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13/100348413_all.html#page2
中國能源定價機制改革在2011年末終於邁出實質性一步。 國家發改委2011年12月27日發佈通知,決定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確定使用淨回值方法進行管道天然氣定價。該定價方法適用於國產陸上管道天然氣和進口管道天然氣。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在廣東省、廣西自治區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的通知》,試點的廣東和廣西天然氣最高門站價格分別為每立方米2.74元和2.57元。 廣東油氣商會燃氣部部長鄧子奕告訴財新《新世紀》,在廣東門站價2.74元/立方米的基礎上,廣東省物價局正在核算廣東省目前惟一的管道氣——西線東輸二線——到各個城市後的燃氣價格,並研究是否實施階梯氣價政策,對低收入居民實行相對較低價格。 中國天然氣目前主要有國產天然氣、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和進口管道天然氣三種來源。在此次新版天然氣定價方案出台之前,三種天然氣沒有統一 定價機制:國產天然氣基於成本加成原則定價,進口LNG合同價格與原油價格掛鉤,進口管道天然氣合同價格是與出口國政府談判達成。 其中,實行多年的成本加成定價方法備受詬病。業內普遍認為,成本加成法造成的「一氣一價」令天然氣市場定價系統龐雜混亂,並且政府管制井口價的做法不利於體現不同氣源不同的價格競爭力。 由此導致的一個現實困境是,隨著中國進口天然氣越來越多、越來越貴,進口天然氣價格與相對便宜的國產天然氣之間價差加大,導致天然氣進口商虧損嚴重,亦導致國內天然氣生產商生產積極性不夠。 因此從2009年開始,天然氣價改的消息就不斷見諸報端。在三大石油公司參與發改委制定天然氣價改的過程中,多種方案曾被列入考慮,除了淨回值方案,還有「加權平均法」「價格聯動法」等。 發改委價格司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最後選擇淨回值方案,「是不同方案比選出來的結果,過程經歷了很長時間。目前這個方案各方面比較容易接受,是跟現實和未來改革方向銜接得比較好的一個方案」。 這是中斷了將近五年多的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再次啟動,儘管步伐微小,但是市場化的方向受到歡迎。一家外資煤層氣公司的銷售經理向財新《新世紀》記 者表示,雖然價改意味著煤層氣將面對更多具有價格競爭力的氣源,但是中國天然氣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然供不應求,價改更有利於中國天然氣市場整體的健康發 展。 價改方向市場化 本次天然氣價改方案的最大亮點,就是以淨回值方法取代了成本加成法。 淨回值方法此的主要思路是首先確定計價基準點(中心市場),根據天然氣可替代能源國際市場價格加權後測算出基準點門站價格,在此基礎上考慮各地不同的管輸費用,推算出各省、市、自治區的門站價格。 方案具體選取上海為中心市場,可替代能源品種選擇為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氣(LPG),權重分別為60%和40%。以上海中心市場天然氣門站價格為基礎,考慮天然氣市場資源主體流向和管輸費用,並兼顧廣東、廣西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終確定兩省區門站價格。 為何選擇燃料油和LPG作為天然氣定價的參考替代能源?因為管道天然氣在工業方面的競爭替代能源就是燃料油,在民用方面則是LPG。 同時,為保持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競爭優勢,鼓勵用戶合理使用天然氣,發改委規定天然氣價格暫按可替代能源價格的90%測算。 在此之前,國內天然氣價格實行兩級管理的定價機制,出廠基準價和管道運輸價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實行成本加成法;終端銷售價格由省級物價部門制定。同時還將天然氣終端價格分為化肥、直供用戶、城市工商業用戶和城市非工業用戶四類,進行區別定價。 這種成本加成法特點是,以某種氣源的成本為基礎,再加上管輸費和一定合理利潤率。其初衷是限制生產者的超額利潤,維持較低的氣價。但是,在天然氣供求缺口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人為壓低氣價卻不利於天然氣市場的正常發育。 因此,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的2756號文件中,曾經提出對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改革,要根據替代能源——原油、LPG(液化石油氣)和煤炭價 格五年移動平均變化情況,分別按40%、20%和40%加權平均,確定天然氣出廠基準價。