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人做的粗重工夫 李兆富

2011-7-21  NM




「自從最低工資立法之後,像清潔、理貨這些粗重工夫,越來越難找人去做。做收銀時薪廿八,做保安又是時薪廿八,做清潔又是時薪廿八。假如今日我要去揀,我也去挑一份不用擔、不用抬、不用日曬雨淋、不用捱更抵夜的工作啦!」

說這句話的朋友,不是財主,也不是什麼大老闆;他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不過是個平凡的打工仔。年輕的時候,他比別人更「抵得諗」,做人做事都想多幾步, 也沒有計較什麼粗重工夫。今天,他已經是一間家品零售連鎖店的店長。「加點薪水吧!不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嗎?工資立法沒有提高工人的收入嗎?」我明知實情 不可能這樣簡單,但姑且問一問,看前線的管理人怎樣處理這個難題。

「當然,你出過百萬年薪,要請那些條條肌肉都鋼筋一樣的健美先生來搬貨都沒有問題。不 過,打開門口做生意,什麼是值得,什麼是不值得,始終有一套客觀標準。搬貨的價值,假若是每小時十五大元,夾硬將工資提高,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加價去抵銷成 本,所以我們便唯有想其他的辦法。」朋友像絕大多數純良的香港人一樣,對政策永遠都是逆來順受。「十隻手指有長短,一班人總有些手腳快,有些比較懶散。

三 個人的工作,現在剩下兩個人去做,每個搬貨工人的平均價值,自然會比以前高。當然,被開除的一個,也就是一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整體的工資水平高了,這 一班被裁出來的人,工作能力卻沒有增加,他們又怎樣跟其他人競爭?

工資立法,結果是什麼,難道支持的政客真的沒有想過?」支持工資立法的政客,很多都沒有 真正管理過一盤生意;像李卓人等工會首領,更加幾十年來都未打過工。秩序被搗亂,本來已經艱難的工人和企業,還要面對種種問題,最終誰會被淘汰?自稱代表 勞工階層,卻叫工人打爛飯碗,工資立法,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工作的人少了,真的應付得來嗎?」支持工資立法的人,所持理據之一,就是工作總要人 做,所以政策不可能同時令大量工人失業。「雖然說工作的流程不可能說要改便改,不過工資立法之前,我們老早就部署調整店內存貨,看看有沒有辦法省下一點理 貨的成本。

長遠來說,做生意的無論如何都要提升營運的效率,不過工資立法,卻加快了這個過程的出現。請人做事的成本越高,我們便要想越多辦法去節省人力成 本。越大的企業,便越多條件去擠出空間以應付新增的成本。要是現在一個經濟衰退的大浪淹過來,那些中小企當中,究竟有多少可以存活下來?」有朝一日,香港 人會懷念那些粗重工作帶來的機會。可惜,屆時市場已經調整過來,失去了的工種,可能永遠也不會在這個地方出現。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3

酌情權引發的管治崩潰 李兆富

2011-7-28  NM




很多人都相信,高薪可以養廉。道理是,提高公務員的機會成本,令他們不會輕易以權謀私。

放眼世界,好像只有華人社會流行高薪養廉的講法。當然,在華人的世界,香港和新加坡兩個城市,偏偏就是公務員待遇最好,貪污問題也最輕。所以,也難怪在我們的政治價值當中,會有這樣獨特的一條。

在香港,高薪養廉的講法,讓官員大條道理去領取遠高於市值的薪酬,當中更包括了一般打工仔享受不到的退休長俸。傳統上,公務員「退休咬長糧」就不應該「下海搵真銀」,這是為了避免他們以公職的影響力來替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梁展文事件之後,公眾就更加關注這個問題。政黨政客和主流媒體,繼續一貫的直線思維,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冷河期」。政府則繼續循文書技工的心態去思考。上星期,公務員事務局宣布,收緊高官離職後轉投私人機構工作的審批過程。

換 言之,政府相信,只要離職的高官多填幾張表格,延後利益的問題便可以解決得到。常識告訴我們,無論高官要再多填幾多張表格,交代幾多資料,又或者冷河期延 長多少,其實都於事無補。難道我們可以禁止高官的親屬去私人企業出任高層嗎?遠的不說了,就在深圳河以北,這種以聘用家屬來回饋官員恩惠的做法,正是有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事作風。誰可以擔保,這種現象不會慢慢的滲透到香港社會?

