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買樓自住與投資 策略不同 2012年6月6日

1 : GS(14)@2012-06-09 15:42:2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k2_ek2.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75

老樓週記:自住用家冇有怕 劉兆昌

1 : GS(14)@2013-09-08 13:58: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908/18413497

                新盤浴血戰,二手靜局,與此同時九肚山地只以低價成交,二手相當大壓力,尤其假豪宅過去以太高溢價開售,加上近兩年辣招壓縮了成交量,豪宅跌勢開始湧現。因自2003年由豪宅作為大市火車頭,一般中小型單位被帶動,升勢甚勁,縱使碰上兩次算大規模的調整仍能頂得住,還累積以倍計的升幅,這有賴曾蔭權政府當年停止賣地的惡果和美息低企產生的連鎖反應。
身邊有朋友在沙士期間入市,手上累積了一定的資金,供樓亦好輕鬆,對今明兩年的樓市關鍵時刻無動於衷。「如樓價真的下跌,會吼位再入市」,相信有個別已在物業上擁有第一桶金的幸運兒,不排除擁有同樣心態,這批實力派將會是未來樓市上升週期最受惠人士,任何時間入市的風險,相對近年高位接棒的業主為低。

樓市仍有強大承接力

                在土地供應真空期間,若未有外圍太大衝擊,今年樓價跌幅不一定如外界般那般慘烈,美國本月議息或會對退市有較具體的時間表和減債規模,但不代表短期內有加息的需要,故近月碰上調整市初期亦未有大規模的放血斬倉事件,落價一成以內便開始有強大承接力,證明購買力仍強勁反而購買慾卻低。當然若自己得層自用樓,不應受到樓市波幅影響心情,況且賣樓後都要找地方住,一動不如一靜,睇變化再謀後略。

                  劉兆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25

樓市雖存變數 結婚自住可上車

1 : GS(14)@2014-04-11 12:49:3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411/news/ec_ecv1.htm


【明報專訊】「港人港地」被暫緩,港府對樓市政策似乎有了微妙的變化,特首梁振英早前亦表示自樓市雙辣招推出後,樓市已經不存在過熱的情,市場揣測港府未來是否不會再加辣,甚至會撤招。事實上,反映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較去年3月高位回落逾5%,近日一些新盤亦以貼近二手市場的價格開售,都反映了樓價有所回落。作為準買家,最關心的問題是:現在是入市的良機嗎?


孫先生準備與女朋友於今年底結婚,本來希望在結婚前先置業,但又擔心現時置業會「接火棒」。孫先生現時月入2.5萬元,女朋友月入1.7萬元,合共收入4.2萬元。支出方面,兩人每月支出約2.93萬元,每月可儲蓄1.27萬元。現時孫先生與女朋友儲備約100萬元作支付置業首期、結婚及裝修之用,預計結婚及裝修各需20萬及10萬元,即餘下70萬元可作首期。

供樓最好限家庭收入四成內

如孫先生承造七成按揭,70萬元首期可買入市值約230萬元的物業。不過,若孫先生符合資格承造七成以上的按揭,在物業預算上可有較大彈性。例如孫先生承造八成按揭,購買一個350萬元的物業,供款期30年,年息2.2厘,首期將為70萬元,每月供款額則為10,632元,以孫先生及女友現時每月盈餘來看,足夠支付上述的按揭供款。

有見及此,孫先生在置業前宜先衡量自己的財務狀,再作最後決定,供樓支出亦最好保持在家庭月入的三分之一至四成,以免供樓對家庭造成太大的負擔。

未來10年供應增 樓價將受壓

至於現時是否買樓的時機,相信除了要考慮樓市整體情及未來樓市供應外,亦要配合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及是否有置業的迫切性。隨多個大型項目延遲在今年落成,政府預計今年私樓落成量將創10年新高至1.76萬伙。隨供應增加,樓價進一步受壓,對投資者來說,現時入市的風險亦頗大。不過以孫先生這類目標為上車自住的買家來看,如現時不置業,婚後亦要付出與供樓相若的金額來租樓。因此如屬上車自住人士,且有能力付出首期,現階段入市亦未嘗不可。

