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媽陣痛太淡定 樓梯誕女 B頭墮地
1 :
GS(14)@2016-08-08 00:16:55內地傳媒報道,來自貴州的孕婦小梁(26歲)居住在浙江東陽市,上月30日臨睡前感到肚子有異動,但想到預產期還有1個月,便沒有在意,還安慰丈夫等到天亮才到醫院。清晨4時許,小梁肚痛難耐,還沒等到救護車到來,就在樓梯口分娩。更驚險的是,嬰兒落地時硬生生頭部着地,需要送往深切治療病房留醫。躺在醫院的小梁憶述,當晚怕麻煩,加上家裡沒有車,到醫院不方便;二來是自信,這一胎是二胎,好歹也試過,想到這胎出生也沒那麼快。她當時滿頭大汗坐在床邊,喘着粗氣對丈夫小陳說:「快,快打120,我憋不住了,我要生了!」為了爭取時間,她捧着肚子先下樓。從叫醒丈夫到下樓只是短短10分鐘,胎兒已慢慢滑出,小梁怕孩子掉出來,一直憋着力不讓胎兒娩出,於是胎兒就一直卡在陰道。等小梁慢慢移到樓下,終於憋不住了,說時遲那時快,還沒等在旁的丈夫反應過來,小梁一把拉下褲子,站在樓梯口就把孩子生了。可憐這個剛出生的小女兒,硬生生的頭部朝下倒栽在地上。救護人員趕至,立即替女嬰包裹,為孕婦剪斷臍帶,將兩母女送往醫院檢查。產科醫生為小梁進行檢查,除了有撕裂傷外,情況穩定;但女嬰臉色青紫,哭鬧不休,情況不明。醫生推斷,嬰兒面部的青紫應該是產婦長時間憋力,使胎兒卡在陰道內長時間缺氧造成的。女嬰的顱腦電腦掃描顯示,右側頂骨骨折,必須轉往新生兒深切治療病房觀察。雖然她已脫離生命危險,但之後還要做穿刺等一系列手術。該院產科杜醫生解釋,一般來說,初產婦的分娩時間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也就是從有規律的子宮收縮開始計算,到孩子生出來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而經產婦(二胎或以上)往往只需要幾個小時,具體需要多長時間則因人而異。一旦出現宮縮陣痛,就應該好好臥床待產,千萬別逞強。《錢江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7/19726574
【動畫】4歲囡蝸居樓梯口捱餓等媽媽回頭
1 :
GS(14)@2016-11-29 07:55:17這一年來,一個大眼睛、穿得髒兮兮的4歲小女孩,經常出沒於深圳龍華新區凱濱新村的街頭小巷。據街坊講述,小女孩常常餓肚子討吃,並遭其父狠心打罵。這對父女「蝸居」一年樓梯口,但女童父親告訴內地記者,故事另有隱情,守在樓梯口只為等待孩子母親和給孩子上戶口,「是沒錢,但盡量都不會讓孩子餓肚子,打她是怕她養成壞習慣。」女童潔潔因為經常討吃,成村裡小店的「熟客」,老闆娘說:「她特別愛吃包子。」同為小朋友的學生們對潔潔也印象深刻,向記者表示:「有一回,我們放學走在路上,手裡拿着東西吃。女孩突然就跑過來,不說話,盯着我們吃的東西,還拽我們衣服。她髒兮兮的,臉上長好多疹子,但又好可憐的樣子。」旁邊一個稍胖的男學生補充:「她有爹的,但她爹對她不好,天天把她打哭,好恐怖。」小女孩有家住嗎?幾位小學生把記者帶到了一個樓梯口,裡頭有一張發黑的紅色爛梳化,旁邊是一袋小孩穿的衣服,地面上零散放着幾件小玩具。記者等到潔潔和父親回來,「爸爸,我要抱抱。我要玩玩具。」潔潔父親袁先生說:「她有時很活潑,但有時也內向。臉上那些點,是上個月長水痘後抓的。」潔潔的母親去了哪裡?袁先生稱,潔潔今年4歲,是他和「老婆」是未婚先育,沒領過結婚證。因各種因素,家人反對他們結婚。孩子剛滿月不久,她媽來深圳打工。半年後,袁先生也帶潔潔到深圳,一家團聚。前後呆了約兩年多,突然一天,潔潔母親決定離開。袁先生沒有想到的是,「妻子」當初離家時說會回來看孩子,但至今一年完全失聯,令潔潔上戶口遇到麻煩,「小孩要上戶口,再大點要讀書。但是上戶口需要結婚證和出生證,出生證必須產婦本人到生孩子的醫院去辦,沒法代替。」袁先生表示,守在樓梯口是希望她回來看孩子,給孩子辦證上戶口。對於被指打罵孩子,袁先生承認:「對,我有打孩子。但都是孩子很不聽話時,我才打。不能讓他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他不想再呆在深圳:「很快就回四川老家了。他稱回到四川老家後,就會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自己好好工作掙錢。」《深圳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9/19849223
南極驚現巨型「樓梯」網民:外星人訪地球?