 

要杜絕以權謀私,用堵塞的方法,既自欺欺人, 也費時失事。 說到底,謀私是人性,權才是制度衍生出來的事物。要改,就改人為的部分。事實上,一直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相對地廉潔,不是因為公務員的待遇好,而是傳統上這 兩個地方,制度內不單存在約束,官員在日常公務亦不會有太多酌情權。所以,就算公務員有權在手的時候,也不是隨便可以將利益轉移,自然沒有什麼延後利益的 問題。香港署一級的高級公務員,不少都有甚大的酌情權。像當年梁展文出任房屋署事務總監的位置,便是一個掌管酌情權的位置。其實政府中人也知道,個別職位 有過大的酌情權,可是改革要面對的阻力,卻是遠超一般人的想像。畢竟,利益被創造出來之後,要拿走便不容易了。所以,良好管治的第一戒律,就是不要因為行 政方便而創造酌情權;再退一步,就是不用管的便不要管,因為規管一出現,自然有人要求特事特辦,再而演變成酌情權。可惜,香港的政治圈,幾乎都是清一色主 張規管、規管再規管的大政府信徒。不過當制度變質腐敗,他們卻統統置身事外。這就是政治的悲哀。正在審議的競爭法,就是這種透過創造酌情權來「方便做事」 的最佳例子。他朝要是競爭委員會鬧出什麼選擇性檢控,又或者競爭委員會要員離職加入大財團等,今天一眾規管啦啦隊,請記住,你們曾經在香港已經變得脆弱的 管治基礎再加添了一道裂縫。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7

沒有負債的香港優勢 李兆富

2011-8-11  NM




香港一直堅守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

上 星期,金融市場非常動盪。先有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八月二日的死線之前,達成共識提高政府的負債上限。另一邊廂,在大西洋的彼岸,歐洲債務危機也蔓延到歐元 區的第三大國意大利。就在美國提高政府負債上限的那一天,意大利國債息率升越六厘,反映市場對意大利政府負債水平的憂慮。結果,臨近週末,終於觸發了一場 全球小股災。真正的大事,卻發生在星期五收市之後。評級機構標普在美國時間星期五傍晚宣布,將美國主權長期評級,由最高的AAA下調到AA+。面對這個史 無前例的降級,香港金管局聲明指「屬市場預期之內」。可是,在週末的幾十個小時,各種猜測已經到處流傳。美國的主權評級被下調,其他由美國政府正式及非正 式擔保的債務,又會怎樣呢?要是這些債務的價格大幅下跌,又會令到多少機構忽然變成資不抵債?在連鎖反應下又會否醞釀成另一次的金融危機?未來的事究竟會 怎樣發展下去,仍然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不過,我們可以從事情發展的軌跡,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過去幾十年,各國政府都學會了用財技去掩飾問題,另一邊廂 則透過舉債來逃避加稅的政治壓力。反正還錢的責任落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來容易的錢花得也疏爽,政府也可以不計成本,凡事都出手干預。結果,因為干預帶來的 扭曲和浪費,加上政府所花的每一分一毫, 最終所有成本,還是要國民埋單找數。法國政治家巴斯夏(Frdric Bastiat)早在一百六十年前,便點出了這次金融危機的教訓:「大政府是個騙局,裡邊的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佔別人的便宜(The state is the great fiction through which everyone endeavors to live at the expense of everyone else)。」環顧天下,沒有負債的香港政府,絕對是難能可貴。回歸之初,香港有好幾年的赤字預算,我們也沒有走借貸這條不歸路。如今看來,香港一直堅守 的保守公共理財方針是錯不了。可惜,巨額盈餘配合一個政治認受先天不足的政府,什麼政治問題,結果都是嘗試用花錢來解決。政府經常開支的幾座大山:教育、 醫療和福利,質素沒有改善,受惠人數也沒有大幅增加,花費金額卻不成比例地飆漲。 另一邊廂,各種奇形怪狀的餿主意,例如什麼關愛基金,數以百億地浪費;大白象如高鐵和機場新跑道,賬單則動輒上千億。當然,過去幾年香港遇上了一個史無前 例的泡沫周期,政府收入豐厚,這些開支都不算得什麼。可是,在未來一段日子,全球經濟一旦陷入緩慢的衰退,香港政府沒有天降的橫財,很難想像怎樣去填補這 些開支缺口。難道香港會放棄多年經營的簡單稅制,變成另一個萬稅之都?又或者我們會走舉債的不歸路,將所造之孽都交付予下一代人去承受?居安思危,尤其在 這動盪的大氣候之下,與其要特區政府做什麼長遠規劃,倒不如回到行之有效的理財原則,保持香港穩健財政和簡單低稅的優勢來得更務實有效。A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73

