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達都有個軌跡


基本上,城中每一個富豪發達都有個軌跡、有一個故事,例如鄭裕彤是賣珠寶、李嘉誠賣塑膠花,唯獨是王德輝,外面啲人大部份都不知道他如何發跡的,這些當然我知道,他是.........所以先至有人後被綁架、小甜甜的故事。

Thomas Corley花了五年時間研究177位百萬富翁的生活習慣,結果很震撼!他寫了本書Change your habitsChange your life (Amazon剛剛) 所有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必須從某個地方開始。

從他的研究發現,每天習慣決定你將如何成功或不成功的在生活中,習慣是財富,貧窮,快樂,悲傷,壓力,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良的人際關係,身體健康,或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他們從普通人轉變成有著七位八位財產的成功人士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富有的習慣,他花了五年時間研究........

他們經常閱讀
富人更願意學習,而非娛樂。Corley寫道:“88%的富人每天會至少閱讀30分鐘,內容以自學和自我提升類閱讀為主。大多數人都不會為了娛樂去讀書,富人閱讀是為了獲取知識。Corley發現他們傾向於閱讀三類書:成功人士自傳、個人修養或發展類書籍、歷史類書籍。

他們堅持運動
“76%的富人堅持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包括跑步、短跑、快走、騎自行車等。

有氧運動不僅對身體好,對大腦也有很大幫助,他寫道,有氧運動可以增加神經元(腦細胞),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加體內葡萄糖含量,葡萄糖就是大腦的燃料。大腦獲得的養料越多,發展就會越好,你也會變得更聰明。

他們結識其他成功人士
你會和你常常來往的人一樣成功,Corley寫道,富人總是在尋找目標明確、樂觀熱情、心態積極的人做朋友。

另外也要避免與負能量的人或影響接觸,負面的、消極的批評會讓你離成功的道路越來越遠。


他們追求自己的目標
 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可以讓你產生長期的幸福感,最終轉化為大量的財富。有太多人犯了追逐別人(比如他們父母的)夢想的錯誤,富人則不斷完善自己的目標,堅韌且激情滿滿地追求它們。

激情讓工作更有趣,Corley寫道,激情給你提供克服失敗、錯誤、拒絕的能力、堅持和重心。

他們堅持早起
在寇裡的研究中,一半以上自力更生成為百萬富翁的人士至少在工作時間前三個小時起床。這是對付日常工作突發情況的一種解決策略,比如開會時間太長、路況太堵、要去學校接生病的孩子等等。

這些突發情況會對我們產生心理影響,改變我們的潛意識,最終會讓我們覺得生活已經失控,早晨五點起床,完成你今天工作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這會讓你重新掌控你的生活,給你一種你在主導自己生活的自信感。

他們有多種收入來源
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不會依靠單一的收入來源,他們有多重收入方式。在我的研究中,65%的富人在他們賺得第一筆百萬美元之前,已經有至少三種收入來源了。額外的收入包括房地產租賃、股市投資、副業的部分所有權等。


他們有自己的導師
找到自己的導師可以更快積聚財富成功的導師不僅僅是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指導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可以定期地活躍在你的成功道路上。他們與你分享有價值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要麼來自於他們的導師,或是來自於曾經失敗的打擊。


他們有著積極的人生態度
只有當你有積極的精神態度時,你才能獲得長期的成功。問題在於,大部分人無法確定他們的想法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他解釋道:如果你停下來聽聽自己的思想,感受它們的存在,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想法都是消極的。但只有當你強迫自己去看清內心時,你才會意識到這些消極思想的存在。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是最關鍵的。

他們不從眾
我們總是希望融入到社會中,適應這個社會,並成為其中一部分,因此我們總會盡力不讓自己過於突出。但是,無法讓自己與他人區分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

成功人士創造自己的圈子,並把他人拉進來,他說:你需要讓自己突出,然後創造你自己的圈子,讓別人來加入你。

他們幫助其他人成功
説明其他人追逐目標和夢想並獲得成功,這也可以讓你從中受益。如果沒有其他成功人士,那麼成功也是很難定義的。如果想要成功,最好的方式是首先説明其他人。

但是,你不應該給所有人都提供幫助,你只應該幫助那些樂觀的、有明確目標的、積極的、追逐夢想的人。

他們每天花15-30分鐘時間思考
思考是他們成功的關鍵。富人傾向於在早晨獨立思考至少15分鐘。他們每天早頭腦中思考很多事情,他解釋道,話題既包括事業和財務,也包括健康和慈善。

他們經常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怎麼做才能賺更多錢?我的工作讓我開心嗎?我鍛煉時間足夠嗎?我還可以參與哪些慈善活動?

他們尋求回饋
因為害怕批評,所以我們很少向他人尋求回饋但是,回饋是瞭解做事正確與否的關鍵。回饋幫助你瞭解自己是否仍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回饋是批評,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是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元素。


此外,回饋可以讓你改變重心,體驗新的事業或道路。正如所說:回饋中提供給你的資訊,讓你可以在任意企業中獲得成功。

Business Insider
原文13 habits of self-made millionaires, from a man who spent 5 years studying rich peop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69

原來,雷軍的心中也有個網紅“夢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804.html

雷軍25日晚獨自完成了小米史上第一場純直播:發布小米首款無人機。整個過程歷時1個多小時,據雷軍在直播中表示,僅僅在小米平臺上,同時在線人數最多時逼近50萬人,導致直播後半段頻頻卡殼。“忍受”一個多小時後,記者的最大感觸是,這款無人機也許要比它的直播技術好一點。

為“網紅”捏把汗

正常發布會比原定的7點開始晚了半小時,7點30分才見到雷軍出現在屏幕前。除了小米官方平臺以外,愛奇藝、優酷等十幾個網絡平臺也對小米的史上首場直播發布進行了同步直播。

雷軍直播開場並沒有直奔主題“無人機”,而是表示:“手機直播這一偉大的時代來臨了。這種方式以全新的互動形式,動員企業家也來玩一玩。”他提到,Facebook在上個月的開發者大會上提出了為開發者打造一個直播平臺的想法。紮克伯格當時表示,視頻直播將是互聯網社交未來的一大趨勢。雷軍也毫不掩飾自己成為“網紅”的想法,雷軍表示:“紮克伯格說,直播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其實我也是這麽認為的。我自己就想成為網紅。”

從直播來看,雷軍應該算是幾乎沒有任何電視經驗。整場發布會下來,對於產品的介紹過於簡單而瑣碎,與觀眾的互動也顯得沒有任何內涵。雷軍自己也自嘲道:“現在的人也是很無聊,越是無聊的內容反而越能吸引人看。”他還以彈幕嗶哩嗶哩為例。

不過,雷軍發布的這款小米無人機或許能為小米未來進行其它領域的直播提供捷徑。

“上帝的視野看世界”

小米無人機最大的亮點應該要算是它的4K高清攝像頭了。這款攝像頭使用的是美國安霸專業運動圖像處理器和索尼1240萬像素背照式圖像傳感器。視頻最大分辨率能達到3840x2160p/30fps,並能實現2公里高清實時圖傳。4K版本將於今年7月進行公測。同時,還配備了高靈敏度3D增穩雲臺,三軸機械防抖,讓畫質更有保障。雷軍對這款無人機的定義就是“高品質影像,用上帝的視野看世界。”

小米無人機4K版售價2999元,比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3999元低了足足1000元。另有1080P版供選擇,1080P版5月26日正式在小米米家商城開始眾籌,售價2499元。據悉,小米無人機內置5100mAh電池(LG/Grepow電芯),電池可拆卸,也支持單獨購買備用電池,單塊電池續航時間27分鐘。

其它功能方面,小米無人機支持一鍵自動起飛/降落、一鍵自動返航、自動懸停、指點飛行、航線規劃、繞點飛行、電量實時監測、電量不足提醒返航、以及禁飛區邊緣自動懸停等多種功能。

小米為什麽要把無人機做那麽便宜?雷軍表示:“大家都知道小米不會做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太貴了。我們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好科技產品,而且要把它做便宜了,無人機也一樣。我們不想讓他成為只有土豪能玩的玩具。”

據雷軍介紹,這款無人機是由一支130人的擁有國際化背景的研發團隊歷時兩年半時間,期間經過三次大的改版,才最終呈現出目前這個樣子的。這款被命名為“蜻蜓”的無人機,靈感就是來自與蜻蜓的形狀。

在直播中,還有眾多網友詢問小米是否會做單反相機、小米筆記本等問題,雷軍表示,目前小米是否在做單反或者筆記本還需要保密。他還表示,小米不會做房地產,目前也還沒有做汽車的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62

剛融到6億美金的滴滴有個神秘的變現部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4/156496.shtml

剛融到6億美金的滴滴有個神秘的變現部門
王琳 王琳

剛融到6億美金的滴滴有個神秘的變現部門

曾燒了近百億美元的滴滴今年要盈利了,它怎麽做到?

