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免費圖書館「教父」 掀菲國捐書風潮

2016-02-01  TCW

日前,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菲律賓暱稱「教父」的關洛(Hernando Guanlao)最近辭去會計工作,全心投入終身職志:免費圖書館,不僅轉贈藏書給另一位圖書館主人,還要幫朋友打造「書之船」。

關洛說,首都馬尼拉東南方的比科爾省,有一位善心人士想開辦公益圖書館,因此他捐贈好幾箱書籍當作基本館藏;他的一名女性朋友則是想要開著一艘「書之船」,繞行蘇祿島與巴西蘭島,免費提供當地人閱讀素材,他自告奮勇從旁協助。

受到關洛感召的人不只這兩位,就讀菲律賓基督大學的馬克(Mark)也在校園中募集了近百本書,實際參與建立公益圖書館。他說:「書讓你打開視野,它會帶你到任何地方。」

自己家變身圖書館

自從三年多以前,英國廣播公司(B B C)首次披露關洛的夢想志業,這一股民間自辦圖書館的風氣就漸漸傳散開來。二0一五年底,他對半島電視台解釋,自己放棄工作、純靠老本維持這間圖書館的初衷:「書本就該一再使用。它們有生命、有訊息要傳遞下去。」

關洛現年六十三歲,離退休僅幾年之遙,自從二000年他在家門口擺出近百本藏書免費閱讀,至今藏書量成長已超過二十倍,維護時間越來越長,加上他也越來越常騎著自己改裝的腳踏車,外送書本到偏鄉給中途輟學的孩童,於是乾脆辭職專心當個圖書館長.

不過,關洛的圖書館完全不設任何借閱規定,想借幾本、借多久都隨意。原本他以為,放任不管的下場是被借個精光,沒想到借書的人也會贈書,各界捐書更源源不絕湧進。如今這座藏書超過兩干本的圖書館已經占據關洛的屋舍,他等於住在圖書館裡。

數據顯示,人口九干二百萬的菲律賓僅有不到七百座圖書館,相較之下,台灣光是公立圖書館就超過五百所。十四歲的莫珊朵(StellaMonSant0)是書友之一,平日拾荒幫助家計:「閱讀能讓你沉浸書中、忘記時間。這樣我們才能學到知識。」

(文。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54

【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貴州:大山里的圖書館 “我想到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091

山西省呂梁嵐縣王獅鄉敦厚中心小學一年級正在上課的李霞和陳紅同學,8歲,李霞是單親家庭,陳紅的父親外出打工。孩子們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健全的管教體系,這是不少地方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現狀。(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一本書,哪怕是一本舊書,可以點亮一個孩子一生的希望。 

這是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圖書館。嚴格意義上說,更像一間擺滿圖書但座位不過20個的教室。每天,這里只開放一個小時,即中午13點到14點,也正是這個60分鐘,成為了大山里的孩子們一天最期待的時光。

每天午飯後,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平浪鎮中心完全小學(以下稱“平浪完小”)的學生都會到這里繼續汲取書中的營養。平浪鎮距離都勻市31公里,距離貴陽市121公里,在都勻的南部大山深處。

2016年3月3日,輪到六年級學生陳振鑫值日。中午,她去辦公室找老師取圖書館的鑰匙。按照值日安排,她要負責圖書借閱登記工作,但今天她想早點開門,趁同學們還沒來自己可以先看一會兒書。

13時整,圖書館開門了,陳振鑫第一時間走進去,迅速拿起一本作文集,坐在圖書館的沙發邊靜靜地讀起來。

十分鐘後,圖書館已經來了34名同學。

《魔法公主》《小屁孩探險記》等圖書是一、二年級學生的最愛。三、四年級學生喜歡看《腦筋急轉彎》和《十萬個為什麽》。《宇宙的奧秘》《地球的起源》被五、六年級男同學爭相搶閱。更大一點的幾個六年級男同學圍坐一起,對《人體的奧秘》特別好奇。

還沒有看幾頁書,陳振鑫眼前借書的同學已排成了長隊,她只好放下書,開始了登記圖書借閱情況。在一旁用手機“偷拍”的校長羅定國,打算將孩子們讀書拍成照片或小視頻發到網上,好讓捐書的熱心人士及時了解孩子們的近況。

14時整,上課鈴響起,學生魚貫而出,很快,圖書館又恢複了平靜。

沒有夢想

3月1日,平浪完小正在舉行開學典禮。孩子們坐在操場上,陽光正好打在他們臉上。

“我們是農村的孩子,我們要認真讀書,更要自強不息。”說這句話時,校長羅定國一臉嚴肅,“你們不能沈迷手機遊戲,要多看書,好好學習。”發言剛完,高年級的學生迫不及待地鼓掌。

平浪完小全校一至六年級八個班,有330名學生。2015年記錄在冊的留守兒童是109人,占全校學生的三分之一。一見到南方周末記者,羅定國略帶無奈地說:“農村教育工作不好做啊!”

開學那幾天,他忙於處理留守兒童轉學、輟學、檔案事務以及關註學生品行問題。

六年級學生莫宗偉與別的學生嬉戲時爆出了一句“極其難聽”的粗口。羅定國很驚訝,怕他再這樣下去帶壞同學,尤其是他身邊的幾個留守兒童。羅定國決定課間操的時候找他談話。

羅定國與莫宗偉的談話還沒結束,另一件棘手的事情發生了。

一位70歲的老奶奶跑到學校,希望讓原本不在這個片區的孫子陳文江到這里來讀書。

陳文江今年10歲,母親於2014年因膽囊癌去世,父親陳國兵和繼母羅太梅為了生計,長期在合肥做建築工。

為了不耽誤讀書,2015年第一學期,父母把陳文江送到都勻市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第十三小學。但每周末共計60元往返接送路費,讓奶奶承受不起,她說她“不管了”。

繼母羅太梅也很無奈。他們去年雖然一整年在外打工但沒有賺到錢,過年回家又遇到母親去世、親戚結婚,花銷不少,臨走時給了奶奶1000元生活費,兩人只剩路費回合肥了。此外,陳國兵還要供陳文江姐姐讀職校,償還前妻治病欠下的3萬元。

奶奶的家離平浪完小有13公里,羅定國和班主任劉瓊溝通後,決定接收陳文江入讀,並與陳文江奶奶、外婆約定:周一到周五住在學校1公里外的外婆家,周末去奶奶家。

陳文江外婆年紀比奶奶更大一些,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分開照顧一個小孩。“晚上沒人監管,學習更沒人引導,學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留意他。”劉瓊憂心忡忡。

3月3日早上,羅定國在校門口見到了第一天來上學的陳文江,囑咐他一定要好好學習。陳文江睜大眼睛,懵懂地點了點頭。他身上一件黃色的大衣袖口破了個洞,滿身汙漬看上去似乎很久沒洗了。

陳文江的眼神比起同齡人更木訥些,他不知道什麽叫做未來,更不在乎學習。他說他不知道每天應該做什麽,但心底只有一個心願:“爸爸媽媽快點回來。”

