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札記160802過剩(二)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8/0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802%e9%81%8e%e5%89%a9%e4%ba%8c-%e7%95%b6%e4%bb%8a%e8%b2%a7%e5%af%8c%e6%87%b8%e6%ae%8a%e5%a4%a7%e5%8b%a2/

讀書札記160802
過剩(二)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
掌門執筆

〈誤盡蒼生的量化寬鬆政策〉
供應面經濟學的作業手段有兩方面: 在於財政政策是 減稅,或者設立有利營商環境的法律; 在於貨幣政策則是鼎鼎有名的「量化寬鬆Quantitiative Easing」.
減稅和立法既要通過國會,也容易在社會上招來重大爭議, 其執行也失諸剛猛,欠缺彈性.*** 相較之下, QE政策由於執行上較富彈性和易於調節, 故而成為近年各先進國幹預市場的主流手段.

Def.「量化寬鬆」可定義為 政府在公開市場購入 債券工具,包括政府債劵, 達到在資本市場註入資金,並且遏制利率, 從而提高流動性(ie增加貨幣供應)的目的.****

QE施行的原意是使企業容易獲得資金,以促進其投資意慾. 政府希望透過鋪張生產以改善工資階層的就業狀況, 並預期良好的就業逐漸促進基本消費需求(ie涓滴或滲漏效應.),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作者的論斷是:就算相信定策者的誠意,上述說法也流於一廂情願; 如以小人之心測度,則屬居心不良, 犧牲普羅階層的利益以濟富人之私慾.
首先,大企業和富裕階層從來並不缺乏現金, 投資意願低落純因企業決策者深知消費需求不振和產能過剩的實況.***
其次,就業狀況和實際工資長期低落,涓滴效應無從實現.
其三, 維持低稅率和公帑用於QE,使得政府用度緊絀, 無法施行傳統的財政政策, 以擴充公共需求.*** 這又連帶社會建設(最值得擔憂的是教育層面.) 停滯,體質老化.

施行QE的效果卻如響斯應:大企業和富裕階層獲得的低成本資金並不投向生產, 而是直接投入資本市場(包括股市, 債市和商業房地產.), 導致資產價格長期揚升,**** 催生出漫長的大牛市. (直到08年 “金融風暴”初次爆破.)
漫長的全方位牛市表面上皆大歡喜 (連政府購入的債券也賺了錢.), 當然最歡喜的是富裕階層,有如下述,美國最有錢的1% 人口竟然佔據了全國40%的財富!

QE的另一項長期效應則是全球性利率愈壓愈低,***** 這現象極其重要. 以美國十年國庫債券利率作為 世界性「基準利率」指標, 1981年的峰值是13.9%, 2007年3.4%, 2015年更跌至2%左近.
長時段利率大幅偏低未能刺激投資, 卻令投機風氣旺盛,到處形成泡沫. 那麼最終誰來買單?金融風暴經驗顯示結賬用的只能是公帑. 但比買單問題危險得多的是未來風暴的破壞力…..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
由 意大利社會學家Corrado Gini於1912年提出, 作為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 該指標限定:當社會上每個人的收入均等的情況下為0; 而所有收入全歸一人所有的情況下為1.
如此該系數必在0與1之間, 而且不可能大幅逼近1那端,因為窮人將會率先餓死. 按照現今的尺度, 系數在0.2 – 0.3之間屬偏低; 0.3-0.4正常; 0.4-0.5偏高; 0.5以上為嚴厲.

縱向比較,美國的基尼系數於 列根上任的1980年為0.372, 2008年躍增至0.451 , 目前為0.42 . 上次的系數峰值0.458出現於大蕭條前夕的1927年, 那時正是美國的 “鍍金年代”, 貧富懸殊之勢前所未見. 二戰後工資階層實際收入上升, 該系數長期處於較低水平.
橫向比較,美國的基尼系數在 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2008年平均0.316 .)中名列第四,位居西方集團國之首, 而僅輸於新興國家的 巴西,墨西哥和中國0.462. (香港0.537是發達經濟體的冠軍,極之 “新興”.) 歐洲發達國家在0.24 – 0.36之間.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
各國長期施行QE政策,尤以金融風暴之後更是重劑連連, 直接導致全球利率不正常偏低及貨幣泛濫,作者稱之為“貨幣海嘯”. 在這長期資產價格大升浪中,得益者自然是富裕階層; 草根階層生活蹇困,飯碗旦夕不保,沒餘錢持有資產. 如此貧富兩極加速分化,遂成事理之必然.

