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密謀資本輸出,第一站直指港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78

中國密謀資本輸出,第一站直指港股
作者: 孔維偉


編者按在中國資本輸出和人民幣國際化大棋局中,香港股市已經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一個“棋眼”,是內地資本向全球市場輸出進程中最重要的橋梁和中介。內地資金成為香港股市日漸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大趨勢,無可避免。如果說被美國震驚的中國“亞投行”戰略,已突顯中國在全球資本的“野心”,但這還只是一個點上的戰略,而中國金融資本的輸出,必將越來越發揮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而跨越這一步的焦點,首重香港金融市場,為此,我們認為,在這一戰略風口下,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數第一輪上漲目標將是40000點!

俗話說,一盤活棋兩個“眼”,中國內地股市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如果決策層把這兩個“棋眼”都做好了,資本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棋局也就活了。我們認為,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決定了,未來20年將是 “中國”全面走出去的大時代,產能輸出、資本輸出、貨幣輸出、文化輸出……,而且是大張旗鼓地輸出!在中國資本輸出和人民幣國際化大棋局中,香港股市已經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一個“棋眼”,是內地資本向全球市場輸出進程中最重要的橋梁和中介。

博覽首席研究員李宏圖先生認為,在“走出去”戰略的大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正在加速推進,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資本市場將成為中國資本的第一站。另一方面,中國大陸金融監管層近期以來,不斷鼓勵內地資金進入香港股市,這本身就表明了中央政府的態度,香港市場作為國內資本輸出的第一個出海口,其資本市場的定價權,應該是中央政府勢在必得的。

顯然,我的這個角度,已不是局限在A、H股價格的對比,而是從國家金融戰略層面的思考。如果說被美國震驚的中國“亞投行”戰略,已突顯中國在全球資本的“野心”,但這還只是一個點上的戰略,而中國金融資本的輸出,必將越來越發揮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而跨越這一步的焦點,首重香港金融市場,為此,我們認為,在這一戰略風口下,香港股市的恒生指數第一輪上漲目標將是40000點!

戰略方向已定,政策風向自然跟隨——

我們註意到,繼“滬港通”之後,3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放開內地基金投資港股通的條件,明確基金管理人可以募集新基金投資香港股票,無需具備QDII資格。

時隔四天,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增加香港創業板股票投資,拓寬險資境外投資範圍。

此外,深港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將再一次提升兩地市場之間的資金流通的便利性。

這些都可視為中央政府為資金南下提供更大了的制度便利。

香港股市緣何成“棋眼”?

從經濟角度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要在全球經濟體系中進一步扮演樞紐作用,也就是說中國的資本市場要配置全球資源,而人民幣也要成為國際貨幣。在這一過程中,香港股市從“中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將是中國內地股市走勢的自然延伸;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又是中國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輸出牛市”的前線。來自中國的資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在香港實現匯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所言:“香港的業務模式過去20年是中國需要資金的人到香港來融資,世界上有錢的人把錢融資給他;今後20年除繼續做這個以外,要將中國有錢的人和世界上需要資金發展的人結合,這樣的中國資金也能投入世界。”


在金融層面,滬港通已然實施,深港通年內成型,香港和內地市場將深度打通,香港證券市場將越來越從一個半獨立的資本市場,變成和滬深甚至包括北京(全國股轉系統即“新三板”位於北京)在內的內地交易所分工合作的典型意義上的中國市場。

中國要成為全球金融強國,顯然需要一個和紐約、倫敦比肩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客觀而言,上海和香港兩地,都難以獨力達到這一目標,但滬港兩地的合作,卻可以珠聯璧合。上海扮演人民幣在岸金融中心角色,香港扮演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角色,上海資本市場重點服務境內,香港資本市場則兼顧境內外,打造更高水平的“國際板”。而北京、深圳作為高新技術和創新創業基地,兩地的資本市場則優先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服務,從而形成京滬深港四地資本市場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體系。

北水南下,搶奪港股定價權!

過去多年,香港是全球資本的主要集散地,而港股的主要參與者以歐美資金為主。散戶、香港本地資金、內地資金盡管一直在增長,但遠未達到與歐美資金抗衡的規模。現在,中央政府推動大規模資金南下,上述格局隨著內地資金的持續湧入勢必出現巨大變化。

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被業內解讀為公募基金投資港股正式開閘。嗅覺靈敏的資金將其視為南下信號,意圖搶先攻占港股價值窪地。截至4月26日,在持續一個月的資金南下潮後細數戰果,香港股市上漲個股的比例高達88%,其中61只個股翻倍,289只漲幅超過50%。而下跌個股的比例僅有8%。

一時間,南下資金複制A股邏輯炒作港股,而存量的歐美系、本土系資金被動入局,內地研究機構正加大港股研究力度。種種跡象表明,長期由歐美資金主導的香港股市話語權悄然發生變化。

我們註意到,截至目前,大量“北水南下”實際上只維持兩天,即4月8日至9日,該兩天港股通每日105億的額度用盡,之後,就沒有這麽多錢流入了,但是,與此同時,過去數個星期,香港股市每日成交額多達2000億,錢從何來?

答案只能是來自海外,香港金融管理局在過去幾個星期每天都買入大量流入的美元,這清楚地表明,國際大鱷似乎也甘心拱手讓出定價權,正準備在香港大展拳腳。

預計在內地資金、歐美資金和香港本地資金三方角力之下,香港市場兼有資金驅動和國際資本逐利的多重因素,出現大起大落的可能性較低,在基本面上更容易維持“慢牛”格局。

總的來說,香港資本市場在資本輸出和人民幣國際化兩個國家戰略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北水南下只要不傷及A股市場的大局,相信國家樂觀其成。內地資金成為香港股市日漸重要的一支力量,是大趨勢,無可避免。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香港股市還只是中國資本輸出的第一站,4月份內地資金突襲港股也只是前哨戰,在政策推動下,內地巨量資金已是枕戈達旦準備南下。毫無疑問,中國資本與世界資本在香港交匯,勢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恒生指數刺破40000點指日可待!

(來自博覽財經)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27

區域家電連鎖密謀“翻身” 向大廠聯合采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813.html

區域家電連鎖密謀“翻身” 向大廠聯合采購

一財網 王珍 2015-06-13 20:34:00

蘇寧、國美往二三線城市擴張,對區域連鎖構成壓力,但其受到的最大沖擊還是來自於電商。因為互聯網讓價格更加透明,消費者喜歡上網比價,使區域之間的價差縮小,區域連鎖企業收入、利潤遇到增長瓶頸。

6月12日下午,全國各地區域家電連鎖的掌門人、高管180多人和中外知名家電品牌的老總、銷售負責人120多人齊聚重慶,他們想密謀什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區域家電連鎖商在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旗下,當天正式成立品牌委員會,建立聯合向家電品牌廠包銷訂制的常規機制,希望在家電市場增長放緩、電商沖擊等壓力下,找到一條“翻身”之路。

四大壓力

家電市場進入盤整期、電商向三四線市場滲透、全國連鎖往二三線城市擴張、廠家渠道扁平化,已成為區域家電連鎖的四大壓力。

在昨天下午舉行的“2015中國(重慶)區域家電連鎖品牌合作TOP會”上,中怡康副總裁彭煜說,隨著政府刺激政策退出,2014年國內家電零售額增幅從上年的18.8%驟降至5.3%,市場規模達到14506億元。2015年1-4月,國內家電市場零售額5021億元,增速進一步放緩至4.4%。今年線上市場仍快速增長,線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兩位數的負增長。

蘇寧、國美往二三線城市擴張,也對區域連鎖構成壓力。但山東家電行業協會會長曹海奎告訴本報記者,區域家電連鎖受到的最大沖擊,來自於電商。因為互聯網讓價格更加透明,消費者喜歡上網比價,使區域之間的價差縮小。區域連鎖的收入、利潤遇到增長瓶頸。

原來區域連鎖還有一些家電批發業務,曹海奎說,現在廠家都在推進渠道扁平化,三四線市場家電批發業務在萎縮,迫使區域連鎖加快轉型。

連總部在深圳、聚焦高檔家電市場的區域連鎖“順電”,去年也出現業績下滑。2014年順電登陸新三板,據其2014財報,順電有15家門店,去年營業收入23.9億元,同比下降5.7%;毛利率15.5%,同比減少4個百分點;凈利潤虧損2.8億元,同比下降398%。

抱團取暖

“一些廠家資源向電商傾斜,對區域連鎖支持不足”,彭煜向本報記者直言,所以區域連鎖要抱團取暖,聯手向廠家要資源、要政策。

其實,不少區域連鎖是“本地王”。中怡康的數據顯示,重慶百貨、武漢工貿、唐山百貨、長春歐亞等在當地家電零售市場的份額都超過40%-50%,像重慶百貨一年家電銷售額約100億元。

如今,這些區域連鎖的龍頭企業結成聯盟,有了實質性的舉措。6月12日,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的品牌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目的是更好地推進區域家電批發、零售渠道與國內外知名家電品牌采購合作,培育新型供銷關系、提升區域家電流通渠道的產品競爭力。

