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滬市有1417家上市公司按期對外披露2017年年報信息。綜觀過去一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入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滬市公司順勢而為,經營業績再上新臺階。滬市公司主動適應國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發展大局,實現經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7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實現了“十三五”計劃開局以來的連續增長。綜觀業績狀況,滬市公司在經濟發展的韌性、結構優化、新動能發展等方面呈現出八大新亮點。
一是改革深化助力實體經濟再上新臺階。
隨著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7年滬市實體類公司(非金融類)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延續了去年的良好態勢。實體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32%;實現凈利潤1.03萬億元,同比增長39.80%。尤為可喜的是,實體類公司的增長質量明顯提升,扣非後的凈利潤為0.90萬億元,同比增長49.27%。並且,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齊頭並進,代表大型龍頭藍籌的上證50和代表中小成長企業的上證380公司凈利潤分別實現了13.92%和26.99%的增長,凸顯市場經營質量協調發展。
二是創新戰略促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
近年,我國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動實施“制造強國”的宏觀戰略。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滬市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2017年,實體創新類公司研發投入達到2,500余億元,同比增長8.55%。在創新引領下,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公司迅速成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形成“老中有新、新中更新、新老融合”多點突破的新發展局面。第一,高端制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展現新活力,形成高質量發展趨勢。例如亨通光電,積極尋求智能電網領域高端轉型升級之路,布局 5G/6G 未來通信技術及芯片產業,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再創新高,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再如振華重工,自 1998 年以來一直占據全球集裝箱起重機訂單排名的第一位,產品已成功進入 99 個國家和地區,報告期內凈利潤穩步增長。第二,信息技術帶來技術變革,滬市湧現出一批代表未來技術革新和發展方向的“新企業”。例如,恒瑞醫藥、用友網絡,對創新研發的巨大投入,分別在醫藥和雲服務業務等方面實現了較強的競爭優勢,業績均實現了快速增長。第三,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引領一批公司致力於新能源產業,推動社會生態高質量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隆基股份,長期專註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多項核心技術與產品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實現在太陽能領域的發展優勢。此外,在創新促動下,還出現新老經濟融合、軍民融合的新現象。例如,騰訊以42億元入股永輝超市,並向永輝雲創增資,共同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模式。雙方通過優勢互補,有望實現高度協同,加速零售技術與業態的改革與創新。
三是供給側改革助推傳統產業煥發新風采。
2017年,滬市傳統產業公司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縮減低質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上中遊供需關系的進一步改善。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延續了上年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三大去產能行業表現亮眼。黑色金屬行業、煤炭、有色金屬行業分別合計實現營業收入8,501億元、7,958億元和9,55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32.11%、35.46%和15.96%;實現凈利潤462億元、782億元和26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達503.93%、152.42%和138.42%。同時,在去杠桿政策的推動下,傳統去產能杠桿水平持續改善,實現了財務費用率的穩步回落,杠桿結構得到改善,系統性風險得到緩解。一些公司表現突出,例如,寶鋼股份年報顯示,寶武整合取得了超預期成效,公司實現凈利潤191.7億元,同比增長111.22%。其中,“武鋼有限”效率大幅提升,全年實現凈利潤5.9億元,實現大幅增長。
四是並購重組推動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2017年,滬市公司並購重組在延續近年來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的主旨更加突出。全年共完成並購重組864家次,交易總金額9,200億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5%和8%。其中,74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約2,500億元,合計增加市值約2,300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13家。可喜的是,過去一年里,滬市並購重組在助推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方面,湧現出一批推動改革、示範引領的典型案例。例如,360科技通過江南嘉捷實現重組上市,帶動實現我國網絡安全技術體系自主可控,夯實我國網絡強國的堅實技術基礎,成為滬市“新藍籌”行動的標誌性事件。
