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畢業10年首期30萬都無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8/1030.html#more
止凡與舊朋友阿其一聚, 阿其將近結婚, 我就問他有關婚後的住屋問題, 阿其表示計劃租樓, 而我即問為何不買樓呢? 是否見樓市高企忍手呢? 誰知他的回應是 :「咁貴! 邊有錢呀?」

於是我打趣地說 :「你有既, 不過見樓價高位所以唔出手而已!」
阿其 :「無呀, 點買呀? 真係好貴喎!」
我說 :「你第一層自住樓喎, 可以做 9成上會架。」
阿其想了一想, 又說 :「9成都好貴啦, 而家下下成 300萬樓, 俾 1成都 30萬喎!」
我好驚訝 :「30萬都無? 兄弟, 你做左成 10年野啦喎!」
阿其又想一想, 又話 :「當然無啦, 有都攞左黎結婚啦...」


回家後我有反思過, 我反思是否問得太直接, 可能會傷害到阿其, 尤其是說他連 30萬都無...因為我不清楚人家的背景, 可能他幫親友還錢, 或有什麼苦澀經歷之類。當時我絕對不是少看他, 只是有點驚訝而衝口而出。

不過話說回來, 我亦經歷過替親人還數的日子 (儘管沒有在這麼分享過), 把多年工作的積蓄白白消耗掉, 當中滋味在心頭, 但正因為這些事件反令我積極理財。

所以如果有慘痛經歷, 希望我這一下爽直可以成為一個推動力, 讓他感到自己無奈地落後別人, 然後積極研究累積財富的方法, 說不定三、幾年後會脫胎換骨。

相反, 如果根本沒有慘痛經歷的話, 大專畢業 10年的阿其, 沒有做過什麼人生大事之下 (例如結婚、環遊世界之類), 連 30萬積蓄都沒有, 這個就可算是他的理財問題了。為何導致完全沒有儲蓄能力呢? 我的對話可能成為他的當頭棒, 令他痛定思痛, 改變自己。

30萬, 對不少人來說可能不是少數目, 但阿其一出來工作應該就月入過萬, 現在應該有大約 3萬元人工, 連花紅即年薪40萬左右, 平均每年儲蓄 3萬元實在非難事, 但他卻做不到。但話說回頭, 沒有明確目標, 就是連這樣小事一樁亦辦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0

點心收縮轉型:創新工場首個畢業生涉世之艱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7/232182.html

創新工場首個孵化的「畢業」企業——點心最近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這家移動互聯網創業界的明星企業從去年年底開始縮減公司規模,並加速轉型。

為此,點心在之前一段時間已經開始縮減規模。

創新工場上海辦公室的人力資源總監Mark向記者證實,點心上海公司去年年底確實經歷過一輪裁員,但最近團隊已經趨於穩定。

「點心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轉型。」9月6日,點心COO黃莊告訴記者,公司已經由之前的手機ROM廠商,快速轉型成一家手機App的廠商,目前點心正試圖再次轉型成為WebApp的平台廠商。

手機ROM遇冷

點心於2010年8月正式成立,那時人們更多地稱其為「點心操作系統」或者「點心OS」。有報導稱,點心的創始人張磊在10分鐘之內就獲得了李開復 的天使投資,而李開復也曾對外表示,點心是他所有孵化項目中的「大哥哥、大姐姐」。2011年1月,點心成為首個從創新工場孵化並搬走的「畢業」項目。

點心的創業團隊當時在國內移動互聯網創業者中是相當豪華的,張磊曾經是百度無線最早的核心成員,此前他在華為則一直專注於電信領域業務和軟件的開發 管理。點心的產品總裁游麗敏則曾經在騰訊無線3G產品中心工作,負責過手機QQ、Qzone、QQ同步助手、QQ手機瀏覽器和下載器等相關的手機軟件產品 的策劃和運營工作。而公司的COO黃莊則曾經是戴爾亞太區產品營銷總監,此前在硅谷負責華碩電腦公司在加拿大的銷售及運營。

此外,點心的研發團隊聚集了來自谷歌、摩托羅拉、諾基亞、華為、騰訊和盛大等國際國內知名IT企業的員工。

當時點心所從事的領域——手機ROM也被人們寄予厚望,即在谷歌的原生Android系統基礎上做二次開發,改掉原生系統中的一些錯誤,並加上智能 撥號、來電顯示等中國本土特色功能,業內稱之為手機ROM。由於手機ROM直接控制整個手機的底層資源,因此被認為是比手機App更加核心的移動互聯網入 口。

一位和點心接觸過的知名外資VC投資人告訴記者,點心起初的定位就是這個ROM軟件的定製開發商,當時點心希望選擇的合作夥伴都是行業裡的大廠商,如三大運營商,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以及一些中高端的品牌手機廠商,希望為其開發定製的手機ROM。

此外,點心的手機ROM也在互聯網刷機渠道中供消費者自行下載。當時點心的擴張很快,公司頂峰時期在北京、上海租賃了豪華的寫字樓。公司還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做營銷上的關鍵詞優化,以提升下載量。

不過,整個手機ROM市場過去一年的發展遠未達市場預期。早期,點心的手機ROM主要面對中高端的手機。但三星、HTC、華為、中興等手機大廠通常 使用自己開發的系統,最終點心只能和夏普、天語這樣介於一線和二線之間的廠商合作,他們的出貨量很低,連帶影響了點心ROM用戶數的提升。

