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存術三》第一位拚到餐飲連鎖開發總監的台灣人 小助理「和諧」融入當地 月薪飆五倍

2013-04-15  TWM 
 

 

他原是公共電視節目助理,這份工作做了三年半,月薪只有三萬元;三十歲時,決定到中國放手一搏。六年後,月薪翻升快五倍。

撰文‧方德琳

上海,十里洋場。作為中國最早現代化的城市,上海灘開放,但上海人卻不容易親近。知名作家余秋雨曾說:「不設防的上海文明,卻滋生處處設防的上海人。」當年洋場裡的爾虞我詐,上海人不得不防。

在上海,你只和外地人往來,做外國人生意,也能過得很好;但如果要和上海人做生意、當同事,那就得有天天被「教訓」的準備。

融入上海人並不容易,現年三十七歲的Tim花六年才辦到。他笑笑說:「套句當地人的話,我已經被『和諧』掉了!」現在的他是上海最熱門的展店開發人才,負責連鎖品牌拓點,這種工作在過去只有中國當地人才可能做到。

三十歲那一年,Tim決定到中國發展。當時他正在公共電視擔任節目助理,「那工作做了三年半,常常沒日沒夜,但又升不上去,實在……太可怕了!」Tim嘆了一口氣。

初來乍到

連講話都被討厭 開始理解當地人的想法他自剖自己有企圖心,可以吃苦,也願意學習,但薪水卻老是停在三萬元,讓他很沮喪。在三十歲的人生關卡上,他只能放手一搏到中國闖天下。

「現在回頭看,這當然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他說,公視同事多數還在相同位置、領相同薪水,而他的薪資早已從新台幣三萬元,變成人民幣三萬元以上。而目前,他正和朋友籌組新公司,下一步就要自己當老闆。對於未來,他充滿期待與拚勁。

他不諱言,一開始到中國,是靠親戚關係被安排在深圳太平洋章家旗下一家商業開發顧問公司。只不過剛去不久,原本預定的開發案因土地取得不順利而停擺,將近二十名台幹一夕間全部被開除。「這些台幹有的回台灣,有的就留在當地浮浮沉沉。」這個震撼教育讓Tim深自警惕,想在中國發展絕不能只靠台灣企業庇蔭,一定要創造自己的附加價值才行。

透過親戚幫忙,這次Tim又被安排到上海,一家以開發購物中心為主的諮詢公司上班。「老實說,我是靠關係進來的,沒有專業,又沒有主管罩著。」Tim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艱難。

這家公司從總經理到副總的一級主管都是台灣人,而他只是課長。「我的身分很奇怪,這家公司的一級主管是台灣人,課長這種中低階主管都是中國人,只有我是台灣人。」最尷尬就是中午吃飯時,一級主管的台灣人吆喝一下就結伴去吃飯,沒人理他;他只好硬著頭皮加入中國同事團隊。

Tim回憶:「一開始,他們很不能接受我。」現在中國媒體會報導,台灣人很有禮貌,常說「謝謝!」Tim說,當時他說「謝謝!」時,只會被認為是娘娘腔。

「尤其是來自北方的中國女生,她會直接對我說:『我實在受不了你講話的調調。』連一開口都被人討厭。」Tim只能打哈哈,慢慢調整改變。

不像台幹會去高級餐廳,中國當地人多半到一般餐館。「小餐館都很髒,他們的筷子看起來像沒洗過,怎麼辦?同事都在吃,你還是得吃。」有潔癖的Tim為了和同事融合,也只能入境隨俗。

上海人如果和主管開會,他們會說普通話;但如果會議沒有主管,上海人在一起就講上海話了。「我不是他們的主管,和我開會,他們都講上海話,才不考慮我是台灣人。結果,上海話我從完全不會聽,到現在可以聽得懂。」他笑笑說,這也是被「修理」後得到的收穫。

他的「課長」位置恰巧給他一個從上海人觀看台幹的視窗,慢慢理解當地人的想法。他觀察,很多台幹在中國確實沒有成長,都在自己的圈子裡轉,幾年下來都拿一樣薪水。「中國當地人雖然表面上不說,但私底下會不服氣,憑什麼你當我主管?就因為你是台灣人嗎?」大家都現實冷眼看,「你可以撐多久?」Tim從這視窗看到,惟有更加在地化,多與人交流,累積人脈與專業,將來才不會變成台流。

幸運跳槽

進入金錢豹平台 迅速拓展重要人脈隨著一群幹部被挖到金錢豹餐飲集團,Tim也跟著到當時上海最紅的這家餐飲集團。「金錢豹是個很好的平台。」他分析,因為很幸運地搭上當時最知名的餐飲品牌,在其他城市都想拉攏金錢豹去設點時,身在其中的他,視野與人脈也隨之拓展不少。

由於集團很大,內部也有不同派別。「內鬥免不了,當時我們在裡面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今天又有誰走了!」派系傾軋,稍有不慎就有人淪為犧牲品。看在Tim眼裡,非常有危機意識,他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把專業展現出來,得到有力人士保護。

當時金錢豹總經理是畢業於瑞士洛桑餐飲管理學院,曾經在西華飯店擔任十年總經理的蔡充。雖然Tim並非餐飲本科,但因為他在美國念大學,英文程度好,邏輯能力也強,蔡充請他負責集團企業識別系統的改造。「我把原來很土的東西改成很洋氣。」他的工作受到蔡充肯定,也開始受到提拔。

後來,只要有其他城市來找金錢豹談生意,Tim就參與其中。加上比起其他台灣人,他更融入當地,和中國人聊得來,最後,他還代表公司和各省政商人士談生意。

緊接著,他就被上海餐飲連鎖品牌巴貝拉義舟挖角去擔任展店的開發總監,薪水跳升到人民幣三萬元以上。「很多連鎖餐飲品牌的開發副總雖然是台灣人,但在第一線打仗的總監都是中國當地人,沒有台灣人坐這個位置。」他要負責與當地公安、政府單位打交道,即使是台灣連鎖餐飲,都把這個位置放給當地人。

Tim已經站在中國現在最熱門的位置上。今年,預估中國服務業產值將首度超過製造業,各式各樣的餐飲、服飾等國際連鎖品牌進入中國,都需要展店人才。Tim在職場炙手可熱,但他選擇另一條路,決定和別人合夥開公司,專做展店服務。從前期找點到最後裝修施工,一站服務到底,「今年的發展會很好。」在上海,處處充滿創業成功的氛圍,Tim對未來很樂觀。

Tim說,中國一年一個變化,他們看到全球最先進的商場就複製過來,已經跳過台北經驗。「我想,我之所以還在這裡,應該是我一路只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會想因為我是台灣人就有什麼優勢。」或許Tim的話聽起來很殘酷,但到中國工作確實是如此。放下身段融入當地,是他這六年來能夠快速成長的唯一準則,也是他最深的體悟。