“這就是我們的教學現狀,農村的孩子們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健全的管教體系,普遍沒有夢想。”羅定國一臉惆悵。

自2014年到平浪完小擔任校長,羅定國一直在思考:“農村小孩的教育怎麽辦?”他覺得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變得真正強大,懂得做人的道理。

“我想到的辦法就是多讀書。”

點亮希望

戴著厚厚眼鏡的羅定國,雖然只四十出頭,卻當了二十余年的鄉村教師。在農村長大的他,成為一名鄉村老師的原因也很樸實:當年“老師總比在農田幹活的強”。

羅定國從小就喜歡看書,喜歡書法,崇尚儒家思想。他希望孩子們跟他一樣,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找到力量。

2016年兩會期間,農村兒童閱讀量低引發討論。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說,農村兒童閱讀量僅為城市兒童的七分之一,30%的城市孩子擁有88%的兒童圖書。對此,沒有誰比羅定國更有發言權。

2010年,羅定國在平浪鎮一所村小做教導主任。發現學生們實在“無書可讀”,他說服校長,花費600元買了一百多斤舊書。舊書挑到學校的那一天,孩子們都高興壞了。

“天還沒亮,我就去了舊書市場……”羅定國把當時的經歷寫成了博客,沒想到一位河南的博友給羅定國捐了1000元,讓他繼續給孩子們買書。

這次經歷給羅定國啟發。初到平浪完小,發現學校課外書籍匱乏,他在心里暗自計劃要寫篇博文呼籲社會給孩子們捐書。

“一本書,哪怕是一本舊書,可以點亮一個孩子一生的希望。我是貴州山區的一名小學校長,新學期開始了,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卻缺乏課外讀物,我們渴望有愛心使者捐贈書籍,包括舊書。您今天少吃一袋零食,少吸一包煙,或許可以成就一名山區孩子的未來。”

2014年3月16日,短短幾行字附上孩子們純樸笑容的圖片,這篇起名《點亮孩子的希望》的博文在網絡上引起轟動。

發布當天,羅定國的電話成了捐贈熱線。不到一周的時間,書籍從全國各地送來。“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人捐書。還有臺灣、香港的作家,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的留學生。”

這一年,平浪完小獲得了社會捐贈書籍近3萬冊,平均每位學生能擁有課外書100本。

成都理工大學劉艷華老師動員13級機械工程系的同學集體為山區的孩子捐書。有錢的同學捐錢,派代表去書店購買,而沒有錢的同學,暑假回家將自己以前看過的課外書捐贈出來。2014年10月,劉艷華他們總共給平浪完小寄去兩千余冊圖書。

“這些書很好哦!”“這些書內容很豐富!”當六年級班主任楊繼敏和其他老師將社會捐贈的書拆封歸類時,等在一旁的學生們顯得有些迫不及待了,時不時拿起一本書翻了起來。

不過,源源不斷的圖書給平浪完小整理帶來了麻煩。圖書越多,整理歸類越需要時間。見學生們等著心急,羅定國決定讓每個班派學生先拿幾本到教室分給同學們去看。

“我們都不是專業的,又要上課,一直到‘陽光團隊’來了,圖書館才有點樣子。”楊繼敏所說的“陽光團隊”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的一支大學生支教團隊。

能在學校食堂吃飽飯,也是開心的事。(張濤/圖)

校長的“喜”與“憂”

2014年6月,華南農業大學“陽光團隊”帶隊老師林媛與14名大學生來到平浪完小,這給正為整理圖書而焦頭爛額的老師們帶來了曙光。

學土木工程的張震坤和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羅應楠回想起當時整理圖書的時光,整理了才發現打理圖書館是門大學問。

首先,他們需要給圖書館放置書架。彼時,美國耶魯大學的留學生聯系上羅定國要求捐書,羅幹脆就請他們捐書架。大學生們在淘寶上選中了書架,費用由耶魯大學留學生出。

整理3萬冊圖書,需要篩選、歸類、存檔、設計上架,沒有專業知識會走彎路。一開始,張震坤他們想當然地把同學們感興趣的書放上去,發現書架一下放滿了,不對勁又撤下來,重新上架。

“十四天的熬夜奮戰後,為了有始有終地把圖書館工作完成,我們選擇晚走一周,為了愛看書的孩子們,一切都值得。”張震坤將自己的心情記錄在博客里。

“圖書館裝滿了希望的火苗,它就在那里,給孩子們無限的可能。”對於大家的勞動成果,林媛很自豪,她相信一定能影響喜歡閱讀的孩子。

2015年6月,“陽光團隊”再次來到學校,不僅繼續整理新捐贈的圖書,還給孩子們開設閱讀課程,包括集體讀書,分享心得。“孩子們的表演欲是你想象不到的。”羅應楠喜歡孩子們被閱讀激發出來的童真,他們的笑聲跟城市的孩子沒有區別。

但大學生們的每一次離開,讓羅定國感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他找不到平日管理圖書館的人。全校共24位老師,教學任務繁重,分身乏術。這些老師主要教語文數學,全校只有一位體育老師、一位音樂老師和一位科學老師。

主教三年級的語文和全校書法的羅定國試探著問上學期新分來的大學生老師羅秀清。

不僅教數學、英語,羅秀清上個學期還兼管理科學室,無暇顧及圖書館。到了這個學期,羅秀清略感輕松,但看管圖書館的任務就落在她頭上了。

羅定國也找不到誌同道合的團隊,一起指引孩子們閱讀。他努力過,多次在各種會議上強調老師指引閱讀的重要性,鄉村老師要多學習多充電。“可是每次說下面都沒反應,我有些想放棄了。”更不會有老師能向他提出一套讓孩子多讀書的計劃。

平浪完小這兩年加入了羅秀清、林霞、索良露、李廷美、李恒等五個年輕大學生特崗教師,帶來了新活力。但他們在平浪生活條件艱苦,四個女生合租一套房子,水壓太低,洗澡很麻煩。而男生李恒則一直住在教室。

教案考核是教育局對鄉村老師的重要指標之一,忙完白天教學工作,他們還要備課到深夜。而周末,他們要回到自己城里的家。

為孩子們打造的讀書行動在兩年的探索中,變成每天象征性地開放一小時。

“現在的效果遠遠沒有達到我想要的,跟我當初設想的不一樣。”羅定國希望有更多的誌願者來幫他,從軟件和硬件上把圖書館建起來。

潤物細無聲

如果說“內心變得強大”是羅定國呼籲學生讀書的心願,圖書館的“常客”陳振鑫應該沒有辜負她的期望。

陳振鑫今年12歲,父親常年在浙江打工,家里還因修房子欠了9萬元的外債。2013年母親懷上妹妹後,放棄在外做沐足按摩的工作,回家照顧兩個孩子。2014年在家務農時,母親的左手食指和中指的部分指頭不小心都被打谷機碾碎。

