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專門的播放器聽歌落伍了?蘋果宣布放棄兩款明星產品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28/1133249.html

在當今這個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習慣於用音樂流媒體方式不限量聽歌,音樂播放器早已經被無所不能的手機所淘汰,別說磁帶機、Walkman這些“上古詞匯”,回想一下,你幾年前買的MP3、MP4播放器已經多久沒用過了?

而這也影響到了蘋果古老的音樂播放器業務。據外媒最新消息,蘋果已經關閉了兩條重要的播放器產品線,實際上,蘋果播放器業務基本上走到了盡頭。

蘋果放棄iPod Shuffle和Nano

據美國科技新聞網站Apple Insider報道,蘋果已經決定停止銷售iPod nano和iPod shuffle兩種播放器產品,未來只保留iPod Touch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iPod Touch這一產品名字中雖然帶有iPod,但是實際上這種產品更像是沒有通信功能的iPhone手機,給學生等消費群體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嘗試iOS應用生態系統的機會。因此這款產品更接近於一個移動互聯網設備,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音樂播放器。

此次調整,實際上上意味著蘋果已經放棄了音樂播放器業務。

據報道,蘋果零售店未來將只銷售兩款播放器的存貨,將不再增加供貨。

蘋果官方通過一份聲明證實了關閉兩條播放器產品線的消息,蘋果也表示將會把iPod Touch的閃存容量增加一倍,售價為199美元。

據報道,在近日作出官方宣布之前,蘋果已經在官方網站撤銷了兩類播放器的頁面。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查閱蘋果中國官網,同樣找不到Shuffle和Nano的頁面,取而代之的是“Music”字樣,和少了這兩款產品的“合影”。

據悉,iPod shuffle推出時間是2005年,最後一次升級是在2010年,iPod nano也是發布於2005年,2015年推出了新款顏色,不過從2012年之後再也沒有進行硬件升級。

另據鳳凰數碼報道,2015年,蘋果曾對零售商店的展示規劃進行過一輪調整,iPod從主展廳被挪到了旁邊的“配件”區,這或許也暗示iPod已逐漸喪失自己的地位。

時代變了:從“下歌”到“在線聽歌”

蘋果關閉播放器業務,實際上並非突然之舉。實際上,隨著智能手機全面普及,手機已經取代了古老的MP3播放器,成為普遍的音樂欣賞設備。另外,不限量聽歌的音樂流媒體服務也已取代古老的下載模式。

在淘汰落後業務方面,蘋果的動作其實上算比較慢的,因為全球大部分廠商基本上已經停產了古老的音樂播放器。在音樂服務市場,Spotify、亞馬遜、谷歌等公司都在大力發展包月十美元的音樂流媒體業務,蘋果也推出了蘋果音樂服務。

不過時至今日,蘋果依然保留著古老的音樂下載業務。在不限量欣賞數千萬首歌曲的背景下,單獨購買歌曲的服務其實上已經沒有必要,也降低了蘋果相關產品的用戶體驗。

iPod播放器是喬布斯重返蘋果之後推出的重大產品,一度改變了蘋果的命運,後來蘋果再次推出了iTunes音樂商店,帶來了全球數字音樂的一場革命。人們放棄了古老的隨身聽(用磁帶或CD的那種),改用小巧的播放器下載歌曲進行欣賞,便攜性大幅提升。

iPod甚至成為一種流行文化,讓蘋果品牌在全球逐步家喻戶曉。

隨著iPod的流行,數字音樂取代了傳統的CD,iTunes商店成為全球音樂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蘋果也在音樂市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

如今數字音樂迎來了第二次革命,那就是音樂流媒體的流行。各種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音樂下載量出現了斷崖式的暴跌,流媒體的收入則出現了超過一半的高增長。作為行業老大的Spotify,全球活躍用戶超過了一億人,正準備在年底上市。

蘋果改造了收購來的Beats音樂,推出了蘋果音樂客戶端。依托全球的十多億iOS用戶,蘋果音樂獲得了2000多萬用戶,每月給蘋果貢獻了兩億美元的收入。為了壯大這一業務,蘋果甚至推出了原創影視計劃(在音樂客戶端中播出)。

不過,蘋果出於自身考量關閉iPod這兩款播放器的產品線,並不意味著專門的隨身音樂播放器都已過時。舉個簡單的例子,對那些三句話不離“解析力”、“推力”、“控制力”的音樂發燒友來說,可以隨身攜帶的HiFi播放器,和高端耳機、音響一樣,都是他們願意燒錢的玩意兒。

比如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隨手在某貓商城截的這張圖,其中不少播放器都比iPod Shuffle和Nano更貴,但貴在哪里呢?只能說,“懂的人懂”。

每經編輯 趙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騰訊科技、Apple Insider、蘋果中國官網、鳳凰數碼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68

法反恐落伍 低估社交網影響

1 : GS(14)@2016-07-17 15:33:30

■旅居澳洲的法國人在悉尼舉行燭光集會悼念。路透社


自去年1月《查理周報》遇襲以來,法國已加強了反恐工作,惟恐襲依然不斷,反映所採取的措施有不足,尤其未能防止伊斯蘭國(IS)慣常手法的襲擊:針對人多但防衞性低的軟目標、同黨毋須多、兇器就地取材。



兇徒就地取材難防

面對恐襲威脅,法國試圖用重典去治亂世,過去14年14度修緊《反恐法》,近期緊急狀態令更賦予警方毋須法庭批准就可入屋搜查,為安全而損害法國引以為傲的民權與自由。可是結果似乎不似預期,警方突擊搜查民居和企業3,600多次,拘捕了550疑犯,恐襲持續發生。法國反恐策略顯然落伍,仍停留在過去對付阿蓋德所用的空襲、截斷財源等伎倆,未能掌握IS運用社交網絡洗腦的影響力。在法國,被當局鎖定為「激進化邊緣國民」人數超過8,000,實際數目相信更多。在社交網絡上被IS潛移默化的追隨者,正是全球反恐戰中最防勝不勝防的一群,這些人平日可能沒甚麼異樣,也從未受過襲擊訓練,但他們一旦受煽動,會突然變得窮凶極惡,上月在巴黎市郊fb直播殺死一名警察及其女友的兇手,正是自稱效忠IS卻與該組織沒甚麼聯繫的男子。法國國會曾發表調查報告,指六個反恐情報機關政出多門,建議設立一個類似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超級反恐部門,統領全局。美國《華爾街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716/196973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