1 :
GS(14)@2017-01-14 12:25:33近日有人在不明飛行物體(UFO)及陰謀論討論區「Godlike Productions」上傳照片,指南極洲出現一條巨型樓梯,有相信外星人的網民指,影像可以證明外星人到訪地球。上傳照片的人在Google地球發現「一些看似巨型樓梯的物體」,於是到討論區尋找答案,問大家覺得這到底「是衞星鏡頭失靈抑或是更多」。有人認為以樓梯來說,影像中的物體實在太大,也有人認為是一處降落地點,有人則認為該處是雪丘。早前有YouTube頻道稱南極洲有座神秘金字塔,內有外星人基地,引起網民熱烈討論,但有UFO「發燒友」直指,所謂金字塔的相片是偽造居多。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4/19896793
斷腳仲要爬樓梯照x光俄石膏女:邊爬邊喊
1 :
GS(14)@2017-01-17 01:55:17俄羅斯社交網絡最近流傳一條令人痛心的短片,巴什科爾托加盟共和國(Bashkortostan)烏法市一名60多歲斷腳的婦人到醫院求醫,醫護人員竟要求打着石膏的她爬28級樓梯到二樓照X光,然後再爬樓梯回地面,期間無人願意施援手。梅倫卓克(Tatiana Melenchuk)爬樓梯的片段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片段由梅倫卓克的女兒塔利波瓦(Irina Talipova)拍攝,片中見到梅倫卓克用雙手爬樓梯返回地下。塔利波瓦去年11月發生交通意外,導致脊椎受傷殘障,故無法協助母親。「醫院的電梯發生故障,但又沒有斜坡,我母親的左腳不能受力,而右腳實際上都不能活動。」塔利波瓦說,媽媽曾做腳部手術,只餘一個腎,身體虛弱,平時必須依賴輔助器走路。梅倫卓克則稱,之前在登記處曾尋求協助,但護士只冷冷拋下一句:「我們沒甚麼可幫忙。」她又曾要求經過的護士幫忙,但對方竟說「這是你們自己的事」。「當實在沒法子,我已歇斯底里--就在那些樓梯上,是的,我感到侮辱、悲傷、無助而不由自主落淚,然後盡力推自己,慢慢一邊流淚一邊爬上去。」梅倫卓克憶述說。檢察官辦公室表示,正調查醫院做法是否違法。醫院院長薩比羅夫(Radif Sabirov)稱無法相信院內沒有一個職員協助梅倫卓克,揚言會進行內部調查。副院長維克哈伊娃(Olga Vikhareva)則認為,如果病人家屬預先通知他們病人的情況,「我們會立即將她送到鄰近醫院,讓她更容易照X光」。但塔利波瓦稱,自己根本無法聯絡醫院高層。《俄羅斯今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6/19898734
婚宴後疑醉酒腳步不穩 摔落樓梯後腦着地 辜振甫次子不治
1 :
GS(14)@2017-01-26 07:43:47辜成允 1954-2017
台灣海基會已故董事長辜振甫次子、台灣水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到酒店出席婚宴,離開時落樓梯期間突然失足跌倒,倒地時後腦着地重傷送院。搶救33小時後,辜依然不敵死神,昨早傷重不治,終年62歲。辜的意外去世台灣各界無不感到震驚錯愕,總統府表達哀悼與不捨,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發唁電致哀。上周六(21日),辜成允到台北晶華酒店參加台畜名譽董事長張裕屏兒子的婚宴,晚間九時許離開會場期間,從三樓落樓梯至二樓平台,未料失足跌倒。目睹經過的姓林酒店廚師憶述,看見辜疑飲酒腳步不穩,走到階梯最後三、四級時突然摔跤,後腦重重撞落樓梯。他見狀跑去幫忙,發現辜口鼻流血,立即叫人報警。據稱,救護員到場時,辜已無意識,但仍有生命迹象,隨即送往馬偕醫院搶救。
腦幹缺氧 搶救33小時