整理|王琳

今天,滴滴宣布獲得中國人壽6億美元投資,這距離5月13號滴滴宣布獲得蘋果10億美元戰略投資剛滿1個月。

滴滴的融資能力跟Uber一樣強悍,這已不用懷疑。但其實它的賺錢能力也很強悍。據滴滴COO柳青近期接受外媒采訪時透露,滴滴已在中國200個城市賺錢了,今年滴滴也將實現整體盈利。柳青那麽有信心,原因之一是她手下有一個神秘的變現部門——滴滴商用事業部。

以下內容摘自《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一書,是滴滴出行副總裁、商業事業部總經理朱磊接受該書主編、“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張曉峰采訪的內容,這是滴滴這家出行巨頭首次大規模地披露如何賺錢的秘密。

神秘的變現部門

滴滴商業事業部核心定位基於一個思路,如何將出行場景中的商業需求免費化,形成平臺的服務優勢,通過增值服務建立商業模式。試駕、廣告、汽車電商是目前正在嘗試的商業化項目。商業事業部的定位是基於公司資源與業務場景進行商業化探索。

互聯網的主流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廣告、遊戲、交易以及以交易為核心帶來的增值服務。其中,廣告是最基礎的盈利模式,任何一個高活躍的平臺本身都具備良好的廣告價值。傳統廣告可以一分為二:線下廣告與線上廣告。從最初的線下展現,到線上按曝光、按效果付費,廣告的形式在不斷突破。

滴滴平臺的出現為廣告的新變革帶來了機會。這也是我們目前在探索的方向:體驗式營銷。廣告行業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局限於單方面的信息傳達、灌輸,與用戶的交互、溝通存在天然瓶頸。而突破這一瓶頸的,最典型案例來自於蘋果體驗店的形式,用戶可以當面試用體驗,然後做決定,營銷的核心變為體驗,在商業上大獲成功。

而出行本身是一種服務,滴滴平臺天然帶著觸達終端用戶的基因。因此,我們將會以滴滴出行服務為基礎,逐步構建體驗式營銷的機制。將信息、體驗打造為營銷的核心,用戶更精準,感受更直接。同時創造性地將線上線下完美連動起來,打造最立體的整合營銷方案。

商業場景考慮的另外一個維度則是如何服務於與出行最相關的一個行業——汽車產業。眾所周知,汽車是工業時代的集大成者,是消費鏈條的明珠。中國的汽車產業在2004年到2014年經歷了10年黃金發展期。參與其中的廠商、經銷商、4S店、消費者、汽車媒體已經逐步形成固化模式,行業相對傳統。2015年以來,汽車產業逐步開始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汽車整體銷量增長進入停滯期,另一方面新型技術開始崛起,電動汽車、無人駕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對於滴滴而言,出行本身與汽車產業就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因此,我們一直都在思索合適的定位與切入點,來助力大變革時期的汽車產業升級。這也就是我們逐步推出試駕、電商等相關產品的原因。我們希望基於滴滴的運力調度與服務優勢,首先在汽車行業推出試駕服務,來幫助行業提升運營效率與用戶體驗;然後基於良好的用戶場景,與廠商、4S店聯動,合作電商業務,打造交易閉環與增值服務,共同促進產業升級。

當汽車的垂直產業鏈逐步成熟的時候,我們的服務化思路是否可以延續汽車產業的思路,擴充到更多行業,這是未來對整個商業模式思考的核心話題。

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銷售市場的互聯網化產品大致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媒體資訊類的產品,以門戶網站、垂直新聞網站為代表;第二類是社區類產品,以論壇、口碑類產品為代表;第三類就是電商類產品,以交易為核心打造服務。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的幾種場景是非常傳統的信息交互形式,消費者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用戶只能從官方渠道獲取官方信息與服務,對比一下其他互聯網服務的信息爆炸,這里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簡單來說,就是能否由真實車主來提供信息、提供試駕服務,能否由車主提供交易的真實信息與服務渠道;能否沿用分享經濟的精髓,平臺充分將信息與服務等社會資源平等分享,將B端的運營效率與C端的用戶體驗同時提升。這樣,在信息決策、試駕服務、數據服務、交易閉環等多個維度,逐步構建起良性的商業場景,最終幫助用戶與商戶之間形成更加有效、真實的聯動,促進產業的消費升級。

解決信息對稱的問題

滴滴本身具備工具屬性的產品基因。用戶已經形成習慣用滴滴來叫一個用車服務。工具屬性強的產品通常在用戶的停留時間上存在困難,因為工具屬性希望用戶用完即走,高效快速。用戶場景則需要構建用戶黏度與屬性,這個是我們需要克服的難題。

汽車行業之前的信息傳遞主要依賴媒體,主要渠道包含線下廣告、線上資訊、論壇等形式。核心文化與理念由編輯文化傳達,側重於專業、官方、包裝。而這種傳遞方式在越來越講究個性化、真實性、服務性的今天,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多層面需求。

這個市場長期存在卻又被壓抑的需求,恰恰是滴滴平臺具有的天然優勢,可以很好地解決。滴滴平臺有過億車主與真實用戶,我們做過統計,滴滴平臺覆蓋的主流車主人群年齡分布主要在20~45歲,這部分用戶互聯網接受程度相對較高,同時代表了社會的主流消費人群。而滴滴平臺的車型覆蓋度涵蓋中國市場所有車型的85%左右。

過億車主與85%以上的車型覆蓋度,奠定了滴滴的數據價值基礎,這對於產生真實信息輔助決策具有深遠意義。我們可以回溯一下汽車產業的當前現狀,消費者在多方媒體獲得的信息非常不透明,無法把控真實的成交價格。去實體店詢價的時候,無論價格多少,消費者心中總是忐忑,總有被騙的感覺,不透明就不信任。而實際情況,我們調查發現,經銷商層面並沒有因為價格的不透明獲利,更多時候,經銷商層面的銷售價格已經非常接近於成本價格,甚至處於虧損狀態。用戶在乎的價格體系、評價體系並沒有建設起來。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說是非常不健康的狀態。我們期待借助於平臺車主與真實用戶的力量,首先填補這個市場空白,與傳統媒體形成優勢互補,解決信息決策的問題。

上門試駕是門好生意

試駕這個產品也是非常有意思,它們在傳統4S店已經存在了很多年。滴滴推出了上門試駕,調度用戶資源來做這個事情。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傳統試駕存在的一些問題。

從用戶角度,對於購車決策來講,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車的試駕駕乘體驗。這在過去只能依賴於4S店的試駕車,且不談車型不全的問題,經常面臨的情況是,預約試駕車需要排隊等待一兩周的時間。而即使預約上,試駕體驗也非常不好,轉一兩圈就回來,銷售人員的主導性太強。也就是說,消費決策的關鍵一環體驗效果在整個購買鏈條中被嚴重忽略了。

從廠商與經銷商的角度,廠商任何一個車型生產出來,都需要經銷商采購大批試駕車,到店以後面臨人員、車輛、保養維修等一系列成本,這部分成本需要廠商與4S店共同承擔。但是實際效果並不好,大部分試駕車運營效率極低,峰谷現象明顯,周末約不著,平時沒人約。因此,如何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是最關鍵的訴求。

我們預算過僅試駕本身的市場,國內一年大概是在60億元到100億元人民幣。這里並不包含額外的營銷類活動。

滴滴切入來做試駕本身具備很好的優勢。首先是平臺屬性延續,滴滴本身是一個出行平臺,用戶已經非常習慣用滴滴來預約用車服務。對於用戶來說,能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進行試駕,極大優化了用戶體驗。由於試駕車主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真實用戶,這里可以貢獻出大量的用戶價值。對於用戶來說,是很大的額外收益。對於廠商、經銷商來說,可以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將大量的試駕體驗訴求放在滴滴的平臺上進行,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接觸用戶的數量與範圍卻在大幅提高。另外,基於平臺的跨區域調度,廠商可以輕松在任何區域內靈活調度,滿足各種活動與營銷訴求。

再講一下滴滴的成本優勢,滴滴能開發出巨大場景與優勢,還能夠為電商帶來精準的價值。因為滴滴具備非常強的平臺調度能力,運用全平臺的優勢可以把運營成本降到最低,流量成本降到最低。別的平臺也曾做過類似的試駕平臺,但是效果很不好,原因是沒有平臺優勢、沒有流量,用戶不可能僅為了一次試駕還要下載一個App,而運營成本又非常高,所以這件事只能滴滴來做。

當上門試駕形成常態以後,可以形成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例如,可以與經銷商形成聯動效應,用戶可以免費試駕去4S店;廠商可以指定試駕車的目前人群,如政府公務員、外企員工等各色群體。這樣使得營銷與體驗的價值更加聚焦。

滴滴試駕2015年11月7日上線,到2016年2月已覆蓋100萬車主,訂單量突破300萬單。

汽車數據服務

到目前數據服務的價值還處於非常被低估的階段,在國內只有咨詢公司能提供極少量的數據服務報告給廠商。但是廠商每年在研發環節、市場銷售環節、售後環節都要付出巨大的調研費用,整個市場規模至少幾十個億。因為原來沒有滴滴這樣的平臺進行大規模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這個調研市場就被零星片面的數據分析占領,效果非常不好。一旦滴滴把這個模式運營起來,可以向廠商提供在大量、全面的數據收集基礎上進行分析的報告,這樣的數據報告未來會釋放很高的價值。

整個汽車行業里,滴滴可以提供出車主數據、車輛使用數據、消費數據、用戶數據等多維度分析。廠商以前要全國各個城市各個區域的銷售數據、用戶使用情況、品牌占有率、單車使用成本、汽車使用效率,只能靠調研問卷或者人力的方式去處理,能處理的數據量級根本不能滿足需求。現在滴滴掌握的數據,能夠分析出市場多維度的實際情況,能夠影響上下遊產業鏈,蘊含著非常大的實際指導意義。

我個人覺得大數據不存在全行業的概念,大數據的應用一定與行業或者場景深度結合時才能迸發出巨大的用戶價值以及商業價值。我們將專註於汽車行業、出行行業的深度挖掘,探索行業數據的商業變現。

交易服務

商業的最終形態還是圍繞交易在進行。深入產業以後,我們自然也會向交易靠攏,對每個行業來說,這都是一個存在已久的利益鏈、交易場景錯綜複雜的局面。滴滴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與行業各方形成互補。市場格局的劃分依賴於各家優勢競爭力的發揮,我們的優勢在於用戶、平臺、數據、服務化管控能力,因此在交易切入的環節,我們需要做的是貢獻自己的核心優勢,與廠商、經銷商能夠形成有機良性的合作模式,將汽車電商穩步推進起來,在未來能優化用戶體驗與消費結構,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本文大部分內容摘自《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