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理事長彭寶泉表示,希望品牌委員會的成立,可以搭建一個廠商合作、交流的平臺,建立一個聯采、聯供的機制,構建一種緊密合作、和諧共贏的關系,起到“廠商鏈接器、市場轉換器”的作用。

昨天下午首先舉行閉門會議,海爾、美的、格力、長虹、西門子、三星、LG、海信科龍、奧克斯、松下、索尼、惠而浦、飛利浦、伊萊克斯、格蘭仕、新飛、奧馬、立升、象印、沁園等家電品牌的銷售負責人,與重百股份電器事業部、武漢工貿家電、江西四平家電、長春歐亞電器、唐百電器、福建東南電器、步步高電器等區域家電連鎖高層,就大單采購、定制包銷采購進行對接,並探討了和諧零供關系、區域家電市場消費升級、渠道轉型等話題。

在隨後的“開門”大會期間,美的集團副總裁王金亮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全國各地80多家區域家電連鎖,共有約1200個門店,年零售額近千億元,合起來相當於蘇寧或國美的規模。目前,美的主要渠道是“4+2”,4指線下的蘇寧、國美、區域TOP連鎖、美的旗艦店,2指線上的天貓、京東(易購納入蘇寧計算),“4+2”已占美的銷售收入的七成。所以,美的從去年開始,為區域連鎖提供專供機型,與全國連鎖、電商平臺的型號錯開,避免區域連鎖受到沖擊。

轉型方向

聯手爭取廠家支持是一方面,區域連鎖的轉型仍然不可避免。

中怡康副總裁彭煜認為,目前經濟環境下,實體經濟仍面臨巨大的增長壓力,預計今年全年國內家電市場規模出現5%以上個位數下滑的可能性極大。質量提升、效率優化,將成為家電生產、流通企業在經濟放緩期的共同出路。

彭煜說,不同區域的家電經銷商之間需要合力,包括管理經驗交流、聯合采購、數據共享等,以提升整體競爭力。與此同時,區域連鎖要與生產商一起,回歸服務顧客的根本。

他建議,家電廠、商以數據為基礎,訂制適合當地的差異化產品,創造更大的附加值,降低采購成本,擠幹價格水分,最終降低消費者購買價格,廠商得市場,顧客得實惠。

那麽,區域連鎖如何盈利呢?彭煜說,應該向區域服務商轉型。區域連鎖不只賣產品,還提供安裝、配送、售後維修等服務。這樣,不管電商如何發展,落地還是要依靠當地龍頭企業,區域連鎖始終有自己生存的空間,並且可以增強本地用戶的黏性和忠誠度。

“淄博市的新星公司過去做家電批發,現在家電批發業務萎縮,它拓展物流業務,承接了海爾、海信在這個地區的物流配送服務,也活得不錯。”山東家電行業協會會長曹海奎說。

步步高電器城總經理余騰達在今年3月的上海家電展上提出,區域連鎖也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手段,建設智能門店、免費提供WIFI;提高智能產品占比,增強門店體驗功能;步步高還建立了“雲猴”的移動互聯網平臺,今年用戶將增至1000萬,“我們也在做粉絲營銷”。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0

從公司到生態,或許這才是張濤密謀已久的O2O決戰戰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3/151138.shtml

大眾點評與美團的決戰正在步步逼近。

在今天下午大眾點評宣布麗人事業部成立的發布會上,大眾點評CEO 張濤公布了醞釀多時的“生態戰略”——生態做大、平臺做強、總部做小。未來,大眾點評會堅持平臺開放,公司總部會變小,主要管控平臺級的基礎能力部分,再以一個個垂直行業的事業部切入具體業務。在這種開放策略下,大眾點評最終會長成什麽樣:從一家公司成為一個生態,有的垂直業務可以是獨立子公司,有的可以是合資,有的可以是多方合作。

這意味著美團與大眾點評兩家公司在戰略上正式分道揚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2014年開始去團購化的美團像一個戰士,以資金與渾身是勁,沖進各個垂直領域四面開戰。點評也在深入垂直行業,張濤卻從一開始就給點評設計了不那麽重的打法,做平臺、要合作共贏而不是彪悍地去戰鬥。

做生態是一個看起來更加遠大的商業理想,如果成功,張濤和點評也有機會勝出。現階段美團看起來被圍攻,點評則需要速度,還有一點點運氣。

QQ截圖20150722181501

O2O 2.0時代低價不再是核心

張濤日前宣布大眾點評正式成立麗人事業部,同時梳理了大眾點評的進攻戰略。

按照張濤的判斷,整個O2O正在進入2.0時代——一個全新的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並不斷激發線下商業和服務模式創新的新階段。所謂O2O 2.0,就是線上平臺與線下商業深度融合,對線下服務和消費體驗進行流程再造和業務模式重塑,推動線下產業的升級,打造最優的垂直行業用戶閉環體驗。以餐飲為例,線上平臺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從團購正逐漸拓展到預定、排隊、點餐、支付等消費體驗的每一個節點,提供閉環服務,甚至還會為線下商家提供開店選址、金融等附加服務。

實際上張濤背後的潛臺詞,是時代變了打法也早應該隨之改變。舉個例子,1.0時代,線上平臺只是單純告訴用戶,哪里有優惠,價格便宜,引導用戶去消費。在2.0時代,雖然有時也會提供優惠,但是更加全面,比如一個理發店,即使沒有優惠,卻能讓用戶在線預約熟悉的發型師,選擇美發過程中用到的商品。單純的低價已經不是O2O的核心,進入2.0,價格在決策中占有的權重在降低。信息決策、交易與服務正變得同等重要,共同為用戶提供品質生活的消費體驗。

張濤對於O2O形勢分析相當值得玩味,這意味著點評的決策根源。點評仍然會集中精力陷入與美團的市場份額爭奪之中,但它對消費者的忠誠度與黏性實際暗藏巨大期待。2015年大眾點評年會上,張濤就曾經說過,2015大眾點評不僅靠高速換胎,還想改造其他團購業務,依靠“服務”取勝。

布局邏輯 信息決策與交易服務並行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大眾點評迅速進入十幾個垂直行業,包括餐飲、電影、KTV、購物、麗人、健身運動、酒店旅遊、親子、教育培訓、裝修、結婚……但是回頭來看,點評的布局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

按照張濤的想法,業務戰略中一直堅持兩條線:信息決策線、交易與服務線,兩條線同等重要去發展。判斷是否進入一個垂直領域,至少會遵循兩個標準,一是信息決策。一般與品質生活相關的行業,提供的往往是差異化而非標品的服務,這種屬性決定了一定是重信息決策的行業,這讓大眾點評將信息決策作為門檻的同時,提供閉環的交易和服務具有可行性。二是從高頻與低頻業務並重,通過餐飲等高頻業務,向中低頻業務導流,作為平臺,具有天然的優勢,效果也會更好。

進入垂直領域之後,點評的打法也在有意和美團化出分割線。比如在瘋狂的外賣市場,美團沈浸在與餓了麽等的補貼大戰中,點評采取的是更迂回的方式,與既有投資人一起以8000萬美元投資“餓了麽”。 “O2O太複雜,不可能每一個行業都能做好,而且每個行業需要的能力都不一樣,這和電商不一樣,電商是基礎平臺搭建好,只要物流能承載,擴充品類就可以,但是O2O公司沒進入一個行業,都要對非常深入到行業的業務流程中去,而且很多經驗和做法行業之間是不可複制的,”張濤認為 。

大眾點評進入諸多垂直行業之後一般會做三件事:一是幫助商家改造業務和服務流程,提升營銷和運營效率;二是和行業的上下遊有關,比如圍繞從業人員、商家、用戶之間的關系,提出一些創新業務,或者從供應鏈上為商家提供增值,甚至一些融資服務;三是從B端為商戶提供閉環服務。

在此之前,大眾點評推出戰略級產品“閃惠”時,張濤就說,“大眾點評的盈利模式並非提成模式,而是希望通過廣告加服務費賺錢,類似淘寶的模式。”在點評之前,提倡做平臺做生態的,有阿里巴巴。

點評牌局 全系生態對攻單打獨鬥

現在需要看看,點評到底有多少機會能打掉美團?

