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之後,新內閣剛走馬上任,下一個任務還是人事;諸多國營事業的董事長人選誰屬,成為林內閣的最新考驗,尤其是年營收近三千億元的中鋼,營業利益剛剛由盈轉虧,小賺九億元,將由誰出任新董座,更具指標效應。 林文淵、江耀宗雙雙否認 日前《聯合報》即獨家披露,先後擔任過中鋼董事長的林文淵、江耀宗,都是可能的人選,消息引發廣泛討論。不過《今周刊》向兩人查證,江耀宗簡短回應:「毫無事實根據!」林文淵也否認:「我認為林院長(林全)不會想到這件事。」讓人事案撲朔迷離。 林文淵與江耀宗適不適合回任?兩人學、經歷相當,固然熟悉中鋼業務、沒有適應期,但是從年齡來看,林、江二人都是一九五二年出生,換句話說,明年都即將滿六十五歲,也比現任中鋼董事長宋志育只小一歲。如果今年十月底,宋志育將因年齡問題退休,那麼新政府二者擇一,理論上,董事長都只能當一年。 回顧○二年底時,中鋼前董事長郭炎土就是因屆滿六十五歲,被迫退休。當時郭炎土雖然賣力表態、希望「繼任者還是郭炎土」,另一位前董事長金懋暉還代表諸位中鋼元老,到董事會表達支持,但仍無法改變政府高層決定,最終由林文淵接掌公司。有此往例,新政府找林文淵或江耀宗回鍋,勢必缺乏理據支持。 最好的辦法,顯然是由內部拔擢董事長、建立以專業為最高考量的制度,尤其全球鋼鐵業目前十分低迷,景氣遠非十多年前、首次政黨輪替時可比擬。去年第四季,中鋼營業利益率下探至負四.八四%,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低的一季,股價因而破十多年新低。 但禍福相倚,產量第一大的中國,鋼鐵業在榮景過後,因過度擴產而崩盤,今年正全力落實減產,目標是五年減少十個中鋼的產量。在基層出身的宋志育領導下,中鋼好不容易重現專業團隊領軍,面對眼前這個振衰起敝的關鍵轉折,如果由能服眾的董事長「安內攘外」,中鋼最有機會走出另一番局面。 撰文 / 周岐原 |
總統蔡英文說這是個溝通的內閣,既然標榜溝通,我也希望大家對稅制不夠周延,或讓台灣失去競爭力的稅制讓大家一起來溝通,不可流於情緒,否則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主計內閣」! 星期假日,財政部罕見地透過中央社,以「謝金河批重稅,財政部打臉」報導,提出不同意見,我也在第一時間提出我的看法。財政部捍衛稅制的立場,我表示尊重,但是租稅是經濟活動最重要的遊戲規則,我更希望大家能透過辯論,找出提振台灣經濟活力的方法。 財政部認為股市不振,不能歸咎稅制,是資本市場整個出了問題。當然股市不振,稅制絕不是唯一的原因,但一定是原因之一。 轉折 證所稅、富人稅實施 台股進入量縮時代證所稅及富人稅上路前五年,財政部唾手可得的證交稅收入,每年都超過九○○億元以上,○七年一度達一二八九億元,○九及一○年證交稅收入都超過千億元。證所稅上路後,證交稅有兩年縮到七○○億元左右,近兩年恢復到八○○億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證所稅端出來,證交稅短收三百億至五百億元,這怎麼能說稅制對股市沒有影響? 二○一二年馬總統端出證所稅,我最早反對,這是因為證所稅只課內資,不課外資,我認為市場把同樣參與的人分成兩種,一種不課稅,一種要課稅,這樣的針對性一定失敗。果然,證所稅施行就節節敗退,從八五○○點關卡,到十億元大戶條款紛紛取消,最後只能自我了斷。但是我老早就說,廢了證所稅,也救不起股市,最關鍵的是富人稅。 每次討論到富人稅,民粹的聲浪立刻出來批評這是「為富人減稅」,討論的聲音立刻停止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財政健全方案中,恢復證所稅,只課到未上市與興櫃市場的稅,讓這兩個市場交易窒息,影響最大的是富人稅,一千萬元淨所得者,最高稅率從四○%拉高到四五%,加上二代健保附加費,這當中還有一個股利扣抵減半。 原來股利所得可扣抵兩稅合一的一七%,減半後只能扣抵八.?五%,結果高所得者稅率拉高到四七%,再加上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名目稅率一下子拉升到四九.六七五%。證所稅上路,讓內外資稅率不合理被凸顯出來,富人稅進一步造成內外資課稅落差極大化。 