應預留6個月開支資金

除了要解決置業問題外,孫先生亦要留意兩人結婚後是否有生育計劃,以及應預留足夠6個月開支的資金作必要時用。因此,如孫先生作按揭供款後沒有太大盈餘,便不應將全數70萬元投放在首期,解決辦法包括承造九成的按揭,或降低物業預算。

羅湋楠

AMTD證券及財富管理 業務部證券分析員

■理財信箱 歡迎來信

讀者如有理財問題,歡迎來信詢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74

21歲代理低市價買碧湖290萬購兩房戶 擬作自住

1 : GS(14)@2016-01-15 17:23:41

■有經紀以290萬元買入粉嶺碧湖花園兩房戶,比市價至少平近一成。 資料圖片



【本報訊】睇得通的美聯經紀又執平貨!繼美聯屯門分行炒樓三人組,去年11月以市價七折買天水圍嘉湖山莊兩房戶後,本月初該代理粉嶺分行一名代理獨自尋寶,以一年前低價,290萬元買入粉嶺碧湖花園兩房戶,比市價至少平近一成。美聯回應,該同事已申報。據悉,年僅21歲的他計劃兩年後結婚,今次買樓自住。


業主於去年底以高於市價343萬元,在各行包括美聯放盤。土地註冊處資料,粉嶺碧湖花園6座中層F室,實用400方呎,今年1月4日以290萬元成交,呎價7,250元,較屋苑新近成交價低8.8%。比較本月6日,2座8樓H室,面積一樣,成交價318萬元。今次成交價重返2014年8月,當時2座極高層G室,實用亦400方呎,成交價290萬元。據悉,單位向東南、望球場,屬靚景戶,同座同室成交追溯到2014年11月,當時同座低層F室,成交價都要353.9萬元。原業主姓葉,於2006年105萬元購入自用至今,縱使低市價近一成賬面亦大賺1.7倍。



曾有客出價310萬搶盤

今次平執筍盤的90後買家姚子峯(Yiu Tsz Fung),現為美聯物業粉嶺花都廣場分行客戶主任。記者下午致電查詢,問是否單位買家,他最初回應:「我去一個洗手間,一陣間得閒,再覆返你電話呀,好嗎?」相隔2個小時,沒回電話,記者遂再致電,他回應:「我而家做緊嘢,或者咁啦,如果你想知道更加多資料呢,你聯絡返我哋公司呀!」據悉,他在2013年奪美聯成交單數最多新人王。當記者晚上親到分行時,一名分行人士指他外出工作約一小時回來,記者苦候句鐘90後代理買家並無出現。消息稱,單位簽臨約翌日,有客出價310萬元,並建議原業主撻定,代理引述:「當時業主話唔想搞咁多,290萬元賣畀呢個買家,係神嘅安排。」記者前往單位,欲訪問原業主,惟無人應門。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接受查詢回應,該同事今年21歲,入行幾年,打算兩年後結婚,今次買入單位自住。布強調,同事已跟足公司指引,認購時已向業主披露為地產代理,亦向公司作出申報。公司已嚴格要求同事跟足指引,若違反會處分,最嚴重是要求離職,暫時未有犯例。布少明續稱,樓市下行,同事買樓個案數量沒有增多,反而半年前樓市高峯期較多,「始終代理行業進入寒冬,買樓是長遠的決定,收入不穩定,淡市時相對少啲,今次同事見樓市回落,達可負擔水平,又計劃2年後結婚,所以買來自住。」地監局發言人表示,代理買樓,同時作為被賣方委託代理,須向客戶披露經紀身份,否則或被紀律處分。





■記者昨前往單位,欲訪問原業主,惟無人應門。 黎樹雄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115/194527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205

四叔:樓價再跌10%見底 「自住唔使驚」 籲炒家勿入場

1 : GS(14)@2016-06-06 02:51:13

【本報訊】恒地(012)主席李兆基(四叔)預期本地樓價,再下跌約10%已見底,表明買樓自住「就唔使驚」。他昨在股東會後重申,樓價自恒指24000點時計起,最多只會下跌30%,直至現時已跌了20%。不過,李兆基預期環球經濟「慢慢地」,故恒地要用守勢,但預期每年收入受惠舊樓重建項目而遞升。記者:岑梽豪