可是,這些市場化改革措施在隨後幾年中並沒有完全實現。本次價改 方案選取天然氣價格本身就偏高的兩廣地區作為試點,就是為了保證方案的順利實施。 試點的意義 根據發改委通知,新版天然氣價改方案適用於國產陸上管道天然氣和進口管道天然氣,並率先在兩廣試點。然而,弔詭的是,目前廣東省的天然氣氣源中,絕大部分是不受此方案約束的進口LNG。 根據鄧子奕介紹,廣東省天然氣主要來源於從澳大利亞和卡塔爾進口的海上LNG、車載LNG和海上氣田。 不過,這個局面在2011年被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向廣東輸氣所改變。根據去年中石油與廣東省政府達成的購銷框架協議,到2015年,中石油將為深圳燃氣公司等17家用戶供應86.4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屆時將向管道沿線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等七個地市供氣。 此次天然氣價改率先在兩廣實施,市場猜測是為了在西氣東輸二線向廣東輸氣的前夜,為中石油進口天然氣虧損減負。 根據投資銀行瑞銀統計,當國際油價為80美元/桶時,西氣東輸二線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進入霍爾果斯邊境的完稅價格為2.20元/立方米,再加上全線平均管輸費1.08元/立方米,到達廣東門站的價格至少在3.20元/立方米以上。 如果這部分天然氣仍執行成本加成法,中石油將有很大虧損。即使按照試點的2.74元/立方米門站價,每立方米仍將虧損0.5元。 鄧子奕認為,中石油之所以虧本向廣東供氣,是希望為全國推開天然氣價改做準備。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伯強亦表示,在兩廣進行價改試驗,主要目的要是把價改整套程序摸清楚,並且兩廣天然氣價格本身就比較高,因此遇到的阻力會小很多,正如資源稅先在新疆試點再向全國推廣一樣。 根據中國城市燃氣協會數據,2011年在中國主要城市管道燃氣民用價格中,廣州市和南寧市居於高位,分別為3.45元/立方米和4.37元/立方米,而同期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民用燃氣價格僅為2.05元/立方米、2.50元/立方米和1.72元/立方米。 市場亦猜測,發改委在此時推出價改,可能考慮到CPI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下降。但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鄧郁松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解。 一位直接參與天然氣價改過程的發改委內部人士也表示,選擇這個時點推出價改,並不是出於CPI回落或者西氣東輸二線通氣的考慮,而是因為目前珠 三角洲和長三角洲都有了多氣源的供應,因此有可能形成天然氣多氣源競爭的格局,比如,西氣東輸二線可能會在未來與廣東現有的LNG在價格上形成競爭態勢。 「市場主體相對多了,這是實施這個方案的基礎,有可能供需會大致平衡。當然這個判斷可能為之過早。」他說。 等待「另一隻靴子」 此次價改中,發改委公開表示,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 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但由於目前天然氣管理和經營體制沒有根本改革,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因此近期只能通過「市場淨回值」的定價方法,即模擬市場的辦法來定 價。 發改委內部人士進一步透露,本次天然氣價改模仿的是歐洲一些國家的天然氣定價模式。 根據公開資料,歐洲大陸一般採用與油價掛鉤的天然氣定價政策,將天然氣價格調整與三種石油燃料(柴油、高硫和低硫重質燃油)的市場價格按照百分比掛鉤。 從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得到的反饋,雖然目前價改方案模仿歐洲模式,今後的發展方向卻是美國模式,最終實現上下游的充分競爭,政府未來將只對中游的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控。 在美國,政府僅對中游管網實行管制,上游和下游都進行充分競爭,價格變動完全受天然氣市場供需影響,價格以天然氣期貨市場價為指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鄧郁鬆解釋說,主要的天然氣消費大國,都經歷對天然氣價格嚴格管制時期,結果是抑制了生產的投資,反而造成供應短缺,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如果僅實行淨回值,沒有各種市場主體的競爭,我覺得事情只是做了一步。」