Tim

工作地點:上海

出生:1976年

現職:創業中

經歷:金錢豹(中國)餐飲集團總監、上海巴貝拉義舟餐飲管理開發總監

學歷:夏威夷基督教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47

宏達電舊愛 蘋果用五倍價迎娶秘辛


2014-05-19  TCW
 
 

 

五月中全球科技業最熱門話題莫過於此:蘋果(Apple)將收購全球高階耳機龍頭品牌Beats,代價是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億元)。

這個金額,雖然只佔蘋果手上將近一千六百億美元現金的二%,卻將創下蘋果成立以來最高金額的購併紀錄;更別提二○一一年八月時,宏達電只以三億美元就取得Beats五一%股權,等於蘋果這次開出的每股價格,足足是宏達電的近五倍(編按:假設蘋果取得全數股權)。

消息傳出後,雖然蘋果尚未正式發表評論,但Beats創辦人——嘻哈歌手德瑞(Dr. Dre)已經迫不及待在美國時間八日的一段影片中說,「第一位十億美元嘻哈富翁就在西岸!」德瑞好友吉布森(Tyrese Gibson,電影《玩命關頭》男星)稍後也在臉書上貼文,「富比世(Forbes)榜單要調整啦!」

開啟大宗購併:找明星商品,期望突破市佔

整樁購併案呼之慾出,但美國資本市場卻似乎不埋單,消息傳出隔天,蘋果股價跌幅一度超過一%,市值蒸發超過新台幣一千五百億元,不少分析師都直言不懂蘋果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究竟是為了耳機的硬體技術,還是Beats今年初推出的音樂串流服務?但Beats串流用戶不過幾十萬戶,有必要花如此高昂的代價嗎?

唯一肯定的是,正如投資機構傑佛利(Piper Jaffray)在報告中出具的意見,這宗購併案將開啟蘋果大宗購併的開始。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一直堅持小額購併,在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主導的Beats收購案之前,蘋果最高的購併金額是一九九七年以四億美元收購NeXT電腦,賈伯斯藉此重返蘋果。

然而,這次的金額多達三十二億美元,雖然以Beats一年營收十至十五億美元、美國高階耳機市佔率至少五成來估算,蘋果這宗買賣應該不會蝕本,不過合併綜效如此不明朗,卻是一反蘋果的作風;同時也是蘋果市佔率停滯不前的壓力下,庫克試圖走出賈伯斯陰影的重要決定。

這起購併案,可能有一位關鍵人物——去年底上任的Beats營運長卡斯洛(Matthew Costello)。

時間拉回到今年四月,卡斯洛與一位Beats台灣供應商老闆的會議不斷拖延,亞洲行程從月初延宕到月底,最後卡斯洛捎來給那位老闆一段訊息:「我正在忙一宗幾十億美元的案子,再等等!」對照近期的訊息,顯然Beats公司上下已經為這宗購併案忙碌月餘。

巧合的是,卡斯洛轉戰Beats之前,曾任宏達電營運長,宏達電入股Beats一案,就發生在他任內。這回主導把Beats賣給蘋果,讓外界好奇Beats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一位消息人士指出,當時宏達電打的算盤是,藉由Beats嘻哈搖滾風格的品牌形象,拉近手機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從商務客層走向「潮」族群;但最後這宗購併案,因為宏達電鎮不住Beats的營運團隊,最後宏達電不僅出清持股,甚至還必須借錢給Beats的團隊,讓他們買回宏達電手上的Beats持股。

相較於宏達電的慘澹出場,去年第四季才以約五億美元代價,取得Beats近半數股權的投資集團凱雷(Carlyle)堪稱是大贏家,一旦蘋果高價入股案確定,等於手中持股市值暴增到約十五億美元,七、八個月下來的投資報酬率高達兩倍,令人欣羨。

但更令人好奇的是,蘋果吃Beats,會不會重演宏達電當年敗局?想瞭解這點,得先知道Beats是如何成功的。

達到軟硬兼顧:佈局穿戴技術與音樂串流

Beats品牌是嘻哈教父德瑞在二○○八年創立的,靠著廣闊的流行圈人脈,女神卡卡(Lady GaGa)、饒舌大神阿姆(Eminem)都戴上了其鑲有紅色「b」字母、著名的頭戴式耳機,亞洲知名藝人張惠妹、陳奕迅等人亦然,入門款就要價約新台幣五千元,上萬元產品更是比比皆是。

再者,Beats品牌資歷雖淺,卻是專為手機、平板電腦新世代產品而開發,主打「超低音」效果,與走發燒友路線、強調聲學的品牌如博士音響(Bose)、愛科技(AKG)大相逕庭。

仕橙3G教室技術總監陳俊宏認為,蘋果購併Beats,極可能是為了下一代穿戴裝置更好的音效耳機而做準備;這類新形態的耳機,一則將採用最新的無線傳輸藍牙4.1版本技術,二則可能是耳機本身就具備穿戴式裝置的功能。

此外,另一個重要趨勢是,國際唱片業聯盟(IFPI)統計,去年全球線上音樂下載量下滑,但音樂串流服務的營收卻在四年內翻了三倍。

Beats今年初推出Beats Music的音樂串流服務,用戶每月支付十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元),就能聆聽音樂庫中的兩千多萬首歌曲,形態類似台灣的KKBox;相較於此,蘋果長期經營的iTunes下載模式,市場規模卻有逐漸縮小的趨勢。

也就是說,手機品牌打擊面原本就高於宏達電的蘋果,吃下Beats是「軟硬兼顧」,一方面追求穿戴式裝置更好的音效,一方面趕上音樂串流服務的新潮流;這樣的購併目的與宏達電當年初衷大相逕庭,或許也因為如此,才讓Beats的公司估值在短短三年內暴漲超過四倍。

雖然Beats的超低音在手機族最常用的耳塞式耳機中,並沒有多大的產品差異性,但掌管供應鏈起家、一向精打細算的庫克希望藉此特色,重新定位iPhone,能不能順利走出賈伯斯陰影,還得看庫克要如何打出Beats這張牌了。

【延伸閱讀】搶穿戴商機,蘋果鉅額買Beats——宏達電、蘋果購併Beats概況比較1.宏達電購併時間:2011年8月購併金額:以3.09億美元取得約51%股權購併目的:從商務客走向年輕潮族群購併結果:購併後兩年,Beats團隊買回股權,宏達電約獲利1.06億美元2.蘋果1.宏達電購併時間:預定2014年5月宣佈購併金額:以32億美元取得全數股權,估值翻漲4.2倍購併目的:佈局下一代穿戴裝置、音樂串流服務購併結果:仍待觀察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25

一年翻五倍!小米新一輪融資估值或達50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15

屏幕快照 2014-11-04 上午9.35.13

僅僅過去一年零兩個月,小米公司的估值已經翻了五倍?