五是“一帶一路”助力海外發展贏得新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滬市公司積極踐行國家倡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努力開拓海外市場,著力提升自身實力。例如,中國建築的境外業務,全年新簽合同額2,09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5.7%;在9個新國別市場實質運營、在20個新國別進駐設點、全年新簽合同額5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達26個、30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已達15個。又如,鄭煤機收購博世旗下起動機和發電機業務,獲得啟停電機和能量回收助力系統這兩項混合和電動車型領域的重要技術,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制造商。
六是混改戰略深入推動國企煥發新活力。
報告期內,滬市國有公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試點、資產證券化、專業化重組等多種方式,多點開花、全線並進,積極推動企業整合資源、提質增效,創下多個第一。國企改革整體性突破的積極態勢已經形成。其中,滬市國有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金額超過5,400億元,重大資產重組金額接近2,000億元。具體地,中國聯通引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戰略投資者,同步完成增強資本實力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國企混改的“里程碑”案例。中國重工推出首單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案,整體降低資產負債率5個百分點,開拓出國企可持續化降杠桿的新路徑,豐富了資本市場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和手段。
七是責任意識引導社會貢獻取得新成績。
根據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要求,未來要重點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滬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例如,中國聯通結合行業優勢,重點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方面推進定點扶貧工作,2017年在精準扶貧方面投入扶貧資金和物資約8,400萬元,幫助1.93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汙染防治方面,滬市已有370余家上市公司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例如,環旭電子對能耗情況進行了細致的量化分析,還主動披露了公司在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教育、綠色支出方面的各項進展。
八是股東回報意識推動現金分紅創新高。
滬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現金分紅水平持續維持高位。2017年,滬市公司分紅整體比例為37.92%,高於去年約5個百分點。統計顯示,共有1,000余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74.47%,同比增加約5個百分點;合計派現8,111余億元,同比增加約18個百分點,現金分紅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分紅公司中,代表藍籌績優股的上證50和上證180成份公司依然是分紅主力,分別派現4,988億元和6,861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61.50%和84.59%。從公司分布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已形成,單年分紅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194家,30%以上的778家。其中,有370余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諸如中國神華、福耀玻璃、上汽集團等公司已經成為滬市公司長期大比例分紅的典範。同時,部分企業在監管推動下,也從常年不分紅到開始實施分紅。
當然,年報也反映出,在落後產能加速出清市場環境下,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存在階段性經營困難或風險,70余家公司出現虧損。這些公司普遍存在主營業務不清、歷史包袱較重、轉型方向不明等問題,未來經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投資者需高度關註相關風險。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規範運作風險。特別是,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從嚴監管背景下出現信用風險,利用不同形式損害公司利益,幹擾公司經營,甚至直接出現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對於這些情況,上交所需要繼續從嚴監管,防範出現重大風險。
單日成交158億元,超過滬市全天總成交額的十分之一,這就是獨角獸新股工業富聯(601138.SH)在開板之後的成交回報!而其5065億元的總市值也使其躋身A股總市值第十一位的寶座。
從工業富聯周三的走勢來看,在開盤連續漲停之勢被打破之後,中簽投資者集中兌現籌碼的舉動使得股價一度快速翻綠,但是很快就有資金抄底收集籌碼,並一度推動股價快速回升。在經過早市的持續震蕩換手之後,午後工業富聯的股價一度被快速拉升至接近漲停的26.36元,並隨後維持高位震蕩走勢,報收於25.72元,漲幅7.21%,成交額達到158億元,占據滬市全天成交1559億元的十分之一有余。
對於工業富聯周三可能開板,應該說市場人士早有預期。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駱思遠此前就預測,工業富聯2018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3879/4265/4697億元,凈利潤為195/236/287億元,增速分別為22.7%/21.5%/21.2%。工業富聯有望成為智能制造典範,帶動國內制造業升級。工業富聯發行市值2712億元,A股電子制造業龍頭企業2018年平均估值23X,考慮公司稀缺性及成長潛力,給予6個月目標估值25X。根據申萬宏源證券的估算,2018年25倍的市盈率也就意味著約4875億元的總市值,折合每股股價24.75元。而周三其結束連續漲停的開盤價為24.55元,誤差僅為0.20元,可謂相當的接近。
如果說工業富聯周三的開板是在市場人士的預期之中,那麽開板之後的天量成交以及午後的再度拉升或許就出乎了很多投資者的預料了,但這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其實對於A股市場而言,從來不缺少資金,缺少的只是能吸引資金的標的。而對於目前市場上數量不少的大遊資而言,一些小盤新股買個一兩千萬元股價可能就被打飛了,進出都不是很方便,只有流通市值足夠大,才方便那些過億元的大遊資進行閃展騰挪,而工業富聯無疑就是這樣稀缺的標的。
當然,僅僅流通市值夠大還不是被大遊資相中的充分條件,股價在開板時並未被過分高估也是遊資敢於大量介入的一個重要條件。正如前文所述,在25倍市盈率附近工業富聯就打開了連續漲停板,這正好滿足了遊資大量介入的一大先決條件,而開板首日逢低收集籌碼又是最方便的時刻,嗅覺敏銳的大遊資們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嗎?