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對生產者激勵,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還需要市場重構——放開管制,加強競爭。 根據鄧郁松的看法,管道運輸具有自然壟斷特性,可以實行壟斷經營和政府定價;但是天然氣生產可以考慮引入多個市場主體進入,鼓勵生產者的競爭。 但這「另一隻靴子」何時落下,還遠遠是個未知數。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天然氣價改何時能在全國鋪開。 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對此並不樂觀。他分析認為,兩廣天然氣價高,管道氣佔比少,因此價改阻力小。「中國其他省份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比如在西線東輸沿線,推廣淨回值方法計價,有些地方燃氣價格可能會因此漲一倍。這樣的話,推廣難度還是較大。」林伯強說。 根據中國城市燃氣協會預測,未來三至五年,中國的天然氣終端價有可能達到3.5元-4.0元/立方米。這將比不少城市目前的價格上漲接近一倍,全國天然氣價改的方案如何緩解由此給終端用戶帶來的壓力,確實是個挑戰。 林伯強建議,今後全國的天然氣價改方案可以以淨回值方法為基礎,輔以成本加成因素,例如讓靠近產地的省份獲得一些低價氣。 財新《新世紀》記者王莉對此文亦有貢獻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159433116/
去
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宣佈在廣東和廣西開展天然氣價格改革試點,將成本加利潤的定價方式改為市場淨回值的定價方式,也就是以模擬市場化的定價方法,但該方案被認為只是我國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一個過渡性方案。
國家發改委表示,將在總結廣東和廣西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向全國推行天然氣市場化的改革方案。記者瞭解到,各地對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利益訴求並不一樣,未來全國的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應該綜合權衡各地利益。
隨著天然氣進口量和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的雙雙增長,國內天然氣的成本和氣源結構都已發生顯著變化。「天然氣大發展的必要前提就是要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華北是天然氣季節性消費變化最明顯的地區之一。「北京目前夏冬天然氣消耗量之比大概在1:8,調峰壓力非常大。」中國石油華北天然氣銷售公司黨委書記施龍說,天然氣全年價格相同,各地燃氣公司沒有動力建設儲氣庫,調峰成本只能靠中石油內部消化,所以對華北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實行冬季和夏季峰谷價,合理分擔調峰成本。
「不僅在天然氣管道幹線上需要儲氣庫來調峰,城市燃氣管網也要自建壓縮天然氣(CNG)儲罐來調峰。」河北天然氣公司總經理高慶余說,而調峰成本並沒計入氣價。
調峰成本能否計入價格中呢?「由於調峰的氣源來源不一,調峰成本難以準確核算,所以實行峰谷價的話可能難以完全反映調峰成本。」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師錢莉說,將來可能會更多地使用液化天然氣(LNG)來調峰,而LNG的銷售在冬夏季節也是不同的,全年統一價或導致夏天賺得多冬天賺得少,這也是相對公平的。
而在華東地區,天然氣價改的訴求則主要在於上下游聯動。南京港華燃氣氣源總監李勝華介紹,由於下游價格調整滯後於上游,其主營業務天然氣板塊已虧損三年,基本是「貼錢」供氣。高慶余也表示,政策性漲價不應經過聽證會,應該直接實行上下游價格聯動,而不是讓燃氣公司獨自承擔漲價成本。
「其實,上下游聯動已經在部分城市實現了。」錢莉說,沒有實現上下游聯動的地區主要是考慮到下游價格承受能力和制定合理聯動標準需要時間兩個方面。上下游價格聯動對理順天然氣價格是有利的,但這需要一定的過程。
「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關鍵在於各方利益的博弈,因此各地肯定會出現不同的訴求。天然氣價格改革應該主要以成本為主要考慮因素,適當考慮終端的價格承受能力。」周大地說,天然氣價格改革包括價格水平和定價機制兩大方面,要平衡各方利益並不容易,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分步驟進行。