在證所稅實施之前,外資分離課稅二○%,內資所得稅率最高是四○%,表面上雙方差距一倍,但因內資兩稅合一可全額扣抵一七%,形成二○%對二三%,內資略吃虧,影響卻不大。但富人稅上路,稅率拉高到四五%,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再加二%健保附加費,四五%加二%變成四七%,扣抵八.?五%,內外資形成二○%對三八.?五%的差別待遇,於是有實力的內資紛紛變身為外資。 我詢問過很多外資圈的負責人,發現多數外資機構的外資,其實有半數以上是內資變身的,很多上市櫃公司理財部門,幾乎每天都有外資理專人士上門服務。我也問過很多上市公司老闆,他們都有開外資帳戶,在資金流暢的時代,台灣的內外資不平待遇要不要面對? 像日本股利所得分離課稅二○%,內外資沒有差別待遇,台灣為什麼要讓內外資差距拉這麼大?財政部有難言的苦衷?財政部不具名官員指出,本國人可享股利扣抵,外資不能抵,即使扣抵一半,也優於韓國的三九%。殊不知韓國股利所得也採分離課稅,稅率是一四%。財政部官員又說,外資獲配股利所得二○%,匯回母國也要對海外所得課稅,因此,外資分離課稅二○%。這一點我們也很清楚,外資回到母國課稅也有一定額度可以扣抵,但台灣有需要把內外資差距拉那麼大嗎? 財政部又說,大戶化身為假外資避稅,在境外設公司,不可能一直把錢留在海外,只要分配回來,一樣併入綜合所得稅。 殊不知多少企業已把資金調撥的中心設在新加坡或境外免稅公司,這些出去的錢根本不會再匯回來,這也是造成台灣金融帳連續二十三季淨流出,金額高達二五六九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外流 金融帳淨流出創新高 股、房市式微台灣的金融帳流出從一○年第三季的二十八.?○六億美元開始,本來都在五十億美元以下,到了證所稅上路,淨流出金額多次超過一百億美元,去年第四季寫下二二○.?四億美元的新紀錄。台灣金融帳流出去的錢,大規模投資海外證券及海外不動產,相對也造成台灣房、股兩市的式微。 財政部努力保護外資,是害怕外資不來台投資,但是我們給外資優惠並沒有吸引到長期投資的資金,而是短期炒股炒匯的熱錢。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很少超過五十億美元,在全球經常排在倒數前五名,像一五年全球FDI總額度有一.七兆美元,其中,中國一三六○億美元,新加坡六五○億美元,印度五九○億美元,台灣只有四十七億美元,以台灣的經濟實力,FDI額度之低,實在很不尋常。 但是,對比FDI,外國證券投資(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簡稱FPI)的資金卻經常超過二○○○億美元,這些錢有的可能是長期投資台積電的退休基金,也有不少是從金融帳淨流出的資金,又變身成外資回流回來。 前不久,巴拿馬文件震驚全世界政壇,大家都用放大鏡在看,台灣有沒有大咖政治人物上榜;結果發現的都是用英文名字開戶的企業家,企業藏錢在海外已是大家的共識。 政府給外資低稅優待,卻又重稅逼走本國資金。 極端 調和貧富差距 不能民粹無限上綱當然財政部會說,並非每個投資人都適用四五%最高稅率,就像立委賴士葆通過富人稅時說:「我只修理九千多個有錢人!」台灣最頂級繳四五%最高所得稅率的富人占總繳稅人數不到一%,卻繳了四九.六%的稅,台灣有將近八二%是不用繳稅及適用最低稅率六%的低薪族,這個結構凸顯了貧富差距極端化的現象,正是台灣社會很大的隱憂,但是調和貧富差距,不能民粹無限上綱。 今天全世界的有錢人可自由選擇國家居住,台灣對稅負貢獻最大的富人不友善,富人出走,一定不會把錢留在台灣,進而影響投資及消費,就像法國總統歐蘭德當選第二年即祭出富人稅,對所得超過百萬歐元的富人課七五%重稅,結果造成法國富人大移民潮,像精品集團LVMH董座、法國首富阿諾移民比利時,著名演員大鼻子情聖傑哈.?德巴狄厄移民到稅率只有一三%的俄羅斯,還回頭大嗆歐蘭德。 結果富人稅上路不到半年就被判違憲,經過重稅衝擊,法國經濟大受影響,衝擊最大的是歐洲為FDI吸金大國,但法國經常是資金淨流出國家,英國甚至出現法國村,整個城市聚落都是移居而來的法國人,為了提振投資,歐蘭德甚至考慮要修改現行每周三十五小時的最低工時規範。 財政部批評我主張的股利稅制,只是在嘉惠台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頂尖富豪,恢復股利金額扣抵獲利最大的將是富人。