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軟硬結合商業模式的再思考:硬件的估值重估?(點拾)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36550681
過去兩年的互聯網時代衍生了一個新名詞:O2O。去年也被許多風投的朋友認為是中國O2O的元年。O2O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線上互聯網的內容,流量需要和線下互聯網的實體店,體驗相結合。在O2O的商業模式下,才是客戶黏性最高的。這給筆者最近一些新的啟發:其實O2O不就是互聯網的「軟硬結合」商業模式?最近筆者發現「軟硬結合」的商業模式越來越重要,也逐漸變成了互聯網各個行業的趨勢。
我不記得軟硬結合的商業模式最早是誰創造的,但是最早被大家所認識的肯定來自於蘋果。雖然蘋果的盈利來自於硬件,但其真正的護城河卻來自於軟件和生態圈。許多年前看過一個報告,大意是售價幾千美元的蘋果其製造成本只有幾百美元。負責為其代工製造的富士康和大量國內電子廠商僅僅只能賺到iPhone利潤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頭被蘋果拿走。這也導致蘋果成為了全球毛利率最高的手機。而許多消費者購買蘋果手機的很重要原因來自於其軟件:IOS生態圈和APP商店。對於蘋果這樣的平台型公司來說,他一定會希望消費者離開蘋果生態圈的成本很高很高,而這一切就來自於其軟件體系。一旦你熟悉了IOS,熟悉了蘋果軟件服務的一切,你就很難離開蘋果的體系。在這種模式下,硬件是載體,而軟件才是真正的靈魂。也正因為有這種軟件體系,今天,蘋果才能成為7000億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這樣的市值,是一個單純賣手機的公司永遠無法達到的。
而在國內,筆者第一次理解軟硬結合的模式來自於樂視網。那個年代還沒有互聯網電視的概念,大家知道的僅僅是視頻網站。而視頻網站從商業模式上有先天的缺陷:永無止境的資本開支來購買版權,但難以維持的客戶忠誠度。放眼望去,優酷幹了那麼多年卻一直無法擺脫虧損,即使在和土豆合併後,成為了行業內的絕對一哥,也不見行業格局好轉。而樂視網,依靠著前瞻的軟硬結合商業模式,從視頻網站中異軍突起。樂視網最早通過盒子,之後通過超級電視,將自己的產品「卡位」到用戶的客廳中。而樂視網的內容,完整的生態圈又給了硬件帶來靈魂,帶來了終極的體驗。受益於商業模式的前瞻性,樂視網今天的市值已經遠遠超越了過去的老大優酷。事實上,今天接近100億美元的市值也讓樂視網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的佼佼者。
過去一段時間,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意識到了硬件的重要性。硬件雖然沒有生命力,但其載體的作用相對明顯。可能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我們家用什麼牌子的電視,空調,空氣淨化器,冰箱等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每個硬件背後是類似的顯像管,晶片,零部件等等。但是今天,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後,硬件的價值出現了某種「重估」。最近我們看到類似於奇虎4億美元投資酷派,阿里5.9億美元入股魅族,小米12.6億入股美的等等軟硬結合的事件越來越多,大量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尋找硬件端的合作夥伴。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互聯網企業如同靈魂,這些靈魂必須存活於某種載體才能發揮功效。我們拿奇虎舉例來說,360安全衛士和手機助手在移動端已經面臨增長的瓶頸。小米,華為和魅族的崛起導致奇虎的生態體系已經被這些手機商所拋棄。而純互聯網軟件商是很難有粉絲的,除非社交網絡。比如百度搜索再強,也很少有人一定要用百度的搜索,甚至地圖。最終,硬件載體會成為互聯網企業對於消費者的重要入口。所以,奇虎必須擁有自己的硬件手機,才能打開增長的瓶頸,擺脫未來可能發生的「滅頂之災」。連強大的阿里都要入股魅族,也說明了硬件端的重要性。阿里的壁壘在於金融支付的體驗。但阿里要完成移動互聯網的生態圈,其必須擁有硬件。
如同之前所說,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硬件由於缺少靈魂,更多只是一個簡單的零部件組裝。品牌商之間差異並不大。十年前,在蘋果還沒有開發出智能手機的時候,筆者對於手機的認知僅僅限於進口手機和國產(山寨)手機。那時候的手機更多源於品牌和「裝逼」需求。而今天,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器官」。其背後就是來自於軟件的靈魂。但靈魂沒有「軀體」是無法存活下去的,所以我們在今後會看到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硬件生產商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硬件企業可能會出現估值的重估。從手機,家電,到汽車,甚至房子。這種重估會強化軟硬結合商業模式的重要性,也會成為未來2-3年的互聯網新趨勢。
點拾原創!歡迎關注微信號:deepinsightapp
