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1997年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大幅波動)
Sebasian Mallaby在其著作《More money than God(比上帝還有錢)》中詳細描寫了1994年由格林斯潘引起的債市波動。Mallaby描寫了傳奇對沖基金交易員Michael Steinhardt的經歷,還描寫了對沖基金和其它金融機構在1990-1993年間是怎麼追尋收斂交易(convergence trades)的。
當時,他們進行的是期限套利交易(在美國市場借入短期資金,購買長期債券)。他們還可以進行跨國界的套利交易(在德國和美國借入資金,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債券,因為這些國家正準備加入歐盟)。
他們不斷購買受價格收斂交易影響的資產:新興市場資產,邊緣國家銀行債券。他們甚至還購買抵禦增長下滑的股票(他們認為抵禦增長下滑的股票市盈率應該會收斂於10年期利率的倒數)。
這些交易的危險是,經濟的週期性復甦,尤其是全球經濟的週期性復甦,將導致收益率上升,並迫使政策制定者抽離寬鬆政策。這一切會導致所有預期最終將由國債利率定價的收斂交易,作出巨大的反應,因為槓桿會被抽離。
在經歷長期貨幣寬鬆以後,當經濟週期性復甦出現,政策制定者開始抽離寬鬆政策,市場將不惜代價地避免進行收斂交易,並避免買入那些受收斂交易定價的資產。這就是1994年市場走勢帶來的教訓。
在過去幾個月,市場流行的收斂交易是:
新興經濟體信貸;
新興市場房地產;
南歐國家主權債務;
歐洲邊緣國家主權債務;
美國抵押支持證券(MBS資產);
全球抵禦增長下滑的股票。
所以,我們認為可以利用1994年指導2013年下半年投資決策。
下面,我們會突出1990-1995年市場的幾個關鍵發展,並與現在的情況相對比。
從1990年至1994年早期,美聯儲一直採取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試圖刺激遭受存貸危機(S&L crisis)以後的美國經濟再通脹。而從2009年開始,我們也經歷了連續降息,甚至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
在1990-1993年,美國經濟增長仍然乏力,並經歷了一系列溫和的「小型危機」。而在過去的四年裡,美國經濟也經歷了增長乏力的階段。
(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反覆的情況)
在1990年至1994年早期,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從9%下滑至5%,因為經濟衰退和通縮壓力壓低了通脹預期。另一方面,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也從2007年的4.3%下跌至2012年夏天的1.4%。
美國銀行業囤積美國國債。
放貸活動仍然乏力。
企業囤積現金,並償還債務。
從1990年至1994年,資本大量流入新興市場。亞洲經濟蓬勃發展。就連前蘇聯也出現了巨大的資本流入。另一方面,從2009年至2011年,新興市場也出現了巨大的資本流入,雖然在美聯儲結束QE2以後,這種資本流入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開始下滑。
從1990年至1994年,信貸利差不斷收窄,2009年至2013年也發生了相同的情況。
從1990年至1994年,大宗商品價格仍然維持穩定。鑑於大量的資本流入新興市場,這是不尋常的。但從1989年起,前蘇聯軍隊和工業爆發的複雜形勢,使蘇聯國內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崩潰。那時候起,蘇聯就開始出口鎳、鋁、鉑金、鈀金、銅和石油,以控制硬通貨。這使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巨大的壓力。這與2009-2013年的情況相反——在2009-2011年,資本流入和再庫存化過程拉高了商品價格,但當資本開始外流,去庫存化過程和供應的增加在2011-2012年拉低了商品價格。
(商品價格走勢對比)
廣義CPI(Headline CPI)持續保持下滑的趨勢,這使很多人相信,不存在利率上升的誘因。另一方面,從2011年中起,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趨勢。
在1990-1995年,美元的貿易加權指數一直在80-95之間波動。一個有趣的發展是,當美國經濟從1994年開始復甦,美聯儲上調了利率225基點,美元匯率卻開始走軟。另一方面,最近幾年美元指數也在類似的範圍內波動,從2009年起,大體上在75-90之間。
長期的低利率和向新興市場的強勁資本流入,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金融和非金融企業建立了巨大的槓桿。
向新興市場的強勁資本流入,激起了一個順週期的增長動力。
資本流入導致各國央行印發更多自己的貨幣,買入流入的美元。銀行存款規模上升,銀行就開始向建設和工程行業放貸。增長和通脹同時上升。因為名義利率幾乎沒變,真實利率下滑。進而,這導致了順週期的買房和建房活動、庫存水平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上升。
回到1993年,亞洲四虎經濟高速增長,它們股市也大幅上漲。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在2009-2010年大幅反彈,在2011-2012卻進入了掙扎期,直到最近才出現了不均勻的復甦。