易觀智庫剛剛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生活服務全平臺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大眾點評市場份額達29.5%,較去年同期上漲8.5個百分點,而美團51.9%的市場份額則較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兩者合計貢獻團購市場超過八成的成交額。但如果按照易觀的數據則是,美團的市場份額和GMV增速在連續下滑。

一種可能是,美團和大眾點評這兩個以不同方式在搶攻O2O市場的老對手市場份額正在接近,時間能更好的說明一切。目前美團需要克服的是,如何在四面征戰的當下,有效化解對資金的饑渴、提高利潤率,繼續電影、外賣、酒店等垂直業務的領先位置,而點評也正在刻意拉開和美團的差異。

從戰略上看,大眾點評的業務戰略中一直堅持兩條線:信息決策線、交易與服務線。美團則是以交易驅動,一切以交易為最終目的。兩者定位不同,直接導致兩者進入的行業不一樣,美團進入的行業都是高頻行業,點評選擇的行業都是重決策,追求品質生活的行業。

從盈利模式看,兩者也逐漸產生分歧。點評更多是導流,提供服務。一定程度上,點評更偏廣告模式,不管怎麽收費,本質是做導流,這是平臺模式決定的,這一點和微信和淘寶很像。也有評論認為,美團這樣的交易模式收入形式比較單一,就是交易提成。而且這類平臺的廣告價值比較低,因為用戶對價格敏感,忠誠度較低,只要有更便宜的價格,很快就會遷移。因為競爭激烈,毛利也在下降。所以美團這兩年一直在燒錢和融資,目前來看仍然沒有找到很好地賺錢模式。

戰略和盈利模式的不同,直接導致兩者一系列打法的不同。美團關註的電影、酒店、外賣等垂直領域都是高頻行業,高頻的業務一般都是標品,用戶對價格敏感,價格成為用戶消費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客戶以追求低價為第一目標,客戶忠誠度較低。由此帶來的門檻低,往往成為各方廝殺的焦點。這也是美團一直在多線作戰四面樹敵的的重要原因。

決戰之前,張濤和王興的想法顯然已經各奔東西。張濤希望做平臺,從一家公司成長為一種生態。王興仍然堅持靠單打獨鬥,認為自成一隊能夠活下來。這還不包括在O2O潛伏巨大野心的BAT,百度以200億給糯米續命,阿里60億重資複活口碑,留給鬥士美團的時間很緊迫了。

當然,我們都是時間的孩子,無論點評抑或美團,笑到最後才是笑的最好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冠雄,著名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74

王冬雷还原雷士宫斗始末:密谋和恐吓以及赌债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6/t20160603_773029.htm

  原标题:【独家】王冬雷还原雷士宫斗始末:密谋、恐吓、赌债

  在近三个小时采访时间里,他不停调整着坐姿,仿佛在寻找最舒服的状态。谈及与吴长江不愿深究的过往时,他从茶几上抽出几支火柴,一截一截折断后丢进烟灰缸里,他不抽烟。

  他是雷士照明董事长王冬雷,实际上,他脸上的表情比一年前看上去轻松了些。脱掉鞋,盘着腿坐在酒店套房的沙发上,除了折火柴,时不时还抿一口铁观音。

  王冬雷正在恢复。

  上一次见到他是在2015年底,在一个活动论坛上,他不苟言笑,疲惫不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2014年那场与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的商业大战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与吴长江的决裂似乎是王冬雷的一块心病

  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甚至沾染上鲜血的现实商战故事。它被写入了商学院的MBA教材,这场商战里充满了谎言、利益以及对人性的拷问。当事人中,创始人吴长江最终锒铛入狱,王冬雷则一直忙着修复“伤疤”——既有自己的,更多的是关于雷士照明的。

  5月13日,王冬雷在安徽蚌埠的一家酒店接受了《中国企业家》记者的独家专访。蚌埠是他的老家,这是他数年来第一次重回故里。

  “考上大学后就离开了,直到后来办企业,市委的领导招商引资邀请我,中间很多年都没回来过。”王冬雷一手端着茶盅,神似追忆。

  跟了他多年的公司高管说,王冬雷是一个工作狂,像台机器,“没见他有什么爱好,烟酒不沾,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每天三点一线。”

  一场围绕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大战让他名声大噪。他自己说,外界无从了解其内心的煎熬。

  去吴化

  如果时间倒推几个月,王冬雷肯定没有精力坐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场关于商业和人性的探讨。彼时,他正忙着抢救雷士照明,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事关这家公司的生死存亡。

  吴长江2014年年底被刑事拘留后,王冬雷与他的恩怨暂告一段落,但他与“老雷士”的争斗却才刚刚开始。

  作为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吴长江的个人行事风格对雷士照明影响深远。重庆一名熟知吴长江的商界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吴长江草根出身,讲江湖义气,但做事没章法,“有典型的袍哥气质”。

  雷士照明和吴本人一样,内部也流行着草莽文化,江湖气浓重。

  这场商战告一段落后,王冬雷接手雷士照明很快发现,对这家公司的再造将会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工程。在他看来,这无异于二次创业。

  “作为一家企业,它缺失太多。你能想象像雷士照明这么大的一家制造企业,竟然没有完整的计划体系吗?我个人认为需要24到36个月,才能从根本上把这家公司变成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正常公司。”王冬雷说。

  变革的第一枪,王冬雷指向了人,这也是他最痛苦的地方。王冬雷深知,人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情感载体,“不到万不得已不换人,因为你换了一个人,接下来将会有十个人跑来问你下一个被换掉的会不会是他。”

  即便如此,王冬雷还是对高管层进行了大换血。他从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德豪润达调派人手,再从美的、海尔等企业挖来人才,“去吴长江化”的第一步,他选择自上而下的强势打法。王冬雷说,这些高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雷士变革的主力军。

  对中层干部的改造并没有那么容易。目前,雷士照明共有300多名中层管理人员,这个层级的管理人员中,王冬雷已对其中100多名进行了考核,他 说,最终的结果“90%都是杰出的”。他通过办班培训、答卷考试逐一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为此,他还重金聘请了前华为公司的顾问来授课。

  王冬雷本人也经常给雷士照明的原管理团队上课。他走进卧室拿出笔记本,逐一解读他对雷士照明的文化和战略定位,他说,他曾在一堂课上用了两三个小时,总结了十二条。

  雷士照明对于王冬雷而言是陌生的,他曾经设想的两家公司实现产业联动非但未能如愿,反而因此深陷泥潭。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对生活的质量追求也越来越高,我希望我们设计制造的灯具不仅仅具有照明功能,还能有艺术品、美的价值在其中。”他说这话时,如同陶醉其中。

  但按照雷士照明的现状,王冬雷显然很难实现这个目标。一个令王冬雷十分震惊的例子是,作为一家制造业公司,雷士照明此前的内部生产环节离工匠精神相差甚远。

  “从来不加班,员工5点以后就下班,有一天下午5:30,我打算召开一个会议,结果发现办公室的人全走了。”王冬雷说。

  从2015年年初开始,王冬雷开始为雷士照明建立起所谓“中央计划”体系,他试图让雷士照明从订单、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紧凑连接。

  而构建供应链体系第一步则是优化供应商招标制度。王冬雷坦言,“这侵蚀到了某些人的利益。”在头三个月里,供应商抵触不按时交货,影响了部分生产。对此,王冬雷不得不将矛盾公开化,将招标放在台面上来,择优选择供应商,淘汰不合格者。

  “供应商与吴长江时期的雷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里面牵扯到的利益最多,是雷士改革最头疼的事之一。”王冬雷说。他希望通过这项制度淘汰或优化一些供应商,然后优化库存。2015年,雷士照明减少了2亿多元的库存。

  捆绑利益改革都是艰难的。王冬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重新构建着一家公司的框架。王冬雷说,到2016年年底,雷士照明的LED产品销售额将占据80%-90%,而到今年6月份,LED产品的毛利率将全面超过传统照明产品。

  但摆在王冬雷面前的路依旧漫长而艰巨。他皮肤黝黑,身形敦实,摆在沙发一旁的皮鞋沾满薄尘。

  风波还原

  与吴长江的决裂似乎是王冬雷的一块心病,即便他总试图轻描淡写地描述这段经历。熟知他的人说,王冬雷性格隐忍,不容易妥协,“嘴上说没事儿,其实心里很难受。”

  时间倒退至两年前,2014年8月8日,这是雷士照明与其创始人吴长江彻底决裂的一天。这天下午,雷士照明召开董事会电话会议,全票通过罢免吴长江执行董事、CEO职务的决议。

  这个决议让吴长江十分生气,他在电话会议上情绪十分激动,“我不会执行这个决议!我不会执行这个决议!”吴长江反复地说。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一名刚开始投反对票、两名希望了解情况而持保留意见的独董,在表决时也投了赞成票。

  决议已经达成,从法律上来说,吴长江不再与他所创办的公司有关联。当天下午3:11分,在罢免决议刚刚通过、董事会会议还在继续的时候,王冬雷出现在了吴长江位于重庆国际金融中心26楼的办公室门口。

  按照吴长江后来对媒体公布的说法,当时有人踹开了办公室的门。事后,现场出现了争执,进而发生扭打等行为,直到重庆防爆警察到场。这次事件后来被吴长江形容为“用暴力手段血洗进行公司控制权之争”。

  对于这段过往,王冬雷此后很少对外提及。在他看来,这是公司的“家丑”,不可外扬。

  “那时吴长江在雷士都没有股权了,他哪有资格来争夺控制权。”王冬雷说。

  事实上,这并不是吴长江第一次被辞任雷士照明CEO职务。此前,在与资方股东阎焱和施耐德陷入股权之争时,吴长江便被“赶出”过雷士照明一次。 2012年5月25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吴长江因个人原因辞任董事长、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并辞任公司董事会所有委员职务。

  但当时驱赶吴长江的行动并没有成功。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在被辞任公司一切职务不久之后,吴长江曾经组织工人把董事会拘禁了24小时,逼迫董事会同意让他继续成为雷士照明的CEO。