而從盤後交易所的成交數據來看,買入金額前五名的席位全部超過了1億元,分別為海通證券杭州解放路營業部18019萬元、平安證券廣西分公司12620.40萬元、中金公司上海黃浦區湖濱路營業部12254.53萬元、方正證券北京安定門外大街營業部12088.30萬元、國泰君安證券深圳深南大道京基一百營業部11326.91萬元。而賣出前五名則為清一色的機構席位。
上交所9月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31日,滬市1,439家公司半年報全部對外披露。數據顯示,滬市公司業績整體實現較快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尤其是,公司經營質量持續向好,實體企業業績增速遠高於金融行業;石油、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中上遊行業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績增速居前;一批先進制造、創新科技、新興服務和消費企業經營業績也快速增長。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受多種因素影響,生產經營出現一定困難,需要主動適應市場環境變化和國家戰略導向,持續深化改革,及時轉型升級。
一、滬市公司整體業績較快增長,實體行業企業增速高於金融行業
今年上半年,滬市公司專註實業,努力改進經營,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積極應對內外部挑戰,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加11%;凈利潤1.6萬億元,同比增加14%,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
上半年,滬市實體行業企業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實現營業收入12.1萬億元,同比增加13%,實現凈利潤約0.6萬億元,同比增長25%;金融行業實現營業收入3.4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現凈利潤約0.9萬億元,同比增長7%。實體行業企業凈利潤增速遠高於金融行業企業。實體行業對滬市公司整體凈利潤貢獻占比也有所提高,達到41%,較去年同期增加4個百分點,國家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已初見成效。
大盤藍籌股仍是滬市凈利潤貢獻的壓艙石。上證50公司實現凈利潤0.9萬億元,同比增加14%,占滬市整體利潤的56%;上證180公司實現凈利潤1.3萬億元,同比增加13%。從企業所有制屬性看,國有企業實現凈利潤1.4萬億元,同比增加13%;民營企業實現凈利潤0.2萬億元,同比增加22%。民營企業體量較小,但凈利潤增速高於國有企業。
二、中上遊供給端行業業績增速表現突出,下遊需求端業績增速低於實體整體水平
上遊行業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績較為突出。上半年,石油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4萬億元,同比增加13%,實現凈利潤696億元,同比增加75%;有色金屬實現營業收入1,528億元,同比增加14%,實現凈利潤88億元,同比增加75%;但受煤電聯動等因素影響,煤炭實現營業收入3,848億元,同比僅增加6%,實現凈利潤460億元,同比增加4%。
中遊行業中,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環保約束增強,運行規範、技術先進的上市公司競爭優勢凸顯,凈利潤增速表現突出。化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2,617億元,同比增加11%,實現凈利潤272億元,同比增加63%;鋼鐵實現營業收入4,265億元,同比增加15%,實現凈利潤296億元,同比增加134%。
下遊行業企業業績出現一定分化。醫藥制造業實現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22%;汽車制造業實現凈利潤403億元,同比增長16%;家電行業實現凈利潤70億元,同比增長14%;批發零售業實現凈利潤21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4%,低於實體類企業25%的整體增長水平。具體分析,中上遊行業原材料價格上升,消費需求擴張不及預期,下遊大消費行業的增長可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滬市一批先進制造、科技創新、新興服務和消費公司業績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專用設備制造業實現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加58%;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凈利潤100億元,同比增加2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實現凈利潤83億元,同比增加36%。
三、投資端,實體企業更專註於做強主業,對外投資擴張有所減弱
數據顯示,實體企業投資更註重內生增長,對外並購的現金支出顯著減少。上半年,實體企業購建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合計為7,066億元,同比增加11%;發生的研發費用合計1,300億元,同比增加22%;並購支付的現金合計745億元,同比減少21%。