李兆基近年多次唱淡樓價,更坦言買地產股回報,比買樓更好。不過,當樓價在過去一年一輪跌浪後,對後市看法有所轉變。他表明現水平再跌也不會超過10%,由高位回落30%亦屬正常,當買家相中適合自己的住宅,現時入市反而較穩健,「無謂話樓市淡就唔買」。



料豪宅不受跌市影響

他又指現時炒樓負擔太貴,要付不少稅項,樓價若有10%跌幅,則對炒家很危險,「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李兆基認為若有多餘資金但又想炒樓,應該再觀察多數年,短期內沒理由進場,反而若怕現金貶值,選擇投資貴價樓,並持貨兩、三年用來收租則沒問題。港府近年推出不同措施壓抑樓價,除了增稅項外,也增加土地供應,令住宅數量上升。李兆基指,供應上升令普通住宅最受影響,雖樓價跌幅有限,但預計暫不會再向上,豪宅及特色戶則不受影響。另一方面,社會上有人提出「撤辣」,李兆基對此未有表態,但預期政府不敢再出「辣招」,因樓價下跌不少後,政府在賣地利潤也縮減。假如再有更多限制措施出台,只會大為影響政府賣地收入。恒地今年內有不少新盤貨尾單位待售,合共約618伙,當中包括西半山帝滙豪庭、馬鞍山迎海.御峰及深水埗海柏匯等。李兆基稱每個樓盤會有不同銷售策略,樓花期長或地點較偏遠,首期按揭成數可能只需5%至10%。集團在港主力舊樓重建,李兆基稱恒地為全港最大舊樓重建商,目前有36個項目正在進行,「插咗秧,未割禾」。



採守勢 沒計劃裁員

他預期今後每年收入會持續上升,故此生意很忙碌,現沒計劃裁員;整體經濟增長步伐放緩,其他公司要節流是必然之事,恒地就會採取守勢。他又重申早前找戴德梁行為集團估值後,恒地保持估計每股應值100元或以上,但現時僅40多元,「即係用40幾蚊買值100蚊嘅嘢」,故長遠「一定抵」。他有意於往後繼續增持,但家族持股已貼近上限,空間不多。另外,他預期恒指若以21000點為標準,上下波幅僅10%,即是港股後市介乎18900點至23100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3/196388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739

何濼生:何不讓自住物業免額印?

1 : GS(14)@2016-11-21 04:55:57

【明報專訊】新樓愈建愈細,港人愈住愈窘,肯定是港人感洩氣的其中一個主因。有報道指「香港人均住房面積僅16平方米,為全亞洲乃至世界人均居住面積最小的城市,超過一半的私人住宅面積小於50平方米,甚至還有20萬人居住在『殺房』,人均面積僅7.5平方米,只比香港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高27%」。

新樓愈建愈細,一個原因是近年細樓呎價升幅最大。發展商謀取最大利潤,自然傾向多建細樓。此外,政府要交數,覓地既難,便鼓勵發展商多建單位,以達到全年建屋目標。最後,金管局指定置業人士若購入按揭保險,價值400萬或以下住宅物業最多可借九成。

筆者多篇評論指出:細樓呎價升幅最大事非尋常。香港多年來都是面積較大的樓升幅較大。但自額外印花稅推出後,細樓呎價升幅最為顯著,明顯有追落後之勢。原因是自置居所業主換樓意欲大減。一旦換樓,若三年內要賣出,不論是否賺錢或蝕讓,都要付額外印花稅。額印推出後,樓市交投大瀉,二手樓放盤大減,印證了這個理論。

刺激交投 鼓勵市民換樓

後來特區政府為換樓客提供特殊安排。若買入新樓後6個月內把原住物業沽出,即可免付額印。措施有效地刺激交投。由於原住單位升值幅度比優質單位大,近期換樓客確是增加了。最近政府加辣,但不會影響換樓客,估計對換樓活動不致影響太大。

