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神的忠告 股壇老兵鍾記

http://www.bennychungwai.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6.html
網誌分類:股票經 |
網誌日期:2014-03-6

股神「畢菲特」是我的偶像,他每年年報寫給股東的信,我必然會看,當中藴含了很多投資智慧。

今年也不例外,他寫出了投資股票的基本原則,我常試把重點概括如下:

- 投資者的焦點應該放在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它短期的股價波動,除非你是投機者,股神建議投資者嘗試不看股票機。(我承認這個很難做到)

- 聽取宏觀經濟預測或大市預測都是浪費時間。(我絕對同意,所以我從來不會預測恒指今年的目標是多少)

- 股價的波動只會為真正投資者帶來機會。當公司股價受到恐慌性拋售而遠低於其價值時,便是買入時機;反之,當公司股價出現泡沫式上升時,便是沽貨的好時機。

- 選股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圈」,減少錯誤。

- 不要理會股票經紀或名嘴的投資建議,因為他們的收益來源是你的交易佣金,而不是你的利潤,應該盡量把成本降低,不要經常買入賣出。

- 散戶的目標不應該是選對個別股票,而是分散投資,買入指數基金。(在香港,我認為盈富基金最適合散戶)。

- 甚麼時候買入指數基金最好?散戶應該長時間分段買入,不要因為壞消息而股價遠低於最高價的時候沽出。長遠來說,這個簡單方法的回報可以跑贏很多基金經理的回報(扣除高昂費用后)。

看完股神的忠告,我覺得自己聰明了一點,感覺良好。

順便一提,股神的公司巴郡目前持有比亞迪2.25億股(2008年入股,成本8港元),以現價51港元計算,市值115億港元,相當於15億美元。以市值排名,比亞迪已經打入巴郡股票投資組合的前15位(雖然只占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89

創新工場陶寧對創業者融資的六個忠告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1/145339.html
 
忠告一 想好了再來向我要錢
錢的來源很多,VC和PE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像創業或者是運營的時候,會有自有資金。如果在創業之初或者中間運行過程中缺錢了,需要家人和朋友給你,我們會覺得他是天使。一般來講,面對這些天使,你開口得比較容易,不用簽特別正規的合同,好說好商量。
正因為好說好商量,就留下了一點後患。你向多個人去借的時候,這個關係有可能未來變得複雜。比如,當初沒有股份,現在要佔股份的時候,很難確定數量。這不好預測,有時候還會傷面子。所以親戚朋友有好處也有壞處,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自己的關係考慮清楚。
我覺得,三年之內的銀行貸款非常好用,雖然有利息,但是怎麼算比起其他成本都是最低的。第一,利息是固定的。第二,是商業關係,不用欠人情。所以,我建議先想銀行,銀行想不了的話,短期就想親戚朋友。
 
忠告二  要錢是有成本的
如果你覺得需要比較大筆的錢,承諾長期跟這些機構打交道,對企業的發展很有信心、無論是技術、產品還是自己的能力都願意走得遠一點的話,就考慮投資人。
VC和PE要的東西很簡單,股權。對於發展好的企業,融資成本實際很貴很貴。還有一個成本就是投資人要很多年跟著你,直到你賣出,或者是上市。VC都是要賺錢的,而且越早賺錢越好,實際目標是一致的。
除了VC、PE,再就是戰略投資者。你要的資源越來越大,甚至可能發展到收購和兼併的階段。戰略投資者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有資源。它有兩重目的,第一是賺錢,更重要的是希望你能夠滿足它母公司主業的發展。
VC跟你談的立場是賺錢,戰略投資者更關心如何與其主業結合。二者對你的干涉度是不一樣的。
什麼樣的投資人對你來講是適合的?你要是強你就可以挑投資人,投資人就追著你。你要是弱,那你就老實點。
最後,IPO成本確實很高,上市之後的成本也很高,要想好再去做這件事情。
 
 
忠告三  想打動投資人,你得有那個能力
 VC實際很挑剔的,門檻非常非常高,不是什麼項目都應該去找VC投資。一個小而美的項目自己留著就挺好的。
VC們的野心很大,要看一個大市場,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憋出幾個大的。最好能投出一個騰訊、一個百度來,這肯定是所有VC的想法,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
而且,無論是初創還是成長企業,投資人一定會打聽你原來的同事和老闆對你什麼印象。人品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後就看你的團隊。團隊的整齊性非常重要。
另外,投資實際就是投這個行業裡前兩三名,如果你不是前三,找VC、PE融資基本上很難很難。所以就得退而求其次,找戰略投資者,它不一定要前三,目的是補充自己的產品鏈、產業鏈。
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階段,投資者要求的東西稍微有些差別。創新工場投種子輪或者天使輪的時候,創業者沒有用戶數、也沒有產品,我第一想看的是團隊,這幾個人我喜不喜歡,能力強不強,原來在哪工作過,做過什麼樣的產品,管過多大的團隊。尤其是做早期VC的,在行業裡或多或少是個專家,他一定要看產業鏈。你即使沒賺到錢,但是你得講我打算怎麼賺錢。再有就是你的速度。我們做互聯網的,在早期的時候得用周來算產品的更新度。
   
忠告四 材料必須齊備
無論是融種子輪,還是A輪、B輪,第一要檢查自己的團隊、方向和產品,要寫一個項目介紹書,找不同的投資人。投資人時間有限,我們去年投了將近40個,一般的VC投10幾、20個,已經從頭忙到腳了。
想要接觸投資人,請你的親戚、朋友、同學介紹,是最靠譜的一件事。介紹的時候你也問問他,你怎麼認識的,他們喜歡什麼,他們看過什麼樣的項目。一般來講,至少你要跟一個VC見過兩三輪。投資經理先見你一輪,可能還要見第二輪,回去之後報告,大家給一些反饋說再看看。不可能只看了一家就投。除非有特殊情況,VC很少投兩個存在競爭的企業。基本上見過幾輪之後,他會給你一個投資意向書。
項目計劃書最好是PPT, 提綱挈領的好看,把最重要的東西一擺。用word看起來太累。說清楚你想幹什麼,這個事情有什麼樣的市場前景。融資計劃和財務計劃也是一定要有的,成本多少,準備融多少錢。基本上投資人不會給你超過兩年的費用。
 
忠告五 融資之後要做出改變
如果你拿到錢,你就要召開董事會了。一般投資人不會在董事會要求過大的權力,一定是創始人團隊佔大部分。
然後是財務管理。公司是你的,簽字權也在你的手上,但是金額會有設定。尤其是若你的公司還想收購、兼併,被兼併、被收購,這樣的事董事會決定不了,需要股東會做決定。拿了別人的錢,不是想幹什麼就干什麼,初期你的自主性還是非常大的,越往後期越小。
一個基金至少管二三十個項目,一個VC裡面同時管兩到三支基金、五六十個項目是正常的。對於投資人來講,創業者是他的幾分之一,他不會把寶都押在你身上。他能幫忙絕對幫忙,但是不能都指著他。
財務投資者會儘量清理天使投資人出去,無論是在A輪還是B輪,因為他要讓公司的股權結構、工商登記變得簡單。  

 
忠告六 要人民幣還是要美元,你得想好
這是中國的特殊情況,因為有外匯管制。
如果是做互聯網或者IT的,大部分屬於管制行業,還不能做合資公司,就得做VIE結構,曲線救國。 
一旦你融的第一筆錢是人民幣,下面就得接著用人民幣了,很難交叉。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要想想準備用什麼錢,將來誰併購你,你準備在哪退出。當然,最後沒錢的時候誰的錢都要了,那是另外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8

周鴻祎:如果只給老板一個吐血忠告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1/146628.html

i黑馬:此文是一篇《我的互聯網方法論》書評,文中將周鴻祎書里一些理論進行了濃縮總結。文章的作者是正和島副總編輯賈林男。
 
\老周新書《我的互聯網方法論》最近火得一塌糊塗,我親眼看見北京地鐵里的建築工人大哥都在悉心捧讀。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模式、顛覆式微創新,“老周心法”轟炸得耳朵都快磨出繭子了,但我認為創業者應該盡快忘掉這些概念,老周真正掏心掏肺講的,很多人並沒真懂。
 
互聯網焦慮有多嚴重,老板們的“轉型沖動”就有多驚人,砸錢參加各種互聯網培訓班,搬來85後、90後“救兵”做高管,正和島上,很多島親都拿出了自己的互聯網轉型戰略,並聲稱自己要轉型為某行業的“平臺”,新公司的名字通常很像:什麽“通”、“i”什麽……老實講,大多時候,他們的產品究竟能給用戶帶來哪些感受得到的價值,我沒搞懂。
 
中國人容易犯“一窩蜂發飆癥”,如果都像湘鄂情轉型做互聯網平臺,今天鋼鐵、光伏悲催的產能過剩悲劇豈不重演?轉型是自我否定,升級是專註、深化、極致、超越對手,企業到底該把轉型和升級合起來做還是分開來做?山東島親於德翔說得好,什麽情況下轉型?沒活路,早晚得死的時候,否則當所有人都轉走時,你留下來把事做透,你就是王。
 
今天傳統老板們對互聯網的焦躁情緒,讓我聯想到1933年大蕭條時期美國人對未來的恐懼,我們不妨回味一下羅斯福當年在就職典禮上的金句:“世上沒有任何事值得恐懼,除了恐懼本身”。
 
回到老周的書,有兩段話值得反複琢磨:
 
“無論創業公司還是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最忌諱一上來就沖著宏大的平臺化思維做。很多企業都是被平臺戰略害死的,因為平臺戰略給領導作報告特別好聽,特別宏大,特別符合中國人的概念。但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不買賬。”
 
“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當面臨挑戰,面臨轉型時,需要放棄概念上的求證,放棄平臺思維,放棄下很大一盤棋的想法,應該將眼光聚焦在用戶身上。具體一點,就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我要做的東西,或者我已經做的東西,它的用戶是什麽人?用戶在使用我產品的時候,會遇到什麽問題?有哪些地方我做得不夠好,還可以做得更好?凡是有缺陷的地方,都有改善的空間,都代表著創新的機會。”
 
最近雷軍一句話“喚醒”凡客陳年:咱能不能先沈下心來,做好一件襯衫?陳年用三個月時間讀懂這句話:做好一件襯衫有多難,但這也正是價值所在。我最近去日本,覺得最值得中國老板學的是每件商品上傾註的心血,四只橘子的包裝袋上,標有種植夫婦的名字、頭像照片、地址和聯系電話,讓人不舍得把包裝袋扔掉。反觀國內,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做得不細,如果能認認真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口碑不就出來了嗎,哪還有時間焦慮呢?
 