陳振鑫很心疼媽媽,她在日記里寫道:“很想快點長大,不讓爸媽這麽辛苦。”

放學一回家,陳振鑫先把家里打掃幹凈,她瘦小的身軀幹起家務活來很利索,掃地,清洗碗筷。在等媽媽務農回家之前,她已開始自己洗菜,煮飯。

豆腐是留給媽媽和妹妹吃的,她給自己做了兩道菜,一道是酸辣椒炒芥菜,一道是酸湯煮菜心。放豬油的時候,她自豪地說,那是她和媽媽一起熬制的。

陳振鑫很愛笑,雖然生活很苦,但是有媽媽妹妹在身邊很開心。她說“要堅強、要懂事”是艱難的生活和圖書館里的書本告訴她的,而讀書讓她感覺不到寂寞。

吃完晚飯,陳振鑫迅速做完作業。如果還有時間,她會去學校,希望能進入圖書館讀一會書,“什麽都要學一點,以後才好找工作嘛”。

從六年級留守兒童羅緒、楊一丹、賈明婭、毛貞帥四個人身上,感受到的則是讀書給人帶來的無窮樂趣。

四個人學習成績不錯,他們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常年在外打工,他們最喜歡的就是一起去圖書館看書,討論讀書心得。

從名著《泰戈爾詩集》《紅樓夢》《西遊記》到兒童文學作品《窗邊的小豆豆》《小王子》,這些是他們最愛看的書。

“我不喜歡玫瑰,太嬌氣,我喜歡野草。”看完兩遍《小王子》,楊一舟對里面的人物有自己的理解。

他們總是忍不住討論讀書進度,還“暗自較勁”。當賈明婭說她最近喜歡看《笑貓日記》時,羅緒迫不及待地說:“我一整套已經看完了。”

自從學校有圖書館後,他們基本上每天都手捧一本書,“所以不會去記讀了多少本書,有興趣的就讀。”毛貞帥是四人中讀書成績最好的,是其中唯一的男孩子,他喜歡讀書的原因是:“讀書能給我帶來驚喜。”

羅定國沒有強制要求老師開設閱讀課,也沒有要求學生每周定期寫讀書筆記。他更希望閱讀來自孩子們的主動。“閱讀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

對於這四個孩子,羅定國覺得很驕傲,但他認為還不夠,這還只是個案。

有時候,變化發生了,或許平浪小學的家長們和老師都還來不及發現。

在一張一張心願紙上,寫著“想環遊世界”“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到北京看升國旗”“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想考上哈佛大學”“當一名服裝設計師”,也有懂事的願望,“長大後好好報答父母”“快點賺錢”“學習成績進步”。

對於孩子們童言無忌的夢想,羅定國笑言有時也要潑潑冷水,希望他們更腳踏實地。

決策參考

老師的閱讀態度影響著孩子們的閱讀態度、習慣和人生方向。所以,引導農村留守孩子的第一本書是老師本身這個載體,是引導留守孩子們去認識和了解打開他們未知世界的適合他們人生成長的好書。

航月 《中國留守報告——回家》編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461

1985年11月25日: 港澳發展獲注入玉郎圖書業務


當年,港澳發展(0149,前港澳發展、寶榮坤、中國數碼港、中國置地、珀麗酒店、中國高速,現中國農產品)仍在詹培忠底下,先獲注入玉郎圖書業務,後來借殼告吹。之後才獲何鴻燊所救,他才逐步出手,後來輾轉獲陳洋南接手,但在2007年脫手予宏安系,逐步演化為現時以農市場為主的企業。

玉郎圖書後來獨立上市,但王玉郎後因炒期指財困,甚至因盜用公款入獄,後出售公司予胡仙,改名文化傳訊。王玉郎把業務輾轉注入當時的環球飲食(0970),後易名玉皇朝飲食及王皇朝集團,在2007年退出公司,把所有業務購回,綦建虹入主公司,易名耀萊集團,於本年注入B&O,以低價發行新股把股權鞏固至50%以上,終把業務握於自己手上。

玉皇朝近年把業務分拆至天馬電影(1326)寰宇國際(1046)漢傳媒(491,前稱偉柏集團、兆晉國際、瑞力控股)手上。至於文化傳訊近年搞名人加漫畫,最近甚至傳獲注入體育電視轉播權,搞出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35

投資過papi醬、賣粉絲、賣圖書、賣知識,羅振宇過得比做手機的羅永浩滋潤多了?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292&summary=

投資過papi醬、賣粉絲、賣圖書、賣知識,羅振宇過得比做手機的羅永浩滋潤多了?
小七
2017-05-31

5月18日晚,羅輯思維在北京維場39.9度空間開了一場名為“001號知識發布會”,為“得到”App中的已上架或即將上架的12款知識類產品做了個發布會。


優酷和深圳衛視對發布會做了全程直播,最高峰時有超過38萬用戶通過優酷直播頻道在線觀看,直接導致了優酷的服務器數度過載,不得不轉用深圳衛視電視信號。

 

自媒體先鋒


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個姓羅的中年男子之一,羅振宇的任何動向都受到了廣大粉絲的關註。巧合的是,兩位羅老師都遊走在精神領袖和商人之間,販賣著帶情懷的商品。


不知道有意還是巧合,2012年5月羅永浩離開教育界調轉方向去做手機,羅振宇也在同年結束了自由職業者的生涯,與申音和吳聲一道創辦了羅輯思維,並選擇在2012年12月21日,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開播《羅輯思維》第一期,走的是知識類自媒體脫口秀的路線。


第一期節目“末日啟示:向死而生”在首播平臺優酷達到了868萬次的點播量,雖然之後的點播量未能再創新高,但基本也都維持在150-300萬次。借力於視頻的流量,《羅輯思維》的微信公眾號粉絲數量迅速突破十萬級。

 

作為資深媒體人的羅振宇,在節目起步之初並沒有刻意走拉贊助商支撐節目運營的老路。首先,《羅輯思維》有個很重要的屬性,它是羅振宇及其團隊做新媒體的一個實驗品,需要不斷在不同的方向上試錯。如果引進贊助商,很可能就給羅振宇這個實驗團隊加上各種束縛。


其次,彼時各大金主對自媒體這個新興事物多持觀望態度。團隊如果去拉贊助,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在內容上投入的資源肯定會相應減少。就算拉到贊助,也很容易出現“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而《羅輯思維》不是傳統電視臺的節目,“沒下頓”大概率就意味著死亡。

 

不要贊助商,羅振宇和他的團隊如此生存下去?

 

一開始羅振宇標榜自己是一個普通的說書人,既沒有像羅永浩那樣創辦學校,也沒有搞企業類的培訓教育。但是,經過三輪融資,4年多的發展,《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事實上經過了多次的叠代(表1)。而“得到”App的誕生,則預示著羅振宇以及他的團隊最終將籌碼壓在了知識付費產品之上。



1.0模式:社群經濟


羅振宇的第一個探索是社群經濟。2013年和2014年的總計三次會員招募,為羅輯思維帶來了近10萬名會員和近5000萬元的收入(表2)。因此有媒體人高喊,羅輯思維的會員變現是自媒體的一次偉大勝利。



收了會員費,羅輯思維相應會提供哪些服務?

