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學者:這個數以前使牛勁都難完成 現已現趨勢性變化

日前,在創新創業引導後發地區實現綠色跨越發展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稱,中國在“十一五”使出牛勁都完不成的一個指標--­­研發投入強度(R&D),從2012年開始發生趨勢性的變化,由2010年的1.75%,到2012年達到1.98%,2015年2.1%。

研發投入強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發投入總量與GDP之比,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發能力的核心指標。中國“十一五”規劃目標值是2%,但是實際只完成1.7%。之所以沒有完成,張燕生稱,原因在於這個指標75.5%的貢獻來自於企業。“企業不做研發創新的投入,國家幹著急沒有用。”

不過,從2012年開始,這個指標開始發生趨勢性的變化。

在2010年研發投入強度是1.75%,到2012年達到1.98%,2015年為2.1%,2020年將達到2.5%,2025年將達到2.7%。目前,深圳已經超過4%,北京超過6%。張燕生認為,中國正開始切切實實的轉向創新驅動。

《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05%,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這是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已連續兩年超過2%,且呈持續上升態勢。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3015.6億元,比上年增加1169億元,增長9.9%。

分活動主體來看,各類企業經費支出為10060.6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增速高於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77.3%、14.8%和6.9%。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解讀公報時曾表示,企業對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為84.2%,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對研發經費增長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我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經費投入大國,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3%至4%的水平相比雖然還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態勢。

此外,值得關註的是,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不斷增加。到2015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達到66.4%,而2016年上半年這一指標還在提升。張燕生說,消費者現在有錢了,也願意花錢,從過去的價格敏感者(買便宜東西的人)開始變成價值的追求者(買好東西的人)。而這樣的消費就會倒逼生產者進行科技創新。

在中國經濟開始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過程中,張燕生說,政府做好“雙引擎”工作尤為重要。一個引擎就是“雙創”,政府需要創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為年輕人和中小企業創造創業的機會是最重要的。而未來的創業創新將是80後、90後、00後對社會所做出來的最大貢獻。

另一個引擎就是要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基層調研時他發現,草根企業要想從創業轉向創新,有時候比登天都難,這些企業缺訂單、缺技術、缺人才、缺品牌、缺資金、缺能力。而靠企業,企業自身解決不了,靠市場,市場不會解決。從全世界來看,這些並不是交給市場、交給企業,是由政府、全社會來幫助年輕人、小企業完成轉型。所以,“雙創”需要考慮如何將這兩個引擎結合起來。

本次論壇是“創響中國”貴安站巡回接力活動的組成部分。“創響中國”巡回接力活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科協發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3

“國臉”郎永淳: 以前的壓力可能是瞬間的 現在即便摔倒還要站起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1-26/1056321.html

每經記者 宋紅 杜蔚

依然是那熟悉的平頭、依然是那熟悉的聲音、依然是那熟悉的金邊眼鏡……昨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 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高峰論壇上,大家熟悉的“國臉”郎永淳如約出現在主持臺上。

雖然身份依然是主持人,但脫下《新聞聯播》主持人的外衣,郎永淳已完成華麗轉身,出任找鋼網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

幾個小時的主持過程中,郎永淳嘴里蹦出的多是基金、資本、證劵等字眼。看似文文弱弱的書生,卻欲在殘酷的創業圈殺出一片天地!

上市公司領袖峰會

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年度盛宴

說起對成都的印象,郎永淳表示:“成都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在過往我們可能對於成都的認識是一個慢城市,但是今天的成都發展速度非常快,已經讓我們感受到成都無愧於西部的中心。成都中心城市的地位無論在經濟、科技上,還是在文化上,還是對外交往上,各方面都讓我們看到了發展的機遇,我們也看到了發展最重要的是依賴於政策,依賴於環境,依賴於人力,成都人張弛有度,既能夠享受幸福,更能夠創造幸福,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郎永淳對《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 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也進行了了解,他說:“從2011年起,《每日經濟新聞》連續多年在全國各地成功舉辦了多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在領袖峰會當中也依托主流媒體的平臺,匯聚了學界、資本界、產業界各界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應該說是最權威的也是最重量級的。當然,在這個平臺當中我們也看到了,對於未來趨勢的判斷,這些判斷也具有非常強烈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今天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年度盛宴,我們每年匯聚於此,是共同進行的一個年度的盤點,並且會對未來的趨勢做進一步展望”。

