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民避談張曉明何時回港
1 :
GS(14)@2016-12-18 10:48:52【本報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缺席多場香港活動,前日官方中央電視台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張在片段中出現,而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昨被問到張行蹤,未有正面回應,又避談張何時返港,以及特首梁振英為何放棄連任的問題。
稱電視上見張開會
王振民與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昨日在珠海出席港澳基本法研究會年會,王提到香港實踐《基本法》的過程中,很多人沒有把《基本法》當成香港最高約束力的法律,反而拿出很多其他東西超越、凌駕《基本法》,譬如《國際人權公約》、香港的《人權法》等。王又以法院裁定取消青政梁、游議員資格的判決為例指,這案件明確了《基本法》在港具有的最高法律約束力,超越了香港的立法、司法行為,強調香港不是立法會最高,而是《基本法》最高,讚揚這判決是偉大和了不起的,亦是實踐《基本法》的20年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的判決。對於張曉明缺席多場在港舉辦的活動,王振民最初說張曉明一直有出席活動,指電視上也看到他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記者再追問張何時回港,王即說:「對不起,回頭再說。」此外,王亦無正面回應選委會選舉,及梁振英放棄連任的問題,僅推說自己要開會,張榮順亦沒回應相關問題。■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18/19869122
王振民:釋法是依法治港
1 :
GS(14)@2016-12-25 12:28:43【本報訊】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圖)昨日在北京出席一個論壇時,指可用「法治」、「民主」、「福祉」和「團結」,形容中央對香港近20年的治理,指中央按照法治方式處理香港問題,過去人大5次釋法是「重要依法治理的表現」。
胡志偉:逆向團結香港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批評,北京過去曾經多次釋法,都對香港的普通法系統造成嚴重衝擊,同時批評北京對民主的理解,與港人南轅北轍,認為中央只在香港做到「逆向團結」,「令香港人對中央欽點嘅特首,越嚟越不滿」。香港電台報道,王振民昨日出席清華大學論壇時稱,去年的政改期間,中央提出普選行政長官後,立法會未有通過政改方案是非常遺憾,但已經體現中央「推進民主的信心」。王振民又指出,「福祉」方面是指中央在經濟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又指過去中央已經促進內地和香港,以及香港各階層的「團結」。王振民又稱,有些人認為香港很亂,但他認為這些形容並不準確,指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好。胡志偉認為,中央過去為港提供不少經濟政策支援,但背後往往帶來巨大後遺症,包括自由行過量、水貨客等問題。胡志偉又指,北京欽點的特首如梁振英,過去不但未能團結香港社會,更將社會撕裂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認,為中央只在香港做到「逆向團結」。■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5/19876504
王振民:港人要敬畏內地制度
1 :
GS(14)@2017-04-29 23:27:05【本報訊】早前狂言重啟政改會令香港如中東般有內戰的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圖),昨日再狠批香港指,全世界辱罵中國制度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香港,強調內地花數十年時間建立的憲法制度,不會因香港回歸而放棄。
黃碧雲斥與真普選無關
王振民在有關一國兩制研討會的午餐會上,花大半個小時致辭炮轟香港。他先指內地並非「白紙一張」,而是有憲法、有制度的國家。在香港這個「遊子」離開國家的百多年間,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譬如發生兩次重大的政權輪替、近年開展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廉政風暴」,還有日前中國的首隻國產航母下水,強調國家的歷史發展不會因為香港缺席而停滯不前。王振民亦表明,「對國家的制度,就是說在香港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的時候,祖國內地人民已確立這套制度,(香港)要有起碼的尊重、要有敬畏之心」,甚至指出內地其實已因應香港回歸作出了重大的法律制度補充,包括訂立一國兩制、設立特區制度、加入釋法制度。此外,王振民指內地亦未有按傳統馬克思主義,在香港回歸時更換香港所有公務人員和司法人員。民主黨黃碧雲炮轟王振民,港人要求的不過是中央兌現《基本法》承諾,落實真正的普選,而不是要求推翻內地的制度,她狠批王的言論與港人訴求「完全扯不上關係,唔好老屈香港人!」同時認為中央應督促中聯辦官員熟讀《基本法》。■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9/20005516
王振民稱倘一國受威脅「兩制失存在理由」議員轟恐嚇 輕視國際承諾
1 :
