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占中,我想說的七件事 思想花園
來源: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12/blog-post.html
(1) 港版美麗島事件
香港人以往對政治冷感,占中過後,社會對政治的投入進入狂熱狀態,上下政治動員,有如臺灣。
占中過後,兩派意識團體勢不兩立,陷入族群分裂。
占中最後再拘捕209人,有如當年臺灣美麗島事件,成為一種烙印和標籤。或者如同當年中共紅軍長征,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歷,在認同團體看來,是烈火鍛過的真金。
說占中被拘捕是為知名度,是一種很涼薄的說法。表面上他們可能沒事,但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秋後算帳,更有可能無法踏足內地。風險和收益不成比例,他們肯踏出來,出發點肯定是公義和良知,無法抹殺,值得尊敬。
(2)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的一國一制
香港搞成這樣,在毫無必要的情況,陷入如此巨大的族群分裂,政治死結。當權者責無旁貸。
而且,他們的所做所為,讓臺灣民意更加偏離大陸。我不知道中央是怎樣想的,梁振英的作為,可謂誤國、誤民,當然還有,誤港。
我不知道梁振英、邵善波這些人,對治理香港有什麼樣的宏圖偉略,想著怎樣撥亂反正。但如果從白皮書開始,香港今天的局面是他們刻意造成的,那就真是歷史罪人。
說實話,我不信任這批從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出來的人。他們的報告浮誇、媚權、毫無學術風範。學格即人格,我對他們的立場、品格,以及現在的治港路線,深表懷疑。
(3) 黃色恐懼
我同情占中,理解占中,我曾在政總外面睡了十多個晚上。9.28當晚,我趕去金鐘前線。
但在運動後期,我縮沙了,我怕回不了內地。
我不再去金鐘了,我怕被國安點相。
重開facebook後,我考慮過是否要把頭象換成黃絲帶,但否決了這個想法。我怕內地按圖索驥。
其實這些事情發生的機會很微。但比恐懼更可怕的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
國泰空姐因為facebook掛黃絲帶被拒入境上海,說明國安深諳這套心理遊戲。因為不知道它把界限劃在那裏,只能讓你自行猜度。只能以最壞的打算來猜想。
這就是黃色恐懼。
你贏了。我退出。
相信國安這招,打退了很多占中同情者。
以我來說,我對內地的感情,遠大過香港。風土人情,山川河秀,魅力是恒久的,而政治理念只是一時的。
我對占中運動的同情和支持,更多的是出於“年輕人的運動一定不會錯”這個想法,是被這種群眾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香港不可能有民主,大家心知肚明,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這樣說服自己。
(4) 白色恐懼
比黃色恐懼更加恐怖的,是白色恐懼。
黃色恐懼,是讓你退出占中。白色恐懼,是讓你連同情和沈默的權利也沒有,必須表態反占中。
試想這樣的情況:有朋友在上海買了樓,樓價三百萬,算中上單位。如果有一天,他因為同情占中,回不了大陸了。這層樓就住不了,事實上,可能因為無法安排準時按揭,而被收樓。
更差的情況是,因為無法回去,就算想賣樓也無法安排。實際上等於被政府沒收。
我就有朋友,在上海買了三百萬的樓。
他在微信說,不能討論占中。
樓如此,可以推廣到廠、工作、關係。
剝奪回內地的權利,實際上牽涉一連串廣泛而龐大的個人政治、經濟權益。對個人的影響,也許不下於一場刑事判決。
然而,在暗處的國安和中聯辦人員,掌握這一份天知道那裏來的黑名單,不需要交代,不需要公開,甚至連罪名都不需要,就可自由裁決,無從申訴,權力無邊。
你不覺得很可怕麼?
