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白宮設限聯邦政府招聘,忠於特朗普是第一原則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一個月以來華盛頓的混亂暴露無遺,白宮和國會內都存在不少沖突,最新的一個表現是,特朗普的內閣部長們紛紛抱怨,白宮——尤其是特朗普身邊的顧問們——對聯邦政府機構的用人決策過度幹預。

多位接近美國政府的人士稱,一名聯邦政府職員候選人,即便是在業務上完全符合要求,或得到共和黨高層背書,只要此前曾批評過特朗普,關於他的任職就會遭到白宮的否定。

內閣部長擔憂缺乏自主權

據美國媒體報道,很多內閣高層在加入政府的時候認為他們對選擇副手和下屬有充分的自主權。但事實上,特朗普強大的白宮顧問團隊正緊密關註著各部門的人事任用,且表現出強大的控制欲。這種現象直接導致聯邦政府機構的用人速度緩慢,一些重要機構的關鍵職位空缺嚴重影響特朗普一些政策的執行。

特朗普任命陸軍中將麥克馬斯特(H.R.McMaster)接替辭職的弗林出任國家安全顧問時,就有消息透露,特朗普最初希望退役海軍上將哈沃德(Bob Harward)接手弗林,但後者由於不確定是否有權力選擇自己的下屬而放棄。實際上,哈沃德的訴求是盡量擺脫班農和庫什納等白宮顧問的影響。

白宮稱特朗普將會給予麥克馬斯特自主權雇傭“任何他認為適合的員工”。可是,其他該職位的候選人並沒有得到這樣的承諾。

一些白宮官員認為,特朗普政府有權力選擇聯邦政府機構全體雇員,並敦促參議院盡快通過目前的內閣提名,加快人事任命速度。

剔除特朗普的批評者

在華盛頓,政府機構用人流程存在的沖突幾乎不是秘密了。拿教育部為例,教育部長迪沃斯近日推薦她此前的顧問到教育部擔任高級別職務,但這名顧問卻被告知他獲得該工作的概率不高,因為這名顧問此前效力的機構同特朗普的政策立場相左。

另據報道,財政部長姆欽也因部門高級官員的人選問題和白宮官員發生了沖突。白宮認為姆欽的一些選擇太傾向於自由主義或者對特朗普不夠支持;美國國務院的7個高級別職位任命也因為類似原因被推遲或擱淺,其中包括蒂勒森想要任命的國務院副手艾布拉姆(Elliott Abrams);曾在住房和城市發展部任高級職位的辛格爾頓(Shermichael Singleton)最近也在白宮的最後審查階段被“刷下”,因為白宮認為他曾批評過特朗普。

有知情人士稱,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深入參與了大量聯邦政府機構雇員的招聘過程,他曾私下透露希望政府中都是他的人。

參與聯邦政府機構雇員招聘的還有特朗普的總統人事主任德斯特凡諾(John DeStefano),他表示有時必須和那些想要在自己部門內起用自己人的部長們發生沖突。

聯邦政府高級官員們現在非常糾結,因為那些有才能並決心加入政府的人才往往是舍棄了企業的高收入而來,即便如此還有很多被懷疑對特朗普是否忠誠,可見白宮的幹涉讓政府可用之人越來越少。

曾在小布什政府擔任政治主任的斯拉皮(Matt Schlapp)稱,白宮和聯邦政府機構官員之間在人事任命上經常關系緊張,即便雙方試圖合作,也經常會出現分歧。“想要選到合適的人選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必然會有很多沖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82

中企對美投資降三成,美加碼設限損及自身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中企對美投資大幅下滑,從2016年的452億美元驟降至294億美元,降幅高達35%,且其中有180億美元投資還是2016年宣布但在2017年才完成的交易。

這份名為《2018年更新版:中美雙向投資趨勢》的報告(下稱“報告”),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美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作發布。

此前,中國商務部給出的數據是,2017年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00億美元,其中對美投資78億美元,占到總額的6.5%。

報告還指出,2017年,因美國財政部下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幹預,有約80億美元對美投資最終取消,投資對象涉及半導體和鋁業等領域。

展望中美投資未來,上述報告稱,考慮到美國國會計劃徹底改革美國投資甄別制度(修改CFIUS權限),特朗普政府的“301調查”應對措施中也包含了針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行動,雖然在未來仍有雙向投資增長空間,但在對美投資安全篩查增強的情況下,(中美)戰略沖突的風險正在威脅到未來的增長。

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經濟學家巴蒂斯特(Simon Baptist)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方面可能有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而與關稅相比,更加重要的在於投資。

商務部11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美國不應以有色眼鏡看中國企業赴美投資》,表示“如果美方執意用有色眼鏡看中國企業投資,采取歧視性措施,中方必定將作出反應,必定將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中國對外投資更加理性

