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啥率,就是啥率 A股會漲到哪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9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3-20 15:41 編輯

市啥率,就是啥率    A股會漲到哪里?
作者:洪灝


“沒有什麽比在一個非理性的世界追求一個理性的投資策略更具有毀滅性 “沒有什麽比在一個非理性的世界追求一個理性的投資策略更具有毀滅性。” ---- 凱恩斯

摘要:上證綜指可升至 4000,+/-200,因為上證已經有效地突破了我們之前 3400 點的價格目標。3400 也是我們在三個月多月前預測的重要的阻力的點位。降息和降準對市場的刺激作用已經式微。但一些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容的措施,如最近財政部的債務互換計劃,仍或可支持風險資產的價格。然而,中國股市已不再便宜,而最後的這幾百點的沖刺將充滿巨幅的市場波動。

上證綜合指數可升至 4000 點的水平,波幅 ,+/-200 點;風險正快速飆升:上海股市持續攀升,成功突破 3400 點的阻力點位。 3400點是我們於2014年 12月 5 日首次訂下的目標價位(請參閱《中國市場的價格與價值:上證等於 3400》),也是我們三個多月前預見到的一個強大阻力位(請參閱 2014 年 12 月 24 日發表的報告《2015 年中國的五個意外》)。同時,這個阻力點位是自中國推出人民幣四萬億元刺激經濟措施以來未曾遇見的一個泡沫水平。目前,A 股市場的市凈率中位數為 4.3 倍,市盈率中位數為 56 倍。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個股的市凈率低於 2.6 倍,市盈率低於 36 倍。上海股市已經變得非常昂貴。

2015 年 1 月 19 日,中國證監會調查兩融交易,上海股市單天暴跌了 7.6%。我們當時通過比較 1999 年「5.19」事件發生時的市況而預測到了股市調整的幅度,我們同時首次提出上海股市在極端泡沫化的情況下可以攀升到 4200點的可能性,前提是上海股市能最終有效地升穿 3400 點的重要阻力點位(請參閱 2015 年 1 月 19 日發表的報告《兩融調查引爆頭寸;上證泡沫化點位=4200》)。我們在彭博中國 2015 年市場展望特刊專欄(請參閱 2015 年 1 月 29日發表的報告《China 2015: A Bubbly Nation》)里進一步詳述了 4200 點水平的計算方式。目前,上海已沖破阻力並開始邁向新領域。我們猜到了故事的開始,但是故事的結局又會是怎麽樣呢?

近日,我們走訪了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並看了一些項目。這個曾是窮鄉僻壤的山城已變身為一個龐大的建築工地,有多個住宅項目正在同時開發。一個地盤號稱具有總共 180 萬平方米的生活空間,落成後最終可容納超過 50萬名居民。在一個只有逾 300 萬名居民的城市,這個項目的銷售難度將非常具有挑戰性。此外,城市里還有的其他數個類似規模的項目,無疑將會令此樓盤的銷售事宜變得更為艱巨。項目的其中一個賣點是四周環境寧靜自然。然而,我們經過的是滿布推土機、沙塵滾滾的建築土地,我們看到唯一的野生動物,是該項目商業廣告板上的一只孤單的海鷗的圖像。

這個城市的現狀折射出了中國許多三四線城市正在面臨的困境,許多地方政府均背負著不良投資,而這些投資很可能永遠不能歸本。2015 年是地方政府償債的高峰年,許多投資款項面臨著虧蝕的風險,多虧了財政部推出精心設計的債務互換計劃,情況才似乎有所轉機。根據這項新計劃,地方政府可以用較低利率的債券置換其高息貸款。盡管債務置換將不會改變相關資產的質量,但債務置換的確能有助於對沖那些類似於上述項目相關的短期尾部風險。對於看漲的人士而言,這是一項新的消息。

直接基礎貨幣擴張;債務置換;傳統的降息降準舉措不再奏效:自 1 月份以來,我們依次經歷了一次降準和一次降息。然而,對於市場上仍在忙著猜測今年尚有多少次降息降準的人士而言,市場對這些傳統貨幣刺激措施已從平淡的反應轉變為徹底失望。降息降準主要是為了緩和較高實際利率和資本外流的壓力。因此,這些政策舉措更像是一種茍且的支援,而並非興奮劑(請參閱 2015 年 2 月 5 日發表的報告《降準、人民幣與國際收支不平衡》和 2015 年3 月 2 日發表的報告《降息和市場的新極端》)。