周大地表示,從理論上來說,居民用氣由於存在峰谷差,有額外的調峰成本,所以價格應該高於工業用氣,但是實際情況中,終端價格調整要考慮的因素更複雜。「淨回值倒推」法,以及「峰谷價浮動」、「一地一價」、「加權平均」、「上下游聯動」等方案可能都是一個過渡,很難真正核算清楚天然氣成本,只能是在首先制定合理價格水平的情況下,逐步完善定價機制。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則表示,天然氣價格的低位運行導致企業利潤較低,甚至虧損,企業生產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另外進口LNG和天然氣的價格高於國內銷售價格,影響了企業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不利於天然氣的推廣,應在全國進行天然氣價格改革。
BP墨西哥灣溢油、康菲渤海溢油尚未終局,壞消息又來了。
2012年3月25日下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一處鑽井平台發生天然氣洩漏事故。
事故平台位於距蘇格蘭城市阿伯丁以東240公里的英國北海海域,在高壓高溫的埃爾金-富蘭克林凝析氣田區,2001年投產。
道達爾勘探與生產英國有限公司(TOTAL E&P UK Limited)是北海最大的油氣作業者之一,也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最大的勘探開發子公司之一。
事發後,238名工作人員緊急撤離,平台停產,其周邊六七公里範圍被設為禁航、禁飛區。鄰近的兩處殼牌石油所屬鑽井平台上的人員,也被殃及疏散。
火焰正在衰弱,洩漏源自未開採儲氣層
3月29日,英國利物浦大學海洋污染專家馬丁·普雷斯頓(Martin Preston)曾搭乘事故調查方的勘察飛機飛過事故平台上空。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由於平台周邊數公里是隔離區,再加上低云籠罩,「很難準確預計事故點正在發生什麼」。
道達爾的公告表示,天然氣洩漏仍在持續,確切原因尚在調查中,目前階段通過歷史數據和儲氣層模擬,初步預計天然氣洩漏量約20萬立方米每天。
事故原因不明之下,3月27日晚間英國電視四台報導,平台上還有「火焰在燃燒」。這意味著,一旦風向改變,高濃度天然氣被吹向燃燒的火焰,很可能引發爆炸。
不過,3月29日道達爾通過公告解釋說,點火燃燒正是鑽井平台安全系統的一部分。
「在緊急狀況下,點火是為了消耗掉平台上溢出的所有氣體,保證人員安全撤離。而兩天後還在燃燒,是因為在緊急關閉平台時,氣體沒能被全部燃燒完。」公告中描述道。
來自溢油響應組織(OSRL)的監測報告顯示,平台上空的氣體云狀況穩定,在反向風的作用下,正被逐漸吹離平台。截至記者發稿前,來自道達爾的確切消息是火焰正逐漸衰弱。
目前,道達爾及其約請的全球井控專家已經可以確信,目前洩漏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海平面以上25米處的平台甲板高度。這意味著位於平台以上百米的火焰,其遭遇可燃氣體的概率下降。
普雷斯頓教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洩漏的氣體是天然氣,而不是此前媒體報導的有毒的硫化氫,「現在看起來,洩漏氣體來自附近一個未開採的儲層,這個儲層不知怎麼連通了一口被道達爾以為已經封存的生產井。」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知道了洩漏的來源,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兒了。」道達爾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現在最關注的是盡快解決它。」
高壓引發洩漏,封堵陷入兩難
英國鐵路海運運輸工會地區組織者傑克·莫利(Jake Molloy)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洩漏發生之前,G4油氣井的外部套管已經持續高壓,道達爾為此曾封堵了該油井,但套管內的壓力仍在升高。
「為瞭解決問題,道達爾決定採用『滅井法』(kill the well),但在操作過程中遭遇了外洩氣體的壓力峰值,天然氣反而從井口溢出。」傑克·莫利說。
目前可知,平台中溢出的主要是甲烷和低分子量的「冷凝物」。「冷凝物」是指具有相對揮發性的有機化工液體,遇冷時為液體,遇熱則變成氣體。
溢出物在寒冷的北海海面形成了一層油膜,普雷斯頓教授表示,由於溢出物的數量比2010年墨西哥灣事故少得多,「所以海鳥和海洋動植物受到顯著影響的危險較低」。
即便如此,道達爾急需阻止仍在持續的洩漏。此前,擺在道達爾面前的曾有兩條路,要麼花六個月時間打出一口洩壓井,要麼立即派工程師登陸平台切斷洩漏點。
不過,前往平台徹底切斷洩漏氣體被一致認為是個「危險的步驟」。