報告稱,2017年中美之間的直接投資(FDI)交易達到了434億美元,這與2016年同比下滑了28%(2016年兩國間FDI為600億美元)。雙向FDI下跌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對美投資下降,從2016年的452億美元降至294億美元。

該報告統計,2017年全年中國對美全新宣布的投資意向額同比減少了90%,實際完成的新投資交易額減少了74%。根據榮鼎集團的數據,2018年1~2月,中國在美投資同比繼續下滑,僅為12億美元,且排隊等候交易的投資交易量也為近三年來的最低點:50億美元。

同期,美國企業對華投資水平波瀾不驚,2017年美國對華FDI總額為140億美元,2016年為138億美元。即便中國對美投資驟降,2017年該數據是美國對華投資的兩倍多。不過,從存量上看,美國(2560億美元)仍大大超過中國(1400億美元)。

報告稱,2017年,中國在美高科技領域(健康和生物、通信)以及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領域投資強勁;去年由中國作為大股東控股的公司(控股超過50%)在美直接雇傭的員工人數則達到了13.96萬。

在區域方面,加利福利亞再次蟬聯了接收中國投資最大的美國州桂冠,隨後是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加州目前擁有約530家中資企業,這些企業創造了1.6萬個工作崗位。

報告還指出中國對美投資驟降的兩大原因:中國控制非理性投資以及美國加強了對來自中國投資的審查。

中國商務部今年1月發布數據稱,2017年全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同比下降29.4%。

2016年末開始,伴隨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貶值,外匯儲備規模也在不斷下滑,中國監管機構逐步收緊審批,控制資本外流,對外投資非理性趨勢得到遏制。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曾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去年我國對外投資出現下降,主要是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降虛火,擠水分,使對外投資更加穩健理性。

針對中國對美投資下降,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中方希望降低貨幣壓力。目前中國人民幣匯率已經穩定,但現在的時機恐怕又不佳了,美國並不願意接受(中方)投資了。

有關美方對華的限制政策,報告著墨頗多,認為中國在美國並購行為被CFIUS的幹預所削弱。自奧巴馬政府時期起,美國政府就對中國投資加強了審查,而這種趨勢在特朗普任上又得到了加強。

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企業在很多領域仍是領軍者,但是中國在學習和接受科技方面做得很不錯,同時也在電子科技方面有自我創新和發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進展也堪稱卓越。

“無論美國允不允許中國接觸其科技,中國自身都能進行發展,當然如果美方允許中方接觸,那這個進程會稍微快一些,但是沒有也沒什麽關系。”巴蒂斯特表示,無論怎樣中國都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技術巨人,美國的舉動可能會放緩這一進程,但不能阻止這一進程。當然美國的一系列舉動將令中國未來在對美科技投資方面存在一些困難。

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司官員梁國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去年“擠泡沫”擠得差不多了,監管環境應該不會繼續壓縮,對外投資不會再出現2017年這樣的大幅下降。而從監管角度而言,非理性投資的領域清楚界定並且寫進法規,明確列入限制類領域,這意味著“抑制非理性投資”的政策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了。他表示,今年對外投資會在去年大幅下降後企穩。

對美投資未來深受政策影響

第一財經記者多年關註榮鼎集團相關報告,CFIUS擴權將對中企對美投資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此次報告擔憂最深。

根據美方的統計,截至2016年底,來自中國的投資僅占美FDI存量的1.2%,遠遠小於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對美投資額。然而正如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Stephen Orlins)所說的那樣,過去一年,在美國國內,許多圍繞中國對美投資的負面看法正在升溫。

中國對美投資下降,華盛頓很多人為此叫好。但歐倫斯表示,中美兩國大部分人民都不贊同這樣的事情。

中國商務部在前述文章中亦指出,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美國有些人總是擔心中國企業投資有政府背景,受到政府支持,這是罔顧事實的無端猜忌。據榮鼎集團統計,2015年至2017年,中國企業累計赴美投資895.3億美元,其中來自私營部門的投資755.5億美元,占比高達84.4%,是赴美投資的主力軍。中國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樣,是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主體,不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它們對美國的投資,也完全是市場化經營的選擇。

即便如此,特朗普政府以及財政部管轄下的CFIUS依然對中資充滿防備,且主要防備中方在美國的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

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宣布,將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美國財政部會在自3月22日起的60天內出臺方案。白宮經濟顧問艾森史塔(Everett Eissenstat)表示,通過這一政策可以保護那些被美國視為“戰略性”的技術。

上述報告亦指出,2017年和2018年初的一系列交易失敗表明,引起CFIUS關切的領域已經在不斷擴大,且此屆新政府在面對中國對美FDI所產生的潛在安全威脅時,采取了更為擴張的立場。

報告稱,來自於美國新一屆政府這些不確定性已經影響了交易量。而在未來,CFIUS的審議過程恐怕將更加複雜。目前美國正醞釀對CFIUS進行重大改革,且改革方向同限制中資對美科技投資緊密相關。