彭博新聞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公司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談判,對該公司的估值大約在400億至500億美元之間。

上述知情人士稱,此輪融資談判仍處於初級階段,尚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

小米發言人拒絕對此置評。

小米公司此前於2013年8月以100億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上一輪融資。

從2011年推出首部智能手機以來,小米公司發展迅猛,目前已經將產品推向了新加坡和印度。這一國際化擴張計劃加上小米4和紅米智能手機的旺銷,共同幫助該公司躋身全球頂級手機廠商之列。

對比來看,現在小米的估值已經超過索尼和聯想等老牌亞洲電子公司。索尼估值為210億美元,聯想為160億美元。  

另外,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小米股東DST Systems可能參與本輪融資。小米的估值也將因此超過Uber和Snapchat,這兩家公司的最新估值分別為170億和100億美元。  

DST發言人尚未作出回應。

小米公司CEO雷軍去年9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小米五年內不會上市。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 10月29日發布的報告,小米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較去年同期的560萬部增長兩倍多,達到1730萬部。其同期的市場份額也從2.1%增長到5.3%,同比翻了一番多。 雷軍的目標是在明年將銷量提升4倍,達到1億部。小米2013年的出貨量約為1870萬部。

根據IDC的數據,小米今年第三季度首次躋身全球三大智能手機廠商之列,僅次於韓國的三星電子和美國的蘋果公司。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小米首次面向海外發行的10億美元三年期債券受到了29家銀行的瘋搶。此次債券發行於上周結束,購買債券的銀行包括德意誌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信、高盛等。

小米此次發債吸引的銀行數量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4月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阿里巴巴一共吸引了22家銀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89

敢給比同業高一.二五倍的薪資 看得到升遷 電腦自動調薪 好市多員工零挖角

2015-01-26  TWM
 
 

 

從當年的慘澹經營,到現在嘖嘖稱奇的排隊奇蹟,台灣好市多創造許多新的世界第一,甚至成為其他國家分店借鏡的案例,幕後究竟是什麼樣的管理哲學與經營團隊,讓台灣好市多可以從容管理四、五千名基層員工,並創造一年六百億元的業績?

撰文‧梁任瑋 攝影.吳東岳清晨三點的台北市仍一片漆黑、寧靜,此刻好市多內已燈火通明,商品部的員工正開始上工。

《今周刊》獨家直擊好市多清晨補貨現場,只見九台電動堆高機在賣場裡來回移動,快速將以箱計算的商品,整齊地補滿在棧板上,它們必須在上午八點前整理完三千六百種商品、萬件貨物,好讓清潔人員進場打掃。

「儘管我們是倉儲式的量販店,但每天一定把地板清洗得乾淨、明亮。」台灣好市多營運副總黃邦守說,好市多把每日十點開門營業視為一場「演出」,所有商品都必須全部補齊,這個時刻稱為「Showtime ready」。

為留住好人才 薪水傲視各家量販店好市多每一家店的標準面積為四千坪上下,平均雇用員工約為四百人,以單位人力計算,比同業精簡許多,但薪水卻是量販店最高。以台灣好市多為例,四千多名員工中,有八成是時薪人員,為了留住好人才,好市多是全台灣唯一利用電腦自動調薪的公司,時薪人員工作每滿一○四○小時,就由電腦主動調高一職等,時薪約加七至九元不等,換算每半年會調薪五%、一年調薪一○%。

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最低時薪約一一五元,但好市多助理試用期時薪就有一五三元,以好市多正職員工最低時薪一七八元計算,最高可達二六○元,是同業的二.二五倍,以全職一周保障排班四十小時計算,一個月薪水最多可達四萬零八百元。

「給員工好的待遇,就是最直接留住人才的方法。」好市多台灣區總經理張嗣漢講的坦白,很多公司會祭出一大堆福利政策徵人,但在好市多就是直接給高薪,而且每年公司都會做薪水調查。「如果同業追上我們,我們就調高。」張嗣漢說,曾有店長開玩笑地說:﹁公司莫名其妙給我調薪水!﹂他回答:「不是莫名其妙,而是因為人家快追上我們。」他說:「你去問多少人從好市多被挖走?答案是ZERO︵零︶!」不過,好市多很重視「介紹人」推薦,若是透過公司員工介紹,通常錄取的機會較大。在台北內湖店,就有一家四口都在COSTCO上班的家庭,原本父母只是擔任賣場清潔人員,兩個小孩大學畢業後也加入好市多,一家人每年從好市多領走上百萬元年薪。

在好市多大家族中,夫妻檔、兄弟檔還真不少,例如嘉義好市多店長周海容,他的妻子也在台中好市多擔任經理,也有不少基層員工在好市多結為連理。

升遷管道透明 內部升遷達九成好市多人才升遷管道透明,秉持著美國總部「內部員工升遷須達到八○%」的要求,台灣好市多內部升遷率甚至達到九○%以上。目前好市多台灣十家分店店長,一定都是從基層幹部做起,其中不乏十八年前成立之初就加入的「黃埔一期」,年資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店長更比比皆是。「員工永遠有向上挑戰的機會,當然,付出的辛苦與努力也不少。」黃邦守說。

好市多人力資源副總經理王友玫表示,好市多的第一線員工都會接受跨部門訓練,培養兩個部門以上的工作能力,收銀員不只負責結帳,助理也並非只幫忙搬東西,在中秋節、過年前夕,銷售量大增,收銀員也必須去支援商品部補貨、肉品部包裝。

企業文化鮮明 提高員工向心力好市多企業文化鮮明,幾乎深深烙印在每位員工的腦海裡,只要和好市多的員工談起企業文化,每個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守法」、「照顧會員」、「照顧員工」、「尊重供應商」四個職業道德規範。

因此,好市多不僅可以招募到素質較高的人力,還能降低員工流動率,留住愈多資深幹部,不僅員工再教育成本會較低,也有助於凝聚公司的向心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69

產能大五倍!億光最大的敵人木林森竄出 台灣文青四年打造中國LED新龍頭

2015-01-26  TWM
 
 

 

中國最大的封裝廠木林森的勢力正快速攀升,它是晶電最大的中國客戶,也是億光在中國最大的對手,而一手打造這個兩岸封裝業巨獸的人竟然來自台灣,他是林紀良,一位你不能不注意的LED竄升新星。

撰文‧周品均

他,大學念的是中文系,卻在科技業闖出一片天;一位台灣出身的採購,卻當上LED晶粒大廠晶電最大的中國客戶,以及LED龍頭億光在中國最大競爭對手—木林森的總經理,林紀良。

他帶領中國最大LED封裝廠木林森跨入照明市場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LED公司中,唯一躋身總經理階級的台灣人。