這又是民粹無限上綱的反應,台灣的稅制要不要考慮全球競爭力,全世界股利所得課稅,有超過九成國家都採取分離課稅,最高稅率是美國的三○%,其次是義大利二七%,日本二○%,韓國一四%;兩岸四地中,香港、新加坡股利所得都免稅,中國分三級,持有一個月內課二○%,一個月到一年課一○%。 一年期以上持股免稅。 台灣怎麼會扣到五○%以上?台灣的稅制相較於全世界資本市場最沒有競爭力,這是股市資金不斷失血,成交量一直下滑的原因所在。 今天假如政府帶頭鼓動民粹,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讓資本市場沉痾更深。像六月即將進入除息旺季,台灣上市櫃公司今年發出的股息有一.?一三兆元,十分優渥,但多數人不願參加除息,因為除息形同除自己的錢,而且還要課重稅,這使得資本市場失去籌資功能,今天大家不願增資,反而變相減資。 賴士葆提醒財政部長許虞哲「別當為富人減稅的部長」,殊不知國民黨從證所稅到富人稅後,民間支持度節節下滑,最後丟掉政權,此時賴士葆的「善意」提醒,對民進黨政府會安好心?我從未主張為富人減稅,但傳統稅官思惟,以為高稅率就可課到更多的稅?不見得。 最具代表性的是遺贈稅,我以遺贈稅○八年為轉捩點,那一年遺贈稅率從五○%降為一○%,從○九年迄今,這七年之間,政府的遺贈稅總共課得一九六四億元,這是適用一○%的遺贈稅率。我再把○八年前五○%稅率的七年加總是一九九三億元,可以看出兩者收效相差不大。關鍵在避稅行為,去年遺贈稅三二七億元,這比課五○%的任何一年都高。 其實比股利所得還急的,是土地不公不義帶來的問題。台灣財富極端分配不均,包括房價高漲,最大元凶是土地,台灣有錢人多半是從土地囤積賺取的財富,我們的土地課稅因為遷就︽憲法︾,只能課土地增值稅,有錢人從土地買賣中賺取的暴利,其實只繳了少許的稅。 暴利 有錢人多囤積土地 稅制應再檢討台灣房價飆升,最大推升來源就是土地,台北市很多精華地段,土地每坪動輒千萬元,試想在每坪千萬元土地上蓋出來的房子,能不從一坪二○○萬元起跳嗎?政府管制麵包價格不能漲價,卻管不住麵粉價格上漲。 房價飆升造成的不公不義,遠遠大過股市,財政部為什麼不在土地課稅上面多動點腦筋? 這些年來,台灣稅制有的太過訴諸民粹,有的太過便宜行事,財政部柿子專挑軟的吃,像台灣股市投資人流離失所,券商處境艱困,股市失去籌資機能,成交量萎縮,造成邊緣化的壓力,都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國民黨因處理經濟問題不力,才輕易丟掉政權。 此時行政院院長林全帶領內閣新團隊,面對的是最艱鉅的經濟挑戰,小英總統說這是個溝通的內閣,既然標榜溝通,我也希望大家對稅制不夠周延,或讓台灣失去競爭力的稅制,大家一起來溝通,千萬不可流於情緒,否則這個溝通內閣,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主計內閣」! 撰文 / 謝金河 |
正如英國退歐公投前經濟學家和學者預測的,結果是離開歐盟的話,英國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將是政治危機。
果不其然,目前最新的政治局面是:執政黨保守黨在首相卡梅倫於公投結果宣布當日表示將辭職後,急需選出一位新領導人來擔任首相,而新首相人選的誕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撕扯和角逐。
有一種可能是,保守黨因種種原因,比如大多數退歐議題上與歐盟不能達成一致,導致談判失利。再加上英國議會中留歐勢力大,導致保守黨內訌,新任首相無法控制局面,不得不解散議會,提前大選。
一旦提前大選,那麽作為最大在野黨的工黨,主導局勢的機會就可能到來。屆時,工黨內誰又能擔負起帶領英國走出脫歐陰影的重任?誰又有如此的實力和黨內信任度贏得選民的支持成為首相的人選?這些就當前的英國政壇而言,都是處在風口浪尖的問題。
23人集體“退閣”
公投結果揭曉後的周末,工黨影子外交部長西拉銳·本恩(Hilary Benn)致電工黨領袖科爾賓,稱對他領導工黨的能力失去信心。科爾賓立刻把他踢出了內閣。未料,此舉引爆影子內閣的集體“暴動”。在短短的48小時內,共有23位,也就是2/3的影子內閣成員紛紛退閣,超過40位工黨議員公開反叛。