「現在的點心已經不是一家ROM公司了,公司內部早已看清楚,在國內做ROM死路一條。」一位點心離職員工告訴記者。

「手機OS(操作系統)是產業鏈相當長的事情,產業鏈上有芯片廠商、代工廠、手機設計公司、手機品牌廠商。」點心COO黃莊指出,因此手機ROM要想變現很難。

而在刷機市場上,ROM一直未能突破手機發燒友這個小圈子,成為大眾普及的一個產品。

點心的競爭對手——位於上海的手機ROM廠商樂蛙於今年初獲得了騰訊5000萬的融資,投靠騰訊這棵「大樹」獲得過冬的糧草。由於缺乏盈利模式,目前整個手機ROM行業都處於轉型過冬的階段。

點心轉型

點心的第一次轉型發生在去年初,當時點心已經發現手機ROM市場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容易做了。

「其實我們摸索下來發現,移動互聯網還是要用戶為王。」黃莊表示,點心內部認為不管用什麼方式必須要盡快把用戶數做上去,這一點上做App比做ROM要快得多。

此後,點心推出了點心桌面、點心省電、點心通訊錄、點心盒同步、點心鬧鐘等一系列手機App產品——這可以理解為點心將其原來在手機操作系統中的功能挨個拆成單個的手機App並推向市場,以提升其推廣速度。此後,點心又斥資收購了有百萬用戶的Android優化大師。

此外,點心開始通過裁員控制公司的規模,減少公司的開支。上述舉措讓公司活了下來。

「點心是一隻不錯的移動互聯網團隊,執行力算很好;從ROM轉型工具APP,效率很高。」一位接觸過點心的VC投資人評價。

黃莊告訴記者,點心旗下的App加上ROM累計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2億,這開始給點心帶來穩定的收入,目前主要收入來自廣告。他透露,點心目前每日營收在幾萬元的級別。

「我們希望公司最快在今年年底前打平。」黃莊說。

不過,工具類App市場「前有狼、後有虎」,騰訊、360、金山等大企業均在此佈局,而且他們有充足的資金來養這樣一批產品,可以長時間不盈利來拖垮創業團隊。

黃莊向記者表示,點心已經開始做好「過冬」的準備,移動互聯網確實不像大家之前想像的那麼美好。

點心非常清楚,自己必須尋找下一個金礦。黃莊指出,點心最新提出的轉型方向是做WebApp平台,他們認為未來手機的操作系統可能App化。

黃莊表示,創業團隊有起伏很正常,從做手機ROM,再到手機App,再到現在做WebApp,點心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公司看好,未來WebApp領域大有前途。

黃莊指出,目前移動互聯網界的廣告主都還是行業內的廣告主,如互聯網廠商、網遊、手機App,而不是來自其它行業。「我們很期待行業外的廣告主能夠進來。」黃莊指出,那時移動互聯網領域會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9

QP畢業生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9/qp.html
在今期會計師公會的期刊《A Plus》中,看到今屆QP畢業生的名單,密密麻麻兩大版,估計超過1000人。印象中公會通常會列出畢業生的總人數,但今次卻不刊登。另外,發現網上版A Plus居然沒有了QP畢業生名單的那兩頁,為何會有這樣安排呢?因為QP畢業生名單屬於廣告?還是因為與近年會員人數「爆升」,令部份會員不滿有關?


香港會計師人數屢創新高,截至今年7月,會計師人數已經達到34159人。我認識不少同行,特別是較年輕的都認為,弄致今日激烈競爭的局面,全因公會不肯控制會員人數,所以難辭其咎。

但我並不這樣想。首先,一個專業團體要發展得好,並且要在社會上具影響力,會員人數必不能少。再者,會計師專業試是公開考試,只要能達到所需要求,加上相關的工作經驗就可以。因控制人數而將達標的新生拒諸於門外,這樣就有欠公平了。

其實造成今日局面,並不是公會的責任,問題全在於整個社會。由於香港近年的經濟過於依賴金融業,學生爭相報讀商業和金融相關的學科。就算不是修讀商科的大 學畢業生,由於在香港找不到相關學科的工作機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要轉投商業和金融相關的行業,加上於商界中,會計師專業是少有可以接納沒有會計背景 的人,所以近年「會計師」變得馨香。現在的情況有點像當年IT熱的初期,當時學生爭相修讀IT,IT人地位一時無兩。

由於競爭激烈,今時今日的會計師若要有好發展,學歷和經驗都不能少。學歷基本上要大專畢業,並按自身的發展需要再去修讀其他專科。經驗也要多元化,就以 「地域」為例,香港的會計師不單要熟悉香港的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他地方如中國大陸也不能少,若加上鄰近一、二個地方更是優勢。

同仁們,共勉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11

紡織股后儒鴻的用人管理哲學 洪鎮海挑設計師 只愛應屆畢業的怪才

2012-11-12  TWM
 
 

 

去年EPS高達五.六元的儒鴻紡織,股價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產能塞爆,成衣的訂單一路排到明年初,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也比去年大幅成長二三%,儒鴻究竟有什麼競爭優勢?