新興市場再通脹過程的問題是,這播下了自我毀滅的種子。因為新興市場的低真實利率會導致經濟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而如果真實利率維持在零以上,新興市場的資本配置就均衡多了。這將留下大量的錯配資本,當信貸變得稀缺時,可能會出現大量的不良貸款。這也會導致國際貿易情況的惡化。這兩個影響都會導致新興市場越來越依賴資本流入來維持平衡。
在很多例子中,新興市場政府將會通過試圖限制信貸增長(而不是加息)來應對通脹走高。問題是,這樣會促使美元借貸活動的增加。
新興市場的企業發現,當國內通脹開始上漲的時候,借入美元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本幣在不斷升值,同時國內的借貸利率會高於美元的融資利率。當融資是為了支持從建立庫存到補充自由資金流等經濟活動的時候,企業的成本將會下降,那麼美元融資就變得更加吸引了。
然而,當趨勢扭轉——本幣開始貶值,美元的融資成本開始上升,庫存的價值開始下降,那麼新興市場企業馬上會發現它們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這個過程來得非常快速。
並不只是新興市場會受到影響。在歷史上眾多的金融危機裡,在增長緩慢和低收益率環境下市場的「尋求收益」行為,已經多次為最終的收益率上漲,埋下了給金融市場帶來巨大壓力的禍根。
在著作《More money than God》中,Sebastian Mallaby精彩地描述了1990-1993年,市場的槓桿和放大收益的結構性交易是怎麼建立的,1994年,這些槓桿被大面積「屠殺」。一些例子包括:
銀行和對沖基金的套利交易——借入短期資金購買長期債券
借取美元和德國馬克,購買意大利和希臘的長期債務
借錢購買高收益企業債務
利用利率互換來提高收益率
槓桿化購買出租性住房
在過去四年裡,我們也經歷了大規模的槓桿化過程。在美國、英國、瑞士、挪威、瑞典和芬蘭,買入出租性住房的投資也出現了強勁的增長。通過共同基金和信貸ETFs,散戶投資者也大量持有著信貸頭寸。
投資者變得過分配置了長久期的增長下滑抵禦型和分紅收益型股票,犧牲了週期性的敞口。
投資者現在已經過分暴露於美國以外的任何類型週期性經濟反彈風險之中,也包括美國的反彈。估值存在極端的差異。
當美國的宏觀經濟活動開始加速,企業停止囤積現金,並開始尋求借款來擴充它們的業務。
之前一直在囤積美國國債的美國銀行業,為了增加企業貸款開始出售美國國債。結果,美國國債開始出現拋售潮。
在1994年2月,面對不斷變陡峭的收益率曲線和改善的宏觀經濟環境,美聯儲選擇加息25個基點應對。這出乎了市場的意料,市場並不知道美聯儲內部的政策用意。美聯儲1994年2月的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擔心,如果他們不啟動緊縮的過程,經濟將會經歷1988/1989年那樣的通脹大漲。
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收益率曲線將會變平坦,因為市場會預期緊縮的政策會緩和未來的通脹預期。
但格林斯潘的想法並沒有變成現實。
相反,加息打擊了預期收益率不會上漲的衍生品交易,壓縮了套利交易的空間。這又導致了更為激烈的美國國債拋售現象,因為高槓桿的套利交易消失了。同時,銀行也加速它們拋售國債的速度,因為它們需要騰出空間增加企業貸款。所以,收益率曲線在一年以後變得更陡峭了,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只上調了225個基點,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卻上漲了306個基點。
一連串的受害者接踵而至:從因為持有大量的有毒利率互換頭寸,加州橙郡宣佈破產,到許多著名的對沖基金在1994年2月出現了規模巨大的虧損。
那時候,整個世界受到了影響。美國國內信貸需求的大幅上升,加上真實利率的上漲,導致了巨大的資本重新流入美國。這吸乾了幾個新興市場的流動性,這些新興市場的央行不得不買入它們國家的貨幣來償還流出的美元。很快,這些曾經受到激進美元借款支持而經歷了瘋狂投資狂潮的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進而使它們處於巨大的市場壓力之下。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爆發了,同時,這也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埋下了種子。
1994年留下經濟難題是美元走勢。邏輯地思考,如果美國經濟增長大幅反彈,美元的匯率和收益應該會同時上漲。但美元匯率其實並沒有上漲。美元出現了貶值。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強於預期的經濟復甦,並不是一個重大的意外事件。然而,歐洲經濟的強勁復甦卻是一個意外——在經歷兩德統一後的持續市場恐慌,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1992年爆發的銀行業危機以後,歐洲經濟終於迎來了反彈。我們以大宗商品策略看來,歐洲經濟強於預期的復甦是相當意外的,這引起了匯率的反應。
今天的情況就更有趣了——市場廣泛的共識認為,美元將走強,因為美國經濟的復甦更為堅實,而且美聯儲可能縮減QE規模。
但如下圖所示,持續關注美國與歐盟相對比的宏觀驚喜值是有價值的。
最近,我們也看到了一個美元匯率潛在下跌的反向趨勢。
當然,今天和1994年的情況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1994年那時候的利率水平高多了。所以那時候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漲了300個基點,其實收益率只上漲了60%。如果國債收益率從去年的低點上漲300個基點,這意味著利率上漲了兩倍。而現在美聯儲只是首次談論QE規模縮減的長期計劃。我們離真正的加息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而且,現在的美聯儲比在格林斯潘領導下上世紀90年代初的美聯儲更為透明。