周鴻祎在《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中多次強調,顛覆要的是微觀力,而不是平臺力,平臺是產生不了顛覆力量的,大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平臺,是因為它在解決用戶問題的過程中把規模做大了,平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以蘋果為例,蘋果有戰略麽?周鴻祎認為沒有,如果有的話也是產品戰略和用戶戰略:“有人說喬布斯善於創造需求,我覺得是扯淡。沒人能創造需求,喬布斯只不過通過iPod把聽音樂的體驗做到了極致。iPone、iPad無一不是從iPod開始,所以如果要學習喬布斯,一定得從iPod學起。這就像一個人吃了七個饅頭吃飽了,你就覺得第七個饅頭很神奇,這樣學肯定是舍本逐末。”
 
《喬布斯傳》里有個故事,喬布斯一天給谷歌高管打電話,說蘋果iOS有一個谷歌地圖圖標,放大多少倍之後,第三行一個像素顏色不對,他認為這影響了iOS的美觀。各位老板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對細節的堅持有沒有達到這種變態的程度?
 
有人一定會問,老板有必要專註產品細節嗎?周鴻祎用戶至上、體驗為王的觀點就是說給這些人聽的。書中有一個觀點很鮮明:今天的消費者比以前更感性!“做企業的人都習慣理性分析,總想著給用戶做什麽功能,但消費者都是很感性的,我們去買一臺電視,比完分辨率比功能,以為自己很理性,但最後買回家的理由可能是那天售貨小姐很漂亮。所以用戶選擇和拒絕一款產品,往往來源於人性很小的點。”
 
用這個方法觀察行業,市場機會層出不窮:比如飛機頭等艙很貴,但餐飲卻令人難以下咽;星級酒店四五千一晚,上網卻要單花錢;請朋友吃一頓飯要兩千塊,但餐巾紙卻要兩塊錢一包……很多傳統企業家不關註這些細節,成天忙於整合資源,最後就失去了用戶。
 
最近我當面“挑戰”老周:今天你還有多少精力和心氣兒用在產品體驗上?他第一反應有點被“噎著”,繼而回答:理論上應該全力以赴,但360超過7000人,業務線條多了以後,精力被大大分散,“無效工作時間”增多。他曾多次提醒360正在“吃老本”,也是再次強調戰略不能待在空中,不能落地到具體產品,不能給用戶帶來能感知到的價值,一切都是空談。
 
周其仁老師最近和島親交流時提出一個概念,“有時世界與你無關”,什麽意思?周老師問在場企業家,有誰出門前會查看全國平均氣溫?你查懂了又怎麽樣?查完就別出門了。今天企業家都絞盡腦汁爭做“風口上的豬”,可聰明人多得是,同樣都在風口上,誰能最終脫穎而出,還得靠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摳,最終比拼的還是誰更專註,更極致,畢竟,做好產品沒捷徑可走。
 
請老周用自己的話結束本文吧:“中國互聯網行業所有成功的公司,上市後做的那些事和最早寫在商業計劃書里的都風馬牛不相及,說明什麽?說明路是夯出來的,產品是不斷調整出來的,所謂模式是一步一步試出來的。所以模式不是最重要的,人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公眾賬號:linnan5040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88

給微信一個忠告:賣廣告的互聯網公司 沒一個好下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2/148968.html

i黑馬:昨日微信朋友圈推出測試版信息流廣告還不到24小時,今日淩晨,黑馬哥郵箱里收到一封天外來信,聲稱要“給微信一個忠告”,文中歸納總結、舉例論證,行文觀點鮮明,作者的立場明確,黑馬哥私心想這或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特此發表出來,共大家做探討參考。
 

 

先說一個歷史鐵律:在互聯網歷史上,廣告是最差的商業模式。任何靠賣廣告(含營銷)賺錢的公司,都是小公司;任何靠賣廣告賺錢的公司,市值都不高。

 

縱觀過去十年,這種公司一數一大把: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以新浪微博代表的社交;以優酷土豆為代表的視頻網站;以搜房為代表的垂直門戶;以360為代表的“鼓吹免費”的安全公司... ...

 

現在微信朋友圈也要賣廣告了,它的命運是不是也會以上公司一樣?

 

廣告是條死路  這已被新浪微博證明

 

1月21日白天,微信6.1發布,要插播瀑布流廣告,用戶一陣牢騷。晚間,微信發布安撫信:廣告是生活的一部分。團隊還稱,當提出這句話時,讓業界看到了其商業化途中的初心不改。

 

一陣寒顫,廣大不明就理的老百姓不要被騙了。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是新浪微博,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是騰訊微博。但二者下場都不太好。

 

2013年1月,微博推出信息流廣告,3個月後18%的股份被阿里巴巴拿走,1年後,比例被增持為30%。而騰訊微博則更甚,也是2013年,其總經理邢宏宇表示,讓廣告成為信息閱讀的一部分。結果去年7月,整個事業部都被裁撤。

 

讓廣告成為信息閱讀的一部分,廣告是生活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哪個更傲嬌,不用嘴巴說了,都是騰訊基因一脈相承。

 

騰訊微博死了,本以為會“爽一把再死”,但即便是裁撤前,它的信息流廣告也沒火起來。新浪微博沒死,但半死不活,它的結局很好地印證了廣告模式的瓶頸。

 

為何這麽說?賣廣告有兩個前提:用戶要多,廣告主也要多。這兩個條件,新浪微博都享受過了,但依然沒被養肥,這不是模式問題是什麽?

 

據公開資料,2013年,新浪微博用戶總數首降,跌了9%,並且一直再跌。而引入阿里註資,使其廣告主數量達到極致。

 

曹國偉不是傻子,在入股協議中有這麽一條規定,未來3年內,阿里必須給新浪微博帶來3.8億美元的廣告訂單。阿里有什麽?廣告主。

 

據去年9月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阿里平臺上有800萬活躍賣家(註意,這還只是活躍),每個賣家都是微博的潛在廣告主,這給微博帶來很大轉機。

 

2013年1月,新浪微博推出信息流廣告,4月阿里入股。第三季度,阿里為微博帶去20%的收入,第四季度,阿里又帶去約33%收入,廣告主增長50%,微博首度盈利,實現營業利潤300萬美元。

 

直到現在,微博的廣告收入還在漲,但速度極其緩慢,且非常不穩定。舉個栗子,2013年第四季度,微博廣告收入為5600萬美元。隨後三季度分別為5190萬美元、5960萬美元、6540萬美元。

 

廣告收入模式制約著微博,使其很難成為一個大公司。微博所有收入中,廣告占比達76%-79%,剩余的增值服務增速不錯,但盤子太小,月收入未突破2000萬美元。市值方面,微博也從最初的約40億美元,跌到目前的27億美元。

 

最可怕的是,新浪微博的總用戶、活躍度增長已到達天花板,微博的盛開期已過,廣告模式的疲軟已成定數。

 

 

而現在,微信朋友圈也走進了死胡同,也要賣廣告,這種急迫心情可以理解,因為各種條件相比,微信都能遠勝於微博:截至去年上半年,用戶數便超6億(微博為5億)。

 

廣告主方面,自去年9月份企業號開通以來,兩個月後數量突破10萬,目前還是試水。而今,隨著信息流廣告的接入,大批廣告主會蜂擁而入。在不考慮用戶心情的前提下,理論上說,微信賣廣告的“錢景”一定比微博好。

 

但這又如何?走上死路後,死得快點和死得慢點有啥區別?