換樓活動其實是港人改善居住環境最重要的手段。換樓客騰出的單位為首次置業人士提供多一個選擇。

然而,筆者認為:政府可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此舉讓購入物業自住的人士少了後顧之憂。若突然有需要賣樓,亦毋須繳付額印。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損害原來額印在「需求管理」上的效用,更會提升二手樓的供應。有業主或會見買家願付的價錢吸引,先行賣樓,然後再靜候機會買入心頭好。如果自住物業不獲豁免額印,而單位購入後仍未過三年,業主可能想等到毋須繳額印才轉售。

可見,索性讓自住物業完全豁免額印不會刺激樓價,但會刺激交投和換樓,讓港人多一個機會改善居住環境。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262&issue=20161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38

湯文亮﹕3個可以賣自住樓的理由

1 : GS(14)@2017-01-21 03:31:43

【明報專訊】今早去到茶餐廳,又有茶客請食早餐,唔使講,一定有嘢要問我,茶客話見到樓市大旺,有物業代理話樓市已經去到荼蘼,叫佢將自住單位賣走,等兩三年,有很大機會可以以賣出價七折買回差不多物業,况且,佢只得一個單位,賣走之後就變成無樓人士,再買樓就毋須付足15%新印花短。佢心大心細,而且物業代理給了一個好價,如果唔賣,就恐怕蘇州過後無艇搭;但如果賣走,就要租樓住,除了不能夠享受低利息之外,變相替人供樓,如果唔賣,又恐怕失了機會,心大心細,所以希望我幫幫忙。老實說,以一個早餐就可以得到答案,對他來說,的確幾着數,不過,我又沒蝕底,何况助人是快樂之本。

若過40歲 勿做「危險動作」

我望一望對方就話,如果他要賣樓是可以,因為對方只得30歲左右,如果賣了樓,就算做錯決定,日後仍然可以再買樓,如果超過40歲,就千祈唔好做這個危險動作。我問對方所擁有的物業是什麼類型單位,如果是高層,位置及方向都不俗,就千祈唔好賣走,因為以後就很難有機會買到一個優質單位;如果是低層,方向位置均不佳的就可以趁高價賣走,樓價有上有落,有錢在手,一定有機會買回一個更優質單位,不過就要慢慢等。

對方話所擁有的單位不俗,但仍想賣走,於是我話明白,不但可以賣樓,而且事不宜遲,他是因為經濟不佳而要賣樓,可能是欠下一筆巨債,或者每月供款是非常困難,既然如此,不如將物業賣走,落得輕鬆愉快,當然,是失掉了物業升值機會,但總好過生活在誠惶誠恐之中。那人明白,隨即返回座位,將買賣合約簽妥,交到代理手中,代理立刻走人,順便埋了兩張枱的單。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60&issue=201701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309

周顯﹕買樓自住要揀抵買盤

1 : GS(14)@2017-08-18 07:38:41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向讀者介紹了一些心水地區和屋苑,包括了跑馬地、大坑道、康樂園、碧瑤灣、雍景台、瓏璽等等,一位讀者心水清,直指:「揀嘅全部跑輸大市都算係經典。」

對此,我的回答是:「當然是跑輸大市,先至抵買啦,唔通炒到飛天,先叫做抵咩!」

記得2010至2011年,「白旋風」陳清白買了十幾間大潭道100號山翠苑,百一萬至百二萬一間,朋友鍾仔見獵心喜,也夾埋一份,沒一兩年後,遇上細價樓狂熱,至今已經升了兩三倍。其理由無他,就是因為當時細價樓跑輸大市囉。

買股如買樓 當炒的不抵買

買樓呢家嘢,自用就要買抵買的,炒樓就要買當炒的,同買股票一樣,唔通你諗住買股票長期收息,會去買騰訊(0700)咩。

昨天說到,有人被我寫了,喊話要打我,我其實一點都不怕,一來我住在警署隔籬,二來家陣通街都係天眼,唔通走得甩咩,你睇林子健事件就知啦。

三來,你有錢找人揼我,我雖然窮,但三幾百萬都使得起吖,懸紅幾百萬元,如果警察捉到幕後元兇,就捐給警察的基金,我又唔信捉唔到呀。其實好多人都知道,我份人又茅又小氣,又熟法律又識得多黑X會,我都唔知又唔信居然有人敢得罪我。