而今天和1994年類似的情況是,低利率環境也促使了巨大槓桿結構的建立,從高槓桿和借貸收購、散戶投資者持有的大量風險資產頭寸,到放大收益的金融產品(高收益ETFs等)和早些時候由美元槓桿驅動的新興市場投資狂潮。
所以,現在我們的處境和1994年2月的情況非常類似。
雖然最近美國宏觀意外數目出現的翻轉已經開始動搖市場中高槓桿的放大收益頭寸,但美聯儲仍在堅持談論縮減QE規模的話題。
美國高收益ETF已經受到了嚴峻的壓力。美國抵押貸款利率相對於美國30年國債收益率的利差,已經大幅地放大。南非和印度的貨幣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印度已經通過對黃金進口增稅來加以應對。
在1994年,墨西哥是第一個嘗到苦頭的國家。接著韓國也在1997年遭殃了。在2013年,南非已經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雖然其它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仍然能從美元資本流入中獲益。
下一個關鍵問題是,美國能否經受資本成本走高帶來的影響,就像1994-98年一樣。
一句話,今天美國經濟受不了。
在上世紀90年代中葉,美國是通過幾個方法應對資本成本走高的。美國經濟通過快速採用高新科技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加速擴張,這保證了強勁的現金流增長和「高效的」資產負債表。同時,美國企業推進了第二輪的「JIT」零庫存管理和外包化進程。而美國消費者則受益於強勁的美元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他們的可支配收入購買力增加了。從1994年開始,新興市場的低通脹轉化成了美國利率的下滑趨勢,這加速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家庭負債的擴張。
但現在,我們發現了幾個因素,使得經濟面對資本成本走高變得非常脆弱。
第一,未來幾年通脹持續走低的可能性小多了,因為收益率已經很低。結果是,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復甦空間更小了——除了最初一波新家庭組建帶來的需求以外。抵押利率息差的大幅上升,可能是市場轉向更為困難的預示之一。抵押貸款息差可能對槓桿購買住房出租的投資者尤其重要,這些投資者與最近住房銷售的上升密切相關。
因為我們知道大部分買房的人是尋求出租住房的投資者,所以我們懷疑,後續跟進的消費者需求,可能不像之前想像的那麼激進。如果一個家庭購買住房,承擔債務,這就打開了這個家庭進一步增加負債購買汽車、家具和家電的閘門。但是,每月支付租金的租客心理是非常不一樣的。這些租客可能會匆忙離開,並生活得更加節儉。
美國政府的負債水平已經明顯擴張了,財政赤字必須削減才能避免進一步地惡化。
更微妙的一點是,為了應對危機,政府支出佔GDP比重的持續擴大正在擠壓私營部門,降低了美國經濟生產效率的潛在增長水平。這與上世紀90年代早期,克林頓政府嚴格控制政府債務水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上述的一切表明了,現在美國經濟要重新出現1995-1998年那樣的「高成本」環境增長的可能性非常小。在1995-1998年,美國經濟經歷了強勁的生產效率增長和信貸驅動型增長,同時新興市場通脹水平保持在低位。現在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國經濟持續低增長,而且未來幾年可能出現週期性衰退的增長下滑。
現在市場已經意識到,這很可能預示著一個重大的避險事件將要發生。
Google Reader服務上線於2005年,八載之後,Google終於下定決心將其關閉,很多人都在為Google Reader感到惋惜。
至於Google為何關閉Google Reader?Google官方的說法是「使用量下滑」,可是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如此,一個盈利百億美元的公司,怎麼可能輕易就關閉一個擁有忠實擁躉的產品,這顯然不符合Google的風格。Google下決心關閉Google Reader的真正原因是——為了促進Google+的發展,把閱讀功能併入Google旗下社交網絡Google+。
Google Reader的前產品經理Brian Shih在美國著名問答社交網站Quora回答網友對Google Reader為何會被關閉提問時,昭示出了Google的這一戰略意圖。Brian聲稱,Google Reader在2008、2009、2010年都曾經差點被「幹掉」,原因就是Google 希望其閱讀業務能融入社交網絡,而在2010年之後,Google Reader團隊中大量的人才都直接被調到了Google+。其實自從Google+上線伊始,Google內部就一致認為Google Reader業務會被砍掉,之後閱讀功能將融入Google+——而Google現在才砍掉Google Reader,其實已經是下手非常慢的了。
其實我們只要簡單分析就不難理解,Google+作為一個社交網絡,是需要「內容」推動其社交,而Google Reader把這個功能拆分出去,無疑會讓Google+發展受阻,何不讓Google Reader成為Google+的一個功能,讓其為Google+輸送足夠的內容促進社交,也讓更多的喜歡Google Reader的閱讀用戶去試用Google+呢?