公屋政治的最新市價:五百億 李兆富

2011-9-8  NM




「樓價貴,租金高,對低下階層的 壓力很大。政府還是多起一點公屋吧!」在香港,恐怕這會是主流的直覺。不過,難道公屋只有萬般好處,就連一點問題也沒有?又或者,公屋、選舉政治和房署龐 大的官僚,已經捆綁在一起成為共同的既得利益,誰也不要妄想改它一分一毫?

 

「受外圍因素影響,私人住宅價格在過去幾年間大 幅上升。有見及此,政府將五幅本來計劃興建私人住宅的地皮,轉作公屋用途,減少私人住宅供應。參照現時市場狀態,估計將會令庫房減少五百億收入。」假若政 府像這樣如實將興建公屋的真正成本披露,民意又會否有所改變?

算到盡的觀點,更有可能遭到輿論聲討。又或者,好像幾年前某些社運首領所講, 公屋居民也有權享受維港景觀。不過殘酷的現實是:五百億,用對方法,本來可以有很大的收效。不過,當五百億代價變成了公屋,我們卻只會讓少數時來運到的家 庭,忽然中了房屋大抽獎。我們實在無謂自欺欺人,事實上不少得到了房屋福利的家庭,收入環境好轉之後,也不會放棄最初得到的福利。對他們來說,公屋是人權 的一部分,是他們應得的,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在濫用公共資源。公屋富戶甚至會說:「既然我們已經在繳交『市值租金』,為什麼我們沒有權繼續享用公屋?」

市 值租金?我相信有很多住板間房的人,不介意付出比所謂『市值租金』更高的價錢,以求即時上樓。公屋有黑市租盤,是公開的秘密。福利,落入不需要的人手上, 就是暴利。

公屋的官僚,從來都沒有嚴格執行已經定了下來的規則;那些整天都要政府什麼都監管、監管再監管的政客,也從來都沒有要求捍衞珍貴 的公屋資源,究竟背後原因是什麼,難道大家還未心知肚明嗎?再講,公義不就是各取所需嗎?既然有公屋富戶,為什麼要香港人犧牲五百億來為政客興建票倉?我 們更加要明白,公屋存在,已經從文化上影響香港的新一代。大學生有理無理都入紙排隊等綠表身份,反映香港價值已經亮了紅燈。

公屋的制度早已 完成歷史任務。退一萬步說,就算今時今日香港仍然需要房屋福利,也沒有理由提供以房委會包辦興建、擁有和管理的公屋。為什麼房屋福利不可以用租金津貼的形 式發放?保守估計,單以這五塊地的五百億用作種子基金,在不影響香港財政水平的前提下,可以為五萬個最有需要的家庭,持續地提供每月約二千元的租津。

當 然,以租金津貼作為福利也有一定的短處,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勝過公屋。至少,現金的福利,不用等幾年的興建期,有需要的人可以即時受惠;而正在領取福利的 人,當環境好轉,福利金額也可以相應下調,符合公義原則,讓更多人受惠。捨棄靈活直接的方法,寧願抱殘守缺,不問成本效益地要求無止境增建公屋,唯一的解 釋,就是政客和官僚才是公屋的最大得益者。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1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 李兆富

2011-9-15  NM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在過 去三年,相信有不少人都曾經提出這個疑問。

「因為人的貪念。」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關乎人性核心的哲學問題,解釋了人世間所有的問題,包括金融災難的成因。最諷刺是,很多人認定了貪念是人性的一部 分,卻又每每要求政府出手,難道他們認為,政客和官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高人,可以超越七情六慾,能人所不能? 再者,就算我們相信貪念是萬惡之源,金融災難既然出現在特定的時空,就應該有其特定的客觀條件。