一般從兩個向度量度貧富懸殊, 其一為GDP的分配狀況,即上述的基尼系數; 另一則為社會總財富的分配狀況. 兩者中以後者更能反映 “懸殊” 的實況.
目前美國最有錢的10% 人口佔有全國80%的財富; 而頂1% 人口更赫然佔據了40%. (同構反覆, 0.1%佔有20%; 0.01%佔有10%.) (中國之“強” 不遑多讓, 頂1%人口佔有全國財產1/3.) 而這1%頂級富豪在1980年只擁有全國10%財富; 2008年增至23.5%,平大蕭條前紀錄. 可清楚看到以 “08金融風暴” 為近程臨界綫,貧富懸殊態勢加速擴闊.***

另一項有趣的比較數據,風暴後93%以上的美國人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淨資產萎縮.*** 2011年頂7%人口所佔平均資產是另93%人口平均的24倍; 而兩年前則為18倍. 頂級富豪們連最為強大厚實的中產階級的份額也吃了進去! 究其原因,乃是股市作怪!頂級富豪的身家投放股市,其餘人等放在自住物業, 風暴後股市重拾升軌,但住宅價格卻長期低迷.***

看過富人看窮戶, 美國政府定義Def. 「貧窮」指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按照這一標準, 1980年美國約有3,000萬人活在貧困綫以下, 占總人口的13%; 到了2008年,貧困人口已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的16%.

〈貧富懸殊的社會效應〉
上述貧富懸殊態勢普遍出現於所有先進國, 並且與族裔衝突緊密關聯. 這是因為少數族裔移民家庭一向為窮戶之中堅,被緊壓在社會底層, 不僅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業困難也比白人更甚. 族裔衝突和少數族群(特別是土耳其裔)青年擾亂治安的問題在中西歐非常嚴重.***

對主流白人社群來說, 少數族裔既消耗社會福利,又威脅治安; 而且人口持續增長, 既不能融合,又無法稀釋. 最後的手段便是訴諸政治, 於是以排擠少數族裔為綱領的極右政黨在各國紛紛現身. 最終造成社會激烈分化,民主制度失靈.

《過剩: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A Surfeit of Stuff:Capitalism in a Systemic Crisis》(2015) 山村耕造Michael S. Koyam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82

看病,吃藥,入教,當今內容付費的三種邏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4/162094.shtml

看病,吃藥,入教,當今內容付費的三種邏輯
小馬宋 小馬宋

看病,吃藥,入教,當今內容付費的三種邏輯

各有好處,看你的能力在哪。

本文由小馬宋(微信ID:zhongguowenlian)授權i黑馬發布。

羅胖說,內容付費還遠遠不是一個風口,因為風口的意思就是,豬也能飛起來,很顯然,目前一頭豬在內容付費的領域是飛不起來的,所以它不是一個風口。

但它是一個商業模式。

盡管從孔夫子“十條幹肉”開始就已經是付費模式,到後來的培訓和出版同樣是付費的,只是互聯網把內容付費又打扮了一番,好多家玩出了新花樣。

最近一段時間,連最文藝的豆瓣都有了豆瓣時間,可愛的生意人丁磊推出了“蝸牛讀書”,分答推出了“小講”,小鵝通發布了3.0,最近我還玩上了小密圈。

內容付費這件事越來越有有意思了。

跟其他一開始沒想著賺錢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不一樣,內容付費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是有錢賺的,否則為啥叫內容付費呢?

今天我們總結一下,各家玩的內容付費模式。

1、看病模式

這種模式的代表是在行、分答、知乎live、簡單心理、微博問答、好大夫在線等等。

我把這些模式稱為看病模式,因為你花錢買到的是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或者答案。比如你現在在產品設計上有困惑,你可以去在行約個行家問一下,你也可以去分答找人提問,或者參與知乎live獲得提問機會,總之你得到的是一個具體問題的答案,也就像是一個醫生給你的病開出的處方,而你要為這個處方付費。

盡管各家模式各不相同,分答衍生出了偷聽,知乎live是圍觀+提問,簡單心理則是典型的看病模式,本質就是看病。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你的醫生資源,轉換個視角的話,你的競爭力取決於你擁有的各行各業的專家資源,以及你對專家資源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這種模式對平臺來說,收取的是傭金,對專家來說,收到的是診費,好處是不用專門設計內容產品,而是根據具體病情和自己經驗來開處方。