撰文‧許瓊文

對六十一歲的儒鴻董事長洪鎮海而言,與新銳設計師打交道,就像接受一場震撼教育。他心知肚明,儒鴻之所以受GAP、Nike、adidas等國際大廠青睞,除了技術、品質外,設計力才是致勝關鍵。

洪鎮海認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尤其是設計師,他直言:「越奇怪的人,我越喜歡用。」他堅持不讓打版中心、設計研發部門、設計師曝光,神祕的程度可比擬科技大廠的研發中心,為的就是避免被競爭對手挖角。他清楚知道,好人才真的難求。

十一年前,洪鎮海領軍研發彈性纖維針織布,技術領先程度成為全球前三名,他相信研發可以主導市場,接下來十年,儒鴻要靠「設計創新」,繼續主導市場。

「過去是OEM,現在我們要做ODM,技術是基本功夫,但也要符合流行趨勢的設計能力。」洪鎮海說,儒鴻要做到這些能耐,靠的就是從未曝光的六人設計研發部門。

目前儒鴻設計研發部門有六位由洪鎮海親自面試的設計師,「我不喜歡用挖角的空降部隊,因為他們不忠心,我喜歡從一張白紙,慢慢訓練。」洪鎮海從剛畢業的學生中挑選他要的人才。

技術背景出身的洪鎮海,遇上甫從學校畢業的年輕設計師,兩者間擦撞出很多火花,打破過去用人的標準。

一開始,洪鎮海只挑自己看得順眼的人,這些人多半衣著整齊,對主管必恭必敬,但是設計出來的東西,總是缺乏創新的元素。於是,洪鎮海改選他眼中認為「奇怪的人」。

給設計師自由空間醞釀創意第一批篩選進儒鴻的有兩位設計師,都是洪鎮海口中「奇怪的人」。

其中一位從澳洲留學回台,無論吸菸、喝酒,樣樣都會,從外表看上去,一點也不像設計師,每天都像是睡不飽。

但是說也奇怪,平時不知道他在做些什麼事情,到了要繳交設計圖時,洪鎮海看到他交出一整季的設計,總共三十六款,竟一次就被客戶挑中了十八款,這在過去是從未有過的好成績。

而另外一位自美國留學回台、身高大約只有一百五十公分的女生,在接受面試時,很不客氣地跟洪鎮海說,「你不能說我矮,要說我一百九十公分!」聽得洪鎮海哈哈大笑,從此都叫她「百九(台語)」。

面對這些另類的設計師,洪鎮海有一套比照外商谷歌(Google)的管理方式。「我給他們極大的空間,平常七○%的設計,要符合客戶需求;另外的三○%,則可以按照自己想法去做。」洪鎮海知道,創意與創新就來自於這三○%的自由。

今年初,儒鴻的一件多功能外套,既可當包包、又可當成外套的設計概念,獲得adidas內部的首席設計獎,讓客戶對儒鴻的設計力更加肯定。「這就是從那三○%設計出來的成果。」洪鎮海感到相當驕傲。

出錢讓設計師出國找創意

洪鎮海砸錢留人毫不手軟,每年儒鴻都投入至少八千萬元新台幣的研發費用,其中的一部分就給設計師到海外旅行,找尋創意。「每年可以去四到六位,每人有一周到十天的時間,平均每人每次至少花費六十到七十萬元不等。」洪鎮海說,只要每季的設計,能有超過六○%的款式被客戶選購,就算達標。

對於儒鴻的作法,工業局高值化紡織產業開發與輔導計畫主持人竇麗娟給予肯定,「我們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與儒鴻合辦『全國紡織技術論文競賽』,第一名的十五萬元獎學金,是所有紡織相關獎學金中最高的。」有了創新設計的研發能量,洪鎮海更進一步提供客戶「有效率」又「高品質」的打樣服務,而且強調「創意要有可行性,不能天馬行空」。

一般品牌商最重視的除了設計外,就是生產速度與效率,「過去常常因為透過樣衣的快遞、溝通、調整,浪費許多時間,造成產品上架太慢,容易被其他人抄襲。」洪鎮海後來想出了最直接的方法。

「我請客戶把『真人模特兒』帶到台灣來,從客戶挑選出來的款式、材料去做出樣衣,直接在現場給模特兒穿、現場進行修改調整。」洪鎮海說,過去需要近二個月的時間,現在則不到一個禮拜,客戶即能確認一整季的產品,等於直接縮短原本的溝通時間,提高競爭力。

儒鴻推出有效率的服務,許多大客戶趨之若鶩,也更加證明,洪鎮海在人才的管理上有他獨到之處。

除了設計師外,「打版師」也是紡織產業相當缺乏的人才,「一個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的學生,必須要經過兩年的時間,才能打出2D平板圖,至少三到四年以後,才有能力畫出3D立體圖。」洪鎮海預計再增聘二百多位打版師,培養更多人才。

儒鴻也固定舉辦「設計競賽」,洪鎮海邀請儒鴻的一級客戶高階主管擔任評審委員,由內部員工自行設計衣服款式,甚至在公司會議室舉辦一場小型的走秀活動,由評審們評選出「最具市場流行,且符合生產價值的款式」,這活動的目的是在刺激更多的創新能量。