隨著關鍵人物影子司法部長安迪·斯拉特(Andy Slaughter)也於27日晚間提出辭呈,工黨地方議員也有人出來要求科爾賓下臺。工黨內部已計劃對科爾賓進行“領導力信心”的投票動議。英國媒體預計,有150位工黨議員會投不信任票,決意要將科爾賓拉下馬。
科爾賓遭遇如此眾叛親離,關鍵起因就是他在公投宣傳過程中的無力表現。力挺留歐的工黨,絕不願意看到英國脫離歐盟的現實從天而降。工黨議員紛紛指責科爾賓在公投宣傳活動中,脫離民眾,使得留歐意圖和退歐風險都未能直接、有效地傳達到工黨支持者集中地區的選民。選舉策略的失敗導致很多工黨民眾公投時,或漫無目的或完全出於希望改變所遇困境的動機,亂投一氣,致使公投結果在某種程度上無法真正體現去留歐盟問題上的民意。
事實上,在英國,一向有窮人支持工黨、富人支持保守黨的區分。雖不完全如此,但也大體不錯。由於社會階層的分化,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溝通存在一定阻礙。因此,在主要支持工黨的選區,特別是經濟狀況欠佳的中北部地區,支持退歐的人群也相對集中。
對於卡梅倫主導的留歐派來說,只有靠工黨深入“腹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這些選民耐心細致地解釋和溝通,讓那些對經濟萎縮、貨幣貶值、市場動蕩等退歐可能的後果毫無概念的人群,了解退歐可能出現的風險以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才能真正體現公投的價值。事實上,科爾賓在整個公投宣傳活動中的力度乃至積極程度都遠遠不夠。工黨議員克里斯·布萊特(Chris Bryant)甚至指責他“蓄意破壞”公投,稱他秘密地支持退歐。科爾賓在紀念公投前被槍殺的工黨議員科克斯的活動中確實不負責任地說過“移民不可控”,一度在媒體掀起軒然大波。
新首相最遲9月2日誕生
6月27日,英國方面公布了新首相誕生的最晚期限為9月2日。29日晚將開放保守黨領袖提名,30日結束。如果屆時候選人超過兩位,保守黨內將進行幾輪投票。第一輪可能會在7月5日。
目前參與角逐的人選中,最被看好的是退歐派的領軍人物、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現內政大臣特麗莎·梅(Teresa May)。
一些保守黨議員認為,如果力求快刀斬亂麻解決問題,約翰遜將是最好的人選,因為他已經開始在黨內籠絡起一支支持他的“團隊”,雖然他至今沒有公開宣稱他將參與首相角逐。
不過約翰遜目前的處境也沒有想象得樂觀。他被指公投宣傳期間,使用了錯誤的數據和事實,有故意誤導民眾之嫌。而且,公投結果出來後,退歐陣營主將紛紛抵賴之前的承諾,比如歐盟會費將註入國家醫療系統,移民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等,令民眾極為不滿,而且保守黨內留歐派也正在密謀,將想盡一切辦法阻攔約翰遜走向首相寶座。
作為支持退歐的首相人選,約翰遜要領導一個留歐派為絕大多數的議會,也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更何況,他還要應對一個立刻要求獨立的蘇格蘭和一個決意合並到愛爾蘭的北愛,大不列顛徹底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
坊間也有猜測,從目前的市場反應和即將面對的難以想象的大規模、領域極其廣泛、難以形容和估量的複雜談判來看,要擔負起真正離開歐盟的巨大工程,也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情。誰來啟動涉及退歐談判的《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是一件相當艱巨之事,或許還會成為歷史罪人。
前腳剛踏進唐寧街10號首相府,後腳就已公布新內閣名單,素有第二位“撒切爾夫人”之稱的英國新任女首先特蕾莎·梅(Theresa May)的效率可不是吹的。
當地時間13日,對於梅來說,是忙碌的一天。等待前首相卡梅倫搬離唐寧街10號後,梅成為首相府的新主人。傍晚,她還前往白金漢宮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接見,由此正式成為英國第13任首相,也是繼撒切爾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首相。
