,幫助您把任小米賣更好。
奔馳公司嘉賓:小米之家的效率改變,能不能分享下細節?
雷軍:現在零售業的銷量,小米僅次於蘋果。我覺得零售店的銷量,核心是開源節流,提升顧客進店和進店轉換率,如果堅持價格厚道和感動人心,就能讓用戶形成轉換率和忠誠度。另外,小米之前在互聯網上集聚了大量用戶,對於進店人數增長非常有幫助。但讓用戶知道哪里有一家線下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把用戶當做朋友,通過口碑去傳播。
觀眾:雷軍與喬布斯、任正非、董明珠的相比,最不同的競爭力是?
雷軍:我覺得您列舉的都是全球範圍里最優秀的企業家,他們都有與眾不同的才華和能力,我不敢跟他們相提並論。我覺得我的夢想是:1.解決中國零售里的效率問題;2.控制毛利率,與用戶做朋友。
我不希望大家現在都能理解小米的商業模式,我只希望10年、20年之後,當大家提到中國零售效率、制造變革時,記得有“雷軍”這麽一個名字就好。
主持人:最孤獨的時候和感覺是什麽?
雷軍:幾乎所有的人都勸我把小米產品賣貴的時候,我感到孤獨,因為他們不了解我的夢想和追求。
8樓提及
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成功的推銷員
10樓提及8樓提及
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成功的推銷員
馬雲
8樓提及
成功的創業者都是成功的推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