在財政部的債務互換計劃下,誰會購買新的地方政府債券,仍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商業銀行或不願意以高收益的資產置換低收益的債券。畢竟,基於隱含的政府擔保,這些地方政府債務之前也被認為是有一定信用的。民營資本可在這個關口尋求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因此,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或是央行通過類似 PSL 那樣的貸款向商業銀行提供廉價資金以完成置換。


在 4000 點水平以上,股票,相對債券的估值吸引力正在迅速流失:在通縮的環境下,全球央行正致力於抑制利率水平,投資者被迫投資具收益率,而且是哪怕只有一點點收益率的工具。因此,具有高盈息率的股票符合投資者在低收益率的大環境里追逐任何收益率的策略。在國內和海外市場,我們發現債券收益率持續下降,而股市則持續上漲。 追逐收益率的邏輯似乎能解釋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情況。從交易的邏輯去定義上證的估值水平,我們可以認為股票價格是由供求來厘定的。在買賣股票的過程中,交易員在不斷地比較持有股票與現金的效用。換句話說,也就是比較持票和持幣的收益。若股票價格(以盈利率來計算)較現金價格(以債券收益率來計算)更具吸引力,更多投資者將更願意買入股票。反之亦然。

我們可從下圖得悉兩者的關系,下圖比較了中國市場盈利率減去債券收益率的差距的變動,或股票和債券之間的收益率差距變動,並與上證綜合指數比較。我們發現,2007 年上海股市的泡沫峰值為市盈率 70 倍,2007 年 11 月相關差距降至極端水平,2009 年中國推出人民幣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後,2009 年 11 月相關差距再次降至極端水平。在這些歷史高位上,股票的估值相對於現金變得非常昂貴,而股市的泡沫最終在自身的昂貴估值下幻滅。


目前,我們的圖表顯示收益率差距正暴跌至接近其歷史極端水平。由於經濟放緩和貨幣寬松政策,若債券收益率繼續回落至 3%的範圍內,且如果股債收益率的差距變動再次逼近 2007 年和 2009 年峰值時的極端水平,則盈利率可從目前的僅逾 5%升至 6%,使上證綜合指數升穿 4000 點。然而,需要註意的是,最後幾百點的升幅市場將巨幅波動。

為市場波動性的放大作好準備:目前的問題是,市場能否汲取過往 2007 年及 2009 年泡沫時期的教訓?這次是否會不一樣?有關的學術證據卻令人擔憂。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在其與 Caginalp 等學者於 2000 年聯合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他進行的有關歷史上市場如何應對泡沫化的實驗。他的學術研究發現這些泡沫雖然不斷地重現,它們形成的原因卻不盡相同。泡沫最初的出現往往源於一個新的理念,或市場一時心血來潮而跟風。隨之出現的泡沫則一般歸因於交易者在經歷第一輪泡沫時期後,過份自信所致。換句話說,交易員如在第一輪泡沫時期虧了錢,他們往往會認為在下一次出現泡沫時他們可以在最佳時機比在所有人之前提前兌現離場。

這些研究結論所得看起來似曾相識。投資者正在殫精竭慮地找尋各式各樣為何持股的借口。大部分投資者宣稱的指數目標價位,但並沒有提出仔細考慮過的計算該目標點位的方法。這種沒有論據論證的觀點其實與無中生有無異。當市場的觀點分歧非常小並一致趨同的時候,任何市場價格勢能的衰減都會令市場的信心下降,並形成負反饋(Abreu 及 Brunnermeier,2002 年和 2003 年)。或如凱恩斯點評道:「在一個投資者不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麽的市場里,投機者更註重預測下一個市場情緒的逆轉點,而不是對資產未來收益率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當泡沫幻滅的時候,這個超買的極端樂觀的市場的崩潰將是簡單粗暴,並極具災難性的。」凱恩斯這個 80 年前的評論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目前的市況。

我們在告別午餐會上與當地的好朋友們討論市況。朋友們以當地著名的美酒款待,該美酒已在壇中醞釀了超過 50年,是專為國宴而預留的。好朋友問及我如何評估中國市場的估值。我答道:「用市盈率及市凈率。」,並續道:「現在兩個比率已經非常高了。」當時我已微醺,故以茶代酒。好朋友笑道:「哎呀,親愛的,你難道有沒有聽說過市夢率,市膽率,甚至市傻率嗎?」我被他逗樂了,並順勢舉行茶杯喊道:「那我們就為市啥率幹杯吧!」「你顯然未醉。」友人走過來牽著我的手臂道:「我們其他人都喝酒,你這樣的獨醒的狀態,不會盡興的。」我只好從了,在起飛前和大家一醉方休。


(來自交銀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0

從3萬漲到5.48萬 深圳二手房價狂奔了18個月後首現回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8728.html