投資感悟:關於投資風險的再認識 閒來一坐_話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457310102vkud.html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每個進入股市的投資者都要接受這樣的警示教育。 那麼,投資股市的風險到底在哪兒呢?——自己突然感覺,以前好像並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考慮過這個問題。
1、本金損失的風險。當然,不用說,這是最要命的風險。
2、跑輸長期存款、跑輸長期理財產品(包括債券)、跑輸長期通脹的風險。自己長期投資收益的底線是「三個跑贏」,如果跑輸了,自己認為也可以歸之為風險之類。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風險嗎?自己認為沒有了。
當然自己說的是長期,何謂長期呢?就是等我們老去,或者因為某種變故而永遠地離開股市的那一天。
我們見有投資者常將自己的投資收益與上證大盤指數或滬深300指數相比,似乎一旦跑輸了就有一種落敗感。自己認為,如果是代客理財的專業投資者這樣比較,應該歸結於落敗之列,因為如果你投資的業績長期跑不贏上證指數或滬深300,客戶還遠不如去投資指數基金,非要花錢請你代得哪家子財呢。而作為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比較意義不大,因為頂多是比較收益的問題了。
但是在股市之中,自己體會我們常常被「忽悠」的是還有一種「風險」,即有意或無意地將波動性視為風險,這或許也是許多人不敢踏進股市,或者將股市投資視為不正當行當的理由。
這個道理也太常識。比如,我們花10元錢買入一支股票,結果它跌到了8元錢,於是我們便常常認為自己損失了20%。也正因為此,作為投資者便難免呈糾結痛苦狀,甚至因此而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麼,這一時的損失20%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風險呢?當然,如果它永遠漲不回10元,甚至進一步下跌,自然會造成我們本金的重大損失,自當歸之為風險之類;但是如果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結果漲至15元、20元,甚至最終實現N倍上漲呢?自然,這一時的損失20%算不上什麼風險,充其量是股票本身的正常波動而已。
股市因具備交易的功能而造成股價的隨時隨刻的波動。理智地想,我們每個投資者都會明白,都覺得這是個太常識的問題,然而一具體到"實戰"上來(還是自己那句話:股市是最容易將聰明人變傻的地方),有時便難免將這種波動視為風險。
略舉一例。自己仍然喜歡舉未來不確定性的例子,不喜歡事後諸葛的鐵證。
如:東阿阿膠,截止3月6日股價38.10元,總市值249.18億。打開它的K線圖,它自2011年1月6日創下59.27元(前復權)的歷史新高之後,調整至今已經有四年多不漲了,就是先前以較低成本介入的投資者表面來看這四年多真夠「虧」大的(至少有時間成本啊)。
自己算了算,它的分紅在上市公司是比較小氣的(我感覺公司寧可理財去也不大願意分紅)。依其現價,並以其2013年稅後10派6.65元來計算,現價的股息率1.76%。就是以20元的持有成本計算,其股息率僅3.33%,顯然如果不是成本特別低(如低於20元以下),僅僅依靠分紅還是相當不合算的。
但是,需要追問的是,如果硬是以較低成本傻傻地長期持有它,是不是就真「虧」了呢?顯然還不能過早地下這個結論(至於在相對高點介入的投資者何時能夠達到「三個跑贏」,「在下」可就不好說了啊呵)。
2013年其每股收益1.84億元,2014年據分析大約每股收益2元,如果今後五年它能夠保持復合15%的增長,那麼五年後其每股收益當為4元。仍給以當下20倍市盈率計算,股價80元,以6.54億的股本計算,總市值將達到523億元。那麼,東阿阿膠能不能將來做大到523億元的市值呢?這當然需要投資者個人對企業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往最壞處想,自己認為,依東阿阿膠的品牌價值、行業品類的龍頭地位,以及未來的成長空間,以其當下249.18億元的市值,假如我們有錢將它「私有化」了,雖然說並不是太便宜,但是個人感覺它並不是貴得太離譜兒,而將來市值的過一步增長自己判斷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如此一想,或許假以時日,傻傻地堅守著它的投資者,或許將來的收益也能夠達到自己界定的」三個跑贏「以上。果如是,你說投資東阿阿膠還算是真虧嗎?
當然,這其間最難的還是對東阿阿膠這個企業的價值判斷。巴菲特其實早就說過,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一是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二是如何面對波動。當然最富有挑戰性的還是在於如何評估一家企業的價值,因為如果這個問題想明白了,再面對波動性就心裡淡定得多、坦然得多。所以,那些投資大師們常常勸誡我們這些普通的投資者,如果不善於分析企業,最好的辦法還是長期買入指數基金,因為已有大量的數據證明,投資於指數基金,不僅能夠實現自己說的「三個跑贏」,而且還會戰勝許多機構投資者(上證指數從1990年100點起步,至今二十五年理論上漲32倍,有多少投資者能夠達到這個收益水平?!)。當然,這是另外的一個話題。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中又說:商學院多半將波動性和風險劃等號。雖然這種書生式的假設讓教學更容易,但這是錯的:波動性和風險不是一回事。一些流行的公式,將學生和投資者領入歧途。在自己看來,大師就是大師,巴菲特思想已經是全球投資界的珠姆拉瑪峰,有時他的一句話就讓人這麼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