 

凡是靠廣告賺錢的公司都沒好下場

 

互聯網商業模式大約有三種:

 

一、廣告。應用得最廣泛,也是門檻最低的商業模式,有流量即可賣廣告。

 

二、差價。比如電商,京東采購一臺家電100元,通過其渠道價值後,賣120元,20元即是其毛利。

 

三、增值服務。比如遊戲,微信節奏大師的過關道具、最終幻想14的遊戲點卡。

 

這里面,靠廣告賺錢的公司是最沒錢景的。它是一個2B業務(企業級),賺的是企業的成本費,它的空間有多大,就看費用在企業銷售額中的占比有多大。

 

舉個栗子,比如京東,營銷費用在交易額(GMV)中的占比為1.3%,那麽意味著100元的交易額中,僅會拿1.3元去做廣告,空間是很小的。

 

去年年中,國外學術組織AIS統計了投廣告費用最多的行業,top9分別為飲料、化妝品、藥品(表格)... ...針對每個行業,筆者均挑選了一個代表企業,羅列其營銷(廣告)費用的占比,以看出整個廣告市場的大小。

 

 

上表可見,需要註意幾個問題。

 

1、表中所有百分數都是銷售費用,實際的廣告費用比這個數小得多。前者包含租賃費、銷售人員工資、營銷費用等,後者只是其中一個小環,大部分上市公司未將其單獨列出。

 

2、除去飲料、食品、商場三個行業,其余占比均在10%以下,大多在4%-7%。即100元的銷售額,僅有4元-7元支付銷售費用,拿去做營銷、打廣告的錢就更少了。

 

結論:投廣告的費用如此之低,那些靠廣告費的公司豈能活得很好?當然,還是有幾個活得不錯的巨頭。

 

在世界,最大的廣告公司是谷歌,年廣告收入約4000億元。

 

在中國,最大的純廣告公司是百度,年廣告收入約300億元。第二大廣告公司是阿里巴巴集團,規模略小。去年年底,據研究機構eMarketer數據顯示,全年網絡廣告總收益為1460億美元,百度占了4.68%,阿里占了4.66%,排名全球第三、第四(之前是谷歌、facebook)。

 

這些都是巨頭,帶有天然的壟斷性質,活得還不錯。國內靠廣告費吃飯的互聯網公司近況都不太好,要麽已經走下坡路,要麽正是轉型期,以下數據均來自最新財報:

 

1、四大門戶,新浪、網易、搜狐、騰訊,其中新浪、搜狐市值最低,騰訊最高。

 

新浪網的市值比子公司還低(微博),為24.58億美元。廣告收入占總收入80%以上,門戶時代結束,新浪網勢微是必然,還賺什麽廣告費。

 

搜狐市值為21.17億美元。廣告收入占比在50%以上(含搜狗),其余為遊戲收入,它的低估值主要與手遊、視頻的失手有關。

 

騰訊市值最高,約1500億美元。廣告收入占比為12%,增值收入占80%,主要為遊戲。

 

2、以搜房網為代表的垂直門戶,由於廣告收入幾乎不增長,總收入增長也極其緩慢。

 

搜房網廣告收入占比40%以上,同比增長3%,搜房市值約27億美元。

 

樂居廣告營收占比30%以上,同比增長4%,市值約15億人民幣。

 

3、優酷土豆、酷6等視頻門戶,連年虧損,瀕死邊緣。

 

優酷土豆廣告收入占比80%以上,市值約27億美元,連年虧損,難以統計。

 

去年第二季度,酷6傳媒90%以上的收入來自廣告代理結構,連年虧損,難以統計,有退市危險。

 

4、以人人網、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收入全面下滑,怎麽止血都止不住。

 

人人網廣告收入占比60%以上,同期收入下滑速度在30%以上,目前市值約9.85億美元。

 

新浪微博廣告收入占比76%以上,收入增長緩慢,目前市值約27億美元。

 

5、以智聯招聘為代表的招聘網站,十年增長緩慢,市值低得可憐。

 

成立於1997年,廣告收入占比85%以上,目前市值僅7億美元。

 

6、以360為代表的鼓吹“硬件免費,靠服務賺錢的公司

 

廣告收入占50%以上,市值約70億美金。現在未現疲態,但隨著其“免費理論”的實行,很可能把公司帶入火坑。

 

案例對比完畢,是不是這樣?總結一下,靠廣告賺錢的互聯網公司有幾大特征:

 

1、收入不抵成本。如優酷土豆這種視頻公司。如上文所說,銷售費用在企業中的占比一般為4-7%,有多少企業在4-7%的毛利率下就能盈利的?優酷土豆已經連續虧損了多少年。

 

2、收入幾乎不增長。如搜房網、樂居,增長速度僅3%-4%。

 

3、還在增長,但已在走下坡路。如四大門戶、新浪微博、人人網,用戶總數、活躍度均在下降。

 

4、市值普遍不高。大多在30億美元以下,最低的僅7億美元。

 

由此可見,除去少數巨頭外,凡是靠廣告賺錢的公司都是“小公司”,凡是靠廣告賺錢的公司市值都不高。騰訊本不是一個靠廣告賺錢的公司,但微信卻開始推朋友圈了,大家說這是作死的節奏麽?

 

媒體稱,微信之父張小龍的設計初衷是讓微信走近用戶。而現在,他的團隊提出“廣告是生活一部分”時,讓外界看到了微信商業化嘗試的初心。

 

好吧,原來微信的初心是這個,早知道就改用陌陌了。

 

特此申明: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和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40

经济学家科斯生前对中国的十大忠告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14


时代屋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易成本理论 提出者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于2013年以102岁的高寿去世。科斯在81岁时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的“科斯定理”被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 会成本”,直接影响了张五常、周其仁等中国经济学家。同时,他还以一个英国经济学家的身份在美国关注着中国经济改革,以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观点对中国经济问 题提出忠告,字字珠玑,其言无价。


一、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只要有自由竞争的环境,私企是非常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交易费用的。如今,私企最大的挑战是,他们仍然遭受着种类繁多的政策和政治歧视。他们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主要是由国有银行所控制。


要抛开为私企设置的种种限制。只要私企(或任何企业)是依法运营,就该享有自由。如果一些经济行为体不遵守市场原则,市场经济就不会成功。必须去除所有加诸国企的特权,让私企得以自由竞争。


二、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只要交易双方可以自由讨价还价并达成交易,那么市场行为就可以发生。中国的情况是, 政府宣称了对土地的拥有权。国家必须允许土地的事实所有者——多数情况都是农民——进入市场。这样,国家可以通过收税在土地交易中获得很大利益;同时,为 了自身利益,就必须将其自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中国在土地交易方面的所作所为,应该叫做单方面获取。这显然并不是市场行为。


政府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带来大量失去土地者的抵抗,这在中国已经被广泛报道。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问:深圳发布了一个土地双轨制文件,允许深圳农村变卖集体所有的工业用地。你认为,这是否为中国土地政策提供了一个改革的方向?


科斯:深圳的政策显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辽阔而多元化的国家。一种方法或许在一个地方能取得成功,但在其他地方可能就行不通。中央政府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大胆尝试不同方法,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四、在中国,教育和税收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


不平等在任何自由市场经济中都不可避免。考虑到中国的庞大以及地区多样性,基尼系数高也在预料之中。争议的核心在于,导致不平等问题出现的中国市场经济,其深层问题是什么。


比如教育和税收制度,在最发达国家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抑制不平等的作用。在中国,两项制度都加重了不平等。只要社会流动的大门是打开的,处于社会结构底层的人对自己的未来、自己孩子的未来有希望,那么不平等本身就并不是问题。


五、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开错了药方,需要反思


在发达国家,更替水平生育率被设置为,每位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长远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并不可持续。另外,保证政策的实施过程,一向是高成本且充满暴力的。随着一个国家的富裕,女性也趋向于自愿降低生育率。今天没有必要来强制执行如此严苛的政策了。


独生子女政策不仅削弱了中国劳动力数量,还降低了其质量。研究已经表明,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之后出生的中国儿童,其社会技能被迫变低。当然,其影响也在经济之外有所体现。它在基本社会结构上,也严重削弱了家庭。


六、“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令人瞩目的市场转型。然而,不是中国政府,而是我们称之为的“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


饥荒中的农民发明了承包制;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经济特区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开启劳动力市场。与国有企业相比,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边缘力量”。


七、中国经济学者要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


我相信经济增长的秘诀是分工,研究分工就必须考察真实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我一 直在呼吁我的同行们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不过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同行们似乎不大愿意听我的劝告。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那么多优秀的经济学者, 哪怕只有一少部分人去关心真实世界,去研究分工和生产的制度结构,就一定会改变经济学。我始终对中国寄予厚望!


八、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


人类社会到处都存在着腐败。过去50年间,我在芝加哥的家中,常常听到市政官员的腐 败新闻。伊利诺伊州的两任州长现在都身陷牢狱。我的同胞、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公爵解释得很清楚: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如果政治体制是 透明的,如果权力由法律来约束,如果任何权力的滥用都可以追溯责任(自由媒体和独立司法体制,因而是需要的),那么腐败就不会威胁到秩序和稳定。


不管是政治改革、法制改革,还是体制重建,叫法无所谓,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


九、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


“具备批判思想、愿意挑战权威,而又宽容、虚怀若谷的公众,是自由思想市场发展的沃土。”


中国没有理由比韩国、日本或美国缺少创意。只要中国开放思想市场,允许大学独立、自治,给私企以与国企同等的待遇,中国就会迅速在科技方面更上一层楼。


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我收到过许多中国读者的来信。经常被问的是,“科斯教授,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奖?”对此,我真的无法回答。


中国已故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许提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在与温家宝总理会面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后没有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原创性思想家或有创见的科学家?”


钱学森之问帮我回答了中国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而就钱先生的问题,我却有个答案,那是因为中国缺乏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


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不能防止错误思想或邪恶信念的产生。但历史已经表明,就这一方面来说,压制思想市场会遭致更坏的结果。


一个运作良好的思想市场,培育宽容,这是一服有效的对偏见和自负的解毒剂。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 威胁社会稳定。


“钱学森之问”清晰表明,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学术卓越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经济不可缺少的道德和知识基础,没有这样的思想市场,人才的多样性必将枯竭。


十、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我是一个出生于1910年的老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事情,深知中国前途远大,深知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中国的经验对全人类非常重要!