 

依據羅輯思維官方關於會員權利上的解釋:每次會員招募時,羅輯思維都不承諾任何的會員物質回報權益,會員更多的是秉持“供養社群”與“價值認同”的理念來支付會員費,羅輯思維會員群體是一個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創業和知識社群。

 

說得有點繞,大白話解釋就是:會費是你自己願意交的,你認同我們才這樣做的,接下來你和其他交錢的人一起自由活動就好了。顯然,羅輯思維社群經濟的底牌,是要讓一群誌趣相投的陌生人,因羅輯思維這個平臺而走在一起,大家通過協作、分享、抱團共同獲取利益。會員們可以發起相親、共享項目、眾籌產品等活動,形成“自媒體-社群-產業”的價值鏈。

 

或許正是看中了這個社群的價值,從三次會員招募的銷售收入和會員人數可以推斷,與200元/年的普通會員相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1200元/年的鐵桿會員。

 

另一方面,羅振宇也以手頭上的粉絲資源作為籌碼,開始找商家要產品贊助,實現“攜用戶以令商家”的C2B模式——一方面可以當作福利發放給會員,另一方面也相當於一定程度的廣告宣傳。類似10臺樂視電視、20個機頂盒、10萬份黃太吉煎餅等,都是羅輯思維“團要”的戰果。

 

但社群經濟的發展並不像羅振宇最初構想的那樣可以自然生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進行維護。回複近10萬會員就是很大的工作量,更別說滿足相關的需求。面對全國各地的會員群,作為精神領袖的羅振宇也只能照顧到當中的一小部分,否則其本身的內容產品就無法完成。

 

從某種意義上來理解,羅輯思維打造的這個會員社群有點像低配版的MBA。不少人加入不僅僅是為了“愛智求真”這個單純的目的,而是為了找生意,混圈子。雖然這和社區經濟的理念並不矛盾,羅胖自己也在會員社群里賣米、賣書、賣月餅。但對於那些真心入會學習的會員來說,多少會有點失落。

 

估計是整體會員社群整體效果不理想,網上也有不少網友對其進行了抨擊。於是在2015年10月20日成功獲得1.32億元B輪融資的同時,羅振宇發表了《有奔頭,一起過》一文,並對外宣稱因為不差錢了,會員招募暫停。

 

2.0模式:定制圖書電商


作為“死磕自己,愉悅大家”的“說書人”,羅振宇做圖書電商再合情合理不過。除了借鑒當年紅極一時的“冬吳相對論”,將視頻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出版,成為羅輯思維的主題書刊之外,羅輯思維最早是在2014年6月,以互聯網實驗的名義試水圖書電商。

 

當時羅振宇在節目中公布將會在自家微信公眾號上出售一款價值499元的圖書禮包。在不知道禮包具體內容的情況下,800套書在1個半小時內銷售一空,近400萬元收入輕松落袋。這無疑讓羅振宇及其團隊嘗到了甜頭。

 

要賣書,肯定要借力視頻節目。事實上,前四季的《羅輯思維》視頻基本上每一個主題都是圍繞著一兩本書去講。不過早期節目大多是像中日貿易、地域歧視、剩女之類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話題。其中涉及到的書籍很多都是市面上的暢銷書,就算是相對冷門的話題,也能在主流的圖書平臺上買到。

 

當羅振宇決定進軍圖書電商時,為了配合賣書,《羅輯思維》的節目悄悄做了相應的變化。節目的選題更加偏重於歷史或者未來的題材,現實題材的比重明顯減少。

 

原因很簡單,因為熱門話題的圖書在各個平臺中都能找到,顯然不是羅輯思維電商圖書的目標。羅振宇更偏好於代銷兩類書,一類是以前出版過,但是目前市面上已經絕版了,由其聯合書商將書“複活”再次推向市場,這種絕版書中比較容易有故事的就是文史類的書籍。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麽《羅輯思維》視頻會熱衷於聊聊曾國藩和王陽明,講講美國和德國歷史。

 

第二類圖書則是觀點比較新穎或者作者在中國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外文新書。比如說凱文·凱利的《必然》、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等作品。羅輯思維往往是拿到了相關書籍3-5年不等的獨家代理權,並且參與產品的定價,一般通過擡高價格來增加利潤,最後在羅輯思維的電商平臺上以原價銷售(表3)。



於是,2015年羅輯思維憑借60余本圖書,創造了超過1億元的銷售成績。其中銷售過10萬冊的包括描寫美國近現代史的《光榮與革命》,講述清軍圍剿太平天國的《戰天京》;凱文·凱利全球首發的新書《必然》2個月賣出20萬冊;而在2017年跨年演講中推薦的《未來簡史》,則因預定火爆而兩次出現斷貨。

 

包裝到位加上粉絲給力,羅輯思維的圖書電商之路目前看來走得還算比較順暢。

 

2.5模式:投資papi醬


當羅振宇手握圖書電商帶來的大量現金在琢磨幹點啥的時候,2016年初依靠短視頻迅速躥紅的papi醬進入了他的視線。作為傳媒專業的博士、資深媒體人,羅振宇看著papi醬和她背後的1000多萬粉絲估計是會“流口水”。至於怎麽運作這位“即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網紅,善於“搞事情”的羅振宇心中的方案估計是信手捏來。

 

在真格基金徐小平的推動下,羅振宇用真金白銀開始了第三場實驗。四家機構投資1200萬元,papi醬總估值達到1.2億元一時間刷爆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之後的商業運作大家都已了然於胸,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但誰也沒想到,這個自媒體網紅與短視頻網紅的合作在短短3個月內就出現了劇情反轉。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李天田)發文表示,投資Papi醬是羅輯思維的“恥辱”,羅輯思維原價退出papi醬項目的消息不久後也在各大媒體公布。

 

2016年底,瑞士高級鐘表品牌積家(Jaeger-LeCoultre)推出了一款山上papi醬全程出鏡的廣告視頻,與後者展開了深度合作。那個在自己左手無名指畫圈當戒指的papi醬,居然搖身戴上了名表,出鏡頂級腕表品牌的廣告。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徐小平在接受采訪時透露,Papi醬項目創造了5000萬元的收入,但這一切都和羅輯思維無關。是什麽原因讓脫不花用上了“恥辱”二字,又在賺錢之前就選擇退出了呢?

 

3.0模式:知識付費


羅輯思維退投,很可能是因為Papi醬身上的標簽與羅振宇接下來要幹的主業有著莫大的沖突,這個主業就是2016年底開始崛起的知識付費。

 

在2016年10月13日第191期《羅輯思維》中,羅振宇用了一整期的節目介紹了羅輯思維為什麽要進軍知識付費這個新興產業。答案很簡單,就是瞄準了中國正在冉冉升起的新中產階級。

 

據統計,中國目前的中產階級人口達到了7億,是中國最活躍、消費力最旺盛的群體,因此也是各大商家重點瞄準的目標客戶群。那這些中產階級老爺和仙女們在精神上有哪此需求呢?