機會就在那里

看你行動不行動

在VC教父、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合夥人閻焱演講完畢後,郎永淳總結:“機會就在那里,看你行動不行動。”或許是結合自己曾經和現在工作有感而發,郎永淳真誠地說:“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沖擊,包括也沖擊到了我曾經所在的傳媒行業,信息互聯網以及消費互聯網首當其沖是沖擊了傳媒行業,沖擊了零售業。比如說過去對新聞的理解無非是兩種,一種是拼命要推送給你的那叫宣傳,拼命要掩蓋的就是負面,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更多技術和算法,會讓所有的負面無處可藏,會讓所有宣傳無計可施,因為有了精準的算法,會讓我們能夠非常快捷的去捕捉到我所感興趣的我認為有用的那些東西。”

未來若幹年當中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會給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改變

對能源,轉身後的郎永淳也有頗多研究。在通威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演講完《發展光伏產業,助推能源革命》的主題後,郎永淳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巴黎協定》上我們看到了中方的莊嚴承諾,其中有一系列的數字應該做深度解讀,中方承諾2030年碳排放會達到峰值,並且努力將峰值到來時間提前,並且承諾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提高到20%,所謂的非化石能源大家可想而知,我們未來能源結構的調整應該說發展空間巨大,當然難度也非常大。我們未來還有若幹的時間可以在新能源領域做一系列的布局。未來若幹年當中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會給制造業以及各行各業帶來巨大改變,他們也將極大解放出生產力,解放出的生產力將把時間和關鍵點放在大健康領域、泛娛樂領域,這對文化行業也會有極大的推動”。

和做新聞報道不一樣

做企業稍有不慎 後果就很嚴重

在主持間隙,郎永淳還抽空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自然,“央視”“新聞聯播”“轉身”“壓力”等都是必問問題。

對比之前和現在的工作,郎永淳坦率地表示:“我其實沒有中斷過主持,我不會和任何人“走的路”一樣。有些活動我是需要參與的。因為我現在負責的是政府關系、媒體關系,參與這些,一方面是要把我的工作和它結合起來,另外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從主播轉換成現在的企業高管,挑戰相對來講比較大,和成熟的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單位來比,我們的壓力自然會更大一些,付出的努力和實踐會更多一些。”

郎永淳說以前的工作,也不需要做太多思考,按部就班地完成好程序性的事情就好,“但對於創業公司來講,尤其是高管,就需要去思考:像時間分布、重點推進的方向等都要多思考。這其實代表的是整個團隊所能完成的目標,這對於個人而言,無論是腦力還是體力都是一個挑戰。未來,對我來講真不知道是什麽樣,只能自己去創造。但成長會給我個人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因為,我不僅僅會投入精力到工作上來,還需要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分配到健康上、管理上、分配到學習上……進入企業,和之前從事的新聞報道完全不一樣,以前是淺嘗輒止,而現在的工作是具體的、垂直的。你稍不慎,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就會給這個企業帶來很嚴重的後果”。

以前的壓力可能是瞬間工作的壓力,就是對和錯的那種壓力。而現在的壓力:即便摔倒,郎永淳還是要站起來,“磕磕絆絆活到最後”。

羅輯思維撤資PAPI醬

是件好事

羅輯思維投資PAPI醬,曾被認為是新媒體投資的經典案例,但近日,羅輯思維卻從PAPI醬撤資,難道網紅經濟真的只是一群人的孤獨狂歡?對此,郎永淳也簡單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對於羅輯思維和PAPI醬撤資聲明做了一個反複的研讀,我覺得羅輯思維做了一個調整。其實每個互聯網公司或者每個創業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挑戰。這些挑戰事實上會造成迷惑,這種迷惑是在自己還沒有在足夠強大的時候,看到了一些直接變現或者直接帶來價值增長或者所謂的吸引來投資的時候,有些人就會經不住誘惑。羅輯思維這樣做,不管是對papi醬來講還是對羅輯思維來講,他們各做各自專業和擅長的事情,就是件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08

【論道大灣區】騰訊CEO馬化騰:以前看“用電量”,未來要看“用雲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601

騰訊CEO馬化騰在論壇上發表演講。(騰訊財經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

過去很多人覺得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對立的、差異很大。實際上,實體和虛擬經濟是越來越分不開的,未來這兩者高度融合,彼此支持,而不是對立或者顛覆的關系。

電出現之後,湧現了大量的發明,電燈、電報、電車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器,也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都跟電有關,後來又誕生了計算機。在雲的時代,什麽是類似計算機級別的運用呢?我推測也許就是人工智能:雲+人工智能也許就相當於是電+計算機。

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止是一副。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2017年6月20日,在香港舉辦的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論壇承辦方騰訊公司成為了連接港澳乃至全球政商學界的關鍵“連接器”。這家1998年在深圳成立,2004年香港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其三分之二員工都在粵港澳地區工作與生活。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成了此次大灣區論壇“形象代言人”:從兩會期間提出“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建議,到親自邀請包括董建華、王衛等政商各界知名人士與會,再到論壇期間的多次發言與建議。