若將時間回溯至二○一一年,林紀良剛被木林森董事長孫清煥延攬,台灣LED產業中甚少有人關注這間中國公司。四年過去,木林森不僅已經躍升中國最大的LED封裝廠,每個月二三○億顆的產能,甚至是台灣LED封裝龍頭億光的五倍之多。

一一年,當兩岸LED產業陷入供過於求的低谷,木林森卻年年創下營收新高,營收正式突破十億元人民幣大關,一一年至一三年的營收分別是人民幣十二億元、十八億元與二十八億元。

從光電協進會最新統計的數據來看,過去被產業視作低價產品代名詞的木林森,一四年前三季營收已超越台灣元老級封裝廠光寶、友達集團的隆達,緊追在億光之後。

而木林森這四年蛻變的幕後推手就是林紀良。

「他絕對是一位殺氣騰騰的新秀。」近年來勤跑兩岸LED公司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蕭弘清這麼形容林紀良。

一個念中文的,闖進科技界他的同學,是才女陳姍妮談起LED產業,林紀良可以從LED規格談到產能,LED燈具的型號談到市場。很難想像林紀良大學是念中文系,和LED產業南轅北轍。

「事實上,台灣九○年代剛開始發展LED技術時,很多人都不是本科系畢業的。」與林紀良相識逾十年、目前擔任台灣木林森總經理王傑說,林紀良剛跨進LED產業時,進入LED產業的人就算不是電機系出身,也多半具有理工相關背景,但林紀良笑說:「我念的是政大中文系,陳珊妮和我是同屆的政大同學。」他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誠品書店當企畫,「我當時舉辦過不少活動,甚至還曾帶著陳珊妮到台中演出。」林紀良笑說,當時的工作很「文青」。不過,這份在誠品書店的企畫工作並沒有持續很久。一九九八年,林紀良遇到了職涯的轉捩點,他的舅舅—東貝董事長吳慶輝將他領進LED這行,之後他進入LED封裝廠東貝工作,從此便與LED結下不解之緣。

二○○○年林紀良被東貝外派至中國擔任廠長,這段經歷讓他扎下穩固的產業根基,也讓他看到中國市場的潛力。「正因為他有管理工廠的經歷,所以你聽他談起LED產業就知道他的了解很深入。」一名不願具名的東貝主管這麼說。

三年後,林紀良想要自己創業,選擇離開東貝,創設南靖光電,做LED晶片、材料、設備的代理生意,並跨入中國LED產業,開啟了與木林森的淵源。

從○三年開始,林紀良不僅代理晶電與光磊的晶片賣給木林森,就連木林森封裝產業自動化的設備也都是林紀良負責代理。木林森董事長孫清煥,當時希望延攬林紀良擔任總經理,但都遭到回絕。

一一年,孫清煥又再度詢問林紀良的意願,已累積近十年中國經驗的林紀良終於點頭。即使當時正逢LED大環境不景氣、木林森申請上市踢到鐵板,都沒讓林紀良打退堂鼓。「我知道LED照明發展的時機到了,我不想錯過打造一個全球照明品牌的機會。」他說。

翻身關鍵:改造低廉形象

產品不換線,維持高良率但他首要面對的是,改造木林森「低廉」形象的難題,「這是一間產能驚人、價格很殺,品質不明的公司。」LED封裝廠宏齊一名內部主管這麼看木林森。為了洗刷既定印象,林紀良上任後扮演起溝通橋樑,主動邀請國外LED大廠飛利浦、歐司朗、科瑞到木林森實地走訪;也把中國傳統燈具廠雷士、歐普、三雄都請到廣東中山,親自檢視木林森的生產流程與品質控管。

「看過的都對木林森產線留下深刻印象。」林紀良說,要在追求品質的情況下把成本降到最低,也必須借助生產上的策略,「我們一個廠一年只做一條產品線,機台擺放密度可說是全世界最高,作業員一人要顧十到十二台機器。」王傑補充說明:「不換線的好處是員工熟練,不但可以負責較多台機器,良率品質也可以維持高水準。」「這幾年來我們訪中國時,確實常聽到很多其他廠商提到『木林森已經不是賣爛貨的公司』。」與中國LED廠商接觸頻繁的LEDinside研究協理儲于超評論。

成功打破LED業內人士的成見後,林紀良的夢想是:打造一個LED界的全球性品牌。首先,他為木林森重整出一支行銷業務團隊,並且找了三十位來自台灣與中國的照明專家幫忙培訓,台科大教授蕭弘清與台灣知名的照明設計師袁宗南都曾到木林森授課。

「林紀良積極培訓從業人員,放眼兩岸LED產業,像木林森這麼敢砸成本的公司並不多。」熟悉林紀良做事風格的蕭弘清說,林紀良每一堂課都會親自出席,並在他廣州中山廠的辦公室裡擺滿各廠牌的LED照明產品。蕭弘清說:「他會把每家的產品拆解,進行分析和比對。」林紀良嚴謹的做事態度也反映在管理上,蕭弘清透露,林紀良辦公室的牆壁上貼滿了軍令狀,寫的是每一位業務年底保證達到的業績,賞罰分明。

不只為進軍照明品牌市場打造策略,林紀良也親自拓建中國的經銷體系。「你知道他多拚嗎?他已經把中國一、二線城市都跑了一遍。」蕭弘清說,光是一四年,林紀良的飛行哩數是二十萬哩。而木林森的經銷體系也在他一趟又一趟的飛行中,從五十家到五百家,再擴增到目前三萬家的規模。

成功祕訣:品牌定位

不跟飛利浦硬拚,推平價品木林森現今一個月的燈泡與燈管產量就高達一五○○萬個,其中九五%是供給木林森自己的照明品牌。木林森照明的成功訣竅就在「品牌定位」,「他知道自己拚不過飛利浦、歐司朗,所以木林森訴求的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低價定位。」蕭弘清分析。

「木林森的定位就是要做commodity(日用標準品)。」林紀良直言,要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定價,然後才回推算出生產成本應該是多少,我們就是用這種思考模式推出產品。

如今,木林森照明的蹤跡已不只在中國隨處可見,打出價格會讓消費者很滿意的木林森照明產品,也將陸續在台灣通路上架,然而林紀良並沒有因此停下他的腳步,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他,也開始在美國、俄羅斯、印度布局,他說:「這個將工廠打造為全球照明品牌的經歷與成就感,一生很難再有。」

林紀良(右一)

出生:1972年

現職:木林森總經理

經歷:東貝採購經理、南靖光電董事長

學歷:政大中文系

3 個本事,

讓木林森變中國封裝龍頭

快!快速布建照明通路

林紀良親自踏遍中國一、二線城市,擴展木林森在各個城市的通路據點,經銷商從50家到500家,再擴增至目前的3萬家。

狠!把握產能優勢

木林森過去主導價格低廉的聖誕燈市場,產能規模龐大。林紀良也將這項產能優勢極大化,導入一個廠房一整年生產同一個規格的策略,不只達成規模經濟優勢,線上操作員也能熟能生巧,穩定良率表現。