640

著者:程維,柳青 等

主編:張曉峰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訪談采編:張曉峰、楊子

滴滴 變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198

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忘掉它,有個新法子對付中國

隨著是否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ES)的最後時間臨近,歐盟著急了。

長久以來,歐盟對己方勝算有限心知肚明,於是選擇閃躲,並迂回包抄——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一份呈交給歐洲議會的內部報告顯示,即便是德國最權威的經濟研究所,也沒有能力證明“中國低成本優勢或傾銷行為”真的確鑿存在。

“需要進一步經濟分析。”位於慕尼黑的IFO經濟研究所在這份報告中寫道。

不過,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上周訪華期間卻公開表示,“鋼鐵產能過剩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之間是有聯系的。當然這兩個問題可以分開,但是目前在歐洲的情緒是,這兩個事件要放在一起來考慮。”

歐盟表示,要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以7月20日歐盟所釋放的信息來看,歐盟此次也正是將對反傾銷措施改革的重點聯系放在了同“政府幹預程度”方面;與以往不同的是,為應對其國際義務,歐盟計劃取消市場經濟和非市場經濟地位之間的界限。

歐盟究竟為何在表示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承諾的同時,又改革貿易保護工具呢?當被問及此舉是否意味著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時,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於爾基·卡泰寧在7月20日的記者會上提醒,“最好把這個概念(市場經濟地位)忘掉。”

“歐盟決意使用全新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問題。”卡泰寧表示,這一全新方式將確保在未來,當歐盟企業在面對中國產品的傾銷和補貼爭議時,具有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

在《第一次財經日報》采訪中,眾多歐盟法律與經濟界學者紛紛直指,歐盟落後產業沈屙當除。然而,歐盟機構內部多層次的政治訴求,使得原本並不複雜的國際承諾,變得面目全非。

市場經濟國家?最好把它忘掉

歐盟指出,這一全新措施也意味著將消除現存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正如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所指出的,對於歐盟而言,具有象征性重要性的“市場經濟地位”背後,真正重要的是歐盟的反傾銷措施。

IFO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指出了在這一問題上歐洲部分群體為何要“夾帶私貨”: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伴隨著歐盟祭出新招釋放的信息有限,有三點謎團亟需厘清:第一,即便消除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考慮到在WTO框架下允許“特殊市場情況”等做法,再加上歐盟在歷史上同俄羅斯的交手情況,有可能令其對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程度大打折扣?其二,何為與目前等級相同的保護措施?其三,亦是更重要的,歐盟所勾勒的全面改革和更新貿易保護工具的計劃,能否在2016年12月之前得到歐盟各成員國的支持?

在最後一個問題上,歐盟自2014年以來就陷入了分化與僵局,雖然在今年法德罕見聯手,膽其結果仍不容樂觀。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布魯塞爾合夥人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位倡導自由貿易國家的代表甚至這樣說,‘如果結果是把整個(歐盟)貿易保護措施搞得一塌糊塗的話,我們寧願看到中國沒拿到市場經濟地位,即便這違反WTO法。”

不像美國公開“翻底牌”拒絕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為何“扭扭捏捏”采取既不承認也不否認的模糊立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在7月14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貨幣貿易理事會正式會議上,當中方提醒各方《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下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規定將在2016年12月11日到期後,美中雙方曾展開激烈辯論。

美方在應答中首次陳述了兩條為何拒絕自動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首先,《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並不要求各成員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入世議定書》中寫得十分清楚,市場經濟地位完全基於評估“既成事實”,並要考慮每個成員的國內規則。

具體而言,《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ii)規定,只有一個成員的國內法能夠確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那麽第15條(a)才會全部到期。這不同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 (ii)的到期。因此,該規定到期不能自動要求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

美方還表示,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尚未達到期望,特別是在如鋼鐵、鋁等行業,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供大於求等問題。

中方代表駁斥道,那些在到期日之後仍使用上述替代國做法的國家將違反《WTO反傾銷協議》,且這一問題跟過剩產能問題毫無關系。

然而歐盟無法理直氣壯。歐盟存在著在法律和國際聲譽雙方面的考慮,特別是前者構成了歐盟的軟肋。

歐盟方面有多位學者先後指出,這同第15條中“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這一重要規定有關。實際上,在簽署該協議時,歐盟並沒有在國內法中對市場經濟標準有定義。但在美國,“非市場經濟國家”一詞最早已經出現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對反傾銷的規定中,該法還制定了判定一國是否屬於“市場經濟國家”的6項標準。

顧德明在最近一期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歐洲利益》報告中直接指出,歐盟需要跳出自己的法律陷阱。

顧德明表示,《中國入世議定書》將中國或任何國家是否應被當作市場經濟對待,留給了WTO國家的國內法裁決。

”然而,在2001年簽署該《議定書》時,那些在國內法中沒有對如何決定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立法的國家,在該《議定書》到期後,對於來自中國的法律行動將很脆弱。”他指出。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在反傾銷措施方面不存在立法,僅憑行政機構就可以做出決定。這意味著即便在該議定書到期後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方也無法在WTO就該國的立法進行起訴。顧德明指出,譬如美國的行政機構,其政府就有權可對此進行裁決。

顧德明寫道,“如果到12月11日歐盟不采取任何措施更改其立法,中國可以通過WTO上訴機制對歐盟進行起訴。”換而言之,歐盟把自己置於一個“做了也麻煩,不做也麻煩”的境地之中。

安東尼尼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包括歐盟內部法律服務機構也都同意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這一條應當在2016年12月11日過期。

其次,如果“玩曖昧”使用拖延戰術,這將有損歐盟在遵守國際法方面的聲譽。

顧德明指出,如果歐盟違反了國際法,就不要想讓其他人再尊重國際法,這很重要。“如果歐盟未能遵守,將被指責為是偽君子或者秉持雙重標準。”

揭秘歐盟反傾銷措施改革

顧德明指出,在兩難境地之中,歐盟唯有全面改革歐盟的貿易防禦工具,在不歧視中國的條件之下,保護歐洲廠商,並在同期試圖同中方達成共識,避免中方在WTO起訴歐盟。

此前,法德罕見聯手,在今年5月共同推出一份改善歐盟貿易防禦工具的提議,提出自2014年歐盟貿易防禦工具改革就停滯不前,目前為了應對中方在鋼鐵領域的傾銷行為,有必要盡快對此貿易防禦工具進行改革。

當下,在反傾銷案件中,歐盟有兩個名單,將各國分為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然而,並不是所謂處於市場經濟體名單之中就不會被當作非市場經濟體對待,反之亦然。

最著名的反例就是俄羅斯。

在2002年,盡管歐盟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是歐盟修訂了反傾銷法中的“特殊市場狀況”條款,在其中做出“人為低價”規定,即只要在被調查國中發現存在“人為低價”,就在該反傾銷個案中仍使用替代國標準。這一條款以及其他一些限制,實則令“市場經濟地位”為俄羅斯帶來的優勢縮水。

實際上,根據IFO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市場經濟體時,亦存在兩種形式:市場經濟待遇(market economy treatment),以及調整後的正常價值(Normal Value)待遇,後者產品的價格將由代表性市場的價格構成(意即被當成非市場經濟國家)。

同時,在反傾銷案件中,當歐盟將一個國家視為非市場經濟體時,則存在著三種形式:使用替代國計算方式的非市場經濟體待遇;市場經濟待遇;或者“單獨待遇”(Individual Treatment, “IT”)。

這份報告的主要撰寫者IFO外貿中心副主任亞爾森(Erdal Yalcin)就解釋道,由於歐盟反傾銷措施中存在著上述設定,即便在中國沒有得到市場經濟地位的時候,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特別是當歐盟將他們當作傾銷企業,而這些企業選擇同歐盟合作的時候。

在IFO經濟研究所的實際計算中,無論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了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7%,得到單獨待遇的稅率是30%,得到非市場經濟待遇的稅率是42%。

因此該研究所指出,中國在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後,即取消了替代國做法之後,並不一定會像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反傾銷案件中得到大幅度的稅率減免,這實際上還是同中國的企業屆時將多大競爭力有關。

由於是否得到市場經濟待遇同政府幹預相關,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無論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一個企業是否得到何種待遇,將取決於該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證明其出口銷售不受政府控制。

譬如在目前的定義下,如獲得了“單獨待遇”,歐盟就將使用公司實際的出口價格和根據替代國計算的正常價值來計算傾銷幅度。

此次,歐盟正式承諾將在該問題上遵守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之下的國際承諾,另一方面歐盟也決定為維持“一個強有力的貿易保護系統”,在不久之後出臺新計劃,采取新的方法計算傾銷傾向和補貼幅度。

具體而言,歐盟宣稱,其未來有權決定,產能過剩或是國家幹預是否造成市場扭曲,造成難以對該產品的國內價格或是生產成本進行比較。

歐盟方面並指出,這一新措施並不針對中國,而是適用於任何WTO成員。

歐盟如引入適用於任意第三國的新計算方式,這意味著上述兩大名單將不再奏效,此次歐盟方面也證實將“消除現有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

歐盟可以如願以償麽?