他在論壇期間稱,誕生於深圳這座“創新之城”,成長於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環境下的騰訊公司,在分享著灣區經濟迅速崛起“制度紅利”的同時,也更直接地感受到灣區發展中的許多“痛點”,因此也對大灣區未來的制度生態建設,有著更迫切的期待與更深刻的理解。

馬化騰在演講中提到,過去半年全球前十市值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多年以能源、金融企業為主,變成了七家科技公司上榜——騰訊和阿里巴巴正是最新上榜的兩家中國科技企業。此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作為“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超越了包括矽谷在內的諸多知名創新地區。

但粵港澳大灣區仍然面臨著包括行政管理體制滯後、人才交流不暢、文化理念溝通不足等諸多“短板”。正因為如此,面對周其仁教授對大灣區創新要“煲一鍋有濃度和密度的湯”的殷切期待,身處其中的馬化騰坦言這鍋湯“還沒有煮開,只是混在一起”。

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結束後,馬化騰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獨家專訪,再次闡述了他對信息時代企業創新、區域經濟以及未來趨勢的理解與信念。

未來是雲+人工智能

南方周末:除了騰訊之外,深圳還有包括華為、萬科、比亞迪等一大批各領域的創新型企業,以至於被稱為“創新之城”。城市“創新基因”與創新型企業成長之間有什麽關系?

馬化騰:深圳是騰訊誕生與成長的家園,騰訊是深圳企業大家庭的一員。去年在深商大會上,我提到深圳和深圳企業有三個特征:創新、務實和開放。

首先,深圳有創新、敢闖的氛圍。我從一個只會寫軟件的工程師,被感召到去創業創新,這和整個深圳的環境是完全分不開的;其次是務實的氛圍,廣東企業尤其是深圳企業來自五湖四海,特點就是務實、低調、不忽悠、不畫大餅,我們說得到的就盡力做得到;深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因為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我們沒有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大家都是平等的,深圳有一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企業家來到深圳開始創業,或者把企業總部從外面搬到深圳來。

深圳政府非常重視和吸引外來的企業和人才。騰訊的第一筆融資,是我們在第一屆高交會期間拿到的風險投資。那時候在深圳融資也非常難,互聯網所有的VC/PE全都在北京,沒有VC過來深圳。當時如果沒有深圳政府舉辦的高交會平臺,像騰訊這樣的小企業非常難接觸到這些資本。

南方周末:與其他制造型或金融型的企業不同,騰訊從一開始就是在對“虛擬世界”的創造與構建中成長至今,怎麽看待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馬化騰:過去很多人覺得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對立的、差異很大。實際上,過去在西方,虛擬經濟更多談的是與金融服務有關的經濟。現在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實體和虛擬經濟是越來越分不開的,未來這兩者是高度融合的,彼此支持的,而不是過去理解的對立或者顛覆的關系。

騰訊在數字內容方面做了很多產品。在過去,大家編一個曲子、一個歌劇或者投資電視劇、拍電影,出來的東西可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數字化,不需要像過去一樣有光盤、CD或者有一本書,全部可以網上下載。

你說寫一本書是實體還是虛擬呢?過去大家可以這樣認為(書是實體),但是現在沒有實體這個介質存在,很多東西都是虛擬的。

當然,“虛擬”這個概念也是相對的。數字內容的整個生產過程,包括網絡遊戲的生產,我們實際上是非常傳統的,是勞動密集型、創意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要有大量人員做美術設計、音樂編曲,然後不斷地編劇、測試,是一個完整的生產線。還有我們的後臺大數據中心都有實體機房、數據服務器、網絡設備,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互聯網是某種跟蒸汽機和電力一樣的“能源形態”,並將它稱為“信息能源”。並認為這一“信息能源”可以像電力一樣融入傳統產業,帶來新一輪產業革命。作為這場“新產業革命”的領跑者之一,如何描述或定義騰訊未來的使命與願景?