洪鎮海賦予紡織這個夕陽產業新作法,透過設計研發部門,讓儒鴻逆勢創造佳績,打敗不景氣。

洪鎮海

出生:1951年

現職:儒鴻集團董事長

經歷:國光染整副廠長

學歷:輔大EMBA

儒鴻

成立:1977年

2011年營收:107.8億元2011年稅後純益:11.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5

律師比訴訟多 法律系畢業也只值22K


2012-12-17  TCW
 
 

 

日前,一名七年級台大法律系畢業生,應徵法務助理,雇主開出22K薪資,讓他有被羞辱的感覺。凸顯法律系畢業生供職缺一位難求,薪水也很難拉高。

過去,法律系為熱門科系,還曾一度登上榜首之列,在逐年供需失衡,執業證照難考下,成為諸多學子熱中的金飯碗。隨著大專院校、科技大學法律相關系所大量成立,一年就能產出九百多位律師;去年律師考試錄取率由八%提高到一○.六四%,共錄取九百六十三人,較往年增加了三、四百人。大量錄取結果,也造成律師滿街跑。

目前全台共有一萬二千多名執業律師,委任訴訟案件一年卻不到一萬件,僧多粥少,律師接案相對受到影響,連帶著實習機會與薪水也大幅縮水。過去實習「行情價」,是每月三萬至三萬五千元不等,現在只有兩萬元出頭。

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峰正建議,「公職律師」可以讓律師尋找另一個出路,否則繼教師、博碩士生「流浪」於就業市場,昔日金飯碗的「律師」恐將也加入流浪陣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41

美國人文學科的失落:十人畢業無一讀人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29

全球經濟競爭升級,學費推升學生貸款居高不下,美國就業市場也發生了巨變,人文學科的吸引力江河日下。即使是幾百年來美國文化界的標竿——哈佛大學的人文學科也無法像以前那樣吸引莘莘學子。

2012年,哈佛人文學科畢業生佔比降至20%,明顯低於1954年的36%。
 
哈佛尚且如此,其他院校的形勢更為嚴峻。
 
美國全國的人文學院及文史類院校都面臨這樣的挑戰,人才市場越來越青睞自然科學學科的畢業生。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AAS)數據顯示,2010年,全美人文學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佔畢業生總數的7.6%,相當於每十個畢業生裡還未必能找到一個讀人文學科的學生。1966年這一比例為14%。
 
喬治城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GPPI)本月公佈報告稱,2010年-2011年,英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9.8%,哲學與宗教研究專業畢業生失業率為9.5%,歷史系也是9.5%。
 
而同期化學系畢業生失業率為5.8%,基礎學科畢業生的失業率僅有5%。
 
華爾街日報採訪的一位今夏就讀哈佛的大一新生Shannon Lytle道出了一些應屆考生的心聲:
 
別人都說,你應該做你愛做的事。可現實是,這是經濟更困難的時期,我們不得不為畢業後的生活發愁。
 
我不想幹了自己愛干的事以後變得無家可歸。
 
哈佛大學人文中心主任霍米·巴巴(Homi Bhabha)教授稱,今天的哈佛學生將注意力放在就業和收入上,這固然可以理解,但
 
顯然給人們的熱情投下了陰影。
 
我認為,那是因為他們看待社會本質的觀點是非常原始的。
 
在就業市場、甚至在企業,人文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於某些領域的就業前景更加暗淡,四位共和黨州長都提出削減公立大學一些學科的政府撥款,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專業沒有讓學生做好準備進入職場。
 
北卡羅來納州州長Patrick McCrory今年1月就這樣說
 
如果想做性別研究,好啊,去私立學校吧。我可不想給那些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學科補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53

他們的畢業禮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7/blog-post.html
響外國讀書既時候,參加過好幾個畢業禮。響畢業禮既場外,與及畢業禮場內進行既過程裡面,有學生示威抗議,也見識過唔只一次了。那時我覺得自己係局外人,對果啲學生抗議既原因,我也冇嘗試深究。道聽途說大概係因為同學們對該校既校長、高層有所不滿吧。

做這種事情到底係對定錯?上個星期演藝學院既畢業禮,成為好多人既話題。大家既焦點,都係呢班學生所做既事,到底係對抑或錯。

類似既事,響西方既校園其實時有發生,大家都見怪不怪了,而且大部份人都已經接受,呢樣係「大學生活」既一部份。是對是錯,當地人其實大家都冇乜興趣討論。同樣既事情響香港發生,變成了大新聞,多少因為香港人習慣了絕大部份事情都必須「守規矩」同「服從上級」既文化。特別係一班成年人認為呢班只係「乳臭未乾」既學生,響一個「長幼有序」既社會裡面,這班還是「食物鍊」裡排得比較低既一群,當他們居然夠膽做出一啲所謂唔守規矩、唔服從大佬既行為時,就為好多成年人既脆弱心靈,帶來特別大既震撼了。

對同錯,要拗其實都只會係搵交嗌。我比較傾向咁諗:一生人裡面,其實冇幾多時間,係可以無憂無慮,冇包袱既環境底下表達心中既意見。學生們一畢業,生活壓力隨之而來,責任越黎越多,包袱亦會緊隨其後。當佢地踏出社會,好快佢地就會發覺,自己已經唔再能夠好似讀書既時候咁,隨意將真心說話表達出嚟。畢業禮嘛,其實可能已經係佢地人生之中,最後既一次響冇包袱既情況之下表達自己。這樣既一次「最後放縱」,我等成年人去評價佢地既時候,態度其實又何必太過批判?

