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臨界點出現 別被市場先生洗腦 黃國英
1 :
GS(14)@2015-02-25 10:20:38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0725
上期談到,由於所謂群眾的智慧,市場有效的時間,比盲目相反理論者以為的要長。可是群眾的智慧,建基於數項條件,一不符合,便會消失,變成泡沫或恐慌。第一項條件是多樣化,也就是投資者之間,各有不同的看法、打法。有長線有短線,有基本分析有技術分析,甚至靠夜觀星象也無所謂,最重要當中有差異。第二是交匯點,即有一處地方,可讓不同個體展現自己所有的訊息。投資上,此處即交易所。投資者認為能圖利的資訊,最終都要透過此地,表現在實際買賣中。第三是誘因,要有長期賞罰分明的機制,個體才會繼續運作。譬如上期講過眾人競猜玻璃罐中有多少豆,估算最中有獎最差被笑,才得出準確平均;若相反最離譜才有獎,則必然人人交出亂作的數字。
第二、三項不會輕易變化,最容易改變的是第一點。人類是喜歡從眾的動物。雖然起初各有不同的招式意見,但當其中部分人成功,周圍的人們便開始面對朋輩、持份者的壓力,希望可以盡快取得同樣的成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複製他人的回報,最簡單有效的做法,就是暫時放下自己的中長線看法,然後套用當時成功者的思維模式,甚至是照抄他們的投資對象。
市場失效會造成泡沫或恐慌,預測臨界點出現,就可逆市而行。
曾經有研究模擬過這種情況,此一空間中有一千個不同的個體,具備相若知識,和可選用各式投資策略。研究人員向系統輸入真實的歷史數據,如公司業績等,讓它們當作新資訊來操作。實驗得出的股價走勢,與現實相似,卻與學術世界的常模分布不同,不時出現肥尾效應、波動性群聚出現,泡沫與大跌市,一應俱全。研究結果顯示,當策略相似度上升,股價先緩緩上升,隨之加速。最後相似度極高時,極度人多擠迫,人人都做同樣的事,人人都賺到錢。當然,下一步便是回歸「正常」:所有購買力耗盡,再沒有生力軍承接,價格隨之暴挫。
要判斷是否可以逆向而行,困難之處是策略分散度與危險度,並非線性關係,而是有一個臨界點,到達前似乎一切正常;一旦過了則大幅逆轉。實體世界中的例子是倫敦千禧橋,由一至一百六十五人經過時,擺動度並無分別,到第一百六十六人則急速搖蕩,這就是臨界點的特色。
臨界點難以預算,說督兩個數字,便可準確找到,必然是騙人的。但線索還是可以嘗試去找:例如某資產、個股、板塊或操作策略,被人提及和在媒體出現的次數,是否日益增多?價格的升幅和升速,是否不停在增加中?成交是否越發熾熱?波動性是否大增?
本欄於570期介紹過的Didier Sornette,其思考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就算認為臨界點愈來愈近,也不用主觀批死,分分鐘錯過最好一段。最重要是屆時別反被市場先生洗腦,慢慢將資本套出,多用輸有限的打法便可。
What we are reading——臨界點將至:自己地球自己救
1 :
GS(14)@2016-09-04 15:45:39Anthony Barnosky和Elizabeth Hadly夫婦投身古生態研究,一生走遍天涯海角。90後女兒Emma和Clare自出娘胎就四海為家,以樹熊作玩具,小小年紀懂的拉丁學名比研究生還多。半生的田野見聞讓Barnosky夫婦漸漸察覺,再找不到不曾被人類肆意改變的角落。孩子幾周歲時舉家伴隨到印度岩洞區考察化石,最難忘的並非強盜截劫時不知先保護女兒還是擁上擋風玻璃的人潮,而是從夾雜着烤包和汽油味的人海看到全球人口將會在女兒一生中增至百億的困局;在南非學術會議之間,小女孩一覺醒來為獅子在帳蓬外留下的新腳印雀躍,學者卻眼見貧民飢不擇食,不忘全球近億人「餐搵餐食餐餐清」;在猶他州Four Corners地區的營火旁,一家猜想沿崖而建的文明遺址誰屬,專家父親當然知道一直以種植粟米為生的Pueblos印第安人祖先因為水源枯竭,700年前突然消失,留下落荒而逃甚至人吃人的線索,而同樣地關乎人類存亡的各種生態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在洛磯山脈,松樹林在寒冬保護下一直和樹皮蛀蟲相安無事。人類造成全球暖化以來,蛀蟲向北擴散,當冬日氣溫不再足以制衡蟲蛹,蛀蟲就突破防線,每年繁殖兩次,當地生態平衡頓失。由南延綿至阿拉斯加的山巒上,不少地方的松樹「一夜間」全變枯枝,寄居其上的蛀蟲亦將無處藏身。一直親身見證環境警號的Barnosky夫婦,恐怕生態系統已在近乎崩壞的臨界點。七年前,Barnosky召集學術會議,疏理不斷湧至的生態警號,探討地球尺度巨變的危機。其後聯同20位跨領域專家發表的學術論文,備受關注。在加州州長熱心支持下,Barnosky牽頭草擬名為《如何在21世紀維護支持人類生命的地球系統》的科學共識文件,總結氣候變遷、生物滅絕、生態系統轉變、污染、人口增長與物質消耗共六大威脅及對策大綱。