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東方愚
王傳福和王雪紅分別是比亞迪和宏達電(HTC)的老闆,他們分別做過中國大陸首富和台灣首富,都是首屈一指的華人企業領袖。可是,「二王」最近幾年都非常糾結,尤其現在。
王傳福靠做電池製造和做代工起家,後來卻成為「汽車大亨」,並被世界首富巴菲特「看上」,比亞迪一時風光無限,股價扶搖直上。但是沖了幾年後沖不動了——2009年比亞迪的淨利潤是近38億元,2010年是25億元,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直線下滑到不足14億元。問題出在哪裡?王傳福自己的反省是:擴大太快,品質欠缺,一味追求渠道的數量,而忽略了渠道的質量,「我們在做汽車之前給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做代工,只要拿到訂單,就是本事,我們習慣於這種打法,但沒有理解品牌的內涵。」他說,反省結果是「優化團隊,加強品牌設計,進行一場為期三年的針對性調整。」
「為期三年」應當是2012年到2014年,可是,時間還沒過到一半,王傳福「變卦」了。他決定重回代工時代:比亞迪開始接三星的單,王雪紅的HTC的單,加上老客戶華為、諾基亞等,儼然要要成為「另一個鴻海」。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王傳福親任這場「新代工運動」的隊長,而且在2013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形容自己「抓住了新的的機會」。
新的什麼機會?賺錢的機會而已。財報稱,2013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淨利潤估計會同比增長30倍。如此爆棚,2012年的基數低自然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比亞迪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代工等IT業務上的突飛猛進。這也將其股價從2012年10月的低谷中拉了出來,不到一年的漲幅已近200%。
好像又可以笑逐顏開了。但這樣的一種情形是否可以持續?比亞迪汽車產品的利潤率將近18%,而手機部件的利潤率最高只有10%多一點。為股東利益計而折返求生,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明智之舉,還是一種表面喜慶的無奈敗退?諾基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比亞迪喜新不厭舊。但於三星和HTC而言,他們尋找的並非長期的戰略合作夥伴,而是為分散風險的階段性策略。
王雪紅這幾年的軌跡和王傳福是相反的。HTC也是做代工起家的。但後來發力自主品牌,一度在智能手機市場引發「鯰魚效應」,2011年是她最得意最風光的時候,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到現在陷入最低潮。2013年第一季,HTC的淨利潤只有一毛錢(新台幣),市值相比兩年前縮水了九千多億新台幣。同樣是在6月份的股東會,王雪紅遭到小股東的炮轟,無奈之中現場給大家每個派發一部最新款的旗艦手機。宣佈完這個消息後,她嘴角上揚,苦笑了半秒鐘。
那麼,她應該怎麼做?她會怎麼做?現在我看到的是,在營銷上加大投入,據HTC內部人士稱營銷費用將增加2.5倍,可謂要下血本;另外是在渠道開拓上做一些調整——蘋果一直以來是全球開花,而HTC卻患上「偏食病」,產品在歐美市場風生水起的時候,中國大陸市場卻溫吞到讓同行都為之捉急;還有就是高層的調整和管理的加強。這一點倒沒什麼特別,比亞迪在谷底時也是動盪地厲害。
顯然,王雪紅沒有像王傳福一樣重回代工(HTC仍有代工業務,但限於接Facebook手機等附加值較高的單),或是拆東牆補西牆。一來她沒有精力——年初的時候要不是比亞迪為她代工,其產品上市會越拖越久;二來,在台灣企業家的觀念裡,像王傳福重回代工的作法,是投機,是短視。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這樣說台灣科技企業的轉型:「許多台灣大廠近些年一直在努力轉型,從單純的做代工轉向做品牌,但他們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還是代工心態,還存在『價值半盲文化』,即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處於一知半解。」
沒錯,從「局外人」施振榮到親歷者王雪紅,都把HTC的大俯衝視為自己必須要繳的學費,只是王雪紅可能接受不了施振榮對HTC轉型效應顯現給出的十年時間的預估。但他們都接受不了的是「王傳福式」自救。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使王雪紅不能盡快走出泥潭,但她更受業界尊重。她和王傳福面對危機走出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子,其實是台灣和大陸在商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一次鮮明體現。
| ||||||
「兩岸企業家峰會」八月初舉行首次小組會議,繞著地球跑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竟然特別抽空從國外飛回來參加。這是郭台銘二十年前離開模具工會後,再度參加公會組織。而且,不論成立大會或召集人會議,郭台銘排開所有行程、全程參與。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郭台銘花時間坐在會場?原因之一,竟是中國比亞迪總裁王傳福。 原來,郭台銘二○○六曾因員工大批被王傳福挖角、智慧財產權等爭議,在深圳、香港等地纏訟官司多年,迄今還未結案。郭台銘認為企業爭端多來自於智慧財產權保護,一旦發生糾紛,需要協調仲裁機制,「兩岸企業家峰會」可以是中立仲裁機構的催生者。 所以,郭台銘熱情積極參與「兩岸企業家峰會」,就是希望台商的法務紛爭,能透過這個民間組織,早日獲得解決;尤其,王傳福是北京「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成員之一,屆時也會為自己關心的議題發聲。因此,十一月即將在南京登場的兩岸大會,兩位大咖的一舉一動,已經提前成為關注的焦點。 |