*****

又想講一點點唔多關係既題外話。好多人都迷信做人應該「守規矩」同「服從」,否則就係唔尊重人、又或者被人認為在搗亂搞事。商業社會裡面,有好多固有既規律,呢啲規律,永遠都會係向某啲人、某啲團體傾斜的。學生自細被教導,一生人都要好好「配合」呢啲規律,先係一個「好孩子」,唔願意配合,又或者對固有規律有所質疑既學生,就會被認為係「壞份子」。然而要做一個人家心目中「好孩子」既思維模式,到底最後會令人步向成功既慷莊大道,還是會讓人不自覺地接受「集體平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072

為何大學畢業生成批湧向初創公司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043.html

如果問一批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目前在哪裡工作的話,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回答說:「在一家初創公司工作。」「初創公司」曾經是一個指代小企業的行業術語,但現在卻讓人聯想到一種令人興奮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正在選擇這種生活方式。

目前,Y世代(Generation Y,又稱千禧世代,通常指在198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期間出生的年輕人——譯者注)有47%在員工人數少於100人的公司工作。對於千禧世代而言,創業研究是受歡迎程度排名第三的專業,千禧世代攻讀創業專業的比例是其他幾個世代的1.82倍。據紐約市經濟發展局(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公佈的數據顯示,僅在紐約市,自2007年以來就有82家初創公司獲得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融資,而紐約州勞動廳(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Labor)指出,過去五年以來高科技就業人數增長了10%。

在移動支付初創公司Venmo擔任安卓應用開發員的羅恩·夏皮羅(Ron Shapiro)說:「常春藤聯盟院校的許多大學畢業生最終進入銀行業和諮詢業,而且許多人最終喜歡這些行業,但我沒發現有許多人像我那樣興奮地談論自己目前在哪裡工作。」他今年5月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在《福布斯》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德勤會計師事務所(Deloitte)首席執行官(CEO)巴裡·薩爾茲博格(Barry Salzberg)引用了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一位在校本科生所說的話,這位大學生把投身於金融業和諮詢業的決定稱作為「一個浪費才智的悲劇」。

薩爾茲博格解釋說:「千禧世代想要知道,如果他們加入貴公司的話,那麼他們將會如何在世界中產生一個積極的影響。」

我曾交談過的許多近屆畢業生都選擇去初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會讓他們能夠為公司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同時也能看到最終結果——這是諮詢顧問很少有機會做到的事情。他們還指出初創公司不按職位等級劃分的組織結構,許多人表示,這使他們能夠非常迅速地學會涉及範圍廣泛的一系列技能,而不是像入門級金融職位那樣只允許專門負責一個領域。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提到自己希望能產生影響,以及渴望在他們及其他人的生活中創造價值。

夏皮羅解釋說:「我認為,能夠在一家你覺得正在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的公司工作,會讓你為之感到興奮。你能夠成為對世界產生一定影響那個故事的一部分。」

現在,許多受過大學教育的20多歲年輕人都在初創公司的生活選擇上留條後路,而夏皮羅只是其中的一員。有些人,比如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校友、優質設計交易網站Consignd聯合創始人剛畢業就創辦了公司。其他人,比如凱特琳·斯特蘭德貝格(Caitlin Strandberg),先在精明的CEO手下做學徒,然後跳槽從事其他業務領域。

斯特蘭德貝格說:「大學畢業後,只要你擁有強烈的進取心以及真正願意提升自身價值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做自己在21歲時沒有理由做的很多事情。」她是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2010屆畢業生,先在設計初創公司Behance和個人理財網站LearnVest工作,然後加盟風投公司——飛橋資本合夥公司(Flybridge Capital Partners)。

電子商務網站Consignd聯合創始人蓋布里埃爾·弗雷特曼 (Gabriel Flateman)是布朗大學2012屆畢業生,他說:「有許多因素——其中許多是技術突破,使得現在幾個小孩加上一個創業構想就能有望實現創業目標。」

梅賽德斯·本特(Mercedes Bent)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2010屆畢業生。他目前是紐約創業培訓機構General Assembly的產品經理,該公司在全球八個地方為學生開設有關移動開發和網站設計等熱門主題的一系列課程。他說:「能夠對許多不同的行業進行調查是General Assembly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本特曾在高盛(Goldman Sachs)工作過兩年,然後在2012年突然轉行——跳槽到General Assembly。

本特說:「跳槽到一個薪酬較低而且不太穩定的工作似乎根本不像跳崖般落差巨大。」

斯特蘭德貝格回憶說:「在2010年,幾乎沒有這麼多人在談論進入初創公司。我是在不到一年前才開始聽到『初創公司就業熱』這個詞的,那時我才真正開始注意到各大高校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創新實驗室上。」

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許多大學正在增加對創業精神的支持力度——紐約已推出或正在形成之中的高校創業孵化器已達13家,而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今年夏天開始實施其第一項創業加速器計劃。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2005屆畢業生阿維·米爾曼(Avi Millman)是旅遊初創公司Stray Boots創始人,該公司已銷售了10萬份遊覽服務。他說:「在申請我們公司工作崗位的人當中,有許多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我認為現在我們正在經歷創業精神有點渲染化的進程。」