正準備買房的深圳人終於看到了一絲絲曙光。原來,在樓市調控組合拳之下,深圳房價開始下跌。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深圳中原領先指數為777.0點,二手樣本樓盤均價為54807元/平方米,環比下跌2.39%。這是深圳的二手房價自2014年10月連續上漲18個月之後的首次回落。2014年10月,深圳的二手房成交均價為30760元/平方米。

由於市場觀望情緒濃厚,新房、二手房的成交量均明顯呈現出大幅下滑態勢,近乎腰斬。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截止4月28日,全市新房成交量僅2259套,環比3月大幅下滑49%,成交均價為48600元/平方米,環比小幅下跌3%;全市二手房成交8177套,環比大幅下滑56%。

量價齊跌的局面主要緣於一系列的樓市調控政策。深圳在3月25日出臺樓市新政,規定非深戶籍人口購房社保年限由1年提高到3年,同時,近2年內有住房貸款記錄的或在深圳市已有一套住房但已結清相應住房貸款的,貸款首付比例執行最低4成。

緊接著,自4月1日起,深圳市全面調高二手房交易評估價,普遍上調50%,部分樓盤的上調幅度甚至高達100%。深圳二手房交易的稅費成本由此被大幅上調,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力度遠超“325”新政。

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到,由於上述幾項政策在出臺前已提前放風,很多購房者搶在3月份過戶,進而導致3月的二手房成交量大漲。

但進入4月以後,市場觀望情緒逐漸加重,尤其是二手房市場。一位中介經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樓市暴漲的過去一年中,他一個月能賣好幾套房,但4月份成交的數量卻為0,僅做了幾單租房業務。

一般來說,當成交量持續下跌一段時間後,房價階段性調整的可能性極大。目前,深圳的二手房業主報價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統計,受4月1日起評估價上調及“325”新政帶來的影響,在用於編制指數的188個樣本樓盤中,4月成交的樣本明顯少於上月。整體來看,全市降價樣本樓盤已過半,占比55%,較上月增加了35個百分點。其中18%的樓盤降幅超過10%,環比上月增加了17個百分點。

目前深圳的二手房交易逐漸進入買方市場,議價空間變大,不少投資客也急於出手,二手房價格整體降幅較大。

深圳中原研究中心認為,現階段開發商、業主和客戶仍處於價格博弈階段。此時,開發商的定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近期僵局是否打破和影響樓市未來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另外,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4月份入市的新房項目,在定價上普遍下調5%-8%,去化率也有所下降。

根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5月將會有28個項目入市,迎來上半年的一個推售小高峰,但按照3月和4月項目入市情況來看,可能會有一些項目延後。若開發商定價合理,銷售率可觀的話,將會小幅緩解市場的消極情緒,但短期內二手市場仍面臨著成交量的萎縮,價格或繼續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48

道瓊漲到十萬點

2016-05-16  TWM

巴菲特瘋了嗎!竟自打嘴巴公開預測美股; 喔不!但書是維持零利率50年,反諷與弱勢經濟悖離的矛盾…紐約股市要漲到十萬點?想賺眼球數也不要用這種悖離常理的誇張題目!

對不起,這是巴菲特在波克夏股東會期間公開說的,指數漲到十萬點的前提是美國不加息,維持零利率水平五十年。

這似乎違背他自己「不要預測股價」的原則,而且還明白定出一個比現值高很多倍的期望數字,通讀CNBC採訪全文,巴老要強調的不是指數,而是零利率這現象,因為現代投資理論,除了用統計波動度計算風險係數,跟運用關聯性去建立投資組合之外,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以國債的利率當成無風險的收益,作為所有投資的參考原點。

當這個投資決策重要的指標降到零,那麼其他投資的價格就可以無限上調,因此在巴菲特的發言中,還提到零利率的環境,股價本益比兩、三百倍也不離譜。

之前,他也說過,低利率造就股市多頭的言論,只是沒有用十萬點這個誇張數字,來強調目前貨幣政策的怪異。事實上,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央行聯手狂印鈔票,串通壓低利率,美國股市已經連續七年上漲,道瓊工業指數漲幅超過一倍,資本市場的亮眼表現,跟疲弱經濟背道而馳,正驗證低利率的威力。

這幾年,時不時出現負利率,但不是以前那種銀行發的利息,無法補償購買力衰退的實質負利率,而是今天存一百元,兩三個月後領回來,本金會被扣錢,導致領不到一百元的負利率,對,真有人明知會虧錢,還要去做定存的,而且是銀行、退休金這類專業機構大戶,對比之下,雖然有價格波動危險,但是有配息能力的藍籌股,對保守投資人的吸引力就越來越高。