台灣《蘋果日報》引述不具名醫生指,辜成允到院時已無呼吸、無心跳,瞳孔放大,病情危急。因後腦受到撞擊,造成後腦枕骨骨折、腦幹缺氧,還有中樞神經受損及合併腦水腫,搶救渺茫。消息指,振興醫院指有把握救回,家屬希望奇蹟降臨,翌日將辜轉院到振興醫,然而辜搶救無效,延醫至昨早6時22分離世,終年62歲。
■辜成允在晶華酒店參加喜宴後,不慎從三樓樓梯滾至二樓平台。台灣《蘋果日報》
資深傳媒人陳文茜在facebook透露,辜成允兒子辜公愷得知父親命危,昨凌晨5時半從外國抵台,一路奔馳抵達醫院,哭着跑到父親跟前,約一分鐘後,辜成允就走了。辜母辜嚴倬雲白頭人送黑頭人,家人沒第一時間告知實情,計劃帶她去醫院再告知噩耗。接替辜出任台泥董事長的張安平表示,昨已向員工及主管報告消息。檢方確認案件屬意外,辜成允當時獨自下樓梯,並未攙扶扶手,失足向後仰躺,後腦直接着地後,身體翻轉180度滑下,死因為顱內出血,家屬已接回遺體。辜公愷昨一度要求翻看酒店閉路電視,卻因角度問題沒拍到經過,又要求調閱就診紀錄,了解有無醫療疏失。
■晶華酒店下半旗致哀。
國台辦主任發唁電
外界認為辜成允摔死與飲醉酒有關,同樣出席婚禮的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則指,辜當晚「講話很清楚」、「沒有醉意」,應是不小心摔倒,晶華酒店昨下半旗致哀。辜生前在台灣商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台灣總統府表示,辜辭世是台灣產業界的損失,感哀悼與不捨。經濟部發聲明指,感激其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努力與貢獻。由於辜成允是台灣海基會董事,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發唁電,指辜為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貢獻卓著,海協會長陳德銘亦發唁電慰問家屬。台灣《蘋果日報》
【點滴】
晶華酒店樓梯安全成疑
辜成允不慎從樓梯摔倒致死,外界關注晶華酒店的公共安全是否出漏洞,尤其是二、三樓的樓梯中央未做扶手設計,以致中間使用者若重心不穩更易摔傷!辜離世後,晶華酒店昨午下半旗哀悼。對於有律師稱,晶華酒店的樓梯不符合相關法令的規定,台北市建管處表示,梯間扶手非安檢查核項目,目前的公共安全項目中,主要針對危險避難項目作查核,比如逃生避難、樓梯總寬度、步行距離等,且並無罰則。晶華酒店過去公安檢查並無違規紀錄。
討厭自己姓氏 行事低調
出身台灣第五大家族的辜成允,相較父親辜振甫擔任兩岸特使、兄長辜啟允長袖善舞,他一向給人行事低調印象。辜成允為人毫無架子,上班搭捷運,坐飛機選經濟艙,愛吃平民小吃,出門幾乎不帶隨扈。辜成允曾坦言,從小非常討厭自己姓氏,「別人只是看到父親的影子」,直到他接班後處理台泥和平電廠三合一案,將毒瘤轉為三隻獲利小金雞後,終於找到定位,他直言:「40歲後,我已有自信如果今天我不姓辜,或不吃台泥這口飯,也一定可以在別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
音響發燒友愛極限運動
「很難想像,這位溫文外表底下,不僅注重養身,更有着國術、太極拳、氣功的練家子,卻因一個下樓梯的踩空而有如此巨大的傷害。」台灣《天下雜誌》昨回顧辜成允一生。作為一個企業家,辜不僅愛音樂,也是個愛音響的「發燒友」,連辦公室的音響都是他自己動手組裝。溫文儒雅的辜成允,骨子裏有着剛毅的強人性格。熟識辜成允人士指,辜個性剛烈更甚辜振甫,他愛挑戰極限,舉凡爬山、潛水等活動都喜歡。他親民形象和大家族高高在上的風格截然不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4/19906851
【失敗設計】大欖動物通道又黑又窄 仲有石屎樓梯係咩玩法?