斯特蘭德貝格認為,千禧世代必然會被初創公司所吸引。

斯特蘭德貝格說:「我們都是隨著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的發展而長大的,我們在即時通訊平台上學會了鍵盤輸入——對於我們而言,為科技所吸引完全合乎常情,因為科技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按照記錄來看,在所有初創公司當中,有75%是以失敗告終。許多初創公司的員工面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且這種生活方式自身存在諸多不利因素。

本特說:「我認為,許多人肯定會去[初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認為初創公司富有吸引力,而且令人嚮往。但我經常在儲藏室裡接聽電話,因為公司沒有會議室。」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初創公司支付的平均工資往往會比市場標準低30%。

米爾曼回憶說:「當我們最初創辦公司時,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都搬回各自父母家去住。朋友們相繼結婚了,而你沒有錢與女孩約會——這是一種壓力。」

信不信由你,自己當老闆也面臨自身的諸多挑戰。

Consign聯合創始人尼爾·帕瑞克(Neil Parikh)說:「我認為,對於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早上醒來,沒有人告訴你該做什麼事情。「

「但是,一年之後,我們是否想要像我們的朋友那樣——只是影響力有限的銀行高級職員呢?在這裡,我們今天可以創建一家未來員工人數將達到5,000人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43

諾獎得主Shiller建議畢業生:放棄谷歌,去擁抱高盛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803

當你有機會入職谷歌或者高盛的時候,你會選擇谷歌還是高盛?

不用再糾結了,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已經給出了建議:高盛。

在名為「高盛VS谷歌:職業生涯選擇華爾街還是硅谷?」的辯論中,Shiller建議有抱負且對金融感興趣的年輕畢業生應該選擇高盛而非谷歌。

Shiller稱:「當你選擇學習金融專業的時候,你是在學習如何推動事物的發展。這種發展將是大規模的,且是可持續的。」

「這種大規模推動事物發展的影響比你進入谷歌工作,然後設計出一些小程序更加重要。」

Shiller認為,金融在支撐著所有有價值的事情。他解釋稱:

「我們需要工程師的數量比金融人士要多。但是,我們需要金融人士為工程師提供研究的資金。」

「任何重要的人類活動都需要金融支持。」

「你獨自一人無法為這個世界貢獻出偉大的成果。」

當然,Shiller的觀點也遭到了反對。

Singularity University研究發明副校長Vivek Wadhwa稱,谷歌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經費,並且正致力於研究具有「開創性的」技術,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浮動無線網絡(floating wireless networks)等。

Wadhwa反問道:「你們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入金融領域,『虛構』(cooking up)出一個金融系統,然後再去管理它嗎?真的願意讓孩子們去製造更多的泡沫?」

然而,Shiller在演講開始之際就間接的打消了Wadhwa的擔憂。他開玩笑稱:

「我的假設是,我的講話不是針對那些想掙很多錢的學生。」

「任何借出資金,然後要求償還的人都顯得貪婪。你永遠不會像特蕾莎嬤嬤那樣受到愛戴。但是,你在內心知道自己是一個好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5

台大畢業生跨足金融、飯店、酒莊 寫下驚歎號 百億大亨郭炎 縱橫港台資本市場的傳奇

2013-11-25  TWM
 
 

 

今年港台資本市場中的風光人物郭炎,六月成為國泰金控的董事會成員,七月也回任接掌香港中信資源,事業版圖更跨及中國飯店業及法國酒莊,這位金融大咖為什麼能縱橫不同場域?

撰文‧張舒婷

十一月六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資源控股發布公告,董事會決議將對郭炎提供四億股購股權,占公司目前發行股數的五.○八%。七月二十二日就已回鍋接任中信資源董事會主席、但帳面卻仍零持股的郭炎,至此,個人財富與中信資源的前途完成連結,可謂「名正言順」重回中信資源最高峰;同時,也為他積極重返港台兩地資本市場的這一年,畫下一個完美句號。

若論二○一三年港台資本市場中最風光的人物,郭炎絕對是其中之一。六月,他在一片驚呼聲中,成為台灣最大民營金控公司國泰金控的董事會成員,如今,又確定回任接掌香港的中信資源。

台灣女婿 縱橫兩岸金融界在消息正式公布之前,「郭炎要回來」的傳言已甚囂塵上,中信資源股價則是自七月十一日起連漲六個交易日,漲幅高達三三%,凸顯市場對「郭炎效應」的高度期待。畢竟,打從他在八○年代後期自台灣金融圈發跡開始,無論在何處、何場域,只要一出手,必然會留下一個漂亮的驚歎號。

郭炎是誰?他是越南華僑,一九七一年到台灣就讀台大商學系,娶了小自己一屆、出身望族的學妹張秀芬後,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成為台灣人。

八七年,郭炎擔任美商信孚銀行(現已被德意志銀行購併)台灣區總經理,讓這家連年虧損的台灣分行,在一年之內轉為獲利五千萬美元,據聞,他也因此拿到了約四千萬元台幣的獎金。