  “当时有几百个工人拿着铁棍,围攻董事会。如果董事会成员不同意,不仅不能吃饭,连厕所都不让上。”上述人士说。

  此后,吴长江主导了雷士照明员工罢工、经销商停止下单、供应商停止供货一连串真实的商战大片桥段。剧情核心只有一个,他们的要求是让吴长江尽快回归,并要求让资方施耐德退出雷士照明。最终,这起风波以雷士照明成立临时运营管理委员会,吴长江任负责人而告一段落。

  但冲突双方都明白,矛盾并没有解决——吴长江不甘心被排挤出董事会门外,阎焱未能赶走吴长江同样心有不甘。

  这种僵持并没有维持多久,王冬雷的出现打破了平衡。王冬雷回忆起当年的“接盘”仍心有余悸,“如果后来处理不好,两家上市公司都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

  但当年,王冬雷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看重的是雷士照明的品牌和渠道。当时,雷士照明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照明行业第一品牌,拥有3000多家专卖店。

  2012年12月5日,吴长江将雷士照明股份增持至22.07%,成为第一大股东。两周后,德豪润达以共计16.5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雷士照明 普通股及股东NVC(吴长江持有的离岸公司)共计6.33亿普通股,占股20.08%,成为雷士照明最大股东。同时,吴长江通过NVC公司入股德豪润达, 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德豪润达从NVC购得雷士照明11.81%股份,交易金额9.5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72亿元);而德豪润达还向NVC定向增发1.3亿股,交易金额为7.6亿元。

  两者账面上看价格相当,但吴长江个人从账面中获利约3亿人民币——包括雷士照明5700多万元和德豪润达2.48亿元。

  对于此次合作,王冬雷的解释是,当年德豪润达正向LED行业转型,转型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压力。后来他弟弟得知吴长江正在卖他所持有的雷士照明的股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当时吴长江因在外欠着赌债,把他所持有的雷士照明的股份抵押给了瑞士银行,委托后者卖掉。后来我们找到了他,直接从他手上买入股份。”王冬雷说。

  在入主雷士照明后,王冬雷很快做了一个后来令他悔不当初的决定——把吴长江重新扶上CEO的位置,这也为双方后来矛盾爆发埋下了隐患。

  让吴长江担任CEO是双方合作后的一个条件。吴长江曾对外公布了一份与王冬雷的“秘密协议”。彼此约定,股权交易完成后,德豪润达要支持NVC方代表成为雷士照明董事、董事长;NVC代表要成为德豪润达董事、副董事长。

  王冬雷则解释称,当时约定在找到合适职业经理人来担任CEO后,王才退出,由吴长江出任董事长。但事后是吴长江自己不同意,认为董事长没有实权,CEO才能更好操控公司。

  随后,王冬雷在董事会力排众议,向阎焱和其他股东为吴长江做担保。“我当时觉得作为雷士的创始人,吴长江还是有能力的,只是因为跟阎焱不和,才把公司搞成这样。撇开这些,他还是能够把这家公司运营好的。”

  他的另外一个筹码就是,德豪润达已是雷士照明的第一股东,在商场拼打数十年的他自信能够管好公司和吴长江本人。但此后的事实证明,王冬雷这次失算了。

  2013年1月13日,王冬雷进入董事会成为非执行董事,同一天吴长江出任雷士照明首席执行官。三个月后,阎焱辞去雷士照明董事长职务,王冬雷被选为新任董事长。再两个半月后,吴长江重返雷士照明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

  在外界看来,那段时间是王冬雷与吴长江的蜜月期。对于这种说法,一切尘埃落定后,王冬雷说,“那时候对我来说或许是,但对吴长江来说并不是。” 彼时,有媒体将王冬雷比喻成拯救吴长江的白衣骑士,甚至将两人的关系形容为亲密无间的搭档。在新闻发布会上,王冬雷与吴长江一唱一和,配合完美,曾经同坐 一席的照片至今仍流传于网络。

  对于当年的一桩旧事,王冬雷思索片刻后一声叹息:“那都是做给外界看的,这只是生意。”

  “我们不是朋友。”过了良久,他补充道。

  王冬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后来得知,吴长江在将股票卖给德豪润达后的第一周便召集了他的6位心腹高管,传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是雷士照明现在成外人的了,要团结在一起,谁进来把谁赶走;第二则是要把雷士往烂里做,把股价做到2元,然后再一起把雷士买回来。”

  但对此王冬雷并不知情,依然沉浸在“蛇吞象”的憧憬之中,在他看来,德豪润达向LED的转型成功在望。而在他的眼皮底下,一场兵刃见血的商战正在预热。

  恩怨决裂

  “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多久。

  王冬雷和吴长江完成资本联姻后便摩擦不断,最初仅限于在业务整合、人员调配等分歧上。双方第一次大的矛盾发生在吴长江的弟弟吴长勇身上。

  当时,吴长勇是雷士照明负责采购的副总。吴长勇在外成立了一家名为华龙盈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马甲公司,雷士照明大量采购都通过该公司,倒手后再加价卖给雷士照明。

  王冬雷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这其实是吴长江从2013年回到公司后开始策划实施的一系列动作中一环,目的便是一步步掏空公司。

  很快,一沓沓举报信被放在了王冬雷的办公桌上。他开始秘密派人调查此事,证据确凿。调查结果让王冬雷大为震惊,“他弟弟私自售假货数额高达一两亿元,导致公司损失了七八千万元。”

  雷士照明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证实,吴长勇在外私设公司与雷士照明进行内幕交易是“公开的秘密”,很多人都明知,却不点破。

  随后,王冬雷把吴长江从莫斯科叫了回来。在他的办公室内,他把吴长勇私下售假货和内幕交易的证据交给了吴长江。由于吴是公司CEO,王冬雷让他自己处理此事。

  两周后,吴长江向王冬雷回复了此事的处理意见。第一,吴长勇并没有内幕交易;第二,把吴长勇调离采购岗位。当年8月,吴长江还就此事对外称王冬雷是在捏造、诬陷,“我们会告他诽谤”。

  王冬雷说,当时他把所有证据的原件都给了吴长江,“一个蛇皮袋扔给了他”,后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这次事件是我第一次在内心开始觉得不能再跟这样的人进行合作。”

  为防止更多内幕交易发生,王冬雷做了一些应对措施。2014年7月15日,雷士照明公告,吴长江退出雷士照明10家附属公司董事职位。其中,惠州雷士光电及雷士照明(中国)等公司改由王冬雷任新董事长。

  此事让吴长江极为愤怒。吴长江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时他在新西兰出差,董事会只是通过邮件通知了他本人。

  三天后,王冬雷和吴长江在其珠海办公室内进行了一次面谈,面谈内容被王录音。在录音里,吴长江亲口承认自己在澳门有4亿赌债,每个月要还 1000万利息,若不按时偿还赌债,黑帮分子将对其下手。吴长江所欠的债务当中,有2亿元是澳门水房(澳门黑帮组织)的钱,每个月利息500万元。

  王冬雷至今依然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周五,在吴长江亲口承认赌债之后,他对此前吴长江对公司的种种掏空行为找到了合理的答案。

  熟悉吴长江的商界人士说,吴长江“是个聪明人,但赌性太强。”

  那一晚,他一夜未眠。第二天,王冬雷起了个大早,冲了一个凉让自己清醒些,然后驱车前往中山。在那里,吴长江与其朋友老李开了一家家具照明公司。

  王冬雷告诉对方,吴长江欠了4亿赌债之事,并询问其能否每个月拿出500万元现金给吴长江还利息,“其他的钱我再想办法弄,当时想的是花钱送走这尊佛。”但这一提议遭到吴长江朋友的拒绝,并表示吴长江早在两年前便从这家公司手上抽走了一亿多元。

  对于吴长江旧相识的话,王冬雷不知真假。但此趟中山之行空手而归让他垂头丧气。回到珠海后,另一个消息则立刻让他从丧气转向震怒。

  7月18日,吴长江在离开王冬雷的办公室后,立刻赶到了上海,召集了雷士照明的5位核心经销商——他们也是吴长江与阎焱、施耐德股权之争的助推者。他们筹划着再次上演一回当年的“逼宫”行为,目的是把王冬雷赶走。

  很快,吴长江又把全国其他主要的经销商召集在一起,并要求他们把身份证进行复印,然后签字画押。这5位核心经销商威逼其他经销商称,“现在老大有难,你们必须签字。如果不签,我们这几兄弟干死你。”

  一位雷士照明的经销商向记者证实了此事。

  “当时是一个一个轮着来,先跟你聊,然后要你按手印,同意他们的行动,目的其实就是要逼王冬雷下台,跟以前逼阎焱他们一样。”上述经销商说。

  绝大部分经销商都被迫签字,但也有少数经销商在签完字后,立刻给王冬雷打电话,将事情原委告诉了他。

  王冬雷听到这场密谋是在2014年7月20日,他立刻给吴长江打电话质问,但吴矢口否认,并称在上海只是跟几位朋友打麻将。

  “我们也别再打哑语了,你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你们在密谋什么我一清二楚。”王冬雷一语挑明,但吴长江依然否认。

  最后,王冬雷破口大骂,“吴长江你太不够意思了,你去打电话给老李,你问他我是怎么对你的,可你现在干的他妈什么事。”

  放下电话后,王冬雷浑身冒虚汗,一阵昏晕袭来。他说,几十年来,他第一次如此怀疑自己的判断。

  王冬雷不再对吴长江抱有希望,双方彻底决裂。

  本刊未能联系到吴长江,确认他眼中的吴长勇内幕交易事件及上海逼宫事件。

  8月8日下午,雷士照明董事会电话会议上,吴长江被免去了执行董事、CEO职务。作为临时CEO,王冬雷在投票完成后出现在雷士照明重庆总部,进行交接。

  10月22日,惠州市公安局正式对吴长江等人涉嫌挪用资金立案。雷士照明内部的第三次“内斗”阶段性终止。

  2015年1月,吴长江因涉及经济案件被羁押。他在实名微博上发布的最后一条消息是在2014年12月2日,他写道:这两天上海实在太冷,不过 见到华东几个经销商兄弟,心里却很温暖!特别是你们那句无论我干什么都愿誓死相随的话,让我感动落泪,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我不会放弃的!明天一定会更 好!