新公布的FIRRMA(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草案中,可以看到美方正在討論設立一份“特別關註國”(Country of Special Concern)名單。該報告指出,中國無疑是該“特別關註國”的縮影。

報告還稱,由於特朗普政府正在重新評估中美經濟關系,這將進一步影響美國對中國FDI的接受程度,“目前美國政府的想法是將FDI更全面地納入國家安全的定義之中,而將經濟和安全聯系起來的這一重點將更加突出,且將可能出現更多的對抗性措施。”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重視“占美國70% GDP”水平線這一觀點。此前日本等國的GDP上升到相當於美國GDP70%左右的臨界值時,美國就開始打壓這些國家,目前中國的GDP已經相當於美國的62.2%。

不過,已經有大量經濟機構出臺報告指出,中國對美投資減少將直接影響美國就業這一事實。

巴蒂斯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方目前的思路是,以短期的就業損失換取長期的“安定”:因為他們認為即便目前就業降低,也要比令中國得到科技,從而在長期範圍內令美國就業下降要強。

聯合國貿發組織今年2月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來的最新《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下稱《投資趨勢》)顯示,美國稅制改革將對全球直接投資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的存量之和占全球FDI總存量的近50%。

《投資趨勢》稱,稅改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收益留存大幅下降,可能導致美國跨國公司近2萬億美元的海外資金很大一部分回流美國,近期內可能導致美國對外投資負增長;稅改可能致使美國跨國企業海外投資模式及路徑出現新的調整,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和先進制造業投資;降低稅率以及資本支出全額計入成本等刺激投資的措施,會一定程度地促進美國吸收外資,並可能導致部分制造業回歸美國。

但《投資趨勢》也稱,從長期看,國際投資格局還可能受到各國競相減稅的影響,美國稅改的影響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11

非執董「太忙」 港交所倡設限

1 : GS(14)@2010-12-18 16:22:20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a-853835?category=m



港交所(00388)昨發表諮詢文件,就建議修訂《企業管治常規守則》及《上市規則》中有關企業管治的條文諮詢公眾意見,當中以就個人非執行董事出任上市公司數目設上限、要求列明非執董預計履行職責所需時間,及董事每年最少接受8小時培訓等建議最為惹火。
港交所亦深知有關議題敏感,表明即使就個人出任非執董的上市公司數目設上限的建議獲得支持,港交所將於修訂任何規則前,就此課題另行諮詢市場。
1.4%獨董 身兼逾5企職
港交所在諮詢文件指,注意到市場關注部分董事(特別是獨立非執董)或擔任過多董事職務,「因而有損他們投入足夠時間及精力履行職責的能力……在多個紀律個案中,獨立非執董疏於職守,往往成為發行人違反《上市規則》的其中一個因素。」
截至2010年4月30日,本港上市公司3,323名獨立非執董中,有45名擔任超過5個獨立非執董職務,佔1.4%;另9,323名董事中,有72名擔任超過5個董事職務(包括獨立非執董、非執董及執董),佔0.8%。
商會:董事專業 毋須監管
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接受查詢時表示,初步認為毋須限制董事出任上市公司的數目,以及列明董事預計履行職責所需時間,認為董事作為專業人士,明白對股東應盡的誠信責任,應可自己衡量時間分配。
財經網站編輯David Webb去年初曾就延長上市公司業績前禁買賣期爭議撰文,羅列立法會議員石禮謙任15家上市公司董事,質疑代表上市公司利益。但他不認同港交所建議,認為未能就董事獨立性對症下藥。
「當然,若有一位立法會議員,同時出任15家上市公司董事,大多投資者都認為不適合吧?」但David Webb認為問題癥結是改善投票機制,規定上市公司執董不能在非執董決議投票,小投資者便可行使投票權反對任太多上市公司的董事當選。
部分企管守則 建議升級
另港交所建議《企業管治常規守則》部分重要守則條文升級為《上市規則》,多項建議最佳常規守則升級為守則條文。上市公司必須遵守《上市規則》,但可彈性選擇是否遵守守則條文。上市公司若不採用守則條文,必須在企業管治報告解釋。
撰文:劉德斌
2 : GS(14)@2010-12-18 16:22:47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10/101217news_c.htm'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今天(星期五)刊發諮詢文件,建議修訂《企業管治常規守則》(《守則》)及《上市規則》中若干有關企業管治的條文。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主管狄勤思表示:「此諮詢文件旨在持續推動發行人提升企業管治水平,與我們過去的工作一脈相承。我們建議的修訂與國際最佳常規大致看齊。此外,我們亦建議修訂《上市規則》中部分對市場來說可能不太實際、過份繁瑣又或未必能達到企業管治原旨的條文。」