“我今年98岁,垂垂老矣,不知道还能够活多久,随时都可能离你们而去。希望在你们,希望在中国。我相信你们是不会让我失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60

投資人撤資,兜里只剩400,熬過來的他想給你三點忠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5/1205/153099.shtml

導讀 : 2011年,張睿第一次主導創業,在朋友介紹下引進了一名天使投資人,獲得200萬融資。但沒想到的是,在公司試運營的關鍵時刻,投資人突然凍結公司賬戶,並讓項目胎死在腹中。那麽在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i黑馬 汪晨 12月5日報道

2011年,張睿從一家業績不錯的垂直媒體中走出來,準備主導一次創業。他將目光鎖定在服務類電商上,彼時他想做一個訂餐網站,並針對不同人群配送健康類餐飲。

通過朋友的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個有錢人,此人願意投資200萬資助張睿,做他的天使投資人,前提是從上海來北京創業。2011年5月,張睿來到北京,並在石景山萬達附近租了一個小平房,找到一個餐廳老板共建廚房。

但就在公司準備試運營的時候,投資人突然凍結了公司的財務,致使公司停止運營4個月。期間因無法發出工資,餐廳老板直接將張睿告上法庭;他與剩余員工也只能靠家人的生活費苦苦撐著,每天自己熬粥做飯,他自己也非常煎熬。

最後,公司清盤,員工工資補齊了,但張睿和他的合夥人沒有任何補償,直接凈身出戶。張睿難以平靜,選擇在一個小山村內閉關清凈。

2012年底,在家人的支持下,張睿重回上海工作,在春秋集團任電商負責人,並在今年再一次創業。那麽在那時,他究竟遇到了什麽,讓他如此煎熬?

以下為原“優活家”創始人,現“最會遊”創始人張睿的口述,由i黑馬整理。

初始:想做大事業,遇人投資200萬,北上做外賣

剛畢業的時候我進了藍海創投,算是沾了創業的邊。

2009年,我在一個網絡精英大賽上拿了個第三名,然後認識了一些家居行業的老板。之後跟著別人第一次創業,做了一個家居行業的垂直媒體,在那里做運營總監。那個項目很賺錢,一個雜誌、一個網端,做起來之後江浙一帶的老板就開始投放廣告,公司只需要5-6個人就可以年入兩百萬。

但我當時有種感覺,項目是很賺錢,不過沒辦法做成一個大事業,所以我一直在琢磨做其他的事情。

2011年的時候電商很火,包括一些垂直電商,像奢侈品電商,凡客這類服裝電商,或者京東、當當等等,都已經做得很大了,因此那時做實物類電商對我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已經沒機會了。所以,我在思考做服務類的電商。

那個時候還沒有O2O這個詞,真正把服務類電商做的比較大的只有美團、大眾這類有團購業務的,他們都是橫向擴展多個品類的。但是我想的不太一樣,我想做一個垂直的訂餐網站,並且盡可能地覆蓋早中晚餐(那時還不知道有餓了麽)。然後想著說怎麽做?賣別人餐館里的東西嗎?我最後決定不這麽幹。

我想的是和有意願的餐廳老板們各出資一半,共建廚房,把成本攤薄。然後做健康的、可以調理身體的低熱量餐。當時我想針對不同人群把我的餐分為7個類型,每天會變動下食譜,然後廚房按照我制定的這個食譜去做。

我通過一個朋友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土豪(住在北京),跟他說了下我的計劃,他說他願意拿這兩百萬去做投資我們,做我們的天使投資人。當時我很激動,想說在這時做這樣事情的人不多,所以很尊敬他。他的要求是來北京做這個事,後來我說OK。

2011年5月,我帶著2個朋友從上海來到了北京。剛開始的時候就兩三個人,力量還不夠,所以沒想說從中關村開始做,我們就選擇先從石景山萬達開始。那時我的想法是,先在萬達附近開兩到三個廚房,走出模子之後,再逐漸覆蓋到整個北京市場。我們招了一些技術人員,花了3-4個月時間先做了一個名字叫PC網站上線運營,取名“優活家”。

然後就開始鋪廚房了。那個時候要建廚房,房屋租金加上設備頂多10萬塊,找的是那種便宜的平房,租金2000塊1個月,而如果要開個餐廳得花1-2萬左右。廚房離萬達也就2-3公里,但能完全覆蓋旁邊的寫字樓。

之後我們找餐廳合作。當時花了兩個月時間問了附近的100家餐廳,3家有意願,我們挑了其中的一家合作共建廚房,把該買的設備全部買齊,雇了些廚師、職員。之後我們找了攝影師,把我們的食物都拍了照上傳到網站上。之後我們開始試運營,在寫字樓做地推,讓他們在我們網站訂餐。

但是我沒想到,投資人這里出了問題。

人禍: 沒有掌握財權

那個時候我27歲,而且是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智、心態、經驗都不成熟,對整個項目的控制力並不強,總是受制於人。而且那時只是想著做業務,不想顧及別的事,就把財權交給那個投資人管理。每次要做什麽事,就只是把財務預算報給他,他來批。所以這個投資人就變成董事長加財務總監了,我就只是一個幹活的。

之後我們在思想上越來越不對路了。首先是投資人開始轉變想法,想把技術團隊裁掉,他說我們直接把技術外包就可以了,自己招人成本太大。他也是個不按時給員工發工資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差。

接下來就跟我說連廚房也不要了,直接給你個地方開餐廳吧,不要做互聯網了。這是我無法容忍的,因為我想做的一直是個線上公司,而不是個純線下開餐廳的公司。

我和團隊商量,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還是早點離場吧。當時我們也開始試運營了,我想我們也懂一些東西了,要不然我們回上海做吧,重新找一個天使投資人,重新幹。而且我們都是拖家帶口的,一個月或兩個月才能回一次上海,那時剛好新婚沒多久,覺得回上海更能照顧到家人。

之後我就攤牌了,說我們不能合作了,大家分開吧。結果這個投資人當場翻臉走人,之後就消失了,完全不和你談話,還直接把公司的賬戶給凍結了(自己投資的20萬也在賬戶里)。

凍結:4個月沒工資,只能和員工一起熬粥做菜

這個時候到了12年3月。財務凍結後,公司直接發不出工資。錢也完全用不了,廚房買菜的資金、廚師的工資都沒法發出來,公司完全沒法運營。

廚房不運營,餐廳老板就直接上法院告我,結果是石景山法院判我賠一萬塊。那個時候投資人讓他老婆幫忙處理官司的事情,最後是她出錢擺平了這件事情。

他的老婆剛開始也進來幫忙管一些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是他老婆過來和我們講,我和她的關系也還行。在鬧翻後,他老婆剛開始也是想維護我們的,到後面她也扛不住了。

這時公司有4個技術開發人員還沒有離職,大家一起創業都還有感情,也相信我能把他們的工資補上。我還安慰他們說等我們找到他人,和他清盤,然後我們再找個投資人繼續把這個事情做下去。但那4個月非常煎熬,我自己比員工還痛苦,心情特別壓抑。

那個時候我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就只能讓我老婆從上海匯款過來,一個月2000-3000,然後我們幾個人再各自湊錢,每天自己買菜熬粥做飯吃。(房租已經提前付完)

當時我一直尋求通過正常的對話去解決這件事情,但他一直躲著不出面。我自己去找投資人也不行,實力太小,人太弱,別人看你這種情況沒能力、也不大會去幫你,找其他人基本上也白費力了。

公司也是人心惶惶,表面上都還行,當時還想著能不能開發個新網站,但是在那種狀態下,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工作下去。

我想趕緊和那個投資人見一面吧,好聚好散,我的工資可以不要,但是得把其他員工的工資給結了。對我來說,能解脫出來就已經不錯了,我也不在乎能不能拿到工資了,但如果還沒結果我就只能尋求法律途徑了。當時我還找了些律師咨詢了下,包括3W的常駐律師也幫我支了些招。

4個月後,那個投資人還是出來了,最後把幾個員工的工資補了,清盤了。其實那個時候最多花了60萬,錢都沒花完,其他的錢就被他全部收回了,我們自己投的20萬也一分沒還。

事後:獨自跑去偏僻山村,一星期看完喬布斯傳

雖然清盤了,但自己很痛苦,覺得拖累了家里人。那時想說跑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己呆著。我就和我老婆說,我想靜一靜,就朝著蘭州(我成長的家鄉)的那個方向去了

當時清盤後,兜里只有400塊。我先自己花了100塊,往西走,然後在寧夏銀川坐了個大巴,看到一個很荒的山村就停了下來。7-8月份,村里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很少,一座孤零零的小學,小學里面10-20個孩子,一個年輕的老師,就這麽一個地方。我待了一個禮拜,然後把手機關掉了,兜里拿了一本喬布斯傳,那一個禮拜看完了,就看書,看書看完以後就自己反省、閉關。

我的爸媽在蘭州生活,那里離我爸媽比較近,所以我就回到我爸媽那里待了一會。打開手機一看,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看開了許多。我爸媽也勸我說,這些已經是過往雲煙,沒必要再糾纏在這個事情上面,自己還有家,還有父母和老婆,還可以從頭再來。後來我就決定回上海,老婆也安慰我說算了,不要在糾結這件事了,先安心打工。

之後我在春秋集團做了兩年的旅遊電商負責人,覺得把旅遊圈熟悉地差不多了。現在我再出來,重新出發,在旅遊圈進行我的第三次創業。

反思:擺正心態,選擇對路的投資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這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重大打擊,幾乎是跌入谷底。我自己是主因,當時沒有掌握公司的控制權和財權,導致整個項目失去掌控。不過不管我當時設想的商業模式最終成不成立,如果有資金運營,起碼我還可以試驗一下看看這個模式走不走地通,之後再去調整,去把共建廚房的協議摸清楚,去做規範廚房生產的明細和風險防範措施等等。但那次糾紛直接讓我的項目胎死在腹中,戛然而止,我連半只腳都沒有踏進餐飲行業就悻悻離開,這是我最難以接受的。

不過那次創業我不太後悔,雖然現在創業的人太多,把創業環境變得很熱,增加了泡沫,但創業者只有失敗一次、兩次,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今後創業要註意哪些地方,創業的成功率才會提高。我從這次失敗中成長了許多,我也用當初耗費的時間和資源換來了經驗和教訓。

而且我在北京這里也認識了不少的創業者。我們來北京是先在車庫咖啡落腳的,車庫咖啡那時才剛建立,一開始跟車庫咖啡創始人蘇菂和其他很多創業者混在一起,在北京收獲了很多的朋友,這對我現在的創業確實很有幫助。