GS(14)@2017-04-30 15:12:18【本報訊】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昨日出席一個《基本法》研討會時強調,香港維持「兩制」不變,有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就是必須先滿足「一國」基本要求,警告「兩制」如令中國感到不安全,「兩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理由和條件」,更揚言一國兩制一旦失敗,中國只會損失面子,「但香港損失的是裏子、是全部」。有泛民立法會議員炮轟王企圖恐嚇和挑釁香港人,只會進一步削弱中港互信。記者:林俊謙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昨早舉行「紀念基本法頒布27周年研討會」,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致辭時表示,香港人應該誠心誠意接受1997年後,香港已永久回歸中國的現實。王振民指,中央好心好意給香港維持兩制、高度自治,若果這安排令中國感到很大麻煩,威脅國家的安全,當國家自身存在都有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繼續兩制安排,「國家都沒有,還哪來兩制?」
指港或一無所有
王振民又以「大腦」和「手腳」做比喻,指中國在香港實施主權,只是行使應有功能,「不能說你的大腦干預你的手腳」。王振民更警告,一國兩制實驗一旦失敗,香港將一無所有,「國家損失的是面子,但香港損失的是裏子、是全部,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批評現在有人想把香港從中國分裂出去,把中央逼到牆角,甚至有港獨人士進入建制和學校,都令中國感到「非常寒心」。同場的特首梁振英致辭時則指,《基本法》保障香港50年不變,指的只是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並非指在2047年之後,中國會改變對香港的主權。梁振英又指對國家、對香港來說,恪守一國、慎行兩制,是最好和最有利的安排。另一位同場講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昨日則引述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講話,指香港的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如果97年後,有人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在民主幌子下,反對國家的基地,那(中央)就非干預不可」。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昨批評,王振民昨日言論只會進一步削弱中港之間互信,令到有意推動修補中港關係的人士更加舉步為艱,「如果王振民以為中國取消香港的兩制,只係面子問題,佢係嚴重睇小咗中國要喺國際社會兌現承諾的責任」。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志全亦質疑,王振民言論試圖恐嚇和挑釁香港人,只會令到港獨討論更有市場,「我唔支持港獨,現時都不能不作為選項畀人討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30/20006452
北京收緊香港自治 彭定康轟違諾 王振民:回歸就要跟隨內地
1 :
GS(14)@2017-06-18 21:48:43■彭定康在SOPA錄影中指北京拒兌現承諾,讓香港變得更民主。SOPA錄影截圖
【本報訊】香港回歸快將20年,作為殖民地末代港督的彭定康,前日公開抨擊中國政府收緊香港自治,力數北京近年透過駐港機構介入港府部門;對法官、法治作攻擊;對教育界、新聞自由作干預;亦未有履行民主及回歸前對港人承諾。而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卻指,香港從來沒有獨立政治,回歸後就要跟隨內地的政治,叫港人再啟蒙學習一國兩制。有民主派直言,彭定康說出了目前香港問題,警告若北京拒收手,繼續干預香港,「只會令一國兩制,變成只有一國冇咗兩制」。記者:林俊謙
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前晚舉辦「2017年度卓越新聞獎」頒獎禮,原本邀請彭定康演說,但彭因入院未能現身,大會改為播出他的錄影講話。彭定康指,近年北京正收緊對港管治,包括人大在高院就宣誓司法覆核案宣判前釋法、在香港街頭將人擄走、即銅鑼灣書店李波事件、對教育界、新聞自由進行干預、駐港機構試圖介入政府所有部門、對法官、法治的攻擊,立法機關亦未如港人期望般變得更民主,除質疑中國是否明白真正「法治」意思外,與九十年代中方官員承諾完全不符。不過,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昨日在一個研討會中發言,直指小部份港人未接受回歸中國事實,並產生一種「幻覺」,以為香港可在一國兩制下,發展一套與中國不同的政治。王振民又強調,香港從無獨立政治,回歸前的政治跟隨英國,但回歸後就要跟隨內地,又指出一國兩制是「先一國、後兩制」,希望香港人「再啟蒙出發」,參與國家民族的復興發展,如果香港未能跟隨,就會失去很多機會。
胡志偉批評有一國無兩制
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接受中新社訪問時則強調,香港雖然有「佔中」發生,但絕對不能由此「唱衰」和放棄香港的青年,張浚生又認為只要加強引導香港的青年,讓他們融入祖國發展,就會「優勢明顯,前景遠大」。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認為,彭定康說出了香港的核心問題,就是中央經常在《基本法》規定的國防和外交外,多次通過釋法,影響甚至重新演繹《基本法》條文,「中央政府唔收手的話,只會令一國兩制,變成只有一國冇咗兩制」。對於王振民的言論,胡志偉認為,王振民一直代表中央強硬態度,認為大部份香港人都尊重一國,只是要求中央能履行對「兩制」的承諾,希望中央不應插手干預香港事務。對於張浚生的說法,胡志偉認為相對溫和,認為中央真正落實一國兩制,港獨就會失去巿場。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17/2005886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