3月31日,在國家稅務總局和全國工商聯聯合召開的民企發展座談會上,稅務總局局長王軍表示,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民營企業的貢獻功不可沒。目前,民營企業創造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就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稅收增長的重要力量。
當天會上,9家民營企業家代表參與座談會,介紹公司發展情況並提出相關建議。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會上說,納稅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福分,它說明你活得好。2005年阿里巴巴實現了一個工作日納稅100萬目標,去年這一數字是1個億,這讓我驕傲,說明阿里巴巴成功了。
馬雲表示,阿里巴巴將納稅作為業績考核指標。2016年阿里巴巴集團全年納稅達到238億元。此外,平臺上企業納稅超過2000億元。“這也說明我們平臺上的企業賺錢了。”
上圖為馬雲、李書福等企業家在座談會現場發言
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在會上表示,去年公司納稅66億元,同比增長78.5%。
“營改增政策、研發費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直接減少企業稅收,極大地支持了我們企業可持續發展。”李書福說。
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在會上表示,京東集團在充分享受國家稅收紅利的同時,積極履行納稅義務。2016年繳納超過27億元。
參與座談的企業家多數表示,營改增給企業減稅效果明顯,研發費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直接減少企業稅收,極大地支持了我們企業可持續發展。
李書福表示,2016年,全集團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共計減稅金額49296萬元,其中研發費加計扣除減免企業所得稅3891萬元,高新技術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39522 萬元,西部大開發減免企業所得稅3534萬元,技術進口減免增值稅2349萬元。
“研發費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直接減少了企業需要繳納的所得稅,鼓勵我們企業加大研發力度,2015年和2016年研發費分別達到42億和61億元,更好地促進企業的技術轉型升級,極大地支持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李書福稱。
劉強東也表示,2016年營改增給企業減稅過億元,此外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政策,僅當年實現節稅逾7000萬以上。
上圖為劉強東在座談會現場發言
稅務總局在此次座談會上首次披露民營企業納稅相關情況。
數據顯示,2016年民營經濟稅收增長5.5%,增速快於全國稅收增長0.7個百分點。從稅務總局服務管理的年納稅額3億元以上的1062戶大企業集團情況看,其中的312家民營企業2016年稅收收入、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9.1%、12.5%,均大幅高於其他類型企業;凈利潤增長15.1%,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凈利潤增幅超過30%。
“在座的劉強東先生創立的京東集團也在千戶企業集團之列,去年的發展勢頭也非常好,資產和營業收入分別增長了143%和29%。從全國納稅500強企業看,其中有42戶民營企業,2016年其繳納稅款、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24.4%、38.7%、44.4%,均遠高於其他納稅500強企業。”王軍說。
王軍表示,從稅收等數據來看,民企產業結構也更加優化,創新活力競相迸發,轉型升級不斷加快。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以2016年納稅500強企業為例,其中的金融租賃、新能源、通信設備制造等新興經濟領域的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利潤率分別同比提升5.7個、2.2個和13.6個百分點,已經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類型。上述行業2016年新入圍納稅500強的18家民營企業,合計繳納稅收同比增長140%,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另外,以2016年3.4萬戶年納稅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稅源制造業企業為例,其中的民營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占制造業研發費用總額的比重達43.5%,同比提高5.8個百分點,為民營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王軍說,“互聯網+”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一批“互聯網+”新經濟業態加快形成,其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比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打造網絡約車平臺,深刻改變了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治理的傳統模式,2016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大幅增長,首次闖入全國納稅500強,顯示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和“互聯網+”的巨大魅力。