這件事過去3年多了,再結合這三年多的經歷,我認為創業想成功還是得有一定的基礎:

1、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創業

那時我對商業的思考和行業的了解是淺薄的。

我在創立“優活家”之前沒有在餐飲行業呆過一天,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而且廚房的運營基本都是那個餐廳老板和3、4個廚師、小工在做,很多東西我都不懂,只能看著,沒法深度參與。也許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我能摸索出來,但天時地利人和總有一個不在你這,你也沒法假設。所以如果在投資人好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自己也不清楚,很可能我就做不過餓了麽。

而且在餐飲行業,我一沒人脈,二不了解行業內情,發展速度也不一定快的起來。而我現在做的旅遊創業項目就已經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了,我自己也在行業里沈澱了兩年,了解這個行業,做起來就很順,速度很快。所以如果在一個熟悉的行業里創業,就能加速你項目的發展。而且你知道行業存在的坑在哪,能快速踏過去。所以我特別認同重度垂直的理論,現在對傳統行業的人來說就是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們能夠利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去轉型、去發展,能做的比純互聯網出身的人更好。

再有一點,如果對一個行業了解,你就能知道這個行業的剛需在哪,從哪一個領域、用什麽方式切入最有可能成功。

2、心態、心智要成熟

其實那時還是太年輕,對人、對事都沒有什麽經驗,心智不成熟。這種情況下你對利益的取舍、把控,語言的溝通方式都是很幼稚的,很有可能壞事。

加上第一次主導創業,心態波動很大。那個時候每天誠惶誠恐,擔心恐懼焦慮害怕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在這種狀態下是幹不好事情的。

很多人通過《星際穿越》那部電影都知道了“墨菲定律”,以前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擔心的是一定會發生,現在理解了。那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沒有把握和擔憂的時候,說明我們本身知道事情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麽事情也一定會出問題。上次創業,當失去控制權的時候,心里知道是有問題的,即使擔心最壞的結局出現,但也要克制那種壓抑繼續希望把事情做好,結果就是事情就是往最壞的方向發展。

所以這次創業,從項目本身,投資人,團隊等各方面我感覺都準備的非常充分,心里到現在一丁點的焦慮都沒有,更沒有想過有什麽最壞的事情要發生,所以時至今天我們依然將所有的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公司發展,這也是我做最會遊Triploc半年來順利發展的原因。

後來總結下來,我覺得“心平才能事順”。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就是對自己的事情有自信的掌控。如果你一旦一開始出現疑似恐懼和焦慮,那麽一定要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把握,並且準備好了開始做件事;如果硬上,很有可能會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3、選擇好的團隊和對路的投資人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團隊是第一位,要找到有強有力自信的團隊。然後找到盡量盡可能專業的,支持你夢想的投資人,並掌握住公司的控制權,這樣才能夠讓你自由發揮。

這三點如果都具備了,我覺得就有了創業的基本資格,開頭的路就更好走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07

要不要與死對頭合?楊浩湧忠告:顯然是合並好 | 老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4/153087.shtml

導讀 : 2015年11月,瓜子二手車直賣網CEO楊浩湧做客i黑馬創業對話節目《老創》,與創業黑馬集團副總裁&首席戰略官羅小渠暢談58、趕集合並緣由及二手車等垂直業務競爭邏輯。


“顯然,合並比不合好”

羅小渠:作為過來人,你覺得對於創業者來說,在競爭白熱化的行業里面,合並是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楊浩湧:我是覺得,如果雙方競爭,巨大的資金投入是消耗在兩個對手之間,而不是去擴大市場份額,那你的資金使用效率會急劇下降。在很多合並的公司里面,其實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從公司健康運營的角度考慮,還是從雙方投資人的角度考慮,大家都會覺得,你的錢越花越多,但這個仗永遠打不完。那自然而然地,尤其是冬天一來,放一起,日子還能過得長一點,可能就會有了這種想法。

所以,合並的初衷不在於1+1=1或者1+1=2,而是兩家合並在一起,會消滅一個競爭對手,讓公司的市場運營和線下推廣回到健康層面。我覺得這一點肯定能夠做到。另外,兩家公司合並在一起,能夠形成合力,能夠一起去拓展一些新的領域,那肯定就更好了。

羅小渠:如果拋開估值因素,要你再做一次決定,你會選擇跟58合並還是寧願更加專註在創新業務上面。

楊浩湧:顯然,合並比不合好。原因是一旦合了,我們雙方的業務就變成一個大的現金流了,其實會掙很多錢,可能我們可以自己供血,都不需要去對外融資了。如果不合,即使融到錢,我們也要拿出其中絕大部分去打這場仗,拿一小部分去做創新,會是這種情況。也可以做,但我覺得可能在資金投入上會更捉襟見肘一些,而且創始人的精力也會被消耗。

對我來說,合了以後,有幾夜,尤其最近,我就覺得這個市場變得特別平靜了。合並後,團隊整合完了,之前的非合理價格,你可以讓它回歸到正常水平;在廣告投放上,之前雙方拼得特別厲害,以後可以少投一些。好像除了這些事,也做不了什麽了,更多精力花在了團隊整合上。

這幾個月,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在公司的創新上。這一年時間,我們孵化了三個項目,好租是一個,鬥米是上周剛剛做了發布會,瓜子也已經分拆。這些都是非常大的機會,對我來說,都是有可能成長到百億美金的機會。但如果還在打,我覺得可能能把瓜子伺候好就不錯了,也就是這樣。

羅小渠:當時好像姚總也打累了。他跟你遞過話,說咱們合是一個選項,但有沒有可能既然大家都打累了,最後即使不合,也別在分類這個業務上較勁了。58專註做到家,趕集專註做瓜子、做短租,其實不合也可以這樣,形成一個差異化的局面,大家各自專註自己的垂直業務,也有可能啊。

楊浩湧:理論上是可能的。我們在合之前探討過這個事,說我們能不能劃江而治,廣告我們一起去談,做些東西。但是後來我們商量了一下,沒有在資本上的一個綁定,會很難。就是你管不住下面,他是要追求銷售額的,他一定會跟你去PK價格,除非有一個指揮官說,你們倆都不行,否則他還是會自已顧自己的。我們還討論過換股,但後來覺得還是會有問題,你換完了,指揮官不一樣,還是會有問題。

二手車之戰或將年底終結

羅小渠:現在楊總專註的二手車業務,其實某種程度上又有點像當年58跟趕集打的時候了。當年58、趕集勢均力敵,大量花錢做推廣、搶市場,現在瓜子面對的二手車市場已經很熱了,融資額都非常大,人人車、優信、車貓,前兩個最近都是上億美金的融資,其實又到了大家拼推廣、拼廣告的階段。回過頭來看,在與58的競爭中,你得到了哪些經驗和教訓?

楊浩湧:很多公司有規模效應,但沒有網絡效應。二手車市場是個典型有網絡效應的平臺。網絡效應指的是用戶會因為你更大而選擇你。這個情況在某些品類是不存在的,有些品類是誰有錢誰補貼多,用戶就去哪兒,但二手車是一個大的需求,誰的車源多,誰繼續走。把這個事看清楚,再來談合並。

我們真正的合並是8月份做完的。這跟其他的合並還是有點差別,但很相近。我解釋下:這個階段要拿兩個億去打掉對手的融資額的這個錢,去把這個市場做強,那他們肯定會有很多質疑,但我覺得反推回來,如果我把這個市場這個情況說明白,他們是聽得懂的。所以這個仗打過來以後,其實現在效果非常明顯:我們的百度指數是對手的五六倍,我們的流量大概是他們的十倍,我們的車源數是他們的大概四倍左右。拉開這樣一個差距,其實對手已經很難追了。再加上我們可能會在2015年年底宣布一個比較大的融資,即使他去融一億美金,我覺得這仗也已經很難打了。

我們的目標是,明年把這個錢花出去,把差距越拉越大。58當初的問題是,我說實話,58上市以後忽視我們,沒有趁機擴大範圍,被我們追回來了,其實付了一個代價,這個代價就是雙方的合並。其實早先我們線下不行,線下投入沒有58大,我們當時請了姚晨,他們請了楊冪,但他們當時花的錢是我們的兩倍。所以,你一定要將差距拉到一個安全的距離後,才能說你是真正安全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瓜子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羅小渠:同樣的仗已經打過一次了,現在動作會比他們更快?

楊浩湧:對,我們會在年底前把它結束掉。當我把市場拉到八二的時候,你就很難追了。

羅小渠:流量支撐有時是個偽命題。打個比方說,趕集做螞蟻時,小豬是一個獨立平臺,它後面沒有像58或趕集這樣的平臺帶來的流量支撐,其實它上得也很快,現在小豬看起來甚至更大一些。在這個案例里面,實際上流量並沒有幫助螞蟻取得市場優勢。

楊浩湧:對,你說的是,區別是很明顯,我們在短租領域的流量,沒有我們在二手車領域做的流量這麽壟斷、主導。

羅小渠:所以其實僅平臺本身的流量支撐是不夠的?

楊浩湧:對,我們當時導出以後,沒有辦法讓螞蟻在這個市場一下就跳到明顯的地位,但瓜子是這樣。

羅小渠:總體看,現在BAT三家在O2O領域搶得很厲害,在O2O大的框架下面,各個垂直領域都在布局。這三家已開始在二手車市場里面布局,其實這也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楊浩湧:對,非常明顯。

羅小渠:你們會不會擔心,比如騰訊已經投了人人車,它會不會把流量導過去?還有像阿里、百度投的,很有可能把流量往那引。你怎麽看這個問題?