雷厲風行的梅姨入駐首相府後沒有閑著,而是第一時間公布了新內閣的名單,新內閣中最大的意外便是此前脫歐陣營的領軍人物、倫敦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被任命為外交大臣。
迅速組建新內閣
今年59歲的梅從2010年起擔任內政大臣,也創下了60多年來擔任這一職務時間最長的記錄。在7月11日宣布成為保守黨領袖的當天,梅姨在聲明中表示,她將通過談判為英國在脫離歐盟過程中獲取最大利益,同時強調將致力於建設一個不只是為少數特權階級服務的政府。
綜觀新內閣名單,最大的意外便是約翰遜,盡管此前風頭正勁的約翰遜退出首相的角逐已讓不少人跌碎了眼鏡,紛紛猜測這位“退歐先鋒”的政治生涯可能就此結束時,梅卻不計前嫌,將外交大臣的位置給予了這位頗具個性的政客,不禁讓人對梅今後與歐盟的退歐談判浮想聯翩。難道要讓這位頂著一頭金色亂發、不時語出驚人的約翰遜代表英國去與歐盟談判?
戴維斯、約翰遜、哈蒙德、法倫、福克斯、拉德(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或許是梅料想到了這點,她在內閣中還新設了“退歐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這一全新的職位,全權負責英國與歐盟事務的談判。這一新大臣的人選屬於對歐盟持懷疑態度的保守黨議員戴維·戴維斯(David Davis)出任。這一職位的設立,或許多少也會限制約翰遜今後在與歐盟打交道中的權力。戴維斯曾在2005年的保守黨黨魁之爭中惜敗於卡梅倫。
炙手可熱的財政大臣一職由前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擔任,而之前隸屬於卡梅倫時期的財相、也是卡梅倫親密的政治盟友喬治·奧斯本此次在新內閣中失去蹤影。英國政府知情人士用“解雇”一詞透露了奧斯本的動向,“梅告訴他(奧斯本),她不希望他(奧斯本)出現在新內閣中”。
當然,識大局的奧斯本第一時間在推特上表示:“看著昔日好友(卡梅倫)離開首相府,真是悲傷的一天。”隨後奧斯本在下一條推特中表示辭職。
而前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安布爾·拉德(Amber Rudd)則成為新的內政大臣。由此,她將接替梅統管留學生、移民事務。不知這位高調的留歐派會繼續前任對留學生、移民的強硬態度,還是有所緩和。
此外,支持脫歐的保守黨議員、曾擔任過國防大臣的萊姆·福克斯(Liam Fox)將出任英國貿易大臣。英國國防大臣邁克爾·法倫(Michael Fallon)得以留任。
在新內閣中,可以發現約翰遜和戴維斯都是強有力的脫歐代表,而拉德和哈蒙德都是留歐代表,可見梅在平衡留歐和脫歐陣營之間的斡旋煞費苦心。
退歐談判指日可待
當天,在完成了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見面後,腳登豹紋鞋、身著低胸裝的梅回到首相府後,還發表了5分鐘的“就職宣言”。她表示,將與英國人民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英國,同時確保在脫歐進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證英國人民的福祉。她說:“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去準備面對脫歐進程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我們會確保英國成功脫歐。”
在發言中,梅還肯定了卡梅倫的政績。她稱在卡梅倫的領導下,英國政府讓經濟企穩、縮小了預算赤字,幫助比以往更多的民營就業,但他真正的遺產不是經濟,而是社會公正。因此,她會繼續接過“公正的大旗”,在稅收問題上把普通民眾的財富放在首位。
同時,她還在演講中提到了“統一”一詞,無論是在保守黨內部,還是英國全境,公投造成的分裂到處可見,因此,她希望在推進英國今後“大膽、積極”的新形象之余,“統一的聯盟”始終是不可動搖的。