歐盟將調整貿易保護工具,以適應產能過剩的現實。

不過通過多份報告可以清晰看出,所謂中歐之間的反傾銷爭端並不廣泛,且僅僅集中在幾個特定領域和特定國家之中。

在爭端出現的領域方面,在化學產品和金屬制品領域反傾銷案件十分集中;而反傾銷爭端較為集中的國家方面,又以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為主。

亞爾森指出,中國對歐洲出口的3500億歐元產品中,只有2%的產品同反傾銷措施相關,歐盟需要向前看。“在過去,鋼鐵和化學產品曾支撐了歐盟經濟,然而在未來,應當是高科技產品。歐盟在這方面比中國更有競爭力。”

如歐盟為保護上述特定領域而修改相關貿易保護措施,一種方式是,可以在特殊領域得到特別待遇的同時,允許其他領域得到市場經濟待遇。

不過,亞爾森擔憂的是,WTO在法律框架內,此前並未有過類似先例。

盡管在修改貿易保護措施本身,歐盟是積極的推動者。但在實際中,由於對於自由貿易的看法不同,各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看法呈現兩極對立趨勢。安東尼尼認為,在歐盟內部,希望歐盟委員會拿出措施的國家,同傳統上更加懷疑貿易保護措施的國家(英國等)之間已陷入僵局。

譬如,歐盟希望在廢除替代國價格做法後,仍能保留高反傾銷稅的可能性。為此在過去的半年中,歐盟一直試圖廢除“從低征稅規則”。

在廢除了這一限制,歐盟可以立即謀求更高的懲罰性關稅。

“如果從低征稅規則被廢除,簡單來講,歐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征收更高關稅。”惠譽信用評級機構的高級主管彼得·阿奇博爾德認為,“在歐洲,反傾銷稅平均水平低於50%,而在美國相同稅種遠遠超過了200%。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美國國內鋼鐵價格的上漲。”

但是在英國,即便是在國內出現鋼鐵產能過剩、工人下崗的情況下,還是堅持反對歐盟廢除上述“從低征稅規則”原則,且英國有權一票否決。

此前英方多名高官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英國在2年內仍是歐盟成員國,仍在包括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問題上有發言權,且英國支持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03

谷歌有個職位叫“產品倫理設計師”,任務是減少你刷手機的次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9/158026.shtml

谷歌有個職位叫“產品倫理設計師”,任務是減少你刷手機的次數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谷歌有個職位叫“產品倫理設計師”,任務是減少你刷手機的次數

技術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面。

文章授權轉載自峰瑞資本公眾號(ID:freesvc)

技術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正是我們最脆弱的一面。

“社交媒體似乎帶來了更好的人際溝通,實際上卻讓人們更加孤立。”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 · 特克爾如是解讀互聯網時代下的孤獨。

去年 11 月,18 歲的 Instagram 網紅 Essena O’Neill 宣布退出社交網絡,因為她所營造的網絡形象已經讓她失去了自己。在此之前,她憑借費盡周折拍攝,經由美顏 App 和濾鏡修飾的美圖,享受著 57 萬 Instagram 粉絲的贊美和追捧。

最近,Google 設計倫理學家 Tristan Harris 用一篇長文解釋了人心理上的弱點如何被產品設計師利用,以達到掌控人的註意力的目的。Harris 總結了科技 “劫持” 人類心智 10 宗罪。換個角度,這篇能給每天為用戶活躍度和用戶留存而心力交瘁的產品經理帶來啟發,用作者的話 “一旦你掌握這個要點,‘操縱’ 用戶就像彈琴一樣優雅簡單。”

(文末的福利,一定是讀完了全文的人才能享受 = =)

科技如何劫持你的心智——聽一位魔術師和谷歌產品倫理學家怎麽說

作者 / Tristan Harris      

來源 / Medium

我對科技如何操縱人的心理弱點十分了解,這也是為什麽我花了 3 年時間研究如何利用產品設計使 Google 的 10 億用戶不被技術綁架。

使用科技產品時,我們總是看到它為我們帶來的好處。但我想告訴你的是,這些產品也給我們帶來了負面影響。

科學技術如何利用人們的思維缺陷?

魔術師的職業習慣讓我形成了這種思維方式。魔術師觀察人們的感觀盲點和局限性,並加以利用,這讓他們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時候完成一個令人驚嘆的魔術。一旦你掌握了這個要點,操縱人們就像是彈琴一樣簡單。

1

▲ 這是我在母親生日派對上的表演。

產品設計師對用戶行為的影響亦是如此。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你的心理弱點來操縱你的註意力。

讓我來告訴你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 綁架方式 1 /控制了選項菜單,就控制了選擇

2

西方文化是基於個體選擇與自由的理想主義的。成百上千的人拼命捍衛自由選擇的權利,卻忽略了其實所有的選項都出自於選項欄,這份選項欄是由上層壟斷制定的,因此我們無法參與,也不能改變選項。

這恰恰是魔術師的魔力。他們先建造一個特定的選項欄,然後給人們創造出能夠自由選擇的假象,所以無論你選擇什麽,他們都會贏。這個道理的重要性再怎麽強調都不為過。

當被給到一份選項菜單的時候,人們很少會問:

什麽不在這份菜單上?

我能選擇的是這些,而不是另一些?

給出這份選項菜單的人,有些什麽目的?

這些選項滿足我的原始需求嗎?還是分散了我的註意力?(例如:一排令人眼花繚亂的牙膏供你選擇)

3

▲ 你的牙膏用完了,這一份選項菜單是否有益於你的需求?

想象一下,你在一個星期二的晚上和朋友出去聚會,想和朋友們繼續聊天。於是你打開 Yelp(大眾點評的美國版)找到一排附近推薦的酒吧。你和朋友們擠在手機屏幕前比較哪個酒吧更好一點。你們仔細查看每家酒吧的照片,在眾多雞尾酒中比較。那麽,這份選項菜單是否滿足你們聚在一起的原始訴求呢?

Yelp 通過這份菜單選項,用 “哪個酒吧的雞尾酒照片更漂亮” 這個問題替代了你和朋友們最初的問題——“去哪里繼續聊天?”

而且,你們陷入了 “Yelp 提供了所有選擇” 的假象。低頭看手機時,你們沒有註意到街對過的公園有個正在演奏的樂隊,也錯過了街道另一邊提供可麗餅和咖啡的線下活動。

4

▲ Yelp 很巧妙的將你們的需求 “去哪里繼續聊天” 轉變成酒吧雞尾酒的照片對比。

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活動、旅遊、朋友、約會、找工作),技術能夠給我們提供的信息越多,我們越會產生這種假象:手機給我們的選擇提供了最強大最有效的支持。真的是這樣嗎?

“最強大” 的菜單不同於選擇最多的菜單。當我們盲目地關註被給予的菜單,會很容易忽視它們的差異。

“誰今晚有空出來” 變成了最近曾跟我聯系的名單列表。

“最近世界上發生了什麽” 變成了一系列的消息更新。

“誰目前單身,希望約會” 變成了一堆在 Tinder(美國陌生人交友軟件、探探原型) 上可以劃來劃去的照片(而不是與朋友參加當地活動,或是前去城市冒險)。

“我要回這封郵件” 變成了要用鍵盤敲打出來的回複(而不是與人真正有效的溝通)。

5

▲ 所有的用戶界面都是選項菜單。如果你的郵件客戶端提供回複建議,而不只是問你“你想怎樣回複”,會怎麽樣呢?(設計源自 Tristan Harris)

當我們在清晨醒來,翻出手機看到一系列的消息通知——這便是 “早起醒來” 看到的 “從昨晚開始我所錯過的所有事情”。

6

▲ 清晨起床看到的一串消息列表,這份列表究竟有多強大?它真的反應了我們所關心的內容嗎?

通過陳列選項菜單,科技操縱了我們對待選擇的方式,而且不斷用新的選擇去更新這份列表。我們越仔細地查看那些提供給我們的選項,我們越會發現其實這些選項與我們的真實需求並不相關。

/ 綁架方式 2 /將老虎機放進 10 億個口袋

如果你是一個應用程序,怎樣讓用戶對你上癮?答案是,變成一個老虎機。

每個用戶每天平均查看手機 150 次。我們為什麽會這樣做?這是 150 個有意識的選擇嗎?

7

▲ 你每天查看你的郵箱幾次?

隨機獎勵機制——老虎機的利用人類的一個心理效應。

如果你想將吸引力最大化,所有產品設計者需要做的是將用戶動作(如轉動轉盤)與不確定獎勵相關聯。轉動轉盤,然後你馬上會獲得一個誘人的獎勵(手表、獎金)又或者期待下一次轉動轉盤。當獎勵的幾率最不確定時,人們的上癮程度便會得到最大化。

這個效應在人們身上真的有用嗎?是的,老虎機在美國創造的財富高於棒球、電影和主題公園等其他娛樂產業的總和。據紐約大學教授 Natasha Dow Schull (Addiction by Design 的作者)的研究,人們對老虎機上癮的速度是其他賭博形式的 3 到 4 倍。

但不幸的事實是——很多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個老虎機:

當我們把手機從口袋中拿出來時,是在用老虎機查看收到了哪些信息。

當我們刷新電子郵件時,是在用老虎機看收到了哪些郵件。

當我們滑動 Instagram 的頁面時,是在用老虎機看哪些照片即將出現。

當我們在約會軟件 Tinder 上,將人們的照片左劃右劃時,是在用老虎機期待我們是否有配對成功。

當我們點擊紅色通知的數字時,是在用老虎機查看這些數字背後的消息。

8

▲ 應用程序和網頁們將隨機獎勵機制散布到產品的每個角落,因為這樣有利於營利。

但在其他情況下,老虎機效果只是碰巧出現了。例如,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惡意把電子郵件變成老虎機。人們在檢查郵件一無所獲時,沒人獲利。蘋果和谷歌的設計者們都不希望手機像老虎機一樣(引人上癮)。這種效果是意外出現的。

但是現在,蘋果和谷歌有責任通過更好的設計,將隨機獎勵效應轉化成不那麽讓人上癮同時可預見的效果,用以削減老虎機的影響。例如,他們可以幫助人們設定一天或者一周中某些固定的時間來查看那些 “老虎機” 應用程序,並相應地將新消息在固定時刻推送。

/ 綁架方式 3 /對於錯過重要事情的恐懼(FOMSI)

應用程序和網頁綁架人們思維的另一種方式是幫助用戶減少他們 “錯過重要事情 1% 的可能性”。

如果我想讓你確信,這是一個重要信息、短信;增進友誼或者發現潛在約會機會的渠道,那麽關閉、退訂、或者註銷登錄,對你來說將會很難,因為你有可能錯過很重要的事情:

這讓我們一直保持訂閱時事通訊,即便它最近沒有提供有益的內容(“如果我錯過了未來的通知怎麽辦?“)

這讓我們與那些很久沒說過話的朋友也維持著(社交網絡)好友關系(“如果我從他們身上錯過了重要的信息怎麽辦?”)