當然,Google不會對我們說:「嘿!喜歡Google Reader的傢伙們,你們還想用這麼好的閱讀業務嗎?那你得聽話,來玩我們的Google+才能享受到!」——這樣未免和其「不作惡」的口號相違背,所以Google溫柔的對我們說「使用量下滑,我們將迫不得已關閉Google Reader了」。雖然這樣有點可惡,但是喜歡Google Reader的i黑馬 讀者們也不用傷心,Google Reader將會在Google+中重生。
2700年前,齊桓公姜小白有個好宰相,叫管仲。這倆人交情那叫一個鐵呀,一個大權在握,一個比猶太人還精,他倆合起伙來兢兢業業的工作,結果搞定了全天下。管仲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這說起來好像挺牛逼的一個事情,但是事實上,作為當時其他地區的中國人,那可是倒了黴,因為除非你是齊國人,否則,全被這哥倆算計了,即使你是齊國人,除非你是這哥倆認可的精英,否則,你也就是個牲口,也被這哥倆算計,整天牧來牧去的,還給人家哥倆拚命數錢呢。
姜小白和管仲這倆人是「中國經濟夢幻二人組」,他倆的經濟理論那叫一個多啊,整個一部《管子》倆人一問一答跟說相聲似的,各種經濟學包袱都在那裡記錄著呢,這些理論,是很牛逼的,甚至完全超越時代的,比後世的《國富論》一點不含糊。
大家可能不信,說中國有如此偉大的經濟學家?
您把那個問號去掉,後面加上——管仲,就是答案。管仲在經濟學領域的境界,相當於同時代的孫子在軍事領域的境界,不過,不難想像,管仲和姜小白哥倆白天合夥收拾天下男人,晚上肯定也忙著收拾成群的女人,那叫一個忙啊,白天日理萬機,夜裡多姿多彩。所以,管仲沒時間寫書,這點跟亞當斯密不一樣。管仲自己不寫,也沒想起來找槍手寫,結果,死了很多年後,齊國才整理他的著作,弄了個半截子文集叫《管子》,大家搞經濟的一定要讀,跟《國富論》對比著讀,讀完,你一定說:我FUCK!中國老祖宗怎麼這麼牛逼呢?跟管子比,猶太人算個小JB。猶太人這些花花腸子,感情老祖宗早都知道啊。沒錯!治理通貨膨脹、貨幣戰爭、價格與市場、稅收與財政、國家宏觀調控、社會分工,管仲都整的特明白,比亞當斯密早明白了2000年。
別不信,這一套,管仲稱其為「輕重論」,他還挺謙虛,說不是自己發明的,是學習先賢的,OMG!還有更先的賢??!!是誰啊?管仲說他們是「燧人氏、孫叔敖、單旗、泰奢、伯高……」
中國古代真的很神奇!(或許,我們民族的一出悲劇,是把半部《管子》治天下,錯弄成了半部《論語》治天下。)
管仲跟姜小白實際上軍事上不太行,齊軍有點今天美軍的味道,遇到弱的就攆出人家的屎來,遇到強的,經常被人家攆出屎(曹劊就攆的他倆褲子都跑丟了)。他倆打仗不行,玩陰的,搞貨幣戰爭可是不一般的行!今天美國用石油收拾全世界,日本用鐵礦石、稀土收拾中國,這些個陰損的貨幣戰爭的影子,姜小白和管仲那是祖師爺。這哥倆仗著自己有錢,有IQ,一箭不放,收拾了好多國家。
不信的話,聽胖舟講故事吧,大家權當樂一樂,借古思今吧。
第一次貨幣戰爭:衡山之謀
衡山國夾在齊魯之間,國民擅長製造戰爭機器,齊桓公想搞定他們又怕幹不過人家,就讓管仲想辦法。管仲說:衡山國的工廠,造一台戰爭機器要一年半以上時間,我們去衡山國不計價格,以高價進口戰爭機器,燕國和代國聽說後,必然害怕我們買機器是要攻打他們,他們要防備就肯定也來訂購,他們一買,秦國趙國也害怕,也會來爭著訂購,衡山國的產量就那麼一點,天下都來訂購,機器肯定漲價十倍,到時候如此如此,肯定搞定。
於是,齊桓公去衡山國高價定購戰爭機器,結果十個月後果然燕代趙秦先後來爭購,衡山國君高興壞了,把自己的機器漲價了十倍預定給了天下各國,等著發大財。衡山國大街小巷的人都去兵工廠製造機器,沒有人種地了。十二個月之後,齊桓公又派外交通商事務大臣隰朋去趙國收購糧食,趙國糧食賣一石十五錢,隰朋給人家一石五十錢,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糧食往齊國運輸,再五個月後,全天下的糧食都到了齊國,全天下的糧食價格被齊國抬高了三倍。