楊浩湧:我覺得騰訊對我們還是挺關註的。其實剛剛,就在我來之前,我們還在談一些關於分拆的條款,騰訊的投資人打電話進來,跟我們熱烈討論這個事將來應該怎麽弄等等。所以我覺得,毫無疑問,它天生地在我們這兒已經有股份了,而且是相當大的一個比例,甚至可能比人人車還要高。這是一個天然的紐帶關系。

BAT的流量價值當然是有的,但具體到各個細分領域的情況就不一定相同了。在二手車C2C電商領域,瓜子現在所有的數據都比對手要大很多。毫無疑問,在市場上我們已經跑到前面去了。整個市場,整個線上,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對二手車市場產生一種扭轉性效應的話,那其實就是我們,因為市場上70%的流量在我們這兒。在這個垂直領域,其他的BAT項目,沒有像我們這樣大的影響效應。

瓜子優勢在於數據和用戶

羅小渠:其實二手車市場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市場:一方面,楊總提到,它是一個有很強網絡效應的市場,誰的車越多,誰的優勢越明顯;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個高度本地化的市場,基本上我在北京,不可能去買上海的車。

楊浩湧:也有一些。

羅小渠:那成本會很高,要把車運過來。總體來說,二手車在價格上與新車相比是低的,如果加個幾千塊錢的運費上去,一下就不經濟了。

楊浩湧:對。

羅小渠:那有沒有可能,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一些公司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市場以外,抓住一些本地市場,把這個本地市場做透,然後從這個本地市場開始反攻呢?

楊浩湧:基本不太可能。在任何一個互聯網領域,都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不管是團購、外賣,還是電子商務,沒有一個本地化品牌最後在這個大的市場能守得住。互聯網有一個說法,你守是守不住的。其實大公司有足夠的資金,它對一個城市的進攻是摧毀性的。

我們其實碰到過。這個行業有一個第三名百姓,有一段時間,百姓在上海的市場份額比我們兩家都大很多。後來大概是2013年,我們發動了一次反攻,一夜之間,整個上海所有的地鐵、公交站全部鋪上了我們趕集網的廣告,包括上海東方衛視、火車站出站口等。三個月的時間,我們的流量就完全超過他們了。

所以我覺得,在資本的投入下,它很難守。另外一個,二手車不僅僅是買賣,它還有金融、保險等,小公司你是很難去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服務的。

羅小渠:美國為什麽沒有大的二手車平臺,eBay其實也做過二手車,但一直做得不好,因為信息非常透明,這個車有沒有故障,價格合不合理,完全可以查到。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這方面也一定會完善起來,比如將二手車註冊信息系統公開,使用戶能夠看到這輛車的歷史,甚至4S店能夠把車的保養信息上線。如果這些完善起來,會不會對你們形成威脅呢?

楊浩湧:我舉個例子。其實剛上線時,我們推出了我們的200多道手續檢測的這個東西。但是出來以後,很多人挑戰我們說這個檢測不專業——一個互聯網公司搞車檢測,你憑什麽說你比4S店檢得好呢?我覺得其實很簡單,我們用更高的薪水把人從4S店挖來了。

我們的檢測體系現在做得非常成熟。可能因為我們是第三方獨立平臺,我們做得更細,更標準化。其實我是覺得,將來做得最好的金融公司是這些手上有用戶的公司,這已經很明顯了。眾安保險也罷,阿里金融也罷,騰訊金融也罷,其實將來的巨無霸會是這些公司。

為什麽呢?不是說算法、風險模型這一塊有多重要,而是說誰手上有用戶,誰手上有數據,誰最後會做得更好,這是我的觀點。我覺得我們最大的優勢不在於我們有多少資金,或者說我們這些東西怎麽樣,我覺得那些都是可複制的,就跟檢測一樣,你有檢測師你也可以來,當然,到我這,我們服務做得更好,但我覺得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你有而對手沒有的,是數據和用戶。

羅小渠:對,所以中國這個市場機制其實反而給你們這樣的公司提供了機會。因為你們可以通過這個服務獲取用戶,然後把用戶數據沈澱下來。你們再往下其實可以做延伸服務,金融包括附加的業務。

楊浩湧:是這樣的。

羅小渠:那我能不能這麽理解:對二手車平臺尤其對瓜子來說,未來的方向其實可能是延伸服務的附加值,包括附加值的服務?

楊浩湧:對。二手車的交易費是很小的一塊,所以我們敢收3個點,也是一個原因。傳統行業他們收15到20個點,用戶會覺得特別貴,但我們3個點是相當有爆發力的一個打法。它後面的金融服務,包括保險和延保,其實跟在這3個點後面,可能有10個點、15個點在後面,可以賺到更多錢。一輛車的維修費用,基本上在它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面,是跟這個車差不多的,甚至比後者還高。保險也是每年續費的,貸款也要每年付錢,我覺得這些都是你把一次交易變成用戶終身跟你打交道的東西。所以我們是非常看好這塊的,而且金融最根本的競爭力來自於數據和用戶,這一塊,我覺得不單車是這樣,任何一個領域都如此。

漸次布局58趕集生態

羅小渠:趕集那麽多類別,後臺數據你是很了解的。二手車的發展邏輯,在其他哪些垂直行業也同樣適用呢?

楊浩湧:房子肯定是一個。

羅小渠:二手房交易?

楊浩湧:對。就價格把控和整個走勢看,我覺得二手房交易是非常明顯的。另外還有一些相對比較明顯的,比如商業地產、招聘等。其實後臺數據挺有意思,比如說大學周邊房價,一開學價格就往上走,那個曲線看得很清楚。

二手車也是。有一次,我們在後臺發現,二手車流量突然漲了兩三倍,價格也在往上走。我們以為是統計出了問題。一周以後,北京突然宣布限購。有些消息,用戶通過一些渠道,比我們知道得早。這些數據其實就是一個征兆。

再比如招聘。我們每年會出招聘報告。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了2011年中國勞動力人口的下降,在我們這兒是看得很清楚的。你看,在城市里面提供服務的這些藍領工作者,他的薪酬是從3000往上跑,從2011年的大概三四千塊錢跑到八九千,一個按摩師拿到一萬多塊錢。

我們去跟很多人講的時候,他們都很驚訝,但是我們的數據已經體現出來了。所以我覺得,只要是大體量的,後面有與經濟相關的數據,其實最終都能夠看到這個變化,通過這個變化你就有很多總結。

羅小渠:說到數據,今天中國數據最好的企業就是騰訊了,因為它有移動端微信的支撐。但為什麽騰訊在O2O領域反而好像做得不是很好?

楊浩湧:騰訊的流量是一個泛流量,它是所有用戶的習慣,不管是聊天、溝通,還是支付,都是一樣的事情。其實真正的數據,在每個行業代表不同的東西。數據再多也沒有用,你不知道這些人買了什麽東西,你其實還是有一些數據不知道。這些數據不管是關於交易,還是關於後續服務,都是廠家非常核心的數據。在這個領域,其實騰訊很難做。對騰訊來說,其實他們更擅長線上,他們遊戲掙了很多錢。那O2O呢,很重要的一點,它是一個服務,服務就牽扯到線下幾千人上萬人的管理,要與用戶面對面交流,要跨城市、區域地推。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DNA,所以他們做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他們選擇做很多O2O類似的去做戰略呀什麽的。

羅小渠:楊總是技術出身,一般技術出身的不太願意去碰這些線下的臟活,騰訊其實也是這樣。你是怎麽轉過來的呢?從趕集到現在做瓜子、短租等,這個轉變是怎麽完成的?

楊浩湧:就是被逼的。拿騰訊來說,你之前的日子過得越舒服,轉型就越難。我遊戲能賺這麽多錢,我為什麽要去做這些呢?我們也是早些年通過線下渠道發現這些小商戶、搬家公司、保潔的這些人的。如果不通過掃街的方式,根本無法想象。你先要手把手地教他怎麽用,教他怎麽做推廣,怎麽置頂,怎麽發帖子,這樣他才會用起來,通過你的方式推廣他的業務,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再加上你有個競爭對手,這個創始人做銷售出身,他比你更有這方面的優勢,他會逼著你走,你不幹就會死。你說我不知道這個那個,不知道你就死。

羅小渠:除了二手車,接下來你還希望在哪些領域布局?

楊浩湧:我其實做了很多事。合並之後,我們有了三個項目,包括鬥米,鬥米是一個兼職分享平臺。共享經濟潛力巨大,目前房屋領域有Airbnb,車領域有Uber、滴滴快的,其實人的資源也是可以共享的。很多人有自己的技能和時間,他是可以用自己的時間給客戶提供服務的,鬥米這個平臺就解決掉了這一需求。大公司招兼職,高峰時間需要人做模特,需要人發廣告,這個平臺能夠做非常好的對接。

另外就是好租,它是一個商業地產撮合平臺。很多人找商戶、寫字樓,找不到,不知道哪有,而這些商戶又急著出租,好租能夠為他們起到一個中間撮合的作用。

後續可能還會有,比如我們在寵物領域也做了一個。但目前主要是三個,這三個都是非常棒的市場。人的分享其實處在一個高速增長期,只是目前來說,沒有二手車市場這麽大。

整個58趕集在實現一個從提供信息到提供服務的巨大扭轉。對我們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你不做,競爭對手就會把你幹掉。我們的憂患意識還是很強的。

羅小渠:你提到的這幾個領域,都是非常大的市場,都非常有想象空間。但不可避免地,每一個領域都會有非常強的對手,都會有大量的資本註入。面對一個個硬仗,你們如何保證都能打好?總體來說,越專註越容易勝出,越分散越容易出問題。

楊浩湧:對。我們定了三個原則。

第一個就是,公司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它的起點要高。就商業地產而言,市場上70%~80%的流量在我們這兒。二手車也很明顯,兼職也一樣,我們第一天就都站到了一個很高的起點上。

第二個,機制市場化。這三個項目,我們58趕集,都是作為一個小股東存在的。我們引入的都是比較著名的投資基金。我們跟投資人講,不是我們缺錢,而是我們需要一個更為市場化的機制讓團隊去做。

而且我還糾結過,說我們到底是占51%還是占49%,最後我們選占49%,原因是49%和51%的差別就是,你讓創業者覺得這個公司到底是你的還是他的。所以在這個角度上,因為我們自己是創業者,我們做了很多反思,設計了這樣一個機制,讓創業者去拿更多的股份。落定這樣一個激勵機制後,引入第三方資金,讓它將來可以自由地去融資,然後去獲取更多的資金,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

第三個,就是你問到的,其實前兩個事解決掉,這個也就好解決了——我們會找到非常合適的人,他們會非常專註非常高效地去做這個事情。所以不管是鬥米、好租,還是瓜子,現在絕對是市場領先,我們已拉開對手好幾倍,雖然我們起步很晚。

羅小渠:現在看,58趕集已越來越生態化。

楊浩湧:我覺得它會是一個大航母,有很多創新公司。但我不排斥它們有一天長得比我還大,相反我覺得那將是我們最成功的一點。從我來說,其實我非常看好瓜子這個平臺。我覺得這些公司總有一天會超過我們,我們樂見其成。

羅小渠:這里面有無可能出現一個比BAT體量更大的公司?