據首相府發言人13日稍晚時間透露,梅姨就任當天,已收到了來自不少歐盟成員國領導人的“賀電”,甚至包括美國白宮的祝賀。梅當晚還主動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以及愛爾蘭總理肯尼通了電話。梅告訴他們,會擇機與歐盟談判退出事宜。而在歐盟看來,英國有了新首相,盡快觸發歐盟公約第50項條款啟動脫歐程序至少不再遙遙無期了。
澳東時間18日下午4時許,總理特恩布爾正式宣布了新一屆政府內閣成員名單。在這份新名單中,特恩布爾保留了參加聯邦大選的大多數部長職位,並進行了內閣職位的小規模改動。
其中,最大的贏家要數榮膺國防產業部長的佩尼(Christopher Pyne)及首進內閣前座的國家黨議員卡納萬(Matthew Canavan)。而此前一直被呼籲進入內閣的前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希望再次落空。
阿博特(Tony Abbott)
新政府的第一個“受害者”要數塔州參議員、旅遊及國際教育部長科爾貝克(Richard Colbeck)。由於其參議院票數在塔州墊底,其參議院席位仍不能確定,他不得不失去原部長職位。特恩布爾表示,如果在適當的時間科爾貝克被重新選入參議院,那麽他返回內閣的道路將沒有障礙。
同時,奧德懷爾(Kelly O'Dwyer)將不再擔任小企業部長及助理財長職位。她的新頭銜是稅收及金融服務部長。特恩布爾表示,這將更好地詮釋奧德懷爾的職責。而國家黨議員麥考馬克(Michael McCormack)將接管其小企業部長職位。
在此次內閣調整中,贏家還包括了國家黨議員卡納萬(Matthew Canavan)。在國家黨額外獲得一個席位後,卡納萬被任命為資源及澳北部長,接管弗萊登伯格的原職。
據悉,本屆新內閣將於不久後宣誓就職。
以下為調整後部分內閣重要成員名單(含未更改職位):
●總理:
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
●副總理兼農業部長:
喬伊斯(Barnaby Joyce)
●外交部長:
畢曉普(Julie Bishop)
●國防產業部長:
佩尼(Christopher Pyne)
●國防部長:
佩恩(Marise Payne)
●財政部長:
莫里森(Scott Morrison)
●工業、科學及創新部長:
亨特(Greg Hunt)
●環境及能源部長:
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
●資源及澳北部長:
卡納萬(Matt Canavan)
●總檢察長:
布蘭迪斯(George Brandis)
●稅收及金融服務部長:
奧德懷爾(Kelly O'Dwyer)
(綜合中國新聞網、新華網報道)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9日的內閣會議上表明,將在8月3日改組內閣,公布新的內閣人員。加速推動“安倍經濟學”政策。
據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天在記者會上表示,安倍內閣將於8月2日批準一項經濟刺激方案,隔天將內閣改組。
菅義偉還指出,日本就業市場正處於穩定改善中,安倍政府將盡最大努力戰勝通貨緊縮,振興經濟。
此前有日媒消息稱,預計政權核心人員麻生太郎(副首相兼財務大臣)和官房長官菅義偉會繼續任職。在前不久參議院選舉中落選的法務大臣巖城光英和沖繩擔當大臣島尻安伊子將被替換。鑒於安倍認為通過參院選舉的勝利已經取得日本民眾對推進經濟政策的“信任”,力圖繼續實施“安倍經濟學”等措施以擺脫通縮。
在留任麻生太郎和菅義偉以鞏固政權中樞的同時,安倍將“強有力的新陣容”作為目標,堅決實行“中等規模以上”的內閣改組。
(綜合自中國新聞網、國際在線)
8月2日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決定在本月3日實施的內閣改組和自民黨高層人事調整中,起用代理幹事長細田博之擔任總務會長,由選舉對策委員長茂木敏充擔任政務調查會長。此外,由總務會長二階俊博擔任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一職已然確定。
至此,自民黨黨內三大重要職務的新人選已敲定。
安倍內閣自成立以來經過數次改組,8月3日將舉行的內閣改組中,還會有多少老成員留下?
誰去誰留?