這或許是郭炎人生的第一桶金,但還不算是他在台灣金融圈的「驚歎號」,真正的紀錄,是他完成了台灣史上第一次的「可轉換公司債」發行。

八七年,郭炎協助永豐餘發行全台灣第一筆可轉換公司債,時任信孚銀行台北分行副總裁、與郭炎共事約一年的裕隆集團前副執行長徐善可回憶,當時完全沒有法源依據,政府不允許企業在「沒有股票」的情況下,先發行可以「換股票」的債券,郭炎積極奔走,拜訪當時證管會主委張昌邦等官員,想出以當時永豐餘子公司中華紙漿股票,作為永豐餘可轉債的抵押品,順利突破難關。

「聰明、反應快、點子很多。」這是郭炎在台大與柏克萊大學的學弟、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對他的評價。徐善可則是形容郭炎:「很有魄力,能跳脫金融圈窠臼,彷彿沒有什麼不可為。」此外,跟隨郭炎最久的子弟兵之一,德意志銀行總經理吳均龐曾寫過一本小說《Money Game:金錢遊戲》,描寫一位年輕人闖蕩金融圈的故事,男主角程風的頭號貴人、越南籍華僑女強人金豔姿,「心思靈動細膩,才智之高,反應之快,萬中無一」,便是郭炎化身。

九一年,郭炎調回香港,九五年則受中共元老王震之子、太子黨重要成員王軍之邀,加入中信集團在香港購併成立的中信嘉華銀行擔任董事主席。郭炎與王軍結識於八○年代初期,當時在美國Crocker銀行香港分行工作的郭炎,曾為中信集團完成一筆三千萬美元聯貸案,接洽者即為王軍,兩人自此交好。

但在郭炎加入嘉華銀行不到一年後,當時中信集團副董事長金德琴(後來因為貪汙被判無期徒刑)即向中國國務院檢舉指出,王軍與郭炎密謀竊取並私分嘉華銀行三百億港幣資產,為了避嫌,郭炎被要求簽下競業條款,休息一年,黯然離開。

轉戰資源 身價累積上百億在別人眼中,郭炎是這場鬥爭的輸家,但腦筋靈活的他,卻開始將觸角伸向金融業以外的世界。

首先是在資源產業領域。九八年,郭炎與友人合資買下香港上市公司東南亞木業,無巧不巧,中國政府彼時正力推「國企向外擴張」政策,對於時任中信資源董事長的王軍來說,郭炎自是他的最佳操盤手。接下來,東南亞木業先是成為中信集團的子公司,隨後更名為中信資源控股,郭炎在○三年成為主席。○六年,中信以十九億美元買下石油存量高達五億桶的哈薩克油田,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三年至○七年郭炎擔任主席期間,中信資源股價表現強勢,本益比一度高達一六二倍。隨著王軍退休,郭炎在○七年八月底辭去中信資源所有職務,並以每股六港幣以上高價出清持股,累積新台幣上百億元身價。不過,相較於這些年在資源產業的闖蕩,在紅酒與飯店的領域,郭炎的成績更是精采萬分。

郭炎在法國的殖民地越南長大,自小即憧憬法國生活,即使不諳法語,每年仍要赴法國旅遊至少兩趟。九七年,當他首度離開中信集團不久後,就在朋友引薦下,砸下八百萬美元買下法國波爾多地區的歐碧尚(Haut-Brisson)酒莊,作為他和家人日後的度假勝地,成為當地第一位華人酒莊主人。

延伸觸角 經營飯店、酒莊此外,篤信密宗的他也經常往返西藏拉薩,發現當地沒有足以吸引旅客入住的觀光酒店,○五年,他與拉薩政府簽訂協議,並於隔年開始規畫興建當地第一座五星級酒店──拉薩瑞吉度假酒店,而且為了「練兵」,他先在拉薩另外興建一座四星級的福朋喜來登酒店。

不僅如此,由於擔任酒店管理工作的外國人每年只能在拉薩停留三個月,為了充分運用人力,精明的郭炎也於○六年起在陝西西安另行打造一座五星級酒店──西安威斯汀酒店,並標榜酒店內設置博物館,珍藏二千多件歷史文物。

拉薩瑞吉酒店與西安威斯汀酒店分別於○九年及一一年營運,合計斥資逾十億元人民幣,曾入住其酒店的多位人士皆表示,郭炎聘請國外專業團隊來經營管理,服務品質不在話下;酒店的內部空間由法國設計師主導,以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融合當地的美學元素。有趣的是,瑞吉酒店總統套房除了可以直接看到世界最高宮殿布達拉宮,大廳牆上還掛著一幅台灣玉山主峰的照片,凸顯酒店主人對台灣的情感。

知情人士表示,郭炎旗下的三家酒店各具特色,地點也都絕佳,故營運至今皆有不錯的獲利。至於郭炎在因緣際會下買下酒莊,踏上釀造高級葡萄酒之路,更被葡萄酒界視為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傳奇。

歐碧尚原本只是沒沒無聞的酒莊,郭炎竟不惜血本,不但持續購買土地,擴大莊園面積外,同時改為有機種植,且只買最高級的橡木桶,還重金聘請國際釀酒大師米歇爾.羅蘭擔任顧問,並從世界各國邀請品酒大師來提供意見,國內資深品酒家如楊子葆、林殿理等,都曾是座上賓。