像我這樣的人,當然夠膽隨便得罪人啦,但是我發現好多非常怕死的人,只要躲在網絡後面,用假名,就好大膽,有時候,真係死咗都唔知乜嘢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是「雖遠必誅」,如果冒犯了他,真的是多多都唔夠死。皆因在法律上和在茅招上,要揪出一個網民,實在是易如反掌!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56&issue=201708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12

港人港地淪炒家樂園 36%業主非自住 租售申請一個月狂升83倍

1 : GS(14)@2018-01-15 03:23:24

■啟德1號1期於2016年9月開售,售樓處出現人龍。


【本報訊】前特首梁振英當年競選政綱「重中之重」的港人港地,最終變成豪宅盤啟德1號,似變質為炒家樂園。項目入伙只約兩個月,地政總署接獲業主出租及出售申請多達逾400份,一個月狂升83倍,數量相當於項目兩期單位總數1,169伙的36%,即10個人買樓,3個非自住。記者:朱連峰 陳家雄


啟德1號1期及2期去年11月入伙,早前被揭發逾百單位未經地政總署許可偷步出租。上月地政總署僅接獲5份同意書申請,但至昨天,申請數字突爆升至419份,一個月升幅83倍,反映業主出租或出售意欲高漲。


議員斥梁振英政策失敗


地政總署昨回覆本報查詢時稱,截至本月4日,共收到啟德1號236份分租或許可使用同意書申請,以及183份售賣同意書申請(其中分別只有112份及105份申請遞交齊備所須證明文件),合共發出19份出租及16份售賣同意書。業界普遍認為,不排除部份業主見樓市火熱,預早申請同意書方便日後賣樓,賺盡樓市升浪,用家變炒家。對於港人港地錄大量業主申請出售或出租,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表示:「我哋啲上車盤,係上車嚟自住,唔係上車嚟投資,咁樣嘅數字證明港人港地失敗!」他續稱:「呢啲買嘅人,咁短嘅時間想出租或出售,證明其實我哋需要嘅係居屋,而唔係一啲可以唔攞嚟住嘅屋囉!好彩唔係繼續做,只係一塊地畸形,梁振英政府都唔打算繼續做,佢都feel到唔妥。我覺得畀到特首林鄭月娥引以為戒,尤其目前講緊首置上車盤,細節未出,考慮限制時,要以港人港地作為其中一個參考。」立法會議員尹兆堅亦批評此政策:「失敗!笑話!」他稱:「梁振英在任時,我哋已鬧過呢個係『假港人港地』,因為有關法規限制內容寬鬆、唔清晰,違背政策原意。」啟德1號1期於2016年9月開售,首批平均呎價14,471元,比現時新界新盤還要平(馬鞍山新盤雲海首批均價近1.7萬元)。


兩年升值四成 租金2.2萬


現時啟德區新盤平均呎價已升至逾2萬元,啟德1號首輪入市買家,物業不足兩年升值近四成,即使現時賣樓,扣除10%額外印花稅(SSD),賬面仍賺三成。香港置業黃民熹表示,啟德1號入伙兩個月終錄首宗租務成交,為2座中層E室,實用面積525方呎,兩房間隔,屬首個獲地政總署批出出租許可證的租盤,放盤一天「零議價」以2.2萬元租出,呎租42元。中原地產吳妙粧表示,業主陸續收到出租同意書,市場暫有4個租盤,包括一房及兩房單位。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80109/202686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93

誠哥籲買樓自住用現金

1 : GS(14)@2018-05-13 23:44:1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143&issue=20180512
【明報專訊】周四「超人」李嘉誠正式退休,在股東會大家自然不放過機會問他對樓巿的意見,誠哥回應股東及傳媒有關提問時指估計美國下月會加息,並指「如果你有現金,買來自住唔緊要,但炒炒吓唔好制,現在香港樓價接近全世界最貴,所以要小心,量力而為,呢個一定要!」

李超人對樓巿的評論,可解讀為香港樓價確實是貴,加上加息在即,忠告買樓就算是自住也要小心,且最好是現金入巿,即是若要用高成數按揭或靠父幹才勉強可買樓,又或炒樓,最好盡量避免。