 

總結羅振宇的觀點,這種需求是頗為“人格分裂”的。首先是喜歡媚俗的東西,但又終將鄙視媚俗的東西;渴望高雅的東西,但以自身的知識、閱歷和人生境界又暫時達不到消費高雅東西的境界。所以現在做媚俗內容的以後會餓死,現在做高雅東西的可能熬不到以後就餓死了。

 

如何幫助新興中產階級在精神上銜接起通往更高階層的道路,正是羅振宇看中的“古騰堡級”的機遇。至於papi醬,她身上的標簽是更加偏向於媚俗,與羅輯思維未來的定位相違背,這就是羅振宇及其團隊經過深刻思考後作出的決定。有些錢賺不得,因為上了“色”後會很難洗掉。

 

那收縮曾經壯大羅輯思維的電商業務又如何解釋呢?

 

脫不花給出的解釋是要專心做內容。但小編認為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羅輯思維電商業務正在萎縮,從《未來簡史》在羅輯思維天貓上的銷量就可見一斑。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音頻書籍的崛起。道理很簡單,聽書比看書更加方便,適用的場景也更多,無論是開車走路騎車坐公共交通,都可以聽書。一些“讀”書的音頻還將關鍵內容和核心觀點進行了歸納,聽眾只需消半個小時就能消費一本書。

 

還有,成本低,在喜馬拉雅上,光是關於《未來簡史》的讀書音頻就有好幾個,而且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可以下載至手機里反複聽。雖然也有大量的付費音頻,但在目前各大音頻App為了爭搶用戶,大打價格戰的環境下,音頻聽書比看書肯定要實惠很多。

 

羅輯思維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及時跟進,上線了很多音頻相關產品,訂閱專欄中的文章也做了專門的音頻配套。同時還請來了播音界的大咖,包括《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者李立宏、央視的播音員歐陽夏丹、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等來制作音頻產品,吸引更多聽眾的耳朵。

 

羅輯思維關於知識付費產品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得到”App上的訂閱課程。這是羅振宇目前開發出來的為新興中產階級準備的精神大餐。刨除《羅輯思維》1-4季合集這碗冷飯,目前“得到”App上有25個訂閱課程,目前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2.4億元(表4)。



訂閱數量過十萬的有李笑來、薛兆豐、劉潤和萬維鋼。如果按照李笑來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得到”和專欄作者分成比例是5:5。那麽這四位“十萬級”的大咖在“得到”專欄上的收入已經過千萬。就算是現在訂閱排名墊底的“商業史精讀”的作者張瀟雨,也能分得80多萬元。

 

“得到”訂閱專欄的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去羅振宇化”。多年以來,《羅輯思維》就是靠羅胖每天早上6點的60秒音頻和每周50分鐘視頻來支撐著。說實話觀眾多少有點審美疲勞,羅振宇自己也吃不消。現在內容產品的任務分攤給大量的專欄作家來完成,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不但提升了產品的更新頻率,又分散了風險。

 

那羅振宇現在是不是就可以翹著腳賺錢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羅振宇在內容方面的工作有人分擔了,但他仍需要不斷尋找新的牛人。

 

因為首先,牛人會枯竭。《羅輯思維》的視頻之所以能撐3年之久,是因為羅振宇以付費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征集節目選題。如果光靠羅振宇及其團隊,估計早就才思枯竭了。然而,即便如此,《羅輯思維》每期的點擊量還是呈現下滑的趨勢,從一開始每期300萬的點擊到後來的200萬上下。對於在“得到”App上單兵作戰的專欄作者而言,要保質又保量就是個高難度和高強度的事情。保不齊哪天就玩不下去,牛人就退出專欄,或者用戶因為產品質量下降而不再續訂。

 

第二個原因是,牛人在出名之後很可能會自立門戶。就像羅輯思維不滿足於優酷、喜馬拉雅等平臺,於是另立門戶有了“得到”App;李笑來在“得到”擁有十萬加的訂閱用戶,卻又另外搞出了“一塊聽聽”;知乎live、微信公眾號中不斷有優秀的內容傳播者加入內容創業的大軍。在知識付費產業興起的初期,這種現象是無法避免。同時也印證了平臺的效應在弱化,越來越多的人在收獲“一定數量”的用戶後,都忍不住想嘗試另立門戶的快感。

 

但羅振宇對此卻樂見其成。他不斷在視頻里呼籲有才華的人加入內容創業這條跑道。並且在“001號知識發布會”上公布了“得到”關於內容創業的產品標準——《得到品控手冊》,供廣大用戶免費索取閱讀。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埃隆·馬斯克公開特斯拉專利。如果能讓產業中的其他從業者按照自己的標準生產,雖然會增加競爭,但也增加了大家共同活下去的概率。等市場上出現大量的內容創新創業者,羅振宇只要從中挑選優秀的群體,開出讓其無法拒絕的價格,把他們拉進“得到”的平臺,就能讓知識付費的賺錢機器繼續運轉下去。

 

在“001號知識發布會”上,羅振宇表示,希望2017年把“得到”上的專欄能增加到50個。如果真能實現,那麽收入是否能夠實現翻番,超過5億呢?答案有待今年秋季的“002號知識發布會”揭曉。(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68

气味图书馆:闻“香”识女人

1 : GS(14)@2010-11-20 17:57:15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17/167192.html

    “听名字还以为是书店,进去才知道是卖香水的,而且每一款香水的气味都是独一无二的,给朋友买了瓶烟的味道,她肯定没有闻过。”
               