為什麼要跟自己的錢過不去?巴菲特在一一年給股東的信提到:「投資的意義,通常指現在拿出錢來,等待未來收穫更多錢的過程。」依照這標準,負利率的存款或債券,根本不該考慮,與其損失利息「還不如把錢藏在枕頭下!」或許那些買穩賠債券的銀行和基金經理有不得已的苦衷,大多數投資人不受那些條框約束,不必採用這種自殘的操作手法,造成這些年股市不受疲弱經濟數字拖累,在疑惑中緩慢增長。

五月是報稅月,也是統計上的賣股月,加上第一季的數字出來,兩千多家上市、上櫃公司營業額跟獲利,都比去年同期衰退,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台股短線難有表現。

大盤短期沒有上漲的動力,甚至要跌;可是低利率這事也是會持續一段時間,照巴老的神諭應該看多的,這兩個訊號矛盾啊!

統合矛盾的作法很簡單,就是等待,股價固然不會無限制的漲,同理,也不會無止境的跌,稍微估算一下合理的支撐點在那,備妥現金等著買即可。去年本刊曾經介紹過0050操作策略,七十元以上賣(已經實現),五字頭要買,跌到四字頭更要用力買,這原則,正符合目前局勢!

撰文 / 黑傑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4

財報季開啟:美股漲到停不下來! 金融板塊逆勢爆發

近一周來,隨著投資者對英國退歐影響的擔憂逐漸消散,全球市場一片歡騰。標普500指數更是連續突破歷史新高,在過去一周半里漲幅近8%,市值暴增2萬億美元。據相關統計,這是其自2011年12月以來最為強勁的反彈。值得關註的是,美股財報季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截至北京時間7月15日收盤,標普500指數收漲0.53%,報2163.75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收漲0.73%,報18506.41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漲0.57%,報5034.06點。

不少美股交易員都對記者表示,“股市走勢令人摸不著頭腦——在高估值、高風險的背景下仍創下新高。”清溪資產合夥人司徒捷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大盤上漲可能是因為 ‘逼空’(short squeeze),需要繼續等候下周變化,下周科技企業將密集公布財報。”所謂“逼空”,就是在市場空頭倉位比例較高,但是由於股價飆漲,多頭要賣股導致沒有人借股票給空頭,空頭強行平倉,推動股價進一步上漲。

在6月23日脫歐當日,美國三大股指紛紛跳水,標普500指數開盤大跌1.36%,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幅2.0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3.90%。當時盤前美股期指全線大跌,結果標普500指數期貨和納指期貨隔夜暴跌逾5%,一度觸發熔斷。眼下,隨著英國脫歐風險逐步出清,市場的風險情緒也在回升。

對於近期瘋狂的美股走勢,諾亞財富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支持總監王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發達國家中,唯有美國經濟獨領風騷,近期非農就業數據大超預期,而同時市場對於加息的預期仍然不強,因此過剩的流動性唯有選擇流入美股市場。

當然,美股大漲背後也有一股令人意想不到的動力——金融板塊。在全球負利率大背景下,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昨日,標普500指數10大板塊中,9漲1跌,金融板塊領漲,公用事業板塊領跌。此外,日本社交軟件Line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上市首日上漲26.6%,成為今年最大IPO。

在金融板塊中,摩根大通是首個公布二季度業績的美國銀行,也是自上月英國公投脫歐以來首個公布財報的美國大銀行,盈利大超預期,股價收漲2%。似乎美國銀行業在低利率環境中展現出了意外的靈活性。

摩根大通此次錄得凈利潤62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凈收入252億美元,漲幅為3%;凈利息收入117億美元,漲幅6%,主要由貸款增量和利率走高驅動。

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表示,摩根大通在各主要業務上的表現都令人滿意。消費者存款創下紀錄,漲幅為10%;信用卡銷售量上漲8%,商戶信用卡交易量上漲10%;核心貸款增長16%,尤其是住房抵押貸款和商業地產方面。除了能源方面,批發和零售信貸質量狀況都較好。

Jamie Dimon還指出,本季度資本回報增加,美聯儲近期通過了摩根大通遞交的修正後資本計劃,這將允許該行推進股份回購和分紅。

分析師提醒稱,近期仍需關註美股財報季的推進可能為股市帶來的波動,尤其是下周,科技公司將密集發布財報。

此外,歐洲央行、美聯儲也將陸續在下兩周公布議息決議,其對於未來政策寬松的態度也將影響市場走勢。

美聯儲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今日表示,美國並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經濟衰退,並不認為10年期美債收益率折射出衰退信號,可以想象美聯儲在2016年加息1次、甚至2次。

英國央行公布昨日公布利率決議,意外按兵不動,維持利率在0.5%的水平,預期0.25%;英國央行維持資產購買規模3750億,並未擴大量化寬松(QE),不過大部分官員預計8月或將放松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63

從十幾萬漲到8000萬 明星天價片酬究竟靠誰來調控?