1 :
GS(14)@2017-04-05 23:57:15陳濤說大欖隧道下的動物通道既狹窄,又與四周樹林環境相差太大,多數動物不會選擇走這條環境陌生的通道。
近日藝人曾偉權在返家途中,遇見慘被撞斃的流浪貓,其後在facebook上呼籲司機們小心駕駛,更為貓咪火化。其實動物路殺(Road Kill)在香港十分常見,外國有不少地方更因此興建不同類型的動物通道,以減少路殺情況。其實香港都有動物通道。這條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山坡,長70米、直徑1.8米的圓形石屎管道,是全港首條動物通道。1998年興建大欖隧道時,環評報告指會令動物受到滋擾,遂建一條野生動物走廊作為補償,「大欖隧道直穿兩座山中間,當時炸開座山,將兩面山分隔開,形成生境片段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將原來居住於此的生物分隔開。」香港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陳濤表示,他曾駕車駛至大欖隧道前見過有蛇被撞斃在地上。所以在這兩處生境,接駁一條生態走廊讓動物通過,能避免路殺發生。
動物通道位於三號幹線汀九段、大欖隧道入口底下,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起不了接駁兩側阻隔生境的功用。
實地考察當日,只見壁虎蛋和壁虎藏在隙縫裏。
話雖如此,我們實地考察過,發現這條通道問題多多,不但又黑又窄,更建有一條石屎樓梯,是打算讓動物行的嗎?「對野生動物來說,這是一條沒意思的石屎樓梯。而這條通道較窄小,較膽小的動物,可能會選擇較闊的行車道路,也不會選這條狹窄地下通道。」陳濤指了指位於動物通道旁的廣闊行車隧道,說動物會傾向選擇一條較大、和四周環境較吻合的通道,多於突然要走樓梯,才去到一處陌生環境。「我頗肯定這條通道,會比設計出來的動物通道有更多動物行。」此外,通道位置鄰近兩邊山頭連接處,動物只需行過幾十米,就可從山邊通過另一面,似乎未必需要走通道,「如果選擇這樣邊緣的位置,效果非常低。」走進通道,發現通道內只有少量枯葉鋪在地上,陳濤說石屎造的通道與周圍樹林不同,動物未必會嘗試進入新環境。訪問當日唯一可見的動物足跡,是連接每段通道的隙縫裏的壁虎和壁虎蛋。翻查漁護署在2002至2003年間的調查資料,發現通道的使用率極低,半年間只有兩隻果子狸曾使用通道,「果子狸是一種食肉動物,生態地位比較高,相對膽較大,會有尋奇、探索通道的能力,可能好奇走進通道,找找食物。」不過通道附近卻錄得有野豬、豹貓、赤麂等出現紀錄,過門而不入,看來動物們已經用腳印投了票。不少外國研究發現,最理想的動物通道,應是架空而非在地底,而位置應設在阻隔的中間而非邊緣。陳濤舉例如金山行人天橋,雖然為人設計,但卻有很多馬騮使用,「馬騮好聰明,識得用天橋過馬路。」而通道應越闊越好,增加讓更多動物通過的機會;鋪墊物料亦是關鍵,可能在架空天橋上種樹林、草地或灌林叢,或有石有水,提供適合兩邊生境的環境,給動物通過。其實外國也有很多成功例子,像是台灣的通霄一號跨越橋,連接兩側森林,曾錄得有石虎、鼬獾、野兔和果子狸的出現,緩解生境片段化的影響以及路殺的情況。不過這種千億基建,政府可肯放在動物上呢?記者:封愷瑜攝影: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5/19980078
華仔秘密搬竇養傷難上落樓梯 靠水療步行鬆筋骨
1 :
GS(14)@2017-04-22 10:41:52■劉德華未能出席前晚首映,但仍拍片幫助宣傳。
劉德華經歷51日住院後,目前正專心養傷。近日他將扶枴杖的照片放上網,令支持他的fans安心。據知華仔出院後為方便出入及照顧,以月租15萬元在尖沙嘴租住一單位。工作狂的他更循序漸進式復工,主演的新戲《拆彈專家》昨日上映,雖然前晚未能親自出席首映禮,仍然坐輪椅拍短片力撐,幫手宣傳。