馬化騰:騰訊的使命是通過互聯網和科技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願景是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

在今年的貴州數博會上,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用雲量”。過去大家把“用電量”作為一個經濟指標。我們相信未來“用雲量”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的指標。我們用電能來對比雲。電帶來了上一輪的產業革命,我們認為新一代信息能源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插上電”之後就帶來了電氣化的革命;現在我們談“接入雲”,我覺得接入雲之後,會帶來數字化的升級。

電出現之後,湧現了大量的發明,電燈、電報、電車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器,也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都跟電有關,後來又誕生了計算機。雲出現之後,我們首先看到一些互聯網形態的運用,比如說QQ、微信、網絡購物、搜索引擎。再後來雲跟餐飲生活服務結合,我們看到有美團、點評、58;雲跟汽車的結合,有滴滴;跟自行車結合,有摩拜等等。但是這可能還只是雲的初始階段,就好像在電力時代還沒有出現計算機一樣。

在雲的時代,什麽是類似計算機級別的運用呢?我推測也許就是人工智能:雲+人工智能也許就相當於是電+計算機。

粵港澳大灣區抓了“幾副好牌”

南方周末: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按理說應該不太受物理社會中的時空阻礙,但是我們看到在信息時代同樣出現了創新企業密集的“矽谷效應”與“深圳現象”,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與區域經濟生態間的關系?

馬化騰:企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生態息息相關。從全球來看,“世界級灣區”一直主導著全球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國際大都市群發展的標桿,孕育了不少領導全球創新潮流的科技企業。

比如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

我們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的20年中,整個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前不久,接受香港經濟日報一位記者采訪時,我評價說,香港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優勢和條件發展創新。就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止是一副。

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映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大家現在看到,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件開發,都不能孤立發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設備里面,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雲端,與後端的雲服務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

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括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面的優勢整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

南方周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轉型過程中,通過創新驅動模式改變自身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的角色,實現從“追隨者”向產業“引領者”的轉型是一個重要趨勢,騰訊是如何經歷這一角色變化?

馬化騰:在今年貴州數博會上,我提到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也就是讓中國企業“走出去”增添了一條通路,多了一條“數字絲綢之路”。

中國的數字內容產業經歷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泛娛樂”等中國特色的數字內容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內容生產、發行與消費市場之一。騰訊、萬達、阿里等企業不斷布局全球性內容生態,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驗與資本實力,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數字內容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數字內容產品正在逐漸得到國際文化市場的認可。過去國外企業詬病中國企業缺乏版權意識,但最近幾年中國版權得到非常大的保護和發展,也正因此,中國的影視、手機遊戲、音樂,文學、動漫,這五個跟內容有關的文化產業正在蓬勃發展,正在走向海外。中國的數字文化產品正在成為“新絲綢”,中國應該抓住現在的大好機會,積極地“走出去”,和國外的知識產權企業多合作,去布局全球的數字文化產業。

南方周末:面對快速變化中的時代與社會,你覺得今天的年青一代做好了迎接未來的準備嗎?希望提醒他們關註或註意什麽樣的問題?

馬化騰:之前在不同的場合,我給年輕人提過一些建議,比如進行創新創業,要多找幾個夥伴。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是有限的。幾個人一起努力,永遠比單槍匹馬更好。再比如,要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學習,從大學進入社會後,困難永遠會有,不要一點挫折受不了,要努力去找方法等等。

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年輕人來說,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可能是,粵港澳三地的年輕人之間未必能互相熟悉:整個灣區之間的市場,包括對方市場發展到什麽程度,有什麽機會,還是比較割裂的。甚至很多人還有抵觸情緒,不願意敞開心扉擁抱外部的世界。

正如周其仁教授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這鍋湯還沒有煮開,還只是混在一起。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不同的“料”之間目前還不熟,還是生的。

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否則講破天,他們根本不知道,不去看,也不去融合,就沒有用的。最終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特別是港澳本地的大量年輕人,如果他們不理解大灣區的這些機會,就不知道他能做什麽事情。你如果從外面引入人才,他覺得本地的工作機會給外來人搶走了,矛盾更大,這是要重視的問題。

騰訊6月20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宣布啟動“騰訊粵港澳灣區青年計劃”。我們希望通過青年交流計劃,比如建立青年夏令營,鼓勵港澳的年輕人和珠三角的年輕人能夠融合,我們會編隊讓他們融合在一塊生活。希望更多的企業像我們一樣,通過每年的夏令營、冬令營為年輕人組織很多活動,帶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只有這樣,“大灣區創新”這鍋湯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54

吳曉波:內容創業這三年,我比以前十幾年都要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4/163928.shtml

吳曉波:內容創業這三年,我比以前十幾年都要苦
創業家 創業家

吳曉波:內容創業這三年,我比以前十幾年都要苦

當你需要用商業邏輯來看待你熱愛的事,風險尤為巨大。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口述 |  吳曉波

整理 |  麻策

編輯 | 王根旺

21.webp (1)

當吳曉波從一名財經作家變成一個內容創業者,他歷經了這種身份變化帶來的沖突。他用三年的內容創業經驗提醒內容創業者,當你需要用商業邏輯來看待你熱愛的事,風險尤為巨大。本文系吳曉波在“2017年大頭CEO-Club夏季私享會”上的分享,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以下為吳曉波的分享節選。