“一開口8000萬,這樣的天價是我們無法承受的,一個明星得養活多少酒囊飯袋才喊出這樣的價格。”近日,一家投資真人秀節目以及影視項目的內容生產公司的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吐槽。而8000萬是前幾年複出後靠幾部熱播劇火起來的一位女明星的價格,這個數字,基本上是在目前國內一線明星片酬的大致範圍內的,但在2003年,其參演的影視劇的片酬基本是打包計算,也就十幾萬。。

就在該負責人吐槽後的一周,8月26日,央視和廣電總局就明星片酬同時發聲。央視就明星片酬進行報道和點明批評,提到《如懿傳》周迅霍建華片酬加起來合計1.5億,《致青春2》、《幻城》、《九州天空城》、《老九門》演員們片酬動輒幾千萬。廣電總局黨組發出通報(以下簡稱通報)指出“堅決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問題”。

消息疊加出現後,包括上述負責人在內的影視傳媒公司的管理層幾乎都保持了沈默。上述負責人表示:“從通報看,明星片酬被調控似乎是定局,但明星片酬是市場行為,若是靠市場自身調控,我們並不看好,而且明星有的是招對付片酬調控,至於通報對行業的發展是好是壞,目前並不好下結論。”

“中國式大片”催生高片酬演員?

中國電影在2002年才開始產業化改革,一方面是應對WTO之後進口影片對國產電影的沖擊,另一方面是中國電影在1999年跌入谷底,當年的票房才達到8.1億元。中國電影需要一次脫胎換骨,而電影產業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允許民營、外資進入電影投資、制作、發行、放映環節。

正是資本力量的助推下,中國電影的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電影年票房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擴大到2008年(不含農村市場)的43.41億元,比2007年增長30.48%,增長速度全球第一。

這些令人振奮的數字背後,“中國式大片”的探索成為中國電影黃金發展時期的主要模式,大導演、大投資、大明星、大制作“引領著”中國電影的加速度。

以這個時期的幾位商業大片大導演為例,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英雄》對外號稱總投資為3000萬美元(2.4億元人民幣),請來的是李連傑、張曼玉和梁朝偉的超級組合,明星成本就幾乎達到了投資成本的一半以上,有消息稱,李連傑一個人的片酬就達100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女二號章子怡,當時的章子怡憑借《臥虎藏龍》中玉嬌龍一角成為新四小花旦,之前其主演的《我的父親母親》片酬約27萬元人民幣,《臥虎藏龍》雖然片酬降低約13萬元人民幣,但令她在好萊塢嶄露頭角,此後參與《尖峰時刻2》的演出則讓其片酬漲到45萬美元。

2004年,張藝謀的《十面埋伏》總投資對外號稱3.1億元人民幣,主演為宋丹丹、劉德華、章子怡、金城武。以劉德華在華語電影圈的地位,其片酬也在千萬以上,而當時與富貴子弟談戀愛的章子怡同樣不遜色,圈內人士表示,當年其片酬已達60萬美元。如此一算,幾大主演的成本至少占到了《十面埋伏》總投資的三分之一。

2006年,主打賀歲片的馮小剛也投身商業大片行列,其導演的《夜宴》號稱投資2億元人民幣,主要演員幾乎都是國內最一線的陣容,包括章子怡、葛優、吳彥祖、周迅、黃曉明等,此時的章子怡的片酬已近千萬。

2008年,吳宇森執導的《赤壁》號稱投資8000萬美元(折合成人民幣高達6億元),演員片酬中,周潤發以好萊塢方式計薪,據傳高達7800萬人民幣,其他演員的片酬在幾十萬到800萬之間,整部影片演員片酬接近1億元人民幣。

在這個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式大片”的探索是有一定積極的探索作用,但這樣的大片也曾一度與“忽悠”一詞等同,有評論這樣認為:“長久以來的中國式大片已經約等於混亂劇情加拼湊明星加五毛特效所誕生的怪胎。”