根據日媒消息,現任副首相、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和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兩名重臣將得以留任,副總裁高村正彥也將繼續擔任該職。
副首相、財務大臣麻生太郎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
麻生太郎和菅義偉是安倍的“左膀右臂”。安倍第二次上臺後,菅義偉出任官房長官這一相當於內閣“管家”的要職,在安倍政府的決策和人事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而麻生太郎是日本前首相,在政治上是安倍的“前輩”。麻生在安倍政府擔任副首相期間,積極推行“安倍經濟學”。日本媒體評論,在“安倍經濟學”受挫的背景下,菅義偉和麻生太郎的留任將有助於安倍政權穩定。
閣僚方面,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厚生勞動相鹽崎恭久以及公明黨內閣成員、國土交通相石井啟一將留任。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
此外,日本總務相高市早苗、經濟再生擔當相石原伸晃、奧運相遠藤利明預計也將留任。除了安排政調會長稻田朋美擔任重要閣僚外,還考慮吸納代理政調會長松本純成為內閣成員。
報道稱,安倍最初曾探討讓茂木敏充進入日本內閣擔任要職。不過由於經濟再生、修改憲法等政府課題涉及多個領域,最終傾向於認為熟悉多方面政策的茂木適合擔任政調會長。
另外,根據一些消息人士的說法,在這次內閣改組中,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兒子小泉進次郎可能首次入閣,或出任農林水產大臣。
小泉進次郎
當地時間3日下午將設置內閣改組總部,讓新閣僚進入官邸。經過在日本皇宮舉行的認證儀式後,當天第三屆安倍內閣再次改組後的新內閣將正式成立。
(綜合自新華網、中國新聞網等)
據日媒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當地時間本月3日上午進行了自民黨幹部人事調整後,又於當地時間下午召開臨時內閣會議,收齊所有內閣成員辭呈,再組建組閣本部,以進行第三屆安倍內閣的第二次內閣改組。
安倍晉三實施內閣改組的19名新內閣成員名單確定:丸川珠代(45歲)由環境相改任奧運相,前金融擔當相山本有二(64歲)任農相,前文部科學副大臣松野博一(53歲)任文科相,前經濟產業副大臣山本幸三(67歲)任地方創生擔當相,前外務副大臣金田勝年(66歲)任法相,前農林水產副大臣今村雅弘(69歲)任複興相,前總務副大臣山本公一(68歲)任環境相,前國土交通副大臣鶴保庸介(49歲)任沖繩北方擔當相。
起用丸川是為了與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合作,爭取成功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形成女性活躍於社會的印象。擔任農相的山本是此次不入閣的地方創生擔當相石破茂的親信,這一人事安排似乎意在牽制石破。
官房副長官世耕弘成(53歲)將任經產相,代理政務調查會長松本純(66歲)將出任國家公安委員長兼防災擔當相。
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75歲)、總務相高市早苗(55歲)、外相岸田文雄(59歲)、厚生勞動相鹽崎恭久(65歲)、國土交通相石井啟一(58歲)、官房長官菅義偉(67歲)、經濟再生擔當相石原伸晃(59歲)、一億總活躍擔當相加藤勝信(60歲)留任。通過這8名閣僚的繼續任職來維持內閣的基本框架。加藤還將兼任新設的“勞動方式改革”擔當相。為了實現“一億總活躍社會”,新內閣力圖出臺改善非正式員工待遇和減少長時間勞動等勞動改革的具體舉措。
政調會長稻田朋美(57歲)將成為第二位擔任防衛相的女性。奧運相遠藤利明被撤換,此前圍繞其去留的協調持續到了最終階段。
自民黨3日上午在黨總部召開臨時總務會,正式敲定新領導層人事:二階俊博(77歲)出任幹事長,細田博之(72歲)出任總務會長,茂木敏充(60)出任政調會長,與安倍關系密切的古屋圭司(63歲)出任選舉對策委員長。
高村正彥(74歲)繼續任副總裁。竹下亙(69歲)出任國會對策委員長。根據計劃,佐藤勉(64歲)將被推舉為眾院議院運營委員長。
前國土交通副大臣野上浩太郎(49歲)將接替世耕的職務。官房副長官萩生田光一(52歲)與負責事務工作的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75歲)獲得留任。
在皇宮舉行認證儀式後,第三屆安倍再改組內閣當天傍晚將正式啟動。
(綜合自共同社等)
在重新洗牌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新內閣於3日正式亮相,總計19名內閣大臣中,有8名是新手,3名是女性。