《守則》於2005年1月推出後,本地及海外市況均有所改變,香港交易所認為有需要更新《守則》及有關的《上市規則》條文。


根據建議,部分重要的守則條文升級為《上市規則》,許多建議最佳常規亦升級為守則條文。雖則發行人必須遵守《上市規則》,但其仍可繼續彈性選擇是否遵守守則條文。發行人若決定不採用守則條文,必須在企業管治報告中解釋有關決定的理據。至於建議最佳常規,香港交易所鼓勵發行人自行說明有否遵守,但並非強制規定。

概括而言,是項檢討及建議中的規則修訂包括的措施可:

·    加強有關披露及與權益人溝通的規定,提升透明度;

·    規定董事及公司秘書參加培訓以提升質素;

·    加強獨立非執行董事在發行人董事委員會的角色;

·    確認公司秘書在促進企業管治的作用,並界定他們的角色及職責;及

·    加強董事會主席在企業管治事宜的領導角色。


茲載列其中部分建議如下:


董事職責及需付出時間

為加強董事對公司的承擔,香港交易所建議擴充《上市規則》中有關董事職責的條文,向董事提供指引,並修訂《守則》建議更詳細披露董事(特別是獨立非執行董事)投放於公司的時間。香港交易所亦諮詢公眾對以下事宜的意見:應否引入新的上市規則或守則條文,限制個人可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職務的數目,以及(若然引入)釐定有關上限。若此建議獲得支持,香港交易所將於修訂任何規則前就此課題另行諮詢市場。


獨立非執行董事

香港交易所認為增加獨立非執行董事的數目可推動更有效的企業管治,因此建議增訂規則,規定獨立非執行董事應佔發行人董事會成員人數至少三分一。由於現時尚有21%的發行人並未符合此項建議規定,香港交易所建議設定一個過渡期,容許發行人於2012年12月31日前全面遵守有關規定。


董事會委員會

薪酬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建議增訂規則,規定發行人設立薪酬委員會。委員會主席及大多數成員須為獨立非執行董事。董事會可授權委員會釐定執行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的薪酬,或保留此權力,委員會只擔當顧問角色。

提名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建議將現行有關提名委員會成立、組成成員及職權範圍的建議最佳常規升級為守則條文。

企業管治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建議引入新的守則條文,載列企業管治委員會的職責及組成。香港交易所亦認為,企業管治委員會的成立應列入建議最佳常規,因為部分發行人或受資源所限,希望以現行董事委員會處理企業管治委員會的職責。

審核委員會:香港交易所建議修訂相關的守則條文,列明審核委員會應每年至少與發行人的外聘核數師會面兩次而非一次。香港交易所亦建議增設建議最佳常規,列明審核委員會應訂定「舉報」政策,讓僱員及與發行人有往來的人士可以提出他們所關注的事項。


主席及行政總裁

香港交易所建議修訂《守則》,透過把現行建議最佳常規升級為守則條文,強調主席在領導發行人企業管治事務方面的角色及責任。香港交易所亦建議引入規則,規定並非董事的行政總裁須就其委任、辭任、調任、退任或被罷免作出披露。行政總裁(若其並非董事)的薪酬亦應披露。

其他建議修訂涵蓋的範圍眾多,其中包括董事培訓、與股東的溝通、公司秘書及對董事會的評核等。

諮詢文件可於香港交易所網站下載,市場人士宜透過填交問卷提出其對文件所載各項建議的意見。

提交回應意見的截止日期為2011年3月18日。
3 : GS(14)@2010-12-18 16:23:17

諮詢文件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nts/cp2010124_c.pdf
4 : GS(14)@2010-12-18 16:45:5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78865
港交所諮詢 倡具名披露 CEO薪酬
獨董任公司數目擬設限
5 : GS(14)@2011-02-16 07:45: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216/News/ww_ww4.htm
公司增獨立非執董 羅嘉瑞:執行困難
  2011年2月16日

【明報專訊】上市公司商會主席羅嘉瑞,昨在其酒會上表示,港交所檢討增加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人數,須佔董事局成員三分一。羅嘉瑞表示原則上贊成,但具體執行困難,因為上市公司不斷增加,有能力及經驗的人選愈來愈少。他指美國企業由第四、五代接手,便需要找外人幫助。但香港的公司現時大多由創業者管理,或者將來才有需要增加非執董人數。
6 : GS(14)@2011-02-16 07:49:55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2250
Webb 哥點睇?
7 : GS(14)@2011-02-17 21:38:03

2011-2-16 HT
上市商會:難覓合適獨董   

  【本報訊】港交所(00388)於去年底開始,就《企業管治常規守則》升級為《上市規則》條文諮詢市場,建議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須有三分之一成員為獨立非執董。上市公司商會主席羅嘉瑞表示,雖然原則上贊成建議,但獨立非執董的合適人選難尋,相信上市公司執行起來會有困難。

  他指出,願意擔任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董的專業人士不多,加上上市公司數目愈來愈多,假如缺乏足夠的合適人選,或會降低本港獨立非執董的整體水平。