訂購戰爭機器十七個月後,高價炒作糧食五個月後,齊國忽然不要衡山國的機器了,還跟衡山國斷交了。齊國一不要,其他國家也都不要了,衡山國君手裡沒糧食,也沒賺到錢,傻逼了。衡山國只好去齊國進口糧食,很快財政破產,齊國攻打衡山國北部,魯國攻打衡山國南部,衡山國君想了想,啥也不說了,帶著全體貴族搬到齊國做齊國公民去了。
原文載於《管子、輕重》:桓公問於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諾。」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貴賈。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爭吾械器,令其賈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齊即令隰朋漕粟於趙。趙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糴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大家看過《管子》原著的,難免失望,這正是管仲有生之年沒有親手梳理自己的治國原理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杯具。《管子》雖然可以提供大量的佐證,但是沒有系統的理論,寫得東一鎯頭西一棒槌。因此,閱讀《管子》要有明確的目的,比如我今天要搞清楚春秋時代是否存在民間貸款與貸款利息,如存在,那麼春秋時代的民間貸款利率是多少,抱著這樣的問題去找,就能取得鮮活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如此這般方才可讀《管子》。
姜小白和管仲的夢幻組合,發明了很多的搜刮天下錢財的劇本。雖則是2700年前的舊事,但是,後世只是換了演員和道具,他倆的劇本仍然在被使用。
比如:戴比爾斯和英美集團壟斷世界鑽石礦,通過拉抬鑽石的價格,搞全世界男人的錢。美國攻打中東,壟斷石油價格,搜刮世界財富。這些伎倆,管仲和姜小白有專利。
壟斷天下奇貨,拉抬價格,搜刮天下財富的典型代表作是《菁茅之謀》和《陰裡之謀》。
大家知道姜小白在管仲的策劃下,用了二十年,終於取得了會盟天下諸侯的成功,就是成了霸主,但他這個霸主有些歷史問題。
因為,宋國是公爵,齊國是侯爵。公侯伯子男,所以,作為盟主的齊桓公心裡邊有些虛,他得讓大傢伙兒承認,他這個侯爵,已經不是侯爵,而是超~~~級~~~侯爵,他得證明自己行。
如何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呢?一天,姜小白對管仲說:「我TMD想明白了,我要搞運動!我必須帶頭掀起一場尊重周天子的運動,周天子窮的都快要飯了,我這麼一尊重他,他能不感激我嗎,我這招兒叫尊天子以令諸侯!我真TMD是天才!」管仲說:「天才個屌,你以為宋國想不到啊,關鍵是搞運動需要經費,誰出錢?」姜小白一聽就萎了,原來就差錢。管仲說;「我有一陰招兒,不差錢,你這麼這麼,就成了」。
管仲讓姜小白去「陰裡」這個地方鑄城,那裡獨家出產一種美石(類似玉),這種美石是古代周天子製造王室祭祀專用璧的材料,姜小白修了三層城牆、九個城門,把陰裡城防工事整的跟鐵桶一樣。姜小白讓玉工在裡邊製作好石璧存著,石璧做了五種,一尺大小的標註面值一萬泉。八寸的標註8000泉。七寸的標註7000。珪中標註4000。瑗中標註500。為什麼做這麼多種類呢?因為天下諸侯繁衍了幾百年,越來越多,阿貓阿狗都自稱是諸侯後裔,都惦著粘粘封號的光,周天子家族蕭條,他們可是繁榮的不行。管仲做這麼多石壁,就是要把他們一網打盡。
玉工做好了,管仲就去見周天子,說我家國君想搞尊周運動,號召天下諸侯齊來拜祭太廟,但是按照傳統禮儀,必須帶著彤弓和石璧覲見,否則不能進廟去,您可以批准麼?周天子說:這次活動經費誰出?管仲說:我們齊國出。周天子說:快~~~去~~~~辦!!!還愣著幹什麼!!!