壞處是,平臺流量太貴。

所以能做出來的,大概就是那些本來就有流量的,在行和分答是從果殼衍生出來的,live背後有知乎的流量支持,微博問答有微博的流量。沒有流量,這種模式太難玩,所以山寨在行的一堆後來者,幾乎沒幾個幸存的。

或者,就只能走細分路線,像簡單心理這樣的心理咨詢平臺。

這個模式的第二個難題可能是這樣的:如何快速匹配“病人”和醫生?這在好大夫在線、簡單心理這樣的專業網站就不是那麽困難,但是我要去分答或者live找一個合適的大夫,還是有難度的。

所以這幾個平臺,都是大V的舞臺,不知名但是有料的內容提供者很難在上面賺到錢。而平臺對與大V們的關系顯得有些微妙,大部分錢都被大V們賺走了,傭金比例過低,那就只有指望GMV的大幅增長,但現在看來,各個平臺都遇到了各自的問題。

2、吃藥模式

這種模式的代表是得到、喜馬拉雅、多看、愛奇藝。

居然還有愛奇藝?是的,不要驚訝,我覺得愛奇藝是最典型的內容付費,它就是一個藥店模式:自己批發進貨,然後散裝賣給客戶。據說2016年愛奇藝的會員費收入是40億,這是一個網絡視頻的內部人士告訴我的。

但是愛奇藝的成本也很高,我這里只是說它的會員收費,沒有算成本和利潤。

多看是對電子書收費閱讀,這個就比較好理解。

得到最典型的產品是付費訂閱,按年收費,199。其他產品類型還有“說雜誌”、“每天聽本書”等。

簡單點說,吃藥模式和看病模式的區別是這樣的,看病是先付費後有產品,吃藥是先有產品後付費。看病是“服務業”,吃藥是“制造業”。

得到這樣的模式,它是在“制造”產品,當然愛奇藝是藥店,做的是經銷代理的生意,就像711;得到是藥廠,做的是藥物研發生產制造模式,就像拜耳。

既然做的是產品,你瀏覽一下得到收費專欄的訂閱數就可以理解銷量的差異了。

我買一副藥,對於吃完之後是有預期的,六味地黃丸,治腎虧;廣西金嗓子,利咽止痛;偉哥,雄起。

那我買一個產品,預期是什麽呢?如果沒有明確的預期,我就不容易(記住,是不容易,不是不可能)下決定。所以你看《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和劉潤老師的《五分鐘商學院》看起來賣相最好,為什麽呢?因為有明確預期,有嚴格的產品規劃。

在這種模式下,大V並不是一個商品好賣的必要條件。薛兆豐當然是知名的經濟學教授,可是真的聽過、了解他的人有多少?劉潤是中國最貴的管理顧問,但真正知道劉潤的也不多。

其實你看王煜全、熊太行、卓克、老浦、萬維剛、郝廣才、王爍等等都不是知名人物,但貴在他們能提供好的內容產品。

所以在這個模式上,大V沒有那麽重要,重要的是產品的設計和打磨,就像一瓶老幹媽辣醬。我們也很少能說出《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也不知道《新華字典》的作者是誰,但這些是我們樂意付費的內容產品。

相比看病模式,吃藥模式有幾個好處:

1、自主性強,不過於依靠大V,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磨設計產品上。

2、收入高,這里並不是指流水,而是指分成。相比看病模式的低比例傭金,得到與作者的分成基本是對半,因為雙方都高度參與了內容的研發。

3、可重複出售。看病模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一個處方賣一次出診費,效率不高(盡管存在知乎live這種變體)。但是吃藥模式,可以大批量出售產品,比如《薛兆豐北大經濟學課》,即使訂閱一年結束,這個內容是完成了,它完全可以批量再賣的,因為想快速提高經濟學認知的人還有很多,但經濟學的基本知識是變化不大的。

說了這麽多好話,吃藥模式的難點在哪呢?