內容創業這三年,我比以前十幾年都要辛苦。(創業家&i黑馬註:2014年5月,吳曉波頻道上線)

很多人說內容創業變成了新風口,是頭豬都能飛起來。但你要知道當踏上第一步,你已慢慢變為一個創業者,一個企業家。這種職業化的身份將慢慢替代你愛好者的身份。而當我們需要用商業邏輯來看待你熱愛的事時,風險就非常大。

四件事越做越難

內容創業,有四件事越往後面走就越難。

第一件事,你要有持續生產的能力。寫一篇點擊量10萬+、100萬+的文章並不特別難,難的是你每天都幹。當任何事變成每天都要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非常寂寞和枯燥。

德魯克曾說過,真正卓越的企業往往是波瀾不驚、枯燥和乏味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永遠保持亢奮,那些造就了偉大企業的企業家每天都愁眉苦臉,埋頭做一些很枯燥的事。而很多人卻總想歡快地把事辦了,這不靠譜。當你需要在一個特別窄的小門類中每天持續提供內容,這時內容的結構化能力已大於你的寫作和內容創造能力。

第二件事,內容的產品化能力。單純一個好文章、好視頻、好音頻並不構成變現能力,你需要把這些內容變成產品,這就是所謂的產品化能力。

變現大於天。內容本身並不具有商業的變現性。它最早的變現能力就是廣告變現,而當有了互聯網,特別是過去一年多所謂的知識付費興起後,內容創業便煥發出新的可能性。但這種產品化能力對一些傳統媒體或者傳統文化產業出身的人而言,極其陌生。

第三件事,一個單品的億級化能力。前兩天有人撰文稱,內容創業市場大概有200億-300億元規模。但我感覺應該不會有這麽大。

2016年,內地總票房大約400多億元,這僅相當於2017年全國排名第26位的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額。那家公司叫金科,它今年銷售目標是400多億。

我們可以對比電影業來看內容付費行業。中國電影業票房收入超過100億是在2012年,那時票房最高的電影叫《泰囧》,12.6億元。當市場規模在100億時,單品收入到10個億左右才能形成市場化結構。而且我發現,各行業幾乎都是如此。

我估算了一下,自去年7月5日至今年7月5日,《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單品的營收大約4000萬元,這應該是全國最大的單品了。若按照這個單品收入來計算,中國的知識付費市場規模估計在8億-10億元。我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幾何級增長,如果它能以每年200%或者300%的複合增長,那就會變得非常大。

很多人說,內容創業是特別大的風口,它符合移動互聯網圈層化及中產階級緩解知識焦慮的趨勢。不過,它今天還是地上的小芽,這顆小芽能長多大還是未知數,我們不知道它未來會成為森林還是盆景。

第四件事是抗政策風險能力。內容創業涉及政策上的制約,雖然它是很小的行業,但它與意識形態有關,而凡是跟意識形態有關的東西都具有非常大的風險。

風險

與過去二十年前相比,全球的文化產業格局有非常大的變化。2010年前,北美地區所有的報紙、好萊塢的四大電影公司,沒一家上市的。它們跟資本沒有任何關系,保持著非常獨立的姿態。2010年後,報業、電影、電視開始接受風險投資,而後又大量上市或並購。它們變成了資本市場中的標的。

文化行業的穿透能力變得越來越強。這時若進入這個行業,對政策環境和宏觀環境的理性判斷及把持就變得異常重要。

長板和短板

商業中有個理論叫木桶理論。創業者往往都有一塊特別長的板,接下來的事便是花5年,10年,甚至20年把別的板補齊,變成一個木桶。

作為內容創業者,我們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是天生的好企業家。真正天生的好企業家很少是做內容出身的,因為他們只做一件事——賺錢。

做內容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執著,你過往所有的成功都會成為屁股後面的尾巴。我們是長板特別長、短板又特別短的人。第一我們有創意能力;第二我們有整合能力,有非常廣泛的人脈關系,過去的積累讓你比別人能更快獲得資源。而我們的第一個短板則是管理能力;第二個短板是技術能力;第三個短板是產品化能力;第四個是馬拉松長跑能力。

所以,我們是一群個性特別鮮明的人。我們在某方面具有特別的稟賦,早期跑得比其他領域的人更快,但缺點也非常明顯。

過去三年,我做吳曉波頻道最大的體會是:怎麽能由一個寫作者變為產品經理,怎麽能由一個註重文本的人變為註重技術的人。一家文化公司如果不是用技術來驅動,它便無法跑得遠。這是我踩過的大坑。

從一個愛好者變成創業者,從創業者變成企業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做內容創業的人往往能快速到達某個市場領域。如果該地出現“大油田”的話,他們通常是第一批到達的人。但到了之後,能不能挖到最大的油井,這是個問題。