「溢出的廢氣仍在燃燒,即便火焰熄滅,前往平台作業的人員也會暴露在一個有潛在爆炸氣體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的爆炸幾乎一觸即發,」普雷斯頓說,「爆炸和火災很可能會毀掉鑽井平台,增加海洋污染的威脅。」
「更安全的選擇當然是洩壓井,但會耗時數月、花費巨資,」普雷斯頓說,「要麼高風險、快速處置,要麼安全但漫長,沒有別的選擇。」
截至南方週末記者發稿時,道達爾表示正在考慮或用重泥直接封堵氣井,或在旁邊打減壓井。好消息是,道達爾表示,他們在這一區域有兩台現成的鑽探設備,可以隨時啟用打減壓井。
北海油氣開採:每週一起事故
早在埃爾金鑽井平台天然氣洩漏事故發生前,北海油氣開採者就被證實早已劣跡斑斑。
2011年7月5日,英國《衛報》公開了一批不為人知的石油巨頭溢油檔案。檔案顯示,2009年至2010年期間,北海海域共發生油氣洩漏一百多 次,平均每週一起事故。其中,殼牌和道達爾「榮登」最頻繁溢油企業榜首,而丹麥馬士基(Maersk)、加拿大公司塔裡斯曼(Talisman)以及BP 旗下的Mungo Etap亦榜上有名。
秘密檔案曝光後,一些人開始擔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北海剛發現石油時建的那些老鑽井平台,往往對安全最漠視也因此最危險。
普雷斯頓教授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北海油氣田已經被開採數十年,在本次洩漏事故發生前,已有不少油氣田因多年開採、儲藏減少而經歷儲層下沉。
「下沉的儲層可能增加岩層的壓力,有導致岩層斷裂的可能性,」馬丁·普雷斯頓表示,「埃爾金平台的事故有可能也在此列。」他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推測,沒有科學證據。
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法案草案,旨在改變「歐洲國家發生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仍過高」的狀況,希望統一管理各國的海上健康、安全 和環境保護事務,提高海上油氣開採安全標準。不過,此舉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北海國家的反對。北海國家包括英國、丹麥、荷蘭和挪威,它們生產了全歐洲 9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
本次天然氣洩漏事故中,英國主管石油開採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已在事發後積極介入。3月30日,英國能源大臣查爾斯·亨得利(Charles Hendry)會見道達爾負責人,詢問事故處置進展和下一步措施。
原來已足足有1個月沒有更新, 雖然如此, 我的股票投資依然相當活躍
想開始鑽研技術分析, 如果有路過的網友們有好的網站、書籍或任何資訊, 請分享一下, 我會很感激你, 我要在今年填補在TA方面的空白。
入正題
今次暫不談個股, 純粹分享整個天然氣板塊的看法, 我不是行家, 純粹以直覺加觀察判斷
回顧一下近日的新聞, 南海問題日漸升溫, 就是搶資源比誰的拳頭大, 油氣資源是當中的重中之重, 搶資源就是要大力發展海洋工程(這是另一個主題板塊, 個股例子: 宏華集團 #196, 未知近日#196的升幅與此有沒有關係?)及相關海上的油氣開采配套, 相關公司國家一定會全力支持
日本關閉了最後一組核反應堆,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 天然氣價可能會上升。因為日本已經大量采用天然氣作為能源, 想不到日本竟然此時就全數關掉所有反應堆, 天然氣的進口量會繼續增加。考慮到天然氣價格過去數年持續下跌, 而日元又大幅上升, 所以對日本來說, 氣價只是數年前的幾分之一。如果日本從今開始選擇以天然氣作為主力能源, 南海的氣源對日本來說尤其重要。
天然氣的可采儲量因美國的頁岩氣 (shale gas) 開采技術有突破而大幅上升, 而近日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開發中國頁岩氣作為首要議題(http://www.finet.hk/mainsite/newscenter /CNFINET/0/438030.html)。據知中國的頁岩氣儲量媲美美國, 但更難開采, 不過只是時間問題。這代表中國有條件大力發展天然氣。大天然氣時代好像已經降臨。
市場消息方面, 北京控股#392 突然出手入股中國燃氣#384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505/KFKAJD5ZN57VU.shtml?c=sh_stock), 燃氣市場顯然受到市場高度關注。資金應會繼續被引入局。
全部消息均指向天然氣, 「我feel到有尐o野」
我認為天然氣是其中一個最值搏的板塊, 個人的選股配置已反映我的看法, 希望今年會有些斬獲吧!