天下諸侯都沒有石璧,強搶又打不下陰裡城,只好去買,結果天下諸侯的黃金被齊國搜刮無數,陰裡的石璧倒是流通到了天下。這一次,齊國賺的錢多得八年都不用收稅。
這就是陰裡之謀。
齊桓公賺足了錢,很同情周天子,對管仲說:周天子也沒經費,天子沒錢也是孫子,咱也得給天子弄錢啊。管仲說:這簡單,天下江淮之間有一小塊特殊的土地,獨家出產一種茅草,這種茅草品種獨特,每隻都從根上長出三個分叉,這叫「菁茅」。這種茅是古代諸侯參與天子封禪大會必須的進門證,請周天子派人先把這塊地圈起來,然後號令天下諸侯:周天子要帶著大家去封禪泰山,梁父山,老規矩:不抱著一束菁茅的,不許進門。
周天子如此去辦,結果,天下的黃金就開始象流水一樣流入周天子的口袋,菁茅一束就被諸侯炒到了一百斤黃金。周天子太有錢了,七年都沒有再要求諸侯進貢。
是為菁茅之謀。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十分富強,漢族在齊國的帶領下,諸侯團結,取得了對西狄和北戎戰爭的全面勝利(老馬識途就是這場大戰的事情),使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得到全面抑制。否則,蒙古滅中華的事情,可能在2700年前就已經成為現實了,大家如果不信,可以聽聽孔丘說的:
一天,孔子跟子貢說:管仲輔齊桓公,國富民強,天下太平。我們中原人民直到今天還在享受著他倆留下的福祉。如果沒有管子,我們今天早被蠻夷滅了,咱們都得學習野蠻人的醜陋髮型,穿蠻族的醜陋衣服啊。(2000多年後的清朝,孔子的噩夢成真)
管子這樣的人出生在中國,而不是外國,實在是我中國人的福分,中國如再有此類大才,何愁不國富民強。宋代大詩人李清照的爸爸李格非,一次路過臨淄遺址,寫下了《過臨淄》:
擊鼓吹竽七百年,
臨淄城闕尚依然。
如今只有耕耘者,
曾得當時九府錢。
這首詩成於管子死後1700年,齊國都城城闕依然存在,農夫經常能夠挖到姜子牙發行的九府環錢,齊國之盛,可見一斑。
言歸正傳:這一篇我主要寫姜小白和管仲以發動經濟戰爭為手段,征服其他國家的過程。過程雖然殘酷,但是,你會發現,齊桓公追求的最終結果,無非是樹立齊國的權威,他們二人是從來沒有幻想過篡改朝代的,鼓吹邪教殺人築觀的事情,更是沒有幹過。即使最後經濟手段不靈了,去打打殺殺,也是點到為止,很有喜劇精神,對方一服軟,這倆人馬上就收兵,絕不革命。說的直白一點,他倆打仗都是帶著女人去的,當然,不是女特種部隊,而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美女。炮房就建在馬車上,仗打到哪裡,炮就打到哪裡。
最為過分的是有一次,他倆去征服一個大國(好像是宋國記不清了),管打前站,姜殿後,管走了一個多禮拜還在齊國邊境附近磨蹭呢(看這效率)。路邊一農夫荷鋤而歌,歌詞管大才子居然聽不懂!結果他被窩兒裡的美女給他解釋了。妞兒還鼓勵管子啟用這個農民,結果農民不負妞望,僅憑一隻舌頭,就把宋國君給弄服了(看人這口活!),咱能看出,管子泡的妞兒,那是什麼學問,那是什麼素質。也不難想像,管子打仗的獻身精神(事實上,他打仗經常第一個閃人,為此鮑叔牙記了他一輩子)。
老薑和老管自己泡妞爽了,還不忘記父老兄弟,特意為齊國官兵設立了隨軍妓院,齊軍待遇如此人性化,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文明的軍隊。(妓院桑拿洗頭房應該供的祖師爺是管子,怎麼供關公呢?)