(5) 法治是最後的防線和基石
四中全會提出以法治國,但我們知道,法治來之不易。
崇尚行政主導的當權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治意誌淩駕法治之上。
香港的法治,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設立一道道防線,獨立審判、法官終身制、不成文法。當權者千方百計想攻陷。
香港的法治,可能是它最後,最重要、唯一的資產了。如果能守住,還可以翻盤,守不住,大事去矣。
(6) “內地民智還差30年”
內地民眾,沒有支持占中的權利,如果要網上發言,只能譴責占中。
然而,就算譴責占中,也能看出內地在民智在這方面的水準。都是極端化的思維,毫無邏輯性。
天涯論壇上,曾有一篇還沒被刪掉的漏網之魚,說占中顯示,“內地民智還差30年”。這句話我同意。
占中,對香港人來說,是切身之痛,是背水一戰,是最後的怒吼,他們被迫拿出最後的家底。
平時說香港人膚淺,物質主義。但在占中運動中,組織者的大義凜然、錚錚風骨、光明磊落;參與知識份子的胸襟氣度、理論素養;年輕學子的克制忍重、有勇有謀;民間屠狗輩的仗義熱血、無所畏懼。整場運動表現出來的素質,我敢說,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最高水準。
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內地民眾也許要過30年,才能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永無機會。
(7) 匹夫的逆襲
最後要說的,是我的偶像,驍騎尉正在連載的網路小說“匹夫的逆襲”。他的前作,“橙紅年代”,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欲罷不能。
兩篇作品,都是底層小人物向上打拼,面臨無數的官商勾結,殺人越貨,黑幕重重。在蒼涼黑暗的時代背景中,人性的光輝,帶來一絲亮色。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匹夫的逆襲”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部背景時代放在十八大以後的網路小說。裏面黑幕依舊,並不會有包青天。
驍騎尉所評擊的,是中共的制度缺陷,社會公義和道德的淪亡。他所崇尚的,是抗爭,是人物對自身命運的改變。其中有一幕,主角劉漢東組織學生暴動,建巴黎公社式的街壘,看來過癮,但也讓人捏一把汗,害怕這部小說隨時被禁。
作為內地最受歡迎的網路小說作家之一,驍騎尉也要迎合網路民意,小說中有一幕是主角劉漢東在香港,暴打一群唱“蝗蟲歌”的香港少年,內地讀者看了會呼痛快。
但我想說的,兩地誤會如此之深,連驍騎尉也不能例外,是一件悲哀的事。
關於占中,我想說的七件事
(1) 港版美麗島事件
香港人以往對政治冷感,占中過後,社會對政治的投入進入狂熱狀態,上下政治動員,有如臺灣。
占中過後,兩派意識團體勢不兩立,陷入族群分裂。
占中最後再拘捕209人,有如當年臺灣美麗島事件,成為一種烙印和標籤。或者如同當年中共紅軍長征,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歷,在認同團體看來,是烈火鍛過的真金。
說占中被拘捕是為知名度,是一種很涼薄的說法。表面上他們可能沒事,但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秋後算帳,更有可能無法踏足內地。風險和收益不成比例,他們肯踏出來,出發點肯定是公義和良知,無法抹殺,值得尊敬。
(2)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的一國一制
香港搞成這樣,在毫無必要的情況,陷入如此巨大的族群分裂,政治死結。當權者責無旁貸。
而且,他們的所做所為,讓臺灣民意更加偏離大陸。我不知道中央是怎樣想的,梁振英的作為,可謂誤國、誤民,當然還有,誤港。
我不知道梁振英、邵善波這些人,對治理香港有什麼樣的宏圖偉略,想著怎樣撥亂反正。但如果從白皮書開始,香港今天的局面是他們刻意造成的,那就真是歷史罪人。