具體分析,國有企業擴張動機有所下降,民營企業投資仍然比較積極。上半年,國有企業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僅分別增加4%和18%。與之相比,民營企業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均大幅增加,增幅分別為38%和33%。
行業上看,周期性行業中,石油、有色和化工等行業中的質優公司呈現一定擴張態勢,購建長期資產和研發費用支付的現金同比有所增加。同時,鋼鐵、煤炭等行業,受去產能政策影響,投資行為略顯謹慎,僅有個位數的增長。另外,可能受上半年基建投資放緩所致,部分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公共事業行業的上市公司投資有所下滑。
四、融資端,實體企業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均保持增長,但融資結構有待優化
上半年,報表反映,實體企業整體融資約4.5萬億元,同比增加9%。其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5,282億元,同比增加12%。直接融資中,發行股票融資2,597億元,占比49%,發行債券融資為2,685億元,占比51%。從融資結構看,上市公司直接融資占比仍然較小,需要創造條件,繼續大力發展上市公司直接融資,持續優化其融資結構。
半年報顯示,民營企業整體融資1.1萬億元,同比增加11%;國有企業整體融資3.5萬億元,同比增加9%。其中,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2,160億元,同比增加19%,國有企業直接融資金額合計3,122億元,同比增加7%。整體上看,民營企業融資增速高於國有企業。
具體分析,上證50指數公司直接融資1,219億元,同比增加8%;上證180公司直接融資2,583億元,同比增加6%,上證380公司直接融資1,009億元,同比增加8%。總體上看,不同規模企業直接融資增速基本相近。
五、負債端,實體企業資產負債率基本保持平穩,去產能重點行業降杠桿效應比較明顯
上半年,實體行業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由61.24%上升到61.84%,略增0.6個百分點,基本保持平穩。數據顯示,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2.22%,略高於民營企業的60.53%。趨勢上,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61.60%上升0.62個百分點至62.22%,民營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60%增長0.53個百分點至60.53%,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的增速略高於民營企業。
大類行業中,去產能重點行業主動去杠桿效果明顯,呈現業績增長較快、資產負債率不斷下行的特點。鋼鐵、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化學品制造等傳統產能行業在業績增長的同時,資產負債率分別下降了0.81、0.36、0.24、0.05和1.49個百分點。
其他行業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分別較去年年底下降4.61個百分點、1.77個百分點以及1.12個百分點,前述行業的資產負債率下降較快。另外,市場關註的房地產資產負債率為79.22%,較去年年底上升1.06個百分點。
六、部分公司生產經營出現比較大的困難,需要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及時有效實現轉型升級
當前宏觀環境下,外部因素錯綜複雜,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壓力較大,中美貿易摩擦不確定性仍然存在,有些公司生產經營遇到一定困難。數據顯示,滬市上半年共有149家公司虧損,占比與去年持平,其中多數經營凈現金流為負,經營質量有待改進。實體類公司中,剔除建築業、房地產、公用事業等傳統高負債類行業,有98家公司資產負債率超過70%。
這類公司家數不多,其營業收入、凈利潤占滬市公司整體規模比例也較低,但其經營情況也反映了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如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不足、環保約束成本增加等。總體上看,需要繼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扶優限劣,支持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加快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積極引入優質資產,努力改善經營。同時,對於長期不專註主業、喪失經營能力,甚至進行不當市值管理的公司,要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持續改善市場生態秩序,促進資本市場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