歐碧尚酒莊的葡萄酒連年被知名酒評家Robert Parker給予超過九十分的高分,楊子葆分析:「這就是郭炎聘請米歇爾.羅蘭的用意:在最快的時間內衝高評等,闖出知名度。他的決心和效率很值得肯定。」一○年,歐碧尚酒莊開始獲利,且獲得法國農業部門的有機認證。台灣的代理商、拉圖葡萄酒莊負責人劉坤昇表示,經營酒莊是長線投資事業,幾十年才獲利是常態,郭炎一心想釀出「全世界金字塔頂端階級的人都愛喝的酒」,能在十餘年就轉虧為盈,算是相當難得。

這些成就,除了得力於郭炎的用心經營外,也與他的人脈有關。與他有交情的股市名人、已故的榮安邱(本名邱明宏),生前經營頂級度假別墅三二行館,也指名郭炎的酒,每次一買都是五百箱起跳,現在到三二行館還喝得到。今年,歐碧尚的葡萄酒甚至登上國泰、港龍兩大航空公司頭等艙。

儘管郭炎多次提到:「想賺錢的話,不要經營酒莊。」但他仍持續擴張他的葡萄酒事業版圖,將歐碧尚酒莊未來的主力市場鎖定在中國,正著手在當地成立專屬營銷公司,目前上海半島酒店、北京瑞吉酒店及馬會會所,都已成為他的客戶。

說起郭炎的人脈學,與郭炎有數度生意往來的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劉奕成,讚許他「談生意像是交朋友」,總能做足功課,充分體察對方生意以外的需求,打動對方的心。

吳均龐也深有同感。十幾年前,兩人曾一齊拜訪當時的央行總裁許遠東,得知許遠東愛好古典歌劇,拜訪結束,才剛踏出總裁辦公室,郭突然帶著吳折返,詢問許的祕書赴美班機和行程後,為他在空檔時間訂了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莫札特《後宮誘逃》門票。

隨後,郭炎又自掏腰包買一套唱片送給吳均龐,希望他日後能和許總裁有更多共同話題,拉近距離。「他真的很提攜我,都叫我『兄弟』,完全沒有把我當成小弟看待。」也難怪,一九八八年,郭炎曾在台大開設一門與金融商品有關的課程,由於當時他已開始奔走於兩岸三地,無暇去上課,子弟兵如吳均龐或華新麗華前總經理高蓬雯,皆不求回報地輪流「代課」,擔任講師。

郭炎的高度親和力,在他加入國泰金控董事會後,同樣表現出來。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篤信佛教,每天都會抽空誦讀《大悲咒》、《心經》等,郭炎則是佛教密宗的虔誠信徒。今年四月,蔡宏圖夫人黃麗姿因腦溢血而陷入昏迷,他憂心如焚,親近蔡宏圖的人士指出,郭炎六月加入國泰金後,與蔡分享密宗教義作為慰藉,大幅拉近了兩人距離。

難忘本業 藉國泰金控再起別以為郭炎這位商場大亨眼中只有事業,他們一家五口不但感情深厚,而且也分別闖出一片天:夫人張秀芬在中國投資房地產有成,且是郭炎興建三家酒店的最大幫手;三個孩子都畢業自哈佛大學,長女郭心怡曾出任高盛集團證券研究財務分析師,現任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區總監,是佳士得表現受到肯定的拍賣官,其夫婿是香港知名內科醫師。

在旁人眼中,郭炎不論從事業到家庭,都是一個個驚歎號,也難怪他最近再度向中信資源和國泰金出手,如此深受矚目。吳均龐說,郭炎的投資哲學就是,「只投資他熟悉的東西」,他最熟悉的就是金融,而台灣的金融業,正是他的投資版圖中欠缺的一塊。

國泰金控前高層也指出,以郭炎的財富和知名度,何必來擔任董事?一定是對台灣的金融業念念不忘,現在看上了全台灣最大的國泰金了。事實上,就在郭炎加入國泰金不久後,他就曾表示,將來不排除買進國泰金股票,且買到需要申報的十%額度。

至於中信資源的部分,回到郭炎即將取得的四億股購股權,依規定,每股認購價格是一.七七港幣,與目前的一.○八港幣相比,溢價逾六成。不過,若與他在○七年以六港幣以上高價出清持股相比,此番回鍋,等於完成一趟獲利空間極為寬廣的「高出低進」,莫怪郭炎在重返中信資源之後,顯得意氣風發。

經過了重返資本市場的一三年之後,明年的郭炎,會不會再次寫下一個驚歎號,港台金融圈皆拭目以待。

郭 炎

出生:1949年

現職:國泰金控董事、香港中信資源董事會主席、香港同星投資董事長經歷:香港中信資源董事會主席、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金融系博士、香港大學管理學與哲學碩士、台大商學系

郭炎版圖跨界

每一事業都精采

金融 2013年6月成為國泰金控董事,至今每場董事會均親自出席全程參與,並曾表態未來不排除買進國泰金股票。

資源 2013年7月擔任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資源控股董事會主席,將取得4億股購股權,占比5.08%。

酒莊 1997年買下法國歐碧尚酒莊,目前已獲利;2011、2012年又分別買下帕塔希莊園(La Patache)及克里斯托弗酒莊(Tour Saint Christophe)。

飯店 以運高集團名義經營拉薩瑞吉酒店、拉薩福朋喜來登酒店及西安威斯汀酒店,由夫人張秀芬主導、興建,三家酒店均已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