  另一名熟悉吴长江的商界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吴长江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擅长交际,拥有过人的情商,“是个聪明人,但赌性太强。”

  反思

  雷士事件是王冬雷经商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挫折。这次事件前后,王冬雷一周内瘦了二十斤。

  王冬雷身边的人说,尽管与吴长江的争斗让他焦头烂额,但王冬雷从来没有把这些烦心事告诉家人。王冬雷自己说,他排解内心痛苦的方式,就是努力不去想它,“一想就睡不着觉。”他自我调节的方式是跑步,他说只有在跑步的时候,他的心绪才能够得到稳定。

  但王冬雷不可能不去想,他说,几个月来每天的睡眠平均只有三四个小时。“受了这么大打击,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对人、人性的看法,对生意的看法,对企业管理的看法,它对我的教训实在太大。”

  对于王冬雷而言,这场商业纠纷无疑是他经商生涯的分水岭。他说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最大的弱点是过于重情义,“这不是优点,作为一个将军,应该杀伐决断,太过人情味是不行的,这点我很清楚,我正在努力克服。”

  “到今天为止,你恨他吗?”

  “谈不上恨他,要恨只能恨自己。”王冬雷背靠着沙发,抬头望着一会天花板说,“他嗜赌又不是一两天了,他同学曾经救过他,阎焱曾经救过他,最后都被他坑了。同样的故事到我这里是第四次,我没有看到他人性中的恶,那就只能怪我自己了,恨他干吗?”

  历史不可假设。但对自我重新定义后,王冬雷依旧坦言,当年收购雷士照明前若是阎焱提前告诫他,他还是会选择收购。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在利益面前,很少有人经得住诱惑。

  事实上,除了对人性之矛盾深度思考外,王冬雷更多的是对过去自己用人原则和公司治理的推倒重建。在自己原始创办的德豪润达公司,王冬雷一直秉承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在这套原则下,德豪润达成就了行业内“小家电之王”的地位。

  但同样的方式在另一家企业里却漏洞百出。雷士照明事件似乎让王冬雷重新加深了对人和世界的矛盾认识。“尽管要坚信人善的一面,但在制度设计上必须防止人恶的一面。你应该相信一个制度,一个法规,一个流程,而不能相信任何个人的说法。”

  即便如此,这场耗时日久,惊心动魄的夺权大战依然给王冬雷留下了心理阴影。王冬雷身边人说,在与吴长江矛盾白热化时,王冬雷在外出差不得不一晚更换一处住所,“担心不安全。”

  “这件事给你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沉默了很久,王冬雷紧锁眉头回答:“我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在国内收购小企业了,宁愿去国外买,中国的小企业没有底线,这太可怕了。”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6/t20160603_773029.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86

特斯拉域名更改為Tesla.com 密謀大計劃?

北京時間7月19日晚間消息,國外媒體報道,電動汽車廠商特斯拉(Tesla Motors)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對於特斯拉來說,換上域名tesla.com絕對是其品牌建設上的一件大事。這家以汽車起家,發展了近13年的公司,曾因為錯失品牌域名 tesla.com而不得不使用稍顯繁瑣的teslamotors.com,作為自己的官網域名。這對於完全采用網絡直銷模式的特斯拉來說,是個難以言喻 的“痛點”。

特斯拉原官網域名teslamotors.com由品牌名稱tesla和“汽車”的英文motors組成,除了字符較長外,還有一個局限,那就是不 能涵蓋特斯拉的所有業務。經過不斷發展,特斯拉業務範圍已經超出生產、銷售電動車,還增加了面向家庭和供電企業出售電池的業務。

據域名管理機構ICANN數據顯示,特斯拉從本周一起正式啟用新域名tesla.com。目前,訪問舊域名teslamotors.com將被重新定向到新域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本月10日曾發布Twitter消息稱,他正忙於一個關於特斯拉的“頭號大計劃,並有望在未來一周內公布。但到目前為止,馬斯克並未公布該計劃。

當被問及此次啟用新域名是否意味著特斯拉將更改公司名稱時,特斯拉尚未給出答複。馬斯克之前曾提議,有意將特斯拉與太陽能面板廠商SolarCity合並。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olarCity,馬斯克都是其最大股東。

Tesla.com這個域名是特斯拉今年2月剛剛收回的,之前,該域名一直由矽谷工程師斯圖·格羅斯曼(Stu Grossman)持有。格羅斯曼1992年就買下Tesla.com域名,但在隨後的24年內一直未使用。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易名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43

“通俄門”後再曝猛料 弗林曾與土耳其密謀遣返居倫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伍爾西(James Woolsey)透露,時任特朗普競選顧問的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去年9月曾與土耳其政府官員秘密接觸,討論如何將流亡美國的土耳其傳教士法圖拉·居倫繞過引渡程序遣送回國。

伍爾西曾擔任克林頓時期中情局局長,去年9月加入特朗普競選陣營,並短暫擔任過渡團隊高級顧問。

美土關系在奧巴馬任期最後一年迅速惡化,去年7月土耳其爆發未遂軍事政變,總統埃爾多安認定居倫是幕後主使,數次要求美國遣返居倫,但遭到奧巴馬政府拒絕。1999年起定居費城的居倫擁有美國綠卡,此前一直否認參與了軍事政變。為了削弱居倫在土耳其國內的勢力,埃爾多安將這位曾經的盟友直接定義為恐怖主義領導人。

土耳其方面依然沒有放棄從外交渠道要求美國遣返居倫,本周二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向白宮和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遞交了居倫與軍事政變有關聯的新證據。

伍爾西表示,當他到達紐約會議地點時發現會談已經進入正題,但內容可能涉嫌違法。土耳其官員似乎對引渡居倫很感興趣。當時僅僅談到如何想辦法把居倫送出美國,還沒有討論具體如何把居倫從住所帶離。伍爾西強調,如果具體計劃被擺上臺面,當場他就會質疑行動合法性。

弗林此前被任命為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顧問,上任僅24天就因未及時通報與俄羅斯大使會面及可能向俄透露美外交政策的指控而引咎辭職。FBI目前正在調查是否有特朗普競選團隊成員與俄羅斯政府有關聯,並進而影響去年的總統大選。

本月2日,美聯社曾爆出弗林及其名下咨詢公司Flynn Intel Group向美國司法部提交文件,正式確認其外國代理人身份。去年8月至11月,弗林曾為土耳其人埃基姆·阿爾普泰金設立的公司Inovo擔任說客,替一家以色列公司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做公關,“以更好地了解土耳其政治氣候及規劃土耳其投資計劃”,並從中賺取53萬美元。白宮發言人斯派塞表示,特朗普在任命弗林為國家安全顧問前對此並不知情。

伍爾西表示,自己此前受邀成為Flynn Intel Group集團咨詢委員會成員,因此出席了這次會議。獲悉會議內容後,自己自始至終沒有參加討論,會後還提醒部分與會者這可能違反美國法律。伍爾西隨後還將此消息告知了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

一同參與會議的弗林發言人弗洛伊德否認了伍爾西的指控,宣稱弗林從未討論過任何違法的行為和計劃,但確實討論了公司為Inovo做的一些工作,比如如何收集足以起訴居倫的證據。土耳其大使館此後發表聲明,承認土耳其官員曾與弗林見面,但拒絕透露細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59

張近東、王健林、孫宏斌“密謀”的實體產業破局方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6/166637.shtml

張近東、王健林、孫宏斌“密謀”的實體產業破局方案
韋物主義 韋物主義

張近東、王健林、孫宏斌“密謀”的實體產業破局方案

蘇寧目前已經有6000人的技術團隊,背後的技術實力已經向互聯網巨頭看齊。

1

12月19日南京有些濕冷,而在溫暖的諾富特酒店里,中國地產圈的300個大佬齊聚,力挺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的大開發戰略:蘇寧宣布,未來三年將新設1.5萬家店,累計達到2萬家店。

業內人士說,張近東踩了油門,讓蘇寧進入“快車道”。而這個舉動不但只影響到蘇寧27年來耕耘的零售業,還將影響到地產業,甚至整個實體行業。

這是如此多地產大佬,包括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恒大集團總裁夏海鈞等等,大半個中國地產圈一二把手齊聚南京的原因。