這份重要決策訊息至今得到全球千多位科學家和組織簽署認同,已交到各國領袖,習近平亦收到其中文版。法國演員Melanie Laurent與製片人Cyril Dion更創先河地憑網上眾籌資金走訪各國社區環保實踐先驅事蹟,拍成《自己地球自己救》,Barnosky亦在片中親述臨界點理論。紀錄片去年底巴黎氣候峯會前夕在當地首演後,觀眾掌聲雷動,起立喝釆。峯會後,兩位學者將《科學共識》關注的議題重組成人口、消費、氣候、食物、水源、污染、疫病和戰爭八大危機,結合多年來一家人及各自遊歷的有關見聞成書出版,英國版名為《End game: Tipping Point for Planet Earth》。美國版《End Game》改為《How Close Are We to the Edge?》《Tipping Point》兼具宏大視野和深邃洞見,讀者隨着教授一家的歷險遊蹤來到崩壞現場,為之動容之餘,亦有助理解生態困境之間的互動如何引發不可逆轉的整體巨變,也許更能穿越認知上的臨界點,明白《自己地球自己救》。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4/19759088
外儲6連跌 守3萬億美元關 分析:跌至臨界點更危險 應停儲備救匯
1 :
GS(14)@2017-01-08 18:18:07【明報專訊】受到人民幣匯價持續貶值等因素影響,中國去年12月外匯儲備按月減少411億元(美元‧下同)至30105億元,連跌6個月,守住3萬億元關口,其跌幅亦較去年11月及10月為小。外管局解釋,外匯儲備規模下降,主因人行需要資金穩定人民幣匯價所致。分析相信,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元是遲早的事,一旦外儲下降到臨界點而匯率又存在強烈貶值預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認為中央應立即停止以儲備救匯。
明報記者 徐寶文
國家外管局昨日公布,去年12月外匯儲備按月減少410.81億元至30105.17億元,跌幅較11月下跌690.6億元及10月份下跌457.3億元有所收窄,同時亦略勝市場預期的30100億元;全年而言,外匯儲備減少3198.44億元,降幅遠小於2015年的5126.56億元。
另外上月基金經理儲備頭寸按月亦跌2.2億元至96億元;黃金儲備亦跌19.1億元至678.8億元。
全年減3198億美元 少於前年
去年人民幣全年貶值約6%,資金「出走」情緒持續高漲,外管局負責人昨日解釋,從全年情况來看,人民銀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是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12月情况看,人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以及非美元貨幣貶值等多重因素,是影響外儲減少的原因。
雖然距離跌穿3萬億美元關口只有一步之遙,不過新華社引述外管局相關人士表示,市場應該更關注外匯儲備能否持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或能否抵禦外部風險衝擊,而非某一水平;即使外匯儲備降到3萬億元以下,也不代表危機就會到來。
新華社﹕3萬億美元以下不代表危機來
面對如此數據,中央究竟要穩定匯率還是保外儲?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認為,近期中央顯露出強硬手段,預期本月外儲或仍有機會守住3萬億元,但在美元強勢、今年或加息三次下,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已屬必然,中央以外匯儲備救匯,短期或見效,但同時亦削弱了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有「惡性循環」,一旦外儲下降到臨界點而匯率又存在強烈貶值預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必須立即停止。
王弼﹕人行近期措施只有短效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相信,目前人民幣估值偏高,但中央卻動用外匯儲備來守住匯價,實際上更鼓勵投資者趁高拋售人民幣。從整體趨勢來看,外匯儲備很快會跌穿3萬億元,近期中央的資本管制措施無疑有短期作用,但長遠而言絕對妨礙經濟發展,當局須思考是否應該讓人民幣完全自由浮動。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553&issue=20170108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