         
   “西红柿味就是在西红柿地里抽的空气,蚯蚓味则是深层泥土的味道。”娄楠石做的不仅是香水,一切跟气味有关的她都会做。
  “听名字还以为是书店,进去才知道是卖香水的,而且每一款香水的气味都是独一无二的,给朋友买了瓶烟的味道,她肯定没有闻过。”自从张宁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发现气味图书馆之后,每隔一两个礼拜她就会去看看。
  气味图书馆香水店的布置非常简洁,纯白色的木质展示柜和墙壁,300个贴着奇怪名字的试闻盒,上面写着雪、雨后花园、洗衣间、海、大麻花等气味儿名。每瓶30毫升,售价285元。
  “‘爽身粉’味闻起来暖暖的”,混搭不同的味道,还能模仿各种生活场景。比如混合“灰尘”、“平装书”、“霉味”能制造老式图书馆的气味;香草冰激凌、蜡笔、培乐多彩泥混搭起来,有一种童年的感觉。
  不过不是所有的味道都那么温馨,“‘木屑’是刨木头后散发出的刺鼻味道,拿这个当香水?包工头儿吧?”张宁说,“还有什么皮革、蚯蚓味儿,听名字就不太想闻。”
  1985年出生的娄楠石,2008年从新西兰回国后跟朋友合伙在香港成立了气味图书馆公司,随后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专卖美国DEMETER香水品牌,这个品牌以大胆创新闻名,擅长高度模拟真实的气味,让味道可以像衣服一样根据心情来混搭。“雪”的研制花了5年多时间,制作人忆起童年时在宾夕法尼亚州乡村地方的纯白新雪的香味,他希望把雪粒放进口中的回忆能通过“雪景”重现,于是在下雪天,他到室外拿机器抽空气,用这团空气做分析,然后模拟出来。西红柿味就是在西红柿地里抽的空气,蚯蚓味则是深层泥土的味道。
  开店之后生意一直火爆,“三里屯店平均每天销售30瓶以上,每平方米产生的效益是周边店的两三倍”,独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时尚圈的明星也是店里的常客,比如周迅、何炯、钟丽缇、小S。“上海田子坊店的生意还更好。”娄楠石说。
  “大起大落都经历过,我不怕从头开始。”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回新西兰找份工作”,决定做气味图书馆之前,娄楠石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10年前,16岁的她远赴新西兰念高中,后来考上奥克兰大学当代艺术系。毕业后她本想开室内设计公司,但遍地都是同类公司,“不如另辟蹊径,研究一下视觉以外的感官。”
  “虽然人人都能闻见味道,而且跟嗅觉相关的产品也有,但是缺乏嗅觉产业。”娄楠石觉得这是一个蓝海,于是她跟学电影的李耕和学建筑的周奕辰回国创业。
  说起怎么拿下DEMETER的代理权,娄楠石说:“当时对方的要求有一本书那么厚,甚至具体到怎么摆放香水。”凭借对艺术的敏感,DEMETER非常满意娄楠石她们的策划方案。
  “《环球时报》英文版报道了我们,DEMETER也看到了,现在他们已经放手让我们干了。”从代理DEMETER开始,到现在气味图书馆已经拿下了MOR、TO THE SCENE等七八个品牌的代理权。上海田子坊、深圳万象城等九个地方都在售卖相关产品。TO THE SCENE品牌的概念是“跟着香味去旅行”,八款香水都有专属的场景、故事及香气,把世界景点用香味展现,可以体验曼哈顿第五大道、非洲、印度、夏威夷海滩的味道。而MOR则是小众的护肤产品,娄楠石说她们要做的不仅是香水,一切跟气味有关的都会做。
  万科、奥迪主动上门请她们研发与企业相关的衍生品。“企业有CI(视觉识别系统),但是没有嗅觉识别系统,我们已经给万科的售楼处设计了一种气味。”此外,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也请气味图书馆设计与之相关的气味。
 如今公司扩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也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把气味这个事情研究透彻,但是有企业需要我们也是一件好事,不能拒绝,所以只能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放慢、放慢、再放慢。”娄楠石一直希望公司平稳发展,但最近越走越快,“我们从来没主动找过客户和媒体,都是客户找上门,感觉老是在被人推着走。”她一边跟记者说话,一边端起凉面吃了几口,这就是她的午餐,时钟指向下午一点半。
  目前国内外对于嗅觉产业都没有科学的界定,只有界定这个产业才有可能成为领导者,气味图书馆已经跟青年志等研究机构合作研究一些社会学问题,比如人为什么喜欢闻味道,为什么不喜欢闻,什么场合喜欢。气味是个全新的产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都有新鲜发现,即使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我们也要做。”娄楠石说,搞艺术的人的思维跟常人不一样,就喜欢追求虚幻的东西。
  聊起创业的经过,她说自己从没动摇过,“大起大落都经历过,我不怕从头开始。”
  四年时间,她将1000元变成了200万元,但是很快又赔得一文不剩。她说有没有本钱不重要,关键看有没有执行能力。能把嗅觉这个虚无的东西落实到一个个产品上,这可能跟娄楠石在澳大利亚时的“炼狱”有关。
  “我需要有激情、有梦想的人,而不是为钱而来的人。”
  “合作的事要靠缘分,上赶着不是买卖”,对于选择代理商和招聘员工,娄楠石从来不强求。
  现在她每天都会收到二三十封地区代理申请信,“如果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的话,马上被否决,关键要看对气味的热爱程度和想法上的创新力。”
  娄楠石从来不刻意跟身边的朋友介绍自己的气味图书馆,“他们做我们的分代理之前,我们互相都不知道大家原来是很熟的朋友。”上海田子坊的分代理也是两位新西兰“海归”,李一鸣是李耕在新西兰学电影时的师兄,孙淼则是娄楠石在新西兰开传媒公司的合伙人。
  “我们是因为热爱这个品牌才走到一起,而不是因为原来是朋友,分代理对产品的热爱程度并不比我们低。”巧合的事还不止这一桩,娄楠石在跟台湾的分代理签约后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自己最好朋友的姐姐。“可能这就是缘分吧。”
  气味图书馆招聘员工从来不看简历,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来应聘,“别人十天才能做出的报告,你能不能一天完成,如果能,马上就可以上班。”娄楠石说,很少人有这个胆量挑战自己,但是气味图书馆就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希望有激情、有梦想的人自愿来,如果对方没有激情,就得靠高工资激发他的激情,我不需要为钱而来的人。”
  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轻松,一到下班时间,就没有上下级之分,娄楠石私底下也经常在同事面前耍宝。她也不希望员工太模式化,“员工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跟顾客交流”,店员甚至没有统一的工服,“不过统一服装可以让顾客觉得专业,以后肯定会有工服,但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员工个性化的东西,这个我还没有想好。”
  自从创业后,娄楠石经常半夜两三点睡觉,“每天的重心都是围着员工”,公司员工20人,自营店员工20人,加上代理商,一共140多人,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员工每天把八小时交给我,怎么培养这个人,这个担子很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他们能过得更好。”娄楠石说,以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但是现在她是有钱没时间花。学会幸福的娄楠石知道要享受每一天,“每天都有好和不好,忙和不忙,都要接受。”
  虽然更忙了,但她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被人需要的感觉挺好的”,同样她跟亲人的关系也更好了,对她的依赖也更大了,“表弟想做生意,他妈妈还会问我可不可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83

磨铁图书:平台化运作畅销书

1 : GS(14)@2010-11-20 18:06:45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0/168301.html



  “大规模生产”畅销书背后蕴藏着的是系统化的平台管理模式

  磨铁图书 平台化运作畅销书

  姜蓉 闫荣伟

  “做个好诗人是我活这一世的最大尊严和价值。”沈浩波说。不过,他的商人身份却远比他的诗更有名。

  如今,沈浩波创办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磨铁图书)已凭借《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畅销书,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出版公司之一。

  日前,鼎晖创投与基石资本联合给磨铁图书注资一亿元人民币,加上首轮2007年获得的5000 万元投资,磨铁图书已成为民营出版业内融资额最大的公司。在沈浩波看来,“投资人投的其实是文化产业,而在文化产业里,出版业基本上算是块处女地”。