“經濟是我新內閣的首要任務。”在認證儀式之後,安倍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借助自由民主黨最好的政策專家,以及重量級的經濟大臣,我們將進一步推動我們的增長戰略。”
保留核心成員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改組後的內閣產生了一個全新職位,即負責勞動力改革的勞動方式改革大臣,該職位留給了安倍的特別助手加藤勝信。
之前負責金融政策的大臣山本有二,此次被委任為農、林、漁業大臣;前外交大臣金田勝年,被委任為法務大臣;松本純,作為自由民主黨政策研究委員會的執行主席,被委任為國家公共安全委員會主席。
前經濟、貿易和工業大臣山本幸三被委任為地方再生大臣;前土地、基礎設施、交通和旅遊大臣鶴保庸介則被委任為沖繩和北海道擔當大臣。
除此之外,安倍還將前農、林、漁業大臣今村雅弘委任為複興大臣;前內務和通訊大臣山本公一任命為環境大臣。
同時,為了力爭成為安倍之後的首相人選,地方複興大臣石破茂堅決拒絕了安倍讓其擔任農業大臣的邀請,直接離開了安倍內閣。取而代之的是,也屬於石破茂陣營的山本有二。
與此同時,安倍也保留了自己的核心成員,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務和通訊大臣高市早苗,以及經濟再生大臣石原伸晃等職位均未發生改變。
首次進入內閣的大臣包括經濟、貿易和工業大臣世耕弘成,他曾是3名副內閣官房長官之一;教育、文化、體育、科學和技術大臣松野博一。
除此之外,前環境大臣丸川珠代被委任為奧運擔當大臣;自民黨政策研究中心女主席稻田朋美,被任命為防衛大臣,她也是有史以來第二位擔當這一職務的女性。
與安倍“意氣相投”
據報道,在新內閣中,1959年出生、屬於自民黨保守派的新任女防衛大臣稻田朋美是個出了名的“狠角色”。作為一名立場激進的右翼,稻田朋美“傲人”的政治履歷與安倍的賞識密切相關。出身律師的她曾被認為與安倍晉三“意氣相投”,第三次當選議員時就被安倍提拔為閣僚及自民黨四大要職之一。在2012年底安倍第二次當選時,也曾作為行政改革擔當相首次入閣。安倍甚至表示,稻田朋美是未來首相的“重要候選人”。
公開資料顯示,稻田朋美反對東京審判,支持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存在南京大屠殺,否認日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應承擔戰爭責任,甚至認為東京審判、波茨坦公告違反近代法的大原則。她曾出版了一本名為《從百人斬審判到南京》(2007年)的書,為制造“殺人比賽遊戲”的兩名舊日本軍軍官及其遺屬以及作為辯護律師的自己辯解。此外,稻田朋美還曾出席日本右翼制作影片《南京的真實》,並在記者會上大肆鼓吹侵華日軍的“所謂殺人比賽完全是虛構的”。
而在慰安婦問題上,稻田朋美雖公開表示“慰安婦制度是對女性人權的嚴重侵害”,但卻明確主張不存在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隊強行帶走婦女充當慰安婦的事實,所以認為日本政府根本沒必要道歉和賠償。同時,她也曾強烈要求日本政府收回1993年發表的“河野談話”,極力支持安倍晉三“重新認識”河野談話。2015年10月,稻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讓日本的年輕男子人人去自衛隊服役,鍛煉他們的意誌。她還表示“戰爭是人類靈魂進化的最高宗教活動”。
據共同社11日報道,日本複興大臣今村雅弘今日參拜了位於東京九段北的靖國神社。今村在前殿敬獻了香資並參拜,但未在本殿內參拜也沒在登記冊上署名。這是3日內閣改造組後首次獲悉安倍政府的閣僚參拜靖國神社。
今村雅弘曾擔任過日本外務副大臣、眾議院國土交通委員長等要職,本月3日出任安倍內閣的複興大臣。
日本複興大臣今村雅弘
今村就參拜的意圖說明稱,此次參拜一方面是為了報告自己擔任大臣職務,另一方面也是祈願國家的“繁榮安寧”。他就參拜的立場稱:“作為個人、國會議員以及國務大臣是一體的,沒有加以區分。”據稱他在擔任眾議院議員期間,每逢春季、秋季例行大祭期間都前去進行參拜。
此次香資是個人出錢,今村參拜完靖國神社後,還造訪了東京都內千鳥淵戰歿者墓苑悼念了陣亡者。
據報道,今村選擇今日參拜靖國神社,也是為了刻意避開敏感的8月15日“終戰紀念日”。
在去年的終戰紀念日,除總務相高市早苗外,時任國家公安委員長山谷惠理子、女性活躍擔當相有村治子參拜了靖國神社。當時還是自民黨政調會長的稻田朋美防衛相也在當天進行了參拜。首相安倍晉三沒有參拜,而是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自費獻上“玉串料”(祭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