準!品牌定位明確

不跟國際大廠飛利浦、CREE硬碰硬,而是走產品價格親民的中低價路線,訴求人人都負擔得起的LED照明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4

“格隆匯跟著大佬去布局”之五:中國消防五倍空間的邏輯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23

“格隆匯跟著大佬去布局”系列之五:中國消防(445)五倍空間的邏輯
作者: FrankPan


編者按:緊密跟蹤格隆匯的朋友會發現一個秘訣:最近格隆匯大俠挖掘的一批看幾倍空間的大牛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背後都有一個NB的大佬,比如:Tung挖掘的阿里雙雄背後有馬雲;吳越釣叟挖掘的華夏醫療(8143)背後有翁國亮、劉永好;左龍右鯉挖掘的酷派集團(2369)背後有周鴻祎;戍邊小兵挖掘的幸福控股(260)背後有中航工業與林左鳴;Chan挖掘的時富金融(510)背後有泛海集團的盧誌強。這就是所謂的:屌絲做新項目,叫創業,大佬做新項目,叫布局。實力強大的大佬的新項目布局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有備而來,且誌向高遠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麽不跟著他們一起去布局呢?

本期港股那點事繼續分享“格隆匯跟著大佬去布局”系列的第五家公司:Frank Pan 挖掘的中國消防(445)。未來格隆匯將陸續推出之六、之七、之八……,我們相信這批公司一定會讓市場心潮澎湃,敬請關註。

很早就開始關註格隆匯,也長期看格隆匯的文章。最近牛市來了,發現格隆匯最近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票都有非常大的漲幅。回頭我仔細想了下,其中很多股票都符合若幹個特點。總結如下

    1)有著NB的股東

    2)公司幹凈,沒有複雜的業務

    3)都有著一個宏偉的故事

    4)公司市值小,啟動彈性大


最近看看港股,很多漲的大的都是這麽個邏輯,比如阿里雙雄,比如格隆匯上發的最近的一些公司。

其實港股小票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有很多屬於被市場邊緣化的股票,幾乎沒有人關註,成交量一度極度萎靡,稀疏的流動性這也導致了估值水平遲遲趴在地板上。幾十億的市值根本都無法進入基金的視野,外資則是更加不會去看它一眼,也就一些內資和散戶在那里玩來玩去。

熊市的時候,公司講的故事沒人信,業績做不實,沒有安全邊際,股價上不去,公司不好融資,所以很多本來可以借資本市場力量完成的項目就只好擱淺在那里。目前都說牛市來了,而牛市就不是一個尋找穩健業績和安全邊際的市場,是一個尋找夢想的市場。NB股東一般都會在牛市對旗下業務進行業務調整,所以跟著NB股東去布局,首先肯定不會騙你(出老千賺的都是小錢,人家不在乎,而且毀名聲)其次肯定會有不錯的收益。

基於以上邏輯,我給小夥伴們分享只最近關註中的票——中國消防(445)

我們先簡單了解下中國消防


中國消防是中國消防行業首家上市企業。主要生產與銷售消防車與消防設備。消防系統施工安裝,消防系統維護保養,買賣消防車及消費及救援設備以及經營酒店。

雖然公司14年營業收入比13年略微增長,但事實上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了6年,主要原因就是占公司收入60%的業務其實是不賺錢的。所以公司在積極謀求改變。

1)減肥——出售不賺錢的業務:公司已經出售了旗下三家附屬公司的全部股份,同時也已經簽訂了協議出售另外四家附屬公司(出售是中集賣齊格勒的先決條件,中國消防虧損幾個億出售,可見是多麽急迫的要甩掉這些燙手山芋)。出售的業務包含消防系統施工安裝,消防系統維護保養,買賣消防車及消費及救援設備以及經營酒店。最後留下的業務只有 生產與銷售消防車與消防設備。

2)抱大腿——中集集團 :發行新股來收購中集集團全資子公司齊格勒40%的股份,並引入中集集團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中集集團也順水推舟,可能計劃把中國消防納入旗下,把中集消防資產借殼上市。

在公司收購齊格勒40%的股份之後,會通過技術優勢大力開拓中國消防車中高端市場。

中國消防車中高端市場——一個絕對藍色的海洋

1)絕對數量不足

中國的消防車目前在數量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中國現有消防車在2萬臺左右,完全不夠覆蓋現有人口增長。按照每個消防站配5臺消防車,保有量應該在5萬臺左右。目前消防車數量年均新增和更新2000多輛,按照目前的經濟和城市發展,應該增加到每年4000-5000臺左右。目前我國消防車生產企業只有30多家,年產500量以上的就只有幾家。

2)中高端更不足

另外車型結構也有很大的問題,低端泛濫(基本是卡車改裝下裝個水箱就當消防車在賣),中高端稀缺。目前我國水罐車占總量的60%以上,而特種車(除水罐、幹粉、泡沫以外的車輛)僅占10%,高端重型、高噴等車型嚴重不足。

以廣州省為例,高層建築物達8000多棟,而消防雲梯車僅有10多輛,大部分消防車水噴射高度只有30米(齊格勒60m),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大型城市較為普遍。而海南省現有高層建築3000多棟,大型石油化工企業近30家,但高噴消防車也只有8輛。

2009年的央視北配樓大火,2010年的上海高層公寓大火以及2011年的沈陽皇朝萬鑫酒店大火都造成了無可估量的巨大損失,這一處處的火災,也顯示了面對高層建築失火時的束手和無奈。

德國齊格勒消防車


Ziegler是中集集團去年底在德國收購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消防車及特殊用途機車、消防泵及其他消防設備的開發、生產及分銷。公司有120多年的歷史,是全球前五大消防及救援車輛及器材供應商,在德國的消防及救援車市場上排名第一。要不是三年前因為因為壟斷案件罰款破產,也不會賣給中集集團。其實制約中國中高端消防車最大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而說到技術,齊格勒光“德國”這兩個字就能準確概括它的技術水平。

1)首先就是底盤

消防車的底盤必須選用通過性、穩定性好及發動機功率大的優質底盤。與國外消防車相比,國產消防車的底盤可選擇的範圍較小,多采用一般的國產載重汽車底盤,而非特為消防車專門設計的專用底盤。普通車的底盤沒有較大的儲備功率,也沒有足夠的強度。難以完成長時間、高負荷的滅火救援任務。 而中集集團在重型卡車上有著多年的耕耘,目前聯合卡車已經申請了國內消防車底盤,中集很明顯是希望利用自己聯合卡車的底盤結合Ziegler的技術,在消防領域占據一席之地,而且Ziegler目前用的沃爾沃底盤也不錯,沃爾沃的重卡也是很厲害的。