張近東說:“現在之所以提速,一方面是看到了新風口(消費升級);更重要的是蘇寧已經建立起一整套智慧零售系統解決方案”。

自2009年開始,蘇寧一直在推動線上線下零售的融合,8年時間,形成了“智慧零售”這個完善的解決方案。智慧零售,是指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者行為,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張近東認為,無論實體零售和傳統電商,面對“消費升級浪潮”都需要變革,都需要線上線下融合。

一、電商的天花板,線上巨頭補課

在前幾年,互聯網似乎是沒有天花板的。然而這只是新興產業的一廂情願,任何產業必然逃不過自己的天花板和掣肘。

傳統互聯網零售純電商模式,隨著中國網民紅利逝去,其天花板已現——中國電商交易量從2011年74%的增速下降至2017年19%。並且純電商存在著購物場景匱乏、體驗感不足,如今線上流量費用越來越貴等問題。

增長天花板與模式天花板,讓線上巨頭們開始焦慮。所以才有阿里自建盒馬鮮生等線下自營渠道,京東號稱要建100萬家線下店,騰訊戰略投資永輝超市等舉動。

 二、實體業的破局之路,智慧零售,

投資、外貿、消費被稱為中國經濟“三駕馬車”。然而近幾年來投資乏力,外貿受阻,消費成為新的經濟驅動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近期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在不斷提升,最近幾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在60%以上。然而,消費也進入了“改革深水區”,特別是在消費的主體——零售產業。

“傳統電商已死,而傳統實體也正經受煎熬”,張近東在“智慧零售大會”用一句話描繪了如今中國消費產業的零售困局。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近東總結8年來的行業變革探索經驗,提出“智慧零售”的解決方案。追逐消費升級風口者,大多只是炒作概念,但只有深耕行業幾十年的企業,才真正清楚變革暗流的真正方向,這是蘇寧在零售領域27年,最早推動行業變革無可匹敵的優勢。

在2009年,蘇寧上線蘇寧易購時,傳統電商曾叫囂消滅線下;

在2013年,張近東在斯坦福發布“蘇寧已經成功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O2O模式”,質疑聲依然喧囂;

到了2017年,線上巨頭才紛紛布局線下,此時蘇寧早已通過先“+互聯網”把實體資源上線互聯網化,再整合線上資源“互聯網+”反哺線下,實現全場景互聯網的智慧零售。

蘇寧在“+互聯網”的過程中,第一步做的是“+品類”,從原有的家電3C擴張到了母嬰、超市、百貨、家居、生鮮、汽車等全品類,商品SKU也擴張到了4000多萬款。

到反哺線下的時候,線上供應鏈、物流雲、數據分析,成為可以即取即用的“雲解決方案”,結合線下的不同場景,就可以把店面快速複制擴張,並且實現很好的用戶體驗和收入。

張近東說:“結合了‘智慧零售’,蘇寧就能像3D打印機一樣,打印出紅孩子母嬰館、蘇鮮生超市、汽車超市等品類專業店,也可以結合城市核心商圈,開設購物廣場;在社區開設蘇寧小店。”

當對比線上線下所有零售業態公司,我們發現了零售產業有趣的“龜兔賽跑”故事——看似領先的互聯網巨頭,其實已經在產業變革中落後,在他們還為線下補課時,以蘇寧為代表的智慧零售巨頭快了一步,率先完成了線上線下結合。在電商領域里,蘇寧是最懂線下商業的,而在線下商業中,蘇寧也最懂電商運營。

2

三、“這是一個操作系統”

在“智慧零售大會”上,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左邊坐著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右側是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不時耳語。場內的500個地產業一二把手,高管,也在低聲熱烈討論。

地產大佬們齊聚南京,是因為“智慧零售”這個解決方案。而張近東將“智慧零售”比喻為開源的操作系統,可以裝入各個實體巨頭的“硬件”(地產)中,為實體巨頭們增加線上流量、用戶體系、數據沈澱、智能化等等優勢,體系內所有實體成員可以共同運營用戶資源,共享多個維度的零售數據。

“恒大希望幫蘇寧落實10%以上的門店,今年我們已經拿出558個住宅社區與蘇寧開展全面合作,落地了103家”,恒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在“智慧零售大會”直接力挺張近東。

蘇寧未來三年門2萬家(建立2000萬平方商業實體)目標,將帶領實體業破局,所有參與生態的地產商,都能實現裝上蘇寧“智慧零售操作系統”的“一鍵產業升級”。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也在大會的開場演講上力張近東說:“實體店的春天就要到了”。

張近東引用孟子的“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形容蘇寧與大半個地產商的攜手。他認為,蘇寧與地產企業都擁有龐大的線下商業實體,熟悉線下運營,所以相知;而且雙方的目標也非常一致,都是持續地繁榮線下商業,所以知心。

 四、27年產業經驗+8年變革輸出的“智慧零售”是什麽?

“智慧零售”成為整個零售業態變革的方向,並被大半個地產圈引為產業升級的解決方案,是因為其在底層邏輯上,是零售與科技最好的融合方式。

深耕零售27年,並且嘗試了8年線上線下零售“合體”的蘇寧,對零售產業本質洞若觀火。

“零售業”無論如何變化,套上多少“概念”,服務的主體就是“消費者”,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屬性,萬變不離其宗,本質是“體驗+場景”,包括產品的體驗、服務的體驗、場景過程中的體驗。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工智能會多麽先進,零售的本質不會變,“智慧零售”抓住了產業的本質,運用最新技術來提升消費者在場景中的體驗感。

“智慧零售”核心是4A——Anybody (核心,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點)、Anything(任何商品)、Anytime(任何時間)。即:任何用戶可以在隨時隨地得到蘇寧以最合理的方式,提供給用戶最優的產品和服務。

完成4A理念,背後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制造(C2B),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3

(圖為蘇寧O2O發展模式)

蘇寧目前已經有6000人的技術團隊,背後的技術實力已經向互聯網巨頭看齊。

張近東說:“蘇寧轉型八年,在技術方面數百億的投入換來的是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方面的領先技術,通過將這些技術與貫穿到零售運營的每一項流程、每一個環節、每一處場景之中,從而創造出了完善的智慧零售系統解決方案”。

而蘇寧的“解決方案”,正在為困局中的實體行業提供破局良方。

蘇寧 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59

拉攏大地產商聯手 鄭家純密謀買《新報》力撐功能組別

1 : GS(14)@2010-07-30 22:56:58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7751
報業又起風雲!本刊獲悉,新世界發展(017)董事總經理鄭家純,正密謀收購有五十一年歷史的《新報》,並將它辦成一張為地產商發聲、力保功能組別的報紙。
純官染指傳媒業,原來背後有更大雄心,其如意算盤,是拉攏其他三、四家地產商加盟,形成一股商界新勢力。早前他曾向中央政府打過招呼,提出他想辦報,據聞中央並不反對,他於是加速去馬。
純官向來低調,不過近年不時捲入惹火新聞,其中「梁展文事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紅灣半島」風波,他被立法會和傳媒窮追猛打,被攻擊得灰頭土臉,他曾說:「香港變得偏激,動輒以文革式作風批鬥異己,以前只是政府官員,現在就拉埋商界。」
他身邊智囊此時向他建議辦地產報這條「絕世好橋」,希望奪回部分輿論陣地,畀人鬧不如自己搞,提議他收購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旗下的《新報》,至今洽購接近完成。如果成事,幾大地產商將形成富可敵國的聯盟,財力比美國傳媒大亨梅鐸更要雄厚幾倍。
鄭家純作為新世界發展董事總經理,向來低調,不過為了捍衛地產商利益,站出來密謀辦報。

純官收購《新報》洽談接近完成。

由鄭家純牽頭的辦報大計,在政改方案通過前早已暗地裏醞釀,近月政改方案通過後,正式進入直路。據了解,鄭家純曾和《新報》大老闆楊受成和其他股東密斟,雙方雖仍未定案,但已接近水到渠成。
鄭家純沾手傳媒業,是想辦一份維護地產財團和商界利益、及為新世界發聲的報紙,更重要是他認為傳統功能組別對工商界有利,故亦會大力爭取立法會內保持功能組別,擺明不認同全面普選。
知情人士透露,替鄭家純出面洽談收購大計的,正是純官的「政治顧問」、在新世界專責公共事務的資深傳媒人曾景安,近月他除了跟《新報》股東商談細節外,並頻頻約晤各路人馬,拉攏其他大發展商支持,又開始準備埋班。
可能辦免費財經報據悉,曾景安還在研究不同的辦報方案,其中一個是將《新報》改為一份免費財經報紙,初步預算每日發行量三十萬份,若是這樣將和李澤楷旗下的《信報》及馮紹波的《經濟日報》對着幹,另一個可能是保留作大眾化報紙。不過無論用哪種形式辦報,主要立場都是要堅決捍衛發展商利益。
至於其他發展商是直接參股易手後的《新報》,還是私下承諾以廣告支持,細節還在商議中。而《新報》原老闆楊受成和何鴻燊的股權也未必會全數賣斷,可能會保留部分股權。
曾景安是純官私人顧問,一直是他的智囊,純官在面對「梁展文事件」和「紅灣半島」風波中,如何應對外間質詢,據說曾景安都在背後為他出謀獻策。
曾景安九九年加入新世界,成為當時新成立的公共事務部高級經理。純官重金禮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傳媒方面的經驗和人脈,以及對政治的了解,想借助他加強輿論攻勢,「當時純官已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時移世易,營商環境愈趨複雜,立法會、不同利益的團體,甚至環保團體也構成反對力量,很需要增設政策顧問一類的角色。」知情人士分析說。
曾景安曾分別在《南華早報》、無綫電視和CNBC工作過,其後開設顧問公司,不少立法局(會)議員都是他的客戶。由於曾景安曾在大學教過書,不少傳媒中人都是他的學生,對他的工作很有幫助。
純官智囊曾景安(紅圈)近日馬不停蹄,日日跟不同人馬吃飯密斟收料,有意為新報紙埋班。