這讓我們一直使用約會軟件,即使我們已經很久都沒與其中的任何人見面了(“如果我錯過了一個也喜歡我的性感女生怎麽辦?”)

這讓我們一直沈迷於社交新聞(“如果我錯過了哪個重要的新聞故事而無法參與朋友們的討論怎麽辦?”)

但如果我們放大去看這份恐懼,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無窮大的:當我們不再使用某樣東西時,我們一定會錯過重要的東西。

6 個小時不看,我們會錯過 Facebook 上精彩的時刻(例如:一個老朋友來到了我的城市)

少劃 700 次,我們會在約會軟件 Tinder 上錯過理想中的愛情伴侶。

如果手機斷開連接一個星期,我們會錯過緊急的電話。

但是,一直活在會錯過重要時刻的恐懼中,並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而且,一旦驅趕了這份恐懼,我們會非常迅速地從假象中蘇醒過來。當我們斷開電源超過一天,退訂那些信息,或者去野外紮營,我們以為會擔心的事,其實並沒有發生。

我們不會錯過那些我們看不到的事。

對於 “錯過重要事情” 的擔憂,只會產生在斷開電源、退訂或關機之前,而不是之後。想象一下,如果科技公司意識到這一點,然後以 “有效利用時間” 為由,而不是 “會錯過什麽” 的方式幫助我們主動調和與朋友或生意之間的關系,這會有多美好呢?

/ 綁架方式 4 /社會認同

9

▲ 社會認同是說服一個人最有力的方式之一。

在社會認同面前,我們都是脆弱的。找到歸屬感的需求、被同輩認可贊賞是人類的最高驅動力。但目前,我們的社會認同卻掌控在科技公司手中。

當我被我的朋友 Marc 在照片中圈出來時,我以為他是有意識地圈出我來,一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 Facebook 等社交網絡公司的精心安排。

Facebook,Instagram 或者 SnapChat,自動建議功能讓用戶圈出照片中出現的人臉,控制了人們在照片中被圈出來的頻次(如:彈出 “圈出這張照片里的 Tristan” 的一鍵確認窗口)。

所以當 Marc 圈出我時,他其實是在回應 Facebook 的建議,並不是出於自主選擇。但是通過設計如上的選擇,Facebook 操控了百萬用戶在網上體驗中得到社會認同的頻率。

10

▲ Facebook 用這樣的自動建議,使得人們圈出更多的人,來創造更多的社會外部效應和幹擾。

這個道理也體現在我們換頭像的時候—— Facebook 知道這是一個用戶對社會認同十分脆弱的時刻:“我的朋友們會怎樣看待我的新頭像?” Facebook 可以讓換頭像狀態在其他人的動態消息中排列更靠前,也會停留更長時間,讓更多的朋友點贊並評價你的新頭像。每一次他們的點贊或評論,我們便會馬上被拽回 Facebook 查看。

每個人都會對社會認同做出反應,但是根據人口統計學,青少年相比其他年齡段對此更加敏感。

12

/ 綁架方式 5 /社交的相互性(禮尚往來)

你幫了我一個忙——我欠你一個人情。

你說“謝謝你”——我要說 “不客氣”。

你給我發了封郵件——不回複則非常不禮貌。

你關註了我,不關註你則顯得不夠意思(尤其在青少年之間)。

回應對方的舉動,是我們的弱點。但是,通過社交認同,科技公司如今控制了我們回應朋友的頻率。

某些情況是偶然的。電子郵件、信息和社交軟件本就是社交互動的制造者。但在其他情況中,有些公司卻是有目的地利用了人類的這一弱點。

LinkedIn 是個很明顯的例子。LinkedIn 想讓人們盡可能地給對方制造社交壓力,因為每次的互動(接受好友請求,回複消息,或者為他人的技能背書)他們不得不回到 LinkedIn,也因此讓用戶在網站上花了更多的時間。

像 Facebook 一樣,LinkedIn 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當你接受好友邀請時,你以為那個人是有意識地邀請你,但事實上,他們很有可能只是無意識地回應 LinkedIn 給出的建議聯系人列表。換句話說,LinkedIn 把你無意識的舉動(添加聯系人)變成了百萬用戶覺得有義務作出回應的社交壓力。而商家就從人們在網站上花費的時間獲利。

13

想象一下,成百萬人每天被這樣的事打擾,像無頭蒼蠅一樣奔走回應——而這全是那些從中獲利的公司所策劃的。

歡迎來到社交媒體的世界。

14

▲ 接受一份好友背書後,作為回報,LinkedIn 利用你對社交互動的感激,反過來讓你對 4 個好友進行背書。

如何讓科技公司將社交打擾降至最低?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獨立的組織(一個行業聯盟或科技領域的食品藥物管理局)來代表公眾意識。當科技公司濫用偏見時,對其進行監控。

15

/ 綁架方式 6 /無底的碗,無限的信息,自動播放

16

▲ Youtube 在倒計時之後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綁架人們思考的另一個方式是讓他們持續消費,即使在他們並不饑餓的時候。

怎麽做?很容易。將有界、有限的用戶體驗永不停息。

康奈爾大學教授 Brian Wansink 在他的研究中解釋到:人們在喝湯時,你可以用一個自動續湯的碗誘導他一直喝下去。相比於正常的碗,人們可以在使用自動續湯碗時,多攝入 73% 的卡路里。

科技公司利用了同樣的道理。為了讓你持續翻看,動態會被有意識地設計為自動更新,也會有目的地消除所有會讓你暫停、重新考慮或者離開的元素。

這也是為什麽諸如 Netflix, YouTube 或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會在倒計時之後自動播放下一段視頻,而不是等著你做出有意識的選擇(以防你不再看下去)。這些網站很大一部分的流量都來自於自動播放功能。

17

18

▲ Facebook 在倒計時之後自動播放下一段視頻。

科技公司,經常標榜自己 “我們只是讓用戶更容易地看到他們想看的視頻”,然而他們卻是服務於商業利益。 也不能怪罪他們,因為增加 “用戶所花費的時間” 是他們用以競爭的籌碼。

相反,想象一下如果科技公司有意識地限制你的用戶體驗並為你提供符合 “有效利用時間” 標準的內容,不僅僅限制你花費的時間,同時提高所花時間的質量,這會有多好呢?

/ 綁架方式 7 /隨時打擾 vs. 有尊重地推送

科技公司深知,能夠即刻打斷人們的信息,比那些滯後傳達的信息(如電子郵件或者其他延期收件箱)更能說服人們即刻回複信息。

考慮到這些,Facebook Messenger(或 WhatsApp、微信和 SnapChat)更願意將他們的消息系統設計成“新消息隨時提醒“(彈出提示窗口),而不是幫助用戶保持專註。

換句話說,打斷用戶有利於商業利益。

提高人們對新消息提示的緊迫感和社交互動也是那些公司的興趣所在。比如說,當信息被收件人看到時,Facebook 會自動告知發信人,而不是讓你掩飾是否已讀。(“既然你知道我看過了,我更覺得不得不回複了。”)

相反,蘋果尊重用戶,讓他們自己選擇是否開啟“已讀回執”功能。

問題在於,以商業利益之名,最大化對用戶的打擾,制造了全球範圍內普遍的垃圾信息的悲劇,也造成了每天上億次不必要的打擾。這正是一個我們需要通過制定 “通用設計標準” 來解決的一個巨大問題。

/ 綁架方式 8 /將用戶的需求和商業的需求綁在一起

應用程序操縱你的另一種方式是將你訪問軟件的原因(完成某種任務)與他們的商業原因變得無法分離(一旦使用,便最大化用戶對軟件的消費)。

舉個例子,線下雜貨店吸引人們前去消費的頭兩名產品分別是藥品和牛奶。但是雜貨店為了使人們的消費達到最大化,會把藥品和牛奶放在商店靠里的位置。

換句話說,他們讓消費者需要的東西(牛奶、藥品)與商業利益無可分割。如果商店真的為了方便人們而布置,他們應該將最受歡迎的商品放在前列。

科技公司以同樣的方式設計他們的網站。例如,當你想去 Facebook 看看今晚都發生了什麽時(這是你登錄 Facebook 的原因),Facebook 在你看完動態消息前(Facebook的原因)是不會讓你接觸到自己想看的信息,而且那是有意而為之的。Facebook 想將你使用 Facebook 的每一個原因,轉化成他們的原因——最大化你在 Facebook 上消費的時間。

然而,設想一下,如果…

Twitter 為你提供單獨發布推文的入口,而不是必須看他們的動態消息。

Facebook 給你提供一個專有的渠道查看今晚的 Facebook 事件,而不是強制用戶先看完動態消息。

Facebook 給你一個獨立賬戶,用於創建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和網站,而無需被迫安裝整個 Facebook 程序、動態消息和消息提醒。

在時間得到有效利用的世界中,總有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幫助你將商業目的與自己的需求獨立開來。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份數字版的 “權利法案” 制定出一種設計標準,使用戶眾多的產品能夠更有效地幫助用戶實現他們的目標,這會有多美好?

/ 綁架方式 9 /不便捷的選擇

我們一直被告知,商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 “自由選擇” 。

“如果你不喜歡,你隨時可以換一個不同的產品。”

“如果你不喜歡,你隨時可以取消訂閱。”

“如果你沈迷於我們的應用程序,你隨時可以卸載。”

商業總是將利於它們的用戶選擇設計得更為便捷,相反,把不利於它們的選擇變得更為困難。

舉個例子,紐約時報讓你 “自由選擇” 是否取消訂閱。然而卻不會在你按取消鍵後直接取消,在選擇 “取消訂閱” 後他們會發來郵件,告訴你如何在一定的時間內撥打電話來取消賬戶。

19

▲ 紐約時報聲稱取消訂閱是你的自由選擇。

相較於使用選項的實用性,我們應該依據制定選擇時的阻力來觀察世界。想象一下,如果這個世界的選項都以滿足難度(類似於摩擦因數)來標記,並且我們可以設立一個獨立機構(一個聯盟或非營利組織)來衡量這種難度並設定通用難度標準。

/ 綁架方式 10 /預測無力,得寸進尺

20

▲ Facebook 做出了點擊便可 “看照片” 的承諾。但在得知點擊後的代價,我們還會點擊嗎?