2)其次是水泵

在消防車上配備的各種消防裝備中,消防泵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目前國產消防泵普遍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驅動匹配設計不合理,導致消防泵的效率不能充分發揮。二是沒有很好解決水泵的潤滑系統。三是質量水平不高。 而齊格勒最NB的技術其實並不是汽車,而是水泵。100年前,齊格勒就是靠水泵和水帶起家的。

齊格勒目前已經在中國打開了市場

從最近的新聞報道上看,齊格勒已經開始在國內實現跨越式的進步。

2015年1月,齊格勒公司順利完成了廣西南寧市公安消防支隊17臺大型多功能城市主戰消防車的交付、培訓工作。這是自2013年中集集團並購德國齊格勒以來,該公司高端消防車首次批量進入中國市場。

2015年4月,福建古雷石化大火,齊格勒消防車已經完成了出場亮相,表現搶眼。

2015年5月,齊格勒消防車成功中標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機場消防車采購項目。同時成功中標廈門機場重型泡沫車項目。

由於目前我也不知道這些消防車賣多少錢,不大好估算齊格勒對公司的業績貢獻,但可以肯定的就是目前銷售情況很好,而且一旦業績出來了,股價也飛了。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中集集團這個未來NB的股東

1)專註特種卡車

中集集團在特種車輛上有著多年的耕耘,比如中集安瑞科(3899)生產的LNG車,比如聯合卡車生產的重卡,比如中集天達空港設備生產的機場設備車輛等。所以去搞消防特種車相信也是手到擒來。

飛機除冰車:

航空食品車

油罐車

骨架車

顆粒物料車

LPG罐車


2)445可能是中集未來的消防旗艦

2013年,中集香港與深圳特哥盟分別將其持有的深圳中集天達空港設備有限公司的70%和30%權益註入Pteris。作為對價,Pteris擬分別向中集香港和深圳特哥盟定向增發。完成後中集天達將實現借殼上市,而集團也將實現空港業務的整合。

這個動作和如今中集對中國消防做的動作如出一轍,未來中集可能會把齊格勒剩下60%的股權繼續註入中國消防。而中集很有可能通過中國消防這個平臺繼續做大中集在消防行業的布局,畢竟中集目前的業務場所:石油化工,機場,港口都需要大量的消防設備。而對於在車輛上有著先發優勢的中集,自然會從消防車輛上作為突入口。中集進入一個行業不會是拍拍腦袋決定的,一定是有著對該行業很深的了解。最後他進入一個領域,就會在一個領域做成老大,無論是集裝箱還是罐裝車,未來成為消防領域的老大不會僅僅是個夢。

最後文章開頭的牛股邏輯也通了。

    1)有著NB的股東


    中集集團,絕不會搞老千,而且做大做強消防產業的決心顯而易見。

   2)公司幹凈,沒有複雜的業務

    出售虧損業務,專註盈利業務

    3)都有著一個宏偉的故事

    13億中國人支撐出的消防車中高端藍海市場

    4)公司市值小,啟動彈性大

非常不幸的是在我寫這個文章的時候,中國消防突然發飆,漲了20%多,但其實漲過之後市值仍然只有24億。
而按照中國消防進入領域的市場空間,個人認為還有5倍空間,到100億市值是有可能的。收入只有目前445一半的堅瑞消防(300116)有50億市值,美國最大的泰科有1000億人民幣市值。別忘了,齊格勒在歐洲仍舊是有業務的,且主要業務都在歐洲,只是目前歐洲國家口袋緊而已。

總結來說,目前中國消防正如公司14年年報的第一句話形容的一樣“黎明前的黑暗!"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0

「雪花秀」在台業績一年成長一.三五倍 沒明星代言 韓美妝攻台靠什麼贏?


2015-08-03  TCW

韓國最大美妝集團「愛茉莉太平洋」橫掃亞洲,「K-Beauty」成為女性新話題,旗下市占率最高的「雪花秀」不靠代言人,靠著韓國第一品牌與新光三越百貨商場結合的策略,突破台灣市場被日系與歐美品牌占據的銅牆鐵壁。

撰文•鄧 寧

過去,台灣的美妝品牌堪稱歐美與日本的天下,日本資生堂、巴黎萊雅是執牛耳地位的美妝集團。但這一年,挾著韓風熱潮及創新能力,韓系品牌異軍突起,備受關注。

太平洋崇光百貨行銷傳播室證實,作為化妝品一級戰場的忠孝SOGO、復興SOGO兩館,光是今年上半年度,韓系美妝品牌業績成長率高達三成甚至一倍,成長十分迅速。

在目前進駐百貨專櫃的三大韓系品牌中,蘭芝、雪花秀都隸屬於韓國愛茉莉太平洋集團(Amorepacific),該集團背後的產品研發力與行銷能力,已經成為「K-Beauty」席捲全球的重要推手。

「我們的戰略就是韓國第一的雪花秀與台灣第一的百貨商場結合。」愛茉莉太平洋集團中國暨台灣區總裁高祥欽說。

一四年,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在韓國上市公司中躋身第十六大(以全年營收計,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億元),也是唯一以服務、美妝事業為主的集團;在亞洲化妝品集團中,目前營收僅次於日本資生堂與花王,列位第三。

標榜漢方 成食安風暴下優勢為了開拓新市場,愛茉莉太平洋集團在十年前開始進軍亞洲各國,「我們的使命是創造『亞洲之美』,所以先以亞洲為第一優先,之後再擴張到全 球消費者。」高祥欽說。除了台灣外,中國、泰國早已進入,成為推升去年集團業績較前年增長二一%的關鍵因素。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特別重視中國與台灣市場,從會長徐慶培挖角高祥欽可看出。高祥欽是台灣人,在P&G工作十二年半,負責行銷SK2,後來再到中國的雅詩蘭黛,二○一三年十月加入愛茉莉太平洋。

高祥欽說,他初上任時,聽取各部門做簡報,發現一個困擾,以前在外商公司,同事都互稱英文名字,但在愛茉莉太平洋,每一位都是Mr.金、Mr.朴,對外國人來說,很難分辨。

隔日,他與會長徐慶培見面,閒聊般談起這個「傻傻分不清」的問題,高祥欽一邊講,徐慶培拿著手機邊打字,一出會議室,所有同仁都已經收到徐慶培寫的信,要求「所有接觸中國事務的韓國人,都得取英文名字。」高祥欽說,即使他待過美商公司,這種效率還是讓他很震撼。

事實上,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發跡已有七十年歷史,旗下握有三十多個品牌,但是集團展現出如新創公司一般的創新活力。像最新流行的底妝產品「氣墊粉霜」,即是 由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所開發的獨家專利,○七年投入研發、○八年上市,目前旗下品牌包括雪花秀、蘭芝、IOPE、ETUDE等都能共享此專利。