劉德華自泰國拍廣告墮馬受傷,造成盆骨撕裂,入住養和醫院到出院至今三個多月,康復進度良好的他,日前放了一張撐枴杖的照片上網,當各人以為華仔正在加多利山住宅休養時,據知他跟妻女目前以月租15萬,入住尖沙嘴面積約2,000呎的豪宅。原因是加多利山華仔的卧室在二樓,以他的傷勢根本沒有能力每日上落樓梯,又因為不想改建住宅,所以決定假外求。華仔入住大廈的保安公司得知天王入住,亦應要求特別為華仔安排專用電梯出入,免跟其他人同場。
■不少華仔fans見到偶像最新錄影片段,紛紛舉機拍攝。
■《拆》片演員前晚在九展出席電影首映。
■《拆》片眾台前幕後前晚首映後撐枴杖支持華仔。
■早前華仔在網上貼出撐着枴杖的照片,表示已可站起來。資料圖片
返公司當運動
出名工作狂的華仔,近日傷勢有起色,已經不甘心閒着。據知情人士透露他每星期都會至少有兩至三日,返回觀塘的公司跟同事開會,加上主演的電影《拆彈專家》昨日上映及籌備幾套電影,所以他現身公司的次數亦漸密。事實負責治療華仔的醫生,亦叮囑他不妨多行路,保持運動以防止肌肉萎縮,每周華仔亦要回到養和做水療物理治療。前晚《拆彈專家》在九龍灣展貿中心舉行首映,眾演員姜皓文、吳卓羲、蔡瀚億等出席,因傷缺席的華仔仍幫手宣傳,現場先播出一段他的錄音:「大家好,我係爆炸品處理課嘅高級督察章在山,我今日有突發事在身,嚟唔到現場,但係我有我哋嘅No.2同一班手足,喺度同大家解除危機。」
之後再播出一段兩分多鐘劉德華的錄影,他坐在輪椅上以略帶沙啞的聲音,感謝大家配合將危機解除。他再借用《拆》片的宣傳句「拆彈唔係你想做就做,要個天批准」,改成「宣傳唔係你話想宣傳就得嘅,要上天批准」,他說:「所以個天就要我休息一輪,希望我可以再精精神神咁見到大家。一班演員未來會代替我『用生命保護生命』,去到世界各地宣傳。」而首映後眾演員及老闆林小明等更拍了一張撐枴杖的大合照,回應日前華仔放上網的照片。首映上,吳卓羲受訪時讚華仔很為人着想,姜皓文對華仔不忘宣傳感到很感動,最開心是見到他已可站起來:「果然係『華神』!希望佢快啲好番。」對於早前失落金像男配角獎,他以追女仔比喻,沒有可能第一次就可以帶回家。採訪:曹家誠、羅慧敏攝影:沈健程
■華仔老婆朱麗倩跟囡囡向蕙,與華仔一齊搬進尖沙嘴。資料圖片
■華仔拍廣告受傷至今三個月有多,他在醫院亦住了51天。資料圖片
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1/19996145
【專題籽】拾級而上 老外教授拆解樓梯故事
1 :
GS(14)@2017-05-27 00:08:08Melissa(左)跟Stefan設計樓梯遊戲,只希望更多香港人了解身邊樓梯背後的故事。
【專題籽:港情講趣】「第一次來到香港,相信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慨嘆:『救命!為何有這麼多樓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elissa Cate Christ如是說。她是香港唯一研究樓梯的教授,原住西雅圖的她,2011年來港當教授,始與香港樓梯結下不解之緣,本月更跟一眾藝術家舉辦了一個樓梯文獻展覽。
自小住在西雅圖高山上的Melissa,每天都上落山,生活與樓梯密不可分。她本身是一位園境師,專門研究地理環境,後來輾轉在2011年來到香港,發現香港樓梯空間有別於家鄉功能性為主的樓梯,「香港樓梯有非常悠久嘅歷史,而香港人亦視樓梯為公共空間,人會停落嚟同鄰居交談,而唔係喺扶手電梯打聲招呼就完。」香港樓梯的多元化,深深吸引了她,於是開始中西區的樓梯研究,碰巧當時政府提倡在上環磅巷興建扶手電梯鏟平所有樓梯階,「香港嘅諮詢程序同加拿大、英國好唔同,政府會有既定嘅發展藍圖先去諮詢公眾,但喺香港,公眾只有兩個月時間發表意見,最後計劃通常都會照去。」Melissa就想倒不如把對樓梯的研究與磅巷計劃結合,與磅巷關注組的一班街坊帶頭反對,始令計劃成功擱置。