諸多電影人認為,“中國式大片”助推起來的中國電影高增長的背後存在不少問題,集中在因明星高片酬而擡高電影成本,以及過多資本湧入市場破壞電影發展等幾大方面。

以電影投資成本為例,主要包括內容制作與宣發兩大部分,核心是內容制作,內容制作中演職人員成本是最高的。

據本報記者了解,有的電影投資80%用在了演員片酬方面,這是國外沒有的比例。實際上,目前中國有些明星的稅後實際片酬甚至高過好萊塢一線明星,曾有知名影視公司負責人表示,“中國的藝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藝人,片酬不僅一年一變,而且在雙方合同中,很多藝人要求的都是稅後片酬,稅讓制片公司出。結果演技還那麽爛,這樣的爛明星也就在中國才誕生。”

此外,資深電影人王璐表示:“沒有人計算過,從2002年到2008年,中國電影每年的投資總額變化是怎樣的,但的確與社會資本向影視產業的大量流入不無關系。數據顯示,電影投資主體從2002年的幾十家發展為2008年的超過300家,平均起來的投資成本在幾千萬左右,但有多少家賺了錢?誰又再乎是否賺錢呢?”

在影視圈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每年上映的影片中5-8%的影片是賺錢的,本報記者在2005年到2008年所接觸的投資者中,“錢多玩玩電影”的以“賭博”心態為主的投資人並不少,即便有些大投資、大制作的“中國式大片”同樣出現在賠錢影片的行列。

“2008年,中國式大片已有一些風險性的危機,但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2009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影視傳媒公司的上市,加之地產、能源型企業的轉型,熱錢再次融入電影行業。”王璐認為。

據不完全統計,單是華誼兄弟的上市就帶來200億的熱錢進入,至今,已有幾千家影視公司誕生,“中國式大片”繼續前進。

2010年和2011年的影視劇市場基本還是以“大導演、大投資、大明星、大制作”為主要打法,但姜文的《一步之遙》、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等大制作則讓這些大導演都走下了神臺,大導演大制作未必就高票房,有時還會慘不忍睹。

雖然小成本制作的電影在這期間有發過光,但隨著2014年,占據中國富豪榜單前十位的集團,尤其是BAT的大舉進入影視產業,進入10億票房時代的中國電影超越好萊塢貌似指日可待,制作公司計劃投入的上億元投資的影視項目比比皆是,而各路崛起的小鮮肉、網紅身價也暴漲,有些演員因為一部影視劇的火爆,其身價一年之內就會暴漲百倍。據本報記者了解,一線明星的片酬至少在幾千萬元,二線明星的片酬在幾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上下。

天價片酬的“毒瘤”該如何摘除?

即便明星片酬高讓投資者苦不堪言,但一部影視劇的制作終究離不開影視明星。本報記者所熟悉的一些金牌制作人所制作的每個項目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演職人員的搭配組合,什麽樣的陣容可以使得項目在預售時買出最好的價格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無論是哪個播出平臺都無法忽視明星粉絲與消費者的感受,這也是通報中的有些內容可以理解為主管部門的出發點是好心的,是想辦好事的。”上述負責人表示。比如,通報要求,各級電視播出機構在電視劇購播過程中不得指定演員、不得以明星大腕作為論價標準,在電視劇宣傳工作中不得對明星進行過度炒作。

那論價標準該是什麽呢?

一個影視劇項目從投資到銷售的整個過程中,明星陣容是最先吸引投資者以及播出平臺的。以電視劇為例,與論價標準相關的就是產品的收視率以及廣告收益,也就是核心的“千人成本”和“收視點成本”,前者指的是某條廣告被1000人次的受眾量看到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後者指的是某條廣告每得到一個收視率百分點所需要花費的成本。兩個指標直接反映出廣告的投放成本和播出效率。

毫無疑問,節目收視率越高,收視點成本越低,廣告傳播效果也就越好,廣告時段的銷售價格也就越高,這是一條看得見的商業利益邏輯。同樣的邏輯在電影票房、視頻點播率是相通的,當然在收視率、票房、點播率的追逼下,背後的許多數據也有造假的成分,但能看得見的商業利益都是與明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些投資者與播出平臺表示,若按照通報,大夥就迷惑了,論價標準該如何改革?明星的宣傳炒作的度在哪里?等等的一些問題目前都不明晰。

“問題太多、太複雜,一方面焦灼的投資者需要一個明晰的標準,從而降低明星的成本,能夠將更多的錢放在編劇與其他制作層面,一方面,市場的需求又離不開明星的影響力。”王璐認為。