最近,應用程序在利用人們無法預測點擊結果的弱點。

當點擊按鈕出現時,人們無法通過直覺來預測這次點擊的實際代價。銷售員們從一個毫無惡意的微小請求(如:點一下看哪條推文被轉發了)開始,之後得寸進尺(你為什麽不多呆一會兒?),這就是他們 “先進門” 的技巧。幾乎所有社交網站都使用這種技巧。

想象一下,如果這些選擇的按鈕、瀏覽器和智能手機,能夠真正為用戶著想,並且幫助人們預測點擊結果(基於點擊收益和代價的真實數據)?

把選擇的實際代價呈現給用戶,這才是對他們真正的尊重。在一個善用時間的網絡中,選擇會被預計的代價和收益約束,因此人們可以在默認情況下做出有意識的選擇,同時不用付出額外的精力。

21

▲ TripAdvisor 利用 “先進門” 技巧,征求用戶評價(“你給打幾星”),然而卻在按鈕背後隱藏了 3 頁的調查問卷。

/ To Sum Up /我們如何面對

你是否在為科技綁架了你接觸世界的媒介而沮喪?我也一樣。我列舉了一些手段,但事實上這樣的手段有不下千種。想象一下,還有更多把這些技巧教給科技創造者的書籍、討論研習會和訓練;想象一下,如果成百上千工程師每天的工作就是發明讓你沈迷的方法,是多麽可怕。

終極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我們需要科技幫助我們自由地生活、感受、思考以及行動。

首先,我們需要智能手機、通知和瀏覽器成為能夠展現完美價值而不是沖動的思想和人際關系的外骨骼。並且,人們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應該像保護隱私和其他數字版權一樣保護它。

谷歌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57

每個企業 都應該有個企業書屋

2016-08-08  TCW

食品界聞人戴勝益在台北市開了一家「益品書屋」,在網路上引起正反兩極的討論,姑且不論這個生意是不是社會企業,但是它陳列書,讓社會大眾能接近書,讓讀書變成一個高雅的時尚行為,我認為這就值得給予掌聲。

尤其在戴勝益說出了希望企業界一起參與、在企業中廣設書屋,這個想法更是值得讚揚。是的,台灣的企業真的應該廣設書屋,尤其是賺錢而營運良好的企業更應該如此。

讀書是一個社會改變和進步的原動力,因為讀書代表相信知識,追逐真相,努力學習,致力於成長,這不是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正向價值嗎?

而每一個企業的團隊成員,我們不也期待他們具有這種特質嗎?可是大多數的工作者每天沉沒在例行工作及解決問題的煎熬中,有多少人還記得要讀書?有多少人真正擁有讀書習慣?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愛閱讀?直正能享受閱讀樂趣呢?

大多數的企業,和讀書有關的行為,僅止於有的老闆讀到一本好書,覺得對團隊有幫助,把其中重要章節影印傳閱,或者買幾本書,分送員工,這都是偶發的行為。

還有企業會在內部組織讀書會,定期選書閱讀,並聚在一起討論分享,這也是常見的事。

再更積極一些的企業,會由企業聯繫出版社,定期到企業中層示,並以優惠折扣銷售。或者在企業內傳閱書單,鼓勵員工購買,公司再給予購書補助。

這些都是企業內常見的與閱讀有關的行為,但這些都不足以代表公司重視閱讀、鼓勵讀書的態度,因為這些作為都是對已經有意願閱讀者,才會產生影響,對那些不重視閱讀的人無法發揮引導改變的功能。

益品書屋的營運模武,對閱讀行為開了全新的風貌:一、提供了一個可以閱讀的專屬空間,在這裡可以讓所有的人進入閱讀的氛圍。

二、提供了許多經過選擇的書籍,讓所有的人可以一次接觸許多書,也可以引發對閱讀的想像。

三、最重要的一點是,把閱讀推升為一種高雅的時尚行為。從它開幕以來,絡繹於途的來客,都證明了進入閱讀的場域,是一種時尚的潮流。

如果賺錢的企業能在企業內部開設類似的場域,首先證明了企業對知識與閱讀的重視,也可成為員工最佳的休閒場所及談話、溝通的地點。

這樣的安排其實所費不多,以陳列三千本書為例,每本四百元,只要一百二十萬即可完成,然後再每月編列十萬元的新書採購,一年再加一百二十萬,這是許多企業都負擔得起的費用。

重要的是企業書屋的建立,可以讓閱讀變成工作中的一部分,形成風氣,讓那些不習慣閱讀的人潛栘默化,而達成增廣見聞,追逐知識的效果。

有想法的老闆,仔細思考一下吧!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56

為了投資10億的《長城》,樂視手撕影評人!原來這背後有個23億的“賭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18/1062735.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編輯 杜恒峰

《歸來》後時隔兩年,大導演張藝謀卷土重來,魔幻巨制《長城》來襲!這是一部體量極大的好萊塢工業電影,傳奇影業(萬達收購)、環球影業、中影、樂視影業等均有投資,制作成本超過10億元。自12月16日首映以來,《長城》在院線排片中呈壓倒性優勢,幾乎是同檔期華誼兄弟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排片率的兩倍。

截至今天中午12點半,《長城》上映三天票房3.75億元,吸金速度堪稱現象級。然而,對《長城》影片的評價卻兩極分化,有的影評竟然惹怒了片方。樂視影業CEO張昭在《長城》首映當天,在微博上手撕兩位自媒體影評人,樂視影業甚至發出了警告函。

不就是影評人的影評?樂視影業為何如此憤怒?

一場影評引發的口水戰

《長城》上映首日,媒體、社交平臺就炸開了鍋。最受關註的莫過於樂視影業CEO張昭怒了!一天之內,張昭在微博手撕兩位自媒體影評人,其中包括在影評圈頗為有名的“毒舌電影”,這一切皆因影評人給了《長城》差評。

 

不僅如此,樂視影業還給新浪微博大V@褻瀆電影發去了警告函。

《長城》上映以來,口碑兩極分化,一些差評甚至將其批得體無完膚。豆瓣電影評分5.2分,時光網7.3分,其品質似乎難以讓眾多影迷滿意。針對負面評價,張藝謀方面也有些坐不住了。張藝謀的老婆陳婷也在微博上兩度為老公喊冤,“一個電影導演怎麽就人人得以誅之了?”

不過,盡管罵聲不絕於耳,《長城》在票房表現上仍是今年最為強勢的大片之一。提前點映4小時票房5000萬,首映半天破億元,到今天中午12點半,票房已經沖破3.75億元!

《長城》的票房對樂視影業至關重要,因為這是樂視影業今年沖業績最重要的砝碼之一。

在樂視網收購樂視影業的預案中,曾披露樂視影業投資發行的2016年上映影片。

這其中,已經上映影片7部,實現票房25.25億元(註:《長城》按目前已有的3.75億元票房計算)。《盜墓筆記》、《爵跡》和《長城》是大片,也是獲取票房的關鍵。盡管《盜墓筆記》成為暑期檔惟一到10億的影片,按照中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片方可以分得約4億元。但是樂視影業並非《盜墓筆記》的主投方,截至2015年12月31日,樂視影業給《盜墓筆記》的預付款為4690萬元。

但國慶檔上映的《爵跡》,累計票房只有3.8億元,片方大概能分得1.5億元。但據坊間報道,這部影片制作成本就超過了1.5億元,而這種體量的電影宣發費用在3000萬~5000萬之間。因此媒體多認為樂視影業投資《爵跡》其實是虧損的。

今年,樂視影業必須指望《長城》了。這是一部全球分賬的大片,也是張藝謀首次嘗試全球商業大片。超過10億元的總投資,按照票房要三倍於成本才能回本的慣例,不計算宣發成本,這部影片全球票房需要達到30億元,而中國市場至關重要。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樂視影業披露的《長城》預付款為1.2億元。這差不多是總投資的10%。而樂視影業的確不是《長城》的主投方,主投是萬達收購的傳奇影業。

但是,在《爵跡》被曝虧本、《盜墓筆記》分成不高的背景下,樂視影業依賴《長城》票房也就不難理解。此外,對於樂視影業來說,《長城》並非只是票房數字,這同時是樂視影業綁定張藝謀之後在電影全球化生態方面的大膽嘗試。

根據樂視網之前公告,張藝謀擔任樂視影業的藝術總監,並擔任導演與樂視影業獨家合作拍攝不少於5部電影,樂視影業對上述合作電影及張藝謀自2013年5月17日起至樂視影業成功上市(IPO或被上市公司收購)之日起5年內擔任導演的所有影片擁有獨家優先投資權和獨家發行權。

一場23億的“豪賭”,一筆148億元的生意

在諸多電影票房的背後,實則是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賭局”,以及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計的大生意。在樂視影業身上,電影票房背後的財富謀局顯然更為宏大。

今年5月6日,樂視網公告,計劃以98億元的價格,收購樂視影業100%股權。值得註意的是,截至2015年12月31日,樂視影業的凈資產為21.08億元,只相當於其交易價的21%。

根據樂視網公告,樂視影業的評估增值率高達367%,“造成評估增值的主要原因是評估對象所具備的較強的盈利能力”。

不過,樂視影業“較強的盈利能力”並未體現在其歷史業績上。2014年和2015年,樂視影業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8.91億元、1.02億元;考慮到支付股份導致的巨額管理費支出,同期其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45萬元、1.3億元。