道路應以人為本 樓梯有獨特風景
扶手電梯方便大眾,但樓梯是否不值得保留?她解釋在外國,路以人為本,但普遍香港人要讓車,結果大眾的走路方式向上升,只好走扶手電梯或行人天橋,「例如2008年前特首提議喺旺角區加行人天橋,對我嚟講係浪費公帑。香港要改善嘅係地面問題,例如疏通車流、擴闊行人路,以及提供足夠休憩空間。」換言之,路面需要切合人的需要,而非一味改變人的步行模式,所以磅巷的樓梯值得保留。數年來她還成立了研究資料庫,為中西區樓梯作詳盡記錄,全因香港的樓梯有很多外國沒有的獨特風景。「例如樓梯街有好多人做買賣,有人織鐵絲籃,新年期間會有人將針織裝飾圍喺樓梯扶手。」香港連普通公園也有十多項禁止項目,反而樓梯成為了另類公共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好休閒咁坐喺樓梯、識朋友,又或者吸煙,任何事都喺樓梯間發生。」住在中西區的她,最難忘是樓梯遍佈塗鴉藝術,「香港對塗鴉較寬鬆,可以喺樓梯注入藝術元素而唔使申請。」樓梯,就是如此隨意和變化多端。本月她除了聯同一班藝術家舉辦「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樓梯文獻展覽,更與兩名遊戲設計師Mela Kocher和Stefan Schmidlin合作研發樓梯遊戲「Stair Quest」。玩家只需透過網站連線,去不同的樓梯做任務,例如數樓梯級、拍下樓梯照片、寫下有關樓梯的創作故事等等,再輸入樓梯的基本資料就完成。Mela說:「每條樓梯只要有三個人去過,就已經可以幫到我哋建立資料庫。集齊樓梯資訊後,就可以救出遊戲中嘅龍。」Stefan指靈感來自香港人最愛玩的Pokemon Go:「對象係乜人都可以玩,我哋想藉這個遊戲鼓勵人多啲周圍走。」他們加入遊戲元素,無非希望多點人留意身邊的樓梯,推動城市的步行文化。樓梯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大家平日多走一步,不難發現香港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其實就在我們腳下。
Melissa與兩位遊戲設計師Mela Kocher(左)和Stefan Schmidlin合作研發樓梯遊戲,鼓勵大眾做任務之餘亦協助學術研究。
住在中西區的她,最難忘是香港樓梯遍佈塗鴉,有着特別的藝術風景。
展覽展出了Melissa與一班藝術家對樓梯的研究傑作,相展、中西區平面圖,以及樓梯VR體驗。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6月3日時間:10:00-19:00地點:北角堡壘街18-20號華健大廈地下遊戲網址:
https://quest.stairculture.com/
記者:鍾藹寧攝影:徐振國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81
【專題籽】樓梯之城中西區 3,336條樓梯稱王
1 :
GS(14)@2017-05-27 00:08:08香港有不少隱蔽的樓梯,例如她就曾經發現從摩星嶺30分鐘走到堅尼地城的樓梯。
【專題籽:港情講趣】香港是一個樓梯之城,單是中西區已經有3,336條樓梯,見到都不禁腳軟。不過你又知不知道這些樓梯及其附近的社區都有不少特色,就由對港式樓梯甚有研究、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Melissa Cate Christ帶大家遊走中西區,發掘港式樓梯背後的故事吧!