“可以說,民營企業已成為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創業就業的重要承載、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者、國家稅收的重要貢獻者,值得點一個大大的贊!”王軍說。
每經記者 範文清 每經編輯 楊翼
這是王傳福今年第二次主動召集媒體溝通。在比亞迪布局了電子、太陽能、儲能、汽車和雲軌五大業務後,王傳福當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能源業務的推廣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雲軌項目。
“雙積分政策落地在即,讓我們覺得未來更美好。”比亞迪銷售公司總經理舒酉星對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稱,當前無論從哪方面積分來看,比亞迪都領先其他車企,在這種大好形勢下,王傳福想談談比亞迪汽車在雙積分時代的新“玩法”。
產品布局抓兩端
事實上,這次王傳福之所以主動走向媒體、分享他在電動車上的新想法與比亞迪宋DM的突出表現密切相關。
宋DM是比亞迪今年4月推出的一款插電式混動緊湊型SUV,補貼後全國統一價在18萬~21萬元左右。今年7月,這款車的月銷量超過5000,達到5097輛,與一些剛上市不久的緊湊型SUV燃油車銷量相當,這讓比亞迪看到了電動車“逆襲”燃油車的希望。
“電動車未來發展光靠補貼肯定不行,要去尋找爆點。”王傳福認為,未來電動車發展的爆點有三個:第一,性能要超強;第二,價格要親民,一定要達到燃油車的價格;第三,要有充電條件。前兩個爆點是當前比亞迪努力的方向,最後一個要依靠大環境推動電動車向前發展。
而在王傳福看來,中國的電動車時代很快就會來臨,特別是在雙積分政策落地之後。“雙積分政策的實施,讓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500萬輛的目標實現可能性大大提升。”王傳福大膽預測,到2019年,我國公交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將下降到5%以下;到2020年,傳統公交會全部電動化。而公交電動化和出租車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兩個基礎步驟,它們將帶動充電基礎設施的迅速普及。
如果這一預判成真,王傳福推斷,在公交之後,10萬元以下市場將有可能最先進入全面電動化;10萬-20萬元價格區間的A級、B級乘用車市場將以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主。
在這一推斷下,比亞迪未來三年的新能源產品規劃主要抓住兩端:一是在10萬-30萬價格區間內的中高端市場,重點布局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會推出一個產品系列;二是在10萬元以下的乘用車市場,重點布局純電動汽車。
到非限購城市去!
除了產品規劃,在車型推廣層面,比亞迪從明年開始也將有新動作。“中國未來在農村或三四線城市主要以代步的純電動車為主導,這里的市場發展空間很大。”王傳福說。
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年里,比亞迪已經在嘗試走出對燃油車限購的北、上、廣、深,到更廣闊的區域推廣新能源汽車,提升銷量。來自比亞迪的數據顯示,當前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城市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其總銷量中所占比例已經不足一半,浙江、天津、陜西和包括廣州東莞等三四線城市正成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的新增長點。
在王傳福看來,當前浙江、山東等地的三四線城市,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速度很快,遠超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非常有利於推廣新能源汽車。
電池等零部件將對外供應
在對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美好預期下,比亞迪正逐漸開放以電池為核心的零部件業務。
“比亞迪現在的零部件業務要實現市場化,我們買外面的,同時我們的零部件也可以外供,電池也不例外。”王傳福對NBD汽車透露,當前有很多客戶在與比亞迪洽談電池業務,比亞迪也在做產能上的準備。但對於比亞迪電池業務是否會分拆上市,王傳福並沒有回應。
這是王傳福首次在公開場合對放開電池業務做出解釋。僅僅一年前,王傳福還認為電池是比亞迪的核心競爭力,不能對外開放、采購。
比亞迪開放電池業務的原因,一方面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今年第一季度電池廠商寧德時代以32.8萬kwh的汽車電池供應量首次超過比亞迪,占據了25.8%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這讓比亞迪壓力很大。
王傳福透露,當前比亞迪采取磷酸鐵鋰和三元鋰電池並行的技術路線,這些電池將面向市場所有車企供貨。
而在品牌塑造方面,王傳福承認比亞迪確實在打造一個高端品牌計劃。“我們只是在計劃中,還沒有實施。按照國際慣例,像豐田也好、本田也好,未來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品牌,高端和低端,因為群體不一樣,進店的服務要求也不一樣,比亞迪未來也會有一些安排。”
但當前比亞迪的主要精力是做好現有品牌,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在轉換期間,更重要的是推一些大眾(消費者)能夠接受的車。“戰略轉型一旦出現的話,需求會很大,比亞迪現在主要精力在電動車戰略轉型上,這是我們現在要付諸於的最大精力和資源。”王傳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