所謂貪念,正面看只不過是買方想撿便宜貨,賣方希望有個好價錢。低買高賣,既是人的本性,也是市場的邏輯。只要是你情我願,錢貨兩訖,不會得出市場必然出 現破滅性周期的結論。

市場每一刻的價格,其實已經反映了當時所有參與者擁有的資訊。不過,就算有完美的資訊,也沒有人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上帝創造的時空,只讓我們活在當 下;過去的,未來的,我們都無法控制,人的天性,偏偏喜歡預測未來。

買賣加上預測未來,就是投機。原始社會的人,已經會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當交易的對象,由實物變成人為的概念,例如一盤生意、一籃子租約又或者一連串的收 入等,影響着未來價格的變數也越來越多,預測也越困難。

早在古羅馬時代,已經有人公開炒賣政府外判出來的稅收權(Publicani)。根據文獻的記述,羅馬人對這些投機活動還是頗熱衷,權益的價格波幅也不 小。當投機成為了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就會有人想出不同的方法來推測價格的走勢。迷信的羅馬人,預測的方法是求神問卜。今天的投機者,有電腦,有數據,有模 型。唯一不變的是,人始終無法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

古羅馬稅收權的投機活動,隨着帝國版圖擴張而狂熱;但窮兵黷武也埋下了帝國衰亡的伏筆。古羅馬的投機者,無論如何都沒有想過,帝國會崩潰,貨幣會貶值。群 眾集體地高估回報,低估風險,如果再加上槓桿,財富效應令信貸擴張,信貸擴張又加劇投機,這就是典型的市場亢奮。不過,由古至今,只要沒有政府的參與,就 算各種投機泡沫的現象都層出不窮,結果造成的破壞也相對輕微。三百多年前的鬱金香狂熱如是,千禧年前後的科網泡沫亦如是。可是,當政府用集體的財富押上一 注獨贏,納稅人成為了最終擔保人,強迫所有人站在同一邊,結果就是危險的惡性循環。○八金融海嘯和現在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是:泡沫爆破,財富萎縮, 稅收銳減,政府擔保能力也下跌,風險和不明朗因素忽然增加,令價格訊息陷入極度混亂,最終凍結整個金融系統。市場,本來就是有起有落,各種決定,亦有對有 錯。自以為可以預知未來,強行要逆轉周期,才是災難的真正成因。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4

財赤和道德風險 李兆富

2011-9-29  N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環球經濟秩序,第一特點是美元成為各國貨幣都掛鈎的國際貨幣,美國政府亦向世界保證,每 三十五美元可以兌成一安士黃金。一直到七一年尼克遜單方面棄守兌換黃金的承諾,世界才進入流動匯率的年代。

戰後經濟秩序第二特點,就是主張以公共財政來調控經濟周期的凱恩斯學說。當時的政客和學者都深信,戰前大蕭 條的教訓,就是政府要在需求不足時出手,避免經濟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再加上在新貨幣秩序之下,美國政府為 了捍衞美元兌黃金的價值,不可能任意發行鈔票或者擴張信貸,所有經濟調控的操作,唯有依賴公共財政和貿易政 策來進行。戰後美國因為特殊的貨幣發行地位,輕鬆自然地累積起貿易赤字,另一邊廂美國政府開支也不斷增加。 常識告訴我們,雙赤字的現象不可能長久維持。結果,自六○年代初,黃金市場價格漸漸升過保證兌換價。換句話 說,市場是在預期美元終會貶值。六三年,為了刺激經濟鼓勵出口,當時的總統甘迺迪面對正在增長的公共財赤,仍然提出了大幅減稅的措施。這次減稅是美國政治步入宏觀調控文化的轉捩點。由六三年至九三年,三十年間,美國政府只有一年錄得財政盈餘。嚴格來說,最根正苗紅的凱恩斯信徒,也不會主張政府如此毫無節制地去跑赤字預算。事實上,凱恩斯在生時的廿世紀前半葉,世界各國的公共理財主流思想,基本上就是香港一直奉行的八字真言:「量入為出,平衡預算。」