高祥欽表示,五大品牌中定位最頂級的漢方草本品牌「雪花秀」,截至去年十一月,在台灣的三個櫃點營收已逼近八千萬元,年成長達一.三五倍;今年下半年將在台灣一口氣開設六個櫃點,陸續進駐三大百貨分店,單一品牌業績成長目標估計至少為七五%。

東方線上行銷副總李釗如觀察,「韓流、中醫、草本」是雪花秀突圍的三大支撐要素,在東方線上最新的跨國文化喜好調查中,二十至四十歲的女性,有過半比率都 喜歡韓流,「加上台灣女生普遍相信中醫,近兩年更因為食安風暴引起去加工化、去化學化,也讓漢方與草本更具優勢。」韓劇加持 大長今也是代言人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擁有自己的藥草園,從一九六六年便致力於人蔘保養品研發,品牌名稱從最初的「珍生蔘美」一路演變為「雪花秀」,已成為韓 國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不僅本土市占率高達一四%,也屢次被韓國政府選作為外交贈禮,韓國前總統李明博與現任總統朴槿惠,都曾公開推薦。

「承襲中華傳統,韓國一直有中醫理論與漢方草藥脈絡,包括《大長今》、《明成皇后》等韓劇也都曾出現藥膳,這是日系與歐美品牌較少見的部分。」李釗如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雪花秀從成立以來從未採用明星代言人,這點與其他所有韓國品牌大相逕庭。「產品自身就是模特兒。」韓籍的台灣總經理李善根話說得十分自信, 他指出,外國觀光客到韓國旅遊,都在免稅店指名購買雪花秀商品,「省下代言人費用,費用還能轉移到研發與體驗服務上。」台灣自創保養品牌「女兒」負責人曾 柏允觀察,國內外保養品牌長期利用名人吸引關注,消費者反而已經麻木,「現在台灣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更理性,傾向在購買前先上網搜尋素人的評價,口碑力量其 實不輸給名人代言。」藉著韓劇,韓國將生活方式推進了亞洲,第一大的美妝集團更極力爭取「美」的發言權,未來能不能擠下日本的霸主地位,「雪花秀」或許將 是一個有力觀察指標。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

創立:1945年

會長:徐慶培

業務:化妝品、保養品

2014年營收、營業淨利:4.71兆韓元、6591億韓元

在台品牌布局:

百貨專櫃品牌:雪花秀、蘭芝獨立店:innisfree、ETUDE 網路與電視購物:IOPE

雪花秀的創意煉金術

1. 切入百貨 挑戰一線品牌有別於平價品牌常設街邊店,雪花秀直接進駐百貨商場,與其他一線品牌競爭。

2. 韓流+漢方 黃金組合主打漢方草藥提煉,說服相信中醫理論的亞洲女性。

3. 省代言費用 轉做研發從未請明星當產品代言人,注重研發與體驗服務,靠口碑在韓國本土搶下高市占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54

中金所新規扼制日內投機:保證金翻倍和手續費翻五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6967.html

中金所新規扼制日內投機:保證金翻倍和手續費翻五倍

一財網 婁敏 2015-08-25 20:24:00

今日晚間,中金所宣布將逐步提高各股指期貨合約的交易保證金,其中滬深300和上證50合約將由目前的10%提高至本周五的20%,中證500的買入開倉保證金做同樣調整

對於中金所的再度出手,業界人士反映在預料之中且有其合理性。

今日晚間,中金所宣布將逐步提高各股指期貨合約的交易保證金,其中滬深300和上證50合約將由目前的10%提高至本周五的20%,中證500的買入開倉保證金做同樣調整。

“其實我們收盤後就有在微信群里討論,中金所盤後是否會有舉措。”恒泰期貨首席經濟學家江明德接受采訪時表示,“因為根據新的風險管理辦法,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板,交易所就有權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可以說晚上的公告是在預期之內的。”

“可以說這是監管逐步成熟的標誌。回想次貸危機的時候,那時候商品期貨里滬銅曾經有過強制平倉,意思就是連續三個跌停板後,你只要單子掛在跌停價上即使沒有成交,交易所也會盤後安排多空平倉,防止了不利一方的投資者爆倉穿倉。試想沒有強制平倉制度的話,不利的一方想認輸出局但出不去,極端行情下就很容易爆倉穿倉。”江明德表示。

在其看來,如今中金所的再度出手顯示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措施正逐步完善,提高保證金的措施是新的風險管理辦法的合理舉動。在另一券商衍生品負責人李一看來,上述舉措也實屬合理,可以減少高頻交易和投機者的交易。在此前期指連續大跌時,其表示投機資金曾主導市場走勢,套利資金的力量微乎其微。

根據中金所最新規定,各股指期貨的保證金並非一步到位的提高比例,而是分三日逐步提高:明日先行提高2%,周四再行提高3%,本周五最終提高5%至20%。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新規對滬深300及上證50股指期貨的多空雙方采取了無差別待遇,即無論買方開倉抑或賣方開倉,均要交納更高的保證金比例。而中證500股指期貨合約由於賣方開倉已經先行提高至30%,此次買方開倉保證金比例提高到20%後,雙方仍存在一定的差別待遇。

初次之外,在手續費方面中金所繼之前的差異化收費後再度做出調整。自明日起,滬深300、上證50及中證500股指期貨合約的“平今倉交易”手續費標準將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一點一五,與之前萬分之零點二三的相比上漲了四倍。

面對翻番的保證金要求和五倍的手續費,日內投機為主的投資者無論多空,將被迫進行“相機抉擇”。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971

印度網路慢五倍 郭董攻電商有得等

2015-08-17  TCW

全球電子製造業霸主的下一步,正瞄準擁有超過十二億人口的印度。

八月四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宣布,鴻海將展開印度的「十年計畫」。

據《印度經濟時報》(The Financial Express)報導,鴻海初期至少投資二十億美元,蓋十到十二座工廠,成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新政「印度製造」下最大國際投資者。

印度做為全球人口第二大國,因為年輕、低廉的勞動力,被視為繼中國後的下一個製造大國。但,如今郭董壓寶印度,想的並非只有複製中國的代工模式。

二○○六年,鴻海在手機大廠諾基亞(Nokia)帶領下,前往印度設廠,代工該品牌手機。後來諾基亞手機銷量不見起色,加上印度政府指控其欠稅,波及工廠營運,今年二月,鴻海旗下富智康正式關閉工廠,還一度引發勞資糾紛。

高規格,12個次集團全動員

鴻海過去在中國投資通路、搶進十三億人口內需市場,但因為起步晚,缺乏領先優勢。現在,郭董在印度看到下一個機會,要求內部十二個次集團全部動員。

「這次鴻海的布局層面比以前更廣,也更小心了,」瑞銀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觀察。

郭董的小心,除了把投資進度拉長到十年,也慎選合作夥伴,有多年交情的日本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便成為首選。