難點在於產品研發。你來看病,我只要搞個知名大夫放那就好了,具體怎麽看我平臺是不關心的,但是要研究藥物,我就不是平臺,我是藥廠,我要有研發人員專門研究。

所以各有好處,看你的能力在哪。

3、入教模式

內容收費,還有第三種模式,叫入教模式。

這就是各種收費社群模式。

社群當然也存在內容輸出,但它既不會針對某個具體病人開藥方,也不會制造特定的藥物出售,它出售的是一個社群關系、一種信仰和崇敬包括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這就像一群信仰基督教的人,他們每周去教堂做禮拜,有事了還要去懺悔,還能跟其他教友互相交流,但教會只提供信仰,不提供具體服務。

社群是一個互相激發的學習群體,本質上就是信教,它往往是基於一個核心人物,如某個互聯網大V組織起來的。

馮大輝在小密圈的讀者群,有超過一萬的付費用戶,但是馮大輝並不承諾說我每天要給你們發多少帖子,也不一定會回答你的問題,但是這些用戶卻能提供不錯的內容。

馮大輝起到的是組織和篩選的角色。

內容付費 商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33

美聯儲縮表、特朗普鬧政、中國金融大調整: 影響當今世界金融走勢的三大因素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287&summary=

美聯儲縮表、特朗普鬧政、中國金融大調整: 影響當今世界金融走勢的三大因素

近一個時期,隨著荷蘭和法國大選的塵埃落定,國際政治經濟界稍微松了一口氣,大家所擔心的結果並沒有發生,歐洲似乎在回歸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總路線,但是,美聯儲的縮表行動,隨即又引起新一輪的擔憂。


所謂美聯儲縮表,源於美聯儲主席耶倫、副主席費舍爾以及其他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委員近來明確表態,美聯儲將在不久的將來,開啟量化寬松的逆操作,即通過某種方式、以某種節奏,售出他們過去五六年來所購買的高達3.6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券及其他金融資產。


金融市場一般認為,美聯儲縮表行動中,由於其潛在出售美國國債的規模高達當前美國國債存量的20%,一定會帶動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並使美國的固定收益資產在全球範圍內更有吸引力,引發全球資金流入美國,填補流動性空白。許多人進而認為,這將引發一輪新興市場國家資金回流美國的熱潮,從而帶來某些新興市場國家資產泡沫破裂的危險。有人甚至認為,這將引發一輪新興市場國家金融資產價格急跌所導致的外國投資者趁火打劫的“剪羊毛”行動。這種分析不無道理,但似乎過於簡單。


影響當今國際金融市場走勢的,不僅是美聯儲,還必須看到特朗普上任3個多月以來美國國內呈現出的政治亂象,我們不妨稱之為特朗普鬧政,以及中國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正在低調進行的一場金融市場大調整。這三個因素共同影響著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畢竟,美聯儲控制的僅僅是美國的利率和流動性寬松程度,而特朗普政府的鬧政則影響著美國實體經濟的走勢和投資者信心,從而直接影響著美國股市的走勢。此外,中國已經上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金融市場的規模,包括銀行貸款和商業銀行發售的各種金融產品的規模,在全球範圍內可謂舉足輕重。這三個因素合在一起,左右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走勢,必須通盤考慮。

 

美聯儲縮表最有可能謹慎行事


根據美聯儲高層最近的表態,美聯儲縮表行動的初衷非常簡單。他們基本的擔心就是美國國內流動性過於寬松,從而導致物價上漲。他們認為,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接近2%的上限,工資上漲也在不斷加速,失業率已達近幾十年最低水平,勞動力已經充分就業,因此,必須想方設法開始收縮美國國內的流動性。當然,美聯儲並沒有充分考慮縮表行動對全球其他經濟體的影響。


但是分析人士忘記了一點,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已經充分意識到,其任何動作,從加息到縮表,在必須考慮對美國金融市場影響的同時,也要部分地考慮對國外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


2015年的8月底,筆者參加了美聯儲在傑克遜霍爾召開的年會,並被邀請發表午餐演講。我講完後,美聯儲官員相當明確地表示,他們加息的動作,不得不考慮中國金融市場以及匯率波動等因素。


果然,在年會之後,美國推遲了加息的行動。他們事實上已經把中國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波動部分地作為貨幣政策制定中的考量因素。盡管這種考慮的力度,從中國來看還應該更大。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美聯儲縮表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包括股市較大規模的下調,那麽,美聯儲的縮表行動很可能會有所放緩,甚至於逆轉。從這個角度看,美聯儲的縮表可能並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機械的、盲目的、線性的過程,而比加息可能會更加謹慎,更加具有“相機決策”的性質。

 