  从作坊到规范化平台

  大学时代做过先锋派诗人,毕业后又做了报社记者,沈浩波之所以决定辞职创业,就是“想挣点钱”。

  2001年,沈浩波用借来的十几万元注册了磨铁文化公司,主营业务就是出版业。然而,“当时就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自己想当然地策划出一些书。”沈浩波说,借来的钱不到半年就赔光了。

  在接受了市场教训后,沈浩波开始意识到:以读者需求驱动的产品才有市场。于是,他和团队认真分析了当时青少年的阅读偏好后,推出了主打80后青春叛逆概念的《北京娃娃》,并初战告捷。随后,循着这一读者思路,磨铁图书相继出版了《诛仙》《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畅销书,动辄上百万的发行量不仅给磨铁图书奠定了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大畅销书的运作模式也给磨铁图书带来了充足的现金流。

  对于运作畅销书的经验,沈浩波说,出版实际上是个创意产业,其核心资产是人。正如他当年发现和出版《明朝那些事儿》的情景:“看到稿子后,怦然心动”。从这个角度上说,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版人的敏感的产物,这里边并没有什么可标准化的运作规律可言。正是因为如此,民营出版行业里大多数民营公司都是处于这种创始人主导的作坊式运作状态。

  然而,沈浩波也意识到:要想做成一个规模化的出版公司,仅仅靠“作坊”式运作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沈浩波决定把公司创意和平台运营分开来运作,但两者又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磨铁图书最初是从大畅销书运作中成名立万的,品牌和现金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吸纳了更多优秀的出版人。而有了优秀的出版人,就保证了每年超过50本发行量过10万的畅销书,这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而这个出版团队,也被沈浩波视为“非标准化”的创意部分。

  在平台运营部分,包括采购、印制、销售、物流等,这些职能部门则构成了一个出版平台和标准化流程,这个平台讲究绩效管理、成本考核、数据分析等。“一头是创意的编辑团队,一头是足够的支撑平台,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畅销书,或者说才能使畅销书规模化地生产出来。”沈浩波说,现在磨铁图书需要持续打造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平台。

  用海尔经验运营平台

  “用平台来服务于创意和创意人,我为所有的出版人提供出版所需要的职能服务、科学管理以及资金支持,这样创意就会像卫星一样围绕着这个平台转了。”沈浩波说,要使这个平台具备更强悍的支撑力,除了资本外,还需要管理人才。

  然而,沈浩波自认为自己并不是最合适的管理人,因此将决定在2011年退出磨铁图书的事物性工作,“我认为自己还是适合看看选题。”沈浩波说。

  而张凯锋就是沈浩波认为的那个善于管理,而且能够将平台做得更强悍的人。据了解,张凯锋来磨铁图书做执行总裁之前,曾是海尔的流程再造总监。在竞争充分激烈的家电业里从业过的张凯锋,深谙商业规范和企业运作,尽管他没有图书的从业经验,但他将图书看成一个产品之后,就引入了包括汇聚封面设计、策划、定价、成本核算在内的产品管理机制。

 比如,由于图书行业多采用的是赊销制,像新华书店一般都会有半年以上的账期,而当当网等网上书店的账期也有两个月之多。在这样的行业状态下,张凯锋考核销售人员标准之一就确定为:严格按应收账期从渠道回款。

  “每天每个单品的销售数据,磨铁图书都能做到日清。”沈浩波说,在磨铁图书的管理平台上,每天每本书的销售数据和报表曲线都能看  得到,甚至连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的位置占有率数据每天都能反馈回来,而这些数据就成为了前端的销售团队和编辑团队研发的指挥棒。比如,销售人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片区、哪些书卖得好,是否需要补货,而卖得不好的,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于编辑团队来说,某一本书如果卖得好,就可以立刻决策策划出类似题材的图书。

  销售数据日清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指导前端供应链体系,从而调动印刷、物流,以保障磨铁图书的几千本图书在终端销售不会断货。

  尽管张凯锋给磨铁图书带来的这种规范化的平台管理模式有明显的复制海尔流程再造经验的迹象,但磨铁图书的受益也是明显的:“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图书的销售量,同时也能大量地吸引优秀的出版人、作家,从而使磨铁图书能网罗更好的图书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沈浩波说。

  多种盈利模式探索

  “磨铁图书是个平台品牌。”沈浩波说,他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诞生更多的图书品牌,他特别提到了“文治”。

  “文治”是磨铁图书的第一个子品牌,是由磨铁图书原来的编辑部主任苏静担纲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就是这个子品牌下的第一本畅销书,而专栏作家李海鹏所写的新书《佛祖在一号线》也是由“文治”出版的。在沈浩波眼里,《佛祖在一号线》属于“价值出版物”,其发行量有望突破10万册。届时,“文治”这个子品牌也将渐渐成熟起来。

  除了子品牌模式外,磨铁图书还在尝试更多的合作模式。据沈浩波透露,磨铁图书已经全资投资了一家子公司,专做少儿图书,虽然目前还未完成工商注册,但已经签约了 200多本图书,未来这家子公司的儿童图书将会由独立子品牌来运作;此外,聚星天华是一家专注于青春读物出版商,最近也与磨铁图书达成了合作,并成为其产品供应商,通过磨铁的平台来运营和销售,然后双方按合同约定从销售额中分成获益。

  沈浩波说,无论是磨铁图书本身的五大编辑团队策划的作品,还是由子公司以及合作公司策划的作品,虽然模式不同,但都是由磨铁图书的统一运营平台来运作的,最终图书走向渠道的流程是基本相同的。在他看来,在一个标准高效的运营平台下,是完全可以支撑各种盈利模式的。沈浩波甚至向记者透露:磨铁图书计划涉足媒体行业,并打算从杂志做起。

  投资物语

  基石创投合伙人林凌表示,磨铁图书在社科文艺领域做出了许多非常畅销的作品,是非常符合大众阅读的需求和趋势的。而且在大畅销书的运作模式中,他们建立了一个很强大的团队,能够把畅销书的经验带到其他品类中,从而获得规模化的扩展,并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图书生产能力,因此能够持续不断地大批量地生产出好书来,这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第三只眼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认为,受益于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大型出版企业加速了改制重组的进程,其中的投资机会正在显现,因此VC/PE在我国出版业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尽管国家进一步开放出版市场,但由于优质的内容资源一般掌控在大型国有出版方,民营资本独立设立出版社的门槛依旧没有放开,而民营机构要想进入出版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出版环节,仍需从国有出版社获得书号资源,这其实意味着像磨铁图书这样的民营出版机构仍将会游走于灰色地带。因此,资本介入此类市场依然存在巨大的政策性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90