董事任公司數 不宜設限

  另外,諮詢中亦提到為每名人士可擔任獨立非執董的公司數目設定上限,羅嘉瑞則認為,應該視乎個別董事本身的能力,而非設上下限。

  他又補充,諮詢建議管理層須每月向董事會提交營運報告,但其實不少上市公司已有類似做法。假如港交所僅要求無財務數據的報告,羅嘉瑞認為「意義不大」;但若報告要求管理層提交數據,則涉及是否需要核數師參與的問題,而商會將繼續向港交所反映意見。

  羅嘉瑞又重申,商會反對推行季報,認為有關規定浪費上市公司資源,而且本港《上市規則》已有良好的披露制度,與投資者的溝通已經足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34

佣金狂劈價證券行憂損生存空間 促政府設限

1 : GS(14)@2012-01-27 23:22:32

http://www.headlinefinance.hk/in ... ntent.php?nid=37464
 在2003年之前,香港證券業實施最低佣金收費制度,證券行最少要收取相當於交易金額0.25%的佣金。自從政府在2003年取消最低佣金制度,證券業隨即陷入減價爭客的困局,一些以網上交易為主的新晉證券行,劈價幅度更是驚人。近年異軍突起的一通證券,以每宗網上交易劃一只收5元作招徠,打破業界以交易金額按比例收取佣金的傳統。不過,低處未算低,金道證券不單將佣金降至4.99元,剛好比一通還要低1仙,而且推出每月888元無限次交易的套餐,爭取頻密買賣的職業炒家為客戶。至於耀才證券去年底則更進一步,將佣金降至4.88元,但只限窩輪及牛熊證交易。耀才證券的低佣金紀錄,在今年卻被恒山證券打破。

  * 佣金兩級制短期難成事

  面對佣金減價戰日趨激烈,多個證券業團體近期商議,向政府爭取設立佣金兩級制,即是金額低於某一水平的證券交易,要有最低佣金百分比的限制,大額交易的投資者則可以和證券行自行議價。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馮煒能表示,原則上業內團體都認同佣金兩級制的大方向,但對於大額交易的界綫以及最低佣金百分比的水平,仍然要繼續商討。雖然如此,他承認要向當局爭取設立佣金兩級制,是有不少困難之處,「現時還未有眉目」,但強調佣金收費過低,對行業長遠健康發展不利。

  證券學會永遠名譽會長張華峰認為,現時佣金水平已經低無可低,即使有個別證券行進一步割價,對爭取客戶也無大幫助。
2 : GS(14)@2012-01-27 23:34:30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6557

金道 :mrgreen:
http://www.gwtrade.hk/Index

文章由 殘劍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2:39 pm
經紀呢個行業,可以正式宣告死亡.....

文章由 阿力cool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2:43 pm
殘劍兄, 當年一通開張, 老兄你仲話佢實維唔到皮
經歷左1.5次股災(2008一次, 2011當半次 :mrgreen: ), 佢都唔死得, 仲要繼續壯大, 仲有模仿者不斷出現, 你死心未?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文章由 Vickers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2:52 pm
利家安證券有限公司服務收費 http://www.legarleon.com.hk/TradePrice. ... nguage=chi

選擇一: 月費$800(無限次交易)或

選擇二: 每宗交易收費HK$5(上限一千元,如該月總交易收費超出一千元,公司只收取客戶佣金一千元正。)

文章由 殘劍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14 pm
我係"懷疑"佢維唔到皮,不過五蚊雞冒起時,食正前幾年個市旺,
之後咁多競爭,邊個知?你唔洗問我死吾死心,又唔關我事嘅。 :twisted:
你咁講,你認為佢地好好做?

同埋我上面講係"經紀" 死亡呢,人做果d 喎,唔係經紀行,唔好誤會我意思呢。 :geek:

文章由 bunacko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21 pm
所以我覺得.........d行應該同用一個program, 大戶做對賭, 大戶分番佣俾d行, 佣來自你d客, 你d客越輸得多分佣越多........

由 洛克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37 pm
你講到咁, 仲有人玩咩 :mrgreen:

文章由 bunacko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41 pm
事實係仲衰都有人玩......點樣?? 依家咁lor >>> 前part一樣大戶做對賭, 後part行仔冇得分番......

文章由 洛克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47 pm
唉, 我都知老虎機點都有人玩, 就算輸錢, 最少都贏到希望..... :bbs10:

文章由 bunacko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57 pm
呢d野都會冇人玩......尢其係中國人..... dna 改造都唔知得唔得

文章由 阿飛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3:58 pm
我仲用緊c子網上銀行買股票............... :cry:

文章由 wheat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6:19 pm
其實一通點維皮的?