樂視影業高估值的關鍵保障因素在於一份業績承諾(業界通常稱之為“對賭協議”)——樂視控股、張昭、吉曉慶、樂普影天、樂正榮通承諾:2016~2018年,樂視影業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5.2億元、7.3億元、10.4億元。三年下來合計22.9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張昭正是文章開始手撕《長城》影評人的樂視影業CEO,其持有樂視影業3.8291%的股份,以98億元的交易價計算,這些股份價值高達3.75億元。不過,如果樂視影業未能完成上述業績目標,則張昭需要進行相應補償。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註意到,樂視影業註入上市公司樂視網還需要克服一個最為關鍵的障礙:樂視網的股價。

樂視影業賣價98億元,但其中只有30.4%(29.8億元)是現金支付,另外近七成(68.2億元)是以樂視網股價支付。即便是現金支付部分,樂視網依靠自有資金仍有難度,因為樂視網資金鏈一直處於緊繃狀態,截至去年年末其資產負債率高達77.53%,而傳媒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為36.34%。

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樂視網決定募集50億元的配套資金,這讓樂視網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實際上變成了一筆高達148億元(98億+50億)的巨額交易。樂視網對募集資金的安排是:29.8億元用於支付上述現金對價部分,7.2億元用於補充樂視網自身的流動資金。

支付樂視影業對價,樂視網給自己股份的價格是41.37元/股,這也可以看做樂視影業現有股東的入股價;樂視網募集配套資金的股價更高,為52.84元/股。樂視制定這樣的價格時(5月8日公告),樂視網股價還在58元一線;但在複牌後,樂視網股價整體趨勢朝下,最新股價只有35.80元。無論是樂視影業的股東還是準備參與樂視網定向增發的投資者,誰會願意以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認購樂視股份?這對樂視無疑是一個重大考驗。

值得註意的是,據樂視最新公告:交易各方正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估值定價進行探討,公司將在新的資產評估結果的基礎上與交易對方重新協商本次重組的交易價格,重新召開董事會審議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以該次董事會決議公告日作為發行股份的定價基準日。

這則公告透露出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樂視影業的估值要進行調整;二是定價基準日要進行調整——這意味著樂視網的發行價格有可能大幅降低。

調整發行價格的主動權掌握在樂視網自己手中,但調整樂視影業的估值則不然,因為樂視影業的股東,涵蓋的影視行業明星太廣,包括一線導演張藝謀、郭敬明,還有孫紅雷、黃曉明、李小璐、孫儷等當紅影星,而且,這些明星的入股價格一點也不低。

2015年9月29日,孫儷工作室出資2000萬元、孫紅雷2000萬元、李小璐出資500萬元、黃曉明出資500萬元認購樂視影業股份,以他們當時的入股價格計算,樂視影業的估值69.75億元。也就是說,無論樂視影業估值如何調整,都不太可能低於69.75億元的估值,不然這些明星如何賺錢?

雖然《長城》只是樂視影業眾多電影當中的一部,但在樂視整個集團資金鏈吃緊、急需盤活融資功能的敏感時刻,樂視的每一步必然是大家關註的焦點。如履薄冰,每一個重要環節都不能掉鏈子——這可能是對樂視目前狀態最好的寫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22

馬斯克與貝佐斯:每個造火箭的人都有個瘋狂的姥爺 | 寡言健談

“你情商挺高的。”

“你是在罵我智商低嗎?”

上周和一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人聊天,對方說情商和智商最近成了同事間互相調侃的段子。雖然在科學上沒有關於情商與智商成反比的確鑿證據,但生活中的確難見到兩者都優於常人的人。一般,智力超群的人在待人接物上總給人一種欠缺感,容易被認為是書呆子。

聯想到上周的兩條消息,先是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即特斯拉CEO)宣布要在兩年內用龍飛船二代將2名乘客送往月球並返回,自從1972年阿波羅17號飛船搭載3名宇航員到達月球後,還沒有人再幹過這事;緊接著,亞馬遜CEO、同時也是藍色起源太空公司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向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特朗普總統遞交秘密文書,為向月球運輸貨物與設備爭取政府支持,長遠目標是將月球變成人類定居點。

 

從性格上看,馬斯克與貝佐斯都是智商超高、情商很低的人。《一網打盡:貝佐斯與亞馬遜時代》與《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兩本書對此分別有詳細描寫。創業20多年來,貝佐斯對下屬非常苛刻,容不得工作瑕疵,與他標誌性旁若無人的大笑經常交替出現的是發怒時前額鼓漲的青筋。貝佐斯將勤儉節約和加班文化發揮到極致,谷歌那種優越的辦公環境是早年的亞馬遜員工不曾享受的。

與貝佐斯相比,馬斯克更是一個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人,他在工作上很難去顧忌對方感受,對工作進展要求苛刻,甚至會對郵件中的錯字大發雷霆。最能體現他缺乏職場人情味的是,馬斯克輕易解雇了跟隨他12年的貼身秘書瑪麗·貝絲·布朗,起因是後者要求加薪。兩人的關系曾一度被視為《鋼鐵俠》中托尼·斯塔克與秘書“小辣椒”佩珀·波茲的現實版。

馬斯克與貝佐斯屬於同時代能代表美國互聯網精神的人。馬斯克早在2002年建立SpaceX,直到2008年在第四次發射時將第一枚私人火箭“獵鷹1號”發射成功,如今SpaceX已經靠發射火箭和制造衛星網絡賺到了錢。相比於探月,殖民火星才是他的終極目標。實際上,貝佐斯組建藍色起源的時間比這更早,只是與亞馬遜所涉獵的電商、媒體娛樂與雲計算領域相比,這家太空公司太過低調。

兩人共同的瘋狂夢想與性格特質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再成功的商業領域,也能從他的成長經歷中找到日後左右他創業命運的細節因素。比如英語和溝通技能是馬雲成功的兩個基礎,這也是他在幼年時就展現出來的特質。馬雲能在阿里巴巴初創時期獲得蔡崇信這種能決定公司日後存亡的角色,憑借的也是個人魅力。一家公司的風格通常會被打上很深的創始人性格烙印,就像喬布斯之於蘋果。

馬斯克與貝佐斯的童年一個在南非、一個在美國。兩人從小都癡迷讀書、對太空與科幻感興趣、喜歡拆卸與組裝、且專註力異於同齡人。有意思的是,兩人的童年烙印很大程度來自外祖父。馬斯克的冒險精神與賭徒性格和他姥爺約書亞·諾曼·霍爾德曼很像,他一生就是在拆解並組裝私人飛機,帶上家人駕駛它穿越非洲與澳大利亞冒險中度過的。冒險基因隔代遺傳給了馬斯克。貝佐斯則從他外祖父勞倫斯·吉斯(曾是二戰時的美國海軍少校)那里耳濡目染了無所不能的動手能力、在環美旅行中建立的自律與視野、對科幻讀物與太空旅行的興趣等。他們的世界觀養成受了外祖父很深影響。

另一個共同點是,馬斯克與貝佐斯都來自離婚家庭,這可能對他們性格中所產生的偏執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有關。馬斯克童年在南非時經常遭到同學欺負,這對他是一段不願提起的痛苦記憶。貝佐斯童年也因不善溝通又過於耿直而被同伴孤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越是童年遭到精神壓抑的人,要麽就此沈淪,要麽就越有可能爆發出異於常人的能量,期望以另一個維度的巨大成功重新證明自己、贏得尊重。

早年與馬斯克因Paypal控制權而分道揚鑣後又冰釋前嫌的彼得·蒂爾有句話“我們想要會飛的汽車,而不是140個字符(暗指Twitter)”,表達了他對矽谷創新和想象力的失望。Snapchat母公司Snap.最近登陸紐交所受到投資人狂熱追捧,上市首日股價暴漲44%。被拿來與之對標的Facebook當前市值已經是其2012年IPO時的4倍。矽谷現在熱捧的仍是這些與C端消費者聯系緊密的科技公司。

國內互聯網更是將“實用主義”演繹到極致,即便在“錢來的太容易”的前兩年,投資人也是紮堆進入O2O這種地推色彩濃厚、缺乏技術含量的領域,很少有“傻白甜”去投資那些回報周期漫長的項目。國內的互聯網創業者也不可能出現造火箭的人,國內航天工業不允許民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創業者們普遍缺乏一個像馬斯克與貝佐斯的姥爺們那樣一生追求自由和夢想的人,以及在這種性格與世界觀中沈澱下來的成長與創業環境。所以說,雙方之間可能相差了一個月球的距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76

Start up明星有個猛料銀行爸

2017-03-30  NM

一班年輕Start up創業者,都以Handy Phone創辦人郭頌賢(Terence)為偶像,今年才廿五歲的他創辦Handy,在全港三至五星酒店內出租手機服務,生意愈做愈大拓展至新加坡和泰國,公司又獲得TCL(1070)及富智康(2038)垂青投資入股,未上市都已經募集到三千五百萬美金,成兩億七港銀。

雖然Terence都係叻仔,入讀芝加哥大學,為創業寧願停學,佢啲同學仔都投以艷羨目光,但其實虎父無犬子就真,其父就是前高盛星級私人銀行家——郭德勝(Kenneth Kwok),曾經係佢嘅大客包括四叔李兆基和郭鶴年等大孖沙,兩父子餅印一樣;2013年Handy在香港率先獲得四叔旗下美麗華酒店採用,所以話呢啲人脈唔係個個老豆有o架!自從金融海嘯郭德勝離開了高盛,先後轉投德銀及瑞銀,聽講與馬雲相熟,囝囝呢盤生意分分鐘可以有大發圍。