扯遠了,再扯就成黃色野史了,趕緊收回來。
齊國收服魯國、萊莒、楚、代、衡山,均是以輕重之策催垮對手的經濟。其中心思想,就是利用「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的陰謀原則,即將外國特產之國內價格抬高到比正常水平高的多的水準,使其變成單一經濟,生產力配比畸形成長,然後突然改變國際貿易規則,全面破壞外國的財政收入,最終迫使其完全成為經濟殖民地。
魯國是齊國的第一個障礙物,兩國近鄰,熱戰各有勝負,從經濟上催垮魯國,成為必殺的絕招。讓我們看看這個過程。
桓公說:我TMD看魯國不順眼很久了,很想搞定魯國,可怎麼辦呢?管仲說:好辦,你用魯國特產的綈做衣服,你是齊國的天皇巨星啊,全國都追你,你下令齊國人不許自己織綈,必須買綈就行了。於是桓公就穿著綈做的衣服到處晃。全國人民都爭相買魯綈效仿。管仲讓魯國的商人把綈出口到齊國,一千匹價格三百斤黃金,一萬匹三千斤。魯國靠出口創匯賺了大錢,國家都不用對老百姓收稅了,財政十分富裕。十三個月後,管派特務去魯國偵察,發現魯國的人民太忙了,國家太繁榮了,城市裡交通堵車,人都得慢慢挪著走。管仲說:哼,魯國完了。桓公問:我操,他們這麼繁榮,怎麼就完了?管子說:請您以後不要再穿綈,也不要讓老百姓穿了,咱跟魯國斷交,你看看結果吧。十個月以後,管仲再次派特務去偵察,發現魯國人餓死的很多,魯國政府命令老百姓趕緊去把綈廠破產了改種糧食,但是,糧食三兩個月根本長不成熟,魯國糧食價格漲到了齊國的十倍。兩年後,魯國的老百姓60%都移民到齊國了,三年以後,魯國投降了。
收拾萊國,用的是把萊國特產的柴抬高價格大肆進口,結果萊國為了出口創匯,荒廢了農業,結果是兩年後,萊國糧食價格是齊國的三十七倍,70%的萊國老百姓都移民到了齊國,萊國只有投降。
收拾楚國,是進口楚國的鹿,過程一模一樣,楚國糧食因此貴了四十倍,楚國老百姓移民的40%,楚國也只有降了。
收拾代國,是進口代國特產的傳說中的白色變異狐狸,代國最慘,一隻都沒出口,國家就破產了,據說管仲給進口這屌狐狸制定的價格,高的令代國國君都不上班,親自出馬進山逮狐狸去了,結果,黃的有的是,白的兩年一隻都沒逮著,國家沒糧食沒軍隊(都進山當獵戶去了),被速滅。
出口創匯,在春秋時代,很容易被姜小白和管仲忽悠成國家財政吸毒。
在今天,我們必須深思身邊是不是也發生了類似的情形,只不過,表現形式更加複雜,表現過程更加漫長,國家間「天下下我高,天下輕我重」輕重之術的本質,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2500年後的GDP到底是不是2500年前的那隻白狐狸,又有誰知道。
引入外部資本:重啟IPO之路
盛大文學原本定於今年4月IPO的進程因受到耽擱。近期,騰訊、百度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紛紛強化推出自己的網絡文學業務,這一領域的競爭無疑正在加劇。而應對這種競爭,如果盛大文學能搶先上市,將會獲得市場以及資本的先機。
邱文友在接受i黑馬訪問時表示,「如果時機得當,盛大文學將可能在3-6個月之內考慮赴美IPO」。
盛大文學此次一改以前直接從盛大集團內部注資的作風,引入外部資本高盛巨額融資,其目的不外乎兩點:
1.依靠高盛注入資金,重新獲得穩定的市場估值,在「吳文輝團隊出走」事件之後重振外界對盛大文學的信心。
2.高盛擁有強大的背景,豐富的上市經驗,以及美國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它將能為盛大文學赴美IPO提供強大的支持
有報導指出,這一交易上個月已經完成。這也是去年5月,Orbis旗下基金向盛大文學投資1500萬美元獲取1.875%股份後,最新的一次資本運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盛大文學的估值約8億美元,而這一次盛大文學的估值近6億美元。
盛大網絡總裁、盛大文學董事長邱文友表示,「透過此次融資及戰略合作,盛大文學將獲得高附加價值的資源及戰略合作夥伴。本次的融資除了加強我們的資本實力,也為盛大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其實盛大集團並不缺錢,此次引入高盛,不外乎就是用外部資方的認可來重振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重拾上半年以來因為內亂而喪失的信心和業內第一的霸氣。