                                                                                                                                        
2 : 自動波人(1313)@2010-07-30 23:09:05

今日周顯專欄也有寫
3 : GS(14)@2010-08-08 16:32:10

補埋下半截
「絕世好橋」買《新報》

知情人士分析純官沾手傳媒的動機,認為近年新世界屢惹火頭,在「紅灣半島」風波中,純官被立法會傳召出庭作供時更被猛力質疑「利益輸送」,他認為輿論相當一面倒,力挺新世界的聲音不多,令他十分氣頂,開始考慮擁有自己的輿論武器。

就在此時,曾景安想出一條「絕世好橋」向純官獻計:與其苦惱為何傳媒不幫商界,不如地產商自己出資辦報,可以先由新世界出手,拉攏其他三、四個大地產商聯手,形成聯盟,一方面為新世界發聲,同時亦可維護地產界利益,又可成為抗拒取消功能組別的輿論力量,實行一箭三鵰。純官很感興趣,遂吩咐曾景安到處探路,最後睇中《新報》。

「純官早前曾向阿爺打過招呼,提及他的辦報意圖,會爭取立法會保留對商界有利的功能組別,據聞阿爺沒有反對。」知情人士分析說,純官覺得搞傳媒,對中央、地產界和新世界都有好處。

如果成事的話,幾大地產商聯結起來將富可敵國,財力比美國傳媒大亨梅鐸更雄厚幾倍。

地產商聯盟富可敵國

鄭家純醒悟擁有輿論戰場的重要,事實上他近年捲入「梁展文事件」和「紅灣半島」風波,被立法會和傳媒窮追猛打,但大多數輿論都不支持他,令他極為不滿。

曾是「紅灣半島」及「嘉亨灣」事件主責官員、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梁展文○七年一月由政府退休,過冷河一年半後,翌年八月一日宣布加入新世界中國,出任執行董事及副董事總經理,未計花紅,單是年薪已高達三百一十二萬元。

紅灣半島招風雨

由於梁展文任職政府期間,已被批評賤賣紅灣半島予新世界,他加盟新世界消息一出,即引起社會激烈迴響,結果新世界於八月十六日急急宣布,與梁展文提前解約。

不過,此舉並未能平息輿論,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九年三月正式展開聆訊時,引用立會《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簡稱特權法)傳召鄭家純及新世界中國執行董事梁志堅出席聆訊作供,令純官成為首位以上市公司主席身份,被立法會傳召作證的人。

作供不情不願

被邀到立法會作供,鄭家純明顯萬分不情願,事前已跟傳媒講笑說:「立法會議員權力好大又好惡,要鬧邊個就鬧邊個。」第一次作供,鄭家純已認定事件被政治化,他只是「錯在」於臨近立法會選舉之時,聘請梁展文,「我唔知點解,公眾對此事覺得咁大疑慮,有利益輸送。我覺得可能是某些人,利用此事作為政治本錢,利用此事做其政治平台。」不過鄭的解釋未能說服議員,還被質疑是新世界為梁展文度身訂做職位。議員林大輝就批評說:「(梁展文)只是業界新手,為何情有獨鍾?是否芸芸業界真的沒有其他合適人選,只有他是你心儀的對象?」鄭家純出席兩次聆訊,被連番質問後終於發火,在五月向立會委員會發律師信,表示新世界旗下子公司與房委會在紅灣半島的訴訟未有結果,根據《基本法》及普通法原則,立法會不應在司法機構未作判決時研訊同一事件,否則會損害審訊的公平性,並要求調查委員會考慮在官司未有裁決前,暫停傳召二人及押後涉及紅灣的聆訊。不過,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企硬」,堅持按原定計劃再傳召兩人出席聆訊。

鄭家純之後繼續出招,五度發信要求暫緩聆訊,結果委員會只肯給予新世界十四天期限,就有關問題諮詢法律意見;新世界又出律師信,指委員李永達及湯家驊於聆訊內外的言論有敵意及涉及人身攻擊,強調保留權利要求二人退出聆訊,可惜都不得要領。

出撒手鐧欲停聆訊

新世界於是使出撒手鐧,在鄭、梁二人需出席聆訊前數日,向法庭入稟申請司法覆核,更聘請排名第一的資深大律師施偉賢出馬打官司,提出只有立法會大會才有權傳召證人的權力,而立法會屬下的委員會並無此權。

此外他又指,專責委員會的調查範圍只針對梁展文處理紅灣半島的問題,不屬新世界內部管治,認為委員會的做法越權。

專責委員會亦請來資深大律師麥高義對陣,指出《基本法》第四十八條中列明「行政長官根據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決定政府官員或其他負責政府公務的人員是否向立法會或其屬下的委員會作證和提供證據」,故認為草擬《基本法》的人員當時已考慮專責委員會的權力。

新世界敗訴兼付堂費

經過四天在高院聆訊後,主審法官張舉能裁定,立法會屬下的委員會絕對有權傳召證人出席任何研訊,判處新世界敗訴,須兼付立法會及律政司的堂費,鄭家純需要繼續出席立法會聆訊。

新世界死心不息,曾提出將案件「跳級」,直接上訴至終審法院,但被立法會拒絕。新世界最後在○九十月提出上訴,指訴訟關乎《基本法》的詮釋及人權等重要憲制問題,不過為免因上訴程序無意間影響或拖延專責委員會進度,二人將自願出席專責委員會的聆訊作證。

鄭家純在十一月出席立法會聆訊時發表聲明,「我們不會同意立法會有傳召權,所以今次係出於自願性質。」不過公民黨議員吳靄儀便反駁,「只要有裁決,證人憑咩講裁決唔生效?」她更不點名「暗串」鄭家純,「自己挑戰不成功,如果證人繼續爭拗,並不適宜。」令鄭家純黑面。

鄭家純在聆訊期間不斷被窮追猛打,雖然他再三強調聘用梁展文是合情、合理及合法,政府亦沒有「放水」給新世界,但其解釋未獲議員接納。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便曾引述內部文件稱,○四年四月,當時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的局長孫明揚曾提出,政府不會阻隢私人發展商將樓宇重建,質疑是新世界先向政府提出拆卸紅灣半島,否則孫明揚不會無的放矢。鄭家純解釋拆卸是由新鴻基提出。

指議員涉利益衝突

口說自願出席聆訊,但鄭家純繼續出招,在出席最後一次聆訊時突然爆料,指有感身兼大律師的委員湯家驊,在聆訊時特別針對新世界,翻查紀錄下發現,湯及其身為律師行合夥人的妻子曾多次與新世界合作,涉及金額約幾十萬元,擔心當中有利益衝突,質疑對方未有申報。

新世界其後更向立法會提供文件,指湯家驊○二年有意代表新世界打一宗電訊官司,但因湯收費過高談不攏,懷疑因此令湯懷恨在心,在梁展文聆訊中公報私仇。

不過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最終認為有關投訴不成立,新世界不服,再向立法會發律師信,要求充分解釋「放生」湯家驊的理據。

過去鮮有跟傳媒談論政治問題的鄭家純,後來公開向傳媒批評,立法會對利益衝突問題持雙重標準。他說,立法會浪費大量公帑調查梁展文涉嫌利益衝突事件,對湯家驊事件卻只以閉門會議方式調查,又沒有向公眾公開交代原因,「我有晒證據,咁都話無利益衝突,好兒嬉。」鄭家純甚至揚言,立法會的決定影響他留港投資的意欲:「件事好影響我在香港投資的興致,現在情願去大陸好過,起碼不會動輒就說利益衝突。」

發晦氣不投資香港

他又乘機狠批泛民一眾議員偏頗,「立法會咁搞法,香港管治會好有問題,好難搞,將來由立法會去管治香港都得啦!泛民那一小撮人針對我,用特權法做藉口,為所欲為。我對香港立法會制度非常失望,惟有進行司法覆核,相信司法是公正、獨立的。」鄭家純今年三月在北京出席兩會時,又向傳媒開腔談立法會,炮轟立法會「係唔係都審一輪,會令社會大亂,成為政治鬥爭舞台」,他甚至形容情況有如文革批鬥,「但現在斯文好多,在冷氣房有位坐。」他說,擔心有人會利用特權法進行批鬥,打擊異己,「以前只是政府官員,現在就拉埋商界。」並指如果立法會一直如此下去,「香港前途好可悲。」被人連番「審犯咁審」,純官發火的同時,認為由自己搞傳媒方可以對抗攻擊他的負面聲音,如果最終收購《新報》定案,報業相信又有一番風雨。