投票不忘修行

週日在會展的小圈子選舉,見證俗世為權為利之鬥爭,點票期間,有位選委雙手合十,閉上雙眼,口中唸唸有詞在誦經,其舉止恍如在點票中心的一道清泉,他就是旭日集團楊氏家族兄弟之一——做製衣起家的楊勳,他與兄長楊釗皆是虔誠佛教徒,不時都支持在大嶼山昂坪的「梅村亞洲應用佛學中心」活動,等香港人有機會遠離俗世有個禪修之地修行修行。

中環寸嘴:終於明白「某君」的真愛.真味

在富豪飯局中,啲友仔總是有個疑問解唔通,就是城中的「某君」,無論「食」嘢嘅口味同「玩」嘅口味都愈來愈返璞歸真,去過九龍灣工廠區新開嗰間法國餐廳「Le Pan」,終於參透到箇中玄機,開始明白城中「某君」如何試到一如「真愛」嘅「真味」呀。呢間餐廳樓底夠晒高,誇張過旺角朗豪坊,嚇鬼死人,幾乎威過你坐喺中環食咁滯,全間餐廳都用白色雲石裝修,不過就唔知邊個國家貨色?Serve我個妹頭以前喺四季個Lounge做過,又喺金鐘Upper House做過,問我認唔認得佢,我話:「你轉咗髮型咯!」一見到我就打招呼,晏晝食lunch都俾間房我,張枱冇pepper又冇鹽,上菜時問吓有冇freshly grinded pepper,吖,個妹頭話:「對唔住,我哋個廚唔recommend,希望客人食到真味!」哈「真味」喎,咁啲味又幾濃郁嘅!我睇呢間餐廳志在攞星,冇乜幾多枱客都日日自製麵包,香草都係由法國運嚟,個老細諗住銀行搬過嚟東九龍呢邊,做大銀行、廠佬等食客生意,不過咁,搬得去嗰度都只係後勤寫字樓,所以呢個世界講派頭講氣勢,個老闆養馬又要攞盃賽冠軍,搞餐廳又要摘星,咁啲銀行家先繼續支持!須知道呢個世界附旺不附衰,邊有人會雪中送炭o架!

楊國佳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八十年代往北美洲開山劈石,做一帶一路先頭部隊,自比為星仔變星爺前冇人懂欣賞其無厘頭文化,廿年後終於領略當中奧妙,與粉絲分享在北美洲各路人士交手經歷,絕不老點。

林鄭唔夠「牙力」

恤咗個靚髮,掛番串珍珠頸鏈嘅林鄭在特首選舉當日悉心打扮,惟在鎂光燈照射下加上close up鏡頭,發現林鄭下面棚牙都幾疏吓,雖然林鄭早前脫癦有運行,為着港人嘅福祉,都係問吓玄學家周漢明師傅,周師傅說:「如果下面啲牙比較疏,怕佢說話有時容易講漏咗,或者唔夠牙力。佢今年六十一歲,亦行正下庭運,即由人中到下巴,未來十幾年都會影響住佢言語,講嘢各方面影響力。」特首冇牙力,港人幾難有運行,而補救方法係——箍牙!

撰文:宗菁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02

你看,那墻上原來有個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06.shtml

你看,那墻上原來有個洞
花兒街參考 花兒街參考

你看,那墻上原來有個洞

打在承重墻上的洞,被列為城市治理的攻堅戰。

本文由花兒街參考(微信ID:zaraghost)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林默

這不是一篇老鼠教小老鼠打洞的爸爸去哪兒,也不是一篇貓教小貓捉老鼠的媽媽咪呀。這是墻里的人打了一個洞要出來,墻外的人抱著磚來,要把他們趕回去。

1

“你每天幾點起床”,去年,在一個聚集了許多條公號狗的聚會上,有人問我。

“五點”,我作不經意狀,淡淡地說出了這個答案。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越是作為一個人到中年的胖子,越要在世界面前展現自覺自律的樣子,不要給他們攻擊你的機會。

“啊,林老師你為什麽起那麽早”,我這打破常規的答案顯著震懾到了對方。

“也沒什麽,就是那個時間安靜,很適合起來讀書”,尼瑪歲月靜好誰不會裝,何況我說的還是實話。

我確實是一只,早晨五點起床的公號狗,那個時間不會有人聯絡我,我看看書、寫寫字,恢複一下肌體,培養一下餓的感覺。

然後,六點一刻,我就風一般地沖下樓。離我家小區一條馬路的地方,有個早點攤。

住在一樓的居民刨開自己臨街的那面墻,改造成臨街的門臉,再轉租給能吃苦耐勞的外來人。就有了街邊支起的油條鍋,黑漆漆的湯里的茶葉蛋,盛在殘損碗口里的豆腐腦兒。

我最愛豆腐腦,豆花軟糯、黃花滑溜,木耳嚼在嘴里有脆響,湯的顏色暗卻發亮。只要天氣不差,我就坐在街邊吃,那碗豆腐腦便是每天,我與這個城市的第一次交集,不夠衛生,卻熱乎舒暢。

吃的日子長了,就跟老板聊幾句,老板是安徽人,一家老小過來奔生計。他聽說賣重慶小面的特別賺錢,認真地問我中午和晚飯願不願意過來吃小面,會不會從美團外賣上點小面吃。

我沒等來安徽版的重慶小面,竟然連豆腐腦都吃不上了。

在這個從民房穿墻打洞的小吃鋪子開了四五年後,去年冬天,城管部門忽然從天而降,指著一遛小生意說,這都是違規建築昂,得整治,得封堵門面。

222

然後,洞被封上了,里面再也端不出豆腐腦了。

2

上個周末,許多人的手機屏,被那篇《誰是殺死一個書店的兇手》刷了。

哭訴自己快被整死了的那家書店,遭遇的事兒,其實跟早點鋪子沒啥本質差別。書店早年在四合院的墻上打穿了一個洞,開出了一扇古色古香文藝氣息的門,自己加蓋了個二層,現在城管要把這扇門堵上,把二層拆掉。

333

微信圖片_20170426095900

堵了古色古香的門,就堵住了文藝的風口,也就堵住了財路。

不過書店的處境是比早點鋪子好許多的,因為書店還有一扇門,屬於老四合院規劃體系的那扇門。

書店沒有被板磚直接拍回墻里面去,依然是可以開門做生意的。

讀過書、會寫字這事兒吧,未必能帶給你啥幸福喜樂。但當你不幸時,它能讓你嚎的全世界都聽見。

比如,那麽多人買不起學區房,大家也沒啥趕腳。清華畢業生被學區房逼回老家了,大家心理立刻就崩潰了。

再比如,早點鋪子都來不及哼哼一聲,就被板磚給拍沒了。書店還活著,一篇纏綿傷感的公眾號文章,讓一大群吃瓜群眾哭的比它死了還傷心。

不過,眼下這可不是一家書店、一個早點鋪子的事兒。

今年年初,北京進行過一次排查,發現城區內有1.6萬處“開墻打洞”的存在。這些打在承重墻上的洞,被列為城市治理的攻堅戰。

444

如果你還沒get到要發生什麽,沒有關系,我給你發一包栗子。

你在北京胡同里司空見慣的文青風的咖啡館,民國範兒的書店,老北京格調的串店,它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它們都是從洞里爬出來的。

555

你在小區一樓看到的還可以15塊錢洗剪吹的理發店,可以批發老北京冰棍和東北大板的小賣店,老板邊看優酷邊賣水的煙酒茶店,它們都是拆墻打洞偷溜出來的。

以及,某些雖然是底商,但看上去特別高大上的門臉。那都是它們自己把洞府修大了的。

666_meitu_6

這些生意做了幾年,或者小十年。不過現在,它們都是要被封回各自的洞中,怎麽能自己在承重墻上鑿個洞,就成精呢?

3

即使是那家很會哭的書店,最終的命運並不會比我的早點鋪子好。

據監管部門的規劃,北京將按照每年八個區域的速率逐步恢複古都風貌,把東西城文保區的胡同街道、背街小巷等按照清末民國時期的風貌進行修繕。

而那家書店所在的南鑼鼓巷,不僅是治理重點,也是規劃中今年國慶就要恢複民國風的存在。

矮馬,原來大家都是要民國風的人啊。

胡同里如那家書店般,鑿了洞,砌起青磚墻,畫寶藍色的招牌,用做舊的石頭砌臺階的店主,人家追求的是啥,是民國風引流啊!

許多人明了這是什麽樣的生意,不過依然願意去這樣的店轉轉,喝個咖啡,發個朋友圈。因為至少在某個瞬間,它滿足過我們對這個城市的一點點念想。

我聽說過一條700米長的胡同,被鑿出了54個洞,開了54個門臉。它們中的大部分,並不能像那家書店般,有個可以退回去的門,只能選擇消失。

我不知道,早點鋪子那一家人去了哪里,還能不能在街邊炸油條,重慶小面開賣了沒有?

我看到新聞說,執法部門將制定對“開墻打洞”的違法行為主體,在增資、法人和股權變更、經營範圍等登記註冊方面受限,結合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做好對外埠人員申辦個體工商戶的登記工作。

我不知道他們還能不能順利進行工商登記,還有沒有機會找到合規、價格合適的門面,聽說在北京整體整治穿墻打洞後,這很難。

當這個城市看了看自己說,“有病啊,得治”,便出手填上了那些存在許久的洞。至於那些洞主嘛,也許這是需要他們離開的時候了。

把穿過墻打的洞填上,這件事的正確性沒啥可被質疑的。墻上的磚,是密集排列的規則,密實穩妥,不容侵犯。而偶爾打出的那個洞里,卻裝下了我關於這個城市的曾經,那一點點的幻想,盛下過許多個清晨,我和這個城市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我還是五點起床,有時候自己煮點兒粥喝,有點寡淡。

我看到那些風蝕的紅色的墻體上,出現了一面拱形的、或長方形的鮮紅。

我知道,那里曾經有一個洞。執法部門說,這個洞破壞了原有建築的承重性,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但我還知道,那個洞里曾經裝下過,一家人的生計,許多路人真真假假的片刻安寧。

城管 穿墻打洞 城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