中西區樓梯附近偶爾會發現不少舊式店舖林立,富有特色,令Melissa愛上香港樓梯。
樓梯捷徑 摩星嶺
港島山多樓梯多,中西區多是一邊街道,一旁已是行人路。Melissa說香港人車路緊貼是比較少見,建築物是沿着樓梯興建正正在馬路旁,令大眾很容易就去到這些地方。當中不少隱蔽的樓梯更可以快速通往不同地方,例如她就曾經發現在摩星嶺30分鐘可以走到堅尼地城的樓梯。
新舊文化衝擊並存,全港之中應該非歌賦街樓梯莫屬。
老舖林立 歌賦街
能通往歌賦街的樓梯隨處可見,想不到這段不足10分鐘路程的街道,竟是不少電影取景勝地之一,Melissa說:「?條街道存在咗好多年,亦有好大變化,例如曾經有過印刷店、紙皮箱工廠,充份體現舊時低下階層嘅生活。?家又有家居店、畫廊,同時有70多年歷史悠久嘅店舖,例如九記牛腩。」新舊文化衝擊並存,全港之中應該非歌賦街樓梯莫屬。
斜坡獨有 維修樓梯
香港山多平地少,有很多未穩固的地和斜坡,渠務署會利用各種技術盡快把洪水引流,又用種植等方法避免山泥傾瀉。Melissa說:「有時去郊外,見到咁多斜山坡同樓梯,不期然會覺得好瘋狂!」下次經過山坡,也許會發現隱蔽的小樓梯。這些為政府人員工作而設的傾斜樓梯級,算得上是香港獨有,下次經過不妨留意一下。
香港山多平地少,設有很多配合政府人員維修工作的維修樓梯,在其他地方鮮有出現。
Melissa在磅巷意外發現很多民間智慧,例如經特別改造的椅子。
民間創意 磅巷椅子
磅巷長200米,是太平山最古老的中式社區。1894年這區曾經發生鼠疫,政府在此興建了首座提供淋浴設備的香港公廁。Melissa亦發現這裏有很多民間智慧,「最特別係有啲椅經過改造,將後腳割走一部份嚟切合樓梯斜度。」不時有數個老人坐在椅子打發時間,放學時間有學生奔走於樓梯之間,整個社區都寧靜帶點活力。
重溫歷史 城皇街遺蹟
要了解香港歷史,不妨到中西區走,城皇街更是表表者。Melissa說城皇街可視為一條被多年來保留下來的遺蹟,「佢完美咁保留咗孫中山嘅歷史,例如佢以前就讀過嘅中央學校。」是次展覽主題「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取自也斯的《形象香港》,這條街的歷史氣氛正好呼應主題,香港的時間永遠在流逝,一直在變。
Melissa認為城皇街完美地保留了孫中山的歷史。
「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展覽日期:即日起至6月3日時間:10:00-19:00地點:北角堡壘街18-20號華健大廈地下
記者:鍾藹寧攝影:徐振國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6/2003348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