報業減價戰僅售一元

《新報》一九五九年十月五日創刊,由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老闆羅斌創辦,後來在港上市後,被郭姓台商收購,至九二年被楊受成任主席的英皇集團收購,去年七月,獲賭王何鴻燊入股,但未透露是以個人名義入股或是上市公司投資。

《新報》曾經行銷海外,在美國及澳洲均有售。九十年代香港報業競爭激烈,曾掀起減價戰。同年十二月《新報》將售價調低至每份一元,成為減幅最高的報章,不過售價只維持了一個月,二月已將售價調升至兩元。○五年三月,《新報》在澳門免費派發《新報今日澳門》。

○七年時,曾盛傳《新報》轉為免費報紙,但該報最終宣布裁減七十名員工,重組架構及改革,未有轉為免費派發。
4 : GS(14)@2010-08-08 16:33:11

純官游說合夥搞報紙 大地產商縮沙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7836                                      
                
                    
                                  上期本刊爆獨家料,披露鄭家純密謀夥同其他地產商收購《新報》,有意改為免費財經報紙,中午收市後出版,每日發行三十萬份,希望成為維護地產商的「傳媒武器」。此消息一出街,立即成為傳媒界與商界最熱話題,大家都牛咁眼睇住純官如何出招。
消息靈通人士進一步打聽,索到呢單嘢更多內情,故事原來仲有下文。
鄭家純搵四大地產商聯手辦報,話「阿爺」會支持,但某大孖沙再問清楚,原來「阿爺」口氣含糊,於是退出唔玩。

該人士從地產界得知,純官早前先後接觸過長實以外的四大地產商(點解唔搵誠哥一齊搞,大家可以細心諗吓箇中玄機),游說他們合資聯手辦報,除了動之以「利」(報紙日後可以成為地產商喉舌,維護業界利益),還有另一「賣點」,就是純官近身軍師曾景安聲稱曾與中聯辦官員傾過,對方已經表示支持,換言之,「阿爺」都認為值得搞。
幾大地產商最初聽到此大計,部分人有啲意思,心諗如果阿爺好想商界咁做,又有人肯落水玩,自己跟埋玩一份亦無妨。但本刊將此事曝光後,有地產商再向權威人士詢問清楚,始知阿爺態度其實唔係好積極,只屬中性,覺得地產商搞吓報紙都OK,但並唔係必要咁做,如果因此引起傳媒之間矛盾,就唔多盞鬼,不過搞唔搞就由商家自己決定啦。部分地產商知道實情係咁,開始有啲縮沙。
據知曾景安接觸的中聯辦官員,主要是負責聯絡傳媒的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大家應該記得,郝部長在政改方案通過前不久,曾經斬釘截鐵公開指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方案「三違反」,並不符合《基本法》的原則,但冇幾耐「阿爺」就拍板接受呢個方案。
清楚表態唔想參加某大發展商私下話,佢初時誤會了辦報是「愛國行動」,以為唔支持唔係幾好,但依家再問清楚,發覺「阿爺」口氣含糊,所以佢已清楚表態話唔想參加,叫人唔好加佢個名落去。至於其他大孖沙,部分亦十五十六,開始有啲猶豫。
此外,地產商對搞報紙是利是弊亦有疑惑。某大集團的一位公關大員就指出,以往自己可以靠友好關係搵傳媒幫手,但如果老闆搞報紙與其他傳媒競爭,以後大家就係對手,對方唔會再幫你講好說話,甚至插你幾嘢唔畀你坐大,咁就慘啦!公關大員分析利害,老闆係聰明人,冇理由收唔到。
事實上,精明的大商家早有呢種智慧,例如某地產業巨頭富可敵國,收購份報紙嚟做易如反掌,但佢老哥從來冇咁做,亦冇直接創辦新報刊,原因係自己搞報紙反而會得罪其他傳媒,人哋就驚咗你,唔當你係friend,咁對自己絕無好處。佢睇得通呢點,證明佢係真正高人。
純官搵到前電視監製梁立人揸旗,已着手擬訂辦報方案。

「笨人出手」 隨時引火上身純官今次辦報仲擺明車馬要力撐功能組別,旗幟十分鮮明,這亦令部分地產商驚驚哋,因為目前政治形勢敏感兼兇險,各路激進勢力正向商界張牙舞爪,如果地產商搞報紙同激進派對着幹,必然成為槍靶被射到周身窿,甚至分分鐘引火上身,燒到焦頭爛額,所謂「笨人出手」,何必心口寫個勇字,企出嚟自找麻煩呢!
某大孖沙已打退堂鼓,睇嚟其他地產商亦唔多想玩,不過純官向來硬頸,辦報紙的意向十分堅定,據傳佢已搵到曾在電視圈打滾多年的梁立人揸旗,而呢位仁兄已着手擬定具體方案,曾景安則協助物色人馬埋班,只待交易完成,就全速去馬。
梁立人曾任職麗的電視同TVB,其後投身報界,現時向外介紹自己的身份是「某大報前主筆」。佢立場以保守見稱,經常辣民主派。以佢嘅背景,要組一個強勁辦報班底唔係好容易。
純官近身軍師曾景安(右)接觸地產商游說加盟時,聲稱曾與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小圖)傾過,獲對方支持。

政府抱冷淡態度至於政府方面,對呢單嘢態度冷淡,可以話唔多支持,一來現時政治環境複雜,地產商如果搞報紙,政府最好保持距離,置身事外,盡量唔黐埋去,無謂惹來不必要的非議;二來份報紙背景唔算好強,未必搞得好大,仲係睇定啲再算。
政圈人士初時對純官辦報的消息唔多相信,覺得佢冇理由咁蠢買《新報》做,其後知道係堅料,多數對呢個「宏圖大計」不太樂觀,認為現時不同傳媒已各佔市場位置,新報紙要搶佔陣地極之困難。
激進派對商界張牙舞爪,地產商辦報,分分鐘成為槍靶。

傳媒行家勸勿虛耗彈藥傳媒行家對純官辦報亦唔多睇好,例如某財經報紙的政治八卦專欄就咁講:「鄭家純購買報章為地產商當喉舌,在此奉勸純官,以這種心態投資在媒體上,必敗無疑,無謂虛耗彈藥,過去的教訓多不勝數,純官只需問一下他身邊的智囊就會一清二楚。」這段分析都有幾分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175

隔牆有耳:黃楚標密謀買起《新晚報》

1 : GS(14)@2012-07-31 11:27: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31/16562228

鄭經翰創辦嘅 DBC數碼電台傳出俾西環打壓,搞到滿城風雨。大班狂抦揸住20%股份嘅全國政協黃楚標唔肯注資、唔肯配新股、又唔肯出讓手上股份,無非係想 DBC清盤。八方聽聞,呢位黃楚標滿腹傳媒大計,左手揑住 DBC,右手謀密買起《新晚報》做免費報,準備隨時登基做傳媒界「新左王」。
黃楚標喺內地從事房地產生意,西環要佢做打手並唔出奇。但八方聽聞,黃楚標其實唔想 DBC執笠;佢唔注資嘅背後目的,係想逼大班出讓埋手上股份,等佢可以將 DBC完全赤化。
傳聞注資三億元
知情人士同八方講,黃楚標近年積極部署進軍香港傳媒業。除咗入股 DBC,前排傳出《新晚報》準備以免費報形式復刊,並獲內地富商每年注資三億元燒銀紙,據聞呢位神秘富豪就係黃楚標。明眼人一睇就知佢想成為新一代「左王」媒體大亨。八方打咗兩日畀黃楚標,但一直飛去秘書台冇覆。
雖然本港嘅防火牆條例,規定媒體老闆唔可以擁有跨媒體,例如唔可以同時經營報紙同電台,避免製造傳媒霸權;但條例只係紙老虎,好似「小小超」李澤楷當年透過信託基金持有股份,咪同時控制 now電視同《信報》。
自03年7.1大遊行後,北京好重視輿論戰,積極收編本港傳媒,委任唔少傳媒老闆做政協;近年更索性透過紅色商人或有官方背景財團,直接收購本港傳媒機構。今次傳出由黃楚標泵水搞免費報,香港人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05

紐約魔警密謀烹吃100女

1 : GS(14)@2012-10-27 14:40:04

個樣咁善良,實際...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027/18050051

「我要用文火慢慢煮她,儘量讓她活得長一點……」令人毛骨悚然的告白,只是美國紐約28歲警員瓦爾(Gilberto Valle)殺人幻想的極小部份。事實上,他已局部實行計劃,包括利用自己的警察身份,收集逾100名女子的資料,構思擄劫、姦殺並煮熟她們來吃的步驟,並且在網上與同謀討論細節。但瓦爾的計劃被分居妻子發現,探員因而能及時阻止魔警烹煮百女大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