如果盛大文學真的想3至6個月之內重啟IPO之路,那麼引入高盛的投資是一步非常有用的戰略。
盛大文學的未來戰略方向:開放平台+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開放平台戰略:強化內容
盛大文學董事、首席執行官侯小強則表示:「借助於此次機遇,盛大文學將秉持開放策略,讓更多作家、內容加入盛大文學平台、讓作家在發展中獲得更大收益;在移動互聯網端,將進一步加大技術投入,積極進行新商業模式探索,打造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開放戰略,一個舉措是平台開放,將以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作為開放承載平台,讓作者自主上架銷售,包括自主決定上架、自主站內站外促銷並同樣享有分成和獎勵。而這只是「開放」的第一步,未來,盛大文學平台還將向整個文學行業開放,接受各個出版社的非獨家授權作品,面向更加多元化的內容,享有流量變現支持。
另一舉措則針對作者收益,此次盛大文學重塑起點中文網作者收益模式,連載訂閱銷售收入將通過「分成+獎勵」的形式,100%返還作者。
在新開放戰略的實施下,盛大文學將有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作者、作品加入盛大文學,強化其內容領導地位。
移動戰略:發展移動互聯網自有分銷平台
據介紹,近年來,盛大文學在移動領域成績突出,2011年已成為三大移動運營商閱讀基地最大的內容提供商,2012年來自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基地年度總訪問用戶數近1.5億,較2011年翻了一倍。自有移動互聯網端,日活躍用戶數已經超過500萬,月活躍用戶數超過3000萬,來自於自有移動渠道的收入已經超過PC端收入。包括起點中文網在內的自有移動互聯網渠道今年第一季度各項數據與去年全年持平,從今年四月到現在,收入更進一步實現了倍增。
在新移動戰略的佈局下,盛大文學將對旗下各移動端產品進行戰略重組,提升閱讀體驗、提升付費便捷性,同時將通過內容發現與推薦引擎、為用戶找到圖書,為圖書找到用戶,將移動渠道打造成絕對領先的移動互聯網閱讀軍團。
盛大文學利用高盛注資「一石三鳥」
此次引入高盛的1.1億美元資金,盛大文學可謂「一石三鳥」。
一,獲得大量的資金注入,重振估值,確保赴美IPO計劃重新啟動
二,制定平台化和移動策略,重新進入市場碾壓新入競爭者,確保其產業第一寶座。同時,兩個策略也將在未來IPO時,讓資方市場看到「美好的前景」
三,讓盛大文學從「吳文輝團隊出走」的話題中脫困,讓輿論焦點重回到盛大文學的估值,以及發展戰略等問題的討論上
Mo Grimeh
當時職務:新興市場全球主管,紐約
如今職務:渣打銀行全球市場主管
週日4-5點左右,我們開始陸續收到有關談判結果的Email:結果都是巴克萊放棄。我們開始意識到將要走到盡頭,煎熬此時到達頂點。假如銀行真的被起訴破產,下週一我們就不會再走進這棟辦公樓,於是幾乎每個人都在那天晚上回到第七大道745號來收拾個人物品,我由此能目睹破產前夕的眾生相:有些人在啜泣,有些人喝著啤酒,大部分人在抽煙,現場一片混亂。我看到很多人都在打包,拿走辦公桌上家人的照片,帶走客戶的名片。女孩子們不僅需要打包辦公用品,還需要帶走她們的高跟鞋,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們桌子底下有這麼多鞋子。
Masa Serdarevic
當時職務:兼併收購部門研究員,倫敦
如今職務:自由撰稿人
當時正值週末,很少有人第一時間知道事情的進展。相比紐約分公司的員工,倫敦的消息並不及時,關於起訴破產的事情也是母親告訴我的,當時她正好出差回來,抵達倫敦的時間大概是早晨5:30-6:00之間。我早起去公司,抵達後撥通了電話會議。「很榮幸能夠跟你們一起工作,Bye。」這大概是史上最短的一次電話會議了。所有人都在清理自己的辦公桌,把工作郵件轉發至私人郵箱,因為系統馬上就會被凍結。許多人ID賬戶裡還有餘額,只能去樓下超市大採購,隨後拎著大包小包回家。走出辦公樓我們就感覺被包圍了,20多個記者長槍短炮等在樓下。那天晚上,我去了索斯比拍賣行,一頭浸在甲醛裡的小牛犢居然拍出了1000萬美元!看上去真是為那個瘋狂的日子劃下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