楊浩湧:難下結論,因為這些項目都還早。我覺得,BAT這麽大的規模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如果我們把機制做得足夠好,至少在很多垂直領域,我們都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玩家。

羅小渠:如果看BAT的成長歷程,你覺得在團隊培養上面,哪些地方可能是58趕集接下來要去重點做的?

楊浩湧:這三家公司在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它的母體都已足夠強大。可能這三家比較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然後去做了一些戰略上的布局和一些早期看起來投入非常大的動作,即使影響財報,他們也會去做,有的做得比較早,有的做得比較晚。

我覺得任何公司都一樣,不管你的創新或者布局怎麽樣,其實還是看你的整個團隊、你的文化是不是能跟上,你的創新機制、公司的組織結構是否能夠支持。我剛才談到團隊激勵,49%、51%,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你看現在很多公司,很少有像我們這樣去鼓勵創業公司的。

但是我們想得很清楚,這個餅要足夠大的話,你中間分一塊,它哪怕再小,也是很大的一塊。最怕的就是,這個事百分之百跟你沒關系。所以我覺得激勵很重要,激勵好的話,能夠吸引到優秀的團隊和足夠的資金,再加上你前進資源的支持,當然,最終還是要落到人的身上了。

羅小渠:運轉這麽龐大的一個生態系統,實際上對公司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水平都是要求非常高的。58、趕集畢竟剛剛走到一起,肯定會有一些融合得不是那麽好的地方。接下來會有哪些調整?

楊浩湧:一切以更好的業務發展為前提去考慮這個事情。其實兩家公司合並,你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有時它取決於雙方有沒有共同想法,另外可能也跟底下執行團隊的胸懷有關系。

目前來看,這個整合是我們看到最好的一個整合,業績一直在非常好地增長,而且沒有一個VP離開。

關於【老創】

黑馬哥一句話總結一下這個《老創》吧,一群老臘肉做的節目,不註重形式,註重內容!每周我們將在《老創》與嘉賓對話,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抑或針對當下創投領域熱點話題發出深刻討論。這段聊天,要足夠深刻,能深刻到骨子里,要讓人耳目一新,而不是客客氣氣的無病呻吟。

不管你是70後創業老兵還是90後創業新星;不管你想聊你創業路上的酸甜苦辣,還是探討創投行業前沿話題;只要你有經歷或夠犀利,我們都歡迎你,來喝喝茶,聊聊天。有意者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12

44歲被騙200萬,如今公司市值千億,你應看看這30條忠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0/155303.shtml

導讀 : 作為一名創業者,你應該看看這些忠告。

屏幕快照 2016-04-20 上午8.33.02

前方高能預警:底部視頻用流量也要看完!! 

他44歲,被騙200萬後遭除名,因此身肩背負巨債。

妻子和他離婚,他一個人帶著爹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開始創業。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人已經猜出他是誰了。

是的,他就是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

昨天下午,黑馬哥的朋友圈被刷屏。被刷屏的內容是一張來自微博的照片。

圖片中,這位72歲的華為創始人,沒有助理和專車,他一手拖著行李箱,一手打電話,站在等候出租車的隊伍里。

屏幕快照 2016-04-20 上午8.33.08

隨後,該圖片在微博乃至朋友圈中瘋狂傳播,有不少網友紛紛向這位老者致敬。

@你好段淩風:本身是一件普通的小事,但在這樣一個奢華的時代,擁有如此財富的人可以做到這樣,值得致敬。

@鄭惪珣:不是每份悲情都能孕育偉大,但每一位偉人的背後都有一份悲情。

@F-Jue:確實不容易,讀書的時候,華為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是眾多國產山寨機的一種,沒有任何特色,還是分辨率醜哭的電阻屏。發展成如今模樣,確實是來之不易。

@丁棟虹:人只有感到渺小,行為才可以變得偉大!——任正非

@伍亞俊:《孟子·離婁下》中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概說的就是這種境界了,富貴也好,貧賤也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Tony的環球旅行:沒有什麽不好,只是沒有太大的必要。老百姓也在用專車,也在用各種有優惠的打車軟件。只有麻煩和耽誤時間才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嗎?也或者那只是任正非先生的習慣,其他人也實在無需大做文章。

@妖蜜來襲:其實,物質水平和事業到了無憂的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的能力又怎麽會沒有呢,反倒是不再需要為了強調存在感和優越感去偽裝或拜金。

@夢工廠隔壁:這是做企業文化。大老板都在打出租坐經濟艙(我不知道),下面的就著量辦吧。原則上,這種方式比開會大談艱苦奮鬥要管用。

據說,今年年初,任正非也曾被網友拍到深夜趕飛機的場景,他獨自一人拖著行李箱乘坐擺渡車,看起來面容很憔悴。

樸實、簡約、不作秀,這是他的風格。

“我要有專車司機,那董事長就得有,董事長有那高管們也得有,最後華為就變成車隊了。”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華為的歷史。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任正非因為工作失誤離開南油公司,被逼著走上了創業的道路,那時是1987年。

而後,1988年,任正非開創華為技術公司。

屏幕快照 2016-04-20 上午8.33.15

其實,任正非在開創華為時是有一點資本的,跟幾個朋友一起創業也並非孤家寡人。

此時的任正非已經44歲,但這個年齡的他,並不比70歲的褚時健缺乏勵誌性。

任何人,如果災難足夠長,困難足夠多,命運足夠慘一定是可以被打倒的。

所謂活下來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運氣,缺一不可。

很多人都很佩服華為的企業文化,也很敬佩這位老者。

田濤和吳春波曾評價他:中國歷來都不缺乏政治家、企業家,但從來都缺乏真正的商業思想家——在當代中國,任正非算是一個。

華為公司是以奮鬥者為本的公司,確定的是以奮鬥為主題的文化。

其所有制度、政策都是以奮鬥來定位,不能奮鬥者就不是華為人,就要被淘汰。

散財、謙虛、誠信、專註、學習、文化,這是華為成功的六個秘決。

任正非說,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有3句話。

第一,以客戶為中心;第二,以奮鬥者為本;第三,長期堅持艱苦奮鬥。

屏幕快照 2016-04-20 上午8.33.21

今天,黑馬哥就為每位創業者總結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所說過的那些忠告。

1.天上掉下一塊東西,人們覺得只要是餡餅就已經喜出望外了,實際上天上掉下的是塊金子。

2.狼性文化——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群體奮鬥。

3.惶恐才能生存,偏執才能成功。

4.王小二賣豆漿,能賣一塊錢一碗,為什麽要賣五毛錢?我們產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適。

5.時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夠從80歲開始倒過來活的話,人生一定會更加精彩。

6.我們的戰略規劃辦,是研究公司3-5年的發展戰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後的發展戰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夠活過20年,如果誰要能夠說出20年之後華為做什麽話,我就可以論證:20年後人類將不吃糧食,改吃大糞,我的道理是……

7.在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規劃和預測五年的發展,已經非常的困難,預測20年的人,可以成為未來學家,但絕不是在企業里。 

8.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華為才發展了十幾年,絕不能算作成功,能夠長期持續的存活,成就百年基業,也許才是成功。

9.任正非在一次高層會議上提問:“我的水平為什麽比你們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說:“因為我從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比你們多體悟一點點東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10.華為一新員工,剛到華為時,就公司的經營戰略問題,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任正非批複:“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11. 我們要深刻理解客戶,深刻理解供應夥伴,深刻理解競爭對手,深刻理解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任何強者都是在均衡中產生的。

12.在新員工座談會上,新員工問:“任正非總裁您對我們新員工最想說的是什麽?”任正非回答:“自我批判、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做個踏踏實實的人。”

13.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就不算餃子。 

14.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

15.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為院士,就不要來華為。 

16.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比較差。 

17.自我批判,脫胎換骨,重新做人,做個踏踏實實的人。

18. 什麽叫成功?是像日本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19. 急老板所急,給老板所需。作為一個副手,沒有比說出真相更重要的職責了。在組織內部,副手是唯一最為頻繁接觸CEO 的人,必須告訴他所有你看到的事實,即使說出來的事實說出來對他是一個傷害也不例外。 

20. 觸及自己的靈魂是最痛苦的。必須自己批判自己。

21. 別人革自己的命,比自己革自己的命還要困難。要允許別人批評。

22.面子是無能者維護自己的盾牌。優秀的兒女,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面子。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要脫胎換骨成為真人。