就算在七○年代之前,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有條件去不斷累積赤字。可是隨着固定匯率秩序的崩潰,各國政府的經濟官僚漸漸明白到他們手上多了一件叫做貨幣政策的新工具。最初貨幣政策只不過是透過利率和信貸調控物價。到了八○年代末,貨幣政策漸漸成為政府操控市場經濟的槓桿。再者,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免了微觀經濟政策的種種政治角力,世界各國政府自當紛紛跟風效尤。當全世界都相信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無所不能的時候,歐洲國家也走出了共同貨幣的一步。當時的歐洲精英的主觀願望是,強大的單一貨幣,既有利貿易,而美國也是憑藉這個優勢來支撐近半世紀的單邊增長。可惜歐元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打不響。結果,在道德風險之下,歐洲諸國無節制地進行寬鬆公共財政。一場金融海嘯,才將問題暴露出來。歐洲精英為了保存歐元,竟然不惜擔保打救已經破產成員,條件是各國放棄不合理地寬鬆的公共財政。諷刺的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藥石無靈,政府卻回歸到最原始的稅收和開支的財富再分配。既然經濟災禍都是財赤和道德風險的作孽,我們又怎可能期待政府和央行從天而降做救世主呢?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0

新居屋挑動全民矛盾衝突 李兆富

201-10-20  NM

新居屋,名副其實是樓市的六合彩。少數的新居屋中獎者,在五年後,只要補回購入時的折扣額,便可以在市場自由出售。換言之,假如樓價升,新居屋業主便可以賺到盡。


要知道,土地是特區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沒有記載的資產。事實上,香港可以一邊低稅,另一邊大花筒,就是依賴土地這個終極儲備。新居屋,打爛香港的豬仔錢罌,讓少數中彩者,剝削多數市民的財富。
公義,不就是各取所需嗎?究竟新居屋有何公義可言?誰不需要一筆橫財?新居屋鼓勵僥倖,挑撥市民之間產生妒忌情緒。當一個政府淪落到要製造分化來維持治權,這個地方還可以長治久安嗎?
雖然曾蔭權死口不認新居屋政策是受到北京的壓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發生什麼事。京官王光亞南巡時講了幾句閒話,特區衙門的師爺便慌張起來。本來沒有可以建居屋的土地,忽然間都找到了。之前堅持的所謂原則,一概拋諸腦後。
港人治港,原來是我們一直自欺欺人。最諷刺是,北京以為改變過去百多年殖民地政府的審慎保守,便可以彌補特區政府缺乏認受性的先天缺陷。殊不知,各種政治權宜,反而挑起矛盾。
王光亞和曾蔭權,雙雙拍拍屁股,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坊間已經有傳,舊制的居屋業主質疑為何他們要以出售時的價錢補地價,要求一視同仁讓他們也即時受惠於新的補地價制度。


所 以制定公共政策,最忌是令市民有錯誤的預期。 政府毫不掩飾地以新居屋,將本來沒有能力自置物業的市民推上車,市民也自然預期政府終於負起推人上車的責任。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安樂窩,但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滿足全部人所有的慾望。就算在地多人少的地方,也沒有出現過全民自置物業。全民推上車既然是不 可能完成任務,特區政府的新居屋,總要畫一條線,釐清政府對市民自置物業的既定政策目標。結果,香港又重蹈當年八萬五的覆轍。 如此推演下去,不難看到經過連串轉變之後,特區政府將會越來越深入干預物業市場。歷史告訴我們,每當政府鼓勵出手干預樓市,往往牽連無辜的業主淪為負資 產。事實上,回歸之初雖然有亞洲金融風暴,但真正摧毀了物業市場的一浪,卻是出現在98年政府救市之後。 假若未來經濟環境急速轉壞,又或者按揭利率回升,令這些新居屋六合彩中獎者要是突然負擔不起供樓的責任,政府會撒手不管嗎?如果政府出手打救已經佔盡便宜 的新居屋業主,難道又可以不照顧其他在水深火熱中的業主嗎? 最後,人人都想向政府拿到點什麼,其實卻在互相剝削,社會也自然更加多利益衝突。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99