25

回頭看過往二十年的互聯網,並不是所有早到的人都能找到大油田。挖到大油井的人,往往是那些更沈靜的人,更有毅力的人,更兇猛的人,而不是誇誇其談、騎著快馬到處亂跑的人。

對於內容創業者而言,能不能挖到大油井取決於這幾點。第一,你能不能把一個行業垂直地打穿。我們要用新方式“破壞”原有的產業格局和形態,這個過程不是多元化、多點化的過程,而是在破壞的過程中能用新方式整合資源。這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也是企業家的基本素質。

第二,社群能力探索。之所以有內容創業這件事,就是因為流量分發能力不見了,世界不再是平的,或者說在平的世界的前提下出現很多圈層和社群。當圈層和社群出現,支付和交付就有了可能。這也是為什麽內容突然由免費變成了收費。在定義的前提下,把這些人交互早一起,通過工具化的方式完成互動,這件事在今天的中國,尚未有人真正成功過。

四年前,小米曾獲得一次爆發式的成功。但是小米發展到今年要過1000億,也已不再是四年前的社群化模式。所以,社群能量的爆發需要內容創業者探索。

第三,團隊高效執行。我見證過很多擁有彗星般能力的人,他在短期之內成功,但18個月以後再也找不到他,或者他變成很平凡的人。

第四,生意變成商業模式,營收持續放大。這是從發現油田到打到油井的過程,這是一個特別需要關註的事。

23

總而言之,對我們這些長期以碼字為生的人來說,內容創業是巨大的福音,我們不再需要拜托任何人,我們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為什麽要做內容創業?很簡單,我們有一門手藝,能幹好一件事,我們希望通過商業化的方式讓更多的人購買我們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件器皿,抑或一段文字,也可能是一部電影。然後,讓我們過上體面生活,養活一個團隊,這大抵是我們內容創業的初心。

當開始進入這個行當時,你要意識到一件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獨角獸,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成為獨角獸,公司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美。

而有一件事不能或缺:無論你創業多久,無論你走到哪里,你是不是依然喜歡現在的自己?

吳曉波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753

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1 : GS(14)@2010-12-10 13:45:1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2-503660?category=m
撰文:藍海寧
欄名:雲海漫遊
「孩子,新一年將至,讓我給你們講我們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綠的,莊稼是長在地裏的,豬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怕貓,強盜怕捕快;法庭是講理的,殺人是要償命的,結婚是先談戀愛的,孩子的爸爸媽媽是清楚的,藥是可以治病的,大夫是救死扶傷的;拍電影是不需要陪導演睡覺的,照相要穿衣服,買東西要付錢,欠錢要還錢,錢莊一諾九鼎,學校不圖掙錢;夫子兩袖清風腰桿是硬的,白癡是不能當官的,美容店是只管臉龐的,百年老店是萬金不換號的,賣狗肉是不能掛羊頭的……」
以上原是一篇笑話,但讀畢我擠不出半點笑意。藍藍的天,不在香港;綠水,在藥房;莊稼改在實驗室基因培植;豬肉只有商人才喊人放心吃(但他們自己不會吃);耗子和貓已是朋友;壞人看見警察,不會逃跑,反而呼喚鼠輩囂張大叫,甚至夠膽眾目睽睽之下賞警員耳光。
不少法庭是為權貴和為官者講他們的歪理;殺人當然不用償命,有錢的甚至可以請無良律師為自己開脫罪名,繼續逍遙法外;結婚先談戀愛已不合時宜;孩子的爸爸媽媽只有在DNA裏清清楚楚;不少所謂的補藥最食壞人;私家大夫見錢才救死扶傷。
拍電影不陪導演睡覺,連小配角也沒得做;照相穿衣服,沒人刊登沒人氣;買東西是以信用卡付帳,XX 財務說會代你一筆清;欠錢不用還錢,破產走數便是;錢莊會倒閉;學校爭相掙錢。夫子兩袖清風只淪落吃西北風;白癡不當官還可當甚麼?美容店管臉龐、胸脯、假眼耳口鼻;百年老店千金即換號;賣狗肉不掛羊頭怎騙豬頭?
2 : wky(5)@2010-12-10 20:07:22

實在寫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64

上面條Realforum / 短訊息等bar可否變回以前這樣?