用公共圖書館上此網好慢,編碼也不對

1 : GS(14)@2012-01-21 16:02:38

load不少東西,另外有不少位置是錯了...
2 : honey(6546)@2012-01-21 17:10:00

希望將來有一日 ZKIZ 可以用少d記憶體,版面可以行得快d啦
3 : GS(14)@2012-01-21 17:13:08

i think s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64

港大師生聯署 增撥圖書館資源

1 : GS(14)@2013-05-12 14:00:5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9/18254191


發起聯署的港大歷史系副教授Priscilla Roberts表示,2002/03年度港大圖書館獲約7,500萬元經費撥款,若按每年5%通脹率計算,本年度應獲1.23億元撥款,但實際上圖書館只有9,100萬元撥款,差額約3,200萬元。圖書館人手也由2002/03年度的242人,減至11/12年度的197人,減幅約18.5%,與學生人數增長背道而馳。

買新書速度大不如前

                  Priscilla Roberts表示,因圖書館撥款不足,很多書籍也沒有購入,尤其是歷史、政治及國際關係相關的書籍。她指出港大圖書館的西方語言藏書曾經是亞洲第一,中文藏書也曾是世界最豐富之一,但購買新書及學術期刊的速度大不如前,令藏書出現斷層,影響大學的學術研究。
為要求校方向圖書館增撥資源,她在上月底發起聯署行動,至今有約1,700名師生、舊生,及外國學者聯署,目標希望收集2,000個聯署,稍後遞交校方。
港大前校長王賡武也有聯署,表示不可想像一間卓越的大學沒有一個優良的圖書館,聯署者包括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前海外委員、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蕭鳳霞。

哲學科學書刊均短缺

                有份聯署的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稱,於圖書館找書沒遇過問題,但認為資源可改善。另有聯署者表示,圖書館是做研究的後盾,質疑大學花巨資美化校園,卻不顧大學的基本需要。有聯署人指哲學書籍及科學期刊也短缺。
港大發言人表示,港大圖書館部份資源來自教資會,去年教資會對圖書館的實際金額資助,及佔整體撥款比例,只與2003年水平相若,圖書館另外有約10%資源來自大學。
圖書館本身有一定數量捐款,由圖書館自由調撥。目前港大圖書館的印刷書刊有逾2.92萬冊,電子書、電子期刊及數據庫的數量有363萬份,電子書348萬冊。                                                        
2 : GS(14)@2013-05-12 14:01: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9/18254194
【難為學生】
百年學府香港大學,圖書館竟缺乏資源,教授要公開申訴,有人文學院博士生表示,在圖書館找不到所需參考書籍的情況普遍,「10本有4本搵唔到」。圖書館訂購學術期刊不齊全,連教授要求圖書館訂購也被拒,影響學術研究。
教授要求訂期刊遭拒

身兼港大人文學院導師的博士生黎穎詩表示,港大圖書館「同以前好肯放資源差好遠」,找不到所需書籍的情況普遍,而且沒訂購70年代的研究期刊,最早只可找到80年代中期的期刊。「我冇經歷嗰個年代,好想知發生乜嘢事,搵唔到,對了解成件事有影響」。曾有教授要求圖書館訂購75、76年的期刊,但遭拒絕,要求教授自費訂購。
黎又指,兩年前圖書館原計劃取消訂購一個名為「ProQuest」的搜尋器,師生可從該搜尋器找到很多重要期刊;後來因歷史系師生反對,圖書館才繼續訂購。
黎穎詩續稱,若在圖書館找不到所需書籍,便要透過連繫全港大學圖書館的系統「HKALL」,向其他大學圖書館借書,但一般需時數天,而且要與其他大學學生一起輪候,十分不方便。不過曾有於英國倫敦大學的學生,在該校找不到近年的期刊,在她幫忙下成功在港大圖書館找到。
另外,有曾於英國倫敦大學深造的港人表示,該校藏書量較本港大學多,倫敦大學圖書館有一層存放有關中東政治的書籍,香港的大學藏書量只有寥寥三個書架。
《蘋果》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48

湯記孖姪仔睇圖書

1 : GS(14)@2015-03-22 21:17:08





自從湯寶如在二○○七年為賽車手男友陳德民誕下兒子陳俊滔後,專心湊仔,直到近年轉戰內地,前晚素顏的湯記現身銅鑼灣,同行有兩位女士和一名年約十歲的小朋友,三個女人邊行邊傾,後來更齊齊到附近的書店,當時湯記與身穿藍色衣服的女士及小朋友主攻英文書,見到她不時拿着圖書與小朋友齊齊研究。據知其中一位女士是湯記的阿嫂,小朋友是其姪仔,她的兒子則未有同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1/190837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58

也說亮話:肚子圖書館

1 : GS(14)@2016-06-20 05:42:45

筆者自幼喜愛閱讀,公共圖書館是我兒時的樂園,免費的書籍加上免費的冷暖氣,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人間仙境。我閱讀範圍甚廣,從打打殺殺的漫畫到正兒八經的大學教科書,雜七雜八,拿上手就啃。當時圖書館借書頗有限制,一套《射鵰英雄傳》是亂序地看,郭靖的「九陰真經」已經練到足以抵擋歐陽鋒,才回頭讀起洪七公傳授《亢龍有悔》;「神鵰俠侶」的愛情也只能憑空想像,到終於把情節都串聯起來,真是幾經波折、蕩氣迴腸。



近日,美國網媒《Gazette Review》選出全球10大智商最高國家或地區,香港人IQ爆燈,平均智商冠絕全球。選舉得分原來主要來自學生的數理成績,香港教育要求高,學生成績傲視同儕。然而,本港閱讀風氣卻是一般,根據2014年一個研究顯示,1,000名受訪者中,近六成人沒有開卷習慣,平均每個人於過去半年只讀過1.7本書。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於2009年發表報告,分析家長如何影響子女的習慣。結果發現,家庭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積極閱讀,在測試中的能力亦較強。報告中也發現,香港較富裕社會經濟背景的家長,近七成有親子閱讀習慣,而低收入家庭中只有三成多家長會與孩子一起閱讀。貧富鴻溝居然也體現在經過書本以發現世界這方面?



為了幫助資源匱乏的基層小朋友培養閱讀興趣,機構「童協基金會(Kids4Kids)」推行一項伴讀計劃,邀請義工朗讀書本,讓認字能力還不高的孩子都可以體驗閱讀樂趣,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小朋友有無窮創意,童言童語不時會提出獨特見解,一大一小的伴讀過程更可以鼓勵小朋友表達自己、增強自信。筆者家裏也有親子閱讀的習慣,趙雲、豬八戒、李逵、法老王、凱撒、林肯都是孩子成長的玩伴。每當小朋友問起故事從哪裏來,我便說爸爸吃了書,一肚子藏着故事,孩子深信不疑,摸着我的肚子大感羨慕。現在長大了一點,當然不會再被我哄倒,可喜的是他們會找書來「吃」,豐富自己的「肚子圖書館」。喜歡閱讀是好奇的一種表現,保持好奇,生命的探索會變得更為有趣!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1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