當然,面對明星的高片酬,又無奈又想有大作為的投資者並非沒有辦法。

例如以片酬入股,去年,李晨、馮紹峰等6名藝人共同成立了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下稱“東陽浩瀚”),註冊資金為1000萬元,其核準日期為2015年10月21日。一天後,當時停牌3個月的華誼兄弟發布重大資產收購計劃,擬以7.56億元收購東陽浩瀚的藝人股東或藝人經紀管理人合計持有的70%股權。也就是說,這家剛成立的公司第二天即以10.8億的估值賣出了70%的股權。但這次並購因項目估值過高、明星股東突擊低價入股等情況備受關註,也引發了諸多質疑,證監會今年開始對於這類收購案進行整治。

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辦法》(簡稱《重組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重組新規雖未正式實施,但“放松管制、加強監管”思路非常明晰,規則完善後,炒賣“偽殼”、“垃圾殼”的牟利空間將大幅壓縮,有利於上市公司通過正常的並購重組提高質量、推動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

此外,7月15日,深交所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行業信息披露指引第1號——上市公司從事廣播電影電視業務》,給影視公司信息披露立規矩。業內人士表示,深交所針對影視類公司細化信息披露要求,有助於平抑影視類項目的概念炒作,促進中國電影市場規範發展,降低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成本、專註主營業務發展,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但市場還是有對策的,比如可分兩個大小合同,一個是明星片酬合同,一個是以明星所在公司或工作室的名義的制作費合約,或者擔任多個職務,拿到制片人、監制等多份職務的酬勞等。”上述負責人表示。

那麽,明星天價片酬的“毒瘤”真的就無解了嗎?

一些影視公司的負責人認為,非也,還是要從根上把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建立起來才是正事。“編劇、演職人員、後期制作等流程都很重要,整個體系建立起來,才會有好的作品,也才能談得上版權銷售能夠做到最好,消費者還是希望看到好的影視作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19

700元只是小菜?但斌:茅臺是菩薩給大家送錢來的,年底或漲到讓你目瞪口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217.html

火山君在此將對但斌的采訪整理出來,供投資者參考。

精華語錄:

1,很多人覺得去年的白馬股漲多了,但我認為,他們是越漲越便宜。

2,去年那種炒白馬股藍籌股不是價值投機,只是回歸到正常的現象。事實上,去年漲的好的,都是嚴肅投資,買這些的人就賺到錢了,未來也是這樣的。

3,當時我們說茅臺要到600元,很多人說貴了,但今年就到了700多元,到2018年底的話,大概率會漲到讓大家目瞪口呆。

4,以我們在境外13年的市場經驗看,在美股等市場,一般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是圍繞1000億市值以上的公司做的。現在A股已經有了這種現象,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1000萬以下,大資金進去容易出不來。未來的共同基金、養老基金還是會圍繞核心資產在玩。今年這種風格會加強,特別是A股加入MSCI之後,這個過程是長期過程。

以下是但斌本次發言全文:

我一直在講,茅臺是菩薩給大家送錢來的。貴州茅臺的企業特征比生產香煙的菲利普莫里斯還好,而後者200多年了還能創新高。很少有企業能夠長期提價。茅臺1951年一瓶酒 1.28元的出廠價,今年剛提價提到969元,在計劃經濟時代,它的提價每年增長5.6%,在市場經濟情況下,在這次沒有提價前是每年14.5% 的增長。茅臺如果像菲利普莫里斯一樣提價200年甚至1000年,只要中國的白酒文化不變,茅臺的價值不可想象。假如一個企業的存續周期是200年或者1000年,如果產品的溢價是10%的200次方或1000次方,這個企業能提這麽多次價格,是非常值錢的。

我們做投資喜歡用DCF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是企業未來現金流。如果企業的生命周期是200年或1000年,用這個公式去計算,哪怕只提價3%,其200次方或1000次方,你算一下,茅臺能值多少錢。

剛剛過去的 2017年茅臺是35倍市盈率,按照2018年茅臺的收益和預期來看,大概是29元的每股收益,就是25倍市盈率,到了2018年12月31日時再看,就是36元每股收益,市盈率變為20倍,你說它是便宜還是貴了?

茅臺的中期產能還有3倍空間,這次茅臺的出廠價是969元每瓶,如果再過8年或10年,出廠價提高1650元的話,提高一倍。茅臺今年利潤是280億元,算少一點250億元,到時候就是1500億利潤。這周五茅臺9000多億市值,如果市值能再乘以6,你說茅臺是貴了還是便宜了?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放更長遠來看,茅臺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公司。我說過,茅臺是菩薩來給大家送錢的。很多人對茅臺又諷刺又挖苦,說茅臺跟腐敗聯系在一起,我不知道這個邏輯是什麽。事實上,茅臺現在的需求跟反腐已沒有任何關系了。