1 : GS(14)@2011-04-28 21:26:30

有時D貼太長,拉上按N好麻煩,如果改番以前咁,可以加快回應的速度吧
2 : GS(14)@2011-04-30 10:51:33

頂頂頂
3 : abbychau(1)@2011-04-30 14:06:27

2樓提及
頂頂頂

暫時不會改回, 下面有個回到最上制,
現在這樣在性能不好的機器網頁會顯示得較快
4 : GS(14)@2011-04-30 14:15:22

3樓提及
2樓提及
頂頂頂

暫時不會改回, 下面有個回到最上制,
現在這樣在性能不好的機器網頁會顯示得較快


不如多投點資金搞好部機吧
5 : abbychau(1)@2011-04-30 14:25:18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頂頂頂

暫時不會改回, 下面有個回到最上制,
現在這樣在性能不好的機器網頁會顯示得較快


不如多投點資金搞好部機吧

你也誤解得太嚴重了吧...
是用戶的機
6 : GS(14)@2011-04-30 14:37:38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頂頂頂

暫時不會改回, 下面有個回到最上制,
現在這樣在性能不好的機器網頁會顯示得較快


不如多投點資金搞好部機吧

你也誤解得太嚴重了吧...
是用戶的機


噢,是哪用戶的機...
7 : abbychau(1)@2011-04-30 14:51:20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頂頂頂

暫時不會改回, 下面有個回到最上制,
現在這樣在性能不好的機器網頁會顯示得較快


不如多投點資金搞好部機吧

你也誤解得太嚴重了吧...
是用戶的機


噢,是哪用戶的機...

我不認為我的句子會引起這樣的誤解, 你確定有看清楚再回覆嗎?
如果影響是出現的話, 那麼每個用戶都是會有這樣的影響, 只是機能好的不太察覺, 如果沒有關鍵的問題的話請你不要再回帖了
8 : CHAUCHAU(1254)@2011-05-07 11:34:11

Forum更新後上面條bar冇左去其他區條捷俓
想轉次次要入主頁先得,麻煩好多
會否加返?
9 : CHAUCHAU(1254)@2011-05-07 11:34:11

Forum更新後上面條bar冇左去其他區條捷俓
想轉次次要入主頁先得,麻煩好多
會否加返?
10 : abbychau(1)@2011-05-07 12:46:17

9樓提及
Forum更新後上面條bar冇左去其他區條捷俓
想轉次次要入主頁先得,麻煩好多
會否加返?

沒有移除過, 在realforum 旁邊的三角號中
11 : CHAUCHAU(1254)@2011-05-07 13:13:09

哦......
thanks
(太唔起眼)
12 : CHAUCHAU(1254)@2011-05-07 13:13:09

del,留言又重複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38

大劉:身體差過以前 但非大問題

1 : GS(14)@2016-08-10 07:41:59

■大劉(左)指現時身體不像以往健康,但無大問題。 資料圖片


【本報訊】華人置業(127)大股東「大劉」劉鑾雄上月底被發現身形暴瘦,要坐輪椅出入,大劉回覆本報查詢時回應健康情況指:「身體冇以前咁好,但冇出面講到咁大問題。」




華置豪派息 大劉速袋76億

他透露每日仍返回華置總部上班,但被問到有否退休計劃,他就拒絕回應。華置昨宣佈派特別中期股息3.23元,以現金支付,持有74.99%股份的大劉變相袋走46.21億元,連同上月派發特別中期息2.1元,「息魔」大劉共袋76億元。若由統計過去十年華置變賣資產套現派息,合共向股東派出480億元,大劉則合共袋走了350億股息。記者就華置多次派特別息及其健康一事向大劉查詢,回覆稱:「暫未有計劃再賣嘢住,適當時候再諗。」同時他對「息魔」這花名感滿意,因意味着多年來為股東賺取不少股息,股價表現又不錯。華置昨宣佈派息後,股價在午後炒高,曾升11.6%,高見25.25元,創92年上市以來新高,收市報23.85元,升6.47%。以大劉持股14.31億股計,昨進賬22.75億元。不過要留意,華置不斷變賣旗下資產,其實都是由大劉私人接貨,但隨着出售The One、新港中心、美國萬通大廈以及即將完成交易的皇室堡,華置租金收入將顯著減少。自從被澳門判其行賄及洗黑錢罪成後,大劉已深居簡出,他表示身體不像以往健康,但無大問題,現時每日都會上班,據悉,華置目前由行政總裁陳詩韻「打骰」,大劉陸續交棒予各部門同事,但被問到何時退休,就拒絕回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0/197301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12