想賺印度內需財,電商是一大破口。為了打造印度的阿里巴巴,傳郭台銘將與馬雲合資五億美元,入股由孫正義擔任最大股東的印度第一大電商Snapdeal,並與軟銀投資的另一家印度公司InMobi合作,布局行動廣告業務。

同時,他也趁在印度期間,和當地新創公司碰面,從叫車App到電動車,找尋帶領鴻海轉型的金雞母。

不過,即便郭台銘親自督軍,印度電力供給不穩定,光打開網頁上網,所需時間是台灣的五倍,尤其,莫迪推行的稅改方案仍卡在國會,諸多外部問題不解決,未來鴻海集團能否在印度起飛,即使郭董抱負再大,也得看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51

社企當平台 小林村梅農加薪五倍 高雄甲仙 歸鄉遊子蔡松諭 建立產銷新模式

2016-05-23  TWM

三十四歲前,蔡松諭是一個到台北打拚的小林子弟;三十四歲後,他扮演小林重生推手。先是引領「日光小林」重建,之後找來企業家出資成立二○二一社會企業, 他打造的「老梅經濟圈」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回鄉不再與失業畫上等號。

七年前的「八八風災」,國境之南的高雄甲仙小林村幾近滅村,讓當地像是從時間的齒輪脫落般無法向前;直到一個在台北創業的法律青年返鄉,重生契機有如種子發芽。

高雄杉林區「日光小林」是個充滿陽光的地方,道路兩旁小洋房色彩繽紛,迎面而來的居民笑著招呼路過熟人。這裡,是小林滅村後遷移居民的重生之地。

省道台二十、二十一線(目前改編為台二十九線),風災前是全台最大青梅產區,日光小林正坐落於此。青梅曾是小林村兩大特產之一,風災卻讓梅園摧毀、產業凋零。

蔡松諭回鄉七年,現在是「二○二一」社企執行長,他不只用商業力量讓當地青梅再種回來,也讓梅農每公斤收入成長近五倍,並創造三十位在地人的就業機會,讓小林梅產品賣進高鐵、上市集團天蔥。如今,吸引了百佳泰董事長簡添旭及交大校友為主的交大天使俱樂部投資。

「只有一個念頭,家鄉需要幫忙」引入商業力量,梅產品賣進高鐵、天蔥「一個念頭,家鄉需要你幫忙!」小林村土生土長的蔡松諭,說出支撐自己為小林打拚的唯一原因。

七年前,法律系畢業的蔡松諭在大台北創立的法律顧問網站才順利上線一個月,莫拉克颱風一夕改變他的命運。他的母親、二哥罹難,童年家園與父親奮鬥六十年當地最大的老雜貨店也不在了……,「我所有的回憶,與小林村一起埋葬。」「在外地工作的青年,失去親人、失去家,回來大家聚在一起,才有家的感覺。」當時擔任自救會、重建會會長,一面向政府爭取自主重建,一面觀察到返鄉青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

風災後第一個春節,蔡松諭向農會批了最後一批小林產的梅子來賣,讓村民勉強有點收入好過年。

其後三年,蔡松諭帶領村民做手工皂、麵包、果醬賺取薄利,他心想這些產品毫無特色:「大家都做一樣的東西,難道我只能賣悲傷故事嗎?」入不敷出的他動念離開,太太也支持他回台北打拚,「該處理自己的事了,我該想清楚拿什麼養自己。」「連老天爺都要我別放棄」陳釀老梅膏,激發利潤回饋梅農想法但命運繼續來敲門。「年輕人,這就是你家鄉梅子做出來的!」八八風災三周年當天,傅培梅公益信託執行長潘秉新送他一瓶「元梅屋」老梅膏,他尋覓到的老梅膏生產者、元梅屋創辦人簡添旭這樣告訴他。

原來十年前,簡添旭聽聞高雄山區梅子不噴藥,便收購當地梅子,再用日本買來的技術製作老梅膏。梅子一醃就要十年,蔡松諭剛好碰上第一批上市的老梅,他心想:「連老天爺都要我別放棄!」一般中間商向農民收購青梅,價格落在每公斤六至十元,再由農會將梅鹽漬成梅胚,以每公斤約三十五元賣給元梅屋製作老梅膏。蔡松諭提議教導小林梅農鹽漬技術,將利潤直接回饋,這樣不只能提高農民收入,也能活化當地幾乎消失的梅子產業。

「這是人生一大樂事!」簡添旭相信老梅膏的競爭力,也認可蔡松諭振興當地梅產業的理念,主動掏出六百萬元協助成立社企,簡添旭表示,「蔡松諭是個很會抓住機會的人,而且講話讓人動容,後來增資,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出錢。」蔡松諭要用在地經濟讓小林更好的努力,不只大老闆買單,也在當地青年心中發酵。

二○一三年,當地只有一名農民接受契作,第二年增為八位、第三年二十五位。契作農田超過五十公頃,年收購量達二十萬公斤青梅。蔡松諭提升梅農收入,目前四分之一契作梅農為年輕人。

三十多歲、過去曾是通訊業者約聘工的高基福同樣因風災返鄉,他說自己和兩兄弟打算把梅胚當事業經營,一年如果順利,能有一七五萬元收入,現在正積極整理荒廢梅園。

「與好市多洽談,未來很有機會」新產品青梅飲闖關,尋找產業新契機去年,二○二一社企年營業額達一千兩百萬元,三年來成長超過三倍,但因前期投資高、通路受限,產品過去只靠獨家代理在Jasons等高檔百貨超市銷售,還未達損益兩平;隨著去年底結束獨家代理後積極布局通路,今年旗下產品老梅酥將成為高鐵商務艙指定商品,並推出車廂禮盒,濃縮梅露已經賣進上市餐飲集團天蔥,能見度有望再放大。

蔡松諭為擴大規模、早日虧轉盈,正研發只要少許老梅膏、再加上當季青梅全果等配方的新產品「青梅飲」,替自己和當地農民找出路。「目前已與好市多談,這關過了,未來就很有機會!」他透露,今年第一季營業額已達六百萬元,是去年兩季加總,預估全年營收有望達三千萬元。

他的大夢還不僅於此。兩年前,他計畫結合社區景色,在日光小林旁打造觀光農場,成為像南投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一樣的觀光景點,挹注在地更多就業機會,為此還把資本額一次擴大九倍、增資到六千萬元,成為全台最大資本額的社會企業。

二○二一成敗備受關注,蔡松諭說:「以前小林居民都來我家雜貨店買東西,取之於哪裡就用於哪裡,所以是時候要回饋了,我已經做七年,應該也會一直做下去……。」採訪這天,陽光正炙。肩扛重責的他臉上掩不住疲憊,但一會又打起精神,神采飛揚說著小林村的故事,他要抓住每一個讓小林走出去的機會,「小林村民就像向日葵,在惡地也能生長,有陽光就有希望。」小林村重生的故事,未完待續。

撰文 / 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