當年我們在白酒危機的時候,茅臺250元到180元時一股都沒有賣過。我始終堅信茅臺是中產階級的消費。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但是堅持的過程中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堅持的過程中很痛苦煎熬,投資就是這樣。某種意義上來說,茅臺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個標桿。

如果你真的深入去研究茅臺這個企業,就知道全世界很少有企業有這樣的產品毛利率90%、凈利潤90%。換個企業有這樣利潤的話,就有很多競爭對手加入。但是茅臺別的競爭對手就進入不了,這樣一個企業很多投資者就是視而不見,覺得股價高了。而去年年底伯克希爾突破了一股30萬美金。美股在周五又在創了新高。Facebook、亞馬遜等四大金剛全部創了歷史新高,基本都是接近1000美元每股。如果A股連1000元人民幣的股票都沒有,這個該怎麽說。我們不要看股價的高低,要看這個企業值多少錢。當時我們說茅臺要到600元,很多人說貴了,但今年就到了700多元,到2018年底的話,大概率會漲到讓大家目瞪口呆。

去年有一個新聞,說一個阿姨1973年在銀行存了1300元,去年銀行還給他2684元。在我 五六歲的時候那個阿姨是個富人。如果她當時買茅臺能買200瓶酒。那個酒現在大概值40到50萬元一瓶,200瓶的話,她現在還是一個富人。

當一個企業的產品處於供不應求,大家都趨之若鶩的時候,就跟拉菲、愛馬仕一樣自然有金融屬性存在。像茅臺這樣的公司,歸根結底還是需求端太大,供給端太小了。它的可供給的量是非常有限的,去年我去茅臺的時候,他們高管告訴我要出百家姓酒。538個百家姓,一個姓給20噸就是11000噸;如果給200噸就是11萬噸。現在整個茅臺的產量才2萬噸。所以說百家姓酒就是去搶酒。茅臺永遠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還有,茅臺是一個很好的快消品,女孩買個愛馬仕可以用很多年,但茅臺一喝就沒了。

還有一點,茅臺是中國的一個好酒,又是一個便宜的好酒。比方說今天晚上10個人吃飯,請紅酒就2000元一瓶,還要說半天是哪產的,一人一瓶都不夠,得2萬多。但如果是茅臺的話,10個人五瓶,就5000元錢,便宜多了。所以從商務招待來說,茅臺是中國最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中國老百姓的財富在大規模增長,茅臺未來的需求就更多了。

美國的崛起不僅僅是亞馬遜、蘋果的崛起,還有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公司崛起,是全面的崛起。中國的崛起不光需要華為、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企業,還需要如白酒、榨菜、海天醬油這樣的企業崛起。中國有品牌的東西有哪些,實際上就有茅臺。

我們今年在A股有70%多回報,海外基金2017年回報80%左右。我們一半買的是純美股,如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英偉達、特斯拉,還有中概股好未來、阿里巴巴、網易、微博,過去幾年我們漲的最好的是好未來。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培訓行業里面有兩個公司,好未來和新東方。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好未來比新東方更有優勢,這種優勢一旦建立是很難改變的,會越來越強。還有這幾個公司所占的行業比例很低 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2011年就開始投資好未來,差不多有10倍回報,現在還是看好這個公司。

很多人覺得去年的白馬股漲多了,但我認為,他們是越漲越便宜。這些核心的東西漲了這麽多,但格力現在是10倍PE,有泡沫嗎?從全世界來看,它們還是很便宜的,所以去年那種炒白馬股藍籌股不是價值投機,只是回歸到正常的現象。事實上,去年漲的好的,都是嚴肅投資,買這些的人就賺到錢了,未來也是這樣的。

以我們在境外13年的市場經驗看,在美股等市場,一般的專業機構投資者是圍繞1000億市值以上的公司做的。現在A股已經有了這種現象,很多股票的成交量在1000萬以下,大資金進去容易出不來。未來的共同基金、養老基金還是會圍繞核心資產在玩。今年這種風格會加強,特別是A股加入MSCI之後,這個過程是長期過程。比如我國臺北股市加入MSCI之後,市場就圍繞臺積電、富士康在轉。你不買這種核心資產是很難跑贏市場的。

2018年核心資產會繼續向好,這個是長期持續的。還有,這個時代,我認為下一個騰訊、茅臺就是現在的騰訊,現在的茅臺。各行各業也是集中在幾個巨頭手上,趨勢只會更加加強 不會減弱。我們要把這個時代的變遷看懂,投資就是比誰看的遠、看的準、敢重倉、能堅持。

2017年的行情只是一個預演,2018年會更加加強。投機這些東西還會存在,但是不會再成為主流了。

每經記者 劉海軍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本文封面圖來自視覺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