李嘉誠又說人人都希望可解決住屋問題,並指出公屋的申請者需求殷切,因此贊成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私人新界農地儲備,認為這些供應可以解決大部分受薪人士的居住需求。

二手公屋平均成交金額首破300萬

超人說到公屋申請,而昨日最新公布的公屋輪候冊數字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有約26.33萬宗申請,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1年,相比之下,公屋輪候時間在2003至2010年間一度回落至約兩年,其間最低曾見1.8年,但這個數字近年漸次回升,2014年突破3年,去年底已升至4.7年。

香港的公屋申請時間愈來愈長,原來4月份平均每宗二手公屋(包括已補地價的自由市場及未補地價的第二市場)註冊金額達315.9萬元,為有紀錄以來單月首次衝破300萬元水平(圖1),而在2003年樓巿最低潮時,二手公屋平均成交金額只約30餘萬元,即這十多年來升了9倍多,而二手公屋一向是較低收入家庭的上車對象,有關家庭的收入同期增長相信會遠遠落後二手公屋樓價的飈升速度。

3個月拆息續升 遲早壓樓巿

另外,超人指美國快加息,叫大家小心,雖然不少地產代理一直吹噓指香港仍未加最優惠利率(P),但其實現在新做按揭採取P按的只佔2.6%,近年大部分新買樓者都已採用拆息按揭,銀行的拆息實際已上升了一段時間,最近1個月拆息雖稍為回軟,但令人擔心的3個月拆息卻屢創高位(圖2),有老行尊對筆者說,過往拆息按揭主要以1個月拆息計算,但近期已開始有銀行轉用3個月拆息計算,又或訂明有權改以3個月拆息計算,所以3個月銀行拆息不斷被扯高,遲早會成為樓巿壓力。

其實,代理說因P利率未升不用擔心,買樓的也不一定是任你吹的傻瓜,所以截至3月份原來選用定息新做按揭的比例也猛增至45.4%(圖3)!不過你精銀行自然更加不笨,當月已有兩大龍頭銀行停止提供定息按揭,之後其他銀行亦陸續跟隨。

說回李嘉誠,在股東會上有股東指售出中環中心呎價才3萬元,但買方轉手呎價隨時高達五六萬元,李笑言:「自己人工已沒有得扣,認為公司工作團隊沒有錯,人家也有利潤,世界就好。」 他進一步指若出售中環中心所得,用於投資一些國家、地區的一級樓宇,可賺以倍計,是有機會的,目前正接洽中。

銀行陸續停做定息按揭

李超人沒有透露香港以外,買什麼國家或地區的一級樓宇可賺以倍計,不過多留意海外的置業投資機會,也不是壞事。香港人在港外買樓,有投資的,也有用來自用或作退休養老的,如是後者,有什麼因素應要考慮?《退休做中產》作者陸振輝認為,香港人如選擇到外地買樓退休,首先是氣候宜人, 「年紀大了,不宜選擇居住在寒冷地方,最好是空氣清新,四面環海,環境綠化,陽光充沛,既有生活方便,又要能避開繁囂嘈雜!」

另外,陸說退休人士收入受限制,所以擇居的地方,最好是少少金錢已可購置寬敞的居所,物業也要有好的配套,尤其是醫療要優質但開支要低,物業的保安要嚴密,才會住得安心,樂享天年,「選擇海外退休的地點,交通方便也很重要,一來可方便回香港探親朋戚友,也方便家人來探望,如住所附近有好的酒店,家人和朋友來探望時,也可住在酒店配套。還有,退休居住的地方,如大馬的華人所佔比例接近三成,左鄰右舍同聲同氣,會更易融入」。

最後,他說在退休前在香港賺錢,退休後最好在物價水平低的地方生活和消費,如此便能真正輕鬆做到他的著作所提倡的「退休做中產」!

另外,《明報》5月27日會和碧桂園合辦「港樓難負擔?海外置業投資」免費講座,請來知名地產投資基金經理楊書健等專家分析一帶一路概念下的海外物業投資機會,報名出席可獲贈《樓巿解碼》(圖)乙本,名額有限,不容錯過:link.mingpao.com/54088.htm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