文章由 阿飛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7:43 pm
成本低,客戶多

文章由 wheat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8:04 pm
知唔知一通個老板有咩background?
即係老老實實要買個交易權, 再比按金比港交所, 仲要implement個system
果舊錢既銀碼都唔係一個普通人出得到....

文章由 wheat » 週五 1月 27日, 2012年 8:06 pm
其實日本, 美國等地都有黑池呀, Chi-X果味野
香港係咪唔容許有另一個交易所的?
3 : Sunny^_^(11601)@2012-01-27 23:47:05

你估4.99完會點收??最後會唔會round off去5蚊?
4 : GS(14)@2012-01-29 10:51:03

3樓提及
你估4.99完會點收??最後會唔會round off去5蚊?


用電腦計唔會咁cheap 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32

「綠表置居」擬轉售設限

1 : GS(14)@2015-01-20 19:14:4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120/news/ec_gga1.htm

【明報專訊】《[url=javascript:KeywordsURL_News2KW(3);]施政報告[/url]》提出「綠表置居先導計劃」,以低於居屋價錢出售新建公屋單位予綠表人士。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昨稱,關注社會對一些資助單位在補地價後,再以高價出售「有情緒」,房委會將具體研究設立轉售限制,包括是否與居屋或租置計劃看齊,或是否限制只能售予房委會或綠表人士等,當局暫未有傾向,預料首季將完成討論並定出計劃框架。

至於房委會早前推出首批新居屋,截至昨日,房委會共收到9.45萬份申請表,包括8.38萬份白表及1.07萬份綠表,白表約97人爭一個單位,綠表則約9人爭一個。

稱「一換一」加快流轉 不減公屋量

張炳良重申,綠表置居是以「一換一」概念加快公屋流轉,公屋量不會增或減,推行先導形式目的是測試市場效果,再決定往後政策,房委會將盡快討論計劃選址、定價及轉售限制等安排,現唯一肯定的是折扣率會較居屋高;又指定價與市價掛的做法會較公道,並檢視是否調整未來居屋銷售的綠白表比例。

研限售房委會或綠表者

張炳良說,留意到過往業主購買資助房屋時價格較低,但在補價後再出售時,就變成「居屋王」或「公屋王」,明白社會對此有意見及情緒,房委會將具體研究設立轉售限制,例如是否限制單位只能售回給房委會或售予綠表人士。張昨日在房委會大會補充,若有關公屋單位已補價,原則上業主可全面支配如何運用單位,「問題比較複雜,要從多些角度去看」。

房委成員:涉「雙重福利」有爭議

房委會委員黃成智認為,綠表置居計劃最終只有公屋富戶能夠受惠,並不公道,建議計劃下的公屋單位只能轉售綠表人士,並設立最少3年轉售限制。另一委員葉國謙則稱,有關計劃會令公屋居民享有「雙重福利」,有一定爭議。

此外,對於本年度新建公屋僅9900伙,創下8年新低,張炳良稱出現工程延誤的長沙灣蘇屋及洪水橋洪福,較預期延遲約兩個月落成,主因是工程期間雨水量超預期及欠缺工人,但有關單位會撥入下年度供應,強調未來5年供應量目標不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79

外管局新招堵走資 每次上限5,000美元內地客港投保 碌銀聯設限

1 : GS(14)@2016-02-03 14:40:44

■內地客來港「碌銀聯卡」買美元及港元保單金額將受限。 



【本報訊】銀聯走資渠道再被堵塞!人民幣近月貶值不斷,促使不少內地客來港「碌銀聯卡」買美元、港元保單,因該渠道可繞過外滙管制中每年最多只可兌換5萬美元的上限,資金可藉此道逃離。據本港多名保險業界人士透露,這情況最終迫使銀聯出招,明日起用銀聯於港買保險,每次只可以碌5,000美元,業界認為新政策將打擊本港保險業。記者:周家誠


業內人士指,中國外滙管理局通知銀聯(國際),要求友邦香港、保誠(2378)、宏利(945)及AXA安盛等多間大型保險公司,明日起(4日)內地客碌銀聯卡投保,每次上限為5,000美元。




料後續政策陸續有來

昨晚有保險經紀以短訊形式向內地客作「最後召集」,要求盡快來港買保單,以避開新規。不過,市場有消息指出,由於銀聯沒有為交易金額設總上限,假設投保需支付5萬美元,內地客實際仍可以「碌卡10次」來支付;惟有保險從業員相信,「阿爺唔會咁蠢,因為可以無限碌,新例就冇意思」,故料未來或有後續政策。銀聯發言人回覆本報時指,保險一直屬於境外限制類商戶類別,持境內銀行卡均有單筆5,000美元限額,近期經過對境外收單機構的調查,發現部份商戶未使用對應行業類別的限制類商戶類別碼(MCC),因此要求收單機構進行規範。而內地人用銀聯在境外進行個人旅遊及消費,則不受影響。事實上,銀聯是次出招堵塞漏洞,主要由於人幣自去年「811」以來累貶近5.6%,不少內地人希望將人幣轉成美元,促使內地政府在各個渠道打擊走資(見表)。至於今次針對本地保險業出招,分析指因為來港投保量近月忽然大增,有外資保險公司去年第4季來自內地客的保額飆近3成,當中不少透過銀聯渠道,「內地戶口有足夠錢,又合乎香港核保及反洗錢(AML)條例,內地人就可以透過銀聯卡投保」。內地客佔本港新造保單保費,近年不斷上升,由2006年僅佔5%,到截至去年第3季佔約22%,實際金額或逾200億元,是本港保險業的「大茶飯」。有保險業人士相信,新例或打擊本港保險業,「可能唔會影響到實際用家,但如果大款落嚟而又冇渠道,可能會幾大鑊」。