23. 我們強調以責任結果為導向的組織與幹部考核機制,這也是以客戶為中心。

24. 我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否則十分容易被外國壟斷集團一棒打垮。

25. 做工作時一種熱愛,是一種獻身的驅動,是一種機遇和挑戰,多麽難得,應該珍惜它。 

26. 走入地方後,不適應商品經濟,也無駕馭它的能力。一開始,我在一個電子公司當經理時也栽過跟頭,被人騙過。後來也是無處可以就業,才被迫創建華為的。

27. 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把建設自己祖國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礎上,只有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才會獲得平等與尊重。

28. 職業化,規範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還十分欠缺。華為是一群從青紗帳里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於買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作方法。還不習慣於職業化,表格化,模板化,規範化的管理。重複勞動,重疊的管理還十分多,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29. 在引進新管理體系時,要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

30.將來董事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我自己58歲還在學外語,你們這些常務副總裁就自己看著辦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85

成功將SaaS 產品打入企業級市場的十點忠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3/155554.shtml

成功將SaaS 產品打入企業級市場的十點忠告
Coby Berman Coby Berman

成功將SaaS 產品打入企業級市場的十點忠告

所謂市場產品契合點,意味著你為某個人解決的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剛好擊中了這個市場的痛點。

黑馬說:

上個月,mParticle 整整兩歲,這家紐約創業公司現已將很多公司納入客戶的行列,比如Airbnb公司、SeatGeek公司、Soulcycle公司和Spotify公司,更是在不久前曝光了1500萬美元系列融資輪。本文來自mParticle的銷售總監CobyBerman,他給我們分享了 mParticle 成功打入企業級市場之後的總結與感悟。希望所有創業路上的同行者都能夠有所收獲。

1、SaaS早期的客戶不應是大公司,而是處於高增長期的小公司

擁有明確的自上而下結構的SaaS公司很難成為你的早期客戶,絕大多數的大公司只願意跟在其他大公司的屁股後面,看它們都是怎麽選擇的,然後跟風去購買同樣的產品。這也意味著,對於一家SaaS公司來說,高速增長的初創公司才是它的最理想的目標客戶。

高速增長的初創公司有預算,鑒於增長迅猛,它勢必會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一個又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相比於傳統公司來說,它的用戶增長是一個不斷提速的過程,你的 SaaS 產品在這里能夠體現出來更大的價值。當你真的將高增長期的初創公司鎖定成為目標客戶,而這些初創公司持續不斷地將影響力滲透到原本固若金湯的領域,讓那些曾經割據一方的大公司感到畏懼,那麽這些大公司的目光自然會望向你這邊。

 2、找準市場產品契合點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所謂市場產品契合點,意味著你為某個人解決的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剛好擊中了這個市場的痛點。回顧過去,我真的在“未確定的市場產品契合點”上浪費了太多的機會,因為我從來不知道怎麽去定義,找準它。我也看到很多公司因為偏離了軌道,走到錯誤的方向上,因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這個階段就敗下陣來。

給自己列一個問題清單,在這個清單內部去尋找你需要解決的問題,逐一地確認它們是否是產品市場契合點,這一點非常重要。

3、當創業遇到困難的時候,有過創業經驗的創業者會具有更大的優勢。

是,你是可以給我指出來:在網上有多少的文章都在證明連續創業者創業成功的幾率並不會比初次創業者大多少,但是如果對於早期員工來說,他們會將“首次”和“連續”這兩者的區別考慮到是否值得入職的標準中來。在早期員工的概念里:“這支創業團隊曾經走過創業的完整過程。”這在創業遇到困難的日子里,這種想法會給團隊以莫大的支撐和鼓舞。

4、潛在用戶不太好意思說“不”,即使他們根本就不感興趣。

如果現在足夠幸運,有了一些比較優秀的投資人,還有一個非常堅固的人脈網絡在背後給你助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跟潛在客戶的會面。這里存在一個非常讓人尷尬的事實:那些潛在客戶很有可能不太好意思拒絕你,他們會采取各種委婉的方式拖延,推遲,謝絕你的邀約。所以,當進展緩慢或者停滯下來的時候,你需要很明確的知道這些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5、SaaS 早期的銷售需要同時兼任“產品經理”的角色。

作為公司早期的銷售,下面的兩件事必須擇其一:

通過銷售來拉動收入增長;

為了能夠拉動收入增長,必須明確表達出來產品的功能上需要做怎樣的添加。

不要在試水市場,沒有人願意買你的產品就覺得銷售工作已經做到位了,你需要探知每個客戶到底是為什麽不想購買,產品上需要怎樣修改才能讓他們回轉心意。B2B早期階段是將你所開發的產品,而這個市場上的訴求彌合起來的一個過程。想要獲得創業的首個MRR一千萬,市場調研必不可少。

6、當團隊人數在15人之下,全員會議和跨多個職能部門協作是一種常態。

在大公司,銷售往往只是展開銷售團隊內部的會議,並不會經常跟其他部門的人坐在一起。SaaS小型公司則不然,有很多工作是需要多個部門一起聯手才能解決的,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要讓技術部門的人參與到其他部門的工作當中,時刻讓產品能夠做出最具靈活性的調整。

7、幻燈片有毒!除非它被視為一種探索型工具。

不要迷上使用幻燈片,要學會不斷地去提出問題,而不是持續不斷地輸出你的看法。永遠記得“說”和“聽”的比例保持在 25%:75%。你的工作就是快速地確認你在市場上所發掘的痛點是否能被你的工具所解決。擺脫對幻燈片的依賴,讓一些數據真正貯存在你的頭腦中,當別人問你的時候,你可以信手拈來,流暢回應。這是你作為創始人必須做好的功課之一。

8、客戶成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客戶終將前來,最終掌握我們所開發的這套產品”。這樣的信念不僅僅是落在產品開發、亦或是產品銷售人員的心中,它應該成為公司每一個員工內心的目標,肩上的責任。那些處於高速增長期的公司,收入沒有達到預期不是最可怕的,而是客戶陸續流失,這樣的情況公司會遭受更大的損失。即使有些服務並沒有寫進你和客戶的協議中,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客戶在實現商業成功的路上你可以袖手旁觀。正因為我們的團隊每一個人都覺得讓客戶成功是自己肩上的責任,這才使得公司的客戶流失率幾乎將至0.

9、將SaaS產品銷售出去,遠比銷售廣告更具有成就感。

當有人前來購買SaaS產品,他們其實是在買一個解決方案,他們所遭遇到的問題讓他們痛苦了很長時間。當一個人購買了廣告方案的時候,他所獲得的收益是不確定的,而且往往銷售都在想方設法讓客戶提升自己的預算比例。而使用了SaaS工具,他們的工作會更具效率,賺到的錢也會更多,這種成就感更大,這是我在銷售媒體產品的時候沒有體會過的。

10、別停下發現的腳步

當一筆交易達成的時候,不要停下探索的腳步。因為客戶在未來會不斷地出現新的問題,有一些是你在未來可以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不太可能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客戶的身上,而是會代表一大批的客戶群體,所以,請時刻保持著對客戶的關註,讓自己的工具能夠跟得上這些公司創新的步伐。像 Salesforce 或者 Oracle 這樣的公司,他們持續不斷地深入市場發現探索,甚至之前的產品非常成功了他們都沒停下發現的腳步,他們一直在叠代,開發。

以上就是我這兩年的所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_username=tobshe_副本

SaaS 客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518

給粉絲的忠告-保留現金 Cash is king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ilx.html

這個周末花了相當多時間 跟蹤Brexit的事態演變

Greenspan和Soros的言論 我非常認真和仔細的打印出來 讀了好多遍

貌似他們兩個的觀點 殊途同歸。一個說是擔任公職以來見過最嚴重的危機 超過1987年10月19日(當天道瓊斯下跌23% 有史以來最大當天跌幅)
一個說這次對經濟的影響只有2007-08年金融危機可以比。
換句話說他們都提倡了警告。

Greenspan 主要三個觀點1.蘇格蘭馬上公投退英,這是英國面臨最大問題 2.歐元區解體危機3.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還是發達國家快速老年化,導致政府開支急劇增加 導致赤字和移民問題
Soros的觀點是公投的原因還是針對移民 而非經濟問題,早前6.21 Soros的文章對Brexit帶來的經濟問題 寫了一篇文章他意思退歐帶來立刻的貶值而且政府沒有好的應對方案
主要三個原因1.低利率時代 2.對外資的依賴度高3貶值無法推動英國出口
這里提一點 周五 英國大跌 不過Burberry 卻是逆勢漲2.59%市場還是有效的
Soros第二個觀點也是歐元區的危險

綜合兩位的觀點,我覺得這次Brexit帶來的風險不會小,也不是一個客戶不管不顧的風險
雖然我還是沒能力預測風險的烈度

就此我給出一個忠告。面對不確定性 特別是一個一定會影響到你的不確定性 一定要用倉位表達自己的觀點。
換句話說減倉是必須的。 保留現金
如果用鴕鳥戰術 置之不理 我覺得未必妥當
畢竟這個影響到每個人幾乎可以確定。一定會影響你的風險一定要用倉位表達出來。
本質上對每個投資人而言 個人的portfolio一定是反映你對世界的看法

附帶 三個鏈接 
1.'This is the worst,' Alan Greenspan says of British break from EU
http://www.cnbc.com/2016/06/24/alan-greenspan-says-british-break-from-eu-is-just-the-tip-of-the-iceberg.html
2.Soros Brexit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print/brexit-eu-disintegration-inevitable-by-george-soros-2016-06
3.The Brexit crash will make all of you poorer – be warned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6/jun/20/brexit-crash-pound-living-standards-george-soro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