【動畫】新歡前度一齊住離婚婦:幸福過以前

1 : GS(14)@2016-10-10 16:14:29

情侶分手往往「再見不是朋友」,但英國作家戴爾(Deri Robins)不但與前夫「老友鬼鬼」,更加上新歡三人同住,她近日在網上分享當中生活點滴。50多歲的戴爾與前夫吉姆(Jim)結婚25年、育有3名孩子;因日積月累的問題,兩人關係於2009年時跌入谷底。戴爾後來出差時遇上馬爾(Mal),隨即陷入熱戀,令她決定離婚。不過馬爾無錢買樓,吉姆又不想賣掉共有的房子,經協商後,三人決定展開同居生活,吉姆更替馬爾搬屋。戴爾表示,兩位男士年紀相若、有共同興趣,三人共餐時,兩男往往「雞啄唔斷」,戴爾亦樂得先行離座,享受私人時間。生活方面,早睡早起的吉姆,用廁所的時間,剛好與另外兩名「夜鬼」錯開,不用「爭崩頭」。雖然要替兩位男士放下廁所板頗為麻煩,但戴爾稱自己多了個依靠,有東西要維修可找吉姆,需要講價時則有馬爾幫忙。三人同居5年後,吉姆為新女友搬走,適逢戴爾要做乳癌手術,失去最好朋友陪伴,戴爾曾十分失落。直至早前吉姆結束戀情,要求「回巢」,戴爾與馬爾表示無任歡迎。戴爾稱過節日時,三人總會與孩子一家六口慶祝;現時十分幸福,難得前夫與現任一拍即合,認為自己很幸運。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0/19796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374

Model整容整唔停父母心痛:佢以前好靚

1 : GS(14)@2016-11-26 13:51:00

現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瑞典模特兒霍士(Pixee Fox)憑藉浮誇人工外表屢屢成為新聞人物,做過逾百次整容手術的她近日「衣錦還鄉」,父母概歎當日美貌渾然天成的愛女面目全非,可惜她似乎已整容上癮,早已訂下2017年整容大計,做多10次整容手術。26歲的霍士為了變身成「活生生的卡通人物」,多年來接受隆鼻、隆胸、抽脂、隆頰、隆唇、隆臀、陰唇整型、冷凍溶脂、移除6條肋骨、改變眼睛顏色及眼皮手術,她對「完美」的追求令家人感到震驚、困惑及擔心。霍士媽媽表示:「首先,我認為這可以很危險,身體甚麼時候才會說:『不,停』?她目前26歲,那62歲時怎麼辦?她以前是這麼美。」對於愛女一躍成為性感女模,霍士爸爸更是意想不到,他說:「她一開始整容時並無告訴我們,事到如今她仍有很多事不告訴我們。」霍士如今與天然美女的姊姊外表越來越不同,難得姊姊仍為妹妹感到驕傲,認為她成就非凡。霍士計劃在來年接受10項整容手術,她說:「我滿意從前的外表,也滿意現在的外表,但我對自己想要的外表有個規劃,而我會繼續追求……我將會開始緊身胸衣訓練,希望憑全球最纖腰打入健力士世界紀錄。」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6/19846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068

被爆陪超蓮工廈錄音小方再見Stephy 「有番以前感覺」

1 : GS(14)@2016-12-03 04:42:48

■小方與Stephy昨應記者要求合照,兩人擠出生硬笑容。



方力申和鄧麗欣(Stephy)拍拖10年,於今年3月宣佈分手,昨日首度碰頭,出席在銅鑼灣舉行的「揹水一戰」啟動禮。兩人刻意前後腳現身,Stephy在活動前先做訪問,她否認專登避見小方。問會否趁機會做回朋友?她說:「唔會刻意,隨緣喇!見到面咪say hi囉,咁唔係點呀!」對於小方與何超蓮傳緋聞,Stephy表示不八卦,至於她與小方會否復合則要看緣份。


「回憶永遠抹唔走」


之後小方和Stephy上台獲頒探訪相,起初兩人好避忌,直到活動大使丁子高上台,兩人終於傾偈,Stephy擔心丁子高會尷尬。之後一對舊情人應要求合照,雖然擠出燦爛笑容,但明顯較生硬。儀式完畢後Stephy先行離開,接着大會播放超蓮和小方早前的探訪片段,小方亦有留心細看。



■小方和Stephy自分手後首度同台,起初好避忌各站一邊。

■Stephy與小方刻意讓歐鎧淳(右二)站在兩人中間,避免尷尬。

小方受訪時被問到有否尷尬?他說:「好似好耐冇見朋友,有傾偈,喺台上見有番以前感覺,畢竟合作十幾年。」Stephy早前表示想做回朋友,小方說:「冇話過唔係,可以之後聯絡,順其自然,聽天由命啦。」問是否已習慣分手?他說:「習慣咗,都8、9個月,回憶永遠抹唔走。」提到與超蓮發展機會?他說:「其他人嘢費事成日講。」採訪:王連連、唐如攝影:陳俊強、畢紹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203/198532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