說實話,我不信任這批從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出來的人。他們的報告浮誇、媚權、毫無學術風範。學格即人格,我對他們的立場、品格,以及現在的治港路線,深表懷疑。
(3) 黃色恐懼
我同情占中,理解占中,我曾在政總外面睡了十多個晚上。9.28當晚,我趕去金鐘前線。
但在運動後期,我縮沙了,我怕回不了內地。
我不再去金鐘了,我怕被國安點相。
重開facebook後,我考慮過是否要把頭象換成黃絲帶,但否決了這個想法。我怕內地按圖索驥。
其實這些事情發生的機會很微。但比恐懼更可怕的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
國泰空姐因為facebook掛黃絲帶被拒入境上海,說明國安深諳這套心理遊戲。因為不知道它把界限劃在那裏,只能讓你自行猜度。只能以最壞的打算來猜想。
這就是黃色恐懼。
你贏了。我退出。
相信國安這招,打退了很多占中同情者。
以我來說,我對內地的感情,遠大過香港。風土人情,山川河秀,魅力是恒久的,而政治理念只是一時的。
我對占中運動的同情和支持,更多的是出於“年輕人的運動一定不會錯”這個想法,是被這種群眾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香港不可能有民主,大家心知肚明,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這樣說服自己。
(4) 白色恐懼
比黃色恐懼更加恐怖的,是白色恐懼。
黃色恐懼,是讓你退出占中。白色恐懼,是讓你連同情和沉默的權利也沒有,必須表態反占中。
試想這樣的情況:有朋友在上海買了樓,樓價三百萬,算中上單位。如果有一天,他因為同情占中,回不了大陸了。這層樓就住不了,事實上,可能因為無法安排準時按揭,而被收樓。
更差的情況是,因為無法回去,就算想賣樓也無法安排。實際上等於被政府沒收。
我就有朋友,在上海買了三百萬的樓。
他在微信說,不能討論占中。
樓如此,可以推廣到廠、工作、關係。
剝奪回內地的權利,實際上牽涉一連串廣泛而龐大的個人政治、經濟權益。對個人的影響,也許不下於一場刑事判決。
然而,在暗處的國安和中聯辦人員,掌握這一份天知道那裏來的黑名單,不需要交代,不需要公開,甚至連罪名都不需要,就可自由裁決,無從申訴,權力無邊。
你不覺得很可怕麼?
(5) 法治是最後的防線和基石
四中全會提出以法治國,但我們知道,法治來之不易。
崇尚行政主導的當權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治意志淩駕法治之上。
香港的法治,經過一百多年的建設,設立一道道防線,獨立審判、法官終身制、不成文法。當權者千方百計想攻陷。
香港的法治,可能是它最後,最重要、唯一的資產了。如果能守住,還可以翻盤,守不住,大事去矣。
(6) “內地民智還差30年”
內地民眾,沒有支持占中的權利,如果要網上發言,只能譴責占中。
然而,就算譴責占中,也能看出內地在民智在這方面的水準。都是極端化的思維,毫無邏輯性。
天涯論壇上,曾有一篇還沒被刪掉的漏網之魚,說占中顯示,“內地民智還差30年”。這句話我同意。
占中,對香港人來說,是切身之痛,是背水一戰,是最後的怒吼,他們被迫拿出最後的家底。
平時說香港人膚淺,物質主義。但在占中運動中,組織者的大義凜然、錚錚風骨、光明磊落;參與知識份子的胸襟氣度、理論素養;年輕學子的克制忍重、有勇有謀;民間屠狗輩的仗義熱血、無所畏懼。整場運動表現出來的素質,我敢說,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最高水準。
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內地民眾也許要過30年,才能認識到這一點。也許永無機會。
(7) 匹夫的逆襲
最後要說的,是我的偶像,驍騎尉正在連載的網路小說“匹夫的逆襲”。他的前作,“橙紅年代”,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欲罷不能。
兩篇作品,都是底層小人物向上打拼,面臨無數的官商勾結,殺人越貨,黑幕重重。在蒼涼黑暗的時代背景中,人性的光輝,帶來一絲亮色。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匹夫的逆襲”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部背景時代放在十八大以後的網路小說。裏面黑幕依舊,並不會有包青天。