特朗普鬧政影響不可低估


特朗普上臺前已經是網絡意見領袖,上臺後仍然表現出同樣的氣質,而非轉變為總統範,由此引發了全球政治舞臺,尤其是美國國內政治一輪又一輪的鬧劇。最近的鬧劇,就是特朗普出人意料地解雇了正在調查自己幕僚與俄羅斯關系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這幾乎是犯了美國政壇的最大禁忌,總統似乎在幹預司法部門的運作。因此,沒有人能夠保證特朗普能夠平穩地度過未來的4年,至少其在未來一年半時間的執政歷程將會異常複雜和艱苦。而一年半後,隨著美國中期選舉的進行,特朗普的最佳執政期可能面臨終結。


如果特朗普遭遇彈劾,或者其權力受到美國國內政治風波的極大約束,那麽,華爾街所抱以極大期望的特朗普的減稅以及其他提振美國國內實體經濟的措施將很難落地。這一定會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波瀾。已經站在歷史最高點的美國股市,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可能是掉頭向下、迅速調整。這個因素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與美聯儲縮表所帶來的資金流入美國的浪潮形成一個對沖。


也就是說,美國國內政治的波動將會帶來美國金融市場極大的波動。而這一波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強勢美元大打折扣。即便特朗普政府能夠比較順利地度過當前聯邦調查局長被解雇的風波,特朗普政府也不願意看到一個超強美元勢態的形成。而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也一定會抓住2018年美聯儲主席耶倫被任命連任的機遇,向美聯儲施加壓力,要求美聯儲采取相對溫和的政策,阻止美元的強勢攀升。

 

中國金融大調整


中國金融業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貨幣政策來講,政策當局做的多、說的少。他們做的主要是調整中國的宏觀金融結構,也就是想方設法放緩廣義貨幣(M2)增長的速度。廣義貨幣的增長長期以來超過名義GDP增長,使得中國形成了一個流動性的堰塞湖,中國經濟中的流動性遠遠超過世界任何一個經濟體。央行所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減緩流動性的增加,包括抑制銀行貸款的上升。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目前也在進行靜悄悄的調整,清理那些過去幾年所形成的不良貸款和金融資產,想方設法擠出資產泡沫,並清理那些違規的操作。


這一輪監管的總體效果是使得中國金融體系中總體的流動性適當地收緊。從長遠來看,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金融市場的投資者真正地認識中國金融資產隱含的風險,能夠讓投資者重新給風險定價。但是從短期來看,這種操作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投資者的擔心甚至恐慌,從而可能形成資金外流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有不少分析家建議,中國貨幣當局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以此來對沖資金外流的壓力。我的觀點是,中國貨幣當局不太可能也不大應該采取所謂的增加匯率彈性這種簡單的方式,來應對金融改革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和資金外流的壓力。


事實上,在當今世界,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貨幣之一。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變成一個被過分解讀的信號。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加大並不能夠緩解市場的波動壓力,相反,它有可能成為一種波動的放大器。設想一下,當國際投資者突然發現人民幣在一周內貶值超過2%,這種新聞將迅速通過媒體傳到每一個金融市場,使得投資者認為中國出現了資金外流的壓力,他們會據此認為人民幣還將進一步貶值。在這種情況下,資金會加速外流。


所以,在金融監管改革以及中國宏觀金融調整的大格局下,最有可能、也最應該實行的匯率政策是,在小壓力下大調整,在大壓力下小調整。比如,在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壓力很小的時候,適當地放松彈性的空間,讓人民幣適當地貶值;而當人民幣真正出現貶值壓力的時候,則反向操作,通過各種方式緩解貶值的壓力。與此進行密切配合的,毫無疑問是精準的資本項目管理,防止一窩蜂的資金外流。


中國金融改革的大方向就是減少金融市場過多的流動性,同時增加相對比較難以變現的、但是對實體部門融資有直接作用的金融產品的規模,比如說企業債,以及符合條件企業的股票發行。具體說來,對於那些已經上市的、經營比較穩健的大公司,可以適當地允許它們擴大再融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收縮再融資。而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市的中小盤股,應該適當地放緩它們上市的速度,因為太快的上市節奏可能會讓股市中出現一些不良的、基本面不太好的上市公司,長遠看這將降低股市的質量。最起碼應該做的是退市與上市同步進行,形成一個有進有退、雙向流動的動態平衡。