教育法西斯的魔掌 李兆富

2011-10-27  NM

今天的教育,主宰香港未來幾十年的福祉。
香港教育經過三番四次大煉鋼式的革命,由教育語言到課程內容,結果是制度的缺失越來越嚴重。我所指的不單是大學生的人數,學生的成績,派位得到頭三名志願的學生人數比例等沒有意義的數據。畢竟,這些數據,是用橡筋做的尺,官僚想要拉長縮短,自有他們的方法。


從現象看,參與教育的每個人,由學生到教師,由辦學團體到家長,都感到不由自主,非常痛苦。
官僚操控下的教育制度,所有人都被抹黑成罪人:家長是「怪獸家長」,辦學團體是「校董俱樂部」,教師則是「資歷不足」。
「既然家長、辦學團體和教師都沒有能力去搞好教育,最終的責任當然落在政府身上!」這就是香港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可惜,從客觀的事實看來,正正是這群教育官僚,將香港教育制度一步步逼到崩潰邊緣。
試問,當教師的精力都花在進修和行政,辦學團體永遠地忙碌於應付新政策,教育怎可能搞好?教育官僚的出現,強制辦學團體和教師遠離人性,將教育倒 退成單一標準的倒模量產運作,令孩子變得平庸。家長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着緊自己的兒女,多走一、兩步,卻要默默背負起「怪獸家長」的罪名。


當 然,受最大傷害的,還是孩子。 究竟應該如何撥亂反正,大家其實都心中有數。沒有政府官僚的介入,家長、辦學團體和教師的目標本來就是一致的:教育的意義,在於讓每個孩子的才能得到最充 分的發揮。 校本條例,進一步加劇教育政治化的問題。教育官僚講得好聽,說校本是為了加強管治。現實是,當教育制度由派位到課程到公開試,環環緊扣地被官僚管死了,辦 學團體老早便失去了自主,校本條例再進一步凸顯教育政治化所造成家長、辦學團體和教師的對立。在教育法西斯極權之下,唯一的得益者,就是靠製造矛盾來肯定 存在意義的教育官僚。 教育法西斯極權,反映了香港的政治自由正在急速敗壞。官僚將概念混淆偷換,讓人以為「選舉產生」和「均衡參與」等於民主和政治自由。但是政治自由,最基本 的核心,是國民可以在不受政府威權的狀況下,自由組織結集起來。校本條例就是對自由組織結集的侵害。 事實上,香港其他的民間組織,由教育、社福慈善到醫療,有被邊緣化的,有被收編的,政治化的情況,已經成為了常態。如此下去,香港難免走向全面的法西斯極 權。屆時,不但社會氣氛越來越高壓,孩子也不再有一個自由自主的社會讓他們去發展。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4

醫生霸權 白色恐怖 李兆富

2011-11-03  NM

除非說香港人個個都是骨骼精奇,其他地方的醫生都處理不來,只有港大和中大的醫學院畢業生才懂得照料,否則我實在想不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去反對外地醫生來港執業。


「外 國醫生的水平參差,水準沒有保證。」醫生霸權的代言人,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口邊,用這個藉口去將外國執業醫生來港服務的門檻不斷提高。 不過,「水平參差,水準沒有保證」又何嘗不適用於形容香港的醫生?既然醫療霸權可以要求外國執業醫生考試, 為什麼我們不公道一點,也規定本地醫學院的畢業生,必須經過同一個考試,用一套準則來核准執業資格。再者,為什麼今天已經在香港執業的醫生,又不用考試? 如果考試真的可以汰弱留強,反對外國執業醫生來港服務的醫生霸權,最好親身考試,用行動說明香港的執業醫生的專業水平是如何高超。 「香港的執業醫生都有不斷專業持續進修,不用考試!」醫生霸權可能會這樣回應。