相關個股的探討待續
一些擔憂:
五年財報追溯
備註:
分銷開支:包括店舖相關開支,主要為:店舖相關之僱員福利、租金及佔用費、折舊及攤銷、
銷售運費、宣傳貨品、信用卡費用、維修及保養、電話及郵費、交通及應酬費、應收款呆賬、開辦成本及結業成本。分銷宣傳貨品包括試用產品及提袋,於貴集團取得該等物品時支銷。
營銷開支:包括以下開支:僱員福利、廣告開支及宣傳貨品。推廣宣傳貨品包括新聞發佈材料、購物贈品、樣本、宣傳小冊子及櫥窗裝飾品,於貴集團取得該等物品時支銷。
ROCE: 除稅前經營溢利淨額/已動用資本
ROE: 年終股權擁有人應佔純利/股東股權(不包括少數股東權益)
流動比率: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大事記:
1978年 L'OCCITANE第一家分店在Volx開設。
1981年 Olivier在Volx收購了舊熔爐,並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家工廠。
1982年柔和肥皂滋養瑩潤乳木果係列產品投產。 1989年羅馬尼亞發生革命,歐舒丹向羅馬尼亞發放香皂和洗髮露。1990年 L'OCCITANE歐舒丹與Daniel Balavoine Foundation攜手援助非洲Sahel地區,以售賣香皂的收益,為馬里的農村提供耕作工具。
1990年歐舒丹的運船把第一屆薰衣草節帶到了巴黎.
1992年在非洲,乳木果樹是一種比較稀有的植物。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去種植它。為了資助非洲女性,歐舒丹以公道的價格購買乳木果油,幫助她們並關注子女的教育和培訓。
2001年與奧比斯合作,幫主籌款。奧比斯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牟利性民間機構,致力透過各種培訓、預防及醫療計劃,協助全球貧窮國家展開救盲行動.
2002年蠟菊系列產品投產。這個抗衰老系列產品榮獲MARIE- CLAIRE CHALLENGER EXCELLENCE大獎。
2004年在普羅旺斯高地的阿爾卑撕山部門的協助下,歐舒丹積極參與到發展普羅旺斯的杏樹文化之中。
2005年歐舒丹推出了一款經典6邊形的蠟燭墊,上面有用佈雷爾標籤拼寫的 「light」字樣,以幫助奧比斯基金會。該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二元於2012年5月23日16:40
現時,新天綠色能源(0956)和香港中華煤氣(0003)的全資附屬公司分別持有河北省天然氣有限公司55%及45%的股本權益。
前幾天內地新聞報告“新天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合資的河北省天然氣有限公司增資項目,外資增資715萬美元”。715萬美元大約等於 5千5百多萬港元,新聞沒有提及股本權益有沒有改變。
四川省150MW風電項目
另外,據報道日前 新天綠色與四川省旺蒼縣達 成勘探與開發風電初步協議。協議旨在該縣建設首座風電場測風點和開展風能資源普查等前期工作,構思中的風場規劃為150MW,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新 天綠色的策略是“立足華北、走向全國”,以上的項目應是四川省內的第一個項目,不過收集數據、設計、建造需時,項目最快也要3年後才投產。
巴菲特旗下的BNSF鐵路公司是美國最大柴油消費者之一,該公司計劃於今年開始測試用天然氣作為機車的替代能源。如果實驗獲得成功,將削弱石油作為運輸燃料的支配地位,並為北美充足的的廉價天然氣提供一個新的市場出路。
由於使用了新的開採技術,天然氣已經過剩,天然氣價格由此大跌。從電氣公司到拖船企業都開始轉向使用天然氣,如果鐵路貨運公司也轉向使用天然氣,鐵路工業將迎來這十年來最重大的轉變。
BNSF是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也是美國第二大柴油消費者,排名第一的是U.S. Navy。BNSF在1980年代晚期就開始考慮使用燃氣動力機車,但隨後天然氣價格上漲,該計劃被束之高閣。
現在形勢已經不同以前。根據聯邦統計數據,去年平均每加侖柴油價格為3.97美元,而使用提供相等能量的天然氣只需花費48美分。
當然,BNSF也需要承擔巨大的花費,用以將天然氣進行液體儲存。同時對其現有的大約6900輛機車進行改造也將產生巨大的成本,但分析認為,未來數年天然氣價格將明顯低於柴油。
BNSF首席執行官Matt Rose透露,BNSF正與設備製造商一起開發一種能同時使用柴油和燃氣的機車,這不僅有助於節省費用,也符合兩年前公佈的聯邦空氣污染標準。
一些專家認為,鐵路公司轉向使用天然氣還需要時間。