港保險界憂打擊生意

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副主席麥順邦表示,以前內地人一次過碌100萬元都得,因部份豪客保單總額動輒近1,000萬元,今次設限明顯是不想資金外流,料對業界有影響。不過,他亦提到,本港保險產品相對內地優勝,而且危疾險保障範圍亦較廣闊,心理上會覺得資金留在本港較安全:「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內地客始終會找到渠道來香港投保」。立法會保險業議員陳健波重申,不認為內地客以碌銀聯卡買保險比例高,重申不少內地人在港已有足夠現金,「而且來港買保險,保單變相升值,投保誘因好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203/19477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21

境外中資股回歸A股擬設限 高溢價上市「坑股民」 惹中證監關注

1 : GS(14)@2016-05-08 01:19:46

【明報專訊】近年愈來愈多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計劃私有化並借殼回歸A股,例如美國上市的科網股奇虎360,以及3月在港宣布計劃私有化的萬達商業(3699),但日前有傳言中證監恐防中概股(中國概念股)高成本私有化加上內地A股殼價炒高,會令回歸A股時溢價過高,「明屈」A股股民,故打算收緊借殼回歸。中證監發言人於昨日記者會上亦確認,正對中概股回歸可能給市場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但沒明確回應會否收緊借殼。如傳言屬實,盛傳會回歸A股的萬達或受影響,不過萬達就事件不作回應。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前日內地微信有信息流傳,中證監主席劉士余提出「要暫緩中概股國內上市」,包括回歸借殼、重組、IPO均可能設限制、金融類借殼將全面收緊;昨日內地媒體《華爾街見聞》更引述券商人士透露,中證監於3月底曾跟個別的券商負責人及人大法工委代表探討過是不是要對借殼降溫,其中討論到中概股高溢價私有化,而回歸A股時又再溢價,「有些坑A股公眾股東的感覺」,因此未來借殼的總體趨勢肯定要有所收緊,但對優質企業應該影響不大。

美上市中概股應聲下挫

內媒《財新網》則引述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層不會以一刀切方式封殺借殼,但可能會針對中概股提出一些具體規定,例如私有化並重新內地註冊後必須滿一個財年才允許借殼上市,或者按行業對待,不鼓勵非實體經濟的企業回歸。對於私有化價格溢價較高,和最近幾年沒有盈利的中概股來說,其私有化進程可能會終止,或者須調低私有化價格。

消息流傳下,多隻美國上市中概股應聲下挫。而中證監新聞發言人張曉軍昨日於例會回應傳言指,已注意到市場上對借殼回歸提出質疑,特別是對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應該高度關注,就此市場反應,中證監正針對中概股通過IPO、併購重組回歸A股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

中證監確認正分析研究

事實上,由於長期市值低估,加上憧憬註冊制及新興戰略板推出,近兩年來愈來愈多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提出私有化,例如分眾傳媒、奇虎360、陌陌等,趨勢更蔓延至港股,掛牌才1年多的萬達便於3月份提出打算私有化(見表)。而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對此指出,在註冊制被暫緩及新興戰略板遲遲未有進展下,中概股回歸只能選擇較費時的IPO或直接借殼,加上有分眾傳媒去年12月借殼回歸成功例子,令到內地殼股突然有價有市,「山雞變鳳凰,殼價大幅炒高,間接推高了中概股的回歸成本」。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07/news/ea_ea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49

憂新賭枱設限 拖低賭股

1 : GS(14)@2016-08-16 06:24:12

【本報訊】永利澳門(1128)昨公佈,獲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批准,永利皇宮下周一(22日)開業,可經營100張新賭枱及1,145部角子機;並可於2017及2018年再多經營各25張新賭枱,即永利皇宮3年合共獲批150張新賭枱。由於政府似緊守每年批出最多3%新賭枱原則,市場擔心金沙中國(1928)旗下9月開幕的巴黎人,獲批賭枱數目料不多,濠賭股昨受壓,永利及金沙跌3%及2.8%。據《澳亞網》報道,澳門政府多年承諾要將賭枱增長率控制每年3%內,以澳門目前逾5,700多張賭枱計,即每年增加上限不多於200張,料巴黎人獲批賭枱數目,遠低預期的250張。不過,去年開幕的銀河二期和新濠影匯分別獲批150和250張新賭枱,總數早超過每年3%增長。澳門博彩監管局回覆指,非博彩元素比例越高,獲得賭枱數目越多,絕非將賭枱平均分予所有提出申請的賭主,而賭主就新項目雖預設一定的賭枱數目,但跟實際申請數目存在差異,政府決定批核時會盡快公佈。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6/197379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23