總結以上三個因素,美聯儲縮表對世界經濟走勢的影響,應該不會像很多分析師渲染得那樣嚴重。美聯儲縮表的動作將緊密跟蹤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的波動,同時也會比較仔細地考慮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波動。這是為近幾年的觀察所證明的。而特朗普鬧政則對國際金融市場有更加直接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大調整估計會相對謹慎、低調、務實,以便讓中國的金融市場平穩度過這一輪的國際金融波動,並最終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深度和質量,進而為人民幣真正地成為國際貨幣以及完全放開中國金融產品的國際化交易夯實基礎。(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69

王毅:當今世界存在三個方面的赤字問題

當地時間6月4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南非出席金磚國家外長正式會晤時表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挑戰而言,存在三個方面的赤字問題。

一是治理赤字。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但缺乏有效的全球應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擡頭,全球治理體系和多邊機制受到沖擊。

二是信任赤字。國際競爭摩擦上升,地緣博弈色彩加重,冷戰思維和工具被重新拾起,國際社會信任與合作根基受到侵蝕。

三是發展赤字。全球發展失衡,特別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成為一些國家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王毅表示,金磚國家在維護世界穩定、促進共同發展方面負有重要國際責任。我們要高舉政治解決的旗幟,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熱點問題。要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要堅定多邊主義信念,加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中心作用。當前形勢下,金磚國家應攜起手來,共同應對新威脅、新挑戰,既為自身發展營造穩定的環境,也為世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08

共同宣言籲兩教派團結 關注當今基督徒苦難東西教會領袖 千年來首聚頭

1 : GS(14)@2016-02-15 02:19:29

■俄羅斯東正教宗主教基利爾(左)跟教宗方濟各(右)一見面就互相擁抱,為兩教會近千年關係破冰。 美聯社



「終於見面了」!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跟俄羅斯東正教宗主教基利爾(Patriarch Kirill),前日在古巴歷史性會面,是東西教會大分裂接近1,000年後,雙方領袖首度共聚。兩人發表聯合宣言,呼籲東西教會要團結,並促請政治領袖阻止伊斯蘭極端組織殺害和驅逐基督徒。


現年79歲的方濟各這次乘出訪墨西哥之便,在古巴稍停,因而得以跟到訪拉美的基利爾,在夏灣拿機場一個小巧的木板牆貴賓室相見。




「終於見面」稱弟兄相擁互吻

穿白袍戴白色小帽的方濟各見到披白頭巾穿黑袍的基利爾,看來相當高興,說:「終於見面了,我們是弟兄啊。」隨即跟小他10歲的基利爾相擁並互吻臉頰三下。基利爾亦說:「這一下事情容易多了。」教宗指兩人見面是「上主的旨意」。兩人互送別具深意的紀念品。方濟各送上的,是東西教會同樣尊崇的公元五世紀亞歷山大宗主教聖濟利祿(St. Cyril)的聖髑盒和聖餐杯。基利爾則送喀山聖母像小型仿品。喀山聖母像早在12年前已曾為兩派融冰。原本的喀山聖母像來自16世紀,東主教徒視為能行神蹟的聖物,在上世紀初被毀。2004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18世紀喀山聖母像仿品送交東正教會以示友好。方濟各與基利爾在會談兩小時後,發表有30個要點的共同宣言,呼籲教會團結是重點,稱會竭盡所能克服的歷史分歧,說:「我們不是對手,而是弟兄。」兩派亦最關注當今基督徒的苦難,呼籲政治領袖阻止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和敍利亞殺害和驅逐基督徒。「在中東和北非多個國家,主內的弟兄姊妹全家、全村以至全城遭殲滅。」宣言亦呼籲歐洲忠於基督教的根源。



關注IS肆虐 籲歐洲忠於根源

基利爾在會後形容這是一次「有實質」的會面,反映「現今東西教會可以主動合作保護全球的基督徒」。方濟各與基利爾會面,不代表東西教會一下子消弭分歧,但分析認為即使只具象徵意義,這仍是非凡的歷史時刻。東西教會大分裂,除了是對神學、教會組織等有分歧外,近年俄羅斯東正教亦不滿羅馬天主教會在前蘇聯共和國宣教,其中又以烏克蘭西部的希臘天主教會的問題最令人困擾。該教會雖採取東方禮儀,但聽命於梵蒂岡,令一向視烏克蘭為其傳統地盤的俄羅斯東正教會大為不悅。這次歷史性會面在古巴進行,也是微妙的安排:除了遠離東西教會力爭的歐洲「戰場」外,古巴本身是天主教國家,對出身拉美的方濟各來說夠可親,同時又有反美、親蘇背景,對俄羅斯東正教會同樣有親切感。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4/194905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8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