驍騎尉所評擊的,是中共的制度缺陷,社會公義和道德的淪亡。他所崇尚的,是抗爭,是人物對自身命運的改變。其中有一幕,主角劉漢東組織學生暴動,建巴黎公社式的街壘,看來過癮,但也讓人捏一把汗,害怕這部小說隨時被禁。
作為內地最受歡迎的網路小說作家之一,驍騎尉也要迎合網路民意,小說中有一幕是主角劉漢東在香港,暴打一群唱“蝗蟲歌”的香港少年,內地讀者看了會呼痛快。
但我想說的,兩地誤會如此之深,連驍騎尉也不能例外,是一件悲哀的事。
銷售增長進入瓶頸 H&M推新品牌搶占中端市場
H&M集團的日子有些難捱。今年年初公布的2016財年顯示,這家瑞典快時尚巨頭的營收增長跌破了兩位數掉到了到了7%。而這一數字在2014財年和2015財年分別為14%和18.9%。集團首席執行官Karl-Johan Person承認,2016年的增長數字低於原本計劃。
集團方面的解釋是大環境疲軟以及天氣原因,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西班牙Inditex 集團(Zara母公司)卻一路高更猛進,在銷售上創下了歷史新高,且旗下每個品牌在所有的低於市場內都獲得了增長。
為了迎頭趕上,H&M集團表示將通過為旗下除H&M外的其它品牌開辟新市場而謀求持續增長。

暫不進中國市場
H&M集團於日前宣布將推出一個名為Arket的全新品牌,新品牌主打北歐極簡舒適風格,用料將會比集團同名的H&M講究,因此定價也高於H&M。
按照官方公布,新品牌店內除提供Arket自有產品外,還會銷售集團其它品牌的產品,但不包括H&M。
Karl-Johan Persson表示,為更好地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Arket店內不僅會銷售男女成衣、童裝以及家居等產品,還將設有一家北歐風格的咖啡廳供消費者消遣。按照他的說法,集團對Arket的定義有點類似於自有品牌的買手店。
據悉,Arket首間店鋪將於今年秋季在倫敦開幕,並將開設網上購物平臺,初期目標將涵蓋18個歐洲市場。
不過,集團表示,該品牌短期內暫未有在中國市場開店的計劃,原因是由於中國消費者整體還不夠成熟。
算上此次要新上的品牌,H&M集團旗下已經有8個品牌,分別是同名的H&M、COS、& Other Stories、Monki、Weekday、Cheap Monday 以及H&M Home。
想靠新品牌搶占中端市場
如果按照集團目前的描述,Arket主打北歐極簡風。這樣的描述很容易讓人想到集團旗下的另一個創立於2007年的品牌COS,其名字是 Collection of Style(風格系列)的縮寫。在 H&M集團旗下的眾多品牌當中,COS 在全球的獨立門店數量位列第二,僅僅位於 H&M 之後。
按照集團的規劃定位,COS 的價位屬於中端,服裝的設計風格簡潔且多數時候顯得中性。實際上,集團旗下的 &Other Stories 也是這樣一個具有設計師風格的品牌。
而相對於其它設計師品牌,H&M集團下的品牌顯然在價格上更加“親民”。這不得不說在同行里是一大優勢,諸如Jil Sander這樣的品牌就常常因為價格而遭人詬病。
“它們都意在招睞這樣的客人:他們已經受夠了‘穿後即焚’的快時尚成衣,也受夠了販售它們的、人潮洶湧的大賣場。”《紐約時報》時尚編輯Matthew Schneier總結道,“對於那些年紀稍長的人來說,他們終於不用因為擠在快時尚年輕而嘈雜的消費者群里而感到頭痛。”
H&M集團或是看到了正在形成潮流的中端時尚市場,雖然快時尚依舊狂熱,但潮流總會消退,而被這些潮流激發起來的市場,需要一些更加成熟、穩定的品牌來填補。它寄希望於定價高於主牌的新品牌刺激刺激集團業績實現進一步增長:H&M在2016年財報中將全年10%-15%的門店增長目標中變為了10%-15%的銷售增長目標。
但這目前看來有點吃力。就在上周的今年一季度財報中,公司的業績銷售低於預期,利潤有所下降。集團首席財務官Jyrki Tervonen甚至表示,若4、5月銷售不見改善,集團的促銷策略將“更激進”。
在大多數人眼里,H&M的價格已經是一個常年打折、價格低但質量也一般的品牌。 如果再要進行激進促銷,其利潤恐怕要進一步降低。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