加拿大國有鐵路公司在去年9月改造了兩輛機車,使用90%的液化天燃氣和10%的柴油混合燃料。這個加拿大最大的鐵路公司一位發言人說,大規模的改造將是對機械和燃料補給系統的巨大挑戰,現在來決定這個計劃的成敗還為時尚早。
GE運輸事業部總裁Lorenzo Simonelli說,雙重燃料技術並不是最後一擊,他們正在和BNSF以及其他鐵路巨頭一起培訓機車司機,隨後將全力進行機車生產和改造。
阿爾貢國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Raj Sekar認為,鐵路公司大規模的運用燃氣動力機車至少需要5年時間。
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新奧集團正悄然進入美國,在高速公路沿線編織一個天然氣加氣站網絡。
據路透,新奧集團僅今年內就計劃在美國建造50家天然氣站。該公司此舉緊緊跟隨清潔能源燃料公司和皇家殼牌公司,希望在美國頁岩氣革命中分一杯羹。
這也是中國企業跟進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又一案例。上個月,中石化集團表示將投資10億美元,購買切薩皮克的密西西比石灰頁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氣。
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將有望使美國運輸業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以來,而且車主們通過柴油改天然氣節省每加侖兩美元的成本。
去年,在美國出售的垃圾卡車中有一半是以天然氣為燃料,他們可以在專用的氣站中加氣。由於低廉的成本,有越來越多的重型卡車開始採用天然氣。
早在兩年前,新奧集團就開始派人到美國,希望與美國天然氣巨頭清潔能源公司合作,但遭到回絕。
隨後,新奧又找到猶他州的一家小公司CH4能源公司,與其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Blu ING。據路透,新奧持有該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並控制著董事會。
CH4的創始人Merritt Norton擔任Blu的CEO,他說:「我們已經有5家氣站在運營,兩週內我們還將新開三家。」
Norton表示,Blu看準的是液化氣(LNG)市場。
據美國能源部數據,全美目前有28家公共液化氣加氣站。液化氣的濃度比壓縮天然氣更高,消耗同樣儲藏空間的燃料可以走更遠的距離,是公交車和垃圾車的上佳能源。
Blu今年的計劃是建造50至60家天然氣加氣站,清潔能源公司已經有了70家液化氣加氣站,殼牌的計劃是在美國建造100家液化氣加氣站,但並未列出時間表。
雖然新奧集團並未透露投資總額,但據專家估計,一座天然氣站的建造成本為100萬美元,那麼50座的投資約為5000萬美元。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稱,Blu的最終計劃是在美國建造500家液化氣加氣站。
塞浦路斯尋求俄羅斯救助的B計劃目前無果而終。然而圍繞塞浦路斯沿海天然氣田權益的角逐不會就此結束。
角逐各方分別是歐盟、俄羅斯和土耳其。塞浦路斯怎麼看都像一個戰場,而非戰場主角。
據塞浦路斯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塞浦路斯離岸天然氣儲量約為60萬億立方尺,一旦充足開發並出口,足以滿足歐洲40%的天然氣供應。
目前,俄羅斯享有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絕對壟斷權。
問題變得明朗:歐洲人想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俄國人卻不想失去壟斷權。
雖然俄羅斯財長Anton Siluanov已經表示俄國對塞天然氣田權益沒有興趣,但誰也不知道,這是否僅僅是一種外交辭令,或者是一種高超的談判暗示。
另外,塞浦路斯島並非全全由塞浦路斯政府控制治理。1974年,土耳其人佔領並控制了塞浦路斯島的一部分。土耳其人認為部分離岸天然氣田存在主權爭議。
2011年,土耳其曾派軍艦阻止塞勘采離岸天然氣,並威脅稱:所有參與開採塞浦路斯天然氣的外國公司,今後別想在土耳其境內拿到經營執照。今年,當NBL能源公司決定加入開採塞沿海天然氣時,局勢似乎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
另外,有報導顯示,俄羅斯有在塞浦路斯建立軍事基地的訴求。這一訴求引發了美國的高度關注。(註:參見本站《俄羅斯或要求得到塞浦路斯一海軍港口作為救助條件》)