其實世界各地的執業醫生何嘗沒有不 斷專業持續進修?諷刺是,香港各大診所見到那些醫生掛出來的銅牌證書,十居其八九是外國專科醫學院所頒發。究竟外國專科醫學院的證書,對香港醫生的專業水 平有多大的保證?香港的醫生霸權,一邊用外國專科醫學院的銅牌證書自我陶醉,另一邊廂,同一班人卻在排斥貨真價實在外國畢業和執業的醫生。 醫生霸權的雙重標準,不但對不起香港人,也是敗壞了醫生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專業形象,對不起真正忠實誠懇想服務港人的醫生。醫生霸權專橫跋扈,已經到達白色 恐怖的水平。香港醫生的所謂專業,意思指其他非醫生沒有資格說醫生是對是錯,跟常識的理解有點不一樣。所以,任何人士對評論醫生的見解,就是挑戰他們的專 業。幾個月之前,獅子山學會在媒體發表了幾篇支持外國執業醫生來港服務的言論,反駁了兩個醫生霸權代言人的立場。言論刊登不久,獅子山學會和媒體便收到了 律師信。


邏輯上,說個別人士捍衞醫生利益,講法本身並不構成什麼誹謗中傷的意思,除非聽者有意,自己也先入為主地 也相信,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超級豐厚的收入,乃建基於剝削病人。先此聲明,我真心相信,捍衞醫生利益和捍衞港人利益,從來都是同一陣線。讓外國執業醫生來港 服務,不但可減輕前線醫生的工作量,讓前線醫生真正有空間從工作中吸取行醫的經驗。最重要是,外國執業醫生可以帶來新的觀點,衝擊香港白色巨塔中的各大山 頭。或許,這才是醫生霸權最不想見到的結局吧。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0

競爭是觀念的形成 李兆富

2011-11-10  NM

 

「汽水和即食麵供應商企圖操控價格,誰知道背後有沒有受到支配着零售業的地產財團的壓力?當市場出現不完全競爭,政府介入可以令市場運作更完美呀!中學經濟課教科書都這樣講嘛!」支持訂立競爭法的如是說。


要 是競爭法可以神奇地令市場運作得更好,老實講,我也想不到為何我們要堅決反對。不過,事實告訴我們,世界各地的競爭法都被濫用,窒礙推陳出新。難道我們又 可以完全不理會這些事實? 競爭和競爭法的問題,真的那麼難分解嗎?化繁為簡,其實支持立法者認為,競爭就是價格的高低。任何價格現象,他們都可以煞有介事地說成競爭被操控的證據: 當他們見到一件產品,到處都是賣同一個價錢,他們便懷疑背後有合謀定價;當他們見到同一件產品,在不同地方賣,以不同價錢出售,他們又指控是支配了市場的 商人在進行市場分割的壟斷性定價策略。 大家見到這種中學教科書水平的經濟學有多荒謬嗎?不過,要說服這些特區填鴨式教育精英,不能單憑講道理和事實,還要拋書包。


海 耶克在The Meaning of Competition如是說:Competi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opinion... It creates the views people have about what is best and cheapest, and it is because of it that people know at least as much about possi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as they in fact do.(競爭基本上是形成觀念的過程……它讓人們找出他們相信是最好及最便宜的,並因此知道大概在事實上有什麼可能性和機會。) 簡而言之,世界既沒有完全同樣的產品在同一時空出現,人也不可能有無盡的資訊,所以競爭的過程,其實就是用不同的方法,讓人們知道事物的存在。所謂完美市 場價格競爭的構想和分析框架,是捉錯用神。 競爭法的出現,實際是官僚、政客和所謂的學者希望取代資本家,將市場變成他們心目中單調和機械式的規範。競爭法的存在,肯定會扼殺不少可能性的出現。可 惜,這些失去了的機會,永遠都無法計量,我們也永遠都無法知道,競爭法的真正代價是什麼。


汽水和即食麵的個案,歸 納到最基本,其實是貨主和零售商之間的博弈。對貨主來講,大零售商走數風險低一點,散貨能力又高一點,但數期也自然長一點;小鋪的風險雖高,但勝在數期 短。銅板的另一邊,大牌子產品市場有保證,貨主自然多點話事權。雜牌貨難得有人取貨,條件也自然寬鬆一點。 小零售商尋找生存空間的方法,自然會賣多點的雜牌貨,當然有時也會用少許大牌子貨招徠客源。又有時候,雜牌貨漸漸被受落,也變成大牌子。這個過程,不但是 市場競爭,也是在擴闊消費者選擇的過程。要是套用了競爭法的思維,所有零售商無論大小都可以用同一條件拿到大牌子的貨,到最終,人人都在賣同一個牌子的 貨,消費者的選擇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