傳中資來港做新股基投設限

1 : GS(14)@2017-03-24 16:45:16

【本報訊】內地繼續嚴打走資!路透社引述消息指,國家外匯管理局要求投行及律師,強制投資香港新股的中資基礎投資者,須披露其投資目的,並承諾在出售股份時,套現資金必須匯回內地,避免有人藉認購新股,將大量資金帶出境,但外管局未有置評。


夜場Volar今招股

新股方面,夜場Volar母公司高門集團(8412)今日起至29日招股,發行2億股,10%為公開發售,每股0.25至0.35元,籌最多7,000萬元,每手1萬股入場費3,535.27元,預計4月7日上市,由力高融資保薦。該股亦持有會所Fly及3家日式咖喱餐廳Tiger。同為夜場股的Magnum上市一年左右即賣盤,大股東兼主席吳繩祖稱上市是想拓展融資渠道,又稱完全跟隨監管機構指引。高門約20%股份由資本策略(497)持有。滇池水務(3768)同期招股,每股3.91至4.7元,每手1,000股入場費4747.36元,由摩根士丹利保薦,派息比率至少50%。興瀘今日截飛、31日上市,孖展認購仍未足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4/199683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79

發展局:中標官地不限股權轉讓 業界指若個案增加 政府不排除設限

1 : GS(14)@2017-09-17 11:26:20

【明報專訊】宏安地產(1243)24.41億元出售馬鞍山白石耀沙路住宅官地的六成股權,因屬第二度轉售,惹來市場關注是否有炒作官地之嫌。發展局回應本報時指,招標出售官地限制轉讓業權,但不限中標公司股權轉讓,且不揣測這與樓價有無關係。有業界人士稱,有關限制業權轉讓難阻發展商圖利,又預期若類似個案增加,不排除政府在賣地章程加入新條款。

宏安本周售六成股權 呎價升55%

馬鞍山耀沙路地皮原由亞洲聯合基建(0711,前稱俊和)與中國城建於2014年12月以21.3億元投得地皮,每呎樓面地價僅5517元,惟中城建未有履行注資,亞洲聯合基建展開法律程序,終在今年6月將持有該地公司股權轉售予宏安,市傳作價26.3億元,折合每呎樓面地價6787元。時任發展局長馬紹祥今年6月時回應稱,以轉售公司股份形式或者母公司轉讓其股份,不適宜太多評論。

不揣測股權轉讓與樓價關係

事隔3個月,宏安將持有該地皮的公司六成股權以24.4億元售予內房碧桂園(2007),折合每呎樓面地價升至約1.05萬元,較今年6月高出五成半,惹來市場關注。就上述事件發展局以書面詳細回應指,於2014年透過公開招標把該地批予鋒尚有限公司,土地業權人至今並沒有轉售該地皮,上述情况屬於該土地業權人公司的股權變動。

發展局續指,政府透過招標出售土地的土地契約,一般載有條款限制在合約完成證明書(即滿意紙)發出前的土地轉讓,其限制的內容,須參考有關條款,不能一概而論。

該局又稱,一般而言,如果一幅土地是由一家公司購入,該公司便成為土地業權人。土地業權人若將有關土地轉讓與另一人士或公司,有關土地業權便會轉至該另一人士或公司,土地契約所載的轉讓限制(若有)一般是針對這種轉讓。此土地轉讓是有別於土地業權人的股東將其股權出讓,股權出讓並沒有改變有關土地業權及業權人在履行土地契約的責任,因此亦非一般地契需要規限的事項。同樣,就白石耀沙路地皮,有關的土地契約只限制土地業權轉讓,並不限制成功投標公司的股權出讓。

萊坊:發展商旨在分散風險鎖定利潤

發展局補充指,樓價變動受多項因素影響,供求因素、外圍和內地經濟情况、香港本身經濟和就業情况,以及利息因素等。就樓宇落成後出售的售價是按當時的市場價格去釐定,故樓宇出售時的市價跟成本價或股權出讓沒有必然關係,政府亦不適宜揣測。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表示,發展商旨在轉移風險及鎖定利潤,屬正常商業行為,但礙於現時樓價高企,地皮易手因價格上升而被容易解讀成炒賣官地。他預計,若類似個案增多,政府可能會在賣地時加入新條款。

明報記者 甘潔瑩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601&issue=201709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