從歐元區達成徵收存款稅之一致,到塞浦路斯議會否決存款稅提案;從塞浦路斯向俄羅斯求助(所謂B計劃),到塞被俄國人拒絕後重求歐盟救助……從3月15日直到今天,這個地中海島國的各種曲折跌宕,集中折射了歐盟、俄羅斯等大勢力政治、經濟、軍事的迫切訴求。
你可以說,塞浦路斯離岸天然氣是一面鏡子。
下面看下塞浦路斯沿海天然氣田的一些基本情況:
塞浦路斯政府稱其地中海沿岸天然氣儲量有60萬億立方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該天然氣最快5年後產出;要想出口的話,則最少等到2020年。
2011年,塞浦路斯發現第一個離岸天然氣儲藏,儲量約為8萬億立方尺,後來授權給NBL能源公司開採。
迄今為止,塞浦路斯授權開採6個天然氣項目,合計儲量為40萬億立方尺。除NBL拿到授權外,法國Total SA能源公司、意大利ENI能源公司以及韓國天然氣公司也拿到了授權。
然而,從勘探、開採、萃取、加工到走向市場,塞國的離岸天然氣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僅僅將海上開採提煉的天然氣運輸到岸上就需要建造昂貴的設施,耗時5年以上。然後,還需在岸上將天然氣液化貯存,方便海運貨輪裝船出口。
塞浦路斯天然氣潛力在此:塞天然氣田毗鄰以色列海的Leviathan天然氣田(儲量16萬億立方尺)和Tamar天然氣田(9萬億立方尺),這兩個天然氣田都被各大能源公司爭搶著投資開發。
困擾塞浦路斯天然氣開發的難題還有領土爭端問題。1974年,土耳其人佔領並控制了塞浦路斯島的一部分。因此,土耳其人認為部分離岸天然氣田區域存在主權爭議。
另外,塞浦路斯在該區域的天然氣貿易競爭對手也很多。以色列、黎巴嫩和敘利亞都在地中海東部發現了沿海天然氣田,探明儲量累計122萬億立方尺。
前情提要:
塞浦路斯於1960年獨立,獨立後由希臘裔居民和土耳其裔居民組成聯合政府,但因制憲以及兩族在聯合政府中的席位等涉及到兩族根本利益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兩族矛盾尖銳,1963年兩族發生武裝衝突,1964年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塞島,1967年兩族再次發生武裝衝突,聯合政府因土族退出而解體。1974年夏,希族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土耳其以「保證國」的名義出兵,佔領塞北部約37%的領土,島上土族集中居住到北部,希族則集中居住到南部,而聯合國維和部隊則駐紮在南北分界線控制區。從此,塞浦路斯分裂為南、北塞,南塞為塞浦路斯共和國,由希族控制,並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北塞為土族控制,於1975年2月和1983年11月先後成立了「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只有土耳其一個國家承認。長期以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斡旋兩族分歧,但塞浦路斯問題至今未果。
在之前救助議案被否決之後,歐盟敦促塞浦路斯在週一之前需要籌集到數十億歐元以達到國際社會的救助標準,否則塞國將面臨金融體系崩潰並很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塞浦路斯目前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在莫斯科尋求俄國政府的幫助,據信蘊藏在塞浦路斯水域的天然氣資源成為了其與俄國的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在談判的關鍵時機,土耳其表示堅決反對「南塞浦路斯」擅自處理雙方共有資源,並將進一步以所有可能的合法手段維護其自身利益。在塞浦路斯金融危機不斷深化之際。土耳其的表態可謂雪上加霜。
考慮到複雜的歷史原因,塞浦路斯可能需要尋求新的途徑或和土耳其方面找到合理地分配方案。如果俄國能夠控制改天然氣田,將增加對歐洲能源需求的控制能力,這也可能會增加其他歐洲國家對此方案的排斥。
除卻歷史原因,目前,該天然氣田已經發現儲量達到了2000億立方米,以現價計算價值800億美元。該油田預計可以覆蓋歐洲天然氣年需求量的40%.塞國政府計劃在2018年實現天然氣出口。但有專家表示:
開採天然氣是一個漫長和花費巨大的工程。考慮到北美,俄國,甚至歐洲的頁岩氣開採技術成熟,到時全球範圍內天然氣供給將會非常充足。
即便塞國已經掏出家底,但看來並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未來塞國尋求救助之路依然不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